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科技的好处十篇现代科技的好处十篇

现代科技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1:56

现代科技的好处篇1

关键词:信息工程技术;现状;发展

0.引言

在当前社会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在生产领域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带动了众多行业的发展。而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就立足市场,加大创新,以技术为依托,带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1.信息工程技术的概述

信息工程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技术。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在与日剧增,对信息工程质量也越来越高。而信息工程技术作为信息工程的保障,信息工程技术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技术,发展信息工程技术,不仅能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增长。信息工程技术代表着新一代的高科技,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1]。

2.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2.1信息工程技术起步晚

信息工程技术是新型的高潮技术,它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尽管我国信息工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是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工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问题,不利于我国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专业性信息工程技术人才不足

人才一直是制约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技术人才的匮乏,就阻碍技术的应用。对于信息工程技术而言,它主要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在信息工程技术应用过程中,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要求非常严格。然而就目前来安,我国专业性信息工程技术人才还比较匮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策略

3.1加大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工程技术的作用无可替代,加大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科技翻新速度的加快也促使我国必须加大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一方面,我国必须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加大信息工程技术研究,加大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联系,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并应用于我国现代社会各个领域,提高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2]。

3.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科技与人才是社会竞争的实质,而科技需要依靠人才去应用,针对信息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涉及到的专业比较多,对复合型、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要想促进我国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就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加强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专业信息工程技术的教育和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其次要加强信息工程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信息工程技术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就必须跟上科技更新的步伐,而这一过程就必须依靠专业性信息工程技术研发人才[3]。

4.信息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4.1智能化发展

信息工程技术是新型科技的代表,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信息工程技术的出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工程技术受到了高度重视,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信息工程技术处理的对象就是信息,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需要处理的信息数量也在与日剧增,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全面实现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发展也将成为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未来社会的竞争也将演变为科技之间的较量,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谁就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的生存下去。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加大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实现信息工程技术肚饿智能化发展,可以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处理,能够为现代化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在现代化企业当中,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为企业实现智能化、机械化作业,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并将逐渐深入到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4]。

4.2多功能、多业务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会加大人民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要求。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新一代的科技成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朝着多功能、多业务方向发展既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是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ip业务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技术提供多功能、多业务的服务也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5.结语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信息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社会发展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信息工程技术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为信息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带动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面对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工程技术要想更好地服务社会,带来更好的效益,就必须加大技术的研究,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朝着智能化、多功能化、多业务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强.试论当前人机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4,no.24410:144.

[2]郭梦楠.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科学中国人,2015,no.29014:138.

现代科技的好处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现代科技的好处篇3

【关键词】强化科技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强化创新观念;强化时代观念

人们头脑中始终总装着科技,在处理问题或事情时能否自觉地运用“科技手段”来“审视”一下所干的工作或处理问题本身呢?这是意识问题,可以说,我们已经习惯上的处事态度和思维模式已占据了其中的主要地位,限定了行动程序,决定了事情的结局。另一方面要加强“现代意识型”人才的开发和运用,改善人才结构,才能带动现代意识管理水平的提高。

1强化科技意识,转变科技观念

这一观念首先针对有些人对仓库专业的偏见及其由此引发的仓库管理者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现象提出来。在有些人眼里,仓库保管员与工厂企业看大门的属于一个类型,不同的是一个看人、一个看物,一个是带有意识的自己能走动的活动,一个是没有生机有形状的靠助力来活动的,在这些人看来看物比看人更简单。加之我们有些仓库管理者自己也因为仓库偏远,条件艰苦,工作劳累体力劳动强度大等等,就简单的认为仓库保管没有科学、没有技术,是“看物守摊”。正是由于这种思想淡化了许多同志的科技意识,许多工作或项目需要运用“科技”的时候却简单地应付过去了,以至质量不高、效果不好,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要在仓库的各个方面强化科技意识,把仓库管理当作科技知识密集的专业和工作来对待。形成人人讲科学重视科学的良好氛围,把用科技管理仓库变成我们大家的自觉行动。

2增强责任心,强化效益观念

我们现在的仓库人手少,任务重,事业经费有限,是制约仓库建设与发展的突出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增加人员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员是有编制名额限制的,增加人员是要增加管理经费负担的,增加经费也是有限的,必须想方设法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的仓库设施设备有的还很落后,有的部门宁肯花钱雇人来协助装卸物资,却不愿花钱更新搬运机械和改善作业条件,致使好多机械常年“闲置”。有的问题不单是钱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观念问题,是责任心问题,所以必须强化效益观念。

