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十篇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十篇

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7:26

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篇1

【关键词】经济原则;外语多媒体教学;认知理论;语篇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61―04

一引言

语言的经济原则,又称省力原则(principleofLeasteffort),是指以最小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收益[1],既体现在语言本体方面,也体现在语言认知和使用方面。在结构方面,语言的省略方式、层次性以及“结构原则”体现了语言“有限手段的无限使用”特点,是语言本体的经济性表现[2];在认知方面,隐喻思维和范畴化思维方式也隐含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在实际运用方面,“人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和认知方面”[3],这也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具体表现。

这一原则对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具有解释力。首先,外语多媒体课件是在外语教学中用于构建课堂交际意义的媒体形式之一,是“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的各种视觉的、图像的、音响的和视听的文稿内容”[4],与教师话语同时映现,介入外语课堂交际活动中,干预或促进课堂交际效果,成为课堂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正如语言形式一样,外语多媒体课件在形式与结构上都体现了经济性原则,表现在其提纲式结构、省略句、缩略词语等突出特征上。

第二、从认知视角看,学习者在接收多媒体形式时也体现了省力原则,学习者只能承担一定负荷的符号,过多的媒体形式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使用最简化的形式,以利于学习者形成认知表征,接受信息。

第三、在实际运用方面,符合经济原则的多媒体设计更有利于提高交际效益。但是,跟言语交际不一样,语言经济性是在语言系统里体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也是在言语交际中,人们自觉不自觉中贯彻的原则;而在多媒体教学中,经济原则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技能,是需要设计者通过学习才能贯彻和提高的技能。

因此,揭示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经济性原理,解释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系统对认知和交际所产生的效益,对于强化意识,提高教师的设计水平,提高课堂交际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性

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即经济效益,是指多媒体课件及其图文、音像、影像等符号对课堂教学以及交际效果的作用或负作用,可用以下公式表示: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课件中所使用的媒体符号÷课堂交际效果(或信息量)。它体现在课件及其结构在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和信息量等方面的效应,同时也体现在其对课件外部、课堂交际要素在意义、信息和语境等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当外语多媒体课件以最简化的结构和图文、影像和音像等形式传达最大化的信息并产生最大化的多模态感知时,那么,课件内部就产生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反之,当多媒体课件用最复杂和最大化的形式,但不能获得相应的模态感觉或意义效果时,其内部的经济效益呈现负收益。外语多媒体课件在外部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对外语交际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主题意义的突出作用;2、对认知语境的补缺作用;3、对交际情景的衬托作用;4、对信息的传递作用。当外语多媒体课件使用最少量的“符号系统”,也即使用最少量的文本、影像和音像等符号形式而发挥以上作用时,那么,它就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反之,当其用最多的符号而对交际各要素产生负作用时,就出现“负收益”。总而言之,外语多媒体课件的经济效益主要看其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推动实现教学目标,并非所有的外语多媒体课件都有助于课堂教学,也并非花里胡哨的画面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只有科学合理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显然,外语多媒体课件的收益,体现在图文、音像、影像等形式对认知所产生的效果,取决于这些形式所体现的意义和语境是否满际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对符号形式的选择、组合、匹配和构建各个环节中,其效果与认知、意义传递、语篇构建和语境创设密切相关,认知理论和语篇关联理论成为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原则的理论依据,并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

三从认知理论看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原则

从认知理论视角看,“人类认知具有多种信息输入通道,具有高度整合特点,它可整合处理不同通道输入的信息形成有意义的经验,比如,它可以把声音(听觉信息)和图像(视觉信息)联系起来,也可以把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整合成一个心理表征”(卢植:2003)[5]。认知就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过滤从而形成心理表征并储存在记忆的过程。信息输入在数量和方式上作用于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以及记忆系统,“在单位时间里,人类认知系统的负荷量是一定的,在某个特定的信息处理阶段,人只能处理和加工与其认知容量相符的输入信息,超过其认知负荷,将会有部分信息丢失”(Sweller,1988,1994;Chandler&Sweller,1992)[6],使其不能与已有信息整合,进入人的长时记忆系统。显然,多媒体课件,以图形、图像、声音、文本、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为认知提供更多的信息输入通道,但同时也为认知增加了一定的负荷。可以想象,当多媒体课件与教师讲授同步映现,学生要同时整合来自教师话语和多媒体课件的信息,负荷自然比单一的讲授要大;当课件的媒体形式越多,学生要整合的信息也就随着增加。太多的媒体形式会导致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从而影响记忆。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看,在单位时间的认知活动中,并非媒体形式越多,认知效果越好,要处理好媒体形式在内部的呈现顺序,在课件外部,也要掌握好其与外部包括教师话语、课堂活动的演播顺序,除此以外,还要把握好媒体形式的种类和数量。

为了使学习者以最小的认知代价取得最大化的认知效果,教师话语和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要实现“总量控制原则”。即:当教师言语与多媒体同时映现时,两者传递的信息是重复的,在种类上,多媒体最多只允许图片或动画和文字等形式同时展示,在数量上,当教师话语较多、讲解比较详尽时,多媒体要做到图文简洁,以提纲式显示教师话语的关键词以及要点,或者用图片补充教师言语中抽象的概念或场景。相反,当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多媒体形式产生直觉的效果,创设认知语境,那么,教师话语以旁白形式出现,话语不宜过多,要简洁而切中要点,通过片言只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教师讲授和多媒体先后映现时,两者在信息上是互为体现互为补充的,当多媒体课件在教师讲授后播放,其信息既可用于直观展示讲解内容,也可补充讲解的信息。当教师讲授出现在多媒体课件演示之后时,教师的讲解只需要对课件信息进行概括、点评或补充。

此外,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在版面的安排和媒体形式的选择也都体现了经济原则。认知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存在“知觉场”,“知觉场”总是被分解为图形与背景两部分,认知时“图形必须要从背景分离出来”,人们“在视觉上,人们总是有对清晰、简洁、完美形象的追求;在心理上则总是要追求一种平衡.以改变在探索中紧张的心情.从而免除各种猜想和想入非非”[7][8]。因此,在设计多媒体页面时,经济原则体现在凸显“图形”、减少“背景”干扰,以减少认知负荷。即是说,在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众多媒体形式中,多媒体课件的一个页面,只能凸显一种媒体形式,使其成为“图形”,其他媒体形式只能成为“背景”,而作为“背景”的媒体形式要适量,否则会影响视觉听觉效果。而作为“图形”,为了满足认知者视觉上简洁的追求,其在媒体种类上也要适当,密密麻麻的文字、五颜六色的色彩、杂乱无章的图形都不利于认知者对图形的整合和处理。

综上所述,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经济原则,体现在媒体形式选择、多媒体页面布局、媒体演示方式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认知效益,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最大化的认知效果,一方面,要注意教师话语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顺序以及内容的安排,教师话语与多媒体课件信息要实行“总量控制”、“互补”原则,以减少学生整合信息的负荷,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在课件页面设计时,媒体形式的搭配要处理主次媒体的关系,突出图形,强调重点。第三、尤其要控制声音的使用,要防止动画效果、背景音乐与教师讲解声音的冲突,减少对学生的干扰。

四从语篇连贯理论看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经济原则

从语篇理论的视角看,外语多媒体的经济原则主要体现在形式、意义和功能的体现关系上,当课件以多媒体形式的组合体演示时,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主题的意义,并作用于学习者大脑中,使其在原有的图式基础上形成新的信息,课件才能产生表意、强化记忆、创设语境的功能;而与主题不相关的多媒体形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使其对主题意义产生误导。因此,课件的形式要与教学的主题意义以及教学目的紧密关联,才能避免媒体形式的冗余和浪费。比如,教师讲解时如果同时演示添加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图片或播放不相关的背景音乐,不仅不能表达相应的意义,而且只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使得课件出现负收益。显然,关联原则是设计多媒体课件最经济的原则,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关联性体现在在语义、语境和意义等方面。

在语义方面,多媒体形式必须与主题相关联。多媒体形式在模板、图片、文字配置,甚至在色彩、字号以及版面设置方面要与整体的主题意义相符合,模板选择很难具有集中的针对性,但其风格要符合主题的内涵意义,比如“Crime”是个严肃的主题,模板通常会选择深沉的基调;而针对整体主题意义的图片具有太多的选择性,因此要针对主题的核心意义来取材,如“nature”这个主题具有“大自然”、“天性”、“属性”等语义,具有无数可供选择的图片,课件要选取哪个语义,取材要视乎课文或者话题等具体的主题而定。

语境方面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一、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语境应该与教师话语相得益彰。关联并不意味着重复教师话语的文字,相反,关联是对教师话语的再加工,用多媒体形式构建和体现教师话语的直观情景,或针对教师话语的要点和难点,构建形象的动画情景,以产生多模态的感觉;二、多媒体课件用于创设基于主题的课堂交际情景,媒体形式的选择既要符合课堂教学环境的格调,比如,当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如果选择太嘈杂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显然与课堂教学环境不相符合;同时,多媒体课件创设的语境也要与构成交际情景的各要素相吻合,例如,当组织课堂小组辩论赛时,辩论场景如舞台、人物以及突出主题的图文构成交际情景的要素,媒体形式要通过模板、图片和文字创设这样的“舞台背景”。三、多媒体课件所构建语境,必须对交际语境发挥“补缺”作用,与学生的认知语境相关联。比如,针对“natureandnurture”这一话题,在话题导入环节中,学生对话题意义可能会有误解或不解,因为nature具有一词多义特点,那么,如果通过媒体形式如图片或者视频的组合,如双胞胎在不同阶段、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变异等情景,就会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语境,以接受教师讲授的信息。

