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十篇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十篇

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15

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篇1

关键词:重庆市;大学生“村官”;选派情况;主要做法;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6-0041-07

选派大学生“村官”,是新世纪新阶段统筹解决农村基层人才短缺、应届大学生就业岗位难找、城乡人才发展失衡等问题的国家战略。按照中组部的统一部署,2008年,重庆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团市委等单位,启动了为期5年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计划实施以来,报名学生越来越多,选派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关注越来越高,基层反映越来越好。但是,作为一种阶段性的制度设计,随着计划的推进和时限临近,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需要进行客观评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

一、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创新实践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战略部署,着眼于解决大学生选得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有前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创新,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为期5年的“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11年,共选派大学生“村官”10 028名。从推进情况来看,多数区县反映,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效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和专业人才断层问题,是重长远、抓基层、打基础的重大战略。91%乡镇“一把手”和95%村书记认为,大学生“村官”有才有德,有为有位。98.1%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表示,“欢迎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香饽饽”。相当一些大学生“村官”反映,当“村官”是一笔难得人生财富,对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生活阅历、增长知识才干、历练品行作风、增进群众感情等都大有裨益。在创新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重庆市主要从四个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一)打捆政策,吸引人才

1.整合项目资源,防止政出多门 将服务农村的“选调生”、“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志愿服务西部(重庆)计划等项目,全部整合入“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行统一招考、统一选派、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大学生下基层工作补贴标准、考核方式、身份性质不一,相互攀比,协调困难,多头管理等难题。

2.给予优厚待遇,坚持拴心留人实行市、区县分级负担,其中市财政投入5亿元。参照大学生“村官”所在区县新招录公务员工资和津贴标准发放工资,最高2800元/月、最低1500元/月。同时,为大学生“村官”办理意外身故、意外伤残等7项保险,最高单项赔付金额达11万元。52.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重庆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优厚。

3.实行政策兜底,解决后顾之忧选派前实行统一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在村服务期满经考察合格的,正式录用为公务员。在此基础上,允许多渠道分流,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这在全国省区市中是唯一的。问卷调查显示,就业兜底政策成为我市大学生“村官”工作最大特点。2008年选派的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99.2%考察合格后被录用为公务员。

4.建立晋升制度,打通成长通道市里明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除特殊岗位外,重点从大学生“村官”中逐级遴选,比例不低于80%。这既从制度设计上为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录用公务员提供编制保障,又有利于建立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机制。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出口分流机制研究》认为,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大学生到村工作是重庆市大学生“村官”31作的最大亮点。调研组问卷“我市大学生‘村官’政策满意度测评”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96.5%的大学生“村官”对重庆创造的成长成才环境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二)开阔视野,择优选才

1.面向全国集聚人才 市委人才办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到北京、武汉、西安等高校密集地区,通过召开信息会、进高校宣传等形式,推介重庆人才需求信息和优厚政策。为提高选派生质量,单列计划指标面向“211”、“985"高校定向选派。大量外地生源大学生踊跃报名,选派录用比例和外地大学生“村官”占比不断升高。

2.坚持差异化选派针对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在确保大学生“村官”全部具备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基础上,分主城、“一圈”、“两翼”三个片区,规定不同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指导性比例,并适当向研究生、自然科学类考生倾斜。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更倾向于合理,研究生学历大学生“村官”明显增加,基本满足了区县和基层的需求。

3.不断完善选派程序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规范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改进选录方式,分片按文史、理工和研究生划定录取分数线;推行差额面试,调整后续调剂工作等。招考工作在网上全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大学生“村官”分配到区县后,区县按照考试分数、个人专长、村里需要及个人志愿相结合原则,安排岗位。对志愿到贫困村工作的,优先选派,重点培养。超过90%的问卷对象认为,选派工作程序公开、公平、公正。

(三)以用为本,跟踪育人

1.三级联动抓培训

针对大学生“村官”成长特点,将其纳入大规模干部培训规划,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培训体系。扎实开展岗前培训,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年累计参加集中培训不少于7天;开展适岗培训,安排大学生“村官”先在乡镇机关进行1个月适岗锻炼,让他们了解乡镇职能及运转,弄清农村实际工作,熟悉所选派村情况;建立市、区县调训制度,市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对不少于20%的在岗大学生“村官”进行专题培训。为增强培训实效性,全市建立15个大学生“村官”市级培训基地、51个区县基地。

2.结对帮带传经验建立区县及部门领导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负责人与大学生“村官”“3+1”结对帮带制度,明确帮带责任,传授农村、农民和农业工作方法,帮助他们熟悉环境,转换角色,找准定位。全市共确定1907名区县及部门领导干部、5597名乡镇干部、5943名村干部为帮带责任人。同时,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间的交流机制,组织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与新到岗大学生“村官”结对联系,部分区县成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定期开展活动,通过交流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经验教训,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进步。

3.“三项活动”育民情 把培育群众感情作为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任务。一是要求大学生“村官”把落实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到村工作刚性职责。与村“两委”干部一样,定时定点接待群众,分工包片入户走访,及时办理答复群众反映的问题,帮助村“两委”建立健全一家一户民情档案及数据库。目前,全市大学生“村官”走访群众349万户,占农村居民户1/3。二是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年累计与农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于3个月。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促使他们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中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三是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至少与本村1户贫困户结“对子”,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指导脱贫致富,不脱贫不脱钩。

(四)严格管理,督促尽才

1.突出日常监管 每年初,乡镇党委、村“两委”分别与大学生“村官”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作为日常监督管理主要依据;建立民情日记、定期汇报等制度,随时掌握大学生“村官”情况;建立督查、暗访和抽查结果通报制度,不定期抽查大学生“村官”在岗情况。严格的日常监管制度促使大学生“村官”沉心基层。

2.强化年度考核 出台《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暂行办法》,全面实行“双述双评”。每年底,大学生“村官”分别向乡镇党委、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述职、接受测评。年度考核有一年确定为“不称职”的,暂缓公务员录用考察,延长服务期一年;留用期间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基本称职”的,解除协议。在村服务期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列为乡镇后备干部重点培养。2008年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在年度考核中,有1人因未完成工作任务被确定为“不称职”。

3.规范录用考察 制定《重庆市从大学生“村官”中录用公务员量化考察实施办法》,对在村服务期满、年度考核均合格的大学生“村官”,采取集中考察与日常考核相衔接、组织评价与群众公认相结合的方式,对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素质、日常表现、工作业绩、遵纪守法等方面情况进行百分制量化考察,得60分及以上正式录用为公务员。2008年选派的1964名在岗大学生“村官”中,除6人自愿应聘到企事业单位、9人因故延长一年服务期外,其余1949人经考察合格全部录用为公务员,占在岗总数的99.2%。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创造性实践,引起中央领导、国家部委和有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张德江、刘延东、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先后对重庆市大学生“村官"32作给予肯定性批示。中组部推广了重庆整合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做实待遇保障、搭建成长平台等经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专题调研组认为,重庆市选派大学生到村工作,具有整合服务基层项目、统筹城乡人才队伍建设、做实待遇及就业政策、提供事业发展平台、建立下得去导向机制5个方面的经验。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多次跟踪报道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虽然作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短期项目与长效机制设计,选派计划与实际需求衔接,“村官”自我管理与组织服务结合等问题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延续问题

按照部署,重庆市“万名大学生村官计划”项目期为2008—2012年。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村官”政策延续性问题。问卷调查显示,98%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希望继续选派大学生“村官”,并且非常希望延续诸如实行就业兜底、建立一线选人机制等优惠政策。在选派规模上,43%的大学生村官希望慎重确定选派规模。调查显示,社会上对现行政策有两方面的反映,一是认为约束大学生“村官”单方解除协议的政策力度不够。市里虽然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间单方解除协议应具备的条件,却未规定其单方解除协议应承担的责任,无形之中增加大学生“村官”解除协议的随意性,继而影响整个“村官”队伍稳定。79.6%的大学生建议市里加强大学生“村官”解除协议的约束机制建设。二是认为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措施跟进不够。虽然市里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但由于一些区县财力所限,短期内难以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64.7%的大学生“村官”反映目前创业资金短缺,有项目难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问题

调研发现,无论是区县还是乡镇、村社,都对大学生“村官”心存感激,寄予厚望:一是区县党委、政府寄望通过大学生“村官”弥补当地干部总量不足和干部专业结构缺失。为此,在对待大学生“村官”选派上,不仅选派数量有要求,还有专业分布、学历层次、性别结构等需求,希望借此机会,选当地最急需、最紧缺人才。持这种观点的超过87%。二是乡镇和村社寄望大学生“村官”能带给农村变化,比如改变贫困面貌、带领群众致富等。事实上,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尤其是懂农村实用技术的占比偏低。调研中,32.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群众对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期望值过高。客观上存在的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工作能力的参差不齐,加速部分群众对大学生“村官”期望落空。其主要表现是有的进入状态慢,找不准工作切入点;有的缺乏主动性,不能独当一面。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问题

1.一些大学生“村官”能力有些弱 尽管大学生“村官”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面对复杂繁琐的基层工作,有的热情高,但找不到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有时感到迷惘;有的心理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环境反差带来心理落差;有的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大事不会做。调研显示,5.1%的大学生“村官”对当初选择感觉有点后悔或很矛盾;3.9%的大学生“村官”面对艰苦农村工作和生活,“下不去、融不进”,在继续与放弃中左右“摇摆”;1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官权力小,没有多大发展空间,在干小事与成大事上感到困惑。

2.一些大学生“村官”作风有些飘 目前,选派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情绪稳定。但问卷结果分析,有7.8%的大学生“村官”把主要精力用于琢磨市里的优惠政策是否兑现,寻思借助村官平台离开农村,工作应付了事;有19.1%的大学生“村官”承认当初选择当村官是因为工作不好找。对服务期满后的打算,82.3%期望到乡镇机关及更好的地方工作,真正愿意留任的仅占17.7%。客观存在的工资待遇地区差异、网络上不正确的言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稳定。

