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十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十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5:32:56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篇1

关键词:分业经营;综合经营;商业银行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经营管理

1引言

目前阶段,经济资本是当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有效管理因素。通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控制与管理,能够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将经济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深化,通过研究经济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使其能够不断的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2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以及作用

2.1经济资本的内涵分析

经济资本主要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面对高度发达的市场,所产生的配置给资产以及某项务业来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资本。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当前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市场的灵活多变造成的,资产价格的变动、市场的多变等导致了商业银行需要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都是基于市场风险而存在的,市场风险导致了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出现。

2.2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当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式,资本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评判商业银行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资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以及市场生存能力。随着当前阶段商业银行股份制度的改造完成,银行在不断地完善有关经营管理模式,而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规范的经济资本管理,来实现资本管理对银行分支机构风险以及收益的约束效果。其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核心的目的以及手段便是将风险进行量化,将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等,而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以及合理的应用能够使各个部门的风险控制更加显著,将风险管理做得更加到位,最终有效实现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协调与统一,通过资本风险的结合实现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理。再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的必然条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大多都是通过经营利益以及账面的效益为基础的。而这样的经营管理目标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某些部门为了实现效益的增长盲目的扩张。经济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便是控制这一现象的出现,通过速度、质量以及效益三者关系的控制将商业银行的短期目标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真空期。商业银行进行的绩效考核需要将经营成果与风险结合起来进行成本的折算,同时将利益与成本进行协调,最终将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有效的统计与总结。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利用经济资本能够直接对银行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以及业务进行综合的评价,实现系统全面的评价构建。

3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以及实现方式

前述笔者针对当前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能够看出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实现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详细的评定。下面笔者主要来分析探究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与实现方式。

3.1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的控制与协调过程中,应当重视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与效果。在商业银行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风险是未知的,在市场多元化发展体系之下,风险的未知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结构,那么必然会造成商业银行较大的损失等。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风险,应当重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合理的选择业务的投向,在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过程中应当对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把控。利用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与理念来实现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协调。商业银行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与理念,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定期的开展培训工作来提升银行内部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与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等。

3.2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应当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覆盖。但是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部分商业银行所构建的经济资本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信用风险体系,但是却忽视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最终造成商业银行无法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对各种风险。因此在当前灵活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商业银行自身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重视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所面对的风险程度愈来愈多,对于计量的精确度要求也更加的精确,因此在构建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只有重视体系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才能够对未知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预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3构建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识别以及计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按照各个部门所能够承担的风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分配,通过各个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实质化控制来构建管理体系,使不同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对风险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1]当前来看,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各个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呈现几何数量上升,因此很多单位在进行资本数量的协调过程中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现象。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的作用效果充分的利用经济资源,最终实现对各个不同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协调与分配,促进部门内部的更好更快发展,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整体进步。[2]

3.4重视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对于其绩效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商业银行构建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应当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有关要求构建以eVa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指标设计来提升计量的精确性以及可比性。同时构建在不同产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客户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将基于eVa的考核体系真正的落实到业务、部门以及客户当中,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的综合考核,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以及特点入手进行分析。随着目前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经济管理体系在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商业银行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主要从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监理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资本经济的作用分析。总之,在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整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臣.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4):109.

【2】朱雅寒.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89+9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篇3

【关键词】银行;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交换地域的不断扩大,货币的不统一以及长途携带货币的不方便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经济活动中的难题,逐步出现了专门从事货币交易的货币兑换商和货币经营业。1694年,第一个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Bankofengland)成立,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现代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贷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信用经营企业。经过几百年的经营和发展,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世界金融业的飞快发展,银行业已开始由传统的存、放款的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的模式发展。就全球范围来看,大多数国际银行都已经采用了混业经营模式。我国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实行分业经营模式以来,至今己有近十年的时间,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混业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金融发展大潮看,银行混业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因此,现阶段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有着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强烈冲动。

1.经营管理的文字本意

经营,《说文解字》中“經,織也,从糸,巠聲。織作布帛之緫名也。”以现代语言说“经”是织的意思,而织是布匹、丝制品的总称,经要靠编织,依靠各种横向、纵向的经纬,一针一线脚踏实地地进行穿针引线才能织出布帛,而不同的经纬材质、布局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等内外因素都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运用在银行的“经”上,银行营销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团队的、部门的各类人脉关系和营销手段,依据各自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中的各类产品特点、适销对象进行适时推销,将品牌、声誉带出,将客户和利润带回。“營,市居也,从宫,熒省聲。”以现代语言说“营”是市,是贸易,是交换;是居,是生存。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商品活动一般都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银行是以货币这一特殊的商品进行经济活动,银行的经营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要通过“营”这个贸易来实现等价交换(或许有人会说不是等价交换,这就仁者见仁吧),是以达到“银企双赢”的目的,适者生存、优者发展。

管理,《说文解字》中“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谓之管,从竹官聲”,以现代语言说“管”与“篪”均为竹乐器,管有六孔、篪八孔,是依据一定的发声规律形成的可以发出不同音律的管乐器,同时为“十二月之音”,为腊月之音,为肃杀之音,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管”可一气通达,一通到底,是表示通过一定的规矩达到产生音乐的功效和目的,其音为凉为悲,可令人毛骨为之一振,引申为“管”可以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社会的内外的规章、制度、规范、流程,是科学的经验总结,在现代商业银行里。这个“管”就是银行经营的整个风险控制体系。而“理,治玉也,从玉里聲。”这个“理”就很好理解了,理,治玉,即雕琢玉,笔者以为有三层含义,其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左为上,理,左王右里,王玉二字通假,这王就是企业的管理者,他的高瞻远瞩决定了企业的现在和将来,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其二,玉不琢,不成器,即便是和氏璧,当它还是璞,未被人识,仅为石也,更使卞和被刖其双足,后经楚文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其三,玉雕提倡巧雕,此巧,既有形态上的,也有颜色上的,利用玉石自然的形状和色彩,进行构思,因材施雕,顺势而为,同时也掩盖了玉石中的瑕疵。须顺玉纹而琢,令作之出别具匠心之彩,称为玉雕艺术品而非工艺品。地球上的万物生存发展的“理”是相通相融的,管理、科学、艺术这三个意识形态在其最高境界的适用法则是一致的,这里就可借用一句话:“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因此,“理”体现在银行体系中,就代表了该银行的管理层最高决策者的学识、修养、视野、思路、技巧和把控全局的能力。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演变的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以美国为例,它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一个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然后再到新一阶段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

20世纪的经济危机以前,美国的金融业是基本不受限制并且能够自由开展竞争的。基本上采取证券业与银行业的融合政策。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市场准入相当宽松。证券市场的高额利润诱使商业银行转而投资证券业,以便能够提高利润水平。

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对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进行了重新审视认识,也成为结束这种混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历史性转折点。经过这次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加强了有关银行监督的法律建设。先后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1],这些法律法规明确禁止金融机构同时经营证券业务和银行业务,尤其是自营买卖业务和证券承销。明令禁止商业银行同其他主要从事债券或有价证券的机构进行联营。禁止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兼职,这样也就结束了美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混沌局面。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在所谓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冲击下,美国被迫对现有的金融分业体制进行改革。从1987年起,金融监管机构逐渐放松。在1999年,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和其他一些法律,结束了分业管理、分业经营的状态[1]。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正式签署,它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跨界经营,标志着金融分业制度被最终废弃,结束了金融分业经营的世代。

