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优质的教育质量十篇优质的教育质量十篇

优质的教育质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1:41

优质的教育质量篇1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三个常见问题,即:教育理念的误区、学训矛盾的存在以及教学经费的不足。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转变思想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学习时间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关键、拓展经费来源是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保障等三点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文化教育优秀运动员教育问题教育对策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不但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升,这一点对于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然而,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很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以至于影响到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成效。鉴于此,本文就从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两个方面入手,针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常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误区

教育理念上的误区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影响,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练员或者是运动员,仍然没有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教育可有可无,对于文化教育的开展也抱着敷衍应付的态度,以至于影响了文化教育的质量;二是,在贯彻落实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文化教育的内涵,认为文化教育,就是文化教学,将文化课学习当作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全部。但是,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文化教学,仅仅是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工作相较于文化教学工作来说,涵盖了更多的内容,例如:文化教育环境的建设和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等等。因此,只有以文化知识的教学为主线,全方位的拓展文化教育的途径,才能够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将文化知识教学当作文化教育的全部的做法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疑是消极的、不利的。

(二)学训矛盾的存在

对于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来说,各种运动训练是占据其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再加上,长期受“锦标主义”的影响,运动队和运动员自身常常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者是社会利益等等因素,人为的激化了“学”与“训”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得学训矛盾依然存在,并且在目前来说,也仍然是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的一个常见问题。

(三)教学经费的不足

目前,对于多数运动队来说,文化教育经费的来源仍然较为单一,且普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教学条件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以至于造成了教学条件滞后、教学设施陈旧、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并因此严重影响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思想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

转变思想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根本,要转变思想,一是要注意摆脱传统的,只重视运动训练成绩而却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观念桎梏,将文化教育作为运动员发展的根本纳入优秀运动员的培养理论体系;二是要切实理解文化教育的内涵,在落实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优秀运动队的文化建设和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的建设,以此来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保证学习时间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关键

要解决优秀运动员普遍面对的学训矛盾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优秀运动员学习时间的问题。《劝学》中有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因此,为了确保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必须要在日常的训练中,确保运动员在各个时期的学习时间。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很多运动队靠“耗时战”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方式,积极的通过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等方式,来提高运动训练的效率,并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进行严格的规定,最大限度的避免挤占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的情况出现。

(三)拓展经费来源是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保障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确保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保障。特别是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由于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运动训练,因此,相较于普通的学生而言,他们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就少得多,而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质量,就必须要有更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来保障其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增加经费投入。例如:体育系统不但要注意加大在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运动队还应积极的争取教育系统的经费支持和各类公益基金的支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优质的教育质量篇2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这种学校类型的差异对初中教育的质量和优势显现出了某些影响。本文依托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评价与数据库建设项目所获取的北京市初中学校发展现状的调研数据,对不同类型学校中初中教育情况予以呈现和比较,以便发现影响初中教育发展的一些因素或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并为教育督导和评估提供参考。

一、比较的内容与方法

(一)比较内容

选取20102013学年度北京市初中学校教育质量发展现状调查数据②,对四种类型学校的干部队伍工作、教师队伍工作、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心理健康工作、体育卫生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协作、教育资源管理、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等十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二)比较方法

样本分布:独立初中246所,完全中学18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4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0所。数据获取方式:通过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不同主体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评价。问卷信度:干部、教师、学生、家长问卷的十个方面信度系数(系数)均在0.70~0.95之间,问卷的信度比较好。

数据的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社会科学用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对四种类型学校的比较进行X2检验。

二、结果呈现

通过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初中教育在四种类型学校中的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发现,在十个方面中,干部队伍工作、教学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家校协作、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教师队伍工作、心理健康工作、校园文化、教育资源管理四方面差异不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各项工作表现优于其他三类学校从综合评价的统计结果看,四种类型学校的初中各项工作发展呈现出差异。四类学校十个方面工作的排序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独立初中、完全中学。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各项工作评价得分均高于其他三类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十项工作的总平均分②高于完全中学2.45分,高于独立初中1.93分,高于九年一贯制学校1.38分;完全中学得分相对偏低。在干部队伍工作、教师队伍工作、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体育卫生工作、校园文化、家校协作、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等八个方面,完全中学得分均低于其他三类学校,但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高于独立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

为进一步探讨四种类型学校中初中综合评价的差异程度,对数据做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四种类型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3,503),p=0.038,进一步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独立初中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1.9149,p=0.031)、完全中学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2.4534,p=0.00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独立初中与完全中学(mD=0.5385,p=0.225)、独立初中与九年一贯制学校(mD=-0.5496,p=0.463)、完全中学与九年一贯制学校(mD=-1.0881,p=0.156)、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1.3653,p=0.208)均差异不显著。从平均分比较和方差分析结果看,各主体对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评价要好于其他三种类型学校,而完全中学的初中评价结果低于其他三类学校。其中原因,有待下文分析。

(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干部队伍工作的优势明显

干部队伍工作评价的内容包括:学校规划、工作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民主管理等方面。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种类型学校的初中干部队伍工作存在显著差异,F(3,503),p=0.034。多重比较的结果也表明:独立初中与完全中学(mD=0.6675,p=0.172)和九年一贯制学校(mD=-0.1446,p=0.861)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2.1811,p=0.02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完全中学与九年一贯制学校(mD=-0.8122,p=0.336)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2.8487,p=0.00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2.0365,p=0.088)没有显著性差异。从平均分来看,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平均分高于其他三类学校,其中,高于完全中学2.84分,高于独立初中2.18分,高于九年一贯制学校2.03分。彼此之间分差不大,但前后一贯性开始表现出来。

(三)四类学校中的初中教学工作差异显著

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研制度、教学秩序、课业负担、学业评价方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教学工作方面,四种类型学校的初中存在显著差异,F(3,503),p=0.000,进一步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独立初中与完全中学(mD=1.8131,p=0.000)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九年一贯制学校(mD=-0.9155,p=0.290)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1.7610,p=0.085)没有显著性差异;完全中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mD=-2.7286,p=0.002)、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3.5741,p=0.001)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0.8455,p=0.499)没有显著性差异。从平均分来看,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高于其他三类学校,高于完全中学3.57分,高于独立初中1.76分。在平均分上,一贯制学校居高的一贯性特征依然保持。

(四)完全中学与独立初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差异显著

体育卫生工作评价的内容包括:体育卫生教学及活动情况、体质监测与健康教育情况、体育卫生工作效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体育卫生工作方面,四种类型学校的初中存在显著差异,F(3,503),p=0.018。多重比较的结果又表明:独立初中与完全中学(mD=0.09306,p=0.012)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独立初中与九年一贯制学校(mD=-0.2481,p=0.692)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0.8276,p=0.263)没有显著差异;完全中学与九年一贯制学校(mD=-1.1787,p=0.066)没有显著差异,完全中学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1.7583,p=0.020)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0.5795,p=0.522)没有显著差异。从平均分来看,一贯制学校略高于独立初中和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高于完全中学1.76分。

(五)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与独立初中、完全中学的家校协作差异显著

家校协作包括协作方式、协作过程和协作效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家校协作方面,四种类型学校的初中存在显著差异,F(3,503),p=0.020。多重比较的结果进一步表明:独立初中与完全中学(mD=0.85255,p=0.086)以及九年一贯制学校(mD=-0.0079,p=0.999)没有显著差异,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2.17610,p=0.028)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完全中学与九年一贯制学校(mD=-0.85334,p=0.320)没有显著差异,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3.02856,p=0.00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2.17530,p=0.073)没有显著差异。从平均分看,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分数最高,高于完全中学3.03分,高于独立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2.18分。

