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生态教育十篇小学生生态教育十篇

小学生生态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21

小学生生态教育篇1

关键词:教学方法;生态保护;宣传方式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环保要深入人心,启发式的教育可以更加有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环保是一项终生事业,当教育启发人们环保意识时,生态环境就可以持续不断的改善。当小孩子从小就拥有环保意识和行为,那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将取得持续发展。

一、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概念、意义

(一)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概念

生态保护,保护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由于人类的过多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不再能自然协调,产生了很多自然灾害。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态保护的实质是人类与自然资源摄取平衡的一种过程,生态保护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存空间,这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生态保护不是一个名词而更像是一个动词,你我积极参与其中的行动。环境教育是进行生态保护的第一步,只有接受和感同身受的人们才知道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能身体力行的进入环保事业中。环境教育是每个人生活在地球上都要接收的一堂课,环境教育通俗易懂,不是之于课堂教师的学习,是身边可以切身感受的一堂课,是终身受益,造福后代的教育。环境教育可以是身边公园的文明标语,亦可是学术研讨会上激烈的辩词,环境教育不分大小,环境教育可以带动全员促进生态保护。

(二)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意义

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生态保护就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生态保护是在人们已经破坏生态环境前提下提出的一种观念。是在生态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后,人们自觉意识到危机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行为,生态保护不是一个阶段性过程,而是持续的过程,环保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生态保护,只有大力宣传进行环保教育,让人们普遍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持续发展。环境教育要深入浅出的进行引导。环境教育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的人们环保意识的觉悟,从小就接受保护环境的教育,让人们从小就培养良好习惯。环境的教育就是重在让人们了解环境对于每个人意味着什么,人类身处的每一个景色,吃的食物,穿的衣裳种种都是与大自然密不可分,通过实时性环境教育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生生态保护和环境的教育教学策略

(一)深化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习的母本,深化教材内容,把生态保护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述给小学生听,改变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传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本中能看到身边生态保护的行为及破坏环境后生态的景象,学生能够在课本中读出生态保护是与每个人体息息相关,与大家平时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并引导学生发现生态环境的神奇和破坏环境后所引发的恶性影响。通过思考和反思来理解生态对于我们来讲是什么,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保护的阅读是环境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课堂上所接受的东西主要都是被动的,与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课本编材有着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保护的阅读,让学生主动去接受环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关于生态环境的视野,使生态保护更加深入学生的心中,阅读也可以更加符合每个学生对环保教育的理解,读学生喜欢的环保类型教育能够让学生持续关注生态保护并参与其中。增加兴趣了解的同时,学习更多环境保护知识。

(三)展开专题讲座

开展专题讲座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到社会上有这么多杰出的环保人士,在讲座中每个主讲人都有着关于环保事业的不同理解,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保事业领域里做出很好的成绩,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值得去学习。在生态环境专题讲座是应更加着重针对主讲人自身参与的环保事业为核心进行讲解,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们感同身受。

(四)加强课外活动

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的行动当中,让学生们感受到环保事业就是深处在身边的点点滴滴,加强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参与环保事业,积极开展每周环保一行。让父母引导孩子开展户外活动,不仅可以增加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还可以使家长们提高保护生态的意识,开展课外活动中孩子所进行的每一项环保行动都会增加孩子心中的成就感,这对于素质教育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生态保护关系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回归天然保护生态。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个参与者也是其中的受益者。进行对小学生环境保护教育中我们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首先教课的老师就是热爱自然,生态保护的参与者,老师以身作则可以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授课的内容一定要言简意赅,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接受环保教育。在社会环境中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出模范的榜样。通过以上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们能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地球家园。

作者:李琳琳惠兴科单位:云南省曲靖地区宣威市普立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陈衍,李海洲.石漠化地区中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袁晓锋.浅谈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5.

