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十篇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十篇

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0:35

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医院;绩效分配;激励机制

10.13939/j.cnki.zgsc.2015.28.287

1引言

激励是一种个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具有影响、推动或维持个人产生行为的力量。有研究显示,激励策略可诱发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士气,以及能提高医院员工的工作意愿、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与质量等。绩效评估在企业层面拥有丰富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吸引医院管理者学习企业在绩效管理的做法,通过绩效评估结合绩效奖金制度,以提升个人对组织效率和效能。工作绩效经由评量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可以良性的刺激更多的努力追求绩效,而建构一个合适的绩效评核制度是工作绩效评量的方法之一。

2工作绩效评核相关因素

工作绩效(Jobperformance)是指工作者达成工作目标时的表现水平,绩效指标是一种评核工具,用以监测、评估及彰显个人工作成效。绩效奖金制度是指按照员工工作的绩效表现来给予员工除了本薪之外的额外货币性奖励,以提升生产力的一种制度,同时绩效奖金制度若能实施得宜,主管在管理上更能有效的奖励员工,而在以医疗人员为对象的研究中也发现,个人会为获得该酬赏而朝向目标行动并更积极表现。

国内的研究指出性别、年资和不同的教育程度在工作绩效尚无显著的差异,但是在职务类型上,职位不同对员工主观的工作绩效会有显著的差异,主管的工作绩效高于非主管。在绩效考核的评价相关研究中,有学者针对长期照护机构工作人员的人格特质与组织承诺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员工年龄与月薪越高,其深信并接受组织目标及价值、留职承诺也越高。同时有学者在员工对组织变革的认知与组织承诺关系的研究中,提到年龄、婚姻状况、职位及职别与组织变革认知都有关系,年长者或主管有较好的变革认知,而编制内公务人员在组织变革认知也高于合同人员,对工作的感觉、工作指派与绩效奖金公平性等均有显著影响。但是也有研究指出个人绩效是否能保持公正、客观方面,非主管人员的认同度较主管人员低。因此,医院经营者在推广工作绩效评核的同时,也应审视医疗人员的组织承诺及工作满足,才能强化医疗人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愿意为组织目标努力,进而增进其对组织认同及工作满足感。

3工作绩效奖金评核办法

提升内部服务质量的方法很多,需有一套良好的绩效考评制度,才能适时肯定员工的工作表现。同时绩效评核或绩效管理,宜重视考核的公平正义、平时考核结果,强调组织及员工整体表现。

为追求民主化、人性化,应重视绩效考核功能的定位及强化其“激励与发展”价值机制,年终绩效考核应确实以平时考核为依据,也建议绩效评核应强调组织与员工整体表现及其相关激励诱因机制,重视内外环境与需求动态调整与因应,必须授权各机关配合员工绩效考核法弹性制定。而绩效指标的建立必须要符合简单性、具体可衡量性、连贯一致性、可靠性和能做不同期间的比较。在绩效考核内容根据员工绩效考核法施行细则,规定员工绩效考核,综合其工作、操行、学识和才能四项予以评分,同时配合医院评鉴医疗人员执行医疗业务时须完成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制定评核办法时,需有员工沟通共同参与制定,以避免主管闭门造车和让员工觉得有失公平之嫌。

4医院绩效分配激励机制的特性

4.1医疗人员对工作绩效奖金评核办法了解与接受程度的初步评价

不同背景特性的医疗人员,在医院任职医疗年资上具有显著差异。相对地对于工作绩效奖金评核办法的了解程度(执行面)较高;在年龄上也发现医疗人员年龄越高,对于工作绩效奖金评核办法的了解程度较高。在职务上,职位越高对于工作绩效奖金评核办法的了解程度相对于医疗师、医院员工或契约医院员工较高,这也与过去研究相类似;而曾经参加过说明会或听过、阅读过相关资料者,对工作绩效奖金评核办法的了解程度较高。个人特征除教育程度和性别无统计上的差异和过去研究相似外,其他包括年龄、婚姻状况、经历、医疗能力提升等,均无统计上的差异。在接受度(共识面)方面与个人特征均无显著差异与国内研究相类似。值得注意的是,评值者是否达到公平、客观,仍是基层人员的顾虑,这和其他医疗机构的研究相类似。

4.2工作绩效奖金评核办法的制订

工作绩效奖金评核办法的实施在国家机构的实施趋势,由医疗人员的建议看来却是一致的,因而工作绩效奖金出发点可鼓励员工更积极的表现。但是医疗人员更明确的建议,应该依单位性质不同再确定属于自己单位特性的评核项目,并加上员工互评以达到公平,更期望工作时数的认定可以再思考。

4.3工作绩效奖金信息系统的建立

建立医疗工作绩效奖金评核办法信息系统,能够架构起医疗人员工作绩效奖金评核的办法,建立有效的实施绩效评估管理制度,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主动提供给员工本身去了解自己的行为、工作状况,促进主管与部属间的相互了解,并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协助分析及管理,以达成主管组织管理的目标。

5结论

激励的本质在于鼓励员工努力工作,诱发员工内心对工作的需求,达成工作指标及满足个人的需求。物质奖励是满足个人生理上的需求,内心激励能满足医院员工的心理需求。面对e世代的环境,人力信息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各大企业早已应用多年,而医疗机构人员因个人工作绩效无法以案件、医疗措施频率、照顾病患人次等数据来判别其完成有形的绩效,相对提高在个人工作绩效公平、公正的困难度,故迟迟未能有效的评核系统或量表提供给基层医疗人员参考。因此,医疗机构人员的工作绩效奖金制度若能实施得当,在管理上能有一套标准供员工遵循,员工也会自动自发知道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因为工作上所有的努力皆会呈现在薪资上,而管理者在管理上更能公开、公平、轻而易举的评核。为能有效提升内部服务品质,落实国家倡导的绩效奖金制度,就必须建立一套兼具信度、效度且符合机构属于自己单位的绩效管理制度;尽量可以数量化、可观察的项目作为评量指标,可避免评量者主观意识的决定被评量者绩效的高低;将平时的绩效评量结果能运用于升迁,以落实平时考核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崔永生.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应慧强,王海洲.浅议院长在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角色[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9).

[3]黄瑞忠,黄光生,董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4).