(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与独立初中、完全中学初中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学生素质发展水平评价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水平、文化科学素质发展水平、身体健康素质发展水平、心理健康素质发展水平、审美意识发展水平、劳动技能发展水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学生素质发展水平方面,四种类型学校的初中存在显著差异,F(3,503),p=0.018。多重比较的结果进一步表明:独立初中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2.1984,p=0.03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完全中学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2.9418,p=0.00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独立初中和完全中学(mD=0.7434,p=0.153)、独立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mD=-0.9908,p=0.258)、完全中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mD=-1.7342,p=0.054)、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mD=-1.2076,p=0.341)均是差异不显著。从平均分看,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高于完全中学2.95分,高于独立初中2.20分,高于九年一贯制学校1.21分,完全中学和独立初中平均分相对较低。

三、统计结果的简要总结及形成差异的可能优势

(一)简要总结

1.从总体平均分比较和方差分析结果看,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处于上风,而完全中学处于下风。

2.从干部队伍工作、教学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家校协作、学生素质发展水平五个方面的数据看,就平均分的位列,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一直处于首位;就方差而言,情况较为复杂,但优势也很明显。也就是说,初中教育的质量和优势在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中,呈现出明显特征。

3.从教学工作看,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虽然在平均分上仍然处于首位,但与独立初中分差不大,而方差显示独立初中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差异不显著,说明在此方面独立初中并不逊色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二)不同类型学校初中教育呈现差异的可能优势

1.跨学段、一体化管理优势

完全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都是跨学段的管理,通常实行一体化管理,把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及科技、文体活动等统筹规划,系统地制定九年或十二年的整体培养目标,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分步实施,分段落实。这样就打破了学段的限制,便于形成纵向的德、智、体、美培养体系,有利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个优势,可能是一贯制学校初中教育质量和优势提升的原因,但这个优势还是理论上的,而不是实际上的,因为它不能在完全中学身上体现出来。这个同一理论上的优势,却出现不同的差异结果,需要深入研究。

2.教师发展的空间优势

一贯制学校能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教师拥有循环、流动、全程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教师,提高教师全程教育和跨年段教育的能力;实行教师的大循环或小循环,有利于教师对课程的整体理解,彼此借鉴教学方法的机会更多;一贯制学校还便于灵活应对生源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教师空缺与饱和的状态,实现学校内部的合理调配。

教师素质或能力的提高,会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但能否解释本文中的差异现象,似乎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完全中学同样拥有这个空间优势,但却处于统计数据的下风,而独立初中不拥有这个空间优势,却在教学工作方面并不输于一贯制学校。可见,这个教师发展的空间优势,基本上也是理论上的优势,还不足以解释四类学校中初中教育的差异问题。

3.四类学校的自身类型上的优势

四种类型的学校在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性,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主要分布于朝阳、海淀、石景山、东城这几个城区,远郊区县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数量仅占17.86%;九年一贯制学校分布以远郊区县为主,城区仅占24.44%;完全中学主要分布在城区,远郊区县仅占29.0%;独立初中主要分布在远郊区县,城区学校占34.27%。学校所处的位置不同,各评价主体对学校的期待和要求会存在差异,但同为地处城区为主,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所获评价最高,而完全中学所获评价却最低;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独立初中均是远郊区县学校比例较高,但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评价结果要高于独立初中。

以上情况,似乎可以说明不同学校的类型对初中教育质量和优势的提升具有因果性影响,但考虑到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与完全中学的样本相差接近7倍,九年一贯制学校与独立初中的样本数量相差接近6倍,这个背景差,就足以抵消掉可能的优势差异,因为尚不能假设在这个背景差相反的情况下,一贯制学校初中教育的质量和优势是否还依然如此。

四、分析及结论

第一,无论从总得分还是单方面得分情况看,统计数据呈现了一定的趋势性或规律性,但由于样本分布数量很不均衡,所以这种趋势性或规律性,很可能来源于基数的数量差,尚不能得出绝对的结论。

第二,就统计情况而言,尽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总是居首,九年一贯制居前,但很多平均分数差很小,有的差1分或2分,有的只差零点几分。这种优势,如果放到取样基数很不均衡的背景上看,这种平均分分差,又是不足以充分说明前两者的质量和优势的。

第三,一贯制学校各自的起源背景复杂,完全中学的起源背景也各不同,由于缺乏具体起源信息的参数,对一贯制学校在初中教育中呈现出的质量和优势,还难以进行具体细致的要素分析。

第四,单项工作的数据采集很多是单年度的,缺乏必要的跨度,所以各个类型学校呈现的质量和优势,还不足以说明大跨度情况。这需要日后的补充采集和调研,才能进一步验证。

第五,四类学校对初中教育而言,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而且这个生态系统是变动的,这个变动是向更多类型变化,还是向单一类型变化,单凭现有数据及其统计结果尚不足以说明或预测。

优质的教育质量篇3

近年来,郑州市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重点,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向高位迈进。首先是2010年启动“班班通”建设工程,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班班通”工程是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优化和提升。“班班通”系统主要利用电子白板、短焦投影仪、网络多媒体教学机等信息化设备,通过互联网实现高速连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2010年,郑州市投资1.27亿元,完成了一期工程409所中小学、7626个班级的“班班通”设备的安装工作,11月底正式开通启用。自此,郑州市中小学师生告别了“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化电子教学,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名师资源进入每一个教学班,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效率。2011年,“班班通”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将于年底实现对农村所有中小学班级的全覆盖。其次是启动质量提升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出了“道德课堂”理念,在全市积极开展构建道德课堂活动,涌现出了以郑州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课堂,并在全国高效课堂首届博览会上被作为全国九大教学范式之一进行宣传推广。在此基础上,2010年下半年,郑州市又提出实施“优质教育倍增工程”。

2.省属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倍增是重中之重

2011年1月4日,郑州市政府出台《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的实施意见》,将按照城市组团的理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扶持举措,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根据《意见》,未来两年,郑州市将投入21.54亿元,新增4.58万个优质学位,使优质学位总数达到6.1万余个。在1月13日召开的2011年度郑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被列为该市教育工作“一号工程”。紧接着,1月11日,郑州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推进会,成立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项目指挥部。实行优质教育倍增工程,其实质是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和高质公平。工程将按照存量挖潜、扩能建园、产事并举、借力发展、创新体制、提高质量的原则,加大力度,科学统筹,精细运作,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明显拓展。所谓优质资源,就是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被社会公认的学校,这样的学校目前仅占郑州市教育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根据测算,郑州市区目前共有优质学位15500个,其中优质小学学位6900个,优质初中学位3600个,优质高中学位5000个。按照倍增项目计划安排,到2012年,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将实现45810个学位的增量,其中,高中学位增量6200个,初中增量学位11600个,小学增量学位28010个。按分年度目标,2011年学位增量总数为15435个,其中高中学位增量1350个,初中学位增量4400个,小学学位增量9685个;2012年学位增量总数为30375个,其中高中增量学位4850个,初中增量学位7200个,小学增量学位18325个。倍增项目总投资概算21.54亿元(市财政投资9.41亿元,区财政投资6.27亿元,其他投资5.86亿元)。其中,2011年投资概算10.78亿元(市财政投资6.25亿元,区财政投资3.52亿元,其他投资1.01亿元);2012年投资概算10.76亿元(市财政投资3.17亿元,区财政投资2.74亿元,其他投资4.85亿元)。

