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发展重要性十篇创新发展重要性十篇

创新发展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2:58

创新发展重要性篇1

关键词: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建议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70-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

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5.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保持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企业应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着手,制定有关创新的激励政策和绩效考评方法,提高创新成果的比重,根据其贡献大小对那些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此外,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学些培训机制。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参与期权、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员工培训学习方面,企业可以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创新目标对科技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与培训,加强员工主动学习的意识,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的氛围,争取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现有的各种问题,要予以妥善的解决。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加快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进度,可以让科技的创新成果更好的运用于企业的生产,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真正目的,也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达伟.论创新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要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1)

[2]付庆周.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3(2)

[3]王耀德.论技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创新发展重要性篇2

关键词: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1战略创新

(1)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提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和尚越来越多,反倒是没有水喝了呢?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需要坐在一起好好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理顺一下关系:

①三个和尚为什么要来到这座破庙?回答:和尚嘛,无非是念经修行,图个山里清净,力争在佛道上有所发展有所悟;当然还得吃上饭,喝上水,要生存,这是最起码的要求。②寺庙里现在有啥资源可以利用呢?回答:除了泥菩萨,应该还有和尚生存的几样必需品:几分薄地,以饱肚皮;几本经书,修行念佛;山下一口井,山上一个大水桶等等。③要完成生存与修行的最终目的,需要做些什么呢?回答:念经,种地,做饭,挑水。

(3)解决和创新:和尚究竟是和尚,六根清净,他们的要求和目标很同质,应该可以很好地整合,应该可以更好地利用寺庙里有限的资源。

①三个和尚要将自己的目标做分析、分层、整合。最高的目标的自然是修行发展;最低的目标自然是生存活命。要修行好,就得吃饱,如何吃饱呢?种好菜,做好饭,这两个工作无疑都需要水的参与。挑水的工作很重要。②目标分析完了,就需要分配工作。三个和尚初步决定:三个人轮流做饭,挑水,一起种菜,一起念经。

(4)理论拓展:上面的故事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和尚们之所以弄得连水都没得喝,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目标没有明确,各行其是,没有想到合作对他们生存和修行的重要性,也没有好好想想他们三个所面临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寺庙、怎么样的环境。

在企业管理中,经营者也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论是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还是致力于拓展自己经营领域的发展中的企业,都需要一种新的有效的发展思路指导企业的前进,而这些工作都得仰仗战略创新。

战略创新就是一种能力,就如管理大师哈默尔所说,战略创新是一种分析和重构企业和行业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为顾客创造新价值以及为所有股东创造新财富的方法的能力。战略创新也是新进入厂商在面对巨大的资源劣势时赢得成功,以及现有厂商继续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会决定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顾客、竞争对手、竞争实力,也会决定企业对关键性成功因素的看法,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成功的战略创新者会采用与所有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竞争策略和经营目标。

2组织创新

(1)寓言故事:三个和尚初步分了工,开始几天还能相安无事,可是没过多久,又回到了没有水喝的日子,直接原因是,胖和尚把水挑上来后,就一个人占着水桶,小和尚要喝水,他不让,说这是他挑的水,凭什么让别人喝,小和尚说:你打的水你自己喝,可那桶得给我啊,我自己挑水。胖和尚不给,因为他的水还没有喝完。三个和尚开始抢水桶,菜也没得种了,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日子过得比较烦。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对目标都统一了认识,初步划分了各自的工作,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组合效果很有限。问题在于:三者认识上的统一不等于行动上会统一。和尚有三个,井只有一个,水桶就一个,资源很有限,和尚又要经常喝水,这决定了三个和尚只有合作才有出路,可是他们谁也不服谁。论修行,三者都是入道尚浅;论年龄,虽说有大有小,可也都是佛门弟子;连脑袋都是一样“聪明绝顶”。而且原本的分工就不合理,小和尚体质弱却要承担和另两个和尚一样的挑水活;大和尚种菜还行,可是颠勺的功夫有点让人郁闷;胖和尚干得多,吃得更多。资源分配,劳动强度,劳动所得都不太合理。这样的寺庙怎么能撑下去呢?

(3)解决和创新:针对权威性不够,协调性差的问题,三个和尚决定“空降”一名领导,请老方丈出山,一个寺庙没有方丈,也确实说不过去。老方丈德高望重,知识广博,三个和尚都心悦诚服,愿意在老方丈的领导下,共同为了寺庙的存续和发展,为了自己能修成正果,也为了共同的如来佛祖,决定不计前嫌,再次合作。方丈掌管和分配寺庙所有东西,包括寺门钥匙。分工如下:小和尚力气小,可是做菜很好,让他专门负责做菜;胖和尚力气大,专门挑水,饭量可以加倍;大和尚贫农出身,让他负责种地;四个和尚轮流负责日常打扫事务,晚上由老方丈给三个和尚讲佛论禅。

(4)理论拓展:三个和尚无组织也无纪律,寺庙的问题惊人。起初商量好的分工为什么实行不下去呢?先不用说分工是否是合理,领导的缺位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领导是组织结构中的一员,在协调统一,指挥监督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组织创新需要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但三个和尚的矛盾也不是仅仅靠一个老方丈坐镇就可以解决,还需要和尚们在分工和具体的职责上明确各自的角色。

