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光伏运营模式十篇光伏运营模式十篇

光伏运营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7:59

光伏运营模式篇1

【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电运营模式效益分析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系统。它不仅能够提高同等规模光伏发电站的发电量,而且能够有效解决电压在输送中的损耗问题。又因其环境污染少、资源丰富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的日益青睐。

1分布式光伏发电政策现状

(1)合理调整电价,完善补贴政策。根据建设成本,通过市场竞争等招标的方式,制定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价格和补贴标准;根据光伏发电的变化和发展需要,调整其电价并制定附加征收标准。(2)建设配套电网,完善并网服务。通过简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管理程序和接入方式,优化系统的调度运行,确保光伏发电项目及时入网,全额收购所发电量,并为其提供全过程的并网服务。(3)大力支持用户侧光伏应用。加强对用户侧分布式电源的建设,推动光伏发电系统应用于企业、机构、社区等。同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将所发的全部电量作为地方政府和发电企业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2我国光伏发电运营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对光伏发电的运营模式尚未完全理顺,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2.1统购统销模式

统购统销模式是指第三方拥有光伏发电的经营权,通过对光伏发电的建设,将所发的全部电量输送到公共电网中,同时,供电企业要对发电量进行负责。此种模式的发电,电源在经过低压母线或变电站时,就可以实现上网功能,并将电量输送给用户。目前,统购统销模式已运用到我国的很多地区。

2.2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指由第三方投资,发电量优先满足用户的需求,不足电量要按照当地电价,由相关企业向用户提供。此模式具体的运行方案为,电量要经过低压电网然后再输送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机构都是通过出售电量来获得经济利润,给光伏发电模式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3自发自用模式

主要是指用户通过建设光伏电站以满足自己对电量的需求,多余的电量用于上网,不足电量由发电企业提供。分布式电源和用户位于同一地点,且是同一法人。目前,由用户自己投资的项目主要靠政府补贴和节省电费收回投资成本。

3光伏发电获取效益的分析方式

对光伏发电获取效益的分析,主要采用以下步骤:

(1)通过统计当地的太阳能资源以及当地城市电网的发展状况,确定光伏发电的试点区。(2)通过制定本区域和试点区的发展规划,对空间负荷以及负荷总量进行预测。(3)根据获取的太阳能资源数据和该地区的负荷特征,对光伏发电负荷以及出力情况进行匹配分析,详见下图1。图1中第①部分为光伏发电上网电量;第②部分是以光伏发电作为电源的用户用电量;第③部分是以公共配电网作为电源的用户用电量。同时结合地域限制、投资规模等因素来确定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4)列出可能的光伏发电运营模式备选方案,并全面分析其优缺点和可行性。(5)对发电选址及周围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以确定用户配电网改造方案和接入方案。(6)为了有效降低在数据信息方面的误差,避免对实际收益的错误判断,需要对不同运营模式下光伏发电的计算参数和边界条件进行确定,如配电设备造价、电量基本价格等。(7)全面计算不同运营模式下光伏发电的运行成本,主要包括光伏发电的初期投资、相关设备的维护费、贷款利息及停电损失费等。

4分布式发电并网设计方案及并网影响

对于小于接入电压0.4KV的小型光伏电站,并网设计方案主要有接入公共电网和接入用户电网两种。

(1)在统购统销运营模式的光伏发电中,适合接入公共电网的并网方案。公共电网配电室或箱变低压母线,并网点和产权分界点在同一点,公共电网配电箱/线路为公共连接点。这种接线方案分为单点接入和多点接入两种,计量比较简单,便于维护、调度和管理。(2)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和自发自用模式中,适合接入用户电网的并网方案。用户配电室或箱变低压母线,并网点和产权分界点不在同一点,用户配电箱/线路为其接入点。这种接线方案,以每台区的光伏电源为单元,进入低压用户配电箱。(3)并网影响。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短缺,同时也增加了电网的复杂程度,给电网检修和运行造成了不利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保护装置的拒动作和误动作会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对相关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这无疑加大了配电网设备的改造量。光伏发电设备大量接入配电网会极大改变配电网的运行模式,严重时会造成整个台区的倒送电现象。

5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发展和生态矛盾日益突出。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供能方式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日渐成熟,成本大幅降低,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如装机容量为4.6千瓦的小型分布式发电系统,20年可以实现净利润5500万元,节约标准煤550.6吨。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能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光伏运营模式篇2

关键词:中船重工;运营管理;提升;策略;研究综述

一、研究意义

新能源发电单位的运行特点是机组地域分布广、数量庞大、机型繁多,加上项目的快速扩张,使得生产运营管理工作复杂,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开展运行分析及故障处理的难度逐步增加。目前,运维管理工作主要依靠现场人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查找故障、排除故障,运维人员的经验与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数据分析能力、故障快速诊断和排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生产单位大多地处偏远,气候环境较为恶劣,信息沟通受到限制,现场人员的运维工作受到相对孤立的工作环境的制约,缺少深入的数据分析支持和及时的技术支持。

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生产运行管理中潜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首先,是运营管理的问题。生产单位的建设较为分散,不同生产单位的设备配置和所处环境不同,因此,当管理人员需要随时掌握各生产单位的运行情况,并对不同生产单位的运行情况作相互比较,以便掌握全局时,现有的各生产单位当地的监视与控制系统就难以满足此项要求。其次,是运行维护的问题。因为各生产单位相距较远,而每个生产单位内设备数量很多,各种设备供应商也不尽相同,给维护检修造成一定困难。因此,如果生产管理部门不能提前分析到设备的劣化状况,或及时发现到设备异常、故障,就无法统筹安排、督促检修人员快速修复故障设备,从而降低人员利用效率,延长故障的时间,影响发电量,造成经济损失。再次,是人员管理的问题。风电场比较偏僻,地理环境一般都比较恶劣,工作人员长期驻守现场,其工作、生活都很不方便,因此,很难吸引人才和稳定人员。

中船重工海为(新疆)新能源有限公司提升运营管理的目的是为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区域检修”的科学管理模式,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升个生产单位综合管理水平。

本研究针对公司下属生产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场址分散的特点,为了能在乌鲁木齐市公司本部对个生产单位实现集中监视控制、综合数据分析和统一运维管理,为开展区域规模化检修维护、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管理效率提供科学化管理平台,逐步将当前分散式、扁平化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区域化、集约化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解决管理主体过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效率偏低、经济效益增长受限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许多新能源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管控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以风力发电场为例,总体来说管控模式形成了多元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对于集中开发且装机规模较大的风场,实行运检分开的管控模式;对于风场规模一般且位置偏远的风场采用运检合一的管控模式;对于位置比较偏远同时装机规模较小,则采用整体委托经营的管控模式。风电场的管控模式虽然很多,但在管控模式的选用上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采用哪种管控模式要根据风场规模、变电所及风场岗位定员、外委队伍素质、当地工资收入水平、风场人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等条件综合考虑。

目前,我国风电企业整体管控水平较低,无论采用那种管控模式,在运营管控方面均要着重落实以下几项工作:

重视生产指标统计与分析,总结经验,形成结论,超前控制。细化“两票三制”等基础管理工作,推行标准化作业。深入践行“三讲一落实”工作,做细做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安装生产管理软件和信息平台,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风电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规模将日益扩大,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信息越来越庞大和繁杂,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在各风场应实现网络通畅,通过网络实现生产现场的可控和再控,同时也提高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按照分级管理、闭环控制、专业归口的管理模式落实技术监控制度,做好技术监控日常工作。探索“集中管控”新模式,优化人员结构,合理调配运行方式,做到经济运行。

许多企业在同一区域建立多个风场,形成“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为此成立风电场集控和调度中心,将多个风厂运行工况和生产信息统一接入一个控制室实现集中控制,做到了风电场的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行。合理调整各输电设备潮流分布,做到经济运行。推行风力发电场“定期工作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加强运维人员队伍建设。

