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十篇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十篇

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5:05

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篇1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因素;解决措施;土地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2-0335-02

如今,农村土地的发展情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严重不符,土地流转规模过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速度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能够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因此,如何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有效扩大土地规模就成为各地政府普遍重视的问题。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障碍因素。现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1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分析

1.1农产品收益较低

农产品的价格与民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它往往不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动,而是根据政府调控手段的不同确定的。种植农产品的用户要承担各种生产成本费用,这样一来,虽然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却没有相应增加,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速度。

1.2农村土地产权概念不明确

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土地产权的界定比较模糊,如今的土地政策规定,农村的土地运转工作要在取得承包方的允许以后才能开展,造成了土地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而且,这种规定使土地流转成为某些干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途径,使农民的实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1.3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缺陷

虽然我国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但是这些制度都存在着明显缺陷,没有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具体程序、主要形式和价格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时,出现了许多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无法通过相关制度得到解决,这就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另外,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现象,通常会使流转的双方产生纠纷,从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1-2]。

1.4流转资金不足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农民手中的资金往往不足,贷款也面临着很大困难。对于土地流出方来说,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高额的交易成本,负责的土地范围相当有限;对于土地流入方来说,由于资金的不足无法支付投资成本。另外,融资制度也不够完善,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3-4]。

2提高土地流转速度的措施

2.1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如今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没有相关机制的引导和规范,因此要从市场经济的需求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机制。这样一来,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能够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完成评价工作,还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流转信息,从而使农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大大减少,使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有效提高。

另外,大多数农民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也没有专业人员的引导,因此需要建立负责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部门,为农民提供服务和指导。当农民要进行土地流转时,可以将土地交给中介部门进行管理和经营,可以使土地流转双方的阻碍得到解除,大大加快了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

2.2明确农村土地的产权

我国要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做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工作,在遵守物权法的前提下,转变陈旧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创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新型土地流转形式。农村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收益权、处置权、具体的转让程序和权力范围等,要将这些内容在产权制度中明确的体现出来,并且使其受到法律的保护,确保产权制度能够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控制和规范作用。

2.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如今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与农村土地流转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坚持集体所有的基础上,遵守自愿、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完善土地流转程序,使农民的实际利益得到保障,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顺利完成。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仲裁体系,建设纠纷处理机制,当土地流转双方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出现纠纷时,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控制和调解。

2.4提供资金支持

为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使农村土地的经营规模得到有效扩展,金融机构就要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增强资金投入力度。比如农业银行可以适当放宽农民的贷款条件,让农民能够顺利开展土地流转工作;还可以将信用额度合理扩大,并且帮助和扶持农村信用社;也可以通过政策性倾斜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农民的贷款成本减少,融资渠道增多,有效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效率。

3结语

在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资金不足、制度缺陷、土地产权不明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国家和政府部门要明确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明确土地产权、加大资金投入等有效途径,排除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提高农村土地流转速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惠海霞.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现状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28.

[2]张丽君.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探析[J].时代金融,2013(9):182.

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篇2

1.创新流转模式,促进多元化发展

可以采取农户自发联合、科技人员创业促进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为载体示范带动等模式发展多元化土地流转,拓宽土地流转领域,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实现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一是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扩大企业规模等办法增加就业岗位,使企业更多地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如餐饮娱乐、物流配送、休闲农业等,引导城郊乡镇、中心集镇附近的农民率先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由财政负担经费,对农村劳动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3.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机制。第一,通过法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价格机制进行规定,促使其形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化,例如可规定按每亩一定数量稻谷的当地政府收购指导价来计算流转价款。第二,设置土地产能的评估机构,使农民及时获得准确、权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第三,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形市场,这个有形市场不仅要有具体的交易场所,而且要有三个完善机制:一是价格形成机制,二是谈判机制,三是规范的管理机制。第四,建立公正合理的调价机制。可对流转期限超过五年的,建立价格调整机制,明确约定调整时限和幅度,分时段确定流转价格。