我国在1993年以前并没有法律法规对银行的经营状态做出规定,五大国有银行也分别都开办了证券、租赁、投资等业务。1992年,房地产和证券投资也越来越热,在缺乏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监管不足的情况下,这种混业经营的管理模式加剧了经营风险,扰乱了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做出规定[1],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不得从事股票业务和信托投资,不得投资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标志着我国银行分业经营时代的到来。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对分业经营做出了更为全面和具体的规定,从此,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律构架就得以基本形成。1995年全国人大会议基本通过了《商业银行法》,从法律上确立了金融分业经营管理制度。1999年《证券法》正式生效。同时,《商业银行法》、《信托法》、《证券法》、《保险法》,共同构成了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的法律基础[1]。在监管体系上,相继成立了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完善了我国分业经营的监管体系。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情况到底如何呢?以银监会2012年2月17日的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等,2011年年末:总资产1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总负债为104.3万亿元,同比增长18%;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0412亿元,创历史新高。银行经营业绩的快速提升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稳定的政治环境,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丰硕的经济成果,建国六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市场,支撑着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经营,造就了我国银行骄人经营业绩。但由于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这一特殊商品,通过杠杆效应这一垄断的经营模式,取得规模效应的这一巨量绝对值的利润,简单地讲,它的资产是各类贷款、负债为各类存款,它以较小的资本运作,撬动了大量贷款资产,并承担着贷款的风险、兑现着取款需求,同时,所有经济活动中的资金需求、往来结算等都需要经过银行来实现,这样来看,我国银行的经营情况就不如人意了。就以此次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当我们知道10412亿净利润这个绝对值很大时,我们用二个最常识性的会计指标,来认识二个相对数:一是银行的资产净收益率为10412万亿/1132800万亿=0.9191%,这至少是一个不好的会计数据;二净资产收益率为10412万亿/89800万亿=11.5947%,由此可见,银行利用其特殊经营模式,资本扩大化经营,赢得了较高的股东利润回报。但以最新的2011年7月7日人民银行公布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5%和1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为6.56%为例,基本息差为3.06%。在我国现行银行经营体制下,在成百上千种税费项目和近80%的利润来自于息差这些背景下进行适当反思,我国银行的经营业绩还好吗?

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坚持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分业经营是说在商业银行和证劵公司之间建立一道金融“防火墙”,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从目前金融运行的状况来看,我国银行的分业经营制度,是把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而且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是商业银行服务的主要对象的基本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也就显得相当狭窄,实际上,商业银行的风险也就更加集中了。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业虽然已经开始注重扩展银行中间业务,加速发展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等,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银行的经营业务还是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其业务核心,金融创新的步伐相当很慢。所以,有些银行家仅仅看到了利润的绝对值,更被所谓的胜利冲昏头脑,在“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所谓的直言,大言不惭地说银行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难道不脸红吗?

那么,商业银行的管理现状又如何呢?以我国银行六十几年的发展经验,以及对国外银行先进的运行方式和管理理念的借鉴和学习,这些都促进了我国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改善信息披露制度,并有效地推进管理的规范化,也形成了较规范的管理制度。但任何完善的管理制度下,都会存在着管理盲区,比如在实际操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情,从而影响事态的变化。比如2011年12月发生的齐鲁银行伪造金融票据骗贷案为例,其风险痕迹早在2010年年初就已露出端倪,为何直到案发经过了一年多时间才被揭示出来,难道是该银行在风险控制、内部稽核、外部审计等方面存在着这些制度的缺失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人为的因素存在,使这些银行的管理在制度执行、操作流程控制、风险监控等一系列监管体系形同虚设。这类风险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之一。一些银行员工不遵守职业道德,违规或违法操作,骗取银行和客户资产,或由于工作疏忽,其行为给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有一些员工的自身能力与岗位对人员素质要求不符给银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4.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发展趋势

加入wto以后,我国银行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银行业若想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放弃分业经营的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才是我国银行发展的首要之选。

4.1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必须走混业经营之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化和金融的自由化对我国分业经营模式产生了严重冲击,从长远来看,我国国有银行应逐步进入保险和证券市场,稳妥地推进国有银行建立混业经营的模式,实行全能发展制,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提高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4.2外资银行和金融创新对混业经营提出了要求。我国银行业将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竞争力。由于国外银行通常都采用混业经营的原则,银行可以涉及保险业、房地产行业等等,而且这些领域的都有较高的利润回报,而如果此时我国商业银行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导的话,必然竞争不过国外银行,从而自身的盈利空间和发展空间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混业经营与金融创新相适应,会使金融创新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为了增强资产的活力和降低风险,增加收入,混业经营会将许多传统的业务重新安排,以适应证券化、电子化和一体化的需要,随着混业经营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金融创新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3科技的发展为金融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大规模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这些都为我国金融业的监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比如2002年中国工行完成了数据相当集中的重要工程,中国银联的成立,还有中国建行、中国银行、中国农行要完成数据集中工程的决心,这都说明了金融业自身信息化建设呈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态势[2]。

4.4我国具有实行混业经营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事实上,目前我国银行、保险、证券三业已经有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态势。以银行业为例,2004年实施的《商业银行法(修正)》第四十二条就秉承1995年《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有关分业经营的思路,继续为混业经营预留了发展空间。

以中信和光大两大央企为例,中信集团旗下有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子公司;光大集团麾下有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子公司。这两大集团现在都是以经营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管理等金融业务为主的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是在集团框架下的混业经营。

同时以《三国演义》里的卷首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说,无论是银行的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都必须以当时社会的经济、金融形势为依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为我国的金融健康发展提供基石。

5.实行混业经营的政策建议

混业经营已经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它也只能在完善的监管机制下和健全的法律下才能健康地成长,即使在已经解除了分业禁令的美国,混业经营也并没有一拥而上。总之,我国银行要实行混业经营绝对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制定一个符合银行发展状态的规则,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金融业实现科学、全面的改革。

5.1银行实行混业经营要有条理,绝不能一蹴而就。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政策倾斜,为我国银行业实施混业经营创造了良好环境,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混业必须有计划,条理清晰的进行,绝对不能够一蹴而就。我认为商业银行实施混业经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5]:一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金融技术、法规之下,对银行的主营业务进行扩展。二是选择几个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混业经营发展模式。三是不断推广混业经营模式,使混业经营模式的能够覆盖整个银行领域。这样才能实现混业经营良好的运行。

5.2构建风险管理平台。相对于分业经营的发展模式,混业经营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要加强在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风险意识,营造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5.3建立并完善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与核心,也是有效实现混业经营的关键。当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但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想通过金融控股模式来实现混业经营的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

5.4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与管理。首先,要明确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机构,建立起完善的银行信用评级制度,严格规范信用评级程序,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出入的管理,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质量。其次,应当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监管负责人应当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按期对银行的资产的质量、负债情况、盈利水平和会计核算确认方法等进行准确及时的披露,对不按要求进行披露的商业银行应当对它的管理人员进行行政处罚,从而,从制度上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应当加强对银行的协调管理,建立起银监会、保监会以及证监会等机构的协调监督管理体制。

5.5更好地完善我国资本市场。通过银行、证券与保险间的兼并重组来推进金融业务的融合,以实现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和规模经济;应根据居民、金融机构与企业间不同的投资需求,在充分考虑盈利性与安全性等经营原则的前提下,发展出能够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特别是可以通过期权等金融工具来拓宽融资渠道,规避投资的风险性,完善资本结构,为业务的相互融合打好基础。

5.6加强人员的素质建设,这是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重要前提保证。随着我国银行业业务的不断扩展,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对银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是对金融监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首先,从金融监管业来说,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金融监管部门要定期对从业人员组织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道德素质、金融知识以及相关的金融法规,以确保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符合岗位的基本要求;其次,从银行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必须要做到持证才能上岗,也就是说在职人员要拥有有关从业证书,银行要定期的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要包括执行道德、金融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国外管理经验等等。

6.结论

本文先从经营管理文字的本意出发,谈到了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经营管理现状,指出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还是采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仅限于传统的存贷款等业务,随着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步步深入,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步人微利时代,如果不进行业务创新,继续坚持原有经营理念,固守原有的业务品种,银行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对于综合化和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使发达国家纷纷放宽对银行业务的管制,放宽银行、证券、保险三业之间的分裂经营格局,金融领域出现了混业经营的新一代浪潮。

从国际上来看,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为了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能够在国际金融行业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商业银行业也必然要顺应历史大潮,从而使我国银行业能够走上健康有序地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贾一鸣.发展混业经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n].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

[2]曹洪磊.混业经营: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财税金融[J].经贸纵横,2009.

