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土地承包计划十篇农村土地承包计划十篇

农村土地承包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1:15

农村土地承包计划篇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的重心。近些年来,中国农村大地上已经创生出转包、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其中信托流转方式是新生事物。农地信托是信托方式在农村土地流转领域的运用,是“以肯定农民集体所有权及土地承包权不变为先决条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信任土地信托机构的基础上,将其承包地的使用权信托给土地信托公司,而土地收益由受益人享有”[1]的一种土地流转方式。数年来,从浙江绍兴的首例农地信托流转实践开始,湖南益阳、福建沙县、成都等地开始探索适合本地的农地信托流转模式,直到2013年国内知名信托公司开始进入农地信托流转市场,真正的农地信托流转模式才开始出现,农地信托流转的实践开始从自发阶段发展为较为成熟的市场化阶段。

一、农地信托流转之雏形模式:政府主导型农地信托流转

(一)农地信托流转雏形阶段的运作方式近年来,多见于报端且为学者们所研究的典型的农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模式,莫过于浙江绍兴、湖南益阳、福建沙县等地区的改革。虽然各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条件不一,但在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改革中选择引入信托方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实绩。如今回顾各地农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流转发展,可发现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流转经过了以下两个发展时期:

1.萌芽初期。我国实践中最早运用信托方式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是浙江绍兴。2001年浙江绍兴根据信托的理念,首创农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流转方式,创造性地建立了县、镇、乡三级土地信托服务机构,为农地流转提供信息、指导和协调服务,其基本运作方式为:首先由村经济合作社根据各村具体情况确定有流转需要的农户土地,由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户统一签订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然后村经济合作社作为农地信托委托人将租赁的农地委托给土地信托服务机构,土地信托服务机构根据农地具体情况进行农地整理与整合,并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储备库登记簿中进行登记。同时土地信托服务机构也接受需地方的委托,为其所需农地进行需求信息登记,并极力促使供地方村经济合作社与需地方关于农地流转的协议意向的达成。一旦意向达成,由村经济合作社与承包大户签订土地使用权承包合同,在农地流转的期限内,由承包大户付给村经济合作社相应的承包款,村经济合作社在拿到承包款后再根据村集体与农户签订的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中约定付给农户。绍兴农地信托流转的模式实际上包含以下三层法律关系: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由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户统一签订农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委托服务关系:以土地信托服务机构为核心的双方的委托合同,即土地信托服务机构分别与村经济合作社和需地方签订的土地流转服务合同;信托关系:村经济合作社与承包方签订的土地使用权承包或信托管理关系。参与农地流转的多方主体虽然通过多种法律关系的架构,实现了农地信托流转的完整和顺畅,但是由于这种设计的法律关系的多层级化与复杂化,在实践中带来一些问题(将在后文中分析)。

2.成长期。浙江绍兴的农地信托流转模式在多地试行之后,由于暴露出若干问题,农地信托流转曾一度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2010年湖南益阳将浙江绍兴的农地信托流转方式进行简化,基本运作方式是:首先由当地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的土地信托公司,然后由农户与土地信托公司签订土地信托合同,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土地信托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土地信托公司将受托管理的农地进行整理开发之后,再转租给需地方承包大户[2]。2011年福建沙县也按照湖南益阳的农地信托流转模式开展农地信托流转。湖南益阳的农地信托流转模式相对浙江绍兴模式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法律层级关系更加简单,仅包含两层基本法律关系:农户与土地信托公司形成的信托关系,土地信托公司接受单个农户的委托,对农户享有承包经营权的农地进行管理,包括土地整理和开发、土地信息、土地收益的收取与分配等,这是益阳农地信托流转运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土地信托公司与承包大户的基于土地租赁所形成的农地经营权的租赁关系。

(二)对农地信托流转雏形模式的评价实践中部分地区所创造的农地信托流转模式,对促进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农地信托流转发展和推广的问题。

1.总的来说,农地信托流转从萌芽阶段发展到成长阶段,既是实践推动的结果,也是法律与政策倒逼的结果。以浙江绍兴为代表的农地信托流转模式法律关系过于复杂,法律层次较多,一方面在实践中要处理好多种法律关系,平衡好多方主体的利益是非常不容易的;另一方面,由村经济组织统一承租农户土地之后再由村经济组织代替农户与土地信托机构签订土地信托合同,这种做法遭到很多置疑,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反租倒包方式”。以往的农地流转实践中的反租倒包主要体现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乡镇政府将已经承包到户的土地通过租赁方式集中到集体,然后再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承包给农业经营大户的行为。《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均明确禁止反租倒包,因为通过反租倒包方式,集体经济组织会以集体名义,以维护集体利益为由,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可能会出现集体组织或村干部与农户争夺利益分享农地地租的差价。浙江绍兴模式中村经济组织承租农户土地再信托流转的做法与反租倒包方式非常相似,因此在实践中遇到一定的阻力,这也为新的农地信托流转模式的出现埋下伏笔。而湖南益阳的农地信托流转做法最大的变化,就是直接促成农户与土地信托公司签订土地信托合同,直接由农户参与土地信托流转,减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政府的直接参与,这样既减化了农地信托流转中的法律关系,又避免在农地信托流转中出现与政策法规相违背的反租倒包现象,使得农地信托流转的更加合法和成熟。

2.以绍兴和益阳为典型代表的农地信托流转的雏形阶段,严格地来说其只是借助信托的名义进行农地流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地信托机制,其主要理由如下:其一,我国信托法对信托的定义可看出,我国将信托制度定位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财产管理制度,为了保证财产管理制度目的的实现,赋予信托受托人一定的财产控制权是信托的应有之义,即信托受托人应享有对信托财产的占有、支配与经营管理的权利。但是从雏形阶段的农地信托流转的运作来看,农地信托机构作为受托人对作为农地信托的财产——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标的农地,并没有实际上的法律支配行为,也没有进行具体的农地经营管理行为,只是对农地进行简单的信息登记、汇总与,促使农地流转方与承租方合同的签订。其二,从农地信托机构的角色定位与运作来看,农地信托机构与法律意义上的信托受托人相去甚远[3]。雏形阶段的农地信托机构带有极强的政府色彩,从农地信托的到农地的供给、农地的整合、农地信托合同的签订与履行的整个农地信托流转环节,时时处处闪现着政府的身影,虽然这种政府直接参与土地信托流转的方法,可以以政府的公信力使得农地承包户获得相对稳定的信托财产—农地来经营,也减少了农户在交易过程中的风险系数。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政府公权力介入越深,就越容易忽视作为农地信托最终受益者农户的利益,甚至有些地方会出现农地强制信托流转等非自愿方式,不仅伤害农户利益,而且破坏政府形象。并且从各国土地信托发展的实践来看,具有行政影响力的土地信托机构只是暂时性的过渡形式,还以土地信托机构的非官方、商业性与市场化的本质,才是农地信托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农地信托流转之成熟模式:市场主导型农地信托流转

农地信托流转发展到雏形阶段之后由于若干问题存在一直停滞不前,此时的农地信托改革需要鲜活的思路与新鲜的血液注入。党的十以后农地信托流转的商业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始初露端倪。自2013年中国中信信托公司与安徽宿州埇桥区人民政府设立了我国首个农地集合信托计划“中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1301期”之后,各大信托公司纷纷效仿,北京国际信托、百瑞信托、中粮信托等在北京、江苏、湖北、安徽等地设立农地信托计划。这种由商业信托公司参与的农地集合信托计划与以往的农地信托流转相比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与进步意义。现以首个农地集合信托计划“中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1301期”,简要分析这种模式做法与意义。

