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经济的措施十篇数字经济的措施十篇

数字经济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3:38

数字经济的措施篇1

【摘要题】国际信息

【关键词】数字鸿沟/互联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对于数字鸿沟,在美国商务部Fallinghroughthenet系列报告中作了如下定义:这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这一定义极具概括性,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定义中便可看出我们所讨论的数字鸿沟问题存在于很多方面。它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域、种族、不同经济背景或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数字鸿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

国外对于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球数字鸿沟(GlobalDigitalDivide)和国内数字鸿沟(DomesticDigitalDivide)这两大方面的探讨。前者着重于对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字鸿沟与其他焦点问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尝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全球数字鸿沟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全球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因特网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在线人口的国际分布、网络主机的国际分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程度等方面来比较)、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UnDp、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和非盈利组织(nGo)在解决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所作的贡献等。

附图

全球互联网用户使用数对比图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变得相当突出,从上面的图表中便可窥其一斑。

占世界人口12.9%的非洲,它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只占世界的1.2%,而35.2%的互联网用户却集中在人口稀少的美洲。在收入最高的国家中互联网的用户总数占据了世界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只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这些数据都在提醒人们全球数字鸿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已有的经验表明,除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以外,影响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因素主要还有这样一些:(1)国家内部制定的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机会构成,比如国家或组织、个人对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积极举措、科学技术发明、用于iSp服务上的花费、电信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措施。(2)对使用计算机的文化态度,这在解决存在于具有相似文化的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同样使用英语的国家。(3)资源,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水平、计算机使用技能等。这一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看来尤为突出,而且在将来也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解决这种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从联合国到各个区域组织再到各个国家政府,从世界组织到跨国集团再到各种非盈利组织和机构,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着解决问题的途径。世界银行资助的“非洲虚拟大学(aVU)”计划、八国集团筹建的“DotForce”工作组、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软件银行合作的“软件银行合作市场(SBem)”项目以及第四届亚太经合组织电信和信息产业部长级会议提出的“坎昆宣言”、国际通信联盟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层论坛所作的努力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国家层面上,即使科技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的空间,如果政府和各种非盈利组织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全球数字鸿沟也将可能会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目前已有一些组织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微软,它作为“数字化领导计划”的一分子,计划在印度、韩国、俄罗斯和哥伦比亚等地出资一百万美元,响应白宫对全球数字鸿沟采取行动的号召。

从收集到的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方面的资料与研究国内数字鸿沟问题的资料相比稍嫌单薄,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清楚地了解这种数字差异,对各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策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国家的数字鸿沟

如果将全球数字鸿沟作为数字鸿沟问题研究的宏观层次,那么对国家内部或地区内部的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则是从中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来进行的。

2.1 数字鸿沟是否存在

有少数人认为数字鸿沟只不过是一些政客为了某些私人目的编造出来耸人听闻的。还有的认为数字鸿沟的存在与否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像当初电话的使用一样它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解决。而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鸿沟在国家内部是确实存在的。在有着不同经济背景的地区之间、在不同的人群之间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日甚一日,各个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都在增加。而且也只有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性,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和制定解决方案。

2.2 数字鸿沟问题能否解决

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数字鸿沟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或者说它没有出现任何减小的趋势。客观的调查数据表明,并不是所有方面的数字鸿沟都是停滞不前、没有任何发展的。比如在美国,家庭拥有电脑量的差异正在减小,基本的网络访问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已经发生了变化,男女比例十分接近。同时,种族上的差异也在不断拉近,教育和收入水平是随着种族曲线变化的主要变量,在高层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互联网接入的种族差距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我们还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进入互联网络世界,由于年龄因素而产生的数字鸿沟也开始出现减小的趋势。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在网络访问量上存在的数字鸿沟也将会有所减小。

从美国的这些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密切关注数字鸿沟问题,采取适当的积极举措,数字鸿沟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的。

2.3 用于测评数字鸿沟的统计因素

用于对数字鸿沟进行统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为例,当前主要是从这样三个方面来对国内数字鸿沟进行测评的:家庭拥有电脑量和因特网接入量、个人使用网络的情况、残疾人使用电脑和因特网的情况。在考察每种参量时,分别针对不同的统计对象和类目,如地域(农村、城镇和中心城市)、收入水平(低于1500o、高于75000、中间每隔10000作为一个层次)、教育程度(博士、硕士学位、本科学位、一般院校、高中、高中以下)、种族和民族(白人、黑人、亚裔及太平洋岛居民、西班牙人)、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等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同时还采用了三维甚至多因素分析方法。比如在研究家庭拥有电脑量时,同时将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作为变量来进行分析,形成的就是一个三维的研究图表。

测评体系的确定在各个国家将会有所不同,可以结合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适合本国的测评体系,以便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和分析国家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测评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数字鸿沟是多方面差异的综合,随着某些方面的拉近,还可能会出现其他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测评体系中还应该适当地加入对个人使用因特网的能力、熟练程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一些机构开始做这些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在线技能(如在线寻找特定内容的能力)基本上与年龄成反比,与技术经验成正比,与性别的关系则不是很大。

2.4 拉大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由于数字鸿沟本身涉及很多方面以及它的复杂性,影响它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国家,因为经济背景和社会发展程度,有时甚至是文化的差异,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起来看主要的是以下这些方面:(1)不适当的政府干涉,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2)电讯市场缺乏竞争机制,导致电讯设施价格昂贵,间接影响因特网的使用量。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急需得到改善。(3)经济落后的国家,由于经济规模的原因,想获得价廉的电讯设施的机会不是很大,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电脑和因特网的使用量。而且在那些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的地区,即使有数字化的通讯设施,对他们的帮助也不是很大。(4)有些国家教育水平低下,是拉大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在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第三世界国家远远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5)缺乏适合残疾人使用的网络访问设计、网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范围狭窄等,这些是拉大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

2.5 数字鸿沟问题产生的影响

数字鸿沟可以看作是当前正在增长的经济鸿沟的一部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数字鸿沟很可能会拉大现有的经济差距。还有的观点甚至认为解决了数字鸿沟问题,就是确保繁荣,进而确保和平。

数字鸿沟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当前多数研究的侧重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数字鸿沟对社会、文化、政治和个人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影响:使用计算机网络拉近数字鸿沟,人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工作和职业信息、政治信息,发掘新的家庭和社会交流渠道,参与经济互动,融入各种不同的虚拟社区。这些是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会有消极的影响:由于人们在网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相应地也就减少了很多与亲朋好友和其他人的交流时间,用在其他活动上的时间(如读书、看报、运动等)也在减少,这样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是破坏社会结构,导致数字隔离、社会分裂和关系弱化等现象的出现。

文化影响:文化内容的质量和效用本身就是有差异的,数字鸿沟的拉近有助于减小这种差异。消极影响则是可能会使类型多样的大众文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这种单一化倾向极有可能使得大众文化走向庸俗化。

政治影响:数字鸿沟的拉近,使得各种政治信息更易获取,政治活动的动员也会有更多的渠道,更容易得到候选人的政策陈述,还可以扩展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民主参与。反面影响是可能导致政治分裂。心理影响:有可能导致计算机忧虑、各种计算机犯罪等现象的出现。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2.6 已经采取的措施及经验

各个国家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面临的问题不同,因此解决数字鸿沟能采取的措施也就不尽相同。大体来讲,发达国家在数字鸿沟问题上的研究进行得比较早,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成效。归纳起来,这些措施和解决途径包括:

(1)政府适当的参与,如制订相关的法规政策,加强电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相对落后地区的建设)、法律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言论自由,这对提高因特网的使用是必需的);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私人部门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刺激网络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等,这些都可以部分的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2)加强教育和培训的力度,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训等方面。远程教育的发展也是一项积极举措。

(3)让市场自己寻找解决办法,提高竞争机制。电讯市场的缺乏竞争是各个国家都存在的普遍问题。改革这种近似垄断的机制,改变电讯产品价格昂贵的现状,可以直接影响到网络使用量。

(4)网络内容提供商(iCp)和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应该提供给人们他们所真正需要的内容和服务,即内容更好、自由使用的公开的资源和软件,提供能真正满足他们需要的技术支持。有关的研究表明,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本地信息,包括招聘信息、教育、商业信息等。同时,还需要可以为低文化层次的人轻易理解的信息以及多个语种的信息等等。简易的操作、方便的使用和丰富的内容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因特网使用者的行列。特别是对残疾人而言,适合他们的访问系统设计有助于减小他们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

美国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中包括:实行税收激励政策;鼓励私人部门捐赠电脑;资助社区技术中心的建设并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技术培训;在低收入群体中建设1000个社区技术中心等。

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分发再利用的计算机;将使用过的计算机经过改装和整修送到落后地区进行计算机普及教育;一些网络服务供应商还提供免费e-mail服务;某些公司计划推出网亭(internetKiosks)设施,提供免费上网和收发电子邮件服务;建立多媒体通讯密集群等。

对于落后的国家而言,比如非洲国家,因为经济基础的落后,解决数字鸿沟的措施也就很不相同。归纳来说,有以下这些建议和举措:

(1)建设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甚至包括电力设施的建设。如果能够获得价廉的通讯设施和信息技术,对他们将更为有利。

(2)加大教育的力度。比如在加纳,虽然近年来基础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但是中学教育程度还是明显较低。学校更是很少向学生教授计算机知识,只有3.5%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这种情形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一大障碍。

(3)在学校创建信息技术中心,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知识和相关技术。建立iSp乡村技术中心和信息技术市民学校,向人们传授计算机知识。在课堂、图书馆、医疗中心、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推广使用计算机。加纳政府甚至要求所有的电讯公司必须将所得收入的1%用于这项推广计划。另外,还推行大学与普通中小学校的合作计划,一所大学辅助多所中小学校进行计算机知识教育,开展技术培训等。

(4)提高本国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加大R&D经费的投资。这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必要途径。

(5)跨国公司和非盈利组织对落后国家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他们推行的技术培训和捐赠活动等都是对这些落后国家推广使用计算机的有力支持。

各个国家所作出的尝试综合来说就是提供基础设施、物理连接、培训项目,学校推行计算机教育和远程教育,丰富在线信息资源,开展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的运行,信息通讯技术在医疗保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的措施篇2

【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数字鸿沟/互联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对于数字鸿沟,在美国商务部Falling  hrough  the  net系列报告中作了如下定义:这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这一定义极具概括性,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定义中便可看出我们所讨论的数字鸿沟问题存在于很多方面。它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域、种族、不同经济背景或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数字鸿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

国外对于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球数字鸿沟(Global  Digital  Divide)和国内数字鸿沟(Domestic  Digital  Divide)这两大方面的探讨。前者着重于对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字鸿沟与其他焦点问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尝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全球数字鸿沟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全球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因特网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在线人口的国际分布、网络主机的国际分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程度等方面来比较)、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UnDp、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和非盈利组织(nGo)在解决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所作的贡献等。

附图

全球互联网用户使用数对比图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变得相当突出,从上面的图表中便可窥其一斑。

占世界人口12.9%的非洲,它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只占世界的1.2%,而35.2%的互联网用户却集中在人口稀少的美洲。在收入最高的国家中互联网的用户总数占据了世界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只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这些数据都在提醒人们全球数字鸿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已有的经验表明,除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以外,影响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因素主要还有这样一些:(1)国家内部制定的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机会构成,比如国家或组织、个人对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积极举措、科学技术发明、用于iSp服务上的花费、电信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措施。(2)对使用计算机的文化态度,这在解决存在于具有相似文化的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同样使用英语的国家。(3)资源,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水平、计算机使用技能等。这一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看来尤为突出,而且在将来也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解决这种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从联合国到各个区域组织再到各个国家政府,从世界组织到跨国集团再到各种非盈利组织和机构,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着解决问题的途径。世界银行资助的“非洲虚拟大学(aVU)”计划、八国集团筹建的“DotForce”工作组、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软件银行合作的“软件银行合作市场(SBem)”项目以及第四届亚太经合组织电信和信息产业部长级会议提出的“坎昆宣言”、国际通信联盟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层论坛所作的努力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国家层面上,即使科技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的空间,如果政府和各种非盈利组织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全球数字鸿沟也将可能会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目前已有一些组织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微软,它作为“数字化领导计划”的一分子,计划在印度、韩国、俄罗斯和哥伦比亚等地出资一百万美元,响应白宫对全球数字鸿沟采取行动的号召。

从收集到的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方面的资料与研究国内数字鸿沟问题的资料相比稍嫌单薄,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清楚地了解这种数字差异,对各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策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国家的数字鸿沟

如果将全球数字鸿沟作为数字鸿沟问题研究的宏观层次,那么对国家内部或地区内部的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则是从中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来进行的。

2.1 数字鸿沟是否存在

有少数人认为数字鸿沟只不过是一些政客为了某些私人目的编造出来耸人听闻的。还有的认为数字鸿沟的存在与否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像当初电话的使用一样它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解决。而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鸿沟在国家内部是确实存在的。在有着不同经济背景的地区之间、在不同的人群之间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日甚一日,各个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都在增加。而且也只有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性,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和制定解决方案。

2.2 数字鸿沟问题能否解决

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数字鸿沟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或者说它没有出现任何减小的趋势。客观的调查数据表明,并不是所有方面的数字鸿沟都是停滞不前、没有任何发展的。比如在美国,家庭拥有电脑量的差异正在减小,基本的网络访问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已经发生了变化,男女比例十分接近。同时,种族上的差异也在不断拉近,教育和收入水平是随着种族曲线变化的主要变量,在高层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互联网接入的种族差距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我们还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进入互联网络世界,由于年龄因素而产生的数字鸿沟也开始出现减小的趋势。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在网络访问量上存在的数字鸿沟也将会有所减小。

从美国的这些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密切关注数字鸿沟问题,采取适当的积极举措,数字鸿沟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的。

2.3 用于测评数字鸿沟的统计因素

用于对数字鸿沟进行统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为例,当前主要是从这样三个方面来对国内数字鸿沟进行测评的:家庭拥有电脑量和因特网接入量、个人使用网络的情况、残疾人使用电脑和因特网的情况。在考察每种参量时,分别针对不同的统计对象和类目,如地域(农村、城镇和中心城市)、收入水平(低于1500o、高于75000、中间每隔10000作为一个层次)、教育程度(博士、硕士学位、本科学位、一般院校、高中、高中以下)、种族和民族(白人、黑人、亚裔及太平洋岛居民、西班牙人)、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等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同时还采用了三维甚至多因素分析方法。比如在研究家庭拥有电脑量时,同时将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作为变量来进行分析,形成的就是一个三维的研究图表。

测评体系的确定在各个国家将会有所不同,可以结合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适合本国的测评体系,以便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和分析国家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测评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数字鸿沟是多方面差异的综合,随着某些方面的拉近,还可能会出现其他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测评体系中还应该适当地加入对个人使用因特网的能力、熟练程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一些机构开始做这些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在线技能(如在线寻找特定内容的能力)基本上与年龄成反比,与技术经验成正比,与性别的关系则不是很大。