[3]钟延刚.混业经营——中国商业银行的未来走向[J].未来与发展,2002.

[4]郑海湘.浅谈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J].新长征,2005.

[5]李志豪.基于世界金融业发展探讨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J].时代金融,2012.

[6]郑绪宝,强海龙.浅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

[7]黄樱.混业经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n].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

[8]赵厦爽.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和展望[n].赤峰学院学报,2011.

[9]高文敏,陈宇.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动力在哪[J].现代商业银行,2003.

[10]张江川.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必要性分析[J].财经纵横,2008.

作者简介: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篇4

(中国民生银行郑州分行,河南郑州450046)

摘 要: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变革都是由创新带动的,每一次进步也均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属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的源泉。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本人就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及研究。为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法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一些创新对策,希望这些对策可以在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064-02

0序言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属于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其中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中国商业银行创新最直接且最典型的代表。在经济及技术的强大支持下,中国商业银行早就跳出了传统的产业壁垒,朝着管理交叉及功能多样化努力发展着。

毋庸置疑,现在中国商业银行所使用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及弊端。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相关人员必须进行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创新,理应制定一整套的创新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下面本人就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方式这一问题提一些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1信息技术革命属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对于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所起的影响是特别大。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一个定论:即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每一次革命均促进了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更新换代,有利的推动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农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农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大致是这样的:手工记账时代——电脑单机记账时代——局部联网时代——互联网数据上收时代——电子银行时代——自动化时代——标准化时代——定制化时代。鉴于信息革命的逐渐深入,如今互联网的运用,3G、4G网络的出现、运用、推广、升级及革新,这些新信息技术的出现均对银行的经营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促使各大商业银行顺流而上,开发出一系列的新产品,新业务及新服务。由此可见,信息技术革命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它促进了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属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2流程创新属于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

运营属于中国商业银行存在及发展的前提及必要保障。中国商业银行如果想在削减成本,风险控制及提升服务的前提上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那它就必须以产业化,服务化及柔性化的模式重新组建其运营管理体系。假如说双人复核制属于手工记账时代的要求的话,那么综合柜员制便是会计电算化时代的要求;假如说电子渠道的出奇制胜属于电子银行时代的要求,那么规模化及流程化集中作业模式便属于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如今,“顾客选择”已然开始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鉴于客户服务需求正向多元化及个性化方向转变,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银行的经营管理思路也应该发生彻底的变化。此时,流程银行变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出现了,同时还成为了当代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主要方向。“流程银行”是相对于以前的“部门银行”而言的,流程银行是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凭借重新组建银行的业务流程,文化理念,管理流程及组织流程,彻底地改变以前的银行模式,使其改头换面,因此而形成的以流程为重心的全新银行模式。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理念,必然引出以客户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因为这属于和客户最接近的敏感地带,只有从此处着手,才可以真正地了解客户的爱好及憎恶,制定出客户最满意的方案。

中国商业银行流程创新的主要着力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突出重心业务流程;其二则为突出业务流程的多样化。

2.1突出重心业务流程

每家商业银行都必须以不同业务流程对客户提供价值量的大小为依据对重心业务流程及边缘业务流程进行区别,随后再根据流程所具有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最恰当的解决办法。所谓重心业务便是那些最可以体现自己银行竞争优势,可以产生高附加值的业务流程,比方说零售业务,产品研发及创新,微小贷款业务及高端客户业务等等。业务流程的创新理应将重心业务流程的重建作为重点。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边缘业务流程指的就是那些附加值比较低,抑或无法以体现银行竞争优势的业务流程。比如对小银行而言,成本较高的it技术及大客户业务便属于边缘业务流程的范畴;而对于大银行来说,社区银行业务及微小借款业务等便属于边缘业务流程的范畴。对于这样的业务流程,我们可以选择的方法有三种:其一,通过有偿委托的方法将其委托给比自己有优势的银行或公司;其二,通过外包方式将其外包给其它公司;其三,果断放弃这些业务。这种基于比较优势前提上的业务流程的再造,可以让银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重心业务之上,不但可以节省银行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同时还可以较好的提高比较优势业务的回报率。当然,通过外包及有偿委托的方法将业务转交给其它公司的做法在传统银行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可是在流程银行的组建中,外包已经成了一种公认的捷径,它可以帮助银行较好地克服资源困难,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2.2突出业务流程的多样化

传统银行之所以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看得太重了。流程银行的业务流程理应具有多样化特点,理应根据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求,制定一系列差异化的业务流程。比方说按照客户收入水平的不同,分别推出针对高收入客户,中等收入客户及低收入客户的业务流程;按照客户信用水平的高低,分别推出针对高风险客户,中等风险客户及低风险客户的业务流程等。例如:花旗银行在全世界业务中,针对老挝这样的不发达国家,其核心业务方向为美国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提供现金管理,外汇服务及短期融资服务。针对印度等国家的客户,则增加了办银团贷款,零售业务及债券业务等。针对经济发展较快的马来西来及新加坡等国家,则推出了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及证券业务等多项服务。针对日本等成熟发达国家,花旗银行则推出了囊括了投行,证券,租赁,期货及信托在内的一条龙金融服务。

3集约化管理属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尽管atm,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及第三方支付等方式较好地分流了营业厅等银行网点的业务压力。然而,鉴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居民生活习惯差异及居民年龄差异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存在,如今仍然有大量的业务是由营业网点内的柜员进行办理的。当营业厅的一线柜员进行业务的操作时,那么风险便全部集中在了他们身上,如此操作环境及风险控制环节的链条便会拉得特别长,同时员工还会觉得特别累,最重要的是业务的风险还不容易管理。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及银行的发展,集约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便在银行界的期望之中应运而生了。

现如今,集约化管理在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主要表现在集中作业,集中监督,集中保障及集中授权四个方面。集中作业属于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集中监督属于金属服务全球化的必须要求;集中保障属于商业银行提高资金运营水平的必然选择;而集中授权则属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操控的客观要求。集约化管理属于中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同时它对于商业的发展及经营管理服务的完善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社会分工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社会分工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人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够大大缩短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同时人们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经营领域进行的改革及创新是商业银行内部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其创新一定可以较好地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率,让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更加满足,同时它给社会带来的回报也是传统商业经营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张延亮.《与时代同行——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二十周年文集》[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核心竞争力;内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76-02

国有商业银行对于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在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增加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银行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促进金融创新和银行服务水准的提高;建立按市场机制调控金融的市场传导基础;形成有利于增强银行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然而,也毋庸讳言,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可能脱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没有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的企业,没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成熟构建,就不可能有所谓“规范的”商业银行。因此,这些建立并发展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时期的强烈印记。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明确、科学的战略规划

从多年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大都以短期内自我扩张迅速“做大做强”为主要经营指导思想,同时却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及长期战略构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国有商业银行自从改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的这些年来,仅仅通过自我扩张,即在很短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前500家大银行的行列,规模扩张速度惊人,快的平均增长70%以上,最慢也近50%。与此同时,在经营方针、产业定位、业务定位、功能定位及与之相应的信贷政策;在收益与风险、近期与远期平衡机制的建设;在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管理架构的建设;在构建系统竞争力的整体营销机制的建设等长期战略规划的诸多方面,却十分粗疏甚至模糊不清,乃至于造成商业银行之间在市场、客户、业务功能、产品服务等方面同构化倾向严重,竞争异常残酷,风险隐患巨大且难以有效监管和调控。