3拓宽革新思路,强化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知识经济要确立创新意识和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的观念。科学技术从发生开始就是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方法新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获取与运用,必须具有新的创意,要敢于想前人没有想过的问题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或干好一件事情,就必须有一种别人没有的勇气和精神。干好仓储事业,更离不开革新、创新之路。找准“着眼点”只是实施科技管理仓库的第一步,进入着眼点以后的工作会更难,更具体,更深入,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同时观念也要澄清,即创新和科技绝不是个人行为,而且要发展科技,实施“科技管理仓库”的战略,必须动员仓库管理者人人参加树立信念,使科技管理仓库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现代科技的好处篇4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自然伦理;道德伦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又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详细的定义和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伦理思想是我国传统优秀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现代伦理思想的集中反映。对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探讨,能使人们更好地学习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技伦理背景

(一)中国古代学者的科技伦理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对伦理学包括科技伦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科技伦理思想,对现代科技伦理思想,特别是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启示作用。儒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仁义道德寻求理论根据,认为仁义应当结合,还提出“与天地参”用来表述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的状态,儒家提倡爱民爱物,包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道家追求道法自然,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生物的生存是离不开环境的,认为和是理想境界。儒家和道家的这些思想对今人在处理和自然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西方科技伦理背景

西方的科技伦理思想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古代科技伦理思想肯定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功能,探讨了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科技道德的准则。近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强调科技道德并非起源于宗教道德,剖析了科技与道德的关系,提出了求实、怀疑、创新等科学精神,还进一步校准了科学道德准则。而到了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科技伦理思想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西方科技伦理思想探讨了科学家应肩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规定了科学技术领域的道德要求。总体来说,西方科技思想强调科技人员的主体性和科学的独立性,强调了事物的客观性。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技伦理学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们的主要伦理思想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揭示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他们深刻地指出:“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从而使道德观成为科学的道德观。其次,他们论述了科技与道德的相互作用,科技发展推动道德进步,道德进步促进科技发展,强调科技要为人类服务。他们重视生态伦理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二、科学发展观是现代自然伦理思想的集中反映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和谐作为与自然的相处法则。中国古代的哲人们早就用他们的思想把这个与自然相处的法则阐述了出来,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对自身看法的改变,对自然态度的改变,人们好像逐渐忘记了和自然和谐相处,而是认为人高于一切,把自己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对自然界的掠夺早已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被严重地破坏了。

(一)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

现代生态学和伦理学的研究证明,不管人类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它和自然及其它系统一样都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不能凌驾于任何一个系统之上。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社会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污染和科技的异化,变得日益严峻。美国学者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发表后,引发了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思考,加之人对自然权利与义务的深入探讨,逐渐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到了议事日程。

权利与义务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反映。人与自然矛盾的产生,隐藏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矛盾。在对自然索取的过程中,个人对自然的索取都会牵涉到其他人的利益,正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协调,进而渐渐地演变成整个人类社会跟自然的矛盾,自然成为了这种矛盾的牺牲品。

人对自然的权利是人为了保障自身的基本生存,主动向自然提出享用的权利,这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人和动物一样,都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作为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如果没有这些必需品,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但权利不等于利益。利益有正当与非正当之分,而权利则无此区分。我们不能把不正当的利益当作权利来使用。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对于自然界,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危机,所以对自然界的保护是我们不可推却的义务。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的思想,不仅将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包含其中,而且对这些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清楚的界定,提倡在处理和自然的关系上,不但要求人要有限地取之于自然,而且对于这种索取也应平衡各方面的资源,从整体上考虑到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样的发展观是适合我国的国情的,而且也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二)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有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全世界代内的所有人,不论国籍、种族、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均享有平等的权利。各个国家应当平等地去履行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国家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合作等方式实现这种平等。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利用了当时廉价的资源和能源,从自然界中肆意索取,由此而积累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污染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很多是被迫以牺牲一定的环境为代价,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代内不公平,把人类推到了环境危机的边缘,发达国家对治理全球生态环境方面负有不容推卸的主要责任。要实现全球社会的代内公平,就是要建立全新的全球伙伴合作关系,共同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科学发展观重视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的,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从前者来说,就是注重代内公平,既要求我们不断地发展,不停止前进的脚步,又要我们承担起对当代人的责任,把发展限定在可持续之内,注重对现有环境资源的保护。

有代内公平就有代际公平,代际公平是代内公平的深入,在我们注重当代人发展的同时,科学发展观也要求保护后代人的权利,是当代人对后代人所承担的单方面的义务。这种发展鲜明地体现在人类代际关系中,它使代际关系成为一个现代性的问题,人类后代是人类整体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体的当然成员,本代人要尊重后代人的基本权利和需要。科学地发展,要求我们去预测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避免其出现,而不是造成破坏后才去补救,这是由生态环境的不可逆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西方的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警告人们:不能通过扩大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方式来追求社会文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是符合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的,也是符合社会本身发展规律的,更是符合自然界的本质规律的。