(二)国内研究综述

华为集团在光伏发电领域提出了“智能运维管理系统”,“智能光伏电站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监测与远程监测技术、通信技术和相关的专业技术,建立起的一套高效、稳定的光伏专业监测、分析、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光伏电站生产运行情况、统计分析电站历史运行数据、实现电站日常工作和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管理,为光伏电站的正常运行和生产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并且能够将集团下属的分散在各个区域的电站统一接入到集团智能营维云中心。

山路集团电站分布在全国各地,集团总部需要实时了解各个电站的运行状况,以评估集团电站整体经营状况。为了进一步提高集团下属电站的运维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让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更好的掌握光伏电站信息,并能够快速、方便了解各光伏电站生产运营情况,并对生产运营进行分析优化,持续提升电站收益,迫切需要一套智能光伏电站管理系统。

集中运维云中心设在山路公司总部,集中监测中心能够对下辖管理的所有光伏电站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能够实现光伏设备运行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等功能。光伏设备本地站级管理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光伏设备的运行数据,并能够将所有获得的数据传送到集团运维云中心。运维云中心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企业效益,同时也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

参考文献:

光伏运营模式篇3

【关键词】光伏电站;建设;运营管理

1.引言

光伏电站与常规发电项目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光伏组件,不同的安装方式以及运营中系统的管理方式都会影响到系统的运行效率及最终发电量。本论文以格尔木光伏电站为例,详细介绍了并网光伏电站的建设及运营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2.工程建设

2.1光伏组件的选择

光伏组件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各项参数指标的优劣对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性能将产生直接影响。目前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主要有单晶硅组件、多晶硅组件、非晶硅(薄膜)组件、砷化镓高倍聚光电池等。

(1)晶硅组件

单晶硅组件是采用单晶硅片制造的光伏组件,这类光伏组件发展最早,技术也最为成熟。其性能稳定,转换效率高,目前规模化量产的商品电池效率已达16%~18%。多晶硅组件的生产工艺与单晶硅基本相同,但由于生产多晶硅的硅片是由多个不同大小、不同取向的晶粒构成,因而多晶硅的转换效率要比单晶硅电池略低,规模化量产的电池转换率已经达到15%~17%。目前,国内主流组件厂家的单晶硅组件和多晶硅组件其转换效率和价格都趋于同一水平,因此对于同等容量的光伏电站,采用这两种组件无论从造价还是发电量而言,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理论上来讲,单晶硅组件在功率衰减、温度效应等方面优于多晶硅组件,但从实际应用方面来看,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实际运行数据予以验证。

(2)薄膜组件

薄膜是在不同衬底上附着非晶态硅晶粒制成的,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便于大规模生产,其规模化量产的转换效率为5%~8%左右,并且具有弱光性好,受高温影响小等优点,因此在早期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材料引发的光致衰减效应,特别是单结的非晶硅光伏组件,稳定性不高。

表1是格尔木地区投产光伏电站2011年5月~2012年5月多晶硅组件与薄膜组件的单个方阵实际发电量对比表。

如图1所示:通过实际运行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薄膜组件的发电量与多晶硅组件有较大差值。其中在气温较高的6~8月,发电量差值不大,在4%~7%之间,说明薄膜电池受高温影响小的特点比较明显。但通观全年,薄膜的发电量比多晶硅电池低16.8%。而在目前市场情况下,薄膜组件与多晶硅组件相比,其价格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已不存在价格优势。因此,在现阶段的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中,光伏组件的选择应以技术较为成熟的单晶硅、多晶硅组件为主,选择少量的先进的实验型薄膜组件进行试验性应用,以推动薄膜组件的技术进步和成熟。

2.2不同安装方式对发电量的影响

光伏组件安装方式主要有:固定式、水平单轴跟踪、斜单轴跟踪和双轴跟踪。

(1)固定式安装

目前技术最成熟、成本相对最低、应用最广泛的方式为固定式安装,如图2。

(2)水平单轴跟踪

水平单轴跟踪的转轴与地面所成角度为0,理论上水平单轴跟踪方式较固定式安装其发电量可提高20-25%。但其造价也要比固定式的高,如图3。

(3)斜单轴跟踪

为了综合上述两种方式的优点,在尽可能提高系统发电量的同时,又充分保证系统支架稳定性,又应运而生了一种斜单轴跟踪方式,实际上它是固定式和水平单轴的综合体。该方式单轴的转轴与地面所成角度一般小于当地纬度,这样相对于水平单轴跟踪方式,由于单轴的转轴与地面呈一定的倾斜角度,能够更多的提高系统的发电量,如图4。

(4)双轴跟踪

双轴跟踪系统,是方位角和俯仰角两个方向都可以运动的跟踪系统,双轴跟踪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太阳能设备利用太阳能的效率。理论上采用双轴跟踪可提高年均发电量35%~45%,如图5。

如图6与表2所示:通过对不同安装方式发电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平单轴跟踪、斜单轴跟踪、双轴跟踪比固定式安装的发电量都有提高,分别为10.2%、13.4%、36.6%。但是其造价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都要比固定式安装高。因此在选择安装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发电量、造价、后期维护成本等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安装方式。

2.3设计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光伏电站与常规发电项目相比较,其建设成本要高出很多,以目前光伏组件的价格水平测算,采用多晶硅组件固定式安装的光伏电站单位千瓦造价约为1.2万元/kw左右。按照国家发改委1.00元/kwh的电价测算,项目盈利压力依然较大,这就要求从工程建设阶段开始,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通过各种方法,降低工程造价,为项目的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设计作为工程建设的龙头,它决定了工程的性质和工程造价的基础,工程在造价上是否合理,是浪费还是节约,在设计阶段就已定型,工程设计师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也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而在这一阶段形成了设计概算,确定了投资的最高限额。可见工程设计是影响和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光伏电站的投资虽然主要是设备投资,约占工程总造价的60%,而建筑工程只占总造价的25%左右,但通过优化设计,依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造价。以格尔木光伏电站为例,最初设计的光伏支架总重约3180t,经过多次修改设计,对支架设计进行优化,光伏支架总重量为1680t,节省钢材1500t,按7500元/t计算,工程造价降低1125万元(每瓦造价降低约0.56元)。

3.运行管理经验

3.1格尔木地区实际光照资源分析

根据格尔木地区光资源分析,利用RetScreen软件可计算出最佳倾角38°时倾斜面获得太阳辐射量为7989.07mJ/m2,在考虑尘土覆盖损耗、温度影响、逆变器损耗等影响系统发电量的因素后,多晶硅光伏电站实际转化为输出电能的太阳能辐射量为6263.43mJ/m2,光伏电站建成首年的利用小时数为1745.4h。根据组件厂家提供的数据,10年衰减7%,20年衰减14%计算,25年衰减率约为17.5%,电站在寿命期内年均利用小时数为1589h。

格尔木光伏电站一期20兆瓦项目2011年6月~2012年5月发电量及利用小时数统计见表3。

可以看出,格尔木地区光伏电站实际运行年利用小时数较设计值高出1.3%。

3.2组件清扫对发电量的影响

众所周知,光伏组件的清洁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发电量,我电站自投运初期高度重视光伏组件的清扫工作,为准确掌握组件清洁度对发电量的影响,分析清扫带来的发电收益与清扫成本之间的关系,我站进行了组件清洁试验。试验抽取5个单元(以一个汇流箱对应设备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320块组件,发电功率73.6千瓦),其中a单元每天进行清洁,B单元每周清洁一次,C单元每半月清洁一次,D单元每月清洁一次,e单元不清洁。2011年10月试验数据如表4。

根据以上数据,半月清洁一次带来的综合收益最高,若按20兆瓦光伏电站计算,按半月清洁一次计算,清洁光伏组件提高发电量可增加收益约193.87万元。当然,一个月的试验数据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由于每个季度气候不同,清洁光伏组件所产生的收益也会不同,比较准确的是积累一个完整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准确的说明组件清洁所带来的收益。

