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四所工作总结十篇乡镇四所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四所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5:45

乡镇四所工作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绿色发展、跨越崛起主题,以提高执行力、增强公信力为重点,以促进发展、人民满意为目标,大力加强基层站所作风和制度建设,认真解决基层站所作风和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基层环境。

二、考评对象

考评对象为设在乡镇的基层站所(含院、办等)主要负责人(以下统称站所长)。考评对象确定后,本年度内原则上不得更换,确需调整的,县主管部门须书面报经县“三评”活动领导小组同意。(各乡镇具体参评站所名单见附件1)

三、考评内容

(一)完成工作情况。自觉接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和县主管部门的领导,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认真履行职责,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坚持心系群众,积极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引导和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二)内部管理情况。认真落实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求,严格执行机关效能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干部职工队伍纪律严明,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办公环境整洁有序,工作人员举止文明得体,服务行为规范,高效便捷。

(三)办事公开情况。认真履行公开责任,按规定对政策法规、办事流程、收费标准、办理时限、服务承诺等方面实行全面公开。及时公开行政处罚和服务性收费项目,做到项目清晰、标准透明。

(四)执法管理情况。严格依法审批、依法收费、依法管理、依法处罚。执法、管理行为规范文明,程序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落实到位。杜绝执法不严、办事不公、、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四、考评方法

考核评分实行百分制。日常督查考核占10分,部门考核占20分,乡镇考核占20分,乡镇集中测评占50分。

(一)日常督查考核。由县“三评”办牵头,制定日常考核细则(见附件2),采取明查暗访、组织上门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根据检查情况,按考核细则评分。

(二)部门考核。各基层站所主管部门按照考核工作的总体要求,于6月底前制定考核细则,报县“三评”办备案并组织实施。各部门考核只排名次,不打分,名次不得并列。部门考核结果要及时报送县“三评”办汇总统计,由县“三评”办按规定标准评分。

(三)乡镇考核。各乡镇党委、政府按照考核工作的总体要求,于6月底前制定考核细则,报县“三评”办备案并组织实施。乡镇考核只排名次,不打分,名次不得并列。乡镇考核结果要及时报送县“三评”办汇总统计,由县“三评”办按规定标准评分。跨乡镇的站所,由其所在乡镇进行乡镇考核。乡镇考核结果必须于集中测评之前上报县“三评”办。

(四)乡镇集中测评。县“三评”办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人员进行集中测评。跨乡镇的站所,在集中测评前抽签确定其在所属某一乡镇进行测评。

1、以乡镇为单位,召开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基层干群和服务对象参加的站所主要负责人述职述廉会议,参会人员对站所主要负责人进行测评评分。县评议活动领导小组派员指导、监督。参加测评的人员主要包括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部分机关工作人员、“两代表一委员”代表、企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外来投资者代表、村(居)干部代表和部分村民组负责人等(参评站所负责人及站所工作人员不参加测评)。

2、测评表设“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等次。

乡镇集中测评得分计算方法是:(100分ד很满意”票数+80分ד满意”票数+60分ד基本满意”票数+40分ד不满意”票数)÷有效票数×该层面的分值比例,统计保留4位小数。

3、在县公证处和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全程监督下,县统计部门按照得分计算方法进行汇总统计,计算评议得分。

县“三评”办将日常督查考核、部门考核、乡镇考核和乡镇集中测评四个层面得分之和作为站所长考评总分。

五、结果认定

(一)站所长考评总分按乡镇分别排序,评出名次。

(二)优秀站所长和不满意站所长的确定。依据最终考评结果,按照分乡镇统计原则,确定每个乡镇第1名为优秀站所长,并按分数取前5名报市表彰。乡镇末名中按分数高低,后5位定为不满意站所长。考评结果经县“三评”活动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县委常委会决定。

(三)当年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站所长直接定为不满意站所长:

1、本人一年内被在明查暗访中被发现违反效能规定并被通报2次及以上的;

2、被县级以上新闻媒体曝光或被县级以上部门作为典型案例通报的;

3、在考评中以不正当手段串联拉票,经查实的;

4、在年度考评中,因违法违纪问题被立案查处的(该项认定不占5名不满意站所长的指标)。

六、结果运用

(一)优秀站所长的表彰奖励。优秀站所长由县委、县政府行文通报表彰,颁发奖金1000元,干部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优秀等次,并报县组织人事部门备案,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不满意站所长的惩处。对不满意站所长进行通报,不满意站所长排名后2位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免去现职,自免职之日起一年内不得安排同职级工作岗位,其他不满意站所长予以调整岗位。

(三)县“三评”活动领导小组对不满意站所长的部门分管领导予以诫勉教育。

(四)站所长考评结果按程序确定后,通过电视台、县政府网站、《报》等媒体向社会公布。

七、有关要求

(一)建立机制。基层站所长考评工作,在市统一部署和指导下,由县“三评”活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基层站所要认真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二)明确责任。县“三评”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作用,深入基层,了解和掌握参评站所长的有关情况。县宣传部门要加大对评议工作的宣传报道,大造声势。县财政部门要对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县统计部门要认真完成统计汇总工作。各乡镇、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抓平时、抓落实、抓整改、抓提高,部门分管领导要督促、帮助基层站所改进工作。参评的各站所长要积极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制定措施,整改提高。

(三)注重实效。要把考评工作与贯彻落实“秀美推进年”活动各项工作任务相结合,与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与“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狠抓工作落实,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立即办”,对老大难问题“主动办”,对带普遍性的问题“上门办”,对条件暂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跟踪办”,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公开办”,实现服务发展、群众满意的目标。

乡镇四所工作总结篇2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有效防范因生活饮用水污染引发的传染病和中毒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继续完善北京市现有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有效实施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及管理;系统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及其变化;全面适时有效地开展饮用水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饮水卫生安全隐患,为政府决策和保障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二、工作职责

(一)市、区卫生健康委,经开区社会事业局

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和管理,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末梢水水质信息。

(二)市疾控中心

负责开展全市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完成全市监测结果汇总、总结和反馈;开展督导和考核评估工作;按要求完成本方案规定的监测任务。

(三)区疾控中心

完成监测任务的具体实施;负责本辖区监测结果的上报、汇总、总结和反馈。

三、工作范围和内容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网覆盖全市各区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内容包括水质卫生监测、应急处置、监测信息管理和扩大主动监测四大方面。

(一)水质卫生监测

除经开区外,原则上各监测点沿用《2020年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方案》(京卫疾控〔2020〕54号)中的设置。各区监测点数量或地址发生变化的,或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监测任务的需向市疾控提交书面说明。

1.城市监测点设置

(1)末梢水

监测点设置原则。按照饮用水人口设置末梢水监测点,16区的监测点设置必须满足以下4条:一是每个街道至少设置1个监测点,地点尽量设在街道办事处;二是人口密度较大的街道,酌情增加监测点,增加的监测点应考虑地理位置的差异,并尽量设置在社区居委会或学校等单位;三是每个区包括1个学校校内末梢水;四是每个区总监测点不少于10个。经开区的监测点设置应满足上述前两条的要求。

监测点设置数量。全市城市末梢水监测点共计244个,其中东城18个、西城23个、朝阳27个、丰台22个、海淀35个、石景山11个,昌平13个,通州11个,大兴12个,经开区2个,其它区各10个。

(2)二次供水 

东城区和西城区每区设置20个,经开区设置2个,其余每个区设置10个二次供水设施监测点。如辖区内有学校内二次供水设施,则其中至少包含1个学校内监测点;在所有监测点中,采用无负压供水的二次供水设置不超过2个;不足10个将全部纳入。采样点分别在二次供水设施前后各设1个点。

(3)市政出厂水

包括自来水集团及其下属全部市政供水水厂以及区自来水公司,每个水厂设置1个出厂水监测点。

(4)自建供水

新镇街道自建水厂、大台街道自建水厂、青龙桥街道自建水厂作为监测点,所在辖区的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

2.农村监测点设置

(1)集中式供水

监测点设置原则。按照地区和饮用水人口在除东城、西城和石景山、经开区以外的13个涉农区设置监测点,监测点设置必须满足以下4条:一是每个乡镇至少涵盖2个集中式供水单位,不足2个,应全部纳入,优先选择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供水类型,若辖区内无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选择该地区的4个末梢水作为监测点;二是每个区监测覆盖的饮水人口合计达到10%以上;三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乡镇,酌情增加监测点,增加的点应考虑地理位置的差异;四是原则上需将既往监测中毒理学指标超标的地区纳入监测范围。

监测点设置数量。纳入监测网络的每个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分别设置1个出厂水和1个末梢水作为监测点。见表1。

(2)农村学校供水

每个区选择5所农村学校检测末梢水,其中4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的学校和1所采用自建设施供水的学校,不足5所的,全部纳入,应尽量选取不同水源和地域的学校,纳入监测网络的每个学校供水设置1个监测点。原则上同一个饮水安全工程不能既作为学校供水的监测点又作为集中式供水监测的监测点。

 

 

 

表1监测点设置及数量

区   

乡、镇、地区

监测点数

乡镇数

昌平区

14

十三陵镇、马池口地区、延寿镇、南口地区、南邵镇、流村镇、阳坊镇、沙河地区、小汤山镇、崔村镇、兴寿镇、百善镇、北七家镇、东小口地区

56

朝阳区

19

管庄乡、东风乡、高碑店乡、王四营乡、南磨房乡、小红门乡、十八里店乡、平房乡、东坝乡、金盏乡、来广营乡、将台乡、崔各庄乡、黑户庄乡、豆各庄乡、三间房乡、常营乡、孙河乡、太阳宫

76

大兴区

14

黄村镇、北臧村镇、庞各庄镇、榆垡镇、礼贤镇、安定镇、青云店镇、采育镇、长子营镇、魏善庄镇、瀛海镇、旧宫镇、西红门镇、亦庄镇

56

房山区

20

良乡镇、石楼镇、长阳镇、青龙湖镇、闫村镇、窦店镇、长沟镇、韩村河镇、大石窝镇、张坊镇、十渡镇、蒲洼乡、霞云岭乡、史家营乡、佛子庄乡、大安山乡、南窖乡、河北镇、周口店镇、琉璃河镇

80

丰台区

5

花乡、长辛店镇、王佐镇、南苑乡、卢沟桥乡

20

海淀区

7

四季青镇、西北旺镇、苏家坨镇、温泉镇、上庄镇、东升地区、海淀镇

28

怀柔区

14

怀柔镇、北房镇、杨宋镇、庙城镇、桥梓镇、九渡河镇、渤海镇、雁栖镇、怀北镇、琉璃庙镇、宝山镇、汤河口镇、长哨营乡、喇叭沟门乡

56

门头沟

9

军庄镇、潭柘寺镇、妙峰山镇、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王平镇、永定镇、龙泉镇

36

密云区

18

密云镇、西田各庄镇、十里堡镇、河南寨镇、东邵渠镇、大城子镇、巨各庄镇、穆家峪镇、太师屯镇、北庄镇、新城子镇、古北口镇、高岭镇、不老屯镇、冯家峪镇、石城镇、溪翁庄镇、檀营乡

72

平谷区

16

平谷镇、东高村镇、王辛庄镇、山东庄镇、夏各庄镇、峪口镇、大兴庄镇、马坊镇、马昌营镇、南独乐河镇、金海湖镇、黄松峪乡、大华山镇、刘家店镇、镇罗营镇、熊儿寨乡

64

顺义区

19

仁和镇、马坡镇、牛栏山镇、天竺镇、李桥镇、李遂镇、北务镇、木林镇、南彩镇、杨镇、张镇、龙湾屯镇、北小营镇、赵全营镇、北石槽镇、高丽营镇、后沙峪镇、南法信镇、大孙各庄镇

