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十篇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十篇

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1:21

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篇1

关键词:高校科研;HU理论;委托人;人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3-0190-003

近些年,各高校科学研究快速发展,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各高校纷纷设立科研目标,同时出台科研政策,激励教师最大限度地承担科研任务。高校科研目标的设立,是基于本年度科研情况,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而预测出下一年度或未来几年内的一个发展目标。

在信息不对称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学校的科研目标和教师自身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越来越难统一,矛盾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科学地测定出学校的科研目标,以学院为基本单位,制订出有效的激励政策使得各位教师积极主动地承担科研任务,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试图将HU理论引入到科研目标的管理与测定中,在测定出各学院下一年度的科研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测定出学校下一年度整体的科研目标。

一、理论综述

关于高校科研,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些学者研究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问题(李思,吴铁,2009);有些学者聚焦于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科研人员不按预算使用科研经费等问题(杨一心,2010);还有些学者则聚焦于高校科研激励问题(陈亚芬,2008)。然而,很少有学者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学校的科研目标测定与管理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高校在测定和管理科研任务时,往往与各学院进行反复地“讨价还价”,以确定其科研目标。这不仅加剧了双方的冲突,还增加了管理成本。

本研究引入的HU理论是浙江工商大学胡祖光教授在长期的委托制度研究中,针对委托人与人、所有者与经营者、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现实,以经济人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经过严密的数学计算和推导得出的基数确定理论模型,也称“联合确定基数法理论”,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委托人和人之间任务目标确定中的博弈问题。由于该理论能够很好地解决委托人和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博弈问题,在学界和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刘国峰以杭州多元贸易有限公司营销部基数考核调整方案为例,考察了HU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黄昶生和陈春欢则运用HU理论探索了施工类企业内部项目承包中的合同基数确定问题,分析了作为委托人的公司上级如何使用HU理论与作为人的项目组确定成本基数,以激励人努力工作。

二、HU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其参数确定

1.HU理论具体内容

HU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用20字口诀来概括,即:“各报基数,算术平均,少报罚五,多报不奖,超额奖七。”各高校在确定自身科研目标时,可将HU理论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以下原则:各报基数,加权平均;少报惩罚,多报不奖;超额奖励,未完不罚。

“各报基数、加权平均”是指学校和学院各自上报科研任务量,然后对这两个基数进行加权平均,作为学院的目标科研任务量基数。“少报惩罚,多报不奖”,是指学院的年终实际科研完成量超过年初自报科研任务量时,对少报部分要收取罚金;年终实际科研完成量少于年初自报科研任务量时,则不进行奖励。“超额奖励,未完不罚”,是指学院年终实际科研完成量超过目标科研任务量基数时,对超额部分要进行奖励;年终实际科研完成量少于目标科研任务量基数时,则不进行惩罚。

具体来说,假设年初时某学院自报科研任务量为S,学校要求的科研任务量为D,目标科研任务量基数为C,学院科研任务量的加权系数为w(0<w<1),则C=wS+(1-w)D(即目标科研任务量由学校和学院联合确定)。再假设年末学院实际完成的实际科研数量为a,那么,如果a大于S,则采取“少报惩罚”原则,设少报惩罚系数为q(0<q<1);如果a小于S,则不进行奖励,如果a大于C,则采取“超额奖励”原则。设超额奖励系数为Q(0<Q<1);如果a小于C,为了便于计算,免于处罚。则学院最终获得的奖励R=Q(a-C)+q(S-a),其中Q>q>wQ。

2.参数的确定

(1)加权系数w的确定。加权系数w一般由作为委托人的学校领导确定。HU理论认为作为人的学院了解更多的关于科研方面的信息,能够主动报出一个其通过努力所能完成的最大科研任务量,因此各学院的加权系数一般不小于0.5。w值越大,说明学校对学院的尊重越大。本文选取w=0.6。

(2)超额奖励系数Q的确定。为了体现公平的原则,在确定超额奖励系数Q时,采取“反复试验”的方法。假定今年学院的实际科研量与去年的最终科研量相同,然后确定一个Q值,运用HU理论,计算学院可能获得的奖励。如果该奖励小于去年的奖励,则适当的增加Q值;否则,减少Q值。Q值越大,说明学校对学院的奖励越大。本文选取Q=0.7。

(3)少报惩罚系数q的确定。根据(1)和(2)确定w和Q后,q值处于Q和wQ之间,具体靠近Q还是wQ,这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偏好确定。本文选取q=0.5。

(4)本文选取的参数w、Q和q满足Q>q>wQ的要求。

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篇2

该模式围绕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以美术活动体验为中心,在任务的驱动(目标达成)下实现美术(本位学科)与人文、生活、科学等社会知识的汇合。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传授、资源单一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任务的驱动、活动的渲染、情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达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提升和健康审美价值体系的形成。

一、操作程序

“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全程让学生参与美术活动体验,即便是最初的任务(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也要求学生参与设计,力求完善。活动伊始,要求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定总任务,接着将一个完整的任务再有机地分解成若干小任务(小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并通过这些任务来驱动学生围绕美术(本位学科)和社会知识(人文、生活、科学)实现任务完成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总的学习目标。

1.准备阶段:设计任务

教师首先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美术综合课程需要,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其次通过平时掌握的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和技能水平,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分析汇合的方向(可以是单一的人文、生活、科学,也可以是多个方面涉及)来设计任务,制订任务书与学习进程表并将相关资料交由学生审核、修订并完善(也可以和学生代表商量制订学习任务)。在“任务”的分解、编排中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任务”设计的阶段性目标要完善,充分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分层次任务的设定,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见教学模式示意图驱动①、驱动②)。同时教师还要完成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相关美术活动情境建设(硬件:各类设施等;软件:活动方案、分组方案等;必要时可提请学生代表参与)。该环节一般在活动前完成。

2.实施阶段:完成任务

由于活动前创设了教学情境,设置了学习任务,整个活动就成为我们自由或合作完成任务的主阵地。根据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围绕美术活动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讨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和服务者,不能越位、错位,也不可或缺。教师要把握难点、抓住关键,在任务的驱动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组织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去(见教学模式示意图驱动③、驱动④、驱动⑤、驱动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把美术汇合到社会知识(人文、生活、科学)的情境中体验到美术综合学习的快乐,突破学习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3.延伸阶段:反馈调节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应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做好教学评价(见教学模式示意图驱动⑦、驱动⑧)。有时候教学评价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指引。活动结束后,教师除了完成教学过程的反思,研究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还需要多和学生交流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为下一学习任务的设置提供成功的案例,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链和学习链。这是“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在实施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学生实现美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并向高层次升华(在汇合中把美术本位与社会知识汇合于一个整体)的必要途径,在具体教学操作中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

