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资源安全的重要性十篇资源安全的重要性十篇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8:08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企业安全生产教育重要性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其目的就是想要提升企业及员工的知识、能力以及工作的成效,同时激发员工潜在的各种能力,进而提升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都是不相同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每一个企业的共通课程,对于制造类的企业而言,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十分重要也是必要的。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大致为讲述违章操作的危害、对工作进行一定的安全防范以及在事故发生需要采取的应急措施,从而尽可能减少企业的损失等,需要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同时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一、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目的

(一)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企业生产中的安全意识就是企业员工在进行生产操作时,其思想与意识的反映。由于人的行为受其思想与意识的控制与支配,因而就需要从思想上提升企业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的意识。在实际的生产与操作的过程中,往往越是看似安全的地方越容易发生危险。正是由于这些地方的安全系数大,进而人们对其的安全意识就会降低,思想上出现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从事生产工作的员工,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越高,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就越低,反之,则事故发生的概率就越高。

(二)帮助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知识和技术

企业员工拥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安全的操作技术。近年来,由很多企业所发生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相关生产人员在进行生产操作时由于对安全知识及相关技能的缺乏,进而出现违规操作的安全事故。由于企业进行生产的员工处于一种不断变化、更新的状态,同时,生产时所使用的材料、设备、相关的技术也会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而进行更新、变化,要是不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与教育,就很难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现状

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平缓。但是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完善的体系。进而对相关的组织机构能够在自己的权职范围内行驶其职责进行了保障。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进行安全教育手段与方式也呈现出了一个多样化的形态。进而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员工提升其工作的安全意识,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进而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与企业的用工制度变化相适应

面对不同等级的员工,企业在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的内容、相关管理的规定以及开展的手段等都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需要依据其之间的差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企业可以通过两级管理、分线负责的模式,来让各部门对其员工进行安全产生的教育与培训。同时还需要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与生产的责任制度,真正的做到实事求是、求同存异。除此之外,在开展相关的教育时,需要做到针对性、普及性以及浅显性。需要依据每一位员工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通俗易懂的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教育与培训。

(二)安全生产教育的设施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时,其使用的教育设备及相关的设施配置需要与企业生产、发展的实际相吻合。否则在实际的操作中,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据此,需要将原本难以开展方式进行一定的变化。可以通过让企业的工作人员观看安全生产教育方面的视频、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进行试卷类型的测试等,能够使工作的强度得以减轻,员工接受教育程度会更高。

(三)因材施教

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时,需要依据培训对象的文化素养及其思想政治文化水平来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进而使文化素质不相同的生产人员都能收到同样的培训,完成相关的培训工作。

在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工作时,可以与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采用案例法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的培训,其效果会比较好。利用这些典型的生产事故来进行讲解,会让员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事故案例是由事故发生的时间、类别以及发生的原因等部分构成的,同时需要从中总结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培训教师的讲述,使被员工对于操作现场的不安全因素,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三个方面科学的分析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使从事生产的员工,能够对自己的生产行为进行反省,找出不足和差别以及操作的不当之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四、结束语

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从人力资源培训的角度来进行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保障企业得以长久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安全系统支持动态平衡

当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的那一刻起,学者和企业家们就开始重新审视人作为资源的意义,人不再被作为简单的劳动力商品要素单纯地通过货币来交易,而是被认定为具有深度潜力的可再生资源,通过对其不断开发和挖掘,成为企业超额利润的源泉,拥有一批具有企业精神的高效能团队是衡量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标之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更是决定该企业行业地位的重要要素。因此,如何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维护和提升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安全性就成为了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人力资源安全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源,是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总称,或这部分人口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具活力、最宝贵的资源。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除了靠增加劳动力和物质投资以外,更主要的是靠人的能力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民族的兴衰,对于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实现经济增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

安全(safety,beingsafety;freedomfromdanger)即平安、稳妥。安全科学技术对安全的定义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和死亡,或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性是安全的隶属性。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s.m.马拉斯基(1992)对安全进行了属性区分,即安全包括“功能性”和“状态性”定义,“功能性”定义是指消除能导致人伤害、疾病或死亡,或引起设备或财产破坏或损失,或危害环境的条件的属性;“状态性”定义可理解为“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即没有危险,不发生事故、灾害,不造成损失、伤害的状态。因此,“功能性”安全是一个过程、途径,“状态性”安全是目标、结果。

安全的概念最早运用于生产过程中,现有的研究对安全的内涵进行了扩张,它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对该领域所面临的危机的一种客观描述,如粮食安全、技术安全、环境安全等。因此,广义的安全应该是人类在任何生产、生活或其他一切生存发展活动中不受任何伤害,没有尊严的威胁,能身心健康安全地从事活动。它具有四个特点,即有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之分;与危险性和破坏性有关;始终以人为本,与人的生命、生活、生产活动有关;具有一定主观认同性和相对性,不同主体、不同群体对安全的危险性和破坏性的主观心理感受不同。安全的本质属性应包括人本属性、优先属性、价值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相对属性等等,具有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现有研究中还没有正式对“人力资源安全”概念的解释,搜索到的相关概念主要聚焦于“人才安全”。人事部人才问题课题研究组针对国家人才安全立法提出了人才安全定义,即人才安全一般是指人才领域内当事主体(包括国家、地区、行业、单位、个人等主体)依据法定责任、义务与承诺(契约),维护各相关主体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流动和激励等相关环节的稳定、有序和高效运行,并面向未来的人才竞争为各相关主体提供综合、安全的环境保障。部分学者通过建构指标体系试图对人才安全提供评价依据和指导。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人本安全”“人口安全”等更为宽泛的相关概念。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合分析,学者们对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的关注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安全,即国家或行政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安全,主要是指由区域内人力资源素质、人力资源结构以及人力资源流动情况等要素构成的安全等级;第二个层次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安全,是微观层面上的分析,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企业层面对单个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安全进行探讨和分析,并试图找出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的相关措施。

从现有对人力资源安全微观层面解释的相关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都侧重对人力资源现状静态结果的分析或评价,忽视了人力资源动态变化的特性。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多人力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它受到各因素的动力制约而保持着力量的均衡维系人力资源体表面的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力量的冲击导致内部力量失去均衡,使人力资源的内部网络结构解体,人力资源的要素重组形成新的高一级状态体,人力资源体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解体——融合——跃迁”螺旋提升且动态演进,如图1-1。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安全不仅仅是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力量作用结果的综合反映,更应该体现出这种力量结果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能对组织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即能够为组织的战略发展和调整提供持续性的人力资源保证,通过培养员工创新力构建人才梯队和做好人才储备等。

基于此,本文从人力资源静态特征和人力资源宏观动态发展综合视角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整体把握和理论上的深层次研究,提出了人力资源安全这一概念。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源安全是对企业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系统的整体性描述,是企业内各类各层次的人力资源个体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特征和属性,反映企业人力资源内部要素作用力的均衡状态,体现人力资源现有水平与未来竞争力大小,是其静态结果与动态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概念。

二、人力资源安全的属性分析

鉴于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的动态性,本文结合它对组织的功能差异的角度来理解人力资源安全的内涵,以便于本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剖析和研究。本文认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是否安全应该从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体的综合实力是否具有对组织的系统支持功能和动态平衡功能这两个维度来判断,如图2。

系统支持功能是描述企业人力资源现有水平的属性,衡量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态体是否能保持相对稳定、人力资源素质和结构是否适应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速度以及是否能满足现有组织绩效的需求、现有人力资源相关政策是否带来员工的满意度和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等,因此主要有稳定性和适应性两个二级维度。静态表象主要应该包括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等,动态表象可以通过组织内部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和组织内外人员流动的有序性来体现。