主题意义的关联主要在于多媒体课件页面之间体现的意义在内部达成一致性,具有连贯性,使多媒体课件本身成为一个完整的语篇,同时,在外部方面,与整体意义、教师话语意义相匹配,有助于实现课堂交际意义。一个完整的课件,在内部方面,能体现完整的主题意义,反映一节英语课的课堂交际全过程,包括总体主题意义、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所突出的主题意义。经济性原则既体现在以简洁、省略的形式展示完整的主题,同时,以突出的图形创设语境,还有以具体的影像形式提供充分生动的情景或场景,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补缺的作用。

总之,外语多媒体教学是一个连贯机制,是一个由语义、语境和意义等要素形成的关联体系,媒体形式与这些要素关联度越大,越能节约学生的认知成本,提高主题信息的集成度,集中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提高交际效益。为了体现经济原则,外语多媒体课件要以课堂交际目标为中心,围绕整体主题意义,体现媒体形式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在语义、意义、语境的关联性,为课堂教学交际活动和认知活动创设直观的交际语境,促进学生认知语境。

五结语

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形式和结构的简约度、信息的饱满度、媒体形式与主题意义、交际语境和教师话语的关联度,取决于其对教师话语的补充作用、学生认知的强化作用、认知语境的补缺作用。认知理论为经济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表明在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多媒体形式的选择要凸显“图形”、慎选“背景”,对教师话语和多媒体课件在数量上要实行“总量”控制,尽量减少学生整合信息的负荷。关联理论为经济原则提供实践指导,在理论上解释了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多媒体课件如何通过与主题、意义和语境的关联,避免冗长多余的媒体形式和信息,使媒体形式体现丰富的意义、创建有效的交际语境,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现代媒体多样化技术为外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为学习者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渠道,但是,过多地依赖或使用多媒体技术,同样为外语教学带来负面的“干扰源”,使外语教学面临很多新问题,比如,学生上课开小差,摆弄手机,抱着侥幸心理,课后拷贝教师的课件以对付考试;课堂过多的信息使学生不胜负荷,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摸不清教师讲课的重点。凡此等等,对外语教学提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外语多媒体教学的经济性原则更应该引起广泛的研究和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平.关于言语交际中经济原则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2):108-110.

[2]魏晓斌.关于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9):97-100.

[3]胡壮麟.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2007,(4):1-5.

[4]卢植.认知与外语多媒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学,2003,(4):47-50.

[5]Chandler,p.&Sweller,J.thesplit-attentioneffectasafactorinthedesignofinstruction[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92,(62):233-246.

[6]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24-31.

[7]曾方本.外语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图形一背景论[J].远程教育杂志,2006,(3):59-62.

[8]ZipFGK.HumanBehaviorandtheprincipleofLeasteffort:anintroductiontoHumanecology[m].newYork:Hafner,1949:117.

economyprincipleinthemulti-media-BasedForeignLanguageteaching

CHenDong-chun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teaching,GuangdongUniversityofBusiness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510320,China)

abstract:economyprinciplerevealsthesimplicityintheformandstructureofmulti-mediacourseware.italsoreflectstheleasteffortprinciplewhenthemediaarechosentoconveymeaningsandrealizethecommunicativefunctions.moreover,thisprincipleisalsoembodiedinthecognitionofmulti-media.itisofgreatvaluetothedesigningofmulti-media-basedenglishteaching.Howcanitthenbereflectedinthemulti-mediacoursewareandbeappliedtothedesigning?thecognitivetheoryandrelevanttheorycanprovidesomeinstruction.

Keywords:economyprinciple;multi-media-basedteaching;cognitivetheory;relevanttheory

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篇2

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4/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4-0064-09

一、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与合作的背景

数字内容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将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交融汇合的新兴产业。它以创意为核心,以数字化为表现形式,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强的增长带动性,其产业源头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创作,下游则是与这些内容相联系的技术开发、相关软硬件的研制生产,围绕着内容创意,还可衍生大量的产品与服务。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宣扬各国民族文化、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也有重要意义。2001年以来,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增长速度保持在40%以上,成为许多发達国家的重要支柱,如英国是第一个用政策推动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国家,创意产业占GDp的8%,数字内容占创意产业的份额超过85%。美国数字内容在信息产业中的销售额比重接近50%,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正是美国增长模式的支柱所在。日本数字内容产业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产业,韩国将以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已然形成。两岸和平发展,不仅要有经贸合作,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总书记2012年会见来访的中国荣誉主席吴伯雄时就强调:“要继续稳步推进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双方还应该积极考虑在文化教育领域商签相关协议,以推动两岸文教交流机制化和向更高水平迈进。”早在2005年,第五届两岸经贸论坛就首次将议题从经贸领域延伸至文化教育领域。新加坡《联合早报》也指出:“两岸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现在就是开始文化整合的时机,只有培养文化认同,两岸的政治融合才会水到渠成。”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合作既是两岸经济合作,又是两岸文化交流,既有利于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台湾当局2010年5月正式提出“黄金十年”愿景,中国大陆也于2011年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今后一段时期,两岸经济都将进入结构调整与转型期,数字内容产业是两岸都重点发展的产业。2010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自由化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两岸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搭建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各自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

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合作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必经之路,两岸业界先进对此多有共识,呼吁抓住机遇,牢牢树立共同发展中华数字内容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由于两岸处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两岸数字内容产业的产业界定、发展背景、发展规划以及发展程度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

(一)两岸数字内容产业的产业界定

台湾将数字内容产业称之为数位内容产业,将其定义为:“提供将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资料加以数字化并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的产业。”该产业涵盖次产业:数字游戏、电脑动画,数字影音应用服务、数字出版与典藏、数字学习、行动应用服务、网络服务、内容软件,前五项为核心产业,后三项为关联产业。

中国大陆目前对数字内容产业还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直属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赛迪顾问将数字内容产业定义为:“依托数字技术和分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影音、动画、出版等产品和与服务的新兴产业。”赛迪顾问认为,数字内容产业的产业链环节众多,细分产业涉及面广,将大陆数字内容产业分为六个次产业:数字影音、数字游戏、数字动画、数字学习、数字出版典藏、其他(包括提供数字内容制作与应用服务所需的软件工具和平台)。

两岸对数字内容产业的界定和次产业的划分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台湾将数字内容产业分为核心产业和关联产业,大陆则笼统的将“提供数字内容制作与应用服务所需的软件工具和平台”这些关联产业归为“其他”。

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篇3

挖掘出蕴藏在数字中的“新闻”

2009年,金融危机对宁波经济冲击强烈。2009年一季度1%的增长,让人们对宁波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质疑。第三季度,宁波经济重新站上了两位数的增长区间。“V”字型反转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特殊经济环境下的这种“过山车”式发展对宁波经济意味着什么?

2009年,宁波经济成功反转,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自主创新,是自主创新背后一件件产业化的授权专利,让宁波经济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站稳了脚跟。在相关数据的对比中,有一组数据让我们发现了新闻眼,那就是在宁波获得的上万件授权专利中,95%来自民营企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授权专利的高产业化,使宁波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了质的飞跃。而这种质的飞跃,正是宁波实施的以“专利、品牌、标准”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在危机之年的效应显现。

经济变化的数字体现

经济报道的难点,就是要让人们在数字的变化中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轨迹。作品《转型升级》同样面临着这一难点,反映经济变化的数据很多,选择什么样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最能表现主题,成为报道能否成功的又一个关键环节。

经过前期大量的筛选,宁波海天集团、沁园集团以及利时集团进入我们报道的视线。这三家企业各有特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些企业在危机中的逆势崛起,依靠的就是自主创新的积累。通过对这些企业的深入采访,“宁波经济转型升级,危机之年遇到历史性节点”这一凝聚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结论,让我们找到了2009年宁波授权专利出现“井喷”的原因。

在作品的形成过程中,主创人员通过大量的采访,请教有关经济专家,力求报道能够客观、公正、深入反映这一新闻事实。在此基础上,主创人员精心策划,用心设计,对报道中涉及的数字如何表现,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观众接受并理解这一变化等等,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抓住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会长王景川在宁波检查工作的有利时机,进行采访,增加了报道的分量和深度。

探究数字背后的历史

用历史的视角透视新闻事件,是报道深度的体现,授权专利突破万件仅仅是一个历史的瞬间,展示这一历史瞬间的必然性由来,是作品《转型升级》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报道不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更多的是对数字背后历史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挖掘。

万件授权专利只是一个普通的经济数据,而在危机之年,这一数据的出现有其独特的新闻价值。2006年宁波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广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以及市场机制的“倒逼”下,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活力被空前激发,一个个为自主创新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宁波涌现,以“专利、品牌、标准”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引领着宁波经济创新发展。

