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经济概述十篇数字经济概述十篇

数字经济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2:19

数字经济概述篇1

表格转换信息题的命题形式相对稳定: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信息,概括材料,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题型设置:表述方式转换,信息概括与评述,信息概括与推断。

1.表述方式转换。将散见于图表中的相关信息转换为相应的文字,不要求对原信息过高地压缩,只是转述,中间可以出现相关数字。这种题型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低。例如:

(天津卷)根据下表写一则短讯,报道本市2007年“五一”黄金周的旅游情况。

分析:“五一”黄金周的旅游情况,可分为三个要点: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及同比增长率,本地游客人次及同比增长率,外地游客人次及同比增长率。本题的难点:①找准描述角度;②把握短讯语言的简洁客观。

参考答案: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我市接待游客总数达到296.8万人次,比去年的246.8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0.23%。其中,本地游客194.94万人次,比去年的153.49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7.01%;外地游客101.86万人次,比去年的93.3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9.10%――本地游客的同比增长率比外地游客的同比增长率高17.91个百分点。

2.信息概括与评述。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既需要选择概括点进行概括,又要对这些点进行评述。评述本身考查的是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

(辽宁卷)下图是2000年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世界平均增长率的统计表。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其异同点。(不超过40字)并对此表所反映的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加以简要评述。(不超过20字)

分析:首先要审清题目中的回答要点“异同点”和“评述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然后研究曲线的特点,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对着坐标系中的横轴和纵轴进行分析评述。

参考答案:共同点是都在增长;不同点是中国是稳定性增长,世界是起伏性增长。评述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性发展,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3.信息概括与推断。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加工,使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对内容进行提升,归纳出相应的规律,或者对相关现象的趋势进行推断。这种题型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例如:

(山东卷)下列图表是对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有关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由图表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针对结论提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从图表总的题目的名称可以得出重点信息是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有关情况;从两个图表的名称可以看出重点信息是少儿节目中各类节目收视份额和播出时长前15名动画片来源格局;连接图表中关于重点信息的解答内容就可得到答案。而“针对结论提出建议”,要从结论出发,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实际。

参考答案:①动画节目收视成为少儿节目主流;动画片来源,日本一家独大。

②根据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多制作其他电视节目;大力发展国产少儿动画片的制作水平。

解答表格转换信息题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楚图表说明的对象和比较的角度;还有题干中句式表达的要求(单句还是复句)和字数的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体,类似句子的重组题型,要求你去续写。

2.仔细认读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对图表,要认真观察,找出图表中所含的信息: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抓信息要全面准确。具体而言,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读图表不能顾此失彼,遗漏信息。要综合分析三个维度――横向角度、纵向角度、斜向角度(主要是数据变化)。

跟踪训练

1.以下是城镇居民家庭对现住房意见的调查统计表,阅读后按要求填写表后空格。

要求:①就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两类情况得出结论,以供有关部门作为房改参考。②不能出现数字。

调查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图表完成填空。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从上表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下面的两个表格,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请综合表一、表二所提供的信息,写一句结论性的话。(不超过10字)

4.根据下面的图表及文字回答问题。

2000年-2006年经济适用住房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000年至2006年经济适用房投资情况的变化。

②《开放时代》对此有一段评论:从“经济人”角度分析,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对房地产商来说,由于利润被规定在3%以内,他们更愿意开发价高利大中高档商品房;对政府来讲,土地批租收入是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经济适用房的土地性质决定了政府不可能从中获利。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推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经济适用房供给十分有限。

5.下面是一份有关尝试会议效果的实验结果材料,试根据这个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用“不能……,而应该……”的句式,写出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语言表达讲练之表格转换信息》

1.大部分对现有住房基本满意,不满意的主要是住房的结构、面积及生活配备设施。

2.2002年中国劳动力参与率比世界水平高出11.6个百分点;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则更高,高出近20%(或达到80%)。

3.“拇指经济”还能攀多高?

4.①经济适用房投资占住宅投资总额的比重连年下降;同比增长率自2004年起连续负增长。

②建设经济适用房,既不符合房地产商的利益,也不符合当地政府的利益。

数字经济概述篇2

关键词:数字鸿沟维度划分

一、引言

数字鸿沟问题是新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后引发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府自上个世纪就开始重视此问题,如美国政府1999年7月题目为《填平数字鸿沟》的研究报告。在我国,同我国的地形梯级分布相似,我国不同地区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也呈梯级分布,只不过方向刚好相反,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由此可见,中国的数字鸿沟问题十分严峻。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保持了高度的关注。现有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公共政策、创新扩散等多个学科的视角集中对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和缩小办法进行了探讨。但是,数字鸿沟领域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Vehovar等2006)。arquette(2001)指出,大多数关注互联网的学者对诸如数字鸿沟这样的概念使用都很混乱。“人人都假设其他人在使用同一概念时,所指的含义和他使用时所赋予的含义相同。然而实际上,多数研究者在使用同一概念时并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这样不但造成了研究和讨论中许多不必要的概念混乱,而且无法对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时点之间、或在各社会同一时点上的差别进行比较。”(祝建华,200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回顾现有文献中数字鸿沟的概念,比较各种概念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提出数字鸿沟的概念框架。

二、数字鸿沟概念回顾

早在1970年,著名的知识沟(knowledgegap)假设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一直是传播学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领域。80年代,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一些学者敏感地注意到社会上出现的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存在的鸿沟。90年代,随着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数字鸿沟成为一个笼统的标签或比喻,用来说明人们对信息传播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采纳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数字鸿沟一词真正引起公众关注则是1995年美国商业部电信与信息局(ntia)的题为《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中对数字鸿沟现象的具体描述。从数字鸿沟的起源来看,提出这一概念的最初目的是引起学者、政府及企业对不同人群所享受到的信息福利差异的关注。研究数字鸿沟的最终目的是防止不同人群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享受不到信息扁平化带来的好处,进而出现较大的经济贫富差距。

随着学术界对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探讨,数字鸿沟的定义开始出现分歧,主要体现在“数字”和“鸿沟”两个维度。狭义层面的“数字”仅仅指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其操作化定义常用互联网扩散率这个单一指标。广义层面上,“数字”不仅包括互联网,还包括电话、有线电视、电脑、传真机、手机等其它信息传播技术。

在“鸿沟”维度上,学术界也存在狭义和广义层面的理解。狭义的“鸿沟”仅仅指不同群体的接入互联网或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差距(Vehovar等2006),例如某些地区的青少年由于经济条件或网络覆盖原因不能接触互联网,或者只能通过网吧、图书馆等渠道有限次数地接触互联网。DimaggioandHargittai(2001)则认为“鸿沟”包括五个维度上的数字化不平等:设备、使用的自、技能、社会支持和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也有学者提出接入鸿沟、技能鸿沟、经济机会鸿沟和民主鸿沟的类似分类,但总体而言“鸿沟”可以分为接入沟(accessgap)和使用沟(usagegap)两个维度。接入沟侧重不同群体接入互联网(或其他信息通讯技术)的难易程度差距,这一因素是导致不同群体享受到不同信息福利差距的直接原因。使用沟侧重人们接入互联网后,由于自身技能的差异导致的差距。Carvin(2002)列举了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必需的六种技能:基本的读写能力,用读写能力完成日常工作的能力,在专业场合完成工作的能力,使用技术工具的能力,识别信息资源质量的能力,培养新技能的能力。更进一步的,mossberger等(2003)提出技术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分类,技术能力指互联网的速度也会造成不同人群使用互联网的差距。能通过更先进的设备快速而便捷地接入高速互联网的人群可以充分利用下一代的服务和技术,如4G网络上的高清视频通话服务、高清视频快速下载或分享服务等等。相反,通过老设备接入低速互联网的人群则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处于劣势。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有文献中对“鸿沟”的维度划分都从影响人们利用互联网(或其他信息通信技术)的因素出发,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进行分类。如,划分为五个维度:设备、使用的自、技能、社会支持和使用互联网的目的。

三、数字鸿沟的概念框架

通过对数字鸿沟概念的发展起源和对不同分类的回顾,我们发现现有定义的主要分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数字”的范围定义不清;其二,对“鸿沟”的维度划分缺乏统一的限定标准。我们认为,解决这两个分歧应从“数字鸿沟”概念提出的起源出发,以学术界关注数字鸿沟的初始动机为出发点,据此确定共识。

定义“数字”的范围时,我们认为数字鸿沟关注的数字化技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有线互联网。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很多人群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渠道已经从电脑变为手机。在非洲很多国家,青少年第一次接入互联网都是通过手机上网实现的。其次,数字化技术不能无限地扩大到所有的信息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基本的接入互联网浏览和检索信息,还包括复杂的应用使用、编程等等。如果考察人们在所有信息通信技术使用方面的差异,那么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发现非常明显的差距。一个黑客和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在信息通信技术使用上的悬殊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90年代数字鸿沟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差异导致不同人群浏览、查询信息出现了差异,信息的不对称进而导致不同人群视野、知识面、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数字”的内涵应该限定于有线和移动互联网。

定义“鸿沟”的维度划分时,我们提出将影响不同人群接入和使用互联网(包括有线和移动)的因素限定在特定人群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上。人们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改变这些客观条件,包括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速率、设备先进程度和信息管制程度。我们认为已有学者提出的能力维度是不适宜划分为“鸿沟”的维度的,因为这些能力可以通过人们的学习和使用不断提高。数字鸿沟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是特点人群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学习改变的因素,这样才能保证不同人群在利用互联网时有统一的“起跑线”。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改变的因素所导致的差距是必然会存在的,取决于人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等各方面因素。

数字经济概述篇3

关键词:数学语言;辅助;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53-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而作为公共必修课,历来都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其常规的教学语言无外乎两种,即老师的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其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辅助教学,我们的部编教材中不乏运用数学语言的范例,比如,用大量的数学数据作为政治理论的实证材料,还有用数学方式来给概念下定义等等。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一般可以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两类,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数学语言也可以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各种形态的数学语言各有其优越性,如概念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术语引入科学、自然,体系完整规范;符号指意简明,书写方便,且集中表达数学内容;式子将关系溶于形式之中,有助运算,便于思考;图形表现直观,有助记忆,有助思维,有益于问题解决。