4.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体系。第一,尽快出台《土地流转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机构、管理程序、操作规范、合同签订、违约责任等问题。规范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行为,杜绝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和擅自改变农村土地基本用途情况的出现,依法保护农民和涉农企业的利益。第二,完善各地行政法规和指导性意见,做好有益补充。对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新出现的、法律条文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现象和行为,及时给予指导意见,以对其进行规范或禁止。

5.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机制。第一,加大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力度。不仅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而且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教育。第二,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建立有效的动态机制进行监管。有关政府部门可在村级层面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员队伍,及时反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改变土地用途、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违法行为。

6.加大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同时,积极搞好宏观指导和调控工作,制定财政帮扶、以奖代补、农业新项目推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市场信息和流通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并积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断增加对主导产业培植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在财政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贷款、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发展土地流转的项目,提高土地流转后的土地规模经营效益,确保如期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7.健全网络,强化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篇3

论文摘要:平稳有序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定政策措施、完善市场体系、健全管理机构和财政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流转趋于加快,规模逐年扩大,呈现出了经营主体多元化、流转形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发展局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总体是健康、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政策措施不完善

    首先,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对象和利益关系日趋多元,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具体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但目前除中央出台的宏观政策外,各地区尚未制定出台指导土地流转的具体政策措施,土地流转缺乏政策的引导和规范,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其次,对土地流转的支持不到位。农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收效慢,对大资本缺乏吸引力,而中小投资又往往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原因不愿甚至不敢投人,加之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民流转意愿不强,宁愿抛荒土地也不愿流转,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各级政府尚未出台针对流转农民和流人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公司的具体支持政策,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1. 2管理机制不健全

    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转出转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联系,阻碍着土地流转在更多方式、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转包费、租赁费缺乏科学依据,没有与之相关联的评估、咨询、公证、仲裁等中介机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处于空缺状态,致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网络无法建立,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而且二轮土地承包的一些遗留问题也得不到及时处理,不少地方存在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不到户,承包合同签订不到户、不规范、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不到位、流转合同不规范等问题。

1.3流转运作不规范

    现在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多是口头协议,未通过签订流转合同来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使签订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土地流转登记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农户以口头协商流转的土地,县、乡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难以掌控,更无法登记备案。由于口头合同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不便于管理,而且也为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留下了隐患。同时口头协议的随意性也造成接包方缺乏长期经营的打算,舍不得增加投人,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1. 4服务保障措施不到位

    首先,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土地对农民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这就决定了农民不肯轻易离开土地。加之我国大部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仍较滞后,二、三产业接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许多农户仍靠种地维持生计,不敢也不能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只能是小规模和短期流转,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其次,土地流转服务缺位。绝大多数乡镇、村尚未成立土地流转的服务机构,缺乏合理的引导和组织,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评估、委托、法律咨询、信息服务、流转中介等服务机构,供求双方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交易平台。

1.5流转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少数地方的基层干部对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对流转下指标定任务,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有的地区为了片面地追求农业规模经营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随便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用行政手段将农户的承包地转租给企业经营,严重影响了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的地方为了降低开发成本,更多地招商引资,借土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并强迫农民长时间,低价出让土地经营权。这些问题如不加以纠正,将引发许多矛盾,甚至动摇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2、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一项复杂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因此,要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就必须要明确思路,抓住影响土地流转的关键环节和问题,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2. 1深化思想认识,确保“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二是坚持尊重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尊重农户的选择,流转与否、采取何种方式流转、流转价格如何确定,要由农户来决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强迫农民进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三是坚持农村土地流传中“三个不得”原则。土地流转的只是承包经营权,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侵犯农村集体利益;农地只能农用,不能搞非农建设和开发;受让方和农村基层组织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流转或者压低租金价格,侵犯农民的合法利益。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应提倡农户对自身所经营的土地进行劳动积累,提高土地产出率。而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民从事非农生产的机会多且能获得较稳定的收人,应鼓励其进行土地流转。五是坚持管理、规范、有序。要切实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指导,建立健全流转制度,强化流转信息服务,规范流转合同并加强管理,及时调节流转纠纷,维护各方利益,确保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规范有序。