2.4 拉大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由于数字鸿沟本身涉及很多方面以及它的复杂性,影响它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国家,因为经济背景和社会发展程度,有时甚至是文化的差异,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起来看主要的是以下这些方面:(1)不适当的政府干涉,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2)电讯市场缺乏竞争机制,导致电讯设施价格昂贵,间接影响因特网的使用量。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急需得到改善。(3)经济落后的国家,由于经济规模的原因,想获得价廉的电讯设施的机会不是很大,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电脑和因特网的使用量。而且在那些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的地区,即使有数字化的通讯设施,对他们的帮助也不是很大。(4)有些国家教育水平低下,是拉大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在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第三世界国家远远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5)缺乏适合残疾人使用的网络访问设计、网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范围狭窄等,这些是拉大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

2.5 数字鸿沟问题产生的影响

数字鸿沟可以看作是当前正在增长的经济鸿沟的一部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数字鸿沟很可能会拉大现有的经济差距。还有的观点甚至认为解决了数字鸿沟问题,就是确保繁荣,进而确保和平。

数字鸿沟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当前多数研究的侧重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数字鸿沟对社会、文化、政治和个人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影响:使用计算机网络拉近数字鸿沟,人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工作和职业信息、政治信息,发掘新的家庭和社会交流渠道,参与经济互动,融入各种不同的虚拟社区。这些是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会有消极的影响:由于人们在网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相应地也就减少了很多与亲朋好友和其他人的交流时间,用在其他活动上的时间(如读书、看报、运动等)也在减少,这样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是破坏社会结构,导致数字隔离、社会分裂和关系弱化等现象的出现。

文化影响:文化内容的质量和效用本身就是有差异的,数字鸿沟的拉近有助于减小这种差异。消极影响则是可能会使类型多样的大众文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这种单一化倾向极有可能使得大众文化走向庸俗化。

政治影响:数字鸿沟的拉近,使得各种政治信息更易获取,政治活动的动员也会有更多的渠道,更容易得到候选人的政策陈述,还可以扩展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民主参与。反面影响是可能导致政治分裂。心理影响:有可能导致计算机忧虑、各种计算机犯罪等现象的出现。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2.6 已经采取的措施及经验

各个国家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面临的问题不同,因此解决数字鸿沟能采取的措施也就不尽相同。大体来讲,发达国家在数字鸿沟问题上的研究进行得比较早,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成效。归纳起来,这些措施和解决途径包括:

(1)政府适当的参与,如制订相关的法规政策,加强电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相对落后地区的建设)、法律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言论自由,这对提高因特网的使用是必需的);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私人部门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刺激网络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等,这些都可以部分的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2)加强教育和培训的力度,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训等方面。远程教育的发展也是一项积极举措。

(3)让市场自己寻找解决办法,提高竞争机制。电讯市场的缺乏竞争是各个国家都存在的普遍问题。改革这种近似垄断的机制,改变电讯产品价格昂贵的现状,可以直接影响到网络使用量。

(4)网络内容提供商(iCp)和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应该提供给人们他们所真正需要的内容和服务,即内容更好、自由使用的公开的资源和软件,提供能真正满足他们需要的技术支持。有关的研究表明,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本地信息,包括招聘信息、教育、商业信息等。同时,还需要可以为低文化层次的人轻易理解的信息以及多个语种的信息等等。简易的操作、方便的使用和丰富的内容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因特网使用者的行列。特别是对残疾人而言,适合他们的访问系统设计有助于减小他们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

美国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中包括:实行税收激励政策;鼓励私人部门捐赠电脑;资助社区技术中心的建设并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技术培训;在低收入群体中建设1000个社区技术中心等。

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分发再利用的计算机;将使用过的计算机经过改装和整修送到落后地区进行计算机普及教育;一些网络服务供应商还提供免费e-mail服务;某些公司计划推出网亭(internet  Kiosks)设施,提供免费上网和收发电子邮件服务;建立多媒体通讯密集群等。

对于落后的国家而言,比如非洲国家,因为经济基础的落后,解决数字鸿沟的措施也就很不相同。归纳来说,有以下这些建议和举措:

(1)建设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甚至包括电力设施的建设。如果能够获得价廉的通讯设施和信息技术,对他们将更为有利。

(2)加大教育的力度。比如在加纳,虽然近年来基础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但是中学教育程度还是明显较低。学校更是很少向学生教授计算机知识,只有3.5%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这种情形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一大障碍。

(3)在学校创建信息技术中心,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知识和相关技术。建立iSp乡村技术中心和信息技术市民学校,向人们传授计算机知识。在课堂、图书馆、医疗中心、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推广使用计算机。加纳政府甚至要求所有的电讯公司必须将所得收入的1%用于这项推广计划。另外,还推行大学与普通中小学校的合作计划,一所大学辅助多所中小学校进行计算机知识教育,开展技术培训等。

(4)提高本国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加大R&D经费的投资。这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必要途径。

(5)跨国公司和非盈利组织对落后国家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他们推行的技术培训和捐赠活动等都是对这些落后国家推广使用计算机的有力支持。

各个国家所作出的尝试综合来说就是提供基础设施、物理连接、培训项目,学校推行计算机教育和远程教育,丰富在线信息资源,开展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的运行,信息通讯技术在医疗保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  thomas  p.novak,  Donna  L.Hoffman.  Bridging  he  Digital  Di  vide:  the  impact  of  Race  on  Computer  access  and  internet  Use.  [http:  //www2000.  ogsm.  vanderbilt.  edu/research/papers/html/  manuscripts/race/science.  html]

数字经济的措施篇3

中国有句谚语叫“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下全球经济正在经历7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每一个国家都应该为再次点燃世界需求添把柴。美国政府宣布2009年的财政预算赤字将会占到GDp的12%,并要求G20成员国也提高预算赤字水平。中国政府上周的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的财政预算赤字仅占GDp的3%,是不是显得吝啬了呢?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制定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相当于GDp的14%,真的有那么多吗?

尽管中国的刺激方案的实际数字要比去年宣称的少,但总量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单看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美国的确是中国的四倍,但这并不代表美国对其需求的刺激力度更强。2009年,美国的财政赤字的增长速度将会比中国快,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衰退导致美国政府的税收规模急剧萎缩。正确衡量财政刺激力度的指标,应该是剔除经济周期因素的预算赤字水平。

然而在中国,刺激方案的规模则可能会被低估,因为一些公共设施投资会由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依靠银行贷款来完成。瑞士银行(UBS)经济学家王涛估计,由中央政府完成的新增基础设施投资、税收减免、消费者补贴、医疗支出增加额将会占2009年中国GDp的3%,如果算上依靠银行融资完成的基础建设支出,这个数字将上升到4%。

中国对铁路、公路和电网的投资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09年前两个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26.5%,其中铁路投资总额是去年同期的三倍。由于刺激计划主要集中于投资而不是消费,中国已经遭到了相当多的批评,但不能否认,中国所采取的这种措施确实是扩大本土需求的最迅速的方法。

除此之外,中国在货币政策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刺激内需呢?2008年至今,中国的降息幅度仅为美联储的一半,最新数据显示,2月中国首次出现通货紧缩――消费者物价指数年率下降1.6%,这些似乎表明中国在刺激需求方面做得还不够。但是,真正的通货紧缩是伴随着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下降的,而中国显然不是这种情况――2008年银行信贷增长24%。衡量放松银根的真实指标并不是降息的幅度,而是刺激信贷增长的力度。全球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是信贷规模加速扩张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不仅实施了力度相当大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并且在过去的12个月,贸易加权的人民币真实汇率升值18%,北京正通过类似的方式来刺激其他国家的需求。

数字经济的措施篇4

关键词:版权保护;判断标准;技术措施滥用;利益平衡

1 引言

数字多媒体在使用、编辑、传播等方面比传统传播介质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数字多媒体压缩编码和网络数据传输能力的不断提升,互联网已经成为数字版权内容的基础平台。版权数字内容以及受到版权保护的计算机程序在使用过程中的易复制和传播的低成本等性质,使得对数字内容和计算机程序的侵权盗版使用现象日益突出。为了防止未经保护的数字文件被拷贝和篡改,很多作品提供商和程序开发者都积极致力于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开发。希望能够在法律手段以外,通过技术手段达到保护版权的目的。

早期技术措施主要是针对数字光盘的防拷贝技术,比如CSS(ContentScrambleSystem)和aaCS(advancedaccessContentSystem),以及针对相关网络访问系统CaS(ConditionalaccessSystem)。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种技术措施也在不断升级。在大量技术措施被开发出来并投入到实际应用的同时,很多技术措施的使用也超越了合理的界限,对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侵害,由此引发了对技术措施滥用问题的研究。

2 技术措施滥用的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立法主要侧重于对技术措施的保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世界知识产权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两个国际公约提出缔约各方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制止规避版权人采用的有效的技术措施的行为。美国《千禧年数字版权法》将技术措施划分为控制访问与保护版权两种情形,并分别提出了不同保护标准。欧盟委员会《关于协调信息社会版权和相关权利的指令》,将技术措施的保护设定了严格的标准,包括范围的扩大及对合理使用上的限制。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在未取得出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绕开权利人设定的技术措施为侵权行为,《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也指出故意规避或者破坏著作权人采取的技术措施属侵权行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在规定规避技术措施的行为为侵权行为的同时指出了规避技术措施行为的例外。目前立法实践虽然注意到了对技术措施立法的重要性,但是大多只赋予了权利人权利,对其义务基本未作规定,更没有关于技术措施滥用的立法,在滥用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缺陷。

关于技术措施滥用的讨论,王迁教授主要从技术措施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对“访问作品权”是否可成成为著作权人的一项新的权力以及如何在数字化时代维持著作权的利益平衡[1]等技术措施立法理论问题的进行思考。杨晖集中于对捆绑销售的技术滥用的研究,指出权利人利用技术措施垄断市场的行为是滥用的表现,应该为立法所禁止[2]。祝建军通过文泰刻绘软件侵权案指出我国技术措施的立法体系比较混乱,应该以立法对技术措施定性,并规定滥用技术措施应该承担的法律后果[3]。袁真富将技术措施滥用的危害分为对公共秩序的威胁、对公平竞争的扭曲、对公有领域的吞占、对合理使用的限制、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对个人隐私的侵扰六个方面[4]。

虽然学者们提出要对技术措施滥用行为进行规制和管理,但对于如何判断一项技术措施是否超越合理界限,是否涉及滥用,还没有科学的结论。

3 技术措施滥用的判断标准

判定技术措施是否滥用,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测量标准。随着技术措施使用导致公众利益受损现象的产生和相关诉讼的出现,笔者认为应该从技术措施的性质是否合法、保护对象是否具有版权相关性、设定技术措施的目的是否合法、技术措施的结果是否有效等四个方面来判断技术措施是否构成滥用。

3.1 设定的技术措施的性质是否具有防御性

技术措施防御性的特征决定了攻击性的技术措施是不为法律所允许和保护的。我们从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对技术措施的防御性进行分析。

首先从法律层面上来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技术措施的目的被规定为行使条约本身的行为,《版权指令》明确指出技术措施的目的在于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美国数字版权法提出了防止侵权的精神,我国法律关于技术措施目的的规定为“防止”和“限制”。也就是说,防御性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技术措施立法的共识。

从实践上来讲,很多权利人为了对侵权人进行惩罚,杀一儆百,采取攻击性技术措施,win7黑屏计划就是典型代表。微软公司在计算机操作软件市场占据着绝对垄断地位,其开发的计算机操作软件在市场上占据着主流地位,自然也成为被盗版、破解的重点对象。为了保护自身版权,同时对侵权行为人进行一定的惩罚,微软公司对在其开发的win7操作系统中写入一个特定的逻辑程序,当用户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超过一定期限使用该软件或者该软件的复制件时,该逻辑程序即自动启动,对用户的操作系统进行破坏,令用户的个人计算机桌面全部变成纯黑色,严重危及用户的计算机信息安全。

这种类似win7黑屏计划,罔顾立法目的,设定攻击性技术措施的滥用现象层出不穷,前文提及的“江民逻辑锁事件”也是该类的典型代表。诚然,采用攻击性的技术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惩治盗版行为,但无法忽视的是,这种攻击性的技术措施,对用户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侵害,造成使用者信息的不稳定和不安全,任其发展下去将影响到公共利益的安全,这样的技术措施不应该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因此,应该把设定攻击性的技术措施作为判定滥用的一个标准。

3.2 技术措施的保护对象是否具有版权相关性

技术措施被纳入版权法立法的原因在于它是数字环境下对数字版权的有效保护手段,这就决定了各国立法确立的技术措施是保护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相关的权利即著作权邻接权。如果技术措施限制使用人接触和使用的作品是没有著作权的作品,超过保护期限的作品以及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作品的信息,因不具有著作权相关性,而不受保护。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在线下载诸如《红楼梦》等早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文学作品或者本身不具有著作权的法律法规时发现,往往遭遇付费门槛。北大法律信息网就具有此类情形,在下载某些法规时会要求收取一定的电子货币,否则下载不到一个完整的法规,这给我们的正常使用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应该把保护对象缺乏著作权相关性作为判定技术措施滥用的标准。3.3 设定技术措施的目的是否为防止侵权

技术措施立法的目的在于保护数字版权人的版权及与版权相关的权利,所以版权人使用技术措施的目的也只能限于防止其被法律所赋予的合法的版权利益被不法侵害。由此来看,只有版权人设置的,保护数字版权作品不被非法侵害并达到有效目的的技术措施才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技术措施。其他任何不以保护数字版权为目的而设置的无法律依据的技术措施,比如为垄断需要设定的技术措施,都应该被判定为技术措施滥用。

比如2006年美国苹果公司在美国加州遭遇集体诉讼的itunes事件,事件的起因在于苹果公司对其itunes音乐网站上的音乐设定技术保护,使在消费者进行付费下载之后,只能使用苹果公司开发的ipod音乐播放器进行播放,其他的任何播放器都是不兼容的。该案最后判定苹果公司实质上是利用技术障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判定垄断,并对消费者做出赔偿。

著作权法赋予版权人的一定程度上对作品的独占权,是一种合理的垄断权,这种合理的垄断权对促进市场的有序竞争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如itunes事件一样,很多版权人以防止侵权为名,在数字作品上设定技术措施,暗中达到垄断的目的,攫取高额利润的行为则是超出垄断法的许可界限,也超出公众的容忍范围。这样明修技术措施的栈道,暗度垄断陈仓的行为是技术措施的典型表现之一,结果必将造成对市场秩序的严重破坏,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设定技术措施的目的是否合法也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判断权利人设定的技术措施是否构成滥用的标准。

3.4 使用技术措施是否带来不良后果

版权人设定技术措施的目的在于保护版权作品不受非法侵权,这就决定了设定技术措施的结果只能是保护版权作品不受侵犯,任何其他的结果都不在设定技术措施的目的范围之内。因现有技术措施立法对权利人设定技术措施的义务未作规定,因此权利人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不注意对因采用技术措施获得的用户信息进行妥善管理,造成用户信息泄露等问题,这中泄露用户信息的后果应该作为判断技术措施滥用的标准之一。

2011年底以CSDn为始,多玩、天涯、人人网、新浪微博等多家使用控制访问技术措施的知名网站包括注册邮箱、明文密码、昵称等在内的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一亿网友“裸奔”。此次互联网用户信息泄密事件发生后,用户遭受的危险轻则是垃圾信息的骚扰,重则是账户被盗用、隐私权被侵害。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广大用户的信息安全,包括隐私权将会随时被“裸奔”,造成用户隐私权被侵犯的严重后果。

4 小结

技术措施滥用是伴随着技术措施的出现产生的,在数字版权保护领域,屡屡产生技术措施滥用的困扰,立法和现实均迫切需要对技术措施滥用的判断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对技术措施判断标准的建构,使得对技术措施滥用行为的判定超越模糊的原则性提法,提供了清晰的判断条件,从而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为数字版权保护的立法完善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卢静,刘珉曳.我国技术措施滥用版权法规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北京:中国城市经济,2010(11):306.

