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乡一体化管理十篇城乡一体化管理十篇

城乡一体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2:25

城乡一体化管理篇1

关键词:城乡建设;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了,我们接触到的日常用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了,因此,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垃圾也正在呈现多样化,也就是说处理这些垃圾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起来,再加上农村的发展本来就不如城市,甚至是一些城市直接把垃圾处理向农村,把农村变成城市的垃圾场,这就造成了农村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也就造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不佳,严重危及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有效借鉴城市垃圾管理方法,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卫生管理的不统一性,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从而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成为了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当前城乡环卫调研现状

当前我国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做得并不到位,和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尤其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垃圾的处理不及时,当前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最为主要的就是垃圾的处理不及时,长期的堆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据以往的调查显示,当前城乡居民对于居住环境不满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垃圾的处理不及时;(2)农村环境卫生自己不足,任何一项公共事务的执行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只是喊喊口号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当前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也正在加大投入进行整治,但是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整治,对于农村的投入和关注明显不多,这也就造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起色并不是很大,仍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3)当前城市和农村在环境卫生管理上存在的另一各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收集和运输垃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一般都是采取统一的垃圾车辆进行收集垃圾筒内的垃圾送到垃圾处理中转站准备进行后续的处理,而农村则一般是没有垃圾桶,也没有专门收垃圾的车辆,而是当地居民自发的把垃圾运到村落周围的山沟或者是道路的两旁置之不顾,这就很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城乡差距也造成了农村环境问题比城市严重得多。

2农村环卫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想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卫生管理的不统一性,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从而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2.1环卫设施硬件投入不足

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上存在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先决问题是基础设施问题,没有基础设施也就是没法进行后续的一些环境管理,更谈不上城乡管理一体化。就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现状来看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欠缺最为严重的主要有垃圾桶、垃圾车、垃圾分类设备和垃圾处理设备等,这些设备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垃圾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除了这些最为基本的设备之外,还应该在后续的管理上增加的就是中转站中的垃圾压缩设备,这一设备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减少往转运站运送垃圾的次数,增大垃圾处理的效率,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水平。

2.2农村环境卫生规划编制滞后

除了基础设施欠缺之外,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明显不足就是管理规划上的无序性,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形成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规划,没有规划也就形不成一个有效的环境卫生编制,没有一个成型的农村环境卫生体系,从而也就不能针对整个农村的环境卫生处理工作做出统一的安排和布置,也就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的无序性,进而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的低下。

2.3农村环卫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管理问题也是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备是当前农村环境管理的主要现状,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前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还管理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事业,而农村自身又不存在自己的领导机构,这就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事业无人管理的现状,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从而明确不了具体的责任,也就做不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全靠农村人民自发的卫生管理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当前有些农村乡镇意识到了这一点招募了一些人员进行环境卫生管理,但是这些人员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等人事,这些人远远承担不起维护一个村庄甚至是乡镇的环境卫生的责任。

2.4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意识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农村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都很强的话那么也就不存在垃圾污染的问题了,每个人都处理好了自身的环境问题也就不存在环境问题了,所以当前农村村民的环境卫生的意识还是不够的,很多村民都只考虑当前自己的便利而忽视了垃圾堆放对于农村长远的影响,所有村民都“自扫门前雪”,这种做法也就影响了整个农村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

3推进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了解了当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尤其是农村的现状之后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逐步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3.1加强环卫管理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

首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环境卫生管理的专门人员的匹配工作,这是进行其它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体的操作内容如下:(1)在每个农村街道和主要的人员聚居地都安装垃圾收集装置,最好是安装垃圾桶,落后地区也可以安装简易的垃圾袋代替,然后定期进行统一收集,这样就可以避免垃圾的乱丢现象,此外,还应该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车辆,最好每个村庄都能有一辆;(2)设置专门的环卫人员进行垃圾的定期收集和主要地区的垃圾清扫工作,确保农村大部分环境的干净整洁,环卫人员的设置应恰当,不能过少,以目前来看,每个村庄至少应该设置三名专门的人员。

3.2创新机制,落实责任

其次,有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员之后就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和体系,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和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的建立,在每个乡镇,甚至是村落都设置必要的环卫机构,具体负责各自乡镇和农村的环境卫生事业,并且把这些零散的机构和上一级的城市环卫机构联系起来,构建统一的考核管理和升迁机制,这样逐步就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同时也就能充分的利用城市先进的环境卫生管理经验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3.3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规划布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正在逐步进行中,新农村的建设更加需要环境卫生事业的配合,同时,进行环境卫生保护工作也可以依托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布局时可以优先规划好环境卫士保护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场所,为后续的环境卫生工作打下基础,并且还可以以新农村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还可以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垃圾的回收利用,比如兴建一些沼气池等设施进行垃圾的处理。

3.4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上文中提到资金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三种途径进行资金的补充,一是依靠政府的作用,争取政府在农村环卫上的资金投入;二是村民自行投入,充分调动村民环保的积极性,鼓励村民自发的为环卫工作做贡献,自发的进行资金的捐助;三是在整个社会进行募捐,鼓励当地的企业捐献资金行进周围环境的治理工作。

3.5加强宣传,营造舆论

除了上文中说到的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农村环卫事业的宣传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多种其他的措施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比如利用电视、宣传窗、报纸、网络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努力改变农村居民的意识,使其能够自发的进行环境的保护工作,每个人都做好了自身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就为整体的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而逐步缩小和城市环卫之间的差距,最终形成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极为严重,迫切的需要我们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去整治,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先进体系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且逐步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相融合,最终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做好农村环境卫生保护的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务求把工作都落实到实处,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发展低下的现状。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管理篇2

关键词:新形势;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中的问题

1、耕地浪费现象十分恶劣

因为农村土地资源规划混乱,农业用地大部分用在种植农作物方面,土地利用率低过二、三产业。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大部分政府基层由于利益的趋势,逐步扩大城市建设规划的用地面积,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用地面积,使得农村大批耕地被城市建设规划占有,而且在土地占有的过程里,具有占地补助和耕地利益的严重失衡问题,令土地资源产生十分恶劣的浪费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的耕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步减少。