3.一些大学生“村官”心态有些浮 调研结果反映,有5.9%的大学生“村官”开始滋生优越感。主要表现在就业兜底政策使我市大学生不再重新面临第二次就业,这在其他省市是无法想象的。调研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在初始职务选择时,不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判断,而是更多受优惠政策引导选择大学生“村官”。优越的政策条件,导致个别大学生“村官”把各级组织创造的好环境当作骄傲的资本,把自己当成基层干部和群众眼中的特殊群体。而有的乡镇、村把大学生“村官”,当成“来客”、“过客”,过于尊重或爱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村官”优越感的滋生。

(四)大学生“村官”截留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应对其上级组织即乡镇政府甚至县级政府的运行模式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在基层开展工作,这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必要培训。从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角度审视“村官乡用”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好借调的度,否则将有违大学生“村官”实施的初衷。

从全国范围看,近35%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在3天以下,只有16.6%大学生“村官”每周7天均在村里。其中,西部地区有1/3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不在岗,中部地区有超过1/3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到岗时间不到5天。被“乡用”的大学生“村官”主要精力被用在收发文件、撰写材料、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在重庆,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的截留问题,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切实解决乡镇截留大学生“村官”问题的通知》,建立督查暗访制度、通报制度,开展专项检查,截留大学生“村官”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随机抽查76名大学生“村官”,仅4名大学生“村官”临时乡用。可看出,重庆村官乡用情况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现“村官”截留问题,有大学生“村官”自身“求功”心理原因。问卷调查显示,“主动要求锻炼自己”的比例占一成,超过半数大学生“村官”表示在乡镇借调期间进步更快。此外,也有乡镇方面原因。一些乡镇能干事年轻干部少,尤其是“两翼”地区贫困乡镇,大学生“村官”正好填补这一缺口。村干部不愿放手也是原因之一。问卷调查显示,45%的基层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缺乏基本工作经验,怕“出乱子”、不敢放手,希望村官乡用,以至于一些大学生“村官”在进村“最后一公里处”被“搁浅”。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建议

大学生“村官”是夯实农村执政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从前几年实践看,这项工作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又是重庆当前的民生工程。但作为阶段性的国家项目,目前还是停留在临时性的行政指导行为,缺乏强制性法律依据。在重庆,这个项目是创造性的,是成功的,也是长期需要的。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总结,统筹规划,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研究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大学生“村官”选得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完善“选得出”机制

1.建立定期选派制度,保持适度规模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选派计划,保持大学生“村官”总体规模和年度计划动态平衡。根据在岗大学生“村官”情况和全市党政干部需求,借鉴第一个五年期选派经验,继续以5年为一个选派期,每年保持1500至2000名选派规模,重点向“两翼”区县和贫困地区倾斜,防止因连续选派造成编制缺乏而不能兑现优惠政策。

2.科学设置选派条件,改善队伍结构

一方面,坚持广纳贤才,以更宽视野在更广范围选派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坚持严格选派标准,选派对象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并适当提高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少数民族学生选派比例。针对我市城乡二元结构,重点制定“两翼”地区吸引清华、北大等“985”、“211”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改善贫困边远地区大学生“村官”学历、专业、性别、族别等结构。

(二)完善“下得去”机制

1.改革选派方式,探索“订单式”选派借鉴高校毕业生定向、委培模式,每年拿出500个定向名额,委托高校培养,有针对性地选派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专业主要包括农学、医学、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加强与高校合作,前移选派环节,提前公布选派岗位,事先征求大学生任职意向,由相关部门和高校共同组织有意愿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参加农村工作相关培训,为毕业后到村工作打好基础。条件成熟的,还可组织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开展实习,让其提前感受农村生活,熟悉农村基层工作运转。

2.营造良好氛围,寻找源头活水及时发现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干事创业成功事例和先进事迹,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继续开展选派大学生“村官”“重点高校行”巡回宣讲活动,坚持每年赴北京、西安、武汉等地“985”、“211”重点高校宣传推介,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吸引大学生来渝担任“村官”。组织清华、北大等部分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或邀请有志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到区县进行“体验式”考察,增强对基层工作的感性认识。

(三)完善“待得住”机制

1.提供事业平台

一是合理安排岗位。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和农村基层发展需求,把他们放在真正能够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放手使用。对大学生“村官”多压担子,多交任务,大胆放权,让他们参与村重大事项讨论和决定,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继续实行大学生“村官”轮流列席区县和乡镇有关会议制度,不断提升他们对于“村官”工作的适应性和职业兴趣。三是支持干事创业。建立市、县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市里出台《重庆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和带动区县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在具备条件的区县工业园区,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坚持每年开展大学生“村官”创业大赛,联合企业、科研院所转化设计成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捆绑涉农政策、项目和资金,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申报、领办、创办一批农业发展项目、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力争每年培养创业型大学生“村官”100名。

2.完善激励保障政策 一是落实现有保障待遇。贯彻执行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政策,及时将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划拨到位。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多种经营增加效益收入,形成既有稳定财政供给,又有灵活效益补贴的收入机制。二是适当提高国贫村大学生“村官”待遇。探索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加大对部级扶贫开发村大学生“村官”的财政补助力度,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大学生“村官”间的收入差距,用适当优厚待遇留人才。三是建立薪酬动态增长机制。建立基于能力和实绩的绩效工资制度和岗位薪级制度,根据日常考核情况和任期服务年限,逐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特别是服务期满后仍然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水平。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是重视心理疏导。对到任之初的大学生“村官”,各级党组织、尤其是村干部应把思想疏导放在工作首位,帮助他们融入农村环境,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借鉴北京市做法,探索建立心理调查机制,增加心理测试环节或心理调查,对心理问题严重的不予录用。二是加强正面引导。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和交心谈心制度,鼓励他们坚定人生选择。培育对群众的朴素感情,强化社会责任感。每两年评选一批大学生“村官”典型,用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学先进、比先进,干实事、出实绩。三是坚持情感关怀。根据大学生“村官”能力特长,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合理交办工作,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定期组织开展体育竞技、网络论坛、琴棋书画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身心健康。重点关照贫困家庭大学生“村官”、外来大学生“村官”等特殊群体,让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关心大学生“村官”,恋爱、婚姻问题,特别重视女大学生“村官”的安全问题。

(四)完善“干得好”机制

1.加大培训开发力度一是抓好岗前培训。针对大学生“村官”特点,编印培训“土教材”。采取中心课堂、远程教育课堂和实践课堂等形式,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等内容培训,讲解“三农”工作方针政策,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农村工作经验。二是加强适岗培训。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跟班学习,参与、综治调解、小城镇建设等工作,为他们提供计划生育、环境整治等多岗位锻炼机会,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进入角色,打开局面。三是开展专项调训。整合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开展大学生“村官”专项培训。鼓励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历教育,加强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探索“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模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乡土专家能人、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等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言传身教,释疑解惑,帮助他们坚定立足农村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

2.加强动态管理考核一是建立跟踪考核制度。针对考核指标不够细化、考核程序过于繁琐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年度考核、公务员录用考察体系,严格实行优胜劣汰。尤其要把好公务员录用考察关,宁缺毋滥。明确大学生“村官”单方解除协议应承担的相关责任,防止大学生借村官平台“镀金”走过场。二是强化考核成果应用。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帮助大学生“村官”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加以改进。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张旗鼓予以表彰宣传,并作为评先选优、公务员录用考察的重要依据;对不称职的,取消其当年评优资格,情节严重的按照合同规定解除合作协议。连续3年年度考核优秀的,区县党委组织部门嘉奖1次,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三是探索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由市、区县、乡镇和大学生“村官”个人按照不同的管理使用权限共同维护,包括个人信息、成才规划、工作日志、述职总结、评价考核等内容。其中,大学生“村官”负责提供个人信息、记录工作日志、申报工作月报,乡镇负责审核,区县党委组织部负责综合管理。

3.切实解决乡镇截留问题坚持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的季度情况通报和举报制度,对乡镇和部门擅自截留和借调、抽调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予以坚决纠正。把在村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和公务员考察录用的首要条件,凡一年内累计不在村工作时间超过半个月的,不参加年度考核,解除合同;两年累计不在村工作一个月以上的,不能考察录用为公务员,促使大学生“村官”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确保“村官村用”。

(五)完善“流得动”机制

1.适时调整大学生“村官”就业兜底政策 一是试行差额录用公务员。调整考察录用公务员最低分数线标准,确定科学录用比例,把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录用为公务员,以减轻连续选派大学生“村官”对全市公务员编制的压力。抓住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在编制允许的前提下,探索聘任制公务员制度。二是定向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且达到60分以上合格分数线的,实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向招录。三是实行多渠道分流。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村官”,鼓励留任村干部、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多渠道就业。可选择区县开展雇佣制政府工作人员试点。政府与大学生“村官”签订更加严谨的雇佣合同,规定更加详细的双方责任、义务,为以后的雇佣制政府体制提供借鉴。

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篇2

(一)大学生村官身份尴尬。在调查中发现洲.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不能被村民认可是工作中的最大困难。目前大学生村官并不具备村民身份这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多的尴尬。大学生村官非官非民,这种身份上的模糊不清,导致部分大学生在进行村务管理时,感到名不正言不顺。还有的大学生村官被束之高阁,没有分派什么事情,感到不被人重视处境非常尴尬。

(二)大学生村官行为的短期性。大学生村官的任期一般是三年期满后面临着新的就业选择。因此,很多大学生都把担任村官的经历看成就业的缓冲期,缺乏长期扎根的思想准备。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村官并没有归属感和事业心,很多人上班就是复习考研或考公务员在这种心态下开展工作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由于大学生村官毕业前一直在学校读书,脱离农村生活,对农村基层工作并不了解。加上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人际关系复杂工作烦琐大学生村官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期。而在大学生村官招聘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所学专业有特殊的要求“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