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项目共分为省属学校、市属学校及各区学校项目。其中,省属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是重中之重。按照实施方案,倍增工程整体实施采取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倍增模式。根据安排,今明两年,对没有改扩建空间的学校,将通过局部调整、初高中分设或新建、购置等途径增加新校区,实现好的学校一校多区办学,均衡合理布局。两年内,郑州17所学校将建新校区。今年,郑州市区好学校还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有发展空间的,要通过改扩建或内部挖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量,今年,17所学校将进行改扩建。对于相对薄弱的学校,将通过优质学校托管的办法,充分利用相对薄弱学校的校舍,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增量,今年,有16个优质学校托管了弱势学校。另外,对部分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将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办学,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为实现倍增工程“增量不降质”的目标,郑州市教育局高标配备优秀师资。其一,强校托管、联合办学项目优秀学校的校长一律兼任被托管、联合学校的校长,并由优质学校向被托管、联合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同时,优质学校向被托管、联合学校增派起始年级优秀中青年骨干任课教师,其中小学4~8名,中学5~10名。其二,郑州市教育局还建立了“校聘”、“局聘”、“市聘”三级教师储备机制,为选聘优秀教师服务倍增项目学校教学开辟新渠道,新进的优秀教师提前一年到优质学校跟班实习,第二年任教担课,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增量不降质”的目标提供了优质师资的储备保障。其三,采取“以师带徒”、“学校自训”、“系统培训”、“课题引领”、“专家指导”、“外出进修”的方式,对倍增项目学校教师进行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

【图表说明】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以市区省级示范性高中和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认可的招生热点初中、小学为依托,采取“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推进模式。

3.倍增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五项保障机制促项目推进和落实

为保障项目的推进和落实,根据《工作方案》,郑州市教育局建立五项保障机制:

实施指挥部运作模式。成立了倍增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项目组、财务组、组织组、人事组、教学管理组、师资培训组、督导组、民办学校组等18个项目组,分别负责项目的统筹规划、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善设备、干部和教师调配、师资培训、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民办学校项目发展等,强力推进项目落实。

建立项目推进新机制。项目运作以学校为主、指挥部统筹协调、压茬交叉、易难并重、精心组织、优质高效的原则组织推进和实施。建立“三会两报一紧盯”制度,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例会,根据需要及时召开专题协调会和现场办公会;每周向局长办公会和市委、市政府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向各区和项目学校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于每一个项目安排专职人员紧盯推进。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对项目的审批立项开辟绿色通道,提高项目推进的时效性。对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将倍增工程纳入到各区、各学校年度目标考核。

加大投入,增配人力。除基本建设外,每年增设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和教师聘用及交流等。2011年度单列专项资金4000万元对托管、联合办学学校的教学设备进行充实完善、更新提升,率先在项目学校建成班班通优质课、示范课录播系统。为托管、联合办学的学校增派专兼职相结合的优秀管理、教学团队,并注重实战效果的运用,把倍增成果作为提拔任用和职称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

促进民办教育优质发展。研究出台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优质民办教育壮大力量和规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经费补贴、优质教育资源输出等举措,不断提高民办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扶持打造一批规模适度、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民办学校。

强力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倍增的重点在学位的倍增,难点在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活动,确保质量。在项目学校实施“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评价、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师资培训、教学考核”八个统一,推动以内涵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实质性联合。把托管学校列入市教育局实施的学校优质化工程序列,请全国教育知名专家为学校把脉会诊,边指导,边实践,边提升,用2~3年时间把这些学校打造成优质特色学校。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九大机制和“工作月历”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倍增

为保障计划顺利完成,2011年3月8日,郑州市教育局又公布了详细的工作月历及新的保障措施。这份“工作月历”,以每个月为一个单元,清晰表明当月的工作安排以及相应责任人。按计划,今年8月,2011年度的倍增项目基本能完成预定目标,实现优质教育的增量。同时,郑州市教育局推出了经费、教学质量、基建项目目标管理、干部、师资、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奖惩、舆论引导、督察等九项保障机制。

【图表说明】在干部、师资和经费保障机制中,省属学校项目由市指挥部与项目学校协商解决,区属学校由各区教育局研究解决。

4.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各具“特色”

由于郑州市各区教育发展基础、特色不尽相同,在实施倍增工程方面,各区也有着自身的“特色”。

二七区“六名工程”。二七区把倍增分为“硬倍增”和“软倍增”。“硬倍增”指的是量的倍增,如名校扩建。今年还将加大名校引进力度,引进国内名校1~2所,提升名校档次和水平。在优质教育资源倍增上计划总投资5369万元,预计新增小学一年级优质教育学位30个班、1350人。“软倍增”主要指“质”的倍增,具体做法就是深化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科、名学生、名区“六名工程”,使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科色科目;二七区还计划重点培养名校长4~6名、分梯次重点培训培养名师及名师培养对象100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艺术团队,发挥名学生的兴趣特长。

中原区集团化。中原区将通过一校多区、强校托管等多种形式使优质学位倍增,实施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的转变。还将推广集团化办学,在以往强校加新校,强校加名校等强校加乡校的模式下,尝试教育集团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管城区植入式办学。管城区提出,采取植入式办学模式,以行政命令为主,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与若干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管理、科研、评价等方面,统一管理共同提高。

金水区深化教师交流。金水区将通过全区教师轮岗全力保证教学质量,目前全区共交流教师1102人,其中城乡交流244人,鼓励优秀教师到非热点学校任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现象。在学区管理方面,学区内各校实行热点问题共研、教学资料共享、课堂教学互访、质量分析同步、教师培训协作,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全区教学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优质的教育质量篇4

一、“一二四五”教育发展战略基本要义

“一二四五”教育发展战略,是立足于我县教育事业现有基础、立足于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着眼于《自治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审视我县教育现状,把握教育基本情况而提出的我县今后五年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思想。“一”即一个目标,以“办畲乡人民放心的教育”为总目标;“二”即两个任务,围绕“优质、公平”两个核心任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四”即四项工程,通过实施“品行奠基、质量立校、人才兴教、品牌强校”四项工程为载体形成合力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五”即五个阶段,从2012年至2017年,分别以“作风建设年、常规管理年、评价深化年、特色发展年、课程效益年”五个主题年为平台有序推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二、“一二四五”发展战略具体内涵

(一)一个目标:办畲乡人民放心的教育。

“办畲乡人民放心的教育”,是我县今后五年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是落实县八次党代会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措施,是新形势赋予畲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我县教育再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畲乡群众利益的迫切需要。面对畲乡群众迫切要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实际,面对部分家长为了孩子而“舍近求远”四处求学的现状,我们必须对学生负责、对群众负责、对畲乡教育发展负责,认真研究,正视问题找原因,针对原因添措施,落实举措抓发展,切实提升畲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让畲乡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让学生开心学习成长、教师安心教书育人,社会关心教育事业。

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要办畲乡人民放心的教育,教育首先要赢得人民的信任,要赢得信任,就要提高教育质量。办畲乡人民放心教育的核心就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畲乡人民放心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办畲乡人民放心教育的具体要求:幼儿教育:两所公办园办学特色力争全省一流,各级附属园办学效益凸显。小学教育:三所县城学校办学效益显著,三个校区成绩稳步提升,农村小学成绩不滑坡;初中教育:城南中学办学效益明显,吸引县内优生就读。城北中学、民族学中办学效益提升,学生健康成长,优生适度增加。沙湾中学,东坑中学成绩不下滑。全县初中教育质量在全市质量检测中理科成绩排名进前六,其他学科进前四。中考优生全市前1500名50人以上,前5000名200以上人;高中阶段:景中一本上线人数(本校)稳定在10个以上,2016年达到24人。本科上线率稳定在45%以上,力争55%。职业高中,招生人数每年500人以上,高职上线力争100人以上。

(二)两个任务:优质、公平。

我县在“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后,广大群众对优质、公平的教育需求日益强烈,畲乡教育必须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的转变,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师资配置,不断提高质量才能不断满足广大老百姓“上好学、读好书”的新期盼。教育优质,核心是师资的优质,教育质量的优质。当前我县主要体现在高考、中考成绩,以及小学阶段的整体办学特色上,这是推动教育整体和谐发展的亮点。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首先是享受优质教育机会的公平,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做到有教无类;其次是教育过程的公平,教好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再是教育质量的公平,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当前我县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益,职业高中的办学水平和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这是推动教育整体和谐发展的重点。