2、城乡规划管理杂乱且不科学

由于在农村建设方面欠缺相应的管理及规划,所以在长时间的发展当中,我国农村大多具有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公共安全及防灾能力欠佳、生活环境较弱、建筑密度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健全的状况。农村的规划相对混乱,建设占地也没有依照规划采取适当的安排,比如对于公路建设而言,将公路设置在村镇当中,具有功能性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状况,并且,也对百姓的人身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可是农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又欠缺相关的公共活动中心,园林绿化等设施,欠缺相应的综合治理制度,令村镇生活环境里的牲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无人处理,厕所建设位置不适当,农作物同玉米杆等存在可燃性物质任意堆放现象,并且农村居住相对分散,道路相对过窄、颠簸,如果出现火灾等事故,会对居民的疏散十分不利,为救灾工作带来阻碍。

3、城乡规划欠缺良好的稳定性

政府在采取城乡规划时,欠缺良好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因为政府统一的规划建设方针的改变,给市场开发规划建设方法、投资主体等方面迈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形成政府及投资主体相互间推脱的现象,经常在规划建设初期,将声势弄得人人知晓,可是慢慢地由于资金问题而被停止,令城乡规划建设欠缺较好的稳定性;其次,因为地方政府规划过于混乱,规划内容同修改程序不严谨,时常由于地方领导人的意志而转变规划内容,令城乡规划十分不稳定。

4、规划实施不严肃

城乡规划实施应遵循的原则不够,对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一些较大功能性(大众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公共停车场等)的配套项目建设实施不配套,项目建设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周边地块规划关系考虑不周全;在规划实施中对规划的绿地、公共设施等强制性内容调整变动时有发生,对无障碍设计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公厕、垃圾池等)、社区服务设施(老年活动空间、城乡社区管理用房等)、学校与幼儿园等建设实施不到位,建筑实施形体发生变化、建筑细部处理(防盗设置、管线铺设、空调位置、热水器位、组织排水等)不到位;视觉通廊把控不科学,天际轮廓形态不突出,在建设项目的规划方案和项目实施建设上地面退让不足,建筑围合空间过于封闭、空间高低错落无序比较突出,休闲绿道考虑不周全;道路建设缺少综合性考虑,道路变更时常发生,周边关系不协调、不配套,在标高、坡度、交通组织、管线布置等方面都留下不少隐患和遗憾,且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

二、完成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方法及手段

如果转变当前城乡分隔的规划管理体系,创建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则要转变过去的规划理念,融合当前的各种规划,扩大原本规划的区域,深化不同规划的规划内容,加快不同规划的有效结合,强化县级以及镇级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有效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强化城乡规划体系的审核及管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并逐渐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总的来讲,应当将以下几点工作做好:

1、综合当前规划体系,创建覆盖城乡地域的规划体系

本着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将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将城乡规划编制的办法进行改革,通过规划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相结合进行统筹考量。转变当前规划中只重视城市建设的习惯,以及规划的不足,有效执行制度创新,尽量快速创建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而且通过城市政府进行统一化执行管理权,统筹规划安排所有行政地区,完成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

2、勇于创新,令城乡土地制度顺应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要求

由于土地利用过于混乱,使得土地浪费的现象尤为恶劣。所以,应当对城乡土地制度采取适当的变革,农村土地使用权一定要规划到政府进行统一式管理,通过政府以及规划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农村土地的开发运用一定要顺应城乡统筹规划的需求,逐渐规范农村的土地运用,执行城乡土地的统一规划管理。

3、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的动态监测

我国当前尚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规模较大,对土地的需求非常强烈。并且,大部分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农用地随意圈地、占地的现象较为恶劣,土地利用相对混乱。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运用、处理的细腻大多数同空间地理位置有关,不论是城乡规划、城市建设,还是动态管理、服务社会,乃至现状分析、规划决策,都无法脱离空间信息。所以,应当不断引进各类先进的科技方法,比如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共享技术等等,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动态监测,并及时遏制各类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完成城乡规划管理的智能化动态监察。

4、培训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持续提升规划管理能力

对现阶段而言,规划管理人员大多处在大、中城市,而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专业规划管理人数较少,素质较低,并不能较好的担当目前规划管理的工作。首先,要积极强化当前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所有人员的培训工作,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提升能力,尽快把握现代城乡规划的需求、相应的技术、管理标准以及管理政策,可以较快把握现代城乡规划管理的需求;其次,应当供应优惠政策及条件,有效引进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在县级以及镇级规划管理部门,作为新鲜元素,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步伐。

5、强化城乡规划基础保障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增加,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居住环境质量需求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才高,这样才能对规划制定更严谨、实施更严肃、管理更严格。二是重视人才应用。由于城乡规划专业性强,不仅要求具体从事城乡规划工作的人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广集各方专业人士的智慧,集思广益,只有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诚心尊重和应用人才,才能让其认真负责地为城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把关,为城乡规划事业建言献策。三是抓好宣传培训。加强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普及、宣传、教育和规划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训,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及城乡规划的知晓度,着力提高规划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高,城市不断影响着周边地区。为了处理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处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加快经济的不断上升,规避重复建设,节省耕地,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一定要贯彻中央提出的关于城乡统筹规划的问题。城乡之间经济的联系越发密切,城乡之间互动也持续加大,所以,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变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开泳,李曼,张弘.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05:51-55.

[2]廖建昌.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4,22:20.