动态平衡功能是描述企业为了提升企业预期增长力而期待获得自主创新和实施变革的能力从而对组织人力资源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真正的安全。根据创新力影响的不同,分为基础创新力和开拓创新力。基础创新力一般是指企业在浅层次创新的角度进行的创新,体现为企业在产品样式或服务方式上的创新、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的改进、吸收或应用市场出现的新技术,而且一般技术改革的速度比较缓慢等;开拓创新力是指企业在深层次创新的角度进行的创新,如企业通过大的研发投入来拥有一批行业领先的高技术团队、在产品研制上经常引入新理念和新技术、在产品性能上进行创新、与同行业相比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甚至是行业新工艺技术的创造者,而且企业进行技术改革的速度快、面对市场企业总是能迅速调整自己的技术等。 

   

人力资源的系统支持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它使企业能获得现有市场平均利润保持正常竞争状态,同时它又构成动态平衡力生成的平台,发挥其“社会助长”作用,组织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挖掘出成员的潜力,促进成员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动态平衡力也有利于系统支持力的增强。通过创新力的实现完善现有人力资源系统,促进现有人力资源体安全层级的跃迁,使整个人力资源系统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提高所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行业地位,从而使组织成员产生强烈的组织优越感和依赖感,组织承诺得以加强,组织成员凝聚力增加,人力资源体更加稳定。

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群体行为“社会抑制”和“从众效应”作用的影响,即在某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时,工作效率并不会提高,根据群体行为这一特点,长期稳定的组织群体难以实现绩效突破,因此系统支持力会带来动态平衡力发展的瓶颈;其次,组织成员创新力的提高必然带来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导致人员流动加速威胁企业稳定。组织内的人力资源个体一旦具有了高效的创新力,就会使组织成员产生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即组织成员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增强,“我能行”的感觉得以膨胀,从而引发员工对增薪、晋升和受重视的需求,而一旦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流动意愿,从而威胁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稳定。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动态环境下人力资源安全内涵的界定,从对组织影响的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源安全应该具有系统支持力和动态平衡力两个属性,而且这两个人力资源安全属性相互促进和影响,组织应该试图找出二者结合的力量平衡点,提高人力资源安全的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004.

[3]安全科学技术词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4]s.m.马拉斯基.系统安全技术与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

[5]徐国平.安全的本质属性及实现安全健康的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103-105.

[6]苗伟伦.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人才安全观[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12-17.

[7]董伦超,李春淼.我国人才安全政策法规研究[j].组织人事报,2005,(1):31.

[8]王红乾.略论“人才安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23-26.

[9]赵琦.保障我国人才安全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10]薛晶.企业人才安全内涵及预警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大学,2007.

[11]王文波,薛晶.生态位在企业人才安全内涵探讨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7,(3):140-144.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篇3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指将国土资源的信息全部进行数据化管理,使信息管理起来更便捷、更容易、更全面、更高效,信息化的实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它是一种在新的管理思想指导下,本着新的管理理念的新兴管理方式。

(一)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重要性

1.改革工作方式国土资源信息化是时展的产物,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也要适应于21世纪的这个崭新的工作方式。国土资源信息化就是改变原有的工作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社会工作发展方式变革的。2.提高管理效能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使很多国土管理工作在计算机网络上实现。例如土地数据的存储、土地使用权发证等,这些繁杂的信息借助于信息化系统,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3.降低工作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使用后,很多数据都可以存储在计算机上,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方便的开始工作。众所周之,国土资源信息数量庞大繁多,传统的纸质记录管理方式,无论是录入,还是查询都可谓是耗时耗力,而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工作则省时省力,节约了工作成本。4.规范管理行为国土资源的信息处理工作有着严格的工作流程,国土资源信息与国家、人民切身利益又息息相关,但是,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在工作流程的处理上存在很多漏洞。而信息化系统借助于网络加密技术、软件控制技术可以规范工作流程,规范了信息管理行为。

(二)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在国土资源工作的开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中存储的是大量的国土资源相关信息,例如存量土地数据、耕地储备数据、基准地价数据、矿产资源执法数据、土地市场数据等。这些数据内容都关系到国计民生,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系统建设一定要做到安全、可靠、严密。

二、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内外改造策略研究

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要重视科学创新,结合常用网络安全技术,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对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做出长远规划,并对系统的内部访问与外部访问策略进行研究。(一)内网信息系统安全改造策略研究内网信息系统安全改造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物理手段实现内外网隔离,在内部网的入口处部署硬件防火墙提供安全区域划分、边界防护、访问控制、入侵防范、病毒防护、通信信道保护,做到非授权设备不得接入内部网络,保障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设备、介质安全;第二,信息系统引进基于Ca和电子签章的身份鉴别认证和防抵赖等手段,集中授权管理和访问控制,以保护通信的完整性、数据加密和密钥的安全管理;第三,信息系统中基本农田数据库、土地执法监察数据库、矿业权数据库等较重要的数据库的操作与管理要实现逻辑隔离,严格按照制定的数据库更新流程更新;第四,按照每个职工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为每个人设定具有针对性的访问控制策略;第五,监控数据中心的数据,防止数据被篡改,确保完整性,及时备份与恢复数据;第六,将所有计算机用集中管理平台统一管理,确保各类安全风险及时被发现并采取措施,在重要设备上部署端口、输入输出设备的访问控制,确保重要数据和信息不被外泄。(二)外网信息系统安全改造策略研究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区别在于,内部网络信息是供内部人员使用的,针对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操作权限。而外部人员对于信息系统的使用,只是局限于国土资源相关工作的政务公开部分,相对于内部网络数据管理而言,外部网络使用所涉及到的数据较少。外部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一般有:第一,部署防火墙,防止黑客入侵内部系统;第二,部署漏洞扫描系统,及时发现和排除信息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第三,部署流量分析与行为审计管理系统、数据库审计系统,保障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第四,部署抗拒绝服务功能的weB应用防火墙,用以解决诸如防火墙一类传统设备束手无策的web应用安全问题对来自web应用程序客户端的各类请求进行内容检测和验证,确保其安全性与合法性,对非法的请求予以实时阻断,从而对各类网站站点进行有效防护;第五,部署终端与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病毒防护系统。

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建议

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是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是保护国土信息安全的必然条件。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是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系统安全建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信息化系统规划将安全建设放在首位

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首先要进行规划编制,分析系统可能要包括的多个数据库,针对数据库可能会产生的操作。那么,在进行规划时,就要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例如每个子库访问权限的设定,文件审批过程中涉及到的文件信息保密等。只有在规划时,将安全建设放在首位,才能与系统的后期建设不产生矛盾,安全建设才会顺利实现。

(二)信息化标准制定考虑安全建设

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制定与实施是系统互联的,这就要求具有较规范的接口,实现统一的信息管理标准,利用统一的业务模型。因此,信息化标准建设会对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无论是信息接口设置,还是信息模型设计,都要考虑到信息的安全性。数据的质量规范,数据在互联系统中的传输,在经过相应的接口,保证数据不被截获与篡改,都是安全建设应考虑的问题。

(三)信息安全技术研发

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是保护系统安全工作的研究与创新,面对不断衍变翻新的病毒与黑客技术,要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就要有与时俱进的安全技术。安全技术的研究应针对国土资源的信息特点,强调国土资源信息较强的共享性,还要考虑到国土资源涉及到的工作流程的严密性。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可以借助于市场上最新推出的先进的病毒查杀软件,防黑防泄密软件等,还可与高校等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积极的开发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又具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自身特点的信息安全技术。