(一)“中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1301期”的基本内容该项信托计划的委托人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受托人为中信信托公司。信托计划的结构设计是:采用结构化混合型设计,既有财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5400亩),又有资金信托产品。委托人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将首期涉及流转土地5,400亩,远期规划是25,000亩土地委托给中信信托公司管理经营,期限是12年。具体过程是,先由所要流转农地的两村农户与村委会签订农地委托转包合同,再由村委会与镇政府签订委托管理协议,然后镇政府与区政府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最后由区政府与中信信托签订信托合同,中信信托作为受托人引进安徽帝元农业投资公司对农地进行具体的开发经营管理,包括土地整理与规划、招商招租等。整体项目规划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事务管理类“财产权信托”部分,操作模式为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个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委托给中信信托进行管理,存续期内由信托公司向受益人分配信托收益,信托到期后返还土地经营权。其次是资金类信托部分,为解决土地归集整理与价值开发过程中需要的大量建设资金,中信信托配套了另外的资金信托计划对接这部分资金需求。再次,“中信模式”的土地流转信托中,还安排了“第三类资金”信托计划,满足上述两部分业务衍生的信托融资需求。具体而言,即为对接“土地流转业务部分”的租金支付资金缺口,以及“土地开发业务部分”中可能出现的暂时流动性支付问题。中信1301期信托计划存在以下五种法律关系:两村村民与村委会形成的农地委托转包合同关系;两个委托管理关系,分别由村委会与镇政府、镇政府与区政府签订委托管理合同;区政府与中信信托形成的农地信托合同关系;④中信信托与安徽帝元形成的农地委托服务关系;⑤安徽帝元将农地租赁给其他农业大户与其形成的农地租赁关系。由以上分析可见,中信信托1301期计划采取了层级更为复杂的法律构造,使得法律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其中信托合同关系是该农地信托流转计划中的核心部分,多层级的农地委托转包或管理关系是为了迅速地集合更多的农地参与农地流转而采取的做法。

(二)对农地信托集合计划模式的评价以“中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1301期”为代表农地信托与此之前的农地信托流转模式相比,采取了金融化与商业化方式改造农地信托流转,采用信托原理重新改造农地信托,引入信托公司对农地进行信托管理,通过信托公司对市场的敏锐性和洞察性,能够有效地选择更适合的农业经营者经营农地,为农地信托创造最大的收益。具体而言:

1.引入信托公司商业金融主体对以往的农地信托流转进行改造,既强化了农地信托流转的市场化运作,改变了一直以来被诟病的政府主导型农地信托流转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发挥信托公司的强大的信托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以往的由政府主导的农地信托流转,其在实践中有时会体现出违背农户意愿流转、农地地租过低、农地流转集合性程度低等弊端而受到人们诟病,甚至使得一段时间农地信托流转停滞不前。各地政府也非常希望从这种传统的农地被信托流转中解脱出来,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专业化的信托受托人能够或愿意从事农地信托管理。而引入商业信托公司参与到农地信托流转,使信托公司能从传统的资金信托领域跨越到农地信托领域,依靠其强大的信托管理经验与市场运作方式,将政府从被动的农地信托受托人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还原以农地信托的“信托”本色。而且将金融机构信托公司引入到农地信托既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性的财产管理能力,依靠其对农业市场的较强的行业分析与风险防控能力,保证农地经营收益的最大化与农业经营风险最小化,同时信托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平台功能设计出很多融资品种,为后续建设提供多样的融资渠道。

2.信托公司参与的农地信托流转使得农地信托开始具备信托的基本特征,农地集合信托计划有利于对农户利益的保障。农地集合信托计划中农户兼具委托人与受益人双重身份,其权益可受到较全面的保障,其主要表现为:其一,用于信托的农地的独立性特征有利于保障农户利益。信托财产独立性理念是信托的基本原理之一。其表现为信托一旦有效成立,信托财产就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项独立运作的财产,即“信托一旦设立,信托财产即自行封闭与外界隔绝”[4]。正由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导致了信托的破产隔离功能,信托受托人破产或发生债务危机时,其债权人不能对信托财产主张权利。将其运用到农地集合信托中,可使受托人将自有财产与作为信托财产的农户享有承包经营权的农地区分开来,即使受托人破产或有无法履行债务的可能,其债权人也不能主张以农户享有承包经营权的农地及其所生利益来偿债,从而保障农户对农地享有的承包经营权与收益不受损害。正由于农地集合信托具备此特殊功能,学者们认为“信托型土地流转,不存在农民失地的风险而有着制度上的优势”[5]。其二,农户的集合性特点有利于保障农户利益。农地集合信托的农户既是委托人又是受益人,能同时享有信托法赋予的委托人权利和受益人权利,如收益分配请求权、信托文件查阅权、受托人解任权和选任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等。除此之外,农户集合信托由于委托人人数较多,多数的委托人可以汇集群体的力量形成整体的合力以对抗处于优势地位的农地信托机构,以消弥单个委托人力量弱小无法与信托机构相抗衡的不足。当然农户集合信托的集合力量的形成是需要借助良好的制度设计来完备的。

3.农地集合信托计划可以更迅速地发挥农地集合功能,实现农地经营规模化。农地集合信托计划通常是集合多个农户的农地,委托给专业的信托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并将经营管理农地所得的收益分配给农户的信托管理计划。集合多人的农地,可以让更多的有流转需求的农户有机会参与到其独立无法的领域,并通过专业机构对集合农地的管理和运用,并借助于信托合同和法律制度的规范保障了专业机构可以专心于专业经营管理,发挥其专业优势从而获得更好的管理收益。同时由于农地集合信托参与的便利以及众多农户的参与使得单一的小规模的农地可以集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可以规模经营的成片的土地,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以达到规模效益,从而降低风险与投资成本,提高收益。

三、我国农地信托流转之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农地信托流转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型”农地信托到“市场主导型”农地信托的演变,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回顾数年来我国农地信托流转改革所走过的路程,总结目前农地信托流转正经历的变化,结合国外土地信托发展的经验,未来我国农地信托流转将表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以市场为主导的农地集合信托的发展方向。如上所述,我国农地信托流转改革在经历十多年的有益探索后,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型”农地信托到“市场主导型”农地信托的转变,“市场主导型”的由信托公司参与的农地集合信托计划,不仅将农地信托流转还原为本应有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了信托公司的强大的信托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为农地创造更大的增值能力,并且其迅速地集合大片农地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也为农户创造了最大信托收益。从目前农地集合信托计划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短短的两年期间内,各大信托公司迅速密集地发行了多种涉及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信托计划,这种迅猛发展的势头本身也表明,这种农地集合信托流转不仅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同,而且得到农地集合信托流转各方的认可,其为将来农地信托流转改革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代表了未来农地信托流转的大方向。

2.以农地事务管理型信托为主,农地资金信托为辅的农地集合信托发展方向。目前信托公司在开发农地信托计划时,通常采取两种信托产品设计,一为“纯农地事务管理型”信托,一为“农地事务管理型+农地资金融资型”信托,前者是信托公司单纯地只对农地进行信托管理,包括对农地集合、农地的平整与设施完善、农地的租赁以及农地租赁经营的监督。而后者除了主要对农地进行信托管理之外,还需要根据农地实际经营者的需要以及农地信托的各阶段不同主体的需要设计出相应的中短期的资金信托,以满足相关主体的融资需求。从目前农地信托计划的初始阶段来看,多数信托公司采取的是“纯农地事务管理型”信托,少数信托公司设计为“农地事务管理型+农地资金融资型”信托。从国外土地信托的发展经验来看,土地信托均经历了从“纯事务管理型”信托到“事务管理型与资金管理型并重”的信托方式。而我国农地信托设计之初目的在于满足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需求,因此“农地事务管理型”信托应该是目前阶段农地集合信托计划的主流方式,随着农地集合信托的深入发展,相关各方主体有了更大的资金需求以及农地金融配套制度的完善,农地资金信托也将成为农地集合信托的发展方向。

农村土地承包计划篇2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各级干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七届三种全会决定上来,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切实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扎实走规模经营、集约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消除他们的顾虑,克服无所作为、放任自流的思想,形成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共识。二要教育引导农民把观念从“船小好调头”转到“船大抗风浪”上来,激发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要鼓励农村能人、农业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三要正确处理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政府、承包者、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统筹协调国家粮食安全利益、承包者权益、经营者收益,营造促进土地流转的良好氛围。