作品《转型升级》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追溯宁波经济转型发展的轨迹。从单个创新主体到市级层面的战略性思考,使报道走向纵深,一个个闪光数字透射出宁波经济科学发展的轨迹。授权专利连续四年保持年均35%的增速,九成以上来自民营企业,半数以上产业化、利润增长能耗下降等等,正是这些数字彰显了宁波经济在危机之年实现“V”型反转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昭示了宁波经济走向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这一新闻事实。

数字的形象化展示,现场出镜的恰当运用,同期声和画面的精心选择与组接,充分运用电视特有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结构上层层递进,使作品《转型升级》的主题更加集中。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翔实的新闻事实,让广大观众看到了宁波经济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广阔前景。对新闻事件的延伸思考和报道以及强烈的数据对比和阐释,使《转型升级》摆脱了事件本身的平面化报道,走向了多元立体的层面,让宁波经济的年度瞬间表情以影像的形式被记录下来,较好地凸显了年度经济主题,让广大观众在发展“苗头”中体味宁波经济的希望,起到了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前瞻性。

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篇4

关键词:网络经济;营销传播;策略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工业经济模式已经滞后。因此,网络经济融合了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双方面优势,是一种较为直接的经济表现形式[1]。在互联网络、移动网络普及的大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全新营销工具与营销方法,以此获得良好的收益水平。但是也应认识到,如何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以高超的网络技术实现网络传播,已成为当前必须理性思考的问题。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必须认清在网络传播的大背景下,如何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营销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以下结合笔者实际经验,对网络经济背景下面营销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经济背景下的营销传播特征

与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相比,网络作为一种全新媒介,具有信息容量大、价格成本低、即时互动性等特征。因此,网络经济背景下的营销传播活动,必然与传统营销传播模式有所不同。在网络经济背景下,营销传播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具有即时性、互动性,有效颠覆了传统广告中单向信息流通、信息反馈不足等缺陷。

由于网络营销传播的各种优势特征,因此在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支持即时、双向、实效的沟通;这样,发送信息的人员可以随时了解来自接收人员的反馈信息,并以此调整营销策略。因此,发送人员结合接收人员对信息、产品需求的发展与变化,及时调整发出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最终实现一对一的企业与顾客营销关系,实现营销目标[2]。正是应用这种双方互动的积极模式,对原来传统形式的广告沟通进行了改变,在网络经济发展中,顾客的主动性、积极性、消费潜力被充分挖掘,他们真正成为自觉、主动寻求与自身需要相符的信息内容,并成为营销传播的广泛受众。

同时,受众也不是单一的接受群体,他们也具有信息的权利,也可以主动出击寻找信息,并对信息内容进行回应。这样,网络经济背景下的营销传播将过去传统能够广告里面一厢情愿转变成为一种互动的关系。

二、网络经济背景下的营销传播策略

在网络经济背景下,营销传播逐渐成为了营销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协调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尽量应用有效的传播资源与专业工具,迅速形成一个用于推广和服务的平台,为传播理念、销售产品寻求全新通道,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及时沟通,消费者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自主支配,而企业则从中获得超额利润[3]。

(一)网络经济背景下营销传播策略的创新和发展

在网络时代,通过应用数字化手段,对数据信号、音频信号、视频信号等进行编码、调制与传递。随着我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的应用除了普遍意义的传输音频信号以外,已成为涵盖数据、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号;以国际化视角为出发点,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全新营销传播模式应运而生,正逐渐步入数字多媒体时代,并享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优势与便捷性。只要应用手机、电脑、便携式接收终端或者车载接收终端等,客户就可以获得企业的各种各样数字多媒体节目,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都可以实现最佳性能的匹配技术[4]。

客户只要能够与网络接触,就可以全面了解企业信息与相关产品,并做出自己的客观判断。因此,客户从过去被动地接收企业发送给他们的信息转变成为客户能够主动地查阅企业的相关信息。以前的营销传播策略大多是一种“推”式的传播策略,企业主动的发送自己想要发送的信息,试图把企业这边的信息“推”给客户,也不管客户是否喜欢,是否接受,接受效率有多少,客户往往是被各种各样的企业信息所淹没,但是,自己对信息的吸收率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营销传播效果可想而知。然而,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营销传播策略可以采用更加符合客户需求,对信息传播更加有效率的“拉”的传播策略[5],企业通过引导客户,在他们需要自己服务的时候将客户的注意力通过相关信息“拉”到企业这边来,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企业的营销传播。

(二)提高企业传播效率加强企业营销调研

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推行全新模式的营销传播,由于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个性发展不同、学历水平不同等,因此产品也具有一定针对性,所面对的消费人群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在企业各种各样的营销模式中,制定企业营销规划,积极收集市场有用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为企业最终定价、生产产品、制定营销方案等提供重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开展全面性的企业营销调研工作非常重要,由于网络媒体中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若想获得顾客的青睐,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与归纳,并且在整个营销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可见,企业制定切实有效的营销传播策略,充分的前期市场调研工作必不可少,例如利用网络构建聊天室、新闻组、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充分利用各种市场信息,帮助顾客及时获得有效信息[6]。

另外,企业还应该对顾客访问网页的时间、点击的次数、浏览的时间等等,进行精确统计与分析,以了解顾客的消费偏好,提高获取信息的精确性、有效性,才能根据反馈信息内容有针对性地调整企业营销策略与营销方案,进一步提高传播效率。

(三)提升企业网络沟通水平与顾客忠诚度

在网络经济这样一个巨大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客户不再像传统营销方案一样,被动地接受各种强势广告信息,而是通过客户的主动接受、主动认可,最终成为信息与产品的传播者,通过推行“个性化消费”模式,顾客已经在心理层面形成了主动性,成为企业营销中的重要一员,因此当顾客浏览互联网过程中,就会主动获取相关信息。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企业与顾客之间必须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整合客户资料数据库,并且定期通过上门、网络等形式进行回访,收集最新反馈信息;通过完善网络客户俱乐部或者论坛,为他们提供一个网络交流的空间,实现与合作企业之间的网络交流、数据库共建、共享等,形成电子建议信箱,及时接受、整理并处理客户的意见与建议;建立健全企业营销传播模式与网络财务沟通、网络采购以及设计等诸多渠道,例如通过论坛、聊天室等在线会议模式,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7]。企业只有时刻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对长期价值进行满足,才能真正营造顾客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企业则可在长期的营销关系中获得丰厚利润,实现营销目标。

(四)网络经济背景下营销传播策略的商业化

从以往营销经验及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往往营销策略具备了政治性、产业性双重属性特征[8]。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治属性正在慢慢消退,产业的属性慢慢地彰显出来,进而为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营销传播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实现了经营收入目标。

由于网络营销模式的最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网络经济背景中的营销传播策略将成为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双重属性特征的基础上,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从机构以外的资产中逐渐分离出来,直接迈向经济市场,结合企业发展状况,开展独立的商业化运作;在这种模式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走上了上市之路,并且遵循国际化市场的运行规律,推动信息传媒业的产业化发展。今后,传播媒介作为一种专业性机构,也将成为综合性、独立性生产产品与信息的公司。

三、结语

由上可见,随着我国网络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企业加强对制定营销传播策略的重视程度。本文中,笔者首先对网络经济背景下营销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接着又从网络经济背景下营销传播策略在新世纪信息时代的创新和发展,加快企业营销的传播效率,开展广泛的营销调研活动,以此营造良好的客户忠诚度,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良好网络沟通,推动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来源:《今传媒》)

作者简介:高茜,女,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和网络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2003.

[2]张国良.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

[4]曹阿瞒.药企媒介配方渐趋多元,网络营销成为新宠——合众传播携手新浪网举办全国医药行业互联网营销高峰论坛[J].市场观察,2010(5).

[5]黄典林.新闻媒介与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6]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蓝皮书》课题组,喻国明,王兰柱,杜国清,姚林.中国媒介业信心指数报告——中国媒介经济景气度调查报告之一[J].国际新闻界,2009(6).

[7]杨瑞敏.发扬成绩、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为学会工作再攀新高而不懈努力——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中国音乐教育,2009(1).

[8]吕晓红.探寻中国特色的类型化广播发展之路——类型化广播与品牌定位研讨会暨全国第八届城市电台发展协作会演讲辑录[J].中国广播,2009(3).

