首页范文环境统计工作计划十篇环境统计工作计划十篇

环境统计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5:15:49

环境统计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审计计划;管理;和谐

审计管理在整个审计事业大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科学的审计技术与方法要靠严密、规范的审计管理来落实,审计管理的好坏已经成为影响审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因素。而在诸多审计管理工作中,对审计计划进行科学的管理尤其重要。总的来说,我国审计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践,审计计划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引起审计环境及审计方式方法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审计计划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已不能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审计计划管理从整体来看,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比如:审计执行过程中表现为被审计者与审计主体的不配合,审计计划不能随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等。审计署将建立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体制,对审计项目计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作为今后审计工作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政府社会建设的新理念的社会大环境下,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大系统中的每一个系统之间应该和谐,小系统内部也应该和谐,审计系统是国家政治经济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审计管理又是审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审计计划管理是整个审计管理工作的其中的一个环节,它是审计管理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分系统。为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因此提出和谐审计计划管理的观点。

一、和谐审计计划管理的含义

1.审计计划管理

审计计划管理就是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编制、协调和实施审计项目计划,并评价和报告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活动过程。它是审计机关对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协调、调整、检查和考核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的总称。

2.和谐审计计划管理

和谐审计计划管理即在审计计划的编制管理,计划的执行管理和计划的质量管理中都要充分发挥审计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使审计者和被审计者能密切配合,在审计气氛宽松的环境下,使相关方满意,实现审计的高效率、低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达到审与被审双赢的一个科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制定计划时首先要站在经济工作的宏观视角,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向社会广泛征询审计项目计划,应重点关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对社会和谐影响更为直接的项目,并注意综合考虑和前后协调。其次要充分调动全体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人员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清楚,对于如何改进工作也最有发言权。只有广大审计人员广泛而积极的参与,才使他们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实施审计项目,确保审计项目取得成功。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即实施审计的过程中要增强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调整控制,一旦在审计中发现不适当的地方,就会做相应的修改和调整,甚至停止对该项目的审计,使审计计划的修订完善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计划的质量管理中要求建立考评制度,检查审计项目计划执行的效率和效果,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并责任到人,对未按规定认真履行职责或审计质量未能达到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以提高审计质量。

二、和谐审计计划管理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根据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系统是有层次、有等级的,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若干个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又由更小的要素组成,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同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审计系统是有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发挥整体的功能。他又是国家政治经济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审计系统内部又有若干分系统和构成要素,它们各有一定的目的和功能,互相联系、互相协调地一起实现审计系统的总目标和总功能。

审计计划管理是整个审计管理工作的其中的一个环节,它是审计管理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在审计计划管理这个子系统中,又包含审计计划的编制、执行、修订、检查和考核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又涉及多个要素。审计计划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又必须注意与审计管理中的其他管理环节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审计外部环境,争取取得较好的审计结果和审计效益,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和谐理论

和谐理论是席酉民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其理论的核心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和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与效率是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和谐态的存在是绝对的,而和谐则是相对的。和谐管理的目的即使系统由不和谐逐步趋近和谐的状态。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

“和谐”思想作为一种反映经济社会普遍运行机理的管理思想,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强调“和谐”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国的审计计划制定者未能将和谐思想引入审计计划管理理念和实践之中,从而导致审计计划管理成效低下。我认为应将“和谐理念”导入审计计划管理系统,审计计划管理中要注重和谐管理: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使审计者和被审计者能密切配合,在审计气氛宽松的环境下,使相关方满意,实现审计的高效率、低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达到审与被审双赢的一个科学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三、和谐审计计划管理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科学性是对计划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讲究科学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妥善合理安排。首先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站在经济工作的宏观视角,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合理选择审计重点;制定计划时要充分利用审计人力、物力和审计技术与方法,统筹兼顾,科学确定审计范围,合理均衡地安排审计任务。其次要科学地执行审计计划。计划制定再好如果不能有效的执行也没有用。要把审计计划层层分解,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责任到人。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以较少的审计成本取得最佳的审计效果。最后科学检查和评价审计项目计划。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的效率和效果,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编制及执行情况,计划完成的质量和效果等。

2.整体性

审计计划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根据合谐理论的思想,对于其中的诸多因素及其关系必须以全面、系统、联系的观点来对待。比如要正确处理审计成本、效率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等。从时间上说,何时审计何种项目,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计划管理时进行全面考虑,这样既可避免某段时间审计项目过于密集、审计任务难以完成等不合谐情况的出现,又可集中有限的审计资源,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审计。从空间上说,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应注重审计机关内部及审计机关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密切配合,尽量避免重复监督,减少审计的真空地带,实现资源整合的最优化。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从统筹考虑,各方协调,减少资源损耗,最终实现审计项目计划合谐管理的目标。

3.灵活性

审计计划管理要有一定的灵活性,随着审计对象、审计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审计项目计划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使审计计划的修订完善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若不能灵活运用,仍然按照原来的审计计划去执行,则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执行的再好,也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就失去了意义。