[2]温晓红.试论技术措施对版权合理使用的挑战.北京: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2):147-148.

[3]夏苗.我国技术措施法律制度的概况及完善.北京:商品与质量,2010(11):86.

[4]谷川.网络环境下对技术措施的版权法保护研究——比较法上的视野.北京:法制与社会,2011(9):63-64.

[5]袁真富.论数字版权管理的滥用及其限制.北京:电子知识产权,2008(12):32-35.

数字经济的措施篇5

abstract:ontheonehand,withthe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andthedeepeningconstructionofsmartgrid,theelectricpowercommunicationsystemisbecomingmoreandmorewidelyappliedwithincreasingimportance.ontheotherhand,electricpowercommunicationsystemiseasytodamageandcauselossesbecauseofitspoorresistancetolightningovervoltage.oncethereislightningstrikeandfailureinelectricpowercommunicationsystem,itwillcauseinterruptionordispatchingsystemparalysis,andthencausingblackoutsandotheraccidents.therefore,fortheelectricpowercommunication,theharmoflightningisnottobeignoredandmustbesolved.Combinedwithconcretepracticeexperience,thispapersumsupthethreeprinciplesintheprocessofelectricpowercommunicationsystemlightningprotectiondesign:integratedlightningprotection,scientificandeffectiveandeconomical,inordertoachievethepurposeofprotectionofelectricpowercommunicationsystemanditsequipment.

关键词:电力;通信系统;防雷;设计;原则

Keywords:electricpower;communicationsystems;lightningprotection;design;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m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2-0133-04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技术日益提升,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不断深入,电力通信系统应用日益宽泛,重要性不断增加,电力通信设备的集成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传统设计中系统/设备耐过电压能力低,雷电过电压以及Lemp的侵入所产生的电磁效应、热效应会造成设备干扰或永久性损坏,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相当惊人的,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雷电防御措施,以达到保护电力通信系统及其设备的目的。

那么,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时,应坚持哪些原则呢?笔者认为,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电力通信系统的危害,确保电力通信设备的安全运行,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时,应着重坚持综合防雷原则、科学有效原则和经济实用原则。

1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时,应坚持综合防雷原则

坚持综合防雷的设计原则,主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必须弄清楚须进行雷电防护的电力通信系统/设备的空间配置,即有哪些通信系统/设备须进行雷电防护设计。一般来说,电力通信系统/设备所在建(构)筑物、电力通信电源系统、电力通信线缆、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程序交换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及电力会议电视系统均应进行雷电防护设计。

1.2必须弄清楚危害电力通信系统/设备的雷电通道。如图1所示,电力通信系统遭受雷电危害的通道主要有四类:①雷电直击电力通信系统/设备;②雷电电磁脉冲/辐射;③雷电传导;④地电位反击/高电位反击。

1.3必须采取综合防雷措施对电力通信系统/设备进行保护。

综合防雷措施应包括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两部分(详见图2)。

在进行综合防雷措施选择设计时,应重点考虑这些防雷措施所能实现的功能:①接闪功能;②分流功能;③屏蔽作用;④均衡电位;⑤接地效果;⑥合理布线,可减少耦合作用。

2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时,应坚持科学有效性原则

坚持科学有效性原则,就是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时,应解决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必须根据被保护电力通信系统的具体情况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

进行电力通信系统的防雷技术设计,我们必须先对其进行雷电环境评估,以确定其防护等级。通常情况下,我们可采用两种方法确定电力通信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一是按电力通信系统重要性及所处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雷电防护等级,例如位于强雷区(d>90天)的500kV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中设置的电力通信系统划分为a级,而位于中雷区(15天

2.2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时,其所采用的防雷技术/措施必须首先满足被保护对象的使用要求,尤其是emC要求。

一方面,电力通信系统的构成种类很多,不同的电力通信系统其性能参数是不相同的,例如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和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其性能参数相差较大,因此,在进行防雷技术设计时,所采用的防雷技术和措施也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时,必须考虑到采取防雷保护时,不能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即应确保被保护电力通信系统工作在emC(电磁兼容)环境中。

2.3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时,所采用的防雷技术/措施除满足电力通信系统的使用要求外,还必须满足相关国家标准或设计标准的最低要求。

由于电力通信系统的构成种类繁多,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力通信系统,其所采用的防雷措施在性能方面是不相同的,故国家标准的要求均是有差别的。那么,不同类型的电力通信系统的防雷技术应满足哪些最低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呢?下面以电力通信系统中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为例作一简单论述。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是目前发电厂、变电站常用的电力通信系统,主要由机房、微波塔和电力变压器三部分构成(如图3所示)。

根据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特点,其所采用的防雷技术/设施至少应达到如下要求:

①防雷接闪器的设置。微波塔、机房和变压器应设置接闪器,使微波天线、机房和变压器处于直击雷防护区(LpZoB)内。

②防雷引下线的设置。其一,微波塔接闪器应设置专门的引下线,连接至接地网,引下线材料宜采用40mm×4mm热镀锌扁钢,且其入地点应设在与机房地网不相邻的铁塔地网另一侧。其二,微波通信机房应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设置直接雷防护措施,其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机房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18m。

③数字微波站地网的设置。如图3所示,微波站地网由机房建筑物的基础地网、铁塔地网和变压器地网三部分构成,并应满足如下要求:其一,微波站地网、机房地网和变压器地网应每隔3m~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并不应少于两处。其二,微波塔地网面积应延伸到塔基四脚外1.5m的范围,其周边应为封闭式。其三,数字微波通信站地网应增设环形专设接地体,环形接地体由水平和垂直接地体组成,水平接地体周边应为封闭式,并与原地网在同一水平面上。环形接地体与原地网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其四,数字微波站地网的接地电阻应满足:Ri≤5Ω;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应满足:Ri≤10Ω。

④等电位连接的设置。数字微波通信机房应设置等电位连接装置,具体要求如下:其一,在机房入口处,即LpZoa或LpZoB区与LpZ1区交界处应设置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meB)。meB与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两处,且必须注意,弱电meB和共用地网的连接点与强电meB和共用地网的连接点在共用地网中的距离L应满足:L≥15m。其二,机房各楼层均应设置楼层等电位连接端子板(FeB)。其三,机房内应围绕机房敷设环形等电位接地母线。其四,机房内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机房等电位连接网络应通过环形等电位接地母线与共用地网连接。其五,机房内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架、线缆金属外层、金属管、槽、走线架、金属门框、地板、防静电接地、安全地、工作地、SpD接地端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机房内等电位连接网络作连接。

⑤屏蔽体系的设置。电力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屏蔽措施应包括空间屏蔽、设备屏蔽和线缆屏蔽,其中空间屏蔽包括建筑物外部钢结构墙体的初级屏蔽和机房内部屏蔽,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其一,机房应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机房内设备应尽可能远离机房屏蔽体或结构柱。其二,每层设备屏蔽体应采用两根及以上不同长度的连接导体与等电位连接网络连接。其三,机房内部屏蔽可采用六面金属网屏蔽,并做好接地。其四,机房铁门应采用无窗户铁门,并做好接地。其五,机房窗户开孔应采用金属网格屏蔽,并做好接地。其六,电力数字微波通信系统金属芯线缆宜采用双层屏蔽电缆,内层屏蔽做单点接地,而外层屏蔽可在防雷区交界处作多点接地,例如微波塔上的照明电缆线、波导管或同轴电缆的屏蔽层均应采用双层屏蔽,并做好接地。其七,机房设备接地线严禁与接闪器、铁塔、防雷引下线直接连接。

⑥布线要求。电力数字微波通信系统金属芯线敷设应符合如下要求:其一,雷电防护等级为a级的机房,其户外线缆宜敷设在金属线槽或金属管道内。其二,线缆路由布线时,应尽量减小由线缆自身形成的感应环路面积。其三,室内布线尽量集中在建筑物的几何中心部位,尽量远离大功率设备/设施和产生强电磁场的设施。其四,金属芯电缆空线对应在配线架上做好接地。其五,当数字微波通信系统采用opGw光缆布线时,opGw引下塔至机房之间应换用非金属引下光缆。

⑦SpD的安装设计。电力数字微波通信系统设置的SpD应包括强电和弱电两大部分,其中弱电部分包括信号线路SpD和天馈线路用SpD。具体设计要求如下:

其一,通信供电电源用SpD的安装设计应满足:1)不同等级机房(a、B、C、D)电源SpD的设计安装位置、性能参数详见表1和表2。2)模块式电源SpD还必须具有遥信、劣化和脱离指示功能;而电源第一级箱式SpD还应具有劣化指示、遥信、过电流保护、雷电记数功能。3)各级SpD之间能量配合要求应满足GB50057-2010第6.4.5条第3款及GB50343-2012第5.4.3条第6款规定。4)SpD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的配合应符合GB50343-2012第5.4.3条第9、10款的规定。5)SpD两端连接导体应采用铜材,其最小截面积应符合表3的规定。6)当电力通信系统设有UpS时,其交流输入端应设置电源SpD。

其二,电力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信号线路SpD的设计安装应满足:1)信号SpD安装位置、试验类型的选择应符合表4的要求。2)信号SpD的Uc应满足:Uc≥1.2倍线路上最大工作电压。3)信号SpD的Up/f应满足:Up/f≤0.8Uw,其中,Uw为被保护设备的额定冲击耐受电压。4)信号SpD的接地线应采用铜导线,并同时满足表4的最小截面要求。5)信号SpD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地形式和特性阻抗等参数,选择插损小、分布电容小,并与纵向平衡、近端串扰和误码率指标适配的SpD。

其三,电力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天馈线路应设置SpD进行保护。天馈线路SpD应安装在收/发通信设备的射频出入端口处,其各项性能参数选择详见表5所示。

3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时,应坚持经济实用原则

电力通信系统的防雷设计,在确认所采用的防雷措施符合系统使用要求和国家标准规定的前提下,还应做到投资的经济合理,即须坚持经济实用的原则。

电力通信系统所采用的防雷设施的成本效益可按如下方法确定:

设S――防雷设施投资后年平均节省的费用;

Cm――防雷设施的年平均费用;

i――利率;

b――折旧率;

w――维护费率;

Cp――防雷设施的总费用;

CR――在有防雷措施的情况下,剩余损失的总价值;

CZ――全部损失(未安装防雷设施)。

则S=CZ-(Cm+CR)(1)

其中Cm=Cp・(i+b+w)(2)

根据(1)式,可得出如下结论:

①若S>0,则所采取的防雷措施是经济合理的;

②若≤0,则所采取的的防雷措施是经济不合理的。

因此,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设计时,所选择的防雷措施应确保S>0,这样的投资才是经济合理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电力通信系统防雷设计时,理清电力通信系统的空间配置及其遭受雷电骚扰的通道和应采取的综合防雷措施,解决系统/设备耐过电压能力低,雷电过电压以及Lemp的侵入所产生的电磁效应、热效应造成的设备干扰或永久性损坏,保护电力通信系统及其设备。

参考文献:

[1]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S].

[3]GB50601-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S].

数字经济的措施篇6

第一节网络时代对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

著作权制度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更新、发展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始终是促进著作权制度发展的催化剂。[31]虽然说著作权法面对以往每次的技术革新都能很好地将各种难题化解,但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技术的出现却向著作权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的观念,它影响到创作作品的任何方面,主要有:[32]

1.作品可以很容易地处理、获取、操作、运输、传播和使用;

2.复制品可按照原版质量无限制地生产,而且复制费用非常低;

3.增加了公众接触其他人著作权作品的途径,增加了从不同资料中有选择地提取、使用各种成分,以及单独或合并地重新使用资料的灵活性;

4.不论是数字化的文字、音乐、数据、录像还是动画等本质上具有相同的属性-都是二进码,以前不同作品需要的不同介质的差别不见了。它们可以通过压缩技术很便利地传输。

因此,著作权悲哀论者认为一时之间,网络似乎成了盗版的天堂,传统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被打破。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时代遭遇空前的危机。因为网络使得作品的传播完全脱离了传统上作品赖以寄托的载体,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计算机中存储的数字化作品通过网络传送给其他的用户或上载至网络站点供人自由下载,如果有一份作品在非著作权人手中,那么通过在计算机上大批量的拷贝,该作品可以在短期内形成千千万万份盗版复制件。网络由于其初始建造者的本意,一开始便具有“自由和信息共享”的天性,[33]向公众利益倾斜,而合理使用制度就是作为著作权人和公众利益的平衡机制出现的,体现了正义的价值观、拥有合理的经济内核,并与反垄断的思想相辅相成。网络的出现似乎对这些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理性基础都发起了质疑:著作权人不再能享有其权利,正义的天平倾斜了;网络给著作权人与公众提供了充分的交易机会,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而著作权人都不能控制自己作品的使用与传播还谈何垄断!美国SpooR教授曾经谈到:“技术进步对合理使用的影响远甚于对权利的影响……权利通常是以一种公开的方式作概括性地阐述,较易适用于新技术,而合理使用往往更加特定化,具体化……简而言之,权利具有自我适应性,可自我调整,而合理使用则并非如此,必须被动的被调整。也就是说,即使法律创造了一种平衡的解决办法,而随之而来的变化却极易打破这种平衡,除非存在某些能调整对合理使用的解释的内部机制。”[34]

那么,合理使用制度究竟将何去何从,主张取消其的有多种方案:有人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技术引发的问题还应由技术来解决,即网络时代不应该存在合理使用制度,合理使用制度应该彻底向技术保护措施让步;有人则认为著作权问题在网络空间应该通过契约来解决。[35]另一种极端的主张则是网络应该继承其自由信息共享的传统,合理使用制度演变成自由使用制度;[36]居间的观点是传统的合理使用制度依然可以适用于网络时代。笔者接下来将对各种主张作一分析。

第二节技术保护措施与合理使用制度

随着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的侵权行为日趋严重,许多著作权者也开始在数字化作品中使用各种技术手段保护自己。目前著作权人广泛采用的保护著作权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访问控制措施和使用控制措施。访问控制措施主要有口令加密技术,插入象信用卡似的验证硬件才可进入等,使用控制技术,例如电子文档指示软件、加密、电子签名以及电子水印,[37]限制使用期限等。