2 要规范流转行为

土地流转行为的不规范必然会导致土地流转后产权不明确,以及发生一些其他的纠纷,规范流转行为是促进土地经营权良性流转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规范流转,制订相应的规范操作程序。流转双方达到初步意向后,首先由土地流出方向村经济合作组织提出申请,村合作经济组织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对流转土地的面积、权属等进行审查,作出准予或不准流转的答复;流转申请通过审查的,由土地流出方(或委托村)与流入方签订规范合同,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登记备案,再到乡镇鉴证;时间较长、面积较大的流转还要到县里进行备案。

二是要规范合同签定。各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要按统一编制的《仙居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文本》签署协议,要将土地流转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和监督管理都要写明确,今后的奖励政策兑现要以正式合同文本为准。三是要探索建立科学的土地评估体系。合理确定各类土地的质量、等级,评估其客观、公正的土地使用市场价格,为土地市场流转的双方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以减少价格确定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根据地质等级,可以探索暂时以农业部门为主体联合乡镇有关职能部门、中介组织对流转范围内的土地价格进行评估。

3 完善土地流转保障机制

惠州的部分农民不愿意土地流转是因为怕土地经营权流转后,自己的生活没有保障,所以要想很好的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必须建立好土地流转保障机制。首先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土地天然地具有保障和生产的双重功能,农村土地流转将会造成其保障功能的弱化与剥离,因此,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以社会保障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消除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加快土地流转;然后要千方百计发展经济,优化农民就业环境,稳步推进农民非农就业;最后要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要坚决做到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尤其是要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得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4 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

目前中国不存在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我们可以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四大要件,有步骤、有计划的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4.1做好规划工作

“规划是龙头”、“规划是指南”,有好的规划才有好的发展。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要从规划做起,首先惠州各级政府应该尽早拿出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及其监管的规划,以便有的放矢、按部就班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另外是惠州各级政府要做好市场建设的规划,市场建设规划是当前的重点,要从时间维度规划当前市场建设重点、中期建设目标及长期建设方向。最后还要从类型维度搞好市场建设载体建设规划、市场规则建设规划、市场建设组织规划、市场设施与布局建设规划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4.2完善规章制定

规章制度是市场的基础,也是约束市场交易行为的框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是农村最重要的要素市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必须有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以此约束、规制、规范流转各方的行为,降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交易成本。具体来说有如下制度:流转申报制度、地籍调查制度、流转合同鉴证制度、登记备案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流转纠纷调解仲裁制度、流转的风险预警制度、流转的税收征管制度、流转监督检查制度、流转的信息管理制度、土地流转的资产评估制度、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制度、流转的金融支持制度、农地流转交易中介组织培育和运行制度、土地流转的交易平台建设制度、土地流转后的服务协调及就业培训制度、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制度等。

4.3建立合适的平台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载体和平台,有规范农地流转的规章制度并不就能够形成市场,对于小规模分散经营且产权分割比较多的承包地尤其需要载体和平台的建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都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但是流转并不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流转载体根本无从谈起,因此立市尤其关键。

4.4完善市场管理工作

有了土地流转规划、市场规则、市场以后,要确保市场的健康运行,管理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小、分散程度高、流转较频繁,管理工作更为具体和复杂。管理可以分为“软件管理”和“硬件管理”进行研究,“软件管理”是指对维护市场健康运行秩序的规则执行与管理,“硬件管理”是指对流转市场平台和载体的维护与管理,惠州市各级政府应该对“软件管理”和“硬件管理”工作都进行完善。

4.5做好服务工作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其市场有其特殊性,流转的标的——土地不能分割,也不能带走,这些约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模、范围和频率,因此政府监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监管与服务结合起来,予管理以服务的内涵。收集整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另外是调调解好双方的矛盾,其次政府还要承担农民流转土地后的培训工作和就业引导工作,注意研究流转土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提供必要的服务,再就是法律指导和咨询,政府还可以组织专门的机构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法律指导、咨询,特别是合同鉴定的指导;最后是交易公证服务,公证部门可以将其机构向下延伸到农村,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交易公证服务。

4.6做好监督工作

监督与惩戒、整改是政府监管制度的保障环节,没有监督环节,管理和服务都会流之于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是农村最重要的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到多方的利益,其监督和纠错是政府监管制度的核心。政府监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主体的监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的监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契约的监督、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用途的审查、农民流转权益的监督、建立健全流转的监督协调机制、违规惩处条款及整改监督。

5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制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一是要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要制定“农村土地流转促进方案”,以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培育有效率的专业市场,让留下来的农民专心当好农民,让转出去的农民安心当好非农民三是要建立农村土地用途登记管理制度,严格界定农用地与非农用地,防止农村土地在流转中变更用途,难以复耕,影响农民长期利益。四是要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制度,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突破,使农地使用权流转尽早走上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6创新政策支持机制

农村土地承包计划篇3

关键词:土地承包政策资源分配调整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相对固定后,中央又连续两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进行了强调和重申,形成了自二轮土地延包后农村土地“生不补,死不退”的基本政策。这对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根据农村工作了解的实际情况,深入到双河镇凤凰村进行了实地走访,认为当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应当略作调整。

一、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执行后会导致的不良后果在二轮

土地延包政策实施过程中,地方政策在强调三十年不变的基础上约定了五年小调整的政策。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中央连续两年一号文件出台后,“五年小调整”的政策被取消,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从这未作任何调整的五年可以推导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连续执行三十年后会出现如下不良后果:

(一)农村土地资源分配将显失公平。

当目前的“生不补,死不退”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执行三十年后,有的农户由于人口的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将增多,反之,有的农户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就会逐步形成“有人无地种”和“有地无人种”的局面。土地这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分配将显失公正。笔者调查发现,(见表一)

表一:双河镇凤凰村二社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调查表

年度项目

总人口

分地人口

无地人口

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社人均耕地面积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

1999年底

255

214

41

27%

2004年底

288

214

74

53%

增加比例

12.94%

80.48%

备注:

1、户人均耕地面积,指以一个家庭为单位,计算该农户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

2、社人均耕地面积,指以一个生产社为单位,以生产社耕地面积之和除以生产社人口总数。

(二)农村贫困人口将逐渐增多。

表二:双河镇凤凰村二社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社人均耕地面积的

农户收入情况调查表

项目

年度

总户数

社户均纯收入(万元)

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社人均耕地面积的农户

户数

占总户数的比例

户均纯收入(万元)

户均纯收入低于社户均纯收入的农户占生产社总户数的比例

1999年

70

0.74

19

27%

0.73

20%

2004年

70

1.18

37

53%

1.16

40%

增加比例

94.73%

100%备注:

1、农民户均纯收入,指以户人均耕地面积低于社人均耕地面积的农户为计算范围,计算平均每户农民一年的家庭纯收入。

2、社户均纯收入,指以一个生产社为计算范围,计算平均每户农民一年的家庭纯收入。

(三)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将逐渐尖锐。

何新先生在《中国历史中的人口规律与社会治乱》一文中指出,人均耕地呈现递减的历史趋势,人口呈现隔代倍增的规律,因此要考虑人口规模与社会安全的关系,必须注重社会重要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如果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连续执行三十年不变,如果农村土地这种具有农民社会保障功能的重要的公共资源分配显失公正,在造成农村贫困人口剧增的情况下,农村的社会稳定问题将非常尖锐。我们不应该忘记,历代农民革命的核心都是土地革命,大多都是以“打土豪,分田地”为革命目标,都是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的重新洗牌。当前,有的村社干部向政府提出辞职,原因在于他无法平息农民对于农村土地平均分配的强烈要求,这也是当前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应该略作调整的强烈信号。

二、较为合理的农村土地政策设计

(一)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土地家庭联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符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的,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应该予以维护。

(二)允许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所调整,摒弃三十年“生不补,死不退”的土地承包政策。

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应该允许各地在每隔五年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行微调。为了确保农民的利益,防止村社干部借机损伤农民的利益,可考虑以下条款:

1、允许由各村或生产社村民讨论,决定是否需要五年进行一次调整;

2、对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要求退出承包土地:

①死亡的;

②大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且参加了养老保险的;

③外出打工经商造成土地荒芜,经劝告不予纠正的;