76

通州区

11

永顺镇、宋庄镇、西集镇、潞城镇、漷县镇、张家湾镇、马驹桥镇、台湖镇、永乐店镇、梨园镇、于家务乡

44

延庆区

15

延庆镇、康庄镇、八达岭镇、张山营镇、沈家营镇、旧县镇、香营乡、井庄镇、大榆树镇、永宁镇、大庄科乡、刘斌堡乡、四海镇、珍珠泉镇、千家店镇

60

3.监测指标、监测频率和工作分工

 

 

 

 

表2 水质监测频率、监测指标、数据上报时限及工作分工

类型

监测频率

数据上报时限

监测指标

完成

单位

城市饮用水

末梢水

(含市政供水和自建供水)

每月1次

每月25日前

常规指标、氨氮

各区疾控中心

二次供水

每季1次

每个季度的第2个月

常规指标、氨氮、亚硝酸盐氮

各区疾控中心

市政出厂水

每年2次

5月和10月

全分析(包括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指标)

市疾控中心

自建供水

每季1次

每个季度的第2个月

常规指标、氨氮

各区疾控中心

农村饮用水

集中式供水

出厂水

末梢水

每年2次

5月和10月

常规指标、氨氮

各区疾控中心

学校

供水

 

末梢水

 

每年2次

5月和10月

常规指标、氨氮

各区疾控中心

注:①常规指标中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指标暂不作要求。

②根据使用消毒剂的情况确定消毒剂余量指标和消毒副产物指标。

    4.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采集的水样应具有代表性,保证从采样到分析,样品各组分的浓度不发生变化。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与保存》(GB/t5750.2-2006)执行。各类监测点水样采样位置:各类出厂水应当位于水处理完成后进入输送管道前的取水口处;末梢水一般应当为用户水龙头处;二次供水应当为蓄水池或水箱出水口处,同时采集进入水箱之前或低层用户的末梢水作为对照水。

5.水质检验与评价

水质检验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水质评价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执行,二次供水同时参照《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

(二)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是指在监测网点中出现的饮用水突发事故(或事件)和监测点水质超标情况。

      监测点水质超标的应急处置

(1)监测数据的复核

当监测点水质检测结果超标时(因水源导致的总硬度和硝酸盐超标样品除外),实验室应首先进行检测数据复核检验(微生物指标除外),复核结果仍然超标或微生物指标超标时,应进行综合分析,进行现场再次采样复核检验或根据情况直接将不合格结果报送给市疾控中心和所在区的卫生监督部门。必要时可以同时采样送市疾控中心复核。

(2)监测结果的调查

当确认监测点检测结果超标时,各区疾控中心及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可协助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开展现场调查,同时将结果上报市疾控中心。

2.饮用水突发事故(或事件)的报告

应在每个监测点设置相应的联系人,各区疾控中心及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应保持与监测点联系人的日常联系。当出现饮用水突发事故(或事件)时,监测点联系人应立即通知区疾控中心或经开区社会事业局。一经接报突发事故(或事件),各区应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并协助辖区卫生监督部门开展现场调查。

(三)监测信息管理

1.监测数据上报

按照本方案中规定的上报时限中的要求(见表2)将监测数据上报市疾控中心。

2.监测结果报告

(1)各区应及时总结本辖区监测结果,并报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2)市疾控中心按照监测计划,每月底进行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给各区。

(3)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于每年年末对全年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并完成年度总结报告,报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监测数据管理

北京市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资料涉及全市饮水安全和社会稳定,未取得主管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不得擅自公布或发表监测信息资料。加强对既往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全面了解水质变化情况。

(四)扩大主动监测

鼓励各区根据本辖区内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饮用水监测项目和专项调查,形式及内容自定,并报市疾控中心备查。如在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区域内新增监测点,定期进行监测总结、分析;针对本辖区内“高氟”“高砷”状况开展专项调查;开展各种形式的饮水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等等,以便能够全面反映所辖区的饮水水质状况,了解饮用水卫生研究前沿及社会关注的饮用水热点,增强饮水卫生监测项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高监测网的实用性,更好体现监测网的功能,扩大监测网的影响力。

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开展区域水质风险指标监测。各区根据当地的历年监测的水质情况,结合水源类型、制水工艺、输配水和贮水等各个环节,筛选本地区可能存在风险的水质指标开展监测,包括可能存在风险的非常规指标以及106项全指标之外可能存在风险的水质指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附录a或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

四、质量控制

(一)制定监测工作质量手册。

(二)承担各项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统一工作标准和要求。

(三)按照质量手册中的要求完成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及结果审核等工作。

(四)各监测单位应指定专人作为最终上报数据的审核人,严把上报结果的质量,并严格遵守上报的时限。

 

附件:2021年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任务安排

附件

2021年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任务安排

地区

末梢水监测(件)

二次供水监测

(件)

自建供水监测

(件)

农村饮水监测

(件)

监测数

合计

(件)

东城

216

160

  0

376

西城

276

160

  0

436

石景山

132

80

  0

212

朝阳

324

80

162

566

海淀

420

80

8

66

574

丰台

264

80

50

394

大兴

144

80

122

346

通州

132

88

98

318

顺义

120

80

162

362

平谷

120

80

138

338

密云

120

80

154

354

怀柔

120

80

122

322

延庆

120

80

130

330

昌平

156

80

122

358

门头沟

120

80

8

80

288

房山

120

80

8

170

378

经开区

8

8

16

 

2021年北京市公共场所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方案

 

为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并做好活动保障工作,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北京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要求,开展公共场所环境健康危害因素主动监测,及时向社会和卫生行政部门提示公共场所健康风险,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和阶段要求,适时高效开展大型体育赛事比赛场馆及相关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监测、分析和风险评估,重点监测通风换气和生活热水系统;加强全市三级医院冷却塔风险评估和检测;不断提高全市疾控系统公共场所空气传播性疾病防控技术能力;为深入推进健康北京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二、工作职责

(一)市、区卫生健康委

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二)市、区卫生健康监督所

结合监督抽检等工作,组织、协调监测场所,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样品采集、现场调查等工作。

(三)市疾控中心

负责制订《北京市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方案》;负责全市公共场所监测技术培训和督导;完成全市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和总结上报。

(四)区疾控中心

具体完成本辖区现场监测、实验室检验和风险评估监测任务;负责本辖区各类公共场所(含大型活动保障和监督抽检)监测结果的上报、汇总、总结和反馈;配合市疾控中心完成重点公共场所的督导工作;结合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要求,不断提升空气样本中致病微生物的现场监测能力和水中嗜肺军团菌的快速检测能力。

三、工作范围和内容

2021年全市十六个区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应重点监测大型活动场地,体育赛事场馆、驻地及相关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用冷却塔军团菌病预警技术,开展冷却塔军团菌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其它临时性监测任务,按具体通知要求完成。

四、监测工作要求

(一)大型活动场地,体育赛事场馆、驻地及相关公共场所的监测,包括通风换气和室内空气质量、集中空调系统。通风换气和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点应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监测点对应。全年各类场所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总监测户数(套数)和监测指标的具体要求见表1和表2。

表12021年各区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户数(套数)要求

地区

公共场所(户次/区)

集中空调(套/区)

冷却塔风险评估(塔/区)

合计

东城区、西城区

朝阳区、海淀区

丰台区、

120

20

20

800

  通州区、顺义区、

怀柔区、密云区

石景山区、大兴区

延庆区、昌平区

80

10

10

800

房山区、门头沟区、

平谷区

40

4

4

144

合计

1360

192

192

1744

 

表2 2021年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内容及要求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及要求

监测户次

监测点设置

通风换气和室内空气质量

温度、相对湿度、风速、Co2、空气中细菌总数(采样:撞击法,检验报告:各级平皿菌落数和总菌落数)

住宿场所、商场超市不低于全部监测场所数的20%;

医院不低于全部监测场所数的10%;

住宿场所、商场超市、医院每户不少于2个监测点;其他场所每户1~2个监测点

人群健康指标监测

嗜肺军团菌尿抗原检测

宜在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场馆、住宿场所、医院中开展

年度检测总件数应不少于100件/区

空气传播性疾病监测

相关病源微生物的气溶胶检测*

宜在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场馆、住宿场所、医院中开展

年度检测总件数应不少于20件/区

生活热水

水温、嗜肺军团菌**

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场馆、住宿场所、医院、游泳洗浴场所不低于全部监测场所数的40%

每户不少于2件

游泳池水

水温、浑浊度、pH值、游离性余氯、化合性余氯、氧化还原电位(oRp)、氰尿酸、尿素、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游泳场所不低于全部监测场所数的20%

每户不少于3件

公共用品用具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总数

住宿场所、洗浴场所、美容美发场所不低于全部监测场所数的30%

每户不少于5件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风管内表面积尘量、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风管内表面真菌总数;新风量;送风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采样:撞击法,检验报告:各级平皿菌落数和总菌落数) 

冷却(凝)水中嗜肺军团菌**

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场馆、住宿场所、医院的集中空调不低于全部监测套数的50%

每户监测1~2套空调机组

 

冷却塔风险评估

辖区所有三级医院

每户不少于1套(塔)

集中空调运行管理风险评估(t/Bpma 0006-2020)

不少于2户

每户应包括全空气系统、空气-水系统

注:相关病源微生物的气溶胶检测*为建议开展项目;大型活动及体育赛事期间,水中嗜肺军团菌宜采用培养法及快速检测法同时进行。 

(二)采样、样品送检及实验室检验,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执行。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报告及相关记录,应有留档,并指定专人作为最终上报数据的审核人,严把上报结果的质量,严格遵守上报的时限。

乡镇四所工作总结篇3

在新的形式下如何才能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行为,建立起适应形势变化的新型运行机制,是摆在财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20__年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20__〉26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乡财政的管理,约束乡政府行为”,“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其财政支出可由县财政统筹安排,以保障其合理的财政支出需要”。为缓解乡镇财政困难,遏制乡镇债务,应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改革。

一、“乡财县管”的指导思想。

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行“乡财县管乡用”。通过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和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规范乡镇的财政收支行为,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合理安排预算支出,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不合理增长,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二、“乡财县管”的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全面实施原则。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在全面推行改革的基础上,区分乡镇不同情况,合理制定方案,统一组织实施。

(二)预算管理权不变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乡镇政府在县财政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

(三)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所有县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不得挪用乡镇财政资金;乡镇原有各项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程序审批。确保乡镇利益不受侵害。

(四)促进经济发展原则。方案设计要有利于调动乡镇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县乡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五)有利于提高效率原则。按照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简化审批环节和程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支、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县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

(一)预算共编。县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结合财力实际,兼顾需要和可能,明确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综合财政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

(二)账户统设。即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由县财政部门乡镇财政总会计账务,核算乡镇各项会计业务,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在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财政局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县财政专户分账户。分账户设“结算专户”、“工资专户”和“支出专户”三类。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先缴入结算专户,其中应上解财政收入再通过“结算专户”上缴县级国库。乡镇所有工资性支出通过县级国库或“结算专户”拨到“工资专户”,专门用于乡镇人员工资和民政定补人员补助的发放。工资以外的其他支出通过县级国库或“结算专户”拨到“支出专户”,由乡镇按规定开支。