小学生生态教育篇2

指导学生阅读生态文学书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小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比如有关环保的、亲情和友情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课外书籍。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找机会开展阅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方式唤起小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拥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是锻炼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其中有一项是劝阻不正当行为的口语交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求小学生依据图画资料的意思和提示,先自己锻炼劝阻用语,然后再进行分角色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情境,唤起小学生对学习劝阻的浓厚兴趣,并且在训练小学生练习劝阻用语时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几个小朋友在高压电线杆旁边放风筝”“一位阿姨闯红灯”“一位叔叔践踏草坪”等情境,让小学生在学会劝阻用语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热爱自然、珍惜生命。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位叔叔随口吐痰”“一位小朋友随手乱扔垃圾”等情境,让小学生在学会劝阻用语的同时学会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是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起点。如今的识字教学不仅要唤起小学生习字的积极性,还应当注重经过识字来明白道理,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和高尚的人格。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将人际领域的道德延伸到自然领域中,让小学生明白人和自然间的责任。那么,应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呢?识字教学主要是在小学低年级中开展的,小学生认识的大部分字都是在低年级中学习和累积的。在这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怎样做到既要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又要让学生快乐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呢?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依据课本的内容来编一些生动有趣又浅显易懂的儿童歌曲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唤起小学生对学习生字的兴趣,同时使得生态道德教育在识字过程中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例如,教师在讲解《保护庄家好卫兵》一课的内容:“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守卫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好小青蛙,它是庄家好卫兵”时,浅显易懂的儿歌不仅让小学生学会了生字,还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应当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教师还可以编一首相似的儿歌,例如:“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蜻蜓大眼睛,保护植物吃害虫,做了不好好事情,请你保护小蜻蜓”。这样使得学生又多学几个生字,同时再一次受到了不能伤害小动物的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很多生态道德教育资源,有揭示人和自然关系的课文,有关生态环境知识的课文,有关生态保护的课文等等,主体有动植物类、自然风光类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利用有关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融入生态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其中心都是围绕着自然风光以及描写动植物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春雨的色彩》《海上日出》《春天的小雨滴滴》《冬爷爷的图画》等,这些课文都从不同的层次体现出了大自然的优美,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这种类型的文章,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在上课过程中尽可能的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小学生领悟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幻想出美丽的画面,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语文老师在讲解《火烧云》一课的内容时说:“文章主要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空中火烧云的变化,体现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了小金猪。”这段文字描述了在霞光照映下地面上的人和景物的颜色发生了奇妙地变化,文中用了五个“变”,语文老师应当紧抓这五个“变”字,让小学生领悟人们晚饭过后看到美景的喜悦心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鼓励参与实践活动

小学生生态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生态道德教育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相对便利、优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工业的发展也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未来在社会中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不良影响。近几年,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社会大众应该在生活中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基于此,生态道德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甚至将生态道德教育思想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小学教育阶段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环保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生态道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道德

道德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著名思想家老子的相关学说,其中“道”具体指一种存在于自然界定的规律或者发展原则,而“德”则主要指社会中人所表现出的品质、思想和德行等[1]。生态道德观念是我国近代提出的一种学术观点,虽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加重,学术界加强了对生态道德研究的重视,但是由于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到如今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一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生态道德理念的坚持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界中必须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有学者提出生态道德观念重点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两种学术观点都认为生态道德这一思想是在道德思想的基础上生发的,并且主要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环保意识的当今社会,将生态道德思想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值得深入研究。

(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简单地说是在原有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融入生态教育思想而演化出来的一种相对新颖的德育教育基本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进而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促进,进一步深化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道德素养,促使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更好地服务于环保教育,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三)小学语文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1.语文教学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方面承担的责任

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的文字学习产生极其紧密的联系,文字教学中的多种素材都与生态道德教育息息相关,能够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无需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设特定的专项教育课程,仅仅将生态道德思想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能够实现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基本目标[2]。此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一教学目标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吻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思想能够进一步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效率,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强化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2.语文教学基本形式和内容与生态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契合点

要在小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与合适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能够通过相应的文学教育引导深化学生对于生态道德思想的理解,还能够通过专项教育引发学生对于生态道德的认同,进而自觉在生活中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的策略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

识字教学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起点。在新课程体制的要求下,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不仅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还应该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学习道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3]。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就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与识字教学相结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生字与生态道德思想之间构建一种便于学生理解的关系,进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充分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生态认识和道德素养。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一课的课文内容就以冬天爷爷为小树做保暖,保护小树健康成长,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为主要内容,在让学生学习生字的基础上,也在学生的思想中初步烙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例子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如“春天,我给小花浇水,小花健康成长;夏天,小花为我开花,给我满屋芬芳”等,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进而在后期发展中形成个性化的环保思想,为环保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4]。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