(二)缺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系统竞争力的能力大都比较薄弱,往往主要依赖于对业务的所谓目标考核机制,通过层层分解,对各项业务进行推动。结果催生了一种以客户资源“个人化”为特征,急功近利、单兵作战的营销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强调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现金管理、综合服务等有利于降低客户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争取客户,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能够为银行带来的“资源”来扩大业务;不是强调通过整个银行专业化的团队提供高效、高质的专业化组合服务来赢得市场,而是强调通过员工个人“复合型”的服务技能来争取客户。在这种营销模式下,银行经营上的竞争,逐步“简化”成了通过不断加大的所谓“激励”,对拥有“客户资源”的员工个人争夺的竞争,从而形成了一种系统竞争力不断“淡化”,银行员工个体“竞争力”不断“强化”的经营模式。

(三)内控管理的方式过于陈旧

脱胎于传统银行管理模式的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仍主要是以比较粗疏的岗位分工为基础,通过制定制度、颁布制度,检查执行对违反制度行为处罚纠正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内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形成的工作状态是:虽然有制度及违反制度的处罚规定,但大量是否执行制度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岗位员工手中;管理层和员工面对的管理或业务操作领域跨度过大,数量繁多且还在不断修订和增加之中,使之往往难以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为此经验的积累显得十分突出。由于上述原因,加上员工流动频繁,管理层不得不日益增加培训、检查的频度和强度,并对违规处罚不断加码。这样一种“内控”管理的工作状态,其所造成的结果是:普通员工和管理层虽不得不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疲于奔命,内部控制水平却难有根本性的提高,而工作的效率乃至整个银行运行的效率却不断下降,进而系统竞争力也不断受到削弱,整个银行最终不得不日益依赖于对员工不断加强的“道德教育”。

由于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上述问题,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了因发展过快且无序,案件频发、控制力与发展不相适应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为了解决这些不良资产,又不得不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稀释”这些不良资产,而“加快发展”又导致更大的风险这样一种怪异的发展轨迹,从而使得金融杠杆对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支撑经济高效运作的金融基础亦受到削弱。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产生的这些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本身体制问题、市场体系问题等等,在此仅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略做分析。

(一)客观原因分析

这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时的产业基础有关。综观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跨国商业银行大都曾经历了从最初主要为区域中小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或“自偿性”融资服务,到逐步参与大型制造业及投资项目的融资服务,再到工业资本逐步与银行资本紧密结合,形成以明确的产业支柱为基础的“全国性”乃至“跨国性”银行兼并和业务扩张的过程。虽然嗣后在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在一些国家又经历了一个适度分离的过程,但是商业银行大都仍继续维系着与业已形成的传统产业支柱的紧密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基于其产业支柱的特点,商业银行进而又出现一些功能性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分明确的战略管理模式。由此可知,商业银行对产业支柱的依托,对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财务基础、经营特征、专业水准、战略管理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实际上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决定性意义。有鉴于此,对照我国近些年来组建的商业银行,除招商银行外,从建立之初即面临内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外有几大银行超大规模强势竞争,生存缺乏基本保证的恶劣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这些商业银行若要生存,除了单纯地以尽快“做大”为主要目标且主要通过对员工的强力激励来实现这一目标外,别无他途。因此,正是这种生存困境造就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维持生存为基本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有严重缺陷的经营模式。事实上,以全国通系统为强力产业支撑组建的招商银行,尽管始于南海边陲的蛇口,却以初具系统竞争力的经营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并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或可为此提供国内银行发展的历史佐证。反观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往从建行初始就一直试图建立自身的产业支柱却始终无法如愿,恰恰就是因为这些银行未能从资本形态上获得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省略”了金融资本这个商业银行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的结果。

(二)主观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篇6

根据总行党委关于2002年度中高层管理干部的培训安排,我们一行18人于10月25日至11月13日赴美国进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培训与考察活动。现将培训考察的收获与心得简要汇报如下:

一、赴美培训学习的主要内容

1、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

2、美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3、美国商业银行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与管理;

4、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5、美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产品分析;

6、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总行对下属行的控制;

7、电子技术在美国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应用;

8、美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

9、美国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美国商业银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1、重视经营环境的研究,注意把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与经营环境相结合,融入到当地的经济环境中去。

(1)注意与市场竞争环境相结合。在美国,财务公司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最主要竞争对手,而共同基金则是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最主要竞争对手。(2)注意与监管环境相结合。(3)注意与技术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自身的经营与管理。在美国,由于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多样性以及竞争的充分性,商业银行的整体市场地位正在逐步下降。

2、重视市场定位与奋斗目标的确定。

美国商业银行不管大小,从开业的那天起,就已明确自己的经营理想(vision)、经营使命(mission)和企业核心价值观(corevalue),从而注意企业文化的塑造、培育与传播。市场定位与奋斗目标的明确,有利于全行朝着统一的目标前进,全行员工也有了统一的行动指针。

3、重视业务的不断创新。

美国商业银行业务种类和金融工具(含货币市场工具、资本市场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繁多。根据市场与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是美国商业银行的一大特点。目前,美国商业银行开展得比较多的新业务品种有:租赁型业务、客账购理业务、贷款买卖证券化业务、锁箱收账业务等。事实上,推动美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原动力主要有三种:(1)CoSt,即成本;(2)CUStomeR,即客户需求;(3)ConVenienCe,即方便性。另外还有一个C,就是CompUteR(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和润滑剂,先进的信息技术是美国商业银行业务增长与效益增长的基石。在美国,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比率为65%。证券化意味着贷款卖掉,贷款卖掉使原来的融资性业务变成收费性业务。

4、重视风险管理。

美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销售(信贷员)与信贷质量管理(信贷分析员、信贷检查员、次级贷款管理员)是严格分开的。从以下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1)对所有贷款的质量进行详细的划分,一般分为12级;(2)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大量应用;(3)十分注意利率风险管理,把利率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4)年度信贷检查一般采取外援法(即信贷检查外包),聘请咨询公司中经验丰富的人员(往往是已退休的信贷员)进行检查,以提高信贷检查的客观性,同时也可节约雇佣专职检查人员的成本开支。

5、重视贷款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在美国,每一家银行的信贷政策都是一大本,写得非常透彻,规定得很细致,并且注意适时调整,每年审核、修订一次。美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十分注意行业授信总额的控制和各级风险贷款比重的控制,如“911”导致航空业整体严重下滑,房地产业贷款过分集中等问题。

6、重视效率比和成本控制。

效率比=(非利息支出-无形资产摊销)/(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由于利息支出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因此无法控制;而非利息支出则有办法控制。在美国,各家银行竞争到最后,产品差不多,服务差不多,差距只在成本和效率比上。目前,美国各家银行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降低成本,控制非利息支出的比重。

7、重视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营销理论创新。

美国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客户需求的变化,银行的营销理论也相应地发展创新。20世纪50-80年代营销理论的基本原则为4p,即产品(好产品)、价格(合理价格)、场所(适合的营销地点)、促销(特色营销措施);90年代营销理论的基本原则为4C,即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的成本、购买的方便性、交流与沟通。

8、重视客户关系管理(CRm)。

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和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是有很大差别的。现代的客户关系管理十分重视不同渠道客户信息的整合和客户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挖掘客户信息的潜在价值,做到不移动客户,只在组织内部移动客户信息,让客户信息在组织内部得到共享。

三、对我行造就一流现代商业银行的几点建议

1、明确我行市场定位与经营理想、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此次美国之行,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美国商业银行的办事理念与方法。永远不变的东西是永远变化的,商业银行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要紧跟形势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美国商业银行永远不会对客户说不,它会想方设法去帮助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客户而存在。我行到底是往综合化方向发展,还是往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这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回答和在全行必须明确的问题。我们必须不断修正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轨迹,否则就会走弯路、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会左右企业的行为准则与企业文化。因此,我行树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也十分重要。