按常理说,数学专业似乎跟政治专业是不搭界的,一个属于理科,一个属于文科,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够予以渗透和结合的也应该是文科,人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数学语言的科学、简洁、通用是具有其独特的美感和优势的,对于长期习惯于使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思政教师来说,使用数学语言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可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更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和深化。

特别是《思想概论》(简称概论)课因为政治理论性比较强,加之抽象难懂,常常令很多老师教得头痛,也让很多学生学得头痛。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积累大量的名人轶事、哲理名句等趣味资料作为调料用进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学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可以把数学语言引入思政课堂,把抽象的政治概念、原理直观化、简洁化、生动化,能带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使学生上课的精神为之一振,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极大地提高思政课的受欢迎程度、可接受程度和效度,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教学艺术之美。

一、借助数学图形化抽象为具体,直观生动

比如学习“思想”这个概念的科学内涵时,学生容易把它与“的思想”混为一谈,也分不清楚它与党内其他同志的思想的关系,老师讲这一部分知识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手段,可能讲得口干舌燥也未见得有实效。通过总结连续两年的考试笔者发现这个概念的错误率非常高,达到五成以上,说明传统语言在突破教学难点时的局限性,经过教学反思,笔者想到用两个常见的数学图形圆形相交的关系来直观再现这个概念的内涵。上课时我先用传统教学语言告诉学生,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所作关于修改的报告中,首次对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界定。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党的十二大,对思想的科学内涵做出了新的论述和概括。提出:“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接着我向学生说明理解这一内涵的难点有二,一是通过客观正确地评价个人的功过,来正确理解思想的科学内涵,并把晚年的错误置于思想科学体系之外;二是思想除了包括个人的正确思想之外,还理所当然包括党内其他同志的正确思想和主张。理论教学差不多了,笔者启发学生按要求绘图说明,特别提示他们用两个大小不一的圆,一个代表“的思想”,另一个代表“党内其他同志的思想”,这两个圆通过一定的相交关系可形象直观地揭示“思想”的科学内涵。学生们感到很新鲜很稀奇马上饶有兴趣地忙碌起来,各种各样的创意画法都有,一个教学大班一百人左右只有不到十人能画出接近参考答案的画法,再一次证明了传统语言教学是有它的局限性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是情理之中的事。在学生完成他们的作品后,笔者邀请了两位画法基本正确的同学到黑板上演板,并请他们当小老师予以解说,然后,我再指着如下示意图告诉学生:我们一起借助数学图形画出“思想”,可以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想”的科学内涵,左边的小圆代表“的思想”,它有正确错误之分,的正确思想在他全部思想中应占到几成呢?这取决于对功过的正确评价。生前曾经说过只要后人评价他时能给他三七开就够了,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同志的评价正是三七开左右,所以个人的正确思想在他全部思想中也应占七成左右,的这一部分正确思想理应全部纳入思想体系之中。右图的大圆代表“党内其他同志的思想”,它理应比个人的思想要丰富得多,所以用大圆来表示,党内其他同志的正确思想也应只占他们全部思想的一部分,即用大圆的一小部分表示,这一部分正确思想跟个人的正确思想共通共鸣才产生了“思想”,所以用两圆相交部分来表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简单的数学图形内在地包含了丰富的政治信息,而且简洁、生动、形象、好记。教学实践证明,在对学生讲清“思想”科学内涵之后,启发学生用这种数学图形来表示,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大都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的科学内涵。再次考试时只要与“思想”概念相关的题正确率都可以上升到九成以上,充分证明了数学语言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独特魅力。

二、借助数学符号化理性为感性,通俗易懂

很多政治理论给人大而空的感觉,不易理解,如果我们借助数学符号,就能化更理性为感性,学生学起来就更轻松,效果也会更好。

1.用“=”或“≠”、“〉”或“〈”、“?劢”或“?奂”表示重要政治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概论》课教学中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时,说到马恩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无疑是天才设想,但马恩的设想与社会主义建立和建设的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不是马恩设想错了,而是我们这些后来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际践行者做错了。马恩设想的是在像英法德这样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的情况,而前苏联和我们国家这样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大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且封建残余比较浓厚的国家,也就是说与马恩设想的情况完全不是一回事,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搞社会主义还不够格。”所以我们党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拨开“左”的迷雾,清醒地认识到了现实的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理想社会主义的,才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才找到的一条中国真正的强盛之路,民族真正的复兴之路。这就说明我们正确理解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区别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现实问题,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把现实的社会主义与理想的社会主义真正区别开来,我借助了一个数学符号“≠”来形象直观地板书和说明这个难点问题,即理想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划了一个不该划的等号,即把理想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

还有传统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正是长期以来的两个等式: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则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依据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提出的两个著名的不等式: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课中关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中国精神三个重要概念,用传统语言文字可这样表述,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借用数学符号则可以表示为:时代精神?奂民族精神(“?奂”是一种数学集合符号,表明“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真子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中国精神。《概论》课中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是有根本区别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在于单纯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扩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借助数学符号“〉”表示就很清楚明白了,即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

此外,还有经济全球化≠政治、文化一体化;国家?奂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奂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等。

2.用“”分析或推演重要政治原理。《概论》课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是我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认清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依据,它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政策举措的理论支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邓小平描述社会主义本质时用五个动词连结成的二十八字来概括,我们在讲解时可以边讲边借助数学中的“”直观形象地呈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借此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概论》课中关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方式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起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箭头表分析推演为:供不应求价格买方竞争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卖方竞争买方市场。

《概论》课中有一个难点问题:“怎样认识现阶段的剥削现象?”我们可以分析整理出以下箭头表来讲,难点很轻易就突破了。

类似的重点问题分析推演还有: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概论》课中“三大法宝”这一部分涉及到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三者的关系,正好可以把三者摆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借用三角形最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来说明三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再用双向箭头配上文字注解来说明三者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大段的原理知识浓缩于简洁的图形之中,一目了然。

《概论》课中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及形成是一个学习考试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整理以下图表较好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而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复杂,借助数学推演方式整理成图表就很清楚了。如下图所示:

三、借助数学术语描述政治原理,简洁合用

1.用数学术语概括描述。比如用点、线、面、体来概括讲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及形成非常恰当、非常准确,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其中的点的开放指的是经济特区的建立,线的开放是指沿边开放,面的开放则是指内陆地区开放,体的开放则是指我国全方位立体开放格局。

2.用数字概括重要原理。比如,用“一、二、三、四”来描述邓小平理论的精华思想,“一条红线”是指“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只猫”是指“无论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三条鱼”是指“三个有利于”标准,“四块石头”是指邓小平理论的四大理论基石,即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论。还有《思修》课中关于公民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的主要内容都可以概括为四字五句共二十个字。教无定法,无法胜有法。博采众才提升教学艺术是为师者毕生的追求。把复杂的事情做成简单的事情据说是最难的事情,数学语言以它独特的优势值得我们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经常使用,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作更多更好的探索、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概述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教学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的基本含义与应用

均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各种理论得以统一的一般性理论和分析框架,所谓均衡,萨缪尔森作了如下解释:“在经济学中,其含义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化的经济力量处在一种均衡静止、不再变化的状态,其价格和数量使购买者和供应商达到愿望一致。”[1]均衡理论可分为两种假说类型:一种是如何建立均衡状态,即获取经济函数处于极大(小)值时的条件,这种类型的均衡分析又称为“最优化”问题,例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成本最小化、厂商利润最大化等,一般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说明,例如微积分的导数、线性函数等。另一种是寻找经济变量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所经历的途径[2],它研究参数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以及实现均衡的动态调整行为,例如当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化时,如何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当消费者(企业及政府)行为变化时,国民收入如何变化等,一般使用图形和文字说明。按照难易程度,这一类型的均衡分析是从单个的、一般的市场入手,通过“价格会自行调整,直到人们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相等”[3],也会对特殊市场进行解析,例如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最后是对整个市场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中均有应用,其中消费者行为(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行为(成本最小化)、厂商行为(利润最大化),以及均衡国民收入属于第一种类型;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均衡及变动属于第二种类型(见图1)。

二、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的教学难点与效果

(一)“教”的难点

1.类型区分。对于均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能力大都限于需求等于供给,但在不同的模型中,均衡的定义会有所区别,例如第一种类型的均衡分析,是从数理的观点求出极值条件而不仅仅是需求等于供给的简单理解,学生在区分类型方面缺乏经验,教师在定义诠释时的难度也就相应增加。

2.学法分歧。均衡理论基本上是通过图形进行推导的,弄懂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图形分析并作必要的比较和归类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有的学生(例如文科生)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倾向于死记硬背文字,而不去熟悉研究图形。这种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分歧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3.“难”与“重”的把握。均衡理论的分析过程难易程度不等,由于学生普遍不容易吸收和理解稍有难度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减少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甚至避而不谈,而重点内容既包括简单的,又包括复杂的,如果教学内容只能简单不能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就达不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例如掌握供求变动的四种情形,对理解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十分重要,但有的学生会认为太难而不去理会。

4.评判标准。均衡分析基于经济假说的系统建立,案例答案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换言之,案例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对于问题的分析,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或是纯文字叙述,或是图形描述,或是数量模型计算,而有的学生趋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往往希望存在唯一的答案以供复习使用。

(二)“学”的难点

1,数量知识。均衡分析的核心在于通过模型(图形)或数学推导将各种经济变量联结在一起进行分析,整个过程逻辑性强,系统严密,本身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推理能力。但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对经济学中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一时半刻很难消化。

2.图形含义。无论是最优化分析还是市场供求分析,都依托了大量的图形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也以英文简写的形式出现,例如“p”可以代表价格或者产量、“S”可以代表供给曲线或者储蓄,“t”、“a”、“m”的含义分别是“总量”、“平均量”、“边际量”,学生容易混淆这类字母的经济含义,有的甚至不能将图形、公式的含义同教材上的文宇描述统一起来。

3.语言转化。均衡分析方法要求学生能从实际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有关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由于在陈述时往往需要转换为数学语言,由此推导出解值后又要还原为经济解释,例如对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的把握,既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将mR(或mC)理解为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又要从微积分的角度计算收益(或成本)函数的导数得出具体数值,不少学生达不到语言转换的能力要求,在论述或计算时常常花大量篇幅同义反复却始终抓不住要点。