3.3其他提高发电量的手段

除了上述光伏组件清洁直接带来的发电量提高外,不断的提高光伏电站的运行维护水平,从细节入手,对发电量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定期检查光伏组件板间连线,方阵汇流箱内的连线,对于出现松动的部位及时紧固;检查光伏组件是否有损坏或异常,如破损、热斑等,当光伏组件出现问题时,及时更换;提高运维人员技术水平,完善设备备品备件,设备故障时及时消缺,减少故障损失电量等等。

4.结论

光伏运营模式篇4

近年来,在海外光伏市场高额回报的带动下,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浙江目前拥有370余家光伏企业,2012年实现总产值近480亿,已成为国内第二大光伏生产基地。

产业特点和发展现状

(一)产业特点

第一,中小企业居多,差异化、多样化发展具有优势,但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目前,除少数龙头企业外,浙江省90%以上的光伏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依赖民间资本参与,市场灵敏度较高,能够深入到部分大企业不会涉及的业务领域,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定制生产,获得独特发展优势。浙江省现有光伏中小企业半数以上成立于2010年之后,生产规模大都在100mw之下,前两年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光伏组件价格来开拓市场,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整合和淘汰。

第二,产业链较为完备,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尚未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浙江已初步形成包括多晶硅原料、硅片、电池、组件、原辅材料生产以及系统开发应用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但从产业链构成来看,却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切片、电池片以及辅材配套(拥有170多家辅材配套生产企业)等领域,技术含量和利润率相对较低。据统计,浙江省光伏原料的40%需要进口,30%需要外省供给,这不仅使企业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贸易壁垒增多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影响,还制约了企业向上游拓展的能力。在浙江省光伏企业拥有的1220多件专利中,硅片、硅锭的制造专利占比为17%左右,高纯硅领域的专利仅占1.2%左右,相比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一半以上的太阳能光伏专利集中在光伏材料领域,其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落后。第三,部分新产品、新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但产业化进程较慢,市场化能力较弱。近年来,浙江众多光伏企业通过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在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中出现了包括太能硅业年产3000吨6n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龙炎科技国内首条25mw碲化镉薄膜电池生产线、赛昂电力高效能混合型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在内的一系列技术进步。这些技术立足于自主创新,很多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目前还仅处于小规模量产阶段。因此,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现状

第一,整体形势较2012年有所改善,但产能相对过剩情况依然存在。2012年,受美欧“双反”事件影响,浙江光伏产业遭受重创。2013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光伏产业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与欧盟“价格承诺”协议的签署,浙江光伏产业出现回暖迹象,整体形势较去年有所改善。但实地调查显示,目前除少数几家大企业开工率较高外,多数中小企业的开工率仅维持在60%左右,产能过剩现象仍然存在。

第二,出口逐渐向新兴市场转移,国内市场得到更多关注。一方面,随着国际光伏市场形势的变化,很多企业正在把新兴市场作为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订单突破,减少了对欧盟传统市场的依赖。2013年1-8月,在浙江光伏出口市场中,欧盟份额下降至52%,亚洲、非洲、澳洲等新兴市场份额则达到48%。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扩大内需等扶持政策的出台,企业开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通过申报国家“金太阳”、“阳光屋顶”等示范性项目,参与西部光伏地面电站建设以及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等积极开拓新增长点。2013年1-8月,浙江光伏产业国内市场销售份额约为24.6%,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较往年已有所提升。

第三,积极进入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分布式发电尚处于示范推广阶段。2012年以来,在光伏上游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到下游投资光伏电站成为很多企业寻求突围的新手段,多家企业涉足光伏电站建设领域。资料显示,浙江企业的国内新建项目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海外电站投资项目也逐步增多。同时,分布式发电也在积极推进,截至目前共有分布式发电项目100个左右(包括在建项目)。但受制于上网电价补贴、推广应用模式等因素,目前基本以“金太阳”或者光电建筑示范项目居多,完全市场化运作实施的项目较少,发展速度和应用推广较慢。

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

1.融资渠道收窄,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一方面,受前两年产能规模迅速扩张、产品价格暴跌、库存积压严重、刚性负债占款等因素影响,很多光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自我积累的内源性融资功能基本丧失,资金压力较大。此外,还有一些技术创新型企业在前期研发时投入较多资金,目前难以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规模化生产。

另一方面,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也在收窄。首先,从去年银行将光伏行业列为限制支持产业以来,几乎所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都对光伏企业尤其是中小光伏企业采取收紧政策,持续减少甚至提前抽回已发放贷款。其次,由于市场预期比较悲观,企业上市募集资金、股票增发、发行债券的难度加大。再次,在很多民营企业创业和上一轮扩张中起关键作用的风险资本目前对光伏产业持谨慎态度,企业很难获得风险资本融资。

在此背景下,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既面临着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压力,又承受下游需求短期难以大幅回暖的压力,正处于资金链断裂的边缘。而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中小企业倒闭潮有可能出现,这又将引发大规模信贷风险。

2.电站投资较为集中,市场风险有所积聚。目前,浙江光伏企业投资电站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解决资金链紧绷和产品积压的实际困难,通过参与下游光伏电站建设消化库存,让资金重新流动起来;二是由于电站项目建设期较短,企业希望建成后转卖移交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率,作为企业资产保值的手段。

调查显示,浙江光伏企业投资电站兴趣较高,甚至连做辅料配材的中小企业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已存在较高的隐性风险。一是恶性竞争风险。目前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超期拖延货款情况,一旦曾在上游多晶硅领域上演的价格战在电站建设领域再度出现,中小企业将首先遭受重创。二是政策风险。现阶段光伏产业尚属于政策驱动型产业,光伏电站过度扩张有可能倒逼政府收紧审批权限,下调补贴。三是国内市场风险。相关政府补贴并未完全落实,并网、税收、金融等配套机制也不完善,大规模发展光伏电站的基础并不牢固。四是国际市场风险。目前世界各国都对中国光伏企业较为关注,过于集中的电站海外投资有可能引发国外政府新的保护措施。

3.分布式发电制约因素较多,商业营运模式尚不成熟。近年来,为破解光伏应用困局,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但从浙江省情况来看,分布式发电的推广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第一,投资回收周期问题。按照现阶段0.42元度电补贴,安装屋顶价格为9元/瓦,每瓦年发电量为0.9度计算,大概要10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回收期较长,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积极性,需要地方政府出台配套补贴措施。第二,屋顶问题。随着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的不断推进,目前建筑屋顶成为稀缺资源,但在实际运营中难度较大。一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时的成本限制,很难找到适合用于光伏发电的合适屋顶;二是很多合格屋顶业主要求高达20-30%的电价回报,才肯统一安装光伏发电装置,致使企业难以承受成本压力;三是屋顶企业生命周期与光伏发电装置使用周期不匹配、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用电量与发电量不匹配等问题的存在,会给企业带来较多潜在风险和利益损失。第三,并网滞后问题。调研显示,部分企业已实施的用户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仍难以及时实现并网发电。由于目前项目并网需进行电网接入受理、评审等多个程序,许多项目设备组建安装完成后仍需3、4个月才能并网投运,给光伏企业带来较大损失。以50mw光伏发电项目为例,如并网滞后3个月,按年发电1000小时,每度电1元的标杆电价计算,企业将损失1250万元。

此外,浙江现有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参与企业大多为原有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缺乏真正的分布式发电系统运营开发企业,商业运营模式还不成熟。

4.受国家产业整合政策影响较大,行业内兼并重组进展缓慢。为规范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部于2013年9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针对硅片、电池组件等制造业各环节在生产规模、电池效率、能耗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未来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将难以享受到相关补贴扶持政策。《规范条件》出台后,浙江省光伏产业受影响较大,6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达不到相关要求,未来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整合。调查显示,在未达标企业中,除一些确实经营不善、存在大量落后产能的企业外,一些经营状况良好、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也受到波及,这对企业发展较为不利。