在企业中,也是同样,战略已经改变的组织需要创新,以实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通常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变化。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组织创新意味着企业资源的重组,因而这里的组织创新涵盖了组织治理、结构、流程等多个方面。组织创新应当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积聚和杠杆效应的扩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持续的价值创新为目标。

组织创新也是组织所进行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变革过程。

3制度创新

(1)寓言故事:目标明确了,领导到位了,工作也分了,新的寺庙算是运转起来了,可是问题又出现了,老方丈发现最近的菜越来越蔫了,饭也有时不太熟,喝的水有时也不够了,后勤搞砸了,晚上念经都没神气了。

(2)问题分析:三个和尚都指责对方有过错。种地,挑水,烧饭,一环接着一环,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任务的完成,最终还影响到寺庙的核心工作和战略中心:念经。小和尚说:胖和尚打的水不够烧饭。胖和尚说:饭都吃不饱,怎么挑水啊,再说你也没告诉我挑多少啊。大和尚则埋怨:菜蔫了不怪我哦,本来水就不多,烧饭就用去大半,我怎么浇菜啊。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资源和分配,老方丈开始沉思了:怎么样才能分水均匀,水量充足,饭量合适呢?

(3)解决和创新:方丈需要引入工作分析与规范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具体可以这样做:小和尚与老方丈一起,测算做一顿饭需要的水量,做两道菜需要多少水量,并让胖和尚这个饭资源的最大消耗者空腹半天后进食,测算他的最大食量;之后大和尚和老方丈经验分析,交换意见,一致认为种菜的用水为一天4桶;这样一算,胖和尚一天要挑6桶水,胖和尚有意见了,“凭啥我一个人累死累活的啊,半点好处没有”。(假设和尚有“经济人”的思考)方丈深知胖和尚的重要性,他负责的挑水是寺庙整个良性运行的基础。老方丈灵机一动,决定采用一个小小的激励措施。胖和尚随是大块头但没有大智慧,晚上例行的佛禅课经常因为背不出经书而被方丈罚站。老方丈对他说:这样吧,以后你挑满6桶水后,每多挑一桶,可以抵消一次罚站,由我亲自记录。胖和尚不傻,满口答应。

转贴于

(4)理论拓展:和尚挑水都会碰到寺规(制度)的问题,可见制度的重要性了。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合理地配置其内部资源,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而做到这一点,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

制度创新是实现企业制度的变革,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修正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当今意义上的企业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和责任)、经营制度(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分配制度(企业内部资源如材料,资金,设备,劳动力等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的综合创新。

4文化创新

(1)寓言故事:自从老方丈对寺庙的规章制度进行大规模整改之后,寺庙的生活一直都还平静。但有一天,小和尚突发高烧,需要休息,没有人做饭。老和尚让大和尚去做饭,大和尚却说:庙里的规矩没让我做饭啊,而且我做饭很差,您找胖师兄吧。胖和尚却说:怎么让我做饭啊,我挑水一天,我容易吗我。最后,方丈没法子,只好自己动手,烧了一盘茄子。

(2)问题分析:人生在世,难免伤病,和尚也不例外。寺庙的人力资源有限,缺了哪个都麻烦。虽然分工明确了,大家做事也算循规蹈矩,可是一到有人有点伤病,不能完成既定任务了,寺庙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老方丈明白寺庙缺少一样东西,缺一样把几个和尚串在一起的东西。一个人哪能不有点病什么的啊,如果他们能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为了寺庙,为了修行大业,不怕苦不怕累多好啊!哎!

(3)解决与创新:老方丈要的东西,是能让四个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寺庙文化”,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虽然工作制度和极力机制让几个人各司其职,不敢怠慢,可那毕竟只是硬绑绑的规定,制度只能守住底线,有时需要他们为寺庙做出牺牲和奉献。

方丈决定来一次“文化节”,增强几个人的归属感,增加他们的信任与了解。主要的活动有:打坐竞赛,菜肴品尝和评比大赛,寺庙形象大使评比,道德之星表彰大会,工作经验交流会,方丈《六祖坛经》讲座,寺庙口号会……

一系列活动下来,几个和尚对寺庙了解多了,互相也更了解了,小和尚向胖和尚讨教摔跤,胖和尚希望大和尚教他棍法,大和尚要小和尚教他炒菜,大家都互相学习,互助互爱。而寺庙的口号定为:团结,勤奋,求佛,创新。

自此后,整个寺庙其乐融融,平静而有序。

(4)理论拓展:一个寺庙要有自己的文化,一个企业更需要自己的文化,有人说,战略加文化等于卓越。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内部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一系列行为准则,其实质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对于其员工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形成支持持续价值创新、战略创新的组织氛围并影响员工行为,企业需要通过文化创新使人们重新认识环境,认识企业,更好地把握和创造变革,同时有利于资源整合方式和价值创造系统的不断更新。

文化创新就是改进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将文化管理与企业的物质精神环境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管理活动,培养和发展新的合适的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创新的新趋势有以下几种:

①确立双赢价值观的趋势。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在使非赢即输、你死我活的狭隘价值观受到致命冲击的同时,也催生出与新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双赢价值观。一个企业只有奉行双赢价值观,才能不断地从合作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等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②选择自主管理模式的趋势。这种模式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员工在企业统一目标下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进而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创新型管理方式。