2、大力发展中介型、收费型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整体市场地位下降是历史的必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72%,而美国这一数字在1860年就只有71.4%,预计20年后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会下降50%,甚至不用20年。传统存贷利差收窄也是大势所趋,因此扩大不占资金、无风险的中介型、收费型业务必须提到全行的议事日程上来,应日益重视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品种创新,不断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只有这样,一家银行才能永续经营、不断发展。

3、处理好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商业银行不能做现有法律法规的“奴隶”,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怎样合理地规避现有法律法规。企业成功的两大法宝:一是降低成本,二是不断推出新产品。我行应该推出一两个在未来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如信用卡、私人理财等。

4、控制费用,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效率比。

严格控制我行非利息支出的过快增长,对各分行非利息支出进行更加严格审核;出台各项业务处理的单位平均成本标准,以供各分行控制各项费用支出进行参考;重新设计我行独特的内部成本利润考核机制和客户经理的成本利润考核机制,实行内部计价核算办法。

5、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行科技立行战略。

美国商业银行非常有意识、非常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银行内部的运作效率,改善银行的服务质量,其信息技术支出是仅次于人员工资的第二大项支出。同时开展技术外包,专注核心业务,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本行市场核心竞争力。

6、积极探讨到美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可行性以及途径。

走出去发展也是我行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由于美国中小银行众多,通过跨国购并美国中小银行进入美国金融市场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我行可以组织专门调研小组对此事进行前期调研。

四、对我行个人业务发展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一)我行个人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个人业务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个人业务战略定位也不明确。

当前我行在将个人业务作为整体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公司、同业业务的必要补充,是要持续投入以便全面参与未来的市场竞争还是限制投入任其自然发展等等重大问题上,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分行对个人业务发展不重视的问题。个人业务的发展规律与同业、公司业务有着本质的不同,只有在客户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业务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显现出稳定的效益。因此是否发展个人业务,存在一个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如何平衡的问题。目前我行个人业务核心竞争力还未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业务在我行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不明确,没有从改善全行业务结构和逐步实现全行经营重心调整的高度上来谋划和推进个人业务的发展。

2、保障个人业务快速发展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管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目前我行保障个人业务发展的决策、管理和科技支持岗位设置不够完善,职能与职责划分不够明确。现在只有深圳、福州、上海、北京、重庆、厦门6个分行设立了个人业务部。组织机构上的欠缺弱化了全行个人业务的管理与发展功能,直接影响了个人业务的运作效率和发展速度。同时我行个人业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许多分行个人业务管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且没有专门的个人业务营销队伍,制约了个人业务发展。

3、现行业务发展考核机制,难以对分行发展个人业务形成有效的激励。

现阶段,我行业务综合考核的核心主要是利润和存款。在2002年千分制的综合考评体系中,个人业务仅占70分。在这种政策导向和考核机制的驱动下,各地分行的业务发展投入和资源分配必然以对公业务为重点,将个人业务置于从属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我行个人业务的发展。

4、科技支持不足,个人业务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我行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个人业务科技保障机制,缺乏有影响力的核心产品,高端客户群体规模较小,管理资源和人才储备也不足,许多重要的业务指标在同业中处于落后地位,发展个人业务任重而道远。

(二)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决定了我行不得不发展个人业务

市场因素:个人业务60%的市场份额与容量决定了我们必须而且应尽快抢占这一市场,我们不可能老是在40%的市场份额中打拼;中产阶层或富裕阶层的加速形成,也为个人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美好前景。

监管因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规定即将出台,必将从利益机制上促动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收费性的个人业务;混业经营、利率市场化、外汇管制放宽三大因素也将为个人业务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技术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点有限的中小银行发展个人业务、甚至超过大银行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中小银行发展个人业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无形服务网络,打通自助服务设备、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等服务通道或渠道,为个人目标客户群提供快捷、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本行因素:本行在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有形服务网点布局已比较完善,为我行个人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有利条件;本行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业务发展重点,存在业务结构不断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个人业务将成为本行业务结构动态调整中必须日益重视和加强的业务门类。

(三)我行个人业务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总体发展思路

按照总行党委“一个定位、三个战略、两个结合”的战略方针,根据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我们认为现阶段我行应将个人业务定位为全行业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持续投入,以中高端客户群为服务对象,创新核心产品,塑造核心竞争能力,在今后五年左右逐步将个人业务培育成我行的主导业务门类之一。个人业务的这一战略定位,体现了从行情出发和动态发展的原则。个人业务具有投资回报期相对较长的特点。从我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个人业务定位为全行业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使其成为加强点,保持合理投入,采取积极进取的发展策略,实现同业、公司、个人业务的协调发展,提高我行综合竞争力。

今后几年全行个人业务发展要继续坚持“以银行卡业务发展为主线,以营销与和创新两个动力,以业务联动、差异化服务、分类指导为基本策略”的指导思想,在具体运作上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坚持走产品品牌带动、批发化运作的发展道路。

个人业务具有客户分散、需求多元化、对关系营销依赖程度低的特点,其业务发展规律、市场营销方式与公司、同业业务有着根本的区别。现阶段国内各家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产品与服务同质性很强,从自身行情出发,我行也不可能采取拼网点、拼人员、拼投入的粗放型市场竞争模式,因此下大力塑造我行个人金融核心产品品牌,提升其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已成为我行在个人金融同业竞争中把握主动的关键。只有在市场上形成了个人金融核心产品品牌,我行才能通过“无形服务延伸”培育广泛而忠诚的个人客户群体。而且实施品牌带动的个人业务发展策略,也是境内外银行普遍的成功经验。为此,今后三年全行要一步组合包装现有个人金融产品,以强有力、立体化的市场宣传贯穿于营销工作的整个过程,按照总行党委的要求,全力打造兴业卡、银证通等核心产品品牌,加快优势产品的推广营销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潜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要进一步加强个人业务营销队伍和营销体系建设,推动营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将个人金融产品品牌塑造与日常营销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强化个人业务的营销管理,针对目标客户策划和组织统一、有效的特色营销攻势,使个人金融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和本行形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带动个人业务全面发展。

我行作为中等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要实现大的突破,必须实施业务联动发展策略,突出以批发性为主的业务拓展模式。为此,我们必须紧密依托全行的主导业务和核心客户,推动个人业务与公司、同业业务联动,通过交叉营销,与核心客户建立紧密型的利益纽带,获取综合效益;必须推进个人资产、负债、中间业务联动,进行个人业务产品的捆绑式销售,为个人高端客户提供综合性的个人金融服务;必须实行本外币业务联动,通过多方位的产品链接构筑我行的服务优势;同时还必须实行全行上下总分支行联动,有效推进行际间合作,形成内部合力,发挥整体优势。

2、坚持走以中高端客户群为中心、实行差异化服务的发展道路。

按照金融界公认的客户价值“二八”法则和境外银行的成熟运作经验,要提高个人业务的经营效益,必须首先细分个人客户市场,分析高端个人客户的个人金融需求,提升对高端个人客户的服务能力,不断培育和扩大高端个人客户群体。我行作为中等商业银行,在个人业务发展上更要走集约化的发展路子,明确客户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户拓展与维护工作。当前,我行个人业务的重点客户定位在具有良好个人信誉和一定文化层次的中高收入阶层。现阶段,主要依托同业、公司业务拓展高端个人客户,重点发展电力、电信等具有相对垄断性质的行业和it、媒体等快速发展行业以及律师、广告策划等热门行业的从业人员、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中高层行政人员以及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个体工商户。

要将市场细分不断推向深化,使之贯穿于个人业务发展的全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今后三年我行要有计划地推进个人理财中心的试点与推广,整合与创新个人理财产品,打造全新的营销渠道;导入客户关系管理,根据个人客户对本行的价值贡献,出台不同的服务标准,针对高端个人客户提供综合化、增值性、个性化服务,增强对高端个人客户的吸引力。