此外,由于很多大企业在上一轮的市场波动和价格竞争中损失严重,目前依然面临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资金压力较大,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收购兼并中小企业的实力,产业整合进度比较缓慢。

启示与建议

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有其独特模式,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具有普遍性,深刻反映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现阶段,中国光伏产业正处于资源整合、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及相关各方都应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光伏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体制环境。

1.完善创新鼓励政策,引导整个行业的创新转型发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光伏产业具有典型的创新驱动型特征。中国光伏产业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创新能力偏弱,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价格竞争。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再次出现,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与扶持力度,对企业重大创新成果的首次产业化项目给予一定补贴,帮助企业尽快完成产业化生产。政府在公共资源和政策资源配置上应尽量为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机会,避免单一的“规模歧视”,确保一些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也能获得优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例如,在《规范条件》等文件从规模方面对市场准入做出规定之外,尽快出台技术标准等相关配套措施,对创新型中小企业予以关注,支持和保护尚处于自主技术研发阶段的高成长性企业。此外,随着国内应用市场的逐步打开,政府可以在设备、产品采购方面给予创新型企业更多支持,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

2.推动产业内资源整合,鼓励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政府应遵循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利用当前市场寒冬的契机,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能耗水平高的企业,让企业在市场良性竞争中优胜劣汰。

在推动资源整合中,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对整个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推动一些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中小民营企业有序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其走技术专业化、产品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此外,还要帮助协调电力部门和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抑制压价、抛售等恶性竞争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强化行业自律,推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3.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拓宽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现阶段,国内光伏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融资难的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甚至可能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因此,政府需要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进一步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帮助优质企业继续获得贷款,缓解目前普遍面临的资金紧张局面;二是在风险资本和创新型企业之间牵线搭桥,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进行二次投资;三是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保单融资等功能,合理防范和规避海外风险;四是制定出台本地化投融资政策,探索建立相关产业基金,以此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对成长性好、创新性强的企业给予融资便利,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4.加强出口和海外投资指导,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一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的销售结构都严重依赖出口,这一现状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而随着美欧“双反”等事件的出现,企业出口和海外投资面临的政策性风险不断上升,政府及行业协会应加强指导,帮助企业规避和化解风险。

目前,光伏出口结构的变化使企业减少了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但面临的新兴市场风险也在加剧。一方面,一些新兴市场有跟风美欧“双反”的趋势,例如印度已于2012年底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并且将美欧未列入的薄膜组件也纳入调查范围;另一方面,部分新兴市场在诚信度、经济实力、配套法律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与发达经济体有较大差距,难以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旦投建前确定的电价不能长期执行,企业将面临较大利益损失。因此,中国光伏出口企业在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的同时,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贸易保护主义等政策性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光伏运营模式篇5

农业是光伏应用的重要领域

说到光伏产业的具体应用,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在西部戈壁滩或者沙漠建设的光伏电站,或者在工业厂房屋顶建设的分布式电站。由于太阳辐射能量密度低,建设光伏电站一般需要大面积的廉价土地,比如戈壁滩、半固定的沙漠和盐碱地等。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发展光伏产业。但由于这些地区适合建设的地方十分有限,且把这些电从沙漠地区运输到工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和南部地区成本比较高,所以中国目前的光伏电站已经遭遇了发展的瓶颈,西部地区的电站建设速度也逐渐放缓。

那么光伏产品能不能应用到农业一线生产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利用太阳能的浇灌方式,太阳能照明、杀虫等等已经有了很多应用,而进一步将光伏发电电池板或者薄膜作为农业工程的一部分进行建设,就形成了目前的分布式光伏应用的一种新的模式——光伏农业。

据介绍,目前光伏农业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一是通过在农业大棚上架设不同透光率的太阳能电池板或者光伏薄膜来实现。其优势在于:首先,由于其具备一定的透光性,不仅能满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可种植有机农产品、名贵苗木等各类高附加值作物,还能够养殖牲畜、发展渔业,或者实现作物的反季种植。其次,光伏农业大棚利用的是农业大棚的棚顶,因此能够节约土地资源。最后,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带动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同时,通过实现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将成为区域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型产业。比如光伏农业大棚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光伏农业的另外一种应用模式是将光伏发电系统独立出来,作为电站来提供电力。采用光伏发电,不仅能解决荒漠土地、林地或者大棚周边的取水灌溉、鱼塘供氧、荒漠治理、草原畜牧、海水淡化等领域的供电问题,并且无需架设电网、无需储能装置,既经济又环保。

比如光伏提水灌溉系统的应用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农业浇灌和人民生产生活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气象局太阳能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太阳能资源总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安装40mw的估计,装机潜力容量可达到500Gw。在这些无电地区,通过建立光伏电站发电,实现荒漠作物的提水灌溉。治沙女英雄牛玉琴治理的毛乌素沙漠就是很好的例子,治沙基地使用Solartech光伏扬水系统,在防沙治沙的同时还种植了玉米、大豆等各类经济作物。

而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光伏农业市场的产品供应和需求都在逐步放大之中。其中的主要产品门类也已经从单纯的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力系统拓展到光伏水泵(光伏滴灌、喷灌、微灌产品)、太阳能污水净化系统、农业用太阳能转光膜、农业用光伏玻璃、太阳能马灯、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照明灭蚊灯、太阳能杀虫灯等。

因此,光伏农业科技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产出清洁绿色能源,还能实现高效种植,为绿色农业生产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光伏农业的本质是一场实现农场变工厂,田间变车间的过程。现代农业是需要科技和新能源的推理和动力,而光伏技术的应用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是恰逢其时,也是历史必然。

光伏农业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应该说,我国从一开始对光伏农业的市场前景认识程度并不高。记者跟踪了多年光伏产业的变化,我国光伏产业最开始主要针对的是欧美市场,其产品主要为光伏电池板,虽然控制器、蓄电池组、逆变器等设备的技术水平在不断上升,但是一直以来,农业都不是光伏产业的目标。一直到2012年欧美与我国光伏电池的双反事件的爆发,才让众多的企业重视起分布式光伏乃至农业光伏领域的存在。

npDSolarbuzz分析师韩启明表示:“中国的农业光伏市场曾经被下游光伏供应商及安装商忽视。在中国光伏出口面临欧美双反限制的不利情况下,在本土发掘更多的需求将成为光伏产业界的重要课题,农业光伏则是众多应用中最具前景的一种。在农业光伏项目中,最普遍的类型就是光伏大棚,因为除了供应电力它们还具有其他优势。位于温室顶部的光伏电池板可以遮阳吸热,替代建筑材料,并增加整体美观。”

目前,与农业高度结合的商业光伏设施正在我国得到一线光伏开发商的支持,这一新的光伏应用类别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会迅速增长。比如应用到生态农业大棚中的仿生态转光膜技术,这种技术能根据不同植物生长对不同波长光吸收的需求,对透过转光膜的太阳光进行波长转换,以便农作物更容易吸收,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这种新型农业大棚能完全实现能源自给,既节能环保,又极易维护,相比于传统大棚,有成本低廉、农产品量质皆高的优点。

2014年初,总面积3024平方米的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创新的智慧温室在北京通州投产。该温室的特点就是将光伏能源、现代农业装备以及物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集成应用了物联网技术、无土栽培技术与自动化装备,通过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实现作物精准化高效生产。这里通过装备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系统、草莓高产栽培装置、苗木移植机器人、基于植物生长检测的物联网系统、智能型自动转移喷灌机等,可以满足温室生产的灌溉、施肥、补光、补温等不同用电的需求。同时,还具有融雪功能,提高了温室透光率和抗风雪性能。

