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十篇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十篇

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2:30

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篇1

一、对林业碳汇相关概念的解读

林业碳汇的产生和发展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进程密切相关,政策性很强。各级林业部门应注意加强对气候变化国际动态和林业碳汇知识的了解和宣传,充分认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和林业碳汇相关工作的管理,注意防范夸大碳汇项目收益的不实宣传,谨防利用林业碳汇概念炒作以非法谋利,切实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规范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概念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现实工作的要求。有人将森林吸收、固定和贮存二氧化碳的碳汇功本文由收集整理能说成是碳封存或生物碳封存,这是不正确的。碳封存的全称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确切的说应该是碳捕存。其英文表达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具体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排放源中分离出来,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特别报告中指出,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是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缓解气候变化行动的一种选择方案。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的重点是工业项目,尤其是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发电工业,而不是林业。

关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所涉及的碳概念,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涉及林业的相关条款中,强调的是森林吸收、固定和贮存二氧化碳的碳汇功能,以及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贮存在森林中的二氧化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的问题。

发挥林业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重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推进植树造林和森林的可持续管理,保持或增加林地层面的碳密度,保持或增加景观层面的碳密度,提高林产品的异地碳贮量(如木制家具中所含的碳在家具腐烂之前会一直贮藏在家具中)以及以林产品替代工业产品和燃料等,从而保持并增加森林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与贮存,缓解气候变化;通过防止森林退化、毁林或森林火灾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缓解温室效益。这是林业所特有而工业和环保部门都不具备的独特功能,应该大力宣传,而碳封存等工业技术是能源和环保部门的内容,并非林业的特长,不易相提并论。

森林碳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属自然科学范畴。

林业碳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

碳保护:通过保护森林、减少毁林等措施,将森林生态系统中贮存的碳保护下来,避免森林破坏导致贮存在森林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出来。

碳替代:主要指利用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或化石能源生产的产品,如利用木材替代钢材、铝材等能源密集型原材料,利用树木果实榨油转化成的生物柴油替代石油生产的柴油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减缓:一般是指通过人为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以减缓气候变暖的活动。

二、当前中国林业碳汇工作的发展

2007年2月2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综合了数千份研究成果,是迄今为止对全球变暖问题最权威的科学报告。报告称人类活动是过去五十年来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其中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危害最大。报告指出,2005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为379ppm,远远超过工业革命之前的280ppm。报告预计未来二十年每十年全球平均增温0.2摄氏度,如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2000年水平,每十年仍会继续增温0.1摄氏度;如以等于或高于当前速率继续排放,本世纪将增温1.1~6.4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0.18米~0.59米。这种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气候变暖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加剧了土壤侵蚀,恶化了地区干旱,扰动了种植周期,破坏了生态平衡,传播了新型疾病,危害了人类健康,不仅影响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中国气候变化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摄氏度,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海岸带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气候变暖伴随的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增多,增加了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由于中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气候变暖对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森林资源保护及发展等都提出了许多挑战,迫切需要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积极行动,先后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鉴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已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历史事实,《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中国已于2002年8月正式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目前不承担减排义务。但是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正越来越大。中国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进行不懈努力。通过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碳汇能力,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过程称为“汇”。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的这种碳汇功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以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以其巨大的生物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因此,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森林管理,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加大湿地和林地土壤保护力度;大力开发与森林有关的生物质能;加强对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非法征占林地行为的防控措施;适当增加木材使用,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都将会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固碳能力。而且,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据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1980—2005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动,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通过控制毁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4.3亿吨,两项合计为51.1亿吨。随着中国森林资源的增长,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将逐年增加。

中国现有5 700万公顷无林地和大量的“边际性”土地(如沙地、盐碱地和矿山复垦地等),增加森林面积和碳汇能力具有很大潜力。按照《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研究》,到205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以上,届时全国森林年净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预计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加90.4%。

人类正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挑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着力提高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加强林业建设,不断增强森林间接减排的功能。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有效的途径有两条,工业直接减排,通过森林碳汇间接减排。而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具有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等优点。

据了解,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5 000亿吨储存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中国长期以来投入巨资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共义务植树538.5亿株,森林资源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中国还将积极扩大森林面积,确保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8.21%提高到20%,同时大力提高森林质量,增强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总量,并适当增加木材使用,增强林产品贮碳功能。

为了积极推进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完成了对全国适宜开展此类项目的区域进行了选择和综合评估;积极推进在广西等地实施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其中“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于2006年11月获得了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批准,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再造林碳汇项目。这个项目通过以混交方式栽植马尾松、枫香、大叶栎、木荷、桉树等树种,预计在未来的十五年间,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一定的价格,购买项目所产生的60万吨二氧化碳。该项目的实施还有助于促进周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进一步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并将陆续为当地农民提供数万个临时就业机会,有5 000个农户将从出售碳汇以及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中获得收益。

但是,植树造林,发展现代林业,提高森林质量,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随着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一些企业、团体和个人自愿通过捐资造林方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因此,需要搭建一个平台,既能以较低的成本帮助企业自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又能增加森林植被,促进生态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这个平台就是中国绿色碳基金。2007年7月,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以支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进林业碳汇事业的发展。该基金目前设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进入中国绿色碳基金的资金,主要用于开展以增加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等相关活动。

随着气候变化日愈加剧,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具有独特的碳汇功能,对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增加和保护森林植被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减缓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在2007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把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列入了下一步行动计划。胡锦涛总书记于2007年9月在悉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的倡议,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高度赞誉,表明了中国林业将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9年11月6日,国家林业局召开例行新闻会,邀请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王祝雄《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的有关情况。

《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五项基本原则、三个阶段性目标,实施22项主要行动。

五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林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相结合,坚持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相结合,坚持增加碳汇和控制排放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减缓与适应相结合。

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1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4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全国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较大增长。二是到202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到2050年,比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4 7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森林碳汇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实施22项主要行动:其中有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还有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包括:包括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实施重点工程造林,加快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实施能源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一体化项目,实施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扩大封山育林面积,加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提高林业执法能力,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提高森林病虫鼠兔危害的防控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材料,加强木材高效循环利用,开展重要湿地的抢救性保护与恢复,开展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包括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建立典型森林物种自然保护区,加大重点物种保护力度,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荒漠化地区的植被保护,加强湿地保护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

三、加强林业碳汇管理工作的措施

1.发挥行业优势,努力增加碳汇。各级林业部门应进一步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质量等增加碳汇;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非法征占用林地,防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碳排放,并作为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各项工作部署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篇2

关键词:碳汇林业;Swot分析;黔江

中图分类号:F3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碳汇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具有前瞻性、国际视野的朝阳产业。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成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针,并要求建立体现生态价值的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必将助推碳汇林业的发展。目前来看,碳汇林业在国内其它地方已发展的如火如荼,但在发展条件更加优越的渝东南地区却是难觅踪迹。因此,笔者以黔江区为分析背景,探析碳汇林业在本区的发展效益与潜力,力图为渝东南地区各级政府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时提供一种新的战略选择与决策参考,促进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碳汇林业的效益评价

林业碳汇是一项“双赢”机制,它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问题,且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林业发展的资金,解决由于森林的外部性引起的林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建设。对于黔江来说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有三个效益:

1.经济效益。黔江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条件较差,随着森林工程推进,过去大量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将成为林地,在一定时期内将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据专家研究,一棵10年大树,95%是生态效益,只有5%是砍伐后当作木材用的经济效益。发展碳汇林业,使得看不可见的生态效益也可以获得收益,从我国在全球率先实施的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的情况看,该项目中4000公顷新造林地在30年里可吸收50多万吨二氧化碳,将由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美元/吨的价格购买,交易总金额可达220万美元。此外,该项目还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数万个临时就业机会,产生40个长期性就业岗位,有5000个农户将可以从出售碳汇以及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中获得收益。从该项目可以看出,林业碳汇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巨大的,能给当地林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扶贫方式。

2.生态效益。实施林业碳汇项目,通过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措施,改善土地的利用方式,扩大有林地面积,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黔江区林业生态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庆市黔江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了2015年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45.5%提高到55%的约束性指标,发展碳汇林业将有利于实现这个指标。同时,还能够改善森林资源严重退化的状况,从整体上提高林业的质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3.社会效益。新形势下,林业建设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愈加明显,资金缺口也将越来越大。但当前林业建设资金主要是较为单一的政府财政拨付形式,以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以林业碳汇项目为融资平台,便于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资金投入到黔江的林业建设中来,能够拓宽黔江林业建设的资金供给渠道,促进黔江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探讨林业碳汇问题在根本上将有利于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最终形成,这是林业发展机制的创新。