受到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历来对环保问题相对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一定数量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还存在了一部分以生态环保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课文,主体以动植物和自然风光的分析为主,对学生生态道德思想的养成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5]。例如《柳树醒了》、《春天的色彩》、《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一系列课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在此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渗透生态道德思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之情,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这一文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对恐龙灭绝这一知识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探究近几年生物灭绝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自然界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保护动植物观念,在生活中自觉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适当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环保活动,通过环保实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当前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深化学生对于环保工作的认识,自觉在生活中践行环境保护思想[6]。这样,教师就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由直观的环境教育和思想教育引申为更直观的教育形式,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态道德学习体会,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的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战争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破坏、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危害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在其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战争本身是人类生活矛盾激化的产物,也属于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一种行为,学生应该正确看待战争的危害性,并产生相应的生态道德思想,激发学生热爱和平保护环境的意识,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7]。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调查本地区战争中破坏自然环境的历史史实,在调查研究中深化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环保思想。又如在讲解《趵突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析现阶段济南泉眼逐渐消失的原因,分析水资源浪费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不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节水活动,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节水方法,简要说明参与节水活动的感受等,增强教育实效。在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思想,十分有必要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我国未来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者:李远良单位:深圳市坪山新区六联小学

参考文献:

[1]崔玲,王余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上旬,2015(1):32-32.

[2]刘乙巧.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9):144-144.

[3]刘友杰.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9):78-78.

[4]李玉玫.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5(21):79-79.

[5]陈尧玉.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原则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2-2.

小学生生态教育篇4

关键词生态道德小学生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15-02

生态道德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水平、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是以美术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师对美术课程的教育,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启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智力。小学生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在小学生美术教学过程中适度融合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具有良好生态道德观念的审美心理结构,便于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美、观察美、记录美、创造美,学会尊重美、保护美,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指一定的社会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为了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生态道德影响,使之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的一种活动。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道德生态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科教兴国与素质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我国各种宝贵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生态环境也未能得到切实的保护。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应该将“生态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生态道德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以积极的手段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生态道德教育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他们从小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素质,同时,通过学习,充分认识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之间的区别,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进行国情教育、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许多自然资源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许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地域分布也极不平衡,加之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业生产主要为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农业的耕作方式也相对落后,这些都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学生多角度、客观地了解这些国情,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生态道德水平。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既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又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公德的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尊重自然,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统一、协调的新型关系。良好的生态道德是较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小学生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光荣,损坏生态环境可耻”的新观念,以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完善学校的教育职能

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指出:基础教育“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传统学校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长期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及自主意识的培养,忽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用大教育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学校的教育资源、途径和方式,从而拓展学校教育的视野,使学校教育职能的扩展更加广阔,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

(五)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别,使土地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多样化的类型。土地资源地区差别很大,北方平原多为旱地,南方多丘陵山地,以水田为主,西北多草地和沙漠。通过小学美术的教育,让学生多角度去了解我国的国情,客观评价我国的国情,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美术情操,塑造一代具有生态道德意识、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建设者,使他们获得一些关于环境科学和生态保护的知识、技能,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生态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去认识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佳.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2]陈寿朋,杨立新.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因素及其调适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11,(3).

[3]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7,(2).

小学生生态教育篇5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经济的快速进步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利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亦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当前社会,人类需要面临不少环境问题的挑战,如全球变暖、沙尘暴、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小抓起,积极培育小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要在语文教育当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理念,继而让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应用优势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这一概念源自于我国伟大思想家老子的作品。而其中的“道”指代的是规律及准则,“德”代表的则是人的品行。到了近代,“道德”衍生出了“生态道德”的概念,而对于其具体定义,学术界还没有构成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这一概念属于人类对自然所理应担负起的责任。还有的学者提出,生态道德所突出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求二者和谐共处。而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即都是在原来的道德概念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但也只限于阐述人和自然间的联系。之后,人们又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构建出了生态道德教育理念,要求人类与自然亲密相处,互相促进,并且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确保受教育者能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而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语文学科与文字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多元化的素材,可以让广大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而将生态道德教育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则不需要特意设置道德课程,只需在日常教学当中对学生施以生态道德教育即可。这样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其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能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都颂扬了大自然的美丽。例如《庐山的云雾》、《彩色的非洲》、《桂林山水》等,都描述了风光无限的自然景色。借此,教师便可以将语文教学同生态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在字词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所在,亦是小学时期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教师在字词教学的过程中贯彻生态道德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进而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老师教给学生这首儿歌:“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该首儿歌中便出现了不少和大自然有关的字词,如“天气”、“河水”、“青蛙”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字词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同时告诉学生:“晴朗的天气和清澈的河水很美,小青蛙也很可爱。但是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以此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爱上自然。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多学习一些常见的环保标语,通过这样的字词积累,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宣传环保理念。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掺入生态道德教育,也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课文描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比如《观潮》、《海上日出》、《火烧云》等。老师在针对这些课文进行讲述的时候,也应当注意生态道德教育的糅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这些景色的现状,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知道人类的活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这样便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起端正的生态道德观,进而逐步使其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保o大自然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相关的知识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出汇报。比如树林、河流、空气的变化等。并且,每当到了环境保护日时,教师再让学生亲自参加植树、捡垃圾等活动,待回去之后再写下自己的心得。这样便能够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所在。最后,教师还可以挑选一些关于环保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观看,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让其对当今的自然环境状况再多一分了解。