四、和谐审计计划管理的内容

根据和谐管理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不和谐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和谐管理的目的是系统由不和谐趋向和谐的状态。对于我国当前审计计划管理的现状而言,不和谐是绝对的,而相对和谐则是可能的。我们强调重视审计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审计计划管理水平,目的正是要促使我国审计管理事业由不和谐趋向和谐状态。和谐审计计划管理包括审计计划管理与人的和谐以及审计计划管理与环境的和谐。

1.审计计划管理与人的和谐

审计计划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相关参与主体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相关参与主体包括:审计计划的编制人员,审计计划的执行人员,被审计人员。按照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些相关参与主体都有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在审计计划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利益冲突,外在表现为审计计划管理的不和谐,造成审计计划管理系统的无序。

和谐审计计划管理,就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在编制人员之间,充分调动全体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根据编制前的调查分析,将不同的编制任务与相应的审计资源分派给相应能力的编制人员;在编制人员和执行人员之间,要加强沟通,协同合作;在执行人员之间,既要分清职责,又要相互配合;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之间,要充分沟通,增进了解,使被审计者能积极的配合,最好做到合作博弈。和谐审计计划管理,目的是就要通过以上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博弈,实现审计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合理利用,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实现审计工作的高效率和协同效应。

2.审计计划管理与环境的和谐

环境指的是影响审计人员行为及后果的外部事物。审计计划管理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服务的。而审计服务是一种产品,涉及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可以将环境分为供给环境和需求环境。

供给环境是指影响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的环境因素,既包括审计服务产品提供方注册会计师行业内的环境因素,也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业外的环境因素。需求环境是指影响审计服务需求数量和质量的环境因素,从需求主体看,审计服务方包括了公司、政府和社会公众。据此,需求环境可分为微观的公司环境以及宏观的政府与公众期望环境。

审计计划管理与环境的和谐,主要是指从事审计计划管理工作时,要运用恰当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符合审计执业准则的要求;同时,在进行审计计划管理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审计计划,并随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审计计划。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政府要求和公众期望,力求通过审计计划管理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也就是说,和谐审计计划管理,要持之有据,行之有效,切合实际,达到要求,不负众望。

审计计划管理是整个审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审计工作的起点,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对于我国审计计划管理工作目前的不合谐现状,我们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审计计划管理,逐步改变审计计划管理中不和谐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计划编制工作,提高审计计划管理的效率和审计质量,使审计相关利益主体满意,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和谐审计计划管理的预期目标,使审计监督能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J].管理学报,2005(5):23-32.

[2]刘迎祥,李衡峰.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推动建立财政审计大格局[J].审计月刊,2010(8):

30-31.

[3]上海市审计局课题组.审计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方式方法创新研究――基于一项问卷调查的研究[J].审计研究,2011(5):35-39.

[4]廖洪,闵青.审计计划管理模式重塑[J].审计研究,2005(6):9-12.

环境统计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一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转贴于

三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环境统计工作计划篇3

环境审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利用pDCa循环理论对环境审计进行流程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环境审计效率,加强环境审计工作质量。

关键词:

环境审计;pDCa;流程设计

一、引言

在经济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环境审计在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下,要不断发挥其力量来增强对环境保护相关活动的持续监督和评价。利用pDCa对环境审计进行流程化设计,摸清环境审计工作主线,从而围绕这一主线展开环境审计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环境审计工作效率,明确环境审计工作思路,确定环境审计工作目标。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应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工作包括四个流程:计划(p)—执行(D)—检查(C)—改进(a),pDCa循环即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持续循环下去。利用pDCa循环对环境审计进行流程设计,首先制定pDCa循环的第一步p,然后执行环境审计的具体工作D,再评估环境审计工作目标实现情况C,最后总结环境审计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和改进方案a。通过pDCa循环对环境审计工作进行流程设计,可以有效明确环境审计各个步骤之间的联系,发现环境审计工作中的漏洞,形成环境审计工作主线,进而可以提高环境审计效率。为环境审计目标实现提供合理建议。