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篇5

一、数字习语

习语是词汇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其意思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简单地叠加或者翻译其构成成分的表面意义,具有整体性。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数字被历史和人文赋予了除去它计数以外的含义,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点。“数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语言,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思维和交际工具”。如,汉语中信手拈来几个数字习语:“七上八下”“九霄云外”和“十全十美”。英语中也是很常见:oneinathousand(千里挑一),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onallfours(匍匐着)等等。

二、文化差异性

1.历史渊源

古代宗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支配作用,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佛教影响的习语比比皆是,如三生有幸,四大皆空,七情六欲,九九归一。英语国家中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如西方人认为“七”是个神秘的数字,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一个星期也是七天,《圣经》中羔羊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灵。连我们爱喝的碳酸饮料都是“七喜”(sevenup)。在《圣经》中所用的“七”,多表示完全或完全成功的意思。

2.民族心理

因为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人们对不同数字的感知取向也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有阴阳两极,只有当阴阳调和才能滋生万物。婚丧嫁娶,抑或是升学开业,中国人都倾向偶数。有偶数构成的习语都有吉祥平安的寓意,如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英语数字习语中体现出的则是相反的情况,英语国家的人们多视单数为吉利(13除外),如onethousandandonethanks(千恩万谢),allgoodsthingsgobythree(好事成三),inones’seventhheaven(在无限幸福和快乐中)等。

3.文化背景

数字习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源自古代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两种文化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和路线,自然因为出处不同、典故不同,各自的习语就具有不同的特色。如Romewasnotbuiltinone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aninedays’wonder(昙花一现)等都体现出中外国家深刻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数字习语有着清冽的民族特征和历史特征,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由于历史渊源、民族心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种文化在数字习语方面都赋予了语言和文化不同的灵魂和意义,使其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能传递更深远的情感和意义,体现了文化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之间数字习语的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两种语言的精华,还有助于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歧义和误解。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篇6

关键词:日本;黑田宽松;安倍经济学;非传统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D823/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4)02-0019-08

Doi:10.1415/ki.rbwtyj.2005.02.003

一、“黑田宽松”a的产生背景

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晋三再次执政成为日本第96任首相。“梅开二度”的安倍为了进一步实施其大胆的政治野心,果断地打出了“经济牌”,推出了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b。2013年4月,相对于“理论派”的前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行动派”c并曾任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的黑田东彦出任新一届央行行长,果断地实施了更为激进和大胆的金融政策,它也因此被称为日本金融史上的一次“革命”[1]。其内容突出表现在将数量宽松与性质宽松等非传统货币政策同时付诸实践,即所谓的“量化”与“质化”并举。前者指将金融市场调控中介目标从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调整为基础货币,并具体“量化”了基础货币扩张的具体方式和目标,“质化”则主要表现在延长资产购买的期限以及丰富资产购买的种类至风险资产上d。

从经济学含义上讲,“黑田宽松”的产生背景可以做出如下解读:

其一,突出金融政策的重要性。

早在2006年3月,日本央行就提出了2%以内正增长的物价稳定指标,但随后只是停留在对指标的“期望”上,并没有采取行动进行主动性的目标设定。2012年1月,美联储为防止通货紧缩影响到美国经济复苏,首次明确设定2%的长期通胀目标。此后,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出席国会听证会时遭到来自日本朝野政党的施压①,要求日本央行效仿美联储明确设定通胀目标,以催生市场的通胀预期,从而达到促进消费与投资的目的。

2013年1月21日,日本政府与央行发表《共同声明》,明确实行2%通胀目标制,并于2014年起对资产购买基金实施无限期资产购买方式[2-3]。该声明成为日本就金融政策的新方向而言十分重要的文件,安倍本人也强调:“《共同声明》首次提出了日本央行的通胀目标,成立‘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并强化了该组织对金融政策的‘解释’责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②。

2013年2月,日本央行决定继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将量化宽松基金规模扩充到10万亿日元。2013年4月,日本央行正式宣布将用两年时间实现2%的通胀目标,用基础货币量取代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央行货币市场操作的主体目标,两年内将基础货币量扩大一倍,并将更长期限的国债纳入收购对象以压低长期利率,同时扩大购买风险资产。“黑田宽松”实施以来,日本国内对此持积极态度的学者增加,认为只要其副作用小于抑制通货紧缩的意义,即为“正能量”。例如,在零利率的约束下,通胀目标1%与2%相比,显然后者更有助于投资者长期、安心地以较低利率筹措资金,从而实现增加民间资金需求的预期。

综上,安倍政权更加强调金融政策在经济政策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央行应该对实体经济负责,寄希望通过金融政策实现雇佣的最大化。比较日本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80年代的通胀与完全失业率均处于2%的水平,但2000年以后,通胀率下降到-1%,失业率上涨到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政策是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摆脱萧条,当从其“病因”治起,这是安倍政权推出“黑田宽松”这一史无前例的超大胆金融政策的目的所在,亦表现出日本政府寄希望于金融政策来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日本经济增长的通货紧缩局面的决心。

其二,低利率约束条件下货币政策失效,“再通胀主义”抬头。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在长期萧条的状态下徘徊、举步维艰。为摆脱物价下跌及经济增长低迷的通货紧缩状态,日本政府多次动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包括1995年以来实施的追加公共投资、支付各种补贴、采取特殊减税等涉及230万亿日元的财政政策,以及1999年开创世界金融史先河的“零利率”与始于2001年的量化宽松等金融政策,但两者均效果甚微。目前,日本的国债累计额已达到GDp的两倍以上,政府顾虑到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会加速财政赤字的扩大,其政策导向逐渐回归到以低利率为核心的金融政策上。但是,截止到2012年执政期间,日本经济仍未能挣脱

萧条。

考虑到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的“高通胀”以及“极度通胀”的危害性,白川方明时代的日本央行并没有采纳通胀目标制,一贯主张在市场流动性很充足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刺激景气的效果并不大。但迫于政治压力,白川方明最终不得不“屈服”于更为大胆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进入“广义宽松”①的时代,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不断扩大购买资产的种类及金额。但从效果上看,“广义宽松”政策虽然实施了,由于与人们的心理预期效果仍然存在差距,并没有刺激到民间投资与消费支出。

此时,政界及学界对日本央行的批评声渐起,主张利用货币宽松政策形成缓慢的通货膨胀、进而刺激经济以摆脱通缩的“再通胀主义”学者的呼声日益高涨。安倍晋三对于该学说的认识则经历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利用”的过程。“被动学习”的动力源自2006年3月首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解除,当时恰逢安倍第1次执政时期,他本人并不赞同解除量化宽松,甚至对此“心有余悸”,认为央行如此行为是“将日本经济复苏的萌芽扼杀掉了”②,他在接受《每日新闻》的采访中曾表示“上次任期中结束了量化宽松政策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量化宽松政策只能‘缓解’通缩,却不能使日本摆脱通缩”③。正是在这样的“问题意识”的驱使之下,安倍退任后主动接触再通胀主义学者,一些政客与学者给予了积极的呼应,甚至还极力“说服”并“推动”安倍采取再通涨的手法来治理经济④,这和安倍的“初衷”一拍即合,安倍寄希望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来摆脱通缩和日元升值的决心日益增强,甚至不惜修改“日本银行法”。2012年3月,安倍晋三对激进的货币政策的态度变得更加开放,以回应商界支持者压低日元汇率的要求,两个月后,安倍晋三在商界领袖前严厉批评央行要为长期通缩

负责。

可见,安倍对再通胀主义由“学习”到“实践”的过程奠定了其二次组阁后大胆实施金融政策改革的基础,2013年3月安倍任命再通胀主义者黑田东彦出任央行行长,2013年4月,“黑田宽松”登台,“黑田宽松”成为安倍政权急于摆脱通缩恶性循环现状的“突破口”,再通胀主义成为“包装”“黑田宽松”的学理“外衣”。

二、“黑田宽松”与“信号传递”

“日本经济看不到未来”―这是日本国民普遍持有的悲观态度。安倍的自民党与公明党联合政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台”的。新政权下的经济政策高举“安倍经济学”这面大旗,安倍政权又以“黑田宽松”―三只利箭中的重中之重为突破口切入国民对日本经济前途一片暗淡的心理要害,明确地将“经济复苏”作为首要课题,获得了广泛的理解与支持,安倍政权的支持率也因此节节攀升。这其中既包含了国民对新政权的期待,又有对前政权无能与失败的无奈。

表面上看,“安倍经济学”像是给前途渺茫的日本经济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它所倡导的“三只利箭”以着手解决经济问题为目标,拟通过大胆的“黑田宽松”作为金融政策的核心来刺激景气、通过灵活的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并通过激活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学上信号传递理论的含义在于,通过一定的信号改变信号接收者对信号发送者的条件概率估计,形成对信号发送者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在观察和预测经济活动过程中降低不确定性,帮助拥有公共信息的一方做出决策,是对信息不完备、非对称状况的补充。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经济学家斯宾塞提出的“信号传递”概念解释了“信号”在市场中的作用,很显然,安倍经济学“射出”的“三只利箭”与以往的经济政策不同,从更积极意义上讲,它可以向民间企业、投资家以及国民传递一种“信号”―政府全力以赴促进经济复苏,借助此“信号传递”,使日本国民摆脱“日本经济看不到未来”的悲观情绪。

但“信号传递”是否有效,关键要看信号机制是否健全。从根本上讲,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无论在“失去的十年”还是在“失去的二十年”中挣扎,始终不能摆脱的问题是“景气复苏”与“回归经济增长路线”,也正因为此,前者成为经济政策的短期目标,后者成为长期目标。“三只利箭”的前两只则属于短期景气复苏的“利箭”,第三只才是日本提高长期的潜在增长率的有力武器。

三、“黑田宽松”与费雪效应、金融市场一般均衡

“黑田宽松”强调从“量化”与“质化”两个方面实施金融缓和政策。央行宣称争取在两年内摆脱通缩,尽早实现消费者价格指数年比上升2%的物价稳定目标。为实现此目标,央行通过扩充基础货币规模,即在2014年末达到270万亿日元,较2012年末扩张两倍,提高货币供应量;为增加基础货币规模,央行增持长期国债,即在2014年末达190万亿日元(是2012年的两倍)、延长国债购买期限并增加etF、J-Reit等实物资产购买[4-5]。