二、汇合形式

在后现代课程观影响下,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生活、科学的联系,因此设计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综合课程教学模式就成为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焦点。“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就是基于美术与社会知识(人文、生活、科学)在领域学科水平――学科外的汇合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根据不同领域学科的不同特性具体分析其汇合的形式如下:

1.与文化的汇合

运用接近美术边缘式分类法,分析乡土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的关联性,使美术教学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全面提升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从而达到既强调知识的综合,又强调价值观的综合,不断发展与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比如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特点(美术与乡土文化);参与儿童节、国庆节等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和美术书法展(美术与校园文化);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生活素材,制作展示自己个性的个人网页(美术与网络文化)。

2.与生活的汇合

美术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对生活的影响,以综合为核心理念让学生从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中发现美、感悟美,并学会应用美。由此,学生对生活的目的、意义及人生价值也是一种再认识与提升。具体方法有: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生活,在生活情境中感悟美;优化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应用美。

3.与科学的汇合

运用美术活动教学、美术小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美术综合课的学习活动中,使其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滋润和培养;让学生从小学会用科学的解剖刀解剖艺术,用艺术的眼光提升科学的品位,让科学美和艺术美握手联姻。

三、实践意义

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在进度控制上遵循学科知识的连续性,鼓励学生在美术综合课程的学习中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任务明确,目标适当、准确,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完成了美术综合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美术活动展示的大舞台,显示了较强的活力和生命力,重点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模式束缚

“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明确了美术教学活动的任务,实现了以任务为中心,在汇合社会知识的体验过程中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学美术,在学习美术技能中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真正让美术教学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到生活中去。如社区黑板报、红色旅游采风、乡土美术探究、非主流社会资源运用等,不仅让学生体会了生活的情趣,更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变得像大海和天空一样广阔。

2.回归到美术教育的原始模式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教育,原本其教育目标就是为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服务。它不等同于现代大学的美术专业教育,不是去培养画家,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任务驱动和汇合体验中学会审美、热爱科学、学会生活、善于学习。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美术技能、技巧,需要在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中回归美术教育的原始状态,运用美术综合课程下的“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来改变现代美术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知识与情境中生动活泼地学习美术,既实现了课堂的升华,改革了教学方法,还转变了施教者和教学主体对美术教育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3.形成了合作学习的驱动基础

“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这就为合作学习的可能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与条件。受任务驱动的影响,美术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提供教学资料,共同设计任务;课堂上的引导、交流和反馈,美术与社会知识的汇合;活动后的拓展与延伸,总结与反思。无处不是在合作中分享着集体的智慧,体验合作的过程,这既是科学学习的一种体现,也是美术活动教学中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如在欣赏评述中,学生共同查找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图片、各种音像、文本资料;绘画中、手工制作中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不喜欢手工的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等等。

4.实现了美术教学的体验磁场

服务社会、体验生活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根本。社会是个大课堂,无论是人文的美术思想,还是科学的活动方式,都离不开在生活中的实践与总结、提炼。而生活本身即是最鲜活的教材,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作品的产生、美术文化的传承自然离不开生活。就我们美术学科而言,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主要是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完成的。内化美术技能知识,形成健康审美情趣,健全心理结构,提升审美品位都必须经过这样一个汇合、体验的过程。因此,用任务来驱动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对社会知识的汇合极其关键,也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篇3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篇4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丹杨柳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篇5

一、分析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以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一)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1]

由于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护理领域分工越来越细,岗位也越来越多。根据近几年的调研,我们把护理专业归并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两大职业岗位群,每个岗位群又有若干具体岗位。通过与一线护理专家一起反复分析各护理岗位具体工作内容,归纳出各个护理岗位主要的岗位任务,对护士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

(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的确定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需求,护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规格如下。

1.知识规格:①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知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知识等。②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理论。③掌握整体护理、常用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④了解护理理论与技术的新进展。

2.能力规格:①具备良好沟通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具备规范完成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应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初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③具有专科护理方向发展基础。

3.素质规格: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②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③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三)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2]

依照临床护理岗位、社区护理岗位对护士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结合临床分科特点,考虑岗位任务之间的关联性、相似性,构建护理专业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首先,满足学生作为“社会人”的通识能力培养,开设素质领域课程。主要包括:思政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同时,满足护理岗位对护士的专业人文素质需求,开设护士基本素养课程。

第二,培养学生作为“职业人”(护士)的(职业)通用能力,开设基础领域课程。包括: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机能、异常人体机能、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护用药理课程,使学生具备护理岗位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

第三,培养学生作为“岗位人”(护理)的特定能力(专科护理能力),开设专业领域课程。包括:常用护理技术、健康评估课程,培养所有护理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和检查能力。开设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急危重症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五官科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社区护理等,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专科化护理发展需要,开设拓展领域课程。主要开设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和康复护理三个专科化方向的课程(见图1)。

二、以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护理专业课程内容

(一)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培养,改革素质领域课程内容

根据护理岗位对护士文化素养与基本职业素质的需要,改革《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突出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具有强健的体魄、能指导服务对象促进健康为依据,改革《大学体育》课程,以形体训练、养生保健为主要教学内容,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以培养护理岗位需用的案例统计分析能力为主,选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以护理文化、护理礼仪与沟通、护理伦理为基本内容,以临床工作中的医疗官司、法律纠纷事件为载体,融入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选取《护士基本素养》课程内容,在强化学生对护理文化的学习,训练学生规范的护理礼仪与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提高法律素养。

(二)突出护士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改革基础领域课程内容

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基础领域课程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在基础解剖内容的基础上,系统设计注射技术与各种穿刺的体表定位、引流卧位解剖、插管与急救技巧等学习项目,把解剖学理论和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异常人体机能》课程,以各大系统疾病病变为载体,设计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学习项目,突出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提高学生认识疾病、分析病情的能力。