二、发展碳汇林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指一种综合考虑对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其中,S(strength)是指企业内部优势,w(weakness)是指企业内部劣势,o(opportunities)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t(threats)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林业碳汇活动虽然不是一种企业主体,但借助企业环境分析的思路研究林业碳汇活动的环境,能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进而对环境因素形成基于战略高度的理解,得出在黔江开展林业碳汇活动可行与否的结论。

(一)内部优势

1.土地资源充足。根据2011年启动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全区林业用地总面积219.75万亩,有林地面积149.18万亩,剩余林地面积达70多万亩,大多为宜林荒山荒地,因此可供碳汇林业发展的土地资源十分充足。而且这些地方多位于偏远和交通不发达地区,作为建设或工业用途的可能性很小。尽管林业碳汇项目要求开发周期比较长(一般为30年),但碳汇项目造林多为生态公益林,一般是要长期保存,只要选址得当,不会对黔江未来的土地开发利用形成威胁。

2.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完善。黔江区以退耕还林工程、森林工程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林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近5年来黔江区设专职护林管理人员648人,林业管护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建立了森林病虫害预报体系,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实现无公害防治率90%以上,测报准确率85%以上,无公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面积达3.65万亩。全面夯实森林防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的完善可以为造林项目的引进提供管理保障,避免因人为乱砍滥伐、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原因而破坏造林项目发挥的良好固碳作用。

(二)内部劣势

1.对碳汇资源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目前人们对植树造林的价值认识还仅仅体现在改善环境、打造宜居环境层面,对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尤其是碳汇功能还是空白,对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更是缺乏主动性。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57%在森林。全球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源于森林。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每公顷150.47吨。黔江自2008年提出创建重庆市级森林城市、部级森林城市以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森林工程等一系列生态林业工程,森林建设面积达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41%提高到2011年47.5%,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500万吨,这使得“植树造林”的生态价值被重新评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认为绿化造林只是改善了生态宜居环境,更重要的是看到其潜在的碳汇价值。

2.碳汇人才资源紧缺。实施林业碳汇项目,一方面,对碳汇人才要求比较高需求量也比较大。从整个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流程来看,从项目的登记到核证减排量(CeR)证书的发放要经过好几个步骤,涉及到好几个复杂程序,每一个步骤与程序的完成,都需要许多专业人才才能完成,不熟悉规则的人很难去处理。另一方面,碳汇人才的供给难度大。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培养既有一定的林业基本专业知识,又懂基线、泄漏、计量、检测和额外性等方面的森林碳汇项目实施操作的技术人员。因此,碳汇人才的供给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但这个问题不只黔江需要面对,即使已经开展碳汇项目的其他省份也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

(三)机遇分析

1.前景广阔。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时间,下一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承担减排任务还有待商议,但有一点早已达成共识: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增加森林碳汇量是经济而有效的减排方式。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已经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效益进入了可以通过市场获取回报的时代的到来。因此,无论未来形势如何变化,林业碳汇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2.国家重视。尽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强制减排的任务,但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2009年对外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森林的碳汇能力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1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有国家林业局发起成立,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嘉汉林业投资公司等企业的倡导下,我国第一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立。基金会的成立为企业和公众搭建了一个通过林业措施储存碳信用、展示捐资方社会责任形象的平台,也为碳汇造林的实施提供了资金支持。截止到2011年底,基金会募集公益资金4亿多元,在全国营造碳汇林120多万亩。从基金会优先支持生态环境脆弱、贫困落后山区的发展条件来看,黔江区很多地方符合这个标准,因此可申请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武陵山区专门项目,发展碳汇林业的资金自然就有保证。

3.重庆试点。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批准重庆、上海等作为首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城市之一,并且重庆碳交易试点将纳入森林碳汇交易。相关部门已在三峡重庆库区和渝东南部分区县等地开始专门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碳汇的种植计划。可以说,黔江开发林业碳汇进行碳汇交易有着“近水楼台”的便利。

(四)威胁分析

1.项目计入期长。由于树木的生长规律以及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持续时间长等方面的原因,森林碳汇项目存在一个比较长的计入期,一般最短的计入期也得为20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碳汇信用的市场价格存在涨落的风险,森林管理也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并且项目区经济比较落后,主要使用木材作为烧火做饭和取暖的能源。当地农民往往会在禁伐项目区偷砍薪碳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森林资源破坏,造成森林碳汇流失,对碳汇项目造成威胁。

2.其他地区碳汇项目存在竞争。在林业碳汇发展越来越引起国内外重视的今天,引进林业碳汇项目已成为众多城市的研究课题。目前,广西、云南、四川、内蒙古等省份已经开展了碳汇项目,其他很多不同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地区也都在跃跃欲试,如何突出黔江在引进碳汇项目中的优势,吸引国内外投资企业的关注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黔江区具备开发碳汇林业的潜力与条件,发展的效益也比较明显。尽管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措施有力、方法得当,必将能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而能够利用好黔江区最大的优势生态这张名片,从而推进黔江区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经济和环保两手抓,富民与山绿兼得。

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王万军.碳汇研究及发展探讨[J].绿色科技,2012(1).

[3]吕景辉,任天忠,闫德仁.国内森林碳汇研究概述[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8(6).

[4]方小林,高岚,赵.云南省森林碳汇项目的Swot分析和应对策略[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

[5]李怒云,龚亚珍,章升东.林业碳汇项目的三重功能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6(3).

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林业建设;碳汇林业

中图分类号:F31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159-1

1重视林业在低碳经济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大量温室气体使人类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环境威胁。而森林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功能,特别是它能吸收储存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发展低碳经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进程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林业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森林系统是巨大的碳储存库。森林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其浓度,减缓了温室气体对地球生态的影响。森林贮存巨量的碳被公认为一种最为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加快林业发展、增加森林碳汇,已经成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赢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

重视林业建设是低碳经济下的必然选择。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肯定了通过造林、再造林项目等生物固碳途径对于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据测算,1亩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0.1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0.46吨;而1亩林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约为0.5-1.2吨。我国有草原面积近60亿亩,是森林面积的2.5倍,碳汇总量远远大于森林数量。

2我国建设碳汇林业的现状

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潮流。中国已成为温室气体第一大排放国,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建设碳汇林业,争取抢占未来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因为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花费的成本较低、综合效益好,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认同。把建设碳汇林业从呼声落实到产业政策上,在内蒙古、广西、四川云南等多个地区试点。但是由于资金技术、能源结构等因素的限制,总体低碳仍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现阶段中国造林绿化和增加森林覆盖率还不够;二是林业碳汇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数量很有限,收益少且阻力较大需要技术的创新、技术进步和突破,需要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三是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林业碳汇和计量监测工作是基础性的工作,而工作经验和专业人才缺乏。

3在低碳经济下如何抓好林业建设

3.1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加强森林植被恢复

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通过开展绿地认建认养、造纪念林等活动,拓展义务植树的方式实现山区及心城区生态修复绿化工程,扩大森林面积,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3.2启动实施森林经营工程,提高森林质量,构建林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和扑救指挥系统建设控制森林火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对重大林业疫情进行有效治理,延长森林寿命,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重点抓好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综合性工作,使受污染的湿地逐渐恢复生态功能,减少碳排放。此外应加强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分改造,逐步优化树种结构,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3.3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林业发展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重点推广生产造林的关键性技术,建立林业科学研究基地,大力发展生物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加强对林农、果农的培训,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

3.4大力宣传普及林业碳汇的相关知识,引导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

林业建设在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还不被大多数人了解。利用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介,还可通过生态讲座、宣传标语等渠道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增强造林固碳意识。

3.5加大林业生态工程投入,重点抓好碳汇造林试点及计量监测工作

国家应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和扶植力度,积极碳汇试点项工程在财力资金充分保证下的有序开展。引进国外开展碳汇项目先进的交易做法,结合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累碳汇项目经验;加大科研力度,培养碳汇专业人才,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保证碳汇项目的顺利开展。

4结束语

当前,林业改革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承担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任务。在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树立大林业观,依靠国家政府的扶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依靠科学技术建设碳汇林业,完成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梅.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83-284.