③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综合,需要古今中外多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综合;要打开国际市场,还需要有对各国生活习惯和民风习俗的综合性了解与把握。实践证明,企业家只有具备了融通古今中外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管理经验与民风习俗,善于应对各种市场变化的智慧,才能具备不断创新的实力,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邓水兰.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发展战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创新发展重要性篇3

关键词:造型创新日用陶瓷未来发展

日用陶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且必不可少的工业化生产很强产品。日用陶瓷的设计不仅要追求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人们在选择和使用日用陶瓷的时候,已经脱离了简单的使用要求,日用陶瓷产品在现代的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功能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精神审美要求,因此,陶瓷产品具备了很浓郁形式美特征和很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新鲜的事物,特点鲜明个性突出的设计更加推崇和喜爱,而日用陶瓷产品的造型设计有其的使用人群和使用环境,在整体的造型功能和设计上要有所突破性的创新。

一、悠久的历史的延革

我国的日用陶瓷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从东汉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至今,制瓷的历史也有两千多年。到了宋代是我国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代表的著名陶瓷生产地,同时代并生的龙泉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出产的产品也各具特色,使宋代在我国陶瓷发展历史上有了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日用陶瓷的生产工艺以及文化内涵,时至今日也不断的在当代大工业化生产的今天深入设计者的意识领域,对待陶瓷艺术的审美延持至今。

二、造型创新陶瓷生产企业的重要性

我国是陶瓷生产的大国,但不是强国,究其原因,我国的日用陶瓷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多处于劣势,高档瓷所占份额比例小,目前的大部分陶瓷制造厂家依靠的是对国外的设计成品的来样加工,或者贴牌生产,或者是抄袭国内外的优秀设计作品进行制作,我国日用陶瓷设计的生产和制造急需设计参与其中,通过设计提高制品的造型创新水平,这是推动日用陶瓷设计制品发展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该行业企业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随着我国日用陶瓷行业运行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出口增长,我们迎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

以创新的设计理念表现出日用陶瓷产品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在今后的日用瓷生产和设计中不断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在国外有许多陶瓷的知名生产企业,他们在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其产品的设计理念,以领先的造型设计打造企业自身的形象。在这一过程的当中,我们需要提升我们的创新观念,摒弃固有的僵化思想格局,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设计人才,建立设计能力强硬的设计团队,从造型的创新到装饰的文化统一为市场、为消费者服务,达到能够真正意义上的陶瓷强国,不再依赖于贴牌和来样加工。这其中也要考虑到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消除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使生产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三、造型创新的时尚元素和个性化设计

在日用陶瓷的造型设计中要考虑到因时代的变化,审美能力的提升等因素对造型创新设计方面的要求,具有时尚的元素才能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以及审美的需要,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在日用陶瓷的商业竞争中占有足够竞争优势。所有的艺术设计、造型的革新,无非都是在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审美需求,功能又是造型的第一位,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在使用过程当中的使用需求,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思考人们的生理需求、身体结构、使用动作过程,做到人、物、环境的合理化。

创新发展重要性篇4

导读工作的存在是为了帮助读者们在图书馆丰富的书籍知识中能够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并通过了解与分析当前图书馆所面向的大众群体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要求及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制定查阅方法并进行引导,帮助读者们在图书选择与阅读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理解能力,继而带动读者们的阅读效率。导读岗位工作虽然在图书馆中并不起眼,但却是举足轻重的工作,其重要性在于祈祷读者与书籍之间的联系与纽带,使读者们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书籍进行阅读,也是图书馆的藏书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其本质作用,为读者们提供综合性的帮助。

在目前网络信息化不断进步的今天,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也日渐完善,对传统的阅览室等设施都带来了变革与改进。学生们通过信息化技术设备了解图书馆的阅读范围,在丰富的藏书资源中找到自己想看的书籍,但许多读者来到图书馆查阅书籍大多是抱有对一个方向的知识进行了解,但具体那些书籍的只是更为合适,阅读内容是自己真正想要了解的,确实目前许多读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丰富的藏书知识的可选择性带来的茫然,恰恰正是导读工作存在的重要性所在。虽然网络技术使图书馆的导读工作服务变得愈加困难与复杂,但也正是因为有导读工作者的出现与服务,才能使来往的读者们免受复杂多样化的书籍资源难以选择,了解读者们的需求与问题吗,帮助找到合适的阅读书籍并引导他们明晰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并非已经可以为信息技术所代替,反而更为重要。对于读者而言,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虽然在保持传统的导读引导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导航功能,但如何有效选择自身需求的知识,依旧是很大的难题。但对于图书馆导读工作者来说,导读工作从原来简单的查阅引导的工作内容外,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导读工作。现行时期的图书馆正因为互联网技术的融入使得导读工作内容更为中,不仅是图书馆职能的延伸,也是对读者需求的高效匹配与书籍资源与信息资源的高效应用。