三、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道德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功利性的发展观引领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以往历史无法比拟的物质财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在工业化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和对物的极端关注,这种只看物不看人的经济发展观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科技的价值理性被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科技活动中弥漫着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了满足人的物欲所需,整个20世纪人类利用掌握的高科技向自然进军,结果造成了大自然的污染,各种环境和生态问题接踵而至,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终日与机器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淡化,虽然物质生活在科技的迅速发展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空虚。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伦理规则。

科技道德伦理,是指人们在科技活动时对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学家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科技道德里人是主体,要体现人的主体性地位,科学发展观就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强调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体现了现代科技道德伦理的内涵。所以我们要通过研究人自身来开展科技主体道德人价值的研究,使科技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科技人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如果在科技活动中没有一个好的道德,对于科技的作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会埋没科技本身对人类有益的作用。人们必须围绕科技的人文社会价值进行研究,并不断地弘扬科技的人文精神。由于人们过多地注重科技的强大的实际作用,科技的功利价值几乎成了科技的全部价值所在,而科技的人文价值,却被人们淡忘了。科技的人文精神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却可以为我们改变世界提供好的方法。科技一旦与人文分离,就成了没有内涵的空壳子,所以,科技只有与精神合一,才是完整的。寻求科技与人文精神的合一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现代科技的好处篇5

一、发展战略要确立新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确定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只有坚持从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和我军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大局出发,掌握军队医院发展建设特点和规律,立足于单位实际,才能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思路。结合军队医院的实际来讲,确立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必须从四个方面人手:

一是放远眼光,把握大局。始终瞄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和我军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任务的新变化,结合医疗市场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家医药卫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在科学决断中坚定“服务市场、保障战场”方向,在把握大势中争取主动,认清军队医院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可能拓展的发展空问。

二是吐故纳新,树立新观念。结合深入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理论体系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努力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创业观、管理观、发展观,打牢谋划发展目标的思想基础。

三是把握实情,科学定位。全面分析研究国情、军情、院情、社情,特别是卫生资源、综合实力、学科人才、技术设备、体制机制等事关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深人研究,找准在国内、军内、地区所处地位,理清工作头绪,科学决策,调整发展规划。

四是着眼长远,创新思路。坚持与时俱进,着眼运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框架,才能描绘出军队医院长远和近期发展蓝图,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提出创新工作思路。我们西南医院党委正是在科学判断形势,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确立了“做行业典范、建一流名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和“目标牵引、主题经营、培育增长点、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这一工作思路,把“主题经营”的现代化医院发展新理念成功引入医院实际工作中,已经顺势推进了“管理质量年”、“优势发展年”、“文化建设年”、“标准规范年”、“品质提升年”等

阶段性目标,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医院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硬件、软件、效益整体提升,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日益凸现。

二、深化改革要谋求新突破

加快可持续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三个解放出来”和“三个反对”的要求,敢于打破传统的过时的体制,在继承和发展中确立起与时代相适应、与单位发展实际相吻合的新机制。推进军队医院制体编制调整改革逐步深化,应从三个方面力求突破,为实现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创新机制求突破。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积极与国际接轨,全面推行iS09000标准,确立现代管理体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技管理和医疗流程控制力度,构建现代化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新模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调整改革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劳动用工机制,坚持依法办事,合理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等等。这些有效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成功应用,有利于形成医院管理运行规范化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搭建支撑平台。

二是选拔任用求突破。深化改革第一难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从军队医院的角度讲,科室主任任用改革是推动改革深化的突破口,要大胆起用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才能激活医院科室领导干部任用机制。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推行多角度、大纵深、全方位的管理、人事、科研、医疗、后勤等各个方面一系列的改革,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制度化管理的转变,也才能激发起科技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抢抓机遇求突破。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发展,加快发展又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抓住了机遇就能赢得发展空间。从加快军队医院发展的需要出发,要紧紧抓住四大机遇。即,紧紧抓住进入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调整军队医院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一心致力于医院的建设改革,确定一系列军队医院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营造发展创新的浓厚氛围;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主动投身西部大开潮,利用我们西南医院学科技术资源优势支持“三峡库区”、“山区”、“老区”、“边区”的医学卫生事业,建立技术指导关系,每年派遣科技干部进行指导服务,进一步扩大西南医院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构建医疗集团、建设长江上游医学航母的网络打牢基础,为可持续发展开发稳定的卫生资源;紧紧抓住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机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重并举的路子,进一步加大引资合资、技术合作、成果转让等方式的合资合作开发力度,形成独具特点的新优势和新特色,使之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紧紧抓住调整改革的机遇,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全面推进军队医院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创新发展。

三、科技创新要拿出新举措

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军队医院的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上,具体包括学科人才、科技创新和医疗质量等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学科人才。学科人才是军队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服务市场,保障战场,关键在于加强学科人才建设。注重发挥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加快“院中院”建设步伐;积极挖掘和发展新兴前沿学科,形成军队医院新的学科经济增长点,创建军队医院品牌学科群;推出培养引进人才特殊政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同时,放宽眼界,多渠道引进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方阵。