(三)教学效果

1.“教”疲“学”劳。如上所述,均衡理论涉及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微积分、英语、金融等综合知识,对初入大学或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较多的课程,大脑思考的负荷较大,整体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赶进度,又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另外,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安排大都是合班授课,两至三节课连上,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体力、脑力上的考验。

2.课堂气氛偏严谨。学生由于普遍缺乏微积分的解题经验,对均衡理论两种分析方法的掌握很不平衡:在涉及简单的市场供求均衡分析时,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普遍较高,踊跃发言,而在涉及导数、函数的数量分析问题时,只有极少数学生反应敏捷,能够与教师响应互动,课堂气氛变得沉闷缺少回应。

3.考核结果两极分化。均衡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框架,在卷面考试中占总分值的比例一般会达到50%―60%,题目形式以计算题、图形说明为主,因此,卷面得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学生对均衡理论的掌握情况。实践证明,学生的考核结果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得高分(优秀)与低分(不及格)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偏高(见表1)。

三、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的教学方法探索

(一)限制数学难度

如上所述,均衡理论分为市场供求相等和极大化原理两大类型,针对市场供求均衡的这一类型,要尽量避免运用数学语言,多用文字阐述处理,辅之以必要的图表,从而克服学生因缺乏数学准备而面临的学习困难。在解决极大化这一类型的问题时,微积分的论证虽然不能舍弃,但可以限制在初级水平,例如一级导数的运用,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分析的严密逻辑性即可。

(二)经济实例导入

均衡理论中的数理分析,是降低学生理解力的主要原因,而案例尤其是经济实例导入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把这一原理与经济现象、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具备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例如微观部分的消费者行为,通过举例学生日常的消费行为解释偏好、效用及需求,更容易让其接受之后较为抽象化的效用最大化分析。又如宏观部分的均衡国民收入,可以通过引入央行加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理解。

(三)简明图形教学

均衡理论的深浅难易与图形描述的复杂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图形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图形的简单性。简洁明了的图形,配以几个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从而克服不愿研读图形的惰性。二是图形的对比性。在均衡分析中许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例如消费者均衡与生产均衡的形状,各个市场的供求曲线,等等,通过图形对比,学生不但能及时温习前面的知识,而且能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

(四)概念对比教学

在均衡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首次接触许多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是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当中,例如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预算线与等成本线(见表2),这些概念要么文字表述类似,要么图形相近,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性错误,因此需要在授课过程别加以比较对照,区别这些概念各自所涉及的变量和内涵的不同,对英文简写也加以比较。

(五)增加实训过程

均衡理论的课堂实训,是指由教师布置特定主题,学生独立完成图形并进行观点说明,这也是参与式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对复杂的均衡理论普遍缺乏自信,如果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图形绘制,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还能获得心理需求的满足,例如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4],从而实现自我能力认知、自我肯定的目的,减少课程学习的畏惧心理。

(六)适量课后习题

我认为,课后习题的传统教学法在均衡原理的学习阶段有其必要性:一是数学公式的熟练程度与习题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均衡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将微积分的导数与经济学的边际结合起来理解,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习惯将数学融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二是概念性的知识,需要通过完成各式各样的判断题、选择题才能真正巩固,例如均衡价格和数量如何随着需求或供给曲线的变动而相应变化,死记硬背是不可行的,必须通过画图分析才能确保结论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辞典[Z].京华出版社,2001.

[2]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数字经济概述篇5

 

统计学是一门基于试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对研究目标的统计性质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学科,更是一门综合运用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工具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在我国,早期的统计学设置比较狭隘,多作为数学学科的概率统计和经济学科的经济统计等子学科。直到1998年,国家教育部设立了统计学专业[1],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更把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统计学的专业地位及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与之相反,关于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于其他大类专业的教学研究,关于统计专业教学的教学语言设计的研究还未得到深入发展。

 

教学语言是一类广义的语言,是教学者与教学对象的多种感官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人文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展示。教学语言的设计,就是通过调动教学对象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来实现教学目标。

 

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语言主要包括:口语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和肢体语言,本文将从上述五个方面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语言设计展开讨论与研究。

 

一、充分运用口语语言阐述教学内容

 

口语语言,是教学内容阐述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由于统计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统计学专业教学的口语语言与一般教学的口语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口语语言要准确、规范

 

由于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基于各种模型,通过逻辑推导来进行分析和推断,并以高等数学形式来描述,因此相关教学的口语语言应以标准的数学口语语言来准确、规范地阐述相应的数学理论,特别要注意相应的模型理论的提出和逻辑关系的表述、推导等,依此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同时,对复杂的逻辑关系及符号含义,要做出准确的表述,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了解、体会相应的含义,并能进行熟练、独立的运用。

 

2.对于后续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口语语言要亲切、生动

 

在针对特定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口语设计,把抽象的数学理论转换为具体的形象感觉,并结合适当的现实案例加以说明。特别是抽象的概念,比如随机过程中“下鞅”、“上鞅”、“鞅”以及“遍历性”等概念,要努力避免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进行授课,而是把该概念与日常实例相结合。

 

该定理是其后重要结论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证明太过数学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进行证明,而采用简明的语言来进行说明。对第一个不等式,可以强调为“在每个样本点上,取所有随机变量的最小值,做成一个新的随机变量,它的均值不会大于所有随机变量先做平均再取最小的那个值”,即“最小值的期望,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小值”;从而整个定理叙述为“最小值的期望,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小值,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大值,小于等于最大值的期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设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结合语音、语调、语速等变化来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控制教学节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具体教学内容。

 

二、准确运用文字语言刻画基本内容

 

文字语言,是教学内容可视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学生明确认知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统计学专业教学的文字语言的“准确性”,应具有如下特点:

 

1.对于基础理论的教学,注重文字语言的“数学性”

 

由于统计学是以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文字语言要符合数学描述的一般要求;同时,也要注重结合教学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强调重点。

 

比如,统计量的定义:“设x1,x2,…,xn为取自某总体的样本,若样本函数t=tx1,x2,…,xn中不含有任何未知参数,则称t为统计量”。在该定义中,应当注意三个非常重要的细节:“x1,x2,…,xn”、“任何”和“未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强调这几个细节,就可能忽略了小标“n”这个已知参数,从而产生对统计量概念的混淆,影响对统计量“样本均值”的认识。

 

2.对于后续课程的案例教学,强调文字语言的“概括性”

 

统计学处理的是实际的、非数学的对象,特别是一些来自社会经济活动的、真实物理环境的或现实遗传学科的具体实例。此时的文字语言,不仅要具有抽象性,抛弃不必要、不相关的、过多的背景描述,还要朴实易懂,最大限度地概括试验的理论背景、数据的研究意义。其意义在于,既利于学生理解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目标,同时也为学生的思考留出相应的空间。

 

三、简明地运用符号语言,压缩复杂意义

 

符号,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的缩写;符号语言,就是利用基本符号,以简单、明确和形式化的方式来简化复杂关系及大量文字性描述。在形式上,符号语言可以简化计算和推理过程,明确其中的逻辑过程,展现其抽象性;在意义上,通过结合具体试验背景,符号语言精练了相关信息的描述,体现其简洁性。由此可见,符号语言对相应学科的发展、传播和普及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统计学专业而言,其基础理论部分的符号语言基本与高等数学的符号语言是相似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符号的灵活运用,并提及相应符号的意义。

 

对统计专业低年级学生,教师要通过符号语言的设计,消除学生对符号的陌生感,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类符号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各类符号描述相对复杂的含义,并将复杂的文字性描述利用符号来进行简化描述,进而培养学生利用符号语言来压缩复杂意义的能力。

 

例如,在概率统计中,随机变量的期望eX是一个重要概念,通过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符号描述。在符号语言下,概率空间记为Ω,F,p,随机变量记为X,对应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分别记为px和Fx,从而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eX有如下表述记为

 

其中,eX是数学期望(expectation)的符号,第一个等式为实空间R中的数学期望描述,这是一般概率论中的结论;第二个等式为实空间中的一般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表达式;第三个等式则为在概率空间Ω,F,p中的描述形式,是Riemann-Stieltjes积分,这是在随机分析范围下常用的描述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上述关系式的意义及使用范围。

 

再如Lindeberg-Levy中心极限定理:设{Xi}∞i=1是相互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且eXi=μ,VarXi=σ2>0都存在;若记Y*n=X1+X2+上述定理中的符号沿袭了高等数学的符号方式,同时,将σn改写为nσ2,其目的在于强调正态分布关于参数μ和σ2的依赖关系。强调这种依赖关系,有利于学生对正态分布的掌握,进一步明确随机变量与其特征参数的关系,也为后续其他重要分布和统计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统计学专业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基于基本符号,在特定的实际问题中,创造性地定义一些新符号,并赋予明确的含义,从而把特定问题进行符号化描述,简化统计分析、推断过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定义的新符号首先要遵循一般的符号原理与意义,不只是符号的数学意义,还有在特定问题下的符号意义;其次,满足问题分析的需要,充分利用特有名词的缩写、符号的上、下标等。

 

比如,在回归分析中,基于多变量的多项式回归模型中,因变量y关于自变量x1,x2的二元二次回归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11x21+β22x22+β12x1x2+ε。在该表达式中,β的小标1、2分别代表与变量x1,x2有关,而重复出现的次数则表征了相应变量的阶数。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对该类下表可以进行改进,比如将β12改记为β1,2,即下标中的“12”改为“1,2”,通过添加“,”进一步明晰变量的交互关系。

 

四、合理运用图表语言,明晰基本关系

 

图表语言,是利用图像、表格等直观的形象来描述复杂的概念、关系以及抽象数据所具有的含义。与符号语言的简洁和抽象相比,图表语言更具形象、直观的特性,能记录数量变化趋势、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展现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在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图表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数据图表,记录数量变化趋势

 

数据图表,主要是对试验结果所获得的数据的形象表达,比如某地区的生产总值、居民消费额、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等具体数据的excel表格或柱状图,以及对抽象数据处理之后所形成的频数直方图、频率直方图、盒子图等。依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数据图表来说明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并掌握进行统计推断的方向。

 

2.分析图表,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图表,主要是指基于概率论与统计分析所得到的分析结论的图表,目的在于展示分析结论,进而解释变量关系。主要包括:(1)教材所附的典型分布的分布表,如正态分布表、F分布表、t分布表等;(2)数据分析表,如回归分析中所得到的modelSummery、anVoa、Coefficients等;(3)结论预测表,如变量拟合图、时间序列分析表等。