二、图书馆导读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许多图书馆缺乏统一且从整体进行工作性质进行制定,对工作内容进行管理的组织。图书馆平时举办的一项活动的组织都是相互独立的,没有相关的约束与统一的管理,对规定、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图书馆有大有小,大的图书馆有相关的组织或部分进行内务的统一安排管理,但一些公共社区类的图书馆由于自身局限性更多仅仅作为只是阅读点而已,导读工作者的内容只存在表面,对很多读者的阅读体验大受影响。

其次,导读工作这的素质需要进行培养和提高。目前许多导读工作者的素质或高或低,对自身工作内容都不明晰和执行,大大降低了图书馆的形象与读者的阅读效率。在导读方式上,许多工作人员并没有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的导读方式使图书馆的运行能够高效运转。不重视与保守往往是导读工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导读工作的创新发展改进路径

首先,导读工作的创新发展是需要图书馆对导读工作的重视来决定的。图书馆应当对导读工作的内容与工作方式综合图书馆面对的群体进行统一组织和规划,建立相关部门或小组来负责图书馆的导读工作,这样导读工作的效率与适用性才会大大提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对导读工作的工作方式上,应当加强重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充分了解目前图书馆所面向与来阅读的读者们对书籍的需求与习惯进行收集,通过展开读者探究讨论会分析读者们的情况了解到,运用问卷调查与网上信箱等方式掌握读者们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其中的情况及时改善或应用到日常的导读工作中。这样才能有效的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与引导功能,并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其次,加强导读工作的主动性和网络文献导读方面准备。图书馆在过去一直作为人们学习了解知识的平台,对自身的定位大多作为知识聚集地。但随着国家逐渐兴盛起来,对知识与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图书馆的行知也逐渐更新,建立主动参与教学与引导学习的思想理念,主动帮助读者们寻找合适的书籍与相关知识内容,导读相关知识的思维,逐渐使图书馆的职能得到进一步的融入到日常阅读中来。在在相关课题与科研项目的需要上,导读工作者??当与科研人员配合,积极主动的提供相关资料并持续跟踪进展,帮助科研人员与读者全面提供帮助,尽到图书馆的一份努力。这样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协助,从静态工作到灵活工作,不断推动图书馆导读工作的新定义与发展方向。

信息化社会上许多资料不再以文字纸张的形式保存下来,更多的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储存,形成一个个网络上的图书馆。图书馆应当从自身电子阅览室的情况出发,培养导读工作者根据网络文献与互联网信息搜索的特性,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应用,这样读者不仅能够在书籍中查阅资料,在网络上也能快速直接的找到所需的资料信息。

创新发展重要性篇5

【关键词】施工组织;工程项目;创新;发展

施工组织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工程单位良好施工的规范行文件,而且在工程项目中对于工程的索赔与结算造成了巨大影响。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于此同时在施工中也需要一套与之相应的创新管理模式和组织设计。目前的高层建筑工程市场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如建筑施工中招标竞争过度激烈,以致于企业工作中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由于业主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要求和不平等条款比比皆是。为此在工程项目中,探索出一套具有我国现代化特色的工程施工模式和组织设计方法对于促进企业生产力,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有着较多的问题。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施工组织是施工活动进行科学原理的主要手段,它具有着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施工组织设计体现了实现基本建设计划和设计的主要要求,提供了各阶层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施工方式与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促进。就一般施工设计内容而言,这些施工中主要包括①施工方法与相应的施工管理技术措施,是一种施工方案模式。②施工进度的计划控制,在施工的过程中制定出合理的进度控制标准和规范,促进施工质量与进度的合理进行。③确定合理科学的现场平面布置与施工方案,并且对相关劳动力以及施工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在当前的工程下干目中,施工组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投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标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取得工程承包权而编制的主要方式和措施。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工程良好施工。在工程项目中,良好的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论证投标书的技术、组织和管理方式上的引进现象和情况模式,从而从施工效益和质量上提出了施工模式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二在工程中对招标文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承诺,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需要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工程要求和模式。

其次在工程项目中,在合同签订之后而且在工作中合同承包中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施工条件和施工要求,并对其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科学且实际可行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条件。无论是FiDiC合同条件,还是我国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均将投标书列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而对施工组织设计的修改、充实、完善,是经监理工程师审核同意,并经双方反复协商、达成一致后确定的,整个过程具备合同订立的要约与承诺特征,因此,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用于指导施工,但由于具有承包合同的地位,作用不限于施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造价与施工方案有关,同一项工程采用不同施工方案,其工程量和造价都不一样。工程投标报价往往是单价的套用和实际工程量的计算,则应根据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二是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索赔的依据。若业主未按承诺提供施工条件(施工图、施工场地等),是违约行为;若业主要求不按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则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若由此造成施工工期延误,施工企业可提出工期索赔,若造成工料及其他经济损失,可提出经济索赔,索赔的依据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三是监理对象。施工组织设计应用于施工全过程,集技术、经济、管理和合同于一体,是一份全面的施工计划和合同文件。因此,监理工程师将其视为重要的监理对象,严格监督其实施,严格控制承包商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变更和修改,将擅自变更和修改的行为视为违约行为。

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以往施工组织设计是按技术需要编制的,其主要内容仅限于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及临时工程、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一部分,其内容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需要,更要考虑履行合同的需要,应编成一份集技术、经济、管理、合同于一体的项目管理规划性文件、合同履行的指导性文件、工程结算和索赔的依据性文件,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增加,应向项目管理规划方向发展。