(四)考核培养机制不健全。目前,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权在乡镇但又不能以乡镇干部的要求去管理和考核。有些地方大学生村官成了政府机关的临时工和廉价劳动力,没有利用并发挥好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所学专长。同时相应的考核机制也没有到位,很多单位对大学生村官也是本着“不是自家人早晚要离开”的观念,缺乏有效的培养,考核敷衍了事不能对大学生村官形成约束和激励。

二、健全大学生村官培养考核机制

(一)减少大学生村官对政府的依赖性。目前,大学生到村任职的主要组织实施者是政府,吸引报名主要是优惠政策市场机制相对缺位。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尚不完全具备接纳大学生就业的软硬件支撑。因此,政府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确有必要采取行政推动的办法。而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基本具备了接纳大学生就业的条件,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双向选择的方式配置大学生“村官”。

(二)明确定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大学生村官刚开始到村任职时,大部分都是担任助理等职务,最主要的职责是服务:为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提供服务,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服务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了解农村、融入村民、学习管理、锻炼能力的过程。

(三)适当区分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工作领域。由于大学生村官大都是中共党员所以可以把党务领域定位为其主要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参与村党组织选举,优化农村党员队伍推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转型升级,形成新老村官之间的公开良性竞争。

(四)处理好上级考核与群众考评的关系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大学生村官主要在基层工作,考核也应该侧重于基层。基层广大的村干部、党员、农民群众都应该成为考评人。要重点考察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绩,由当地村干部、党员和村民进行评价。对于考核结果优秀、合格、不合格的人员在待遇上要有所区分。

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篇3

一、村庄经济资源和组织现状1、土地资源西部地区按农业人口平均,人均耕地只有1.49亩。这一结果与农户问卷的结果完全吻合。汇总农户问卷,西部地区农户承包土地户均8.4亩,人均1.8亩;其中户均耕地6.96亩,人均耕地1.5亩。2、农业机械装备西部农村实际拥有农业机械呈现增长趋势,12省平均,2000—2002年村均农业机械分别是70.4、73.3、83.4台,年增长速分别为4.1%、13.8%.拥有农业机械的主体是农民,村集体拥有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少,除了发电、抗旱等具有公共性质的大型机械设备以外,其它机械主要由农民购置和拥有。典型调查表明,在一些地方,村集体经济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导致农户追求机械配置的小而全,农业机械出现了过剩的情况,目前机械设备大部分闲置。这一结果警示我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预防单位面积机械投入过剩的趋势,在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的地区尤应警惕。令人遗憾的是,西部农民自组织的程度差。典型调查和问卷都证明,原依附于村民委员会的“村经济联合社”之类的经济组织已经解体,具有股份合作或劳动合作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也极少生成。397个样本中只有11个村成立了农民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占样本总数的2.7%.4、村庄组织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作为村庄的政治资源,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问卷显示,西部12省(区、市)样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健全,村党支部一般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3—5人构成,党支部成员村均4.9人,其中与村民委员会交叉任职1.8人。村民委员会一般由主任、副主任各1人以及3—5个委员组成,村委干部村均5.8人。其中1.8人由村党支部的成员兼任。两项合计,平均每村约9名“村官”。村民小组平均每村8.03个,小组干部10.2人。加总起来,平均每村有村、组干部18.5人。若按照村均1580人计算,村民与村组干部的比例为85:1.显然,“村官”比例过大,这是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5、农民希望建立合作经济组织调查表明,农民有比较强烈地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愿望二、村庄经济2、村庄农业产值、村集体收益、债权和债务村集体收入和支付能力弱小,债务比较严重,是西部农村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西部农村村均年末拥有资金总量94万元,但可支配资金只有11.4万元。村均债权17.5万元,其中本村农民应收款10.6万元,占60.6%;集体债务村平均24万元,其中欠银行18.3万元,占76.3%,欠农户集资款和高息存款4.5万元,占18.8%.村集体债权主要表现为农户应收款,无非是农业税费和其它负担;村集体的债务,主要是拖欠银行的贷款。现实农村“集体—农户—银行”之间形成了一个“新三角债”。农村人口流动,直接产生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需求。但是,土地收益率逐渐降低,加上流转对象和程序上的制约因素,出现了土地抛荒现象。受访农户对“你村有无抛荒的土地”的回答,比较直观地显示了西部农村土地抛荒现状及其原因。三、社区发展学校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指标。西部农村学校村均1.16所,教师14.9人,学生273.6人,卫生所1.5所。与东部和中部两村或多村合一校的布局相比较,显得过于分散。西部农村基本一村一校,有的一村两校,学生生员不足。农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到2002年6月底止,西部农村户均住房3.92间。住草房的农户逐年减少,村平均由2000年的9.2户减少到2002年的7.7户。

四、农户收入2001年,以农户为单元计算,西部农村户均纯收入8847.2元,人均纯收入1917.1.其中:经营耕地的收入户均2367.1元,人均512.9元,占26.8%;经营“四荒”地、家庭养殖、其它副业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0.5%、9.6%、12.5%、29%、4.4%;其它收入占15.8%.五、基层经济、政治民主2、农户的经济地位对政治民主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在封建家族势力和地方黑、恶势力受到极大打击和遏制的现代社会里,农户的财产权利和经济能力,在事实上决定着村民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没有一定的财产和经济实力做基础,在乡村社区就不会有地位,那些相对贫困农民的“一票”往往显得软弱无力;相反,“财大者气粗”,他们往往在社区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但问卷显示,乡村最有权势的是“在乡村工作的干部”和“有能人在外边的人”,两项合计占60%,其次才是“有钱人”,占29.6%;认为“大姓望族”决定其在社区地位的人只有5.7%.考察受访农户本人在村庄的地位,有53.8%的农户认为自己“有一定地位”,43.2%的受访农户认为自己在村庄“没有地位”,自认的主要原因是“太穷”和“读书太少”合计占74.3%.这说明西部农村正在由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变。3、村民的选举权从形式上看,村民委员会的干部全部由选举产生,过去依靠乡镇任命村庄干部的时代结束了。但是,真正让农民满意——“候选人由村民提名,实行差额选举,过程公正”——的选举还未超过半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选举过程不公正”,“做手脚”、“人为干涉”比较普遍,比例达到26.3%.有61.0%的村民参与选举是“因为选出的干部对我们很重要”。不参加村庄的选举或者“因为有补贴”才参加选举的只有很小的比例。特别要提醒的是,有33.4%的农民因为某些选举不合法而拒绝参加,对于“走形式”、“候选人不经我们推选”、“上面早定好了”、“参不参加都一样”等类型的选举,村民表示了反感。这些非法的选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4、影响村庄选举的多重因素与民选官相伴而生的是“拉选票”现象的出现。有意思的是,有6.7%的农民“越拉选票、越不选他(她)”,表现出村民政治成熟和对选举的认真,因为“村官”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考察村庄选举的过程,分别有57.8%、75.3%的农民经过慎重考虑填写选票和自己亲自投票。但是,村庄选举受家族势力影响还占一定的比例,分别有5.7%的农民按“家族统一的意见”选举“村官”,有16.8%的农民是按“全家统一的意见”选举。在这里,选民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同时,村庄选举中也存在随大流的现象,“人家选谁我选谁”的竟有11.6%.6、村民的知情权村务和财务公开是农民最关心问题,也是落实农民知情权和监督干部的重要途径。受访农户所在村庄农民的知情权。从中可以发现,村庄的“政务”、“财务”公开与国家的要求相去甚远,有“只公开财务而不公开村务”的,有“公开财务但并不经常”的,“有问题的不公开、无问题才公开”的,甚至“村务、财务从不公开”的等,都有相当的比例。8、农民对“村官”处理乡村关系的行为要求问卷显示,在村庄自治的条件下,村民希望民选的“村官”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代言人,能够“抵制上级不合理的负担”,同时也能体谅“村官”“想抵制但不起作用”的难处;当村民利益与政府任务有冲突时村民希望“村官”“维护村民的利益”,同时“完成政府任务”,表明了当代农民对“村官”社区管理能力的新要求。

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篇4

关键词:构建;村官;长效机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244-03

为推进“三农”建设,不断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自2008年以来,根据党中央一系列相关政策决定,开始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这就是所谓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这项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优化了农村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缓解了当代大学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培养了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干部,全面有效地推进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招聘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截至2013年12月31日,各地己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余万名,为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在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时指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数十万大学生走进农村,热情服务,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你们的付出和贡献,农民群众有最真切的感受,改变农村面貌,帮助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推动广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需要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需要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不懈努力。”

(一)改善农村人才匮乏问题,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职可以为农村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创新思维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实力。大学生村官的选任,可以改善农村干部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对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可以促进新型农民的培养,加快农村人才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加强“三农”工作,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学生驻村支农,是以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的,更好地避免了重城市、轻农村。同时,大学生选择到农村任职并非仅仅出于奉献理念,也是一种理性选择。大学生村官政策可以实现农村与大学毕业生的双赢发展,对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既可满足新农村人才建设和农村基层干部储备的需要,又可以实现人才的“回流”,使人才资源从城市回流到农村。因此,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对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实困境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任职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保障、完善的管理措施和统一的管理规定,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开展。

(一)社会供需不平衡,思想认识不到位

自20世纪末我国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攀升。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约3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实际有就业需求的大学生就会更多。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和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部分大学毕业生把选择“村官”当成曲线就业的“跳板”,认为到基层任职“村官”只是暂时性的过渡,既没有做好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在基层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导致大学生“村官”整天盘算着如何离开农村,致使工作积极性不高涨,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