④因结婚或其他原因迁出本村或本社,不在本村或本社生活的。

3、对于按照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分配土地的和从本村或本社以外迁入的在本村或本社生活的农村人口可以分配土地;

4、如果在二轮土地延包后每隔五年,各村或生产社集体讨论需要调整土地的。对于应该退出的应要求退出承包地,进退土地必须整份进退,不允许打乱重来搞平均分配。如果应该承包土地的人多于应退的,按时间先后顺序承包。

5、各社设立农地保障费。所谓农地保障费,是指根据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由各生产社村民讨论决定,每份田地可以折合的现金数。

6、如果应退农户需要继续承包应退土地的,应该向应进农户支付农地保障费。

(三)对社会保障功能弱、且由于承包期短可能导致掠夺性经营的森林、草原等应该执行“生不补,死不退”的承包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计划篇4

一、农村耕地撂荒的成因全县现在耕地64.4万亩,其中土19.4万亩,田45万亩,人均耕地仅0.93亩。据现在571个村的调查统计,全县撂荒14670亩,占耕地面积2.3%,涉及农户7456户,21130人。中和乡现在耕地7036亩,而撂荒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8%,岚峰占5.2%,二坪占4.2%。在撂荒地中,60%为坡瘠地边远零星地,投入产出比较低。形成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如下:

1、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的效益高,以种一亩水稻为例,产稻500公斤,收入460元,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耗115元(按我们30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占25%计算),请人犁田、栽秧、收割等费用180元左右,亩平纯收入165元左右(含自己的劳动量价值),即一个劳动力种一季水稻的净收入为165元,如果种小春生产,投入产出基本持平,瘠薄地、边远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农民说得好:“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农业的比较效益差,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2、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由于“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和农产品价格多年持续走低等原因,去年,外出劳动力18万人左右(常年外出14万人)带回劳务收入8亿元左右。外出劳力占劳动力资源的50%且为主要劳动力。在家务农的基本为“九九、三八”式劳力结构。

3、户口外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越来越多。年12月至年的二年间,全县农村人口实际外迁20375人(扣减年以来移民安置5386人),在这两万外迁人员中,部分土地进行了合理流转。部分土地形成撂荒,全县由农户外迁而撂荒占20%左右,水口就占33%。

4、土地零星、分散、偏远、瘠薄等管理不便,形成撂荒。如太平镇团碾村二社,有20余户由于偏远、坡高等不便管理而几乎弃耕(每户部分撂荒),又如二坪水磨村唐定国,他主动种了别人不种的较好的几亩土地,而自己的偏远瘠薄地撂荒。

5、基层组织对二轮承包没有全面理解,拒收外迁户中断承包关系的土地,当前土地流转基本处于无序的状态,特别是基层个别地方对二轮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有种片面理解,认为承包土地30年不变,就是土地承包权不能动,动了就违背中央的政策,因此,即使有许多经商户或外迁的农户要求中断承包关系,基层组织害怕犯错误而拒绝接收,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加以引导或适当调整,导致农民对承包地初放经营,甚至撂荒。水口镇的外迁户把承包地交给村社,而村社认为承包期未满和“30年不变”等原因,拒不接收外迁农民的承包地51.5亩,占全镇撂荒的33%。

二、对农村撂荒地的思考土地撂荒,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撂荒说明了部分农民正在摆脱土地对他们的束缚,土地不再是他们谋生的唯一手段,这表明了它积极的一面。但是,土地是不能再生的有限资源,是社会财富之源,我县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负面影响大。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如果各级重视、措施得当,组织引导得力,是不会出现较大面积撂荒的。现就对如何处理好撂荒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土地资源和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要认真学习理解“土地承包法”中关于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根据“土地管理法”第37条“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经营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之规定,对当前农村的撂荒地,村社可按法定程序收回,采取多种方式重新发包。现在,基层对多年撂荒地不问不管,使土地撂荒与日俱增。对现在的撂荒地,可规划种植为桑树、果树和花椒等劳动量不大的经济作物。

2、退耕还林还草要与减少或避免撂荒相结合。去年,退耕还林2.95万亩,今年计划5万亩。为此,对撂荒地而无法转包的坡瘠地,即使没有达到退耕还林还草的要求,也可以列入退耕还林还草的计划。通过还林还草计划,消灭较大面积撂荒是完全可能的。

3、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制定县域土地流转及撂荒的实施意见,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当前,土地流转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有的农民写了个白条或口头达成协议自由转换,没有全面、完整的合同条款,没有村社发包方的监督,更没有专门的流转管理机构,已经出现新的矛盾和纠纷,年全县农业税尾欠达到71.7万元,就岚峰一个乡1996年以来,尾欠就达97828元,占全县尾欠数的13.6%,因土地流转不规范,有的农民种了别人土地后又不交农业税,村社只能找原承包人,结果双方都不交农业税,形成农税尾欠和土地撂荒。为此,我们要在尊重土地二轮承包的基础上,应及时制定全县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成立县、乡(镇)两级的土地托管和恢复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从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尽量避免出现新的矛盾和纠纷。

农村土地承包计划篇5

中图分类号:D922.3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均田制,通过劳动努力与获得劳动剩余直接挂钩的形式,形成激励机制,使得土地资源配置在特定的人地矛盾的背景之下,达到社会最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使得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通过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强化集体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关键词: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演化绩效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制度的变迁概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队数占生产队总数的99.5%。1984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土地承包期一般是十五年以上,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198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指出,要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制。对已形成的土地关系,要保持稳定。1991年11月,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种基本形式和制度长期稳定下来。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1997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同时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就是将农地的使用权均分到农户,通过劳动努力与获得劳动剩余直接挂钩的形式,形成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以保证对国家和集体组织的上交以及承担经营责任换得土地的使用权。家庭联产承包农地利用政策的绩效表现在:第一,能够形成充分的激励;第二,降低了收益分配成本,使生产监督费用为零;第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第四,土地具有农业人口生存保障的功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均田制,使得土地资源配置在特定的人地矛盾的背景之下,达到社会最优。1978-1984年,我国粮食连续七年迅速增长,从1977年的28万吨增长到1984年的41万吨,年平均增长5.35%。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用地状况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1999年,我国的乡镇企业共有2071万个,固定资产23978亿元,占全国GDp的30.3%。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用地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1978年,乡村工业用地估计约15.7万公顷,1985年增加到56.3万公顷,比1978年扩大了2.6倍,1985年到1995年乡村集体企业仅占用耕地共达到75.07万公顷。2000年,全国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达到0.17亿公顷,2.5亿亩,加上农村独立工矿区用地和乡镇企业用地,总的集体建设用地量为0.18亿公顷,2.7亿亩左右。

同时,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不到位,致使出现了管理失控、耕地占用严重与土地闲置严重并存等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性的统一管理机构直到1988年才初步建立起来。第二,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还不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一直只是在试点运行。第三,没有出台配套性的管理法规。1988年,《宪法》修正案中将《宪法》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规的规定转让”。随后,《土地管理法》也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在《土地管理法》修订中,也重申了国有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可以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营办企业,经批准使用集体土地的,“可以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规定进行征用,也可以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协议将土地的使用权作为联营条件”。但是,集体土地不得转让、出让和出租的规定仍然在《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管理法》里明文规定。在此后的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国务院只是于1990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1995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同意江苏苏州市对集体存量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1999年11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安徽芜湖市为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2001年苏州会议不久,国务院也明确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土地置换、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等形式,合理解决企业进镇的用地问题,从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试点展开。集体建设用地之所以能够在法律规定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之下,形成目前较大规模的流转,关键在于它能够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

目前,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已经非常普遍。如果以流转土地的权利配置的方式区分流转方式,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出租。集体直接将土地出租,或者建好厂房出租,实现土地的出租;企业出租土地;农民建房出租房屋,连带出租土地;第二,出让。集体直接出让;企业改制导致出让。还包括转让、作价入股、合作联营、司法裁定、抵押等形式。

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以乡镇为主体的集体经济实力迅速扩大;第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三,提高了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宅基地制度