3、坚持走分类指导、重点(区域与业务)突破的发展道路。

从当前各分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个人业务全面启动时机尚不成熟,为此今后三年必须根据我行整体发展战略、各分行的经营规模、区域经济特点、个人业务发展潜力、财务资源与管理基础等因素,对各分行划分类别,在目标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创新、业务与客户定位、资源倾斜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同时根据各分行的具体情况,明确业务拓展的重点领域,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形成各分行的经营特色和工作亮点。对于总行确定的重点分行,要在政策导向、资源配置、业务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其优先发展、以点带面。今后三年我行个人业务的重点分行,可以选择公司和同业业务已达到一定规模、个人金融资源丰富、个人业务管理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分行,通过局部突破,带动全行个人业务的整体发展。

今后三年在产品定位上,要以银行卡业务为主导,在继续强化储蓄卡市场渗透力的基础上,加快信用卡项目运作,塑造兴业储蓄卡、信用卡“双卡理财”的市场形象。同时坚持产品选择的收益取向,重点开拓有利息收入、有收费收入的个人业务。为此,在推动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以汽车、住房贷款以及多种类短期贷款为主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继续拓展银证通、保险、代销基金及其他有收益的业务,探索性地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逐步培育银行卡、个人消费信贷、个人理财三大支柱业务产品体系。同时围绕核心产品,加大业务创新与市场营销力度,争取在局部领域形成业务特色和规模效益。

4、坚持走依托现代信息科技、打通无形服务网络的发展道路。

个人业务要实现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应用与支持。今后三年我行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推动个人金融产品创新,提高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含量。要增强对市场客户需求、特别是高价值客户需求变化的敏感性、洞察力和预见性,并强化科技对个人业务创新的支撑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争取在特色产品和局部业务领域确立我行的优势地位。

要按照总行党委的要求,积极推进无形服务渠道扩张,逐步打通个人业务的电话银行(呼叫中心)、网上银行和自助服务终端三大服务渠道,将虚拟服务网络改造成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和服务中心。结合整体银行系统建设,今后三年我行还应当考虑构建个人业务的三大技术平台:一是个人负债业务平台,对传统本外币储蓄、借记卡、代收代付等业务进行整合;二是个人投资理财业务平台,包括银证通、银保通、银基通、银期通、银债通、银汇通、银金通等;三是个人信贷业务平台,包括质押贷款、按揭贷款等,并构建单独的信用卡业务系统。同时要建设个人业务数据仓库以及个人客户经理绩效考核与个人客户综合效益评价两大分析系统。通过提高个人金融产品创新、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我行个人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5、坚持走对外联合、外包合作、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篇7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商业银行;信息整合;产品管理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商业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中的存贷利差优势日趋缩小,拓展业务格局、完善业务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已成为银行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要素。而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整合等对接互联网技术优势的发展路径,则是银行谋求变革、创新发展、拓展利润空间、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一、引入大数据思维的意义

(一)拓展客户渠道

引入大数据思维,可对存量客户进行深度分析、整合,更有助于获取新客户。通过对客户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可使银行更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而优化服务体验与营销内容,构筑起交互式双向互动链条,获取更多有效客户。

(二)细化经营管理模式

随着金融脱媒趋势加速,互联网与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日趋深入,客户面临的产品选择日趋丰富,客户对产品消费与资金管理的需求日趋多元,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利润核心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下的激烈竞争。将大数据思维贯穿于覆盖资产端、负债端的全面链条,可助力银行将资产规模化管理转变为资产效率化、增值化、精细化、品牌化管理,剥离低效率资产,强化产品输出,打造核心实力。

(三)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在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客户存量丰富,且客户的信息变化速度很快,其核心业务、财务指标、关联企业、资产质量、未来现金流预期等要素的变迁均存在较强的时效性特征。应用大数据思维,则可以整合历史情况、平衡当前数据、挖掘未来信息,进而构筑起纵横联动的立体化、多维度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管控风险源头,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应用大数据思维的基本策略

(一)打造集成式产品线

立足银行在产品设计、资金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优势,打造集成式产品线,可为客户提供开放、多元、立体的产品与服务,有效整合“信息流”与“资金流”。比如,工商银行推出的“电子供应链”产品、中信银行研发的“上下融通”产品、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2.0系统等,就是通过整合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交易信息,动态管理其现金流量,以上下游企业的核心商品为授信着力点,打造贯穿整条供应链的集成式授信产品,实现了价值共享。此外,还可以对接大数据思维,打造“商圈类”集成式授信产品。即在存量客户中挖掘出某个商业集合体中的核心企业,以其自身所有的产品资源与资金流为主导,对接其周边企业,围绕此客户生态圈,整合海量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结果高效筛选新客户,科学防控风险,打造出轻资产产品线。通过构筑此类集成式产品线,为客户提供产品增值、资产管理、融资保理、综合授信、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以开放的产品体系有效降低沟通与营销成本,提高授信效率,简化产品审批环节,加快客户资金回流速度,形成集成优势,节约管理资源。

(二)全面整合客户信息

科学地获取、分析客户,打造交互式沟通模式,进而使客户对银行整体品牌产生认同感、建立忠诚度,才能使产品营销、品牌价值输出、内控与风险管理等其他环节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而大数据具有数量大、数据类型多样、时效性强、价值密度低、真实性难保证这五个显著特征,在应用大数据思维整合客户信息、描摹客户蓝图时,要格外注意对数据进行科学收集、筛选、加工、分析、分享,保证数据整合的系统性、专业性、精准性、有效性、时效性、实践性。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对接人民银行及第三方征信机构、税务与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的企业信息,结合银行内部获取的企业现金流量沿革、大额资金流向、销售与成本数据变迁、主营业务及管理人员变化等信息,动态整合数据,实时调整服务模式和产品战略。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深挖用户习惯,以情景惯性、用户属性、使用习惯与偏好等多个考量要素分解客户需求,使产品设计、营销、管理、反馈等环节更加精准、到位,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中,提高客户粘性,打造品牌效应。

(三)构筑智能驱动体系

将大数据思维应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多个环节,使智能分析、数据整合成为银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更好地发挥信息化优势。一方面,要纵向联动产品设计、客户营销、风险管控、定价管理等多个内部经营环节,将量化分析思维贯穿于多个环节,做到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反馈一体化,实现交互管理。另一方面,要横向联动多个职能部门,强化沟通机制,不断对产品模式和客户评级进行动态调整,构筑实时化、智能化业务驱动体系。

三、结束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引入大数据管理思维,深挖数据价值、实现数据增值,对提升当前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性意义。打造集成式产品线、整合客户信息、构筑智能驱动体系等策略的应用,可助力商业银行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银行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萍.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转型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6,(30):139-140.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教学硬件;教学软件

1引言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在我国本科教育系统中居3本或2B类的普通本科院校位置,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性,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基于这一培养目标探索专业的设置和选择独特的课程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办法。因此,独立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课程应根据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教学改革。笔者长期担任该课程教学,对于该课程教学的不足和关键环节有着切身体会,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真实操作环境的模拟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内容、体系、模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因此增加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体系不明晰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目前关于独立学院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还非常模糊,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模式,很难确定其目标的具体标准,进而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高职、专科类的教学主要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教育,如银行前台的会计、出纳、综合查询、信贷等基础业务;一本和二本院校则更偏重于银行的中间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的实践学习;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实践课程设计类似于高职和专科类培养要求,却没有高职专科学校的专业化,体现不出独立学院银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从而影响到学生将来就业的竞争力。