以上政策旨在通过导入“通胀目标制”使通胀率上升、从而实际利率下降、达到刺激投资与消费、进而刺激有效需求的目的。但现实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必须关注央行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风险厌恶指数。央行基础货币增加,但如果银行“惜贷”,则货币供应量很难增加。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不积极地向优良企业发放贷款,而是出于保守的经营策略更多地选择购买国债等资产,由于货币乘数的缩小,增加货币供应量十分困难。总之,商业银行中介职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决定了货币供应量的实质性增加,同时也是实体经济中扶持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二,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并非物价稳定。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健全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保持较低的失业率、是否能够增加产出、是否能够实现真实的经济增长以及是否能够改善经济福利。倘若通胀率上升到2%、同时实现了失业率下降与产出增加则尚可。仅仅是通胀率上升,失业率与产出没有变化,这说明经济政策并没有影响到实体经济,显然是一个失效的例子。

其三,“费雪效应”与金融市场一般均衡

著名的费雪效应揭示了通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即当通胀率预期上升时,名义利率上升。也就是说,实际利率并不因通胀率上升而受到影响,同样,实际投资也可能不发生变化。日本央行在推出新一轮宽松政策后,2013年5月中旬,日本长期债券的价格下跌、长期利率开始上涨,这仅仅是投资资金、住宅资金的利率上涨,至于它能否起到景气抑制作用,远非目前所能判断。因为股票价格上涨,股票投资的预期资产收入上升,投资家会将资产由债券转移至股票,利率的决定机制异常复杂,对长短利率及风险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货币与债券,正如詹姆斯托宾等经济学家所提倡的那样[6],它取决于金融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对政策效果的判断同样基于金融市场的均衡,而金融市场的一般均衡是将货币、债券、股票,以及银行贷款等诸多对投资家来说能够替代的金融资产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决定的。

有鉴于此,日本央行新行长黑田东彦才会反复强调控制长期利率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作。或许,新行长提倡的“量化”与“质化”同步的金融缓和政策能够对企业及投资家产生“期待”,由期待而形成的心理预期能够对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曾经一度出现的股市上扬与日元贬值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是,心理预期只能短期影响股市走向,却不能使日本回归到“正”的增长路线上。2013年5月23日的股票下跌与5月24日的股票高开走低恰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证,说明投资家的“期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股票价格并不能反映实体经济的真实增长,未来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波动。

四、“黑田宽松”与实体经济效果

“黑田宽松”究竟能否奏效?虽然对此进行全面判断为时尚早,但可以通过对相关经济指标的追踪做出基本判断。文中采用的经济指标包括GDp、制造业、物价指数、贸易收支与失业率等。

首先,GDp是产品及服务各个环节附加值的总和,名目GDp构成了一国居民收入的来源,因为名目GDp的大约70%作为工资支付给劳动者。“黑田宽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制定了名目GDp增长率3%和2%的通胀目标,也就是说,GDp的实际增长率为1%,即通过经济政策的刺激,居民大约可以获得1%的经济福利。如果刺激的结果只是通胀的上升,则居民并不能感受到较之前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矿工业指数”反映了日本国内制造业的基本动向,制造业指标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能从根本上摆脱通缩。“矿工业指数”2013年3月和4月连续两个月改善,同时库存连续两个月下降。“机械订单量”显示企业设备投资利用情况向好,2013年3月较2月份提高了27.8%,2013年4月较3月份下降了14.2%。企业设备投资额2013年第1季度虽下降,但较前期降幅明显收窄,尤其是非制造业由2012年第四季度的下降8.2%收窄为1.5%。总之,实体经济显示的指标说明整体向好但尚未摆脱萧条。

表1显示出2013年1月和2月日本的进口物价指数较上年度比分别上涨了11%和13.2%。这一指标的上涨直接影响到日本国内企业物价指数的上升,结果也会导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从而导致大量资金由日本流向海外。因此,只从通胀目标上升的角度来看意义不大,只有在景气恢复、构成收入来源的名目GDp上升的前提下的“通胀目标”才具有真实的含义。如果单纯追求通胀目标而忽略了名目GDp的上涨,则“安倍经济学”毫无意义,因此,必须同时关注“物价”与“名目GDp增长率”这两个重要指标。

从2013年初至5月份,日元兑美元以超过20%的速度贬值,日元贬值究竟能否带来出口持续增加对于判断日本经济景气状况十分重要。“黑田宽松”的短期直接效果是日元贬值,贬值后一些大型出口企业,例如,丰田调整了其生产规模,但是对除大企业之外的企业部门整体状况的把握至为关键。与此同时,国际收支状况如何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增加,生产要素收入项目月均盈余1兆日元,由于贸易收支赤字上升,2012年11月以后出现经常项目赤字。经常项目的持续赤字会导致国债信用度下降,这一问题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因此,对日本能否减少贸易赤字,从而迎来经常项目的黑字时代的持续观察十分关键。

总之,经济总量的变化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国民生活水平是否真实提高,不能通过少数的指标来判断日本经济是否走出低迷,目前,尚未出现诸如整体经济持续正增长、居民收入提高及生活质量提高等,因此,判断“黑田宽松”是否奏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五、“黑田宽松”的隐含风险与防范

“黑田宽松”推出后,国内外舆论批评日本央行“诱导”日元贬值。事实上,一项政策的出台会同时影响到众多的市场及经济部门,很难区分出哪个影响属于政策目标效果,哪个属于附属效果。金融政策也不例外,通过金融缓和刺激景气,由于利率下降,表现在国际资本移动上是资金流向海外、日元贬值。日元贬值引起海外的日本商品价格下跌,对日本出口产业有利。同时日本需要从海外进口大量原材料,提高了资源依存型产业的成本。从以往的经验看,日元贬值不利于日本改善贸易收支。“安倍经济学”实施后的2013年1月至3月间,GDp增长率虽然上升到3%,贸易收支以及经常项目收支出现恶化证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日本政府累计债务已经达到GDp的近240%,政府在每年编制预算时都提出消除财政赤字的目标,却很难实现。深刻的少子老龄化使政府不得不支出高额的社会保障费。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景气恢复无疑加重了政府债务积累。采用财政紧缩政策来抑制有效需求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税收减少,促使财政赤字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实际上,日本政府一贯秉承凯恩斯的财政平衡政策思想,提倡用赤字财政政策代替稳健财政政策,通过容忍财政赤字―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消减赤字的均衡模式使经济走出低迷。

“安倍经济学”提出的大规模公共投资能否消减财政赤字,关键要看其增长战略是否能够成功、国民收入是否有所提高以及税收是否增加等等。最近,日本政府已经通过了2013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其财政规模大于执政期,但内容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因此,“黑田宽松”究竟能否起到刺激景气的效果,目前仍留下不小的疑问。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采用了以零利率、前瞻性指导、数量宽松及性质宽松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货币政策,这对全球经济的流动性影响很大。“黑田宽松”导致日元贬值,使其再次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套利工具。这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来说无疑形成了货币被迫升值与资产价格上涨的双重风险,中国在此复杂的国际金融背景下更应该保持对资本账户的适当管制,同时更要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郑蔚.“安倍经济学”的背景、机理及风险探析[J].北京:东北亚学刊,2013(5):31-36.

[2]刘瑞.安倍新内阁下的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新动向[m].北京:日本经济蓝皮书,2013:52-64.

[3]易宪容.安经济学的金融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3(6):31-35.

[4]易宪容.“安倍经济学”效果及影响的理论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6):16-23.

[5]伍炜华.充满武士道精神的“安倍经济学”―日本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走向[J].国际金融,2013(8):51-55.

[6]ジェ`ムス・ト`ビン.ト`ビン金融[m].薮下史郎,大阿久博,蚁川靖浩译,东京:|洋Ug新笊纾2003:189-201.