(三)强化护理岗位特定能力培养,改革专业领域课程内容

对于专业领域课程,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涵盖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二是融入卫生部颁布的各种护理行业标准,如《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优质护理工程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是基于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以下列举2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取加以说明。《常用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能运用护理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从事各护理岗位基础护理工作的能力。我们根据患者从入院、治疗到出院的全过程,将基础护理活动整合为入院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专项护理、出院护理5个典型工作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又有30个具体的学习项目。这22个项目培养学生完成所有基础护理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内科护理技术》培养学生胜任内科护理岗位工作的能力。结合医院内科分科情况,对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将《内科护理技术》整合为8大项目,即:呼吸内科病人护理、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消化内科病人护理、神经内科病人护理、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病人护理、风湿性疾病病人护理、血液疾病护理、肾内科疾病病人护理,在每个项目中选择最常见的30个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这30个任务培养学生完成内科护理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四)满足专科护理发展需求,设计专科化方向课程

以卫生部《专科护士培训大纲》为依据,结合襄阳市专科护理资源,选取与设计《重症监护技术》、《手术室护理技术》、《康复护理技术》等专科化方向课程内容,为学生发展专科方向奠定基础。

三、依据护理工作情境,仿真与真实结合,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或仿真的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3]我院护理专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情境教学。

(一)建设仿真环境,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创设职业情境

按照“仿真医院”模式建设7600m2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护理实训中心内建有仿真急救室、监护室、手术室、产房,以及内、外、妇、儿科病房等,室内设施按照医院真实环境配置。同时,我们组织护理专职教师与临床一线专家共同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这些教材以“能力核心,任务引领”为编写理念,导入案例创设职业情境,[4]设计各种能力训练项目。如在《急危重症护理》课程中“心搏骤停的急救”项目中,设计综合模拟人(eCS)处于心搏骤停的状态,让学生组成抢救小组,利用实训室内真实的医疗设备进行抢救。[5]一名学生负责指挥,一名学生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一名学生使用呼吸囊进行人工呼吸,一名学生进行心脏电除颤,一名学生建立静脉通道。小组成员间要有效合作,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会出现血压回升、心电图转正常,出现“复活”状态;当抢救不成功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在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的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踊跃参与的角色扮演中体验职业情境,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多种媒体共用,再现职业情境

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画面、声音的展示,再现各种真实的护理工作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购置了多种护理教学光盘,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制作了图、文、声、影并茂的教学课件,还制作了虚拟训练动画软件。多媒体再现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弥补临床见习之不足,同时还可让学生反复观看与训练。

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篇6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扎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升我县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崛起武陵山,领先于东南”宏伟目标的实现。

今后5年,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

政府推动——各乡镇人民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将《纲要》纳入本地“十二五”规划,制定具体措施,加大投入,推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

全民参与——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和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我县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显著发展,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显著提高。实现以下目标:

——进一步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题,大力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疾病预防、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大力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明显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较大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继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巩固市科普示范县创建成果,切实开展科普示范工作,确保2013年申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基本国情、市情和县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进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加大科技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

——加强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广泛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和科普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措施(牵头单位:县教委):

——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测科学教育质量。(责任单位:县教委)

——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责任单位:县教委)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反对等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责任单位:县教委、环保局、卫生局、安监局、政法委、文明办)

——通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百名科技专家进乡村学堂讲科普活动”、科技馆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责任单位:县教委、团县委、妇联、科协、县经济信息委、环保局、水务局)

——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责任单位:县妇联)

——新闻出版、新闻媒体、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报社、文联)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心建成并开放,加强现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责任单位:县教委、科协、科委、民宗委、财政局)

——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活动,培育和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提升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和动手动脑能力,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责任单位:县科协、教委、团县委、环保局)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继续开展培训和教育,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传播的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在农民身边建立科普示范和惠农服务的长效机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重点是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和青年农民的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妇女特别是边远乡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措施(牵头单位:县农委):

——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按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的部署要求,指导面向农民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责任单位:县农委)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发挥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有关大中专院校和其他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责任单位:县农委、组织部、党校、妇联、教委)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之春等活动,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县科协、科委、卫生局、文广新局、文联、食药监局)

——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示范体系。开展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县级科普示范乡镇等活动,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着力培育农村科普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发挥好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责任单位:县科协、科委)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基层欢迎、社会满意、农民群众得实惠的支农惠农项目,重点培育和扶持20个以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科技专家服务团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责任单位:县农委、县科协、县民政局、县科委、县供销社)

——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推动县城和乡镇科普画廊、村科普宣传栏等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文广新局、经济信息委、科协、市政局)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在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加大对城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形势的稳定。

2.措施(牵头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教委、扶贫办)

——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教委)

——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积极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责任单位:县经济信息委、科协)

——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在职业培训中,加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经济信息委、教委)

——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四)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着力于增强社区居民健康寿命,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拓展科普工作增进社会服务功能,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居民团结友爱、互助共荣的协作精神,营造依法表达诉求、科学文明生活的良好氛围,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以社区科普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调动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居民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措施(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广泛开展普法教育。通过开展大型政策咨询活动,宣传普及法律常识、法规知识和国家有关政策知识,引导社区居民知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县司法局)

——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环保等内容,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服务民生方面的作用。(责任单位:县安监局、卫生局、环保局、妇联、文明办、食药监局)

——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加强社区科普工作。将社区科普活动室、社区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创建科普示范社区和科普示范家庭。(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民政局、科协)

——以城镇社区为依托,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2.措施(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

——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经济信息委)

——各级机关在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机关中,其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人力社保局)

——县委党校和县行政学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责任单位:县委党校、组织部)

——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责任单位:县科协、人力社保局)

四、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任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教法。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2.措施(牵头单位:县教委):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县教委)

——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责任单位:县教委、科协、科委)

——加强科学教育与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师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立县科技辅导员协会,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责任单位:县教委、科协)

——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责任单位:县教委)

——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教委、农委、组织部)

——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责任单位:县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增强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职教中心、农广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责任单位:县委党校、教委、农委)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教委)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1.任务:

——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出一批紧扣时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集成科普信息资源,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加大优质科普资源建设和整合力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科普资源建设格局,加强科普资源共享,巩固和拓展现有科技场馆的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服务。

