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民消费水平十篇农民消费水平十篇

农民消费水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6:15

农民消费水平篇1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农村经济

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到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摆脱出口依赖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必须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农民消费水平篇2

在这个暑假中,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XX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农民消费水平篇3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农村经济

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到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摆脱出口依赖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必须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农民消费水平篇4

关键词:农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4.7;F127.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引言

跟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2013年海南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8343元,同比增加了935元,名义增长了12.6%,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了9.7%。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非农经营,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农民的收入结构已向更稳定的方向转变。2013年海南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467元,同比增加了731元,名义增长了15.4%,扣除掉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9.3%。从消费类别看,享受型、发展型等非食品类支出增长快于食品类支出,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虽然海南农村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增长速度缓慢,农村消费环境改善缓慢,农村消费水平难有提高。我国农村的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去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分析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海南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模型

1.模型估计

分析1993-2013年海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

由数据分析,建立模型:

Yt=β0+β1X1+β2X2+μt

β0为没有任何因素影响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β1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β2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μt是随机扰动项。

根据以上数据,估计结果以下:

Yt=1387.978+0.793391X1C13.14005X2

(704.3340)(0.024215)(6.597850)

t=(1.970625)(32.76379)(-1.991566)

R2=0.984346adjustedR-squared=0.982607

F=565.9392Dw=0.698484

根据以上模型,R2=0.984346,adjustedR-squared=0.982607,可决系数高,拟合度较好。说明了海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比较显著。

参数β1=0.793391,β2=-13.14005,而且0

由H0:β1=β2=0,设显著性水平α=0.05,通过F分布表可查出自由度为k-1=2,n-k=18的临界值Fα(2,18)=19.4,由上表知F=565.9392>Fα(2,18)=19.4,所以应拒绝原假设H0:β1=β2=0,回归方程显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结起来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针对H0:βj=0(j=1,2),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的自由度为n-k=18的临界值tα/2(n-k)=1.734.由上表知β1、β2所对应t统计量分别是32.76379、-1.991566,它的绝对值均大于tα/2(n-k)=1.734,可以分别拒绝各个H0,说明了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下,解释变量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都显著。

2.计量经济意义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令Y分别对X1、X2做回归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X1、X2的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如图:

Y和X1的组合是最优方程,虽然X2跟Y的拟合度不好,但是引入了X2后,R2=0.984346,大于Y和X1回归后的R2=0.980897,对整体模型来说X2这个解释变量具有改善作用,并且t检验也符合,因此解释变量X2不能舍弃,模型可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异方差检验

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

可得出nR2=8.606542,由white检验知,在显著水平α=0.05下临界值χ20.05(5)=11.0705,比较统计值与临界值,nR2

(3)自相关检验

由上得Dw=0.698484,若给定α=0.05,查表得Dw检验临界值dL=1.125、du=1.538,因为du

二、结论

通过模型说明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消费水平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于消费水平来说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受到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王真.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学年论文.2011(5).

[3]肖毅.石海峰.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庞浩.《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5]韩红梅.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消费水平篇5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消费水平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3.016

中国是农业大国,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河南省农村的文化消费状况如何,不仅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也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的质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其生产总值GDp已由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162.9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6931.03亿元,增长了160多倍,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人均GDp由1978年的232元增加到2011年的286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4.71元增加到2010年的6604元,增长了62倍。[1]随着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过去只注重物质消费逐步向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发展。这对于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学术界对于文化消费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初,主要是用西方理论来诠释中国问题,因当时文化消费的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研究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上,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研究是1990年代后期才逐渐兴起,但研究比较零散。本文拟通过梳理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水平变动和序列变动,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消费水平进行评价,以便为后期政策的跟进奠定基础。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变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农村居民个人文化消费需求满足程度。它从量的方面揭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水平高低和农村居民个人文化生活质量的综合性指标。[2]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是指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本文在梳理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变动趋势时,主要采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而由于30多年来统计制度的不断变革,无法从1978年开始获得统一口径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数值,本文就以具有可比性指标的最早年份为起点进行分析。

1.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数额的变动

随着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0年的135.5元增加到2011年的4319.95元,增加了30.9倍。同时,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方面的需求,对精神文化消费也表现出了强烈的需求愿望,文化消费支出从无到有不断增长,从1980年的3.8元增加到2011年的278元,提高了72.2倍,年均增长12.5元。[1]虽然文化消费的支出数额逐年增加,但各年份增加幅度并不均衡,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大体上以3年为界,呈“之”字型波动增长态势,年均增幅最高值与最低值差26.2元(见图1)。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规模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其变动趋势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文化消费水平的变化,仅能做一个大体的参考。

2.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的变动

1980―2010年间,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字型变化态势(见图2),大体以2003年为界分两个阶段:2003年以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呈波动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峰值,占到的比重为107%;2003年之后则逐年下降,到2010年仅为68%,与1995年持平。近年来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比重的下降似乎与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不符,但考虑到具体的经济环境,