在国家相关政策抑制大型集中式地面电站建设、分布式发展又遭遇“好屋顶难求”的背景下,光伏蔬菜大棚、“渔光互补”水产养殖、太阳能杀虫等一系列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国内光伏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光伏技术和产品在现代农业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有专家计算,如果在全国大面积、大范围地推广光伏农业产品,其市场可达千亿元规模,在5年内可达到万亿元规模。

光伏农业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由于建设农业与光伏一体化电站,将传统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提高光伏发电项目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实现阳光、土地资源的立体高效利用。因此得到了众多地区的青睐。

2013年4月,河南省西峡县中菇香菇专业合作社的光伏香菇产业项目全面实施。该项目利用西峡香菇种植基地的优势,引入太阳能光伏发电,全面提升该县香菇产业发展水平。作为河南省惟一一家获得鲜菇出口资质的企业,中菇合作社年产标准化香菇3000万袋。光伏香菇产业项目计划在3年内,把合作社现有的1200亩种植基地建设成集40兆瓦装机容量的光伏电站和1000万袋香菇高效种植基地为一体的光伏农业示范基地。

2013年9月,江西省兴国县与恒天电力光伏有限公司签订恒天电力兴国2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电站)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该项目一期建设1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占地面积600亩,投资1.8亿元;二期建设1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投资1.2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的一期工程位于兴国县埠头乡龙沙村龙沙湾,以大棚棚顶安装高效晶体硅电池组件采集电量为特色。采取双向运营,利用棚顶光伏发电,打造“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在棚内种植苗木、茶叶、花卉、蔬菜等农产品,打造以现代农业为主的科技大棚旅游区。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该县首家以光伏发电与现代农业、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农业产业化项目。

2013年10月,五原晟宇100mw光伏一期项目具备发电条件。晟宇100兆瓦光伏设施农业项目总投资4.12亿元,是由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集光伏发电与设施农业为一体的示范工程。项目分三部分组成:建设占地200亩的光伏温室,在温室顶部安装光伏太阳板,实现空中发电、棚内种植;利用原有旧排干改造,建设占地80亩的鱼塘电站;采取节水设施农业喷灌技术,建设占地1200亩的地面电站,并间隙种植优质牧草及中草药,实现农业与工业的有机结合。

2013年10月,江苏连云港市目前正兴建首座蔬菜大棚光伏电站——二龙山光伏农业生态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设计装机规模15兆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000万千瓦时,园区蔬菜大棚年产各类水果400余吨。这里温室里的照明、通风、供暖等用电问题通过光伏发电解决,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形成立体的生产,实现了大棚和电站的双向受益。”

2013年11月,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中国蔬菜之乡”寿光首个蔬菜大棚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入国家电网。该项目年均发电量近160万千瓦时,除满足蔬菜大棚用电外,大部分将输送给周边居民使用,实现了发电、种菜双丰收。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3月,我国光伏蔬菜大棚、“渔光互补”水产养殖、光伏畜禽养殖大棚项目等已经达到400多个。对于我国光伏产业来说,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市场价值和市场空间正在快速发展。

光伏企业紧盯光伏农业发展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并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实施,光伏发电与新型农业、科技农业、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绿色能源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吸引光伏企业的眼球。从2013年以来的市场发展来看,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尤其是新疆、湖南和河北,越来越多的光伏项目开发商开始优先考虑包括光伏农业在内的光伏应用新机遇。

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去年就谋划运作总量超过100兆瓦的农业光伏项目。2013年2月,中节能太阳能公司应城光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成为太阳能第22家下属子公司。据悉,中节能已顺利取得由应城市工商管理局颁发的中节能(应城)光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应城项目公司正式成立,该子公司的成立将加快推动应城10mw光伏农业科技项目的建设。2013年8月6日,中节能(汉川)农业光伏科技大棚项目并网成功,向大棚输送电能。这标志着湖北首个农业光伏科技大棚正式投运。

此外,中海阳能源集团、追日电气、东方日升、保定天威保变、英利、汉能控股等企业都在抓紧实施与光伏农业相关的项目。比如中海阳能源集团公司已于近日成功中标中节能乐平20兆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电站项目,项目是江西省引入的首家将光伏新能源应用于农业领域的项目,同时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农业大棚项目。而作为该项目的epC总承包商,中海阳将为其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据了解,中节能乐平20兆瓦光伏农业大棚项目通过在农业大棚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同时,将大棚屋顶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流接入就近变电站并网发电。安装在大棚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还将起到隔绝红外线作用,处理好传统农业大棚保温、升温问题。此外,太阳能电池板所发电力还能为农业大棚的LeD植物灯系统、生物杀虫灯、地源热泵、加温和散热设备、拍水泵和营养液循环系统、植保设施等使用,从而达到棚上清洁发电、棚下高效种植的效果。

而我国两家著名的薄膜光伏产品公司,保定天威保变和汉能公司也纷纷与光伏农业结缘。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透露,天威薄膜公司一期技术升级新产品——薄膜光伏叠层组件,成功签订山东光伏农业项目供货合同。天威集团总经理丁强介绍,该光伏农业项目位于山东省,包括16个蔬菜大棚,采用叠层120w型组件,总装机容量0.69兆瓦。这是继2010年天威薄膜公司17千瓦透光组件在山东寿光薄膜光伏农业透光大棚成功应用后,再次承建该工程的二期项目。

光伏运营模式篇6

关键词:光伏扶贫;分布式光伏电源;规模化光伏电站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1-15

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决定用6年时间组织实施光伏扶贫工程,为7000万贫困人口提供绿能、阳光、可收益的精准扶贫方案。因偏远贫困地区电网条件较差,光伏电源投入运行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如何保障光伏电源和农村电网长期安全、稳定、可靠、低成本运行,已成为政府、研究机构和光伏企业等关注的热门课题。

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光伏扶贫的实施模式,分析其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收益;接下来讨论薄弱农网下光伏扶贫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最后以某特困地区为例,结合当地条件提出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和规模农业/渔业光伏电站两种实施方案。

1.实施模式

《光伏扶贫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原则上要求当地多年平均太阳能总辐射量≥4500mJ/m2,依据贫困地区产业经济、人口、能源、电力等发展现状以及特困户屋顶、荒山坡及土地资源利用条件,初步确定采取3种光伏扶贫实施模式。

(1)用户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单机容量≤5kw,对安装屋顶和可用面积有明确的下限值。建议钢筋混泥土现浇平屋面的活荷载≥2.0kn/m2,屋顶可利用面积≥8m2/kw。

其他屋面形式可参照以上数据进行折算。

(2)基于荒山坡的规模化光伏电站模式。建议10mw固定倾角光伏电站的占地面积≤30万m2,且考虑项目实施地的交通运输及施工条件,以及该区域内适应光伏电站建设运行的人才、装备等技术储备条件。

(3)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模式。依托建筑物可承载的光伏建设类型,确定系统安装容量,并附典型系统的拟安装现场图。建议200kw固定倾角小型电站的占地面积≤12000m2。

3.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分析

兼顾国家、地方政府和贫困户等多方主体的投资和收益,考虑国内光伏发电的常见运营方式,对光伏扶贫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效益计算,其经济性评价流程如表1所示。

(1)在资金投入方面,贫困户可自筹1/3,若确有困难,可申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其余资金由试点县负责筹措;也可由建设企业投资,但投产6年内发电收入的1/3归建设企业。

(2)在运行维护方面,前8年运行维护由建设企业负责,8年后运行维护费用从发电收入中拿出0.02元/(kw・h),建立运行维护基金。

(3)在发电收益方面,电站建成20年内,户均每月发电收入200多元,全年累计收入将超过2500元。

4.技术风险分析

受光照时间分布不均衡和气象变化条件的影响,光伏电源输出具有间歇、波动、随机等特点,而扶贫光伏电源多集中在偏远薄弱的农网末端,对功率平衡、继电保护、供电可靠性、用电规划等会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光伏渗透率、谐波传输和放大特性、母线节点电压波动和闪变值等电能质量问题也已成为备受专家关注的技术要点。

5.光伏扶贫实施方案

湖南某少数民族特困地区某县的多年气象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当地年平均日照时数1758小时,无霜期308天,年平均气温18.5℃,平均风速1.4m/s。参照总辐射量与年均日照时间表,该地满足国家光伏扶贫在光照条件上的原则要求。

根据上述情况,优先支持用电量较大、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较好的地区作为优先扶贫对象,结合投资规模、地域限制等因素确定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建议该县光伏扶贫工程的实施方案采用以下2种方案,效果见图2。

(1)实施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精准扶贫方案。支持已建档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

(2)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渔业光伏扶贫。利用贫困地区的荒山荒坡和水塘,建设农业光伏大棚或渔业光伏电站等规模化光伏电站,发电收益按比例补贴当地贫困人口。

此外,为了促进当地落实上述实施方案,先对部分特困户开展屋顶的加固改造工作;提前对部分贫困村落进行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用以增加规模化光伏电站的可接入容量。

参考文献:

[1]王雨.光伏发电在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推广与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2012.