2. 2抓紧出台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

    各省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明确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指导和规范农村的土地流转,加强管理和服务,使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同时,各级政府和各级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支持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对土地流出的农民进行奖励,做好各种保障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流转意愿;加大对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一些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投资意愿,推动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服务措施,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2. 3切实解决好农村土地二轮承包遗留问题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政策落到实处。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要求,二轮承包时签订的耕地承包合同,承包期限不达30年的,要补签到30年;对尚未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或合同签订不规范的,要补签或重新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对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式样制发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县(市、区)要安排落实经费印制,补、换发到户;土地承包合同档案资料不健全的要收集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2. 4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确保流转规范有序

    以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规范流转行为。按照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样本,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性合同文本,报发包方和乡(镇)农经管理机构备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同鉴证制度,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档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手续。

2. 5完善流转市场体系,加强流转管理服务

    首先,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和信息体系,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做好流转规划、汇集信息、沟通供求、价格评估等工作。在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农村产权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行为担保,开展土地评等定级和估价工作,加强地籍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其次要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在县级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乡镇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村级设立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小组。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或村级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小组负责对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进行调解。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负责对双方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申请仲裁的纠纷进行仲裁。

2. 6健全农经管理机构,加强对流转的指导

    尽快建立健全乡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机构,由基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机构承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农经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农经部门工作职能,建立健全职能明确、权责一致的农经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经管理机构在行政执法、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篇4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的压力以及现实条件的限制,绝对数量庞大的农民一直处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正因为如此,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和保障功能非同一般。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实施,土地进一步流向农村中的少数人,而脱离了农业劳动、尚未摆脱农民身份的这部分人(如农民工)在失去土地之后,为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风险必然要求农村社会保障有新的内容和新的制度。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很多农民即使在非农产业中已经得到了一份比较固定的职业,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土地,视土地为在外经营的一条生活退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小农经营,阻碍了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而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虽然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以及物权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大体方向上的规定,但具体到细节问题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对于强制流转和擅自改变农村土地用途的现象,各地也只是用行政性指导意见的方式予以禁止,这就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利益受损埋下了隐患。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法律支撑,登记体系不完善,流转主体不清等问题制约了流转工作的开展。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机制不完善。自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在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现放任自流,流转行为无人监管的趋势,个别经管站鉴证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仍存在诸多问题,从而留下了许多导致土地流转纠纷产生的隐患。虽然各地纷纷出台规定,禁止强制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变土地用途,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巡查力度的不够或者监管的不到位,违反农民意愿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转

4.信息流通不畅。延缓了土地流转的进程。并且对于有意向想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笔者要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争取让每家每户都对土地流转有所了解。对于本村土地较少的乡镇,政府应提供外面土地承包的信息,鼓励本乡镇的农民到外地进行流转,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5.政策措施不完善。?首先,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对象和利益关系日趋多元,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具体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但目前除中央出台的宏观政策外,各地区尚未制定出台指导土地流转的具体政策措施,土地流转缺乏政策的引导和规范,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其次,对土地流转的支持不到位。农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收效慢,对大资本缺乏吸引力,而中小投资又往往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原因不愿甚至不敢投人,加之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民流转意愿不强,宁愿抛荒土地也不愿流转,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各级政府尚未出台针对流转农民和流人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公司的具体支持政策,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6.思想认识不到位。受生存保障、生产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对耕地的依赖较大,视承包田为“保命田”,对政策的时效性不了解,即便流转也是短期流转。

7.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缺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流转信息不畅,土地评价缺乏依据,农民咨询没有门路。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也没有完成落实到位。土地承包仲裁机构未设置,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不健全,纠纷调处缺乏依据。大部分县、乡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没有配套的政策措施。

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措施;存在问题;对策;河南西平

近几年,西平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提升了西平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1土地流转的形式