图11980―201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变动趋势

图21980―201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还是可以理解的。2003年,国内爆发了严重的“非典”疫情,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农民增收受到影响,在预期收入不稳的情势下,农村居民消费保守,文化消费支出受到压缩。2006年,河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农村初中以下就学儿童的学杂费,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农民教育费用的支出大大降低。另外,受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很多农村子弟希望通过上学改变命运的期望变低,导致大量农村学生放弃读高中、大学而选择进城打工,这也是造成农村教育支出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支出的大幅缩减,致使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农民增收再次陷入困境,在总体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变得谨慎,纷纷把有限的收入优先用来保障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一些不太紧迫的文化消费支出受到挤压。2009年,国家为了保增长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措施,实行家电下乡。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正值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家电产品换代的时期,这又进一步挤压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各项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但这仅是一种暂时现象,从消费情况看,河南省文化消费支出还是逐年增长的;从长远看,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在经过调整期后也必然会继续上升。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比重的变化态势,一方面说明近年来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所处的消费阶段还比较低,购买耐用消费品、改善生活状况仍是首选,文化消费还处于启动时期,文化消费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还处于次要地位,消费支出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

3.农村居民平均文化消费倾向的变动

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比重的这一变化趋势在平均消费倾向上也有所反映。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文化消费支出占居民收入的比例。[3]文化消费比重的变化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反映,文化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是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变化的反映。目前,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平均消费倾向也是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前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以购买录音机、电视机等耐用文化用品为主的消费阶段已经结束,而文化服务消费在农村还没有启动,居民的收入主要转移到其他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上,因此近年来文化消费呈下降趋势。

4.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增速的动态变化及与相关经济指标增速的比较

本文主要对“十五”计划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状况与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对比(见图3)。从各指标增速对比情况看,GDp增速始终保持最快的水平,宏观经济增长拉动了其他指标的相应增长,尤其是居民收入的增长。2003年以前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并不一致,2003年以后,在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政策的指引下,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速变化的波动相对较大,但大体仍是围绕收入进行波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增速的变化与具体的经济环境和国家各种引导政策有关。文化消费增速与各指标相比较低,2004年以后增速变化趋势与总的生活消费支出增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长水平随总体生活消费支出的变化逐步稳定,但仍不是消费支出的重点,增速仍然较慢,且短期内没有突破的迹象。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序列变动人们为保持生活的延续需要消费各种不同类型的物品和劳务,各类消费支出的比例关系,我们称之为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用来衡量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居民消费分类方法,可把生活消费分为8大类,即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居住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交通和通讯消费及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5]

随着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消费,更加注重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品位的消费,各项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调整。食品、衣着2项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3项消费支出的比重波动上升,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呈倒V字型波动,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比重保持大体稳定。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文化消费比重在各项消费支出中的次序不断变化。

由图4可知,198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8%,在各项消费支出中居第6位,高于交通通讯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获得经济独立的农民,其文化消费支出大幅增加,比重逐年上升。

1990年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5.1%,比1980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超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在消费结构中居第5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很多外来文化产品涌进农村文化市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992年文化消费支出比重达到6.4%,超过家庭设备支出,在消费结构中居第4位。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在中国大地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高。

1997年文化消费支出比重达到8.1%,超过衣着消费支出的比重,在消费结构中居第3位,仅次于食品和居住类消费支出的比重。此后连续9年时间,文化消费比重的次序均维持在第3的位置,这9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东部沿海地区异军突起,大批农民工外出打工,使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迅速增长,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2000年文化消费支出比重达到10%,此后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年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9%,在消费结构中居第4位。之后“三农”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支农惠农措施不断出台,2006年河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教育消费支出的数额大幅降低,文化消费比重不断下滑,而此时由于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初步得到缓解,医疗保健支出迅速增长,消费结构持续变化。

2008年文化消费支出比重降到7.0%,相当于1993―1994年的水平,又被医疗保健消费比重超越,在消费结构中降到第5位。2008年第4季度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尤其是加大了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启动力度,一系列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如家电下乡、农机补贴

图3“十五”以来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增速

与相关经济指标增速变化

图41980―2010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比重变化情况等,在这些消费政策的引导下,农民消费支出开始向耐用消费品倾斜,其消费比重也持续走高,文化消费支出受到进一步的压缩。

2010年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仅为6.9%,低于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比重0.1个百分点,在消费结构中居第7位,仅高于其他商品与服务类消费的比重。

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比重及次序的变化,说明虽然农村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增强,但是现阶段仍然不是农民生活消费的主流,追求高质量的家庭耐用商品、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仍是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目标;加之国家消费政策的引导,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比重及结构次序呈现倒V字型变化。总之,文化消费比重次序的变化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征及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发展阶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河南省农民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但受具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各阶段文化消费增长的速度并不平衡,部分年份的波动幅度还比较大,根据文化消费增长趋势,我们把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发展的历程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91):低速增长期

改革开放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河南省农村居民生产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长期压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释放,但此时仍处于改革发展的初期,虽然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总体经济能力仍然不足,购买急需的耐用消费品、改善家居生活环境仍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因此能够用于文化消费支出的资金并不宽裕,此时文化消费呈现出低水平、低速度的特点。