2.措施(牵头单位:县科协):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科普创作,支持优秀原创科普作品。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建立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队发挥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责任单位:县文联、财政局、科委、科协)

——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促进我县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责任单位:县文联、科协)

——逐步集成县内现有科普图书、资料、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科委、科协)

——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以公众易于获得的方式送达基层。(责任单位:县科协、科委、文联、农委、林业局、畜牧兽医局、气象局、扶贫办、文广新局、财政局)

——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责任单位:县科委)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任务: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县广播电视台科技节目的播出密度要加大,《报》科技专栏的版面扩大和刊发密度要加大,各类科普资料的品种与发放量等要大幅度增加。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提高科技频道、专栏制作传播质量。

——将“科普论坛”打造成特色科普品牌。

——充分发挥手机、互联网、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增强科技传播的覆盖面和吸引力。

2.措施(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鼓励各类媒体兴办科技栏目,重点支持有广泛影响的精品栏目。(责任单位:报社、广播电视台)

——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引进现代营销模式与先进编创技术,注重市场调研,提高播出和编辑出版质量。(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报社、广播电视台)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出版物发行渠道,加强网点建设,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的发行工作。(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

——切实办好“科普论坛”,坚持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科协承办、相关单位支持配合的机制;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每届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科普”主题,将其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科普品牌。(责任单位:县科协)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任务:

——进一步加强对新建科普基础设施的指导,重点利用好现有设施,多开展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为公众提升科学素质提供场所和阵地。

——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乡镇建设科普画廊、科普工作站,在村(社区)建设科普宣传栏和科普惠农、科普惠民服务站,并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增强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的作用,为农村、社区和学校特别是边远乡村提供科普服务。

2.措施(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

——突出社会公益性,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制定科普设施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认定办法和管理办法,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科协)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协)

——对科普教育功能薄弱的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层科普设施的功能;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社区科普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为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条件和机会。(责任单位:县财政局、科协、民政局)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县科协、民政局、经济信息委、国税局、地税局)

——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责任单位:县科协、科委、教委)

——培育科普展览、展品市场,推动设计制作社会化。(责任单位:县科协)

五、保障条件

(一)政策措施(牵头单位:县委办、政府办)

进一步完善有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措施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措施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科委、科协)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市科学技术协会条例》和《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责任单位:县科协、科委、财政局、发展改革委)

——制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机构、个人独资或合作兴办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机构的政策。(责任单位:县委研究室、政府研究室、投促办、教委、科委、科协)

——加强对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营造多元化推进落实《纲要》的繁荣局面。(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科协)

——落实表彰和奖励的政策和措施。(责任单位:县委办、政府办、科协)

(二)经费投入(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公益性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市科学技术协会条例》、《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有关规定,县财政要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将科普工作经费按全县总人口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保障《纲要》的顺利实施。(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落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实施经费。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责任单位:各有关单位,各乡镇)

——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落实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投促办、科协)

(三)队伍建设(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

培养专业化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人力社保局)

——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为不同类型科普场馆培养适应性广泛的专业人才。(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教委、科协)

——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专兼职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坚持每年表彰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科普示范乡镇、科普工作者。(责任单位:县委办、政府办、科协)

——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责任单位:县科委)

——稳定乡镇科协工作者队伍,各乡镇要为科协科普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促进本乡镇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科协,各乡镇)

——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把握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责任单位:县科协)

六、组织领导

(牵头单位:县委办、政府办)

——县政府负责领导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并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各成员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相关任务纳入相应的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责任单位:县委办、政府办、科协、有关单位,各乡镇)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乡镇总体发展计划,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责任单位:各乡镇)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学技术协会,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责任单位:县科协)

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篇7

1961年出生的我总是被抛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摔打,这一切磨砺了我的意志,塑造了我的品质,让我懂得了诚实的可贵、责任的重大,也更坚定了我从事事业的信心,这次竞聘上岗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洗礼,我将以竞聘办公室主任这个职位的实际行动支持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

本人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博州师范学校中文班,分配工作后先后在三中、六中任初中、高中语文老师;1984考入伊犁教育学院学习汉语语言专业,1986年毕业,获得大专文凭后回校任教至年;年下半年调入地税局从事档案、文书、保密、信息工作,年竞聘为办公室副主任,分管档案、文秘、信息的管理工作。三年来,自己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于律己,团结同志,尽职守则,勤奋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努力做三个代表的实践者。三年考核均为称职。

办公室的工作就是紧紧围绕全局工作的中心,以政务工作为重点,以信息工作为突破口,逐步完善全系统办公室业务工作的考核管理机制,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办公室参谋助手、协调服务、监督把关的职能作用,最终实现为领导服务、为机关服务、为基层和群众服好务的目标。这次机构改革新增设的服务中心,就是把办公室工作的重点从事务服务转移到政务上来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把机关后勤服务工作推向社会的重大尝试,可以预见到,今后办公室的工作一定会从千头万绪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更加有效地围绕政务工作做好全方位的服务,为推动全州地税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在办公室工作整7年,曾接受过档案、文书、保密、信息等多种培训,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提高了能力。在我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工作的这3年中,亲自参加指导策划过以下几项重大工作:

1、全过程地参加、指导本系统档案晋升为自治区一级的工作,并均获的优秀等次;

2、今年又被州档案局定为全州唯一一家文书立卷改革试点单位,4月25日,在我局成功地召开了全州试点工作现场会,我做了专题经验介绍,使档案工作达到了新水平。

3、大力推进新的《全国税务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使本系统内的公文用纸、公文格式达到国标标准,文书运转逐步规范。

4、强化信息服务意识,积极推动信息工作上新台阶。经过努力信息工作在州上评为先进单位,全疆16地州中排名第9。

5、参与精神文明单位由州级晋升自治区级的工作,在其中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6、税收宣传月连续4年由我担任税收宣传月办公室主任,积极策划宣传项目,为税法的普及工作尽了全力。

7、亲自制定完善了系统内办公室业务考核评比办法,使办公室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8、规范了办公室文件的传阅方法,使文件运转环环相扣。

回想自己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以来的工作、经历,收获很大,体会很深,自己认为能够接受新事物,既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又不等不靠,做到便学便干;不但能指导本机关的档案、文书、信息工作,还能指导和带动县市局的办公室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较强的责任心、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工作中率先垂范、大胆管理是分不开的。