(一)1982年至1996年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

1982年以宪法的形式确认了宅基地的集体所有制。1984年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公民买卖房屋时,该房屋宅基地的使用权一起转归新房主。1986年的《民法通则》、1986年的《土地管理法》真正确立了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1993年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对于农村村民在建设住房用地进行了规定,对于农民建房时需要使用耕地的,必须经过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划拨等一系列程序;使用原有宅基地、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批准。1995年的《担保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抵押。

1982年初至1996年底这一阶段,农村宅基地制度有以下特点:第一,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一般不予登记,也无新建房屋产权证书;宅基地使用权性质不明,仍导致了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法律规则的矛盾。第二,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可低价有偿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可原始取得宅基地使用权,都可以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农村宅基地,但以农村居民使用农村宅基地为主。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住宅,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第三,农村居民建住宅,应当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也可以使用耕地,农村居民建住宅使用土地,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禁止建房用地的直接买卖,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宅基地使用权可以继承。第四,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特征是农村宅基地利用法律制度设计仍体现农民居住权保障功能;农村宅基地在分配方式上,以农民个人为单位、平均分配、农民无偿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的性质是: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城市宅基地属于国家所有。

(二)1997年后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

第一,关于乡镇企业用地的规定。2004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在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符合村庄和集镇规划的情况下,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乡村公益事业、农民住宅等建设用地,可以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第二,关于农村居民宅基地的规定。2004年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每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2004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严格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农村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严格禁止通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第三,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的规定。非农业户口城镇居民不得使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农民只拥有农村宅基地的永久使用权。1999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2004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第四,关于土地整理与集约利用的规定。2005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8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规定: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保护古村落和古民宅,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2008年7月8日,国土资源部《国土部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通知》规定:使得农民合法使用的宅基地全部发证到户。严格执行城镇居民不能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住宅的规定,严格执行宅基地面积标准。

我国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受传统习俗的支配,大多是以自发为主的,缺乏规划的约束。对村庄进行改造,把散居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

参考文献:

1.严金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黄小虎.新时期中国土地管理研究[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姜爱林,陈海秋.农村宅基地法制建设的基本现状与完善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丁关良.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演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5.纪敏.中国房地产政策法规与实践[m].学苑出版社,1991

农村土地承包计划篇6

就农村建设来讲,2006年显然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在这一年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与新农村概念。自2004年一号文件重新关注农业起,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明显对各地地方政府激励最大,许多振奋人心的政策与消息因此而不断涌现,但就农村土地制度来讲,似乎让人有些着急----三十年土地经营权(使用权)的迅速锁定与签证化,以及配套的土地纠纷直诉制度多少让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有些无所适从。

当前,农村土地零散的被村民各自经营(尤其是山区、丘陵等地况复杂农村,为公平起见,土地资源是先按远近、肥瘦、背水与否等分类后,再按各家庭人头每类分成若干小块),显然这种小个体经营方式完全不能适应国家大力推广农机应用、农技应用、一村一品等规模化经营政策。因为土地被零散分割极大地增加了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的成本,阻碍了农业科技应用的大发展,阻碍了农产品市场化进程,并最终阻碍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土地改革阶段、农业合作化阶段、人民公社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我国农村1950年进行了土地改革,依据“耕者有其田”,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等完整产权,实现了农民和土地的直接结合,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1953~1957年这一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的演变过程。土地等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改变为集体所有,集中劳动,共同经营,统一分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1958~1978年在“左”的思想支配下,人民公社实行 “政社合一”,土地等生产资料完全集中于人民公社和国家手中,这实际上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公有制发展到了极端,农民不仅失去了包括土地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料,而且也失去了自主劳动的权利,“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项制度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这一时期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普遍贫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仍归集体所有,但经营使用权承包给了农民,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之后,土地承包政策又在“维持集体所有,均地承包、家庭经营”的前提下经过了不断的完善,此项制度沿用至今。

中央当前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三十年土地经营承包权(使用权)的迅速锁定与签证化,以及配套的土地纠纷直诉制度。这体现了中央决策机构对农村土地延续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决心,并从形式上、时限上给予了充足的保证,同时也体现了中央稳定民心、推崇民主管理以及对腐败问题与基础干部管理的间接控制策略。在决策之前,显然中央(包括民间学者及有关人士)对土地制度如何改革是有过长时间的论证的,尽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一开始就暴露了它的不足,并在一些方面愈来愈严重,但权衡利弊之下,包括笔者在内,大多数人仍然支持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笔者认为该制度在现行框架下可以有一个大的优化。

《农村分代式家庭联产承包集中土地实施细则》正是该优化想法的表达,在第一版的时候因只提出概念性分析,原定名为《论乡村土地资源分配----关于分代式家庭集中承包制度的设想》,此次第二版修订,已经将该制度直接写成了法律条文建议稿。制度的优化原则是希望兼顾到制度的社会效应(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国力增强)、经济效应(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与增加收益)及环境效应(有利于环境优化);优化的直接目标是“利于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优化的前提是确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优化过程是通过自中央至地方的立法过程,来改变分配与被分配的对象(即以家庭的每一代人为土地资源经营使用权益分配对象而不是个人,并保证每一家庭或联合家庭最终承包的是一个集中的片区而不是零散的许多小块土地),并且明确土地承租人对土地经营使用权可以合法转让(即转租)。该制度将使农村土地能相对集中并大大减少因生丧嫁娶带来的调整需要。

(二)农村分代式家庭联产承包集中土地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确保农村土地资源公平分配并合理流转,并符合农村产业化发展需要,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农村分代式家庭联产承包集中土地实施细则》适合于全国各地行政村用来分配土地资源及对其使用权与转租权的管理。

第三条 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所有村土地资源,除村民宅基地及矿产资源外,其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村委负责通过组织村民代表大会或全民会议实现该集体所有权的支配。

第四条 本制度所论及的土地资源权益是指土地的承包(无偿使用)权、承租(有偿使用)权、转租(有偿转让使用)权及其产生的收益,还要注意的是本文论及的农村土地资源不包括被公认为的村民宅基地(私有)及矿产资源(国有)。

第五条 本制度所论及的土地权益统一以三十年为一固定调整周期,而权益实际享受年限是长期的。

第六条  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所有农村土地资源中的承包片区间道路、桥梁、山林或其它原始植被,包括其它未被开垦的土地资源归村集体所有,其权益直接归村委支配。除此以外的待分配土地资源应考虑保留约5%直接归村委,其收益由村委依第一条用于村内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管理开销。

第七条  家庭或联合家庭承包区域间及村与外界通路由当地基层政府根据国家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宽窄与建设水准,由村委负责确保实际状况符合该标准,但全体村民负有配合出劳力的义务与权利。

第二章  农村土地资源分配与调整规则

第八条 平均地权应以家庭中的一代人为单位,即一对夫妻分一份土地;有赡养父母双亲的增加一份土地,赡养单亲的增加0.5份土地(赡养多亲的,超出数不计);无论有无生育儿女及生育儿女多少统一增加一份土地,但儿女已全部分家或已迁出户口的无权增加儿女那份土地。第四代(夫妻生育的儿女结婚后的儿女)统一不计入分配对象。即任一两性家庭只可能分得2、2.5或3个单位的土地。

第九条 三十岁内未婚娶统一按儿女计算,三十岁以上未婚娶统一按单亲家庭计算(若其为独生子女,其父母将丧失子女的那份土地承包权), 单亲家庭将按一代人的份额获得一份土地, 单身家庭没有下一代儿女土地分配权,除非其已合法领养有子女,则与自生子女一样享有同等土地分配权,但当领养关系解除,原权益由村委收归集体所有。单亲家庭有赡养老人的按上两性家庭同样分配。即单亲家庭可能分得1、1.5、2、 2.5或3个单位的土地。

第十条  当事人父母已双亡但爷爷和(或)奶奶有在的,按父母在计,即可分得3个单位的土地;若父母爷爷和奶奶均不在人世,则无论当事人兄弟姐妹多寡以及结婚与否,均只分得2个单位的土地。