2.第二阶段(1992―1996):高速增长期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为中国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走向了全面开放的时代,大批资金的涌入,使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崛起。强劲的发展势头也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河南省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民非农收入急剧增长,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日益繁荣的文化产品市场使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日益增多,各种电视机、录音机等文化娱乐产品纷纷走进农村居民家庭。这一时期文化消费呈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达到7.1%。

3.第三阶段(1997―2005):稳定增长时期

此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平稳,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家用必备的文化娱乐产品基本普及,由于这些产品均属耐用消费品,短时间内没有更新的必要,而收入水平的限制使农村居民仍然无法消费一些高档的文化产品。此时的文化消费支出主要体现在文化服务方面,因此文化消费总体增长势头有所减缓,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为4.0%。

4.第四阶段(2006―2010):起伏时期

受外部经济环境和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影响,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增速波动较大,增速最高的2006年达到7.8%,而增速最低的2008年仅为0.9%。文化消费增速的大幅度波动,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还处于以物质消费为主的阶段,文化消费在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中仍处于次要地位,外部经济环境或者宏观政策的变化需要农村居民改变支出结构时,首先受到压缩的就是文化消费支出。

四、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消费支出逐步增加,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收入水平提高,文化消费的经济能力增强

只有基本的、低层次消费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得到释放。[6]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据统计,河南省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04.71元,2000年达到1985.82元,接近2000元,而2011年超过5000元,达6604.03元,增幅为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1]自“八五”计划以来,年均增速大体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八五”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为3.1%,“九五”时期为5.8%,“十五”时期为75%,“十一五”时期为10.1%,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农村居民有更多的财力用于精神文化消费,为文化消费支出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文化素质提高,文化产品欣赏能力增强

文化消费不同于物质消费,物质消费是只要拥有就能消费,而文化产品一般属于智能产品,对文化产品的赏析、消化、吸收均需要一定知识、阅历。文化程度越高,对文化产品的理解能力越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欲望也就越强烈。据统计,河南省每百个劳动力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者从2000年的23.3人减少到2011年的16.9人,同期,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者从57.6人增加到60.8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者从110人增加到12.1人,具有中专文化程度者从1.7人增加到2.4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者从0.4人增加到2.6人。[1]河南省农村居民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其对文化需求的愿望更加迫切,尤其是书报、音像制品等休闲娱乐产品。

3.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拥有充分的闲暇时间是进行精神文化消费的必要条件,如果农民深陷繁重的农业劳动之中,就没有精神也没有心情进行文化消费。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河南省农村大部分地区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节约了劳动时间。据统计,河南省2011年农村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515.79万千瓦,是1980年的8.9倍;大中型拖拉机31.07万台,是1980年的5.2倍;小型拖拉机3721.70万台,是1980年的33.5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73.20万部,是1980年的9.9倍;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673.46万部,是1980年的141倍;联合收割机157738台,是1980年的197倍。[1]农村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提高了农民追求精神生活的欲望,推动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

4.科技水平提高,文化产品日益丰富

农民消费水平篇6

论文关键词:居民消费,财政支农支出,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转型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内需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已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健康运行的隐忧。伴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以及中国改革向纵深推进,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丰富政策蕴含的命题。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本文对传统的居民消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了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把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变量引入模型。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水平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财税对策。

二、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综述

关于居民消费需求的研究文献较多,如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以莫迪利亚尼为代表的生命周期假说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持久收入假说。霍尔第一个正式把理性预期假说和LCH/piH结合起来,得出了不确定性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随机游走模型。但Campbell和Deaton也提出了消费的“过度平滑性”,用以说明随机游走假说与实证结果之间的矛盾。随后发展起来的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采用了更符合现实的不确定性假定来研究消费最优化行为。

在研究财政支出对消费的影响方面,Fatas和mihov、Blanchard&peroti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方法对政府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做了考察,结果表明财政扩张会导致产出和居民消费的显著增加。

在研究预防性储蓄对消费的影响方面,哈波德认为社会保险可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首先,因为在居民面临大额医疗支出或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在困难时期保障的存在降低了家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由此可以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菲尔德斯坦提出养老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他运用扩展的生命周期假说模型,考察了美国居民消费养老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二)中文文献综述

我国对于消费需求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居民收入对其消费的影响。在诸多研究当中,众多学者都认为收入水平一直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地均衡。陈天祥、李贵荣(2001)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认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可归结为三类:较低的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宏观经济发展,其中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取决定性的影响。黄少安和孙涛(2005)从家庭伦理、道德习惯等非正规制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特点,并沿用和扩展代际交叠模型,用最优化条件分析了我国居民在储蓄和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二是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综述。吴敬琏(1998)指出,在社会生活越来越不确定的情况下经济学论文,要想扩大消费首先要让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越来越好。刘钧(2000)认为社会保障问题制约着消费启动的作用力度,完善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可以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替代居民用于养老和防止意外事故而进行的储蓄。王云、辜萍(2001)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消费观念等消费行为的影响,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与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三是财政支农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综述