城乡一体化管理篇3

关键词: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实践;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推动,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愈来愈重要。在近些年,榆林市不断推动城市化进程,公共设施和相关事业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促使在城乡区域供水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多,供水的覆盖面积不断被扩大。极大地解决了供水不足和用水困难的矛盾问题,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优化了水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榆林市属于陕北地区,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东面近邻黄河与山西相接,西面连接宁夏省、甘肃省,背面与内蒙相邻,南面与延安市相接,共有1个区11个县。榆林市地貌几乎以长城为界,北部是风沙草滩区域,南部多黄土丘陵和沟壑,气候干旱少雨,是一个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地区。

一、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作用

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实施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饮用清洁水资源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实现和实施已经成为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中的一份子。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实施在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优化配置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改善了由于水资源短缺、水利用的方式比较粗放以及水环境生态恶化的现象。

二、对城乡供水经营管理的操作进行分析

1.强调管理,领导力的体现

大局统筹,政策具体实施,饮水工程已纳入榆林市的规范化管理,充分保证工程效益,确保饮用水的水质保障具体政策比如成立专门的一用水质检部门;完善内部管理机构,规划管理,各站点专人负责,统一严格标准要求上岗;建立规章制度,按条例办事,使水站的生产经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这些制度的执行者,必须严格要求自身作则,才是城乡供水经营实际操作的重中之重。

2.强调统筹,执行力的规范

榆林市的具体地域情况复杂,经多方面研究,由上到下,由整体到个体,逐级下放,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整体规划,全面覆盖,在保证整体供水面的基础上细化榆林市每一个需要供水的地点,下级地方也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做好每一项为民服务的水利政策,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个详细的任务指标,为民谋福利,强调执行力,心无杂念的只去做好工作就可以。国家不会亏待付出的人,人民更会感恩为他们谋福利的每一位执行者。

3.确保质量,严格把控项目管理

成立专门的饮水工程项目部,具体负责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原则政策办事,在施工过程中,由单位法人负责整个项目建设,协同相关部门实施,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招标投标实施工程,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场监督,专人监管,科学控制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不合格就返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而且要运用先进技术,新设备,不断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消耗,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而不是采用劣质材料降低成本,不然钱多花,质量不到位,使用年限短,这就是浪费。

三、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用于供水的设备使用时间过长,出现的老化现象

从当下全省建设的供水部门来分析,大部分的自来水公司都在亏损中经营,有的自来水公司的负债甚至超过了总资产的一半,这些自来水公司在大多成立的时间较早,在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用水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这些自来水公司建立的时间距现在可能已经很远,在经营过程中供水设备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到现在有一大部分的供水设备失修、供水和回收废水的管道都有所老化,加上榆林市乃至陕西省都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供水和用水需求方面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但是如果将供水管线统一更换便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我省市、县又比较多,资金的投入量难以估计,由于在管理职能方面不断地被转移,上述所说的困难全都转移到水利部门等待解决。

2.思想观念落后,增加了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在供水一体化问题上的认识与想法不尽相同,有些就职于水利部门基层的负责人员,注意力都在国家投资的申请上,从而忽视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且在水利事业发展中,基层负责人员并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再加上自身的科技条件没有得到加强,导致无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出现问题时基层负责人员互相推诿责任,对问题置之不理,从而加重了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3.客观方面,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社会人群,形形,各个方面不同性质的因素纠缠不清,最终导致了基层官员的思想负担。社会各界都考虑对自己有利的实施方案,比如申请假投资,每个企业单位都想将资金拉到自己的地方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想法很对,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国家宏观方面的调控和布局,使社会各界觉得不公平,从而难能达成一致。每个人的想法其实都正确,只是看他是否可以站到宏观角度上考虑。许多比较好的水利政策不能如愿实施的原因就在这儿,再加上榆林市本来就属黄土高原地带,水资源短缺,人们对水资源的渴求以及利己行为的出现也情有可原,但是这种行为会对供水经营一体化的实施造成影响。所以有必要要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做好基层工作,勇于承担责任。

四、城乡供水经营一体化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措施

1.对供水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减缓老化

对供水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尽量使设备的老化减缓,必要时将供水设备进行更换。对部分老化严重的供水或者废水回收管道进行更换,并进行定时保养。水利部门可以通过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自来水公司的经营水平等。

2.改善思想观念,减轻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负担

改善水利部门尤其是工作在基层岗位上水利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将重视向国家申请投资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通过行业的优势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将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水利事业的发展上,使自身的科技条件得到加强,为创造更多的经济来源和经济效益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各部门人员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避免基层负责人遇见问题互相推脱责任的事情发生,遇到问题积极承担、积极向办法讨论并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困难被化解。齐心协力将供水经营管理做好,从而减轻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负担。

3.减轻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

需要提高全民意识,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全民勇于奉献,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意识,减轻基层官员的思想负担。从宏观方面考虑,各地方间应该互相协作,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还可以使得合作伙伴间的经济实力也得到提高,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促进我国水利方面的政策可以正常顺利地进行实施和推广,榆林市作为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应该重视基层工作,勇于承担责任,互相支持、合作,形成社会凝聚力,以达到减缓社会方面带给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的阻力,促进其发展。

五、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后的实效

我省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的城市,很好地解决了城市供水不足的矛盾,并使之得到了很好的缓解,用于饮用水提供场所的自来水公司的经营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供水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和以前相比,在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以后,自来水公司的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亏损经营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而且,处理饮用水的设备和经济指标也得到了提高,并且获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评价,比如,由于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某自来水公司的供水量与之前相比增长了20%,水费的回收也提高了许多,达到85%左右,扭转了亏损经营的局面,并开创了经营管理新局面。

2.供水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使水资源得到了统一调配,优化配置和合理地利用。各地供水部门可以积极地将地表蓄水设施的作用进行发挥,形成新的供水格局,供水部门直接管辖的城乡饮水水源、农田灌溉的水源与自来水管网进行并接,形成城乡供水联网互补的格局,进而使城乡自来水水资源匮乏的矛盾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居民由于担心缺水问题而人心惶惶的局面得到稳定,实施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也是农村供水向城市化方向迈进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曾加友.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2]万灏.平原县水务信息化规划[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

城乡一体化管理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问题;管理

土地资源是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按照区域规划要求设定土地开发机制,才能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方案,提高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率。面对传统土地规划与管理模式,要掌握城乡一体化发展内涵,提出符合战略决策标准的可行性对策。据此,结合农村土地管理存在问题,可实时调整现有的土地管理制度。