[2]苏剑,周莉梅,李蕊.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4):50-56.

光伏运营模式篇7

国内光伏逆变器龙头

阳光电源主营业务为太阳能光伏逆变器、风能变流器及其它电力电源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公司具备国际水平的成熟技术与产品。近年来受益于全球及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爆发式启动,公司业绩取得快速成长。2008年至2010年,销售收入从10045.68万元增长至59883.14万元,复合增长率达144.15%;净利润从821.11万元上升至14803.30万元,复合增长率达324.60%。

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设备,其作用是将太阳电池发出的直流电转化为符合电网电能质量要求的交流电(DC->aC),是公司的核心业务。2008-2011年上半年,光伏逆变器营收入占比分别为72%、68%、92%和88%,营业毛利占比分别达到72%、69%、94%和92%。

多优势打造龙头地位

公司太阳能光伏逆变器市场占有率多年来稳居国内市场第一位。根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统计数据,公司光伏逆变器2010年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2.8%,大幅领先于其它竞争者。同时,公司引领了太阳能光伏逆变器和风能变流器的技术方向,主持起草了光伏逆变器的国家标准。

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够拿到iGBt长单供应的企业,同时在其他原材料采购方面也能享受到规模化带来的折扣。这种规模优势将伴随后期出货量的成长,逐步提升,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目前公司积极开展售后服务的商业模式探索,尤其在国内市场的服务能力,是海外品牌及其他国产品牌无法相比的。进一步增强了品牌竞争力与同类产品溢价能力。此外,公司在人工、常规物料采购等方面非常显著,以较高的性价比与海外品牌竞争。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起,公司产品通过渠道商的形式,已经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凭借性价比优势,未来公司海外市场的出货量将稳步提升。

受益于国内市场启动

近年来,光伏技术的迅猛进步和政策的大力扶植带来了光伏发展的高峰,全球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欧洲光伏工业协会统计显示,近10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平均增速达到39.95%。2011年,预计全球新增装机容量20-22Gw。

国内光伏市场目前处在快速爆发之中,预计今年安装1.5个Gw左右,国内的逆变器器企业面临需求的大规模启动。

光伏运营模式篇8

关键词:中部地市光伏发电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tB857文献标识码:a

1中部地市光伏发电产业规模

相对于东部发达省市,中部地市光伏发电相对滞后,光伏发电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黄石市已并网光伏发电项目17项,总装机容量18.0709mw,其中通过10kV电压等级接入电网运行有1个站点,装机容量7.169mw;通过0.38kV电压等级接入电网运行有13个站点,装机容量10.8349mw;通过0.22kV电压等级接入电网运行有3个站点,装机容量0.017mw。另黄石网有2个光伏发电并网项目未投产,其中之一容量6.684mw,通过10kV线路直接并网运行,正处于施工阶段;另一50mw中型光伏电站规划通过220kV变电站的110kV母线并网运行,主要为利用矿业废地。

2光伏发电接入系统现状及存在的困境

根据国家能源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分布式光伏将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按照黄石公司目前光伏分布式电厂并网及运行情况及对周边地市的走访与调查,光伏电站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分布式光伏电站信息接入难度大

《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国家电网科[2011]663号文件要求,光伏发电站向调度端提供的信号至少应包括:1)光伏电站并网状态、辐照度、环境温度;2)光伏电站有功和无功输出、发电量、功率因数;3)光伏电站并网点的电压和频率、注入电网的电流;4)主变压器分接头档位、主断路器开关状态等。

2.2并网运行光伏电站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将逐步凸现

目前黄石市已并网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18.0709mw,报装的并网项目布点及容量分散,且不具备规律性配电网中光伏电源和普通用户纵横交错,电网结构复杂,用户和系统的安全亟待有力保障。配网侧光伏电站的调度、操作、运维模式亟待规范,目前缺乏有力的技术保障,仅能通过各种协议对停送电、事故下各方行为进行约束,来保障电网及设备、人身安全。

2.3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工作亟待规范

根据《分布式电源并网相关意见和规范(修订版)》国家电网办[2013]1781号文要求,地市公司发策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审定35kV、10kV接入项目,营销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审定380V接入项目。

中铝铜板带光伏是黄石电网第一个通过10kV电压等级并网运行的光伏电站,鉴于当时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政策仍在不断调整之中,省内光伏发电项目发展迅猛,并网服务工作还未规范,中铝铜板带光伏接入系统方案仅根据用户需求、政府部门的要求进行确定,未考虑电网的运行管理等因素。中铝铜板带光伏接入用户降压站10kV母线并网运行,非地调直接调度管辖设备,需用户、光伏电站、地调签订三方协议进行调度运行管理,管理模式繁琐。

对于目前黄石已投运的中小型光伏电站,用户侧现场运维管理仍欠缺。首先是光伏电站运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培训。其次是部分电站无现场光伏电站的运维规程。再是调度对分布式电站的管理仍处于十分粗矿的水平。部分用户对光伏电站带来的系列安全等问题认识不深刻。

2.4分布式电源接入对保护配置的影响

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为了减小分布式光伏电源对配电网其它用户的影响,系统侧保护采取先切除故障、后重合闸的方式。即故障后解列装置先切除含有光伏并网的线路,待光伏退出后系统侧线路重合送出负荷。一方面故障解列装置以及线路pt加装,从技改项目立项到施工所需时间长,跟不上分布式光伏电源并网节奏;另一方面,分布式光伏在线路加装pt前即并入系统运行迫使线路重合闸退出运行,从而降低了普通用户供电可靠性。

分布式光伏电源的接入,保护整定配合上需要同时考虑受电及发电两种情况。为满足继电保护选择性,系统继电保护时间由上而下逐级配合,达到配电网后时间裕度极小,导致保护配合困难。同时,相关文件规定10kV线路一般不考虑光纤保护,但对于我公司个别光伏由开闭所接入方式的相关线路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失去方向及选择性,亦造成或非计划孤岛可能性大幅增加。

如果分布式光伏集中区域布置,对于多个单电源点而言或仍满足分布式条件,但对于单个系统站而言则属于大型地区电源。该情况下防孤岛问题,目前仅由接入系统时25%的接入容量控制来规避,公司文件和标准均没有指出具体技术措施。

2.5配电网发展滞后,接纳分布式能源限制多

尽管最近几年,黄石地区都在进行配电网的改造,但是相对于现有的配电网的薄弱网络结构,并不能完全满足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的要求,配电网智能化建设的缓慢推进对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对于目前配电网对光伏电站接入方式、容量的限制,仅靠防孤岛等保护实现解列的方案、以及配电网及微电网安全等问题,我们寄希望于配网的智能化来解决,目前黄石公司配网智能化方案还未具体实施,且就目前的智能化手段,亦无法全面解决以上问题,而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限制了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如在一些光伏电站的接入方案上,我们往往需要考虑光伏电站接入对后续的智能化改造的影响。建议加快配电网深度智能化的研究及实施。