(三)集中收付。乡镇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项财政收入缴入县级国库,由县财政进行核算。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优先保障人员工资。公务费支出由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季度财务收支计划,经乡镇领导签批后报县财政审批。村级财政补助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拨入村级资金专户,确保村级资金专款专用。

(四)采购统办。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县财政部门按照预算审核后,按政府采购有关法规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县财政部门直接拨付供应商。

(五)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农业税税收凭证等,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级财政部门,实行票款同行、以票核收,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隐匿各项收入。

同时,调整乡镇财政所管理体制和职能。乡财政所上划县财政部门,实行县财政对乡镇财政所的垂直管理。县财政局负责乡镇财政所的岗位设置、人事安排、业务管理考核等。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乡镇财政所干部日常学习教育、工作协调和相关工作考核等。乡镇财政所干部年终考评由县财政局和乡镇党委、政府共同进行。各乡镇设置报账员管理乡镇预算和报账。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财县管”改革工作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政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乡财县管”改革工作

实施方案和相关管理制度。各级监察、人事、国税、地税、人民银行等部门和单位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乡财县管”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完善县财政管理体制。按照积极稳妥、简明规范和让利于乡镇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困难乡镇的扶持力度,尽可能增加乡镇可用财力。制定激励措施,强化目标管理,调动和保护乡镇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三)规范乡镇财政支出管理。统一工资和津贴、补贴发放标准。根据乡镇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分类制定公务费定额。明确乡镇支出范围,健全各项开支标准,完善财务审批程序。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原则,优先保证人员工资正常发放,严格控制会议、招待、小车、电话等费用开支,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四)清理乡镇财政供给人员。由人事、编办、财政等部门共同组织进行。严格乡镇人员编制管理,严禁超编进人,严禁在编制外使用人员。对于清理清退范围的各类超编人员、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财政不得供给经费。

(五)核实乡镇各项债权债务。全面清理乡镇银行账户和票据,摸清乡镇收入家底。认真清理核实乡镇债权债务,并逐一登记造册报县政府备案,严禁新增负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消化现有债务。在确保人员工资和必要运转经费的前提下,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六)积极推广应用网络技术。要适应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需要,应用财务管理软件,实现县财政部门与乡镇财政所联网,逐步实现乡镇收入网上报解,收支计划网上申请和审核,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五、主要作用。

(一)规范了收入征管,挖掘了收入潜力。实行“乡财县管”,不仅规范了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业税收征管,而且有效遏制乡镇财政支出需求的膨胀,明显减少了乡镇不合理不合规的支出,从而从根本上治理了乱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同时,通过加强账户、票据的管理,实施综合财政预算,将“票款同行”、“以票管税(费)”、“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实处,既从源头上杜绝了乱收费、乱摊派现象的发生,又有效防止了乡镇截留挪用、坐收坐支和滥收滥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综合预算,统筹安排乡镇预算内外财力,有效保证了乡镇的基本支出需要,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乡镇预算内财力的不足。

(二)加强了支出管理,确保了工资发放。通过实行“乡财县管”,使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进一步延伸到乡镇,在乡镇初步建立了符合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财政管理框架。通过制定统一的支出范围、统一的定额标准、统一的财务核算制度,加强了支出管理,规范了支出行为,乡镇支出有据可依,财务核算规范透明,审批制度约束有力。支出应严格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顺序合理安排支出,保障乡镇工资正常发放,杜绝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实行乡财县管后,在加强支出管理的同时,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供给人员,乡镇不仅不能随意进人,还对原有的不在编人员进行了清理清退,清退人员财政一律不再供给。

(三)有效遏制了乡镇债务,缓解了乡镇财政困难。乡镇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债务负担太重、窟窿太大。实行“乡财县管”后,乡镇不能随意举债,有效扎住了乡镇“举债”的口子,为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创造了条件。改革后,通过彻底清查乡镇债务,对乡镇债务“先刹车、后消肿”,可以遏制债务膨胀。

(四)堵富了管理漏洞,提高了管理水平。实行乡财县管改革,在坚持乡镇“三权”不变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四个管住”,即管住了乡镇乱收费、管住了乡镇乱花钱、管住了乡镇乱进入、管住了乡镇乱举债,从根本上堵塞了收入截留、流失和支出挪用、浪费的漏洞,扎住了乡镇进入和举债的口子,极大地提高了县乡财政管理水平。将改革前乡镇财政管理水平比较低,收入无预算,支出无标准,票据不合规,账户不规范,财务不透明,特别是乡村财务管理尤为混乱的状况扭转,不仅加强了乡镇财政管理,还规范了村级的财务管理,节约了财政资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六、实施改革应解决的问题。

(一)必须纠正乡镇错误的“权力”观。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不少乡镇可能会认为剥夺了乡镇的资金管理“权”,对于这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要认真作好宣传解释工作,讲清“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主要目的是规范乡镇财政管理,提高乡镇财政运行水平,同时通过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县级财政“反哺”财政困难乡镇,增强乡镇财政的保障能力,使乡镇认识到推行改革“有利可图”。其次,在“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三权”不变的原则,即乡镇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县财政坚决不集中、不挤占、不平调。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程序审批,让乡镇的党政领导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力纠正了那些认为改革会揽“权”夺“力”的错误思想。

(二)必须解决“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问题。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县财政把乡镇的收入和支出都管起来了,有些人会产生错觉,认为“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体制无法实现。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明确应乡镇财政预算仍然由乡镇财政编制,县财政只是对乡镇预算编制起到指导、审核、监督的作用。二是在乡镇财政仍然保留了政府单位会计,乡镇的公用经费支出仍由乡镇财政管理、核算。三是明确财税收入仍由乡镇组织,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原列在总预算会计账户和农税会计账户的往来,除“与上级往来”转入县级“结算专户”外,其余转入乡镇“支出专户”。

(三)必须解决收入及时入账的问题。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首先必须管住乡镇的收入,那么如何保证乡镇收入及时进入县乡“结算专户”,确保收入及时入账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国地税部门征收的各项税款由税务部门直接上解县级国库;二是明确规定乡镇取得的除税收以外的收入(包括乡镇在本地的借入款)必须在两日内缴入乡镇“结算专户”,并由乡镇财政结算员及时缴入国库,以便县局及时了解乡镇收入情况。三是管住票据,乡镇使用的所有收费票据全部上收到县财政局管理,实行“限量领用、定期缴销、票单同行”的管理办法。四是对截留、隐匿、转移收入的,制定严厉的处罚和制约措施。

(四)必须解决严控支出的问题。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以后,要充分发挥县财政的管理监督作用,明确财政支出顺序,规范财政支出行为,确保乡镇重点支出到位。一是对人员工资、社保缴费和发给个人的津贴、补助,一律从县国库或“结算专户”直接拨付到相关机构计入个人账户。二是对支付给农民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农村低保补助、对计生家庭的奖励、农机具补助、救灾补助、优抚补助等国家对农民个人的补助,实施财政直补资金“一卡通”工程,由县级“结算专户”直接通过信用社发放到农民个人。三是对上级安排给乡镇的农田

水利、公共设施、设备购置等专项支出实行报账制。四是对金额较大的支出采取单独申报、单独审批的办法。五是合理界定乡镇负责人的资金审批权限,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六是实行拨款按计划、用钱按申报的制度。(五)必须解决改革运行成本问题。由于我县乡镇一般的距县城都有几十公里,最远的有100多公里。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如果频繁往返县城批钱、报账,运行成本势必增加,改革将难以体现实效。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县乡财政信息网络建设,配强计算机软硬件,并实现了“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查询”的目标。同时,简化工作流程,收入凭证每月分两次带交县局审核,支出凭证每月统一到县局审核一次,减少了原始凭证传递和财政结算员往返县城的次数。另外,把乡镇的乡级“结算专户”和“支出专户”都设在当地信用社,方便了乡镇的收支管理。

乡镇四所工作总结篇4

但是,乡镇财政作为中国各级财政体制中最为基础的一级,其公共财政建立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则缺乏实证研究。

就已有的文献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公共财政建设情况较好,但是中西部地区则是发生了和公共财政原则相比较为严重的“偏离”,甚至干脆就是“吃饭财政”,且债务缠身,陷入困境,根本谈不上公共财政(周飞舟,2002;谭秋成,2002;汪涣生、彭先发,2001)。

那么,在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到底是按照什么原则运行的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乡镇财政在近年来受到关注的第二个原因和“三农”问题中的农民负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造成农民负担屡减不下、越减越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层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直接和分税制改革联系在一起(赵阳和周飞舟,1999;张军,2002;陈锡文,2003)。

总结现有的研究,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困难和严重后果已经显得较为突出,但是这其中对于乡镇财政运作机制的实证研究则显得相对缺乏。换句话说,对乡镇财政困境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不足够,笼统地将其归因于分税制或者经济转型,都不能切实指中乡镇财政运作中的要害。而只是一般性地讲“中央财政喜气洋样,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叫娘”之类的流行语言就更难以说明问题的实质,对于理解乡镇财政的实际状况并无实际的帮助。

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在全国三个县(湖北XY、河南YL、江西tt)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农村基层财政状况调查,积累了大量这个方面的翔实资料和相关数据。本文就是在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的三个方面:收支结构、运转流程和困境成因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讨论,以求读者在读完本文后,能够对乡镇财政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本文分成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支出和收入,看看乡镇财政的收支结构有哪些特点;接下来展示一个乡镇财政的流程图,这个流程图将显示乡镇政府如何捉襟见肘、拆拆补补地过日子;最后一部分探讨乡镇财政何以会落到这个地步。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用一个乡的数据和资料做分析的基础,以图简明清晰,必要的时候结合其他乡的材料作对比和辅证。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结构

乡镇财政的收入规模在地区间差异极大。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个乡镇的财政收入可达几个亿,而西部地区许多乡镇则只有几十万的水平。笔者调查的几个乡镇财政收入维持在几百万元的水平,代表了中部地区一般的乡镇财政收入水平。在这一部分,通过对乡镇财政收入的分析,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乡镇财政收入以什么部分为主?在过去的10年间这种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组成

一般说来,乡镇财政总的收入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即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乡镇统筹收入和部门收费。对于后两个部分,有些地方将其统称为预算外收入,而有些地区则只将收费部分划为预算外收入。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部分做概念上的解释。

(1)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这是由乡财政所在县财政局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正规的税收入帐的资金。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是乡财政的最主要部分;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还包括上级返还和补助收入。

(2)乡镇统筹资金。这是由乡农经站入帐管理的资金收入,又被称为“五项统筹”①。

在多数情况下,统筹款是按人头从乡内农民摊派收取的。在许多乡镇,农民的劳务负担(义务工和积累工)也被换算成钱按人头从每个劳动力收取,所以除了统筹资金,乡农经站还有一笔所谓的“民工建勤”收入。

(3)部门收费。这是乡镇的各个行政或事业单位在提供服务时的有偿性收费,如土管所向土地开发商收取的服务费;学校向学生收/

!/取的杂费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收入有些是乡政府可以支配使用的,有些是乡政府不能支配的,由部门收取而部门直接使用,属于列收列支的范畴,如卫生院和学校的收费。

那么,这三个部分的比例如何?本文以江西tt县mS镇的情况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2000年mS镇的乡镇收入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占了接近3/4(包括预算内和返还补助),这是税的收入,而费的收入(乡镇统筹收入和部门收费,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非预算收入)超过了1/4.其他几个县的情况也与此接近。由此看来,在不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收入主要是以预算内财政收入为主①。