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篇2

一、基本原则

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特点。

2.以德为先、注重实绩。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表现和贡献。

3.激励先进、促进发展。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4.客观公正,简便易行。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科学合理、程序规范,讲求实效、力戒繁琐。

5.优绩优酬,差距合理。处理好工资分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既要坚持绩效工资考核分配中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也要适当考虑工资分配的均衡性。

6.兼容并蓄,改革求进。处理好考核制度改革性和继承性的关系。对于学校旧的考核制度,经实践证明发挥作用好且符合绩效工资考核要求的,应当在新方案中予以保留。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原学校考核制度应当修订完善。

7.多元评价,综合考量。绩效考核要做到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听取年级组、学科组、任教班级学生及社区、学生家长的评价。可以根据考核内容分类设立单项绩效考核实施办法

二、绩效工资考核的内容、考核方法及考核结果处理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

(一)基础性绩效工资的考核

学校在编教职工,能服从工作安排,能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基础性绩效工资全额按月发放。

对教职工出现以下几种问题,基础性绩效工资中的岗位津贴部分酌情予以扣除:

1.师德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进行有偿家教的;歧视、侮辱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的;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或学校利益造成不良影响等),经行政办公会讨论决定,予以100元以上至扣完当月岗位津贴的处罚,并视其认识及改进情况,在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中体现。

2.根据《共青团路中学对教育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文件内容,对出现严重教育教学事故的教职工,由行政办公会视具体情况讨论决定减发当月基础性绩效工资岗位津贴,同时列入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

3.对工作量不足且不能服从学校其他工作安排的,或不能完成学校布置任务的,扣除当月奖励性绩效考核工资后,不足部分继续在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岗位津贴中扣除。

4.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正常上班达半月以上的,扣除当月奖励性绩效考核工资后,不足部分继续在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岗位津贴中扣除。

5.对编制为专任教师,因为不能履行专任教师的岗位职责而转岗到教辅岗位的,基础性绩效工资中的岗位津贴予以减发10%-20%。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核与发放

1.奖励性绩效工资的组成。主要包含以下部分:

(1)教师工作常规考核、补贴类:月岗位考核奖(含月考勤奖),月误餐补贴等

(2)津贴类:主要包含班主任津贴、管理干部津贴、骨干教师津贴等

(3)工作量考核类:超课时补贴、加班补贴等

(4)阶段性成果考核奖类: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教科研成果奖励、年终考核奖等。

(5)其他类:对学校发展有特别贡献或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特殊成绩的奖励。

2.奖励性绩效工资实行总量管理与核定,即根据学校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按核定总量包干到校,用于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学校在考核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时,优先处理教师常规考核奖和补贴、班主任津贴、管理干部津贴、骨干教师津贴、超工作量补贴等,然后在总额剩余部分安排阶段性成果考核奖等项目。每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的各组成项目的金额总数,由校长办公会制定方案,经教代会通过后实行。

3.教师工作常规考核及补贴的发放。

月岗位考核奖的发放,依据学校制定的《共青团路中学教职工岗位月考核办法》,按月进行考核发放,金额为人均每月820元

教职工月误餐补贴为每人每月70月。

4.班主任津贴、管理干部津贴、骨干教师津贴等的考核发放。

班主任每月基本津贴400元,全年按照十个月发放。另增加每月人均200元作为班级管理考核奖,依据班主任考核方案考核后发放。

校长、副校长、中层正职、中层副职、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根据岗位职责与考核结果,相应津贴标准分别为600元/月,480元/月,400元/月,320元/月,150元/月,120元/月,100元/月。全年按照十个月发放。

骨干教师津贴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45岁以下)、区级学科带头人、区优青(45岁以下)、区教坛新秀(三年有效期),根据岗位职责与考核结果,每年二次考核发放津贴。

5.超课时补贴和加班补贴。教师在完成学校核定工作量情况下,并超额完成其他工作量的,学校给予补贴。标准为早自习8元/次,超课时费为30元/课时(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其他学科据周课时比例测算),因为学校工作安排课时不足的,每课时扣20元。其他超课时内容认定由学校研究决定。学校安排加班任务的,视具体情况学校研究决定加班补贴。

6.阶段性成果考核奖的发放。

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发放,按照学校制定的学期教育教学成果奖考核办法,经考核后发放。每学期一次,第一学期期末的教育教学成果奖与年终考核奖合并发放。

每年度进行一次教科研成果奖励,依据学校制定的教科研奖励方法,考核后发放。

三、绩效工资考核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绩效考核工作小组,制定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工作小组由校级领导班子、工会主席、教职工代表等人组成。

2.学校成立由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和具有代表性的数位教职工组成绩效工资考核工作协调小组,及时了解教职工对绩效工资考核方案、考核过程、考核结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沟通考核者与考核对象间的信息,积极调解考核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引导教职工通过正常渠道向学校和学校主管部门申诉考核问题。

四、附则

1.义务教育学校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篇3

一、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目的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占7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0%。从总量里拿出30%来由县区教育局和学校进行二次分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搞活分配,探索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操作规范的教职工收入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积极性。这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应该坚持的原则

奖励性绩效工资的目的是实现激励目标。根据期望理论,结合公平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教师除了关注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外,更关注的是分配的政策是否透明,分配过程是否民主,分配的程序是否规范,分配结果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因此,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过程要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科学合理、程序规范,讲求实效、力戒繁琐的原则,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特点。同时还要以德为先,注重实绩,要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

三、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构成

1.农村教师岗位补贴

农村教师岗位补贴是国家硬性规定,主要向农村倾斜。有的地方采取在基础性绩效工资部分进行倾斜,有的地方采取在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进行倾斜。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应该根据农村学校边远程度以及自然环境、工作条件等艰苦程度,设立不同的补贴标准,向条件最为艰苦的农村学校倾斜才能够体现分配的公平性。

2.校长奖励性绩效工资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绩效工资由主管部门根据对校长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确定。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对校长的监督管理,也有利于合理确定校长的绩效工资水平。校长不再参与学校内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从而为校长在校内分配中保持客观公正创造了条件。但是,对于校长和教师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不同学校校长之间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笔者认为,校长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原则上不超过县(区)教职工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的1.5倍。同时,校长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要充分结合校长绩效考核结果、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提升等因素,不搞平均主义。对办学规模大、办学成效突出、办学质量好或提升快的学校,经评估和考核后校长奖励性绩效工资可以适当增加。