第十一条 夫妻抚养之长辈间有死亡者,第二年起向村委退回该死亡者的半份土地承包权或上交本村半份土地的过去三年的平均纯收益(即纯利润,其由村委领导核算并事先公布)的1/3(另2/3相当于租种酬劳由自己持有);而夫妻间有死亡或离异者,包括其子女死亡或迁移、婚嫁等各种因素都不影响夫妻对自身土地及下代土地的三十年权益(自结婚登记日起计算)。夫妻全部死亡,且无儿女者,土地权益当年归其最近亲属,自第二年起由村委收归集体。

第十二条  离异男子,若无抚养子女,则丧失子女的那份1个单位的土地承包权,再婚时,该份土地使用权将重新获得。离异男子,若有抚养子女则无论再婚与否,原土地份额均保持不变。

第十三条  离异女子,若无抚养子女,则恢复出嫁前权利;若有抚养子女,则作为新增单亲家庭由定居村委重新分配1个单位的土地。若之后出嫁,则自出嫁的第二年起应向村委退回该份土地承包权。

第十四条  对于智障或残疾等民事行为能力不足的人士仍按上述条款分得土地,但其权益由其监护人收受并管理。

第十五条  原农村户口,现户口已转为非农户口,且在过去三年内过半时间居住在异地的,无以上所述土地分配权,若过去三年内过半时间仍居住在原户口所在地的,应通知其迁回户口并给予同等土地分配权,若对方不同意迁回户口则视为非本地居民,不予土地资源分配权(异地户口但长期居住在本地的类同本条款)。

第十六条  片区划分后,除上述调整规则外,原则上三十年内不得重新进行新的划分,若存在国家征用土地,其补偿费用应全部归原承包主。

第十七条  家庭内部若因分家而需调整的,属家庭内务,不属本制度调整范围。

第三章  农村土地资源分配方法

第十八条  在实际分配之前应首先计算每一家庭待分配份额,鼓励两个及两个以上亲密家庭获得的片区连成一片,以利合作经营。

第十九条  选一个标准单元,然后将待分土地资源按待分配份额分割为若干片区,分割时应在原有面积上比照标准单元乘以肥瘦、远近、水源方便性、积水田与旱地、家禽与家畜干扰系数。片区中水源(例如池塘、堰)应作为特殊的必须土地资源尽量分配到任一家庭,但应根据实际可产生利益情况确定系数。

第二十条  上条款中所述系数应通过各家庭代表参与讨论及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将待分土地资源分割为对等片区时同步确定。亦即预定片区理论面积乘以相应系数后最终确定片区边界线。

第二十一条  在划分片区边界线时应充分考虑分水岭与通风、向阳的合理性。

第二十二条  同等份额的家庭再在理论面积相等但实际不一定相等的片区中通过抽签方式确定自己的那份承包片区。

第二十三条  片区中水源(例如池塘、堰)权益应划归主要取水片区承包主,但周边片区承包主需要取水时应公平对待。

第四章  农村土地资源的经营使用权与转租权

第二十四条  承包片区土地的承包主有权在种植、养殖业内自由经营(但无权抛荒),亦有权自由、有偿转让其土地使用权,还可继续承租集体土地资源或其它村民转租的土地资源。

第二十五条  承包或承租片区土地连续三年抛荒的,村委有权无条件将该土地资源收归集体所有。

第二十六条  承包或承租片区土地资源的当事人无权将土地用作商用建筑,自用临时建筑(例如看守棚或小房等)应经过村委的批准,自用长期建筑不仅应经村委批准而且须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未经批准而擅自搭建者将无条件被拆除并处以相应罚金,造成无法挽回之损失者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村委有权将收回或未分配的土地参考当地市场平均价格有偿出租给村民或村民以外的经营者,但应考虑符合本村长期发展的需要。

第二十八条  村委应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组织,并适当考虑招商引资来实现本村一村一品的规划与尽可能就地加工或深加工。

第二十九条  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依各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条  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宅基地的依各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由国务院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其修订解释权归国务院。

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自x年x月x日起由各省人民政府组织各级地方政府及基层村委实施。

(三)《农村分代式家庭联产承包集中土地实施细则》实施效应分析

《农村分代式家庭联产承包集中土地实施细则》是基于中国人向来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的传统(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的文化现象现在正被欧美人士所看重),它是以一代人为一个单位而不是象当前政策以自然人个体来均分土地资源。这意味着均分后的稳定性大大加强,无须象现在三年两头一小调整,五年或十年一大调整(中央现虽硬性规定土地经营权三十年不变,但如何解决人口变动带来的调配需求,如果没有政策支援,恐怕仍然会造成社会又一不稳定因素),而且同时有以下许多社会、经济、环境效应:

该制度的设计在平分地权时已给予老人与残疾人平等地位充分兼顾了孝及仁的传统伦理,更巧妙的是“一对夫妻,无论有无生育儿女及生育儿女多少,统一增加一份土地”的规定,不动身色地但绝对有效地支持了万难的农村计划生育,也给那些少生或未生的夫妻以公平。可以说这些规定更强化了个体的家庭与社会责任。

而对大龄而未婚嫁或离异的子女有了更符合时宜的规定,其并没有拘泥于表面的个体平等,而是更深层次地考虑了个体更深层次的单身与单亲自由,它同时亦间接支持了农村计划生育。

该制度还考虑到近些年来农转非的实际情况,对实际居住地及个人自愿的考虑实质是照顾户口已转非但实际生活来源仍靠农业的部分人士。

该制度还考虑到人员变迁带来的土地调配需求,并提出了土地可以不收回,可以有偿再承租的观念,如能公正执行,则做到三十年为周期进行土地均分都不是难事了。

在土地资源实际分割方面,该制度提出的集中式设想,为农机、农技的应用、规模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将为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优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亦可保证土地转租更合理的收益及或国家征用土地的适当交易成本。

该制度的设想亦尊重了土地经营使用权的自由转让。这有利于精英分子进一步形成规模经营,拉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从均分方法上讲,该制度提出了片区概念与加权系数,并强调了分配前的民主讨论与分配时的自由搏弈,可以说完全能保证公平分配。

该制度的设想还考虑到土地的实际利用,有效限制了抛荒及将土地转作非农用途。

该制度的设计延续了农村土地资源的集体所有权的肯定,同时进一步保证了村民对土地的长期经营使用权与规模化进程的相适配。

(四)《农村分代式家庭联产承包集中土地实施细则》可行性分析

分代式家庭联产承包集中土地的设想并不复杂亦无需较高的文化素质要求,最关键的方面是当前农村规模化经营与市场化进程的需要,因此在实施的必要性上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具体实施的策略上还是有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首先国家应从宣传造势方面下足工夫,其一,新事物经过反复讨论会更成熟;其二,讨论多了就不再是新东西了,将有利于执行。

其次在决定实施时,国家应从政策上下达强制执行要求,同时发动民主监督机制(这一点现情已足够)。

而在农村本地,应确保的物质基础是道路的宽度与通畅,另外在组织上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动员,务必保证全部家庭代表的参与。

片区边界的划分应考虑进出通路并最终经过实地量测后作出永久性标记。

制度中的有关系数安排是基于了简单数学的认识,但除此以外并不会比完全分散分配土地资源复杂。因此在耐心之下不存在技术性问题。

倒是制度实施的实际受影响者村委与村民的确是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其一是村组织影响力与八十年代初比大下降;其二农村沟通渠道严重弱化;其三村民常年在家的多半是老弱或年幼者,它们对制度的理解力是相当有限的而且往往不能当家作主;其四是当前省级及以下政府清兼形象受到极大挑战,老百姓对新生事物接受可能需要时间。说白了该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在民心取向上会有较大影响。

因此在制度实施前民心的疏导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各地在正式实施前,除应配合中央大力宣传外,不妨特别注意典范的事先树立,即通过实例让村民感受到分代式承包集中土地的优点,让村民自觉拥护新制度的实施。其二,在制度实施前的解释过程中,应切实注意向村委解释,将保障集体土地资源中有合适的一部分不分配,以便由村委掌控用来维持村委的正常管理开销与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这将大大缓改目前村委无利益来源,无话语权的窘境。

如果可以,村委当前若控制有山林、鱼塘等不妨通过招商开发养殖项目,让最不产生利益的土地产生较大收益,则集中土地经营的好处则可见一斑。制度的实施将会是顺流而下,皆大欢喜。