二是深化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紧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优化组合科技资源,围绕“大项目、大课题、大协作、大攻关、大成果”的构想,实施“科技兴院”、“科技强院”战略,提高军队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新技术代表了当代世界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展示军队医院诊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医院夺取市场“制高点”的需要。始终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和发展趋势,加大引进高新设备力度,拓展医疗领域,高筑临床救治“平台”。我们西南医院要依托已经形成的“大器官移植”、“系列微创”、“基因技术”三大特色优势技术格局,不断推出新业务、新技术,形成由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军内首创、地区独有的诊治技术,构成优势技术学科群,成为军队医院发展的特色品牌优势。

三是优化质量体系。医疗质量是军队医院品牌的内核,是增强军队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支柱,必须把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医疗竞争愈演愈烈。抢占医疗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终体现在综合质量的竞争上。实现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两个取胜”的办院方针,以鲜明的质量特色增强军队医院综合竞争能力。努力适应“以医疗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医疗管理由行政行为向依法办事转变,医疗定向消费向选择性消费转变的新变化,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把握医疗市场运行规律,研究病人消费需求,找准军队医院发展方向;加强质量监控力度,把标准质量、环节质量、终端质量纳入质量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及质控网络;围绕降低医疗成本,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成本核算制度,把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全面建设要开创新局面

结合医院实际,稳步推进全面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着眼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和“两大历史性”课题,按照军队基层建设“五句话”总要求,始终抓住军事医学“龙头”,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人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必须立足于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大局,用活、用好、用足国家与军队及总部出台的配套政策,在精简中锻造精兵,通过精简,减少数量,保留骨干;在调整中铸造精制,通过调整,科学编成,强化功能;在改革中打造“精品”,通过改革,提升品质,内涵发展。必须以超前的眼光、负责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坚持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夯实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围绕军队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结合调整改革的思考,开创全面建设新局面,务必正确处理好影响军队医院协调发展的“八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加快发展与适度规模的关系。科学把握加快发展与扩大规模的比例关系,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又要调控好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模,使军队医院的各项建设走上协调、和谐、全面、持续的发展轨道。

二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经济效益是衡量医院发展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是经济效益的有力支撑,在追求高效益的同时,加大学科建设投入,以高水准的学科品牌效应提升经济效益,相互促进,互为支撑。

三是处理好提高效率与注重质量的关系。面对医疗市场竞争,提高效率成为必然选择,而高效率对保持医疗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处理好效率与质量的关系,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四是处理好高新技术与基础医疗的关系。采用高新技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础医疗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基础,二者不可偏废,在推广高新技术手段的同时,必须加固基础医疗。

五是处理好重点固强与坚持扶弱的关系。强势学科是军队医院的特色和优势,弱势学科是大型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学科布局需要,在重点加快强势学科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弱势学科的建设,做到强者更强,弱者变强。

六是处理好加大投入与产出回报的关系。加大投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需要加强市场研究和投入论证,确保加大投入能够倍增收益。

七是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安全稳定压倒一切”,当安全稳定与工作任务产生冲突时,坚持把安全稳定摆在首位,“保持零距离,确立零起点,追求零缺陷,实现零目标”。在稳定大局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大局稳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八是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物质发展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必须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上述关系,还必须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整体效能,使军队医院全面建设形成协调、和谐、持续的良好局面。

现代科技的好处篇6

关键词:地籍测绘3S技术现代测绘技术

1.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地籍测绘中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化测绘让测绘产品多样化,拥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大比例尺地形图是地籍测绘工作的常见项目,常规成图需要大量多野外工作,工作环境艰苦、流程繁琐,还要进行繁重的绘图及处理,成图时间长,产品种类单一,满足不了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数字化成图技术则具备高精密、更新便利、劳动强度小、易于实践与维护、快速的特点。使用方便、快捷测绘产品也更直观,与传统的测绘产品(地形、地籍图件)相比,数字化测绘产品优越性明显,作业流程的科学化、便捷化是数字测量的有一个显著优势,因此,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绘中得到迅速的发展。

2.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简称,GpS是以卫星为基础的定位导航服务系统。GpS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及灵活性强,操作方法简单,传送速度快,全球覆盖,生成准确的三维立体坐标,连续作业等特点。GpS已成为地籍测绘技术中重要的现代技术。地籍测绘中应用ptK技术,是通过技术测算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能达到厘米精度,然后将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成图系统,就可以获得地籍图。利用GpS(ptK)技术进行地籍测绘注意事项:第一,基准站的上空要开阔无干扰;距基准站200米之内不要有强的大的电磁源干扰影响测绘的精准性。第二,作业前,做好卫星星历的预报,选择卫星数多pDop值较小的时段进行ptK测量,为数据的客观性提供保障;第三,接受GpS信号的地带要开阔;有遮蔽地带接收卫星信号不好,从而不能得到满意的信号,影响地籍测绘工作的正常开展。