(二)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的结构

那么预算内财政的收入结构如何?一般而言,乡镇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这样三个部分:农业税收、工商税收和其他收入。农业税收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契税,又称“农业四税”。其中,农业税反映粮食产量增长带来的财政收入,而其他三项则反映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等产业带来的增长;工商税收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类是与当地非农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方税收,包括企业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这类税收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私营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繁荣程度以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另一类是杂税,包括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筵席税;最后一大部分是“其他收入”,包括罚没收入、从非预算收入中调入的收入。此处以2000年tt县mS镇为例分析税收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四税比其他三类税费的总和还要多,所以说与主要依赖工商税收的县级财政不同,乡镇财政主要依靠农业四税。这是不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的又一个特点。

(三)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结构的变化

这种严重依赖涉农税收的收入结构并非自来如此,而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下面仍以tt县mS镇的数据为例,来分析乡镇财政预算内收入10年来的变化情况。

图1列出了预算内总财政收入和其四类组成部分在1990~2000年11年间的变化情况。

图1显示出,明显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1993年。这一阶段农业税收同企业和个体户税种的总量相当,都是乡镇预算内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一期间总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工商税收的增长,而农业税收几乎没有变化;第二阶段是1994~1996年。

这一阶段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农业税收的高速增长。1993年农业四税共34万元,到1996年迅速增加到106万元,净增72万元,增幅达212%;而在同一时期,总财政收入也由75万元增长到146万元,净增71万元,这期间工商税收总额有所下降,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完全是靠农业税收的增长取得的。

第三个阶段是1997~2000年。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农业税收的增长重新出现一个平台,企业和个体户税种有一定的增长,但是总的财政收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农业税收在第二阶段的增长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是农产品价格在这个阶段有大幅度增长。自1993年到1995年,粮食类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从373.9上升到707(以1978年为100),上升了89%,而同期这个乡镇的农业税从31.1万元上升到56.3万元,上升幅度81%,几乎与农产品上涨价格幅度相同。另一个原因是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的增长速度也很快。在1993到1996年几个年度中,这两种税收分别从2万元和0.8万元增加到7.2万元和16.1万元。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按照税法规定都是应该据实征收,即按照每个农户的实际经济作物产量和生猪出栏头数征收,但是根据这次的调查,这些税收在实际中有些是按人头摊派的。实际上这也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①。从当地的文件中可以得到相应的证实:“……二是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水费存在平均摊派的现象。检查发现,我县仍然有一些乡、村干部迫于税费任务的压力,图省事走捷径,将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水费,按人口或面积分摊到农户。“(中共tt县委办、tt县人民政府办公室:《tt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自查情况的汇报》,2000年9月)

这种摊派的现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农民的负担。所以可以由此判断,在1993到1996年间,乡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完全是自农业四税而来,而农业四税的增长除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因素的影响外,靠摊派增加的农民负担也是一个重要的财政收入增长因素。

如果观察图1的第三阶段,就会发现,在各类税收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总财政收入还保持高速增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将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这个问题。

二、乡镇财政的支出结构

在论证了案例中乡镇财政的收入主要靠农业税收之后,本节考察乡镇财政的支出。应该说,这是考察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在多大程度上变为公共财政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本节的分析中,将努力把人员工资支出(“吃饭”)和公共品提供、公共建设支出(“办事”支出)区分开来,以考察乡镇财政“公共财政化”的程度如何。

(一)乡镇财政的支出

乡政府的支出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预算内的支出部分。预算内支出部分主要是指乡财政所在年初所做的预算内的支出,主要包括乡所辖各部门的工资开支和少量公用经费。

(2)乡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支出部分。除了预算内的支出,乡政府实际上是将所有可支配的资金汇到一起,放在一个“大盘子”使用的。这个大盘子包括乡统筹资金和可支配的部门收费。按照相应的文件规定,统筹资金以及部门收费都有严格规定的支出用途,如乡统筹必须用于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以及乡村道路修建;部门收费必须用于在本部门中的支出,但是卫生和教育部门的收费除外。所有这些资金虽然在名义上各有归属,实际上是放到乡政府这个“大盘子”里统一使用的。这也正是搞清楚乡财政运转的最为关键的部分。

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在各县各乡都不太一样,仍以tt县mS镇为例,2000年预算内加上非预算支出共341.5万元,其中,预算内财政支出即发工资的部分为257万元(占总支出的75%),而乡政府可直接支配的支出即“大盘子”为96.3万元(占总支出的25%)。如此看来,用于“吃饭”的钱占总支出的75%,乡镇财政还有25%的钱可以用来“办事”,还不能算作完完全全的“吃饭财政”。但这只是从帐面划分上算出来的结果,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乡镇财政吃饭的钱根本不够,还必须把一部分“大盘子”里办事的钱用来“吃饭”。

(二)乡镇财政支出中“大盘子”的使用

现在来看乡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是如何使用这些“大盘子”里的资金的。表3作了一个粗略的分类。

乡政府先将可控制的“大盘子”分成两大块,一块用于填补预算内缺口和维持日常运转(54.9万元),另一块用于教育(41万元)。教育的钱主要用于民办教师工资和校建;在第一块中,因为预算内的开支不够发放工资,所以将12.4万元(占非预算支出的13%)调入预算内(a),用于“垫付”预算缺口,以维持预算内的收支平衡;另外,编制外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差额补助单位(教育和卫生部门除外,其差额部分靠自己部门列收列支)的差额工资也要从这一块中出,这些工资额共25.6万元(27%)(B),只剩下16.9万元(18%)(C)去维持日常运转。

换句话说,乡政府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将“大盘子”中共38万元(a+B)的钱用于填补缺口、发放工资,也就是说,“吃饭”的钱将“办事”的钱挤占掉了38万元。如果我们现在再来算“吃饭”和“办事”财政的比重,这个比就变成了86%:14%,用于发工资的“吃饭”钱占掉了接近90%的乡镇财政总支出。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剩下的14%的“办事”的开支只是维持日常运作,并不是兴办公共事业。具体到mS镇来说,维持日常运作的开支包括人头办公费、招待费、报刊订阅费、车子维护费、水电费等。也就是说,这些“办事”的钱其实只是用来维持乡政府日常运作、用来开门上班的费用,称作“开门费用”更为合适,真正办事要花的钱则没有着落。如果从公共财政的角度上讲,本文分析中的案例谈不上有什么公共财政,因为乡镇财政基本没有公共品建设的开支。但是乡镇财政果真一点事情也不做吗?

(三)公共品建设:“办事”的钱从哪里来?

本报告不打算详细探讨乡镇财政的负债问题,但是由于乡镇财政基本全部用于“吃饭”,要办事和进行公共建设,除了从农民手里收钱之外,就要举债。所以本节简要描述一下乡政府的债务情况。在此仍以tt县mS镇为例。

mS镇政府自1995年以来开始欠下债务,1997年后更是频频举债,到2000年共欠下债务221.3万元,表4列出了其债务的明细情况。

镇政府借款的债主包括金融机构、上级财政部门、私人老板和专款,可谓五花八门,但是借款用途则明显大部分都是为了经济建设,办厂、建房的欠款共192.2万元,占借款总数的87%.根据访谈材料得知,这些建设大都是“跟着风向走”①,经济效益差,社会效益也不显着。

其中,只有建设农贸市场、学校建房、办公用房和扶助贫困地区借款等几项算得上公共品建设的内容,约占债务总额的43.1%.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的两笔债务是“借款过年”和“垫付税费”用的,这说明了乡镇财政已经开始沦落到“吃饭”也要靠借款的地步,但愿这在全国不是普遍现象。

(四)乡镇财政的运转流程:层层挤占

乡镇财政支出的这种运作结果,就形成了预算内资金对非预算资金、工资支出对公共支出的挤占现象。这里用两个挤占来加以概括:一是预算内的工资支出“挤占”了非预算收入。

在2000年,乡政府用12.4万元填补了预算内支出的缺口;我们可以称之为“跨预算挤占”;二是非预算中的编制外和差额补助工资部分入不敷出,“挤占”了统筹经费。这个挤占达25.6万元。由于是挤占部分和被挤占的部分都是非预算收入,所以我们姑且称之为“非预算挤占”。

笔者用一个流程图(图2)将mS镇的财政运转展示出来,图中清楚地表明乡镇财政在实际运作中“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乡镇财政的现状:(1)乡镇财政是地地道道的“吃饭”财政,如果要细分一下,政府总支出中有80%~90%的钱是发工资的“吃饭费”和10%~20%的“开门费”。(2)

要维持“吃饭”和开门也并不简单,乡镇政府需要用心良苦地将非预算财政的一部分调入预算内,又必须寻求另外的资金去填补非预算财政支出的缺口,简而言之,就是预算内挤占预算外,工资支出挤占乡镇统筹支出,而统筹和公共建设的支出便形成农民负担和债务。

(3)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财政主要依赖农业四税,而90年代后期,乡镇财政的缺口就主要靠借债和“空转”来真真假假的填补了。(4)挤占的结果就乡镇财政所能够提供的一点公共品建设都要靠借债来进行。

三、乡镇财政困境的成因

(一)支出方面:财政供养人口过多、机构臃肿

虽然中央屡屡强调精简机构,但政策到基层执行起来,往往是减了机构不减人,庙少了和尚照旧多。以河南许昌YL县为例:在1996年,YL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数总共为487个,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数为6130人;到2001年,机构总数减少到158个,但是编制数却增加到7108人。机构确实精简了,但是“吃饭”的人却增加了。这种县乡机构改革说到底只不过是将人员负担“从扁担的一端挪到了另一端”,工资开支不减反增。

从上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乡镇政府对于上级施加的财政压力(例如紧缩人员工资预算)实际上有灵活的资金调配手段(以上分析的“挤占”)来缓解。这些手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高额的工资支出和臃肿的“财政供养”群体。另外,由于工资支出预算由上级部门制定,乡镇财政也没有任何减低这部分预算的积极性,精减人员实际上意味着放弃这部分预算拨款。下面将调查的三个乡镇(江西tt县mS、河南YLmF、Dm)工资支出的比重(平均数)用图3列出来以备参考。

从图3可以看出,工资支出的比重在1993年到1994年有一个比较迅速的增长,由1992年的75%增长到1994年的85%以上。可见减不下来的人头费开支确实是乡镇财政面临的一大问题。但是,这些工资开支的增长是否是因为农村开展“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使教师队伍增大、教师开支增加导致的呢?因为在乡镇财政的人头费中,教师工资是最为庞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就来看这些减不下来的人头费是否都是给教师发的工资。

图4列出的是教师工资在总的工资支出中的比重,同样是三个乡镇的平均数。图4和图3作为对比,结论就清清楚楚了。教师工资支出的比重并没有随总工资支出的比重而上升,反而有轻微的下降。这个现象说明,乡镇政府中除教师之外的人员工资开支的确自1994年以来就存在着一定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超过了教师工资的增长速度。经过笔者对这三个乡镇的工资开支增长速度的计算,结果是: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1.6%;工资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4.6%;其中教师工资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0.9%.由此可见,不断增加的工资支出即人头费开支的确是乡镇财政的一个包袱,而教师的工资开支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增长速度并不快。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头费的快速增长呢?换句话说,乡镇财政之所以惨淡经营至此,就是因为不停地增长“财政供养人口”所致呢?