结束语

从目前情况看,自然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毁坏,需要人们想办法处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素质,从小为其打下环境保护的坚定意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凯芬.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小学生生态教育篇6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幼小衔接必要性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的研究论文,项目编号:12515237。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24-01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如何使儿童适应学校教育的学习环境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将教育生态学运用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在国内尚处在起步阶段,利用其理论指导幼小衔接实践更需假以时日。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

教育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协同进化、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深入研究教育系统与自然、社会、心理、生理等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机制,从而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新学科。教育生态学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这种生态环境有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方面,这四个系统从里到外呈现柱状同心结构,形成一个层层镶嵌的层级化多元互动系统。其中,微观系统是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角色、活动、人际关系是微观系统的三个组成要素。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待幼小衔接教育,意味着将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这一阶段置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考察。

儿童教育具有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教育过程既发生在学校里,又存在于除学校之外的其他各种环境中。在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特殊阶段,教育机构与其它社会机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些教育环境产生的教育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互补的,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但对儿童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教育生态学的主旨就在于揭示各种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及其对儿童的影响,从而打破以往的教育模式与方法,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

二、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实施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一)现实需要

幼小衔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已经被教师广泛接受,但他们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培训。幼儿教师和小学老师虽然认识到各种环境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很大影响,也认同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自理能力、规则与任务意识、心理与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素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很难践行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多数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幼小衔接意识,他们与幼儿老师之间没有必要的沟通,只是运用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对幼儿园的情况根本不了解。

学者们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的责任方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应由教师和学校负责幼小衔接工作,有学者认为要重视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负责。可以看出,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认识还有一定偏差,幼小衔接只研究了学校、家庭与幼儿园三个微观系统,比较少涉及教育生态的宏观系统、外层系统、中观系统。理论研究的缺失导致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教育生态学在幼小衔接中作用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影响了幼小衔接的质量。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始终是基础教育重要的内容,运用多种教学理论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课程改革要秉持包括建立在教育生态学基础上的多种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分处不同的教学单位,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导致了教学方式、目标的脱节,部分儿童进入小学后会产生不适应的状态。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困扰着教育工作者。教育生态学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受广泛制约的过程,与家庭、学校、社会存在密切联系,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教育生态学的出发点就是关注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幼小衔接工作,有利于帮助儿童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

三、教育生态学理论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

教育生态学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视为其核心内容,这一理论认为全面、开放地思考是做好幼小衔接的正确思想方法。

首先,教师要依据教育生态学全面地思考问题。将幼小衔接工作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联系起来,将培养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教师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大班或小学阶段,也不能仅仅传授知识,更不能忽视儿童个性的培养,应该依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全面的培养方案,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活动与学校、社会、家庭等环境紧密联系,幼小衔接工作既要重视单个因素的作用,又要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更要重视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衔接工作产生的影响。只有教师的培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综合把握儿童的发展趋势,掌握儿童的发展脉络。

其次,教师要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协作,教育部门要构建有利于幼小衔接的体制和机制,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幼小衔接教育指南;社会机构可以举行各种宣讲活动,增进人们对教育生态学以及幼小衔接的科学认识;家长、幼儿园、小学要为儿童适应学校生活做全方位准备,保证儿童顺利实现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加强配合,才能为儿童提供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才能有效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

幼小衔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进行幼小衔接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将教育生态学理论纳入到幼小衔接的知识体系中,科学地实施幼小衔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