西平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3433.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8%;流转的农户1.0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3%,签订流转合同3000多份。全县土地流转集中连片面积33.33hm2以上的逾333.33hm2,20.00~30.33hm2的133.33hm2以上,6.67~20.00hm2的200hm2以上。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和其他形式。其中,转包是西平县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采用这种形式流转的面积2720hm2,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9.2%。

1.2土地流转的去向和用途

去向:流转入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主体。其中流转入农户的面积为3073.33hm2,占流转面积的89.5%。用途:一是种植业,用于良种繁育、高产开发、蔬菜种植、特色种植、建立休闲农业观光园等;二是养殖业,用于养猪、养鸡、养鸭、建设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等;三是进行其他经营,有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

1.3土地流转的原因和组织

原因:一是外出务工,将土地经营权进行转移;二是支持二、三产业的发展,将耕地流转给其他经济组织或农户;三是从事自己所需要的经营生产,与其他农户进行互换;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组织:一是乡村两级组织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协调农户与龙头企业、经济项目投资方等进行流转;二是农户间的自由流转,由农户双方、农户与农村二、三产业经济组织之间自由协商达成协议;三是集体统一经营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将部分土地实行村委统一管理、分户核算。

1.4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和趋势

特点:一是流转面积不断增加,2007年全县流转面积为1333.33hm2,2009年增加到至3333.33hm2以上;二是流转方式多样化,有代耕代种转变为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和其他形式;三是流转的层次越来越多,有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主体;四是群众对流转的认识不断提升,能赋予其相应的价值。趋势:一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土地流转向现代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三是土地流转向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2土地流转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2.1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县里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和重点乡镇负责人外出学习经验,下发了《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西平县农村土地流转实施细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二是舆论引导典型带动。利用县里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报道。选取盆尧、重渠2个乡作为试点,召开土地流转工作现场会,有关乡村典型发言,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三是健全机制完善服务。西平县组建了土地流转指导中心,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有关部门经常深入到乡村,认真指导土地流转工作,制定土地流转规范文本和实施方案,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签证和有关的档案管理工作。

2.2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有的从经营土地转向了非农就业,有的被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聘用,实现了劳动力就地安置。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流转土地有用于种植蔬菜、食用菌、林果、烟叶、花生、草莓等收入高的经济作物,有用于畜禽养殖、饲料加工和农产品加工,还有用于建立高效示范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民增加了劳务收入,不仅获得了经营性收入,而且得到了工资性收入。

3存在的问题

一是操作不规范。流转中没有按一定的操作程序去办,管理和监督体系还不健全。二是协议不规范。没有按照一定的示范文本签订协议,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时间长了易引起纠纷。三是缺乏组织协调。主要是农户间自发流转,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四是改变耕地用途。个别地方有在流转土地上建房、变可耕地为宅基地等现象。

4对策

一是正确认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土地流转和家庭承包经营紧密相连,能否正确处理,关系到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否能得到正确维护,关系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此,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时,要做到统筹规划,规范有序[1-2]。二是规范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和土地流转服务功能,建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传递机制,对土地进行评等定级、价格评估,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村中介组织的带动、引导作用[3-4]。三是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明确土地经流转的具体管理机构,配备相关人员,做好动态监测、规范操作、服务信息等项工作。建立土地流转的申报,流转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档案管理和纠纷调解等制度。做好土地流转试点的管理,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5参考文献

[1]王利.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对策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0(2):33.

[2]孙天全,李振,张闻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2-85.

