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十篇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十篇

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32

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篇1

关键词:大学生准“村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心理素质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推行,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08年12月23日,对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来信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2008年12月,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提出殷切希望。据《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统计,到2008年底,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13万人以上,分布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前期教育、培养的高校,围绕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发展目标,针对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工作思考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目前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不足。

据共青团《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调研及近期有关情况的报告》显示,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动机不纯。

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应聘大学生“村官”主要有四种动机:第一种,自己出身于农村,想回到熟悉的农村工作;第二种,所学专业为涉农专业,想在农村发挥所长;第三种,迫于就业压力和受到优惠政策吸引,先有个工作再说;第四种,把担任村干部作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过渡,为将来参加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考打基础。

(二)态度不端。

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树立扎根农村的观念,把到村任职看做是事业的“跳板”。虽然在农村工作,首先想的是有机会就考研、考公务员,如在聘任期满时还未考上,则打算继续受聘,走一步看一步,心态不断变化,缺乏足够的思想重视。

(三)素质不高。

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工作无起色、无亮点,与大学生能力素质不相符。

(四)作风不实,形象不佳。

有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不高,做不了实质性的工作;有的对村情不十分了解,就乱发议论,品头论足;有的对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安不下心,住不下去。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应该从大学生准“村官”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心理素质三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培养。

二、重视大学生准“村官”思想政治素质修养的提高和优良工作作风的培育是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根本。

中央有关部门要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条件是:思想政治素质好,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学生干部,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发展潜力;学习成绩优良;年龄在30岁以下,身体健康;吃苦耐劳、作风踏实,志愿到农村基层工作。

(一)大学生准“村官”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修养。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大学生准“村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和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材料和文件精神。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信念,坚定自己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大学生准“村官”要培养自身优良的工作作风。

农村基层工作不同于办公室的事务工作。邻里之间吵架了、谁家的土地分少了、谁家发生困难等,面对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刻了解相关政策,才能妥善处理。首先,大学生准“村官”要摆正位置,在组织纪律方面,要认真执行和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认真、踏实、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其次,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遇到困难要积极主动想办法去解决,切不可一味地依靠别人帮忙。做调查研究要严谨,要静下心、沉下身,坐热板凳,最忌讳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应付凑合。最后,要有奉献精神。要不怕经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从事工作,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大学生到了农村不要像水上的皮球,从上面看下水了,在下面看漂在水上,要能真给我们做点实事”。

三、注重大学生准“村官”责任心的强化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关键。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局面复杂,“农村工作无小事、农民利益大于天”。大学生准“村官”时刻强化责任心和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方能做好农村基层工作。

(一)大学生准“村官”要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准“村官”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引导其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远大的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其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用传统文化医治现代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私隔膜,孤独异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标、失去意义等病症。再次是运用榜样的示范力量,榜样示范既是一种责任教育方法,又是一种责任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如“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全国优秀大学生”,等等。最后是给大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让大学生在承担责任的经历中去感受成功的荣誉、提升自己的价值,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

(二)大学生准“村官”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一是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组织活动要周密,在开展活动前进行论证,做好计划,要有预见性,措施要得力,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有针对性,使每个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在活动的实施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意想不到的困难,需要合理协调,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排除不利因素,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二是要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起草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报告等,开会能准确地传达上级的意图,清楚地布置工作任务。要懂得交谈的艺术,善于与同学沟通,解决同学的思想问题。三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干部与广大同学沟通、团结协作的必备能力。不善于交际就不可能开创工作新局面,也不可能进行高效率的工作。四是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既要有创新意识和对策,又要有创新的工作方法。创新决策能力是学生干部的关键能力。在开展各项活动中,有许多事情固然有经验可循,有例子可效仿,但更多的时候要面对的是完全没有做过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把工作从无做到有,从有做到优。

四、增强大学生准“村官”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尽快转变角色到位是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保证。

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上任伊始就不同程度地感到工作难以开展,才能难以发挥,生活不适应,以致产生心理困惑。

(一)大学生准“村官”要正视矛盾,增强心理素质。

教育大学生树立成人意识,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转变思想、正视矛盾,尽快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出现各种心理矛盾,比如感情体验中既有好奇和满足驱使下的求新,又有不适应中的恋旧;既期望独立,又有依赖性;既想在交往中发展友情,又存在着内心的闭锁,这些心理矛盾会打破旧的心理平衡,造成浮躁情绪。但是,心理矛盾的存在也正是从不成熟心理走向成熟心理所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教育引导大学生准“村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和名利观,充分认识到基层工作是个人成长进步的有效平台、重要舞台,找准自身工作定位,摒弃浮躁不安心态,树立先当好“村民”,后做好“村官”的思想,培养一颗爱民之心。

(二)大学生准“村官”要提高适应能力,学会角色转变。

如果大学生准“村官”不适应工作环境,即使有技术、有想法、有能力,也不可能给村民带来实际效益。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反差成为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有:高校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创设条件;大学生主动锻造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积极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开辟途径。从学生到“村官”角色转变有三个方面:一是由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身份转变;二是由学校到农村的环境转变;三是由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任务转变。从校园到乡村,环境上有很大落差,必须尽快调整心态,克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渡过心理波动期。尽快完成从大学生到大学生村民的转变,才不会水土不服。

五、结语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工作。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工作对于党和政府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储备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要敢于创新,善于突破,例如我校和江苏省青联签约成立全国首家村官研究所,把对大学生“村官”的总体规模与结构,选拔、保障、激励、退出机制,工作方法,成长规律与评价方式等作为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努力培育大学生准“村官”树立拳拳报国心,深深爱民意的信念,确保他们在今后的农村基层工作中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锻炼,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苏燕.“大学生村官热”调查:学生村官只配跑腿开会?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08-17.

[2]宋加木等.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考[J].山东农大学报,2007:790.

[3]大学生村官如何才能“下得去、干得住、干得好”.人民网,2009-09-02.

[4]张志浩.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班集体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篇2

无论如何,大学生们由校门出发抵达农村,给最基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态带来触动,已经是一个事实。

从校门到农门的现实悖论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吸引大学生下乡的却是公务员身份

李亚鹏的实验室设在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二条街村委文化活动室一侧。今年北京市农委批了他们一个先期资金10多万元的草莓育苗项目,这段日子他天天泡在实验室里。中国农业大学化学系出身的他,一直在补习生物学知识。一个人承担技术研发也有点忙不过来。但这已是令很多大学生村官羡慕的工作状态。而即便如此在李亚鹏的心底,也存在着续约期满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中国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姚振文,是这个平谷区最北的偏远山村里第一位大学生村官。村支部书记张永印告诉记者,姚振文的到来让村里档案管理、网络信息化上了一大台阶。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鲜活的思想。

姚振文是镇罗营镇旅游开发促销团队的一员,共8人,其中5名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镇委组织他们到全镇的7个民俗旅游村做专业调研。出来的《关于镇罗营镇旅游发展的建议思考》的调研报告,“镇域经济促进团的思维很活跃,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很强”,一些新思路让赵部长十分惊喜。

团队模式直接的经济成果已开始呈现:奥运期间“镇域经济促进团”的果品营销团队参与了该镇大桃品牌的整个营销和宣传策划工作,现在其品牌价值已从之前的2元提升到6元每斤。赵部长认为团队的作用功不可没。平谷区人事局村官办副主任胡连升总结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激发团队合力,让大学生村官变成了一种汇集的人才力量、发展策划团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但由于姚振文们大部分面临合同期满的出路问题,团队的前景也存在不确定性。

政策优惠的现实落差

推动大学毕业生进村的政策因素至关重要。

平谷区人事局村官办副主任胡连升告诉记者,2005年平谷区率先在北京市各区中开始招聘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此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条件,包括年薪参照初级公务员标准确定为3万,应届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解决北京市户口等。区财政全额支持了聘用这批村官的经费,并提供“五险一金”。

在村官待遇上,胡主任认为“平谷区的政策要比北京市的优厚,北京市推行的政策要比全国优厚”。如平谷区2005届村官当年签合同非北京生源的户口即可迁到北京,而2006届北京市招聘的则需经过2年考核,条件合格后方能解决户口。

但户口和工资待遇仍然不是决定性的。大学生村官论坛上一个关于“加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目的”的调查中,4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进入编制,加入公务员队伍”一项。

镇罗营镇玻璃台村村官宋小娜是北京市第一批村官之一。她坦承:“想着3年工作以后,应该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正式编制。”但情况并不如她想像那样顺利,“一直被许诺会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谁知合同到期后,真正的选择只有续签或者自主择业。”

今年7月,2005届平谷区第一批公开选拔的32名村委会主任助理正式合同期满。目前,7名村助理考上了北京市公务员,2名进入事业单位,3名选择了自主择业,其余20名村官选择续签一年。

宋小娜说:“选择续签是没办法,没有别的出路。”稍可安慰的是,她的月工资比之前提高了500元。

扎根农村的身份疑难

连续3年大批量的招聘让续聘村官感到“扑面而来的紧张气息”。2005届优秀村官杜鹏向区村官办人员询问北京市的新政策。

区村官办透露,明年北京市将拿出100个公务员指标,面向大学生“村官”进行招聘。但这100个指标相比全市8000名村官,只是杯水车薪。“竞争太激烈了,”杜鹏感叹。

一个最明显的不利形势是,中央大的政策背景是乡镇机构编制5年内只减不增。

“我们想留,可能因为政策留不住”,镇罗营镇委组织部部长赵顺河认为,在编制限制下,村官想留在乡镇、农村不太现实。如果他们最终离开农村进入企业、公司,3年的基层经验又付之东流,反而身居劣势。“现在要再出去找与自己当年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很难,因为学的东西已经捡不起来了。”马昌营村村官贾玮如是说。

若村官合同期满后想继续留在农村服务,却面临谁来发工资的问题。平谷区村官办表示,续签是一个过渡性政策,村官只能续签1年,不可能无限期续聘。而目前村官的工资两三倍于农村村干部工资,东高村镇西高村书记李福成坦言,虽然村里亟需专业知识人才,但如果没有上级财政支持,以村里的实力,他们确实也养不起大学生村官。

在各种大学生村官论坛上,出路和前途是被讨论最多的话题。不少人忧虑随着大学生村官数量递增,就业压力将在两三年后集中爆发。

“走马灯”的吊诡

前途不明朗影响到新村官的就业热情。2008届新助理陈国栋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同学在几星期前已经选择离开,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拿到北京户口本来是陈国栋选择当村官的初衷,但他认为“现在看来,户口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他正在考虑将来是否应该回家乡广东寻找更多发展机会。

“培养一个大学生村官的成本要比一个公务员高30%,”平谷区人事局村官办副主任胡连升表示,“村官是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加大投入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不计成本。”

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带有某种初衷与手段的悖论:一方面农村需要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另一方面推动和吸引这些人才下乡的却是政府手中的公务员编制资源和薪金。一旦大学生们发现难以进入体制内,离开是必然的选择。

如果任大学生村官“走马灯”来去,村官政策也就面临吊诡之局:一方面农村所得收益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大学生的知识能力退化,并酿成他们再次进入社会的难题。如此,是否应该以诸多的优惠政策推动大学生就任村官,成为一笔难以平衡的账目。

政治涟漪

乡村原有干部主要为“道德权威型”,而在市场条件下,能人型更吃香

2008年中组部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均已到村就职,与以往各地自行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交替,如同一连串投下的石子,在基层政治生活久显岑寂的水面上,溅起了一串串涟漪。

融入的法门

9月的一天,记者在垫湖村找到2007届村官封其兵时,他正和村民一起卸刚运来的碾米机器。满身尘土、皮肤黝黑的封其兵,尽褪大学生和村民的心理距离。

已在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工作生活了一年的封其兵在接受采访时不好意思地说:“我现在一口的垫湖话。”

“他刚来时,皮鞋锃亮,衬衫笔挺,流汗都不习惯,感觉格格不入,现在和我们一样土。”垫湖村的村干部告诉记者。

“在农村工作,要用大脑做事,用四肢说话。”上塘镇党委书记这句话,封其兵印象很深。“先要当村民,而不是当村干部。”

用四肢得到村民认可后,大学生的脑袋开始发挥作用。2007年底,封其兵利用网络,帮助村民销售无公害大米、草鸡蛋,打开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将“垫湖籼米”打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柜台。

封其兵已经完全融入垫湖村,得到了村民信任,“康庄示范村的台账和帮扶款项,都在封其兵这里,他会电脑,账做得清楚。”垫湖村的党支部书记说。

“像封其兵这样,比较务实,帮农民增收了,自然就接纳他。他本人也能找到奋斗的目标。”宿迁市组织部副部长何通告诉记者,“从校门到农门,跨度比较大,在适应的过程中,组织部门采取具体的引导措施,让村民觉得大学生对农村有帮助。”

戈新化是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的领头雁。24岁的他作为2007年江苏省“1011工程”大学生村官之一,经村民民主选举,成为宿迁市杨楼村的书记、主任一肩挑领头人。

戈新化在9月11日的博客中写道:“如何让基层干群承认我的合法身份、取得其信任是个问题。”

记者在苏北地区采访发现,很多村民和村干部都希望大学生能带来些“看得见的实惠”,而对村里其他事务,村民对大学生的能力不是很信任。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近期对灌南县2007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的调研报告显示,一年下来,很多人至今不能单独处理村里的事情,“原来的村干部根本不让我们接近核心村务”。59.5%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协助村干部处理村委会的日常事务,21.4%主要处理日常村务中的文档材料,还有14.3%的人没有特定的工作任务。