(二)能力供需不匹配,自我定位不准确

有的大学生虽然有着热爱农村、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思想基础,很想在基层干出一番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但认为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知识充足,经验阅历丰富的大学生认为农村干部和群众素质低下,在工作上不能虚心向农村干部学习,在做决策时不接地气,不能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无法融入基层生活,不能和农村的干部群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三)专业技术不过硬,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从政策上分析,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拨条件是没有专业限制的,这有利于农村全面协调发展。但由于成长环境、专业知识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社区、农村的发展方向和生产方式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担任“村官”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农村的生产资料、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农村的规划发展等不能进行合理的指导,成了基层老百姓眼中的“书呆子”。这样的“村官”,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和肯定,更谈不上能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走向小康道路。

(四)缺乏工作经验,对环境适应较慢

扎根在基层工作,受地理位置、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农村都有着自身复杂的环境。许多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必要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没有尽快入乡随俗,不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无法很快地开展工作,无法实现干群之间的融合,无法调节老百姓间的矛盾,无法高效处理基层出现的种种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减缓作用。

(五)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愿景实现困难

前期培训对大学生村官意义非凡,他们需要多形式、多内容、深入浅出的专项工作培训,如农村基层工作方法、实用技能、经验交流、农村政策与法律法规、创业培训等。目前,各级政府都有专门的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但大学生“村官”认为办法应该更加严格、规范,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有的大学生村官有被借用到乡镇临时工作,成为乡镇干部的帮手,变成了廉价高级劳动力;有的大学生村官很少去村部,来去自由,没有按照要求履行职责。另外,工作职责不明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是从事文秘或日常事务性工作,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真正的作用,觉得大材小用,因此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路径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必须统筹全局,协调发展,从建立科学的选拔和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详实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建立特色的帮扶和校地合作机制、建立全面合理的流动机制等多方面着手,积极探寻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具体路径,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从而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持续发展。

(一)“下得去”――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和培训机制

首先,选聘大学生村官要坚持贯彻政策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第一,坚持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察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自愿到农村服务的意愿,全面对考察人选进行衡量。第二,选拔大学生村官时需要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与各市、县、乡、村等服务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实现高层次高效率的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协同开展选拔工作,共同遴选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大学生。第三,选拔大学生村官时要充分考虑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对口性,重点选拔涉农学科以及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以弥补新农村建设中专业人才的需要。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提高大学生“村官”处理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一,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把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纳入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中,通过采用集中培训、外出学习、业余自学等形式,重点开展对大学生村官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党风政纪、农业政策、农村形势、岗位技能、履职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并且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继续教育、自考学历等。第二,建立与财政收入相关联的大学生村官培训投入机制,对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经费实行财政预算、核拨。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和储备干部队伍建设计划,充分利用党校、党员创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定期开展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第三,通过定期开展集中授课、外出调研、座谈交流等多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充分促使他们对乡镇、农村情况的了解;并邀请优秀村官代表面对面传授农村工作经验,逐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工作能力和素质。第四,在抓好培训计划和宏观指导的同时,定期对学习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评价体系。

(二)“待得住”――完善大学生村官后续保障机制、激励机制

首先,落实现有保障待遇。贯彻执行有关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政策,及时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划拨到位。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多种经营渠道增加收入来源,形成既有稳定财政补贴,又有灵活效益收入的多元化供给机制。

其次,适当提高全国贫困村的大学生“村官”待遇。通过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加大对部级扶贫开发村的大学生“村官”财政补贴力度,争取达到欠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收入平衡,用适当的优厚待遇留住优秀大学生村官。

最后,建立和完善薪酬动态增长机制。根据个人工作能力和实际的绩效建立合理的工资薪金制度和岗位晋升办法,根据年终考核情况和任期服务年限,对大学生“村官”特别是服务期满后仍留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适当的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充分考虑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员工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适度对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进行调整。

(三)“干得好”――建立标准、科学、全面的管理和考核机制

首先,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严格管理,加强监督。乡镇基层、村支“两委”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点,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职责任务,制定出可量可考的岗位目标,达成一致后与其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严格按照目标进行考评衡量。

其次,实行阶段性考评,注重过程,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学习的过程,应从工作的适应期到成熟期再到发展期分别制定相应的效绩考评标准进行评价。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要求进行衡量。避免出现政绩相同却褒贬不一的情况发生,如实记录,严格监督,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再次,明确考核方式,适当合理运用淘汰机制。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开展考核工作。建立考评档案,严格考评纪律,优中选优,坚持群众做主。不断强化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干群关系的改善,把真正热爱农村、愿意奉献青春在基层的青年选,使用起来。对工作能力差、群众意见较大等不称职的大学生“村官”,及时清除村官队伍。

(四)“流得动”――建立合理有序的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

首先,改变大学生把“村官”作为就业兜底的现象。第一,试行差额录用公务员办法,调整考察录用公务员最低分数标准,制订科学录用比例,把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录用为公务员,从而缓解连续选派大学生“村官”对全市公务员编制的压力。抓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契机,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机制。第二,定向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考核优秀、表现突出的。实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向招录。第三,拓宽就业渠道。对未能录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村官”,鼓励留任在村部、自主创业、推荐工作、继续学习等多种就业保障机制。与区县开展雇佣制政府工作人员试点合作。通过政府与大学生“村官”签订雇佣合同,对双方责任、义务进行详细规定,为以后的雇佣制政府体制夯实基础。

其次,加快制订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培养发展计划,重点培养有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优秀大学生“村官”。第一,参加村“两委”负责人选举。对在“村官”服务期间表现突出、业绩水平高、村干部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大学生“村官”,推荐其参加村“两委”负责人选举,通过依法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第二,建立大学生“村官”储备人才库,适时遴选优秀大学生“村官”,不断充实乡镇党政储备干部人才库。对年度考核连续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以及到贫困村工作且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参加乡镇领导班子选拔时,予以优先考虑。

再次,整合社会力量,助力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远战略规划和宏观系统指导,将其纳入全市人才规划体系,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促进“村官”工作不断完善。各区县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强监督、严格管理。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大学生“村官”的全面管理工作。乡镇党委是管理大学生“村官”的主体,负责制定年度考核的标准,开展考核工作;村党组织负责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监管工作。第二,优化和整合社会资源。农业、科技、教育、金融等部门,要整合资金、项目,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发明提供有力支持。动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企业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机制,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开展项目孵化。同时,加强社会的舆论宣传,积极引导社会理性、宽容的对待大学生“村官”,为他们的发展成才营造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构建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为大学生村官投身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干得好、待得住、流得动”,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翟红芬.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190-192.

[2]田园,康,谭春萍.浅谈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81-82.

[3]陈婷,郑仰中,朱秦予.新农村建设视野中“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探微[J].北方经济,2013,(10):5-7.

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篇5

公权力寻租是“老虎”、“苍蝇”腐败的共同特征。m区地处上海市城郊结合部,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至2012年底,该区所辖13处镇(街道)、工业区管委会中仍有136个行政村(村民居委会),镇(村)级公司工作人员2270人,有耕地面积5587公顷。自2003年始,伴随重大市政工程的大规模运营,m区属动迁安置房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经认定的区属动迁安置房项目共计84个,认定用地面积1103公顷,农民动迁安置房总量位于全市前列。由此,作为基层组织的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等被赋予较大的管理权力。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少数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利,甚至监守自盗,窃取国家、集体财产或者挪用公款用于等非法活动。本文选取m区检察院2009年至2013年间立案查处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为实证分析样本,客观分析主体特征、犯罪高发领域,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惩防措施等,为发挥廉政文化建设作用,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建言献策。

m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腐犯罪

实证分析

2009-2013年五年间,m区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腐犯罪案件15件22人,占到同期职务犯罪立案总件数和查处人数的10%以上;查处案件全部属大案,涉案总金额达人民币7000多万元,案值在50万元以上的9件,案值1000万元以上的3件,个人受贿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7人。

・农村基层组织中村级党员干部为反腐重点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案件管理数据统计口径的规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既包括依法从事公务的村干部,也包括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和工商所、税务所、土地所、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在m区检察院查处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村级组织成员14人,镇党委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5人,区属职能部门工作人员3人。党员有18人,占81.8%。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受贿犯罪突出

在m区检察院立案侦查的22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中,初查立案的案由分别为:涉嫌14人、涉嫌贪污罪5人、涉嫌挪用公款罪1人,兼犯、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的1人,贪污和受贿犯罪占全部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86.4%;涉嫌渎职类犯罪3人;收受贿赂、挪用资金用于等违法活动而受到行政处罚的贪腐人员3人。前述人员被提起公诉22人,被判处有期徒刑的13人、无期徒刑1人。具体刑罚情况见表1。

・社会影响恶劣,集体上访突出

犯罪嫌疑人收受贿赂后,故意不履行职责或,为行贿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仅给村集体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往往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易引发群众上访。2009年至2013年,m区检察院共受理涉及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线索169件,其中,首次62件,重复107件,转本院自侦部门106件。其中,村民直接向检察机关署名举报的占到50%以上,通过来人来访和实名举报方式反映问题的占有相当比例,因举报反映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腐问题甚至引发重复越级集访26件。m区检察院2009至2013年涉农情况见表2。

・涉“土”涉“房”领域贪腐犯罪突出

土地应当成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覆盖领域。在m区检察院立案侦查的22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中,近80%的犯罪嫌疑人因土地转让、征地拆迁、建房拆违而涉案,小到农民因宅基地申领动迁补偿款,大到评估转让集体土地,土地成了极个别“村官”坐地敛财的工具。比如,某生产队长在虹桥枢纽动迁中,为某花木公司通风报信,后又坐镇测算,帮助该公司获得高额补偿款,从中收取好处费人民币210万元。也有极少数基层组织人员利用掌握的支农惠农补贴政策,截留、侵吞补助款,中饱私囊。

查处“村官”职务犯罪案件存在

的问题

关于村官。顾名思义,村官是指任职在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工作人员,经村民选举产生,负责村级公共事务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习惯上,人们一般把村党支部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称作村官。但村官是否构成刑法上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准国家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和司法实践中存有分歧。