 

3.关系图表,展现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

 

关系图表,主要是指为了那些抽象描述多个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对各种概念、方法、思想等的总体描述。从大的角度上讲,借助于关系图表,学生对统计学的发展、不同统计思想与方法间的异同等方面,会形成整体认识,常见于导论一类课程。从小的角度上讲,通过建立关系图表,学生可以进一步区分具体的概念,深化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巧妙运用肢体语言,深化教学效果

 

肢体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作、姿势、表情等肢体的动作和变化来传达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首先,肢体语言具有形象、生动、操作性强;其次,易于学生的模仿与体会,以形成对抽象概念的形象认识;再次,可以很好地控制教学进程,如加速新课程的引入、教学内容的转换等。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关怀。

 

总之,教学设计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依据学习原理和教学理论,对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计划,进而形成完整、有效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因此,教学语言的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教师的教学语言设计能力将会得以丰富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思想与技术日益受到重视,统计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统计学专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刻地考虑教学语言的设计,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努力做到知识、技术、思想的传播,也做到人文关怀的传承,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

数字经济概述篇6

[关键词]经济活动数学方法应用经济量化模型

经济活动的产生源于结绳记事的计数,从一开始它的发展就离不开日常数字的整理、汇总和比较分析。而这些工作的方法和技术处理与数理知识密切相关,即经济活动的核算分析、资源配置、绩效分析等方面需借助数理工具来完成。目前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呈日趋深入和扩大的趋势,近几年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工作基本都是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

一、用数学公式更精确地定义风险价值,VaR是数学在经济中的成功应用

风险价值(英文缩写VaR)理论分析是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在给定的条件下,该金融资产(投资组合)市场价格的潜在最大损失。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两个基本因素:“未来一定时间”和“给定的条件”。前者可以是一天、一周或一月等,后者可以是经济条件、市场条件、上市公司及所处行业、信誉条件和概率条件等。概率条件是VaR中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最普遍使用的条件。如果更精确地表达风险价值的含义可以借助如下数学公式:

设风险资产的初始值为1,R(h)为持有期限h的收益率,f(x)是X=[1+R(h)]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

X*满足:1-Za=∫X*-f(x)dx=p(X*)即X*是给定置信概率为Za时X的临界价值。

VaR的定义为:

VaR=e(X)-X*,其中e(X)为X的期望。

因此可见,通过数学公式VaR可以把金融机构的全部资产组合风险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数字,VaR可以说是经济学和数学两学科结合的产物,或者说数学发展到今天已使风险量化成为可能。

二、aHp法、专家调查法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综合分析评价法在上市公司信用评价中广泛应用,使信用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上市公司信用评价主要借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确定核心是权系数的确定,其中最客观的评价方法就是上述的综合分析评价法。该方法就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即根据所给的条件对全体评判对象中的每一个对象赋予一个实数,通过总分法或加权平均法等数学计算方法得到综合评分,再据此排序选优。但当各个因素具有模糊概念时,权重就带有模糊性,这时如利用普遍的方法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而模糊数学就是利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客观实际和人类主观活动中存在的模糊现象,于是借助模糊数学的经济评价方法就随之产生。综合评价法一方面集合了aHp法与专家调查法在财务指标评价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发挥了模糊评价方法在具有模糊性的指标评价中的独特作用,因而它能更客观地、更全面地对上市公司的信用进行评价。

三、数学与概率统计的原理应用于经济抽查法,科学地计算所需样本的数量和样本误差,使样本特征最大程度地接近总体的特征

在使用经济抽样法时,要使所选样本的特征尽可能反映总体特征,就需借助数理与概率统计原理科学地计算样本的最佳数量,以减少审查成本,降低工作风险,提高审查效率,提供恰当正确的审查结论。借助数学工具建立的选样模型的表达公式如下如下:

n=t2p(1-p)n/2n+t2p(1-p)其中为误差范围,p为预计的差错率,1-p为预计的正确率,n代表总体数量,t是概率度。

利用以上的概率统计数学模型计算出的最佳样本数量,再结合适当的选取样本方法就能使审查工作的风险降到最低,工作成本达到最少,效率达到最高。适当适量的样本关键作用是能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帮助被审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数学方法在理财、管理会计领域的普遍运用使经济活动研究的快捷化成为可能,经济量化成为事实

首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资本结构论,米勒模型,mm理论等广泛运用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与数理统计;期权定价模型则广泛运用了偏微分方程及随机微分方程等较为先进的、复杂的数学理论方法。其次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方面,利用了运筹学预测成本和销售额,利用马尔可夫链预测企业经营状况,应用微分法建立经济定货量模型、经济生产量模型等等,可见数学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已经广泛化、深入化,两门学科的结合使得经济量化模型的建立有了科学的依据,经济数字化得以实现。

数字经济概述篇7

[关健词]数字商品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模式信息服务

一、引言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经济也日益繁荣起来。互联网经济(也通称数字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其向无形化的转换,非物质化内容的数字商品的创造与操作成为经济价值的一项主要来源。数字商品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涉及各种不同领域的许多活动,它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改变了开展交易的方式,然而,以数字商品为代表的无形经济并不限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的日益普及,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使媒体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数字商品也会随之越来越普及。

二、数字商品概述

通过电子途径交易的数字商品是指在internet上或通过其它在线方式交易的数据、信息与知识。包括各种在线报刊、杂志、音乐、教育、可检索数据库、咨询及专门知识与意见。数字商品不受特质障碍限制,也不限于诸如“耐用”、“笨重”、“独特”、“稀缺”等传统经济特征。相反地,无形商品可同时“既经久耐用又易于破损,既笨重又可无限分割,既独特又普遍,既稀缺又充裕”。纯粹无形商品的贸易与传统电子商务截然不同,因为传统电子商务主要限于有形商品或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的混合物质的交易,或者是为此种交易进行准备,交易数字商品需要新的交易模式和程序。传统的观点认为,信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减少不确定性。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中,信息及其内容则既是生产资本同时又是商品。

三、数字商品的属性

概括地讲,数字商品具有五个基本属性:

1.无形性。数字商品是一种无形商品。尽管现实中的许多产品都包含有形因素,又包含无形因素(即包含专有技术或品牌认同等无形因素)。

但数字商品作为一种虚拟商品,不包含任何有形成分。

2.非损耗性。同一数字商品可由同一消费者或者不同消费者反复使用。某一个人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别人的消费量。

3.擅变性。数字商品易于修改,从会导致巨大的产品变异与定做数量。

4.可再生性。快速低廉的再生能力会引起规模经济与版权保护问题。

5.时效性。数字商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也就是时间从属性,(如股市信息,气象信息等),而不具有时间独立性(如字典信息),也不具有任何居间性质,如驾驶员的行车地图、旅馆信息与电话号码。时效性的标准对按照一贯贸易模式交易的同类包装的数字商品的鉴别非常重要。

由于上述特性的缘故,数字商品的排他性难于长久保持,分享是同时的或相继的,并能影响到产权的配置。尽管实物商品的销售商要失去其所有权,数字商品的销售商则能继续持有。

四、数字商品的定价问题

传统的定价与交易机制只适用于数字商品经济价值的获取。产品的价格一般包括三个因素:生产成本、协作成本和利润。协作成本包括全部信息的交易成本。信息处理对于协调那些执行主要工序过程的机器与人力的工作十分必要。现在日益明朗化的是,随着变量——生产成本趋向于零,以及由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而极大缩小的交易成本与当前贸易模式中日益减少的利润,在决定数字商品的价格时,必须引进新的概念。生产成本不能作为定价指南,因为投入和产出之间没有多大联系。规模消费不需要规模生产。规模经济是由消费决定的,而不是生产决定的。数字商品的生产制作中的规模经济是有限的,但是其经销中的规模经济却相当显著。

传统上,内容的定价一直以给付媒介为基础——主要以方便程度来衡量,而不是以实际质量为基础,例如,书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印刷质量与页数,但是好书与坏书的价格却常相差无几。数字商品的电子交易意味着非联系性,即内容的定价可以脱离媒介,允许在内容估价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偏差。这种非联系性也会引起一些问题,如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消费者的支付愿望通常受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或者不消费影响。与此相应,考虑到复制/分享与相关外在化的容易程度,对评估数字商品的价值不是一种适当的方法。另外,对消费者来说,在不了解内容的情况下,要确定购买某一种数字商品是否值得是很困难的。

再者,当数字商品的价值属高度时间密集型时,数字商品的定价问题常常引发估价的内在不稳定性这个根本问题。

数字商品定价方案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复杂。互联网为销售、共享与放弃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而且,既可以按照“数字商品的实际利用”向消费者收取费用,也可以按照固定方式收费。

五、数字商品的电子商务模式

数字商品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四种:网上订阅模式、付费浏览模式、广告支持模式和网上赠与模式。

1.网上订阅模式(subscription-basedsales)。网上订阅模式指的是企业通过网页向消费者提供网上直接订阅、直接信息浏览的电子商务模式。网上订阅模式主要被商业在线机构用来销售报刊杂志、有线电视节目等,主要包括:

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指在线经营通过每月向消费者收取固定费用,提供各种形式的在线信息服务。

在线出版(onlinepublications)在线出版指的是出版商通过互联网络,向消费者提供除传统出版物之外的电子刊物。

在线娱乐(onlineentertainment)在线娱乐是软体产品和服务在线销售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

2.付费浏览模式(thepay-pet-viewmodel)。付费浏览模式指的是企业通过网页安排向消费者提供计次收费网上信息浏览和信息下载的电子商务模式。

3.广告支持模式(advertising-supportedmodel)。广告支持模式是指在线服务商免费向消费者或用户提供信息在线服务,而营业活动全部用广告收入支持。这是目前最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之一。

4.网上赠与模式。网上赠与模式是一种非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它指的是企业借助于国际互联网全球广泛性的优势,向互联网上的用户赠送软件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六、结论

在电子商务领域内存在许多根本不同的商品,有实物型的产品,也有数字型的产品,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并通过不同的贸易模式交易本文对数字商品的定义、特性、定价及交易模式做了初步探讨,以便使数字商品成为贸易领域的后起之秀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带来新的贸易机会。随着网上信息、内容和知识数量的迅猛增长,如果没有效挖掘利用这些未开发的资源,则是一种巨大的经济浪费。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stuartbarnes,brianhunt.赵科杰,陈龙译.电子商务与虚拟商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万菁菁.好看、好听、更好买——虚拟产品体验实现研究[j].电子商务2008,(1):36-39.