二、pDCa循环理论下的环境审计计划、工作执行流程设计

(1)环境审计计划制定(p)。计划作为审计活动的先导,是政府审计的基础工作,具有对全局的统筹与驾驭能力。而环境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环境审计计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制定审计计划时要明确环境审计任务,各级审计机关应以多元化环境工作格局为主导,统筹安排、合理协调,全面部署环境审计工作。利用循环理论进行环境审计流程设计,首先对环境审计计划进行制定,环境审计计划是环境审计的前瞻性工作。在实施环境审计计划工作时,各级审计机关要严格要求专业审计在项目计划制定过程中关注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环保资金使用制度、环保项目建设运营等情况。(2)环境审计工作执行(D)。各级审计机关要严格执行审计计划,根据审计计划开展审计工作,主要从环保政策制定执行情况、环保资金征收使用情况、环境治理工程建设运营情况方面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第一,开展环保政策制定执行情况审计。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促进政策有效发挥为目标,加大对环境污染防治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分析政策实施效果和目标合理性状况,及时揭示和反映政策措施不完善、不配套、不衔接、不适应以及政策目标未实现等问题,为政策的及时调整、完善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环境政策执行更加合理有效。第二,开展环保资金使用分配情况审计。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对于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级政府根据计划确定环境污染控制任务,将治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促进资金合规合理有效使用为目标,加强对环境污染专项资金投入、使用、分配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使环境保护治理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开展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建设运营情况审计。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促进项目顺利建设和运营为目标,对环境污染防治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建设资金合规安全高效使用,促进环境治理项目的高效建设运营。

三、pDCa循环理论下环境审计目标实现情况流程设计

对环境污染治理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使环境审计切实有效促进环境污染治理目标的实现。对此执行循环理论的步骤(C),落实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对于审计部门,各级审计机关要统筹安排,协同处理。以努力实现各项环境治理计划为目标。通过财政审计、行政事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等途径,对环境污染治理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审计。合理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目标实现情况,确保环境审计目标独立性评价,为环境保护治理提供有效审计保证。

四、创新审计方法,构建多元环境审计格局

最后进行工作流程设计(a)。对此我们要不断创新环境审计方法、明确环境审计思路,整合环境审计工作资源并最终建立环境审计协调机制。在此过程中,一要建立明确环境审计思路,统筹安排、合理协调、综合制定审计计划。二要积极开展审计合作,加强环境审计监督,加强审计交流以及资源共享,建立平行化、地方政府协同联合审计机制。三要建立审计工作人力资源。培养专业化环境审计人才。四要建立信息化环境审计平台,综合环境审计信息资源,实现互联网+环境审计的应用,为进行全程跟踪审计提供网络支持。

五、结束语

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利用pDCa对环境审计工作进行流程化设计,可以有效简化环境审计工作,提高环境审计工作效率。从四个维度进行环境审计工作的设计,由此形成环境审计工作流程化。有利于环境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明确环境审计工作思路。更有利于环境审计人员针对不同环境审计项目应用不同环境审计工作方法。从而使环境审计真正起到环境监督和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道国,邵云帆.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构建研究[J].审计研究,2011,03:31-35+41.

[2]杨柳,甘佺鑫,理诗.环境审计之生命周期评价法[J].财会月刊,2013,07:71-73.

环境统计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要点

中图分类号:tV213;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131-01

水利工程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的引导下,生态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生态及工程两大学科的先进理论,提出了保护生态自然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要点,促使传统水利工程向生态水利工程顺利转型,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优质水利资源。对此,本文认识到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将针对生态水利工程中设计原则及要点进行深入探析。

一、生态水利工程概念

生态水利工程学是水利工程学科分支体系之一,是在水利工程学基础学科及其功能基础上延伸发展而来的,以满足现代社会中现实的人类生态发展需求,并且推动现阶段水域系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学科。从实际功能上来讲,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以及工程建设施工、利用阶段,同时兼顾水利工程设施安全、防洪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明确生态保护目标,并及时处理规划建设中出现的环境破坏问题。

生态水利工程中规划设计阶段最为重要,在规划设计阶段涉及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较多,包括水利工程地形地貌、水文古迹等,都会成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需在着重分析其生态破坏危害基础上,合理制定应对方案。除此之外,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还需要对已被破坏的水文地貌、地域、河流等加以保护,从设计要点出发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措施。由此可见,生态水利工程是集工程技术、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环境立法、防洪防灾等重多技术于一体的工程体系,作为综合功能的大型生态工程,必须要通过合理生态规划设计,以保障区域河流流域的生态建设和发展。

二、生态水利工程中设计原则及要点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手段包括河流清污、防洪减灾等,在工程规划建设及利用过程中,依靠合理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改善流域水土现状,还可以减少人类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对此,下文将重点阐述生态水利工程中设计原则及要点。

1、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同时结合水利工程原理及生态保护原理,不仅要遵循工程水文地理等自然规律,还要通过正确的工程规划建设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河流流向、截面、周边地域冲刷力度等关键点,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施的稳固、安全,以抵抗暴风、冰雹、风蚀等不可抗力因素。与此同时,在降低生态水利工程安全风险过程中,还要反复调整设计方案,确保工程的经济效益,尽量减少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成本,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可以为众多生物群落提供生存、繁殖环境,而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则可以借助于河流流域保护各类水域生物生存,确保这些生物群落在特定区域内繁衍下去。研究发现,特定空间异质性越高,越利于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类的和谐生存,相反则会破坏大自然的物种共存环境,导致某一种生物生存力下降,甚至濒临灭绝。生态水利工程的合理设计,必须要考虑到水域环境中不同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及生存需求,防止不同区域内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按照生态河流的地貌学原理,确保生物群落多样化、丰富化。