关于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D以下简称《规范》)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规范》规定,当以施工组织设计代替项目管理规划时,施工组织设计应满足项目管理规划的要求。《规范》是对1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是科学管理方法的结晶。按《规范》的要求编制和管理项目管理规划,有利于提高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招投标时期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应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一是业主应提供的条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规定的义务应是承发包双方的。工程承包合同文件虽有通用条件和专用条件规定业主应尽的义务,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列出业主应提供的施工图、施工场地、水电供应、材料设备、报批手续等施工条件,并列表说明提供施工条件的时间、地点、数量和质量。这样,则更具体、更明了、更易于操作,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日后的索赔;二是工程分包。工程分包分为承包商分包和业主分包,我国法律对工程分包有严格的限制。承包商分包应在业主允许的条件下在投标书中做出声明,而且承包商要对分包工程承担所有责任,因此,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括承包商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业主分包工程在招标文件中声明,在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不需做该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但宜列出业主分包工程的进出场时间、交工验收时间、分包商的施工场地和工作面分配、工程交接的方式和程序等,以利于承包商为日后索赔留下可靠的依据,也利于业主对其分包商的监控;三是质量管理体系。合理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因此,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宜增加该项内容;四是项目管理(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的是项目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中所列的内容对投标人履行合同中的组织可以的有助于企业获得工程承包权,有利于项目管理组织内部管理,也有利于监督工程师(业主)了解承包经营方式,方便双方的协调。

创新发展重要性篇6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29-01

我国在产学研结合创新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提供保障。统一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方式没有系统化的建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较为分散,操作困难。产学研结合发展无法进行风险分配,并且存在一定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法律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权力真空下的产学研结合创新面临着诸多的发展问题。法律保障体系在产学研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法律制度进行框架性建设,实现产学研结合创新下知识产权制度的提升是目前发展创新的重点。

1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发展

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化系统形成的重点。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利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特殊性,强化金融机构参与支持,实现企业与高等院校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共同努力下知识与技术转化为市场需求的创新内容。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能够发挥不同功能的社会作用,并且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联系,保障创新实践的充分运行。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共同组建成为产学研结合创新实践活动。产学研结合创新主要技术能力与经济资源整合优化的过程,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先决条件。知识创新要将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互结合,实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共同发展。技术创新能够将知识与技术结合供应创新主体实践。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发展,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对应研究是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集合发展的共同表现。要实现技术创新体系与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就要在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中实现服务体系与制度保障的横向发展。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是由4个子体系构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学校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重点内容,创新服务是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主要支柱,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则是基础。

2我国产学研法律制度保障体系构建

2.1产学研法律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必要性

产学研集合创新要在法律制度下提供必要的保障,这是国家立法改革完善法律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对产学研结合创新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未来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重点,这也是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可定,明确了产学研结合创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影响地位。因此,要实现我国科技政策法律环境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应该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发展指导,完善科技政策法律体系实现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法律影响。根据法律强制性特点对产学研结合创新进行法律规范,对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保证各方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对产学研结合创新中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发现不足的情况及时的改正,法律制度的建立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需求。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要以法律法规为引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通过法律的引导规范能够解决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很多问题。产学研结合创新在管理运行机制上要实现权力与义务的合理性分配,产学研结合创新中不合理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约,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产学研结合创新法律问题主要是为了避免产学研集合下法律风险的发生,实现产学研结合创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是创新结合发展的重要体现。

2.2产学研法律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可行性

产学研结合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构成的重要方面,要给予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实现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对产学研结合创新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且在立法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出台的政策在客观环境下都保证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发展。法律法规具有针对性较强的特点,对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推动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在客观环境上反映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主要特点,针对产学研结合创新领域进行立法。我国的法律法规已经对产学研结合创新制定了较为清晰的发展方向。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在立法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法律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可操作性较差不能够对产学研结合创新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并且在一些方面上的立法还存在漏洞。我国产学研结合创新法律体系应该在发展基础上对法律政策进行整合,评估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前景,制定《产学研结合促进法》。针对产学研结合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及时发现法律存在的漏洞,调整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主要内容,对融资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都要进行完善。制定具有地方性特点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保障体系,调整不合理的地方。地方性保障体系与国家制定的结合创新保障体系共同组建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重点。

3结语

产学研结合创新是合作竞争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创新效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发展的重点内容,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适应。技术的提升要与国家法律制度的促进相联系,产学研创新经验是在国家实际情况发展下推动的法律制度保障。产学研结合创新以及法律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维桢,王锦生.我国产学研法律制度现状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12(1):27-29.