2.2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

在商业银行的实践教学中,上机操作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近年来一些独立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建设模拟银行实验室等,但大多都在计划中,真正落实的院校少之又少,即使某些独立学院建立了实验室,其银行模拟软件普遍依托aSp.ne和JaVa技术开发web服务应用平台。基于操作ie界面的web服务,虽具备远程教学、管理方便等优点,但操作平台及界面与商业银行现行柜面系统差别巨大,仿真度低,无法支持密码键盘、票据扫描器等外设,难以训练学生的实操技能与技巧。同时很多独立学院软硬件的维护和开发缺乏自己的专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较为混乱,缺乏对实验室的长远规划,虽然已有少部分独立学院在硬件配置上进入了先进行列,但更多的是硬件设施落后难以支撑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除了像银行实验室这种模拟仿真配置设施外,很多独立学院还不能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环境的实习机会,如去银行去实习,没能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后上手较慢、动手能力不强。

2.3教学软件条件有限

实践教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施做基础,还需要教学软件条件做辅助,而软件条件的建设主要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建设,拥有强大师资的学校教学软件才能完美的推动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与创新。从长远来看,教学软件条件甚至比硬件条件的作用还要大。目前,独立学院存在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失调的问题。教师结构不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教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刚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部分来自于外聘教师。青年教师缺乏社会经验、缺少科研基础和实践积累,而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一般都只是限于完成课时,与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帮助不大。另外,该门课程对实际操作有要求,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师。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3.1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于这一培养目标,可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对于银行类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该以职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关键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首先,银行职业应用能力体现出的是职业的应用和创新,不是流水线的技能培养。例如我们在银行信贷调查过程中,如果只按照流程要求提取客户的相关资料,而不考虑现实情况的差异,那将会增加银行大量风险。其次,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发展高度,银行对人才自身的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会更加的高,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可能会更有优势,那么我们在实践培养中可偏重于学生在银行发展业务中的营销能力培养。最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是学生在人才竞争中的有力砝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介绍并推荐目前最常见及其含金量较高的证书,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所建立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把素质教育、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三者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关系。

3.2完善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

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要重量兼质。首先学校要根据专业人数的多少,配置相应数量的电脑和软件,尽量能做到上课学生一人一台电脑,方便学生操作;教师多从知识、经验、阅历出发,应用先进的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促使学生对理论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能够透过业务表面现象深入分析金融领域的本质问题。其次,学校还应参考任课老师的建议及借鉴其他学校的使用情况,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软件。银行模拟软件普遍包括储蓄业务、对公业务、信贷业务、业务、特殊业务、系统管理等教学功能。目前软件的使用一是来自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二是学校自我研发。对于师资强大的独立学院,建议研发自己的模拟银行软件,结合本校专业特色,配合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此外,学校可以借用自己的内部资源,比如有和自己业务往来的银行,与其展开合作,建立银行业人才培养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们为积累就业阅历到商业银行实习的强烈需求,帮助学生们更加熟悉商业银行的基本运作,获取更为切身的从业感受和体会。

3.3提高实践教学软件的条件

在教师队伍方面,应注重老中青年教师的结构合理化。学校应聘任高水平的外聘教授或专家为学科带头人来帮助一大批年轻教师尽快取得巨大进步。目前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师基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讲师职称,专业基础都比较好,可以定期聘请银行的在职人员到学校给教师培训;学校在业务经验方面,一是制定教师进修培养条例,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到实验教学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并定期选派教师到银行进行业务实践;二是请金融机构的人员做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师,让他们把工作经验带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来,进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促进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万佳.独立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改探讨[J].北方经贸,2012(5).

[2]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6).

[3]范淑芳.《商业银行经营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1).

[4]许崴.创建“实验银行”培养金融人才综合业务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篇9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没有覆盖所有的岗位。当前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工具的运用较以往频繁许多,也出现了很多新兴的业务,但是针对这些业务,多数银行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在细节处理上缺少规范性。同时内部控制不能全面覆盖风险点,某些现行的制度和规范存在一定风险防范局限性。其次,缺乏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多时候内控制度并没有考虑到在现实中的执行度,在对下级员工的业绩审核中,多数以数量或金额来衡量其绩效,其实工作的合规性也应该纳入考核的标准,使得整个员工队伍都重视制度,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长远的发展。

2.信息渠道不畅。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层次多,信息的收集、传送、分析的手段落后,致使全面、准确、快速传输信息的目标无法实现。内部控制程序没有较好地贯彻到每一位员工,员工对自己在内控程序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清楚。信息的交流没有畅通的渠道,许多信息无法共享。

3.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影响内部控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中行、工行、建行、农行为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这四家银行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而这种国有独资制度必然会导致难以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构。其原因有三。首先,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独资的银行,其所有权是国家,国家作为监督人既不拥有剩余索取权,也不承担资本损失风险,这必然导致监督人员监督目标的缺失。其次,国有商业银行不同程度上存在粗放经营的行为惯性。在同行业竞争中,国有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资产无法消化,资产失去流动性,当面临支付危机时,国有商业银行违规违章经营,高风险运行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第三,国有产权制度导致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难以规范。在国有产权的委托――机制下,政府与银行的关系存在着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一是政府很难协调政府的目标与银行的经营目标;其二是政府很难界定对银行的监管到何种程度才能既使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又不束缚银行的经营活力;其三是难以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的一种以行政权力为主的委托、关系。

二、推动金融创新工作,全面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1.重视流程梳理,降服细节中的魔鬼。“流程标准化”是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制度落实的基础。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加强流程梳理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梳理流程,将各个部门职责贯穿起来,强调部门在流程中的职责,才能为实现”流程银行”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流程梳理中,要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强化量化标准,做好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的收集工作,建立数据基础。一要对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设置各种记录要求,将操作事实定量化,有迹可循;二要将定量化的记录整理成数据,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

2.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外部监管,促使其内部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风险的根据手段。内部控制是商业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根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可高度概括为“制约”两个字,体现在:一是双人原则,又具体体现为双人签字。银行不能一个人说了算,正副领导要双人签字,银行重要事务才能得到执行。_二是在组织机构上严格做到审贷与发贷的分离,不仅可以防止风险,而且可以防止贷款被欺诈。三是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要求内部审计有适当的地位和适当的报告程序。一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应监管者的要求,在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目的是促进董事会有效地行使其监督权。四是在银行内部建立合规性检查部门,因为如果一旦银行违法,不但损害银行名誉,而且可能招致巨额罚款。所以必须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和章程的执行。

3.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董事会负责审批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战略和重大政策,确定商业银行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批准各项业务的政策、制度和程序,任命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董事会应当就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定期与管理层进行讨论,及时审查管理层、审计机构和监管部门提供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督促管理层落实整改措施。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各项战略、政策、制度和程序,负责建立授权和责任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建立识别、计量和管理风险的程序,并建立和实施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采取措施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4.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从而创造全体员工均充分了解且能履行职责的环境。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以确保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涵盖各项业务、全行范围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估的方法和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商业银行应当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在全行范围内保持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避免因管理层的变更而影响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商业银行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应当事先制定有关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估,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篇10

企业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是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借助外部市场交易的原则,使市场的价格机制与企业的行政机制相互融合的管理方法。价格机制使企业内部实现权威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结合〔1〕,即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2〕。已有的内部市场化管理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并在国内众多企业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其在商业银行中运用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已经上市,但其内部仍有很严重的行政管理“硬约束”色彩〔3〕。历史经验表明,银行危机往往与其内部管理不善有很大关系。而银行陷入财务危机大多是不适当的贷款造成的〔4〕,因此,规范信贷经营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整体提升收益和控制风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照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原则〔5〕,贷款作为一种资源,可以成为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的经营性分支机构进行合理的贷款优化配置,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风险收益率。藉此,本文通过探索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方法,以期提出建立信贷经营“软约束”管理模式的思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考核及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定年度考核指标时,仍习惯于制定贷款、存款以及中间业务新增规模指标来作为考核的硬约束。这种刚性管理,忽视了各分支机构的自然禀赋、客户资源、人员素质和管理文化差异,难以发挥其自身长处,不利于激发各分支行经营的激情和能动性。