(四)培养信息安全管理人才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水安全;战略意义;重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32-02

前言

水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极为重要而活跃的因素,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

目前,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共计约17亿人喝不上洁净水。中国也有很多人口不能引用洁净水,甚至饮水都成了首要问题,前一时期中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造成的饮水困难,更让人体会到水安全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正视现实,关注水安全,从全局的、战略的、长远的高度和角度,审视对待水安全问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节约保护、科学利用水资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饮水安全、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水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

目前,我们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关注水安全,防治并降低水污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水安全事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命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就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依赖于水安全,即水安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支撑。

水与空气、食物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水是一切生命和环境的血液,既是人类生命之源、又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能有效的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水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无论在游牧部落时代,还是在农耕社会,无论是今天,还是在未来社会中,水总是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人类傍水而居,依水而发展,水使人类生生不息,水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而文明的演进又赋予水更多的光彩和灵气。人不能没有水,生态环境更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更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家安全要素由传统的军事、政治、经济诸要素而扩展到包括科技、文化、环境等非传统要素,水正是这样一个非传统的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要素之一。水安全问题从形成和发展阶段就深深地打上了国家或区域的烙印,是国家或区域安全的基础条件之一,是战略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古今中外都把水作为社会与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政治手段和有力的武器,治水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出自人道主义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然历史条件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纵观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的盛衰,无不与水、治水活动密切相关,正如古人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试想一个洪水泛滥的地区,怎么可能有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秩序,甚至会出现社会不稳。如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直处在洪涝灾害的威胁之中,经济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社会稳定就难以保障,人民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同样,如果人的饮水问题解决不了,或者喝不上安全洁净的水,连当代人的生存、健康都受到威胁,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应当注意,水安全是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绝对的水安全是不可能的。当出现水安全事故,如果有充足的准备,能够及时处理事故,并能控制事故损失和对损失进行补偿,这样我们就确保了一定程度的水安全。

总之,水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水安全的自然属性,即产生水安全问题的直接因子是自然界水的质、量和时空分布特性;二是水安全的社会经济属性,即水安全问题的承受体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三是水安全的人文属性,即安全载体对安全因子的感受,就是人群在安全因子作用到安全载体时的安全感。具体说就是水安全和水资源系统的丰枯等属性有关,和人类社会的脆弱性有关,和人群心理上对水安全保障的期望水平、对所处环境的水资源特性认识以及自身的承载能力等有关。人群的安全感是水安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人群必须感觉到水供应、水环境质量、洪水预防等是安全的,如果人群感觉到威胁,就会引起恐慌,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正常秩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比如悬河,虽然河堤可以保证洪水顺利通过,但河边的人群肯定感到恐慌和威胁,从而不能安居乐业。

因此,水安全问题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这和它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因此水资源被称为基础性自然资源;二是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水资源是稀缺资源,人口增长是水资源稀缺的最原始驱动力,由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存在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等安全供给问题;三是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水资源系统内部存在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如果水资源系统结构遭受破坏,如水质污染等会导致水资源系统功能衰减甚至消亡,进而产生水安全问题。

《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这是“十一五”时期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一项重要的指导方针。说到底,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水安全的战略意义

水安全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使水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水安全问题,不仅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是由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初和最近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看,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应该说,水安全的威胁更多来自人们自身的行为,无节制的水需求、污染水和浪费水都给水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些问题多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要解决水安全的问题,人类需要严格自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严格按自然经济社会规律办事,建设好和谐社会,规范人类活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从而为实现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纵观许多古文明的兴衰,我们发现,这些文明之所以从强盛走向衰落,是因为他们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很少或根本没有遵循生态规律,对自然界肆意开发和掠夺,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酿成文明的衰败。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全球性的悲剧将会不期而至。因此,要从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协调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节约保护水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掠夺,以致出现了人与人争水、地区与地区争水、人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染物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水与径流争河道、人与水争地等不良现象,使水资源不断减少,污染加剧,水体弱化或丧失正常功能,不能维持其社会与经济价值,改变了水文循环平衡,并且降低了水质,直接影响人类对水的基本需求,该作用后果是隐性、广泛和滞后的,当长期作用累积超过承受阈值时,就会危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进而引发一系列水安全问题。我们在防止水对人侵害的同时,更要防止人对水的伤害,如果人对水的侵害不及时控制,反过来又将出现水对人类更大的伤害。水资源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水利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矛盾交织,情况复杂。因此,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自然、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当代与未来的关系,统筹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阻碍和影响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社会深层次矛盾,消除阶级、种族以至国家间的资源环境歧视,通过实现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不同区域之间的人的公平,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水:治理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方红松,刘云旭.关于中国的水安全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1).

[3]王星桥.全球关注“水安全”[J].望,2000,(4).

[4]王菊思.中国的水污染与水短缺问题[J].生态学报,1990,(1).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学校资源匮乏小学安全管理创新管理策略

现今,在我国众多小学校园中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一直作为学校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学校资源匮乏严重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资源匮乏未给予充分的关注,使得小学安全工作制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严重影响着小学生在校的安全,不仅阻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还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一角度分析得知,从学校资源约束的角度,改善小w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并创新出合理的发展途径,对于该方面工作顺利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这样的状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相应的论述。

一、资源匮乏对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影响

(一)影响对突发事件防范的能力

突发事件的防范,对保障小学生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小学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现今,在大部分小学校园内对安全管理工作都加以重视,但资源匮乏与能力的不足,对于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约束。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小学校园把安全教育编制进教学大纲,极少数小学具有对于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的开发能力。对于处置突发事件和安全救援工作,存在着亡羊补牢和被动配合上级机关等问题,根本不具备提前预警和积极救援的能力。换而言之,对于突发性安全事件,小学校园内只能做到开展抚恤和恢复正常教学工作。至于,其他方面学校由于自身资源匮乏,很多工作力所不及。

(二)校园安全管理碎片化

资源的匮乏与能力的不足也给安全管理过程带来碎片化的影响。小学校园内的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给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资金的不足、组织架构的混乱、资源配置分散,给处置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所以,一套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现今,国内的绝大部分小学校园内对于安全管理存在碎片化和混乱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一些不法分子产生报复社会的心态。近年来,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和恐怖袭击频繁发生,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各级党政机关单位积极应对,教育部门开展对于校园内安全管理的检查工作。由于校园资源的匮乏与能力的不足,部分学校也只能疲于应对,根本无法应对各部门对于安全问题提出的要求。安全问题的显现是长久的资源匮乏与能力不足带来的,只有在现有的条件的情况下,整合资源配置,改革创新安全管理防范模式。

二、学校资源约束视角下的小学安全管理创新

(一)校园安全管理组织社会化

社会应急安全管理的组织系统,是集合各方能力的一种体现,对于应急组织的要求,完全体现整套管理系统的水平,小学校园内的应急安全权管理资源的匮乏与组织架构的闭塞性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通过应急管理组织的整合,来改善这样的现状,对于政府与社会的资源,应予以充分利用。通过强化学校和政府、社会组织的协作,来增强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在该种创新的策略中,资源整合只是向社会组织寻求一定的帮助,安全管理组织的社会化,实质性的内容是以小学安全为核心,将全社会能够集结的力量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系统,学校与其他应急力量均属于该系统当中。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通不招募的形式,邀请社会中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对安全管理设备进行投资,借助社会和政府的力量辅助小学校园安全设施和人力资源的建设。