(三)四项工程:品行奠基、质量立校、人才兴教、品牌强校

1、品行奠基工程。突出学校文化主线,共建优良校风校纪。主要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要积极实施“学生行为示范校工程”,完善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动态管理,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分析研究,开展各项寓教于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自主管理水平,优化班风、学风、校风,形成人人知书达理、事事尊规守距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成为“讲责任、明事理、懂规范、善思考、勤学习、重实践、会合作、有毅力、能创新”的和谐发展人才。小学阶段:开展争章活动、四好少年评选、志愿者行动和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培养等活动。初中阶段:开展寝室内务、温馨教室评比和就餐习惯、交友习惯培养等活动。高中阶段:要开展责任教育、公民教育、法律教育和理想教育等。

2、质量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质量提升主要突出“管理质量、德育质量和教学质量”。管理质量指向常规管量要质量,向精细管理要质量,向特色管理要质量。它包括学校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管理、后勤服务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办学特色建设等。体现管理质量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是课程开发质量。德育质量指向德育常规要质量,向学生活动要质量,向德育平台要质量。教学质量的持续优秀必然蕴藏在德育优质之中,有了德育的保证,教学质量才能高效、可持续提高。体现德育质量的载体是学校活动平台的创设,核心是社团建设力度。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办学质量最外显的体现,最核心的支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包含了“常规质量、课改质量、小班化质量、测试评价质量、培优辅差质量”等。体现教学质量的载体是评价体系的构建,核心是课堂改革的深度。

3、人才兴教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优质是教育优质的保障,要“办畲乡人民放心的教育”首先要有让畲乡人民放心的教师队伍。因此,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兴教工程”,通过内培外引,坚持不懈重点抓好“人才智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各级各类名师培养”、“专任教师能力素质建设”、“新进教师素质提升”等人才工程,以及“校长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后备力量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等,逐步培养一批优秀教育人才,打造一支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名师团队和学科带头人梯队。

4、品牌强校工程。教育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教育更是一种服务行业。学校要引进市场营销的理念和策略,用心策划、精心包装、细心运作,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向社会展示学校良好的形象。品牌包含“师生品牌、特色办学、文化名校”等,师生品牌即学校应着力把教师做优,建成名牌教师队伍;把学生做优,把团结、向上、乐学的学生面貌展示在公众面前,实现“名校出名生”。特色办学即结合学校实际,创办“一流+特色”学校,培养“合格+特长”人才,走办学特色之路;文化名校,即立足学校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挖掘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确立学校核心办学理念,注重规划引领,搭建平台、创新载体,让优秀文化支撑每一位教师的灵魂,做幸福的教师,让优秀文化薰陶每一位学生的灵魂,做快乐的学生。

(四)五个阶段:作风建设年、常规管理年、评价深化年、特色发展年、课程效益年。

五个阶段主要是指2012年至2017年这五年教育局重点工作的部署。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年,分别为“作风建设年、常规管理年、评价深化年、特色发展年、课程效益年”,五个“年”建设分为五个阶段推进,每个阶段各有重点,五个“年”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相互作用,而非孤立存在,绝非抓了作风丢常规,抓了常规丢特色。同时为了确保每年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破解,要点落实,亮点纷呈。每年以实施“1135”举措为载体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即每年开展一个“主题年”活动,每年确定“十件实事”,每年落实“三十项教育基本任务”,每年开好五个会,即校长务虚(读书)会、德育工作现场会、初中教育大会、初三教学工作会和小学毕业班教学工作会。

1、作风建设年。重点抓好全县教育系统的作风建设工作。全县中小学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做一个怎样的畲乡教师”价值观大讨论活动,综合治理有偿家教;要建立约谈机制,对各类违规现象、违纪个人,通过集体约谈、个别约谈,诫勉警示;要大力提倡“局会校开”、“下学校,转作风,听百课”活动,深化教育局机关作风建设;要开展“行百里路,进百家门”的大家访活动,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通过“作风建设年”的开展,与家长、社会一道努力,塑造教育新形象,提升教育新信心。

2、常规管理年。重点要抓好“教学常规、德育常规、学校管理常规”等常规落实工作,大兴“向常规要质量、向常规要发展”的工作作风。教学常规重点:县城学校本真课堂教学模式的继续实践,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常规二十条”继续落实,学校教学五常规工作继续深化等。“减负增效”是教学常规落实的关键,“轻负高效”是教学常规落实的根本。德育常规重点:学生体验活动常规化,家访家校工作常规化,德育课程开发常规化。德育活动体验化,体验效益课程化,课程建设常规化是德育常规的根本。管理常规重点:学校议事规则制度化,教代会制度常态化,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化。做到制度管人、规则服人是常规管理的目的。

3、评价深化年。通过评价体系的建设,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首先是抓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改变原先较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灵活、自主的评价方式,包括学习能力达标,学能抽测、学业统测等内容;其次是抓好德育质量评级体系,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构建学生品行评价体系、班主任业绩评价体系等;最后抓好学校发展评价体系,主要是学校自主发展评价体系、学校特色发展评价体系、学校常规管理评价体系。评价是一种导向,构建科学、可持续的评价体系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学校自主发展的支持。

优质的教育质量篇5

张肇丰副理事长首先回应了本次年会的主题教育质量。他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创新发展之本,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不同时代会对教育质量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新时代跟过去时代的教育质量观点已经或正在发生着三大变化:一是对学业成绩的要求不同,需要从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关注人各方面的发展;二是有关经费投入的要求不同,需要从仅仅看硬件转向注重软件投入和文化建设;三是有关资源配置要求不同,需要从局限于狭小角度和粗放扩张式投入转向更大视野和均衡发展式投入。

傅维利理事长在新时代与新的教育质量观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仅看学科成绩,还要看其一般性发展水平如何,具体可以概括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方面。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和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教育目的的特征是全面发展、要求划一。我国教育质量观的特征:全社会都在关注学校升学率和学生的相对优势。教育的质量演变成在考试科目上的综合优胜水平。这些目的观和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要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适度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的协调一致。

王毓珣研究员在关于优质教育的理性思考的报告中提到,当前中国的教育正在从学有所教走向学有优教,即从粗放型的教育发展转向集约型的教育发展。学有所教就是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具有卓越性、人本性、科技性、相对稀缺性、系统工程性、绩效性等特点。要达成优质教育必须处理好优质和公平的关系、选拔和发展的关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过度与适度的关系。达成优质教育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抓教师。第二个关键是抓科技。

优质的教育质量篇6

一、问题缘起

长期以来,择校一直是教育实践中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它还与乱收费纠缠在一起,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很多人认为,择校不合理,应通过缩小校际差异来解决这一问题。其实,择校问题的实质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因此,只有厘清优质教育的属性及其分配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择校问题。

物品属性与其分配规则密切相关,所以在讨论分配之前,有必要对物品属性进行界定。但物品属性与分析视角有关,同一物品从不同角度看属性也许就不同。因此,选择视角也很重要。分配问题与个人和社会都有关。从个人角度看,分配涉及到个人的权利与利益。而权利与利益是法律与经济研究的主题。因此,法律与经济是讨论分配时的两个重要视角。从社会角度看,分配还涉及到公平和正义,与伦理和政治相关。分配既不能有悖社会伦理,也不能引发政治危机。所以,讨论分配问题还需要从伦理与政治的视角出发。在诸多视角中,伦理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法律所确定的规则和秩序是对基本伦理原则的维护,而利益必须在不违背伦理和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因此,讨论分配问题应先考虑伦理再考虑法律最后考虑经济。分配涉及到分配什么、分配给谁、怎么分配等方面。分配什么通常较为清楚,但分配给谁与如何分配需要认真讨论。其中如何分配还涉及到分配原则和分配标准等问题。因此,讨论分配问题应从多角度出发,分别讨论应该分配给谁以及如何分配等问题。