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篇6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对策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创新研究――以安徽省为例》(aCKYQ0905ZD)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安徽省固镇县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工作,发展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对固镇县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固镇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据调查统计,固镇县现有耕地1.33万hm2,家庭承包经营农户45,830户,承包耕地面积1.22万hm2,截至2011年6月,土地流转面积732.7hm2,占农村土地承包总面积的6.1%。大多数流转土地用于水果、蔬菜种植。其主要形式有:县内农户之间自行流转;本组、本村、本乡镇范围内农户之间的流转;本乡镇农户与其他乡镇农户之间的流转;少部分县外商人租赁耕地从事蔬菜或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等。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二、当前固镇县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实施措施与成效

(一)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确权为起点。为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固镇县从2009年6月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通过宣传发动、摸底调查、补换发证、建章立制、组织验收等环节,核发经营权证44,630本(户),承包土地面积1.22万hm2,立卷归档资料500余件,经营权证书100%发放到户,所发经营权证达到了承包面积、承包位置、四至界限、基本农田标注到户的目标要求。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补换发工作,依法确定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全县18万农民吃上定心丸,为全县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有效带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以培育引领型人才为核心。由于固镇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处在初期起步阶段,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还必须靠一些养殖大户、营销大户、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农村科技示范带头人的引领,只有通过先进典型大胆尝试,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才能有力推进土地的合理流转。为此,固镇县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将农民中创业意识强、有谋有虑、有胆有识的农民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班,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这些引领型人才的点状带动,农村土地流转逐步被农民接受。

(三)促进土地流转:向规模求效益。为实现规模效益,按照县政府“稳定一粒粮、提升一株烟、做大一头畜、培强一棵菜、搞活一片林”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力度,努力推进特色种植业“三个一万亩”的目标。在2010年种植397.4hm2蔬菜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基础上,2011年计划发展蔬菜种植一万亩。到目前为止,已落实豌豆、甘蓝、葱、蒜等特色商品蔬菜种植1,246.7hm2。通过发展规模种植,成功引进了星贸公司、香港凯瑞公司等到固镇建盖蔬菜生产加工厂,并与合肥晨农集团签订合作发展协议,使土地的流转成为可能。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蔬菜种植专业户856户、684.8hm2,家庭农场35个、240.5hm2,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3个、193.7hm2。产业不断培植,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为土地流转创造有利条件:夯实土地流转硬件基础。针对固镇县农业基础脆弱、产业发展滞后的实际,县农业局积极争取中低产田(地)改造、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来夯实农业基础,2010年和2011年争取2个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规模八千亩,投资615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60万元。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的实施,逐步使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大力推进固镇县的农业机械化进程,积极发展农机服务专业村组,通过近三年发展,使该县到目前为止共有大型拖拉机50台、小型拖拉机126台、农用拖拉机300台、微耕机412台、联合收割机3台,为实现种植收获机械化、投入成本最小化、农田收益最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固镇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固镇县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以下问题:(1)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不健全;(2)宣传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3)土地调整过于频繁,不能流转;(4)土地流转不规范;(5)产业拉动力不强,土地分散流转效益不大;(6)土地流转专业机构有待建立。

四、固镇县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中的相关完善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或实施办法)》,积极稳步推进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宣传发动、政策指导、招商引资、规范管理等各项工作。

(二)实施土地流转试点。强化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宣传力度,选择有条件的乡镇、村进行土地规模流转经营试点,组织有经济实力、有愿望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基层干部、种养大户、企业主、合作经济组织牵头建立一批规模高效农业区,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迅速扩张。

(三)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管理上确保流转依法、有序、规范进行。充分尊重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在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和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指导流转政策措施,促进规模流转和跨区域流转。

(四)扶持重点产业,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步伐。通过重点产业扶持,让参与土地规模效益较高、示范作用明显的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优先申报农业专项扶持资金,优先享受科技技术服务,激励经济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篇7

关键词: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农村物质文明相辅相成,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不断提升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真正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从发展新农村经济的角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的途径和方法,文章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和转付力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中必须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新通过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更好的带动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原则全力推进。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资金与农村建设的信贷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没有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或许寸步难行,因此,地方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与金好融机构实现合作,努力推行一批重点支持扶持项目,加大对农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结构项目的支持。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实施土地流转,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如何高效利用土地已经成为一道现实课题;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流转机制,积极采用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市场作用,加快实现与土地相关的农田、机械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努力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加强监督和引导,积极帮助农村建立相关的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等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真正得到实效,真正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第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的农村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甚至一些具备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产业发展也不甚合理。加快农村产业机构调整,必须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逐步实现依靠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对于农村来讲,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解放出很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在农村能够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能够就近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成为提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定要从农村发展实际出发,在政府指导和农民参与下稳步推进,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上一批农民能够接受、不违背农民意愿的第二、三产业项目,实现农村产业均衡、合理发展。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对于从经济角度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农村实际,稳步推进。