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篇4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CDm);可持续发展;可行性;对策与前景

2008年6月26日,八达岭碳汇造林项目启动暨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成立仪式正式举行。八达岭林场碳汇造林示范项目是中国首批个人出资开展的碳汇造林示范项目。北京市有1580万亩林地,全市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为1.1亿吨,年吸收二氧化碳总量为966.6万吨,年释放氧气总量为705.72万吨[1]。

一、清洁发展机制问题的概述

1.清洁发展机制的来由。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百年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也引起了人类的关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就气候变暖问题向全球发出警告,“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包括纽约、孟买、上海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将被淹没。”[2]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现实,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该委员会于1990年发表了第一次报告,阐明了气候变化问题对人类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呼吁一项全球性公约对付这一问题[3]。1992年6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巴西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供各国开放签署,1994年3月公约生效,现有189个缔约国。中国在环发大会上签署了公约,是公约缔约国之一[4]。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这是全球第一个要求相关责任国承担保护地球义务的执行性文件,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议定书》规定在2008—2012年,签约的发达国家在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2.清洁发展机制的含义、内容。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清洁发展机制是《议定书》三种机制中唯一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机制,实施这样的项目,是跟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是完全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3.国内清洁发展机制发展情况。自2004年起,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帮助下,中国开始实施CDm项目。第一个CDm项目是内蒙古辉腾锡乐风电厂CDm项目,荷兰政府出资270万欧元,购买该项目所产生的54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额度[5]。之后又先后在广西、云南、四川、辽宁、河北和山西等地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截至2006年2月15日,即议定书生效一周年之际,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共计18个,而截至2007年7月底,已经批准的CDm项目达到684个[6]。至2008年2月15日,已有1068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其中161个项目在CDm执行理事会(eB)注册成功,共有30个项目获得eB签发的Ceils,累计签发量为3637万吨,占eB签发总量的31.33%,签发量已超过印度(30.00%)[7]。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8日,中国政府已批准CDm项目达1601个。不过,获得eB成功注册的项目低于15%[8]。

二、北京市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的可行性

北京市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的延庆、房山、密云等县都有很大的森林覆盖面积,尤其是八达岭林区,其位于北京延庆县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5',北纬480°17',总面积2940h耐。海拔高度为400m~1250m。山地基岩以花岗岩为主,在西部石匣沟有石灰岩分布。年平均气温10.8℃,平均降水量454mm。该林区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到目前已形成较好的恢复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已达60.7%。本区为华北区的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0.8℃,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6.9℃,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7.2℃。无霜期短,仅160a左右。年均降水量454mm,多集中在7—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9%。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6.2%[9]。气候比较适合多种树木的种植,对于CDm造林再造林项目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太阳能资源也比较丰富,根据太阳能年辐射总量的大小,中国太阳能资源可划分为资源丰富带、较丰富带、一般带和贫乏带四级。北京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带,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在5600兆焦/平方米~60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600~3000小时[10]。这些都为北京市开展CDm项目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1.政策的可行性。北京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林业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当高的重视和政策支持,特别是随着中国十七大提出把生态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北京市对林业方面就更加重视,希望能通过植树造林、造林再造林等措施来减缓当前环境每况愈下的状况。“发展林业产业”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改善北京目前环境的客观要求。加快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技术队伍的可行性。从中国开始实施CDm碳汇项目以来,已经成功开展了很多国际合作的碳汇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国际碳汇合作经验,并培养了一批有碳汇实施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碳汇项目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技术等方面,可充分发挥这批人才的作用。

三、北京市开展CDm项目的对策建议

1.加强CDm宣传力度、加深认识。CDm项目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社会对其的认知度并不高,如果不大力宣传,也就难以开展相关的行动。因此,北京市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加强林业及各相关部门学习关于CDm的知识,使北京市人民尤其是林业相关部门认识到森林碳汇问题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森林碳汇为北京市的整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使得人们在认知并认同了碳汇问题之后,能够积极参与到碳汇项目中来,特别是污染较严重的各大小企业,能够积极的投资发展更多的碳汇项目来抵消本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

2.完善CDm政策、及时提出配套政策。首先,从国际层面上来看,国际CDm运行中的制度障碍会制约到北京市CDm项目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国内政策缺少国家战略层面的促进森林碳汇补偿交易的政策与法规,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市森林碳汇补偿贸易的发展。此外,一些与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相配套的政策并不到位,配套政策同样要有可操作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意义”上,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地区、国家的整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对碳汇方法学的研究。《联合国气候变化柜架公约》UnFCCC(1997)规定碳汇活动所引起的排放减少或汇清除必须是透明的、可证实的和核查的,这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对碳汇活动引起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监测。碳汇项目的运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实施过程要涉及到项目边界、基准线、泄露、额外性、非持久性、不确定性等技术性问题,使得对碳汇项目运行进行有效评价和监测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存在着这些问题,许多碳汇买家持谨慎和观望态度,有的发达国家甚至不接受碳汇造林再造林项目,这极大地限制了碳汇项目的发展。

随着碳汇项目的发展,碳汇方法学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但是目前国内项目由于受碳汇开发时间和效益的影响,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研究和开发并没有很高的热情,CDm方法学的整体研究进程缓慢,使得北京市在发展碳汇项目时缺乏可以借鉴的方法学,阻碍了北京市碳汇项目更好的实施和发展。

4.完善CDm项目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碳汇项目的领导和协调机制,确保从决策到具体实施各个环节的畅通;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CDm工作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并理顺本市CDm的主要领导机构和相关协同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好对CDm项目运行的统计、申报、审查、立项和交易的监督机制;结合国际碳汇交易提出相适应的价格交易机制。

5.加强CDm项目的专业队伍建设。采取人员培训、国际间交流等方式,来提高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尽快开发出高质量的CDm项目,将北京市的CDm项目潜力转化成实际成果,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与展望

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北京市政府应抓好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时机,积极制定与国家宏观政策相配套的制度和政策,为北京市企业积极参与CDm项目,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积极开发节能、降耗、减污、减排等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相结合的工艺技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清洁发展机制专业队伍;为北京市引进更多的CDm项目。通过大力发展北京市CDm项目,在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促进全国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本市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鹏飞.八达岭碳汇造林项目启动仪式举行[n].北京日报,2008-06-27(06).

[2]王天津.应对气候变化西部也要有所为[J].时事观察,2008,(2):16.

[3]吴博任.京都议定书:应对温室危机的妙策[J].生态长廊,2006,(1):70-71.

[4]宋鹏霞.买卖二氧化碳:利与弊的博弈[n].解放日报,2005-08-11,(04).

[5]京都议定书生效.中国能源结构变革全面提速[eB/oL].人民网,2007-07-18.

[6]中国CDm项目官方受理申请最新进展[eB/oL].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2007-09-05.

[7]陈科峰,陈白兰.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实施[J].企业家论坛,2007,(5).

[8]中国CDm签发量缘何少之又少[eB/oL].国际能源网,2008-11-08.

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篇5

关键词:林业碳汇;价值评价;文献回顾;展望

    aReviewandtheprospectofValuation?of?forestcarbonsinkvalue

SUnYalan

(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YunnanKunming650224,China)

abstract:in?the?situation?of?thefast-growing?carbon?marketturnover,?howtoassessthevalue?of?forestcarbonsink?hasimport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hisarticlesortedout,summarizedandreviewedthecurrentforestrycarbonsinkvalueevaluationtheory,andlookedforwardtothefutureresearchtrendsbasedonthis.