(五)《农村分代式家庭联产承包集中土地实施细则》论证请求

农村土地制度是关系着农村发展的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我象关心自己的生存一样关心着,虽然没有很深的学术背景,但有的是热情与思考。

本《农村分代式家庭联产承包集中土地实施细则》是笔者向国务院提出的建议稿,写作的目的是希望寻找渠道,让来自民间的对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可能更适合的想法得到国家相关机构的关注,如果通过论证,该制度能得以试行,则农村进一步大发展预计将会更快到来。

当然,该制度的设计仅本人一人调研与思考(期间有与极少数民间志士交流)的结果,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谨希望所有关心农村发展的读者不吝赐教,共同发展与完善本细则,以期待其尽早被应用于现实。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现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现行)

农村土地承包计划篇7

一、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农业普查是国家普查制度规定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十年一次,是举世瞩目的政府行为。国务院决定,我国将以20*年12月31日24时为标准时点,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按照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总体方案设计,这次农业普查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出发,查清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决策信息。

根据这个目标要求,我镇根据县农普办的各阶段农普工作计划,结合本镇实际,认真制订农普工作计划,同时下发农普工作考核办法,以西政(20*)1*号文件下发各村及有关单位,按时保质地推进整个农普工作。因为整个农普工作过程长,从试点、清查摸底到上门登记,抄写汇总,光电录入、修改差错等时间长达近一年。从去年8月开始,开展各项准备工作。这次农业普查,在我镇范围内涉及到13个行政村,1.04万农户,涉及本镇农业人口3.83万人,外来户数1932户,人口4000多人,以及18家非住户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要求,全镇共配备了94名普查员和13名普查指导员。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普领导小组印发的《全国农业普查工作规划》来看,这次的农业普查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动员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涉及户表三张,593个指标,调查的对象涉及全镇1万多户农户,因此,为了认真做好我镇的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组织参加各项业务培训

为了确保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的顺利完成,镇农普办7名同志先后参加了市、县二级的农业普查业务培训,同时,组织各村指导员和普查员,参加了县、镇举办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镇村二级农普业务骨干,全面掌握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要领,理解各种指标含义和填表方法。

2、搞好试点

搞好农业普查试点工作,是要求各村农普指导员,普查员熟悉和掌握农业普查全过程,掌握普查方案和填表说明,把握农业普点,提高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镇、村二级农普业务骨干,为正式上门普查打好基础,因此,组织镇农普办业务骨干参加了县级试点,同时结合本镇实际,抽调各村农普指导员和(业务骨干)普查员在凤凰村八组进行了镇级农普综合试点工作,使大家了解第二次农业普查的全过程。

3、抓好现场登记和业务指导

按照县农普办统一部署,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现场登记,镇农普办人员分三个组每天对十三个村的农普工作进行巡回检查、指导、解答有关问题,要求全体普查员和指导员树立质量第一思想,做到不重不漏不错,确保普查质量。

4、按时保质完成农普工作

现场登记结束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三月初镇农普办组织力量做好农普调查表的质量检查验收工作,对各村逐一按标准验收,验收合格上交到镇农普办,按照县农普办要求,审核、复查、议查,抄录阶段要在镇里统一进行,因此,组织了18名农普业务骨干,利用半个月时间对全镇的一万多户农户的调查表,进行了认真审核、抄录,按时保质地完成了任务,通过县农普办对我镇的农普各项指标质量验收,差错率低于国家方案规定的标准,符合了农普质量控制要求。同时,镇农普办按照西政(20*)1*号文件精神对十三个村的农普工作进行考核,在全县也是走在前列的,到6月底基本完成了这次农普工作的各项任务。

经过近一年的农普工作,我镇的三个村(永宁、青莲寺、海塘)被评为县级先进集体,一个村(凤凰)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镇农业普查办公室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做好农民补贴网信息基础工作

建立农民种粮补贴相关信息统计制度是国家部署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是完整掌握我国粮食产销基本情况,确保对种粮农户补贴政策落实到位的客观需要,也是今后继续推进对种粮农民补贴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完善“三农”政策,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年初主要建立农民补贴网信息平台,农民补贴网建设涉及全镇9239户种粮农户,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农户基础信息建立从2004年至20*年,要求对每家种粮农户的40多个指标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录入农民补贴网信息系统。在2月10日前按时上报县财政局和农经局。随着粮食补贴制度的规范完善及农民补贴网络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实现对粮食补贴的动态管理,为此,镇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落实专项经费,落实工作任务,一是搞好宣传发动,二是组织人员培训,三是工作布置,四是信息统计,五是数据收集,审核确认,六是录入信息系统。下半年对种粮农户实行综合直补,共涉及种粮农户9239户,面积56249.87亩,亩均13.6元补贴金额91.7万元,直接发到种粮农户的存折上。三、农经基础业务工作

为了全面及时正确地反映全镇农村经济发展全貌,根据县业务主管部门农村经济统计抽样调查要求,年初落实农经记帐样本户90户,总人口390人,劳动力266人,土地面积511亩,平时做好记帐户的业务辅导工作,为推算全镇农村经济收支情况,农民收入情况打好基础。

四、完善二轮承包土地及土地承包管理

因杭浦高速公路及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征地,到*年底还有13个承包组的429户农户,面积2394亩未调整结束,承包权证未发放到户,这项工作列入年初重点工作,经过与村里领导的多次探讨、分析,有个别承包组的矛盾较多,一时难以调整,因此,做到先易后难,到十一月底已完成了8个组,249户农户1571亩面积的上门调查、核实,承包土地登记薄的抄录,以及对15户移民的承包合同进行了签订,并落实了承包权证。办理承包土地权证变更登记4户,涉及变更面积6.27亩,调处土地承包纠纷4起。

五、做好村务公开及农村价格监督工作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根据中央及省市县的精神,全面落实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要求。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的民利,因此,做好村务公开制度是融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村务(财务)公开工作,做到每季度公开一次,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公开内容主要包括村级财务收支预算,财务收支明细,村干部报酬,福利发放,招待费明细,农民负担情况,行政村重大建设项目,土地征用补偿款,农民建房,计划生育等需要公开的内容。镇会计服务中心每季把村级财务方面的公开表式,按照要求及时填写一式二份,一份公布,一份存档,其他公开内容由村农经员负责搜集整理填写。按照县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盐村办[20*]1号文件要求,*年我镇7个村列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村考核验收。根据工作计划在抓好面上村务公开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七个村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十一月上旬通过了县里的考核验收。

农村价格监督工作主要是协助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三月份根据县发改局(物价局)会议精神,我镇开展了农民负担、涉农价格收费自查,主要涉及土管、村建、农村供水,有线电视、供电等部门,并要求各单位对20*年度的涉农收费进行自查清理,写出自查报告报县物价主管部门。通过涉农收费公示制度的落实,以及对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自查,使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下半年(11月8日)经县农民负担减负办的考核检查,我镇的农民负担日常管理工作符合上级规定的要求。

六、做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

按照盐农[20*]34号和西政[20*]14号文件要求,为切实履行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监督职能,促进村级集体济的发展。今年共安排电庄、海塘、刘庄、新海、凤凰共5个行政村的20*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至10月底已全部完成年内计划的审计工作。

七、抓好村级集体货币资金的盘点:

四月份开展了一次对全镇十三个村的货币资金盘点,从盘点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白条抵现数额较大,13个村白条抵现542.5万元,多的村超过100万元,大部分是工程领款,以及历年欠款,通过盘点,要求有关村加强结算资金管理,对各种债权性的应收款和内部往来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催收,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执行库存现金限额制度,确保集体资金的安全。10—11月份对各村的应收应付款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通过清理对长期挂帐或帐户处理不当,经村班子研究后进行了调整,做到帐帐、帐实相符。

二、存在不足方面:

1、村务公开方面各村不平衡,部分村公开仍不规范,内容不全面。

2、工作上缺乏创新意识。

3、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因多种原因,还有5个承包组今年不能完善好。

三、明年工作思路

按照县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围绕镇“二代会”提出的工作目标,结合农经工作实际,明年农经工作主要任务是:

1.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首先,对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开展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其次,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第三,加强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

2.村级财务审计。按照《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条例》的规定,根据县农村审计办公室的工作计划,对已到三年一轮审的村进行村级财务收支,以及有关专题审计。08年全镇计划安排4个村(八团、永福、永宁、兴隆)。

农村土地承包计划篇8

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农村的重要政策信号: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农民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即将经过依法依规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证确认给使用权人。确权及土地所有权证的发放也意味着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认可,农民据此可出租具有使用权的土地。目前,各省的确权已先后进入收尾工作。

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方案和路径。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保留承包权和宅基地,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和宅基地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土地流转可以盘活资产,提高土地使用的规模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金融机构激活农民财产权利的探索

近些年,金融机构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行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和宅基地抵押贷款、保险和信托等多领域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1.湖南益阳涉农金融机构农村土地流转抵押贷款试点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开展涉农金融机构农村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的探索工作,创新了“公司(农户或农合组织)+土地经营权抵押(产品预期收入质押)+信贷”的贷款模式。该模式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选择“抛荒”地、城镇一体化土地和开发成本核算低或增值潜力大的土地作为抵押土地,以流转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向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个体承包户、家庭农场和土地合作社等发放贷款。涉农金融机构有权根据贷款合同,监督项目资金运行,到期偿还有困难的,可依法对土地使用权及地面作物进行拍卖。

农村土地流转抵押贷款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像浙江嘉兴、山东潍坊等地,都有当地金融机构通过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发放贷款的案例。

2.吉林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

2012年,吉林省在全国首推以农地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抵押试点,制定了《吉林省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并决定在梨树县开展试点工作,由农业银行、农信社、吉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并在梨树县成立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梨树县物权融资抵(质)押登记托管交易中心,对农户借款提供担保和服务,为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提供权益保障。

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是用土地预期收益作为还款根本保证的融资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农民可以将自己手中承包的60%~70%土地的未来一定期限的收益承包权转让给政府成立的公益性物权公司,由它为农民从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保证。土地虽然被转包,但仍然有30%~40%的土地作为口粮田。土地转包结束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将退还给原土地承包人。公益性物权公司将绝对保证农民的权益。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农户自愿将其一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第三方,第三方再将土地转包给农民经营,并向金融机构出具共同偿还借款的承诺,金融机构再向农民提供贷款。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托计划

农行福建沙县支行获准开展新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贷款试点。土地信托流转贷款担保方式灵活多样,贷款额度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同时也保证了银行自身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新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贷款业务,可选择房地产抵押、林权抵押、公职人员保证担保、农户联保、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贷款额度大大超过农户小额贷款额度;承贷主体更多样,包括流转土地的法人、土地流转信托公司,在未来还将扩大到通过信托流转土地的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

最近又有信托公司在安徽省宿州市推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托产品,产品涉及的流转土地面积达5400亩。信托计划通过分层设计,将农民、地方政府以及服务商的利益进行统筹和协调,在不改变农村土地用地性质的情况下,尝试破解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和权益分配的难题。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担保难”一直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提升的最大因素之一。担保是经济和金融联系的关节点,加强融资担保创新是推动农村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新模式的核心是农民土地权益资产资本化,是突破农村有效抵押担保物不足、将农民预期收益与金融“对接”的又一创新之举,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很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和信贷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作为贷款抵押物,从而有效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问题。这需要各方机构的通力合作。

农民沉睡资产需政策持续唤醒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农村精神,探索与金融机构对接的金融产品创新方案,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鼓励探索、试点和创新。

第一,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法规或条例。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登记、确权、评估和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消除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的限制,完善农村土地、房屋、林权抵押流转市场,建立产权交易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及相应的专业评估机构,试点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信贷服务中心,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抵押行为。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信托登记制度,更没有针对投资者的信托收益权转让的成熟市场。这些都是影响土地流转的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计划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经济发展土地流转科技农业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一场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正不断恶化着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使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审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考虑国际经济波动背景下的新特点,统筹安排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如下: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一)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农村已初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民间金融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分化:一是发达地区农村的城市化;二是部分发达地区和某些中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三是大量中西部地区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输出而保留少量劳动力在本乡本土从事农业;四是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因此,必须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现状采取不同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把农村改革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健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构想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在我国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坚持农业银行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的主力军作用。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并加强监管,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以此形成完善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且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动

(一)大力发展规模农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已具备。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大量土地闲置。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具备了客观基础。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环境业已形成。我国农村目前已进入到社会化小农阶段,土地不再是其谋生的唯一手段。农民对土地权利的保有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土地的最后保障功能;二是土地权益补偿。在现阶段土地仅起社会保障功能的时候,用制度保障替换土地保障,用市民基本生存权益替换土地权益,使进城农民自愿流转、转让土地承包权,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机会。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动力依然强劲。由于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农民更愿意规模经营,尤其种粮大户扩大种植规模愿望强烈。此外,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农民仍然看好经营农业,具有返乡种田的积极性。农民已初步具有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内在动力。

(二)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具体而言:

第一,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加强执法监督,对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随意变更土地承包合同、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纠正。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要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市场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虽然马克思研究的地租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两者都属于市场经济范畴,所以马克思地租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仍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地租理论中,地租是由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构成的。绝对地租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为前提而获得,是无条件交纳给土地的所有者。在现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下,国家是土地所有权的最终占有者,因此,绝对地租最终必须上缴给国家,在现实中则由集体代收。级差地租是由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所构成。其中,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自身质量的好坏而决定的,即土地由于其肥瘦程度、距市场的远近及交通条件等自然条件而被划分为不同等级;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条件下,级差地租Ⅰ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即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ii是连续投资同一块土地而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村土地所有制下,级差地租Ⅱ是由农民(承租方)自己获得。根据这一理论可知,若土地承包时间短,农民会掠夺式地开垦农地以维持简单再生产,继续农业的粗放型生产。

第二,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土地通过合理的流转,可以改变目前土地经营分散的局面,使土地经营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规模,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最有效方式是土地银行。简单来说,它的功能在于向存地农民支付“存地费”,再把土地“贷”给经营大户或企业以收取“贷地费”。

第三,健全对被征地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目前农民的最大希望是提高土地补偿的标准。因此,要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和安置,生活水平不下降,就业有出路,长期生计有保障。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决定》指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二是优化布局;三是扩大开放,更多地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导向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参与的农业科技队伍。

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农业中的应用,打造农业高技术队伍和企业集团。

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决定》指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合理规划区域农业经济布局应重点关注五大内容:一是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储藏技术研发,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技术体系;二是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库,加大野生资源的驯化和品种创新,优先建设特色农产品种苗繁育基地,保障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优质种苗供给;三是加快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和完善特色农产品质量监控和认证体系,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四是稳步发展特色农产品传统加工,突出加工产品的独特品质和风味,拓展精深加工,最大限度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五是建立特色农产品营销网络和信息平台,在农业产品的市场化上下大功夫。

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前应重点改善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切实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发展的规划,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大市场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大市县级粮食专业市场的培育,优化政策环境,增加政府投入。重点解决基层和农民及生产者的信息联结,努力做到以需定产、以销定产。二是逐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按照服务主体多元化的思路进行改革和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坚持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逐步放开农村服务市场,允许和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三是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决定》勾画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方向,即“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更不能强迫农民接受某一种模式,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形式。要进一步明确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定位,更好地发挥为家庭承包经营提供服务等职能,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尽快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成为引领亿万农民走向国内外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参考文献:

1.孙楠.农村金融机构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农村土地承包计划篇10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发流转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经济行为。尽管这种自发行为存在已久,但是鲜有地区形成有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流转的思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流转策略研究关中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化研究浅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浅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刍议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流转的反思隆回县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河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综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典型个案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的新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贵州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影响因素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广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3-02-07.

[3]刘卫柏,李中.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运行绩效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1,31(2):300-304.

[4]裴厦,谢高地,章予舒.农地流转中的农民意愿和政府角色——以重庆市江北区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试验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6):55-60.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ZK2072);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专项项目:湖南省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与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