・村官职务犯罪相关立法有待完善

惩治和预防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应当提高法律的针对性。法律在威慑犯罪、打击“老虎”的同时,也要正视当前法律制度缺陷为村官职务犯罪提供的“便利”,加强重点环节的立法。当前在规范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行为上,主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依照学界较普遍的观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属于宪法性法律,这决定了它不能对村民自治制度作出系统的规范,用组织法去规范村民自治制度的全部内容,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即村党支部,按照《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行工作,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问题是,在一些村(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与村民委员会主任甚至村办企业负责人,全由一人担任,党政不分,大事小情一人说了算,村民监督徒有形式。因此,必须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刑事法律体系,发挥其在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

・界定村官职务犯罪主体地位

村一级基层自治组织人员主要分为三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委员和村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学者认为,不应将村党支部纳入农村基层组织的范围,理由是在现行法律中并没有相关法条明确指出其属于农村基层组织,自然其成员也失去准国家工作人员的可能。另有学者则提出,村党支部成员可以成立职务犯罪,理由是村党支部发挥的作用与村委会是等同的,因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已经明确“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既然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成为职务犯罪主体,作为其领导主体――村党支部的成员,在有交叉任职、参与相关行政管理工作的情形下,也符合职务犯罪主体的一般规定。

尽管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人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他们在参与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活动中代表基层党委、政府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并且,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在刑法规定的某些特定的行为中,如参与或承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国有土地的经营管理,土地征收、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代缴税款,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等具体行政管理工作,当然地符合职务犯罪构成要件。而当“村官”作为村自治组织人员行使自我管理职责时,则不具备职务犯罪的主体身份。

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篇6

从2009年在部级森林公园花费千万为其家眷修坟墓及建祠堂的山东村官李德海,到2011年全国“村长”论坛上随处可见的豪车座驾;从今年2月被举报坐拥20亿身家的深圳村官周伟思,到最近刚刚宣判的海口5名村官伙同他人侵吞近1300万元征地款案……

村官不是官,但贪腐起来,却比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胃口更大”。以致中央党校教授林喆慨叹:“腐败‘落势化’,村官腐败问题已是老生常谈。”

是什么制度让小村官频成大贪?

资源性腐败成村官敛财大宗

什么是村官?

“村官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官员或公务员,主要指两个组织的成员及负责人——即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又称“两委”),少数情况下,也包括村会计。”

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看,村委会主任是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者,村支书则是各级党组织联系9亿农民的“神经末梢”。他们大多没有公务员编制,“有公事是干部,没公事是农民”。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针”就是活跃在9亿农民中的村官。在一些纪检干部眼中,他们“是官非官,是民非民,两头不靠”,但权力的“含金量”却非常高:管理村务资金、发放土地征收补偿款、申领惠农补贴……

这些,都可能是村官腐败的“切入口”。

2012年9月,陕西省吴堡县一位检察官撰文称,从近年查处的村官腐败案件看,腐败的主体80%以上为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贪污、挪用公款居多,公款来源“几乎遍布‘两委’职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村官腐败,在不同地区形态各异。有媒体梳理发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一些“城中村”“城郊村”,村官犯罪主要集中在拆迁、征地和项目建设中;而在偏远和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则主要集中在截留惠农补贴、五保金、低保金等项目上。

“废除农业税之前,是从农民家里收钱,农民对村务比较关心;现在农业税废除了,各类种粮补贴的力度又在加大,当上级往下拨款时,很多名目农民都不知道。”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分析其中一种村官贪腐形态,“现在,很多农民外出打工,有的村官就盯上了这些人的应得款‘漏洞’,通过造假名单、做假账等方法,套骗国家补贴款,虚报、冒领比较严重。”

另一种形态,更容易成就“身家千万”的村官。

“那就是资源性腐败——从村集体的土地、矿产和林业等资源中牟利。”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说,“而且,越是涉案金额大的村官腐败,越是和资源关系密切。”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曾数据称,在1994年至2002年查处的村官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生在土地转让、资金管理环节的案件约占92%。今年上半年,南京市人民检察院也调研结果称,在2009~2012年查办的44件村官职务犯罪案件中,逾7成涉及征地拆迁领域,与开发商“互利互惠”,结成各种形式的利益联盟,损害集体利益“肥”了个人,成为50名涉案村官的主要犯罪手段。

浙江永嘉县新桥村委会原主任余乾寿,在拆迁和安置房项目中,贪贿3000余万元;深圳龙岗区村官周伟思,在旧城改造项目中曾涉嫌收受一房地产公司逾千万元的好处费……盘点近年一些知名的小村官大贪案件,很容易发现土地等资源的影子。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党国英分析,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矿产等资源市场价值激增,村官权力的“含金量”也急剧膨胀。“一些征地项目对农民来说并不公平,乡镇政府需要村官的配合,起到‘中间人’的调节作用。农民和政府、开发商不直接面对面,村官‘垄断’信息资源,可以从中找到有利可图之处。”南开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农村政治学专家程同顺说。

对村官的“监督之眼”去了哪儿

频发的村官腐败催生一个疑问:“监督之眼”去了哪儿?

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村民监督。其他村民自治法规规定,在村官日常权力运行中,民政部门管选举、农委管集体资产和离任审计、违法违纪归纪检监察、土地征用由国土部门管……可谓方方面面都有监督者。

“但是,看上去有不少部门管理,其实是多家管理谁都没有管理。”有学者将对村官的监管概括为“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

来自村民的自下而上监督,首先“阻力重重”。

“法律规定,村里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村民会议,村委会只是常设执行机构。但现在,村民自治往往变成村委会自治。”有学者撰文指出,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设计中,村委会“一支独大”,权力机构不常设,监督村委会还要靠被监督人“召集”,以致有学者慨叹:如果说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是“四驾马车”,“绝大多数的村民自治,目前只完成了选举环节,其他三个环节成了摆设”。

“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加剧了这种监督困境。”程同顺补充说。

比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要罢免村委会主任,须有本村1/5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1/3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提出,并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这种监督方式,条件苛严,农民又往往担心打击报复或不愿得罪人,而不愿、不敢监督。”

来自同级的监督,同样显得“疲软无力”。

“现在的村官腐败,往往是‘窝案’。”支振锋表示,“一出事,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副主任、会计等一起抓,有的岗位干脆是一个人兼任。”

记者梳理发现,在一些农村,拉动基层发展有“三驾马车”之说——党组织(党支部)、自治组织(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联社),但“三驾马车”多由一套人马运作:有的村官身兼数职,可谓集党务、管理权和财权于一身;有的村官,把会计等职位弄成自家亲戚担任,导致“打白条”“自批自支”现象泛滥。

来自上级的监督,成效如何?

有学者用“状态尴尬”形容。对村委会干部,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岳经纶教授曾向媒体分析,村委会是自治组织,乡镇和街道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上级”,更多时候,乡镇和街道还需要村居协助进行社会管理。

“目前,乡镇对村组织只能进行诸如税费收取、换届选举、计划生育等事务性工作的指导,而难以在集体资产处置等方面进行具体监督。”徐勇表示,“有时,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之间还可能存在‘相互勾连’问题。”

对村党支书的监督,程同顺告诉记者,来自纪委的“党内监督”也常面临“难以落实”的困局。“由于村官级别有限,级别高的纪检部门对村官腐败问题,有精力查处的少;而县级、乡镇级纪检部门,与村官基本上互相认识,属于‘利益共同体’,一般不愿受理这样的举报。”

于是,老百姓很容易看到,许多村官“上台容易下台难”。一些人不惜贿选收买人心,一旦赢得选举,就万事大吉,忙于大肆贪腐以“收回成本”。有的村官任职几十年,腐败连连,却很少遭到罢免。

“政经分离”或是釜底抽薪之策

对怎么给村官套上“紧箍咒”,各地一直在摸索。

落实《村委会组织法》中规定的村务公开制度,是较为传统的一个。有媒体总结,无论土地征用还是惠农款发放,村官在“二传手”角色下,难免“暗箱操作”。村民无从知道土地征用数量和补偿款数额,大宗腐败便由此滋生。

根据《村委会组织法》,这类涉及村民重大利益事项的公开原则,是“随时”。但该法对村官“不公开”或“公开不实”的应对,却规定得疲软乏力。在一些农村,村务公开走形式、黑板报上的“糊涂账”等现象,令村务公开制度频遇尴尬。

“城市化让农村管理变得更加复杂,《村委会组织法》需要调整,要对村民自治中涉及的所有权利和利益进行全面界定。”深圳大学行政管理学教授马敬仁说。

马敬仁还提示,“审计进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村官联手制造财务“黑洞”。

“现在,村集体往来账目等经济问题比较多,像村官‘白条’‘内部私分’等贪腐现象,大多与此有关。”长期以来,审计机关无法对村级组织进行审计,对村官的审计监督基本处于盲区。马敬仁表示,现在,按照新修订的《审计法》,可以将村集体作为集体经济单位纳入审计范围内。

记者查询发现,2007年后,“审计进村”已经在黑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的农村开始了探索。“对村官监管,还有一些乡镇建立了纪检、审计、监察‘三合一’的长效制度,审计部门负责财务,监察部门考核绩效,纪委负责廉政建设。”马敬仁说,“这样做,对村官监督更有效率,也能‘防微杜渐’。”

来自村民的监督智慧,更加不可忽视。

2008年,四川马岩村曾创造了“五瓣梅花章”来先行审计村财务,赢得舆论关注:五位村民监督员各持公章的一瓣,村里的每一项支出,须由五人一致同意才能报销。“为了解决村民‘想监督又不知如何监督’的困局,近年来,村务监事会也是一个创举。”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项继权教授说。