Keywords:Valuation?of?forestcarbonsinkvalue;review;prospect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全球气候不断升温,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气候问题成为引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京都议定书》规定林业碳汇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以增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吸收为主要目的的林业碳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林业碳汇价值评价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建立我国区域性碳市场做好了准备,为参与国际碳贸易谈判提供了数据支持。文章从林业碳汇的概念入手,着重介绍了现今国内外普遍运用的碳汇评价方法,最后做出简要评论与展望。

1林业碳汇概念的界定

分析现有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对碳汇概念的探讨与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碳汇是一个贮存库,是一个实体,是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②碳汇是一种状态,判断是碳源还是碳汇的标准在于其在整个碳循环过程中与外界进行碳交换时的净成果,如果该状态体现为它对外界碳交换是净吸收,则是碳汇,反之是碳源。1③碳汇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④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汇功能体现在碳库的贮量和积累速率。⑤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森林管理和保护,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和活动。2⑥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林业碳汇具有公益性且具有计量难、市场化难的特点,将林业碳汇与碳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妥,因而把林业碳汇仅仅定义为通过造林、再造林和减少毁林、森林管理与森林经营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以及通过森林碳汇相关管理减缓气候变暖的活动。3⑦有的学者则干脆把林业碳汇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认为广义的林业碳汇是指任何通过森林活动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以及由此引起的碳的汇集和储存的结果;狭义的林业碳汇则是在《公约》和《议定书》下的一个特定名词,是指通过造林和再造林项目而产生的一种碳的汇集。

以上各定义均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笔者基于森林生态价值补偿估算的需要,绿色GDp核算的需要以及对未来碳汇交易的预期,认为碳汇是森林多功能中的一种功能,林业碳汇是指一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过程。

2林业碳汇价值评价方法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林业碳汇价值评价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人工固定Co2成本法、均值法、支付意愿法和成本效益法等,文章介绍了上述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2.1市场价值法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对森林碳汇价值评估比较适用的方法是市场价值法,即先定量地评价森林碳汇功能效果,再根据这些效果的市场价格来出总经济价值。于是要计算林业碳汇价值取决于两个参数,一个是碳汇量,一个是碳汇价格。其计算公式为:

                             V=Q×p

其中,V为碳汇的价值;Q为碳汇的数量;p为碳汇的价格。文冰等根据云南省腾冲森林CDm项目碳汇售出价格(10美元/吨)估算云南省森林碳汇价值潜力为3877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7.06亿元。4许文强也选取10美元/吨作为参考价格(按1比8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即价格为80元/吨碳),估算了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第一阶段人工林碳汇价值共12.49亿元。5可见,市场价格的选取决定了森林碳汇价值量的大小,对森林碳汇价值的评估就是以森林的碳汇功能为评估对象,进行市场价值的判断。该方法是目前用得最多的评价方法之一,其优点是直接、明确、技术简单,但是通过碳市场形成的碳交易价格随市场时空的转换以及政策的变动波动较大,造成碳汇价值估算结果的不稳定。另外,由于目前在碳汇市场的交易中,林业碳汇交易非常少,应用市场价值法很难找到合适的参考价格。

2.2造林成本法

造林成本法把森林看成是固定二氧化碳的一种手段,依据所造林分吸收大气中的Co2的数量与造林的费用之间的关系来推算森林固定Co2的价值。美国国家环保局研究结果表明北寒带、温带和热带各类森林固定Co2成本小于30美元/吨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计算出热带森林固碳的造林成本为24-31美元/吨碳。在中国,薛达元6认为我国人工林固碳成本为251.4元/吨碳;成克武7、余新晓8和施溯筠9分别认为造林成本为260.9元/吨碳、273.3元/吨碳和305.0元/吨碳,取其算术平均值,我国固碳成本大约为272.65元/吨碳。该方法比较适宜于人工林碳汇价值的评估,但是也有研究者把时间因素考虑进来,认为造林成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如吴庆全对闽南地区国强林场桉树人工林在一个完整轮伐期内的固碳成本现值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不考虑木材收益的情况下,桉树人工林固碳成本现值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各林龄(1~7a)桉树人工林固碳成本现值分别为每吨碳1082.9、648.2、529.1、393.1、319.3、273.4和244.0元。10也有专家认为,造林成本法由于幼林造林费用高,但林子小、碳汇能力弱,因此利用造林成本法导致计算出的林业碳汇经济价值偏低。

2.3碳税法

碳税法是政府部门为了限制向大气中排放Co2而征收的,按向大气中排放Co2的税费标准计算森林植物固定Co2的经济价值。即对含炭的燃料,每排放单位重量的Co2征收一定数额的碳税。目前,瑞典的碳税率得到较多人的认可,为150美元/吨碳。李亮用云南省森林碳储量乘以通用的瑞典碳税率150美元/吨碳,估计了云南省森林碳汇经济价值为273亿美元。11(其与前文用市场价值法估算的云南森林碳汇价值为38770万美元来比,相差了约270亿美元)其他国家如挪威碳税率为227美元/吨碳,美国碳税率为15美元/吨碳,法国对化石能源使用的征税标准为17欧元/吨碳。碳税法通常被认为是减少能源消费和大幅削减碳排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碳税中的碳排量价格稳定,由碳税形成的碳价值比较稳定。但是各国政府制定的税费相差很大,不利于国与国之间横向比较。尤其,以瑞典为代表的碳税率相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偏高,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2.4人工固定Co2成本法

人工固定Co2成本法就是以工艺固定等量二氧化碳所花费的成本来计算森林固定二氧化碳的经济价值。目前人类运用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可以准确地计算出碳固定价值。具体而言,是指把Co2从排放源分离出来,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的一个过程。如日本在计算森林的碳汇效益时,采用森林年度Co2吸收量乘以火力发电站回收Co2的成本计算森林吸收Co2所产生的生态效益。ipCC第三工作组主持编写的《关于Co2捕获和封存的特别报告》对Co2捕获和封存的成本进行了一个全面评估,认为碳捕获Co2的成本在5~115元/吨,运输、封存以及监测与检验Co2的成本在0.6~30元/吨,所以总的碳汇价值为5.6~145元/吨。目前较少人采用此种方法对森林碳汇价值进行估算。

2.5成本效益法

成本效益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森林对Co2的吸收作用,用固定等量Co2的成本来计算森林固定Co2的经济价值。典型代表有,袁嘉祖等采用计算碳的成本效应(BRaC)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BRaC=(i-C)/Ci

其中,i为每公顷林木所产木材的市场销售额(即总产出值);C为每公顷林木的投入总金额;Ci为每公顷林木的固碳量。计算得出,每储存1吨Co2的社会经济效益为11.18美元。12唐晓川等通过对1984-2004年间千烟洲站人工林(生态林和经济林)固碳总量和碳汇收益的研究结果,计算得出人工林每储存1吨Co2的社会经济效益为79.45美元。13成本效益法能客观地分析碳汇经济价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可以看出,对于不同林分、林龄且固碳量、成本、收益也不尽相同的森林的碳汇价值估算相差很大,无法准确计算未来碳汇经济价值。

2.6均值法

为了更加合理的估算森林碳汇价值,有些学者把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起来,采用均值或范围作为碳汇功能的经济价值。如黄怀雄等采用瑞典碳税率法和造林成本法的平均值,取650元/吨估算长株潭地区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价值;14张雄等先分别按照造林成本法251.4元/吨碳、260.9元/吨碳、273.3元/吨碳、305元/吨碳,瑞典碳税率150美元/吨碳和标准林业碳汇价格14.7美元/吨进行计算,然后再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湖南主要针叶林乔木层碳汇价值为437.9223亿元。15另外,欧阳志云等取造林成本260.90元/吨碳和瑞典税率150美元/吨碳,利用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估算出海南岛各类生态系统固定碳的总价值分别为31.14×108元和148.20×108元,认为海南岛生态系统每年固定碳的总价值介于二者之间。16也有专家把造林成本法和成本效益法结合起来,提出碳汇经济价值计算的预期效益法,即将两者的均值作为碳汇功能的经济价值。均值法仍具有上述方法的种种缺陷,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2.7支付意愿法

   支付意愿法就是在没有完备的真实交易市场的情况下,构造一个假设的市场,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在一系列假设问题下,通过调查、问卷、投标等方式来获得消费者对享受森林碳汇服务的支付意愿,以此来确定碳汇的虚拟市场价格。该方法克服了市场价值法寻找可比价格困难的缺点,但是该方法要求被访者的配合,不仅是在对碳汇的认知水平、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配合,更重要的是中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配合。因此采用此方法估算得到的碳汇价值不一定能真实反映碳汇的真正价值。不过还是有学者如曹建华、郭小鹏17将意愿调查法在森林资源环境价值评价上进行了尝试。

3简要的评论与展望

尽管上述碳汇价值评价结果由于方法不同、国家不同以及时间地点不同等变化幅度很大,但毕竟可以为计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及碳汇交易提供参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人工固定Co2成本法、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从成本的角度从正向度量森林碳汇价值;市场价值法、成本效益法以及支付意愿法则是从市场效益角度来逆向度量森林碳汇价值。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在它们中间很难找到一种令大家都满意和信服的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条件对林业碳汇价值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研究者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背景下的林业碳汇价值评价的研究,对我国林业碳汇的市场化以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气候谈判的推进,尤其是把ReDD纳入新一轮气候变化谈判,林业碳汇交易量将不断增加,我们需要一种更为准确的、国际通用的计算林业碳汇价值的方法。

[1]黄丽媛,陈钦.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综述[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153-164.