毋庸讳言,技术保护措施与著作权法从来都存在互补关系。在传统著作权法时代,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在权利作品上加上防伪标志。而在网络时代,技术保护措施更是找到了施展拳脚的阵地。但是,著作权法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向技术保护措施让出空间正引起国内外学者此起彼伏的争论。其中的焦点之一就是技术保护系统与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协调问题。[38]技术措施尤其是访问控制技术措施犹如给作品加上了一把锁,只有付费者才能获得钥匙,而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将被拒之门外,即便使用者是出于教学、学习或研究、新闻报道、公务使用、介绍、评论等非营利性目的的少量复制、少量引用、表演和广播都不得入门,这显然扩张了著作权人的权利,大大挤压了公众的合理使用空间。但是,目前wipo和世界许多国家都已经通过立法确立了技术保护措施的合法地位并规定了技术规避措施的违法性。

一、各种反技术规避措施立法模式

(一)、wipo著作权条约的相关规定

首次规定反技术规避措施条款的是1996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的wipo著作权条约(wCt)和wipo表演与录制制品协定(wppt)。以后各缔约国为了保持本国法律与wipo条约的一致才纷纷将反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纳入本国法律的调整范围。wipo条约的规定建立了各国在网络时代的相关立法标准。条约规定:

1.缔约国可以认定任何人在知道或有理由知道破解设备或服务会被用于非经法律或权利人许可使用著作权作品情况下,生产、销售、进口破解设备的行为是非法的。

2.缔约国可以为禁止上述非法行为提供适当的有效的法律救济。[39]

在对条款进行议定声明时,wipo条约又规定:

1.仅仅提供传播作品的服务不能构成侵权。

2.各缔约方在本国法中仍然可以将传统的对著作权的限制和例外适用于数字化环境,比如合理使用,并且可以创设适合数字化环境下的新的限制和例外。[40]

wipo条约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产物,为了避免冲突采用了一些较中性的规定,比如建议仅将制裁对象定为破解行为而非破解设备,侵权人在侵权时对设备将会用于侵权一无所知时可获得免责等。但是wipo条约存在的大量原则性的规定为发达国家国内立法强化对著作权人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二)、美国反技术规避措施相关立法与判例

反技术规避措施的合法化集中体现了著作权人与公众利益的斗争。在美国,反技术规避措施还被戏称为是好莱坞与硅谷的斗争。[41]因为信息产业是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点,而反技术规避措施禁止生产规避技术的设备,无怪乎硅谷的技术弄潮儿在美国国会摇旗呐喊,反对将反技术规避措施纳入“跨世纪数字化著作权法”(DmCa)的调整范围,有关信息经济学家也认为:虽然著作权人可以用技术保护措施建立起他们的藩篱,但将反技术规避措施纳入法律来稳固这个藩篱还为时尚早。[42]但是各种争吵尘埃落定,美国“跨世纪数字化著作权法”(DmCa)出台,似乎是著作权人赢得了这场斗争。为分析的便利,笔者在此作一简要介绍。

数字经济的措施篇7

1信息技术和目前版权体制的矛盾

1.1法律对图书馆在信息资源保护方面力度不够信息化时代要求图书馆利用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传输与共用。但相关法律却不完备,导致着作权人正当权益维护的缺失,经常出现着作权人利益受损的情况。目前法律制定了关于网络信息保护等相关的条例,其中有很多关于图书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资源传输应用的规定。但没有通过远程在线服务的相关建议,这很不利于图书馆资源的共用,极大地限制了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图书馆协会倡导的“非营利性图书馆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送实施图书馆之间的限量借书豁免”没有纳入法律,导致网络领域不能实施图书馆之间订立的相互借阅规则,这样的条例也不利于图书馆通过网络进行资源的传输。“只有馆内的符合要求的数字作品才具有运用信息网络进行传输的权利”等合理的观点也没有被纳入法律的范围。〔1〕

1.2运用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不符合版权穷竭经法律允许的作品在发行后,着作权人将无权再制约拥有复制件的人,后者有权对作品实施卖、借送和租等行为,这就是版权穷竭。以往的图书馆外借过程中,版权穷竭是一种避免社会相关人员和图书馆不受损害,防止着作权人的权益过大,促使图书馆资源有效向外界传播,防止出现垄断的关键措施。以往的资源传输,因为传输技术的不先进,传输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传输范围的狭窄以及传输慢等特征,非常符合版权穷竭的要求。可是在信息技术时代,数字图书馆传输资源的措施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数字化作品外借存在风险。比如,在没有版权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允许读者任意下载图书馆内的数据库,会给原着市场带来严重后果,会损害着作权人的正当权利。所以,运用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不符合版权穷竭。

1.3法律缺乏关于运用者豁免的明确规定法律对图书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传输资源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如在“合理适用权利的行使”相关条款的规定中,允许以网络方式在馆内传播的作品仅限于“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对于非数字载体作品的合理使用,被局限在“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的“已经损毁或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的范围内〔2〕。图书馆在运用有版权保障的资源时,对于具有合理资源使用资格的人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比如把范围锁定为教学和科研等;对运用方法也做了严格限制,比如下载等实施限制,只可以进行查阅浏览等。对传输的区域进行限制,比如把范围限定在馆内,这些限制使图书馆在资源的传输以及共用方面,只要一不留神,就会出现违权的行为。另外,关于运用网络技术传输资源的保护法规在资源的运用者豁免方面的规定也不明确。虽然法律在一定范围内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但力度不够。因此图书馆运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存在着安全隐患。

1.4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合理运用范围过于狭窄在其他一些国家,图书馆对资源的合理运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美国在1998年出台了一项规定,改进了着作权法规中的一些规定,允许公益性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施非数字化复印件的复印,同时有权复印3份且形式各异。《国际图联关于在数字环境下的版权问题的立场》中也指出:“版权立法应该允许图书馆把版权保护资料转换成数字形式,以便实现保存和维护资料的目的……版权法不应该阻止图书馆依靠新技术来改进保存资料的技巧。”与上述规定相比,我国规定:“一些机构,比如美术馆,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有权在没有通过版权所有人同意的情况下,利用网络技术允许馆内的人员使用本馆拥有的符合要求的数字作品以及一些为了收藏版本和满足陈设要求的数字化的复制品,不提供经济利益,不允许以各种方式取得报酬。但是当事人有特殊情况的视具体情况而定。”“上述所说的为了版本收藏的需要以及为了陈设的需求的数字化复制件,最好是被损害或者是将要被损害的,被盗以及保存方式已经不满足现实的需要,在市场上买不到或者是尽管可以买到,但是需要高价购买的资源。”这样的标准极其严格,收藏版本和陈设始终是数字化作品的目标,此外,还包括图书馆拥有的经法律允许发行的数字作品,因此对数字化的理解要避免宽泛,不要错误地认为是馆藏作品。此外,此规定还严格限定了网络使用区域,要求仅是馆内使用,也不能对其理解宽泛化,不能把它与校园网等同起来。这就不符合高校很多读者的要求,至于数字图书馆的理想情况就更别提了。

2变革数字图书馆的版权体制

2.1把图书馆的文献传送定为合理的权限出版界人士一直都不赞同数字传送,图书馆无偿传送会激化和出版商的矛盾,给作者以及出版者造成严重后果。因为以往的以有形物为载体的借还与数字方式下图书馆之间的借还有很大的区别,每次的传送都有文件被复制的可能并影响作品的出版。假若图书馆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把刚刚出版的作品向外界人员展示,这会使出版社关于新书的发行热情大大减弱〔3〕。因此目前的文献传送不属于图书馆的工作范畴。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目前,很多图书馆机构相互之间的借阅正在被数字方式的文献传送取而代之。长期以来,国际图书馆共同体一直都在为数字化的文献传送方式拥有法定地位而奋斗。美国《版权法》第108节关于图书馆例外的修订方案也力图扩大图书馆享受的优惠,允许数字文献传递。德国《着作权法》已经完成了这一改革任务,图书馆有权把其通过正当方式收藏的书籍根据用户的标准通过数字化复制件利用电子邮件传输〔4〕。目前,图书馆相互之间的借阅是在与电子出版商订立协议后并在其允许后实现的。比如,其他国家在把数据库卖给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后,就会就此作出规定,购买者有权与国内具有相关利益的图书馆就购买的数据库的资源进行传送。如果这样的方式被法律允许的话,会大大有利于目前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要防止着作权人的正当权利被侵害,法律需要对文献的传送做出一些规定,比如对其使用对象,具体的数量以及技术手段加以明确。另外,在制定着作权法的时候把文献传送规定为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权限。

2.2订立一些符合图书馆的着作权例外的规定通常情况下,着作权法通过一些特殊的条款、技术手段和一些合同协议来实施对着作权人的合法正当权益的维护。结合平衡版权的法律规定综合考虑后,关于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权利应该视具体情况给予一些特殊的规定。尤其是合同协议不能阻止,制约有法律条文明确说明的符合图书馆的一些着作权的特殊规定,也就是说协议一定不能超越着作权的范围以及一些特殊的规定。对于国内外来说,专为特殊规定订立的法规政策以及目标都是一次非常正式庄严的宣告,避免协议无效。另外,由于图书馆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具有非营利的性质,所以关于作品的维权行为,理所应当应该享受一些特殊的规定。比如eiFL和iFLa联合LCa于2009年5月,共同的关于着作权特殊规定的宣告中就重点指出,若是图书馆及其管理人员的做法不违背相关法规,能够坚持诚实信用的原则,那么就算图书馆出现损害着作权人正当权利的做法,也不应该追究其有关责任。关于符合图书馆的一些特殊的规定,目前在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立法体制存在的缺陷导致立法与修改工作停滞不前,同时,符合图书馆状况的关于着作权的特殊规定在法律上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甚至出现缺失〔5〕,鉴于这样的实际,图书馆界需要行动起来,追踪国外,特别是国际图书馆组织在这方面的最新动态,归纳概括主要国家现行的可适用于图书馆的着作权例外的立法共性模式,了解主要国家立法机构在此方面的法律修订建议与最新案例,使对相关立法机构提出的关于在信息时代符合图书馆使用的着作权方面的特殊规定的建议能够更具有说服力。

2.3在法律上明确信息网络传输的有关规定相关法律赋予数字图书馆的一些权利应该符合图书馆实际:第一,确保法律规定的数字图书馆的权利有法可依,这主要是参考三步检验法的。首先,虽然在法律上规定的是法定权限,不过为了避免无关人员使用作品,保障版权人的合法正当的权利,版权人有权发表禁用宣告,阻止意定权限取代法定权限;其次,只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中使用,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行使;再次,必须保证不能危害有关权利人的权利,由于此权利仅仅用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替代了权利人拥有的私权,因此依然具有保护权利人利益的作用。第二,在科学的设置和运行下,保证图书馆的工作和网络传输权利不发生矛盾〔6〕,这保证了图书馆拥有法定权利的合理化。为了法律在具体实施中切实可行,可以使用一些技术措施和建立相关的法律体制来实现。第三,法律赋予数字图书馆的一些特殊权利站在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具有可行性,首先,数字图书馆拥有的法定权利是适应其运作特性的,其具体运作要求一定要抵制侵权行为,而相关的法定权利在这方面给予了足够的保障。其次,法律比较偏向于公益性质且非营利性的事业,图书馆就属于这样的行业,它的重要工作就是传输信息,且远远优于其他行业,因此当之无愧。所以,要主动选择适合的法定权利,从而得到实质性的好处。第一,非盈利性组织引进授权要约体制。法定权利在一定程度下也是一种法律授权。着作权人在满足有关的法规,协议以及观念的基础上,在图书馆发行中通过要约,宣告着作权人的利益以及要利用作品需要满足的标准,并在有关组织的作用下取得经济利益,使用者仅仅是满足要约的标准就能直接运用作品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授权要约。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处理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关于数字作品的运用方面的权利。第二,对法律允许的使用者规定一定的合理附加义务。鉴于网络传输的便捷,高效以及运用范围的广泛等特征,必须对法律认可的使用者附加一些合理的规定,防止法定权利的泛滥,这对于网络资源有序传输极为不利。可以实施一些制约措施比如对运用方法、运用时间和区域的制约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法定权利〔7〕,保证各方利益的平衡以及具有实际可行性。

2.4对图书馆数字版权实施资金补偿美国的法律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认为,一种权益在得到法律保障的同时,另外一种权益势必会被损害,也就是说权利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当权利之间存在矛盾时,法律必须遵循最小损失原则处理二者的关系,通过法律的有效处理,使整体利益达到最大〔8〕。在德国首先出现了针对版权实施的资金补偿,它是为了平衡社会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处理公众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力求使二者和谐,针对实际的版权作品的运用,对相关的人员收取复制税以及网络传输税等费用,保证有关人员的经济利益。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对数字图书馆版权实施资金补偿的措施,可以减轻社会和数字图书馆的经济压力,同时,避免因单纯的合理运用而导致有关的权利人权益被损害,保证合法的信息资源被最优分配以及与此联系的各方利益得以平衡,最终促使网络资源传输权的制约与反制约相一致〔9〕。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具体实际的针对版权的资金补偿体制,需要对资金的支付人,支付主体以及收费规定和配置方法这几点来进行说明。第一,资金支付人。针对版权的资金补偿措施主要是为了对图书馆和社会读者在使用资源过程中的行为加以制约,这些行为表现是下载打印,资源传输等。当前,针对数字化作品的网络传输在德国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若我国要实施这样的资金补偿措施的话,那么主要针对的是光盘音像和数字形式的作品。第二,支付主体。通过参考其他国家针对版权实施的资金补偿措施可以看出,这些资金来源主要是售卖人,进口人和复制人等。每个国家补偿金承担的主体都不一样。日本比较重视的是数字录音录像,针对主体是个人。美国比较重视的是复制和录音等行为,并对有关人员收取一定费用。其他一些国家则会向录制设施的制造厂家等直接的相关人员收取一定费用。丹麦则主要针对消费者,其收税对象是一切订立过合同的消费人群。可是,图书馆却不适合以上的收费措施,由于图书馆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关于版权的资金补偿由图书馆负责的话,图书馆的压力就会很大,但是假如把这些资金的来源指向读者的话,那么就与图书馆的初衷不相符,会对图书馆带来负面影响。我国图书馆应该积极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把这笔资金来源寄希望政府。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因此这是政府的职能。第三,资金的收取规定。不同国家关于版权实施的资金补偿措施的具体收费都不一样。美国的收费很有弹性,对于数字录音设施来说,其收费在1到8美元之间波动,且具体收费为进口价也可以是首次售价的2%(每台),而数字录音媒体的收费标准是3%(每张)。德国的收费比较固定,录音设备按1.28欧元每台的价格固定收取,而且还有一些以小时为标准收取固定费用的其他录音设备。我国图书馆的具体收费规定应该在利用作品的基础上,先实施典型抽查,再进行总体的计算,根据定点抽查的图书馆所在地区的状况总结出全部图书馆的状况,再运用数字形式的复印以及网络手段测算出所付资金,这种措施是比较公正科学的。第四,资金的配置方法。对版权实施的资金补偿措施如果能够科学配置的话,会极大地激发创造者的积极性,而且还会扩大数字图书馆关于信息的合理使用权利。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项措施的实施是不同的,而资金的具体配置标准在各个国家也有很大差异,不过,纵观全局,图书馆针对版权实施的资金补偿措施的对象主要是集体与版权所有人。版权所有者是关键。关于资金具体应该按怎样的比例进行配置,首先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由政府和版权组织以及版权所有人共同探讨。