二、分配理论

伦理是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准则,讨论分配问题首先应从伦理出发。伦理学中最著名的有关分配的理论有杰瑞米.边沁(JeremyBentham)的功利主义、约翰.罗尔斯(Johnawls)的自由主义与罗伯特.诺齐克(Robertnozick)的自由意志主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把社会总效用最大化作为衡量分配是否合理的标准。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认同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他们认为单位收入对穷人的边际效用大于富人,劫富济贫可以增加社会总效用。但他们并不赞同平均分配,而认为社会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平等,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按照功利主义者的标准,当激励扭曲损失的效用与劫富济贫增加的效用相当时,社会资源的分配达到最佳状态。由此可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功利主义者更重视后者,他们强调公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所以,功利主义的分配原则可以被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罗尔斯以“无知之幕”(假设人们处在原始状态下)的思想实验为基础,从分析社会契约人手,建立了指导社会政治制度设计与社会、经济利益分配的根本道德原则----“正义原则”。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由两个前后有序的原则构成,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公正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第一原则优于第二原则,第二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优于差别原则。第一正义原则与第二正义原则分别适用于公民政治权利与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所谓差别原则,按照罗尔斯的解释为“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原则,即不公平分配只有在确保处于最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也能从中受益时,那么这种不公平分配才是正义的。

罗尔斯的分配理论包罗万象,既包括政治权利,也包括经济利益。他认为公民政治权利不能交换,只适用于平等原则的观点十分正确。他提出的差别原则体现了对大众和弱势群体的关怀,对于调和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但这一原则并未达到他改善功利主义者按照边际原理对社会、经济不公平进行分配的初衷。他所主张的由处在“无知之幕”状态下的理性人所设计的差别原则,实际上相当于为所有人购买了一份在未来社会中所处社会、经济地位的保险,并且假设这些处在“无知之幕”中的人全都是风险厌恶者。事实上,原始状态下的人的风险偏好属于何种情况无人能知。所以,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最好的方法还是使社会成员的平均效用最大化,而这正是功利主义按照边际原理确定的分配原则。

诺齐克基于绝对所有权,从权利价值的优先性出发讨论分配问题。他认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不平等是不幸的,但不平等不可解决,任何平等的分配最终都将导致不平等;不平等并不意味着不公正,而平等也不一定意味着公正;人们希望纠正不平等,但对不平等的纠正不能得到合理的证明。所以,只要机会公平、程序公正,不平等就不需要纠正…。诺齐克直接否认了自由主义者与功利主义者所讨论的从社会需要寻找最佳不平等程度的基本信念。

罗尔斯、诺齐克与边沁的分歧源于立场不同。罗尔斯的理论从维护大众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出发,诺齐克则站在精英阶层的立场,而边沁的哲学有更多的调和色彩。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他们的理论都有可取之处。罗尔斯主张的公民政治权利适用平等原则十分正确;功利主义者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适合经济利益的分配,而诺齐克的机会公平与程序公正原则对社会、文化权利的分配有重要参考价值。

政治权利适用平等原则,经济权利适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也很容易被理解。但社会、文化权利适用机会公平原则需要做进一步阐述。平等与效率都很重要,但平等与效率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替代关系,追求平等通常以效率损失为代价。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效率是基础,分配的前提是有可供分配的资源。因此除作为社会架构基础的政治权利外,应尽量避免采用平等原则进行分配。社会、文化权是界于公权与私权之间的一类权利,并非维持社会架构的基础性权利,它可以为了效率而牺牲一定程度的公平。机会公平是对平等和效率的折衷。社会、文化权利的分配适用机会平等原则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明确了分配的一般原则之后就需要对优质教育的基本属性进行分析。

三、优质教育的属性

优质教育作为一类特殊的教育,既有一般教育的属性,也有独特的属性。明确一般教育的属性,对于理解优质教育的特殊属性有重要意义。教育十分复杂,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性质不同。因此,区分发展阶段、区分层次,从多角度讨论教育很有必要。同时教育既有权利属性也有产品属性,从不同维度讨论教育的属性也很有必要。转贴于

现实中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上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国家举办公立教育并强制公民接受,改变了教育的权利属性。教育中的公权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即由私权让渡而来。所以如果家庭有能力实施教育,并且不愿意让渡给国家,国家应允许家庭保留这种权利。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在这根链条中,社会权处于中间位置,公权与私权分别位于两端。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其不能被拒绝性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更多地体现了私权的特点;而高中教育的强制性适中,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权的特点。

优质教育的权利属性与一般教育不同,它不是基本权利,而是限制性私权。优质教育的私权属性来源于其稀缺性。稀缺性意味着竞争性和限制性,竞争性强则意味着强制性弱,强制性弱意味着私权属性强。优质教育稀缺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人们对优质教育的偏好和需求永无止境;另一方面优质教育在教育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人们习惯于用正态分布两端的区域来定义优劣,尽管随着社会发展,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平在提高,但优质的标准也会随之而提高,所以优质教育的稀缺是常态。既然优质教育具有私权属性,那就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其分配。

稀缺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方式与产品属性有关,在讨论优质教育的配置方式之前,首先应讨论其产品属性。教育是一个包含不同层次与类型的系统,用一种属性概括各级各类教育并不确切。正如教育覆盖了从公权、社会权到私权的整个权利链条一样,教育同样也覆盖了从公共品、准公共品到私人品的整个产品链条。在这根链条上,义务教育不能排他属于公共品;高等教育的排他性和竞争性都比较强,更多地具有私人品的特点;而高中教育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居于两者之间,更多地体现了准公共品的特点。由此可见,教育的权利属性与产品属性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教育总体上属于社会权和准公共品。教育层次和质量越高,其私权和私人品属性越强,教育层次和质量越低,其公权和公共品属性越弱。

四、优质教育的分配问题

在明确了分配的一般原理和优质教育的基本属性之后,讨论优质教育的分配问题便水到渠成。根据前面的讨论可知,受教育权总体上属于社会文化权,适用于机会公平的分配原则。具体而言,义务教育属于公权和公共品,适用平等原则;高中教育的社会权和准公共品的特点比较典型,适用机会公平原则;高等教育属于私权和私人品,适用机会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优质教育总体上表现出私权和私人品的特点,同样适用机会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教育不但有层次和质量之分,同时还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并存有一定的合理性。政府举办公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大众群体的一般性的教育需求,少数人的选择性教育需求通常由私立教育提供。公民对各个层次的教育都有选择性需求,因此各个层次的教育中都有私立教育。根据教育属性和教育层次可以把优质教育分为以下六类:即优质公立义务教育、优质公立高中教育、优质公立高等教育、优质私立义务教育、优质私立高中教育和优质私立高等教育。

既然教育属性、教育层次与教育质量都对受教育权的分配产生影响,那么就有必要就它们对受教育权分配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公立与私立教育并存是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而调和社会阶层权利的制度安排属于政治范畴。不同层次的教育的强制性和公共性依赖于法律界定,不同层次的教育分配原则的差异体现了其法定权利属性的差异。教育质量更多地与稀缺性相关,体现了经济属性。根据前文确定的先政治、再法律、后经济的次序原则,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应首先考虑教育属性,其次考虑教育层次,最后再考虑教育质量。

本文讨论的主题为优质教育,机会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是优质教育分配的一般性原则。因此只要根据教育层次和教育属性对该原则进行调整便可以厘清各个层次不同属性的优质教育的分配原则。公立教育以满足多数居民的基本教育需求为出发点,而私立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少数居民的选择性教育需求。所以,公立教育的分配主要考虑公平,而私立教育的分配主要考虑效率。

义务教育强调平等,公立教育强调公平,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教育应遵循平等原则。但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优质教育。优质教育是稀缺资源,不可能被多数人享用,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优质教育只能在优质教育分配的一般性原则----机会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基础上,退而求其次追求机会公平。

高中教育总体上适用机会公平原则,公立教育适用公平原则,优质教育适用机会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这意味着对于公立优质高中教育而言,在机会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再考虑公平和效率,两者互相抵消,公立优质高中教育仍然适用机会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分配原则。高等教育总体上适用机会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分配原则,公立教育适用公平原则,优质教育适用机会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综合考虑,公立优质高等教育仍应遵循机会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私立教育以效率为价值导向,优质教育又是稀缺资源,所以对于优质私立教育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应以效率为分配原则。以效率为分配原则的含义并不是指把优质私立教育分配给那些当前最有支付能力的人。教育机会分配原则中的效率是指按照学术能力分配入学机会。这与经济利益分配原则中的效率含义有所不同。在经济领域收入是衡量个人能力的标准,在教育领域衡量能力的标准是学术能力。

优质的教育质量篇7

abstract:Highqualityeducationresourcesinnewly-built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integratesandrefinestheexistingundergraduatequalityeducationresources,basedontheconsructionofexcellentcourses.throughtheplatformforsharingnetworkofhighqualityresourcesinuniversity,thehigh-qualityresourcesofuniversityareshared.the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utationandresearchsignificanceofsharingnetworkofhighqualityresourcesinuniversity,andimprovementandapplicaitonofexcellentcourses,explorestheintegrationandsharingmodeofhighqualityresourcesinuniversity.