[2]李怒云,宋维明.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政策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2006(5):60-64.

[3]李珊,陈昱杉,李顺龙.关于林业碳汇基本问题的再认识[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165-168.

[4]文冰,曹超学,王见.云南省森林碳汇贸易制度研究[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8:169-176.

[5]许文强.森林碳汇价值评价[D].西南林学院2006

[6]薛达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7]成克武,崔国发.北京喇叭沟门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4):66-71.

[8]余新晓,秦永胜,陈丽华.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783-786.

[9]施溯筠,李光,张三焕.长白山区森林固定Co2价值的评估[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2):134-137.

[10]吴庆全[0].闽南地区桉树人工林固碳成本核算[J].桉树科技,2011,28(1):44-47.

[11]李亮,王映雪.云南省森林碳汇能力及经济价值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24-25.

[12]?袁嘉祖,范晓明.中国森林碳汇功能的成本效益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1997,12(1):20-24.

[13]唐笑川,孙玉军,王绍强等.我国南方红壤区CDm造林再造林项目实证研究——以千烟洲生态试验站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477-1487.

[14]黄怀雄,赵红艳.长株潭地区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价值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2):136-137.

[15]张雄[0],张合平,刘聪.湖南主要针叶林类型乔木层碳汇功能及其经济价值估算[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0):198-200.

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篇6

关键词林业碳汇;项目;评价;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32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2-0243-01

2001年的《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再造林等森林碳汇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是一项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经济上得到全社会承认,并进入一个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回报的时代[1]。

林业碳汇的概念就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和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范畴。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至此,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正式启动,并进入实质性的项目操作阶段。

1在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必要性

1.1引进林业建设的额外资金

当前,我国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较为单一的政府财政拨付。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力度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面对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林业建设工作更加繁重,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复杂。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林业大省,也是林业强省。目前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有5项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在现有林业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参与黑龙江省林业建设,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拓宽了林业建设资金的供给渠道,促进黑龙江省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2引进新进的造林技术

黑龙江省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即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除速生丰产林工程,有5项属于生态建设工程,植被恢复和森林保护是这几大工程的主要内容,都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经过20多年的植被恢复活动后,目前可供造林的土地多为困难地段,特别是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和石质山区,造林难度很大,要求技术含量很高,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我国人工林平均蓄积量为34.67m3/hm2,年生长量仅3.36m3/hm2[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不合理的营林、造林、采伐和更新作业措施,我国人工林存在严重的地力退化现象。因此,需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营造林理论与管理技术,提高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与固碳能力。

2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可行性

从树木生长规律以及地域特点看,北方的森林尤其是黑龙江省的森林更适合林业碳汇项目。目前开展的国际碳汇项目时间在50年左右,要求在项目期内不能采伐。黑龙江省大部分树种虽然生长缓慢,待其生长成熟期与碳汇项目时间要求基本吻合。在碳汇项目期内,只要经营得当,森林就会一直处于较好的生长状态,起到长期吸碳和固碳作用。项目期结束,森林也达到自然成熟,成为可以利用的木材,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的协调和结合[3]。从这一点上讲,黑龙江省森林树种具有更大的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优势。

3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经营总面积3145万hm2,其中森林总面积1919万hm2,活立木蓄积达15.7亿m3,占全国总量的13.85%,森林覆盖率43.6%[4]。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黑龙江省乃至国家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林业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黑龙江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也是个巨大的碳库。

3.1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评价

(1)森林碳汇量只计算林木生物量固碳量。

林木生物碳储量(Q)=森林蓄积量×蓄积扩大系数×容积系数×含碳率

=V×1.9×0.5×0.5

=7.46亿t

式中,Q:林木生物碳储量;V:森林活立木蓄积量(V=15.7);1.9为蓄积扩大系数;0.5为容积系数;0.5为树木含碳率。

(2)森林碳汇量包括林木生物碳储量、林下植物碳储量和林地碳储量。

森林全部碳储量=树木生物量固碳量+林下植物固碳量+林地固碳量

=Q+0.195Q+1.244Q

=18.19亿t

式中,0.195为林下植物固碳量换算系数,1.244为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

3.2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黑龙江省目前森林生物碳储量为7.46亿t碳,按当前国(下转第246页)

(上接第243页)

际上碳汇价格11美元/t计算,目前黑龙江省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为82.06亿美元,合人民币560亿元。同时吸收二氧化碳27.35亿t,释放氧气19.89亿t,释放氧价值达11934亿元(表2)。说明目前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可以有560亿元进入森林碳贸易市场。如果考虑林下植物固碳和林地固碳,则目前森林全部碳汇量为18.19亿t碳(表1),碳汇价值为1366亿元,但森林全部固碳量不应进入森林碳贸易之中。

4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4.

[2]陈根长.也谈林业的历史性转变[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Z1):64-66.

[3]李顺龙.森林碳汇问题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136.

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篇7

关键词:林业碳汇;项目;评价;黑龙江省

2001年的《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再造林等森林碳汇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是一项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经济上得到全社会承认,并进入一个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回报的时代[1]。

林业碳汇的概念就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和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范畴。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至此,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正式启动,并进入实质性的项目操作阶段。

1在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必要性

1.1引进林业建设的额外资金

当前,我国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较为单一的政府财政拨付。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力度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面对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林业建设工作更加繁重,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复杂。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林业大省,也是林业强省。目前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有5项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在现有林业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参与黑龙江省林业建设,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拓宽了林业建设资金的供给渠道,促进黑龙江省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2引进新进的造林技术

黑龙江省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即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除速生丰产林工程,有5项属于生态建设工程,植被恢复和森林保护是这几大工程的主要内容,都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经过20多年的植被恢复活动后,目前可供造林的土地多为困难地段,特别是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和石质山区,造林难度很大,要求技术含量很高,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我国人工林平均蓄积量为34.67m3/hm2,年生长量仅3.36m3/hm2[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不合理的营林、造林、采伐和更新作业措施,我国人工林存在严重的地力退化现象。因此,需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营造林理论与管理技术,提高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与固碳能力。

2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可行性

从树木生长规律以及地域特点看,北方的森林尤其是黑龙江省的森林更适合林业碳汇项目。目前开展的国际碳汇项目时间在50年左右,要求在项目期内不能采伐。黑龙江省大部分树种虽然生长缓慢,待其生长成熟期与碳汇项目时间要求基本吻合。在碳汇项目期内,只要经营得当,森林就会一直处于较好的生长状态,起到长期吸碳和固碳作用。项目期结束,森林也达到自然成熟,成为可以利用的木材,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的协调和结合[3]。从这一点上讲,黑龙江省森林树种具有更大的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优势。

3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经营总面积3145万hm2,其中森林总面积1919万hm2,活立木蓄积达15.7亿m3,占全国总量的13.85%,森林覆盖率43.6%[4]。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黑龙江省乃至国家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林业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黑龙江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也是个巨大的碳库。

3.1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评价

(1)森林碳汇量只计算林木生物量固碳量。

林木生物碳储量(q)=森林蓄积量×蓄积扩大系数×容积系数×含碳率

=v×1.9×0.5×0.5

=7.46亿t

式中,q:林木生物碳储量;v:森林活立木蓄积量(v=15.7);1.9为蓄积扩大系数;0.5为容积系数;0.5为树木含碳率。

(2)森林碳汇量包括林木生物碳储量、林下植物碳储量和林地碳储量。

森林全部碳储量=树木生物量固碳量+林下植物固碳量+林地固碳量

=q+0.195q+1.244q

>

=18.19亿t

式中,0.195为林下植物固碳量换算系数,1.244为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

3.2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黑龙江省目前森林生物碳储量为7.46亿t碳,按当前国(下转第246页)

(上接第243页)

际上碳汇价格11美元/t计算,目前黑龙江省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为82.06亿美元,合人民币560亿元。同时吸收二氧化碳27.35亿t,释放氧气19.89亿t,释放氧价值达11934亿元(表2)。说明目前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可以有560亿元进入森林碳贸易市场。如果考虑林下植物固碳和林地固碳,则目前森林全部碳汇量为18.19亿t碳(表1),碳汇价值为1366亿元,但森林全部固碳量不应进入森林碳贸易之中。

4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4.