2.5改进并优化着作团体体制版权所有人能够在着作权团体的下获得由数字图书馆负责收取的资金。这就像我国的音乐协会具有保障音乐词曲作者版权的职能,还和全球其他的一些相关机构签订了合作合同。一些网站,在音乐或者是视频等方面进行服务时,一般对其所运用的一切资源不需要都通过版权所有人同意,仅仅需要音乐协会的同意,给予一定经济利益就可以了,协会再把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向版权所有人进行配置。数字图书馆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在和有关的着作权团体签订合同后,就具有了对一切作品正当运用的权利,避免了与每个版权所有人进行交易的商谈,这对数字图书馆高效便捷地使用作品大有裨益,还能很好地执行其传播资源的功能。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着作权团体的措施,主要是电子化行业,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组织还不多见,因此只有一部分作品的版权问题能够被处理。所以,我国的着作权团体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优化。

2.6订立着作权违权行为的惩处措施当前,数字图书馆着作权违权行为非常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侵权代价太小,维权则需要付出很多。我国《着作权法》第48条规定:“侵犯着作权或者与着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的赔偿。”从司法实施的结果来看,此条款对侵权人员的制约还远远不够。所以,着作权违权行为惩处体制的创立势在必行,在具体实践中,赔偿金额的确定应该以具体损失为参考。

数字经济的措施篇8

本文将主要依据美国的《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并结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两个新条约和欧盟、日本的有关立法,探讨网络环境中版权保护的一些问题;这包括,版权所有人控制作品在网上传播的权利,保障网上传播权得以实现的技术措施和版权管理信息,对规避技术措施和改变或除去版权管理信息的法律救济,以及网络环境中的权利限制等。

一作品在网上的传播及其权利

当作品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传播时,版权所有人应当有权控制这种传播,并由此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具体说来,就是版权所有人将数字化作品上载,然后由访问者通过网络的传输而浏览、阅读、观看、聆听,甚至下载和复制作品。同时,版权人通过控制作品的传输而获得经济利益。这类似于传统的印刷出版中,版权人通过控制作品的复制和发行而获得经济利益。然而,版权所有人控制作品在网上传播的权利的性质是什么,或者说用什么样的权利来涵盖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却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就法律制度的发展来说,当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时,人们总是先用既有的法律规定末予以解释。只有在旧有的法律规定不能涵盖新现象时,才考虑创设新的规定。面对网络传播对版权保护所带来的挑战,人们首先也是用版权制度中的既有概念来解释作品在网上的传播。

首先是复制权的新解释。一部作品在网上传括的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复制发生。这包括版权所有人将数字化作品上载到网络系统中的复制,也包括该作品在传输过程中由一系列网络服务器或计算机系统所做出的自动的和暂时的复制,还包括访问者在阅读该作品时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机中发生的自动的和暂时的复制。显然,传统的复制概念不具有网络传输中的这种种复制的含义,尤其不包括各种形式的自动的和暂时的复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订《版权条约》、《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的条约的过程中,各国代表就网络传输中的自动复制和暂时复制是否属于“复制”,是否受“复制权”控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其中的一种观点认为,暂时复制不应也不可能被排除在“复制”的定义之外,但应当在合理的情况下,对于数字化和网络环境下的“复制权”做出适当的限制。两个条约中有关复制权的议定声明即反映了这一观点。《版权条约》第1条第4款的议定声明说:“《伯尔尼公约》第9条所规定的复制权及其所允许的例外,完全适用于数字环境,尤其是以数字形式使用作品的情况。不言而喻,在电子媒体中以数字形式存储受保护的作品,构成《伯尔尼公约》第9条意义下的复制。”《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7条、11条和16条,也有内容相似的针对表演和录音制品的议定声明。这样,传统的“复制”概念就被解释到或延伸到了数字化和网络的环境中。人人然而,作品在网上的传输是一种动态的和交互的过程,“复制”则似乎是指:八次又一次的制作复制品的活动,难以反映动态的和交互的网上传输。这表明,仅仅对“复制权”做出新的解释,还不能反映版权所有人对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控制美国1995年9月公布的白皮书,论述了以“发行权”来反映版权人对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控制。白皮书在论述“发行权”时说:“在高速的通讯体系中,有可能将作品的复制品从一个地点传送到另一个地点。例如,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计算机传送给十个计算机,就是这种情况。当这种传输完成时,原始复制件一般存留在发送计算机中;而其他的每一部计算机中部会有一份复制件存在于内存或有关的储存设置中。传输的结果是该作品的十件复制品的发行。当然,现行法律中的发行权可能是不太明确的,会受到挑战。”正是在这里,白皮书提出了修订版权法,以发行权涵盖向公众传播作品的复制品和录音制品的建议。“所以,工作小组建议修订版权法,明确承认作品的复制品或录音制品可以通过传输的方式向公众发行,并且此种传输是在版权人的专有发行权的范围之内。”白皮书还论证说,由于传输或发行的是作品的复制品,网上的传输是发行和复制的结合,是同时行使了发行权和复制权。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条约》、《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反映大多数国家对发行权的理解,排除了以发行权涵盖作品在网上传输的可能性。《版权条约》第6条规定了版权人发行作品原件和复制品的权利,《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8条和第12条规定了表演者发行表演的原件或复制品的权利、录音制品制作者发行录音制品的原件或复制品的权利。同时,有关条款的议定声明又明确指出:“这些条款中的用语‘复制品’和‘原件和复制品’,受各该条中发行权和出租权的约束,专指可作为有形物品投放流通的固定的复制品。”在这里,发行所针对的“原件和复制品”,专指固定于有形物上的复制品,显然不包括网络传输中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没有固定在有形物上的复制品。当然,《版权条约》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反映大多数国家的理解,不以发行权涵盖作品在网上的传输,并不妨碍有些国家以“发行权”解释作品在网上的传输,去“发行”没有固定在有形物上的复制品。事实上,美国的白皮书就是要以“发行权”反映作品在网上的传输,而发行的也是没有固定在有形物上的复制品。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订两个条约的过程中,欧盟提出了“向公众传播权”的概念,以之反映版权人对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控制。本来,随着无线和有线传播技术的发展,《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已经规定了一些传播权。例如,戏剧作品和音乐作品的作者可以授权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表演;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可以授权广播和再广播其作品:文学作品的作者可以授权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朗诵;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可以授权公开表演和以有线方式向公众传播经过改编或复制的作品。“然而,作品在网上的传播,既不同于表演作品和朗诵作品,也不同于以广播和有线方式向公众传播作品。就传统的广播和有线传播来说,其方式是广播组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频率(道)上单向式地向公众传送作品,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在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播是交互式的,公众可以在自己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有关的作品。欧盟所提出的”向公众传播权“,就是试图克服现有各种传播权的不足之处,为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播设定一种新的权利。这与解释既有的版权概念的做法不同。

在制订两个新条约的过程中,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各国代表团采取了一种折衷的解决方法:数字化的网上传输行为应当以不带任何色彩的方式来描述,而不必带有具体的法律特征;这种描述既不应当是具体技术的,又应当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数字化传输的交互性,即当公众成员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访问作品时,也应观为向公众提供了作品;这种专有权利的法律特征,也就是真正去选择哪一项或那儿项权利,则完全留给各国的立法机关去决定,由于愿意使用“向公众传播权”的国家较多,也由于“向公众传播权”是一项涵盖面广泛的权利,《版权条约》9第8条的题目使用了“向公众传播权”。根据规定,在不损害《伯尔尼公约》有关传播权的前提下,“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和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这实际上是先以“向公众传播权”涵盖作品在网上的传播,然后再以非法律特征的方式描述交互式的数字化网络传输。至于《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0条和14条,则是真正的非法律特征的描述,这甚至反映在条文的标题“提供己录制表演的权利”和“提供录音制品的权利”上。

根据1997年以后的有关立法来看,欧盟和日本基本作了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一致的规定。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6月9日通过的《版权指令草案》,对作品和表演、录音制品、电影和广播节目在网络上的传播分别做了规定。关于作品的传播,《版权指令草案》用了“向公众传播权”的概念。这主要是版权的内容。关于表演、录音制品、电影和广播组织的节目,《版权指令草案》用了“向公众提供权”的概念。这主要是邻接权的内容。“日本也在1997年6月10日修订其著作权法,在著作权的种类中规定了”向公众传播权“(日文为公众送信权),在邻接权的种类中规定了”向公众提供权“(日文为送信可能化权)此外,日本著作权法第2条还对”向公众传播“、”向公众提供“和”交互式传输“(日文为自动公众送信)作了明确的界定。

与欧盟和日本不同,美国则是用既有的权利来涵盖作品在网上传播的国家。1998年10月28日,美国通过了《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条约》、《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扫清国内法律中的障碍。然而人控部法律却没有规定版权人控制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权利。这表明,在美国现行的版权法中,已经有了反映这一权利的概念。事实上,美国在制定1976年版权法时,充分考虑了已经产生的大众传播技术和有可能在近期产生的传播技术,制订了一些具有很强的弹性和前瞻性的条款,为包容新的传播技术留下了一定的余地。

根据美国1976年版权法第106条的规定,版权人享有复制权、演绎权、发行权、表演权和展览权等五项权利。1995年9月公布的白皮书曾逐一讨论了这些权利在网络环境中需要澄清和解释的地方。根据白皮书的讨论,除了复制权和发行权,表演权和展览权也与作品在网上的传输密切相关。关于“表演权”,美国版权法第101条的定义说:“表演一部作品是指,以朗诵、表演、演奏、舞蹈或动作的方式,直接地或者以设备或程序来表现该作品,或者在涉及电影或音像作品时,以连续的方式表现其形象或让人听到有关的伴音。”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表演不仅有我们一般理解的“活”表演,如演员的演唱、舞蹈等,还有我们不太熟悉的“机械”表演,如以录音机、录像机、广播、电视和卫星传播等设备来“表演”作品。关于“展览权”,美国版权法第101条的定义说:“展览一部作品是指,直接地或者以胶片、幻灯、电视形象或其他的设备或程序来展示作品的复制品,或者在涉及电影或其他音像制品时,以非连续的方式展示单个的形象。”显然,这里的展览也有“机械”展览的意味。而且,根据众议院关于1976年版权法的说明,表演和展览的设备或程序,“包括所有种类的放大声音、形象的设备,所有种类的传输器械,所有类型的电子传送系统,以及其他所有的现在尚未使用甚至尚未发明的技术和系统。”这显然为网络传输的技术和设备留下了余地。此外,就表演权和展览权来说,有关的表演和展览都必须是“公开”的。根据美国版权法第101条,“公开地表演或展览一部作品是指,(1)在任何向公众开放的地点,或者在多于一般家庭成员或社交朋友的相当数量人群出现的地点,表演或展览作品;(2)将作品的表演或展览,以任何设施或技术传输或传达给第(1)款规定的地点或公众,而不论能够接收表演或展览的公众是在同一地点还是在不同的地点,是在同一时间还是在不同的时间接收作品。”令人惊讶的是,定义的第(2)款似乎就是为作品在交互式的两上传播而规定的。正是由于这种前瞻性的规定,有许多美国人主张以表演权和展览权,或者仅仅以表演权来反映版权人控制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权利。“

尽管白皮书建议将作品在网上的传播纳入发行权的范围,尽管另有许多人主张将其纳入表演权的范围,但实际的情况是,美国在制订《数字化时代版权法》时并没有泊此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不仅如此,其他的法律修正案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一方面是因为任何对于现有权利的修订或增加,都会动摇已经形成的利益平衡物态,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和展览权,以及相关的定义和立法解释,已经可以包容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情形,为相关案件的司法解释留有了充分的余地。这样,作者控制作品在网上传播的权利究竞是哪一种权利,或者是哪几种权利的结合,就留给了法院在具体的判决中做出解释。

二技术措施

享有版权的作品在网上传播,一方面使得作品可以迅速、方便地为更大范围的公众所接受,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版权保护的难度。因为,数字化的作品很容易被他人简便快速地非法复制,然后再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非法传播,造成权利人的极大损失。所以,权利人仅仅享有控制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权利还不够。还必须的技术措施实现自己的权利。这可以是限制他人访问自己作品的措施可以按海防止他人行使自己权利的措施,如要求登记、设置密码、加设电子水印、限制或禁止他人访问等。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破解他人技术措人措施的技术。一些人或出于好奇的目的,或出于赢利的目的,设计、甚至提供破解他人技术措施的设施或服务。因此,法律又必须对版权人设置的技术措施予以保护,禁止他人非法破解有关的技术措施。这样,法律不仅要对版权人控制作品在网上传播的权利加以保护,还必须对版权人控制作品传播的技术措施加以保护。

在很长的时间里,技术措施与版权保护无关。然而,随着计算机软件、卫星传播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技术措施与版权保护联系起来,逐步纳入了版权保护体系。例如,1991年的“欧共体计算机软件保护指令”第7条即规定,成员国应当禁止任何人为商业性目的破解或除去计算机软件的技术装置。美国“通讯法”第605条和1993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第1707条,禁止对加密的卫星传输节目和信号解密。而美国1992年的“家用录音法”则规定,为保护数字化录音制品和音乐作品,禁止对管理批量复制的系统和程序进行规避。当然,这些对于技术措施的保护都是零星的,针对某些特定情形制订的。只是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作品在网上的广泛传播,对技术措施的保护才最终纳入了版权保护体系。

美国1995年的白皮书详细论述了保护技术措施与版权保护的关系。它首先指出,由于侵权的容易和保护的困难,版权人不得不借助于技术措施来保护作品。然而,版权人所使用的技术措施又可以被其他的技术所破解,所以又必须对技术措施给予保护。白皮书建议,在美国版权法中增设一章,将有关技术措施的保护规定于其中。根据建议,禁止进口、制造和发行任何设置、产品、零件或服务,只要其主要目的成效果是用于避开、绕开、消除、静化或规避版权人防止或禁止他人侵犯其专有权的任何程序、设置、机制或系统。由此看来,白皮书对于技术措施的保护是从设备(设置、产品、零件)和行为(避开、绕开、消除、静化或规避)两个方面来保护技术措施的。白皮书还指出,有关的规定虽然不能消除保护措施被破坏的风险,但可以减少这种风险,而这又有助于版权人保护自己的作品。