(二)安全管理资源市场化

安全管理组织的社会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应急资源配置,但是由于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掌握着应急资源,但并不是资源直接的提供者,通过有效的方式产生这样的资源,其的有效率存在很大差异性。小学安全管理的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产品。这里所指的产品是安防设施设备,校车,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等;二是人员。即安保和医疗、心理抚慰的人员;三是服务。即安全规划的编制、应急预案编写、潜在安全风险评估等的。为了有效的保障小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将安全管理资源予以市场化势在必行。在实际的操作中,对参与安全管理和实际工作的人员与附近邻近小学共同聘请,应急安全规范共同制定和使用等。通过这样市场化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水平。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在现今的小学校园中,安全管理方面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受学校自身资源匮乏较大的影响,这样的发展状况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同时未能给学生提供相对安全与健康的环境。基于这样的状况,在此次研究中提出了两种创新的方式,即校园安全管理组织社会化和安全管理资源市场化,通过借助社会和政府力量,完善自身安全系统的构建。另外,通过对人员和安全管理机制的共享以及提升安全服务质量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小学资源匮乏而无法支撑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困境。本文此次的研究和论述,旨在提升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望能为现今小学校园安全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新课程(小学),2016,(09).

[2]郑金阳.关于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7).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虚拟水虚拟水贸易水安全

一、虚拟水及其特征

虚拟水是由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tonyalla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目前虚拟水是国际上与水资源相关领域专家和管理者谈论的热门话题,2003年3月18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对“虚拟水”进行了热烈讨论。

虚拟水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非真实性。顾名思义,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虚构的水,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嵌入水”指特定的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如生产1kg粮食需要用1000L水来灌溉,1kg牛肉需要消耗1.3万L水,这就是在产品背后看不见的虚拟水。“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第二,社会交易性。虚拟水是通过商品交易即贸易来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易或服务就不存在虚拟水,并且强调社会整体交易,非个体交易,商品交易或服务越多,虚拟水就越多。第三,便捷性。由于实体水贸易运输距离长远、成本高昂,这种贸易通常是不现实的,而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的商品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

二、虚拟水贸易及其作用

虚拟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水资源丰沛的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或高耗水工业产品,目的是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以确保国家安全。虚拟水贸易并非新生事物,它是商品交易的产物,是虚拟水存在的特征属性,其历史同粮食贸易一样悠久。同时,虚拟水数量也随贸易的增长一直在稳定地增长。

虚拟水贸易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贸易上——尤其是粮食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虚拟水的形式在进口或出口水资源。以往,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易和服务时,没有意识到商品背后存在的虚拟水及其重要性。随着人口的增长,干旱半干旱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危机,且水安全问题造成粮食安全并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为了解决水安全问题,现在一些缺水国家已清楚认识到水资源压力问题和以农产品贸易形式存在的虚拟水之间的联系,并在有意识地进行这类进口贸易,如摩洛哥、约旦、以色列和埃及。

通过贸易建立起水资源丰沛地区粮食的供给与改善缺水地区水资源匮乏状况之间的联系,使得缺水国家或地区避免去寻找水源,而是进行大量的、虚拟水含量高的粮食贸易。因此,虚拟水贸易可以缓解进口国或地区自身的水资源压力,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一种替代水资源供给的经济有效的途径。通过适当而公平的贸易协议进行虚拟水贸易,对于促进干旱国家或地区节水,提高全球或区域的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意义。无形的虚拟水贸易也可以使政府和水问题专家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水资源安全性的争论中。但是,虚拟水贸易也存在负面的影响,可能出现忽视局部水平衡状况的趋势,对出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会因为这一贸易对其自身环境产生影响(如过度开发当地的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对进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能提供其他一些可选择的作物给农民种植或者提供其他的就业方式,虚拟水贸易会剥夺这些农民和他们家庭的生计。

因此,如果将虚拟水贸易作为一项政策,则需要研究虚拟水贸易对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应分析虚拟水对于地缘政治重要性的影响。

三、虚拟水与水安全

水安全通常指有充足的水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水安全主要包括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质安全。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直接影响饮水安全、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与虚拟水相关的水安全主要是供水安全。

水安全问题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因此水资源被称为基础性自然资源;二是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水资源是稀缺资源,人口增长是水资源稀缺的最原始驱动力,由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存在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等安全供给问题;三是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水资源系统内部存在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如果水资源系统结构遭受破坏(例如水质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系统功能衰减甚至消亡,进而产生水安全问题。

自虚拟水概念提出以来,虚拟水理论已经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约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制定了规划政策以减少高水分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农作物的出口。实际上这些国家已将虚拟水视为非常重要的、增加的水资源,他们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据有关专家估算,中东地区每年靠粮食贸易购买的虚拟水数量相当于整个尼罗河的年径流量。因此,通过增加虚拟水,可以平衡区域水资源,缓解缺水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短缺,保障当地水资源安全。

四、虚拟水与国家安全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危机的出现,导致人们的国家安全观念有了质的变化,水资源安全问题不仅仅是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重大战略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是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以色列及阿拉伯邻国的约旦河水之争,美国和加拿大的哥伦比亚河争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争端以及跨越欧洲八国的多瑙河争端等水资源国际分配的水事矛盾,已是尖锐的国家安全问题。

粮食作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携带有大量的虚拟水,是当前世界贸易中数量最大的商品。由于粮食的生产离不开水,因此水安全问题还可以通过粮食安全影响到国家安全。干旱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以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对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通过贸易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持久的合作关系,维护国家安全。

五、几点启示

1.虚拟水的理念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虚拟水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因袭思维方式,它要求水利工作者从原有的以水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在水之外寻找解决水资源分配和水资源管理的途径,运用“大水利”的系统理念和方法找寻与水问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水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找寻解决区域内部水问题的措施,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虚拟水理论拓宽了水资源研究的领域

传统的水资源,一般研究真实水资源的自身特征、运动规律及相关关系,对“看不见”的虚拟水毫无了解。虚拟水理论给水资源和水安全研究提供了创新领域,如传统水资源研究与粮食安全研究是分离的,虚拟水理论使两者有了切入点,给从事水资源学研究的人员提供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今后主要应加强虚拟水战略的区域政策体系研究,研究虚拟水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等之间的关系,对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虚拟水树立了新型的水资源管理理念

在国家层面,应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发挥流域系统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功能,使水资源管理由供求管理走向社会化管理。水资源管理应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要通过节水、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其次,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进行区域水资源分配;最后,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通过虚拟水贸易和虚拟水战略实现全球水资源化。

4.虚拟水提供了一条解决我国干旱区缺水的新途径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我国华北及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建立水资源安全战略已经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战略问题。实施虚拟水战略有利于国家制定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战略的保障措施及政策,有利于西北开发,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资金安全内部控制人力资源政策影响

在2010年,我国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作为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同时单独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着重对库存现金、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提出了全面风险管控要求,旨在促进企业在保障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产效能。虽然在现在企业中存在这么完善的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资产管理,但有些企业还是面临资金挪用、非法占用和实物资产被盗的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我国企业,当前的问题不是没有比较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而是制度执行力较弱,从某种意义上一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源政策薄弱。这致许多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给企业带来众多资产安全隐患。只有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所以笔者认为制度在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是基础,具体的实施和控制得靠人力资源政策。

一、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资金安全及其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政策指的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6条规定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并且规定人力资源政策的基本内容应包括:

(1)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2)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3)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资金安全的基本内容从狭义上来说包括:

(1)货币资金是否被挪用;(2)是否非法占用企业的货币资金或者实物资产;(3)实物资产是否被盗。资产的安全性还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和流动资产比率;二是短期流动性比较强,不至于影响盈利的稳定性。