3.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GiS是地理信息技术英文的简写,GiS技术主要是应用与空间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建模、检索、查询、修改、更新、三维动态呈现、清晰输出成果的功能,同时能够实现空间提示、预报预测及辅助决策的功能。提示清晰的预报预测以及优质的辅助决策、拥有强大的多源矢量数据集成能力、快捷的地理空间分析和空间定位搜索能力、迅速的查询能力等,体现了自身强大的特点及应用优势。GiS技术是现代地籍测绘和管理应用中先进的新技术和管理技术手段。GiS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数据标准化、数据多维化、平台网络化、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化、应用社会化。GiS技术的系统集成平台是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系统间的通讯协作。利用GiS技术、系统数据库、外业、内业集成测图、扫描矢量及数字化测量、观测摄影的实践技术,进而建立全面信息,实现高效、现代化、信息化的综合管理与调控。

4.摄影测量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在现代地籍测绘中实现了摄影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摄影测量技术是利用先进的摄影器材及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提供全面、清晰、实时空间立体的三维信息。在摄影测量中一个明显的优势是与实物可以有一定的距离不需要近距离接触,这样就减少了外业总体工作量,从而是测量处理高效率完成,获取信息也更加准确和种类的多样化。在地籍测绘工作中体现了传统测量工作不能比拟的优势效用,也展示了远大的应用前景。随着全数字化测量摄影工作站的逐步创建,进一步发展了摄影测量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全数字化测量摄影工作站与摄影测量技术目前在地籍测绘及大型以及中型城市发展建设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及推广。摄影测量有显著的技术优势能够形成数字化、影响丰富、清晰线划的多重模式地图信息成果,最大比例能达到1:500。其中包括应用了高精密模拟应用测图设施、解析成图方式、三维立体化的坐标测图设施,通过计算机处理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全面汇总与采集,然后借助计算机实现高效数据处理,然后录入绘图仪器实现自动化的绘图。

5.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利用非接触传感器获得目标的时空信息,既进行目标的几何定位,又能获取非影像和影像信息非语义和语义解译,获取目标对象的几何与物理特征信息,为我们认识自然及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依据。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适合一些比例范畴小或中等的的地形图,获取信息。动态监测是地籍测绘中遥感技术最常用的方式。动态遥感监测技术以土地的利用率及相关资料为监测对象,以图形及数字等形式获取信息,借助计算机技术,将不容易辨别的讯息加工处理,处理为可辨别的讯息,制定好监测周期,把土地利用的周期变化进行全面监测,将数据进行对比整理,最终形成最科学的数据。遥感技术的进步使地籍测绘更科学更便捷,加之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地籍测绘的发展一定会更现代更科学,进而为城市建设基本数据地形图、各类地籍信息与丰富比例地形图的更新及数据补充,提供科学、现代、高效的处理方法。

6.3S集成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3S集成技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这三这三项技术全面集成,又相互渗透。3S集成技术利用三种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科学的地籍测量控制。空基与地基是3S集成技术的使用形式,空基是应用定位技术实现对地的高效实时观测,显著的优势体现在只需要设置很少的地面控制点位或者不用设置地面控制站,利用航天航空对各类遥感信息进行及时的对地观测定位及测量跟踪。地基集成利用车载以及舰载的准确定位导航和对地面及时跟踪定位、实时测量。3S技术为地籍测量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进而做好采集、精确分析、准确处置,是一种先进的地籍测绘技术。

7.结语

为了更好的为地籍测绘技术的更新进步及我国的经济腾飞贡献力量,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改进地籍测绘应用技术、手段方式的更新及进一步发展,使地籍测绘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及应用。利用数字测绘、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摄影测量、遥感技术、3S集成技术,加之现代的地面观测勘察设备,改变传统的手工测量使之成为数字自动化、电子信息化的现代测量,配合相关学科的发展,开拓地籍测绘现代先进技术,最终发展为地籍测绘良性先进的发展模式,为地籍测绘掀起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钱志远.浅谈测绘新技术的运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现代科技的好处篇7

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在此前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许多重要物理实验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许多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都得到极大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物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方法向其他学科转移,促成各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20世纪后半叶,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综合性极高,如红外和红外成像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等,都无一例外地与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密切相关,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各学科的发展.