白皮书有关技术措施保护的论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订《版权条约》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中,美国对技术措施予以保护的建议,都是从设备和行为两个方面提出的。但由于参加外交会议的各国代表团意见不一,最终通过的条约仅从行为的方面规定了对技术措施的保护。《版权条约》第11条规定:“缔约各方应规定适当的法律保护和有效的法律救济,制止对作者为行使本条约或伯尔尼公约所规定各项权利而使用的,就其作品限制未经作者授权或法律许可的行为的技术措施加以规避。”在这里,条约要求缔约方制止的,是对技术措施加以规避的行为,而没有提到使该种行为得以实施的设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8条也有类似规定。

欧盟的有关指令和日本对于著作权法的修订,都没有仅仅停留在禁止“行为”的要求上。欧盟委员会2000年6月9日通过的《版权指令草案》第6条规定了成员国关于技术措施的义务。其第1款规定,成员因应规定适当的法律保护,制止对任何有效的技术措施予以规避的行为。第2款则从设备的方面做出了规定:“成员国应提供适当的法律保护,制止制造、进口、发行、销售、出租、做广告以销售或出租、或以商业性目的拥有设备、产品或零件,或提供服务”,只要它们可以用于规避任何有效的技术措施。日本在1999年6月对著作权法的修订中,也从设备和规避行为两个方面规定了对技术措施的保护。

美国《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对技术措施的保护又不同于欧盟和日本的规定。从结构上来看,首先是从访问作品和行使权利两个方面对技术措施的保护做了规定。所谓访问作品的角度,是指有效控制他人访问自己作品的技术措施。在参众两院对法案的说明中,又称为防止他人访问受保护内容的技术措施。这是美国版权法第1201条(a)款的规定。所谓行使权利的角度,是指有效防止他人行使版权人权利(即复制、发行、演绎、表演和展览等权利)的技术措施。这是美国版权法第1201条(b)款的规定。事实上,这两个角度并无本质的区别,它只是便于版权人或从访问作品的角度,或从行使权利的角度保护已经设置的技术措施。同时,从两个角度进行规定,也可以防止对技术措施保护中某些内容的遗漏。

从访问作品或行使权利的角度出发,《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又进而从行为和设备个方面规定了对技术措施的保护。美国版权法第1201条(a)款规定:(1)“任何人不得规避有效控制受本卷保护作品之访问的技术措施。”(2)“任何人不得制造、进口、向公众推销、提供或者运送任何技术、产品、服务、设备、零件或部件,其(a)设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规避有效控制受本卷保护作品之访问的技术措施;(B)除了规避有效控制受本卷保护作品之访问的技术措施,只有有限的商业意义或用途;(c)由某人或在某人之授意下上市,并且知道可用于规避有效控制受本卷保护作品之访问的技术措施。”其中的第(1)项是关于规避行为的规定,第(2)项是关于设备的规定。

美国版权法第1201条(b)款规定:“任何人不得制造、进口、向公众推销、提供或者运送任何技术、产品、服务、设备、零件或部件,其(a)设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规避技术措施所提供的保护,而且该技术措施是为了有效保护版权人依据本卷就作品或其一部分所享有之权利;(B)除了规避技术措施所提供的保护,只有有限的商业意义或用途,而且该技术措施是为了有效保护版权人脓据本卷就作品或其一部分所享有之权利:(c)由某人或在某人之授意下上市,并且知道可用于规避技术措施所提供的保护,而且该技术措施是为了有效保护版权入依据本卷就作品或其一部分所享有之权利。”这虽然是从设备的角度规定了对技术措施的保护,但所列举的三种情形又都是针对规避的行为而言的。

除此之外,《数字化时代版权法》还详细规定了保护技术措施的例外‘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的执法、情报等活动。对技术措施的保护,并不禁止政府机构及其雇员所从事的经合法授权的调查、保护、信息安全或情报活动。其中的“信息安全”是指发现和纠正政府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脆弱之处,从而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

2.反向工程。对于合法获得的计算机软件,可以破解其控制访问的技术措施,但其目的必须是发现或分析该软件与其他软件的兼容性。

3.加密研究。为了提高加密技术水平或促进加密产品的开发,在法律规定的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研究和分析加密技术中的弱点和薄弱之处。

4.安全测试。如果说加密研究是为了保障信息的安全,对有关的技术措施加以测试也是为了信息安全。所谓安全测试,是指为了检测、查清和纠正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的缺点、薄弱之处,可以用有关的技术措施访问某计算机系统或网络。

自《数字化时代版权按》颁布以来,已经产生了一些有关技术措施保护的案例。了解这些判例,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述的法律规定和美国对技术措施的保护。这里仅据两个典型判例略作说明。

在2000年1月由华盛顿州西区联邦法院判决的“瑞尔网络公司诉流盒公司”一案中,原告拥有一种声乐播放软件“端尔演奏者”(Realplayr),其中采用了一种被称为“秘密握手”(seoethandshake)的控制访问机制。根据该机制,当访问者试图访问某一作品时,服务器要求提供版权人授权的信息和程序:如果服务器认可了有关的信息,就会以信息流的方式(streamingformat)向访问者传送所要求的作品,包括音乐作品。“秘密握手”传输“信息流”的方式有两种,即可以下载复制的和不能下载复制的,由一个“复制开关”(CopySwitch)加以控制。版权人在通过“瑞尔网络公司”的服务器提供作品时,大多选择了不能下载复制的方式。被告则通过反向工程获得了“瑞尔演奏者”软件中“秘密握手”机制的密码,并将密码纳入了自己生产的收录机中。因而,当被告的收录机与原告的服务器相连接时,服务器就以为是在与“瑞尔演奏者”相连接,从而使得收录机访问了服务器中的作品。而且,被告的收录机还会忽视“复制开关”,不论版权人的选择是什么都可以下载复制作品。法院经过审理判决,被告的收录机通过“秘密握手”的密码规避了原告控制访问作品的技术措施,违反了版权法第1201条(a)款的规定;通过绕开“复制开关”,规避了防止他人行使复制权的技术措施,违反了版权法第1201别(b)款的规定。最后,法院下令禁止被告发行其收录机。

在2000年2月由纽约州南区联邦法院判决的“环球影视城诉雷莫迪斯等”一

案中,原告为环球影视城等8家电影公司,他们通常是先以影剧院上映的方式发行电影,然后再以录像带和DVD等家庭录像片的方式发行电影。由于DVD中的电影是数字化的,很容易被他人非法复制发行,原告采用了一种“内容扰额系统”(contentscramblesystemcss)的控制访问系统。根据CSS只有在含有解密钥匙的DVD机或计算机驱动器中,DVD盘才可以被观看。DvD盘的销售量每星期约100万张以上。1999年10月,挪威的一名少年开发了一种软件,可以解开CSS系统的密码,从而访问、下载、复制和发行DVD盘中的内容。一时之间,包括被告在内的许多网络服务商和网站都在发行或提供DeCSS软件。法院认定,DeCSS被解了版权人控制访问其作品的CSS系统,而且除了破解cSS没有其他的商业意义;被告提供或发行DeCSS软件违反了版权法第120l条(a)(2)(B)的规定(制造、进口、销售、提供任何技术、产品、服务、设备、零件,除了规避有效控制作品访问之技术措施外没有其他商业价值或意义)。

非常有意义的是,法院在判决中还逐一否定了被告提出的“反向工程”、“加密研究”和“安全测试”的辩解。关于反向工程,被告提出DeCSS是为了使“林克斯操作系统”(linuxsystem)与DVD盘兼容,因而符合反向工程的例外。法院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驳。首先,被告没有提供他们进行过反向工程的证据。事实上,该软件是由一名挪威少年开发的。其次,DeCSS不仅可以在“林克斯操作系统”下运行,还可以在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下运行,因而不能说让“林克斯操作系统”与DvD盘兼容是其“唯一目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反向工程的例外只允许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反向工程,但不允许规避控制作品访问之技术措施。所以,反向工程的例外不适用于本案。关于“加密研究”,法院认为,在确定某人是否从事真诚的加密研究时,应当考虑一系列的因素。如加密研究的成果是以增进加密技术知识的方式扩散,而不是促进侵权;某人是否在从事合法的研究或就合法获得的作品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是否及时通报给了版权人等。法院认为,被告没有提供证明这些因素的证据,甚至投有证据表明是被告们从事了加密研究,更不要说是真诚的加密研究。显然,被告只是以促进侵权的方式发行了DeCSS软件。有关证据表明,被告也没有获得版权人的从事加密研究的许可,更没有将decss的结果提供给版权人。所以,加密研究的例外不适用于本案。关于“安全测试”,法院指出,根据第1201条j款,只有在计算机系统或两络系统之所有人或操作者的授权下,才可以测试某计算机、计算机系统或网络。而有关的证据表明,decss的结果与检测计算机、计算机系统或网络毫无关系。原告没有授权被告从事有关活动,被告也没有寻求原告的授权。所以,安全测试的例外也不适用于本案。

三版权管理信息

版权管理信息,又称权利管理信息,是有关作品名称、版权保护期、版权人、作品使用条件和要求的信息可以随着作品在网上的传输而显示出来,向他人表明作品目前的法律状态和使用的条件或要求。显然,这些信息对于权利人实现其经济利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严格说来,版权管理信息不是直到有了网络以后才产生的东西。印刷物版权页上有关作者、出版日期的信息,就可以视为一种版权管理信息。然而,网络环境中的版权管理信息又有其独特的意义。这是因为,网络环境中的版权管理信息专指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信息。这种信息虽然对于权利人经济利益的实现非常重要,但又很容易被他人伪造、篡改和消除,从而造成对权利人的极大损害。例如,在印刷出版物的情况下,要想改变作者的名称或出版的日期,不仅要一本一本去改,还会留下明显的痕迹。而在网络环境下,只要使用计算机上的键盘就可以轻易而不留痕迹地改变行关版权人、出版日期;使用条件等信息,甚至删除某些信息。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订两个新条约的过程中,各国代表都同意制订有关的规定,对权利管理信息予以保护。《版权条约》第12条规定:“缔约各方应规定适当和有效的法律救济办法,制止任何人明知、或就民事救济而言有合理根据知道其行为会诱使、促成、便利或包庇对本条约或《伯尔尼公约》所涵盖的任何权利的侵犯而故意从事以下行为:(1)未经许可除去或改变任何权利管理的电子信息;(2)未经许可传播、为传播而进口、广播、或向公众传播明知己被未经许可除去或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或作品的复制品。”《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9条就表演和录音制品也做出了相同的规定。两个条约还对权利管理信息的内容作了具体的界定。《版权条约》第12条说,权利管理信息是指“识别作品、作品的作者、对作品拥有任何权利的所有人的信息,或有关作品使用的条款和条件的信息,和代表此种信息的任何数字或代码,各种信息均附于作品的每件复制品上或在作品向公众进行传播时出现。”《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9条就表演和录音制品也有相同的界定。

美国在1995年9月的白皮书中就提出了对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1998年10月通过的《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又详细规定了对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概括起来,国对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版权管理信息是为了促进作品的使用,与作者的精神权利无关。在重视作者精神权利的某些大陆法系国家中,往往认为权利管理信息,尤其是其中有关作者名称、作品名称的信息,与作者的精神权利密切相关。例如,1999年6月修订的日本著作权法就是将权利管理信息与著作者人格权、著作权和邻接权放在一起来予以保护的。据日本著作权法第113条第3款:“与权利信息有关的下述行为,视为侵犯了著作人格权、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其中所列的三种情形是:(1)故意附加虚假权利管理信息;(2)故意除去或改变权利管理信息;(3)传播、为传播而进口、为传播而拥有明知带有虚假权利管理信息的作品或唱片,明知权利管理信息己被除去或改变的作品或唱片。而在不重视作者精神权利的英美法系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则认为权利管理信息只与作者的经济权利或作品的使用有关。例如,美国1996年9月的白皮书指出:“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版权管理;信息将成为就某一作品的某种形式的授权,使用者通过它可以获得有关作品的重要信息。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上,对于消费餐能够发现并获得授权从而征用享有版权作品来说,这类信息的准确性就是至关重要的。可靠的信息将促成有效的授权,并降低享有版权作品的授权使用的办理费。”由此看来,白皮书所提出的对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完全是从作品使用的角度来说的,与作者的精神权利无关。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版权法中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

第二,美国对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不仅禁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条约所提到的两个方面,即故意除去或改变权利管理信息,故意传播己被除去或改变了权利管理信息的作品、表演和录音制品,而且禁止提供和传播虚假版权管理信息这样,美国对于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就多出了一个方面。事实上,1995年9月的白皮书就是从防止虚假信息的角度来论证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并由此而提出了保护权利管理信息的三个方面。“公众应当受到保护,避免虚假的有关作品创作者、权利享有者、版权人如何授权使用作品的信息。因而,工作小组建议应当修改版权法,禁止提供、传播或为传播而进口己知虚假的版权管理信息和未经许可除去或改变的版权管理信息。”1998年10月的《数字化时代版权法》正是依据上述思路规定了对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

美国版权法第1201条(a)款的小标题为“虚假版权管理信息”。其规定是:“任何人不得在故意并在有意引诱、致使、便利或隐匿侵权的情况下,(1)提供虚假的版权管理信息;(2)传播或为传格而进口虚假的版权管理信息。”

美国版权法第1201条(b)款的小标题为“除去或改变版权管理信息”。其规定是:“未经版权人或法律的许可,任何入不得在故意、或就第1203条规定的民事救济来说有理由知道会引诱、致使、便利或隐匿对本卷所规定任何权利侵犯的情况下,(1)故意除去或改变任何版权管理信息;(2)传播或为传播而进口己知未经版权人或法律许可而被除去或改变的版权管理信息;(3)传播、为了传播而进口或公开表演己知版权管理信息未经版权人或法律许可而被除去或改变的作品、作品之复制品或唱片。”

与技术措施保护中的例外一样,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也有一些例外。不过,根据美国版权法第1202条,这种例外仅仅是针对(b)款(即除去或改变版权管理信息、传播除去了或改变了版权管理信息的作品)而规定的。这就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a)款所规定的提供和传播虚假版权管理信息都是被禁止的,没有保护上的例外。

美国版权法第1201条在对版权管理信息提供保护的同时,还对版权管理信息进行了详细界定。根据规定,版权管理信息是指与作品的复制品、唱片或作品的表演、展览一齐传送的有关信息,包括数字化形式的有关信息。其中的“有关信息”是指以下几种信息;有关作品名称的信息;有关作者名称的信息;有关版权所有人名称的信息;有关表演者名称的信息;有关视听作品之作者、表演者和导演名称的信息;有关作品使用之条件和要求的信息;表明这类信息的数码、符号或与这类信息有关的链点:以及美国版权局规定的其他信息。法律还明确规定,有关作品使用者的信息不属于版权管理信息。由此可见,《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对版权管理信息的规定,要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两个条约更为具体和详细。