3、生态系统自设计及恢复

生态学理论指出,生态系统最大的特征就是拥有自组织功能,并且不同环境下的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构成各不相同,但是均能够依据自然物种的存在,选择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物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必须要充分引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原理,将生态自然设计与工程的指导性设计相互结合,促使水利工程所在生态系统发挥自组织功能,让河流水域自主选择工程的生态面貌。不仅如此,还要在生态系统被破坏时,发挥自恢复功能来平衡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之上适当辅助人工手段,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效率。

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要明确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遵循生态结构及自然功能之上,切实把握生态水利工程生态系统修复途径,避免在小范围、分散区域进行。从生态水利工程所改善水域范围的整体性出发,准确把握好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把握好所在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再者,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还要结合周边生境的保护情况,动态、持续、和谐地完成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及保护工作。

5、反馈调整式设计

在生态水利工程进行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经历不同环节的动态演变,因此,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需要参照天然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在规定的河流水域范围内构建合理、长久发展的生态水域系统。尽管规划中的生态水利工程是一个静态、固定的过程,但是生态水利工程这一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以反复循环的模式对工程利用进行长期监测,这要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必须具备反馈调整的功能,通过反馈调整优化规划设计,听取社会各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者的反馈建议,从而帮助生态水利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适应大自然中的各种挑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工程不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建设,也是发挥生态水资源保护功能的生态系统构建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生态系统再修复工作,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结合生态学、工程学基本原理,遵循生态因子的自然生存规律,准确把握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和要点,将生态学和工程学理论践行到生态水利工程实施中,以推动生态水利工程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建林.浅析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5)

[2]吴涛.生态理念下的水利工程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3(04)

[3]张静.水利工程与城市休闲、景观的融合研究[m].福建农林大学,2013

[4]刘浩,唐清华,高强,等.基于水质改善的白云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思路与方案[J].水电能源科学,2013(09)

[5]尚淑丽,顾正华,曹晓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01)

环境统计工作计划篇5

以往城市规划多从土地及空间配置出发,注重城市功能及交通优先,这种规划多以人的需求、便利为核心,将城市生态研究仅仅作为规划编制中的过程参考,往往具有明显的人为性、片面性。由于人类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缺少在不同尺度上对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生态系统容量能力、生态承载的分析作为编制规划的科学量化依据,也由于人为活动趋利性,使得城市从中心区到副中心区的板结扩散,将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肢解得支离破碎,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组织系统结构致密且高密度的聚集,同时也使城市边缘的城镇体系趋向于仿效中心城区的高密度建设模式。一个又一个失控的摊大饼式城市规划不断出现,且瞄准城区内和城市边缘系统自然生态优化资源的湿地、河岸、湖泊、水库、林地、古寺庙周边以及森林山地,使之成为商业建设项目的抢占目标。在城里人想出城,城外人想进城的当代居住消费欲望的驱动下,对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维护、生态保护与调控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负面作用。这是绿色建筑推广所面临的城市现状存在大背景,这是推动绿色建筑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所在。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特别是包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

由中国建设部颁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中强调了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大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绿色建材系统,导则的目的在于推动与落实适宜的建筑集成技术,使能源、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并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达到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目的,其中强调了加强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在中外有关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的大量评价标准中,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ecoHomes、澳大利亚naBeRS国家房屋环境评分系统、加拿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法国可持续发展评价规范、德国可持续发展评价规范、日本共生住宅标准等等都无一例外地在规范建筑生态功能和建筑对风、光、热、气、雨、水、植物等生态要素采用技术达标要求。同时,放在首位的是强调生态住区绿色建筑的选址,这是一个必备条件。一个违背生态原则的社区及建筑选址无论如何也无法被称之为生态社区或绿色建筑,这种建筑只能是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依赖生态技术或生态材料的反生态建筑。科学地为绿色建筑提供集约化、高效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最佳的风环境、空气质量、日照条件、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绿地景观与功能系统等;保障在各建筑组团中的绿色建筑能够参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间的自维护系统、防护系统,参与城市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交换,实现其呼吸功能;保障绿色建筑受自然系统有效的服务,是绿色建筑健全与完善的前提。因此,生态规划的存在与发展必然是绿色建筑迎来发展机遇的前提条件,生态规划是保障规范与发展绿色建筑使其名副其实的根本。

作为从事生态规划、生态建筑研究与教学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老师,笔者致力于探索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实践。自2000年起,陆续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地质勘察设计院、中鼎国际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合作,逐渐组成了多学科交叉合作,以生态规划、生态建筑及绿地系统研究为主题、以城市生态多学科融合为方向、以综合协作研究与实践为目地的长期合作团队,开展了生态规划、生态景观设计、生态建筑、生态化室内设计、屋顶绿化、生态建筑教学和生态规划教学等多项研究与实践。如:编制完成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生态人居环境标准体系》第一阶段报告,完成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发展区生态规划》,完成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委托的依据生态规划对《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二期规划设计方案》招标议案和评标编制、提出生态湿地保护为前提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二期规划设计方案》调整方案设计、研究与编制了《唐山市主城区生态规划编制研究》,以及即将完成的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北京怀柔山水园林城市生态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在中关村生态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了海淀生态办公区(eoD)的建筑研究、设计与施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生态室内办公设计研究与施工试验等等。