现在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些草率,因为财政供养人口的主体仍然是乡村教师,他们的工资开支就占了工资总额的60%~70%,而他们的工资增长并不快。除教师之外其他供养人口的工资增长虽然较快,但是其比重较小,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所以,人员过多、机构臃肿是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但很难断定这是最主要的和唯一的原因。

(二)收入方面:税源分析

本文在分析乡镇财政的收入构成时,指出了乡镇财政收入在过去的10年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靠工商税收,第二阶段靠农业税,第三阶段也就是最近5年收入增长来源不明确。没有税收来源而总收入却依然在帐面上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是因为将非预算的收入调入充当正常的财政收入,也就是本文前面分析

过的挤占行为。但是挤占总要有东西可“挤”

才行,没有可“挤”的收入来源,那么这个部分最终就是一笔空帐。

笔者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层层挤占的最终后果就是乡镇财政的“空转”,并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所谓“空转”,就是将一笔不属于财政收入的资金(许多情况下是乡镇统筹收入或者干脆就是借款)归入正规的财政收入帐户,然后再设立一些支出项目将这些资金提出;然后再纳入收入帐户,再支出,同一笔资金循环往复,魔术般地将收入和支出总量增大①。一般来说,“空转”的总量就是被“挤占”掉的资金数量。另外一个弥补“挤占”资金的办法就是征“探头税”。所谓“探头税”,就是向尚未开张的商业机构征收营业税,属于“寅吃卯粮”的做法。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乡镇之一———mS镇也不得不靠这些办法实现财政收入的增长,在2000年度,乡财政所就征了15万元的“探头税”以弥补缺口。这些“虚”的收入自1996年来就开始存在,以后逐年增多。将这些水份“挤掉”之后,重新计算这个乡镇在过去11年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得出图5.

可见在过去10年间乡镇财政的增长呈现一个“阶梯形”的状态,在第三个阶段,实际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用于地方财政的稳定税源,农业税收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都不足以作为地方财政的税源支柱。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wto,农民增收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尤其是乡镇财政要维持正常运转,必然要从其他税收尤其是工商业税收上取得收入。

在中西部地区,工商类税收的增长是缓慢的,至少比总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速度慢得多。

以mS镇为例,1990年到2000年,工商业税收增长了130%,但同期总财政收入增长了257%,两者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3%和25.7%,后者正好是前者的近两倍。那么工商税收的增长速度为何相对较慢呢?

这主要和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城镇经济进入国有经济向股份制和民营经济改制的时期,县乡两级的国有和集体工商企业纷纷改制。地方政府对于改制后的企业的征税成本急剧上升,同时有些地区也从长远考虑,不想对新成长的民营经济征收太高的税收以出现“杀鸡取卵”的后果。根据目前的分税体制,国税受影响较小,因为只要企业没有倒闭,国税是基本得到保证的。但县乡两级政府支配的地方税收则大受其苦(详细的分析参见赵阳和周飞舟,1999)。县级政府在税源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下移”到乡镇财政,这在缓解了本级财政压力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乡镇财政的困难。要考察这类情况,就要考察县乡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即基层政府的财政体制。

(三)财政体制和县乡关系

与“分税制”改革配套的重要措施是加大不同地区间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对不发达地区作出补偿。但是转移支付的措施因为各种原因至今也没有得到完善,到2000年,转移支付的总量只占非常小的份额(张立承,2003)。

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的滞后,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间的财政状况的差距。按照分税制的税收返还标准,发达地区得到了较多的返还收入,而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由于返还收入较少而变得比较困难。在这些不发达地区,省级政府通过制定与其所辖市县的财政体制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困难下移,这就出现了许多讨论财政体制的文献中所说的“收入上收”和“支出下移”的效应。乡镇财政因为位于整个国家财政体制的最底一层,无法再将支出责任“下移”而变成了税制改革后果的最终一级承受者。下面仍然以乡镇财政的具体材料来看财政体制的连锁效应。

仍以江西为例,随着分税制在中央和省级之间展开,tt县的县级和乡级财政之间也进行了改革,但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县乡之间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分税制,而是采用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的分税制和以前的“财政包干”制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型”的财政体制。

与分税制要求大力度的配套转移支付的特点相比,这种体制对转移支付的要求比较小,但与“财政包干”制相比,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的乡镇不利。换句话说,在这种财政体制下,增收速度缓慢的乡镇受到了较大的压力。

就mS镇而言,改革以前在“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体制下,一直是一个财政上解乡镇。

在改革之后,由于其税种结构的原因,被定为体制补助乡镇,这主要是因为税收中被划为国税的部分比重较其他乡镇大的缘故。新体制使mS镇在改革之初得到了较多的补助收入,但是在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的情况下,mS镇面临的体制压力越来越大。

图6显示,1995年mS镇得到了29万元的体制补助收入,占其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8%,但是在新体制下,体制补助收入迅速下降,而财政收入要保持连年增长,到1999年,mS镇要向县财政上解5万元了。毫无疑问,这个图显示出mS镇的“日子”在1996年以后还是变得越来越难过。结合前面讨论的两个原因———“吃饭”财政和税源枯竭,财政体制的这种“收入上移”的效应无疑是严重的。为什么?下面我们将这三个原因结合在一起总结一下。

从支出上说,以工资支出为主的“吃饭”财政具有很强的刚性特点,即不能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从收入上来说,主要依靠农业税收以及“挤占”、“借款”的手段取得收入无疑是非常不稳定的,上一年的收入增长不能保证下一个财政年度取得同样的增长。但是收入的增长却往往使得工资支出得到立竿见影的增长。这种收入和支出结构的特点使乡镇财政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状况。借此人们可以理解为何乡镇干部一年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农民收取上缴税费,说得极端一些,这是一个乡镇干部靠从农民手里收钱给自己发工资的财政体制。

这种尴尬的状况本来有待于靠县乡间稳定、可靠的财政关系加以缓解和弥补缺口,因为在不发达地区,人们无法期望这些乡镇在短期内有繁荣的工商业和由此带来的稳定税收。但是人们在个案中看到,乡镇财政恰恰是在困难的时候得不到财政体制的转移支付,这无疑是乡镇财政处于危险边缘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一级独立财政核算单位,本来应当担负起发展地方经济、处理公共事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但是从以上分析的乡镇财政的运转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乡镇财政主要依靠作为地方税收主体的农业税收,所以使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发展非农经济尤其是地方工商业的动力有所减弱。实际上,在大部分中西部的传统农区,人们也不能期望地方的非农产业能够支撑一个乡镇政府和教育的巨大开支。

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对提供公共品服务、建立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经常是有心无力。实际上,这些地方的乡镇政府和干部一年中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是两项:一项是计划生育,另一项就是收钱给自己发工资。收钱给自己发工资一旦成为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非常容易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和影响地方的社会稳定。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农村的不稳定现象都或多或少地与此有关。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思:为何本来就是要维持基层社会稳定的地方部门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所以从乡镇财政的现状来看,乡财政不但没有在基层公共财政建设和财政分权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反而因为“挤占”和加重负担、负债等现象而造成一些经济问题和社会不稳定现象的产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改革财政体制入手,这也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弱化乡财政职能甚至取消乡财政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从公共财政的理论角度出发,乡财政无疑又是公共财政建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层单位,取消乡财政必然会给以后中国基层政府的公共品建设带来高昂的监督和信息成本,所以从对乡镇财政的现状和未来两方面考虑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是有困难的。

本文的看法是,只要从公共财政建设的角度和乡镇财政现存的问题出发,有效地改革现行的基层财政体制还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人员工资“挤占”公共财政的现象根源,还是通过乡镇财政发放的工资数额过于庞大。实际上,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乡村教师的工资开支。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讲,这部分开支应该从更

高级别的财政支出才更为合理。人员工资总量越小,“挤占”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对于乡镇财政管辖内的公共建设开支,应该建立明确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基层财政的公共建设开支大部分实际上都属于非预算或预算外开支,而上级财政对预算外开支的监管非常薄弱,这就使这部分资金或被挤占、或被滥用,根本无法进行实际的公共品建设。

再次,从整个财政体制上讲,应该尽快建立起地区间有效公平的转移支付制度,这是保证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公共财政建设的基础。

注释:

①有关公共财政的原则以及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因为相关文献中论述甚详,本文不再赘述,可以参见谭秋成(2002),王卫星(2000),tiebout(1956)和费雪(2000)。

①五项统筹因为从农民头上摊派收取,所以被视为农民负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五项分别是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优抚以及乡村道路修建。

①乡级财政收入以预算内收入为主在全国并非是一种唯一不变的情况,在我们调查过的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预算外的收入超过了预算内而成为乡镇政府的主要可支配收入。

①在全国许多地区,农业特产税都存在着平均分摊的现象,包括按照原有基数加成分摊和按人口、田亩平均分摊以及按照山林、水塘面积分摊等各种形式(尹洪波,1997)。

①1995年,mS镇为了发展适应全国的形势,开始办乡镇企业。先从乡镇中领工资的政府人员、教师和医生入股集资20万元,又向县财政局借款30万元,办起了"泰路塑胶有限公司".企业办起后刚还清职工集资的股本之后就倒闭了。欠县财政局的30万就这样"挂"了起来。

1997年,tt县在县政府的倡导下,在县城的东南侧兴建了一个新的经济开发区以招商引资。

乡镇四所工作总结篇5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工作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今年“四个十”重点工作,切实抓好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建设,方便群众办事,改善工作环境,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这既是一次现场会,也是一次经验交流会,更是一次工作推进会。刚才,我们组织大家参观了车头镇便民服务一条街、车头镇政府大院规范化建设等为民办事设施现场,听取了车头、镇岗、龙布等三个乡(镇)的经验介绍,其它乡镇和有关部门也谈了各自的设想和打算,目的就是要使大家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找出差距,采取措施,扎实工作,全面推进我县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建设。下面,就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今年以来工作的简要回顾

年初,针对我县大部分乡镇政府为民服务设施比较简陋,管理不够规范的实际,县委、县政府作出了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府为民服务设施的决定,并把它列为今年全县“四个十”重点工作。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有的乡镇动作快,工作实,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方案》,提出了完善乡镇政府为民服务设施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二是县委组织部、村建办梳理和归纳了乡镇党委、站所及村级为民办事各项规章制度;三是高云山、长沙、版石等乡镇提出了改造乡镇政府危房的初步方案;四是车头、孔田、镇岗、三百山、鹤仔、欣山、龙布等乡镇对政府大院进行了建设和改造;五是车头、镇岗等乡镇整合了站所资源,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车头镇还建立了群众办事全程制度,绘制了便民服务导政示意图,印制了《群众办事指南》,户均一本,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总结车头镇的做法,我认为有五条经验:一是整合了便民服务资源,形成了便民服务一条街。二是政策透明,办事程序公开、有序。三是限时办结,工作效率高,群众满意度高。四是规范了机关管理,如实行办公区与生活区分开管理,方便群众办事;对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去向明了;制定工作首问责任制等;五是整治了机关环境,因地制宜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并划分了卫生责任区。六是部门配合好。但是,我县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如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乡镇还存在等待观望态度,工作迟迟不动;有的乡镇站所主管部门强调部门利益,在工作支持和配合上做得不够;乡镇为民办事设施建设资金较困难等。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基础性建设,是搞好“三民”活动的基石和主要保障。随着形势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转变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健全工作制度,用规范的运行机制来保证农村工作的高效率,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实践“xxxx”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高度,充分认识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敏于小中见大,善于创新理念。乡镇政府机关长期生活、办公一体化存在许多弊端,同时有些乡镇环境差、伙食差,留不住干部。因此,我们要用公司运作理念来谋划行政办公。