国内学术界对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也进行了一些研究。许允彬、赵卫亚(2007)使用半参数模型考察了农村产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财政农业支出、农村产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等农村经济变量之间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财政农业支出的政策效应也会随时间动态地变化。张阳、杨宏崭(2010)利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山东省财政支农支和农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山东省的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消费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同向变动关系和相互促进作用。

四是预防性储蓄方面。不少学者认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越大,预期未来的消费增长就越大,预防性储蓄就越多。刘丽敏(2004)认为思考中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及影响因素必须要结合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还有不少学者研究了城乡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问题,认为流动性约束太强和消费者短视行为是造成我国目前消费疲软的根本原因。

还有众多学者分析研究了就业、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如施祖辉(1997)通过对就业率与居民消费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就业对消费的影响。[1]

三、山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情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下图所示,山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也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从1978年的农村人均消费仅为93.69元,增长到2008年的4077.05元,并且在1995年及其以后年份出现一个人均消费快速上升的趋势,并且在2006年之后又进入了另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

图11978-2008年山东农民人均消费线条图

以上只是对历年数据中山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规模大致分析情况,关于山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背后增长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以下将引入一些列影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变量对其进行定量实证分析论文格式。

三、数据与模型设定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1978—2008年的年度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2008)及山东统计信息网,根据相关理论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山东省农村人均消费支出(ct)为被解释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yt)、财政支农支出(gt)、农村消费价格指数(pt)作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解释变量。

其中,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主要包括: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农村消费价格指数采用的是以1977年为基期,1977年的农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

同时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变换后不影响原序列的相关性。分别用Lnct、Lnyt、Lngt和lnpt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农支出、农村消费品价格指数。

四、多线段回归模型

通过观察分析山东省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及其线条图可知,数据在1995年、2006年有两个显著的突变点,可以建立关于人均消费水平与时间变量的多线段回归模型进行研究,以下将对其进行分析。

建立模型:

其中,t为时间变动量,当时间为1978年时,t=1;当时间为2008年时,t=31。D1、D2为虚拟变量,在1995年以前(不包括1995年),D1取0,D2取0;在1995-2005年,D1取1,D2取0;2006年之后,D1、D2都取1。

运用eviews6.0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Ct=-110.366+62.913t+103.903(t-18)D1+474.085(t-29)D2

t=(-1.332)(9.041)(6.322)(4.703)

=0.977F=381.556Dw=1.490

从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分析:t检验值(除常数项外)、F检验值、呈现出高度的显著性,并且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问题。可见,可以从1995年、2006年进行分段。

按1995、2006年进行分段,可得到以下分段回归线性函数:

五、实证回归分析

(一)aDF检验

在运用经济变量建立模型时,通常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否则,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归分析结果可能是毫无意义的伪回归,而经济时间序列常常是非平稳的。

运用eviews6.0对时间序列lnct和lnyt、lngt、lnpt进行aDF检验,以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若aDF值大于临界值,则意味着变量时间序列含有一个单位根,即变量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否则,若aDF值小于临界值,则认为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aDF检验结果见表1

表1aDF检验值表(lnct、lnyt、lngt、lnpt)

 

变量

检验类型

aDF检验值

5%临界值

结论

lnct

(C,t,2)

-3.013053

-3.574244

非平稳

Dlnct

(C,0,2)

-3.776756

-2.971853

平稳

lnyt

(C,t,2)

-2.881591

-3.574244

非平稳

Dlnyt

(C,0,2)

-3.519626

-2.971853

平稳

lngt

(C,t,2)

-2.089553

-3.568379

非平稳

Dlngt

(C,0,2)

-3.481609

-2.967767

平稳

lnpt

(C,t,2)

-2.586008

-3.568379

非平稳

Dlnpt

(C,0,2)

-4.834808

农民消费水平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农村消费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9-0064-03

一、晋中市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现状

2009年,晋中市农民人均现金支出4726.15元,较上年增加329.57元,同比增长7.50%。对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调查显示,2009年类消费支出呈现“五升三降”的格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讯支出、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和医疗保健支出五项指标呈增长态势,食品、衣着和其他商品及服务三项指标为下降趋势。在农民消费支出中,家庭设备用品支出151.70元。同比增长8.23%。其中,通过家电下乡工程的推进,农民兴起“家电热”,人均机电设备消费支出40.04元,同比增长15.92%。

具体来看,农民消费呈现以下特点:

(一)恩格尔系数下降

2009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同比增长3.3%,增幅比上年减少7.1个百分点。农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下降,恩格尔系数为39.2%,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去年由于食品价格在低位运行,加之上年基数较高,因此多项指标增幅都比上年下降。从食品消费情况看,粮食、蔬菜等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有所减少,肉禽及其制品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费观念也发生转变,在外饮食增多。农村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达到462元。增长12.2%。