实践一: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发展区生态规划与海淀生态办公区(eoD)的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

1.1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发展区生态规划

中关村生态规划作为第一个与城市规划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性生态规划,其理论与方法着重强调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种相互关联的生态关系之间的协调,而非单一因素的最优控制。规划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发展区域视为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在GiS技术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资源分析,运用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建构健康生态系统-生态安全框架,划分土地的生态等级,并针对中国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的专业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根据社会存在的问题,创建了以绿量数字化模型为基础的绿容率核心控制体系,科学的量化规范区域绿地系统保护与建设标准,实现生态规划指导园区生态化建设目标。生态规划成果应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适宜性评价、生态功能区划、人口适宜容量规划、生态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绿地系统生态规划、能源规划原则和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原则。

生态规划的方法包括基于景观适宜性方法进行的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基于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建立的落实到可操作的控制城市规划层面的生态安全格局等完成生态规划等级区域的控制规划。中关村生态规划中,我与北京林业大学的赵惠恩博士首次创建了以绿量数字化模型为基础的绿容率核心控制体系,科学量化规范区域绿地系统保护与建设标准,实现生态规划指导园区生态化建设目标。

1.2海淀生态办公区(eoD)的设计

海淀生态办公区的规划与设计,体现了从生态规划落实到生态景观设计、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室内设计一脉相承的生态规划及设计策略。

办公区外部生态环境包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重点是通过对微观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营造一种既适于生态群落发展又适于品质办公需要的优质生态环境。办公区的生态功能系统通过绿地群落组织系统、植物功能调节系统、微地形系统及风环境、水环境系统建立。

植物系统的建立包括植物多样性配置、符合生态规划绿容率的植物绿量配置、植物形态及其疏密组合建立规划区域的通风廊道及建筑周边的通风系统。并在群落配植上依据植物滞尘、杀菌、降噪、放氧和固氮等生物功能,在微环境中营造出一个为生态建筑提供最佳新风条件。

办公区考虑北京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并且水体的蒸发量很大的情况,建立了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统,结合湿地一体设计。因此,使用采集的雨水和部分城市中水进行空气降温、浇花、水景、消防以及水景设计等方面,雨水经过具有自净功能的水生植物的水体,自然渗透充分利用植物的净化功能。

良好生态环境的建立使作为系统中一个局部的建筑具备了称其为生态建筑的外部条件。生态办公区(eoD)自身的生态设计策略包括:被动式技术的应用,包括热压、风压自然通风室内带来新鲜空气,排出室内的热量;自然采光遮阳的建筑表皮系统对外部气候的过滤降尘等缓冲作用;玻璃温室效应的应用;室内多层次引入绿色植物系统,在通过生物智能技术控制温度、湿度的前提下,全面发挥植物对室内环境的生态效益;发挥建筑实体材料的储热保温作用,钢悬石膏墙体技术应用,提高了建筑外维护结构的柔性、保温性和施工的便捷性。主动式技术的应用包括:太阳能技术应用、水处理技术应用-雨水收集作为中水使用、雨水冷却建筑护结构和建筑周围蒸发效应制冷、地热能的运用-土壤提供的地热资源。

实践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项目——生态室内办公区设计研究与试验工程及适宜北京的屋顶绿化研究与试验工程

室内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修、装饰的设计与施工,对绿色建筑整体生态功能和效益有着重要的系统作用和价值。

美国LeeD标准中的《商业室内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涉及到建筑的室内部分,具体从实施地点、水的利用效率、能源和空气、材料和来源、室内环境质量、创新和设计过程几方面来进行评估。按照资源、能源的逻辑将生态室内涉及到的能源供给、环境材料、植物、水、风、光等因子进行分类,就得到了能源系统、环境材料系统、植物系统、水系统、风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以及在这次设计中扮演了很重要角色的墙系统。在设计中,首先保证各个系统自身的良好运转和稳定发挥,然后再考虑各个系统之间共存于室内时的相互关系和配合。

室内利用混凝土顶的空间,带来了良好的空气交换;能源供给系统采用的太阳能利用技术;风环境系统采用的空调BeKa毛细管平面系统和新风系统及通风方法;隔墙系统采用钢悬石膏墙体技术;室内植物系统;免冲厕卫技术应用;循环再生材料应用,如再造石、软包装饮料盒再生材料、塑料牙膏皮再生材料、洗发液瓶再生材料、运动鞋底的再生利用材料和麻秸杆再生材料门等。

环境统计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环保统计;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1