3中部地市电网接纳分布式电源的工作思路

3.1推进标准化精益化并网管理

对接入电网分布式电源调度运行、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检修等环节进行统一规范。编制技术规范覆盖审查、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等各环节,提升分布式电源并网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及时跟踪国家最新的相关管理规定及技术标准,根据上级部门相关要求,及时修订已的制度规范,落实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各项标准。

3.2加强分布式光伏调控运行管理

在项目的并网协议、台账管理、检修管理、事故应急预案、继电保护配置及整定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实践,对公司各部室、二级单位、用户开展相关运行管理的培训。指导用户制定现场运维规程,提升光伏电站现场运维水平。地、县两级调度统一开展分布式电源调度运行管理,组织地、县两级调度针对分布式电源联合事故处置的要求,提升地县两级调度对光伏用户服务水平。

加强分布式能源对电网影响的分析,对于已接入系统运行的电站加强监测,对电压、频率、谐波等指标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方案,对已接入系统或正在开展接入系统方案的项目开展安全评估,进行相关稳定及自动装置的立项建设或改造。

3.3引进区域分布式电源调控及运营平台

充分分析现有自动化系统及通信通道技术条件,考察光伏管理先进地市,结合地区电网现状,引起分布式能源调控及运营管理平台。开展已投运光伏电站的信息接入系统,积极探索光缆、电缆、无线网络等多种方式信息的接入,在安全与效益、效率上作出适当平衡;对已并网发电但不满足信息接入要求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调控、营销等部门要积极与用户沟通,逐步完善该类分布式光伏项目的信息接入,为调控运行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待平台试运行完成后与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集成,实现发、用电信息采集、pmS、omS、气象等数据的交互。

光伏运营模式篇9

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电;营销管理;问题;策略

电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对于国民的生活和工作也非常重要。随着我国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也开始尝试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战略,谋求以更低的能源消耗来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但目前国内电力用户对这种发电方式知之甚少,因此分布式光伏企业的营销活动难以开展,必须在新时期背景下对相关营销管理进行创新,才能够保证这一先进技术的推广。

一、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概述

分布式光伏发电主要指的是在用户所在地区周围对发电用太阳能板进行搭建,该发电模式的运行方式即为用户端自行发电,利用太阳能所产生的电能主要提供给用户使用,当存在多余电量时,再由相关线路并入输电网络当中使用。其配电系统本身即是光伏发电设备,这种发电方式所产生的能源绿色环保,并且是以太阳能这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不产生对其它能源的消耗,仅会对电路造成一定的损耗,减少了地区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为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推动效果。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目的是倡导用户端发电,降低电能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并且具有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等优势,也解决了电压调节过程中电能的损耗。我国现阶段所应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是与公网相连接的,一般设在建筑物的顶端,与公网协同为附近用户供电,应归类于半自主化供电系统。

二、目前我国分布式光伏企业营销管理中的问题

1.缺乏市场营销定位理念

不论是哪一类企业的营销活动均是面向市场开展的,因此在企业营销管理当中必须能够清楚自身的市场营销定位。但由于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市场当中其认知面相对狭窄,而当前很多分布式光伏发电企业却没有发现这一问题,仍然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缺乏对市场营销的有效管理,对于新市场无任何开拓想法,也就没有更多深化的改革措施,所有的营销管理工作单纯围绕着供电设备维护、电费缴纳等基础环节开展,使得市场营销无任何活力可言。

2.营销策略不科学

我国的供电企业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有企业转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公有企业,但由于过渡阶段仍未跨过,因此现代的供电企业在营销策略方面明显较其它私营企业落后。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其策略不够科学,无法看到更深层次的市场结构,部分营销策略在组合管理过程中显示出不完善的缺点,使得分布式光伏企业的营销策略存在严重的形式化主义色彩,缺乏实效性。

3.营销团队建设力度不足

市场营销工作需要一个完备的营销团队来开展,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分布式光伏企业内仍未组建完备的营销团队,大多数营销工作人员均属于新手,对电力营销的特点还不够了解,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加之现代电力企业内管理制度问题,使得大量的营销人才从企业内流失,营销人员的工资、晋升渠道、工作前景等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因此选择进入私营企业工作,导致分布式光伏企业内营销工作停滞不前,营销效果欠佳。另外,分布式光伏企业内营销管理策略缺乏人性化管理机制,员工的归属感更低,团队的建立工作进展度受影响。

三、新时期背景下分布式光伏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策略

1.明确市场营销定位

企业的营销效果主要取决于自身对市场的定位,以往营销过程中分布式光伏企业对市场定位存在严重偏差,仍然延续传统电力供应时的市场定位,导致分布式光伏技术的市场认知度无法提高。新时期背景下,人们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尤其是现代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更加期盼更多新型、减排、绿色的发电技术能够面世。分布式光伏发电就是这样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发电技术,其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该发电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就应该对市场定位进行明确,抓住新能源、绿色能源等优势和特点,进一步吸引市场当中客户的兴趣,从而激发消费者的需求欲。

2.建立合理的营销策略

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在我国仍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而国外的国情与我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国内的发电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不可能全盘照搬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国内也无优势经验可以让各发电企业进行借鉴。因此,其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渐摸索并建立出一套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首先,在营销策略当中应将重点进行突出,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优势和满足用户需求的特点进行总结,在销售过程中对这类问题进行重点介绍,借此提升电力营销市场当中服务的质量,并进一步增加用户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认可度。其次,应努力与用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因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与常规电力输送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主要依靠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电能,再由专门的线路运输到用户室内,因此在维护方面就与常规发电存在不同,此时企业可以抓住售后服务这一优质营销管理策略,与用户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为其更换和维修设备,并以此建立良好的市场形象,由用户继续发展更多的潜在用户,有效降低新市场渠道开拓的成本,稳定电力企业的经营收入。第三,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一定要充分突出“客户满意度至上”的原则,营销时采用换位思考方法,从客户的角度揣摩其需求目标,进而保证与既定客户之间的稳定关系,并以优秀的满意度吸引更多的用户群。第四,分布式光伏企业还应该对内部营销管理部门进行调整,建立专门的营销经理,并由其作为营销工作的第一负责人,采用定期考评的方式裁定各营销人员的工作效果,杜绝主观评价,进而提高营销工作效率。

3.组建优秀的营销团队

营销工作的优劣除了取决于营销策略以外,还取决于营销团队的实力,因此企业应组建一个有效的营销团队。首先,应面向社会大力招聘有效的营销人才,并建立更加完善的工资保障制度,可借鉴私营企业的提成管理制度,采用分级提成的激励方式。其次,在营销人员应聘工作后,应进一步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的相关培训工作,使营销人员能够更加了解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的优势,这样就能够保证其在营销时充分向客户介绍该技术的各类优点。要定期对销售人员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核查,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第三,营销人员可深入客户群体当中开展宣传工作,以三维模拟动画视频作为主要的宣传工具,以宣传册为辅助工具,大力拓展用户群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的认知,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用户参观发电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通过最实际的观察了解这项技术的优势。

四、结语

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是现代新型绿色发电技术之一,其优势非常明显,供电企业应改革自身的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充分抓住该技术的优势,以完备的营销手段和售后服务稳定用户群。

参考文献:

[1]张琨.浅谈电力销售创新理念[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102-103.

[2]王继锋.供电企业电力销售管理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8):62-63.

[3]董继军.电力企业的市场拓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4(49):36-38.

[4]刘庆富.电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激励的问题分析及其改进措施[J].中国市场,2014(49):87-89.