3.学校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

(1)学校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核定和拨付。奖励性绩效工资要分配到学校,除了要扣除校长奖励性津贴和农村教师补贴外,还要按一定的方式核拨给学校才可以分配。从政策上来讲,核拨给学校的方式国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定,意味着可以按学校人均方式拨付,也可以考虑学校办学提升和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分等级拨付。按人均拨付操作简单,但是对于优质学校来讲,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压力没有得到体现。按等级拨付,要在对学校进行考评基础上才可以拨付,操作上稍微复杂,但是学校之间形成竞争,有利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目前应该采取按人均方式拨付,待时机成熟后,逐步过渡到按等级拨付方式。主要原因是绩效工资制度是刚刚实施,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没有适应,按人均拨付有利于保障同一县区教师工资水平大体相当,给教师的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2)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项目的设立和分配。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可以设立基本课时(工作量)津贴、超课时(工作量)津贴、班主任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岗位工作质量奖励等项目。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其他项目。基本课时(工作量)津贴总量按不高于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的50%确定,其他项目资金分配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确定。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避免教师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同时保障学校调配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自由度,有利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奖项。

(3)关于教师周工作量。关于教师周工作量,目前国家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但是,从学校分配来讲,如果没有确定教师周工作量标准,学校很难进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笔者认为,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学校实际,研究出台一个参考标准,同时给出的标准不是一个固定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幅度,学校可以根据自己教师配备情况进行选择确定,既给予了学校教师周工作量的参考也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有效解决了因教师工作量引起的矛盾。

(4)关于学校中层和领导。学校中层和领导的绩效工资问题是绩效工资主要矛盾纠结点所在。教师对绩效工资的不满原因主要体现在学校设置的中层以上领导人数过多,绩效工资分配中领导拿得多,一般老师拿得少,出现不公平现象。广大教师基本认同校长副校长、中层、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应依次减少的分配体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差距要合理,不能过大。笔者认为,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原则,规定学校领导、学校工会、学校中层干部等管理岗位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依规设置。中层以上管理岗位折算成基本课时(工作量)津贴或教职工校内兼职岗位津贴略高于满工作量的班主任津贴。

4.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程序要求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程序要求是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核心环节,应全面统筹和规定。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负责人和落实领导小组。学校要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包括教职工代表在内的奖励绩效工资分配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有关工作。二是学校制定的分配办法的生效规定。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审议并通过,要求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率应不低于与会代表数的80%,并在本校公开。三是分配要公开。各单位根据分配办法确定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后要在本单位公示1周,接受学校教职工的监督。四是要上报备案。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并报同级人事、财政行政部门备案方可实施。

5.共性问题的处理

绩效工资是首次实施,没有经验,且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实施过程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应该从全市层面进行统筹,有些问题应该由学校通过教代会来确定。笔者认为,人社、财政、教育、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就绩效工资实施过程遇到的教师考核不合格、旷工、长期病休、带薪培训、产假等有关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提出统一的处理意见。笔者认为,考核不合格和长期病休不应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带薪培训和产假按规定可以按人均工作量计算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旷工可以适当减少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情节严重者按国家事业单位有关人事制度规定给予处分。

四、构建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体系

基于期望理论,结合公平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构建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体系,保障分配过程民主,分配程序规范,分配结果公平、公正、公开是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关键。根据上述绩效工资的构成分析,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体系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杨挺.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审视:人力资本的视角.中国教育学刊,2010(7).

[2]何凤秋.实现公平分配目标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劳动保障世界,2010(11).

[3]赵德成.绩效工资如何设计才能有效激励教师.中国教育学刊,2010(6).

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篇4

一、实施范围和时间

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工作人员,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

二、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的核定

(一)绩效工资总量按义务教育学校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含教师基本工资标准提高10%部分,下同)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核定。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核定*县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义务教育教师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平均水平,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核定。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随基本工资额度和*县公务员规范后津贴补贴的调整相应调整。绩效工资总量每年调整一次,原则上要求在当年的第一季度前完成。除基本工资额度外的绩效工资调整时,由市人事局、市财政局统一部署。

(二)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和原国家规定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纳入绩效工资总量,不再执行年终一次性奖金政策。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县教育局具体核定各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总量。

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津贴补贴主要采取下列措施。

1、取消违规的津贴。各单位利用“小金库”资金、违反规定利用政府非税收入等发放的津贴补贴,一律予以取消;各单位超过规定范围和标准发放的改革性补贴部分,一律予以取消;各单位在清理津贴补贴过程中未按要求如实上报的津贴补贴,一律予以取消。县纪委、组织、编委办、监察、财政、人事、审计部门负责对清理取消违规津贴补贴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归并津贴补贴项目。对取消违规津贴补贴后的其他津贴补贴项目(不包括国家出台的津贴补贴、改革性补贴)进行归并。除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教龄津贴、特级教师津贴、特殊教育补贴、禁食猪肉补贴、高层次人才补贴、独生子女保健费、离休干部取暧费、离休干部健康疗养费,高龄补贴、红军保健费和建国初期部分退休干部生活费等项目外,省及省以下各级各部门、各义务教育学校发放的津贴补贴项目予以归并,归并的津贴补贴项目见附表一。严格禁止在归并时借机提高津贴补贴标准。

3、暂时保留并另行规范改革性补贴。各单位上报的已经发放的改革性补贴,即根据规范职务消费和推进福利待遇货币化改革需要发放的补贴,除超过规定标准和范围外,暂时予以保留,不纳入归并范围,暂时保留的改革性补贴有住房公积金、住房增量补贴等。在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津贴补贴期间,各单位一律不得出台新的改革性补贴项目,不得提高现有改革性补贴项目的标准和扩大实施范围。对改革性补贴的规范,按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审计厅的部署执行。

(三)县教育局具体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要结合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和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统筹,实现我县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水平大体平衡。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适当倾斜。

三、绩效工资的分配

(一)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

(1)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和岗位职责等因素,按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分别设置岗位津贴。适当确定岗位津贴的最高等级与最低等级之间的比例,具体标准由县人事、财政、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分级确定,按月发放。

(2)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中拿出一定的额度,设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贴和班主任津贴,具体标准由县人事、财政、教育部门统一确定。具体确定各类标准时,要综合考虑义务教育学校的条件艰苦程度及教师的责任、工作量等情况合理确定。其余部分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由县教育局在县人事、财政部门核定内,各义务教育学校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具体项目可设置超课时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给予倾斜。

(二)县教育局要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考核的指导。义务教育学校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按照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

(三)各义务教育学校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由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后,报县教育局批准,送县人事部门备案,在本校公示。

(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规定的岗位津贴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县教育局从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中拿出一定额度,设置校长津贴。具体发放校长的绩效工资时,由县教育局根据对校长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确定。