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篇8

关键词:农地流转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随着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农地流转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流转的速度极快。农民在与其他集体户或者个体交易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也就是农地流转,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农地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配置、能够扩大土地经营的规模、能够提高农地的生产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将农地流转的发展规律极其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强化农地流转的认识,使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农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能够对农业产业进行适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就需要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这就导致农业不能够实现规模经营,经济效益也无法提高。这就要求加快土地的流转,从而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其经济效益。

2.农地流转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民的收入渠道也越来越多,而土地生产的收入只占据农民收入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则是通过外出打工或者经商来获得。农户小规模生产所获得的低收入与非农产业所获得的高收入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这就给土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农民通过农地流转可以渐渐淡化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结,还能够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最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3.农地流转能够避免农业遇到各种风险问题。从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我国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环境仍然比较恶劣,并且也没有有效的措施来避免自然灾害,导致农业产量不够理想。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就需要不断加快农地流转,推动农地大规模的经营与生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改善恶劣的生产环境,采取先进的技术设备来避免农业遭到各种风险问题,提高农业的产量。

4.农地流转能够合理的配置土地资源,并对其产生优化作用。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中,经营者必须要以工业经营理念为基础,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农地流转可以有效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提高农业的产量。

5.农地流转能够巩固农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好农产品的供需关系,采用贸易、工业、工业相结合的市场机制进行农产品的营销。通过农地流转可以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采取适度规模的经营方式来生产出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地流转加快的必要性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农地流转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改革趋势,我们只有了解到当前农地流转的发展现状,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地流转的速度,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农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化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我国农业经营方式逐渐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农地集中化生产。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快农地流转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农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集中化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农地流转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降低了其基础建设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要求实行农地流转。过去,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这就无法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无法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行农地流转能够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

3.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要求实行农地流转。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很多农民为了提高其收入水平,纷纷涌入城市,此时在农村留守的大多都是老弱妇孺,很多农村土地闲置,浪费了土地资源,此时要求农地流转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无法提高。如果实行农地流转能够将农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基于农地流转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1.提高农民的意识,强化他们对农地流转的认识。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转变农民的固有观念,使他们正确理解农地流转问题,只有转变他们的观念,正确理解到农地流转问题,才能够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资源进行农地流转,在当期较快的推行农地流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2.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体系。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要经过市场调研之后制定一套完善的农地流转市场体系,以此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首先,我们需要将农村土地资源的价格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计算之后建立一套地价评价体系;其次,为了更好的管理,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库;最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立一个土地流转交易所来集中对农地流转进行管理。

3.全方位多模式探索适合我乡农地流转形式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具有人口多,密度大,人均耕地少耕作率和生产率低的特点,这是土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目前应大力发展反租倒包和四荒地拍卖。

4.加大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建议成立专门的农地流转领导机构,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指导、监督、处理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纠纷复杂化。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作用是引导、服务和监督,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制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四、结语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农地流转的现象越来越多,通过农地流转可以适当的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可以推动农业进行规模化生产与经营,采用先进的设备、高技术人才进行农业的生产,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加快农地流转之前,经营者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逐渐淡化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结,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专业,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言之,农地流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篇9