此外,版权管理信息的附加不是必需的。伯尔尼公统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自动保护,即版权的获得不必履行任何手续,包括不必注册和加注版权标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第10条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9条的议定声明也调调,缔约各方在保护权利管理信息时,不能违反伯尔尼公约而使权利管理信息成为强制性的形式要件。美国虽然承认伯尔尼公约的这一基本原则,但又从有到于作品充分利用的基点出发,强调了附加版权管理信息的必要性。1995年的白皮书说:“尽管建议中的修订不要求版权人提供版权管理信息;但却要求此种信息被附加时应当是准确的。而且,工作小组鼓励版权人附加此种信息,以使消费者找到并获得许可使用享有版权的作品。”从有利于消费者使用作品来说,或者从实现版权人的经济利益来说,附加版权管理信息似乎又是必需的。

《数字化时代版权法》通过后,已经产生了一些有关版权管理信息的判例。这里仅举1999年由加州联邦地区法院判决的“凯利诉阿里巴软件公司”一案为例。根据案情,被告在网上开设了一个“图像搜索引擎”(visualsearchengine),让使用者可以获得网上有关内容的索引。一般的搜索引擎是提供描述性的文字,而被告的搜索引擎则是提供缩小到拇指大小的图像。使用者如果对某一图像感兴趣,点击后可以看到放大的全景图像、图像尺寸和图像来源网址的描述。如果再点击来源网址,则可以连接到图像来源的网页上。被告索引中共有200多万个拇指大小的图像,都是从世界各地搜寻而来的。原告是加州的一名摄影师,并在网上开设了一个“图像旅游”的网页。1999年1月,原告的30余幅摄影经过缩小进入了被告的索引。原告发现后通知被告表示反对,被告即从索引中删除了有关—图形。但由于技术性的原因,这些图形又反复出现了数次。1999年4月,原告提一起侵权诉讼。法院在判决中讨论了“合理使用”和版权管理信息保护等两个问题。这里仅论述有关版权管理信息的判决。

法院的判决先从美国版权法第1202条的两个条款谈起。其中,(a)款是禁止伪造版权管理信息。在本案中,被告并没有伪造或提供虚假版权管理信息,因而与问款无关。第1202条(b)就是关于除去或改变版权管理信息的规定。根据进一步的案情,原告虽然在网页上没有版权标记,但并没有直接加注在摄影作品上(这显然会损害作品)。这样,被告搜寻到的并被列入了索引的原告图形上也没有版权标记。原告正是基于此种情况诉被告违反了肋款的规定。如前所述,(b)款又列举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除去或改变版权管理信息。法院认为,这不适用于本案。因为,就法条的语言和结构来看,这—规定仅适用于从原告的作品或原作上除去版权管理信息(版权管理信息是在作品或原作上)。而且,即使这一规定适用,原告也没有提供证据证明,被告行为是故意的,不是搜索引擎操作中没有预料的副产品。第二种情况是传播已知被除去或改变了的版权管理信息。由于这种情况是第一种情况的继续,法院没有讨论。第三种情况是传播版权管理信息被除去或改变的作品、作品之复制品或唱片。法院认为,由于原告作品的复制品上没有版权管理信息,因而可以适用这种情况。

法院指出,要想说明违反了(b)款的第三种情况,原告必须说明被告向使用者提供了与版权管理信息分离的原告作品的复制品,还必须说明被告知道或有理由知道这会导致侵犯版权。就前者来说,被告的搜索引擎从原告的网页上取下了图形,但没有取下原告网页上的版权管理信息;被告将没有版权管理信息的图形缩小后放入索引,并允许他人点击后获得没有版权管理信息的全景图片。毫无疑问,被告向使用者提供了与版权管理信息分离的作品复制品,即索引中的图形和全景图形。就后者来说。被告在全员图形被点击出来时,又给出了图形来源的网页名称和链接来源网页的机会,让使用者可以在那里看到相关的版权管理信息同时,被告还在自己的网页上警告使用者,搜索引擎取来的图形可能会有使用的限制和版权问题,使用者在复制或使用这些图形(甚至是索引中拇指大小的图形)之前,应当先查看来源网页。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形,法院认定被告没有理由知道使用者会由此而侵犯版权。法院还指出,原告没有说明被告的使用者比其他的使用者更有可能侵犯自己的版权,甚至没有说明被告的使用者确实侵犯了自己的版权,或者被告有理由知道会有侵权发生。法院最后得出结论说,被告没有违反第1202条的规定。

“凯利”一案判决后,在美国版权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一些人认为,如果说法院忠实地理解了版权法第1202条关于版权管理信息的保护,并由此而做出了正确的判决的话,那么法律的规定就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法律对版权管理信息只给予了一种“弱保护”。因为,行为人既除去或改变了版权管理信息,又知道或有理由知道这会导致侵权的情况并不多见。看来,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包括司法判决中的探讨还会继续进行。

四权利的限制与例外

权利的限制与例外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某些特定情形下,权利人不得行使其版权,或者虽然由其他人行使了应当由版权人行使的权利也不属于侵权。权利的限制与例外是从行使版权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他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某些特定情形下利用享有版权的作品来说,又可以称为“合理使用”。

在国际版权公约中,判定“合理使用”有一个三步法,即合理使用是就特定的情形而言,不得与作品的正常使用相冲突,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作者的合法利益。三步法最早见于《伯尔尼公约》。但据《伯尔尼公约》第9条,判定合理使用的三步法仅适用于复制权。到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则将合理使用的三步法扩大到了整个版权和邻接权之中,而不再局限于复制权。“协议”第13条规定:“成员应将专有权的限制或例外局限于某些特定的情形,并且不得与作品的正常使用相冲突,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权利持有人的合治利益。”其中的“专有权”具体是指版权和邻接权。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缔结的《版权条约》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不仅将《伯尔尼公约》关于合理使用的三步法扩大到了版权和邻接权之中,而且将之引进了数字化和网络的环境之中。《版权条约》第10条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6条的议定声明说:“允许缔约各方将其国内法申依《460角:公约》被认为可接受的限制与例外继续适用并适当地延伸到数字环境中。同样,这些规定应被理解为允许缔约方制订对数字网络环境适宜的新的例外与限制。”议定声明还说,有关规定“既不缩小也不扩大由《伯尔尼公约》各允许的限制与例外的可适用性范围”。依据两个条约,各缔约方可以在网络环境中继续沿用合理使用以及判定合理使用的三步法,井可以依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制定新的例外与限制。

欧盟委员会于20肋年6月通过的《版权指令草案》在第5条中也针对复制权、向公众传播权和向公众提供权规定了权利的限制和例外,并且重复了《伯尔尼公约》所确定的三步法。这主要是针对网络环境中的合理使用所做出的规定。《版权指令草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特技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没有独立经济价值的临时复制规定为复制权的例外。这就使网络服务商不至于为作品传播过程中的暂时复制承担侵权责任,从而有利于这一产业的发展。

美国直到1989年才加入《伯尔尼公约》,因而没有上述确定合理使用的三步法的规定。然而,在美国有关版权的判例法中,对作品的合理使用及其判定标准却自版权法制定起就一直存在。1976年版权法又对判例法中有关合理使用的准则作了概括性的规定。据美国版权法第107条,“为了批评、评论、新闻报道、教学(包括为了课堂使用的多份复制)、学术和研究等目的,合理使用享有版权的作品,包括诸如以复制作品或唱片的方式,或者以第106条规定的其他方式的使用,都不属于侵权。”其中所说的第106条是对复制权、演绎权、发行权、表演权和展览权等内容的列举。除此之外,第106条还列举了四条用以判定合理使用的标准,即使用的目的和特点;享有版权作品的特性:使用的数量与质量;使用对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

1998年10月的《数字化时代版权法》首先在有关技术措施的第1201条强调:“本条不影响依据本卷产生的权利、救济、限制或未侵犯版权的辩解,包括合理使用。”这表明,有关合理使用的所有法律规定,包括判定合理使用的标准,都将适用于作品在网络环境中传播。然而,网络环境中的合理使用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做出某些特殊的规定。所以,《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又就网络环境中的某些独特的合理使用做出了规定。例如,计算机的所有人或承租者可以为了维护或修理计算机而制作软件的复制件,但其前提条件是不能以其他方式使用该复制件,并且在维护或修理结束后立即销毁该复制件。又如,图书馆和档案馆为了馆藏的目的可以制作3份作品的复制件,而不是原来规定的1份。此外,《数字化时代版权法》还指示版权局长就数字化远程教育中的权利限制向国会提出报告,并提出了应当考虑的一些因素,如网络远程教育中权利限制的必要性,远程教学中权利限制所涉及的作品种类等。

在美国,合理使用是随着判例而发展起来的。同样,网络环境中的合理使用及其特点,也应当由具体的判例加以探索和明确。自1998年10月《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各颁布以来,在大多数有关网络环境中版权授权的判例中,被告都提出了合理使用的问题,而法院也运用合理使用的一段原则规定,探讨了网络环境中的合理使用问题。这里仅举两个有代表性的判例。

第一个是2000年4月由加州中区联邦地方法院判决的“洛杉矶时报诉自由共和国”。根据案情,原告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出版印刷的报纸的同时,还出版网络版的报纸,通过向访问者收费和刊登广告而获得收益。被告“自由共和国”是一家网络经营公司,拥有一个公告板网页和两万多注册成员。他们选择大量感兴趣的文章张贴在公告板上,供自己或访问者加以评论。通常,成员们是将整篇文章,包括来自原台洛杉矶时报网页和华盛顿邮报网页的整篇文章,张贴在自己的公告版上。当原告诉被告侵权时,被告提出了合理使用的辩解,即他们将:原台的文章张贴在自己的公告版上,是为了批评或评论的使用。法院运用合理使用的四个判定标准,就有关的案情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于使用的目的和特点,法院认定,被告几乎逐日地、原封不动地复制了大量原告的文章,已经远远超出了让他人评论和批评的目的。而且,被告成员的评论和批评也没有为原告的作品增加什么内容,没有创作出新的作品来。关于享有版权作品的特性,法院认定,尽管原告的作品含有某些表述的因素,但主要是事实性的,从而有利于被告所主张的合理使用。关于使用的数量和质量,被告原封不动地复制了大量原告的文章并张贴在自己的网页上,已经表明这不是合理使用。关于使用对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有关证据表明,被告有2万多个注册使用者,每天的点击率为10万次,每个月吸引的阅读者为2500万到5000万人次。有关证据还表明,被告网页的访问者可以读到完整的来自原告的文章,包括过期报刊的文章,从而不必去买原告的报纸,也不必访问原告收费的网页。法院认定,基于以上的事实,被告的行为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享有版权作品的市场价值。法院最后得出结论说;合理使用的四个因素中古兰个有利于原告,只有一个有利于被告。而且,即便是就有利于被告的要素来说,被告也是既复制了不受版权保护的事实,又复制了受版权保护的表述。因此,被告所主张的合理使用的辩解不成立,被告侵犯了原告的版权。

非常有意味的是,法院在判决中还强调,在网络环境中,复制的必要性已经大大减少。就本案来说,被告完全可以将自己的网页与原告的网页链接起来,让评论者直接访问原告网页上的文章,然后发表自己的评论。被告曾提出辩解,一旦过期文章入档,链接就会过于繁琐,并且不是免费。法院则反驳说,收费并不导致被告不能链接,它只要求被告的成员像其他访问者一样支付一定的费用。“对于自由共和国的使用者来说,虽然链接不份把整篇文章张贴在网页上那样容易或方便,但这并不表明被告的行为就是合理使用。”法院还指出,被告的复制取代了原告的作品,影响了网络环境下原告控制作品访问的能力。

第二个判例是2000年8月由纽约州南区联邦法院判决的“环球影视城诉雷其迪斯等”(基本案情见本文第三部分)。根据案情,原告在自己的电影DVD盎中采用了一种“内容扰频系统”(ContentScrmbleSystem,CSS)的控制访问系统,以防他人非法复制。被告则通过网站提供一种DedSS的解密软件。在诉讼中,被告提出了合理使用的辩解。法院首先承认,由于运用了控制访问作品的技术手段,可能会影响到对享有版权作品的合理使用,甚至影响到对不享有版权作品的使用。例如在本实中,由于加密技术的使用,只能用原告的DvD机才能观看或聆听整部电影或其中的片断。这实际上意味着,除非规避有关的技术措施,某些可能的合理使用,如拿出其中的一两个片断与其他的电影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也成为不可能。这样,原告采取“内容扰频系统”的技术措施,不仅防止了非法的使用,也防止了合法的使用。法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合使爬用是指对作品的某些使用不构成侵犯版权,而被告是提供规避他人技术措施的技术,违反了保护技术措施的第1201条。合理使用是有关授权的辩解,而不是规避技术措施的辩解。

只有访问获得授权后,传统的不侵犯版权的辩解,包括合理使用才可以完全适用。“法院还指出,国会是有意不将合理使用的辩解适用于技术措施的保护。”国会在考虑《数字化时代版权法》时完全知道传统的合理使用的作用,即调和版权所有人的专有权利和对作品某些部分予以非侵权使用者的利益。它承认立法过程中由一系列选民表达的论点,即控制访问享有版权作品的技术措施,将以防止某些使用的方式而侵蚀合理使用,尽管这些使用在能够访问的条件下会被认为是合理的。“法院指出,国会已经在立法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例如,规避的行为仅限于该行为本身,不及于随后的访问作品的行为。又如,规定了一些”合理“的例外,如反向工程、安全测试、加密研究等。

在本案中,被告还提出,自己的行为符合美国最高法院1984年判决的“索尼公司诉环球影视城”。法院则认为,在“索尼”一案中,法院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录像机的购买者为了在其他时间观看电视节目而录下有关节目时,录像机的制造商是否构成帮助侵权。由于版权所有人或者授权、或者不反对这样的录像,由于录相机还有许多非侵权的用途,因而制造商没有构成帮助侵权。而本案所面临的问题是,被告提供规避他人技术措施的技术,并使接收看得以访问了享有版权的作品后,是否不承担依据第1201条的责任。事实上,第1201条没有显示被告可以不承担责任的意味。某一设备或技术,如果具有实质性的非侵权用途,可以依据“索尼”而免则,但不能依据第120i条免责。“通过禁止提供规避的技术,《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已经根本性地改变了有关的画面。”或者说,《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了“索尼”的判决。事实上,国会已经明确表示,第1201条没有将“索尼”一案的判决考虑进去。

法院在有关合理使用的部分得出结论说:“国会已经考虑了被告所提出的政策性问题。国会在考虑了这些问题后,精工编制了一部就合理使用的辩解可否适用于第1201条(a)款来说是非常清楚的法律。在这种情形下,法院不能以解释法律字句的方式来破坏国会明白无误制订的法律,达成某种国会反对的结果。”

概括“洛杉矶时报诉自由共和国”和“环球影视城诉雷莫迪斯等”,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说,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的“合理使用”的范围已经大大地缩小了。

就前者来说,即使评论者要批评或评论某一部作品,他也必须先访问某一网页,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后者来说,当版权入设置了技术措施时,社会公众对作品的合理使用就无从谈起,他们只有在获得访问的授权之后才谈得上对作品的合理使用,而不能为了合理使用而规避技术措施。