四、相关政策

(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公务员工资管理的通知〉通知》(厅字〔2005〕10号)下发前,按照有关规定,学校发放的改革性补贴,除超过规定标准和范围发放的之外,暂时保留,不纳入绩效工资,另行规范。在规范办法出台前,一律不得出台新的改革性补贴项目、提高现有改革性补贴项目的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

(二)原国家规定及各义务学校自行提高的班主任津贴与绩效工资中的班主任津贴项目归并,不再分设,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国家规定的其他津贴补贴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三)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时,对完全中学中从事非义务教育教师的津贴补贴问题,要认真研究,按照促发展、保稳定的原则和要求,由学校统筹考虑,可以参照本办法实施绩效工资。

(四)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职)人员发放生活补贴,其中,离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按省有关文件执行。退休(职)人员生活补贴标准由县人事、财政部门确定。绩效工资不作为计发离退休费的基数。

(五)实施绩效工资后,各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外自行发放任何津贴补贴或奖金,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分配。对违反政策规定的,坚决予以纠正,并严肃处理。

(六)条件艰苦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范围的划定,由县教育局商县人事、财政部门确定。

(七)岗位等级(职务)变动人员,从岗位等级(职务)变动的次月起按新聘岗位等级(职务)的岗位津贴标准执行。未明确岗位等级(职务)的人员,岗位津贴按在职人员最低标准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按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执行。

(八)新聘用人员在见习期内,岗位津贴按在职人员最低标准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按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执行。

(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后,离退休人员按离退休费待遇对应的岗位等级(职务)执行相应的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

(十)2009年1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员,退休前执行绩效工资标准,退休后,从执行退休费当月起按相应的退休人员补贴标准执行。

(十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后,按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办理了退职手续的退职人员,参照*县公务员规范津贴补贴后退职人员生活补贴标准给予退职人员生活补贴。

(十二)在职人员在法定休假期内、工伤治疗期间,基础性绩效工资全额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按所在单位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执行。

(十三)在职人员连续病假两个月以上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全额发放,连续病假超过两个月的,从第三个月起基础性绩效工资按80%发放,连续超过六个月的,从第七个月起基础性绩效工资按50%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按所在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执行。

(十四)在职人员连续事假一个月以内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全额发放,连续事假超过一个月的,从第二个月起基础性绩效工资按50%发放,连续事假超过六个月的,从第七个月起,停发基础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按所在单位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执行。

(十五)受劳动教养、强制收容教养、强制戒毒、治安拘留及刑事处罚的,处罚期间在职人员停发绩效工资、离退休人员停发离退休生活补贴。正在接受立案或停职审查的人员,停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原享受标准继续发放,待审查结束作出结论后,再按有关规定办理。

五、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

1、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县财政要统筹使用上级财政给予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本级财力增量,优先安排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所需经费足额纳入预算,及时拨付到位。

2、要规范义务教育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费用的规定,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后学校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各类政府非税收入一律按照国家规定上缴县财政,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严禁利用收费收入和公用经费自行发放津贴补贴。

3、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应专款专用,分帐核算,绩效工资应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原则上不得发放现金。具体发放方式按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按规定程序直接划入个人工资银行帐户,奖励性绩效工资经县教育局审核后,由县财政划入个人工资银行帐户。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制定的本实施办法。县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办公室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报六*水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办公室批准的同时,报省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办公室备案。

(二)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教人〔2008〕15号)的要求,县教育局要根据《关于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实施意见》,结合*县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指导学校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切实做好教师绩效考核的实施工作。

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篇5

所谓绩效奖励管理,是指员工的薪酬随着个人、团队或者组织绩效的某些衡量指标所发生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种薪酬设计。企业通过绩效奖励管理,使得员工薪酬的一部分随企業的经营状况变化而有所升降,以此达成战略目标、强化组织规范、激励绩效以及认可员工的贡献的目的。 

2、企业人力资源绩效奖励管理上存在的弊端及其原因 

2.1分配中存在不公平性 

在生产部门的绩效额度分配中,未考虑岗位责任、劳动技能、工作负荷、环境条件等因素,只根据人数、职务数和获中级职称人数、岗位分数进行额度分配,即单位中聘任行政职务多、人数多、获聘中级职称人数多的单位,则绩效奖励额度高,人均水平高,反之则少,造成了部门间的不公平感。 

2.2缺乏科学合理的分配依据 

由于缺乏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行政部门和生产部门管理人员在分配绩效奖励时缺乏依据,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员工的绩效,因此也不能将这一结果与最终的报酬挂钩,不能确保在同等条件下,绩效优秀的员工所获得的绩效奖励超过绩效不佳的员工。同时由管理者决定包括管理者在内的部门绩效奖励的分配,恶化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造成人均水平较高,但是员工满意度低的现象。 

2.3绩效奖励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脱钩 

目前绩效奖励仍未实现浮动管理,使得绩效奖励未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没有形成员工的目标、部门的目标、企业的目标的统一。使得绩效奖励缺乏针对性,意图不明确,不能发挥绩效奖励强化组织规范,激励员工调整行为,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 

3、企业人力资源绩效奖励管理上存在的弊端的解决方法 

3.1确定适度的绩效奖励总额额度 

绩效奖励额度占员工总体薪酬额度的比例以多少为宜,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并非比例越高越好,比例越高激励越强但是安全性差。综合分析企业的企业特点,属于服务性行业,因此目前占到近50%的比例已基本合适。 

3.2制定绩效奖励总额的分配依据,消除总额分配上的不公平感 

薪酬的公平性对于员工的绩效激励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企业所提供的报酬没有达到员工公平性的要求,则员工会采取对企业不利的负面行为来试图找回公平,这对企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无论是企业的基本薪酬的确定,还是绩效奖励计划,都必须注意在全体员工中保持公平性和一致性。 

由于企业刚改制,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还较为薄弱,尚未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因而无法得出与员工实际绩效较合理的绩效评价结果,绩效奖励的发放也无法与之直接挂钩。在此现状下,为尽可能确保绩效奖励分配的公平性,应客观看待企业注重资历和职务的现实,采用目前员工较为认可的岗位薪级工资做为基础进行绩效奖励总额上分配的主要依据,较为合理。 

从整个薪酬体系上看,目前企业的薪级工资已在静态上从岗位责任、劳动技能、工作负荷、环境条件等因素上合理的划分了员工的基本薪酬水平,是员工心理上较为认可的、对各岗位之间的价值评价。用此法分配的额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生产单位与机关、各生产单位间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基本解决了人员的调动,职务职称变化引起的额度变化问题。 