二、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政策和资金安全所包含的内容各不相干,但是人力资源政策的各个环节都从侧面上无时无刻影响着企业资金安全,也就是说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的准确实施需要人力资源政策各个环节做保证。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新招聘的员工不管是在学历、经验、道德上,还是前沿的、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上,都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这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员工招聘进来之后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培训能够使员工了解应遵循的工作职责、行为要求及业务流程。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公司薪酬福利结构及政策是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是公司经营成功的影响要素。只有让企业的薪酬福利做到以人为本,员工才会一心一意地按照企业的规则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利益不被员工利用,才能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公司薪酬福利结构需要在制订薪酬政策时充分考虑短期、中期、长期报酬的关系,并为特殊人才设计特殊的”薪酬方案”。企业必须坚持”职业精神,相互尊重”的用人哲学。员工在为公司创造价值,也得给员工创造持续发展的空间,保证企业的人才不流失,加强企业资金安全。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岗位轮换制在企业经营上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能够有助于打破部门横向合作上的隔阂和界限,为部门合作打好基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其次能够让员工认清本职工作与别人、其他部门的关系,能够提供工作积极性。但最重要的是,关键岗位员工轮岗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方法。岗位定期轮换和强制关键岗位员工休假可以让别的第三人介入工作查看以前工作是否合法,是否存在非法转移资金,侵吞公司资产的行为,做到互相监督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完整。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人员。此人力资源政策要求其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履行对企业的忠诚义务,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不得在与本单位竞争的企业兼职或任职。不难看出,对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本身就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方面,而且其与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中的权责分配相联系,因此保证了企业资金的安全。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DSR模型;中国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南海石油安全;评估;预测

中图分类号:K9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海洋资源日益成为发展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围绕着海洋战略资源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因此构建海洋战略资源安全指标,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状况、成因以及维护措施等,也对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与海洋周边国家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文献综述及本文贡献

国外关于中国海洋资源安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谈海洋安全问题的时候直接或间接提到海洋资源及其安全,体现了从分析一般的海洋资源及其安全的影响因素,到逐渐关注南海资源和领土争端中各博弈方的政治军事的研究趋势,总体上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影响南海海洋安全的主要因素,如以D.Rosenberg,C.Chung为代表的学者指出更高容量的航运交通、保护专属经济区内的资源、海盗、恐怖主义威胁等是影响海洋安全的几个因素[1]。二是指出海洋及其资源的存在使不同区域包括东亚区域的海上安全有不同的特征。如a.patalano指出东亚海洋及其资源有别于其他区域系统,使其影响了该区域的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2];三是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对中国与东盟的合作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其中以ZhaoHong为代表的学者分析了南中国海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能源现状和问题,以及东盟国家的竞争或合作反映等[3]。以R.Castro为代表的学者则探讨了南海资源和领土的争端,从政治的视角提出了策略,如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逐个分化东盟成员国,在东盟和美国之间设置障碍等[4]。

国内关于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少。主要有关于中国矿产资源安全的定量评价,如严筱等对重要矿产资源[5]、高丽等对稀土资源安全的评价[6]、张佳东等对镍资源安全进行的评价[7]等。对石油安全进行定量评价的文献较丰富,其中,李铭等运用层次分析法[8]、李凤升等采取主成分分析法[9]、程一琳运用序关系分析法[10]、刘伟强等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11]等。部分学者关注对石油安全有影响的运输安全问题,如王小洁运用云模型的分析工具评价我国石油海洋运输安全[12];孙永波等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石油运输安全进行评价[13];王强等对石油进口来源地风险做了评价[14]等。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资源、海洋安全等方面,关于海洋鹇宰试窗踩的研究多为分析解决安全问题的对策,侧重政治、法律等手段;国内学者虽然在评价资源安全或石油安全方面有不少研究,也采用了诸如pSR、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估,但是海洋资源安全评价的研究不多见,结合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特性进行定量分析更有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间。

本文的贡献在于,理论上补充和完善了海洋安全理论,体现在结合海洋战略资源的流动性、共享性、高复杂性等特性,基于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收益安全的视角,考量资源与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关系,构建了DSR模型的指标测度体系;实证上的贡献体现在,以中国南海的石油安全为例,测度我国南海石油安全的水平、动态发展情况,并进行预测和分析未来发展趋势。这些研究对在实际工作中维护南海海域石油资源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2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及其DSR模型

2.1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二分性

海洋战略资源安全是经济安全等非传统安全与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安全,既表现为海洋战略资源所有的安全,也表现为资源开发、收益的安全,是使一国或地区能够及时、稳定、经济地获取各种海洋战略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的同时,也能保证后代人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一种状态和过程。

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二分性指的是海洋战略资源既表现为海洋战略资源所有权的安全,也表现为海洋战略资源开发、收益的安全,是二者的统一。

(1)海洋战略资源安全表现为海洋战略资源所有权的安全。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各国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资源,海洋由于空间和战略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远超陆地,各国纷纷加强了对海洋资源所有的诉求,从而导致海洋争端频频出现,如吴士存就曾指出“南海战略资源的争夺是南海争端的直接诱因”[15]。海洋争端大多是围绕战略资源发生的所有权争端,是与海洋领土有关的诉求。

(2)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同时还表现为各国对资源的开采、使用、收益和保护的安全。

海洋战略资源安全是海洋战略资源的所有的安全和资源开发收益的安全二者的统一,前者涉及领土、、军事的传统安全,后者主要是经济等非传统安全。后者决定了后者的出现,前者保障了前者的获得。

在当前的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流的背景下,海洋战略资源安全越发表现为对资源开发、利用和收益的安全,并且更侧重各国的战略资源合作来影响和作用于战略资源所有权的安全。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这种特性,使人们会采用经济、技术等非传统安全手段,使一国或地区,能够实现:①提高开采技术,解决资源开采利用中的问题,及时、稳定、经济地供应各种海洋战略资源;②保护海洋环境,维持资源的良好健康状态;③避免过度开采战略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海洋战略资源的目的;④与沿海国家合作开发利用战略资源,共同受益。

2.2DSR模型及其运用思路

DSR模型即“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适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还包括了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容。

DSR模型包括D(Driveforce,驱动力)、S(State,状态)、R(Response,响应)三部分,并通过权重来分配三部分的影响力。驱动力指对整个资源安全系统产生压力或动力的因素;状态指的是驱动力影响下的资源安全的变化,以及对自然、经济、社会等造成的各种影响,包括良性的和不利的影响;响应指的是针对这些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所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和政策手段等,D、S、R三部分互相影响,最后综合而成所要评价的资源对象的情况。

DSR模型的构建思想体现为,将资源安全问题视同为在多种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与环境的关系被描述为一条循环因果关系链,关系链上的每个环节分别是影响资源的各类环境及其各种构成要素等,各个环节互相作用和影响,使资源安全这一复合系统能够发挥作用。

DSR模型的构建思想可作为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评价参考。如前所述,海洋鹇宰试窗踩在当前全球追求和平的大趋势下,其开发收益的安全体现的是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的综合关系,体现为在多种环境的影响下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收益、保护等的情况,是围绕着是什么对海洋战略资源安全产生动力或压力的驱动力(原因),这些原因影响其可持续性的发展,改变了各种环境储量、质量等状态,带来了什么变化(影响),而这些影响和变化反过来影响社会活动或经济活动,从而政府部门对此做出了补救反应(对策),不断的循环反复,构成了“驱动―状态―响应”关系。因此,采用DSR模型,运用其构建思路,结合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的特性,对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可以进行评估和预测。