桑学成认为,乡村原有干部主要为“道德权威型”,而在市场条件下,能人型更吃香,大学生村官想要介入村务,带领村民致富几为不二法门。

“鲶鱼效应”

“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有个“鲶鱼效应”,激活农村相对封闭、思想保守的旧局面。”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何通认为,“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在农村的历练,能为宿迁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提供有竞争力的后备人才,把干部队伍激活。”

为给大学生村官“搭梯子”、“腾位子”,宿迁市预留了多条通道。计划拿出部分公务员名额,定向面对大学生“村官”;市县乡的事业单位需要补充,向大学生村官倾斜;其次是补充到乡镇领导班子。泗阳县初步设想,将部分工作突出的大学生村官提拔上来,任乡镇长助理,同时不脱离村里的工作,着重培养。

2008年初,戈新化等9名大学生村官,被特邀参加了宿迁市委全体(扩大)会议,这在以前“至少乡镇党委书记才有资格参加”。各县区的所有大会,一律扩大到所有村官。

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国生曾公开表示,选拔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培养干部的“源头工程”.江苏省委组织部2008年除对以往的激励保障政策进行完善外,还规定对任职满3年的大学生,省里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专门定向招录,在县乡事业单位补充人员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报名参加大学生村官的人数逐年增多,今年江苏省选聘1600名大学生村官,报名人数在5倍以上。一些名牌学府毕业生和研究生也厕身其中。

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石磊,“放弃了保送读研和中石化的工作机会”,成为清华第一个报名应聘江苏村官的大学生,他认为这是个实现理想的机会。

从源头开始,“村官实验”起着促使在校大学生积极靠拢政治的催化剂效用。(丁仕松)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落差

海南省某地曾将大学生村官集体转职为代课老师

“我的理想就是改造农村。按照最初刚到村的理想化说法,是打造第二个华西村。”2008年4月15日,江苏省宿迁市的大学生村官戈新化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畅谈理想,坐在电视机前的傅军(化名)则泪流满面。

戈新化到宿迁之前,傅军已在邻近宿迁的盐城市阜宁县做了8年的大学生村官,月薪600多元。2008年6月18日,在中组部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到达阜宁前夕,傅军黯然离去。

阜宁县在1998年和1999年,曾选派64名大中专毕业生赴村任职,至今仍有20多人在农村滞留,过着无编制、无保障、月薪600-800元的生活;仅有3人通过公务员招考,大多选择自动退出。

2008年以前,各地自行开展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活动中,因地方经济条件、政策和兑现效果不同,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前途很不平衡,造成了新旧人才衔接和公平性问题,出现大量流失现象。眼下,时间、地域区别带来的政策不平衡的现象仍在继续。

先行者的喟叹

1998年,盐城市阜宁县开展“择优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锻炼”的工作,主要面向农林水院校。当年的村官实验和现在类似,选派的目的除解决毕业生就业外,是“为乡村培养和储备后备干部”。

在阜组字[1999]107号和阜人发[1999]48号文件上,对这两批“村官”的出路如此规划:“凡选派到农村和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律实行一年试用期,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可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另外还规定,“对政治思想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可提拔到有关领导岗位任职;乡镇机关在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空岗缺额补员时,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程序优先录用”。

“1999年,我们还是刚毕业的毛头小子,以为这是条实现理想的道路,到村的干部介绍信,除了没有编制委员会的印,其他都一样。”傅军告诉记者。

1999年,县委组织部对98届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一次考核。此后直到2004年间,考核付之阙如。2004年8月,任期将满,在留守的大学生村官们的一再要求下,县委组织部对当时在岗的44人进行了考核,分村、镇(区)两级进行。记者从一份情况汇总表上看到,村党组织建议重用30人,9个镇(区)党委建议提拔使用。

目前这批村官中,大部分已自谋出路,仅剩20人实际在村工作,工资、待遇几乎停滞在10年前的水平,工资普遍为600到800每月,除农村医疗保险外,没有任何福利。

“我们是大学生村官运动的先行者,看到现在这么好的政策,看看自己,只能后悔早生10年。我们心不甘,文件都规定好的,为什么不执行?”傅军说。

待遇有别

各地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差别甚大。

安徽凤阳县虽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但对村官的扶持力度较大,2006年、2007年县里自行招录的大学生村官,比照县级事业单位工资待遇,每月1200元,有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待遇比新参加工作的同级事业单位人员高一级。

乡镇政府在财力上给予村官支持,大学生有大棚蔬菜等创业项目的,一亩地给予1500元补贴,一口井补贴4000元。府城镇镇长朱昌告诉记者:“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知识但是没资金,地方政府要为他们创造条件,我们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镇里投入了100多万。”

记者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情况,北京待遇较高,每月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并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北京生源的北京高校毕业生还可获北京户口。

浙江,大学生“村官”专科生每月1000元,本科生每月1200元,五大保险每月近百元。

江苏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初定职称,工资高定一级。常州的一名大学生村官透露,他的全年收入在4万以上。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一名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他的工资是800元,基础工资600元、生活补助200元,最近才听说要涨到1200元,“生活比较困难”。组织部门重视程度一直很高,但在乡镇一级,许多政策不能落实。

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招录的大学生村官,待遇可能大不一样,这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态。除了前文提及的盐城市大学生村官的境遇外,四川在2007年以前10年选聘到农村和基层社区任职的8000余名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而2007年度以后按照显著提高了的待遇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的比率则在90%以上。

不一样的出路

3年后,会怎样?这是大学生村官就任伊始普遍关注的问题。

今年暑期,苏州科技学院团委就“大学生村官生存状况”的调查显示,面对有关今后发展方向的问题,4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希望在合同期满后能进入区(县)、乡(镇)公务员队伍,25%的人希望任职乡(镇)后备干部,20%的人希望在农村创业、共同发展农村经济,15%的人希望按照法定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

江苏省最早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试验的,是徐州市丰县。1995年,丰县县委“为推动实施农村人才战略,全面提升村级干部素质”,开始实施“雏鹰工程”。其时,解决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也是政治任务之一。当年8月,200多名毕业生应考,最终13人经录用下派,职务是村长助理。丰县县委此后不断完善培养、跟踪和淘汰制度,成绩突出者优先使用;经过一年以上的考验,对不胜任工作者,退回人事部门进行二次就业分配。目前,丰县下派的1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已有1人提拔为正科级领导,22人成为副科级干部,另26人解决了公务员编制。

海南省定安县因缺乏后续的政策指引,将大学生村官集体转职为代课老师,也曾引发集体反弹。

江苏省委党校教育长兼行政学院教育长桑学成教授认为,如何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扎根基层的长效机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中组部此次跨地域选聘大学生村官,固然有助于形成全国一盘棋,但就大学生村官现象的整体来说,时间和地域的不平衡,始终是一个长期存在并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否则必将影响村官实验的未来。(丁仕松)

女大学生村官的一天

晒得黑黑的容颜,干练而朴素的外表,日渐远离城市的口语,和偶尔带出来的一两丝“官气”――蔡新,是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的一员。

“苦干”村务

每天早上,西大街村的村民们看着蔡新这么从村街道经过,到东头的村委会上班。自行车是区上为村助理统一配的,那辆车陪蔡新度过了整整两年的村官时光。

蔡新把车停在村委会过道里。办公室里一片静谧。时间是早上8点。

她的办公室紧挨着书记的。蔡新放下包,直奔书记办公室,擦桌子、拖地、收拾各种文件。今天她惦记着快点完成书记叮嘱要写的发言稿,要在镇里的党支部书记研讨会上用的。材料在这两天已经写了大半,围绕着村里就业难、基本生活、出行难和看病难看病贵几大民生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补充一些数据,如报销医药费的数额。

“这完全是我自己写的,因为现在对村里的实际情况都熟悉了,好写。”蔡新说这是村官的基本日常工作。

9点多,书记任增明来了,对她的材料提出了修改意见。蔡新很快完成定稿,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镇委组织部。

任书记在这些事务上挺信任蔡新,“在材料的理论包装、文字处理上,她一天能完成的事儿,我可能需要三天。”

10点,妇联主任又找到蔡新,让她帮忙写篇妇联信息,以作为上报的一条月报信息报给计生办。刚完成这一项,她又想起前一天党员学习日的会议记录初稿,还要再录入到村支部工作册上。

会议记录是村助理必做的重头工作之一。今年以来的西大街两委会议记录初稿,蔡新已经做了厚厚一大本。

狭小的办公室里,排列着一些整齐的分类整理归档材料,材料上标注着“西大街会议记录”、“党员先进性教育”、“市区镇下发文件”、“重大事项讨论”等12个大项。在历次市、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专题检查中,西大村的村务管理工作都受到上级好评。它代表着村助理最直接的工作成果。

任增明评价大学生助理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了农村村务管理的水平:“过去农村是粗放管理,现在讲求基层组织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村官到来确实把这块儿补上了。”

想干的与能干的

蔡新还随时会碰到一些临时性的任务。

村里进出车辆的数字,也是她每天要向镇里安保部门汇报的信息。蔡新认为“这项工作没多大意义”,但还是每天坚持。

下午3点多,妇联主任又拿了一份关于西大街村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草拟文字,让她帮忙录入电脑。

此外,每月党员学习日材料准备、制订学习计划、讲课电教手册,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养老保险等工作的登记宣传,甚至农业普查的入户访问、材料整理、报送批工作,也都落在了年轻的村助理身上。

蔡新每个月都会陪同妇联主任给育龄妇女做孕检,或者慰问,经常有事需要走村串户。

一开始,蔡新并未想到村官的真实工作状态会是这样。她想过可以帮助村民销售大桃;她也想过村里“40、50”人员就业困难,很多妇女在家带孩子,可以组织她们利用业余时间干点手工活;她还想过给村民放幻灯片、组织放寒暑假的孩子学习英语、计算机等知识。

“当时想得特别好,结果来了根据实际情况看多数实现不了,还是得务实。”最终,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整,蔡新认为自己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还是在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上。

村官现实与上升路径

下午4点以后,蔡新叫上妇联主任出门一起去采访一位村民。她采访的主角是一位连续两年尽心照顾瘫痪在床丈母娘的孝顺女婿,以作为宣扬优良乡风的广播素材。

2006年到西大街村不久,蔡新就想到了办广播,这个想法得到书记支持。很快她在马坊镇率先开办了“新村之声”广播站,一人兼任播音员、记者、编辑多职,每周广播三次。

下午6点,未到吃饭时间,蔡新就在村委会门卫室简陋的话筒前,开始了她中秋节后的第一次广播:“今天是9月16日,星期二,今天主要的节目有,家庭教育专栏,生活小常识,天气预报。首先进入家庭教育专栏……”

两年的村官生活已经让蔡新感觉到和城市的脱节感,“再和自己特别好的小学、初中同学聚会,发现没什么可说的,没共同话题了”。

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3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05-02

一、大学生村官正面临重重困境

(一)身份困境使大学生村官处于尴尬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必须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换而言之,大学生在农村的职务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村官,他们的职务通常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官也不是民的尴尬处境再加之现有的户籍限制,致使他们身份陷入两难的境地。就是因为这样模糊不清的身份,使他们很难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推行。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大学生村官处于“不合法”的困境

很多与现有法律相悖的任命方式导致很多大学生村官为自己的特殊身份担忧。根据《中国共产程》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选出来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这就是说,没有经过大会选举只是通过招聘的大学生担任重要职务尤其是像党支部书记这类职务,是不合党的章程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关法条规定,直接把招聘的村官确定为村委会干部也是不被允许的。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对他们进行保护,所以他们是走在法律的边缘地带的人群。

(三)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需求不符使大学生村官与农村生活相背离

吉林某大学2010年寒假社会实践专门就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做了跟踪调查,在调查的1000名学生中学农学专业的仅有4%,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仅占10%。调查结果指出,到农村服务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农村实际相差甚远,同时,他们顶着学士、硕士的光环恃才傲物,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农民沟通,更不能设身处地地从实际出发做事。吉林省某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报告显示,有79%的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把发展作为其工作的重点,有33%的村民希望他们把搞好教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50%的村民则希望他们能够提高农业的科技生产水平。可反观大学生村官,90%的人希望把组织节日文化活动、增加时尚氛围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这是与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悖的。

(四)政策不统一使大学生村官深陷怪圈

为了储备基层干部队伍人才,中共中央组织部提出了选派10万村官的计划,而且必须在5年内予以实现。与此同时,中编办却将此打上了死结,他们规定基层5年内不能进新人,部门之间的政策不一致,缺少合理性。同时,很多地区出现的政策显示,大学生村官正处于应急和缓冲就业压力的政治境地。政府给他们许了很多承诺,像在日后的公务员录用中,他们有优先录用权利,研究生作为村官到农村服务可以加分,等等,但是这样的政策一出现让本来就人满为患的行政系统,更难进行人事和行政制度的改革,同时也无法避免这些大学生服务期限终止时继续寻找就业出路的怪圈。

(五)工作难有作为使大学生村官丧失信心

很多大学生不理解农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只是把去农村当做自己未来走向公务员队伍的跳板,并没有想要扎根于农村,真正带领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而面对这些所谓村官的种种状态,村民们也早已习以为常。因此,这些非官、非农、非学生的“村官”们不仅不适应农村的生活,更无法融入村民的生活,他们没有话语权,也很难得到村民在工作上的配合,村民大都会理直气壮地说:“你又不是我们选出来的,凭什么对我们品头论足?”同时,村官们要想挤进村委会简直难如登天,除了需要是党员,还必须是本村的村民,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丧失信心不得不托关系以各种名义借调到邻近的县或市,最终难以为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