3.3各部门绩效额度的具体分配方法 

在缺乏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情况下,的确难以完全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员工的绩效,为确保在同等条件下,绩效优秀的员工所获得的绩效奖励超过绩效不佳的员工,现阶段,企业的各部门应以此为方向,结合单位实际,逐步开展绩效考核,把握好实施要点,探索完善绩效奖励分配的方式。 

企业在当前阶段,各部门应依据自身业务特点和落实到各部门的各项经营管理目标,制定适合本部门的管理细则,在相关政策、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制定尽可能详细的考勤和考核等相关规定,并明确奖励惩罚的标准,使员工明确相关管理政策和分配政策,做到公开和透明,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强化员工的工作动机,达到促使员工尽最大努力完成工作,保持良好绩效的目的。除了各部门直接进行绩效奖励分配外,对于业务较为复杂的部门,可以采取将绩效奖励包干额划分到班组的方式,由各班级制定自己的绩效奖励分配办法。 

由于企业由于考核体系不成熟,较为实际的动态管理绩效奖励的办法是,首先探索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挂钩和与个人的绩效挂钩的有效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中选取较为具体、及时、可衡量且覆盖面较大的指标,在可分配的总额范围内,依据上年生产情况,对各部门的绩效奖励包干额制定相应的浮动管理的方案;各部门在每月绩效奖励包干额的额度下,可再层层包干到各班组,由各班组制定绩效奖励与员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的方法,以此实现绩效奖励的浮动管理,并不断加以完善。 

4、结语 

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是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企业战略规划能够有效执行的制度保障。战略规划、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约束构成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内部良性循环体系。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探索建立科学、实效、可操作的有效绩考核和分配制度,是长期持久的任务,因此企业在进行绩效奖励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不应急于求成和盲目追求过高目标,要循序渐进,标本兼治。目前,企业应尽快着手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在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尚不成熟阶段,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确保公平、公正,采取过渡性绩效奖励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把合适的奖励用于合适的业绩、合适的人才的合理的分配方式,以尽可能发挥分配制度强化企业规范、激励员工调整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的作用。 

参考文献 

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

作用,促进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推进全区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优绩优酬;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三、实施范围

工资属区财政全额拨款的、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区属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在职工作人员。

四、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的核定

(一)绩效工资总量暂按学校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核定,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确定。绩效工资总量随着基本工资和当地行政区域公务员规范后津贴补贴的调整作相应调整。

(二)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同清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津贴补贴工作结合进行,将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和原国家规范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学校要做好清理规范津贴补贴项目自查工作,如实向主管部门上报现行津贴补贴和发放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绩效工资的项目及标准。

五、绩效工资的构成与分配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

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按月发放。

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业绩、工作量、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出勤率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发放。

(一)基础性绩效工资

基础性绩效工资设立岗位津贴、班主任津贴,不得发放其它任何津贴。

1、岗位津贴标准在核定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内,预留班主任津贴后,按照《义务教育学校主要岗位基础性绩效工资参考系数》(详见附件)确定具体数额。

2、区财政局根据区属义务教育学校班级数,按小学人均160元/月、初中人均190元/月的班主任津贴标准(按10个月/年计算)列入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内(具体细则另行制定)。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享受班主任津贴,离开岗位后的次月不再享受。

3、校长的基础性绩效工资纳入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内统一发放。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

奖励性绩效工资设立课时津贴、超时工作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考勤津贴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其它项目。

1、区社发局制定区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办法,并加强对学校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学校要根据区社发局制定的考核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区分不同岗位特点和要求,实行绩效考核。

2、区属义务教育学校具体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报区社发局审核批准、区党群部、区财政局备案后,在本校公布实施。

3、区属义务教育学校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根据考核结果和分配原则,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4、校长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在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内,由区党群部、区社发局共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统筹考虑确定。

5、其他岗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各学校根据本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配,分配最终结果报送区社发局备案。

六、核发绩效工资的程序

(一)绩效工资总量按年度进行核定。每年初,区党群部、区财政局根据区社发局审定的上一年度末区属义务教育学校在职在岗人员数核定绩效工资总量。

(二)区属义务教育学校按基础性绩效工资发放标准确定每位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经区党群部、区社发局审核后,由区财政局按月发放。

(三)如学校发生工作人员构成及工资水平变化的,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学校申报,经区党群部、区社发局审核后,由区财政局按月发放。

七、经费保障与财务管理

(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上级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

(二)规范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费用的规定,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学校的国有资产要实行统一管理,对经营性资产收效等各类政府非税收入,一律按照有关规定上缴同级财政。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严禁利用收费收入和公用经费自行发放津贴补贴。

(三)学校绩效工资应专款专用,分帐核算。绩效工资应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原则上不发放现金。基础性绩效工资按规定程序直接划入个人工资银行帐户,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学校考核分配办法发放,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划入个人银行帐户。义务教育学校必须按照教育经费核算有关规定,做好绩效工资核算及账务处理工作。

八、相关政策

(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同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公务员工资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厅字号)下发前,学校发放的改革性补贴,除超过规定标准和范围发放的之外,暂时保留,不纳入绩效工资,另行规范。在规范办法出台前,一律不得出台新的改革性补贴项目、提高现有改革性补贴项目的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

(二)原国家规定的班主任津贴与绩效工资中的班主任津贴项目归并,不再分设,一起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国家规定的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津贴、教龄津贴、特级教师津贴等予以保留,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三)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离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按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关于解决离休人员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纪发号)精神确定。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按省、市相关政策或规定执行。绩效工资不作为计发离退休费的基数。

九、组织实施和工作要求

(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把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并根据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具体制定本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

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篇7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水平的发展过程

在80年代初,教师每周工作是六天,每个月的工资约21元。到了90年代,中国发生了通货膨胀,教师的工资每个月约120元,但实际的购买能力有限。到90年代末,教师的工资每个月约400元。到2001年,工资发放制度又进行了改革,工资由县级统筹发放,教师的工资有了保障,教师的工资每个月约800元。一下涨了不少,很多老师都觉得很不错。到了2006年,全国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教师的收入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的月平均收入大约为2500元左右,但出现了分配不均,沿江地区生源多,教师收入分配明显高于山区教师,收入差距在扩大。

到了2009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33号),各地人事、教育部门集中精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制定了适合当地情况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教师的收入均衡且大大提高了,这时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月平均收入约为4000元左右。这个时候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尤其是山区教师是非常满意的,他们感谢党感谢政府。