1.完善政府政策和社会保障管理措施。第一,采取措施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为经,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将未就业的失地农民纳入击再就业服务体系,依托F有技工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失地农民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政策咨询、用工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他们参加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援助和创业指导。第二,在农村税费改中,逐步完善村一级的社会保障,要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入方式来负担一部分本村集体成员的保障基金。第三,积极宣传和鼓励农民参加农村社会新型养老保险。筹备阶段要积极组建办事机构、完善配套措施、对业务人员展开培训;宣传动员阶段可以借助动员大会广泛开展宣传,同时要开展资料准备和人员信息的收集工作;具体实施阶段,要全面展开新农保的参保工作,并注意进行阶段性总结。

2.深化思想认识,确保“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二是坚持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地体地位。尊重农户的选择,流转与否、采取何种方式流转、流转价格如何确定,要由农户来决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强迫农民进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三是坚持农民土地流转中“三个不得”原则。土地流转的只是承包经营权,不能在流转中变更土地所有权属性,侵犯农村集体利益;农地只能农用,不能搞非农建设和开发;受让方和农村基层组织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流转或者压低租金价格,农民合法利益。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在条件尚不的地区,应提倡农户对自身所经营的土地进行劳动积累,提高土地产出率。而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农民从事非农生产的机会多且获得较稳定的收入,应鼓励其进行土地流转。五是坚持管理、规范、有序。要切实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指导,建立健全流转制度,强化流转信息服务,规范流转合同并加强管理,调节流转纠纷,维护各方利益,确保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规范有序。

3.解决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当农户将自己的土地流转转出之后,他们自己的就业问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但是可以让解放出来的劳动重新回到土地,为那些进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农户打工,这样不仅解决了60岁-70岁农民的工作问题,这样他们也会很乐意地流转自己的土地。不仅促进了土地流转,而且为当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并且还应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品的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

4.政府给予一定扶持,加大农村公共品的提供

要保障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日常生活,就要由政府提供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教育、医疗等等一系列的农村公共品。政府必须建立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合作医疗的优惠政策,让老人和孩子的健康得到保障;发送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孩子们的心理关系;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组织文艺活动,调动农村留守老人的参与兴趣,增加他们的生活趣味。

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篇10

1.1投入机制不健全

发展循环农业作为一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没有大量的投入是不可能强力推进的。近几年,国家对射洪县农业的支持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在现代农业投入上,投入渠道单一,目前射洪县发展循环农业主要靠财政投入,而射洪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吃饭”财政,对循环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国家专项资金额度小,比如2007年政府用于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大约250万~300万元,占射洪县年财政支出的0.25%,因而无法促进循环农业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投入的使用也不尽合理,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用于全民收益性的投资多,真正用于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比例很小。2004年以来,虽然国家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增长较快,但总体来看,补贴效率低、行政成本高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区位方面的原因,区域外融资能力不足,射洪县对区域外的资本吸纳能力相对较弱。

1.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企业要进农村,必然要占用土地,因而土地流转与循环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射洪县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建立流转合同方面,双方口头约定、没有协议的很多。据统计,射洪县2007年8448hm2流转土地中,有口头约定的有26886件,面积4096hm2,占流转面积的48.5%;无约定的有16773件,面积3024hm2,占流转面积的35.8%;签订书面流转合同的有1528件,面积1328hm2,仅占流转面积的15.7%左右。在签订的书面合同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有的业主流转合同绕开农户与村社签订;有的流转合同标的不明,没有流转期限和违约补偿办法;有的对承包户、经营户、村集体三方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明,一旦发生纠纷,调解缺乏依据;有的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还有个别地方存在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这些都导致了流转纠纷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07年全县发生土地承包纠纷473件,其中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纠纷311件,占土地纠纷的66%。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特别是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民,尽管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地,但还是宁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1.3组织机制不健全