(六)后期管理不完善使大学生村官失去积极性

如何管理大学生村官,各省市都有相应的方法和体制,但是还是有一些地区没有专门的机构作为联络沟通的纽带,有一些地区虽然有这样的机构,但是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因此,这些村官们常年处于放羊的状态,没有交流经验的平台,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更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抱有“有米不愁吃”的状态,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所以对于他们未来之路并没有过多的扶持计划。这些村官们,面对没有资金、没有政策、没有帮助的现状多会消极置之,对于未来的创业更是失去了积极性。

(七)未来前景渺茫使大学生村官工作懈怠

职业瓶颈成为两难身份的大学生村官日后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三年的农村工作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这三年,他们与社会脱节,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意留在农村,前面说到的非官、非民的身份注定他们只能是一辈子的助理:而如果步入社会找工作,专业知识早已不再满足工作经验的需求;而对于政府的“承诺”,他们不仅要和其他考生一样参加考试,还受到各种专业条件、性别条件等的限制。种种结果使得他们的前景将会是一片渺茫,这就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状态以及推行该项计划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村官出路破解思路

自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培养、管理、锻炼、期满流动等方面的一些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的出路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中最突出的难题。如果不能探索出大学生村官期满出入新机制,因势利导,实现人尽其才,这将直接影响现任大学生村官思想的稳定以及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将会影响新一批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建设与选聘,进而将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性。为此,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出大学生村官出路破解之法。

(一)健全保障机制,促使大学生村官尽快转变角色

为让大学生村官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进入角色,应采取多重渠道跟踪培养,把他们“当做子女关爱,当做人才使用,当做后备干部培养”。在思想上,要组织与大学生村官定期谈心制度,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摸清思想脉搏,做好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通过面对面心谈心,倾听想法,了解意愿,解决困难,使大学生村官真正沉得下去、安下心来。在生活上,要给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在餐饮、住宿方面尽可能地给予照顾,努力为大学生村官营造“家”的亲情氛围,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馨。在待遇上,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应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还要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保险、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等。在工作上,建立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明确工作思路、履行岗位职责、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本领。在实践中,大学生到村后,要主动适应新的环境,要通过听介绍、搞座谈、入户走访等各种方式和途径,尽快了解村情民情,熟悉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融入到农村、农民中去,主动实现从大学生到村干部的角色转换。

(二)续签合同,留住大学生村官

对于3年工作期满,考核合格,希望扎根农村,实现抱负的大学生村官,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其续签合同,鼓励他们通过法定途径担任村干部,在村工作期间,继续享受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对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推荐他们通过招考进入县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队伍;对不愿意留在农村的,积极引导他们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对续签的大学生村官,应该按照工龄晋升工资,除工资收入外,也应该享受诸如过年、过节等节假日福利、夏季高温清凉饮料费等福利待遇。

(三)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领导干部公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选拔考试,解决一部分村官“编制”问题

一是要以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事业单位考试,如加分优惠政策或者举行单独考试,提高大学生村官公务员考试或者事业单位的通过率;二是对已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且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参加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考试,特别优秀的,在乡镇换届选举时经考核合格直接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这与同志提出的“要着重选拔基层中擅长于做群众工作、能合理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发生问题能力的年轻优秀干部来充实党政机关领导班子,优化改良机关干部队伍结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四)探索实施“雇佣制”,采取弹力管理方法

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职业,如果政府实行雇佣制,由政府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明确官民之间的权责,给予他们相应的发展空间,设置必要的推出机构,这不但能减少当地的财政支出,同时还能更好地对村官进行管理,他们在积极工作的同时能够合理地规划未来,这样不但村官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得到了满足和完善,政府的工作效率也会有显著提升。全国统一的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应制定出一套统一的大学生村官雇佣制规范,使未来的工作有法可依,同时,城乡差距一直存在,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做合理的调整,这样有弹性的管理方法会使如流水的大学生村官成为铁打的兵。

(五)政府完善扶持制度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创业拓宽渠道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法条应不断完善,赋予那些真正想扎根农村的大学生应有的身份,同时引导村民逐步接受大学生村官并对其工作积极配合和支持,允许村官通过演讲、竞争等形式进入“两委”,为村官安排实际的工作,并以考核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奖惩,表现优秀的可以进入决策层,而表现恶劣的勒令其退出该机制。出台扶持村官创业的相关政策,包括金融支持、优惠政策支持、科研支持等,并建立各方面的有效数据库,设立创业基金,举办农村建设论坛、峰会等活动,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的顺畅流通,通过这些来为他们建功立业拓宽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兴稼.大学生村官的使命.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年版.

[2]侯光明.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郑卫宇.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政策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

[4]张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卢福营,李琼.论大学生村官选任中的职位分析缺失.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

[6]孙俊丽.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政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篇4

继官方主导的独立调查组确认上海“钓鱼执法”的确存在、徐宝宝死亡事件中当事医生“游戏门”的真实性之后,独立于当事双方、公权力机构、新闻媒体的第四方――由律师、学者、网友等自发组织的公民调查团,能否再次发掘乐清钱云会死亡事件的真相?

一个村长的意外死亡

钱云会死了。

就在自家村口,一辆载重超过三十吨的重型工程车的左前轮下,钱的身体反扭跪倒,头颅几乎已脱离脖颈,一把沾满尘土的粉红色雨伞伞面翻折,骨架散落,伞柄断裂地躺在事发现场。

看上去像是交通事故造成的惨剧。当晚,官方媒体《温州日报》旗下的温州网了一则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简短消息,称“12月25日上午9时许,在乐清虹南公路寨桥村路段,一辆运送石料的工程车将一行人撞倒,导致其当场死亡”,并指出死者为53岁的寨桥村村民钱云会。

在这段不过两百余字的消息中,细心网友注意到“乐清市相关领导非常重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处置”的表述,有人在论坛上评论说“如果只是普通交通事故,为什么乐清市领导要‘非常重视’?”

事实上,25日当天,村民围堵事故现场,警民对峙的紧张局面等诸多细节都未呈现在该报道中。

钱云会死于工程车车轮下的消息在寨桥村迅速传开后,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虹南大道事发路段聚集了几十名围观村民,不少人拍下了现场照片。

由于钱身份特殊,死状奇特,人群中开始出现“村主任是被扔到汽车轮下”、“有人把钱云会弄死了”这类直指钱死于谋杀的传言。

乐清市公安局官方的资料显示,当天上午9点46分左右,该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电话,说寨桥村有人被工程车压倒,伤势严重,可能已死亡。7分钟后,虹桥交警中队两位民警和蒲岐边防派出所9名民警接到指令后赶到现场。

此时车辆驾驶员已不知去向。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钱云会的堂弟钱云龙(化名)于10点左右赶到事发现场。他见到交警已经赶到现场,并在拍照。他随即作为家属的代表和交警进行交涉。“交警当时就告诉我,这是一起交通事故,要清理现场,把车拖走,把尸体运走。”但这样的处理方案遭到了家属们的极力反对。

钱云龙等几名家属要求在清场之前看监控录像,明确死因。他们随后同交警前往蒲岐镇派出所,但派出所以“村民打伤警察”为由拒绝了他们。待正午12点左右钱一行人再度返回现场时,局面已变得十分混乱,村民和警察发生了冲突。

更多警察的到来使紧张的气氛进一步加剧,村民用竹竿将货车四周围住,并用人墙阻止警察靠近,直到当天下午4时许,警方才运走了钱云会尸身,包括目击者钱成宇在内的数名“闹事者”被警方带走。

未能平息的传言

与此同时,关于此事的各种猜测、传言已经出现在网络上出现并逐步扩散。iD为“ZF公然sha人”的网友在天涯论坛浙江版块发表题为《蒲岐一苦难的村长、为民办事的好村长今早被杀》的帖子,文中称“死者是寨桥村的村长,当时他被人打电话叫过去,5个特警把他抓主(住)按在地上”,该帖后被转发到多个论坛、博客。

而在本地论坛“乐清上班族论坛”和“温都论坛”上,网民开始纷纷揣测钱的真实死因和背后动机。现场惨烈的照片也被上传于网络,引起了更多外地网民对此事的注意。

12月26日凌晨,父亲因强拆死亡的孟建伟了两条文配图的微博,其内容即为乐清寨桥村村长之死。

更多钱本人的相关背景也被网友搜出:钱云会为寨桥村前任村委会主任,曾因征地问题带领村民上访,先后3次被投入看守所。此前,钱曾在知名论坛天涯社区以实名发帖,控诉乐清官方强夺寨桥村146公顷土地,直到他的死讯发生前,未引起任何关注和回复。毕竟,在中国,土地问题在各地屡见不鲜。

26日晚至次日早晨,求村长死亡真相、事发当日村民与警察冲突视频及钱云会举报帖地址等内容的微博被转发逾万次,包括长期致力于中国土地问题研究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等均关注了此事。

有自称从事运输业20多年的网友根据现场照片和陈述分析后,得出司机未作刹车,下擦痕是轮胎被尸体卡住推碾造成,钱并非站立状态的观点。而在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引发的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钱的上访经历和举报征地问题无疑为“谋杀”之说增加了更具说服力的佐证。

各种流言一度达到顶点。如有网友留言称“就在案发的前一天,该路段的摄像头被拆掉了”;另有人爆料在肇事车辆上指挥并于出事后离开的肇事者,据称是当地一名谢姓官员;还有网民声称,警察是事先埋伏在出事地点附近,因而才能在很短的时间赶到等等。

2010年12月27日下午,乐清市委就钱云会死亡事件(官方称为“‘12•25’乐清蒲歧交通事故”)召开新闻会。乐清市交警大队新闻发言人宣布调查结果,“根据肇事车驾驶员供述、现场目击证人反映的情况及现场勘查结果,该事故为一起交通肇事案件”,同时表示肇事者为费良玉,因涉嫌交通肇事罪,已被乐清警方刑拘。

对于还原事形最为有力的证据――事发路口为何没有监控录像的问题,中国移动乐清分公司方面答复称,当时事发地段的移动监控设备,可以拍摄,但是没有储存功能。

官方的结论并未消解民间对事件的重重疑问,在说明当日村民与警察发生冲突情况时,发言人“当时有部分不明真相的村民开始围攻交警”的表述,以及回答媒体问题时的“强势”态度等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乐清官方的不信任感,愤怒的网民还以文言体撰写《钱云会传》,以表达不满。

《南方周末》评论员笑蜀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会。“官方并没有对钱云会与当地政府因为拆迁、上访等产生的利害冲突解释清楚,自然会让大家疑惑。”

三组“公民调查团”

“普通交通肇事”的结论后,由于诸多疑点未解,网友“引入第三方调查”的呼声愈加强烈。会结束后晚,乐清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乐清”开通,并于当晚了一条消息:“我们会通过新浪官方微博第一时间披露该事件的进展,欢迎广大网民监督,大家的建议我们会认真阅读。”

次日凌晨,温州市委表态,要求温州市公安局直接介入调查处理,并按刑事命案和交通事故两套程序分别展开调查、侦查。

除了《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时报》《新世纪周刊》等多家媒体记者已前往乐清,进行各自的调查报道以外,另一方面,由法律界人士、学者和公民个人“第四方”也展开实际行动,拟组织独立调查团前往乐清,试图探求事件真相。

一直呼吁第三方监督的《南方周末》评论员笑蜀,在微博上讨论公民实地调查或观察的可能性,他构想找一个如某大学法学院的第三方机构,约请非利益相关的退休、权威的老刑侦、老法医、大律师及力学教授等专业人士,会商模拟断案。

在他看来,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古道热肠、大义凛然”,又拥有“深厚的政治资源、娴熟的政治操作”,无疑是微博讨论中最合适的人选。

和于电话沟通之后,12月28日晚上,笑蜀在微博上确认,于建嵘将领衔独立调查团赴温州实地调查乐清钱云会惨案。

经过一番讨论和商榷后,考虑专业性的入选原则下,由于建嵘、笑蜀、上海律师斯伟江、中山大学诉讼法研究所杨建广教授等人组建了“学界公民乐清观察团”。

差不多同一时间,民间组织“公盟”决定组建乐清市寨桥村村长钱云会之死调查团,由彭剑律师、许志永博士、公民刘沙沙、张永攀和徐健五名成员组成。

稍晚,对“钱云会死于谋杀”持不同意见的财经评论员窦含章,和曾经“掐架”的专栏作家王小山,在互相不服气,较劲的过程中,组成看似奇怪但合理的组合,相约共赴乐清,自称“低端网友观察团”,网民“屠夫”亦打算和律师前往事发地。

这并不是公共事件中第一次出现的“独立调查”,继2009年年初的“躲猫猫”事件中伍皓邀请网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调查团后,当年发生的“钓鱼执法”和“徐宝宝死亡”事件也都出现过“第三方调查”的身影。

然而,与之前不同之处在于,前三次事件的独立调查组均在官方主导下建立,调查成员既有公职人员、媒体人士、法律工作者,也有普通网民。而钱云会死亡事件中,无论是“学者专家团”,还是“低端网友围观团”均为公民自发组织。