二要敏于把握差距,善于重点突破。我县存在的差距有三点:一是有些乡镇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二是政策水平与其职责不相适应。三是工作透明度、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不高。我们要抓住两个突破:一是为民办事设施的突破。整合站所资源,要新建的要量入而出,各部门要开绿灯,给乡镇适当的资金支持。二是便民措施和干部规范化管理的突破。实行程序公开、政策透明、限时办结、首问责任制等。

三要敏于洞察机遇,善于乘势而上。县委、县政府将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工作列入“四个十”重点工程,并且又有政策支持、群众有呼应、部门配合。大家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三、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建设

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要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加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转变政府职能,改善群众办事环境,依法建立系统的工作程序,对政府工作的决策、管理、协调、监督等工作环节明确规范,建立起指挥灵活、决策民主、管理到位、办事高效、政务公开、协调有序、监督有力的全过程管理运行机制。今年,我县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的工作目标和总体思路是:立足实际,把改善环境和完善制度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实施“3618”工

程,即年内抓好3个乡镇(高云山、长沙、版石)政府危房的改造;抓好6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鹤仔、孔田、三百山、欣山、车头、龙布、镇岗等)的规范化建设,使之成为全县各乡镇规范化建设的示范和样板;对全县18个乡镇政府大院及圩镇主要街道进行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合乡镇站所资源,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乡镇各项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因此,要坚持高起点起步,高标准运作,力求工作的系统性、统一性和长效性,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运行,逐步建立起为民办事的长效机制。XX年,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调查摸底,做好规划设计。各乡镇要对本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的现状和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根据县委、县政府完善乡镇政府为民服务设施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方案》,初步确定建设和改造项目重点,由各乡镇联系县建设部门进行规划设计,作好为民办事长远总体规划,报县委、县政府审定后,确定建设重点乡镇、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规划设计完成之后各乡镇要认真组织实施。同时,各乡镇、各部门要制定好本年度工作要点和实施方案,于6月15日前报县委组织部、村建办。

二是结合实际,完善规章制度。在做好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乡镇政府、各站所的特点,制定完善各乡镇政府、站所的有关为民、便民的规章制度。重点制定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度、挂牌上岗制度、群众监督制度、接待制度等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的制度要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既有对干部的约束、监督,又有对群众的服务规范。制度的运行既能体现干部执政为民素质,也能让群众感受到干部作风的转变。如办事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一定要确切,不能敷衍了事,对办事程序、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要逐项向社会公示。

三是整合资源,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各乡(镇)要从转变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出发,按照方便群众、利于监督、简便易行和切实有效的原则,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或服务大厅,整合乡镇的有关职能部门资源,实行集中办公,挂牌上岗,一条龙服务,把涉及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能和办事制度、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方法、服务承诺公开上墙,把有关农村工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以及政府为群众办实事情况向群众公开。年内,要求各乡(镇)落实好60平方米以上的便民办公场所,落实好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保证服务大厅运转有序、群众满意。

四是突出重点,分类分步推进。实施“3618”工程,长沙、高云山、版石等乡镇重点抓好政府办公危房的改造新建工程,要求在6月底前搞好工程设计规划、办好土地审批手续;10月底前完成任务的70%以上;12月底前全面完成工程任务;同时,抓好办公大楼周边环境绿化建设。除版石、长沙、高云山等三个乡镇之外的其他乡镇,重点抓好为民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抓好政府、站所、圩镇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做到政府、站所、圩镇区域内有绿化带或绿化池,种植了花草树木,办公场所室内外整洁美观,有路灯照明设施,整修了线路和办公牌挂放。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确保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已成立了完善乡镇政府群众办事设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邝光华任组长,县委常委

、组织部长卓邦友,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唐庆敏,县人大副主任罗明月为副组长,在座的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及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有关工作的协调、督导、服务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把完善乡镇政府群众办事设施工作列为本乡镇、本单位今年的重要中心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把这项工作的开展当作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这项工作作为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重点突破,精心组织实施。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抓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经常过问、定期研究,狠抓落实。

2、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抓好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规范化建设,一定要注意从本乡镇的实际出发,确立规范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内容方式和工作机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整体推进、统一规范,既要一步到位,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切忌搞形式主义,切忌搞成变相的达标活动,切忌以此增加群众的负担。为切实

抓好这项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做到“八个必须”:一是必须成立机构,专人专抓;二是必须制定方案,搞好规划,不搞盲目乱干,以免造成浪费和损失;三是必须拓宽筹资渠道,采取财政拔一点、乡镇筹一点、站所主管单位出一点、挂点单位助一点的办法,广泛筹集资金,对站所主管部门要求在落实本部门为民办事专项经费的基础上,为乡镇筹措提供扶持资金2万元以上;四是必须坚持单位挂钩帮扶,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五是必须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注重加强上下联系,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思想统一起来,把人心凝聚起来,全力投入到为民办事设施建设中去;六是必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责任单位要从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共同把任务落实好、完成好;七是必须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八是必须管好项目建设资金,要通过招标投标的办法来采购物资,确定工程施工队,以降低建设成本。

3、强化督查,严格考核。为保证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各项工作的落实,县委、县政府已成立了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督查考核小组,制定了具体的考评细则,把完善乡镇政府为民办事设施工作列为县委、县政府今年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考核实行集中考评与平时考评相结合,硬性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定项与定量相结合。平时考核根据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经常性跟踪督促检查。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年末进行全面汇总考评。对完成任务好、群众评价高的乡镇、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消极被动,行动迟缓的,视情节轻重给相关责任人进行谈话诫勉;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力,任务不完成的,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做出组织处理。

五、立足实际,注重实效,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

乡镇四所工作总结篇6

一、考核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科学的原则;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原则;随机抽查与定点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平时督查测评与年度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考核,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展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阶段性成果和年度治理成效,最终达到“以考促变、以评促改、以核定绩”的目的。

二、考核对象及分类

乡镇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分类,以县2013年度乡镇(街道)目标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为依据,进行分类考核,主要考核乡镇场镇及村庄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三、考核内容

分乡镇场镇和村庄两大板块,按照《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四化”标准》考核要求,主要就环境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风貌建设)、制度化“四化”进行分项考评、考核。到年底,全县所有乡镇场镇和80%的村庄要达到“四化”标准。

(一)总体内容:

1.各乡镇环境治理“四化”情况,重点是集镇、居民聚居点以及主要公路沿线、节点、公共场所等区域的“四化”情况。

2.风貌塑造,重点是集镇、新农村示范点、主要公路沿线的风貌塑造情况及建(构)筑物立面清理情况。镇(乡)主要街道、高速公路、省道及旅游公路沿线风貌塑造覆盖率达60%,村庄40%以上。

3.集镇垃圾、污水治理及废弃物处理情况,农村生活垃圾“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转、县处理”模式推行情况,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配套情况。

4.集镇“五乱”、农户“三乱”治理情况。

5.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等治理情况,主要是集镇街道管线建设,广告、店招治理,乱停乱放治理,农贸市场治理以及日常保洁情况。

6.乡镇集镇园林绿化、村庄庭院绿化情况。

7.农村“五创”及“六清六改”情况。

8.水体与空气情况。

9.集镇“四害”等病媒体生物密度控制情况。

10.制度建设情况。

(二)专项治理:

1.实施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村庄)”创建的2个乡镇和15个村庄实现示范目标。

2.公路沿线环境专项治理情况。

3.流域环境专项治理开展情况。

4.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环境专项治理情况,“红五月”环境专项治理情况。

5.“除陋习、树新风”、“七进”等活动开展情况。

6.《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宣传贯彻情况。

四、考核方法

(一)操作方式

1.平时考评。由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实施,采取平时督查、按月通报的方式进行。一是县内每月督查考评结果作为各乡镇平时考评绩效依据;二是省市上级部门暗访、督导通报情况作为相关乡镇平时环境治理绩效依据。

2.年终考核。采取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是自查总结,2013年12月15—20日为自查阶段,由各乡镇进行全面自查,形成自查报告,并书面(含电子文档)报送县治理办。二是集中考核,2013年12月20—31日为集中考核阶段,由县治理办牵头组织实施。三是迎接省市相关工作验收和检查考核,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计分方式

1.计分比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基本分值为5分。

2.扣分事项。明查、暗访中未按县督查组“督办通知单”要求及时整改、被新闻媒体曝光的,每件次扣减0.1-0.5分;被县主要领导督导点名通报批评每次扣减0.5-1分;被市级领导督导点名通报批评、暗访(明查)曝光的,每件次扣减1-2分;被省级督导点名通报批评、暗访(明查)曝光的,每件次扣减1.5-3分;未完成环境综合治理信息报送任务的,每少完成1条扣减目标分0.1分。扣分事项累计执行,扣完(5分)为止。

3.加分事项。环境治理工作获得市委、市政府或市级相关部门通报表扬或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表扬的,每一项加0.5分,获得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或领导批示表扬的,每一项加1分。加分事项累计执行,但总额不超过3分。

4.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村庄)”创建为硬性任务,创建成功,乡镇加1分、村庄加0.5分;如创建不成功,乡镇扣2分、村庄扣1分。

五、结果运用

乡镇四所工作总结篇7

我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财政局和县各有关部门及各乡镇的大力支持下,在认真总结景洪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大胆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改革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下面,就我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现场会情况

(一)工作安排部署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今年4月24日在景洪召开的全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现场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模式、深化改革,我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相关相关单位学习传达景洪会议精神,并就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这项改革需要把握的重点,以及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作了安排,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有序推进,确保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取得实效。

(二)强化组织领导情况

按照省州要求,为保证我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财政局、宣传部、人大、人事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财政局下设办公室,积极开展对改革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具体措施

一抓宣传动员。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开展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广泛宣传,为全面推进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抓方案制定。按照改革工作在10月底前完成的要求,及时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深入研究,制定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三抓基础数据的清理。切实抓好乡镇财政收支、财政供养人员的清理、乡镇债权债务的清理,做实基础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四抓干部培训。切实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财务、计算机、网络等有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让基层财政所的同志吸收新的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更好地服务基层和农村;五抓工作纪律。切实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乡镇和村组财务监管,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纪律规定,及时纠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杜绝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之机私分资产、滥发钱物,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二、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一)财政所人员配备管理及工作职能情况

县下辖七乡三镇,10个财政所。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在我县推开后,乡镇财政所划归财政局管理,通过县财政局与人事局摸底调研,我县财政所编制核定定为每所5名。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总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票据管理员岗位。各岗位按照规定交叉任职,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总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据管理员。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治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总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治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票据管理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三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情况。

1.县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情况

我县根据《预算法》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意见》要求,取消了乡镇一级财政,将全县10个乡镇作为县级预算单位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管理模式所形成的财权分配格局。取消乡镇一级财政后,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的派出机构上划县财政局管理,代行县财政局的相关职能。

2.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制定情况。

我县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紧紧围绕全县财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工资、保运转”为首要目标。自以来,全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作了较大的调整,乡镇一级全部纳入了经费包干,定额定编标准化管理,收入任务不再纳入考核范围,其中人员经费按全额预算;社会保障缴费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执行;公务费按照人均元的标准执行;车修费每个乡镇一个车编按10000元的标准执行,其他业务及办公费按区类划分8-12万元不等。近年来我县财政收入虽然得到大幅增长,但由于我县财政基础薄弱,本级财政收入只占财政支出的1%左右,“吃饭财政”的状况依旧得不到大的改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现有财力难以维持和满足不断发展的工作需要,基本的下乡及其他县级部门执行的补助标准乡镇一级依然难以实现。