[2]郑立华.家长在幼儿园和小学衔接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07(03)

[3]霍力岩,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05)

[4]秦振飙,候莉敏.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对广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5)

小学生生态教育篇7

一、从生态概念走向生态思维

生态思维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模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运用生态思维来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它克服了工业革命以来所确立的主客二分与对立的思维方式,整个世界被看成一个“人――社会――自然”相互关联、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如果自然的局部或整体被人为所裂变、解体,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秩序打乱,最终必然导致人的灭亡。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不是用人的意志去征服自然来实现,而是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在自然已有的自我调节功能内利用自然、人化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就社会内部来说,生态思维就表现为任何一个个体的存在依赖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存在,同样,群体或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每一个个体的发展。个人和社会这种依存共生关系,并以此作为问题处理的方法,就是一种生态思维。

二、有效激发生态思维的路径

如何优化生态教学,有效激发小学生生态思维的建立?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精选挑战性内容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生活经验丰富的儿童需要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以便保持并挑战他们的兴趣。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更需要一个完整丰富的课程以便补偿这些缺陷。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精选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有时候,教材并不能直接为我们提供这样精彩的内容。我们通过互联网也能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世界各国的环境事件发人深省,各种为青少年设计的环保游戏引人入胜,科学史上也有过激烈的争论,简便易行的室内种植与养殖,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的好题材。

2.设计多样化形式促进理解。生态思维教学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态系统成员、联系的认识,进而学习生态思维。

儿童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大多数小学生是行动发起型的,他们需要第一手的经验以收集资料和形成概念。因此,如果想要发展概念理解的话,科学课程必须根植于积极主动的经验性学习。只需要学生一动不动地坐着和听讲的课堂经验,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来说,对于学习科学都是不适宜的。一个科学课程如果忽视学习的经验层面并且主要依靠强调多方面信息积累的纸笔作业便会耗尽科学经验,它也会呈现歪曲科学本质的观点。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广泛的机会去直接经历并且用各种直接的媒介进行研究。生态考察、生态游戏、生态扮演、生态故事、生态电影都比单纯概念的学习要高效得多。

例如,食物链作为生态教育的基础概念,是生态教育的起点,究竟教什么、怎样教才是以食物链为起点的生态教育、能触及生态思维的教育呢?应该为学生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一个生态教育活动,它具备了所有优秀的元素:全视角、参与度高、刺激强烈。没有无生命物质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没有生命物质的生态系统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不能从生态系统中剥离无生命物质,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让他们不仅意识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要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物质和无生命物质的联系,以此种形式展开学习,是将真实世界中潜在的隐形的联系有形显现。

3.以有效提问引领思维建立。缺少了思维参与的活动是没有张力、失去灵魂的学习。在各种经验和信息的供给中,不能忽视有效提问的价值,要用有效提问指引思维的方向,唤起情感的共鸣。例如,在生态网的编织活动中,就有这样几个问题:每种联系意味着什么?如果一场大火毁灭了所有的植物,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如果水被严重污染,又会发生什么情况?食物网中哪一个组成部分看上去最不重要?移走这部分会怎样?当食物变得简单一些后,会发生什么当食物网的组成部分变得更少时,会发生巨大变化吗?

小学生生态教育篇8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生态自然和文化自然基础之上的现代艺术教育方式。通过融合音乐学、舞蹈学、美学、艺术史、艺术创造等诸多艺术学科,通过生态方式进行有机联合,通过经典艺术作品与学生、作品体现的生活与学生生活、教师与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之间的有机联合,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意义

1.艺术放松,放飞学生的艺术思维

生态式艺术教育与传统的艺术教学不同,它强调从语言节

奏、动作节奏等多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来,将小学生带动至音乐中,不但可以充分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实现寓教于乐,让小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通过愉悦舒缓的音乐,使得整个艺术教学处于一种放松的环境中,

让小学生天马行空起舞,培养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提升孩子们的音乐学习能力。

首先,生态式艺术教育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感,提升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小学生的音乐艺术学习能力;其次,运动生态式艺术教育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感培养,可以帮助小学生开发右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速度、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2.摒弃技巧,回归自然的“参与性”