在12月29日温州市官方乐清寨桥村前任村主任钱云会死亡一案的新闻会上,钱云会一案调查组组长,温州市委副书记的沈强再次确认“乐清蒲岐‘12•25’案件排除谋杀可能,认定为交通肇事案件。”同时,官方对专家学者,甚至网民前来展开独立调查答记者问时,表示持“欢迎”的态度。

风格迥异的“围观”

人选确定和前期准备后,三组风格各异的“调查团”或“围观团”先后赶赴乐清,开始各自的调查或观察。

12月29日下午四点,许志永的调查团一行五人,出现在寨桥村村口。

他们很快取得了村民的信任,见到了目击者钱成宇的母亲,调查团成员彭剑与钱母签署了钱成宇妨碍公务案的协议。

在接下来的两天中,许志永几人除了走访20多位去过当天事发现场的村民,询问了较早到达事故现场的村民钱成宇的母亲、姐姐以及其他知情村民,观看并邀请村民一起分析了事发后几十分钟内警察和村民拍摄的两段视频、村民录的钱成宇向交警诉说的录音等,调查团于31日下午基本结束调查。

12月31日上午,王小山和窦含章及几位媒体人士亦抵达乐清寨桥村。据王小山回忆,刚进村子,村民用近乎听不懂的普通话倾诉,痛斥政府,指责谋杀。接着,王、窦二人先后到网上传言目击保安的所在单位乐清电厂和临港开发区调查,两单位均否认目击保安是自己单位的人。经过与乐清相关部门反复沟通,在中午11点左右,乐清方面终于同意给予安排。

在乐清市公安局,王小山和窦含章在公安局看到了肇事车辆当天的监控录像,确定肇事车辆从湾底村采石厂出发的时间为25日上午9点38分整,经过华一村路口的时间为25日上午9点42分09秒。

当天下午,通过和事发现场附近的6个保安交流后他们得知,一个保安听到了急刹车声音,另一个下车看到了死者。

从乐清市保安服务公司出来后,窦含章和王小山及几名记者一起进行了湾底村料场到事发地的模拟测试,他们证实肇事车在撞上钱云会前是以正常速度行驶,不存在埋伏等待钱云会的情况。

在通过官方会见目击证人的计划未能实现后,同样是31日,“学界公民乐清观察团”部分成员在寨桥村村口会合。经过商议,观察团兵分三路,郭巍青带博士生和部分记者去村口人员聚集处,听取村民和其他人群的意见;笑蜀等人前往钱云会家了解情况;另一组人则前往钱成宇家会见其亲戚。

稍早前,观察团的领军人物于建嵘先期到达钱云会家中,同行的还有傅国涌,举着摄像机。

虽然并不知晓眼前的学者为何人,六十多个村民跪倒在地下,在镜头前大声哭诉,围观的村民越聚越多。此时,于建嵘判断当地可能会爆发大规模,建议观察团成员立即撤退。除斯伟江外,其他成员全部撤出寨桥村。

当晚,观察团成员在乐清市会合后,对寨桥村形势的判断产生了分歧,2011年元旦,经过讨论,笑蜀、斯伟江等决定将调查团分为钱云会死亡调查组和乐清浙能电厂征地调查组。

同一天,学界观察团的两名成员前往乐清市,观察钱成宇律师彭剑当日上午与钱的会见。据彭剑描述,钱成宇称他横穿马路、从车辆前方右侧走向左侧,并没有目击到有人推搡钱云会至车轮下,但他看到车辆右后18米左右有四位保安;他走到车左前轮处看到死者惨状后,大喊两三声“救命”,后奔向村口,引来众多村民。彭还表示,钱成宇表明自己在看守所并未受到严刑逼供。

2011年1月2日中午,基于于建嵘对形势的判断和主张,学界观察团决定即刻撤离。随后,由笑蜀、陈杰人、朴抱一商定在观察团的官方微博上简短声明,称第一期田野调查结束,先撤出乐清。志愿者刘长则受笑蜀委托,继续停留乐清。

未决的真相

就在学界观察团成员在乐清意见分歧时,2010年12月31日,许志永带队的公民调查团已经率先了“钱云会之死真相”的调查报告。他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这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由于征地和由此上访遭遇打压引发的官民长期对立的情绪,加之钱死状疑点和在场保安,形成故意谋杀的传言,在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情况下,最终通过网络演变成巨大的公共事件。

这一与网民“期待”中的结果相去甚远的调查报告,后立刻在网上引起震动。团队成员张永攀明确表示个人不同意这份以“公盟”名义的调查报告,而学界观察团部分成员讨论也认为,仅仅依照一些访谈和观看某些视频资料而不能接触并全面分析警方掌握的关键证据和关键证人,是很难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的。

有网友对调查团的中立性产生怀疑,甚至有人认定许的团队被官方“收买”,讨论和争议还演变为对包括许志永本人在内的“公盟”的人身攻击。

同日,王小山和窦含章的“低端网友观察团”结束乐清之行。王小山在随后几天内分40小段写成《乐清之行》,并在最后总结说自己没有结论,找不到支持谋杀观点的证据,也找不到车祸瞬间目击证人,而窦含章则得出钱云会死于交通事故确定无疑,他们也没有逃过网友的连番斥骂。

1月20日,学界观察团也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上了《乐清钱云会之死观察报告(第一阶段)》,观察团认为根据目前其掌握的证据,既无法得出钱云会之死是属于交通事故的结论,也无法断定其死于谋杀。他们最后认为,“只有在钱成宇,王立权获得彻底自由、寨桥村附近的恐怖气氛完全消失之后,真相才可能浮现出来。也可能众人很多说法中本来就有一种是真相,只不过暂无法证实。”

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篇5

“其实我昨天就到了,去了大兴,考察那里的大棚种植情况。”李欣蓉乐呵呵地解释着,明亮的双眸显得热情而又自信。

话题自然从大棚种植说起。

2008年,大学刚刚毕业的李欣蓉面临三个选择:留在城市,或赴澳深造,或去农村做一名大学生村官。和父母进行沟通后,她选择了后者——在2008年的9月,背着背包,李欣蓉来到广西新城县马泗乡马泗村担任村党委副书记。

“我记得刚到村委会那天,村支书给我摘了个野蟠桃,那种甜美的味道令我终生难忘,我知道,那是乡亲们的疼爱与期待。”为了能尽快熟悉农村工作,李欣蓉吃住在村里。白天忙着走村串户察访民情,处理各项日常工作;晚上则上网查找各种农村致富信息。经过走访调研,李欣蓉认为大棚种植甜瓜适合该村情况,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好途径。2009年春节刚过,她便向村委会提出建设大棚示范基地的建议,得到了村委会的采纳。同年5月,一个拥有15个标准钢架大棚的科技农业示范园落成;10月,第一批哈密瓜喜获丰收,产量达1万公斤,示范园获得了5万多元的收入。

喜获丰收的李欣蓉此时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她与另外四位村官一起贷款25万元,建成40个钢架大棚,创立起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并向全县铺开大棚现代农业种植模式。一年下来,一个大棚就有6000元左右的净收入。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李欣蓉却选择了退出——她把自己的大棚转让给村里一对夫妇,“因为他们有个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30个大棚,借此改变生活。再者,村里工作太多,我也忙不过来。”李欣蓉不种大棚了,但依旧把村里的大棚种植当作自己的事。2009年4月,李欣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马泗村大棚种植发展做了一个规划,编写了马泗村推广实施1000个大棚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该项目投资规模900多万元,实施后每年可增加产值1000多万元。报告送到了县乡党委、政府,县金融部门等,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试种成功和可观的经济效应的带动下,马泗村掀起了大棚种植的热潮,几十户村民自发地加入到大棚科技种植的行列中来,他们通过联保的形式从金融部门贷款筹集资金几百万元,按照村委会统一管理的要求,连片集中架起了钢架大棚。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在全村大棚数量已经达到600多个,大棚种植已经成为马泗村的特色产业,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转移就业人口200多人。

眼见着村子的大棚特色种植有了起色,李欣蓉也在考虑自己以后的出路。2011年8月,李欣蓉决定报考广西一家国有银行,打算回到城市。报考后,李欣蓉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就收到了上班的通知。可就在她和银行部门主管通话结束后的一秒,村民的电话打来了,“小李呀,地里的瓜快熟了,可还是没有人来收,有没有什么销路呀?”电话中,村民告诉她,村里的瓜熟了,可进村收瓜的商贩却没有来,让她帮忙找商贩。

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能转变;农村社会服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江苏、海南等部分省份就开始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达到18万人以上。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部署,全国61万个行政村将有6l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加上有的省、市一村2名的标准计算,大学生村官人数将达120万人。甚至有专家统计,今后三十几年中,我国将可能形成一支总数在1000万人左右的在岗和出岗大学生村官大军川。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从地方措施上升到中央政策,中央不仅是要藉此实现巩固农村基层政权、选拔后备人才的目标,实际上还包含了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等多重政策意图。

一、大学生“村官”工程效果评价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必要性和取得的积极成果

伴随着中央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近年各地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调查研究,出现了很多学术成果。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动,作为农业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也会加快流出农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外,中央提出大规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该工程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10多万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规模巨大,意义深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对“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

但是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方面,很多在职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不满意感和不胜任感。《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年度)》显示,只有25%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回答“你如何看待你当时做出应聘到农村工作这个问题”时,只有31%的回答“不后悔”。2010年1月完成的《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显示,仅2成多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工作有信心,约有7成以上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或中立的态度,对3年后的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于不长,留不住现象突出。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却在这项计划实施数年之后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有的被强制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

另一方面,很多基于调查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实际工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浙江大学钱文荣教授执笔的《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认为:大学生村官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帮助村民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都是是有限的。据民进宁波市委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处于空闲状态乃至脱岗状态,有些到了农村后把所有精力放在个人创业方面,让村民觉得是不务正业。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也公开透露,尽管已经选派了大学毕业生进村任职,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职能设置的不合理是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现有研究大多把大学生“村官”们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相对较低的工资福利、专业不对口等原因看成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根源。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有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恰恰是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带来的必然后果,只有随着该项制度的创新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组织(岗位)的职能、结构、功效是有机结合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其中职能是逻辑起点,职能决定结构和功效。村级组织特设岗作为一种新的岗位,任职在该岗位上的大学生“村官”比较普遍存在着效果不高的状况,应当从对这个岗位的职能设定中寻找根本原因。

(一)经济建设和行政文秘工作成为当前大学生“村官”的两种主要工作职能

中央出台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职能做强制安排,而是让各地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根据各地情况适度安排。结合近年各地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调研,显示各地都把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确定为协助村委会完成以下两项:一项是完成经济建设型任务(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引导农民致富以及自主创业为主),有的地方甚至把这些大学生设计成发展经济引领员乃至招商员(中共长垣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职责的通知》中规定的长垣县大学生村干部“十大员”岗位职责中就有这两大“员”);另一项是行政文秘型工作(主要包括完成办公办会、党建、维稳、培训教育、应付各项中心工作检查等)。

而身处压力型体制,是大学生“村官”职能主要以经济和行政职能为主的内在原因。“压力型体制,具体指的是一级政治组织(县、乡)为了实现经济超赶,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乡镇政权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处于这种压力型体制的行政权力末梢地位。由于来自上级的压力过大,将行政责任下延给下面的村级组织,本来是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的干部成了乡镇政府的“腿”,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搞经济建设和完成上级要求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达标工程和其他中心任务。大学生“村官”到村以后,由于受村委会领导,就成了村委会的“腿”,变成了压力的最后承担者,要么创造经济建设成果,要么陷身于琐碎的写写材料跑跑腿的行政文秘工作。

(二)经济、行政型职能设定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1.经济建设型任务——大学生“村官”不能承担之重。通过我们的调研也发现,很多地方领导、村官乃至村民都认为,外来的村官只有给本村带来经济实惠、拉来项目才算有能力。《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显示,有86.5%的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做出贡献。然而实际情况只有13.1%的村官认为起到较大作用,而有40%的人认为自己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农村经济建设任务成为大学生“村官”无法承担之重任,原因如下:第一,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的约束。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和自然属性,必须依靠专业知识和适当方法,而“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也很少有相应的农村工作经验。学非所用、用无所学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大学生聘任期一般也只有二三年,农业生产自然属性特点决定了二三年时间很难做出较大成果。第二,外部资源限制。不同于那些被单位委派挂职到乡村任职的村干部,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单位支持,能在短时间内为所在村庄建设提供各种资源。而这些初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外部社会资源的支持。

针对近年来各地树立的大学生“村官”典型,大多都是带动当地农村致富的典型的现象,这也给那些没有取得商接经济建没成果的大学生“村官”很大压力。温铁军认为,这种树立典型的方法,实际上反映的仍然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的单纯经济观点来使用和考核干部的观点,未必有利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踏踏实实地扎根农村、埋头苦干。

2.“写写材料跑跑腿”之类琐碎的行政文秘型工作——大学生“村官”不愿承担之轻。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村官”工资偏低,而且工作琐碎,有些大学生“村官”甚至变成端茶倒水的,“写写材料跑跑腿”成为很多大学生“村官”日常主要工作。正像很多大学生“村官”说的那样:这些琐碎的工作其实一个文秘专业的中专生更适合,而很多大学生“村官”由于专业原因在文秘工作方面并没有优势。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网络社区中发出对自己村官生涯未来充满迷惘的帖子,有些人甚至生活在一种无望且无奈的情绪中,对这份工作的期望和美好理想都在逐步地消失殆尽。