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收入分配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后,学校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在分配中存在不同意见。有中层干部认为,班主任每月多几百元,而中层干部如政教主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管理,待遇却没有体现。班主任认为,班主任老师要承担早自修、早操、班级纪律等工作,就按超工作量计算,每月也不只这几百元。如何平衡这二者利益,这个问题日渐突出。

(二)学校缺编、教师产假请代课老师代课金、节日值班,假期、双休日加班等在绩效工资总额内支出,很多教师认为不合理,因缺编代课是教师的工作量外的劳动,更多教师认为应另按劳计酬。教师产假请代课老师这个问题在农村小学阶段特别突出,因为小学女教师的人数比例远超男教师。

(三)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化,缺乏激励性。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法由各学校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而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方式,个别学校校长不敢拉下面子,奖励性绩效工资实行一碗水端平,无法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发放的特点。个别学校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实行领导一言堂,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绩效考核过程粗糙、内容片面,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平均化和奖励性工资固定化等现象比较突出。

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收入分配问题的对策

(一)确保所需经费保障资金落实到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作为保障重点,确保义务教育绩效工资经费落实到位。同时要强化预算管理,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在财政预算中单列,财政部门要确保资金及时到达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编制规范的部门预算,预算编制要落实到具体学校和具体预算科目;要健全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拨付绩效工资支出。再次,要加强监督检查。财政安排的绩效工资须专款专用,不得互相调剂和挪作他用。人事财政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绩效工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使用规范和安全。

(二)对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采取有力措施。一是依法保障工资待遇,以《义务教育法》作为法律依据,确保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将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国家规定的工资、津补贴及奖金等合理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由人大实施监督。二是建立联动调整机制。绩效工资总量随基本工资和当地公务员规范后津贴补贴的调整相应调整,形成公务员与义务教师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三是实行统发直接到人。进一步完善工资统发制度,明确要求工资发放实行统一管理,确保工资直接到人到卡。

(三)搞活奖励性绩效工资,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一是在当地教育局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和办法。学校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分配办法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报当地教育局批准,并在本校公开。奖励性绩效工资可设考勤奖、岗位工作量津贴、教育教学规范奖励、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及其它等项目。二是由当地教育局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学校内部考核的指导。学校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和骨干教师倾斜。

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篇8

摘要: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但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是一个难点,本文用目标管理法的理念就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事业单位

目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主要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五部分构成。其中前四项基本是按月固定发放,而奖励性绩效工资需要首先对工作人员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绩效考核之后发放。岗位绩效工资一方面保障和规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使绩效考核的观念深入人心,通过绩效考核并依据其结果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

 

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实际操作中,能否制定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是关键。本文总结工作实际,以目标管理法的理念就制定其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办法、具体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提供一个思路。

 

所谓目标管理法(英文简称mBo法)是指由主管和下属共同讨论和制定工作人员在一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以及检验目标的标准;经过贯彻执行后,到规定期末,主管和下属双方共同依据标准,对照目标,确认成绩,查找不足,评价工作人员的绩效,兑现奖惩,并制定下一阶段的绩效目标。目标管理法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环节和步骤:

 

一、确定考核对象

理论上说,绩效考核的对象应该是事业单位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但若如此考核,则工作量巨大。为此我们将考核对象调整为事业单位的各组成部门,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由部门负责人考核。这样既提高了效率,也有利于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特别要说明的是,事业单位的领导集体的考核理论上应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但为了便于绩效工资的分配,可将某领导分管的各部门的绩效考核的最高得分作为该领导的绩效考核得分。

 

二、明确组织领导,建立考核机构

任何办法,都需要人去落实。组织领导和考核机构是绩效考核的另一个关键。工作人员的选择要特别突出公道正派和群众信任。可以成立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前者统揽全局,后则负责具体工作。由事业单位“一把手”任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组长,单位副职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绩效考核领导小组成员。由事业单位督查部门负责人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督查部门、人事部门、行政办公室人员为工作人员。

 

三、确定考核流程

通过对实际工作的总结,摸索了自查自评、重点抽查、民主测评、综合评定的考核流程。即每月月底各部门上报下月工作计划和本月工作总结,并对照计划,自查自评本月工作,确定成绩查找不足;考核办不定时对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人员履职情况进行抽查;月底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民主评议确定各部门绩效考核得分,并将抽查和考核结果公示,接受监督。

 

四、明确考核的内容

绩效具有多维性的特点,为了方便操作,主要从遵守纪律和工作完成情况两个方面考核。可以制定“共同目标”和“业务目标”两个方面的考核内容。

共同目标是指劳动纪律、行政效能、廉洁自律、服务态度四个小项的内容。劳动纪律主要包括按时上下班、严格请销假制度等;行政效能主要包括做好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依法履职、遵守限时承诺制和信息报送任务等;廉洁自律包括廉政教育、签订目标责任书等;服务态度包括执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等。

 

业务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照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能职责依法履职,二是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本部分内容具有动态变化性的特点,要求各部门按月上报工作计划和总结。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工作计划和月度总结要明确每项工作完成的质和量的标准,能够量化的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应提出完成标准,工作计划要分解到个人。

 

五、合理设置评分细则和基准分值

目标考核实行基准总分100分制,其中共同目标设40分,四个小项均占10分,本项目只设扣分规则,设置如迟到、早退扣1分等内容;业务目标设50分,按月度计划动态分解分值,本项目除设扣分规则外,如工作完成不好或延期完成的扣5分,也设有加分规则,如工作完成好受到上级部分表彰的加2分。剩余10分,由考核小组民主测评决定。本部分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六、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即核算各部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量。具体算法是,首先将各部门得分与部门人数乘积加总,即得单位绩效考核总分。再将事业单位当月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除以考核总分,即为每分工资数。某部门的当月绩效工资总量即=部门得分×人数×每分工资数。在这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没有考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和岗位等级,各部门内部的分配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参考文献

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篇9

一、广西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现状

广西高校从2012年开始推动绩效工资改革,从2013年1月起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各高校基本上形成了本校的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及其配套的绩效考核办法。据对广西8所本科院校和10所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情况的调查统计,截至2013年10月,以上18所学校80%的院校仅兑现了绩效工资基础性奖励,奖励性绩效工资未能真正兑现,仍采取平时按月预发、年底结算的方法过渡,并未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实施绩效工资。广西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困难重重,裹足不前,绩效工资改革的激励效果并未显现,某些高校反而出现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的现象。