环保统计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科学准确的环保统计数据,即是制定环境管理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反映环境管理成效的落脚点。目前环保统计调查范围由以往的工业、生活为主,扩展到工业、农业、生活、交通和环境管理各个领域,所以必须重视环保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办法。

一、环保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环保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基层环保部门对环保统计工作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环保统计就是向企业要一些数字,填写几个报表,对上报数据进行简单汇总就完事了,没有把环保统计的基础报表重要性放到应有位置上。

(二)环保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基层环保局均无独立的环保统计机构及岗位,统计工作人员多属兼职,统计基础知识薄弱,统计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到环保统计工作的衔接和有计划地开展。另外一方面,基层兼职从事环保统计工作的人员由于对环保统计业务不熟练,统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加上对环保统计工作的专业知识认识不足,在完成工作时或多或少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更甚者统计人员都没有相应的统计资格证。

(三)统计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一是环保统计的基础数据基本上依靠企业自行上报,由于企事业单位受本单位利益驱动,采用虚报和瞒报等手段,加之环保统计人员不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自身工作经验的制约,对企业上报的基础数据的合理性、真实性难以判断,造成环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值得商榷;二是基层环保部门由于监测能力不足,缺测的项目依然很多,导致一些规模小的企业估算成分较多,数据的准确性较差;四是目前的环保统计软件中只有逻辑性校验程序,缺乏对数据准确性的有效监督手段和审核方法。

(四)指标体系不健全。环保统计数据既能反映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又能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应包括环境、资源、生态在内的环保统计指标体系。目前环保统计范畴只限于工业“三废”排放及治理状况,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平衡现状等方面未作出科学的指标设置。同时,环保统计指标体系设置复杂,重点不突出,有些指标界定范围解释不明确,与统计部门的一些宏观指标不配套,适用性不强。

二、加强环保统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环保统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根据环保部有关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应成立以总量牵头、监测部门承担技术支持的统计工作机制。借鉴环境监测系统标准化建设模式,建设环保统计标准化体系,通过标准化建设,对省市县级环保统计机构、人员和设备提出具体要求,确保省市县级环保部门环保统计工作机构建设、岗位职责、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落实到位;进一步培养壮大环保统计技术支持单位,考虑组建环保统计中心,为污染减排和环境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持。

(二)提高统计管理水平。管理应用是环保统计的薄弱环节,应加强基层统计业务工作,通过加强环保统计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使环境保护更好地参与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通过“十二五”国控源直报数据,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统计分析,为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做好监测预警。通过开展环保统计的现场检查核查工作,和环境执法工作紧密结合,加大现场检查核查的频次。

(三)加强环保统计队伍建设。环保统计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污染物核算复杂、质量控制严格的特点对人员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统计人员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身兼数职,变动频繁,培训不及时,对统计报表制度和软件不熟悉,对企业情况、工艺流程不了解,对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判断能力差,业务能力不能满足环保统计的要求。基层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环保统计应付了事的态度,均影响了环保统计的整体质量。加强培训力度,始终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提升环保统计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统计知识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结合实际进行模拟培训等,从深度和广度上提高统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过硬的环统队伍。通过加强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减轻环保人员的压力和弥补县级人员素质不高的缺憾,为统计工作建立良好的信息来源渠道。

(四)完善统计监管制度。构建环统数据质量监管机制,形成规范、系统、高效的环统数据审核分析工作模式,提高数据质量。同时,加大对基层环保统计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环保统计基层联系点制度。各级环保部门应经常有计划地组织环保统计人员定期走进联系点,走进企业,加强调查研究,实地了解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情况,加强对企业报表填报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建立考核机制,由统计、市政、公安、农业、环保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审制度,由总量、污防、环评、固管、监测、执法等单位参加的联合会审制度,集中各方优势力量组建环保统计数据审核技术专家组,实施专家会审制度,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五)完善环保统计指标体系。为适应新形势下环保统计发展的要求,环保部门应加强统计指标的建设。环保统计应根据突出重点、服务管理、易于采用、保持连续4个设计原则,新增当前环保统计中缺少的生态、面源污染、环境经济、环保产业以及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和关注度较高的相关指标,适当地删除环保统计中重复的或不能很好地反映环境状况的指标,完善环保统计指标体系,使环保统计能够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另外,对现行的环保统计数据库软件进行更新,以便能更好地为环保统计工作服务。

环保部门数据统计工作是实现环保行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手段,环保数据统计真实反映企业发展和建设过程,对我国环保事业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环保统计工作的水平,保障环保部门准确掌握环境动态、进行环境保护和规划工作的良好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海英.浅谈基层环保统计工作[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224.