关键词:新建本科;教育资源;精品课程;共享

Keywords:newundergraduate;educationresources;excellentcourse;sharing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45-02

0引言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以及不断的教学改革,各大高校普遍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网络除了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外,还可以通过学术交流而扩大学校的影响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新建本科院校通过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的平台优势,并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利用各类资源,不仅促进高校的整体发展,更促进了高等人才培养中资源的利用。

1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教学资源是指包括人、设备、资金、场所以及材料和信息在内的能够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从知识管理角度进行的教学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显性教学资源,将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过滤以及挖掘,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知识;第二,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内化为学习的知识。通过建设教学资源库以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引导师生利用知识和共享知识的同时创新知识,这就是教学资源共享。

1.1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

1.1.1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建设高校教学资源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资源分布不均衡,优秀的资源一般都集中在重点和名牌大学,而且在建设过程中,高校一般注重硬件的建设而忽视了软件资源的建设;第二,大量的重复建设,由于建设过程缺乏一定的标准,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而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在建设优质教学资源过程中,既要避免资源过度失衡,又要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对于本身财力有限的新建本科院校,更要注重某一方面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争取以质量求生存。

1.1.2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持

实现现代远程教育以及开放式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网络教学。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才能有效的共享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建设优质资源一直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这一整体过程都需要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作为支持。

1.2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分析

1.2.1服务社会和地方

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全社会公民平等的接受知识。大学开放课程无疑是对目前全球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支援,使人们随时随地享有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最好方式。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区域也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共享的优质资源也是一所学校和一个区域特色的集中体现。

1.2.2教师交流的平台

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一要的是要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优质资源共享网是在对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以课程的团队建设,弥补教师单一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探索的不足,加强合作,互通有无,提供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教师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

1.2.3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国家开展“质量工程”建设的目标,而其核心任务则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相对国外学生而言,我国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较差,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不足造成的。通过建设优质资源的学习平台,学生可接触到不同的学科知识以及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资料,还可以通过平台接触到国外知名大学教授的课堂进行学习,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2基于高校精品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的研究

2.1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

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精品课程,这也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建设精品课程对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创新以及改革教学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的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形成了“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体系,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精品课程都通过网络发挥了传播功能,但没有发挥教学交互的优势,导致各校无法共享资源,甚至校内资源共享效果也不理想,从而影响了其效果。因此,目前高校精品课程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整合现有高校资源以扩大共享度,从而全方位的发挥精品课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

2.2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整合和延伸

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是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思想基础。精品课程属于非常优质与宝贵的教育资源,它们的共享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因此,从管理层而言,转变教育观念以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精品课程的共享;从教师来讲,广大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加强学习,并吸收和借鉴重点高校高水平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有效的利用精品课的优质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是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基础。由于共享网的内容呈现方式采用统一的标准,并且设计流程化和模块化,更方便使用者获取以及使用资源,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可用性。其中,有形资源包括直接可见或可用的资源,如教材、师资以及教学方法等;无形资源是蕴涵在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的理念和思想,并且其长远的作用和价值高于有形资源。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在共享其他高校精品课程无形资源基础上才能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切实提高本校教学的质量服务。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的后期管理与服务质量,是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制度保障。

3新建本科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网的实现

3.1新建本科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网的框架设计

精品课程需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实现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即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教案、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和师生互动的特点对知识内容分层分类处理,设有8个模块内容:资讯中心、精品课程、名师风采、电子课件、优质资源、视频课堂、大学公开课、留言反馈等。这8个模块都是资源共享网的导航目录,每个目录下面又有具体的建设内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的框架设计图如图1所示。

3.2优质资源共享网的技术实现和共享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优质资源共享网采用网站开发技术和SQLServer2005数据库技术作为技术开发平台。是目前较成熟的网站架构平台,保证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功能实现。同时在界面设计上采用JQueryeeasyUi框架技术开发网站的后台管理界面。JQueryeasyUi是一组基于JQuery的Ui插件集合,而JQueryeasyUi的目标就是帮助web开发者更轻松的打造出功能丰富并且美观的Ui界面。在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优质的资源进行网站的制作和开发,为了建设一个持续更新、管理以及维护的动态网站系统,必须成立一支建设团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协作。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根据开放程度的不同,分层次、分阶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区间共享、园区高校间共享、区域间共享,通过以点带面,区域互动,充分发挥资源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新建本科院校优质资源共享网依托校园网的常态化,采用校区间的优质资源共享模式,突破时间、地域、上网方式的不用,随时随地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成为教师间、师生间资源分享的平台,更是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育资源,成为高校传播知识、感召影响的强有力支柱。

参考文献:

[1]李华伟.优化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对策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李世美.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式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

[3]崔崇芳.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06).

[4]魏红.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9).

优质的教育质量篇8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是在质的层面上表征高等教育利益享有平等性的概念和定性指标,其实质是在高等教育利益享有中所获得的质的多少和优劣程度的平等性;高等教育质量公平除了具有高等教育公平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四方面具体的特征;高等教育资源、质量、规模和公平观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内部因素,国家宏观政策、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外部因素;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对策包括: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及其均衡性的调控,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保障高等质量公平的制度公平,创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评价方式等。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等教育的公平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改善公平已成为公众的强烈呼声。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追求已深入到质的层面,即追求高等教育的质量公平。因此,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公平和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阐释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因素,探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对策。

一、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含义

1.质量公平

由质量与公平两个独立概念而衍生的质量公平,主要表征的是人在质的层面所享有利益的平等性。

质量是构成事物本质的要素,包括质的多少和优劣程度两方面。在关于质量的研究中大多注意“优劣程度”这一方面,而忽略对“质的多少”的研究。例如,研究教育质量,就应当同时研究在所提供的教育中对促进人的发展有价值的教育,包括“有多少和有多好”两个基本方面,因为所提供的全部教育(数量层面)并非都能促进人的发展,只有有价值的教育(质量层面)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这才是人们追求的教育质量。因此,研究质的“多少和多好”不可或缺。

公平的实质是人们对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利益享有平等性的一种价值评价与判断。利益享有可以发生在数量与质量两个层面,利益享有平等性也将产生两个递进的层次,即一般意义的“数量公平”和较高意义的“质量公平”,后者即是质的层面的公平。

可以认为,质量公平是在质的层面上表征利益享有平等性的概念和定性指标,其实质是利益享有中所获得的质的多少和优劣程度的平等性。

2.高等教育质量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是高等教育利益享有平等性的价值评价与判断,表现为机会、过程和结果三种关联的平等形式,每一种形式的平等都可能发生在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后者即质的层面的高等教育公平具有更高的意义,是在质的层面上表征高等教育利益享有平等性的概念和定性指标,其实质反映的是在高等教育利益享有中所获得的质的多少和优劣程度的平等性。可以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公平就是质的层面的高等教育公平,其表征的是关于享有高等教育质量“有多少和有多好”的平等性。