五法律救济

版权所有人应当控制作品在网上的传播,这是版权所有人的权利。在网络环境下,为了保障这一权利的实现,又必须保护相关的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然而,就版权制度的完整性来说,当版权人的权利遭到侵犯,相关的技术措施被破解、权利管理信息被除去或改变时,还必须提供一定的法律救济。也就是说,人以期权利人可以诉诸一洲法律救济途径,实施自己的权得、保护自已的技术措施和对于技术管理情息。如果缺乏适当的法律救济,地于权利的保护和对于技术措施、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将在很大的程度上落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两个条约都有“关于权利行使的条款”。《版权条约》第14条规定:“(1)缔约各方承诺根据其法律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本条约的适用。(2)缔约各方应确保依照其法律可以提供执法程序,以便能采取制止对本条约所涵盖权利的任何侵犯行为的有效行动,包括防止侵权的快速救济和为遏制进一步侵权的救济。”《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23条也有同样的规定。此外,两个条约在谈到保护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义务时,也都提到缔约方应当规定有效的法律救济方法。这已经见于本文前面所引述的两个条约的条文中。

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6月通过的《版权指令草案》,第8条为“制裁与救济”。其第1款规定:“就侵犯本指令所确立的权利和义务来说,成员国应提供适当的制裁和救济,并且应当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障这些制裁和救济得以实施。有关的制裁应当是有效的、适当的和有劝阻力的,并且构成对进一步侵权的威慑。”该条还规定,成员国应当保障权利人可以提起要求损害赔偿和荣令的诉讼,并在适当时扣押侵权材料和设备;针对某些提供服务让第三方实施侵权的中间人,成员国应当保障权利人对其提出禁令的要求。

欧盟委员会的《版权指令草案》是对成员国的一般性指令,因而只规定了制裁和救济方面的一般原则,具体规定则由成员国的法律做出。而日本在1999年6月15日修订的版权法中,则具体规定了对于规避技术措施和侵犯他人权利管理信息的民事和刑事救济措施。根据规定,对于故意增设虚假权利管理信息和故意除去、改变权利管理信息等行为,可以追究民事责任;对于由此而严重侵犯了著作者人格权、著作权等权利者,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处3年以下徒刑或3百万日元以下罚金。对于以获得商业优势或盈利为目而规避技术措施者,可处以1年以下徒刑或1百万日元以下的罚金。“

美国1998年10月的《数字化时代版权法》,既没有规定版权人控制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权利,也没有规定侵犯有关权利的救济。这是因为,既然版权人控制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权利可以从既有的权利中解释出来,那么,有关既有权利的救济措施也可以适用到网络环境的侵权中。所以,《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只针对侵犯技术措施和版权管理信息。从民事和刑事两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在民事方面,对于侵犯技术措施和版权管理信息的行为,法庭可以下达临时性和永久性禁令;可以在诉讼中扣押任何设备或产品;可以判决损害赔偿,包括实际损害赔偿和法定损害够偿;可以允许追回诉讼费;可以判给胜诉方以律师费?可以下令改装或销毁任何设备或产品。

在损害赔偿方面,法庭既可以判处实际损害赔偿,也可以判处法定赔偿。实际损管赔偿是指原告因被告的侵犯行为而遭受的实际损失,以及没有计算在实际损害赔偿中的侵犯者所获得的利益。法定损害赔偿以每一次的侵犯行为为计算单位。照相规定,每一次侵犯技术措施的行为,法院可判处200美元以上2500美元以下的赔偿金;每一次侵犯版权管理信息的行为,法院可判处2500美元以上25000美元以下的赔偿金。

此外,对于法庭判决下达后的3年以内的再次侵犯者,可将损害赔偿的额度提高至3倍。

在刑事方面,对于故意侵犯技术措施和版权管理信息,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商业优势或个人金钱所得,如果是初犯,处以50万美元以下的罚金或5年以下的监禁,或二者并处:如果是再犯,则处以100万美元以下的罚金或10年以下的监禁,或二者并处。关于两种犯罪的诉讼时效,均为5年。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在说到侵犯技术措施或版权管理信息时,使用的是违反法律的violation,而不是侵犯版权的infringement.这样,美国版权法在禁止有关行为时就使用了两个词,一是侵犯版权的infringement,一是侵犯技术措施和版权管理信息的violation.在美国法律中violation一般是与tort相联系。与此相应,《数字化时代版权法》就在美国版权法中创设了两种与infringement不同的tort.例如,美国版权学家尼莫在谈到规避技术措施的规定时曾说:“实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条约的法案,增加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未经授权而规避的侵权(tort)。”

tort和infringement虽然都可以翻译为汉语的“侵权”,但二者在英文中是有区别的。据《布莱克挖律辞典》,tort是一种私法或民法意义上的,造成他人人身和财产损害的违法行为但不包括违反合同。违反了法律对一段人所设定的义务就会构成toit,例如侵犯了他人的某些合法权利,违背了某些法律要求的社会义务并使他人道受了损害等。tort由三个要素构成,既被告对原告负有某种法律义务,被告违反了义务,并且因此而对原告造成了损害。infringement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合同和权利等。《布莱克法律辞典》在解释infringement一词时还特别指出,该词主要是用于侵犯了专利权、版权和商标权。“由此看来,infringement一词有其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对于专利权、版权和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侵犯,与一般意义上的侵权tort不同。

就美国版权法来说,infringement和tort的区别,或者说侵犯版权与侵犯技术措施或版权管理信息的区别,是非常清楚的。先来看版权与技术措施的关系。版权是基于作品而产生的。当作者创作了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就依法而享有了复制、演绎、发行、表演和展览等权利。侵犯了版权人就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就是infringement.技术措施则不是基于作品而产生的,而是保障版权人可以控制作品在网上传播的措施,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他人,包括网络服务商帮助设立的。技术措施是由于作品在网络环境中传输的特殊需要才被纳入了版权法律中。当版权人自己或通过他人设定了保护作品的技术措施时,就借助于有关的法律向世人宣告,任何人未经合法授权不得规避其技术措施。如果菜人非法规避了该种技术措施,就属于法律禁止的tort而不是法律禁止的infringement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理解,合理使用为什么不适用于对技术措施的保护。因为,合理使用是就作品的使用而言的,是对侵犯复制、“演绎、发行、表演和展览等版权的辩解。合理使用与技术措施的保护无关,它不是基于保护技术措施的判从事例而产生的,而是基于作品使用的判例而产生的。或者说,合理使用是对infringement的辩解,而不是对tort的辩解。

版权与版权管理信息的关系也大体相同。版权是基于作品而产生的。版权管理信息则是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作品授权,有利于作品披他人使用的一系列信息。版权管理信息不是基于作品而产生的,它只是网络环境下有利于作品被他入利用的某些信息。当版权人标示出与作品有关的信息后,如作品的名称、保护期限、作者、版权人、使用的条件和要求答,任何人都不得删除或更改。同时,任何人也不得就作品提供虚假的版权管理信息。如果某人删除或更改了版权管理信息,如果某人提供了虚假的版权管理信息,他并没有侵犯基于作品而产生的版权,没有构成infringement,而是违反了法律所设定的不得侵犯版权管理信息的义务,构成tort.当然,在重视作者精神权利的个别大陆法系国家,如日本,把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与作者精神权利的保护联系起来,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处理权利管理信息的。

数字经济的措施篇9

1.1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实施方面的问题

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实施中因为利益驱使、上下级传达出错、沟通不当等因素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中最重要最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城市公共政策实施方面,由环环相扣的五个方面构成,各环节相辅相成,也使市民参入进来,虽说这是一个值得发扬的地方,但是市民在参与的力度上仍是远远不够,并且参与的范围也比较狭隘;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的执行方面也存在问题,政策本身制定时缺乏与实际联系也就有执行的局限,执行部门执行政策时效率低下,并没有正确传达政策的主要意图,广大市民也存在情绪抵触、接受缓慢的问题。

1.2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的问题

这一方面首先存在绩效评估标准问题,现存的绩效评估标准要么过于广泛,要么过于精细,这些过于广泛或精细的标准使得绩效评估不切实际,而在绩效评估过程中往往信奉标准而忽略实际情况,所以得出的评估结果可信度不高;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部门设置存在问题,没有专门设置一个绩效评估部门,而是把绩效评估这一职能分散到多个部门中,使评估体系被割裂,多方评估组织没有进行协调合作,反而成为绩效评估的累赘。并且绩效的评估方法过于传统与单一,缺乏创新,没有引进好的评估方法和技术,评估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存在随机性与主观性,得出的评估结果也失真。

2.从公共管理角度来分析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措施

2.1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需要采取的措施

城市公共组织需要从数字化管理模式入手,革除冗余重复的职能机构,建立合理的职能机构体系,并且加强对职员的培训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对职员进行考核,考核与绩效、薪酬和人事调动挂钩,使薪酬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发挥作用,使得组织、职员办事效率提高;相关组织应制定贴合实际的招募标准,监督部门应加大对志愿者招募的程序监督力度,同时应采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针对志愿者组织杂乱的问题,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具有纪律性组织性,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志愿者行为,严格进行对志愿者的选拨后期的监督反馈工作;城市公共组织需要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应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为群众着想,也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与建议,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更有利于组织工作的开展。

2.2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关组织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对公共政策过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整治,对政策制定部门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近,他们使制定出的政策能有效的推广到群众生活中。需要对数字化城市政府的政策理念进行转变,培养数字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健全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制度,加强政府内部人员的沟通交流,对政府政策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严格把关,同时加大对执行人员的监督力度;执行政策时可以建立多支进入群众生活的执行人员,宣传政策的制定意图,让群众理解政府的想法,执行人员不仅去执行相关措施,也可以提高群众对政策的接受能力,这样能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并且拉近执行人员与群众的关系。

2.3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

对现存的绩效评估标准进行分析整合,对存在过于宽泛或精细的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标准尽可能的公平公正与公共部门绩效相匹配,在选定新的绩效评估标准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接受群众的建议与监督,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使评估结果真实。绩效评估结果出来之后,需要相关部门对评估的相关组织和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使各组织、各部门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这样评估才有意义;健全公共管理部门的问责机制,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欢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监督与举报,群众举报多、绩效评估差的部门人员必须进行问责,归咎他们的责任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教育培训,对屡次不改的部门人员必须进行裁决处理,这样才能调动公共部门内部人员的警戒性也发挥了群众的作用。同时为了发挥各城市公共部门的职能,注意对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体系进行整合规范,在绩效评估中引进信息技术以及创新使用多种评估方式,合理运用评估的结果。

3.结语

数字经济的措施篇10

一、经济原因

美国多次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首先,这些年美国贸易逆差节节攀升,居高不下。据美商务部最新统计,2005年2月份美国贸易赤字已达605.7亿美元。2005年3月份美进口货物与服务减少40.5亿美元至1579亿美元,下降2.5%;出口增长15.2亿美元至1022亿美元,上升1.5%。美国贸易赤字从2月份605.7亿美元缩减至549.9亿美元,降幅为9.2%,是自2004年9月来最高的。2005年1-3月美对外贸易逆差为1740.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高300亿美元。巨额的贸易赤字中,中国仍是美国最大贸易逆差国,2月份贸易逆差为139亿,3月为129亿。虽然数字有所下降,但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不得不让美国政府担心。

其次,纺织服装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既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也是目前中国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之一。而在美国,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已退化为夕阳产业,失业问题在纺织行业表现突出。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资料显示,近一两年来美国纺织成衣业平均每天有587人失业。日益扩大的失业队伍使美国政府感到危机,所以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多次采取特别限制措施。

第三,美国不断限制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也是美国国内经济不景气造成的。美国前贸易代表米基・坎特最近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根源还是在于经济的不景气,如果美国经济发展很好,美国人也不会有那么多兴趣来关心倾销问题了。”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经济今年一季度增长3.1%,低于预期,是两年来最疲软表现,也低于多数分析师认为的长期潜力。第一季度,美国企业在建筑、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整体投资增速放缓至4.7%,低于去年年底的14.5%。5月初,许多经济学家预期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会超过4%。但此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经济正进入增长乏力时期,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疲软的经济增长也抑制着美国的出口。

二、政策原因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时为了通过欧盟的审查,我们必须做出让步,签订了三个条款。一个是中国入世协议书中的第15条,中国在入世以后15年之内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待遇;第二个是第16条,在12年之内,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产品,不管你是大的小的,大到轮船小到针织布,或者像一个衣架一样小的产品,任何一种,只要他认为对市场造成了扰乱,他随时可以用这个条款对你进行制裁,进行数量的限制;在这个基础上,还特别提出一个针对纺织品的特别条款,242条款。根据这个条款的规定,如一个wto成员认为《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所涵盖的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自《wto协定》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场扰乱、威胁阻碍这些产品贸易的有序发展,则该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以期减轻或避免此市场扰乱。磋商将在收到磋商请求后30天内进行。双方将在收到这种请求后90天内,尽一切努力就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达成协议,除非双方同意延长该期限。如在90天磋商期内未能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则磋商将继续进行。提出磋商请求的成员可对磋商涉及的一个或多个类别的纺织品或纺织制成品实行限制,最后期限为2008年12月31日。2003年11月,美国对来自中国的针织布、胸罩和袍服三类纺织品实施保障措施,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提起的首个保障措施案例,其依据就是242条款。2005年5月,美国再次对中国棉织衬衫、棉质裤子和内衣裤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依据还是242条款。

回顾过去,纺织品贸易向来是南北经济贸易关系的争议热点。wto框架中,有两个产品一度独立于自由贸易规则,一为农产品,另一个是纺织品。因为纺织品是劳动力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在成本上拥有巨大优势。如果美国和欧盟完全放开纺织品市场,其纺织服装业就将被发展中国家冲垮。为照顾发达国家的利益,1961年就开始实施了纺织品配额,后来还专门有一个mFa多边纤维协定来管理纺织品贸易。发达国家利用国际条约为自己牟私利,在咄咄逼人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同时,却对自己的"软肋"实行贸易保护,使它们免受全球自由贸易的冲击。这本来就是不合理的。因此,wto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废除纺织品配额制度。自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以后,我国部分纺织品对部分国家地区市场的出口出现了大量增加的现象。这里关系到的三种纺织品,今年第一季度输入美国的数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15倍、12.5倍和3倍。

三、政治原因

美国对中国采用特保不仅仅是经济原因或政策原因,有时也是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像去年10月份对中国袜业的限制就有美国四年一度大选的因素,而且美国劳工组织在其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安抚劳工集团的利益而对影响行业就业的产品进行限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况且,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从经济上抑制政治也成为了发达国家的一个选择。

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原因,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启动了特殊保障措施,但全球纺织品一体化刚刚实现4个月,美方就依据短期的不准确的数据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而且美业界对于三种产品的申请并没有证明美国内产量下降与中国产品的因果关系,这些都不符合Cita公布的《关于针对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和服装采取保障措施的程序》,更不符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的有关承诺,它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纺织品和服装的协定,背离了世贸组织倡导的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精神,不符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中启动242条款的前提条件,也违反了美国国内实施程序的规定,损害了中国企业应得的利益,严重挫伤了中国企业和民众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贸易环境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