我从办公工作的门外汉到成为办公室工作的一个内行,这其间倾注了我许多的心血和汗水。我不仅热爱办公室的政务工作,而且熟知办公室其他方面工作的职责、要求,绝大部分的工作都能亲自操作完成,可以说是一个称职的内行。我认为自己有资历、更有潜力、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改革后的办公室主任工作。

如果我担办公室主任,我将承诺:

一、档案工作在全州复查中仍保持优秀等次;将文书立卷试点工作经验积极推广到全州,希望出现一花引来万花香的大好局面。

二、本系统公文格式达到国标要求,公文差错率降低到2‰。

三、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使即将运行的公文处理软件在三个月内运行的畅通无阻。

四、宣传报道工作,保持全州先进单位的荣誉,争取今年达到全疆第7名;三年内,制作本系统机构改革新面貌的专题本一部。

五、完善各项制度,建立适应办公自动化和机构改革的制度,使机关日常工作有章可循。

六、以人为本,调动办公室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办公室干部政治上向党组织靠拢,税收业务上勤学苦练,在精通自己本职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熟悉办公室每一环节工作,使办公室这个集体成为政治可靠、作风严谨、业务熟练的充满朝气、奋发向上的集体。

七、打铁还需自身硬。对自己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工作中身体力行,恪守职业道德,管理上奖惩分明,发扬民主,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生活中团结同志、助人为乐;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水平。

八、努力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工作中多请示、勤汇报,既充分尊重领导的意见,又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化建议;对领导交办的工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坚持做到不越权、不越位、不错位、不失位,协调好与各科室的合作关系,让领导和同志们满意、放心!

最后,我想用一句真实的大实话来结束我的演讲:选我,绝对没错!我真诚地期待着!

竞选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大家好:

首先我对总部领导采用竞聘的方式选拔人才表示真诚的拥护,同时也对各位领导及同志多年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更希望在座的各位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帮助我。

今天我竞聘的职位是矿工路办事处副主任。为了使大家对我有更多的了解,下面我把自己的基本情况、竞聘优势和被聘后的任职设想向大家做一汇报:

一、个人简历:我叫,今年岁,大专学历,经济师。1980年参加工作,82年起从事财会工作,现在是助理会计师,年调入城市信用社从事信贷工作。99年任中心城市信用社工会主席,年任副主任,年城市信用社合并重组后,任矿工路办事处副主任至今。

二、任职优势:

1、从95年调入城市信用社工作以来,我一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及时学习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在经济、金融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和济南分行的有关规定,遵纪守法,踏实勤恳、廉洁奉公,始终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金融工作者。

2、我在企业从事财会工作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财务知识和经济管理经验,对企业的经济运作和发展相当熟悉和了解,能深入企业搞好调查研究,熟练的查阅财务报表,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为本单位贷款投放的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信息,使发放的贷款投向准、风险低、偿还能力强。

3、任副主任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习掌握了《会计制度》、《金融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金融知识,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能熟练地抓好储蓄存款,信贷资产、收贷收息等项工作,会计业务操作、现金支付管理,事后监督和安全保卫等日常管理工作也很熟悉。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矿工路办事处领导和全体职工共同努力下,相当圆满地完成了年各项工作任务。实践证明,我具备做好正职助手的工作能力。

三、任职设想

1、规范管理、谨慎从事

前些由于年信贷管理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这是我们的教训。今后,为使我们能在日趋激烈的金融业竞争中站稳脚跟,有序发展,只有狠抓规范管理、抓规章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在谨慎从事的前提下,使管理走上规范的轨道。规避风险,有效地保全信贷资产,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资金使用效益。

2、坚持人本理念和市场营销。

现在,我国已经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伴随而来的是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与狼共舞已经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争夺优质客户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将协助正职着力于完善自己的营销理念,创建我们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来留住人才,谋求发展。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特别是保险、证券、期货等非银行金融知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拥有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竞争中我们才是胜利者。

3、诚信创新,提高效益,

诚信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客户说的每一句话,都与诚信密不可分。一旦言而无信,就意味着我们将失去客户。如果没有了客户,我们将何以生存呢?对客户诚信是我们事业的基础,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源泉。在诚信的基础上,我们的工作还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创建出自己的金融新品种,快捷、方便、安全、灵活的金融新产品,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就会赢得广大客户的喜爱,我们的市场份额就会增加。一旦拥有了大批优质客户,就给我们的事业注入了强大地发展动力,我们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就能逐年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了,我们的职工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因此,我将紧紧抓住效益这个最高目标,以效益增长为中心,始终坚持不赚钱的业务不干,没有效益的市场不要的理念,一切工作围绕效益转。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总部领导的关心领导下,尽全力协助矿工路办事处主任,和全体职工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友爱,精诚合作,以优异的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愿我们城市信用社的明天更加美好。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羊年吉祥。谢谢大家!

竞争上岗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事大家好!

今天我有幸站在讲台上,参加科级领导职务的竞聘,迎接挑战,这是机构改革给我带来的机遇。三年前,我和许多竞争者一样,曾站在这同一个地方,参加过副科职务的竞聘演讲。三年来,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我可以无愧地说,我没有辜负州局党组和同志们寄予我的重望。三年来,我也有幸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和帮助,借此机会,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我竞聘的职位是博州地方税务局信息科科长职务。

下面,我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向各位做一简单的介绍。

我出生在兵团的一个干部家庭,今年42岁、党员、大专学历。1977年高中毕业,曾在连队当过文教、在企业当过政工干事、财务会计、办公室副主任、劳资科长。1985年10做为农五师第三梯队后备干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管理干部学院学习三年,主修企业管理专业。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阅历为我今天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1月参加公务员招考,凭着自己的势力,考入博州地方税务局,成为一名税务干部。年3月任人事教育科副科长,年1月竞聘上岗,继续担任人事教育科副科长职务,在人事教育科的七年中,我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好评。曾三次年度考核为优秀,一次荣获自治区地税局纪检监察先进个人。尤其是在担任副科长期间,我恪守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去年我负责的人事报表获得自治区地税局唯一的一等奖,为博州地税争得了荣誉。成绩和荣誉只能说明过去,而我今天所选择的是一条崎岖而艰难的道路,对我来说也是一片崭新的领域,但是,我有信心、有决心为我所做的选择去付出、去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有许多更高的目标等待着我们去攀登,常言说的好“人比山高,脚比路长”,只要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会到达成功的顶峰。