二、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特征

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下位概念,表征质的层面的高等教育公平,它除了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差异性等高等教育公平的一般特征之外,[1]还具有下列具体特征。

1.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目标

作为目标,质量公平是全面的、更高意义的高等教育公平。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等教育公平的状况得到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主要集中在数量层面,即大众化使更多的人享有入学机会、受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结果。然而,教育规模大发展所导致的教育资源“瓶颈”制约、提供的教育质量不均衡等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问题与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均衡享有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之间产生显著的矛盾,也表明这是一种浅度的公平。只有当更多的人能够均衡地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高质量的教育,即实现了质的层面的高等教育公平时,才是深度的和更高意义的高等教育公平。

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目标。明确这一特征的目的,就是要在认识和实践上以质量公平作为改善高等教育公平的根本价值目标。

2.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内容

作为内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在质的层面明确体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某种客观实在,有着丰富的、深层次的内容。在一般所认为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阶段中,实质上都存在数量与质量两个层次的公平,这两个层次的公平与否在这三个阶段都可能发生,有十分具体的内容。

以机会公平为例,一般地,机会公平由入学机会公平来反映。高等教育的本科、专科或者高职等层次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入学机会的“质量差”。在制度上,公众的入学机会把握与考分一般地保持正相关。但也不尽如此,客观上也存在着其他因素的作用。例如,家庭经济背景较好的考生更能够把握较高层次,亦即得到质量较高的入学机会。反之,家庭经济背景较差的考生把握的入学机会层次较低,亦即得到质量较低的入学机会。这一事实不仅在我国存在,而且在国外都曾经或者正在发生。[2]其实质表明的是入学机会公平实际上具有数量、质量两个层次,以及“质量差”。入学机会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消除“质量差”。在其他阶段也有类似情况,师从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将会获得不同质量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效,即在教育过程和结果上同样存在质量公平与否的问题。

因此,在高等教育公平的三个阶段,不仅都会涉及到数量和质量层次的公平问题,而且都有十分具体的反映“质量差”的实质性内容,“质量差”的客观存在就是质量不公。明确这一特征的目的就在于认识改善高等教育公平应该在质的层面做什么。

3.高等教育质量公平要以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为重要支撑

高等教育质量公平需要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支撑,使更多的人在质的层面公平享有优质高等教育的利益。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根本,是公众期望享有高等教育的最本质和最实在的利益。从管理学角度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要把高质量的教育作为“利益”提供给公众,包括向教育对象提供现代化的知识、理论、道德等的教育,提供促进个性、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实现全面和健康的发展结果等等。如果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处于较低水平,那么就将失去在质的层面上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一个必要条件。

优质与充分的教育资源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状况的关键。教育资源是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投入的要素,决定了能办什么样的规模和质量的高等教育。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在整个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经济份额占一半以上。这样的经济基础对美国高等教育资源具有较大的贡献,美国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资源支撑下开始它的大众化,乃至普及的。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投入是产出的必要条件。在高等教育教育活动中,教育资源是制约教育数量和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的实力与合理分配(即资源公平),既事关量的公平,又事关质的公平。因此,如果没有优质与充分的教育资源支撑,那么大众化带来的数量扩张就难免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而质量的牺牲也就必然导致质量公平基础的丧失,中外各国概莫能外。

明确这一特征的目的在于,要改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状况,不仅要以改革为动力,而且要重视和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建设,通过“集聚规模、优化品质”创建资源平台,大力改善资源公平状况,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提供充分的支撑。

4.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是不断消除高等教育内在障碍的最终结果

高等教育公平的内在障碍主要是指由高等教育公平观的局限性、体制不完备、机制不完善等所引起的公平障碍。质量公平与一般意义的公平一样,有其脆弱的一面,改善乃至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公平,一是高校要从质的层面树立育人为本、资源先行、提高质量等教育理念,消除观念障碍;二是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消除体制;三是制定维护公平的运行规则,消除不符合公平与质量公平规范的行为。其目的是为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实现提供必要和良好的内部生态条件。

三、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主要因素

1.内部因素

(1)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是指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投入。高等教育资源的总量与质量对公众能否公平地享有高等教育资源具有重要影响,是机会、过程、结果等公平的基础。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与向公众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过程、结果呈正相关,也与在质的层面改善高等教育公平的状况呈正相关。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好,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有了充分的支持。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好,公众就能享受质量优越的高等教育机会、过程、结果的公平。例如,美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充沛、质量优越,在公认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所中占据近50所,其国内高等教育公平与质量公平的状况也较好。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与质量较为优越的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其高等教育公平及其质量公平的状况相对其他区域也要好得多。

(2)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质的规定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公众要求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实质是更多的人能够享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机会、过程与结果。作为质的规定性的高等教育质量,其质的多少与优劣,以及能否为尽可能多的人享有,决定了其质量公平的程度。从实践上看,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公平亦呈正相关。在美国,其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相对较高,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认同较高,心态平稳,很少有像我国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平及其质量公平那样的关注度与焦虑度。

(3)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规模指高等教育的格局、形式或者范围,其实质是架构了高等教育“平台”,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公平,其所架构的高等教育平台的合理性、均衡性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高等教育规模大了,能够融入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质,也才能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公平。但是,如果高等教育规模大而无当,那么也会造成资源分散、分布不均,使质量公平随之而恶化。

(4)高等教育公平观。高等教育公平观指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平实质的思想与看法,它决定公众对高等教育公平及其实现的态度与评价方式。高等教育公平观属于人的深层次的认识,左右着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对公平、质量公平与否的判断、评价。它从理性层次上对教育活动中公平、质量公平与否的认识与感受,一定的观念决定对公平、质量公平的感受与评价,也决定着对公平、质量公平的判断与价值取向。

2.外部因素

(1)国家宏观政策。国家宏观政策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影响主要由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与发展、评价等政策而产生,是一种体制性的影响。政策的影响既可能改善高等教育公平的状况,又可能加剧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例如,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学费政策,对学生及其家庭而言并不充分符合“优质高价”原则,收费较高的民办大学与收费较低的公办大学之间质量公平具有明显的差距,缴纳更高学费的民办高校学生所获得的高等教育质量却较低。高价却不优质,是“质量差”的重要体现。

(2)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与积累,它以资源形式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此外,它还对资源的分布均衡性产生影响。例如,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差异。在我国,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经济差异已造成高等教育物力与人力资源的明显差异,这对于资源依赖较强的高等教育质量公平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3)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主要是因城乡、阶层、性别等方面存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差距,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享有的不公。例如,“城乡二元”差异使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与文化较明显落后于城市,从义务教育开始我国农村就在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享有方面明显差于城市,其效应延续至高等教育阶段,造成农村学生在机会把握、资源与质量享有方面的劣势,表现为高等教育质量享有的不公。如果是农村的女性青年则是更为不幸的弱势群体,在农村,以姐与妹的教育牺牲换取兄与弟完成高等教育学业的例子随处可见。

四、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对策

1.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

高等教育资源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基础,高等教育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公众的资源公平程度,制约了质量公平能否得到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与高速大众化的要求相比,投入的力度偏小,整体的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不仅是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还要填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历史亏欠,例如,全国高校历年积累的数千亿元的债务。

政府积极推动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国际经验。[3]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最重要的是加强政府的责任。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关键要把握经费投入指标,一是高等教育总经费的绝对数额,它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标志着高等教育投入的整体强度,是改善高等教育公平总体状况的基础。二是生均高等教育经费,它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何种质量的教育与训练,是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关键。总经费是基础,而生均经费则是关键,两者对于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程度的关键性指标。