记者了解到,2007年,村务监事会在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芳心村率先试点。在县、镇的支持和组织下,村民选举老干部、老模范和老党员等委员,组成独立于“两委”之外的村务监事会。监事会成员提前把村里的一切大事告诉村民,在广泛收集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对村委的决策和财政进行监督和公示。

这些举措能釜底抽薪吗?项继权认为,最可能釜底抽薪的,还是“推行‘村社分开’”,即削弱村官与土地等资源的天然联系。

“村委会本身是政治自治组织,现在村官腐败多发,是因为在农村基层权力中,政经不分、村社不分。”项继权表示,目前,本应属于集体的土地等资源,却由村委会来代行各种权利,“村官在经济方面的权力太大、管得太多、手伸得太长,让腐败滋生不止”。

记者查询发现,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已开始探索这种“分离”。

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篇7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党中央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即深入基层,到各大高校中选择应届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根据长沙市对数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现实,当前大学生下基层选拔工作已然形成了集选拔、培训、保障、激励与流动为一体的制度规范,并且大多数的“大学生村官”都能很快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

一、调查的过程和方法

针对长沙市“大学生村官”制度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并对部分“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访谈。此次调查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问卷109份,回收率为84%且均为有效问卷。最终统计数据通过eXCeL工具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保存。问卷所涉及的“村官”分别来自于长沙市的高塘岭、兴城、丁字、茶亭、桥驿、东城、铜官、靖港、乔口等等数十个郊区现。参与此次调查的人员则分别来自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商学院、长沙学院、湖南第一师范、长沙医学院等十五所大学的研究生。此外,在进行长沙市调查期间,我们还对相邻贵州省的10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查与访谈,以便为我们研究长沙市的“大学生村官”制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长沙市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

根据《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中的相关指示,大学生村官是以非公务员身份任职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的工作人员。这也就是说,大学生村官不具备工人、农民、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性质。这种定位的模糊性使得大多数的大学生村官缺乏应有的身份归属感,致使其工作积极性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从真正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村官并非“官”,其虽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有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等职务,必须通过村民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具有直接指定、委派、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权力。”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要想真正名副其实,还需经过村民选举。

(二)大学生村官管理考核制度不健全

通过调查发现,长沙市的大学生村官制度虽已实行多年,却仍有一些部分地方政府与工作人员对此了解较少,甚至有部分地区仍未建立完善的制度措施,致使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缺乏理论制度的指导,从而导致了各种问题的产生。此外,由于没有相对较为科学、合理的制度措施,致使长沙市许多地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与评比制度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许多大学生村官饱含一腔热情,努力地工作,工作成绩也十分显著,却无法得到实质性的奖励,严重打击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最终导致长沙市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少。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可能会让大学生村官染上许多官场上的恶习,如行贿、受贿等问题,若不认真对待,采取积极的措施,势必会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其效用。[2]

(三)大学生村官待遇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湖南省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待遇方面,采取的是地级市一级标准,加之地方财政的限制,在缴纳相关的社保等费用后,实际到手的数额非常少,无法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求。其次,在前期的选拔机制、后期的管理机制以及挂职期满后的安置问题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其中具体体现在管理“大学生村官”方面,管理权主要在地级市的党委组织部门手中,区县与乡镇党委组织部分所能发挥的实际效用则十分有限,致使“大学生村官”沦为“三不管”人员。

三、长沙市贯彻落实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

(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

大学生村官,其身份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最主要因素。针对此点,我国虽未明确出台大学生村官定位相关的法规与政策,但部分地区已在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定位的探索与试点工作。如在江苏省便有这样的明文规定,即:大学生村官享有与事业单位编制同样的待遇;在重庆、等地,一旦确认大学生的村官身份便已成为了国家公务员;而在河北省,满足相关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将直接纳入乡镇事业单位编制。针对长沙市大学生村官的地位问题,则需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以保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顺利发展。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考核激励机制

第一,完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首先应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范围、内容与职责,坚持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以便大学生村官提前做好相关工作的准备。其次,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监督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考核的内容与合理的考核标准,将考核结果装订成册载入个人档案,以引起被考核者的重视。

第二,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从大学生村官任职之日起便应享有国家政策所规定的各项福利待遇,以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津贴等,应定期保量的发放,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树立政府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此外,还应将大学生村官的收入纳入村镇的管理系统中,并有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放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报酬,从而保证工资报酬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总之,为保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正常运转,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考核激励机制,规范大学生村官行为,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力度,使其能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做到“下得去、上得来”,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篇8

[关键词]闵行区;大学生村官;选用;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2)06-0055-04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一般被称为大学生村官。狭义层面上的大学生村官,即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到农村基层担任职务。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面向全社会通过严格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出任村干部(一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也于2008年4月了《上海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公告》,正式启动上海市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闵行区根据上海市的统一安排,从2008年起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任职。

一、上海市及闵行区选聘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情况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背景

一是随着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比较匮乏,农村基层的干部队伍老化。如果从政策上支持受过多年教育的大学生去农村,将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年轻的、有活力的血液。

二是宏观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学生村官计划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就业压力的方法。

(二)上海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历程

从1980年开始,中央就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2005年开始,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为标志,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进入大范围试验过程。2008年,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将大学生村官工作上升到全国高度,并对此作出了安排部署。

上海市比较大规模的大学生村基层干部选聘始于2006年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村官招募是2008年中组部等部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后开始的。上海市从本市高校毕业生和外省市高校上海生源毕业生中,按照坚持公开、平等的原则,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优秀毕业生到郊区县的农村基层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

(三)上海市及闵行区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政策支持与待遇

(1)在村任职期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

(2)在村任职2年后经乡镇党委考核合格、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在年龄上、学历上、户籍上等方面放宽报名条件,并适当考虑加分。也可专门面向他们组织公务员招考,区县及以下机关公务员重点从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

(3)聘期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享受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在村任职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5)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符合进沪户籍人员条件的(即通过打分符合进上海户口条件),即可以办理进沪户籍手续;暂不符合进沪户籍人员条件的,在其到村任职期间可办理上海市人才居住证。

大学生村官因类型不同而享受的工资待遇也有所不同。

二、闵行区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要组织管理政策及其思想生活情况

(一)主要的组织管理政策

闵行区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由镇组织人事科及所在村负责。

(1)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各村指定工作经验相对丰富、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的村干部进行结对。原则上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总支)书记助理的,由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带教;担任村主任助理的,由村主任负责带教,形成“一对一”带教对子或者多对一的帮教机制。

(2)强化教育培训机制。一是生活上帮助。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的住宿和办公地点,按照安全、便利的原则,帮助他们解决食宿、交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二是思想上关心。区委组织部、各基层单位安排专人经常与大学生村干部谈心交流,指导工作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农村情况,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有的镇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走访,了解工作情况。三是注重实践,增长才干。实行书记、村长带、教、帮制度,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当好“村官”之道。

(3)构建岗位成长机制。一是了解社情民意,不断增长才干。定期安排大学生村官到办进行岗位锻炼,协助干部和各部门负责人为群众解答疑难问题,在接待来信来访过程中了解社情民意。二是安排轮岗锻炼,掌握多岗技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结合大学生村官个人专业特长,在农村基层锻炼满一年之后,分批次安排他们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综合部门锻炼,时间为3个月左右,让他们熟悉村、镇两级工作环境,增强实际处事能力。三是“压担子”,要求村委给予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的事务,如在本村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

(二)闵行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状况

(1)思想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当初选择当村官是为了锻炼自己、为闵行区农村建设作贡献、体现个人价值,希望脚踏实地在农村干一番事业。从主观感受角度看,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感受较好,基本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与工作。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有收获,有干劲,对自己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整体评价较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较乐观的生活与工作态度。

与此同时,也发现了思想不稳定,扎根农村的意识不够强的问题。比如有的2008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当初选择到农村工作,是迫于金融危机时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以及受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的吸引。在基层工作一段时间后,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表示不愿意继续留在基层,会尽快通过考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等方式尽快走出基层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相当一部分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吸引下作出的选择,村官岗位只是他们就业的一个缓冲地带。

(2)生活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状况较好,很多村干部认为本村的大学生村官过得较为开心,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有很好的交流。但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大学生村官多为独生子女,有一半上任前不了解农村情况,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另外,由于有一半大学生村官是外地生源,所以同本村村民交流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语言障碍。

(3)工作状况

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当地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较高,整体上对大学生村官是比较满意的。而广大村民也表示对大学生村官的欢迎。通过调查也发现部分村领导干部反映大学生村官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想干事、更想干大事,但由于对村级班子的运行模式不了解,虽然经过各种培训,短期内面对盘根错节、琐碎繁杂的农村问题仍然无从下手,因此容易造成失落感,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和深入性。同时调查中还发现,有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镀金,过一段时间就会离开,不会在农村长期工作下去。

从大学生村官的角度调查显示,有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或村干部不把他们当村里人,对他们不信任或有所防备,认为他们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只是把他们当作客人,只安排一些临时性任务或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提高了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显著改善了闵行区村级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他们不仅从数字上改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人才比例结构,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更加优良的文化氛围,给基层干部队伍带来了新的气息。有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素质高、劲头足的大学毕业生带来的撞击,或多或少地给原村干部带来危机感,形成一种向上的整体氛围。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大学生的加入使该地区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日常工作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被带入到工作中,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也在农村大为加强,农民参加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使得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使我们党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二)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办事效能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由于文字功底好,使得村级书面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如计划、总结、文书档案、上报材料等。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各项规章制度。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能。相比以前,村级组织制度更健全,规划更科学,统计更准确,办事更规范,效率更高。

四、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有大学生本身的局限性,也有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问题。

(一)自身能力与农村实际匹配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具备了较高的文化基础,但现有能力和农村实际需要有一定距离,他们所学专业有的远离农村实际工作需要,对农村工作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考。

(二)缺乏身份认同感。大学生初入社会,缺乏实际农村工作经验,由于村民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比较困难,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融入其中。对于非上海生源的大学生,语言不通也成为与村民沟通的障碍。