我认为我竞聘本职位具有以下优势:

一、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是我担任本职务所具备的首要条件。

二、我毕业于管理干部学院,学的是管理,又为我担任本职务奠定了管理方面的知识。

三、精益求精,学无止境、刻苦钻研是我的特点。在人事教育科工作期间,我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刻苦钻研计算机知识,两年多来通过自学和请教,基本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简单的网络技术,为适应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工作中我善于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又能身体力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能团结同志,以大局为重,全力支持局领导的工作。这都是一个科室领导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如果我今天的竞聘演讲,能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给我以信任,给我以支持。我想我是不会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我将在自己竞聘的岗位上,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干好本职工作,让领导放心,让同事们放心。我的目标和措施是:

1、在信息科初建时期,尽快制定全州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实施办法。调查研究,理清思路,与原负责信息工作的同志一起,把信息科的工作尽快纳入正规化的轨道。

2、加强新的税务应用软件的推广应用和维护工作。加快地税系统广域网的建设。使全州地税系统尽快建立起与区局相连接的系统广域网。

3、加强全州地说系统网络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在年内对各县市局的网管员进行一次网络知识和新税务应用软件的培训。

4、制定全州地说系统软件、硬件、网管员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5、打铁先得自身硬,作为科室领导,必须要的一定的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才能起到指导和协调作用。自己现在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将在工作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掌握信息化知识,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担当起科室领导的重任。

6、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工作中我将依靠大家的力量,集体的智慧,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科室人员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无论这次竞聘成功与否,但对我都是一次锻炼和考验。我将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服从组织安排,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职位本身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其

教研室主任竞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同志们:

你们好!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这次演讲机会,向大家介绍自己,接受检验和挑战,希望大家信任我、支持我。竞争上岗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一制度的推行,可以促进实行人才资源与工作职位的合理配置,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报名竞争基础教研室主任岗位。不少同志对我不参与正科岗位竞争感到难以理解,我主要是考虑两个原因:其一我认为岗位是正科或副科并非最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岗位是否有利于个人专长和优势的发挥。任教24年,我与教学工作结下不解之缘,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最接近教学第一线的教研室岗位中,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二我很在乎工作环境氛围是否融洽愉快。我在教研室的工作得到全体老师尤其是教研组长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工作虽然较忙较累,但心情舒畅。对教研室的一切我有着太多的眷恋和深厚的感情,因此,竞争基础教研室主任岗位,是我的最佳选择。我的经历比较简单,1971年参加工作,1975年到广东医学院医疗专业读书,1978年分配到湛江卫校工作至今,现任基础教研室主任,生理生化教研组组长,生物化学高级讲师。光阴似箭,蓦然回首,我参加工作已经31年,从事教学也已有24个年头了,可以说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湛江卫校度过的,是在教学岗位上度过的,我爱我的教学工作,我愿为学校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尽自己的一切努力。

下面谈谈竞争基础教研室主任岗位的优势和工作设想。

1、竞岗优势

1.1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开开心心生活。自己一贯注重个人品德素质的培养,努力做到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工作负责,办事公道,不重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工作对同志有公心,爱心,平常心和宽容心,因而在教研室、教研组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威信,曾获年、年、年年度考核优秀和-年聘任期满考核优秀。

1.2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我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后曾到安徽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和广州医学院进修生物化学,系统而又牢固地掌握了生物化学的专业知识。多年来我坚持收集生化学术资料,积极参加各级生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不断了解生化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扩展。我于年任生物化学讲师,年任生物化学高级讲师,在部级、省、市级学术刊物或汇编发表学术和教研论文近20篇,参编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物化学》教材1本、供全国中等卫(护)校护士专业用《生物化学》教材1本、生化教学参考书2本。我从年起经选举进入全国中级医学生物化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会,先后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理事长职务,多次参与组织召开理事会会议和全国中等卫校生化学术大会,进行学术论文的审定和课件评比工作。年和年受命于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负责筹备组织我省中等卫校生化校际教研活动,发起成立生化校际教研组,获得圆满成功。

1.3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从选择教师这门职业的第一天起,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为了这个心愿,我一直在不懈努力着。要求自己做到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精通业务,精心施教,把握好教学的难点重点,认真探索教学规律,钻研教学艺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从教二十多年,我的教评结果一直保持稳定在90分以上,我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普遍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1992年被评为湛江市教坛新秀,受到湛江教委的表彰。

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篇8

关键词:系所,科研管理,探析

目前,在我军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普遍采用“校-院-系所”三级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其中,系所一级作为前端管理单位,起着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纽带作用,对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科研任务的落实,提高科研项目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军事变革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军院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日益增多,因此对系所一级的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本校实际,对系所一级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提出加强系所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系所一级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兼有领导与执行的双重角色

系所既是上级科研管理部门任务与要求的执行者,又是本单位科研任务的组织领导者。一方面,系所作为前端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学习科研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等,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指示;另一方面,系所作为基层单位的管理者,又要直接面对一线广大的科研人员,履行组织、计划、协调、监督的任务。因此,系所在教员和上级机关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肩负着领导与执行的双重职责,是确保院校科研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科技论文。

(二)兼顾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利益

系所作为基层单位,人员众多、关系复杂,利益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系所与系所之间,课题组与课题组,教员与教员之间,在科技奖励的选报、科研项目的申报、科技补贴的分配、科技资源的配置以及职称评审和评功评奖等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矛盾。这些都需要系所管理者掌握好解决矛盾的方法,在保证院校整体利益的情况下,积极协调,化解矛盾,使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尽量一致起来。

(三)兼具教学与科研等多重任务

系所作为一级管理机构,除了科研管理以外,还承担着教学管理、学科建设、政治思想、党务行政等多重管理任务,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任务相当繁重。而系所一线的科研人员,既是科研的主要骨干,同时又是教学的主力军,也经常会在时间和精力上发生冲突。这些都需要系所一级管理机关统筹兼顾,积极协调,认真处理好由于多重任务带来的矛盾。