3.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及资金整合情况。

我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整合资金领导小组,并与相关整合部门签订了资金整合责任状,层层抓落实,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照整合资源,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根据各自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来进行组织实施以带动各部门实施的积极性。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组织项目验收,对项目实施比较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并制定相关续后管理的村规民约。

4.基础信息库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有效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规范部门预算基本支出管理,根据州财政局统一部署,我县于起全面启动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我县纳入数据库统计范围的财政供养人员,包括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全额拨款(补助)或差额补助经费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民政部门优抚对象、村干部、下岗职工、城镇低保对象不在统计之列。统计信息包括单位信息和人员信息两大类。其中,单位信息主要包括单位性质、主管部门、人员编制、实有人数、财政经费供给方式、年度财务收支状况等内容;人员信息主要包括身份证号码、姓名、年龄、性别、职务、技术职称、身份、工资标准等内容,全县供养人数5906人,其中:在职4198人,离休66人,退休1642人。

5.软件应用情况

我县各预算单位(包括乡镇)全部纳入了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范围,按照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规范化管理,县级各单位及十个乡镇均使用了财政厅开发的dbcs部门预算管理软件,使用率达100%,通过使用dbcs部门预算管理软件,全县基本上消除了“隐性”测算的隐患,进一步规范了预算管理,节约了财政资金。但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对该软件只能做年初预算而无调整功能表示遗憾,希望在今后的改进中能够增加这一功能。

三、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加快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进程,进一步规范了乡镇财务收支,强化了乡镇债务管理和乡镇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全县乡镇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通过改革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进程。改革后,乡镇运转支出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多种因素分配,兼顾乡镇多方利益,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要求。

二是通过改革规范了乡镇财务收支行为。由于乡镇管理层次和财务人员素质不一,乡镇财务难以规范,通过制定统一的支出范围、统一的定额标准、统一的财务核算制度,使用统一的管理软件,进一步加强支出管理,规范支出行为。乡镇支出有据可依,财务核算规范透明,审批制度约束有力,从根本上防范了乡镇财务管理上的混乱现象。

三是通过改革遏制乡镇债务,缓解了乡镇财政困难。通过改革一方面锁定了乡镇债务,取消了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有效扎住了乡镇“举债”的口子;另一方面,对债务化解实行奖补,达到了控制增量和消化存量的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创造了条件。

四是通过改革规范了非税收入征管。通过加强账户、票据的管理,将“票款同行”、“以票管税(费)”、“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实处,有效防止了乡镇截留挪用、坐收坐支和滥收滥支现象。

五是改革后乡镇支出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支出进度趋于均衡、合理,有效避免了年初支出紧张,年末突击花钱的情况。

四、目前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从我县推进“乡财县管”改革情况来看,“乡财县管”改革中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落后的乡镇易于产生依赖上级财政的思想。我县乡镇多属财政赤字乡镇,几乎不存在县级财政挤占乡镇财政收入的问题。实行“乡财县管”后,将出现县级财政弥补乡镇资金支出缺口的情况,这样,一些困难乡镇就有了保障,收支缺口由县里兜底,自然产生依赖上级财政的思想,其财政增收的积极性降低

2.乡镇政府化解债务的积极性降低。实行“乡财县管”后,债务对乡镇领导来说有所解脱,但从另一方面看,将会导致乡镇债务高悬。乡镇债务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乡镇负债问题迟早应通过各种途径、办法得到解决,否则,这个矛盾总有一天会激化,最终转移到上级财政。

3.实施“乡财县管”工作需要网络平台支撑。但是,要实现乡财县管网络化管理建设,需要相关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投入网络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及硬件设备购置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4.乡镇财政所的业务量越来越大,人员紧缺、经费紧张、设备落后已成为突出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都要落实到户到人,农户一般要得到多项补贴,这些最终都要靠财政所来落实,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成倍甚至几倍、十几倍地增加,但近年来乡镇财政所基本没有安排新工作人员,很多还是原财政所人员,很难满足财政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财政所工作量的大幅度增长,需要的办公经费开支也相应增长。

五、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建立乡镇财政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办法,在规范和完善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的基础上,加强对乡镇财政收入的综合考评,实行乡镇财政收入主要领导负责制。

乡镇四所工作总结篇8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职能,切实加强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提高乡(镇)财政调控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由乡(镇)财政对其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财务实行“零户统管”,即:在单位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及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由乡(镇)会计核算站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和财务统一进行管理和核算。第二条凡经费预算和领拨关系在乡(镇)的全额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纳入“零户统管”;实行自收自支管理的单位暂不纳入。

第二章机构和人员组成

第三条根据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及乡(镇)财政的管理职能,在乡(镇)财政所设立会计核算站,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负责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零户统管”工作。第四条根据乡(镇)财政管理职能及实施“零户统管”的工作需要,按照乡(镇)机构规模和工作量大小,乡(镇)财政配备干部3至5人。其中:财政所所长兼会计核算站站长、总会计1人,统管会计1至2人,专职出纳1人。人事关系统一由县(市)区财政局管理。

第五条按照乡(镇)财政干部的编制人数,现有乡(镇)财政干部不足的,可结合县、乡机构改革,首先从各县(市)区财政局干部中选派,其次可从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中选调,不再新增人员编制。其任职条件是:自觉遵守财政财务法规,具有财会专科以上学历或助理会计师以上职称。

第六条实施“零户统管”后,各乡(镇)的行政事业单位可根据需要设置报账员1名,负责单位内部各种收费票据、存款、现金的临时收取、交存、报销等工作。

第三章运作方式

第七条实施“零户统管”后,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不得再开立银行账户,所取得的政府性基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应分别按照《预算法》及各县(市)区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直接缴入指定国库账户或财政专户管理。单位预算外资金政府统筹后的余额,其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

第八条乡(镇)财政要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和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的要求,在编制单位预算时,首先使用单位统筹后的预算外资金,不足部分再由财政预算安排。

单位预算经乡(镇)人代会审议通过后,书面下达各单位执行。

第九条批准的单位预算支出,符合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零星开支,由原单位负责人一支笔审批,金额较大的由乡(镇)政府集体讨论审批。单位按管理权限报批后,由单位设置的报账员定期到财政审核报账。

第十条乡(镇)财政要按照《会计法》、《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各单位的预算指标、经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明细账,负责编报会计报表,定期向各单位通报收、支执行和资金结余情况。

第四章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乡(镇)财政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全面开展“零户统管”工作,业务上接受上级财政部门的指导,并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第十二条在对各单位进行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做好会计档案,会计资料及财产物资的交接工作。各单位已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仍然由原单位负责催收和偿还。

第十三条严格执行国家财经制度和规定,制定相应的支出管理和审批制度,建立健全会计岗位职责及监督制约机制。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试行办法》自之日起在全市各乡(镇)执行。在此之前已实施“零户统管”的乡(镇),按本办法进行规范管理。

乡镇四所工作总结篇9

一、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现场会情况

(一)工作安排部署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今年4月24日在景洪召开的全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现场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模式、深化改革,我县人民政府及时组织相关相关单位学习传达景洪会议精神,并就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这项改革需要把握的重点,以及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作了安排,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有序推进,确保全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取得实效。

(二)强化组织领导情况

按照省州要求,为保证我县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财政局、宣传部、人大、人事局、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财政局下设办公室,积极开展对改革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为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具体措施

一抓宣传动员。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开展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广泛宣传,为全面推进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抓方案制定。按照改革工作在10月底前完成的要求,及时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深入研究,制定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三抓基础数据的清理。切实抓好乡镇财政收支、财政供养人员的清理、乡镇债权债务的清理,做实基础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四抓干部培训。切实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财务、计算机、网络等有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让基层财政所的同志吸收新的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更好地服务基层和农村;五抓工作纪律。切实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乡镇和村组财务监管,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纪律规定,及时纠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杜绝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之机私分资产、滥发钱物,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二、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一)财政所人员配备管理及工作职能情况

县下辖七乡三镇,10个财政所。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工作在我县推开后,乡镇财政所划归财政局管理,通过县财政局与人事局摸底调研,我县财政所编制核定定为每所5名。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总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票据管理员岗位。各岗位按照规定交叉任职,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总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据管理员。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治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总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治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票据管理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三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情况。

1.县对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情况

我县根据《预算法》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意见》要求,取消了乡镇一级财政,将全县10个乡镇作为县级预算单位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管理模式所形成的财权分配格局。取消乡镇一级财政后,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的派出机构上划县财政局管理,代行县财政局的相关职能。

2.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制定情况。

我县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紧紧围绕全县财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工资、保运转”为首要目标。自以来,全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作了较大的调整,乡镇一级全部纳入了经费包干,定额定编标准化管理,收入任务不再纳入考核范围,其中人员经费按全额预算;社会保障缴费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执行;公务费按照人均元的标准执行;车修费每个乡镇一个车编按10000元的标准执行,其他业务及办公费按区类划分8-12万元不等。近年来我县财政收入虽然得到大幅增长,但由于我县财政基础薄弱,本级财政收入只占财政支出的1%左右,“吃饭财政”的状况依旧得不到大的改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现有财力难以维持和满足不断发展的工作需要,基本的下乡及其他县级部门执行的补助标准乡镇一级依然难以实现。

3.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及资金整合情况。

我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整合资金领导小组,并与相关整合部门签订了资金整合责任状,层层抓落实,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照整合资源,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根据各自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来进行组织实施以带动各部门实施的积极性。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组织项目验收,对项目实施比较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并制定相关续后管理的村规民约。

4.基础信息库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有效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规范部门预算基本支出管理,根据州财政局统一部署,我县于起全面启动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我县纳入数据库统计范围的财政供养人员,包括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全额拨款(补助)或差额补助经费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民政部门优抚对象、村干部、下岗职工、城镇低保对象不在统计之列。统计信息包括单位信息和人员信息两大类。其中,单位信息主要包括单位性质、主管部门、人员编制、实有人数、财政经费供给方式、年度财务收支状况等内容;人员信息主要包括身份证号码、姓名、年龄、性别、职务、技术职称、身份、工资标准等内容,全县供养人数5906人,其中:在职4198人,离休66人,退休1642人。

5.软件应用情况

我县各预算单位(包括乡镇)全部纳入了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范围,按照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规范化管理,县级各单位及十个乡镇均使用了财政厅开发的dbcs部门预算管理软件,使用率达100%,通过使用dbcs部门预算管理软件,全县基本上消除了“隐性”测算的隐患,进一步规范了预算管理,节约了财政资金。但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对该软件只能做年初预算而无调整功能表示遗憾,希望在今后的改进中能够增加这一功能。

三、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加快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进程,进一步规范了乡镇财务收支,强化了乡镇债务管理和乡镇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全县乡镇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通过改革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进程。改革后,乡镇运转支出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多种因素分配,兼顾乡镇多方利益,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均等化要求。

二是通过改革规范了乡镇财务收支行为。由于乡镇管理层次和财务人员素质不一,乡镇财务难以规范,通过制定统一的支出范围、统一的定额标准、统一的财务核算制度,使用统一的管理软件,进一步加强支出管理,规范支出行为。乡镇支出有据可依,财务核算规范透明,审批制度约束有力,从根本上防范了乡镇财务管理上的混乱现象。