(二)衣着支出增加较多

2009年,全市农民衣着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全年购买服装支出人均305元,增长11.0%。与此同时,农民用于购买首饰、化妆品和美容美发等方面的支出也在增长。其中,人均购买首饰支出增长32.6%:化妆品支出增长18.3%:美容美发支出增长25.5%。

(三)居住更加宽敞,环境更加舒适

2009年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2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平方米,增长2.7%,其中砖瓦平房面积13.9平方米,减少0.1平方米,下降0.5%;楼房面积31.0平方米,增加1,1平方米,增长3.7%。在新建(购)的住房面积中,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占8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可见,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在提高。农民住房卫生设备、炊事使用的主要能源、饮用水来源和住宅外道路状况等也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教育投入增多,文娱更趋多样

2009年,全市农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一是农民自身教育培训的投入增加,学文化、学技术意识增强,全年成人培训费人均23,8元,增加6.8元,增长39.8%:二是随着收入连续较快增长,农民娱乐消费观念逐步改变,娱乐方式更趋多样,用于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文娱服务支出大幅增长,人均117元,增长78.0%。

(五)耐用消费品普及,需求层次提升

彩电、手机与家庭电话在全市农村基本已普及,2009年,每百户拥有的彩电和手机分别达到135台、140部,家庭电话也接近于户均一部,但家用电脑的普及率还不高。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户家用电脑拥有量以每年20%以上的幅度增长,但2009年末每百户拥有量仍只有8.2台。2009年末每百户农户汽车(生活用)拥有量为2.3辆,增幅达38.6%。

二、目前农村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低,直接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提高

收入水平是影响或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2000-年2009年,晋中农民收入增长了5.8倍,年均增长13.0%;生活消费支出增长了4.9倍,年均增长12.4%,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幅比纯收入低0.6个百分点,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2009年,晋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93.83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26.15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即便如此,农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仍不及城镇居民的1/2,农民每人每天的生活消费支出不足一美元,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农民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能力和行为受到了限制。从消费倾向看,2000年-2009年,晋中农民平均生活消费倾向为0.662,即生活消费支出平均占到纯收入的66.2%。从不同时期消费的收入弹性变化可以看出,收入增加时农民的生活消费有很大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水平的最主要的因素。

(二)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制约了农民整体消费水平提升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在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同收入群体间的不均衡性日渐明显。2009年,按农户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后,按人口五等份分组(分别为最低收入组、次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次高收入组、最高收入组,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20%),最低收入组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584.78元。最高收入组的人均纯收入为6708.6元,最高收入组是最低收入组的5.3倍。收入增长的不同带来了消费的明显差异,2009年,最低收入组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317.53元,只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70%,不足最高收入组人均消费水平的一半,最低收入组农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仍高达52.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2个百分点,比最高收入组高13.1个百分点。不同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拉大,影响了农民消费能力的均衡发展。一方面,有消费需求、消费意愿的中低收入群体,没有足够的消费资金;另一方面,有充裕消费资金的高收入群体。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并不十分强烈。这种农村社会财富向高收入群体不断集中的趋势,使得农村消费市场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相对饱和。低收入群体的现期消费需求因低的收入水平而不足。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总水平的增长,

(三)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力度和对农民的政策优惠,农民从中得到了很多实惠,但“三农”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仍然不能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不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外出务工农民不能享受应有的劳动报酬,应得的工资收入很低而且经常被雇主克扣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民对收入增长预期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而使农民在消费时不得不瞻前顾后。

(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了农民的即期消费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农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例如:一是农村养老问题,主要是依靠子女供养和自身的积蓄来支付生活消费,社会养老仅限少数五保老人;二是子女上学问题,现阶段农民

承担着沉重的子女教育费用,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家有高中生或大学生的农户,他们的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所需,过去供一个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只需几千元,而现在仅一个大学生每年就需要上万元。2009年晋中农民人均纯收入4726.15元,以四口之家计算,一名农村大学生完成学业要花掉全家大约四年的纯收入。教育投资已经成为农户的一项重要支出;三是医疗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农村仍然是一部分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由于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农民看病支出全靠自己,遇到大病中低收入农户只能举债,医疗费和医药费的攀升也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导致了农民消费负担增加,有效消费减少:四是生产投入和住宅问题,农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经营者。无论是生产投入还是住宅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民自身储蓄解决,这无疑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减弱了即期消费倾向。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突出表现在水、电、路等问题上,据抽样调查,2009年末,晋中农村还有一些行政村没有用上自来水,不利于洗衣机、沐浴热水器等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晋中农村电网改造虽已基本完成,但农村缺电、停电现象仍较普遍,电力供应的不稳定制约了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村村通。r程实施以来,晋中农村的交通、通讯和电视覆盖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在许多农村有线电视仍覆盖不到,许多地方不仅收看电视的频道数量十分有限,而且收视效果很不理想。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空间的拓展,

三、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提高农民购买力水平

目前,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应进一步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业生产。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要着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改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是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条件。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电、路以及通讯设施的投入力度,鼓励农民集资、参股等,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居民将潜在的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在农村的投资重点应转向改水、改厕和环境治理,在农村提倡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与此同时,要进一步疏通流通渠道,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并在改善农村消费的软环境上,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在农民中树立维权意识,依法严惩制假售假活动,净化农村消费市场。