既然组织(岗位)职能决定功效,那么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要从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创新出发,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全面创新。

三、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国家购买投放到农村,通过他们的工作,会带来一定的边际效用。工作职能不同,起到的效用就不一样,到底要发挥哪种效用,才能实现消费者(这里是农民)效用最大化呢?根据需求理论,可以得知决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财政预算的限制,第二个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都会由国家部门负责,预算这个因素不成问题,那么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就应该是消费者——农民的偏好,而农民的偏好又取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职能设定必须要回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反映农民偏好。

那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需求是什么?作为消费者的农民的消费偏好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但是在城乡二元化的背景下,由于城乡采用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公共物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服务)程度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村庄经济凋敝问题、流动性和半流动性家庭的婚姻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新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教育、医疗、家庭、文体等社会福利事业,推动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就成为时代的需求,也更能反映当前农民的需求偏好。

我们可以看看江西万载县引进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随着江西万载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队伍越来越大。很多老人老无所养,众多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的关爱,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的老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更为艰难。困难家庭的子女失学、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也频发。江西省有关部门和万载县认识到,传统的单一的乡村治理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难以承担起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矛盾。万载县与从江西有关大学中选拔大量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到万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万载县还建立了新的农村社会服务模式,即“l+3”模式,指一名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基层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农村社会服务工作模式。在大学生的带领下,万载新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在解决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帮困解难救助、居民权益维护、健康心理辅导、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日趋和谐。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引进社会工作者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我国台湾在上世70年代就出台了比较完整的“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一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现在台湾各种公益基金会公开招募社工或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担任台湾农村社工,“关怀弱势、解决问题”,协助那些陷入不利处境的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基本的健康与成长,为台湾变身福利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同样是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让大学生到村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既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又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让他们为农村社会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大学生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温铁军曾说过: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作内容,既不应该是承担招商引资重任,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发展农业生产,而是应该开展村情调查,了解村内的老人妇女儿童等困难群体和鳏寡孤独者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村建立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开展乡村文体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可以借鉴台湾“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要摆脱“官员”的身份而转向“政府社工”身份,要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为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推进中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村官”基本工作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弱势家庭和残障人士发展问题、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问题、农村婚姻家庭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第二,为发展农村文教体育、老人、妇女、村政事业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开展环境保护、文化古迹保护,协助建立村庄老人协会、妇女协会和图书馆,培训和辅导村委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等工作;第三,为当地经济发展而开展的辅导辅助工作,包括参与农村扶贫开发、进行农民技术培训、辅导村庄和家庭经济发展、辅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大学生“村官”职能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并不是说要放弃上述这些为经济发展而提供的服务,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服务是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开展,而不是为完成经济建设任务而开展;第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还包括要起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农民沟通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协助乡村基层组织开展涉农公共政策宣传,要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惠农活动,另一方面把农民的需求反馈给政府和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争取各种资源,通过各种会方式增进农民福祉。

四、大学生“村官”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的制度基础

(一)将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

建立由政府出资设置的农村“政府社工”岗位,每村(或者每1500人)提供一个这样的岗位,并把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而不是村级组织特设人员。使他们从现有的村级组织中独立出来,才能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为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提供组织基础。

(二)建立能够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职能必须的专门社会服务体系

大学生“村官”从村级组织独立出来要有效开展农村社会服务,必须在县、乡、村逐级成立社会服务专干体系。可以借鉴计划生育专干体系,在村里建立社会服务协会(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让村支书担任会长,大学生“村官”担任社会服务专干(属于“政府社工”岗人员),这是一种专职工作,享受政府雇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积极吸纳本地志愿者和外来志愿者(包括资金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积极培养本地专业化的职业社工队伍、本土化的从业社工队伍、社会化的志愿义工队伍建设。万载目前已在各村村委中正式设立社工岗位,基本达到1500村民当中就有一位“村委社工”,这就是“1500:1”制度”。

(三)大力引进社会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根据国内外经验,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有效的助人活动,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作为政府社工岗人员的大学生“村官”要想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就要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我们认为,既然中央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l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官,那么今后要重点选拔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等专业或者具备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四)建立督导培训制度推动大学生“村官”身份转变

根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预计将有超过4万名大学生村官期满离岗,2011年为6万多名,2012年为7万多名,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少数总体上是非常有限的,长期而言大规模接受离岗分流的形势确实十分严竣,按照现有模式大部分在任期结束后面临二次择业问题,将他们简单地推上社会,是对他们的不负责,同时也会导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迷茫。而根据台湾等经验,社工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可以成为终身的职业。对服务期结束,愿意留在在农村专职从事农村社会服务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督导培训制度,协助他们取得社工证,使其掌握专业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实现持证上岗,使其从村级组织特设人员向政府社工岗人员转变,以专职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存在于农村,实现终身服务,可以为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发挥奇兵之效。

(五)建立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参照国际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计生专干职业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篇7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12)03-0056-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70);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09SJB630015)

作者简介:李国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研究;吴冰,硕士研究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需要有力的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支持以外,更为迫切地是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撑。研究表明,农村15-40岁的青壮年中70.16%仅有小学和初中文化,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例为1∶120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100,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妨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成效\[1\]。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和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这一背景之下推出,作为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有力措施,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该计划在推行过程中,待遇偏低、成长前景不明确、农村社会融入困难等现实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江苏省自199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生村官选聘,坚持大学生到村任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择优选聘与跟踪培养相结合、政策引导与项目带动相结合、组织引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强化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了大学生村官模式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

一、研究现状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宏观层面,现有研究多从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长效机制的构建、法律地位的明确等进行探讨。如有学者认为考核制度不健全、退出政策不完善、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不畅通,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是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迫切需要\[2\]。也有学者从制度化视阈探讨大学生“村官”政策,认为制度“嵌入”下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必然遭遇体制性的障碍,为此,必须明确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中心目的,进一步深化市、县、乡镇基层各项配套体制改革\[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合法地位的缺失为该项制度长期推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带来了隐忧,应当建立一个公务法人性质的社会组织取代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运行进行全面管理\[4\]。此外,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村官制所内涵的“知识与社会相结合、农村与城市相结合、上层与基层相结合”的政治发展理念将对未来中国政治生态产生系统而深远的影响,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政治生态的重要生长点、起飞点\[5\]。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宏观层面的一些制度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决。

微观层面研究关注的更多是政策制度在农村基层的贯彻落实程度。部分学者围绕村官择业动机、角色定位、工作现状等展开调研,发现有近八成大学生选择担任村官是受到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任职后面临工资待遇偏低、功能定位不明确、有效激励不足等现实困境\[6-7\]。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亦对其任职期满后留任农村产生了负作用。有学者调查发现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在户籍优惠政策、工资待遇、社会考试优惠政策方面满意度较高,而对津贴补助和住房待遇方面的满意度一般\[8\];而一项针对河北省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则显示,近七成大学生村官因对待遇保障、发展空间不满而无法安心工作\[9\];浙江省大学生村官则对邻里关系较满意,而对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居住环境评价不高\[10\];四川省大学生村官对于工资待遇较低、工作中缺乏决断权、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屡被借调等问题较为不满\[11\];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对福利待遇、工作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均比较满意,但其工作自主性及上下级关系还需进一步改善\[12\]。现有研究仅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进行初步探讨,数据分析的方法仅停留在简单的百分比统计层面,并未能从更深层次解释低满意度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此外,从上述研究可知,不同地区由于实际情况不一,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存在差别。

二、研究方法

本问卷是在现有成熟量表基础上发展而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涉及性别、年龄、工作地区、工作年限、毕业院校等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第二部分是工作满意度调查。工作满意度通常被定义为员工将自己实际获得收益与期望获得收益进行对比时产生的心理感受\[13\]1。本研究采用总和评分法,该方法相较于单一整体测量法,能获得更精确的评价和诊断结果,发现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具体问题\[14\]。综合比较各量表,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借鉴哈克曼与奥尔德姆编制的工作诊断调查量表(JDS)\[15\],从个人成长、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和上级管理五个维度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测量。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收集样本数据。正式调查之前,课题组在吴江、海门、镇江等地进行访谈,其中的36名大学生村官的访谈对问卷的编制与修订起了重要作用。随后的正式调查采取现场调查方式,课题组成员分别带领4支暑期“三下乡”实践分队,于2011年暑期走访了江苏省内及周边农村地区,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完成调查问卷。最终历时三个月的调查走访,共发放问卷163份,回收163份,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96.3%,其中,江苏省内样本有132份,占84.08%。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仅选取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涉及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目前最常用的Cronbach′salpha信度测量方法对工作满意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测量,测得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45,个人成长、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和上级管理五维度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73、0.862、0.862、0.901、0.882,均在0.80以上,达到了特定项目的要求。由于本文采用的工作满意度量表主要借鉴国外成熟量表,量表的维度结构已确定,因此未将整个量表题项均纳入因素分析中,而是对各维度层面进行因素分析\[16\]88。对各维度层面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均大于0.5,Bartlett检验达到显著,检验结果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共同因素,以特征值等于1为判别基准,结果显示,各维度层面上,均仅提取一个因子,且该因子在相应的若干测量变量上的负荷值均在0.8以上,在个人成长、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和上级管理这五维度上,各因子解释总变异量的贡献率分别为72.75%、87.90%、87.92%、83.45%、81.02%,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132份有效样本中,男性57人,占43.18%,女性75人,占56.82%;21岁以下的有7人,占5.30%,22-25岁的有87人,占65.91%,26-30岁的有33人,占25.00%,30岁以上的有5人,占3.79%;工作地区方面,苏南51人,占38.64%,苏中41人,占31.06%,苏北40人,占30.30%;工作年限方面,1年以内有34人,占25.76%,1-2年有50人,占37.88%,2-3年有33人,占25.00%,3年以上有15人,占11.36%;毕业院校方面,“985”院校3人,占2.28%,“211”院校27人,占20.45%,其他普通高校94人,占71.21%,大专院校8人,占6.06%。可见,大学生村官多为22-30岁的年轻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担任大学生村官一职未满三年;另外,发现样本在性别、工作地区上分布较均匀,符合本文研究需要。

(三)满意度总体情况

从五个维度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价,统计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3.67,介于“一般”与“基本满意”之间,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工作满意度的五个维度中,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报酬福利满意度、个人成长满意度、工作稳定满意度、上级管理满意度、社会交往满意度,其中,对报酬福利的满意度最低,与“基本满意”有一定差距。

(四)各维度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程度分析

以各维度满意度得分为自变量,整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标化偏回归系数大小,可以看出各维度对大学生村官整体工作满意度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个人成长满意度、上级管理满意度、社会交往满意度、工作稳定满意度、报酬福利满意度;其中,个人成长满意度是影响整体满意度的最主要维度,大学生村官整体满意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成长满意度偏低导致的。

(五)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差异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分析

为检验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个体差异,分别依据性别、年龄、工作地区、工作年限、毕业院校的不同,求得不同类别大学生村官的整体满意度及各维度满意度得分,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各满意度得分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有统计学意义,再用Scheff检验方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各维度满意度上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职务,多从事一般辅工作,男女村官在该岗位上均不具有明显性别优势,且其工作环境及福利待遇差异不大。

2.由于22-25岁、26-30岁两群组的大学生村官有120人,占总样本的90.91%,因此,仅对这两年龄段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各维度上,22-25岁的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得分均低于26-30岁的大学生村官。其中,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两维度上,两年龄段大学生村官差异显著;而在工作稳定、报酬福利、上级管理三个维度上,未发现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2-25年龄段的大学生村官较年轻,对职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期望,当现实与理想冲突时,更易产生负面情绪;同时,该群体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缺乏足够的经验,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其在个人成长与社会交往方面的满意度较26-30年龄段的大学生村官偏低。

3.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和个人成长、工作稳定、上级管理上,未发现苏南、苏中、苏北三个不同工作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报酬福利、社会交往两维度上,不同工作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在0.1水平上差异显著,经Scheff两两比较,发现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苏中、苏北之间。与苏北地区相比,苏中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水平较高,但其福利待遇满意度却偏低,可能是因为苏中大学生村官对该地区的工资水平有较高期待,择业时未充分考虑当地较高的消费水平,且该群体更倾向于与福利待遇水平较高的苏南大学生村官、本地同期考录的公务员、所在村“两委”正式干部等群体比较,易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对报酬福利的满意度。在社会交往方面,苏中大学生村官满意度也低于苏北地区,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中地区吸引了较多的非当地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语言不通、难以融入当地文化等现实问题,面临着更多的人际交往障碍。

4.在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上级管理三维度上,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有上升的趋势;但仅在个人成长这一维度上,不同工作年限的大学生村官在0.1水平上差异显著,而在其他方面并未发现显著差异;经Scheff两两比较,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0-1年”与工作“3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之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首次聘用期限为三年,合同期满后,大学生村官与相关组织部门相互选择,决定续聘与否,因此续聘的大学生村官一般对该岗位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对自身职业发展有较清晰的规划,在个人成长方面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处于入职初期的大学生村官。