(三)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的思想形态还存在误区。部分大学生村官只是把村官一职作为一个跳板,积累点工作经验,为今后找工作或者考公务员积累资本,而没有真正想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四)选拔录用标准偏宽泛欠适用。大学生村干部的选拔标准并不限定申报者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合农村、有无组织管理才能的潜质等,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致使一些大学生村干部“英雄无用武之地”。

(五)后续保障制度还不到位。目前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均是合同制,服务期一般为3年,但对于服务期满后的人员流向、工资、待遇没有明确规定,虽然有考公务员加分、考研优惠等政策,但不是所有的大学生村干部都能考上。而且,从2010年起,中央及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不再规定大学生村官加分,而改由设置专门招聘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后续保障制度的不明确也让大学生村干部对未来的发展有很大不确定感。

五、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

要在把好大学生村官的入口上,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扩大选聘主体。为使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更符合基层实际,在实施选聘工作的过程中,扩大基层的自主选择权,使农村的实际需求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对接。二是实行双向选择。把个人愿望与组织需求结合起来,实行大学生选择任职村与任职村选择大学生的双向选择,以免出现“选错村、来错人”的现象。三是实行定向选聘。在开展选聘工作之前,可根据各镇、村的实际需要实行“限专业选聘”;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融入角色和当地工作,还可实行“限区域选聘”。目前各地所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是招募大学生,而在是否有农村背景、是否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上则没给予充分考虑。因此在以后的招募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分配上应该就近分配。这样这些大学生村干部熟悉本地风土人情,易于与当地村民沟通,开展工作也会得心应手。

要统筹考虑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进口、管理和出口机制,让“村官”们来得有条件,干得有舞台,留得有希望,走得有收获。一方面,着力抓好当前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长远统筹地考虑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村官工资递增机制;探索改革村委会选举法,允许户籍不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委主任的竞选;探索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各级机关单位的途径和办法;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一抓到底,形成一村一名乃至多名大学生村官的好局面,建立缺口递补、多需递增的长效机制,使这支队伍保持稳定、正常流动、逐步壮大。

(二)努力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境

根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规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虽然把那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称之为村官,但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尽早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角色定位,可以在不改变立法的前提下对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档案和户口可转至工作地,让大学生村官获得选举权,使参与村干部的竞选合法化,以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

(三)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要实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计划,同时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

基层干部特别是镇村干部应切实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意义,建立村级干部帮带、乡级干部帮教机制。基层干部和广大村民应该积极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支持他们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有所作为。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接触过社会,在他们上岗前政府应该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聘请农村基层干部作经验介绍。另外应该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多听取上一届做得比较好的大学生村官的先进经验介绍,使他们少走弯路。此外,政府部门应该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先进村进行“驻村培训”,由取得成就的大学生村官重点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听取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四)切实关心爱护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未来基层工作的希望。他们知识新,思想活,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以上种种特点给农村工作带来了新的起色。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们也遇到了一些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从某些方面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情绪。所以我们要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农村。

(五)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规划

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规划,使其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能力、心态、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其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奉献基层。推动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规划甚至未来的职业规划,使其根据主客观条件,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性质、工作方向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工作规划应当包括两部分:聘期内的长期规划与一年内的短期规划。首先在大学生村官到村报到时就为其量身定做、系统设计三年的工作规划,提出每年的工作目标,以使大学生村官对今后三年的工作有一个整体认识,有一个长期的整体规划;接着让大学生村官根据为其设计的长期整体规划,为自己具体设计每一年的短期规划。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自己的发展,又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才能,促进农村的发展,从而形成“多赢”的局面。

(六)尽可能提供岗位锻炼机会

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篇9

[关键词]公共政策大学生“村官”

[作者简介]蔡秀娟(1965—),女,广东清远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教育管理;邱冠文(1985—),男,广东湛江人,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三农”问题。(广东广州51064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0703,负责人:蔡秀娟)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97—03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发展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网络中搜索“大学生村官”共获得约15300000条结果;从中国知网“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搜索到的以“大学生村官”为题目的文章,仅2008年以来就有1116条记录。大学生“村官”计划意义大、涉及面宽、参与人多、影响力广,具有公共政策的鲜明特征。因此,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全面实践和大量的理论研究,对其进行公共政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用公共政策理论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概念界定

“公共政策是国家的政党或政府为实现自己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目标而规定的一系列方针路线、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其实质是指示国家发展的方向、民族振兴的途径,规定政府机构的行为准则、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保障国家的稳定安全、人民的安居乐业。”①虽然《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组通字[2009]20号)等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了较多的决策部署,但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定义,尚没有正式文件对其进行统一而具体明确的表述。目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同时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狭义层面上的大学生“村官”,即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批准选派的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②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③依据公共政策的学科知识和中央的文件精神,下一个更为科学的定义: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政府为实现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又好又快地解决“三农”问题,以及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打破就业市场城乡二元化的旧格局这两大发展目标,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社情而规定的一系列政策、规范和指南。这个计划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实施。政策科学的创立者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l)和亚伯拉罕·卡普兰(a.Caplan)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④,从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情况来看,这一政策能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价值取向

在公共政策理论中,“价值取向”是一个核心因素,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地。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指“对政策系统行为的选择,即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对行为管制的选择”⑤。价值取向在公共政策体系中对目标的确立、方案的选择、价值的判断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价值取向在近年来的三个文件政策中得到了印证。

第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要求“完善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有关办法,引导他们到农村创业。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拔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能力。

第二,《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目的,即“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⑦

第三,《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组通字[2009]21号)强调“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⑧透过这三个专项性文件,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计划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大学生人才资源,统筹兼顾地解决“三农”问题,为又好又快地建设新农村,最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新的机制。这个价值取向对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正因为这个价值取向的正确指引,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制定颁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会在短时期内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

作为政治系统的一种输出,公共政策的功用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因此,“问题”构成了公共政策的存在根由和逻辑起点。从这一点来说,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政策背景,实质上就是如何发现和对待这两个“问题”:“三农”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给予关注。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工作面临的挑战仍然比较严峻。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靠两点:一是政策,二是人才。政策有赖于人去执行,因此,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否拥有充足的人才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多、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交错影响,衍生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发了一些消极的后果,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其社会问题中比较凸显的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⑨在公共政策理论中,能够被政策制定者纳入政策制定的日程表中加以进一步考虑的意见和要求被称之为政策议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对推进这两项政策议程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因此应运而生。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存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干部培养的良好途径,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转变择业观和高教理念的重要举措。”概而言之,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是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

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内容与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要包括公共问题认定、政策方案制订、政策分析、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分析等方面。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问题已经得到认定,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拓宽大学生就业领域后,这一计划的方案制订和执行过程及效果就成了值得高度关注的因素。《意见》是首个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专门性文件,《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组通字[2009]21号)也是研究大学生村官计划内容的重要政策依据。而各地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培养与使用的有益实践,则是探索这一计划的鲜活素材。

(一)关于选聘数量的政策分析

政府计划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选聘大学生村官。从数量来看,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以来,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活跃在广阔农村天地中。但是,这个数目对于我国数量巨大的农村和复杂的“三农”问题而言,仍然是供不应求的。因此,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又下发通知,把“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其中,2010年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同时,中央也鼓励和支持条件允许的地方结合发展实情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关于选聘条件的政策探讨

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区别于以往的村官,更多是在选聘条件和程序中体现出来的。《意见》规定,选聘对象为30岁以下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重点是应届毕业和毕业1~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从规定中可以看出,选聘对象的范畴还是比较宽广的,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也是对以人为本和公平就业理念的贯彻。同时,新农村建设是一件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要选派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人才到农村。因此,选聘条件是符合农村工作实际的,即必须是“三好”大学生(政治素质好、学习素质好、身心状况好)。选聘真心真意到农村干事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解决“待得住、干得好”的重要前提条件。广东省一些地区与高校联手,通过多种渠道考察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素质,同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效果较为明显,“广东逾九成期满大学生村官选择留任村职”就是最好的例证。但一些地方由于政治、经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不高,流失率相对较高,这对选聘和发展条件如何对接好提出了挑战。

(三)关于选聘任职的政策分析

大学生“村官”不是“官”,也非公务员,但这并不意味着选聘和任职就可以不提要求,相反,选聘和任职的原则和要求的标准不能降低,否则,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长效机制只可能会因为缺乏高起点和严要求而失去约束力和发展性。因此,《意见》强调,选聘工作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这也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由此可见,党中央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心是很大的。《意见》还指出,一般通过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察、体检、公示、决定聘用、培训上岗等程序进行选聘,并鼓励各地区对这个程序进行细化和灵活化。“到村后任何职,干何事”是大学毕业生最为关注的。《意见》及时作出了规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委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的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从有关规定来看,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绝非“打酱油”来的,党和农村人民对这个群体充满期待。从“主任助理”和“书记助理”干起,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符合《村民组织法》《》等法律规章后,大学生“村官”就有机会担任村的“第一第二把手”,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为才有位”,这一切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干劲和实绩。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大学生村官比照新录用乡镇公务员试用期满后的工资水平并办理相关保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保障。而“村民委员会成员不脱离生产,根据情况,可以给予适当补贴”。大学生村官与村“两委”原成员福利待遇差距较大,会引发一些思想和利益问题。一些地区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所创造的条件还不够好,导致他们未能充分施展才华。有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村官被问到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时,有20.83%的大学生认为是环境上的不适应。

(四)关于待遇保障和发展政策的研究

一项随机调查数据表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与保障问题的关注程度是最高的,占全部选项的87%,这也符合人们对公共政策的期待。党和政府在《意见》所规定的9方面政策待遇基础上,结合运行实际情况,又出台了《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与保障大学生村官的经济、政治待遇,改善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特别是通过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的有序流动,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村官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党和政府注重逐步建立健全定期选聘、岗位培训、配套保障、跟踪培养、正常流动和齐抓共管六个环环相扣的制度,也为改善和丰富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待遇与权利,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优惠政策的本意是为了留住大学生,但由于动机不纯和环境不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毕业生把做“村官”当做“跳板”,以实现曲线就业,这与“留得住”的愿望是相悖的。

[注释]

①钮菊生.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9:31.