(三)积极拓宽消费领域,逐步在农村推广消费信贷

应通过各种宣传工具改变农村居民保守的消费观念,使广大农民乐于消费、舍得消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理念。要把文化生活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一个新亮点,制定一系列引导、鼓励农民从事教育、文化、卫生保健、旅游、信息、通讯的具体消费政策,促使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继续扩大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的范围和补贴力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以家电、农机、汽车和住房消费品为重点的消费信贷,有效拉动农村的消费需求。

(四)全面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大力提高农民的消费预期

要尽快完善农村礼会保障体系,使农村社会会保障全面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力度,政府每年新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受益对象真正落实到农民身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医疗费报销标准:提高农民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的支出预期,使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增强其经济安全感,解除其花钱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农民勇于消费、敢于消费。

(五)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农村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大、消费意愿强,消费空间和潜力大。因此,收入分配调节应努力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综合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各种调节手段,不断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缩小农民收入差距。使中低收入者充分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

农民消费水平篇8

[关键词]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城乡差距更大,加之民族贫困地区城乡居民之间收入水平、收入的稳定性、生活的外部环境和消费偏好等都存在差异,使民族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区别于一般地区。而居民消费倾向是反映潜在需求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民族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的差异。

漾濞彝族自治县是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6.7%,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47.3%。漾濞县也是云南省73个、大理州9个部级重点扶持县之一。本文利用1999—2008年十年来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的各项具体数值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1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差异比较

分析上表可以得出:近年来漾濞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支出也在不断攀升,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处于较高水平,这表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当收入水平上升时,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会递减,且低收入水平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会低于高收入者水平,漾濞县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较大,但整体仍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速度大大高于城镇居民,这是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相对应的。漾濞县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都呈下降趋势,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反映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高于城镇居民,从下降速率比较,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速率比城镇居民快,这与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特征有关。

2近年来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比较分析

(1)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较城镇居民低。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628元,而城镇居民人均购买3987元,是农村居民的2.5倍,人均购买量比农村居民高出2361元。

(2)农村各分类消费品消费普遍低于城镇。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食品类435元,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类1450元,是农村居民的3倍,比农村居民高出1015元;农村居民人均购买衣着类、居住类、家用设备和日用品类、交通通信用品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用品类、医疗卫生保健用品类、其他杂项用品类为1166元,相应地城镇居民则是3987元,是农村居民的3.5倍。相差较大的依次是居住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用品类、衣着类、交通通信用品类、其他杂项用品类(主要是金银首饰及民俗用品)。

(3)城乡消费结构存在差异。总体分析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比重高于城镇居民,而服务性消费比重低于城镇居民。具体来看,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类的比重都很高,分别为29.42%、23.12%,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仍以温饱为主。但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中,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自产自食,因此,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远高于城镇居民,此外衣着消费、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交通通信支出、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则表现出城镇居民消费比重高于农村居民,表明农村居民在精神享受与寻求发展上滞后于城镇居民,且这些支出与消费总额相关性较大,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如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大,这部分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会进一步加大。

3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低于城市居民的原因分析

3.1农民收入不稳定

消费函数理论指出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但这种收入并不是现期收入,而是一生的收入或持续3年以上的固定持久收入。决定一生收入或持久收入的是未来收入的预期。当人们的收入预期越稳定,消费支出越多。相反,即使现在收入水平高,但如果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性高,那么,人们也不敢增加消费,而要把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防患于未然。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引起居民不确定性支出增加,导致当期消费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由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转向包括劳务收入在内的其他来源收入占有相当比重,务工收入使得农民收入受经济波动影响显著,同时,农业本身存在的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的各种不利因素也给农村居民的未来生活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农村地区的长期落后带来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落后和城乡消费环境的巨大差异,根据预防性储蓄动机理论,发达城镇居民的储蓄目的是为更高层次的消费做准备,消费结构随产业结构的顺次发展而发展,而比较之下,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动机极强,从而降低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

3.2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目前漾濞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城乡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导致了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和消费环境的差异,但漾濞县农民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这与近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有关,另外当地农村消费需求长期高涨,须考虑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以满足广大农民消费需求。

3.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国农村地区几乎没有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在农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农民要考虑到未来养老、医疗、孩子上学等问题的情况下,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提高。此外,农村消费环境较差,消费制约因素多,城乡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农民比城市居民更崇尚节俭等原因也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市居民的原因。

4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拉动当地消费市场的建议措施4.1加大农民的社会福利保障,提高农民收入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上的差异,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大力支持农村地区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就当地而言,应该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如种植核桃,鼓励发展壮大乡镇企业,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当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思想。要努力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收入,将当地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引入良性循环轨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农村居民购买工业产品的能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工人充分就业城镇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