1城乡一体化背景

“城乡一体化”作为中国改革建设新思路,主要针对农村地区土地资源规划进行调整,促进农村与城乡之间整合与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土地资源利用机制。从城乡一体化标准来说,其主要针对农业经济区域规划与发展,对项目改造建设提出可行的处理方式,帮助农村地区做好资源利用决策,统筹农村土地资源规划及安排,带动土地资源、产业资源、环境资源等协调发展。

2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规划问题

农村土地规划中缺少足够的保障机制,开发与保护土地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导致违规建设现场不断增加。例如,农村土地开发前期,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开发方案,土地资源结构布局失衡,开发之后,土地结构层次混乱,部分土地资源浪费;规划决策失误导致用地决策失误,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2.2开发问题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丰富,相比城镇地区具有更大的开发空间。但是,农村土地开发制度不健全,导致各个区域之间土地划分决策失效,限制了地区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例如,土地开发模式不够统计、标准,生产区、种植区、居住区等结构层次混乱,难以对农村土地资源实施综合调度管理,破坏了土地结构层次的协调性。

2.3流转问题

现有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缺失,限制了土地流转与转换,如:土地使用权流转秩序混乱,影响了整个区域规划与改造标准。市场经济改革下,农村土地上市流转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地区经济收益增长,满足不同阶段农村土地改造建设要求。然而,农村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率偏低,影响了农村土地上市流转的流通性。

3农村土地管理规划与对策

3.1政府监管规划

当前,我国国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土地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化,实现了经济战略转型目标。但是,农村土地开发与分配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导致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率偏低,限制了农村土地开发战略建设标准。对于传统土地管理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对完整的监督体系,按照区域规划标准执行土地建设方案,为农村地区土地整改实施综合控制方案,这些都是实现资源利用标准的可行性方案。例如,针对大规模土地流转情况,要时刻掌握土地资源分配计划,从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实况出发,做好详细的监管与改革工作。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农村土地改造建设提出可行的指导方向,挖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3.2土地流转调控

城乡一体化是为了促进城乡地区的综合体,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改造模式,帮助农村经济实现稳步增长,消除潜在性的发展隐患。例如,市场化改革准则下,城乡土地制度与规划建设、产业布局、政策调控、生态保护等紧密联系,从而保证了地区经济战略决策要求,消除了农村土地使用障碍,帮助城乡地区搞好市场转型工作。例如,“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

3.3开发土地市场

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土地管理的核心理念,任何一个阶段,都要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土地规划与管理的战略性调整。为了摆脱传统土地资源模式的缺陷,城乡一体化倡导新型改造机制,要求土地管理平台建设更加稳定化,从而促进了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实现了产业规划与改造目标。坚持土地规划与统筹发展,建立符合农村区域发展要求的土地建设标准。同时,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要求和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从严控制,用好用活农村建设用地置换政策,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3.4倡导规范用地

城乡一体化背景,最终是为了实现产业效益化,带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同步进行。基于传统土地改造标准下,农村土地效益化必须注重收益增长,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统筹化建设。同时,按照土地管理规划标准执行操作目标,这些都是产业效益增收的主要方向。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当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确定后,不得擅自将原土地用途改变为非农业建设用途。

4结论

城乡一体化促进了农村土地战略转型,实际管理阶段要考虑综合发展需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编制战略转型方案。同时,面对城乡一体化转型中遇到的问题,要敢于采取土地管理决策额,消除土地资源利用隐患。

参考文献:

[1]宋迎新.农村土地整治的突破口在于制度创新[J].浙江国土资源,2010,(01).

[2]鲁建平.当前我省农村土地整治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国土资源,2009,(09).

[3]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01).

[4]黄飞,罗春华.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思考—以德江县为例[J].科技信息,2010,(16).

城乡一体化管理篇5

正当农口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去年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安排部署今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时刻,今天,市委在这里举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农口上下无不感到欢欣鼓舞,更加坚定了我们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这次会议,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搞好“三农”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会议要求,下面,我就20*年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简要汇报,并针对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就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年,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口上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发展“两品一游”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使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29.9%;农业增加值1亿元,同比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7元,净增608元,增长16%,首次排在了全省第一位。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优质洋葱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二是畜牧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凸现;三是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四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是农民政策性负担全部取消,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总的来看,20*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呈现出许多喜人景象。这种好的形势,是多年努力、来之不易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口上下和三镇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虽然20*年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以“两个率先”和科学的发展观来衡量,目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增收渠道不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当前,农民依靠一产业增收的空间不断缩小,洋葱等亩收入在2000元以上“双千元田”作物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市总耕地面积的近60%,以家庭养殖为主的“万元院”达到50%左右,就目前的生产条件和水平,依靠农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的突破困难较大。

况且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07元中,来自于一产业的收入已经占到64.5%。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这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农民必须人均每年增收600元。但是,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与城郊型农村的实际不相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不够,生产基地规模小,缺少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结构调整虽然不断深化,但调整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都比较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几年的调整,很大的程度上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尽管有了大的发展,但仍然停留在老的品种上,效益差,没有形成产业内部调整的核心,农业还只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且农产品品种单一,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旦遇到市场风险,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不能满足,同时农民培训教育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增收。三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投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从总体来看,农村道路建设、镇区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硬件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相对滞后,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化的标准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随着镇财政体制改革、农业税全面免征,各镇基建项目资金日益缺乏,这些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3——5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差距较大。四是科技服务工作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镇村管理和服务职能虽然有了较大的转变,但是提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村发展要求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业务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由于经费短缺,我市农业科技部门现有的仪器设备少而陈旧,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致使一些化验工作无法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受到制约,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慢,技术服务工作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部分基层干部传统的小农业管理思维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定势还没有根本打破,部分镇村组干部发展竞争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高、点子不新、措施不多,对农民致富后的消费问题引导不够,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村组干部减少24%,加之工资报酬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村民的服务,致使部分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快,村集体积累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不适应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要求。