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知识密集性、综合性极高,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近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向人们展示,现代战争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的较量.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离不开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成就,如红外夜视、激光制导、激光雷达、三相弹等都与物理学原理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这一切都表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物理学不但在历史上曾经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20世纪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且毫无疑问,21世纪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必将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大学物理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些都起着增强适应能力、开阔刘义洪盈赘大争物双教争敬沮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大学物理,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物理课的这一作用,特别为许多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专家所强调.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的学时一直少于理科.因此,目前实施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物理课内容在给定学时范围内一再精选后形成的.总的来讲,工科大学生的物理基础较薄弱,物理知识面也较窄,特别是近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的物理基础和现代工程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更显薄弱.如我们的课程基本要求中没有物性学、分子、原子核、粒子等内容;没有偏振光干涉、核磁共振、穆斯堡尔效应等内容;量子物理、统计物理等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甚为薄弱.这些内容,工科一般专业在后续课中多不再涉及,而它们恰恰是当今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所要涉及的,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物理课内容“老的多、新的少”.因此,更新内容,加强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基础知识,是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必须面向的首要问题.

二、工科物理课教学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困难的,不可能一嗽而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不应改变物理课作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应着力研究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物理基础;要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及有关近代内容的关系;应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加大力度,与研究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系统地研究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物理学基础(包括经典物理基础和近代物理基础),同时适当地介绍反映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时数少,只靠课程内容和体系本身改革回旋余地小,改革要将课内课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与课间关系诸方面综合考虑.(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保证经典的前提下,进一步精选经典物理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避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等,在整个经典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加强近代思想;在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要求部分,加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在校和离校后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加强现代工程技术物理基础专题,这部分内容应侧重物理原理,而不要停留在科普水平上,上述三部分内容的讲授学时,分别约占总学时的58%、27%和15%.

(二)开设物理类和技术类专题选修课(或讲座).物理类选修课:如现代物理导论、混沌、原子和分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嫡和信息、傅里叶光学、非线性光学、非线性力学等、技术类选修课:如现代工程技术专题、激光技术、光散射技术、全息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核磁共振技术、薄膜技术、换能器、红外技术、低温和超导等.选修课应着重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不追求数学严密性,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笔加教鞭不适应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有许多院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改变信息的包装形式,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像集成在一起,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多种感观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同时,这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教学的顺畅实施与高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21世纪教学手段的主体.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也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997年n月6日,中国物理学会正式宣布中国物理教育网建立.这就为网上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便,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从网上获取信息服务于教学.名校、名师更应在网上传播自己的教法和经验,使大家受益.

现代科技的好处篇8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认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突破:它最初的设计是单纯的来提高处理速度的高速计算器,到目前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大多数问题的智能机器,许多人继续研究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使人们可以轻松享受由计算机带来的便利。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解

计算机科学来源于对数理逻辑、计算模型、算法理论和自动计算机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计算机科学是用来研究计算机设计、制造及计算机信息获取、存储表示、处理控制等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包括其理论、分析、设计、实现和应用的系统研究。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包含各种各样与计算和信息处理相关主题的系统学科,从抽象的算法分析、形式化语法等,到更具体的主题如编程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和硬件等。

计算机技术是研究计算设备的科学技术,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可粗分为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几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包括:运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器设计、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设计、流水线原理及其在CpU设计中的应用、存储体系、总线与输入输出。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算起,计算机的发展已有六十多年,计算机无论从运算速度、缩小性、降低成本或者开发上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2.1“技术突破”型科技逐渐让位于“系统合成”型的科技

早期的三大发现(达尔文学说,能量转换,细胞学),在1925--1950年重大科技突破有40多件。而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则为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等寥寥几项。50年代后这种技术突破是越来越少了,70年代至今,我们人类似乎在循环一个周期,我们将从前的科学原理及技术挖出挖深,并且把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技术。就好像计算机基本原理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但论起基础仍然没有离开100年前关于程序与存储的设想。而阿波罗宇宙飞船技术,当中没有任何一项是新的突破,而是把原有的理论加以结合组织,并且排列有条不紊准确无误,通过实践得来。

从1904年发明电子管到1946年成功造出第一台计算机,耗时42年。而从发明半导体晶体管到造出半导体计算机,仅为10年左右。微电子精细加工技术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只用了2年不到的时间。超微细加工技术到第四代计算机的创造,可以说是同步突破的。“技术突破”型科技逐步让位“系统合成”型科技。

2.2向经济、社会文化、商业流通等各方面渗透

科学是绝对的第一生产力,从前是,现在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潜在生产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科研工作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工作的规模越来越大,难度和代价也随之加大,为求经济和社会活动能顺利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科技的广泛应用势在必行。

2.3强化综合性和专业化

从认识客观世界到改造客观世界,形成的专业化与综合性这样一对矛盾体。一方面要求深入客观世界,要求科学技术分工仔细,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国家政策和经济,又必须把细分的专业加以整合,毕竟许多工作单靠一方面专业是无法解决的。强化综合性和专业化,正因为此,电子科技渗透国民生活才不致造成极大的困扰或混乱。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景