创新发展重要性篇7

【关键词】创新研究性教学能力

教育创新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和生命。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以来以传承性的教学方式为主,遏制了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课程构建模式,与继承性教学相对立,是课程论发展中合理部分的有机整合,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是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革新途径。

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意识的养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对自身的认识,重新定位自我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学教师集教书育人与科学研发于一体,具有双重角色,有双重的创新要求。在教学中,大学教师必须发挥自身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的引导与督促作用,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创造能力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领悟研究性教学的精神实质,树立学术平等意识,共同参与意识,启迪思想,创新育人。在科研创新中,挖掘自身潜力,赋予创新时代性的内涵,以创新精神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实现教学与学术研究创新的统一。

同时,要注重创新精神养成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创新热情。创新情感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内在动力。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一种探索、创造的活动,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需要从思想情感上,高度重视创新,投入极大热情。创新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创新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以创新精神指导创新实践。

建设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共同推动。外部环境是实施研究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中有硬件设施的必需,亦包含软环境的营造,二者相辅相成,有机交融。

1.育人环境创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优良的育人环境。世界著名大学的发展,一般都拥有丰富的藏书,设备精良的实验室,先进的计算能力,大学出版中心及很好的人文环境。这些育人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保证。美国联邦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根据图书馆的馆藏,并参考图书馆的经费,列出了1988年的全国50个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其中有49个在研究型大学内[1]。丰富的图书馆藏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实验室是衡量一所大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建设良好的教学实验基地、专业实习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在实施研究性教学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赋有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2.制度创新

推动研究性教学,还必须考虑到现代教学实践的制度化特征,着眼于教学制度的变革与重建。否则,研究性教学的根基不稳,其行难远。[2]因此,必须建立灵活的教学制度,根据教学情况的发展变化,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制订相应的教学制度。特别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选课制度、学分制度与考试制度,都需要在发展中完善与创新。要不断扩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使选课制度名符其实。以量化的形式巩固创新,改变学分分配比例,突出创新。建立开放式的考试制度,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束缚,淡化以分数为主的量化考核,建立相应的定性考核机制。建立弹性化的管理制度,有统有分,实行双向选择制度,发挥学生参与管理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创新研究制度,增加学生参与的课题的科研经费供给,开放研究场所,提供必要的研究设备,并组织、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督导,规范研究成果的表述,表彰优秀成果,以求共勉。完善适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位制度,大力发展本硕连读的学位制度,使优秀的本科生,较早的接触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在研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建立三维一体的评介制度,以国际水准为主导,社会发展需要为维,促进个人发展为目的,进行评估。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表彰优秀成果,以激励促创新。

3.教学与科研对队伍建设创新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素养高、奉献和创新精神强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结构要呈现梯队性,实现老、中、青比例的协调发展,以期实现把老教授过硬的专业素养,中年教师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年轻教师的朝气与活力注入到教学与科研的一线。通过互动交流,实现相互促进,以提高整体的学术水平。发扬老教授、学者的奉献精神,以创新为纽带,促进教学与科研队伍的创新发展。不断引进优秀学者、教授、高科技人才,为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开拓视野,扩大影响,以其较高的学术威望促进本校的创新发展。发挥教学育人的功能,注重师德、师行、师言的示范效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端正教风,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实践,以教风促学风。

践行研究性教学,教育创新

1.理论研究创新

教育思想的革新是教育改革的先导。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处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需要不断探究与创新。研究性教学的相关理论,是对国外教育经验的借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的理论升华。它扬弃了“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狭隘内容,以唯物主义理论为基准,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体责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实施研究性教学,更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需要精通研究性教学的相关理论,驾驭研究性教学的精神实质。因此,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理论研究创新,开展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不断地研究探索,革新教育思想,发挥教育思想的先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完善,提炼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2.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

研究性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其教学目标的制订也是开放的,综合国际、国内、学科发展、个人发展的需要,指向未来。建设研究型大学,需要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接轨,教学目标的制订要有国际指向,以国际人才标准,来制订人才培养的目标,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水平迈进。

同时,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承高深知识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其各方面能力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必须根据人的发展需要及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研究性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工程,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既定的,亦是发展的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体现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实现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否则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

3.教学内容革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需要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社会发展对宽口径、通识人才的需要,都指向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交叉化。因此,必须改变教材、教案几十年不变的做法。大力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借助新兴学科的冲击,带动传统学科的转变,实现创新与发展。

课程是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兼顾个性发展,实现课程内容多样化。一门具体课程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有关技术的问题,还有许多历史性的、国际性、政治性的内容。创新教学内容,就必须挖掘这些潜在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相关内容,积极探索。

一所学校所出版的教材数量与质量是衡量其是否达到研究型大学的标准之一。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需要探索创新。拥有较高的教材编写能力,并在发展中不断更新,推出新的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大学生的先决条件。

就创新自身而言,需要在教学中,传授基本的创造思维技巧,以及实施创新的基本技法。改变大学生单一的逻辑思维方式,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掌握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特性,开阔思维视野。

4.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研究性教学一大优势就是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它包括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实践的创新性、课外活动的开放性等等。其中,课堂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知识的传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是在研究性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中,仍不可能忽视课堂教学的作用。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学方法的僵化、死板已经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围绕问题的解决,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探索成才之路,实现自我发展与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场所,是展示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学实验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开启学生的思维。因此,发挥教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验教学,在教师督导的情况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完成实验报告,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基础上自主总结,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教学实验是一个过程,作为研究性教学的一部分,也具有全员性。良好的科研团队精神,可以聚积科研力量,使学生明白集体力量的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科研合作有积极作用。这种能力亦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5.实时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判断研究性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评价所反馈的内容,是研究生教学改进的依据。通过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评价的评判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学业成绩来进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业成绩需要有新的理解,应扩大学业成绩的外延,将各种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成果,都作为评价内容,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进行评判。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更需要多元化的标准,从主体上讲可以包括专家的、知名学者、同行,更重要的还要包括学生,学生的满意程度是评价教师效绩的最好标准。从内容上来讲,应该包括课堂、课外、考试成绩等多方面。从效果上来讲,应该包括成绩、荣誉以及一些无形的精神内涵。同时,这种评价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实时的,在一阶段的任务完成之后,在一些重大问题出现之后,都需要进行评价,以找出问题,及时改正,或发扬光大,使研究性教学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从而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弼成.国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