3海洋战略资源安全度指数的测度体系构建

3.1DSR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海洋战略资源与陆地资源相比,具有高风险性、高复杂性等特征,所以本文的测度体系里除了考虑一般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外,还考虑了高技术性(选取海洋研发、海洋人才因素)、高风险性(选取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因素)、高复杂性(选取海缘国家政治经济关系因素)以及共享性(选取了国际海洋资源合作和交流因素)。

3.1.1驱动力D层的因素构成分析

驱动力包括:(1)海洋资源自身系统驱动力。海洋资源的数量是影响其安全的最直接因素,一般而言,海洋战略资源的丰裕度越高则资源的供给安全度更高。(2)社会发展驱动力。经济发展水平、海洋资源价格等都会对资源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3)海洋战略资源的高复杂性,会影响资源进出口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海域的地缘性也使地缘政治经济会成为重要的因素,沿海相关国家与本国关系如何等都会对资源安全产生影响,因此,海缘政治经济驱动力成为影响安全的一个因素。(4)海洋资源环境驱动力。海洋资源环境情况的健康或污染等也会对海洋战略资源安全产生好或坏的影响。

3.1.2状态S层的因素构成分析

状态层的因素包含有:(1)海洋战略资源国内国际供给状态。反映了资源本身的供给水平,是状态的重要因素。海洋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率越低意味着可利用的海洋资源就越少,安全度则低。(2)海上运输通道状态。运输特别是海上运输具有比陆地运输更高的风险性,海上通道的安全成为影响海洋战略资源的前提和保障。(3)国内政治状态。反映了本国国内的政治稳定程度,这是使得海洋资源的供给获得政治上的保障的重要因素。

3.1.3响应R层的因素构成分析

响应是针对驱动力导致的状态进行的调整和应对,包含有:(1)海洋战略资源的高技术性使海洋技术研发成为重要的响应因素。如果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海洋战略资源的可替代性增强,则海洋战略资源的安全度有较大的提高。(2)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战略资源的高技术性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3)海洋治理、监控。海洋环境污染监控以及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治理,可以保证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石油开采过程中生产污水、泥浆等倾倒如海水,如果没有经过处理,会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如果监管有力到位,海洋战略资源的安全度会上升。(4)海洋资源合作与交流。海洋战略资源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决定了海洋战略资源有各方合作和交流的基础,在海洋战略资源上借助各种平台进行各种沟通,也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利益维系,促进安全度的提升。

DSR模型各个层次的因素构成如图1所示:

3.2指标构成

在考虑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每个因素中选取相关指标,构建海洋资源安全的测度体系。最终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本国与沿海国家/区外大国的政治、经济“等级评分法”在参照政治关系等级、依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评分以及参考王礼茂[16]的5等级评分法的基础上,设计10等级评分表(表2),分数等级越高,说明安全度越高。

因此,海洋资源安全指数公式为:

其中:C是海洋资源安全指数总值,wi代表D、w、R的权重,其中i=1,2,3,D代表驱动力指标,S代表状态指标,R代表响应指标。

4南海石油安全度的测度

中国海洋战略资源安全现状中,南海海域的安全问题最为复杂,而这片海域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区域,最直接的原因是这里的油气等战略资源丰富,围绕着油气资源发生了关于、领土的所有权安全和资源开发、利用和收益等的安全问题,本部分以南海石油资源为例,从海洋战略资源开发收益安全的角度,评估和预测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安全情况。

4.1模型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根据前述海洋战略资源安全DSR模型及其指标体系,结合南海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各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公布的时间滞后性,本文选取了2005年~2013年的指标数值来进行安全指数的测度。各个指标数据来源为:石油自给率、中国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石油进口率数据来自中经产业数据库;中国面临的外部政治风险、中国内部稳定度数据来自pRG集团的各国政治风险指标;中国与东盟经济、政治关系、中国与美国经济、政治关系采用等级评分法;中国人均GDp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世界人均GDp数据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库,按照当年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换算成人民币;石油价格变动率、石油生产集中度数据来自于Bp能源统计;南海通道容量数据来自于田春荣2005年~2014年《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17];南海通道安全数据来自于国际海事组织历年《海盗报告》;中国与相关国家资源合作关系、中国与相关国家沟通与交流数据来自于2005年~2014年《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其余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2014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4.2中国南海石油安全度的测度结果评价

采用熵值法获得各项指标的权重后,对已经标准化的各指标数值分别乘以权重,最终得到各层次安全指标值如图2:

4.2.1中国南海石油安全度的综合值测度结果分析

根据测度结果,2005年~2013年近十年时间里,南海石油资源安全度的总值2005年为0.0356,2010年达到0.1018,2013年为0.0956,虽然安全度不高,但是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以2011年为峰顶,此后有所下降,总体来说,可以把安全情况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2011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虽存在各种困难,但安全度逐步增长。最初中国不重视南海海域石油的开发,到2002年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南海各方行为准则》(DoC)的签订,2003年后2007年前这段时间,南海石油资源的开发较少,2007年后我国大力加强海洋科技的研发、海洋环境的监控等,南海石油安全度不断上升。从图2可知,2005年到2011年,中国南海石油安全度是逐年上升的,7年间安全度增长了3倍多,而且这一阶段虽然遇到一些海洋权益问题,特别是2009年前后围绕着南海岛屿等纠纷增加,但是南海石油安全度是上升的,并在2011年达到最高点。

第二个阶段是2011年~2013年,这一阶段,南海石油安全度的综合值有所下降,南海石油安全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如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加大,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石油进口率仍在上升,而南海石油开采量虽有所增长,但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石油需求。此外石油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在这一阶段放缓,南海海洋区开发污染物排放也增大,而海缘国家政治问题在这一时期也较为突出。但这一阶段中,响应因素继续发挥着作用,并在2013年呈现出上升的状况,这主要与我国政府加大了海洋研发、海洋人才培养和海缘国家的合作交流有较大关系,因此虽然在D、S、R三因素的影响下南海石油安全综合值有所下降,但由于响应因素的拉升作用,且响应因素的权重在各因素中最大,拉动作用更显著,所以安全总值在可预见的未来应能回升。

4.2.2响应因素测度结果分析

哪虾J油安全度构成的三个要素来看,响应的变化趋势和综合安全值类似,可见安全值的变化大体由响应拉动。

(1)南海的海洋技术研发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从响应的构成指标可以看出,2005年~2013年间,海洋科研投入经费增长了近35倍;南海沿海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近10年也是获得较大的增长,围绕着南海进行的科技研发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2)加强了海洋人才培养。从海洋人才看,2005年~2013年加大了人才的培养,其中南海沿海科研机构的高级职称人数有2005年的516人增加到了3705人,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数由2005年2099人增加到了4566人,此外,为了海洋研究而培养的各类海洋科技后备力量,如全国海洋专业硕士以上毕业的学生由2005年的1006人到2013年增长了近四倍。

(3)南海治理监控力度加大。从海洋治理来看,我国加大了沿海地区海洋污染工程项目的建设,南海沿海污染治理当年竣工项目的数量近些年有所增加,2013年有404个项目完成竣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也由05年的1424万吨到2013年的10倍左右的增加,说明我国对南海沿海海域的环境治理不断加大重视度。在海洋保护方面,南海海域建设了各种自然保护区,2005年合计6069平方千米面积,到了2013年扩大为30013平方千米。