二、广西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激励不足原因分析

(一)对绩效工资理解偏差,改革受阻

由于工资的刚性,历次的工资改革都是涨工资,例如之前的公务员阳光工资改革,薪酬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职工普遍会想当然地认为“绩效工资就是要涨工资了”,加上近几年来物价的飞快上涨,教职工对涨工资了抱着极大的期望,这是对绩效工资改革的理解偏差和误解。从广西目前的绩效工资改革政策来看,在职人员实施绩效工资后不太可能涨工资,反而由于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致使职称较低人员和新进人员的薪酬水平有所下降,这是绩效工资改革受阻的主要原因。

(二)政府财政支持不够,改革欠吸引力

广西绩效工资改革实行绩效工资总量控制,经上级部门核定后当年原则上不作调整,严禁超出总量发放津补贴。广西近3年来一直按2011年各院校津补贴的实际发放水平进行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没有建立增长机制。按照广西当前的政策,对于数津补贴实际发放水平已经超过了当地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2012年广西全区工资水平控制线为人均3.4万元/年)的绝大多数的高校来说,改革得不到财政的资金支持,绩效工资改革中需要的所有资金由各高校自筹,各高校均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由于绩效工资改革后基础性奖励强制统一标准,且较之改革前的生活性补贴有了大幅度增长,增长的部分财政不予以承担,导致各高校自主分配的部分减少,各高校用于课酬、行政坐班费、科研等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发放标准降低,大大挫伤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校想再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奖励绩优者和突出贡献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广西财政上的支持不给力致使各高校绩效工资总量没有得到增加,改革吸引力自然不够。

(三)编制严重不足,改革推进困难

广西高校普遍存在编制严重不足,师资力量紧缺问题,其中高职院校尤为严重。目前广西高校的编制数普遍是在2008、2009年按当时的办学规模进行核定的,近5年以来没有重新核编,广西高校在近5年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有的编制数已严重不足,编制瓶颈引发一系列问题。首先,为了维持学校的发展,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引进了大量的聘用人员,个别高职院校编制外人员甚至是编制内人员的2倍之多,由于巨大的资金负担,各高校普遍对编制内和编制外两类人员实行不同的薪酬管理制度,编制外人员工资水平远远低于编制内人员的工资水平。这既不利于同工同酬的统一管理,产生不公平和内部矛盾,也为绩效工资改革埋下了隐患。其次,编制的不足进而影响到岗位设置各层级岗位职数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量获得职称晋升的教职工无法兑现所获职称对应的岗位等级工资,这类人员的收入在绩效工资改革中将受大很大的影响,教职工对此意见特别大。最后,编制的不足,导致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未能完成实现,进而影响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推进。岗位设置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大量编制外人员的存在,致使“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无法真正实现。绩效工资改革也仅限于编制内人员,对于编制外人员仍然无法做到一视同仁,要实现从按身份管理转变为按岗位管理仍然是任重道远,绩效工资改革也就困难重重。

(四)绩效考核难度大,教职工抵触

根据改革的要求,绩效工资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和贡献,如何正确客观地衡量出高校教职工的业绩和贡献变得尤为重要,这有赖于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和指标评价体系。由于高校岗位类别多、岗位差异大,再加上很多工作难以量化和考核,目前广西各高校普遍感觉绩效考核办法的制度难度大,教职工对考核办法的认同度不高,抵触情绪较大。一是绩效考核指标偏重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容易量化的考核指标,而忽略对成果质量、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付出等难以量化工作的考核,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教师的行为,容易出现功利主义。二是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时,普遍对教职工所需完成的基础工作量标准设置较低,很容易完成,绩效考核的激励效果不佳。三是同类岗位所处部门不一,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差异大,难以统一管理,容易引发不公平感。

三、提升广西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激励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澄清误解,正确认识绩效工资改革

高校的绩效工资改革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建立在岗位设置聘用管理基础上的一项全新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以绩定薪,奖优罚劣,打破大锅饭格局,构建更具激励力的薪酬管理体系。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大类,兼顾了保障性和激励性双重因素。广西基础性绩效工资占全区控制线50%的比重,能很好地保障最低收入水平,奖励性绩效工资是活的部分,体现各高校的自主分配权,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置科学适用的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更好地发挥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力。在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针对教职工对政策的理解偏差和误解,应加强沟通和答疑,认真澄清和正确引导,在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做好充分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广泛征求意见,让广大教职工充分理解和参与,争取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只有这样绩效工资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和成功。

(二)增加投入,科学管理绩效工资总量

高校绩效工资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切实提高教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广西第一、第二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使得改革后的收入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因此,广西财政应加入对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资金投入,至少应承担基础性奖励部分,使得教职工的收入切实得到提高,缓解目前生活成本快速上涨的压力,增强改革的吸引力,促进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广西应建立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的增长机制,绩效工资总量应按一定幅度逐年增长,建立绩效工资总量年度内追加制度,以较好地满足广西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最后,对于高校服务社会方面的收入不应纳入绩效工资总量,有利于更好地鼓励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绩效工资金总量的控制和管理。

(三)抓住症结,加快增编核编步伐

绩效工资改革离不开合理的机构编制设置、科学的岗位设置聘用管理等改革措施的支撑,广西高校普遍存在的编制问题是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的最大障碍。政府应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尽快解决广西高校编制严重不足问题。一是应根据各高校的发展状况逐年增加一定数量的编制名额,以解决广西各高校的燃眉之急。二是建立机构编制重新核定的常态机制,每3年重新核定一次编制数,更好地满足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积极探索编制管理改革,借鉴外省的编制管理经验,例如湖北省的动态核编管理等。

(四)围绕激励,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也是绩效工资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构建高校绩效考核体系时,应紧紧围绕激励做文章,以增强激励力为目的,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既要研究高校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又要研究教职工的复杂需求,在此基础上提炼考核指标和制定考核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一种激励因素的作用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效价的大小”,即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实现目标的容易程度和达成目标后获得的收益对个人的价值判断两个方面。根据这一激励理论,首先在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设计中,要考虑教职工更关注什么,奖金、晋升、荣誉、培训学习机会等,什么样收益对他们更有吸引力,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其次,在设定各岗位最低工作量时应遵循“跳一跳原则”,即设定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内容不是轻易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职工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而且这个努力程度是能被广泛接受的,这样才更具有激励效果。

四、结语

目前,广西高校正在逐项开展各项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绩效工资改革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但仍有推行的必要性。在绩效工资改革有关政策支持、配套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沟通和宣传,努力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进来,克服困难,使绩效工资改革顺利有效地推进下去。

【参考文献】

[1]何旭曙.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实践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2(7)

[2]迟艳琴,郭景婷.管理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篇10

(一)局班子成员;