创新发展重要性篇8

关键词:创新城市新兴产业

将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城市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新路径,对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及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为了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战略型新型产业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强化统筹安排和政策引导,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首先,制定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和推进城市建设,加强上下联动,将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科技创新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根据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应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立足城市新兴产业的技术、人才和市场拓展及产业配套能力,不定期地制订并公布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导向目录,明确扶持、鼓励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产品,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达到改善产业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次,要依据产业发展状况,科学动态配置创新资源。综合国内外相关领域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发展状况、国内外产业和市场状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年度《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指南》,引导社会投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再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着力推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国家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等制定,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严肃查处侵权行为,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创新的合法性和积极性,为企业公平有序的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

2.加快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奠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强化人才共建机制,促进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共赢。可以拨付专项财政资金用于补贴、奖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端人才,鼓励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建立双向人才交流机制,努力促成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和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经常性、宽领域、多层次的项目对接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和扩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双赢。

二是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业机制,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大的力度引进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重点培养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的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与科技园区联合引进和使用高层次人才,推行“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两栖模式。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创新型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高技能和实用型人才倾斜,允许企业用于人才奖励的费用税前列支。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3.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力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

首先,为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创新,城市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同各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其次,利用税收杠杆,引导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落实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税收政策,让企业真正获得优惠;

再次,加强金融环境建设,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对接,加大宣传、信息交流和培育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国外上市;

第四,鼓励各商业银行给自主创新项目提供重点支持,为自主创新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为其办理贴现、再贴现等,重点研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新型融资工具、融资方式,鼓励并推动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努力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多种渠道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第五,支持发展风险投资企业,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风险投资企业,鼓励各县(市)区和开发区设立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企业,执行国家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4.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助推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聚集京津优质科技资源。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按照“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发挥各类园区、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一批服务体系健全、功能设施配套、管理运行规范、高新技术聚集力强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

5.延伸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

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集聚或者集群式发展是确保其纵向持续、横向优势的重要条件。目前,多数城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且行业分散,相关产业、关联技术的研发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业尚未延伸成产业链,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尚未真正形成。应充分学习借鉴粤、沪、苏等省新兴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的经验,下大力气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按照“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发挥各类园区、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和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一批服务体系健全、功能设施配套、管理运行规范、高新技术聚集力强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根据不同产业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链,在后续产品、配套产品上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创新发展重要性篇9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路径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管理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既是新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企业的战略资源,更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下面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1.1创新性人才。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它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第二,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第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1.2个性化人才。个性化人才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1.3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地培养这种资源。

1.4合作型人才。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二、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性、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我国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进行创新:

2.1营造创新文化。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设立共同的目标。

2.2实行柔性化管理。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的,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便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企业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任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把企业员工放在管理的主置,围绕着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展管理活动,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使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同时,企业的用人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性习惯和企业的包容性、创造性,并使其贯穿于每一位员工的言行中,在努力营造企业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同时,提倡各部门形成各自的特色。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而人力资源管理正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所以其作为资本形态已经开始登上现代化社会的舞台,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传统的功能使企业阻碍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想打破过去传统的运作模式,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企业,就必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再造工程。而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来适应,才能保证再造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一批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那么,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3.1要对员工进行再教育,灌输新的理念,提高员工的积极参与意识及创新思维,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3.2要注重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促进人才成长和吸纳人才的开放系统来改善人才环境;通过加大员工资本投入,开展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员工再教育及培训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及薪酬制度的改革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能力。

3.3注重人本管理。企业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潜在的能力的开发、创造力及主导作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帮助员工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形成共同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的精神。

创新发展重要性篇1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目标追求。这对教育教学工作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指明了努力方向。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教师担负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责任。在改革创新成为时代最强音的新时期,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批判地检讨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对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和探索,是当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是人的本性,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归根到底在于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而人的创造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创造性思考能力,即属于认知的范畴;另一个是创造性倾向,属于个性的范畴。[1]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提高创造性,关键在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育教学活动,同人类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总是受一定的目的支配。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十九世纪上半叶,最早提倡创造教育的先驱者之一、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福禄倍尔,从人的创造本质出发,明确提出了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2]。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遗忘时所剩下的东西。”可见,教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传递知识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发展学生、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美国naCCCe(国家创造力和文化教育咨询委员会)1999年的报告将“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教学形式”概括为“创造性教学”。[3]这也揭示了创造性教学的核心是开发、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果教师不重视创造力,缺乏对创造行为的恰当理解,就不可能实施创造性教学,也不可能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开展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研究,以摆脱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追求,将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只有超越“知识传授”的教学观,确立关注人的发展、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观,才能让教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发展,才能体现教学内在的智慧与价值。