总的来看,由于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这几方面的因素所带来的农民增收渠道窄、压力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是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研究今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我们必须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乡一体化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上来,树立更加强烈的发展意识,增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成绩。

二、突出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努力开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20*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分三步迈进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一年,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意义重大。按照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乡一体化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从当前我市的实际出发,今年农口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这一总目标,狠抓“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着力发展两品高效经济开发区、镇区商贸聚集区、生态休闲旅游区和交通沿线“三区一线”经济,努力增强镇财政、村级累和户收入三级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工业化、社会管理城市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三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的奋斗目标是完成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净增600元。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目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偏大,林、牧、渔比重偏小,第一产业比重偏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快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才能使农业成为高效益的产业,使农村经济充满希望和活力

,才能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是继续优化农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按照发展“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思路,种植业要通过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重点抓好优质蔬菜、西甜瓜、日光温室、高效制种等产业,壮大“双千元田”,培育高效万元院、万元田、万元室、万元园,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今年,力争使“双千元田”达到32000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万元院达到3300户,占总户数60%。畜牧业要重点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模式,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品种改良、行政推动等措施,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和养殖小区,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要扩大珍禽、肉牛、胚胎养羊等规模养殖和暖棚养殖,使农村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林业要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观光和林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观光高效农业,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经济林和花卉。通过上述措施,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抓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要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发展作为强镇富民和增加村级积累的重要工作来抓。首先要围绕加工抓调整,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通过抓好洋葱粉生产、万头肉牛养殖加工、洋葱储藏库等项目建设,建好生产基地,抓好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要依法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发展双赢的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要紧紧抓住三镇地处城郊的优势和各镇村资源优势,组织引导农民,开展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劳务输出等产业。第三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旅游观光服务项目。要抓住关城、悬壁长城旅游资源和各镇林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度假村”、“农家乐”等餐饮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提升品位、提高效益。充分利用草湖旅游资源优势,开发草湖旅游经济。四要大力发展商贸经济。进一步完善镇域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路沿线经济,在镇政府所在地和公路沿线形成物流、人流、商流、信息流优势,活跃农村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年,力争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达到3000人以上。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镇财政培植税源,以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二)狠抓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认真贯彻省委发展抓项目的重大举措和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有关政策,在加强即定项目建设的同时,不断谋划新的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一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导向,积极向省上、国家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二要积极向市上争取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和地方配套资金,争取市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三要创造条件,以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金工作。要重点抓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一池三改”、日元贷款防风治沙、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生态公益林保护、优质无公害洋葱产业基地建设、肉羊胚胎移植技术应用、优质胡萝卜品种示范推广、蔬菜花卉制种和镇文化广场建设等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以项目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一要积极支持市上和酒钢的城市扩张工程和园区建设工程,以城市扩张和园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二要积极推进道路改造建设工程,抓好峪泉镇区二级公路、新城村至魏晋墓三级公路,市镇主干道路到各村组道路的改造以及移民点道路的修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三要抓好三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坚持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城市化的标准建设改造农村道路、给排水、集中供暖、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四要

将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业产业化、二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三镇商业街和集贸市场建设,加快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和公路沿线经济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逐步增强镇区、园区的聚集优势和规模优势。

突出抓好以高效种植、高效养殖、生态休闲等为一体的河口生态高效农业园区;以酒钢葡萄基地、飞机场等为依托,以劳务输出、商贸餐饮服务、葡萄酒厂建设、小康住宅为重要内容的二、三产业园区;以镇区扩张、镇区经济发展、小康住宅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镇区扩建工程;以新城草湖、葡萄基地、小康住宅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城村开发工程;以南市区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以市场建设、休闲娱乐、小康住宅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安运沟村开发工程;通过园区建设和重点工程开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五要抓好城乡一体化样板村建设。高起点规化、高标准要求,建设与城乡一体化要求相适应的农村小康住宅,并将其与城区扩张、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行楼上生活区,楼下商业点,前院生活区,后院种植养殖加工区,完成小康住宅50户。六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注重农业灌溉用水的供给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七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通道林、防风治沙林、农田防护林和居民点绿化美化林,使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协调起来。八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与市上有关部门协调,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九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积极组织农民净化环境、绿化村庄、改水改厕,推广使用沼气、液化气等新型能源,创建文明整洁的生活环境。

(四)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对作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图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全面开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一是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农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和比重不大,但是,和全国、全省一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越要统一思想,更加重视“三农”问题。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管理篇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党员流入城市务工,这为党组织管理这些党员带来困难,为党员之间的相处带来了不和谐因素。从有利于党员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角度出发,建立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新机制已成为我们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实践中看,不能单纯依靠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单位管理,而是必须建立流入、流出地共同负责的“党员双重”管理机制,加强城乡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享有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城乡党组织之间的合作,增强城乡党员之间的团结,进一步规范城乡党员的管理,为实现党内和谐提供坚实的保证。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健全组织,完善机制,让流动党员有“家”。针对乡镇流入城区、城区流入村镇的流动趋势,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措施,抓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归并和转接工作,同时,要在党员流入相对集中的非公企业和其他“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使这些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人人有“家”可归。一是要理顺好组织关系。凡是本县内流入县城单位和非公企业务工6个月以上的党员,非公企业已建党组织的,本人组织关系应当转入企业党组织;未建立党组织的,一律转入就近社区党组织;城区党员流入农村的,应及时将组织关系转到流入地党组织。二是转接好组织关系。流出地党组织要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进行认真清理,分类处理:凡外出超过6个月的,其组织关系一律转到所在地党组织;确实无法转出的,颁发《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外出后,应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所记载的有关内容。另外,对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外出党员必须开具《党员证明信》,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应凭《党员证明信》,主动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三是要构筑好活动阵地。首先,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社区党组织。探索建立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层党小组,使党组织覆盖到整个社区。其二,坚持行业管理的原则,健全行业党组织。在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基础上,各主管部门要在个体经营者协会和县工商联合会分别建立个体协会党支部和非公企业党组织。其三,坚持流动管理的原则,建立临时党组织。根据流动人员分布区域情况,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外出流动党员。