三是通过改革遏制乡镇债务,缓解了乡镇财政困难。通过改革一方面锁定了乡镇债务,取消了乡镇政府的举债权,有效扎住了乡镇“举债”的口子;另一方面,对债务化解实行奖补,达到了控制增量和消化存量的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创造了条件。

四是通过改革规范了非税收入征管。通过加强账户、票据的管理,将“票款同行”、“以票管税(费)”、“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实处,有效防止了乡镇截留挪用、坐收坐支和滥收滥支现象。

五是改革后乡镇支出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支出进度趋于均衡、合理,有效避免了年初支出紧张,年末突击花钱的情况。

四、目前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从我县推进“乡财县管”改革情况来看,“乡财县管”改革中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落后的乡镇易于产生依赖上级财政的思想。我县乡镇多属财政赤字乡镇,几乎不存在县级财政挤占乡镇财政收入的问题。实行“乡财县管”后,将出现县级财政弥补乡镇资金支出缺口的情况,这样,一些困难乡镇就有了保障,收支缺口由县里兜底,自然产生依赖上级财政的思想,其财政增收的积极性降低

2.乡镇政府化解债务的积极性降低。实行“乡财县管”后,债务对乡镇领导来说有所解脱,但从另一方面看,将会导致乡镇债务高悬。乡镇债务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乡镇负债问题迟早应通过各种途径、办法得到解决,否则,这个矛盾总有一天会激化,最终转移到上级财政。

3.实施“乡财县管”工作需要网络平台支撑。但是,要实现乡财县管网络化管理建设,需要相关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投入网络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及硬件设备购置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4.乡镇财政所的业务量越来越大,人员紧缺、经费紧张、设备落后已成为突出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都要落实到户到人,农户一般要得到多项补贴,这些最终都要靠财政所来落实,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成倍甚至几倍、十几倍地增加,但近年来乡镇财政所基本没有安排新工作人员,很多还是原财政所人员,很难满足财政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财政所工作量的大幅度增长,需要的办公经费开支也相应增长。

五、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建立乡镇财政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办法,在规范和完善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的基础上,加强对乡镇财政收入的综合考评,实行乡镇财政收入主要领导负责制。

乡镇四所工作总结篇10

进一步加强乡镇集体资产管理,乡镇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辛勤劳动积累的效果。目的就是要使乡镇集体资产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民主监督、科学管理的乡镇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发展乡镇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乡镇的重要物质基础,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管好、用好乡镇集体资产,对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和乡镇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坚持乡镇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乡镇集体资产清查工作的主要任务

必需对乡镇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加强乡镇集体资产管理。界定资产权属,明确产权关系,搞好产权登记,建章立制。

(一)摸清存量。对全市乡镇各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类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全面清查、核实。

(二)明晰结构。集体资产按经营性、非经营性和资源性三大类进行划分。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应收款、商铺、厂房、机械设备等属经营性资产;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水面、滩涂等属资源性资产;办公楼、学校、乡镇合作医疗、敬老院、硬底化村道、硬底化排灌渠、泵站等属非经营性资产。

(三)核实产权。以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依法登记其所有权的归属关系。

(四)理顺关系。通过征询函等方式对集体债权、债务进行清理、确认。对清产核资中暴露的问题。并按有关规定作账务处理。

三、工作措施和时间要求

这次开展的加强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工作准备阶段

(一)成立机构。各乡镇(含涉农街道。落实办公场所,配备足够人员,做到机构、场所、人员三到位。

(二)学习动员。召开动员大会。消除各种有利因素,确保此项工作能顺利有序地进行。

(三)培训人员。资产清查前。明确清产核资的具体要求和步骤,统一方法。

(四)调查摸底。乡镇各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山地、鱼塘等进行调查登记。初估账外其他资产(如硬底化村道、硬底化排灌渠等)填好有关表格,如实上报,全面掌握资产实际情况。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一)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内容:

1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耕地、荒地、山地、林木、水面、滩涂和乡镇的宅基地等资源性资产;

2集体所有的厂房、商铺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性资产(特别是各集体经济组织所属的温州城的商铺。

3集体所有的建筑物、交通运输工具、机械机电、办公设备等非经营性资产;

4国家、社会及个人的无偿拨款、资助、补贴和捐赠的财物及其形成的资产;

5现金、银行(信用社)存款和有价证券;

6应收、应付款;

7依法属于集体所有的其他资产。

2工作方法:

1自查申报。首先由乡镇各集体经济组织以财务会计资料为基础。进行全面的自清自查,填好一套“乡镇集体资产清查表”填报时,各类设备、工具、建筑物以及其他非生产性设施等固定资产,要逐项清点、逐一记录;现金、银行(信用社)存款、有价证券要盘点对账;集体的债权、债务要逐笔核对,弄清真实情况,并且要积极追收欠款,特别是外欠款;建工程的资金来源和实际投资支出数额,以及资金往来情况;固定资产列清主体工程、附设工程的造价,工程合同、设计图纸、预(决)算表、验收证明等资料作为工程造价的证明资料。

2现金以实地盘点为基数。基准日后到实地盘点时的收支不予计算,有以借(领)款单等抵库的要具体分析,区别处置:符合规定且未逾期的可视同现金;不符合规定或逾期的要即时追缴料理结算手续,暂时不能收缴、结清的要办好债权确认手续并予以入账;已成坏账的要按规定顺序报批核销。

3银行存款以基准日银行对账单、银行定期存单为准。要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加以调整。

4应收款按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依据合同、协议计算并取得债务人的确认。符合坏账条件的债权依法予以核销,因诉讼等原因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债权必需在清查表备注中单独说明情况。

5应付款主要包括投标或经营押金、应付工程款、应付土地转让款、应付青苗款和其它应付款项。大额应付款必需发出询证函取得债权人的确认。应付给村民小组或村民的土地弥补款、青苗弥补款、安排补助款。基准日前未登记入账的要补充登记入账。

6借款包括银行和信用社借款、单位借款、个人借款。

7建工程以已支付的工程款为准。同时相应增加在建工程价值;未完工的建工程要分成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以基准日为准,已完工并已结算但未结转的建工程或实际已投入使用的建工程,应先转作固定资产,再进行清查。

8固定资产分经营性固定资产和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两大类。经营性固定资产包括厂房、商铺、机械设备和其它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包括办公楼、学校、幼儿园、敬老院、硬底化道路、桥梁、硬底化排灌渠、泵站、办公设备等。对应报废的固定资产要先进行清理。再进行清查。所有账上固定资产以账面净值计价(价值重估的除外)经营性固定资产未提足折旧造成价值明显虚增的要补提折旧,调整账面净值。

9产权登记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分类登记。经营性资产应分为商铺、厂房等类别进行登记;非经营性资产按清查表的分类进行登记;资源性资产要按照土地(水田、旱地、荒地、山地)鱼塘、经济林、非经济林等资源的实际面积进行登记。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由乡镇政府根据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权属证明资料进行登记。

10组织核对复查。由乡镇乡镇集体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逐个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全面核对和重点复查,处置好清查出来的各种问题,核定资产存量。

11填报资产清查表。通过自查、复查。根据复查确定的数据,乡镇政府按清查单位编制资产负债表。利用电脑将数据录入,打印一式三份,镇(街道)被清查单位各执一份存档,一份上墙公布。

(二)核实产权

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各乡镇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驻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组织填报的土地、山地、鱼塘、账外固定资产等进行核实。分清山界、地界,核实资产所有权属。核实权属工作中,坚持乡镇集体所有的原则,坚持谁投资、谁收益、谁拥有产权的原则,坚持尊重历史事实、平等协商、依法界定的原则,坚持力求准确、合理,依据充沛的原则。对个别性质交叉、构成复杂的资产,如耕地、山地等,本着严格法律政策界限,尊重历史事实,有利于管理发展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进行核实。

(三)登记立册。

建立台账;对账外固定资产进行登记入账;对各种承包合同分类登记,各乡镇政府对已核实确认的土地、山地、鱼塘等逐一登记。建立承包合同登记簿,做好档案管理,各村分类归档;对资源性的资产、村道、宅基地等由有关业务部门制图存档;资产登记中,核实资产总量和核实产权后,由乡镇政府依法进行登记。

(四)工作中须注意的问题

1全市统一的清查基准日为年月日。

2清查表中清查值由乡镇各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填报。核实值由乡镇进行核实,所有者权益清查表和资产负债表由乡镇有关人员根据乡镇各集体经济组织上报的清查值和乡镇确定的核实值进行汇总编制。

3清查时。加盖集体经济组织印章方可上报;实地盘点记录要由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财务人员签字确认;对需要调整的事项,要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进行说明,集体研究后形成处置意见,由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财务人员签字确认;对转销应收款和处置大额资产等事项,必需按有关规定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报乡镇政府审核后实施。

4乡镇各集体经济组织要有足够力量对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水田、鱼塘、旱地、荒地)面积。填报各种承包合同登记表,评估账外固定资产。清产核资中,从查账入手,做到账表结合,账内与账外结合,清账与追收欠款结合,核实资产与上墙公布结合。采取先账内,后账外,先查账,后查物,全面清查的基础上,确定集体资产的份额。对个人承包和租赁的项目,只清查集体所有的局部。对清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置并调整账务,以摸清集体资产的真实家底,确保集体资产不漏报、不重报。

5乡镇学校依据相关的权属证明资料。土地是国家征用的校舍是国家建设的视为国有资产,产权由教育部门登记;土地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产权由集体经济组织登记,校舍由国家、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的产权按出资比例登记。

6对有账无物的资产。通过询证函方式进行确认,被确认为坏账的先核销,后登记。对于清查进去的有物无账的账外资产可以参照同类资产的现价确定,增加资产存量;对确已无法收回的应收款和确已无法追查的有账无物的资产,可以作为待处置财富损失挂账,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并报乡镇政府审核批准后报损;对于所有权、使用权不明确的土地,以及共同占有、使用的土地和建筑物,先核准面积数量,暂不评估价值入账。对有物无账的资产,按核实值的数据进行入账。

7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清查表分为办公设备类、农用设备类、公共设施类、其他四大类逐一明细填报。按现行市场价格估值填报,对同一类型同一价值的明细资产如办公台、办公椅等可汇总一并填报。

8账内资产的清查值与账面值不一致的以账面值为依据。最后按核实值进行账面调整。

9对盘盈资产账、账外资产按现行市场价值进行重估。

10未入账(账外)应收款。将到期未交款项计入应收款。对确已无法收回并符合坏账条件的应收款作坏账处理,不作为本次清查范围。未入账(账外)应付款按未入账(账外)应收款清查方法进行填报。

11设立联队的自然村。有收入的经济实体,有法人代表,视为经济合作社同级登记。

12资产清查完成后。声明内容真实合法、完整,无重大事项遗漏。

13资产清查过程中。规范乡镇承包合同管理工作。

14资产清查表确定数据后。经参与清查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有关人员签字、单位盖章,确认后按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存档。

15核实产权应从实际出发。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则以价值来核实。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

汇总好有关文件、表格和数据,各乡镇对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总结。立卷归档,接受上级主管部门验收。

第四阶段:统计汇总阶段

市乡镇集体资产管理总站对各乡镇上报的数据进行汇总。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由副市长任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市监察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法制办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乡镇集体资产清查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乡镇集体资产管理总站,由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由担任。各乡镇相应成立机构,落实人员,各村也要成立工作小组。

(二)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到点到位具体落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全市全面加强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坚持原则。工作中必须做到三个民主”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四个统一”表格统一、时间统一、制度统一、方法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