二、创造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创新教育的改革被认为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革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大学开始出现创新教育的改革浪潮,至90年代,覆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国内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不少,但关于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研究不多,以“创造性教学行为”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共有8篇文章在2007-2012年期间发表,其中硕士论文4篇。张景焕等人对“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评价量表”的结构进行探索性分析,证明了量表的有效性;初玉霞等人对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内涵及研究取向、主要策略及实行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其余6篇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小学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而我国台湾学者对创造性教学行为研究较多,认为创造性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创造力,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与创造力,并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4]

在国外,Clark于1996年对成功培养出多名创造性人才的教师进行了研究,总结指出这类教师自身就具有创造性的品质。Cropley在其2004年出版的Creativityineducation&Learning一书中也指出了善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师的行为特征,如在课堂中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容忍学生的“建设性”错误,不孤立“另类学生”等[5]。Hallman总结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12条教学行为,他提倡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造力训练;重视提问;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亲自实践;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即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问题,不墨守成规;注重对学生挫折忍受力的培养;注重整体结构,注重知识间的联系等。[6]

Darnell(1999)指出,教师不强调标准化的评价、鼓励多种观点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7]李金德等研究表明,教师的创新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通过其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看到教师这些积极的行为,便能切实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会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具有新意的做法得到了认可,自己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评价也会不断的提升。[8]教师创新支持行为和学生创造性思维因子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教师在开发学生创造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三、反思中国创造性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位留德学者说过:“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人也许能讲出二十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有人也曾作过这样的总结:中国学生有“三好”:基本功好、书本知识好、考试成绩好;外国学生有“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演说能力强。钱学森先生针对中国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对上述现象与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目前中国教育在认知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主要体现在:过分强调智商,忽略创造力;强调考试结果,忽略学习过程;强调知识来自权威的传授,忽略学习的主动性;支持循规蹈矩、标准答案,排斥好奇求变、独立思考;重视纸笔测验、记忆背诵,忽略真实评量、多元表现。[9]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接受,没有创见;知识比较丰富,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较弱,特别明显的是缺少创造性。归根到底,是忽视了教育的真谛:教学是为了不教而学,课堂教学最终是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到底就是创新能力。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作为教师,转变教育价值观绝不是一句空话,而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四、创造性教学行为的路径选择

创造力的产生需要一个支持及有反馈机制的环境。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对“传授知识型”的传统教育进行扬弃,实行“启发思考型”的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非常规思维、勇于探索、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从而给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以有力的支持?

(一)教学方法变革:善于提问――借鉴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恰当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创造性教学得以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中,已有的知识储备虽然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创造性只有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动力。科学家波普尔说:“问题是研究活动的出发点,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只能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创造能力首先表现在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上。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来驱动。在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善于提问,设置挑战性任务,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成为一名引导学生敢于探究的促学者,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内容,使之成为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种。

确实,中国教师也习惯于提问,但大多数教师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讲的知识。如果学生答对了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说明学生对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教师也经常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教师就放心了。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苏格拉底曾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善于采用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提真正的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即推动学生主动深思,启发新的视角,生成新的东西,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总之,教师应该通过巧妙设疑,创造憧憬,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动机,从而激发他们表现出创造性行为。

根据著名的创造学家奥斯本的创造过程理论,美国教学创造性思维研究专家帕内斯提出了“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主张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应当是“以创造性问题解决为核心和目的”的教学。该模式的每一个步骤活动,都需要运用发散和集中两种思维,最大的特点在于“发现”被置于重要的地位。帕内斯提出教学应遵循的步骤:

发现困惑。从杂乱无章的事实中分析出已知者。发现资料,收集有关的资料,仔细而客观地观察情境中的事实。发现问题,从若干观点看可能的问题,思索可能的问题,把范围缩小到主要的问题,重新以可解决的形式陈述问题。发现构想,产生许多主意和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解答,在数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中选择最可行者,就解决方法发展评鉴准则,根据已发展的准则评估可选择的解决方法。[10]

帕内斯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对改革当前课堂教学环节很有指导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开始、学习的起点。在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重视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在新知识、已有知识、跨学科知识、生活中的知识之间进行对话;与此同时,要善于设置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质疑出发,从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考的机会,帮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评价方式转向: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众所周知,评价或考核具有导向作用。教学评价方式影响教学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会有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效果。从理论上说,教师都知道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标准和方法过于强调共性,以静态、机械和功利性为特征,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评价以量化为主,一张试卷定乾坤,重视的只是知识的识记与掌握,认知评价所占比例过重,且只要解答和标准答案相符即可,至于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无关紧要;标准化的考试方式,忽略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的进步状况,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然而,这些恰恰都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仅仅用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测方式的一张试卷式测评,显然无法测评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评价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迫切需要转向。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立体的、多层次、多元的评价。

创造性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目的应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应着重评价发展性功能。这就需要建立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信息,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的评价。发展性评价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积极运用分析、判断、推理及总结的能力,主动思考,以开发、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性评价从评价的功能、目的等角度出发,针对传统评价无法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弊端而提出,以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11]

实现发展性评价,将评价内容由单纯重视知识的评价转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评价方法强调多元化,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并将学生由被动评价的客体转向参与评价的主体,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促进学习与发展的目标。[12]开展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全面的发展,是创造性教学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