生态式艺术教育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小学生自己发现艺术、创造艺术,这与当前我国以学习艺术基本动作,模仿教师唱歌跳舞的教学方式是极大不同的,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导小学生学习的同时,让小学生认识到创造是艺术的生命,引导小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艺术,感受艺术学习和了理解艺术之中所含的律动,让小学生自己通过对于节奏感的理解去描绘艺术、创造艺术,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艺术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抓住了这一时机使小学生养成了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促进小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三、生态式艺术教育对当下小学艺术课堂教学的启示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当前的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生态式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为小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只有在这样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中才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从中收获到轻松与欢乐。教师应该主动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进行无压力的艺术学习,才能够让其体验真正的艺术美。

2.欣赏学生,树立自信

生态式艺术教育在对小学生艺术感觉的培养过程中,让小学生掌握了学习艺术,让小学生开始了解艺术,接受艺术,全面树立小学生学习艺术的自信心。基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小学生艺术教学活动倡导教学效果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不仅仅要把最基本的艺术知识以及艺术原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不断创造艺术,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学习的魅力,从而对学习艺术产生较强的兴趣与自信心。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在学习中强调小学生的个体感受,并且根据小学生的感受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小学生对学习艺术充满信心。

3.在游戏中愉悦心情,鼓励学生进行艺术主动性创作

小学生生态教育篇9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工作压力;教育公平

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教育效果,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教师的社会地位,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映出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工作及学习情况,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对农村教师生存状态及其工作压力的关注远远不够,尤其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西部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了解还比较缺乏。

1.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生存压力现状

1.1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条件差、精神压力大

首先,时间长。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大部分教师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其中工作8―10小时的老师占37%,10―12小时占48%,还有17%的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特别是一些负责班级管理的班主任教师,过长的工作时间导致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体力透支过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工作条件很差,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农村中小学连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没有。学校的实验室基本不用,图书馆一般不开放,图数存量稀缺,有的学校连篮球场都没有。再者,农村教师工作压力大。具体表现在:

1.1.1应试教育的压力

在农村地区应试教育普及,考上学才能改变命运的思想深入人心。如果考试成绩不佳,家长、学生和社会各方面对学校的压力将随之而来,这种压力最直接地施加到教师身上。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教师既没有精力也没有条件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自己也失去了发挥能动性的机会,只能按设定的教学进度中不断重复“讲”,在教学、追逐成绩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充满复制性和灌输性。使教师难以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和反思,从而造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1.1.2教育改革的压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但如何发挥主体性是许多教师的困惑:“现在的教材一变了,我却不会教了,没有了知识点,就像啃皮球,一点也不习惯。”其次,对原有知识体系和能力的挑战。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知识面狭窄,讲课文时不能结合相关等知识把课讲透。

1.1.3教育工作本身的压力

农村教师工作负荷大。由于农村师资匮乏,许多学校缺少专职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很多在校的教师都是身兼数科的教学工作,跨学科任教现象颇为严重。不仅课程安排多,教学工作量大,而且对于非专业的教师在教授不同课程也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据调研,上2-3门课的教师比例为46.3%,22.5%的教师要上4-6门课。所教的年级多,54.2%的教师只上一个年级的课,41.7%的教师要上2-3个年级的课,其余的教师要上4-6个年级的课。

除课堂教学外,批改作业、备课、参加教研组的活动、对学生课外辅导、组织课外活动、课外时间对学生做思想工作、家访等工作,也使得他们倍感心力疲惫。

1.2教师生活条件差、健康状况不佳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质量很差,再加上工作压力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状况普遍较差。加之农村医疗条件普遍较城市差,农村教师看病吃药很成问题,他们常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超负荷的工作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暇顾及,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到医疗所治疗。

1.3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近几年补充到教师队伍的非师范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师专业训练,纵然经过一定程序取得了教师资格,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仍很欠缺,基础文化、教材教法等专业知识贫乏,普通话、简笔字等教学基本技能短缺。刚走上讲台,往往是给学生展示自己“学”得怎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进入“教”的境界。

1.3.2培训教学模式忽视了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培训流于形式

教师的学习应当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以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而实践中,职后培训工作在教学上忽视了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培训者为中心,远离教师需求,讲授唯一,听记为主;(2)无视教师主体作用,强调被动接受;(3)理论与实践脱离,无视教师的知识和经验;(4)知识灌输,忽视专业能力发展。这些弊端导致师资培训工作的低效性或无效性。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院校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和在职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还不能有效衔接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1.3.3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限