环境统计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设计;作用;关系

一风景园林设计和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

首先,城市的规划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之间的目标和对象是基本上一致的。一般来说,对于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主要的对象就是城市中的环境和绿色空间,通过调节和控制城市中的环境和绿色空间来达到规划城市的目的;而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这个社会具有更加优美、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们能够拥有更加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针对风景园林的设计来说,主要对象就是城市中的绿化带、绿色园林等植被,而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能够让这个城市的绿化更加完善,让整个城市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这一方面而言,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对象和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在学术上、理论上是相通的。不管是风景园林设计还是城市规划设计,其最初的理论思想体系都是在一定的文学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可能这种文学思想不一定的一模一样的,但是不管是人文主义的思想还是功能主义的思想,其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积极的意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具体体现,所以在这些积极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风景园林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在思想上和学术上都是存在相同之处的。简单的说,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者不仅要充当设计过程中的主人公,同时还要兼顾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主要设计任务,与此同时,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他们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之前,首先要对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再对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风景建筑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查,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到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城市进行风景园林的规划工作。

二我国城市设计工作中风景园林起到的作用

第一,在我国古代,风景园林的设计都有一定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个风景园林的设计、建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受到着古代社会道家思想的熏陶,通俗的说,就是园林在设计和建筑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其最初需要表达的那种感情和意义。在这种感情和意义的指导下,风景园林的设计要将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保障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达到和谐一致,让人文环境之中体现出自然环境的优美,让自然环境中透露出人文环境的意境。上述这种风景园林的设计方法不仅在古代受到大力的推崇,在现在甚至是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这种设计方法、设计理念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方面的需求,它同时综合了布局和意境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我国历代园林设计的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都园林的设计过程中都是把对风景区位的设计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经营位置”是整个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在这样的原理指导下,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兼顾整个城市区域内的空间以及各种城市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变成了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空间的层次感、延伸感以及渗透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量的城市园林设计案例向我们证明,在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下,城市园林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将整个布局和环境规划到最优状态,保证整个空间设计层次与空间形态表现效果的强化。通俗的说,就是在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过程中,人们追求的不是一味的自然或者是一味的人文,而是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能够显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实现周边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空间环境与人们生活地域的和谐统一,让整个园林的空间设计达到协调性发展的目的。基于这一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我国大量的城市设计工作人员都参考了这一设计理念对城市进行了规划和设计。新时期的城市设计不仅要体现出整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反映出整个城市在设计过程中所要表达的理念个意识,实现整个城市的整个功能和局部功能的相互统一,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和谐统一,据此达到园林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延伸(消除城市设计原有的边界感与距离感)并相互渗透。需要注意的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设计空间延伸感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且空间的延伸感对于整个城市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城市设计倾向于以空间分隔为手段,这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城市设计的归属感。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这就对我们新时期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园林建设并不是人们传统上认为的只需要具备观赏意义就足够的,它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意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底蕴,它更多的倾向于一种推动城市健康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需求满足。从上面这一角度来分析,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中风景园林的作用,分别从城市规划设计以及风景园林设计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园林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城市设计更加完善,同时还能增加整个城市设计的意境,让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加和谐统一,让城市园林设计的空间更具层次感和渗透感,希望通过上述研究方法,能够以此为今后的园林设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意见。

参考文献:

环境统计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1引言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有别于传统园林,内涵已扩展得越来越广泛。风景园林、环境生态、旅游游憩三大优势互补是核心,在目前的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快速发展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性,呈现硕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基本特性。但是诗情画意还得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所以仅靠传统的园林技术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景观的需要。因此,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市场的现状分析与项目实践,笔者认为观念创新是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基础。

2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

2.1观念目标陈旧僵化

当前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虽然引进、吸收、消化是促进发展的动力,但是个性鲜明、耐人回味的创新性作品很少,很多都在照搬模仿,其根本是忘记了中国元素的魅力所在。环境绿化设计中从属不清。大多数设计者,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场地意识淡薄更是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居住环境,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才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游憩行为这一基本目标,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作用。

2.2优化重组学科专业

在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这一新兴学科专业尚处研究、教育、实践的萌芽初期。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已松解,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者在分争天下,现阶段还难以做到重组统一。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强项;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园林专业最为擅长;“游憩娱乐学”这个专业在中国名义上没有,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快速产生一个“旅游游憩”分支专业。不管是哪种,均涉及到研究怎样的环境为人们所接受,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从学科发展阶段来看,园林专业与国际历经百年的学科专业相比较为传统,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专业,正在经历着结构分化、重组、转变过程。其客观基础是源于近年迅速扩展的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市场需求与工程实践。尽管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专业转移。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强强竞争,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

3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项日实践

3.1视觉景观层面的感悟

从狭义景观设计讲,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3.2大地景观层面的感悟

大地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从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分析、规划、保护人手,使自然与人、环境与资源等元素有机统一、人文和谐。

3.3精神景观层面的感悟

从古至今,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它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之中,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形象。西安大雁塔南广场文化休闲区就实现了这种效果。而部分城市的广场只是对植物、花卉、地面做简单的分割,完全没有景观环境形象的感觉。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生物学原理,利用自然界的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不断注入现代工艺、内容,创造舒适、良好的环境生态绿化。从人类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规律,去研究如何创造出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强调景观环境形象,以呈鲜明的视觉形象为首;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除具备足够的场地外,还要有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侧重点差异,也正是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难题。纵横我国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就可以说是一个发展、创新之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佳作。