二、区别情况,加强联系,让流动党员回“家”。流出地党组织要抓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等有利时机,采取深入调查、加强联系、畅通渠道等措施,让流动党员“回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一是开展双找,从“面”上掌握情况。“双找”即“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通过“双找”,对农村外出流动党员进行“拉网式”清理并进行登记建档,做到“十个掌握”,即掌握流动党员的详细去向、联系方式、居住地、务工经商点、家庭情况、思想状况、身体情况、户口关系、档案关系和组织关系。二是区别情况,从“线”上加强联系。对在周边地区流动的外出党员,各乡镇党组织派出工作组进行“家访”;对有固定联系方式的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要通过向流入地党组织发调查函的形式,了解党员的有关情况;对居无定所的党员,党组织要通过电话进行定期联系;对长期未与组织联系的党员,党组织指定专人负责沟通联系。三是畅通渠道,从“点”上健全机制。在全面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取得联系的基础上,从建立机制入手,构筑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稳定的联络沟通渠道,使党员离乡不离党、离家不离心。其一、对县内流动党员,在流出地、流入地和县委组织部三个点上建立“三层联络”机制。即:在流出地党组织建立外出党员登记卡;在流入党员较多的县城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中心,流动党员一人一卡,凭卡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报到和参加活动;在县委组织部建立县内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其二,对流出县外的党员,在党组织与党员两个点上建立“双向联系”机制。对确因客观原因不能回支部参加活动的党员,由党支部与党员保持经常性“双向联系”。在联系方式上,一方面,流出地党支部确定专人与外出流动党员结对联系,随时了解外出党员的思想动态,向他们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及对家乡建设的建议等;另一方面,在相对集中的外出党员中确定一名威信高、责任心强的党员,作为该外出流动党员群体的联络员,随时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同时严格规定流动党员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外出后的工作、生活等情况。

三、强化教育,营造环境,让流动党员想“家”。针对流动党员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育培训和真情帮扶,让党员真心想念党组织这个大家庭。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根据流动党员的职业特点、行业分布和知识层面等具体情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政策法律、科技知识、岗位技能及各类先进事迹的教育培训,使外出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各从业能力不断提高。在教育形式上,对长期外出务工党员可采取“远程式”(邮寄资料、电话信函等)教育;对流入本县城区的党员,可分别采取“送学式”、“轮训式”、“跟踪式”等教育方式。在时间上可抓住外出前进行“行前教育”,返乡后进行“补课教育”。同时,还要召开外出党员座谈会,让他们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情况,畅谈在外的见闻和感受,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务实管用的教育内容、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注入生机与活力。二是营造宽松环境。事实证明,只有保护好外出流动党员的利益,为他们工作、生活、创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此,流入地党组织要在各项政策上一视同仁,把外出流动党员与正常党员平等对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住房、就业、子女入学和劳动保障等方面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三是解决实际困难。在政治上,各有关党组织要按照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的规定,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好流动党员参加选举问题。在生产中,流出地党组织要多措并举,分类施策,组织人员帮助外出流动的困难党员搞好春耕、夏锄及秋收生产,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进采取“财政出一点、党费挤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募一点”的办法,建立贫困党员救助基金,帮扶病、残、贫、困党员生产生活,支持党员在外建功立业。

城乡一体化管理篇7

关键词:滁州、来安、全椒、三官城乡公交一体化交通现状

中图分类号:F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b)-0140-02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交通全网络、全衔接、全畅达的民生工程,也是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保障,它体现了城乡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公平公正、社会事业发展等一体化,并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成果及文明服务。对于滁州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构筑城乡一体化布局,推进城乡科学发展、全域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

1城乡公交一体化现状

(1)滁州市公交。

滁州市城乡公交线网在中心城区的起始站以汽车中心站、城南客运站、高铁客运站、城北客运站4个客运枢纽为主,呈“多中心放射状”布局,城乡客流集散中心主要分布在下列城镇:乌衣镇、来安县城、全椒县城、沙河、半塔、汊河、二郎口、古河、章广。滁州市交通局规划至2020年,滁来全地区形成中心城区―重点城镇的二级公交客运网络,建立高效衔接、无缝换乘、布局合理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

2015年,滁州市交通运输局到六里-七里-八里-中坝-黄庄-三官新区-三官街道实地考察线路站并于2016年元月1日开通107路公交车且投入8辆开始运营,107路公交开通,真正使乡镇农民出行享受了公交待遇,消除了原农工客运班车破旧的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三官及沿线农民出行乘车环境。而这仅仅只是一小步,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交通全网络、全衔接、全畅达的民生工程,也是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根本保障,它体现了城乡服务均等、资源共享、公平公正、社会事业发展等一体化,并让城乡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成果及文明服务。对于滁州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幸福宜居城市,构筑城乡一体化布局,推进城乡科学发展、全域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地方政府还应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2)制约滁州市公交一体化的主要原因:第一,相关政策制度尚未出台。如:市政府没有出台《滁州市公交财政补贴管理办法》《滁州市公交管理办法》《滁州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公交优先,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缺少政策保障,城乡二元格局尚未打破,制约了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进程。第二,规划引导相对滞后。调研发现,无论在城区还是集镇,公交车占道停放现象十分普遍,没有达到“一镇一站、一村一亭、一站一牌”的建设要求,城乡客运车辆没有停车场地,尤其是城乡线路上的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更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县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对公交站场建设重视不够,未将其列入建设规划或者预留出合适的公交站场用地。第三,“出行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①候车时间长。由于现有的公交线网密度不大,发车频率低,准点率差等原因,造成出行效率低,人们在思想上还未养成出门乘公交的习惯。②公交线路布局不完善。少数镇与镇之间公交还没有完全环起来,造成镇与镇之间群众出行不便。③镇村公交未开通。公交线路尚未完全延伸至村,除少数镇仍采用“小面的”向村运送外,全县大多数村都还未开通公交车。老百姓进城,还要换乘到镇,再乘城镇公交,从表面看票价低了,但实际算起来并没有省多少钱,反而麻烦了。第四,基础设施亟需完善。①站场建设滞后。调研中发现,城乡公交基本没有首末站,城区仅有滁州北站停车场可固定停放公交车,其余使用的停车场多为临时停车场,多数镇也没有固定停车场。②停靠点建设迟缓。全市多数镇没有公交回车站。全市每天多辆驻点车辆停放在镇(停在驾驶员自家门口或镇政府附件道路上),夜间无人看管,车辆损坏现象时有发生。③候车亭、站牌无人维护。过去通过广告招租“以站养站”的模式已不管用,2012年以来,公交公司投资建设的数百块临时站牌损毁严重。(3)滁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对策。