二、当前系所一级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系所科研管理职责不明晰,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规定系所一级在科研管理中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落实上级下达的科研任务,组织完成本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学科建设和科研条件建设。但该条例并没有对其具体的职责进行详细的规定。科技论文。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对系所一级在科研方面的具体职责也并无明确规定,从而导致系所一级科研管理的职责不清,运行不畅。有时系所一线的教员在科研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反映情况,不通过系所机关而直接越级上报,造成系所和上级机关工作被动;有时上级科研管理机关为了一时的便捷,将科研任务或者通知直接下达到教研室或者教员个人,又给系所的管理带来了不便;有时在业务流程中简单的加入系所签字审批一环,增加了程序的复杂度,却没有真正的发挥系所的作用。职责的不清晰,导致系所一级只能被动的进行一些上传下达的工作,而不能积极主动的推动科研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校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系所管理机关编制过小,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工作

按照目前军队院校编制,系所一级机关一般编制主任1名,协理员1名,副主任2名,参谋1~2名。科技论文。有的院校系所不设或者只设1名副主任,有的系所机关不设参谋而从地方招聘临时人员作为系所办事员。这一编制规模,相对于系所繁重的工作量而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般情况下,系所领导(除协理员以外)基本都带有技术职务,业务繁忙,能专门用在管理上的精力较为有限;同时,有的系所参谋或办事员未经专门训练,缺乏必要的教育管理知识,无法实施科学管理,更没有时间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分析、工作谋划等创造性的工作。因此,随着当前院校教学科研任务日益增多,系所管理机关疲于应付,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上传下达的“传话筒”和“订书机”,而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三)系所掌握权利有限,影响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

一方面,在目前军队院校体制下,学校的财务权利与人事权利主要掌握在院校两级,系所一级基本不具备调控权利。权利的缺失,导致系所无法对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等进行直接有效的调控,也就谈不上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导致系所的宏观调控乏力。另一方面,在高等院校,存在着一个学科学术带头人与行政负责人相互关系的问题。学术带头人一般是本学科方向的领头羊,肩负着本方向学科建设的任务,在其学科领域内具有很大的权威性。而很多系所领导不是学科学术带头人,在学术上缺乏权威性,因此在研究规划、队伍配备、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工作,系所往往只能依赖于学术带头人开展。

三、加强系所一级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细化职责义务,明确系所科研管理职能

没有明确的职责界定,就没有高效的组织管理。因此,院校管理部门应该对科研工作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对系所应该完成的科研任务和要求进行明确,并将其纳入规范的科研业务流程。结合当前实际来看,可以将系所一级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责概况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制定科研规划。系所应该根据院校科研总体规划,通过对本单位科研情况进行基本分析,制定本单位科研发展规划,明确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确定重点科研项目和主要任务。此外,还应该在科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年度计划,明确年度科研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方法等。

二是科研项目管理。系所应该在上级机关的指导下,据本单位科研发展规划,对各类科研项目的选题与申报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避免冲突。系所领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领导优势,为课题组争取项目出谋划策,牵线搭桥;系所机关要严格按照科研管理部门和质量体系要求,严密组织,科学管理,加强服务,为科学项目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保障;要在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承担或配合完成科研项目的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和评审鉴定等项目管理工作。

三是科研条件建设。系所要统筹规划,积极参与“211”、“985”、“2110”工程等科研条件建设项目的论证和申报工作,争取上级经费投入,促进本单位科研条件建设;要加强科研仪器设备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系所仪器设备数据库,做到设备、台帐、标签三统一;要加强仪器设备的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断改善科研实验环境。

四是科研队伍建设。系所要在相关专业方向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养、考评,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并充分调动其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知识、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攻关能力强的科研队伍。要发挥系所协调管理作用,根据承担科研任务的情况对科研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形成整体合力,开展联合协作和集体攻关。

五是学术成果管理。要组织好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奖励和推广应用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要督促课题组最好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及时做好本单位科研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要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鼓励广大教员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注重搜集科技信息,做好科技情报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系所科研管理水平

一是要加强系所领导班子建设,为系所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一个系所的工作搞得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系所领导的综合素质,使之既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主管科研管理工作的领导还应该加强科研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科研管理能力。

二是要加强系所机关办公室的建设,选派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的优秀人员充当系所机关参谋。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恪守职责,忠实积极地贯彻领导意图,以出色的服务协助系领导指挥全系所的科研管理工作。要加强对科研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加深对本单位科研情况的了解,主动掌握各类科研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准确地为系所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三是要加强系所骨干队伍建设。每个系所都有下属的教研室或研究室,其下还有教学组、实验组和课题组等等,这些室主任和课题组长都是系所的骨干,系所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完成需要依靠他们的力量。没有骨干,系所就会是一盘散沙;没有骨干,系所的科研工作就无法落实到位,更无法讲求效率和保证质量。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促进系所的科研管理工作。

(三)扩大自主权利,增强系所科研调控能力

应该对系所授予与其职务和任务相适应的权力,明确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控制体系。要加强系所对科研人员、科研设备、科研经费和科研信息等科研资源的调配权,使系所能根据科研任务的需要,对本单位科研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重点保障,克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守一摊的弊端,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促使科研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能的最大化。特别要增强系所机关的协调作用,组织科研人员打破学科界限和学术成见,发挥多学科多专业的整体优势,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齐心协力完成跨课题组、跨系所的重点科研任务。

(四)健全奖惩机制,注重系所科研管理绩效

有总结、有考评,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没有有效的考核,就没有有效的执行。因此,要对系所的科研管理工作确定一个合理而明确的目标,并建立相应的绩效指标和考核办法,确保管理目标如期达成。在此基础上,要根据绩效目标建立相应的奖惩体系,按照系所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实施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奖励和处罚,这样才能够帮助系所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工作方法,修正努力方向,确保本单位科研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山立,杨西龙.关于做好高校基层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11.

[2]陈 媚.关于加强学院系部建设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10.