光伏运营模式篇10

关键词:资产剥离;动因;光伏产业;业绩

一、引言

资产剥离是上市公司经营运作的主要形式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根据2010年2月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企业并购年鉴2009》数据统计,2003至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共发生资产剥离重组事项4693起,涉及的交易金额共计2710.5亿元。可以看出资产剥离已成为很多公司进行战略选择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是,资产剥离是否真能达到提升企业业绩,增加股东财富的效果,学界对此所持的观点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单一案例的研究,分析其资产剥离的动因和资产剥离前后绩效的对比,观测资产剥离对上市公司绩效的提升是否有推动作用。

二,案例概况

1.基本情况介绍

北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11月上市,主要经营三大业务板块:防务、光电材料与器件、光伏太阳能。

北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剥离掉的光伏产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受到国内相关人员的高度关注。2011年11月,75家国内的光伏企业在美国被立案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作出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同年10月,欧盟提交针对中国输欧光伏产业反补贴调查请求。因此,2011年、2012年这段时间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受到了重挫。与此相关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光电企业就是其中的企业之一。

2.案例介绍

受国内光伏行业的不良影响,光电企业的光伏业务最近三年都发生了较大的亏损,光伏业务最近7年的收入、成本及毛利率数据见表1。

表1光电股份光伏业务毛利率数据表(单位:亿元)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2007年到2010年,光伏业务对光电企业而言都是盈利业务。从2011年到2013年,连续3年亏损。在连年亏损的情况下,通过阅读光电股份在2012年12月27日、2013年3月15日和2013年4月1日的公告,我们了解到光电股份将其所持有的天达公司87.92%的股权转让给北方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并于2013年4月18日,完成了天达公司股权转让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根据公告显示,光电企业光伏业务的账面价值为5,562.92万元,并以8709.51万元的价格卖给北方光电集团有限公司。

三、资产剥离经济动因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用于公司所处的产业环境进行分析,这个模型将一个产业的发展阶段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当一个产业发展到衰退期的时候,该产业中的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将首先是防御,获取最后的现金流,并采用资产剥离的财务战略。光伏产业近些年来整体上并不景气,而且从2011年到2013年光电企业的光伏业务连续三年亏损,所以若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解读光电企业剥离资产的动因,可以看出光伏业务已处在可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这就可以解释光电企业进行资产剥离的动因。

2.波士顿矩阵分析

波士顿矩阵用于分析与规划企业的产品组合,将企业的产品分为明星业务、现金牛业务、问题业务和瘦狗业务。根据波士顿矩阵的原理,一家企业的某些业务如果被划分为问题业务或者瘦狗业务,企业可以采取放弃的战略,也就是资产剥离的战略。对于光伏业务,连年亏损,若用波士顿矩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光伏业务已处在了波士顿矩阵中的问题业务或者瘦狗业务,而企业剥离出光伏业务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3.突出主业

部分企业采用资产剥离的战略是出于突出主业的考虑。当一家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尤其是离心多元化经营)的方式进行发展时,它自身的资源将会被分散到多个领域,不利于主业的专业化发展。企业适当对部分产业进行资产剥离,有助于企业将资源集中到优势产业上,可以突出其主业。通过查看资料,光电股份(600184)自上市以来,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防务、光电材料与器件、光伏太阳能,而光伏业务最近三年连年巨额亏损,其将光伏业务剥离出去后,可以将主要资源投放于其他两个业务上,进而提升企业的业绩,所以光电企业资产剥离的动因可以用突出主业进行解释。

4.信号传递理论分析

企业剥离其自身的一部分资产,相当于是通过自身的行为给广大的利益相关者传递某种信号。企业的广大利益相关者大多长期关注着企业,也对于企业所处的整个市场的发展走向通常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此时,企业对那部分广大利益相关者认为没有发展前景的业务进行资产剥离,有助于传递出一个企业将有良好发展势头的信号。通过行业分析可以看出,光伏产业近些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形势不好,市场对光伏产业持有比较保守的态度,光电企业在此时将光伏业务剥离出企业,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是给市场传递一个较好的讯号。

5.战略收缩

战略重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企业失去竞争优势等原因,一家企业很可能采用总体战略中的收缩战略。收缩战略中的一种方式就是放弃战略,其中的一种途径就是卖断,是指母公司将其中的业务单位卖给另外一家公司,从而断绝一切关系,实现产权的彻底转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卖断这一做法和资产剥离是类似的。光电股份将其所持有的天达公司87.92%的股权转让给北方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其实就是战略收缩的一种方式。

四、资产剥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的学者对资产剥离行为给企业价值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大多得出的结论是正确运用资产剥离这一战略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作用。严复海,吴晓静(2010)以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资产剥离行为确实能够为企业带来短期价值效应。相反,也有研究发现资产剥离的短期绩效并不显著,市场效应不明显(金道政、王宏,2005;)。那么对于光电股份剥离光伏业务,真的可以提升企业价值,进而为股东创造财富吗?本文将通过分析资产剥离后的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来分析资产剥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市场绩效

事件研究法是研究在当前市场上某一个事件发生时,股价是否产生波动以及是否会产生“超额收益率”(abnormalreturns),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来考察光电股份资产剥离后的市场反应。本文以资产剥离首次公告日2012年12月27日为事件基准日(t=0),采用市场指数调整模型(以市场指数收益率为正常收益率)计算超额收益率(aRit)

aRit=Rit-aRmt

式中:Rit为光电股份在t交易日的实际收益率;aRmt为t交易日的市场收益率。根据Kothari&warner(2006)研究显示,事件喘口气选的过小或者过大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为此,本文选择[-5,5],[-10,10],[-20,20],[-30,30]四个时间窗,观察事件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股价在[t1,t2]期间的累积超额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计算所得,公司的股价在事件日[-5,5],[-10,10],[-20,20],[-30,30]四个时间窗口的对上证综指的CaR分别为-6.50%、-9.24%、-17.61%、-23.59%,CaR全部为负,表明光电股份资产剥离并没有较好的正效应,没有给中小股东提供较好的短期交易机会,市场对剥离交易的反应并不是积极的,总而言之,从市场绩效来看,光电企业的资产剥离业务没有达到提升企业绩效的效果。

2.财务绩效

不理想的经营业绩是光电股份资产剥离的主要动因。那么剥离掉光伏业务真的提高财务绩效,改善经营业绩了吗?

从财务角度,通过两年中相应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相对于2012年都不同的下降了。总资产利润率降低了,说明,经过资产剥离,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下降了,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也相应的降低了。权益净利率从0.3%下降为-18.01%,下降的幅度很大,这么高的下降幅度,也间接的说明资产剥离后企业企业运用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恶化了,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力度也下降了。

总体而言,从财务绩效来看,光电企业剥离掉光伏业务后并没有显著提升经营业绩,说明资产剥离并没有达到其预计的效果。

五、结语及建议

当下,资产剥离作为上市公司经营运作的主要形式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所以,不管是企业自身还是相关部门都要加强资产剥离的管理。在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行为时,相关部门应当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资产剥离行为是否涉关联方交易,交易是否公平合理;(2)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行为,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杜绝盈余操纵行为;而对企业而言,也要综合考虑自身和当前的市场状况进行资产剥离,谨慎对待资产剥离这一战略选择。

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光电股份剥离光伏业务,公司股票的市场反应并不积极;从盈利能力来看,资产剥离并没有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改善财务状况。这说明,资产剥离并未提升企业价值,增加股东财富。但是,本文选择了资产剥离前后各一年的业绩进行对比分析,从短期绩效来看,资产剥离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没有分析资产剥离后的长期业绩,所以光电股份资产剥离对其业绩的后续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追踪研究。

参考文献:

[1]林英法,江忠兰.资产剥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对鲁润股份资产剥离的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11(1):85-87.

[2]权慧子.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市场绩效实证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2.

[3]李善民,王彩萍.基于价值创造的资产剥离――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案例研究[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2005(4).

[4]严复海,吴晓静.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短期价值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9):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