数字经济概述篇8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证据视听资料书证数字证据规则

   包括法律在内的社会科学往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对自然科学所引导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同时获得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从法律纵向发展历史来看,每次重大技术进步都会在刺激生产力飞跃提升的同时促进法律进步,工业革命时代如此,信息革命时代也是如此。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法律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其中首先是实体法的扩展与创新,随之而来的则是程序法的修正。但是由于目前研究尚处于初始状态,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数字技术对法律提出的挑战,体现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行政法的一些程序流程中,我国在一些实体法中已开始逐渐解决,但在程序法上仍未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在当前已经出现的大量技术含量极高的案例中,作为程序的核心——证据制度,不论是民事,还是刑事、行政证据制度在面对新问题时都处于一种尚付阙如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在目前沸沸扬扬的新浪与搜狐的诉讼之争中又一次被重演。不仅当前制定证据法的学者们所提出的数稿中有的根本就没有此方面的规定,即使作为对以往司法实践的总结与最新证据规则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数字技术引发出的愈来愈多的问题也依然未给予应有的注意。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数字技术环境下对证据制度进行再研究(注:数字证据可以出现于三大程序法中,本文针对民事、行政、刑事程序法中的数字证据问题的共性进行讨论,并不涉及基于不同程序性质而产生的细节问题。同时,我们无意在此对我国原有证据体系的分类模式与合理性等进行论证,那并不是本文所主要研究的问题。)。

   一、数字证据概念评析

   使用精确的概念,进行内涵的准确界定与外延的清晰延展,对于一个科学体系的建立极具方法论意义,并且也符合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因此,建立一个体系首先进行的便应是概念的归纳。同时,一个精确的概念必须能够抽象归纳出所有客体的本质共性,必须能够把表现同性质的所有现象全部容纳进去。对数字证据进行概念归纳,基于其鲜明的技术特征,在归纳时要回归到数字技术层面,在其所使用的数字技术与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的结合中寻找恰当的突破点。

   关于数字证据的概念,在国际上至今未有定论,如computerevidence(计算机证据)、electronicevidence(电子证据)、digitalevidence(数字证据)都具有其使用者。我国采取数字证据概念的大多是it业界,法律学者采用的概念主要是计算机证据与电子证据,进而在这些概念基础上分析证据的性质、效力、类型等(注:还有的学者在论述中并未对其使用的概念进行定义,如吴晓玲发表于《计算机世界》1999年第7期的《论电子商务中的电子证据》一文中使用电子证据,游伟、夏元林发表于《法学》2001年第3期的《计算机数据的证据价值》一文中使用计算机数据电讯。吕国民发表于《法律科学》2001年第6期的《数据电文的证据问题及解决方法》一文所使用的数据电文等都未进行明确的法律上的界定。)。这些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存在一些问题,之所以如此,或者是因为单纯注重对社会经济层面的考查却忽略了对技术层面的透彻分析,或者是因为虽进行了技术的分析,但却未深入到进行法律归纳所需要的足够程度。因而有必要在与这些概念、定义的多维比较中分析数字证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数字证据与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概念的比较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虽然各个概念所使用的语词不同,但在内涵上,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都是针对不同于传统的数字化运算过程中产生的证据,在外延上一般囊括数字化运算中产生的全部信息资料。不过,计算机证据与电子证据这两个概念并不妥贴,不能充分表现该种证据的本质内涵,由此而容易导致概念在外延上不能涵盖该种证据的全部形态。

   1.“计算机证据”概念。有人认为,“计算机证据,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1]采取“计算机证据”概念来表述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证据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计算机及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网络是数字化运算的主要设备,并且目前数字化信息也大多存储于电磁性介质之中。从数字化所依靠的设备的角度来归纳此类证据的共性,在外延上能够涵盖绝大多数此类证据。然而,虽然计算机设备是当前数字化处理的主要设备,计算机中存储的资料也是当前此类证据中的主要部分,但是进行数字化运算处理的计算机这一技术设备并不是数字化的唯一设备,例如扫描仪、数码摄像机这些设备均是数字化运算不可或缺的设备,但并不能认为这些也属于计算机之列。从国外立法来看,没有国家采取computerevidence,采用这种概念的学者在论述中也往往又兼用了其他的概念。迪尔凯姆认为,研究事物之初,要从事物的外形去观察事物,这样更容易接触事物的本质,但却不可以在研究结束后,仍然用外形观察的结果来解释事物的实质。所以,“计算机证据”概念从事物外形上进行定义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计算机证据”概念未能归纳出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作为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证据共性,不能够涵盖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全部的信息资料,而且在法律上也不能对将来出现的证据类型预留出弹性空间。

   2.“电子证据”概念。目前,采用“电子证据”者甚众,但对电子证据的具体含义则各有不同表述。有人认为:“电子证据,又称为计算机证据,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2]有人认为:“电子证据,是指以数字的形式在计算机存储器或外部储存的介质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或信息。”[3]“电子证据是指以储存的电子化信息资料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电子物品或电子记录,它包括视听资料和电子证据。”[4]加拿大明确采用了电子证据概念,在《统一电子证据法》(Uniformelectronicevidenceact)的定义条款中规定:“电子证据,指任何记录于或产生于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中的媒介中的资料,其可以为人或计算机或相关设备所读取或接收。”[5]

   综合起来,各种电子证据的定义主要有两种:第一,狭义的电子证据,等同于计算机证据概念,即自计算机或计算机外部系统中所得到的电磁记录物,此种内涵过于狭小,不能涵盖数字化过程中生成的全部证据,不如第二种定义合理。第二,广义上的电子证据,包括视听资料与计算机证据两种证据,在内容上包含了第一种定义,并且还包括我国诉讼法中原有的视听资料。但我们认为,这些定义中不仅所使用的“电子”一词不妥,而且所下定义亦为不妥,理由如下:第一,将电子证据或者计算机证据定性为电磁记录物未免过于狭隘。虽然数字设备的整个运作过程一般由电子技术操控,各个构件以及构件相互之间以电子运动来进行信息传输,但是仍然不可以认为该种证据即为自电子运动过程中得到的资料。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2(5)中规定:“电子(electronic),是指含有电子的、数据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或类似性能的相关技术。”扩大解释了电子的语词内涵,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载体来表达扩大的电子语义,已经失去了“电子”一词的原义,原本意义上的电子只是其使用的“电子”概念中的一种技术而已,从而能够涵盖大多数此类证据。不过,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使用能够涵盖这些技术特性的“数字”概念,在工具价值方面更有可取之处。加拿大《统一电子证据法》解释中之所以采取“电子”,“因为信息为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所记录或存储”,但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并且接下来又承认有些数字信息(digitalinformation)未涵盖于本法,因为有其他的法律进行调整。第二,电子证据概念不能揭示此类证据的本质特征。电子运动只是数字化运算的手段,而非本质,并且也并不是所有数字设备的运算全都采取电子运动手段。进行数字化运算的计算机设备及其他数字设备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些设备的运算均采取数字化方式,而非在于均采取电子运动手段。第三,不论是将视听资料这种已存的证据类型纳入电子证据中,还是将电子证据纳入视听资料中,都会致使“电子证据”与我国诉讼法中的“视听资料”相混淆,而此类证据与视听资料证据的本质共性并不相同。视听资料主要为录音、录像资料,其信息的存储以及传输等也都采取电子运动手段。录音、录像采取模拟信号方式,其波形连续;而在计算机等数字设备中,以不同的二进制数字组合代表不同的脉冲,表达不同信号,信息的存储、传输采取数字信号,其波形离散、不连续。二者的实现、表现、存储、转化都不相同。传统的电话、电视、录音、录像等都采取模拟信号进行通讯,这是视听资料的共性,而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则采取数字化方式通信,这是数字化运算中生成的证据的共性,两者不同,不应混淆。

   可见,狭义上的电子证据在外延上只能容纳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部分证据,失之过狭;广义上的电子证据确实能够在外延上容纳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全部证据,但却失之过宽,如将视听资料与计算机证据这两种差别极大的证据容于同一种证据类型中,将不得不针对两种证据进行规则的制定,从而导致同种证据类型的证据规则不相统一,很难建立起一个和谐一致的体系。

   (二)数字证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我们认为,数字证据就是信息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以数字形式读写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资料。这里使用的“数字”(digital,digitspl.)与日常用语中的“数字”语义并不相同,虽并不如“电子”更为人们熟悉和容易理解,但重要的是根据科学的需要和借助于专门术语的表达,使用科学的概念来清晰地定义相关事物,况且“数字”概念在现今信息时代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已为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现代计算机与数字化理论认为,数是对世界真实和完全的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基因组的破译说明,甚至代表人类文明最高成就的人自身也可以数字化。[6]来势汹涌的全球信息化潮流实际上就是对事物的数字化(digitalization)处理过程,区别于纸质信件、电话、传真等传统信息交流方式,这种采用新的信息处理、存储、传输的数字方式在现代社会包括日常交往与商业贸易中逐步建立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毋庸置疑的是,数字技术还会不断地发展,因此在进行法律调整之时就更不能限定所使用的技术与存储的介质,从而在法律上为技术的发展留存一个宽松的空间。

   1.数字证据有其数字技术性。信息数字化处理过程中,数字技术设备以"0"与"1"二进制代码进行数值运算与逻辑运算,所有的输入都转换为机器可直接读写而人并不能直接读写的"0"、"1"代码在数字技术设备中进行运算,然后再将运算结果转换为人可读的输出。数字证据以数字化为基础,以数字化作为区别于其他证据类型的根本特征。数字证据具有依赖性,其生成、存储、输出等都需借助于数字化硬件与软件设备;具有精确性,数字证据能准确地再现事实;具有易篡改性,数字化技术特性决定了数字资料可以方便地进行修正、补充,但这些优点在数字资料作为证据使用时成为缺点,使其极易被篡改或销毁,从而降低了数字证据的可靠性,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在对数字证据进行规则的制定时应当切实保障其真实性。SwGDe(ScientificworkingGrouponDigitalevidence)与ioDe(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nDigitalalvidence)在1999年在伦敦举办的旨在为各国提供数字证据交换规则的会议iHCFC(internationalHi-techCrimeandForensicsConference)上提交了一份名为《数字证据:标准与原则》的报告,对数字证据从技术方面进行了定义,“数字证据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或传输的信息或资料”,[7]在接下来的规则中则重点阐述了如何对数字证据的真实性进行保障。