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篇9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4.信息道德。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篇10

【关键词】生源多样化高等职业教育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分层教学

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结构复杂,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生源一般有文科生、理科生以及艺术生,这三类学生的知识构成差别巨大,在该专业的学生中文科生一般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理科生一般做事严谨,逻辑性强;艺术生具有良好的艺术基础,追求独特的个性。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艺术生具有较好的艺术绘画技能,这是文科生和理科生所不具备的,但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又具备各自的知识构成特点。同时,随着近年来高职招生制度的变化,高职院校的生源进一步多样化,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1]。

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教学现状

当前,动画制作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都需要大量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人员,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由于能力不足而不能被企业所看重[2],这个现状说明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校内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校内实践教学方法和动漫市场技能需求之间具有一定偏差。导致这样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应对市场和复杂生源结构的教学体系

动漫设计与制作行业是一个商业性很强的行业,行业涵盖范围广泛,涵盖行业包括动漫短片制作、3D建模、广告制作、影视制作、Ui设计等,这些行业都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和技能方面与市场保持一致,而校内教学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观望市场的需求,再修改教学内容,这样就导致了学校教学内容的滞后性[3]。同时,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仅个别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但是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这就需要针对市场以及生源结构完善教学体系。

2.缺乏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主要是针对教学主体的复杂性来决定的,这里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就是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在动漫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施行,用来解决教学中的差异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应该根据教学主体的差异,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等都作一个递进的分层。

3.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职业能力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说是一个交叉的学科,在面对复杂的学生结构、交叉的学科知识时,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需要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构成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就目前来看,教师在这些方面仍需要通过专业培训、企业锻炼、交流访问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自我,以便更好地应对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更好地指导交叉学科学生创意作品。

改进的分层教学思想在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应用

1.分层教学的基本理论

分层教学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在我国古代就被大力提倡,代表人物就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时至今日,因材施教仍然作为一种衡量教学体系的重要标准。在国外,因材施教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并提出教育应为不同学生提供个别化帮助[4]。

2.当前分层理论的缺点

就目前而言,一般的分层教学思想就是根据生源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构成、技能基础、认知能力等方面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设计分层次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

(1)根据生源的知识结构分层,不利于学生重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

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是熟练掌握产品制作流程以及通过软件制作动漫作品,如果根据生源的差异分层次教学,那么思维灵活的文科生一般是负责产品的创新构思,做事严谨的理科生一般负责产品的制作,当然艺术生是负责作品的美工。那么很可能在毕业时能够第一时g被就业单位认可的是技能过关的理科生,但是学生所缺乏的创新性以及艺术性也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根据学习能力分层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根据学习能力分层,一般就是教师通过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层级,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把学生划分成a、B、C等层级,使得部分处于较低层级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无形中也使得部分学生自尊受到伤害。

3.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分层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生源特点以及高职教学首要目标,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层教学方法。首先,根据生源信息将学生按照文科生、理科生以及艺术生分为三类,再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将每个分科的学生分为a、B、C等层级。在教学过程中文科生的a、B、C等层级(以下简称a文、B文、C文),理工科生的a、B、C等层级(以下简称a理工、B理工、C理工)以及艺术生的a、B、C等层级(以下简称a艺、B艺、C艺)在不同分科的a、B、C等级之间交叉组合,组合原则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而定,根据不同任务设计交叉的分层教学模式。学生分层原理框架图如图1所示。

通过横向分科分层,突出重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通过纵向的能力划分确定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使得不同的分科学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层级之间交叉组合,克服了仅仅以学习能力划分层级造成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问题。如在基础软件操作技能的培养阶段发现一般理科生的操作技能掌握快,使用技能熟练,在分层时可按a理工C文B艺,或a理工C艺B文等交叉形式组合,形成以掌握技能为教学目的的分层组合,理科生以自己在学习技能方面的优势带动文科生以及艺术生;在作品美术技能的学习阶段可按a艺B文C理工,或者a艺C文B理工等形式划分,充分发挥艺术生艺术专业功底的优势。在这个划分中每一个不同的学习任务阶段都要保证每组中有某个分科的a类学生,在学习中起带头作用,这种划分实现了不同分科的交叉,也体现了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交叉分层。既注重培养技能又注重学生艺术创意的培养,确保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本文方法在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将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定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包括艺术基础技能以及软件操作技能,通过以技能为基础的培养,通过逐级递进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1)设计分层教学任务项目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以及分层特点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按照设计好的学生分层模式,设计分层教学任务模式为“模拟――创新”。该模式设计第一层为基础技能层,基础技能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像maYa、painteR、影视后期合成、影视特效合成等,课程教学第一任务是学生熟练基本技能,熟练软件操作技能,模拟实例,接着可以再设计第二层、等三层分别加入美观设计、创意设计等。根据学生的分层设计分层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形成了以技能操作为基础层,将美化以及创意作为能力提升的逐级递进的教学层。

(2)设计分层教学组织方法

在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包括道具与场景设计、动漫角色设计、二维动画制作、3D基础知识、三维模型制作、三维动画等,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按照设计好的分层教学模式,设计分层教学任务模式为“分层动态工作室”。“分层动态工作室”是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文提出的分层理论,对工作室的成员实施交叉分层,并且根据项目任务使工作室成员动态变化,应用“分层动态工作室”按照设计好的分层任务将学生分到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室中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同层次的任务工作室成员的组成也在实时变化。

(3)设计分层教学作业

设计分层的作业模式,具体形式为“技能――技艺”作业设计模式,作业是考核分层教学方法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依据,依据本文的思想设计的作业第一层是技能型作业,第二层为技能和美观型作业,第三层为技能美观结合创意型作业。

(4)评价

在应用本文方法教学时学生技能掌握扎实,不同分科的学生都能重视技能的重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同时由于采用工作室组织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技能。

总结

本文讲述的方法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以及软件操作技能作为培养的首要任务,同时将创新设计作为培养的能力提升目标,将学生用不同的分科分层,在分科中再交叉分层,克服了以学生学习能力分层带来的如学生失去兴趣、部分学生掌握知识单一或过少等问题,设计的“模拟――创新”分层教学任务模式使得不同分科w生在熟练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和艺术结合的提升,设计的“分层动态工作室”模式将不同分科的学生交叉分在一个工作室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设计的“技能――技艺”作业设计模式,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需要应对很多的变化,在以后的工作中笔者将继续对本文讲述的方法进行实时修改。

参考文献:

[1]蒋玉玲:《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分层培养模式初探》,《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2]焦阳、钟建华:《高职院校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3]周菁、许峰:《基于“双元一体化”模式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9期。

[4]舒火明、吉家文、李新华:《分层教学在解决中高职融通生源多样化中的应用》,《当代职业教育》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