4.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农民的实际福利,减少当前农民所面临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激发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力量,把乡村居民的潜在需求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4.3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由于受到收入低水平的影响,农村居民对未来消费的预期并不乐观,影响其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信心不足。因此,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转变其消费观念,提高消费的素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4.4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

提高农民的消费环境,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基础的设施的差别是城乡消费环境差别的重要因素。其次,应该优化农村的市场环境,使农民的消费能够快捷便利。再次,要优化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农民进行消费教育,引导农民正确消费。最后,加快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发挥流通业对农村的积极作用。另外,在改善农民消费环境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当使农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5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缩小城乡消费差异

政府要实行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平等享有公共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也是增加农民消费的基础。农村的纯公共产品,如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等应由政府完全提供,农村的准公共产品也应当以政府供给为主导,可以吸纳社会或企业资本进行投资。另外,政府有必要取消户籍制度的约束,增加农村居民的自由流动性,为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保障。这些措施也将是当地政府的惠民政策得以实施的一个良好契机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曹俊杰,高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差异之比较[J].经济问题,2004(3):74-76.

[2]胡雪萍.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与扩大农民消费需求[J].农业经济问题,2003(7):24-27.

[3]刘文斌.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制约[J].经济研究,2000(9):13-16.

[4]张志敏.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1):52-56

农民消费水平篇9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8-0021-03

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依靠投资、出口已经难以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拉动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其中,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存在着巨大的挖掘空间。

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

第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偏低。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2002―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34元提高到3224元,增长75.8%,年均增长11.9%;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0%。2007年,农村居民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人均支出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63.7%、84.2%、91.2%和85.6%;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方面的消费水平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1.6倍、45.3%、1.0倍和28.7%。2002―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逐年下降态势,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7年43.08%。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反映贫富状况的通用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上述标准,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消费处于小康水平,且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然而,农村居民消费增’速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如表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绝对数偏低,不足全体居民消费的1/2,不到城镇居民消费的1/3,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差距继续扩大。

第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差距。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随着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降低生存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变化,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其他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07年的950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29.5%。另外,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比重稳步提高。2007年,农村居民用于这3项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2%、9.5%和6.5%。其中,交通通讯支出比重提高最快。虽然农村居民消费逐渐升级,但升级速度在逐年减缓,且与城镇居民相比,消费水平差异进一步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各类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依次是:食品(36.3%)、教育文化(9.8%)、衣着(10.4%)、医疗保健(7.0%)、家庭设备及服务(6.0%)。可见,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仍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第三,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与城镇居民差距大。消费率是最终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即消费率=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100%。由表3可知,2003年农村居民消费率为17.96%,不到20%。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降为9.08%。不到10%。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整体上处于低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虽然近年来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施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但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不足,加之受传统储蓄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观念还比较传统和保守,他们不可能过多消费,从而造成了农村居民边际消费低的状况。另外。2003年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率相差7.24个百分点,之后年份的差距保持在15个百分点以上。可见,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差距很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四,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显著。2007年,东部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分别为4281元、2938元、2527元和3180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了73.2%、77.2%、75.6%和86.1%。这说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然而,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额为3233元,只有东部10省超过全国水平,其余地区均未达到。若以西部12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为1,2002年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率为1:1.72:1.15:1.19,到2007年变为1:1.69:1.16:1.26。可见,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平均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

二、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来看,消费是由收入惟一决定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各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收入。这些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不快,这是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原因。加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减免农业税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其消费水平并未因此而大幅度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受其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影响,与他们的物质消费饱和还存在一段距离,这也意味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居民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压力。不仅要承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还要独自承受社会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农村居民大多数把收入作为一种风险金转向储蓄。此外,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把节衣缩食、勤俭节约视为美德。有点钱。还要想着盖新房、子女婚嫁以及治病就医等。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虽然一部分农民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标准是每人每年10元,但大多数人认为:“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大部分的费用还是得由自己来承担。”因此,农村居民不得不为“生、老、病”作大量的储蓄。

三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我国农村的消费信贷环境缺乏。当发生春耕、买房、生病、为子女筹办婚嫁缺钱时。80%以上的农村居民是通过向亲戚、邻居或

朋友等民间借款来度过所需之时。而能够最终通过银行或农信社取得贷款的农户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目前适合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品种很少,且贷款手续繁琐,不是需要担保人,就是需要物质抵押,门槛高,能够取得信用贷款的农民并不多,大部分农民对此望而却步,甚至有很多农户即便是缺钱,也从未向银行或农信社申请过贷款。与此同时,由于没有良好的政策及充足的资金支持,村里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消费信贷宣传不到位以及农信社缺乏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等诸多原因。都制约着农村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即便现在消费信贷已经很完善。由于农民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小农思想以及“量入为出”习惯性消费理念等影响,目前农民也无法接受超前消费和贷款消费。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为了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另外,对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也不能忽略,要加快并保质保量的建设农村文教娱乐设施。加强对“农家乐”等副业的扶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此副业为龙头,带动农民步入市场,创收增收。此外。必须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增加优质产品的比重。适应市场要求,发展经济作物和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高附加值、开发前景广的新产品,使农民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增加收入。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产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把农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的储蓄趋向,拉动消费。虽然我国广大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参合率达到90%以上。但保障水平仍然很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给予补助,而且地方政府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参保农民个人每年交10元,这相当于每个参合的农民年人均大病统筹资金为30元,这仅为城市的1132。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力度。另外,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结果显示,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农民可支配收入将减少768亿元,然而,可以得到2688亿元的养老保障。与农民自己储蓄养老相比。可以减少储蓄1880亿元。因此。应尽早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消除农民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