   2.数字证据有其外延广泛性。数字证据概念在外延上既可以容纳目前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全部证据,又具有前瞻性,可以容纳以后随着技术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此类证据。数字证据可以产生于电子商务中,也可以产生于平时的日常关系中,表现为电子邮件、机器存储的交易记录、计算机中的文件、数码摄影机中存储的图片等。从美国FBi目前的犯罪执法中可以看到,现在专家越来越喜欢用数字技术对一些其他证据进行处理,例如用avidXpress视频编辑系统、Dtective图像增强处理软件对取得的录像进行处理,并且这种处理也往往得到法庭的承认。这种对原始证据进行数字技术加工后形成的证据也可看作是一种传来数字证据,即形成了一种证据类型向另一种证据类型的转化,例如对我国视听资料中的录音、录像进行数字处理后可以认为是数字证据,适用数字证据规则。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同的证据类型往往适用不同的证据规则,从而在真实性等方面可能作出不同的认定。

   数字证据一般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机器中存储的机器可读资料,二是通过输出设备输出的人可读资料,如显示设备显示出来或者打印设备打印出来的资料。前种作为数字证据毫无疑问,而后者从表面看来似乎可以认定为书证。其实,此种人可读的输出资料仍然属于数字证据,因为这些资料来源于数字化设备,是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取得的,其产生完全依赖于前者,人可读的资料是由机器可读的资料经过一个转化过程而取得的,两种资料在内容上保持了一致性,具有同质性,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后者的真实性依赖于前者,在如何确保真实性、合法性等规则上,应适用数字证据的规则,却不可以因为其表现为传统的纸面形式就认为是书证,从而适用书证规则。

   二、将数字证据纳入我国证据体系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

   数字技术推动出现的社会经济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体现于法律之上,在实体法上表现为,要求更新确认这种新技术指示的新类型社会关系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程序法上表现为,当这种社会关系的当事人因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时,应当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相关程序,或者对已有程序进行完善,能够满足这种纠纷不同以往而与其技术特征相适应的要求。而在程序法证据制度上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要求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数据资料等能够纳入到证据体系中,得到证据规则的认可,能够被法庭接受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虽然数字证据并不单纯只是在电子商务关系中产生,其还可在其他社会关系中产生(注:以数字化设备为基础而生成的数字形式读写的证据均可认为是数字证据,其可以为民事程序法上的证据,也可以为刑事、行政程序法上的证据。不过,在现阶段,电子商务关系中产生的这类证据的数量多于其他类型社会关系,但不可以认为数字证据即为电子商务中产生的证据,例如内部局域网、个人计算机存储的资料也可成为数字证据。),但数字证据问题主要是出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而提出。出于电子商务交易追求交易的快速便捷、无纸化(paperlesstrading)流程,在很多交易过程中很少有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纸质文件出现,电子商务交易中所存在的与交易相关的资料可能完全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计算机等存储设备中。一旦产生纠纷,如果在程序法上不承认数字证据的证据力,当事人将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权利主张,无法得到法律救济,商人对电子交易就难以产生依赖感,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起,eDi数据交换方式便以其便捷、高效、准确而备受青睐。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对电子商务等进行大量的立法工作,欧美各国在实体上早已承认以数据电文方式订立合同、申报纳税与以信件、电报、传真等传统方式具有相同效力,在程序法上也作了相应的规定。美国《联邦证据规则》通过重申现行判例和成文法的形式肯定了数据电文无论是人工做成的还是计算机自动录入的都可作为诉讼证据。英国1968年《民事证据法》规定,在任何民事诉讼程序中,文书内容只要符合法庭规则就可被接受成为证明任何事实的证据,而不论文书的形式如何。[8]在1988年修正《治安与刑事证据法》(thepoliceandCriminalevidenceact)也作出了类型的规定。加拿大通过R.V.mcmullen(ont.C.a.,1979)一案确立了新证据在普通法上的相关规则。联合国贸法会在《电子商务示范法》中规定,“不得仅仅以某项信息采用数据电文形式为理由而否定其法律效力、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又承认了以数据电文方式订立的合同的有效性,并且认为,在一定情况下数据电文满足了对原件的要求,在诉讼中不得否认其为原件而拒绝接受为证据。这些规定运用功能等同法(functional-equivalent),认为只要与传统式具有相同的功能,即可认定为具有同等效力。我国也与这一国际立法趋势相靠拢,例如我国新修订的海关法中规定了电子数据报关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在合同法中已承认以电子数据交换方式订立的合同的有效性,承认其符合法律对合同书面形式的要求。要使实体法的修改有实际意义,就必须设定相应的程序规则,使得以实体规定为依据,在诉讼中寻求救济时具有程序法基础,否则实体法上的修改不啻一纸空文。

数字经济概述篇9

摘要:字母缩略形式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构词方式的汉语词汇形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交际领域中大量涌现,并且呈现出日益频繁的使用趋势。经济领域的字母缩略形式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字母缩略的主要特征外,在盛行原因方面还具有自身的特点。针对当前经济领域字母缩略形式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采取合理的原则和措施来应对。

关键词:经济领域字母缩略规范

前言

词汇属于语言中动态的开放性系统,是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在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时,词汇系统总是显得异常活跃,总是能够最先把这些变化呈现出来。汉语中的词语缩略现象古已有之,但是字母缩略的形式却是随着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出现和使用而产生的。

近年来,汉语里使用字母缩略形式的趋势日益明显,表现为使用数量大和使用范围广两个主要特征。在使用范围方面,科技和经济是字母缩略形式被大量使用的两个主要领域。其中,由于经济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因此该领域中许多字母缩略形式也为普通受众熟知。

一、经济领域中的字母缩略形式

汉语的字母词语形式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存在,如x射线、wC等,但数量极少,而且使用范围也非常窄,所以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wC”就是英语“watercloset”的首字母缩略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间科技、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日益广泛和频繁,大量外来的词语直接以字母词语的形式被吸收进汉语词汇系统中。如现在已为人们所熟悉的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wto(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mBa(工商管理硕士,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等国际通用的词语。字母词的广泛运用,大大便利了人际交往、国际交流,体现了国际资源合理共享的大趋势。

如前所述,经济领域的字母缩略形式正在被广泛使用。我们按照其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只保留常用外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如把“Freight(运费)”缩写为“F.”,把“Cost”缩写为“C.”。

2、只保留字母较多的外语单词中的一部分

如把“dividend(股息)”简写成“Div.”,把“Company,Limited(有限公司)”简写成“Co.,Ltd”。

3、提取一组单词中的首字母

如“Catt(关贸总协定)”是从“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中提取的每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从“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中提取的每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

4、合并多个单词,构成一个新词

如“aRm(可调整息按揭)”是由“adjustable-Ratemortgage”合并而成,“eURomaRt(欧洲共同市场)”是由“europeancommonmarket”合并而成的。

经济领域字母缩略形式的使用既与国际通用表述方式取得了一致,又符合语言交际中的经济性原则。

二、经济领域字母缩略形式盛行的原因分析

字母缩略形式在汉语中从罕见到盛行,经历了并不太长的一个发展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内部因素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在表意明确的前提下追求语言表达的简洁经济,这就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发挥作用。现在盛行的字母缩略形式以2-4个字母居多,如:

BBS――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布告栏系统)

emS――expressmailService(邮政特快专递服务)

YRt――Yearlyrenewableterm(按年度续订的定期保险)

opeC――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

把文字数量大大缩短,书写会话的速度自然加快了。这也符合GeorgeKingsleyZipf所指出的“词语越短,使用频率就越高,使用频率越高,词语就越短”的说法,这是一种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除经济原则外,语言间的补偿机制和趋同机制也是字母缩略形式盛行的两个重要因素。

2、社会发展因素

词汇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发展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信息技术的革命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显现,为字母缩略形式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科技的迅猛发展是语言快速简化的基础之一,科技交流的日趋频繁是字母词产生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新技术、新事物和新概念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新技术、新事物和新概念需要用新词语来表达和描述,在尚无统一规范的汉语泽词时,直接引用外语词或外语字母缩略形式是科技领域中避免误译、误导和误解的最常用方式。随着科技不断转化为生产力,科技产品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为人们所熟知。受其影响,一些字母词自然不可避免地随着大众传媒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中,逐渐形成一类特殊的新词汇。现代媒体的传播速度迅捷也是借入语言的一方来不及产生对应新词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只得直接借用国际通用的一些术语表述形式。

字母缩略形式的出现和大量使用也是信息社会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必然产物。长期以来,使用字母文字的欧美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地球村”的面貌也初步形成。在这些大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在经济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英语自然成为国际通用语。字母缩略形式的使用跨越了国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利于协调和统一。在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暂时处于弱势地位的时期,字母缩略形式大批进人汉语使用领域,是语言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正常反映。

3、语用心理因素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观和语用心理会对语言接触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就汉语中的字母缩略形式被大量使用而言,除上述语言内部和社会发展因素外,还受到人们模仿趋同和求新崇洋等心理的影响。

主流媒体的语言表述形式和名人名言常常被普通社会群体所仿效,久而久之会在词汇使用层面形成趋同倾向。人们偏爱使用外语中的字母缩略形式,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模仿心理因素的影响。一种语言形式被使用地越频繁,就越有有可能发生简化。简化与模仿相结合,使汉语中字母缩略形式被广泛地使用。

求新心理既是一种语用心理,也是一种文化心理。字母缩略形式作为一种新的词汇形态,正是迎合了汉语使用者的这种心理需求,同时能够给语言的受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相当一部分人在运用语言的时候附庸风雅,追求洋味,认为多用字母缩略形式就能体现出自己良好的文化素质、前卫的语言能力和高雅的生活情调,会被他人视为拥有知识或者地位。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字母缩略形式大量进入汉语交际领域,使用频率也大不断提高。

三、经济领域字母缩略形式使用规范

当前,经济领域存在大量字母缩略形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交际的效果,对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都产生着消极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规范原则和措施:

1、字母缩略形式与原词语共现

在文本中新出现的缩略词语,人们往往并不熟悉,这时可将缩略形式与原词语共现,尤其是该缩略形式第一次在文本中出现的时候。否则,读者只能推测其含义,就会影响人们对词义的理解,如“Coo(Chiefoperatingofficer首席运营官)”、“Vat(valueaddedtax增值税)”等。类似这种情况,应当在简缩形式后面加括号说明,或者在文章中进行解释。而那些缩略词语使用时间较长,如“wto”、“Ceo”等,意义已为人们熟知,在文章中就不必与原词语共现了。

数序缩略词语由于省略的部分太多,在信息的保留上与原词语出入较大,表意不很明确,这是它本身的一个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数序缩略词语时要格外注意,比如“3C认证”,多数人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其真正含义,需要在文本中作出“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这样相应的解释。

2、注意结合语境,消解歧义

有时候,相同的字母缩略形式会出现在不同的应用领域,表示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这类字母缩略形式的时候,一定要通过文本语境对其意义加以规约,否则就容易出现歧义,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aG”这一缩写词,在商务方面它的意思是“agency”,在农业术语中是“airgap”的意思,在美术方面是“artgallery”,在航海技术方面是“aboveground”等多个不同的意思。

3、限定字母缩略形式的使用范围

具有行业和地域特点的缩略词语一旦超出它的使用范围,就会造成交际的困难。前文所述的多个词例显示,这些表述形式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经济领域的字母缩略形式有一些广为人们熟知,使用也起来比较自由,但多数缩略形式的本来含义并不为公众熟知。因此,使用这部分词语时,要针对读者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表述方式。

4、加强规范意识

总体看来,新闻工作者、文学创作者和青年人是各种缩略形式的制造和使用主体。其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是抓时间讲时效,追求快节奏,对词语进行简缩的愿望比一般人强烈,而且,各种媒体对所刊载的内容有版面和时间上的限制,也是新闻工作者大量创造缩略词语的原因。因此,加强缩略词语生成和使用的主要群体的规范意识,尤其是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5、加强媒体自律

大众传播媒体,尤其是部级传播媒体,社会覆盖面宽,受众多,容易受到广泛关注。它们所使用的缩略词语对社会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因此媒体在词语使用方面需要加强自律。首先,媒体在缩略词语的创造和使用中要尽量做到规范,注意减少临时的、随文而生的简缩形式,还要注意缩略词语的表意明确。其次,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功能,一些符合简缩规则但不为大众熟知的简缩形式,可以通过媒体的频繁使用推广到社会中去。

四、结论

总的来看,汉语中大量使用字母缩略形式是受到语言接触的影响,是受语言交际需要支配的,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经济领域字母缩略形式的使用,在表意功能上做到了简洁准确,适应当前经济活动中文本表述的需要。因此,对字母缩略形式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只要观念正确,应对合理,是不会对汉语交际产生负面影响的。

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现代汉语词语缩略研究(项目编号:201103261)。

参考文献:

[1]孙翠兰,石卫华.字母词分类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8):63-65.

[2]赵藏赏,陈燕.论文中缩略词的规范使用[J].编辑学报,2002,(12):419-420.

[3]陈佳璇.字母词概念的重新界定[J].修辞学习,2007,(3):58-60.

数字经济概述篇10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知识库政府信息分类信息检索非结构化数据

一、概述

从简单消息传递到信息处理,再到20世纪90年代Karl-erikSveiby博士提出的知识管理概念,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和资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类的信息包括结构化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两大类:结构化信息是指经过人工标注、整理、加工过的按特定格式排列的信息;非结构化信息是指存储格式各异,没有经过人工加工、整理过的信息,如:邮件、文本文件、视频等。从《诗经》、《史记》到《圣经》、《荷马史诗》等记载人类文明的信息都可以归入非结构化信息的行列,而结构化信息的出现,则是最近几十年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才逐渐增多的。在政府信息当中,文件、报告、通知、函件、法规等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占据主导,Gartner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所存储的数据中,有85%以上是非结构化信息;每过三个月,其周围的非结构化信息就会增加一倍。非结构化信息构成了政府知识的主体,因此对政府领域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对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

起初政府的信息是分散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的,而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当要寻找某些知识的时候,往往无法在浩瀚的文海中找到所想要的知识,于是人们发现这些非结构化的信息作为知识的载体需要进行管理,由此出现了图书馆目录索引体系,而后出现了信息系统、oa办公系统、文件管理系统,为知识的积累和查询提供方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在无限的信息化系统,无限的信息孤岛中,人们寻找需要的知识的时候,可能再一次陷入迷茫的困境,人们会再一次发现找不到其所想要的知识。每当信息的载体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增加,知识就会再次淹没在浩瀚的载体之中。因此,对于知识载体建立整合机制,建立政府资源领域知识整合的标准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二、建立基于ontology的领域知识库

知识是人类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中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类进行智能活动的基础。知识描述是现在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在过去的几年中,知识描述的技术和理论经历了快速的变化和发展。ontology最早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后被人工智能研究者引入计算机领域中,使用ontology描述知识的内容。

⒈ontology的概述

⑴ontology的定义

由斯坦福大学的Gruber给出的ontology的定义被普遍接受。Fensel等人对此定义进行深入分析,认为ontology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包含4层含义: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明确(explicit)、形式化(Formal)和共享(Share)[1]。

――概念化: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所表现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

――明确:指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含义,以避免对同一概念的模糊的二义性的理解;

――形式化:指ontology是计算机可识别的,能被计算机处理的;

――共享:指ontology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即ontology针对的是团体而非个体的共识,不是对私有的特殊知识的理解和表述。

尽管人们对于ontology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通过以上这些定义可以看出ontology的一些基本特征[2]:

――ontology是用来描述特定领域的;

――该领域中的术语以及术语间的关系被明确的定义出来;

――使用一定机制(通常情况下是层次结构,使用is-a,Has-a等类型关系)来组织这些术语;

――ontology的使用者对领域中术语的含义存在一种共识。

⑵ontology的组成

ontology设计中,ontology模型通过一系列基本要素来描述客观现实的世界,对领域进行建模,实现领域体系的明确描述。根据perez分类法组织思想,并结合领域建模结构的特征,认为ontology模型中应该包含类概念/类(Concept/Class)、属性(attribute)、关系(Relations)、实例(instance)等基本要素。

――概念:在ontology中对概念明确的、格式化的描述,称为类(Class)。概念的含义很广泛,可以指任何的事物,如工作描述、功能、行为、策略和推理过程等。概念表示的是实例对象的抽象集合。

――属性:对于每个概念所具有的特性或者特征的描述称为属性。对于一个概念的属性特征有很多,在描述概念的时候,我们只采用那些和使用目的有关的属性,即有用的属性。同时按照属性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固有属性(仅属于一个概念的属性)和公共属性(属于多个概念的属性)。

――关系:对于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关系代表了领域中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联系,关系之间也可能构成新的关系。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除了子类关系(subclass-of)、部分关系(part-of)、实例关系(instance-of)、属性关系(attribute-of)等基本关系以外。同描述属性选取一样,我们在刻画领域模型的时候,只选取那些和使用目的相关的关系类型来刻画领域。关系形式上可以定义为n维笛卡尔(Descartes)乘积的子集。

――规则:每个属性所应当遵循的限制称为规则。举例来说,对于概念水,具有属性温度、质量等,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将变为水蒸气,所以,对于水的温度属性需要进行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就是规则。

――实例:从语义上分析,概念类表示的是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的集合,实例表示的是概念所描述的一个具体对象,一个概念的实例必须具备该概念所有的属性和属性值。实例也可以具有自己特有的属性和属性值。某个领域是由具体实例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组成的,ontology模型只是实际应用领域在ontology设计人员头脑中理解景象。

⑶ontology的表示

ontology主要用于描述领域知识包含的内容、属性。如果希望领域ontology能够方便的建立,实现领域知识的描述和利用,就应该选择合理、有效的表示方式,使ontology的表示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实用性。知识的一些表示方法如逻辑语言、框架、语义网络等都可以用来表示ontology。

①一阶逻辑谓词表示法

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是最早和使用最为广泛的知识表示方法。知识用事实和规则来表示,事实和规则的基本构成单位是谓词。谓词由谓词名和一个参数表构成,每个参数可以是常量、变量或函数。

Cycl和KiF(KnowledgeinterchangeFormat)[3]是一阶谓词逻辑语言的代表。Cycl和KiF都基于一阶谓词逻辑,同时还具有部分的二阶谓词逻辑特性。Cycl是Cyc系统的表示语言,它是一种体系庞大而非常灵活的知识表示语言。该语言在一阶谓词演算的基础上,扩充了等价推理、缺省推理等功能,在该语言的环境中配有功能很强的可进行逻辑推理的推理机。KiF是为不同计算机系统交换知识而设计的知识描述语言。KiF试图建立与不同格式的映射关系,从而实现知识表述格式的转换和系统间的交互。

②描述逻辑

在知识表示的研究中,描述逻辑(DescriptionLogic,DL)[4]是基于对象的知识表示的形式化工具,它是一阶谓词逻辑的可判定子集,能够提供可判定的推理服务,并且继承了语义网络的研究成果,定义了一种可操作的形式化语义,以支持知识描述的无二义性和推导算法的可跟踪性。DL基于逻辑的表示机制,根据概念和概念之间的二元关系描述术语学的知识,二元关系可以用来根据必要和充分条件定义一个概念术语,概念的所有实例必须满足这些条件。DL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可以根据描述定义概念(类),描述确定对象必须满足的属性,表达描述的语言允许构造复合描述,包括对对象之间二元关系的约束。

在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之后,描述逻辑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并走向应用,它是知识表示的形式化工具,实现的系统有BaCK、CLaSSiC、Loom等。由DaRpa组织提出的DamL+oiL(DaRpaagentmarkupLanguage,ontologyinferenceLayer)这种本体语言即是在描述逻辑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是描述逻辑主要还只能处理静态的知识,在对动态世界的表示与推理上却无能为力,尤其是对智能主体的内部知识库的表示显得乏力,也不能对服务的动态性与交互性进行刻画。