②宋慧晶.大学生助农村树文化新风——浅析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学界,2010(1):111.

③张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解读与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54

④H.D.Lasswell,a.Caplan.powerandsociety[m].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70:71.

⑤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84.

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Z].2006—12—31.

⑦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Z].2008—04—10.

大学生村官和公务员区别篇10

[关键词]贫困地区;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问题;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2.119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湖南省麻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省级贫困县,2016年3月17日召开的麻阳县委脱贫攻坚暨全面小康、“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18年全面脱贫“摘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围绕这个目标,全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大学生村官制度于2008年在麻阳县正式启动。现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期、关键期,他们的作用发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在我县的推行情况,笔者采取走访座谈、实地查看,前往县委组织部和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搜集资料等方式,对基层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发挥问题进行了专题的调研。

1麻阳县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和实效

1.1基本情况

麻阳县有18个乡镇204个村,40.5万人。近几年,我县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自主择业等方式,流动、异动的大学生村官75人,流动、异动人数占总选聘数的82%。目前在职在岗大学生村官16人,其中2011年选聘2人,2012年选聘4人,2013年选聘3人,2014年选聘8人。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的先进群体,他们本身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思维活跃,工作热情高,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等特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通过一系列的有益尝试激发他们的优势发挥。多年来,麻阳县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特别是在创业方面,麻阳县坚持以政策帮、示范引、机制促为主导,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程,可以说是打造出了亮点,打造出了特色。

1.2主要做法及实效

1.2.1坚持“人岗相宜”科学安排,优化基层组织

一是坚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岗相宜。二是做到“三个充分考虑”,即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和特长;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实际;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三是制定了三条具体选派原则:“双向选择、利于成长”的原则、先进村和后进村相结合的原则、总体平衡原则。通过这些合理科学的安排,为大学生村官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广阔空间和坚实的平台。

1.2.2建立帮带、谈心谈话制度,促进健康成长

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制度。建立了联乡县领导、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书记帮扶大学生村官的“3+1”传帮带责任机制,细化帮带措施,明确帮带人的责任。二是建立谈心谈话制度。明确规定联乡县领导每年与大学生村官谈心一次,乡镇党委书记每一季交流谈心一次,村党支部书记每月谈心一次,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激励他们安心干事,促进健康成长。

1.2.3实行分类培训,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

一是重点抓好岗前培训。岗前培训认真做到培训集中时间必须不少于5天,培训内容要有农业知识、涉农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自主创业等知识培训。二是认真举办村支书记培训班。三是参加乡镇的多岗培训。对分配到乡镇的大学生村官,乡镇实行统一调配,原则上在村里工作,兼职在乡镇,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参加多岗培训。四是村干部的帮带培训。大学生村官因身份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村干部帮带。

1.2.4出台优惠政策,掀起创业热情

2009年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意见》麻发〔2009〕11号文件,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该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可以自主选择和申请经营项目,允许采取转包、出租、参股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取得承包权。这一系列政策在全县掀起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情。

1.2.5整合势资源,组建服务团队

一是整合资源,打造创业亮点。麻阳县积极整合资源,坚持以谭家寨楠木桥村为主导,采取村民自愿入股、村集体自筹、民间融资、项目支持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实行“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投资合作商”生产运营模式。二是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组建团支部。开展“党建带团建”的试点,以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和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了全市首个大学生村官团支部,采取“抱团+吸收”、“知识+资金”、“产业+合作社”方式,将他们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同时搭建了大学生村官相互沟通交流平台。

1.2.6创新为农服务方式,“官”民关系融洽

大学生村官进村工作后,积极走村入户,采取“一线报到”、“民情碰头会”等方式,访民情,听民声,传意愿,解疑难,教育引导村民群众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农村事业的健康发展。锦和镇党委大力推行“为民服务全程”制度,为大学生村官发放一张代办明白卡、一张帮联服务卡、一张跟踪办理卡,“三卡”记录情况实行“一月一汇总”,“一月一通报”。高村镇党委实行“一线报到法”,规定每名大学生村官每周入村签到不少于2次。

2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不对口,知识结构不适应

麻阳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目前,农村最缺的就是农业人才,这几年麻阳县在选聘大学生村官中,对专业没有特别的要求,选聘出来的大学生村官涉及的专业有法学、体育、会计、土木工程等,涉农专业少,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与农村不对口,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书本理论和农村实践很难找到“结合点”和“切入口”,不能学以致用,解决当前农村的实际问题,工作难以有起色,难出成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了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2.2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不足

大学生村官是从“象牙塔”直接进了“黄土地”,面临环境的改变,身份的转变,一时难以适从。由于接触农村少,农村社会实践经验匮乏,社会阅历不深,在处理农村实际事物、解决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存在能力不足,方法不当,经验不足。

2.3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不明

大学生村官岗位性质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非公务员身份。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这些职务基本上是协的,没有自,这在一定程度容易导致大学生村官置身事外、责任意识不强,优势也得不到发挥。

2.4融入意识不强,服务意识疲弱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这个职务无疑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机会,但这毕竟是临时性的,甚至有人只把它作为就业的“跳板”,认为在乡镇呆两年,然后有机会再考出去,这也是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想法。因此,他们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考试上,对所联系的村的事务过问得少,消极应付。

3原因剖析

3.1镀金思想作祟,不安心基层工作

当初大学生选择当村官是想在农村积累点工作经验,历练自己,为今后的公考“镀金”,也为自己以后正式的工作奠定基础,因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表现被动、工作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严重,只想在乡镇平安过渡。

3.2乡村两级的认识偏差

大学生村官可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对他们的认识有一个过程,由于不同的角度和角色,认知也存在偏差。一是“办事不劳”说。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正因为这种认识,导致有的村不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实质性的工作,没有给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条件和机会。二是“老好人”思想。有的村干部存在“老好人”的思想,认为大学生村官都是孩子,只不过是来锻炼,没有必要为难他们,双方得过就行了。三是“特殊照顾”思想。认为大学生村官身份特殊,是组织上下派锻炼的后备人才,迟早都会走的,因而在管理上有些松懈、随意,缺乏明确的职责定位,纯碎过渡期的照顾政策。

3.3技能培训强度不够

麻阳县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更多的是注重岗前的培训,而且培训时间不长,培训科目有限,在短时间内很难一下子掌握农村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可以说大学生村官技能培训现还处于摸索阶段,培训强度,培训科学性还有待提高,还不能真正刺激领路人的作用发挥,助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3.4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麻阳县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三级测评考核制度,但在实践操作过程却走样。一些乡镇党委和村支两委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以老好人的思想,成人之美。帮助大学生村官获得高分,流出乡镇。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歪风邪气,滋长了“关系第一,工作第二”的心理。

3.5待遇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工资待遇方面,麻阳县比照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实行财政统发,并且在任职期间,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理医疗、工伤、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这无疑与企业单位的合同工差不多,根本就不能与正式的公务员、职员一样可以晋职晋级,更谈不上有什么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几年下来,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4解决途径

4.1明确分工,确定职责

乡镇党委和“村两会”要结合工作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按照所担任的职务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引导他们与村民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积极融入农村大家庭,促使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充分发挥“优势”,切实服务农村群众。

4.2拓宽培训渠道,强化培训力度

一是将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党校乡村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每年定期培训,充分利用党校的优势资源,加强大学生村官农村技能培训、农村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农村工作方法等的培训,增长为农服务的本领。二是加强日常的帮带学习,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强化落实麻阳县“3+1”结对帮带机制,通过平时村干部的引带,引导大学生参加村里的日常事务,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定期学习交流。通过定期举办农业技能培训、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农业发展论坛和互联网上技能培训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农村工作水平和实践能力。四是开展部门专项培训。教育、科技、扶贫、涉农部门和职业技术学院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专项培训,确保大学生村官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

4.3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一是要建立聘期考核制度,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考勤、述职、考核、评优等一系列的制度,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二是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年度考核和聘用淘汰制度。每年年底由上级部门、乡镇党委、村“两委”和当地群众代表分别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绩考评,实事求是的评定出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分和等次。三是实行动态管理,保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活力。建立流动、异动台账,健全大学生村官档案资料库。

4.4进一步形成有序流动机制

一是大学生聘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群众认可,自愿续聘的,可以续聘一次。任满2个聘期、未当选村“两委”副职以上干部的,原则上不再续聘。对聘期结束后的大学生村官,县委组织部要做出组织签定,终止合同。二是积极鼓励留村任职。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参加村级组织选举,担任“村两委”干部。三是落实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考录公务员制度,提高面向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的比例。四是统筹选调生工作,逐步实现选调生工作与大学生村官工作并轨。选调生主要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五是事业单位定向招聘。市、县和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要优先聘用在村任职2年以上、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4.5搭建创业平台,积极扶持创业

一是出台政策,鼓励干事创业。麻阳县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意见》,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选择和申请经营项目,允许采取转包、出租、参股等多种形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积极争取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3万-5万元的小额扶持贷款。三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贴息制度。对大学生创办农业产业化项目,发改、财政部门帮助申请“省级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争取项目定额补助和J款贴息支持,以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创业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4.6创新公务员用人制度,解除后顾之忧

选聘的大学生年龄不大,一般为25岁以下,年轻、富有朝气,工作热情,富有激情,能力强,但大学生村官职务毕竟是暂时性的,不稳定的,到最后还是要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不再考或再学习,要不再失业再失岗,要不自谋出路;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导致大学生村官不安心、不放心,甚至得过且过。若能对留村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直接纳入全额公务员编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是一大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