[2]陈根长.也谈林业的历史性转变[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z1):64-66.

[3]李顺龙.森林碳汇问题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136.

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篇8

关键词:碳计量;林业碳汇;投资价值;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934-04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全球极端气候频发,气候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使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碳减排成为可能,推动了全球碳市场的发展。《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条款充分认可了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第一承诺期内,把造林再造林列为惟一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即附件Ⅰ中所列国家可以通过到发展中国家实施造林再造林项目,将获得的碳汇额度用于抵减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林业碳汇计量和确认等方面的发展一直处于研究阶段[1]。国内对林业碳汇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林业碳汇理论和方法学上,对其投资价值的分析很少。本文从碳计量视角对中国碳市场和碳产品的发展进行了简介,将林业碳汇作为对象分析其投资价值,对林业碳汇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三方面内容进行研究综述,最后提出了发展中国林业碳汇的一些建议。

1林业碳汇的相关概念和市场发展

1.1林业碳汇相关概念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是降低碳排放,对碳排放量的计量即是碳计量。碳计量技术及其方法学的发展,让碳排放能够精确量化,进而产品化、市场化,为利用市场机制减排提供了技术手段,促进碳产品价值的形成。

对于林业碳汇目前的定义不尽相同。张颖等[2]认为碳汇指的是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于天飞[3]则认为碳汇是一种交易机制,是指发展中国家的造林(有条件的)经换算成吸收二氧化碳的碳汇单位,然后将这种吸收二氧化碳的指标卖给发达国家以抵消工业化发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笔者认为林业碳汇是利用森林特性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吸收、储存的二氧化碳量产品化后进行交易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以下简称CDm)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2林业碳汇市场发展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补充性的市场机制(表1)来降低各国实现减排目标的成本,即国际排放权交易(internationalemissiontrading,iet)、联合实施机制(Jointimplementation,Ji)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Dm)。

这三种机制形成的国际碳产品交易市场可分为基于配额的交易市场和基于项目的交易市场。基于配额的市场是由总量限制与交易机制组成的,指的是总量管制下的排放权的交易,如“欧盟排放配额”交易。基于项目的市场,指的是对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的交易,Ji和CDm是其中最主要的交易形式。配额市场的交易成本更低且流动性更高,所以目前国际碳市场以配额市场为主体,以项目交易为补充。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8年全球碳交易总额已达1260亿美元,到2020年很可能达到4440亿欧元,届时碳产品市场会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5,6]。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可以通过CDm机制参与到国际碳市场交易中,将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7]。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碳排放额供给者,来自中国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月,中国发改委批准的全部CDm项目为2369个,在联合国已注册的中国CDm项目701个,已获得签发的中国项目174个,中国注册项目期望年减排额目前占全球63.5%,注册的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是作为CDm机制一部分的林业碳汇在中国的发展却还十分有限。李怒云等[8,9]、周隽等[10]经过调查认为,截至2006年世界林业碳汇交易额只占“京都市场”的1%。究其原因,主要是CDm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非常苛刻,要证明有严格的额外性、提供方法学、避免碳泄漏等,要经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严格审定后,方可向eB提交注册申请。这一系列程序十分繁琐,且成本很高,因此目前不仅是中国,全球范围内CDm林业碳汇项目也很少,同时买家数量也不多,可以说是“有行无市”[11]。但森林作为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际社会对林业碳汇项目日益重视,这将成为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的新契机,因此对林业碳汇的投资价值研究十分必要。

2林业碳汇的投资价值分析

2.1林业碳汇作为投资产品的潜力分析

随着国际上欧债危机的持续及欧洲碳市场的碳排放权供过于求,国际碳交易价格持续走低,让中国很多工业的CDm项目难以执行。同时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正在计划将一些工业、化工类的减排项目,诸如氧化亚氮或氢氟碳化合物以及大水电、水泥余热等在2013年后撤出CDm市场[12]。当前中国CDm项目中有70%的碳交易集中在工业领域,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讨论也大都集中在工业能源领域,从碳计量角度看,这主要是因为工业减排项目减排效果显著,容易计量且方法学发展较为完善。但是在中国现有的资源禀赋、工业技术体系以及传统能源消费模式下,工业减排面临成本高、难度大的挑战,工业项目向eB申请时也受到越来越严格的审查;各类碳衍生产品在中国的发展目前还是起步期,各项制度还不甚完善,市场很小,因此对减排的作用非常有限。而林业碳汇近几年在国际上逐渐升温,其具有额外性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比其他的CDm项目更加经济,成为中国继续发展CDm项目、弥补工业项目逐渐受限的理想投资目标,具有成为新的投资产品的潜力。

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必须要正确处理其纯公共物品的特性,要对碳汇进行准确的计量、监测、审定和核查,而中国在碳汇计量方法学发展上一直领先世界。2005年,中国林业专家就开发了全球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认可的CDm碳汇项目的方法学,并成功实施了全球第一个CDm林业碳汇项目。此外,由于国际碳汇项目技术标准成本高,而且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理论界目前建立了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国林业实际相结合的碳汇项目标准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中国林业专家方精云等利用生物量法对中国的森林碳储量进行测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3,14]。2011年5月,《中国林业碳汇审定核查指南(试行)》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并在中国碳汇造林实践中试行。该《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林业碳汇项目合格性审定和项目碳汇量核查操作指南两部分,对第三方核证机构如何审定林业碳汇项目的合格性、如何核查项目产生的碳汇量等技术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学的发展为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发展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此外,中国森林面积广大,人工林面积居于世界首位,拥有发展林业碳汇的有利自然条件。联合国粮农组织一项全球森林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森林面积出现了净增长,其中,中国森林资源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15]。中国目前森林覆盖率为20.36%,与国家规划的全国森林覆盖率3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国还有很大的增汇潜力。

2.2林业碳汇的生态价值分析

林业碳汇项目常常兼具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三重功能,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林业碳汇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所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或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工业减排,林业生产周期长成为林业碳汇的一大不足,但是如果从碳计量角度看,却成为其最大的优势。森林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和固定碳,在采伐后,只要不是马上被燃烧,木材中的碳还会长期固定下来,这一特性也决定了用造林和再造林的方法吸收二氧化碳是最可行的。

当前中国主要的森林分布区域,相当一部分属于山区和贫困地区。如广西有49个贫困县,其中48个贫困县分布在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项目内。这些地区仍旧处于传统工农业的发展阶段,为了摆脱贫困的状况,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做为经济增长点,结果导致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加剧。如果这些生态服务功能强的地区能以碳汇交易的形式获得足够的生态补偿,那么就可以实现中国各省区、地域之间互惠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进而提高中国整体环境质量,促进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林业碳汇交易的顺利发展,也可以为其他环保领域提供宝贵经验。最典型的就是排污权交易,在国外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在中国很早就开始试点,但是范围一直很有限,主要原因就是其市场环境不完善,而相对成熟的林业碳汇市场机制可为其提供思路。

2.3林业碳汇的社会价值分析

林业碳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则主要体现了其社会价值。中国各地区碳源和碳汇总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是碳源的主要生产地,但东部省份森林碳汇资源却比较匮乏。中国碳汇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生态服务较强的中西部。林业碳汇项目可以改善所在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减缓贫困,通过林业碳汇交易使经济发达地区对生态贡献较大的较落后地区实施合理补偿,可以促进较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使这些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有助于推进中国林业发展的机制创新。例如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于2006年11月获得了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后,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下再造林碳汇项目,该项目促进了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有效控制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数万个临时就业机会,40个长期性就业岗位,有5000个农户从出售碳汇以及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获得收益[16]。发展林业碳汇对于中国林业及其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成为促进较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2.4中国林业碳汇的经济价值分析

笔者使用蓄积量法对中国现有碳储量和森林碳汇价值进行了分析。蓄积量法是以森林蓄积量数据为基础的碳计量方法。其原理是根据森林主要树种抽样实测,计算出森林主要树种的平均容重(t/m3),根据森林总蓄积量求出生物量,再根据生物量与碳量的转换系数求出森林的固碳量[17-19]。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m3,森林蓄积137.21亿m3,森林覆盖率20.36%。

仅考虑中国森林林木生物量固碳量,则:

林木生物量碳储量=森林蓄积×扩大倍数×容积系数×含碳率

=V×δ×ρ×γ

=V×1.9×0.5×0.5

式中,V为森林立木蓄积量,1.9为蓄积扩大系数δ,0.5为容积系数ρ,0.5为树木含碳率γ。

森林碳汇量包括林木生物碳储量、林下植物碳储量和林地碳储量。

森林全部碳储量=树木生物量固碳量+林下植物固碳量+林地固碳量

=V×δ×ρ×γ+0.195(V×δ×ρ×γ)+1.244(V×δ×ρ×γ))

=V×1.9×0.5×0.5+0.195(V×1.9×0.5×0.5)+1.244(V×1.9×0.5×0.5)

式中,0.195为林下植物固碳量换算系数,1.244为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

经计算得出中国2011年森林林木碳储量为0.65×1010t,森林全部碳储量约为1.59×1010t。从经济学角度考虑,只有林木生物固碳量可以进入森林碳贸易过程,而林下植物和林地固碳量则不应参与到森林碳贸易中。因此,在当年汇率下,中国森林生物碳汇价值中可以有477.4亿元人民币进入森林碳贸易市场,吸收二氧化碳量2.39×1010t。

上述计算采用2011年国际二氧化碳价格3美元/t,则碳价格为3×(44/12)≈11美元/t;吸收二氧化碳量=碳汇量×(44/12)。若采用2012年二氧化碳国际价格1美元/t,则碳价格为1×(44/12)≈3.7美元/t,在当年汇率下,中国森林生物碳汇价值中可以有160.6亿元人民币进入森林碳汇市场。每吨二氧化碳价格的不同造成了这种巨大的差异。

中国碳价格受国际影响极大。因此,为了推进林业碳汇稳定发展,需要抓紧建立中国的统一配额市场,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价格[20],在面对国际碳市场价格波动时稳定中国国内碳价格。又因为对林业碳汇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中国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需国家政策的引导,增加碳产品的需求,完善交易相关制度,让被要求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企业或相关环保组织以及一般公众都可以成为林业碳汇的购买者。笔者认为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运作,而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林业碳汇项目的商品属性,使市场主体能够看到林业碳汇项目可能带来的潜在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使林业碳汇项目得到市场认可。希望由政府给予林业碳汇发展更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林业碳汇产业的发展。

3结论

本文从碳计量视角对中国碳市场和碳产品发展进行了简介,分析了林业碳汇作为中国未来新经济增长点的潜力,并从它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其投资价值进行了研究。

1)本文对中国林业碳汇的发展进行了简介,对林业碳汇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了归纳。林业碳汇可以增加对中国生态环境中碳的吸收和固定,为中国其他环境保护领域带来宝贵经验;促进较落后地区发展,平衡各地区收入差距;可以为中国林业发展带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2)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认为中国有必要发展林业碳汇,也具备发展林业碳汇的有利条件。发展林业碳汇有利于弥补中国工业CDm项目受到限制的情况,为中国林业融资提供新的手段和方式。从林产业结构调整上来说,林业碳汇的发展将推动目前较弱的林业第三产业的增值,有利于中国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森林碳汇总量达159亿t,且森林面积仍可不断增长,因此增汇潜力大。

3)从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数量可以看出,中国林业碳汇的需求明显不足,发展状况相比其他减排类型有较大差距,且中国碳产品的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极大。这就需要政府首先建立中国国内碳市场,形成合理价格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对林业碳汇的相关宣传,使市场了解到林业碳汇的价值。随着国际和国内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中国林业碳汇需求一定会逐步增加。

参考文献:

[1]李怒云,章升东,宋维明.中国林业碳汇管理现状与展望[J].绿色中国,2005,3(6):24-27.

[2]张颖,吴丽莉,苏帆.森林碳汇研究与碳汇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288-291.

[3]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4]林德荣,李智勇,支玲.森林碳汇市场的演进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1):1-5.

[5]章升东,宋维明,李怒云.国际碳市场现状与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5):11-15.

[6]林德荣.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7]李怒云,李金良,袁金鸿.加快林业碳汇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中国林业碳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2012,8(4):1-6.

[8]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9]李怒云,宋维明.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政策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2006(5):62-66,82.

[10]周隽,王志强,朱臻.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研究概述[J].陕西林业科技,2011(2):47-52.

[11]韩雪,岳彩荣.浅析中国林业碳汇项目之优势[J].广东科技,2012,4(7):134,144.

[12]王静,沈月琴.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82-87.

[13]林清山,洪伟.中国森林碳储量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6):220-224.

[14]许文强,支玲.涉及国际碳汇贸易的林业项目碳汇价值的确定——基于森林碳汇经济学特性的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5):401-404.

[15]李怒云,陈叙图,章升东.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林业经济,2010(2):73-75.

[16]李怒云,杨炎朝,何宇.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概述[J].开发研究,2009(3):95-97.

[17]张雪冬,李峰,张建华.肇源县森林碳储量及碳汇价值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17-218.

[18]许文强.森林碳汇价值评价——以黑龙江省三北工程人工林为例[D].昆明:西南林学院,2006.

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篇9

关键词:碳储量;碳汇潜力;经济价值;建议

一、引言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大量的Co2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储存,在一定时期内能起到减少温室气体累积的作用,具有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减排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化和经济转型国家可以通过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CDm)3种方式履行各自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在随后的国际气候谈判中达成的《波恩政治协定》和《马拉喀什协定》中规定各国在第Ⅰ承诺期(2008-2012年)的造林再造林活动可以作为CDm项目,明确造林再造林和毁林及1990年后发生的森林管理和森林恢复等林业活动产生的碳吸收可部分抵消该国的温室气体减限排量;在这些协定生效以后,各国学者开始不断的研究森林碳汇监测及其计量体系,而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及其经济价值的计算是评价森林碳汇功能的基础。对于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方精云等建立了推算区域尺度森林生物量的“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长时间序列的国家尺度的生物量数据库,并在生物量基础上根据每克物质的碳含量系数来计算森林碳储量;郗婷婷等采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以单位面积森林蓄积增长到100m3/hm2为假设条件,分别计算了2010年和2020年黑龙江省森林碳汇的潜力;李高阳等也根据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计算出了河南省2012年的森林碳汇潜力;续珊珊等根据生物量清单法估算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森林实际碳储量与潜在碳储量之间的差异;胡长青等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本文对云南省主要森林类型碳汇能力以及经济价值进行估算,为云南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以及林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二、研究区概况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以地处云岭以南得省名;又因东部在战国时为滇国辖地,而简称滇。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1°08'-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东西相距885公里,南北相距91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南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4060公里。东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相连,北部与四川省和重庆市为邻,西北紧靠那自治区。云南是连接东南亚与亚洲腹地的枢纽和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全省现有森林面积953.3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7.8%,在全国名列第4位;森林覆盖率为24.2%,有林地加灌木林地覆盖率为35.2%,在全国居第11位;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3.66亿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14.2%,名列第3位。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材料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成果(2003-2007年),本研究分别估算了乔木林、疏林地、竹林、经济林、灌木林这五类林地的碳储量。

(一)森林碳储量的计算

森林碳汇的计量方法有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涡旋相关法、涡度协方差法等。当中有很多方法尽管计算很精确,但是属于纯自然科学范畴,操作起来也很复杂,在本研究过程中,采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计算了乔木林和疏林地的碳储量,然后运用生物量法计算了竹林、经济林、灌木林的碳储量,最后对这五种林地的碳储量进行加总求和就得到了云南省总的碳储量。

郗婷婷、李顺龙提出的森林蓄积量扩展法基本思路是以森林蓄积为计算基础,通过蓄积扩大系数计算树木生物量,然后通过容积密度(干重系数)计算生物量干重,再通过含碳率计算其固碳量。这样计算出来以立木为主体的森林生物量碳汇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生物量固碳量与林下植物固碳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树木生物量固碳量与林地固碳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森林全部固碳量。森林全部固碳量计算公式为:

CF=∑(Sij×Cij)+α∑(Sij×Cij)+β∑(Sij×Cij)