③基于框架的表示法

框架(Frame)是minsky于1975年提出的一种概念,是一种组织和表示知识的数据结构,用它来表示有关事物的知识的时候既可以表示出事物各方面的属性,又可以表示出它们之间的类属关系。它由框架名和一组用于描述框架各方面具体属性的槽(slot)组成。每个槽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个“侧面”。一个槽用于描述所论对象某一个方面的属性,一个侧面用于描述相应属性的一个方面。在比较复杂的框架中,侧面还可以是子框架调用,作为对槽的进一步说明。槽和侧面所具有的属性值分别称为槽值和侧面值。在一个框架表示知识的系统中,一般都含有多个框架,为了指称和区分不同的框架以及一个框架内的不同的槽,需要分别给它们赋予不同的名字,分别称为框架名、槽名和侧面名。无论对于框架,还是槽和侧面,都可以附加一些约束条件,对于所赋值给予限制。

框架表示法是一种结构化的知识表示方法,它善于表示结构性的知识,能够把知识的内部结构和知识间的联系表示出来,同时与计算机程序所说的结构相似,便于计算机表达和处理。适合表示典型的概念、事件和行为,能够很好的体现概念间的层次结构关系,但是框架表是方法的推理能力有限,不适合表示大量推理性知识。

⑷ontology的作用

①自然语言理解方面

自然语言的理解就是把自然语言描述的一个受限世界,变换为计算机的表示法描述的一个世界模型。领域ontology本身作为知识实体是系统的知识库,它由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构成,是对领域知识的概念化的描述。它可用来进行自然语言的消歧,和进行简单的文本推理。例如,对领域词典的应用,就是可以在对自然语言文本分词的时候,标明特殊的领域词汇的词性,消除词汇在特殊环境下的歧义,在以下的语法和语义分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文本推理就可以利用ontology中的缺省的知识填充空缺的意义,或者通过ontology中概念之间的转换关系找出句子的转义。

②知识工程方面

――知识共享和重用。领域ontology是实现领域知识共享和重用的基础,它为需要实现共享领域知识的使用者提供了公共的可共享的领域概念。开发领域ontology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人们和软件智能体之间对信息结构的理解提供一种可共享的、共同的理解机制,可以方便地进行知识共享和交互。通过维护、扩充领域ontology,使得面向领域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不必从头开始,大大缩短了开发的周期,节省了开发的费用。知识的重用是将知识利用在应用层中的过程,知识检索是知识重用的一个重要方面,ontology提供的术语使精确的检索成为可能。

――知识获取。一直以来知识获取都是知识工程的一个公认的瓶颈问题,因此知识获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5]。知识获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学科专家处获得专业知识,二是从文本或数据库中直接获取。但是,由于专家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精力的局限,很难给出完整的科学体系,而且据统计90%以上的知识可以从文本中直接获取,因此对从事大规模知识获取的人员来说,从文本中直接获取知识无疑是一种更为可取的办法。但是,由于文本都是以自然语言组织而成的,而自然语言的理解在现在阶段仍然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难题,所以想要由计算机自动获取基本上很难实现,因此,需要采用人工干预的半自动的知识获取办法。

――知识存储。ontology概念的层次关系为知识的存放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本文中用关系数据库中的表格存放固定关系的概念,对于不断精化的ontology则设计为树型结构,知识结构清晰,便于查询和利用。

――知识标准化。ontology为人们描述目标世界提供了一组通用的词汇,而这种词汇正是实现知识系统化的基础。通用词汇和知识的系统化有利于实现知识的标准化。

⒉面向政府信息资源领域ontology的建立

⑴需求分析

我们建立ontology的目的,就是将人们在政府信息资源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按照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方式进行表示,并输入计算机的存储介质中。并利用这些专业知识,帮助系统建立政府资源信息库,并为后期对数据的检索利用和信息挖掘打下基础。

确定ontology所包含的范围的方法之一就是列出基于ontology的政府知识库所涉及的信息资源信息(Competencyquestion)作为基本素材。通过资料可以得到对这个ontology是否包含这些类型问题的足够的信息、答案或解释,是否需要特定层次的详细信息或特定专业领域的表达法等。在本系统中,我们所涉及的术语和概念都来自政府信息资源领域,收集的面向政府信息资源领域知识库,并归纳出一些知识类型,将这些信息所涵盖的范围作为判定政府信息资源ontology的范围的依据。

具体实现时,我们在宁波市政府信息中心资料库和internet上寻找关于政府知识领域的相关资料,并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出大量政府信息资料的素材,建立如下的模型实例,由于政府信息资源广阔,无法穷举和全面,我们为说明问题,根据重要程度,主要归纳出如下这些问题类型,如表1所示。

表1问题类型和概念类及其属性

⑵确定ontology的表现形式

根据政府信息资源领域的特点,本系统中的ontology以框架结构表示作为领域本体的表示形式,如图1所示。

图1ontology表示形式

概念的属性可以是多个,属性的描述形式包括属性名,属性取值的类型,以及侧面和注释。侧面用于对属性的含义进行约束,如时间、范围等,用于说明属性的取值约束条件,是可选项。本文中概念的属性类型,可以是数值、字符串等,也可以是概念类型,甚至是一个本体类型。注释的作用是附加说明属性的含义,也是可选项。

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描述形式和属性描述形式相似,也是包括关系名,关系取值的类型,关系的侧面和注释。

⑶定义ontology中概念类及其属性和属性侧面

我们再通过考察政府信息资源领域知识,以及该领域的问题库,来定义这些概念类以及它们的属性。目前我们暂时定义了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这两个概念类,用经济差距、经济理论、经济体制、经济行业、商业与市场、财政与货币政策、经济结构调整、投资增长与储蓄来刻画经济领域这个概念类,用社会分析、社会评估、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心理类等属性来刻画社会领域这个概念类(如表1所示),每种问题类型对应于这两个概念类及其相关属性。可以说,问题类型和概念类及它们的属性是相互对应、相互影响的。

属性可以用不同的侧面来描述属性的值,如:值的类型、取值范围、可取值的个数和值的其他限制条件。属性的赋值类型(slot-valuetype)有:字符串(Stringslots)、数字型(numberslots)包括浮点数(Float)和整数(integer)、时间型(timeslots)、布尔型(Booleanslots)、枚举型(enumeratedslots)、实例型(instanceslots)。对于类的每个属性,我们还要限制其取值的范围,称之为属性的域(Domain)。

⑷创建ontology中的实体

当定义好了ontology中的概念、概念的属性和属性的侧面,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之后,就可以采用一些抽取方法和手段来抽取对应的实体。

我们通过基于启发式规则的抽取方法从web上和政府数据资源库里抽取出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这两个概念类的实体。

⑸列出政府数据资源库领域ontology中的重要术语,建立领域词汇表

列举描述或解释要定义的领域ontology中的术语,得到一个全面的术语列表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对自然语言文本的起标示领域词汇、消除概念歧义等作用,而且也为知识共享奠定了基础。

在本文中建立的领域ontology中包含一个领域词典,其中包含了政府数据资源库领域的领域词汇,如经济体制、货币政策、社会问题等,以下是我们如何建立该领域词典的:根据问题的集中关注程度,对概念类的各个属性进行评估,来决定是否建立词典;需要建立词典的,会采用自动方式对该属性的内容进行抽词处理,并计算每个词的权重,权重大的则表示该词对该属性比较重要,可以作为该属性的词典,而最后是否放到领域词典中则需要经过领域专家的判定,以兼顾术语收集的效率与准确率;将每个属性的词典表明相应的词性,如经济体制的词可以标为jjtz,然后加入到分词系统iCtCLaS的词典中,以后分词的时候可以用来表明特定的领域词汇。具体如表2所示。

表2属性词典的建立情况

⑹定义ontology中的关系

ontology中存在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除了包括子类关系(subclass-of)、部分关系(part-of)、实例关系(instance-of)、属性关系(attribute-of)等基本关系以外,还有领域中所特有的各类关系。

领域中概念实体的层次关系,是领域特有关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领域中概念实体的层次关系就表示成概念实体树的形式,概念实体树建立领域概念实体的父子关系。概念实体树在信息检索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对信息实体进行分类、聚类,以及进行相关性检索等。政府信息资源多维概念实体树是在对政府信息资源领域知识分析的基础上,对领域内部的“经济”和“社会”等概念及它们的实体建立关系。图2建立的是一棵关于政府信息资源库的多维概念实体树。树中的叶节点,“体制改革”、“社会福利”、“和谐稳定”、“环境保护”和“财政税收”均是政府信息资源库的实体。对于这些实体,系统采用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如“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这构成了一棵多维概念实体树。

通过以上的方法,我们基本基于复杂的政府资源信息,用ontology的方法,建立起政府资源领域知识库的模型,包括:信息的概念分类、概念的属性、领域词汇表和多维概念实体树。

对于将来其他的政府信息资源,我们都可以依据这个模型进行知识构建,不断完善政府信息的概念分类和领域词汇体系。政府资源领域知识库的建立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为知识的检索和挖掘打下基础。

三、政府领域知识库构建的意义和进一步的探索方向

根据ontology和政府信息资源领域的特点,我们从概念定义、模型组成、分类和表示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基于ontology技术的政府资源领域知识库进行介绍和研究,并阐述了如何组织和建立领域ontology的过程,并说明基于ontology进行领域知识描述的重要作用。

基于ontology技术建立政府信息资源领域知识库体系,使得政府信息的搜索和加工建立了底层构架基础。只有当我们按科学的方法建立和健全了这一构架体系,政府知识管理、知识积累和知识挖掘才变得有可能。

我们采用ontology的思想进行政府领域知识的组建,包括政府领域词典的建立,以及ontology中概念、属性、关系等的建立,组织和建立好领域知识库是政府知识工程中的关键,它决定着政府领域知识使用的效果和效率。当然目前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将来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ontology的半自动建立。ontology的建立过程中的很多工作由人工手动完成,需要大量的时间且容易出现出差错,特别是ontology中词语的类型标注。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研究切实可行的、用以提高系统自身学习能力的办法,使得在ontology的建立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工干预。

(2)ontology的扩充和更新。本文目前ontology中的知识包含的还不够多,如概念类只有举例对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两种,需要进行进一步扩充,使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完善,能够处理更多的用户问题。同时,由于领域中的知识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化中,因此,需要对已有的ontology随之进行适度的更新和修改,以保证系统处理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邓志鸿,唐世渭.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5)

[2]mariaauxiliomedinanieto.anoverviewofontologies[eB/oL].(2003-03-01)[2008-02-1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