银行每年的各种资源都是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在各分支机构间进行分配的,考核越好就越能分配到更多的利益。对各级分支机构而言,完成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是年度经营的第一要务,却往往忽略了银行的综合风险控制及贷款组合效益。表1是我国某商业银行2005与2010年业务考核指标对比结果,该银行主要考核的是年度计划完成率。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该银行当前的考核体系较5年前有了较大进步,开始关注资本占用、注重银行的真实盈利能力,但仍然未摆脱传统的规模扩张导向的“硬约束”管理模式,偏重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缺乏以风险收益(RaRoC)①最大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而这种硬约束管理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现有的各类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均未能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目标短视和经验性考核仍然占据主导地位〔6〕。如何科学地选择考核指标和确定权重,建立更为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需要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未建立以风险收益最大化为核心且符合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其盈利能力的评价尚停留在Roa、Roe、成本利润率和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层面上。

(3)现有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未充分考虑各经营机构的特色和优势,指标分解均等化,造成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营风险上升。因此,如何通过构建信贷管理的组合优化配置模型来匹配贷款资源,从而建立银行内部的市场化管理体系,并且通过经济杠杆、内部价格等软约束手段来最大程度挖掘各分支机构的潜力,这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软约束管理和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一)软约束管理模式

Kornai最早提出预算软约束〔7〕,它指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机构(政府或银行)未能坚持原先的商业约定,使企业的资金运用超过其当期的收益。预算软约束的存在,扭曲了企业的激励机制,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的竞争秩序。后来,这一概念被充分研究和拓展,其外延和内涵都得到很大的扩展和延伸。本文所指的软约束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机制相关,其内涵是商业银行不再简单地运用年度下达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的规模考核硬指标,而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标尺,以内部资金价格及业务板块的考核权重为手段,设计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实行动态调整,同时运用组合管理技术匹配稀缺的贷款资源,以“无形”的经济管理之手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规模目标的管理模式。建立软约束管理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立以综合风险收益最大化为核心的长期经营目标管理理念;(2)淡化以行政化为主的指标“硬约束”管理方式,充分运用“软约束”管理的思想,科学设计市场化考核体系;(3)运用内部资金价格、业务板块考核权重等经济杠杆进行有效管理,使“软约束”能硬起来;(4)形成基础考核体系长期稳定,短期专项考核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

(二)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由于银行经营的风险特性,我国银行信贷经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贷款领域。银行最大的资源是贷款,而贷款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有限的。目前对于贷款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运用现代组合理论进行贷款资源优化配置研究。morgan和Golinge建立了商业贷款组合有效前沿模型,分析组合风险最小情况下的贷款配置〔8〕。altman从单位风险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建立公司债券和商业贷款组合分析模型〔9〕。这些研究主要运用markowitz的二次规划模型构建最佳贷款组合〔10〕,实现贷款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11~12〕,该研究主要从风险计量、资源配置、产品定价等角度探讨贷款的风险管理。目前国内关于银行信贷经营研究主要集中在贷款的优化组合和风险防范上。但是银行信贷经营不仅仅是贷款,还涉及存款、中间业务等综合收益,同时利用贷款自身特征对商业银行内部进行市场化管理的研究较少。围绕商业银行长期战略目标,本文提出以信贷综合收益(包括贷款、存款、中间业务)RaRoC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现资组合理论构建贷款组合优化配置模型,以最小的贷款资源获取最大的综合收益,建立符合商业银行长期战略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1.风险收益RaRoC的计量

RaRoC是一个兼顾收益、风险和资本的综合性指标,因此在商业银行内部可以作为市场化管理中的价格机制协调各个经营性分支机构的贷款配置。构建以综合收益RaRoC最大化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和贷款资源配置的管理体系,其重要前提就是RaRoC的合理计量。我国银监会对RaRoC的定义式为: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资本=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现状和监管现实,本文参考银监会的RaRoC定义式,以银行信贷业务综合风险收益替代贷款风险收益,以银行计提的拨备替代贷款的预期损失,给出本文的RaRoC计量模型如下:RaRoC=信贷业务综合风险收益经济资本,信贷业务综合风险收益=(信贷综合收入-信贷综合费用成本-营业税-计提的拨备)×(1-企业所得税率)。其中:信贷综合收入=贷款收入+存款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信贷综合费用成本=贷款资金成本+存款资金成本+营运管理成本。

2.以RaRoC最大化为目标的贷款组合优化模型

信贷业务综合收益下的RaRoC在商业银行内部市场化管理中体现出价格机制,可以运用组合技术对贷款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实现各个经营性分支机构的市场化调节,取得以最小的贷款资源获取最大综合收益的经营效果。商业银行信贷经营进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贷款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再以贷款作为管理目标,而是对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性分支行在贷款配置过程中加以软约束条件。因为每个分支机构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单位,接受其管理和考核,而贷款资源又是各个分支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从而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的内部市场化管理。

(1)目标函数的建立。假设某商业银行a有m家经营分支机构,ai(i=1,…,m)表示该银行第i家分支机构,其相应的综合收益RaRoC为Ri。假设银行分配给第i家分支机构的贷款规模比重为wi,那么可以得到银行贷款组合综合收益RaRoC(Rp)目标函数式:maxe(Rp)=∑mi=1wiRi。

(2)约束条件的建立。贷款组合模型的约束条件可以从权重比例约束、贷款总体风险以及银行监管约束等进行限制:∑mi=1wi=1,0≤wi≤1,(1)σ2p=∑mi=1∑mj=1wiwjρijσiσj≤σ20,(2)DLRi=Li/Di≤DLR0。(3)其中,式(1)贷款比例约束的含义是对于任何组合贷款的比例都不存在买空卖空行为,因而贷款比例都是一个非负且小于等于1的数;式(2)中σi是第i家分支机构ai的标准差,σp是银行贷款组合收益标准差,σ0是商业银行整体贷款组合的既定标准差,ρij是Ri与Rj的相关系数;式(3)的DLRi是第i家分支机构的存贷款比重,Li为期末贷款余额,Di为期末存款余额,DLR0是管理行根据监管要求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的约束下属经营机构而设置的存贷款比重。上述模型可以在监管控制下有效地实现贷款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使银行综合风险收益最大化。管理层通过定期调整(比如每隔半年重新计算贷款分配比例并作相应调整),实现贷款优化配置的市场化软约束管理。

3.内部资金价格和业务板块考核权重的调整

通过调节内部资金价格和业务板块考核权重,改变信贷业务综合收益RaRoC,运用贷款组合优化模型动态调整组合的贷款比例,实现市场化的软约束管理。

(1)运用内部资金价格的管理。在银行内部核算中,贷款收入等于利息收入减去内部资金价格,存款收入等于内部资金价格减去利息成本。因此银行在管理中可以通过调节内部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方法来达成经营目标,不需要再下达指令性的存贷款规模计划。假如银行需要分支机构发展存款业务,可以提高内部资金价格来引导分支机构的业务方向,使其主动将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存款新增的目标上。

(2)业务板块考核权重调整的管理。由于不同时期内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目标会有微调,此时银行高层需要对不同业务板块的经营目标进行调整,可以通过设置考核参数来实现。银行需要在某段时间拉动中间业务,可以对此项业务重设考核乘数,而考核乘数为3,意味着新增1亿中间业务在考核时按3亿计算,能够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构建基于考核权重调整的管理模型为:RaRoC=(各项收入总和-各项经营成本总和-税收成本-风险成本)/经济资本。其中:各项收入总和=a×贷款收入+b×存款收入+c×中间业务收入,a、b、c为考核乘数,正常情况下为1,管理层可以根据不同目标进行调整;各项经营成本总和=贷款资金成本+存款资金成本+营运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