尽管不少中小学都积极利用空中课堂辅助教学,但在农村地区远程教育网等资源没有得到良好运用且掌握这种技术的教师相对较少,几乎没有专业人员维护,绝大多数教师只能停留在“看”的阶段。所以远程教育网络的维护和普及,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农村教师职后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

2.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建议

2.1首先,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切实关注和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这个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为他们提供公平竞争和发展的机会。其次,给予农村中小学教师政策上的倾斜和生活上的关注,包括职称的评定、住房问题、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和解决,给农村初中教师同样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定期组织继续教育培训和交流。

2.2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收人水平。国家应该在财政投人上予以倾斜,可以考虑给农村教师发放特别补贴,此外,不能因为地方财政等问题克扣、拖延农村教师工资的发放。

2.3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

在评价方式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教师发展性评价应让学校领导、被评教师本人、同事及家长学生等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就可以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

总之,造成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生存状态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教育的现状是各种社会力量作用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必须直面农村教育,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生存现状,推进教育公平,确保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马晓娟.西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来自甘肃省的调查[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2]吴霞飞,黎雯.关注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J].教师教育与管理,2006(4).

[3]张培.生命的背离:现代教师的生存状态透视[J].教育教师研究,2009(1).

小学生生态教育篇10

日本北海道大学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四年级至初一的日本中小学生有4.2%的人患有抑郁症或躁狂抑郁症,初一学生的患病比例高达10.7%。调查研究小组今年4月至9月访问了北海道8所小学和2所初中学的382名男生和356名女生,这是日本首次以访问方式进行的大规模流行病研究,此前的这类研究是以给学生邮寄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的。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3.1%,患躁郁症的占1.1%。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患病率为1.6%,五年级的为2.1%,六年级的为4.2%,初一学生的患病率则高达10.7%。患病率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增之势。参与调查访问的精神病学家认为,除了患有抑郁症或躁狂抑郁症的学生外,还有2.6%的学生存在各种广泛性发育期精神障碍,包括高功能孤独症(自闭程度较低,智商正常或处于边缘智商)。调查组同时收集了一系列数据,包括患有抑郁症的学生每天何时睡觉和醒来,参加户外活动、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的时间长短,以及是否吃早饭等。但这些数据表明,孩子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病情不存在因果关系。北海道大学精神医学副教授传田健三说,日本中小学生的患病率远高于别国,是因为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信息更加泛滥,孩子们与大人一样能接触到不少消极的信息,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他还强调:“我们一直忽视了儿童患抑郁症的问题。但是,抑郁症有可能导致自杀,我们应当认真考虑采取一些措施。”

资料来源:search.japantimes.co.省略/

英国青少年疲于债务

Rainer基金会是英国倡导消除青年贫困的慈善机构。最近该机构发表的一份关于青少年使用Rainer支助情况等的研究报告显示,绝大多数18~24岁的英国青年疲于应付债务,4/5接受调查的青少年负债,其中一半以上的青年债务超过2000英镑,1/5的超过1万英镑。由于Rainer的电话系统比较复杂,地方服务的程序不一,许多处于困境的青年无法申请Rainer基金会的帮助。该机构正策划给予贫困青年更多的理财帮助,以及构建更便捷的服务通道,如为年轻人提供免费的电话咨询服务,提供“无术语化”的实用易懂的意见,对有关贷款风险和资金索赔的长期性指导,以及资助那些没有继续得到地方当局援助金的无助者,等等。

资料来源:省略/

军事暴力行为影响大学

最近,孟加拉国达卡大学的师生举行了抗议活动,反对军队驻扎在大学体育馆,遭到军队的毒打和绑架,驻军还扣留了5名教授和行政秘书。虽然这类事件在媒体上的曝光率很高,一些维权组织也常强烈谴责对学生的军事暴力行为,但这几年来局面仍没太大的改观。因此,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问题和驻军校园暴力问题,令孟加拉国教育部门十分头疼。印度的情况也是如此,尤其是北部的国立大学常被暴力气氛笼罩。印度最大的民众运动联盟(napm)的发言人称,教员们不能认真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水平,而是要头痛如何保持校园的正常运作。孟加拉国的高级法院高级律师KmSabir支持师生继续抗争,不仅为了释放此次被扣留的师生,更为了重建一个纯洁安全的校园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