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金融供给能力。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08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将更多的改革资源投入到农村金融领域,更好地统筹城乡金融发展。各级政府应积极响应和配合中央的相关政策,充分考虑农户的收入来源、未来经济承受能力和信贷风险。采用贷款证、农户联保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教育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民消费信贷。同时,针对农村特殊的金融环境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使农村金融活动更为合理健康的运行。另外,建立信用风险测评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事业,使之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农民消费水平篇10

关键词:消费函数;农村居民;绝对收入;相对收入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31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所以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和水平就影响着我国总体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消费行为研究中,国外研究较多的是消费函数,西方消费经济学者们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函数的研究始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之后有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等一系列研究。本文用绝对收入假设和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数据进行拟合,以验证和发展消费行为理论。

一、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消费是由收入唯一决定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收入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短期中,消费可分为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两部分。自发消费指不取决于收入的消费,而引致消费是指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消费,消费函数为:

C=?琢+?茁×Y(?琢>0,0

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设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也受周围人消费水平的影响。如果周围人的消费水平比较高,即使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较低,他也会企图接近周围人的消费水平,这种现象就称为消费的“示范性”;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水平不仅受当前收入的影响,也受自己历史上曾经实现的消费水平的影响。如果历史上曾经达到较高的消费水平,即使当前的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者也会企图接近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消费水平,这种现象就称为消费的“不可逆性”。本文中讨论消费的“不可逆性”,由于不可逆性的存在,当前的消费倾向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与曾经达到的消费水平,即曾经所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有关。一般情况下,收入具有随时间递增的趋势,所以可以用前一期的收入代替曾经达到的最高收入。用0表示当前的边际消费倾向,用1表示曾经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对当前消费的影响,消费函数是:

Ct=?琢0Yt+?琢1Yt-1(t=1,2,…,t)(2)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1985~2009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与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数据年鉴。

(一)模型构建

1、绝对收入模型。按照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建立农村居民消费回归模型为:

SCt=?琢+?茁Yt+?滋t(t=1,2,…,t,?琢>0,0

其中:SCt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Yt为居民人均年收入,?滋t为随机误差项,?琢为人均年基本自发消费需求,?茁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2、相对收入模型。按照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理论,建立农村居民消费回归模型为:

SCt=?琢0Yt+?琢1Yt-1+?滋t(t=1,2,…,t,0

其中:?琢0表示当前的边际消费倾向,?琢1表示曾经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本文利用eviews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估计的结果如下:

1、绝对收入假设的消费函数模型估计结果:

SCt=41.575+0.756Yt

(1.83)(80.687)(5)

R2=0.9965F=651.433D.w.=0.454

2、相对收入假设的消费函数模型估计结果:

SCt=43.986+1.12Yt-0.404Yt-1

(2.512)(14.171)(-4.647)(6)

R2=0.998F=5713.063D.w.=1.507

(二)模型的检验

1、绝对收入假设的消费函数模型检验。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9965,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的非常好。从截距项和斜率项的t检验值来看,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21的临界值,并且从斜率项的值看为0

(1)white检验。本文采用white检验来检验异方差性。white检验是建立辅助回归模型的方式来判断异方差性。R-squared=10.682,表明不存在异方差。对样本容量为25并且只有一个解释变量的模型,在5%显著水平下,查D.w.统计表可知,模型中D.w.

(2)广义差分法。下面运用广义差分法进行自相关的处理,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估计,1阶广义差分的估计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dl

SCt=34.546+0.761Yt+1.071aR(1)-0.369aR(2)(7)

(0.635)(38.582)(4.949)(-1.704)

R2=0.999F=4540.074D.w.=1.926

在5%的显著水平下,du

2、相对收入假设的消费模型检验。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998,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的非常好。但是,?琢0=1.212>1,?琢1=-0.404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可以用来描述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而相对收入假设消费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不应用。农民消费的提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我国农民消费依然由收入决定,所以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的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与转移性和财产收入构成。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作为农民收入中最稳定最直接的收入来源农业收入比重在下降。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只有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了,消费水平才能真正增加。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第一,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居民非农产业收入。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减少没有市场需求前景的传统的低质农产品,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潜在需求大的优质农产品,尤其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第二,通过完善利益机制、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等途径,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使农民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经营活动,拓宽农民增收环节;第三,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尤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与应用、国内外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第四,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各种限制,增加农村居民进城打工的收入;第五,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建立适合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特点并符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税费征收制度,不断完善征收办法,切实减轻农村居民负担。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武.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