5.从“211”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占总样本的91.66%,因此,仅选取这两群体进行比较。在整体满意度及各维度上,“211”工程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得分均比一般普通高校毕业大学生村官要低,且在整体满意度及工作稳定、报酬福利、社会交往、上级管理四维度上均差异显著。与一般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211”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具有一定优势,因此,这一群体对工作各方面的期望较高,而较高的期望易导致较低的满意度。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总体来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整体满意度不高,尤其是报酬福利、个人成长两个维度满意度较低,但是对工作稳定、上级管理、社会交往等比较满意。具体来说,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对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差异不大;22-25岁的大学生村官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两维度上的满意度得分均低于26-30岁的大学生村官;苏中、苏北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对报酬福利、社会交往两维度满意度差异显著;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大学生村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及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上级管理三维度的满意度有上升的趋势;“211”工程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的整体满意度得分均比一般普通高校毕业大学生村官要低。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

首先,保障和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物质需要。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报酬、人际关系、工作稳定性均属于保障因素,江苏省大学生村官对人际关系、工作稳定方面的满意度较高,而对工资福利方面的满意度偏低,尤其是苏中地区,亟待进一步提升。有关部门应该一方面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村干部福利待遇情况及同类大学生在当地的工资标准等因素,制定相对公平的工资待遇标准;另一方面,在选聘公告中应尽量明确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资待遇水平,“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的表述有待进一步明晰化,对于承诺的待遇标准一定予以兑现,以免造成心理落差,引起负面情绪。

其次,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成长。成长与发展、成就感和工作挑战性等属于激励因素,大学生村官对个人成长方面的满意度偏低,普遍反映在工作中实践自己独立想法的机会较少,且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长满意度偏低是大学生村官整体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关键原因,因此,相关部门应尤其重视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成长需求,健全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有关部门应该一方面关注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对其未来规划给予积极引导,并帮助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路径,尤其是任职期间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要适当拓宽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并给予其一定的自主处理村级事务的权利,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文化知识、信息传播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保证有能力的大学生村官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最后,差异化培养和管理大学生村官。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地区、工作年限、教育背景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年纪较轻的、处于入职初期的、在偏远地区任职的、高学历的大学生村官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深入挖掘其满意度不高的原因;相关管理人员应多与大学生村官进行交流,定期进行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了解不同类别大学生村官间的需求差异,并对他们的期望予以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陈秋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性分析与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2007(1):31-34.

[2]郑明怀.论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障碍及改善\[J\].中国青年研究,2011(6):86-89.

[3]王久高.制度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村官”政策\[J\].探索,2011(3):47-50.

[4]刘文慧,宋远军,颜勇,等.困境与出路: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J\].中国农村观察,2010(5):56-62.

[5]陈忠.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6.

[6]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9-153.

[7]王志刚,于永梅.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满意度评价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87-96.

[8]王少峰.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由来与变迁\[J\].高校教育管理,2011(6):15-19.

[9]马倩影,岳华,褚宝良.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发展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10):100.

[10]许树洪,苏小菱,刘守赞.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6):116-118.

[11]史南西.四川省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7):4383-4385.

[12]史彦虎,赵立斌,谢耀鹏,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态度的积极转变及问题分析——以朔州市调研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2824-2828.

[13]Cranny,C.J.,Smith,p.C.,Stone,e.F.JobSatisfaction:HowpeopleFeelabouttheirJobsandHowitaffectstheirperformance\[m\].newYork:Lexingtonpress,1992.

[14]冯缙,秦启文.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9,32(4):900-902.

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篇8

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从2011年起,连续2年高薪招聘名校研究生到村居实习并留任,试图借此来解决村居干部在年龄和知识结构上的问题。一年多来,这些年轻村官把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带到了村里,给村居管理带来了喜人的变化。但高学历人才到村居工作能否人尽其才?是否有好的制度保障留住人才?

2012年11月28日一大早,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召开党工委会议,最终敲定了进入该区村居实习的30位研究生名单。

“这次新站区从中科大等5所大学应届研究生中定向招聘毕业生到村居实习,期满经过考核将直接到村居任职。”新站区管委会副主任汪晴说。在他看来,“这次招聘是新站区人才引入机制的创新”。

年薪8万元,虽然只是村官,也吸引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名牌高校毕业生180多人。

村官年薪8万元

“绩效占40%,年终考核合格才发”

“去年入职的38人仅有1人辞职”

经过2010年区划调整,新站区管辖面积增加到204平方公里,下辖村居达46个。“在村居近400名工作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有19人,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有些干部仅能应付日常工作。”汪晴说。“过去村居的干部都以祖居居民为主,宗族关系复杂,有些村居形成宗派,这也不利于维护基层公平,保障所有人的利益诉求。”新站区党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刘大清说。

“村居干部大多年龄较大,知识结构老化,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尤其是面对征地拆迁等问题,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处理方式容易简单随意。”合肥市新站区管委会主任李武好的想法是:通过招聘研究生村官,来解决村居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2011年,新站区就面向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12所重点高校招聘村居干部。”汪晴说,面向名校招聘村干部,当时管委会一班人顾忌不少,也不太乐观,没想到最后报名1100多人,完成定向招聘38人。

由于2011年招聘情况不错,因此2012年提高了门槛,研究生才能报名。“去年招聘的一大半也是研究生,经过实习考核合格的才可以留在村居任职,研究生年薪可以达到8万元。”汪晴说:“两次招聘的大学生多是名牌高校的研究生,不少人来自北京和上海,8万元的年薪应该是与之相匹配的。当然,这其中还有40%属于绩效,年终考核合格才能发放。”

8万元的年薪,比村居其他工作人员乃至管委会不少工作人员都要高,最重要的还是为了人才能留得住。去年入职的38人仅有1人辞职。

——新站区劳动人事局副局长王斌

能否呼应基层期待

“跑到全村的狗见到我都不叫了,工作算迈入正轨”

“很快把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带到了村里”

研究生村官们能实现新站区领导们的期待吗?

贾旭东是2011年入职的大学生村官里面年纪最大的,大家都喊他“班长”。不过,刚入村“班长”就傻了眼:“到村之后上厕所,发现厕所是坑,没有大门。”贾旭东笑着说,“后来想,既然下决心到村里来,总不能被个茅坑吓回去”。

慢慢地,贾旭东发现,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不说开展工作等方面的困难,村里不少人家养狗,入户撵着你跑。”回想刚到村里时,贾旭东哭笑不得:“啥时候跑到全村的狗见到我都不叫了,工作就算迈入正轨了。”

带着这种“跑到狗不咬”的思路,贾旭东很快跟村民无话不谈了:“在了解到村里老年人心理孤单的问题后,我广泛发动志愿者,先后有80多名志愿者来到村里,为老人表演节目,给老人提供心理慰藉。”

2012年8月,在新一轮社区选举当中,工作不到一年的贾旭东被选举为瑶海社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新站区沿河村党总支书记的周长是安徽大学物理学硕士,他同时还是社区党委委员。“刚工作的时候,村两委班子都把我当娃娃看,很少有人来说工作的事情。”周长说:“村里关系复杂,尤其在处理一些涉及利益的问题时,粗话啥的没少听,但工作还是得干。”

和贾旭东、周长一批入村的年轻村干部,如今都在村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站区三十头社区罗巷村支部副书记夏梦学的是管理学,刚到村里时,感觉到村里各项制度零散、随意,考勤、报销、用车等都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我知道流程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很快和村两委领导商量完善制度的事情,也得到了大家支持,现在罗巷村日常工作基本样样有章可循。”夏梦自豪地说。

“这些入村的大学生村官,很快把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带到了村里。”汪晴笑着说:“年轻村官利用制度把村里的好做法固定下来,还带来了‘留守儿童之家’、‘志愿者服务’等新项目,他们给村居管理带来了喜人的变化。”

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执行者”变为“决策者”,既考验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更考验年轻村官扎根基层的决心。

——新站区沿河村党总支书记周长

是否浪费人才

“村居跟过去的农村大大不同,研究生能够发挥优势”

“村居工作要求更多的是经验,不一定是深入研究的才能”

闫然是2012年刚招聘的研究生村官,即将到村居实习。她告诉记者:“现在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能够有机会在基层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步,有困难,也不怕。”

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村官来说,生活问题基本都可以克服,但思想上的困惑却让他们颇为烦恼。

“过去总觉得村里的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合理的诉求要满足,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绝。但到村居工作一年后发现,好多问题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一些问题村居层面解决不了,难以马上给群众答复;一些问题涉及复杂的利益,很难说清谁对谁错,甚至有些问题在我们手上就是无解的。”已经在村里工作快一年时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学硕士邹勤提起工作依然伤透脑筋。

汪晴告诉记者,选拔年轻村官到基层工作,也是因为他们与当地的宗族、宗派没有关系,能够更好地主持公平正义,保持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这种做法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避免了一些因为宗派斗争而在推进村居工作时相互掣肘的问题。但同时,这些研究生村官也感受到了来自不同宗派的压力,在工作推进中难免多有顾忌。

不少人质疑:高学历人才到村居工作能否人尽其才?汪晴表示,研究生视野更宽、研究问题的水平更高,从上千名的报名人数来看,说明他们也愿意到基层工作,既然能招到更高层次的人才,也没有理由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居跟过去的农村大大不同,新问题需要解决、新技术需要引进,研究生能够发挥优势。”

对此,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博士顾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研究生是指在科研或某一领域有所深造的学生,而村居工作显然要求更多的是经验,而不是深入研究的才能。把国家花大力气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引导到村居工作,是对国家投入培养研究生的公共资源的浪费,难以起到才尽其用的效果,尤其对于那些不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

汪晴坦言,研究生村官工作的进行,既是新站区管委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尝试,也是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计划,目前已有数人进入社区党委委员的行列。但如何保证人尽其才,仍需探索更加科学和公正的评判方法,提供让他们施展拳脚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篇9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访问等各种调查方式,掌握材料。通过分析贵阳市大学生村官工程计划的执行实施情况,对大学生“村官”建设新农村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一些建议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意义建议

一、“村官”的由来

继2005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2008年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党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决策[1]。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矛盾异常尖锐,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形成“三农”困境,需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入力度;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在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大量减少农民的前提条件下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高等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另外,由于高校持续扩招虽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大量的优势劳动力滞留社会不能及时就业,造成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浪费。一些省市形成了机关选派、就地培养、社会选聘的机动灵活的大学生“村官”选派模式,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村干部选派渠道,而且有效避免了工作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为大学生“村官”们工作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

二、大学生“村官”的状况及困难

大学生积极主动、有想法,这是其优势所在。但对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来说,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对实际工作的了解不足,是其显而易见的劣势。在贵阳市的部分村官调查中,大学生“村官”们认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排在前三位的是: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有理想和抱负、具有创业和带领致富的能力强,其所占的百分比分别46.1%,40.8%,40.8%。另外依次有34.2%的村官认为应具有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的素质,有26.3%的村官选择是具有良好组织协调能力,还有学习能力,善于从实践中学习;而选择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只有22.4%的村官,说明村官对于自己缺乏的素质不清晰。大学生村官在上岗之前有各自所学的专业,当问到专业知识对于工作是否有帮助时,有42.1%的村官认为帮助不大,但是不会影响工作,有39.5%的村官认为帮助很大,而选择帮助不大,很发愁的有7.9%,也有7.9%的村官认为没啥关系。对于习惯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学生,城市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很多便利,到农村工作就会感到有诸多不便:如交通食宿不方便、现代基本办公设备欠缺,有的村组织机构还不健全。

大学的专业与实际的工作脱节。专业知识只是发挥了潜在的作用,没有发挥直接作用。在贵阳市部分区县调查的村官中文史专业的占40.8%,理工专业的占59.2%,理工专业中农业专业的只有少数。大学生村官在上岗之前有各自所学的专业,当问到专业知识对于工作是否有帮助时,有42.1%的村官认为帮助不大,但不影响工作,有39.5%的村官认为帮助很大,而选择帮助不大,很发愁的有7.9%,也有7.9%的村官认为没啥关系。此外,在另一项调查中,2006年11月贵州省推出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有88.4%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其所任职村庄达到2-3天,而又有84.2%的大学生村官时常被其他部门借调。要是大多数人都是学非所用的话,必定会造成人才的浪费。村官们在开展工作时,有时困难重重,如在推行新合作医保的时候,有的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不太理解和接受。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农民们对村官的不信任,导致要让农民出一分钱的事情都会遭到拒绝。在涉及到对于在任职之前对于农村、农业政策的了解时,有56.6%的村官不太了解,有32.9%的村官很了解,而有9.2%的村官不了解。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对于农村完全了解的村官只占到少部分。农村作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一个外部大环境,对它的了解是村官工作的第一步。

大学生“村官”眼里的农村工作重大障碍中排名第一的是发展项目资金短缺,第二为缺乏实用技术,第三为农村关系复杂;在一些地方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所学非所用,领导同事不支持也排名靠前尤其在西部落后地区[3]。贵阳市调查显示村官任职期间,遇到主要的问题有:47.3%的认为是交通不便,36.5%的认为是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不上,28.4%认为是难解决食宿条件,16.2%认为是难以适应,在提供的选项中这四项排在村官遇到问题的前列。而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第十条提出要为村官提供工作生活基本条件。各地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工作、食宿等基本条件,帮助解决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交通、通讯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改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条件[4]。