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可以把它分为三维考虑。一维是向"高"的方向。性能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主频越来越高。像前几年我们使用的都是286、386、主频只有几十兆。到现在出现了奔腾4微处理器,主频达到2GHz以上。而且计算机向高的方面发展不仅是芯片频率的提高,而且是计算机整体性能的提高。二维是向“广”度方向发展,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就是无处不在,以至于像“没有计算机一样”。近年来更明显的趋势是网络化与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即在广度上的发展开拓。三维是向"深"度方向发展,即向信息的智能化发展。目前计算机"思维"的方式与人类思维方式有很大区别,人机之间的间隔还不小。人类还很难以自然的方式,如语言、手势、表情与计算机打交道,计算机难用已成为阻碍计算机进一步普及的巨大障碍。随着internet的普及,普通老百姓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强烈需求将大大促进计算机智能化方向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则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变革。诺伊曼体制的简单硬件与专门逻辑已不能适应软件日趋复杂、课题日益繁杂庞大的趋势,要求创造服从于软件需要和课题自然逻辑的新体制。并行、联想、专用功能化以及硬件、固件、软件相复合,是新体制的重要实现方法。计算机将由信息处理、数据处理过渡到知识处理,知识库将取代数据库。自然语言、模式、图像、手写体等进行人-机会话将是输入输出的主要形式,使人-机关系达到高级的程度。砷化镓器件将取代硅器件。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快速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培养目标就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是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前景广泛,有着巨大的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门学科发展的困难与局限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仍将面临着结构过于复杂、智能化解决难等问题,这些将是我们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需要主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2008(01).

现代科技的好处篇9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疫木;就地除害技术

中图分类号S763.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2-0106-02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hxylophilus(Steiner&;Bu-hrer)nickle]属于线形动物门滑刃目(aphelenchida)滑刃亚目(aphelenchina)滑刃总科(aphelenchoidoidea)滑刃科(aphelenchoididae)伞滑刃属(Bursaphelenchus),通过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等媒介昆虫传播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整株干枯死亡,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

实际上,松墨天牛等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的迁飞能力很弱,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主要是由于疫木流通造成的。由于我国当前林业植物检疫能力不强,再加上松材线虫病检疫检验困难,通过检疫措施拦截松材线虫病疫木及其制品流通,还存在许多的困难[1-3]。因此,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处理是目前控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的关键措施。

1疫木除害处理技术及其缺陷

当前,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多是采伐后运到具有疫木加工资质的定点木材加工企业切片后用作纤维板、刨花板、纸浆等原料,或使用溴甲烷或磷化铝熏蒸,或进行高温热处理[4-6],或置于水中浸泡5个月以上,或者烧炭作燃料使用,对小径木、枝桠以及对人力难以到达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地方则采取烧毁的方法进行除害处理,对伐桩则是进行药物处理后覆盖[7-9]。在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实践中,上述处理方法成本高,并存在一定的风险。

1.1集中除害处理

疫木采伐后,从疫情发生地到疫木加工企业,在这一运输过程中,存在着大径疫木中途被偷卸下另作他用的可能,被偷卸下的大径疫木经加工成木质制品后,往往会流入非疫区,存在着极大的松材线虫病人为传播风险[10-13]。

在疫木运输过程中还存在松褐天牛羽化迁飞传播松材线虫病的风险,即使运输到疫木定点加工企业,也存在定点加工企业有意将疫木挪作他用风险,或者无意与非疫木混用的风险[14-16]。

此外,疫木集中到定点加工企业进行熏蒸、高温、浸泡等除害处理,往往会增加疫木除害处理成本。

1.2焚烧处理

将疫木集中定点进行焚烧处理,除了存在上述风险之外,还增加了疫木除害处理成本,浪费了木质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在林间就地进行疫木焚烧处理,还大大增加了森林火灾风险。除此之外,还存在当地居民在疫木清理时盗用疫木现象,甚至于疫木清理机构为了节约疫木清理成本,默许当地居民运走疫木,致使疫木通过当地居民流通到非疫区。基于上述原因,当前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处理率很难做到100%,给松材线x病控制带来极大困难。

2林间疫木就地除害技术

就当前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处理措施存在的缺陷,张国庆提出根据不同交通条件,采取联合采伐机、移动削片机就地削片和就地熏蒸覆盖处理措施,在林间就地进行疫木除害处理,从而规避了上述风险,并降低了疫木除害处理成本,提高了疫木除害处理率[17-19]。