4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目标创新

针对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其观念目标就是“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的规划与设计的创新。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自然天成和人为创造两类组成的景观资源、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进行相互交织的揣摩、分析、设定、预测;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环境生态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以及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诸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就时空范围、项目内容、项目性质而言,虽其规模、层次、深度、性质各不相同,但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理性的解析重构到浪漫的随心所欲,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等方面,都应予以重点考虑,所不同的只是其比重、深度和广度有所差别。

环境统计工作计划篇9

[论文摘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分析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环境统计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环境设计

前言: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在人类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不仅应向人类提供物质资源,也应向人类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等更多层面的其他形式的资源。虽然由于经济形式的改变,决定了城市扩张和相关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已是必然趋势,但随着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的相关做法,对城市自然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直接影响了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城市规划中出现问题,营造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景观环境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还并未被准确的把握和认识,作者针对对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对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行了介绍。

1、现阶段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城市规划尤其是环境规划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规划内容对绿化环境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不能充分发挥,总的来说,城市规划在对城市环境中做出合理的规划,甚至破坏了居民居住环境。一个设计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有无一个相对明确的城市设计大纲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环节,我国的城市规划仍未摆脱物质规划的束缚,在实践中,规划和设计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的详细规划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城市设计的某些内容,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传统规划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显现出弊端,城市设计因三维整体形态的模型或图纸展示易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规划管理如何实施等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环境设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树种引进单一,片面追求艺术效果

目前,许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绿化建设主要采用的树种主要是法国梧桐以及香樟,还有部分城市为达到加强本地环境艺术效果,片面引进山区已经长成的大树和老树。由于植物物种群落的竞争和依存关系,植物种类单一毕会造成生长不良和虫害高发的危害,同时,山区的大树在运输途中,由于水分散失气候不适,将会造成活率低,死亡率高的现象。也会出现生长缓慢的现象,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难以展现,城市绿化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1.2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片面夸大艺术效果

由于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严重,片面追求环境设计的艺术效果成为城市规划中环境设计的弊病。很多的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人员不熟悉植物特性,片面夸大环境艺术效果,在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中,很少采用本地植物,大局采用外来花草,这样,不仅加重了城市景观后期管理中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任务量,同时也很难彰显地方特色,破坏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城市景观设计的效果也十分遭到破坏。

1.3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

现阶段,经常出现的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就是花坛草坪等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要维护这些绿化功能部件的正常运作,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侵占人居环境,压缩正常的休闲生活空间,还要在养护期间喷撒化学药剂,造成环境产生污染。反观产生的规划的艺术效果,从环境艺术设计角度来看,这样的频繁设计不符合环境美观的原则,对环境的艺术设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具有华而不实的特点。

2、城市规划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应对

环境艺术设计应作为城市规划中景观设计最为重要的设计理念,切实的贯彻到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中,不仅满足城市规划的景观的功能性,同时也应体现城市环境景观的环境艺术效果。

2.1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特点

首先,从设计的行为特征来看,环境艺术设计强调环境整体效果,在这种设计中,对各种实体要素的创造是重要的,但不是首要的,因为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对整体的环境的创造。居住区环境是由各种室外建筑的构件、材料及周围的绿化,景观小品等各种要素整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设计,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构成环境的各种物质的性质,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而完美的整体效果。没有对整体效果的控制与把握,再美的形体或形式都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局部。

其次,环境设计的人文性特征表现在室外空间的环境应与使用者的文化层次、地区文化的特征相适应,并满足人们物质的、精神的各种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充满文化氛围和人性情趣的环境空间。中国从南到北自然气候迥异,各民族生活方式各具特色,居住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的人文性特性非常明显,它是极其丰富的环境设计资源。

最后,艺术性是环境设计的主要之一,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所有内容,都以满足功能为基本要求。这里的“功能”包括“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室外空间包含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两部分内容。有形空间的艺术特征包含形体、材质、色彩、景观等,它的艺术特征一般表现为建筑环境中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而无形空间的艺术特征是指室外空间给人带来的流畅、自然、舒适、协调的感受与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二者的全面体现才是环境设计中的完美境界。

2.2城市规划的常用方法

首先,应充分体现地域特点,此类设计方法主要特点,就是要保留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点,尽可能采用相关当地资源进行设计,对场地中需要的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中的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达到节省环境资源的目的。

其次,要进行合理配置,作为反映环境中艺术效果的稳定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重要表现,建筑景观设计的必要性也体现出来。由此,在城市建筑景观的设计中,合理的增加多物种组成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使建筑景观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经济文化资源,对保持景观的地域特性,文化特质多样性和环境艺术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环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