因为对具体的村官工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所以在安排村官的具体工作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村官们的专业和特长。如这个村需要做绵粮种植的指导,就安排村官去做相关的工作,另一个村需要推行新农合医保,就安排村官去为村民宣传医保。其它村需要法律咨询的就派到那个村,哪里需要往那里送,变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并没有挖掘和发挥出大学生们的优势。在进行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其所进行的日常工作,有40.8%的村官是协助乡镇搞普查调研工作,有30.3%是协助村委搞发展,而有18.4%的村官是在村里整理档案,传达文件、搞宣传工作,有6.6%的村官是从事其他工作。而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有39.4%的认为是传播农业新技术和新知识等,有27.6%认为是活跃村民、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有26.3%的认为是参与村务(社区)管理,有21.1%认为是提供致富等多种信息,有14.5%的认为是培养村民、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意识。

三、建议分析

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外部环境。一是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着力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遇到实际困难,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使他们能够留得住、住得下、干得好,做到以感情留人,以环境留人,以待遇留人。二是村干部给予工作上的支持,让他们做事能放得开,村民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帮助村官搞好本村的调研工作,可以结合利用多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尝试做一些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在招考村官的前期要做好宣传工作,可以在人事人才网站相关信息,也可在高校的校园里进行宣传。吸引更多优秀的符合农村专业需求的人才到农村发展,特别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在沿海发达城市已有博士去应聘村官。

其次是对大学生村官的一些保障措施和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典型的做法和经验要予以及时宣传。既然选择了村官的工作,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克服困难,积极努力在工作岗位上为农村建设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相关部门也需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后续援助措施,建立大学生“村官”人事、组织、财政、科技、农业、经济等多部门协调支持政策制度,形成多部门参与支持发展形势;提供技术,设立专项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创业;要做好届满时的分流工作,正式留任的,保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则下的正常选举任职;要求就地创业的,要在考核基础上,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其带领村民致富;其它提干、公务员录用、考研、就业方面要规定作为备考内容,予以一定优惠[4]。

鼓励各种形式的大学生“村官”间、村官与村民间、村官与上级和相关部门间的交流,建立的正式及非正式的交流机制;正式的可以由主管部门组织专业的讲座和定期的经验交流,非正式的可以建立相关片区村官的网上群以及相关的协会组织等。也可以由主管部门组织专业的讲座和定期的经验交流,同时可以建立相关片区村官的网上组织以及相关的协会组织等。创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并让村官交流在各自岗位上的经验和感受,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结语

“村官”工程与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建设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府出台相应的措施,提供各种保障,鼓励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发展农村,是一个层面。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应该顺应时展的要求,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既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让自己得到锻炼,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安显伟,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2009

[2]胡跃高,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2008)、(2009)

大学生村官国情调研报告篇10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从今年的7月4日开始我和我的团队开始了08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我们选择了“大学生村官”作为我们的调研对象。“大学生村官的适应性现状”是我们本次调研所围绕的主题。之所以选择****市,且更为具体地将调研地点确定为****市金水区和惠济区,是因为我们就读的院校位于****市,考虑到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上的优势。

****市金水区是第一年实施“大学生村官”的地区,而惠济区今年已经是第二年了。谈到大学生村官的适应性,我们首先明确这么几点,其一,大学生村官的适应性与所在的地区存在着密切联系,像金水区首次接受大学生村官的地区在许多地方上显然影响着大学生村官。所以我们又选取了已经拥有了一年经验的****市惠济区作为调研地,与金水区相对比,以考察环境的影响力度和程度。

其二,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构成了他们的适应性内容,鉴于此,我们走访大学生村官时确定的重点就是他们工作的情况。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亦专注于他们所遭遇的问题。

第三,我们在设计调研课题时充分结合了后期调研报告结构框架,我们本次的调研的精力在具体村镇建设的模式上予以倾斜。准确的说,我们依据不同的特性的村镇将大学生村官分成了三种类型,城中村的大学生村官,城郊村的大学生村官以及普通农村的村镇的大学生村官。其中,在调研位于城中村的大学生村官时,我们又不同程度地关注着城市社区内的大学生村官。针对每一种乡村的村官,我们努力详细且深入的了解每种类型的一个具体村镇,然后设计出一种相应的大学生村官治村建村普适性“模式”(通行的方法与办法),为大学生村官和政府部门力所能及的提供帮助。

当然,目前为止这仍是我们的主观性规划与设计。具体的调研报告的撰写还是根据我们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调整。我们此次针对****市大学生村官的调研活动最为直接的目的之一,便是得出一份具有各方参考价值的书面报告。其中,我们希望提供给首次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市相关部门一些实际可操作的方案与建议,我们同样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希望让更多的人,尤其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主体对象的大学生群体本身了解这项计划,至少可以在我们自己的周围去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如果让“大学生村官”能够真正的成为大学生毕业之时可考虑的一个“职业”选择,那么我们团队调研的最高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调研问题及有关问题的建议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的问题,详细归纳并分类整理后,我们得出了十个主要问题。

1.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意图

通过对金水区和惠济区两地的大学生村官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选择做村官的考虑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被大学生看好。其二,大学生毕业就业及择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门槛大幅提高和抬升,于是,“大学生村官”成为一个可以提供就业、工作的平台。

****市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机关单位选调的大学生村官和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大学生村官。****市大学生村官政策出台后,各界反映不一。同时恰逢****市乡镇机构改编和人员分流,所以一部分原机关单位的“干部”选择做大学生村官一方面是配合政府机构工作,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抱有大的信心。根据****市现有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规定,村官任期期满后,除了表现突出者可以直接被选拔为乡镇级别的公务员之外,还可以享受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的降分优惠政策。

从上述方面而言,对于应聘的大学生依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虽然许多大学生村官表示可能不会在任期期满后继续留任,但是作为大学生村官,从事三年的基层工作,加强锻炼、积累工作经验,积累人脉资源,为以后的长远的工作做好准备等诸多好处依然俘获了许多大学生的心。

大学生看好相关政策选择做村官的决定,期间必然要受家庭的影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少现任的大学生村官之所以选择做村官,几乎都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甚至有些大学生村官做村官是由家人决定的。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而言,看好此项政策的并非只有大学生村官本人,更包括他们身后的家庭。

****市作为第一年全面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地区,尤为重视选拔的大学生村官,现在正在努力地为落实好大学生村官政策尽可能地做着各方各面的工作,而这一点同样被大学生村官所看好。而如何利用好大众的心理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又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2.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变

金水区与惠济区不同,前者是与****市大规模推广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同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而惠济区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大学生村官的试点。今年,我们的调研地点中惠济区所走访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是早一批的大学生村官,调研的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则主要分布在金水区。

因为金水区的大学生村官上任时间较为短暂,所以角色转变还是许多大学生村官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无论选择做大学生村官之前的想法或者角色状态是什么样子,但作为村官之后,必须首先完成角色的转变。而角色转变成功与否要审视自己是否把心放下了,放在了村子上,以及有没有替村子真正做事情的念头了。完成了“角色转变”就是实现了从大学毕业生的学生角色转换成一名新时代农村的基层干部。

当大学生村官本人认为自己从一名村干部的角度看待村里的问题时,才说明自己已经在状态了。当然,判断角色转变成功与否不仅要从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意识上,同样需要从他们外在的行动上去观察、评判。

针对调研中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变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不能将大学生这个原有角色的称谓烙印在脑海里。虽然我们须承认,大学生村官政策、计划的意图中已经不断的强化着大家对“大学生”村官之“大学生”的优势的认识,但是,如果我们以及大学生村官本人持着同样的想法,那么则不利于本政策的开展实施。一个持着自己是大学生想法的人不经意间就会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优越”。这种“优越(感)”必然加剧自己与其他村官的距离感,增大与基层的村民和群众的隔阂。在大学生村官自己身上则会催生心高自傲和工作中浮躁的情绪。

谈到这一点,原来机关单位工作过的在职“大学生村官”整体表现较好,无论是办事上,还是与人交往方面均胜过普通大学生村官。帮助大学生完成角色转变的工作方面,惠济区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针对大学生村官有系列的汇报、总结制度。大学生村官要每天记工作日记,每周一次总结,每月一次汇报。并且,惠济区成立有大学生村官之家,方便大学生村官之间充分的交流;网上开有大学生村官自己的网站和论坛,方便更多更广范围内的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在惠济区的大学生村官之家内,每一个村官都有自己的档案资料柜,集中盛放大学生村官自己的资料,包括日志,工作汇报等。我们认为惠济区的这些做法不仅仅使得大学生村官与外界展开了交流,而且与自己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面对自己的成长,需要大学生村官自己注意到自己的成长,需要以此增进他们自己的自信心。

3.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结构与农村发展需要的“衔接”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农村最为迫切的经济发展并不吻合、匹配。调研之中约有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非来自农林、经济等专业。对于村民而言,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是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比如,惠济区新城区内的许多农村依然算不上富裕,当前的主要工作还是发展经济。正如我们走访的村民所告诉我们的那样,他们希望村里能够富裕起来。可是新城区辖区内的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为经济、农林等专业之外的专业。

对于出现的这个问题,我们有自己的认识。一方面,随着农村的发展,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越来越看重整体水平,农村以及农民需要的大学生村官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对口的专业,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的引进就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现在的农村发展并不平衡,经济仍然是一些地区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大学生村官本身专业知识的不匹配就可能某中程度上影响到自己实际工作与农村的经济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大学生村官强化学习,加强针对性、重点性的学习。对于非经济等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要学习农民、农村最为关注与需要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专项性学习。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各项条件,迅速提高自身能力。建议政府部门有意识有目的、有所侧重的组织与培训大学生进行专题学习,用大学生村官本身的学习能力强的特点迅速传授给大学生村官一些农村与农民迫切需要的知识,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村官在村民中间赢得信赖。

建议部分地区在实施、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之时,充分考虑到本地的经济等发展情况,然后招聘并选拔相关专业知识结构的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村官。而对于现有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考虑根据专业合理的分配。像金水区庙李镇的大部分村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可以适当地考虑选聘非经济专业的大学生任职村官。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告诉我们,自己所学的专业用处不大,但对此现象,我们则认为,是没有真正把我们的专业发挥到合适与恰当的地方。

如果一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已经选拔分派到各村,那么此种情形之下,我们建议大学生村官实行“一人多职”,模仿惠济区为大学生村官设定的“一人双岗”,实现专业资源的协同充分调度与利用。“一人多职”,以本村为主,利用政府部门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定期学习与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村官集中地以某个或某两个村庄为实践目的地,充分发挥所有大学生村官的智力等资源解决问题。在地理距离较近的村庄,可以使得大学生村官编排进一个小组,两个人除了对自己的村庄负责外,还同时兼任另一个村庄的职务。工作考核,业绩考核设定为多个部分,自己村庄的业绩考核比例可以大一些,而协管的另一个村庄的业绩考核比例可以少一些。而“一人多职”就使得大学生村官之间充分交流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服务了农村与农民。

4.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的沟通与交流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金水区大学生村官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与其他村干部的交流与沟通问题。大学生村官普遍觉得使得自己可以在其他村干部眼里成为自己人最需要解决。而如何使得大学生变成村干部的“自己人”,我们认为,必须让大学生村官的的确确地发挥与表现出自己的真正实力和作用,以事服人,以能力取信于人;必须在培训培养大学生村干部时使得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工作环境为目的。

大学生村官觉得不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其他村干部的沟通与交流不能顺利进行。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中,最先影响大学生村官的人员则属于村里原有的其他干部,二者之间如此紧密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村里一些基本的信息能否传达给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如果迅速且顺利的取得了其他村官的支持,那么村民也会表示出友好——村民与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往会遵从先前的人和事情示范效用。所以,摘掉大学生村官头顶上这顶“不适”的帽子,消除或弱化大学生村官在村民、其他村官心目中的“怪异”形象很重要。

针对调研中,大学生村官本人以及其他村民(包括其他村官)之间双向的交流不畅通,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方法。其一,建议目前针对大学生村官参加的相关培训活动不仅仅要求大学生村官到场,同时要求其他的普通村官以同样的身份参加,或者“旁听”,以便了解政府所有的良苦用心,了解当前大学生村官真正的想法。不避人则取信于人,一直将大学生村官作为“特殊群体”对待,反而会使得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之间产生隔阂。

其中,建议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一同对其他普通村干部展开。因为我们知道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目的之一便是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而每一名或者两到三名大学生显然是无法短时间内达到目的的,所以作为助推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时时后,所有针对提高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能力方面的培训同样需要一并针对普通村干部展开。现阶段,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基层村干部的整体水平、结构最主要的其实是提升原有的村干部能力与素质,毕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仍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主体。

其二,建议召开旨在增进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的交流活动,活动之上可以用一些村子的实际问题为主题,要求所有村官各抒己见,在双方的讨论中增进交流和沟通,在解决问题的工程中增加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官之间的协调、配合力度。例如,目前许多村子正在加紧进行城中村改造,而另一些村子虽然尚没有真正开始,但是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可以以城中村的若干问题为主题召开大学生村官与其他之间的交流活动。活动中,许多问题可以让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内的所有村干部自由发挥,或者由大学生村干部与其他普通村干部组队讨论解决问题,或者大学生干部、普通村干部各自成一队讨论解决问题,进而让普通村干部了解大学生村干部的能力,给所有的村官一个彼此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其三,建议一些培训性质的会议与活动由现有的普通村官给大学生村官主讲。这是一种让大学生村官走近农村基层干部、聆听与了解民意的最便捷的方式。如何让大学生村官真正贴近百姓,深入农村,通过普通村干部的讲解可以让大学生村官迅速了解农村,学习到工作的方法。通过普通村官的讲解,可以加深他们与大学生村干部的交流和认识,从而知道以后相处之中适宜采用的方法。