2.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均衡性的调控

如果说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总量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意义,那么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均衡性的调控则是提高其配置结构合理性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参与国际竞争等要求,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按照“985”、“211”及其他高校形成有较大区别的投入梯度,资源投入差异较大。例如,某省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生均年经费达到7000余元,而省属高校仅有2000余元。这样的投入战略规划注重资源投入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但也难免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因此,需要以“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方式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均衡性的调控。否则,资源投入差距就可能造成“质量差”,资源不均衡与“质量差”必将引发质量公平性的问题。

3.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一条国际经验。“9·11”以后,美国联邦教育部推出了《2002-2007年战略规划》,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拓宽高等教育的途径,以求实现平等和效益的双重目标。[4]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机会、过程与结果。

4.推进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制度公平

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敏感而又十分脆弱,需要公平的制度进行保障。即使解决了高等教育资源和质量的问题,也并非就能够完全解决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问题。这是由于社会不同阶层在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中上阶层无疑是最受益的群体,而中下阶层尤其社会地位较低的弱势群体,在这方面是无法与前者相比的,这一整体状况中美概莫能外。[5]教育公平所强调的是制度公平。[6]通过制度公平的规制,以“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资源公平配置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式,从制度层面保护弱势群体和弱势高校,努力消除导致高等教育“质量差”的城乡、阶层和性别差距,以及高校的“发展差”,从而为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铺平体制性的道路。

5.创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评价方式

如果说强调制度公平是体制性要求,那么创新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评价方式则是机制方面的要求,它从维护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目的出发,实施对公平状况的考察,为维护与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公平提供依据。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如何在质的层面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反映机会公平的生源状况,反映过程公平的生均资源享有状况,反映结果公平的质量享有与就业机会等状况。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状况客观、准确的评价,从关注教育公平实然状态转到关注教育公平的应然状态,[7]提高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认识与实践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吴时明,石青青,付莹颖.论高等教育公平的保障体系[j].江苏高教,2008,(3).

[2]徐小洲,等.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秦苏滨.美国追求高等教育公平的经验与启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4]王明彦.美国高等教育公平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湖湘论坛,2009,(3).

[5]肖地生.中美两国精英高等教育公平现状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优质的教育质量篇9

          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是近几年来不少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知名学校经常提及的话题。由此,一批以重点中学和实验小学为主体的品牌学校得到快速扩张,或在原来学校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或异地新建。现在,上百个班级,五六千人的中学,三四千人的小学已为数不少。     适当扩大品牌学校的办学规模,发挥这些学校的品牌效应,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到较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应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符合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此举确实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然而,随着有些学校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急剧扩张后,并不如事先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相对的下降。无论是从学校平时的管理水平,还是通过有关部门对学校的督导评估,或者对学生参加高考、中考以及学科竞赛等情况的分析来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对此,一些学生和家长颇有微词。这也难怪他们,因为他们当初就是奔着学校优质教育而来的。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实在有违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初衷。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按教育规律办事。教学楼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起来,实验设备、电脑、图书等也可以按时配置齐全,但作为优质教育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和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却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境界和预设的目标。因为办教育不同于办企业。企业要扩大生产可以多建几条流水线,而且可以是一模一样。教育则完全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说,除了必备的基本教学条件以外,更多地则有赖于教师个体素质的作用:如教师是否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否有崇高的师德和对学生充满爱心;是否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否有一定教育研究能力等等。要办优质教育,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要有优秀教师,而这一点恰恰正是学校扩张后的“软肋”。     反观现在一些所谓优质教育学校的教师,要么是新近从师范院校才毕业的学生,要么是其他应聘而来的教师。刚刚跨出大学校门走上教师岗位,毕竟要有个熟悉、摸索、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一下子就要达到相应的高度显然是不切合实际。而从其他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来的教师,其眼界视野、其坚守的应试教育模式又限制了他们,也不可很快地融入到原来的教师群体当中。正因为在教师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了质量上的良莠不齐,水平上的高低不一,学科上的结构失衡等现象,从而导致了优质教育不优质,有负学生和家长厚望的结果。     知名教育家、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说过这样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虽然说的是大学,我想对要举办优质教育的中小学来说同样适合。没有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上乘、结构合理和乐于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尽管学校的规模可以做得很大,学生招得很多,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育。令人欣喜的是有的地方已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日前就决定:从今年起,对名牌中学的扩张将设限;对以名牌中学为母体的公办民助学校的开办将被叫停。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办优质教育,就不能以降低教育质量而盲目追求量的扩张,必须以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终极目的。也只有这样的优质教育,才会为学生和家长所认同,为社会所欢迎。 

    

优质的教育质量篇10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首要尺度。学校要十分重视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优化行政管理、常规管理,科研管理为抓手,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创新管理形式,落实“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制

1.优化教学教育行政管理队伍

选拔领导干部从三个方面的要求:能者,谋士,干将。能者是教育教学的行家能手;谋士是善于观察、思考、善提点子的人;干将是伏枥耕耘的老黄牛。按这样的要求选贤任能,学校的优秀教师就会脱颖而出。

2.优化教育教学行政管理机制

校长是一所学校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总设计师;校级领导是学校的决策者,负责各项制度的审议出台;中层领导是学校的执行者,负责实施制度规章。各级领导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同部门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至通有无,加强联系,增进合作,落实好“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制。

二、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严把“质量关”

1.优化教学计划管理,为学生全面发展“固本强基”

学校各部门、年级组、备课组、任课教师在开学初制订好相关计划,上报教导处,教科室等部门,便于检查与督促落实。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好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在课程管理层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基础。

2.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砖加瓦”

学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复习、考核等都有明确要求。除了开学期中、期末的集中检查,还坚持做到“月检”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把握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检查中践行“闪光”原则:一是闪光点原则,点明教师工作中的优点,促使其形成特色;二是扩大“闪光点”发展教师的特色;三是提升“闪光点”为经验和成功融入富于理性的思考与思想。

3.优化教学指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路架桥”

结合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推门听课”,针对教育教学问题“对症下药”做教师的诸葛亮,敢于在点上刺刀见红,切忌面面俱到,突出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分析提出问题症结,出主意,出点子,为此学校已实施“特色之师工程”“首席教师制”“青蓝工程”等对青年教师加强了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期中、期未考试后,教导处认真做好教学统计工作,及时找问题,查原因,落实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三、树立正确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必须明确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上,要保证提高培养人才的合格率、优秀率和成才率,而不只是片面地为了考高分、升学率高、教育质量的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而不只是指知识质量或某种技能的质量。当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倾向仍然是重智育而忽略其他几个方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尽管各级领导、学校管理人员在这方面花了很大力气纠编,但仍收效甚微。我想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一时对于破除。历来,人们(特别是教师)总是把知识质量放在特殊的高度加以对待,甚至干脆以知识质量代替教育质量。二是抓知识质量的受益快能立竿见影。学生考了高分,马上可以得到回报,或升学、或普级、或奖励,这奖励来自于上级、社会、学校、家庭;受奖者不仅是学生个人,授课教师,学生所在班级,学生都可得奖,甚至一次得胜,层层得奖,既然考高分有如此大的魅力,又叫人们怎么不去苦苦追求呢?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校长、学校管理人员仍要加大工作力度,调整德、智、体、美、劳在人们头脑中的分量。

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校内外所有的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动,如教学工作、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要全面提高各途径活动质量、而不只是提高课堂教学或课内学习的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而不只是抓少数尖子生的提高质量,或只抓毕业班的提高质量。总之,要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明确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质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项教育任务的全面完成。

四、注意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特殊性

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同于工厂的产品质量。工厂的产品是物,学校的最终产品是人才。因此,学校教育质量的管理与工厂质量管理有很大区别,表现在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全员性,即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学校全体成员都有密切的关系;全程性,教育的高质量是创造出来的,它和教育的全过程有密切关系,它和管理的全过程也有密切关系;全局性,教育质量是学校内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在抓教育管理时,要着眼于全员、全程、全局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力求达到教育质量的最佳效果。

五、狠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