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篇7

关键词:数码科技;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作用下,教育教学事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关键。数字技术作为新时期高端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物,带动着教育教学事业走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音乐体系的发展角度上来说,自miDi音乐到电脑音乐再到网络音乐,数字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及研究已经渗透到音乐体系及教学发展的方方面面。电脑音乐逐步叩响各大高校音乐教学的大门。这种与现代高端信息技术相融合的音乐教学模式所表现出的独特教学优势使其在音乐教学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范围。换句话来说,数码科技的蓬勃发展使得钢琴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均有着极为广泛的发展及创新空间,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成为了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发展的最关键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加快数码科技与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融合及发展,将传统的钢琴教学与数码钢琴教学两者优势互补,使其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达到、完成高校钢琴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数码钢琴集体课音乐教学与传统钢琴音乐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之下,钢琴教学一直都是高校音乐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钢琴教学而言,我们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极为单一的个别化授课方式。而这种个别化的授课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更多的倾向于一种针对少数精英所开办的“英才式”教学模式。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建设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正逐步由传统意义上的英才式教学向着普及式教学方向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与教学实力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相关统计资料数据显示:近几年以来,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课程的参学人数不断扩大,钢琴教师授课量逐步增加,这些因素都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个别授课方式凸显出诸多的不足与缺失。然而,在数码科技不断建设发展作用之下,一种基于数码科技的新型钢琴集体课教学组织形式初具规模,受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与授课内容不断具体化影响而发展受阻的高校钢琴教学形成了新的发展途径与空间。

   数码钢琴教室作为数码科技作用下钢琴教学的基础与核心,能够为钢琴演奏专业学生的即兴演奏课以及键盘和声课提供必要场地,与此同时它也能够为非钢琴演奏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共同课提供一定的场地及设备支持。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数码钢琴教学模式所提供的优势已非传统意义上的钢琴音乐教学模式可比。,这种导至数码科技的钢琴音乐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

  (一)数码钢琴教师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集体化教学组织形式。一名钢琴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几名或是数十名学生,针对钢琴音乐专业学生所必须且共同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操作技能展开统一化的集中式讲解。这种讲授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在扩大钢琴音乐课堂教学知识面覆盖的同时有效避免了传统讲授方式下大量的重复性教学内容。特别是在视频辅助系统的作用之下,钢琴音乐教授的演奏方式及演奏技巧能够通过摄像机近距离的拍摄以投影的方式传递到大屏幕之上,使全体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且直观的看到教师的演奏情况。相对应的,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钢琴演奏情况也会通过相应的监听仪器及时传递到教师所在的主控台当中。教师能够依照主控系统所反映出的各个学生差异性的知识及技巧掌握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这一点正是传统意义上钢琴音乐教学的缺失所在。它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节约,对于键盘教师空间压力的缓解以及对于钢琴音乐教学人力资源的解放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应用与推广。

  (二)在数码钢琴作用之下,整个钢琴音乐教学过程能够实现多教法与多学科的融合。首先,从多教法的角度上来说,基于数码钢琴教室,钢琴音乐教师不仅能够在一对多教学模式的作用之下将教学劳动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同时它也能够使得教师将其所解放出来的那部分教学劳动力应用到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辅导法以及示范法在内的多种教学模式当中。基于数码钢琴教室,其所提供的主控界面同样能够在各种教学方式之间高效且灵活的切换,表现出了极为优越的交互式教学活动组织性能。学生与教师在参与整个钢琴音乐教学课程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同样具备了极为优越的培育空间;其次,从多学科的角度上来说,在数码钢琴音乐教学系统的作用之下,钢琴音乐教学课程内容在得以整合的同时也能够支持跨学科交互式学习。例如在数码钢琴背景之下,教师能够在教授“钢琴与伴奏”课程的同时实现钢琴技能课程与即兴伴奏课程的融合;而学生在自弹自唱课堂训练的过程当中也实现了钢琴演奏技能与和声技能的融合。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钢琴音乐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言是极为有利的,是学生钢琴音乐文化认知与钢琴音乐技巧技能的双向提升。

二、学生自主钢琴学习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之下,我们还可以在应用钢琴教学软件的同时为其配备一台能够直接与电脑声卡系统相连的miDi式键盘,或是直接将数码钢琴与电脑终端相连,钢琴音乐学生就能够高效率的参与钢琴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了。我们知道:musicwarepiano软件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交互式钢琴教学软件的一种,其在为学生学习钢琴键盘操作技能提供便捷的同时也被用以系统学习钢琴乐理知识。在musicwarepiano软件作用之下,学生能够以深入浅出式的教学语言为载体,逐步领会钢琴及键盘类乐器的通用化演奏技巧。其所提供的全部教学内容与当前国内业余钢琴六级技能难度是大致相当的。

   教师还能够通过应用数码钢琴音乐教室系统中所连接的包括CD、VCD、DVD以及DVD-Rom在内的多种设备实现对于钢琴音乐多媒体组合的引入。在这种背景作用之下,学生对于钢琴音乐历史及钢琴名曲的欣赏都能够通过各种多媒体形式(包括视频、音频光盘、教学软件以及电子课件在内)得以实现,这对于整个钢琴音乐教学体系的优化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不仅如此,从钢琴音乐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上来说,多媒体教学内容及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不仅能够将钢琴音乐教学所涉及到的各种动态化教学内容以一种更为直观且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加深学生对于钢琴音乐学习重点及难点知识的印象,更深入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内容及方式的引入还能够使得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自我学习、自我监督以及自我检查的学习习惯,学生真正处在了主动与人机对话的学习状态当中,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参与钢琴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是传统意义上“照本宣科”式教学方式所无法实现的。

三、钢琴网络共享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说明:在当前教育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构建并逐步发展网络钢琴教育已成为“信息革命”时代我国钢琴音乐教学的必然方向与发展趋势。其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我国钢琴音乐教学的一次深刻变革与转型,同时也是我国钢琴音乐教学实现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突飞猛进发展进程的作用之下,以web为载体的超时空化在线音乐在整个音乐体系中的主体性地位日益彰显。无线通信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第四媒体即因特网。它继报刊、广播以及电视之后发展起来、迅速实现了同传统大众媒体的并存。第四媒体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最基本的两种方式——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并在此基础之上突破了大众传统传播的模式框架。)的最关键构成部分,其在承担音乐信息传播载体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高校作为现代经济社会钢琴音乐人才的最关键也是最集中培养基地,应当充分正视并遵循这种发展趋势,在钢琴音乐教学体系当中充分体现出钢琴网络共享远程教育体系的中心地位。

   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完善的作用之下,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事业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可以说,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教育教学事业的建设发展程度将直接关系着整个经济社会的的建设发展程度。现代经济社会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使得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对于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而言,钢琴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角度都需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建设发展脚步相吻合。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之下,钢琴教学软件、钢琴网络共享远程教育体系以及数码钢琴集体课已成为了数字化高校钢琴音乐教学最关键的三大构成部分,将数码科技与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相融合已成为新时期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趋势。本文针对基于数码科技的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潘利红.文化的融合——高师流行钢琴音乐教学探析.[J].大家.2010.(16).104-105.

[2]连苹.中国钢琴音乐教育改革的新动力——数字化钢琴音乐教学新模式.[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3).36-39.

[3]于雅琳.浅议在钢琴教学中激发学生弹奏中国作品的兴趣.[J].电影评介.2008.(18).102-103.

[4]郝思震.试以民族音乐学的新观念认识高师钢琴教学中首调与固定调的困惑.[J].艺术百家.2008.24.(Z1).241-243.

[5]戴旦旦.如何看待音乐教学中的“钢琴陪练”.[J].大众文艺.2010.(14).220.

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篇8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财务会计管理亦受到了强烈冲击。近年来,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方式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科学信息计量。文章首先探究了网络经济时代对财务会计管理的影响,其次分析了财务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改善财务会计管理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网络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管理;影响;现状;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给财务会计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趋于信息化、科技化,在功能方面有所提高,可对财务进行实时、动态管理。这是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不可比拟的,对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文章对财务管理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网络经济时代对财务会计管理的影响

网络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业务流程三个方面。会计目标方面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大学派:受托责任派、决策有用论[1]。不同的经济环境,对学派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能满足特定环境下,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现今,“受托责任派、决策有用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应用的侧重点存在着差异性。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被高度利用、整合,决策有用论越来越比受托责任派更具优势。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影响:网络经济时代对会计信息质量地完整性、安全性等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在管理信息系统上要求实现自动化,企业领导更加注重实质,会依据决策质量来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会计业务流程方面的影响:流程法式得到了优化,经济业务单据主要采用电子版,可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会计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安全性遭受威胁

会计信息安全对电子商务安全交易至关重要,与其他经营项目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系统网络流动性明显增强,病毒感染、硬件故障等网络问题会对会计信息安全产生消极影响。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容易失真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管理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在开展数据记录工作时,会计信息极易被篡改、窃取等,且没有任何线索可查[2]。网络的集成化、开放化、动态化特点大大降低了原有会计模板的控制能力,加大了审计取证工作的难度,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三、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改善财务会计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技术层面的管理、控制

加强技术层面的管理、控制,主要包括数据输入控制、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3]。对于数据输入控制,专门人员负责录入,其仅能录入数据,不得参与修改数据、复制数据等其他工作。在开始数据录入之前,相关负责人需对其进行审核、批准。此外,对数据的校对、修正等亦需要控制。对于处理控制,其指的是对计算机内部数据进行处理控制,较为常见的有数据验证、计算、修正等。通常,实现数据的处理控制主要依靠自动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输出审核处理、溢出检查、数据有效检验等都属于处理控制的方法。对于数据输出控制,其施行措施主要包含建立输出记录、授权制、数据传送加密制度等。例如:在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须对开支票、发票的工作人员授权,并经相关人员审核、签字、盖章;就电子单据而言,其无法复制,会计工作人员须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对信息进行加密,以防止信息被篡改、盗用等。

(二)健全网络财务会计法律、法规

健全网络财务会计法律法规,首先需要完善电子商务法规,其对电子商务活动具有规范的作用;其次需要参考其他国家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规划、制定科学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等相关制度和法规。这些法律、准则等应对财务披露的义务、责任,监管机构享有的权利、职责等进行明确规定,从而为网络会计发展创设优良的法律环境。