(4)加强了中国与南海沿海诸国的海洋合作与交流。南海海域的资源纠纷以及海洋资源的共享性等特性,决定了中国应该与南海沿海诸国加强海洋合作,2005年以来,我国和沿南海东盟国家开展了不少的海洋交流与合作,特别是2009年后加大了合作力度,采用签订协议、召开论坛和研讨会、实施合作项目等各种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1年~2015)实施后,此类的合作更是增加。

4.2.3驱动力因素测度结果分析

2005年~2013年间,驱动力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的缓解,应该说,在解决石油排污方面的效果比较显著。

(1)从石油系统自身的情况来看,其构成指标的石油保障度和石油自给率呈现出相反的态势。从石油保障度看,南海石油剩余可采量供国内石油消费使用的比例逐年下降,这主要是国内石油消费量上升非常快,我国目前已经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石油的需求非常巨大,虽然南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由于南海石油开采水平目前尚未达到深海开采的能力而无法满足需求。此外,石油自给率缓慢上升,国内的石油产量很大程度上是由陆地或者其他海洋石油提供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南海深海石油开采的紧迫性。

(2)社会发展驱动压力较大。中国的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得非常快,近几年已超过50%,这说明中国的发展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此外,石油价格除了2009年有较大下降、2013年有所下降外,大部分年度石油价格增加,这对中国这样石油进口依存度高的国家非常不利。

(3)南海海洋环境驱动力方面,南海海域污染情况转好,如南海海区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的污水2005年为8828亿立方米,但是2008年即下降到1.06亿立方米,此后时多时少,但都基本维持在1万立方米左右。另一方面,遭遇自然灾害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2005年相比,已有所下降,2005年的经济损失最高,超过264亿元,此后逐年下降,2012年下降到25亿元,2013年虽有所上升,但总体上看,南海海洋环境驱动方面呈现正的效应。

(4)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南海海缘政治经济驱动的压力先降后升。

①从南海的海缘政治经济情况来看,东盟国家多年来积极开采南海石油,与中国在南海石油等战略资源问题上有争端,特别是菲律宾甚至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庭。此外,域外大国如美国因为南海丰富的战略资源以及自身的战略诉求也参与进来,南海海域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总体上看,虽然在某些年份,如2008、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稳定性下降,2012年因为中菲南海冲突导致外部冲突指标值上升,但2005年~2013年间,在世界外部冲突层出不穷情况下,中国却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稳定的内在政治性,这使得中国虽然面临着不少冲突的威胁,但外部冲突性有下降的趋势。

②从中国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与东盟整体的经济关系是良性发展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后,双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政治上中国与东盟早在2003年就已经签订了《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多年来双方建立起多个部长级会议机制,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合作平台,彼此间政治关系也越加密切。所以中国与东盟只是部分国家在南海海域有资源等争端问题,并不影响中国与东盟整体的合作。

③2005年~2009年间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良好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动,南海石油安全呈现上升态势。2009年后,南海石油安全的威胁问题频频发生,其中政治因素有一定的影响,以美国宣布重返亚太为标志性事件,南海问题出现了转折,变得复杂化[18],但这时期带来的压力尚未抵消掉其他因素特别是资源环境压力的缓解带来的“升”力,因此2011年驱动力因素仍呈现上升的趋势。2012年后,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有所激化,代表性事件为中菲黄岩岛中国渔政船与菲律宾海军护卫舰对峙的事件以及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单方面启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规定的仲裁程序。因此,2012年后由于石油系统自身压力、资源环境的压力、社会发展的压力以及海缘政治的压力,导致2012年~2013年驱动力因素在各种作用的影响下出现下降的现象。

4.2.4状态因素测度结果分析

(1)状态因素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国内石油开发的情况和收益的增加。如2008年南海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达到2.9亿吨,2013年增加到3.7亿吨;石油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16亿人民币,比2005年增加了3倍多;从油井数看,2005年到2013年是增加的,但南海沿海区域的原油产量相对是下降的,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海沿海原油产量由2005年的1500万吨左右下降到了2013年的1345万吨,这主要是因为浅海海域的原油经过多年开采,潜力已经不大所造成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新石油油田的探测、南海深海石油开采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加强。

(2)南海石油运输的比重显示长期高达80%以上,这易使中国石油运输受到极大的限制,容易带来安全上的问题,所幸2011年开始,南海通道的比重逐年下降,2013年下降到了75%左右,减轻了石油运输的风险。与此同时,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和南海海域发生的海盗劫掠数下降不少,如马六甲海峡的海盗劫掠数由2005年的12起降到了2013年的1起。

5南海石油安全度的预测结果

采用Gm(1,1)模型对南海石油安全度进行预测,预测时长为7年,即到2020年。但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精确度、后验差以及小误差概率后发现不符合模型检验要求,故采用新陈代谢(1,1)模型进行新陈代谢转换。对安全值、驱动力、状态、响应的原模型进行新陈代谢转换后,模型C与p均在范围内,且-a都很小,接近0,所以模型通过检验,可以作为预测模型。使用软件GtmS计算得出,南海石油安全度及其驱动力、状态和响应因素的预测结果如表4:

5.1预测结果分析

到2020年,南海石油安全度继续上升,而驱动力、状态和响应等因素也呈现这样的趋势,只是上升的速度快慢有区别而已。其中D、S、R三因素里,起初是响应力的影响更大,但是2017年之后,驱动力的影响上升,超过响应因素。在三因素的合力下,预计到2020年,我国南海石油安全度整体趋于上升,其数值会比2013年增加2倍。

5.2驱动力因素

(1)社会发展驱动力指标中可预计未来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压力依旧存在,2014年该指标已经超过60%。南海石油系统自身驱动力方面,未来石油自给率仍在下降,2014年为41%,石油保障率仍未有明显提高;

(2)虽然2014、2015年南海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量仍在增加,但是油气区及邻近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①,未来会对安全度带来正的影响。

(3)从海缘政治经济指标来看,未来不会有太大的激化。经济关系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自贸区成立后,2015年11月22日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关系越加紧密。政治上,2013年中国与东盟发表了《中国-东盟发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并签订了《更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上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这种合作的态势也使南海石油争端问题和东盟的菲律宾等个别国家和东盟整体区分开,将推动南海石油安全。此外,虽然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使得美国频频在参与南海问题,但中美之间庞大的贸易投资、美国国内的反对以及当前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大趋势都将使双方矛盾不会有太大的激化。

5.3状态因素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篇9

指标方向的确定

评价指标作为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可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

(1)正向指标: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后备资源率、林地面积比重的值越大,表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越好;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城镇化率、水土协调度值越大,表明维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能力越强。

(2)逆向指标: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旱地面积比重、化肥施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值越大对土地的压力就越大,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越差。

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尽管经过精心细致的筛选,但指标数量依然较多,直接确定每个指标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大小(即每个指标的权重),将非常困难。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请多名省市有关专家对各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在汇总了专家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按层次分析法原理,采用方根法,可以得到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但由于aHp法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高阶判断矩阵的求解时计算复杂且易出错,笔者采用简化方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均有满意的一致性。

土地生态安全分区评价指标阈值及指标

标准化处理方法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阈值的确定是一项非常具有探索性的工作,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参考有关研究成果,咨询省内相关专家,得出相应的评价阈值(表2),最大限度保证评价阈值的实用性。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各指标间存在着量纲与类型的不同,为了消除这种差异,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变换把量纲、性质不同的指标统一转化到[0,1]区间内,单指标生态安全指数公式如下式中:X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实际值,Z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安全阈值,R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生态安全指数。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各项指标只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如要全面反映安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还须进行综合评价,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式中,S为评价指标综合指数,wi为i因素权重值,Ri为i因素指标安全指数,i=1,2,3,…,n。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结合长安区实际情况,设置了长安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判标准(表3),拟定5个安全档次,确定评价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度”,计算得到的安全值能对应于某个级别的安全状况。综合安全值越高,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结果分析