(二)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

(三)局机关各科室(含水政监察大队、河道堤防泵站管理处)负责人;

(四)机关各科室(含水政监察大队、河道堤防泵站管理处)全体工作人员(含副职及借调、聘请人员);

(五)乡镇水利管理站事业岗位人员。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由共性工作、业务工作、满意度测评三方面构成。季度考核只考核共性工作和业务工作,其中共性工作40分、业务工作60分。年度考核时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测评满分100分,占20%,季度考核均分占80%。

(一)共性工作。共性工作主要对干部职工的品德修养、工作作风、工作纪律、理论学习和党风廉政等进行考核。(共性工作考核表详见附表1)

(二)业务工作。业务工作主要对干部职工完成岗位职责、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工作要点确定的工作内容等进行考核。业务工作考核指标实行“一科一表”、“一人一表”。每个人根据承担工作量的大小确定各自分值。(业务工作考核表详见附表2)

(三)交办工作。阶段性、突击性工作和临时交办工作列入业务考核指标。业务工作有交叉的,处于次要方或协助方将该项工作列入临时交办工作一栏进行考核。

三、考核方式

(一)局班子成员以外所有人员的考核方式分为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

1、月自查。每月25日前,被考核对象(不含局班子成员)填写月度工作纪实和下月工作计划,每季度末月25日前同时填写本季度工作纪实,科室负责人由分管领导审核,一般工作人员由科室负责人审核。各科室汇总后于25日前交考核专班,不按时填写的将影响个人考核成绩。

2、季度考核。季度考核由领导考核和专班考核两部分组成,总分100分,其中领导考核占40%、专班考核占60%。

(1)领导考核。

一是分管领导考核各科室、相关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考核分数的40%计入各科室、相关二级单位负责人的考核总分。

二是科室、相关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考核各自下属的工作人员。考核分数的40%计入每名工作人员的考核总分。

计分办法:(业务考核得分+共性考核得分)×40%。

(2)专班考核。

绩效考核专班于每季末月25日开始进行季度考核。一是全面考核:根据所有工作人员填写的月(季)计划、月(季)纪实和考核指标进行逐一考核,没有完成任务的据实扣分;二是实地抽样考核:对所有工作人员的月(季)计划、月(季)纪实和完成的考核指标进行随机抽样考核(主要是查资料、看现场),对未完成任务的根据扣分细则进行扣分。

计分办法:(业务考核得分+共性考核得分)×60%。

3、年度考核。年度考核得分由基础得分与加分(或扣分)两部分构成。其中,基础得分由季度均分、年终民主测评得分两部分构成,按百分制计算,分别占为80%、20%。加分(或扣分)直接计入本人得分。

(1)季度均分。被考核对象四个季度考核平均分乘以80%即为季度均分。

(2)年终民主测评得分。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对应分值分别为100分、70分、40分)组织开展年终民主测评,加权平均后再乘以20%。

4、乡镇水利管理站人员参加局绩效考核的成绩占70%,乡镇考核成绩占30%。

(二)局班子成员考核

1、季度考核

(1)分管领导得分。由两部分组成:所分管单位或科室全体人员当季度平均得分,取50%;局长根据班子成员分工落实情况进行百分制评分,取50%。

(2)局长得分。取市级考核得分。

2、年度考核

(1)分管领导得分。由两部分组成:个人四个季度得分平均值,取60%;年终满意度测评得分(百分制,测评人员为各科室、相关二级单位负责人、政协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绩效考核督查员,全体班子成员参加测评)取40%。

(2)局长得分。取市级考核本局的得分数。

(3)直接加分和扣分办法对局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同等适用。

(三)公示审核。季度、年度考核结果经局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3天。被考核对象如有疑义,可以向考核专班申请复查。

(四)直接扣分和加分设置

在季度考核时,有被通报批评、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受到法律制裁、出现重大责任事故,在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工作中因工作不力被追究责任,以及被市级和本局督查专班督查通报的,将实行直接扣分(同一事件被多条款追究的,取最高值,不重复扣分,扣分办法详见附表3)。

在年度考核中,创先争优获得表彰、水利项目建设作出突出贡献、规费征收超额完成任务、招商引资成绩突出、业务工作有创新特色的,实行直接加分(同性质的加分事项取最高值,加分办法详见附表4)。

凡被市绩效办指明扣发绩效奖对象,局考核专班在计算绩效奖时严格遵照执行。

(五)难度系数设置:

难度系数设置在年度考核中应用。

难度系数=(个人承担的指标分值-单位每个人的平均指标分值)÷平均指标分值。

难度系数的应用:每增加0.1(适用四舍五入规则)的难度系数直接加0.2分,难度系数为负数的不减分。

四、考评结果运用

(一)以分定奖。

1、季度绩效奖按以下办法发放:

①得分在95分(含95分)以上的,全额发放。

②得分90至95分(含90分)的,扣本人50元。

③得分80至90分(含80分)的,本人全扣,科室正职全扣,副职扣50%,其他人员扣10%。

④得分低于80分的,本人及科室全体人员全扣。

2、年度绩效奖按以下办法发放:

①在编在册工作人员的年度绩效奖严格与考核分数挂钩。借调、聘用人员另行制定办法进行奖励。

②个人年终绩效将按分值分配。个人年终绩效奖=全局绩效奖金总额÷全局考核总分数×个人年度得分,金额四舍五入取整。

3、事业单位奖励绩效工资发放办法

①事业单位的奖励绩效工资(除去岗位补贴性奖励绩效工资、年度考核性奖励绩效工资)与绩效考核严格挂钩。

②个人奖励绩效工资=个人奖励绩效工资总额×个人考核得分÷100。

(二)严格排名、公示。按考核对象的五类分别排名。排名、分数进行公示。

(三)评先、评优优先。所有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等次按绩效考核的分数决定,各二级单位的年度优秀指标按绩效考核分数分配,机关、各单位按绩效考核分数由高分到低分按指标确定人员。排名靠前的才有对上申报先进的资格。

(四)提拔、推荐、聘用等优先。在符合提拔、推荐、聘用的条件下,绩效考核分数高的优先。外出学习、考察排名靠前的优先。

(五)从重处罚

凡出现一次性直接扣分在10分以上的,另外分类加重处罚(处罚办法详见附表3)。

(六)“一票否决”。出现“一票否决”的,除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和年终绩效奖外,对直接责任人个人年度考核直接确定为不称职或不合格,并不得晋升职称和职务。

(七)强制分布。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评分,不允许出现满分情况,同时要写出扣分点。对个人测评满意比例控制在50%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