2.1联合采伐机就地削片

对于交通条件较好、联合采伐机能够作业的疫情发生地,可以使用加装削片机的联合采伐机,在进行疫木采伐的同时,对疫木及枝桠进行林间就地削片。联合采伐机进行如下改造。加装削片机:在联合采伐机的采伐机头的背侧或侧面加装削片机,疫木伐断后,采伐机将疫木横放,削片机通过导轨或转轴自动移到疫木采伐端口,采伐机头通过同步夹钳将疫木送入削片机入口,进行打桠和削片,主干削片时不切树梢[20-23]。对于枝桠的削片,可以将机头夹钳略作改进,疫木主干削片结束后,夹钳拾取枝桠进行削片。削片结束后,削片机自动回转到机头的背面或侧面,为采伐下一株疫木做好准备。其中关键部件的改造,一是加装削片机及其自动移动部件,要做到精准与耐用;二是削片机的动力传送部件,要做到动力强劲与耐用,可以与采伐锯片动力装置结合在一起;三是削片速度控制,削片时的疫木传送速度交由削片速度传感器控制,同步夹钳只保持疫木传送的稳定,从而使削片速度与同步夹钳传送速度保持一致[24-27]。

2.2移动削片机林间就地削片

对于交通条件稍差、拖拉机能够作业的疫情发生地,可以直接使用移动削片机就地进行疫木削片。或者拖拉机能够到达但不能直接作业的疫情发生地,疫木采伐经打桠、截短后,集中到移动削片机停放地点,进行就地削片。移动削片机的安装较为简单,首先在拖拉机后面加装一个削片机支架,将削片机固定在支架上,与拖拉机动力输出装置连接即可。当然,也可以据此原理设计专门的可以移动的削片机[28-30]。

2.3就地熏蒸覆盖

对于人力到达困难、运输成本高的疫情发生地,疫木采伐后,对疫木进行打桠、截短处理,在伐桩进行药物处理后,将其集中堆放在伐桩上,尽可能地压实,减少堆放体积,再按照堆放体积,投放溴甲烷或磷化铝,然后使用防雨塑料布覆盖,四周用土压实。如果防雨塑料布需要接头,要在接头的正反两面用胶带粘贴紧密。

就地覆盖施工完毕后,要在覆盖物上设置有毒警示标志,并注明施药种类、施药数量、施药时间、施药单位、施药负责人与联系电话,以及可以揭开覆盖物的时间,以确保施工安全和疫木处理效果[30-34]。就地覆盖后,要有专人巡视覆盖物,以防止人畜、野兽破坏覆盖物,影响疫木除害处理效果。

3讨论

张国庆认为,松材线虫病防治,既涉及到媒介虫害的防治,又涉及到线虫病害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活动。而目前的松材线虫病的防治,主要还是以治标为主,即疫木清理与除害处理、松褐天牛诱杀与化学防治、检疫拦截。从理论上讲,这3种措施只要有一种措施按照技术规程做到位,松材线虫病就不会扩散蔓延。但是,很难将3种措施都做得很好。其实,治本之策还是营林措施。尤其是南方林区,营林措施可能成本更小。因为在南方林区,除了生态脆弱林地之外,只要将松树逐年间伐,采大留小,而不是抚育间伐的“采小留大”,降低松树密度,结合封山育林,林下阔叶树很快就逐渐替换掉了原有松树,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也就会减弱。

因此,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应该重点放在松林改造之上,将松树纯林改造为混交林,并尽快推广应用已经取得的松材线虫病抗性育种成果,提高松林抗松材线虫病能力。其次,认真执行疫木清理、除害处理、检疫管理和媒介昆虫防治技术规程,降低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风险[1]。

4参考文献

[1]张国庆.松材线虫病疫木林间就地除害技术探讨[eB/oL].(2016-10-29)[2016-11-02].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11656.

[2]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3]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3-313.

[4]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5]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

[6]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i科技,2008,29(6):77-80.

[7]张桢,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8-150.

[8]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9-200.

[9]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5-157.

[10]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1]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2]张国庆.我国农用航空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1(4):33-35.

[13]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4-157.

[14]张国庆.农业航空技术研究述评与新型农业航空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1,205(1):25-31.

[15]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16]张国庆.生物灾害学[eB/oL].(2012-05-25)[2016-11-02].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2181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74783.

[17]张国庆.有害生物主要防治技术[eB/oL].(2012-05-17)[2016-11-02].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72034.

[18]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6-11-02].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19]张国庆.基于高分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eB/oL].(2015-03-07)[2016-11-02].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872568.

[20]张国庆.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培训材料(安徽)[eB/oL].(2015-03-23)[2016-11-02].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67154;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67155;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876527.

[21]张国庆.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中应该关注的问题[eB/oL].(2015-03-23)[2016-11-02].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quickforward=1&id=876687.

[2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0-23.

[23]张国庆.发展学[J/oL].(2013-07-14)[2016-11-02].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39086;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quickforward=1&id=707994.

[24]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0-04-13)[2016-11-02].http:///home.php?mod=attachment&id=1954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58716.

[25]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26]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2004(增刊1):80-84.

[27]张国庆.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0-323.

[28]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29]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30]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31]张国庆.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7-230.

[32]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现代科技的好处篇10

关键词:视觉 艺术网络 虚拟现实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

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瞭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性功能。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年美国的Ben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alsleben及w.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

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