(三)注重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

网络经济时代,各企业对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加强会计、管理人员实时防范电子商务活动、网络会计风险的意识。现今,我国在复合型(熟悉网络信息技术、具备会计管理技能、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人才方面较为匮乏,这严重阻碍了网络会计的发展[4]。因此,我国须加大对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重视、培养力度。与此同时,我国应充分利用、开发教育资源,完善现行的会计教育体系,重新构建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等,并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延伸教育,以促使其及时更新、重组知识。为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职业道德素养,还要通过开设讲座、报告会等方式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

(四)确保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目前,经济发展主要依托数字化网络技术,大多数经济活动都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展的。与此同时,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呈现出实时性、动态性特点。财务会计信息的公示、透明化发展带动了企业财务管理格局的发展。如此,企业日益顺应网络经济时代,进而形成新的财务管理体制。此外,我国各企业在完善计算机信息系统过程中应善于将互联网技术融合,比如: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等。与此同时,我国各企业须做好防范病毒、风险工作,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软件杀毒;禁止使用盗版、安全性低的软件;不断建立、优化防火墙,防止软件被病毒恶意损害;管理好路由器、摄像头等网络设备,充分利用、开发网络路由器存取、过滤财务会计信息的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网络时代背景的影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在基本职能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业务流程的转变。随着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实现了实时、动态报告,从而促使企业构建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被取缔,会计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基于网络经济的财务会计信息具备国际化、标准化特点。毋庸置疑,网络经济给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等带来强烈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效。然而,网络经济既创造了发展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人们应在充分认识网络经济的基础上,采取建设性的措施,以科学、合理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而推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希冀,我国健全财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等,以促进财务会计更好地适应网络经济潮流。

作者:马丽亚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兰.试分析网络经济时代下的财务会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5,01:153-154.

[2]丁友萱.论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238.

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篇9

在一些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强行规定一节课的讲授时间不得超过多少分钟。这种以行政命令干预课堂教学,“一刀切”的机械作法不值一论,在此暂且不谈。如今很多教师自己也是视讲述如敝履,课堂上能不讲就不讲,能少讲就少讲,唯恐讲多了违背新课改的精神。少讲、不讲的同时,却又在学生自学、探究环节设计一些唯恐不大、唯恐不深的问题。于是就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历史现象还不甚明了,就急于引导他们去探索历史的本质;学生对历史的过程还不明就里,就急于引导他们去总结历史的规律;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茫然无知,就急于引导他们去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定性……这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在搭建“空中楼阁”。

其实,历史课堂上,必要的讲述还是应该有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发现学习不能完全代替接受学习,“因为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是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他们不可能事事去发现;而且,作为接受学习的讲授式教学也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和机械记忆。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使用讲授式教学”。①历史专业知识本身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也决定了讲授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作用。下面,本文拟以人教版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为例,从历史的概念、背景、过程三个方面,具体论述讲授的必要性。

历史概念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有论者指出,“(学生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及系统综合,进而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认识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②立足于这样的高度,相应需要有一系列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手段方法。

本文仅结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某些现状及现行教材的某些特点,探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首先要把历史概念字面上的意思解释清楚,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通俗的语言或具体的史实,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以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基于理解的学习。

对于一个在历史专业或者中学历史教学领域浸润日久的教师来说,很多专业概念整天挂在嘴边,习以为常的同时也造成一个习焉不察的错觉:我们自己耳熟能详的东西,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也肯定明白。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对一些概念、术语从不解释,拿过来就用。事实上学生真不一定明白,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从何而来?“三中”具体又是什么意思?“‘左倾’错误”,何为“左倾”?何以说到“左”的错误就要打引号,而右的错误则不需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要强调“家庭”?“联产”又是指的什么?且不说这些概念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讲清楚了有助于学生一窥历史的纵深。单就字面而言,不稍作解释,学生很多其实都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

就教材而言,众所周知,教材语言都是高度概括化的,本身就需要教师的讲解、阐释以将其具体化。尤其现行教材的特点,更凸显了教师讲解的必要性。正如研究者指出的:“目前这种专题史体例,把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内容集中叙述……在有限的篇幅内叙述如此丰富的内容,只能用抽象的概念做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不了解相关概念的具体史实,阅读由概念组成的课文就很吃力。”①具体到本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若仅就时间跨度而言不可谓大。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计划经济的特点、运行机制、弊端等具体内容是缺乏足够知识储备的。如果教材在叙述有关改革的内容时没有具体的史实相配,则难免流为抽象甚或空洞的概念堆砌。典型的由“概念组成的课文”,莫如该教材第55页讲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那段话。这段话基本摘自198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一文。文件语言的优点在于准确、精炼。但直接用文件中的原话作为教材语言,恐怕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比如,不知道改革前政企不分的具体表现和改革后政企分开的具体措施,则“政企分开”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停留在字面上的空洞概念;不明白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定位,就不明白改革何以要专门提出使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同样,“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学生来说也就仅仅是一个既空洞又拗口的概念。如果说教材限于篇幅,有些内容无法呈现的话,教师在授课时就非常有必要补充相关史实,将空洞的概念具体化。

当然,就应对考试而言,不解释也丝毫不影响学生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内容等背得滚瓜烂熟,不影响学生准确的作对选择题。但就学科教学而言,学生学习了历史,对一些基本概念仍不明就里,稀里糊涂,甚至连字面上的意思都不明白,或者对那些关系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是记住了一堆空洞的概念名词,缺乏具体的认识,这岂非教学的失败?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用“沙漠玫瑰”的开放来说明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沙漠玫瑰最初就是一蓬枯萎的干草,并无可观之处。作者把它泡在水里,目睹了它逐渐复活,最后变得丰润饱满的全过程。当作者为生命之美出声惊叹的时候,一旁的邻居却无动于衷。究其原因,“他(邻居)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②

某种程度上说,历史背景就是历史的“起点”。只有把背景讲透,学生知道历史的“起点”在哪里,才会更清晰地明白历史究竟走了多远,才会更透彻地理解历史何以至此。背景交代不清,学生就会连基本的历史事实也理解不了,遑论其他?比如很多教师在讲解农村改革的时候,都有意识地将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秘密协议分田的故事,作为思想教育的一个“点”,强调人民群众敢于改革的首创精神。于是或图片或视频,展示18户农民签字摁红手印的协议,配以沉痛缓慢的解说:“……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殊不知,由于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很多学生对此根本不会产生深刻的认识。他们无法理解,何以一个简单的分田到户就会导致“坐牢杀头”?历史的“隔膜”使得学生对这句惊心动魄,有着丰富信息含量的话无动于衷,甚至认为是夸大其词。无法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预想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实,不限于这样一件具体的事。对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学生都需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因为不如此,就无以更深刻地理解改革的意义。只有借助与历史背景的对比,明白历史是从哪里起步的,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才会深入理解“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含义所在。而这方面的知识恰恰是学生所缺乏的。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就个人经历言,出生在新时代,没有对改革前后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亲身体验;就知识储备言,教材一贯地对此前“”史的淡化处理,使得学生对改革前中国社会的万马齐喑、民生凋敝缺乏清晰的了解。所以,授课者有针对性地补充材料,把背景讲透,就显得尤其重要。

把历史事件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我们首先就是对历史背景本身缺乏足够的考察分析。还以农村改革为例。笔者曾听一位教师用了大量篇幅对比今天的小岗村和。通过一系列具体数字,展现单干后的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而一直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则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雄厚。授课者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小岗村当年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单干和集体化,究竟该走哪条路?

把当下的理论热点问题引入历史课堂,引领学生联系现实问题深入思考历史,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首先应该将单干前的农村状况这一背景讲透,对比包产到户给农村带来的飞跃式变化,以此彰显小岗村当年的创举造成的重大历史影响。这一点还未交代清楚,就急着“关公战秦琼”似地对比现在的小岗村与,极易冲淡农村改革的革命性意义,给学生以“改革也不过如此”的错误认识。

再比如本节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一自然段讲到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于国际形势,学生有必修1的知识做支撑,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对于国内形势,单凭教材上的一句话,“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依托,就搞不清阻力为何,阻力何来。如果教师对此不加讲解,这句话对学生来说就成了一句空话,毫无意义。而当时的国内形势,即“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恰恰正是促使邓小平下决心“冒一冒险”,不惜以一介平民身份“秘密南巡”的重大背景。只有把这个背景交代清楚,学生才会真正理解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大意义,才会理解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所起的扭转历史航向的伟大作用。

学者罗志田曾经指出,民国史研究领域存在一种“倒放电影”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历史叙述上的表现就是,叙述者以后见之明“回看”历史,似乎历史就是一直朝着最终的正确方向前进的。这导致“我们重建出的历史多呈不断进步的线性发展,而不是也许更接近实际历史演变那种多元纷呈的动态情景”。罗志田担心:“史家在重建往昔之时固然都要选择题材和排比史料,以避免枝蔓;但在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史实皆被剔除后,重建出的史实固然清晰,是否也有可能会偏离历史发展的原初动态真相呢?”①

其实,不独民国史的学术研究领域,我们的历史教材在编纂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个问题。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讲清大量内容,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环环相扣。但经过筛选的史实很难保证再现真实的历史过程。如果教师在这方面缺乏自觉意识,照本宣科,甚至片面追求知识在结构形式上的清晰易记,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排比,那就很难让学习者对历史发展的先后过程、来龙去脉有个正确清晰的认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莫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提出过程。