射洪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覆盖面小,布局不合理:射洪全县入社(会)农民仅20%,比重偏低;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80%集中在种养殖业,而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农产品营销、加工组织不到10%,产业布局失衡;合作经济组织70%布局在条件较好的乡镇,而在最需要的落后乡镇发展滞后,区域布局不尽合理。二是素质不高,层次较低。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不到20%,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不到10%,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60%左右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结构松散,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形成,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和技术咨询等层面上,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很少。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力不强。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20人以下的占30%左右,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目标,更谈不上按照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还不能较好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力也尚待加强。四是缺乏规范,运行不畅。近50%的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章程,有的即使有章程,但很不规范,缺乏操作性;60%的缺乏议事、监事和财务等具体的管理制度;相当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决策不民主和约束不强的问题,会(社)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不少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导致一些合作经济组织运作困难,甚至有名无实。

1.4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射洪县发展循环农业还缺乏相关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标准。在技术保障方面,由于缺乏技术保障,射洪县农村沼气未能充分利用。据调查发现,示范村(广兴猫儿坝村、瞿河新华村)的沼气池虽然已经基本建立,但是使用的农户很少,使用比例不到50%,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沼气使用的关键技术,沼气池产气少。由于没有掌握秸秆还田技术,示范区很多农户的秸秆既没有用于产沼气,也没有用于还田,而是用于日常生活或者焚烧。由于没有得到循环农业的技术培训,很多农户都未能参与到循环农业中来,就连在循环农业核心区和示范区内,也有一部分农户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技术。

1.5激励机制不健全

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对企业的激励不够,体现在废弃物排放和保障企业盈利方面。由于没有形成废弃物无害化排放标准和奖惩措施,致使企业生产的废弃物未能完全进行无害化处理,比如盈益公司的畜禽粪便,并没有全部用于生产沼气,用于生产的沼气也未能完全使用。其他农村企业在废弃物排放方面,除了没有完全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外,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政府没有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如清见果园,由于缺乏果园循环的激励措施,所以果园在生产上也就疏于管理,没有完全进行立体种植,未能达到充分循环。对农户激励不够,体现在土地流转上。还没有形成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乡村两级引导和服务不到位,缺乏有效组织农民“以地生财”的能力;乡镇农经机构撤并后,人员较少,职责不明,且兼职较多,无力对土地流转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有的农户想转出土地,但又怕失去土地承包权,有的地方在引进业主、签订合同和为业主提供必要支持等方面服务跟不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2射洪县发展循环农业的机制建议

2.1创新投融资机制,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努力开辟资金来源,变一方投资为多方投资,变政府包建为官民共建,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基础,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机制。政府应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资力度和资金额度,保证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境内外企业投资现代农业[1];盘活射洪县民间资本,注入射洪县现代农业建设。为保障射洪县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资金支持的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二是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和贷款贴息支持;三是以专项资金等形式支持循环农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产业化发展、宣传培训等;四是对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启动,给予前期工作经费支持。

2.2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完善社会保障

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二是强化管理服务。妥善解决县乡土地流转中心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具体问题,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认真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促进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提高他们的自我保障能力。解决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2.3创新组织机制,完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政策

制定出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从机构、人才、培训、场地等方面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县里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专项经费,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对合作经济组织加大信贷投入。对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各项交易活动给予方便和优惠;对其兴办的各类经济实体,给予优惠政策;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简化手续,减免费用。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规范和理顺行业管理,明确指导部门职能职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五是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变“我要农民做”为“农民要去做”,引导农民自觉走“合作闯市场”的道路。同时,加强领导,有序推进。县里出台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关文件,专门成立领导协调小组,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相关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科学制定全县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重点,强化发展措施。确定一批特色明显、运行规范、带动作用强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示范,以点带面,引导发展。

2.4完善保障机制,推动循环农业发展

作为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循环农业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涉及面广。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通过严格执法来推动和实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在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环境资源核算政策、绿色税收政策、财政投入政策、财政信贷政策、生态补偿政策、排污收费等政策,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政策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保证循环农业顺利实施。在技术保障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加大对循环农业的科技投入;要继续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和省内外育种单位合作,进行新品种选育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清洁栽培技术的集成研究和应用栽培技术,充实粮食作物作为循环农业研究中最基础的一环;要建立循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加快农村教育的步伐,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沼气技术、秸秆还田以及农作物循环生产技术要领,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