①坚持城乡公交优先发展原则,加大对城乡公共交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一是逐步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明确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和目标,把城乡公交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上满足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二是通过政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先提供土地,减免相关费用等方式来支持公交站场建设。市财政给与适当的财政补助,来建设公共交通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等公交基础配套设施。

②加快开通乡镇主要路口和城区主要街道的路线。一是以现有城乡公交为基础,不断增加延伸城乡公共交通覆盖范围,逐渐减少城乡公交的覆盖盲区,使群众出行更加便利。二是尽快开通村村通公交,实现县城、街镇、行政村三级公交全覆盖,争取尽快打造“通到老百姓家门口”的便民公交网络。

③全面提升公交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首先要规范公交企业的内部管理。在完善服务质量投诉和监督方面,通过公布投诉电话,设立投诉箱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质量,接受群众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其次要强化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健全岗位考核机制,对公交司乘人员实行积分考核,凡年内累计超过规定分数的,给予停岗处理,并且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惩罚,以有力规范公交司乘人员的行为。

④优化公交线网和场站的布局,构建与城市化进程和道路建设相适应的公交线网体系。一是按照客流规律、群众需求、道路状况,调整优化公交线路网络,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辐射状公交线路网,增加班车的密度,提高公交准点率,方便群众乘坐。二是要加快公交站场的建设,将公交站场设施纳入城镇建设范围,公交首末站、枢纽站等设施由所在镇街负责建设,对站场等公交运行的基础设施,逐步推行站运分离、资源共享、有偿使用。三是按照一体化规划、合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的原则,针对不同镇街属性及客流特点,规划建设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农村客运站。

⑤合理制定城乡公交收费标准。完善公交运营成本评估机制,对组织交通、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对公交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周期性年度审计与评价,核定企业的合理成本和合理利润空间,并按照基于成本定价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时召开价格听证会,制定合理的城乡公共交通价格,坚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便民利民。

参考文献

[1]滁州市交通局[eB/oL].http:///Shownews.asp?cid=&id=4511.

[2]韩峰,姜文静.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8):72-73.

[3]隋映辉.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共识与转型趋势[J].青岛日报,2015-01-31.

城乡一体化管理篇8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嘉峪关市长城区新城镇长城村位于嘉新公路沿线,地处全镇中心地带,距市区约23公里,8个村民小组,农户435户、人口1563名,党员81名,耕地6600余亩,种植有洋葱、粮食作物、航天辣椒、制种玉米、制种西葫芦等,2011年人均收入9200元。自全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始终把此项工作的开展与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紧密结合,紧扣“双联”行动与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目标与任务,村三委班子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探索,力求突破,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

一、突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最基本、最直接、最关键的力量。为此,村党总支坚持走群众路线,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一是深入开展“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活动。村党总支每年召开不少于2次党员大会,各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共商本村经济发展、公共社会事业建设等事务。村里重大事务由党员大会民主决策,激发党员干部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更加关注和支持村党总支的工作。二是成立了党员议事组。议事组每月召开不少于一次例会,在村级事务中的发挥沟通,参谋、督导职能。议事组成员立足于村民服务,以知民情、解民困,暖民心、顺民意为主线,及时了解村民所思、所盼、所急,所怨,畅通了村情民意反映渠道。三是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在村民中选举精通业务、作风正派、具有一定威信的村民进入村务监督委员会,做到每月一次对村财务进行理财。村内不论大小建设项目,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全过程监督,做到了百姓明白、干部清白。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一是利用地处全镇中心地带,交通便利,种植优势突出的特点,建立以物流中心为依托的农产品集散地。这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整农业和农村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对有效集聚各方资源、推动本村乃至全镇农产品流通,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结合农产品集散地的建设,配套建设三代高标准日光温室,当年完成25座以上,2015年前达到100座,重点发展蔬菜制种产业,把发展蔬菜产业的着力点放在“特”和“精”上,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积极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发展集约养殖业。目前村内养殖总量较大,但未形成规模,计划年内建成1个高标准的养殖小区,规模达到养羊1000只以上,2015年前建成2-3个高标准养殖小区,促进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四是着力发展辣椒产业。2011年,通过工信委帮带,引进了航天辣椒,通过试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村本着“创精品、打名牌、突出特色优势、大做辣椒文章”的发展思路,以建设辣椒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为目标,着力发展航天辣椒产业,同时引进其他经济效益好的制种辣椒,种植面积达500亩以上;五是土地整合与流转。根据农村老龄人口愈来愈多,劳动力缺乏,同时小块耕地不利于机械作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土地整合,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这既能节约资源,解放劳动力,又能提高机械化程度。同时也为今后土地集约化经营打好基础。

三、突出抓好“双联”行动

自全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面开展以来,本村高度重视,广泛宣传,积极做好村组与各“双联”单位的沟通衔接。截至目前,各“双联”单位都已多次到各自联系的农户家中走访调研,掌握实际情况,已实现全村农户的全面覆盖。地震局帮助二组新打一眼机井,目前正在筹备施工;市政法委帮助六组更新机井一眼;长城宾馆为5户困难户送去面粉一袋、油一桶,并为三组农户送去鸡苗30只;工信委为四组文体娱乐场地提供水泥30吨,场地基本已建设完成;市妇联为五组全体农户协调妇女小额贷款,每户3-8万元;市政府办公室为八组每户农户送去化肥2袋;各单位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与长城村村民共同栽种防风林带200亩;同时,各单位单位还多次入户走访,各项具体帮扶行动正在进行当中。