其四,关于大学生村官各自的联系人,接洽者或者负责人制度应该实施、落实好,确保真正发挥帮助大学生村官完成角色转变和加强与其他村干部交流、沟通的作用。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关制度的作用,建议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大学生召开相关会议以外,要同样召开大学生村官负责人会议。双向对比反映出的大学生村官的问题,核实并督促负责人制度的有效实施。

所有的活动提供了村官之间交流的机会,不仅仅是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普通村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更广范围内的交流同样是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的。

5.大学生村官普遍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动

无论是上任已有两年的大学生村官,还是刚刚上任的大学生村官,都纷纷表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变动与否是他们当前和以后主要考虑的因素。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对于已经出台的政策是否还有新的补充或者调整,****市作为首次大规模的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的政策虽然出台,但是那只是代表了大方向,而许多细节性的东西还不明朗,需要进一步的补充或者可能适应以后的某种情况再次调整。其次,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中现在没有涉及的部分,可能还会相继出台新的政策。尤其是相关配套性的措施能否尽快出台成为大学生村官共同的期待。

调研之中,我们发现,对于****市惠济区的大学生村官,目前已经是第一批任期将满的村官,现在如何安置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本人以及其他大学生村官的关注焦点。而像****市大学生村官政策中规定的“大学生村官表现突出者可以直接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等规定由于缺少更为具体的标准,所以大学生村官纷纷希望尽快更加详尽、清晰起来。针对一部分愿意长久留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这方面的政策与措施更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我们认为,第一,借鉴学习其他试点区的经验和模式迅速敲定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大纲,针对大学生村官主要反映的问题和当地发展实际情况,补充细化政策大纲各个部分下的具体内容。先出台规定,办法,然后实验之后再形成政策。这需要下派有大学生村官的基层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同心协力做好相关工作。第二,关于大学生村官政策中的奖惩性措施要先于其他制度出台,早出台,尽量具体和详细,并且可以量化。以此激励大学生村官努力工作,早出成绩,借此也希望留住大学生村官,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去留问题。

6.大学生村官的户籍问题及衍生性问题

基层有一点与城镇及其他地方的很大不同,那就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问题。村民自治和管理民主的基本表现之一就是村干部须具有本村的户籍,或者说村干部的户籍归属地必须准确地坐落在本村。然后才能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调研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成为制约或者影响大学生村官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主要因素。仅以****市惠济区和金水区为例,惠济区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上属于本地本村户口,因而在选举权方面暂不存在较大问题。但金水区的许多大学生村干部多为本村户口,涉及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是与村干部由本村选举本村人相背的。

根据调研资料了解,目前惠济区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大学生村官的选举问题时只是出台了一些简单的规定,比如“鼓励村民选举大学生村官作为本村的村干部”。除此之外,相关的规定与相关政策皆不不明确和具体。金水区首次招募大学生村官,涉及到本方面的规定和政策尚还欠缺。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户籍问题,实质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问题,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选拔大学生村官时政府部门如何考虑大学生村官的户籍问题,****市今年选拔大学生村官时要求必须具有本市户口,可能与北京等地区不同。本地户口的考虑是因为设想到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的环境相对了解,方便工作的开展。当然,这是一种可能。本地户口的考虑同样或许使得大学生村官可以更加容易选择留在基层,不用解决大的户口迁移问题。第二,对于户口问题,大学生村官真正开展工作之后,实际中是否成为工作的一个影响因素(这个方面而言就是大学生村官的本人想法)。北京市在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时,把解决北京户口作为一个“优惠”条件,显然在说明大学生村官留京之困难。但是,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内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或许是政府部门没有想到的。

对于我们调研的惠济区和金水区而言,不解决大学生村官的户籍问题,目前在两个方面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其一,会马上影响到大学生村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问题。其二,因为许多村庄正在进行着城中村改造,村民的利益能否实现和取得完全取决于是否为本村户口,大学生村官的户籍不解决,那么长远的看待大学生村官政策,留住大学生村官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大学生村官本人果真因为工作成绩突出时,被村民推选为村里主要的村干部,而又有长期留在所在基层工作的意愿,但户籍不解决就不能解决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利益问题。也许目前许多大学生村官还不曾关心这一点,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户籍问题涉及的更为重要的内容。

继而牵扯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问题,我们根据调研的情况说明其内容,工作成绩突出者成为乡镇公务员的选拔、录用对象,而工作成绩突出的前提是大学生村官尽快的获得名副其实的身份。主任、村长助理或者副书记之类的职务上,没有真正的操作权。调研中的群众告诉我们,他们希望大学生村官可以做出成绩来,他们也看好大学生村官,而事实上大学生村官之中只有少数可以真正获得“权利”;没有实权,依然做不了事情。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农村基层干部的选举制度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即使选举制度设计上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具体实施操作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为了帮助大学生村官真正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上取得“合法”“合理可行”的身份,建议政府部门首先对选举的监督上加大力度。惠济区的部分地区的首批大学生村官正在面临着第一次的村委会大选,保证选举、的公开透明、公正公平才能让大学生村官获得良好的竞争环境,才能让有志向在农村做出事业的大学生村官获得信心。

由户籍问题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即如何发挥在村子里的“权利”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现在的村庄城中村改造之后,大学生村官可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为村镇的发展贡献力量——调研中一个村委会的书记曾经告诉我们,作为城中村,现在村子计划着组建村镇集体的股份制公司,而村民入股的前提条件就是具有本村的户籍,具有本村的土地等作为相应的股份。但是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们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在陈砦村的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村里已经具备条件建设村子集体经济组织,并且他们已经建立了股份制公司。公司的董事长即是村委会的村主任。大学生村官是不能在这个职位上担任职务的,至少现在看来阻碍还很大。

尤为严重的一点问题是村镇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使得村民认为不愿意接纳大学生村官,因为他们认为这村官是“外来”的,会分享他们自己原本的利益。

综上所说,解决大学生的户籍问题必须立即着手。

7.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重点不明确

我们不是对大学生村官表示苛责,但是调研过程中,我们无一例外地询问了所有的大学生村官同一个问题:是否知道自己的工作重点,是否根据自己的工作重点制定了相应的村子发展规划。大学生在校就读时,学校一直强调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为止,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具体到大学生村官本人,具体到大学生村官所在的村子,我们都一致认为,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关于村庄的发展规划,进而根据规划确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重点,分阶段完成,使得大学生村官看到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成为现实。同样的,政府部门可以据此评定、考核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

但是,我们发现无论是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还是上任一两年的大学生村官都或多或少的缺少相应的规划。许多大学生村官告诉我们他们最大的感触时,可能是心理的变化。但是具体到自己究竟给村子做了什么事情,并且这些事情按照什么样子的规划进行,下一步和长远的打算是什么,他们好像都不清楚。

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我们认为,其一,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后被委任为助理等职务,具体做哪些事情缺少规定和指示。因为大学生村官往往是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的,选拔完毕之后,大学生村官需要在职务上有一个明确的指引,才能完全的适应工作环境。其二,大学生村官做规划被认为太“莽撞”,批评的意见多,表扬和支持的呼声少。没有规划自然就不能准确地分辨出工作的重点来。

在对于大学生村官建设中,应该注意加强相关方面的培训,鼓励大学生村官去做这样的工作。或者更好的实行办法是让每一个村庄接受类似的任务,而主要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村官主抓。所有的村干部一起来做同一件事情,可能推行的阻力就会相应的减小。于是,只有要求大学生村官深入基层,才能设计出适合本村发展的规划。这方面的工作,惠济区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实践,撰写调查报告,是一个不错的尝试,至少是促使大学生村官主动积极地向这方面靠拢。

在“规划”最终出炉后,借助村民大会的形式讨论审议,然后不断调整。经由村民大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在实施起来之时,由于争取到了村民的支持,所以就会相对顺利地执行,同时也赢得了村民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认可。

现在****市的许多村镇正在进行城中村改造。这时候更需要拟订出规划来,配合城中村改造,将住房改旧翻新的同时,逐步形成新村建成之后整体村民的新气象、新面貌,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否则,城中村改造只是简单的房屋建设,就可能遭遇到经济与文化风尚衔接不紧密的严重现象。

调研中,我们发现,城中村的经济发展特性决定了上述现象极易出现。失去土地或者少地的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租赁为主,这就使得许多村民“闲情逸致”大量增加。但由于村镇的相关文化建设不完善,所以又容易出现一种“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甚至“惹是生非”的现象。同样的,伴随租赁为主的主要收入模式下,外来人员的管理成为了村镇建设的另一个显性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为什么做规划,还有其他的理由。“规划”的事情由大学生村官来做,只是由他们引导牵头,实质是让所有的村民普遍重视村建工作,将大家的心思凝聚团结到一处。做规划,对大学生村官而言,是一种考验,充分利用大学生知识优势和思维受过系统训练的条件去做事情,也充分利用了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处“时间充裕”的优势。

8.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建设必须完善、健全

有了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才能依靠制度办事情。管理大学生村干部的制度建设尤其亟需完善。但制度建设应该面向所有的基层干部,无论奖惩。制度建设一定要注意维护村干部之间的公平、平等。奖励性的措施应该讲求统一性,即面向所有的村干部。不能人为地拉远了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官的距离。

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制度应该纳入村官整体的考核体系,做到公平竞争。尤其建议将大学生村官的奖励与所在村的主管领导、负责人的奖励相结合,激励普通村官与大学生村官一起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和合作力度。

9.大学生村官的去留

调研中,发现近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会考虑三年任期满后离开农村。其中,怀有这种想法的绝大部分比例的大学生村官又是毕业时间不久的大学生。

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简单的估算,从2008年开始,国家计划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时间跨度就是2008——2012,由于乡村的选举一般是三年一次,所以会面临两次的基层选举,而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基本上是三年,所以2008年第一批的大学生村官三年之后,如果做不好“去留”工作,过半的大学生村官就会离开现在的岗位。同样的,第二批、第三批、一直到2012年选拔的大学生村官最终真正留到农村的也不会很多。我们希望的10万名大学生村官不仅仅是一个总体累计的数额,因为大家真正希望的是一个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建设不变的信心。

调研中,我们发现,惠济区的大学生村官严格执行的是“本村大学生回到本村任职”。这与金水区一部分大学生村官虽为****市户口,但户籍所在地非落于本村不同。这部分大学生村官更倾向于留在村子里,任期满之后离村的意愿并不强烈。其中,年龄在35岁左右的大学生村官显示可能更有意愿驻守本村长期工作。

无论是外界就业压力巨大使得大学生选择做村官,还是大学生村官成熟思考之后做出的实现建设美好村庄的理想的决定,决意做村官,我们都应该高兴地看到一部分人愿意长久的留在农村的景象。

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更加长久,结合我们的民调,我们认为:有事情可做,做出成绩是使得大学生村官长久留守农村工作最好的方法。只要让大学生村官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在自己的业绩之前,大学生村官纷纷表示离开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一些调研过的对象表示,有了致富项目或者其他方面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都会希望与自己的项目、村子持续的共同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使得大学生村官有事情做。上任之后大学生村官能否有事情做,一般取决于大学生村官的过度期,即从“名不副实”“有名无权”转变成“名副其实”的基层干部。

大学生有事情做,首先是大学生选择做村官的出发点,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其次,是政府和村民共同的期望,大学生村干部要代政府为民谋福祉,帮助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第三,用做出的事情赢得村民的支持,落实并贯彻政府的政策,取得社会的信任。最后一点,对大学生村干部而言是一个人生的目标与追求,即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去留问题,要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比如生活问题。要使得大学生村官能够做出成绩,首先要让大学生村官有事情做。在上任之处,先是给事情做,然后是他们自己做事情。在任职期内,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大胆创意和想法,要支持、鼓励,这是帮助大学生做成事情。

城中村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的主要方向,目前租赁收入之外,许多城中村的村民还在做着简单的生意,像庙李村的茶城集中了村里许多户人家的店铺,像二十里铺目前正建设水果批发市场,同样会有许多的村民参与其中经营水果。而这个时候,我们认为正是发挥大学生村官能力的时机了,针对许多村民在经营、管理上缺少系统的训练,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可以亲自指导村民经营与管理,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可以做大家的培训和帮助解决销售的问题。

部分大学生村官向我们表示,自己有创业的想法,自己也拥有服务大家的新创意,但是因为村民害怕风险,而大学生村官本人在创业过程中又缺少支持,就不能真正的付诸行动了。所以,这些事情就需要政府帮助解决。

10.宣传工作尤其是高校的宣传工作仍需要继续加强

许多大学生村官只是报名村官考试时才知道相关政策的,调研中,我们还发现,许多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对于这方面的信息并未从学校里了解,所以,诸多现象表明部分高校的宣传工作似乎仍需加强。

让一部分充分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且愿意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服务农村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最终目的。这不应当只是高校针对毕业生才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要坚持不懈的做的大事情。考虑到高校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部分地区距离较近的地域优势,我们一致认为,应该加强双向合作,增进交流,共同做好有关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宣传工作。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希望让了解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同学组织相应的专题报告会,介绍并宣传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诸多内容。我们也希望部分大学生村官可以应邀之后走进高校,现身说法,向更多的同学讲述真实的农村,农民,讲述自己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心得。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希望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同那些距离较近的村庄、乡镇等部门、地区签订合作意向书,希望那里可以成为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以此让更多的学生利用闲暇之余走进农村,走近大学生村官,真正体会到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和意义。

11.其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