众所周知,在198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尽管突破性地承认了要“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要发展商品经济,但是还是明确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甚至到1990年,当时的国务院主要领导仍然说:“现在世界上有一些经济学家,他们这样看:中国的改革如果走到市场经济,那就是改革前进了,如果不是搞市场经济,那就是后退了。这是一种误解。中国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因为完全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必然造成经济上的混乱。”同年印发全国供全党和全国干部学习的《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中,对市场经济是如此定义的:“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一切经济活动经过市场,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经济。”并把究竟是“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还是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作为两种对立的改革观的表现。

可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经历了长期的博弈过程的。这种“多元纷呈的动态情景”才是历史的真实面目,而且也正是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魅力所在。而当教材把中间的过程略去,只呈现结果的时候,如此一项影响当代中国至深且巨的重大决定,其确立过程似乎波澜不惊,水到渠成。当然,如上所述,教材是无法、也没必要面面俱到的,就是教师在上课时,不能、也不必把中间的过程完整详细地告诉学生。但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者,有责任将其大致脉络讲清楚,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照本宣科,轻轻掠过。更有甚者,笔者曾见到一位教师执教此课,在讲“经济体制改革”一目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直接梳理出改革的起点,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实质,改革的目标,并列在一起板书,要学生记下来。这容易给人以错觉,似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在改革伊始就确定好了。这就连“不断进步的线性发展”都不是了,而是直接朝着既定的正确目标前进,去真实的历史事实远甚!

数字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篇10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鸿沟;消费结构;可支配收入

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居民消费规模持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居民收入的提升,居民消费规模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规模上来看,居民消费绝对值持续上升。自2012年以来,占GDp的比例超过40%以上,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28元,同比增长8.1%。在全年1143670亿元的GDp收入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达5.3%,成为传统“三驾马车”中对实体经济增长贡献最主要的驱动力。

(二)数字经济消费成为消费新趋势

2021年,我国消费领域最大的变化当属“数字化浪潮下的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新冠疫情的常态化也加速了我国消费端的数字化。消费者从消费升级到消费分级,消费需求向细分化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消费结构优化,是我国消费领域最为显著的变革。在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的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数字网上消费的规模在持续攀升。2021年,全国实现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占到了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随着物流配送、在线金融、协同平台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数字经济在重构商业生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产业形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端存储等数字技术以及数字化的物流配送体系,直播电商、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需求激增,形成了全新的商业格局,不断涌现出注重消费者体验和跨界消费场景于一体的新零售业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完善,消费的重心逐渐转至线上,而数字经济则成为了消费的重要驱动力。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两极化趋势明显,数字消费鸿沟加大消费差距

从我国历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情况来看,占到消费支出中最大的两个部分是“食品烟酒”和“居住”,合计占到了消费支出的60%左右。而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等消费升级的品种合计仅为20%。在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以文娱、旅游等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可以说,刚性的消费需求制约了我国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也传导至实体经济,导致相关产业缺乏消费提振。疫情对传统实体消费造成了冲击,加速了数字消费时代的到来。以文娱消费为例,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直播经济、视频连线等推动线下文娱活动加速向线上转型。同时,在线上消费方面,其绝对数也在逐年上升。2020年和2021年平网上零售额增长15%。在数字消费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数字经济下的消费升级所带来的问题:如数据隐私、数据保护以及数字消费普及问题。在老龄数字鸿沟方面,无论是网购还是外卖,其受众者主要是年轻人,老年人则成为了“数字弱势群体”。在数字技能使用方面,老年人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仅为4.4%,使用微信的比例仅为24.2%,造成消费方面的不平等。

(二)可支配收入相对不足,影响消费规模扩大

在我国疫情逐渐控制好转后,期待中的“消费叠加冲击”却没有到来。其中虽然有零星疫情突然集中爆发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国民收入增速放缓,居民可支配收入无法与消费升级相匹配。2021《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显示,“我国有近一半(49.78%)的家庭零储蓄”。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后,我国家庭存款余额增速也一直在10%左右,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低谷水平。两者相互印证,反映出了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的缩水。另外,家庭债务比率的高企也降低了消费。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杠杆率从21世纪初的10%上升至2020年的58.7%,增速在全球首屈一指。其中,个人按揭贷款成为家庭债务的重要推手,居民的住房债务压力对消费增长带来“挤出效应”。

三、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对策

(一)从功能型消费向数字型消费过渡,利用数字经济引领消费结构升级

在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下,平台经营者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借助数字化技术来重构零售。帮助零售企业全面在线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继而帮助零售企业更加全面、直接的连接消费者和提升服务水平,最终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同时,要加速数字化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的落地,提高效率,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消除数字消费鸿沟,优化消费环境

提振消费、促进消费、畅通消费需要推广到我国各阶层和各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中。当前,我国在进入数字社会的同时,还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抚养比的比例超过20%,老年人成为数字消费中的“弱势群体”。在消费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各种新消费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适老化”是数字消费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高服务“银发经济”的效率,进一步提供实时快捷、互联智能、信息共享的养老服务。在优化消费环境方面,政府要助力商家降本增效,企业要坚持贴近消费者的经营策略,优化供应链,完善增值服务,避免多渠道管理带来的成本增大和客户沉淀问题,进行全渠道的一体化经营和数字化经营。总的来说,为了消除数字鸿沟和优化消费环境,企业在供给方面所要做的主要是“缩短距离”,增进商家与消费者的互动性;“扩大连接”,进行线上线下,城市乡村消费的有机融合,增强消费活力;“精准有效”,助力企业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想法,进行个性营销和精准营销,满足消费者更高水平的需求。

(三)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增加居民财产收入

1.居民财富从房产向金融资产“搬家”宏观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要对我国居民家庭财富进行大力优化和引导。要加强家庭资产多元化的配置,构成金融资产与其他资产相协调的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增强居民家庭资产的抗风险能力和流动性。鼓励家庭资产在房产外多元化配置,促进家庭资产结构优化,鼓励家庭资产配置的重心从房产向金融资产转移,引导家庭投资者更加合理均衡地配置资产。长期投资者是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美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经验来看,正是由于共同基金、保险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与家庭投资的深度结合,才有了美国股市的长期繁荣。而这又促成了美国居民家庭资产增值与上市公司获得融资、进行优化升级的双赢局面。因此,从我国产业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积极引导家庭资产的金融化配置,是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任务。2.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增加可支配收入要采取措施切实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潜力。可以考虑制定实施全民收入倍增计划,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始于日本,在实施期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超过90%,也拉动了消费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以国民收入倍增而不是以经济总量为目标,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得到了保证,而且也是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凝聚了民族自豪感。当前,我国收入倍增计划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通过实施这一计划,健全工资的合理增长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工资增长空间,实施社会工资的联动增长机制。这样可以充实社会资本,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产阶层,确保社会安定。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通过完善制度安排,兜牢民生底线,关注帮扶弱势群体,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推动共同富裕。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持续推动基尼系数下降,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提振内需的基础。3.通过改革公积金制度,释放消费潜力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新加坡引入公积金制度以来,公积金在30多年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特别是在当前保障性住房供给相对萎缩的情况下,公积金制度也逐渐暴露出利益分化、缺失公平、收益下降等问题。具体来看,公积金在不同部门、行业及缴存主体中产生难以调和的利益分化,拉大了收入差距。在当前疫情和外部负效应的共同冲击下,公积金制度也逐渐成为“鸡肋”,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改革公积金制度。可以将公积金转变为年金,保证收益;公积金贷款可以按照LpR利率执行为优惠贷款,降低家庭按揭还款压力;对于当前6%的缴存公积金要逐步计入可支配工资收入,提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在公积金使用方面,还可以借鉴美国401K制度,加大对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力度,提高公积金的收益率;简化便利提取公积金的方案,在房贷房租之外,可以考虑将子女入学、老人养老、充电学习、旅游文化等方面加入提取公积金的情况,提高公积金的使用灵活度,促进消费增长。另外,通过发放消费券也可以提高消费热情,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乘数效应。从提振居民消费需求和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角度来看,扩大产品供给和优化供给结构才能增加有效需求。一方面,供给创造需求;另一方面,需求也引导供给。通过消费券的发放,特别是限定消费时限,可以实现消费的高水平发展。在消费券的发放过程中,也要积极利用微信、支付宝等数字支付手段,提升整个社会的数字应用和治理能力,实现数字化的升级改造和线上线下的连接。4.加快居民养老财富储备,解决消费后顾之忧为推动我国养老困境的解决,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完善政策顶层设计方面,政府及社保机构要进一步加快居民养老财富储备。要借助数字技术,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信息化数字平台,增强养老保险产品的普惠性和便捷性。完善相关养老数据,为养老财富规划提供数字支撑,提高政策的目的性和时效性。国家及各行业协会要注重养老金融教育的权威性和覆盖度,建立行业标准,搭建养老金融职业教育平台。金融机构要建立专业化的养老金融团队,提供针对性和可信赖的养老财富规划服务;在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方面,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助力民众选择专业养老金融机构。依托数字技术,做到养老服务的规范化、系统化、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