1长安区土地生态安全分区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计算

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获得2007年长安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分区指标的原始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人均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水土协调度指标,长安区25个乡镇的安全指数分化不明显,且绝大多数地区处于良好状态;对于其他10项指标,安全指数差异显著,是影响长安区25个地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的主要因素。

2长安区土地生态安全分区评价结果

长安区25个乡镇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分值见表4,结合长安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标准,得出长安区25个乡镇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为:

(1)韦曲街道,郭杜街道,滦镇街道9个乡镇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良好级。其中,韦曲街道和郭杜街道是长安区这几年的发展重点,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很大提高,城镇化率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土地资源安全状况良好;而像马王街道,大兆街道等9个乡镇近几年大力发展农业,不仅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而且旱地面积也在减少;像太乙宫这些地方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一般,但有发展潜力。这些区域均属于生态安全良好区。

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篇10

 

一、前言

 

云计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模式,使电信企业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尤其是云计算资源集中成为了可能,便于计算信息服务,不仅降低了成本与能源消耗,还促进了企业进一步发展。但依然需要重视与计算资源池数据安全防护,并联系实际提出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云计算含义

 

云计算概念最早出现于2006年,其定义与内涵一直是it界讨论重点,由于认识与理解不同,导致云计算含义始终没有明确定义。现阶段,美国相关部门对云计算框架模型进行了描述,并概括云计算的特征。

 

云计算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网络接入广泛,即通过云计算实现网络供应,并涉及大量客户端;第二,资源池,它以物理资源为基础,在虚拟化的作用下,逐渐映射成为具有虚拟化、模块功能化以及多用户服务的资源池,并按照系统要求为客户提供服务;第三,快速弹性计算,这一特征要求系统规模与计算资源一定联系用户需要实际进行调整;第四,按需自服务,它要求云计算服务是不需要人工参与就能进行的服务,以自助服务为主,如开通服务、更换配置、缴费等;第五,服务检测,它要求运服务是可以进行检测的,同时也制定了明确的收费标准与政策,所有服务都是透明的,便于服务者与用户查询[1]。

 

三、云计算资源池概述

 

云计算资源池就是将服务器物理资源转化为逻辑资源,使得一台服务器可以转化为几台甚至几百台相互隔离的虚拟服务器,不仅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还可以使系统管理更加简化,便于服务器资源整合,同时也可以使it界更好的应对业务变化。要利用云计算,就要构建大容量资源池,确保在业务高峰期能够满足用户各种要求,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四、云计算资源池数据的安全防护与保障技术分析

 

4.1软件安全防护措施与保障技术

 

云计算资源池平台中的各个虚拟终端都需要通过虚拟主机虚拟层与外部进行交互与联系,一旦虚拟层出现漏洞或被入侵,就会导致虚拟环境发生风险,因此,强化虚拟层安全异常重要。云计算资源池管理服务器属于虚拟化平台基础架构组成部分,用于虚拟主机、网络与各系统的统一控制与管理,这就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做好虚拟服务器入侵检测工作,并建立起良好安全控制系统与防护功能,这也是确保虚拟架构安全加固的必要方式。在资源池中应用安全防护软件,主要是为给资源管理服务器提供入虚拟入侵检测策略,强化入侵防护能力。对于iDS入侵检测来说,因包括以下几点策略:首先,对重点虚拟化文件访问进行监控,同时也要对监控虚拟化软件关键命令与工具执行;其次,了解虚拟化软件关键配置变化情况,且实时关注虚拟机标准网络接口与各关键部分的工作情况,制定出较为简单的虚拟软件动作监控日志;再者,重视虚拟化管理服务器上的成功与失败访问,确定执行命令,并做好虚拟管理服务器关键事件通用与审计工作;最后,确保虚拟管理服务器主机始终保持完整,了解主机配置变化[2]。ipS入侵安全防护则要关注以下几点策略:第一,重视windows安全防护,加强对管理服务器应用组件的保护,确定基本架构组件与应用程序文件,更要重视敏感数据目录的构建;第二,控制管理服务器网络访问权限,增加可信应用程序,对需要访问的管理服务器访问工具加以保护;第三,调整好windows基线,了解用户与用户组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生登录失败,就要检查重点配置文件等是否被篡改;第四,检查文件是否完整,若不完整就要通过管理平台调整检查策略,实时了解平台中各种文件的变更与配置情况,同时也要监控管理平台日志,尤其要重视web交互日志[3]。

 

4.2核心业务主机安全防护与保障技术

 

不管是物理服务器还是虚拟化服务器,都会遇到相同的安全防护问题,主要有网络是否被入侵,是否遭到病毒攻击,是否存在漏洞或数据被盗等情况。资源池安全管理平台需要为物理机与虚拟化服务器提供全套安全防护体系,强化系统入侵,不断增强虚拟服务器系统的安全性,确保数据安全,所以,核心业务主机的安全防护与保障措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做到零日攻击,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利用沙盒技术与白名单技术来完成,可以有效减少恶意程序借助零日漏洞攻击重点业务服务器,同时也能有效防止恶意程序的传播。第二,加强对细粒度系统的访问与控制,通过锁定操作系统程序等,对各个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进行控制,并为其创建以行为虚拟Shell为基础,用于监控内核系统调用情况的策略,且通过设计访问控制列表,监控与访问程序,能够识别与核对用户身份与权限,明确可以访问的网址与访问时间、权限[4]。第三,确保文件等完整,主要是重视物理主机与虚拟主机的完整性,保证两者中的文件无论怎样变动都不会发生实时性改变;第四,收集与制定适用于物理与虚拟服务器使用的机制,并将其直接呈现在控制台上,联系手机应用程序确定策略控制与白名单;第五,重视系统与用户监控审计,不仅要监控用户登录核心进程,还要通过这种方式拦截用户登录过程,利用主机用户进行行为审计等;第六,构建高性能防火墙,强化防火墙性能,监控tCp/UDp实时流量,加大对缓冲区的防护,做好进程访问控制,重视各进程启动保护。此外,还要关注物理服务器与虚拟服务器系统的监控与审计,强化系统入侵防护,真正做好检测工作。

 

4.3运维管理的安全防护与保障技术

 

云计算资源池管理特性较为特殊,管理员权限较大,如果人员变化将直接影响业务安全。为保证运维安全,实时验证用户信息就要构建合适的云计算资源池堡垒机制,记录与保存操作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为云计算资源池供应细粒度访问控制,减少虚拟化平台的特权访问,重视用户访问虚拟资产管理;其次,做好自动定期系统配置与安全设置评估工作,准确记录成功操作与失败操作,以便为数据审计提供可靠依据,同时,重视命令级别的访问控制,区分管理权限,确定虚拟机访问对象;再者,重视账号集成管理,及时回收现有资源池管理员权限,无论是哪一用户都要经过运维管理软件认证以后才可以管理虚拟平台;最后,根据虚拟机的不同进行区分授权,通过多方认证以后才能使用服务器,这也是保证其身份合法的重要举措[5]。

 

结论:通过以上研究了解到,云计算资源池数据的安全防护与保障以及成为电信企业重点关注内容,不仅可以确保云计算安全,还可以完善云计算资源池平台,有效减少存在云计算中的安全问题,使其更具安全性,因此,本文联系实际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构建安全防护的有效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