Ccij=Vij×δ×ρ×γ

公式中,Sij为第i类地区第j类森林的面积;Cij为第i类地区第j类森林类型的森林碳密度;Vij为第i类地区第j类森林类型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α为林下植物碳转换系数;β为林地碳转换系数;δ为生物量扩大系数;ρ为容积系数;γ为含碳率。在计算云南省森林碳储量过程中,各种换算系数取ipCC的默认值:森林资源蓄积扩大系数δ,该系数功能就是将树木为主体的生物蓄积量,国际通用ipCC默认值为1.90;含碳率γ,该系数是为了将生物量干重转换成固碳量的转换系数,国际通用ipCC默认值为0.5;容积密度ρ,该系数是为了将森林全部生物量蓄积转换成千重的换算系数,国际通用ipCC默认值为0.5;林下植物固碳量换算系数α为0.195,其作用是根据森林生物量计算林下植物固碳量;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β为1.244,其作用是根据森林生物量固碳量计算林地固碳量。根据森林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计算出云南省疏林地碳储量为:15948139mgC

1996年我国学者方精云等收集了全国各地的758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数据,建立了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方程及21个优势树种的计算参数,2001年通过充实和完善,对计算参数又进行了修订。采用方精云等建立的回归方程对云南省森林疏林地进行估计,其回归方程为:B=aV+b式中:B为每公顷生物量;V为每公顷蓄积量;a和b为参数。先计算出各树种森林生物量,然后根据C=Cc×B,C:森林碳储量;B:森林生物量;Cc:系数(即每克干物质的碳含量为0.5)。

方精云等的生物量法的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竹林生物量的计算,B=22.5V;B:竹林生物量;V:竹林蓄积量(单位:百株);22.5:每一整株竹的生物量常数(单位:kg/株)。

第二,经济林生物量的计算,通常采用公式:经济林的生物量=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面积。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采用我国经济林的平均生物量23.7t/hm2。

第三,灌木林生物量的计算,依据公式:灌木总生物量=单位面积灌木生物量×面积来计算。灌木林的生物量利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灌木林平均生物量值19.76t/hm2。

先计算出竹林、经济林、灌木林的生物量,然后再根据公式C=Cc×B计算出碳储量(Cc取0.5)。

根据以上各种计算方法可以得出云南省主要林地的碳储量值,如表1所示:

Co2/C换算系数为3.67,表示森林固定1t碳相当于吸收大气中的3.67tCo2,云南省森林碳储量为1823859520mgC,即吸收了大气中的1823859520×3.67=6693564438.4mgCo2

(二)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的计算

森林碳汇功能是外部经济效益,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不能通过市场经济机构即市场进行交易。森林固碳的价值计算方法主要有:人工固定二氧化碳成本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变化的碳税法和害费法。不论是成本替代法,还是碳税法,各种统计方法或模型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每固定lt碳的成本,低的只有几美元,高的则达数百美,本研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瑞典碳税率150USD.t-1C。

计算公式为: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森林碳储量×碳税

根据上面公式和云南省森林碳储量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

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1823859520×150USD.t-1C=273578928000美元

四、结果及建议

云南省森林资源丰富,占全国比重较重,森林总碳储量为1823859520mgC,即吸收了大气中6693564438.4mgCo2,但云南省工业基础较弱,Co2的排放量较少,云南省作为二氧化碳的卖方市场,亟待建立一个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对云南省森林碳汇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碳吸收与排放的技术性研究

测量和计算森林资源碳吸收与排放技术方法和手段是排放权交易的基础,尤其对于像云南这样林木品种多样的省区来说,针对不同树种的特点研究林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计算方法和系数、研究增加森林和林地贮存碳量的技术方法等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加大与森林碳汇相关技术的科研经费投入,组织攻关研究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引进国际上已有的碳排放权交易的经验并积极开展碳汇试点工作

由于国内CDm碳汇项目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尚未真正参与该项目,而国外早就已经开始致力于研究适应策略,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很多国家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经验,我们应该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引进碳排放交易的有关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碳汇试点工作。

(三)发挥政府的作用

由于森林碳汇服务具有外部性和公共品特征,传统上不仅服务的受益方无偿享受森林碳汇服务带来的好处,而且,长期以来,服务供给方也没有想到要通过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来获取货币支付。因此,森林碳汇服务作为一种全球性公共物品,其市场的开发需要国际社会的协调和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云南省林业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监督和管理,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

(四)加强对森林碳汇理论的宣传和研究

首先,必须加强有关森林碳汇理论的研究,培养一批森林碳汇专家,让这些专家进行实际的森林碳汇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各方面的碳汇人才;其次,必须提高公众的森林碳汇意识。通过加大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问题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对碳汇的有效需求,自觉参与到森林碳汇项目中来。

参考文献:

1、何英,张小全,刘云仙.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现状与潜力[J].林业科学,2007(7).

2、李高阳.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洋估[J].安徽农业科学,21118(2).

3、郗婷婷,李顺龙.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6).

4、顾凯平,张坤,张丽霞.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

5、张坤.森林碳汇计量和核查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6、支玲,许文强,洪家宜等.森林碳汇价值评价: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人工林案例[J].林业经济,2008(3).

7、魏殿生.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碳汇问题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8、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5).

9、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生态学报,1996(5).

关于林长制工作汇报篇10

1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认为,林业减排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抑制毁林、森林退化可以减少碳排放;其次,通过林产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减少生产其他原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燃烧化石能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2]。

1.1毁林、森林退化与碳排放近年来,大部分的毁林活动都是由人类直接引发的,大片的林地转变成非林地,主要活动包括大面积商业采伐以及扩建居住区、农用地开垦、发展牧业、砍伐森林开采矿藏、修建水坝、道路、水库等[3]。在毁林过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长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长期保持碳贮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贮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毁林,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气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机碳,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引起了这部分碳的大量释放。因此,毁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头。毁林已经成为能源部门之后的第二大来源,根据ipCC的估计,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全世界由于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纪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亿t,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年均10亿t,本世纪初,则是年均23亿t,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源排放总量的17%。因此,ipCC认为,减少毁林是短期内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林木产品、林木生物质能源与碳减排①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将林产品碳储量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主要理由是林产品是一个碳库,伐后林产品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4]。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缓林产品中贮存的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使用林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扩大林产品碳储量,延长木质林产品使用寿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来减缓碳的排放,降低林产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处置废弃木产品等方式,这样,甚至可以让部分废弃木产品实现长期固碳。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方面,林产品的异地储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②贾治邦认为,大量使用工业产品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业产品代替工业产品,如减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质林产品就可以减少碳排放。秦建华等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了林产品固碳的重要性,林产品减少了因生产钢材等原材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长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③以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减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木质剩余物,这些都可以收集起来用以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质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的排放。根据ipCC的预计,2000—2050年,全球用生物质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达20~73GtC[6]。相震认为,虽然通过分解作用,部分林产品中所含的碳最终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但因为林业资源可以再生,在再生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产工业产品时,由于需要燃烧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产品最终降低了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石化燃料燃烧产生的净碳排放[7]。林产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异地碳储燃料,二是碳替代。这两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产品碳贮存并可以长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知,林业是碳源,因此在直接减排上将起到重大作用;林业可以起到碳贮存与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因此,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有些研究认为林业在直接减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这是基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的,认为林业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最重要手段,工业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长久之计;但是从短时间尺度来考察,又由于CDm项目的实施,林业是目前中国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绝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谢高地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人类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别,但都必须依赖碳排放以求发展。这种依赖是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有的技术体系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之前要突破这种高度依赖性非常困难,实行减排政策势必会影响现有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发展成本[8]。谢本山也认为,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使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变,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实现总体低碳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与工业减排相比,通过林业固碳,成本低、投资少、综合收益大,在经济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现实上也更具备选择性[9]。从碳循环的角度上讲,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等认为,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其中,在研究碳循环时,可以将岩石圈碳库当做静止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岩石圈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但碳在其中周转一次需要百万年以上,周转时间极长。海洋碳库的周转周期也比较长,平均为千年尺度,是除岩石碳库以外最大的碳库,因此二者对于大气碳库的影响都比较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分碳库组成,内部组成很复杂,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10]。从全球不同植被类型的碳蓄积情况来看,森林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的主要发生地。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蓄积了陆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贮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见,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聂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状态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同时,由于木质部分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终也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所以,从很长的时间尺度(约100年)来看,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所以从短时间尺度来看,主要是由人类干扰产生的森林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估算,从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亿t,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t。李育材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约5亿t,相当于当年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还有方精云等专家认为,在1981—2000年间,中国的陆地植被主要以森林为主体,森林碳汇大约抵消了中国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见,林业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发展森林碳汇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