四、突出抓好城乡一体化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先行先试,快出成效。当前,巩固以往成效,加大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力度。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计划2012至2013年改造完成全村中低产田6600余亩,进一步推进村容环境整治工作,安装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箱,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居民点后院亮化工程,栽种200亩防风林带。二是产业布局一体化。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第三产业与农村资源相结合,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制种、精细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村居民从二三产业中获得收入的比重,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是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造提升党员活动中心、村组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扎实推进农村电视覆盖面和提高收视质量。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目前,本村成立了威风锣鼓队,长城村小金玲舞蹈班,活跃居民文化生活。

五、突出抓好社会管理创新

城乡一体化管理篇9

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1.乡镇地区基本办学条件仍相对不足。办学条件既包括校舍、教学设备的硬件条件,还包括师资力量、管理制度等软件条件。自取消教育附加费后,各级政府开源节流,将本已有限的教育相关经费集中处置,向县级学校倾斜,乡镇学校经费比重、绝对值均显著下降,部分学校硬件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乡镇地区因学生数量显著下降,校舍、宿舍面积已能满足基本需要,但床铺、水暖等配套设备严重不足,教学器材等配套设施仍相对不足。此外,学校现代化建设严重滞后,校园网络、音乐器械、多媒体设备与城市差距巨大。当前,乡镇地区教师短缺情况有了显著改善,但新入职教职工较少,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更愿意向上级学校流动。

2.城乡生源分布不均。许多地区学生数量严重不足,即使多次并校,仍有部分学校生源较少,学生更愿意到教学水平更高的学校,部分乡镇学校甚至出现老师比学生多的“怪”现象。虽然以上多为个例,但从整体上看,城乡生源差异较大。

3.农村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乡镇学校对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这与教师教学水平、学校整体水平偏低有关,许多学校远程教育资源率偏低。我国在乡镇学校推进远程教育,以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短缺问题,但实际情况是远程教育空有其形,许多学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为避免设备损耗、被盗,严格限制远程教育设备使用。许多学校一个学期,远程设备使用次数屈指可数,教学设备开放性差。

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归因分析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高度发达的经济可为教育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城乡二元制环境下地区居民对教育的观念、教育意识、文化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决定了对其子女教育的态度,许多辍学儿童辍学与家长不支持有关。此外,城市家庭对子女教育更注重综合、全面发展,有投入意识与经济实力,自身的综合能力也足以提供更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我国城乡二元制是长时间、种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仍将长期存在。

2.教育经费制度差异。资金是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教育资金具有公共资源属性。但实际情况是,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提供,而这些资金由省市级政府管理,教育投入在城市的比重、绝对值远高于农村。我国教育经费管理权力、责任归属地方各级政府,乡镇政府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义务教育财政分配缺乏监督,管理者个人从意愿上便不愿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至乡镇学校,县级重点学校凭借与行政机构更密切的关系,往往可获得更充足的财政投入。

3.社会观念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绝大多数家长均希望子女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但现实情况是,家长眼中的“读书”已和“应试教育”“文凭”挂钩,升学率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许多家长宁愿将子女送至更远的学校,也不愿意其就近入学,不同学校生源质量、数量差异越来越大。发展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优秀的教师、新入职教师希望到教学硬件条件更好、薪酬更高的学校上岗是人之常情,造成基层地区教师资源流失较严重,教师队伍不稳定。

城乡一体化管理篇10

关键词:地籍管理城乡分治数据库设计系统管理结构arcGiS

银川市地籍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依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开展地籍调查,建立了在城镇以产权、产籍管理为主的城镇地籍管理体系和在农村以资源性管理为主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在多年的地籍管理中,两套系统管理既有联系又相分离,这种严格区分城乡区域并采用不同管理要求的城乡分治模式,已越来越不适用现代地籍管理的要求。

一、城乡分治地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乡分治管理模式不能真实承载地籍信息:由于受技术和条件的约束,我市原有地籍管理是按农村和城市区域分别管理,即分为城镇地籍管理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其中城镇地籍管理微观上以1:500地籍图为支撑对城镇建设用地的产权、产籍管理,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宗地为单元,对宗地以外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的管理并不能详细反映,如闲置土地、批而未用等土地利用状况,这对深入分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盘活土地资源等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土地则主要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支撑侧重资源性管理,主要针对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变化进行管理,对分布于农村的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的产权、产籍则不能像对城镇宗地一样进行有效地管理。

2、城乡区域模糊化和不确定性:随着大银川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及用途变化高度密集,城乡区域界线已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很难从物理位置上明确城乡的界线。同时城乡结合部是土地变化最频繁的区域,如果一定要设置城乡边界的话,这种边界应该每天都在不断地变化。这种严格区分城乡的分别管理模式,难以适用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和土地利用等不断变化的要求,给现有的土地管理和应用带来很大的困难。

3、给地籍信息的维护和管理带来困难:城乡结合部是土地最活跃、变化最频繁的区域,是地籍管理的难点,无论是原针对农村的土地利用管理模式还是针对城镇的城镇地籍管理模式,这种严格按城乡区域来管理的模式都难以适用城乡结合部土地不断变化的要求,给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受原有管理模式的影响,在地籍信息化建设中分别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城镇地籍数据库,并且各自系统独立、数据独立,相互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数据的不一致性和相互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难以保持地籍的一致性。

2007年,《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开始颁布执行,新标准充分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银川市在制定第二次土地大调查相关标准时,区市有关专家充分考虑了上述情况,将第二次土地调查规划为统一数学基础、统一分类标准、统一城乡调查的一项工作,外业测量普遍采用了3S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和新的作业方法,城乡内业数据处理均采用了arcGiS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平台拥有强大和完善的GiS服务架构,支持高度的可伸缩性二次开发,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基于以上的情况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基本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

1、系统应该的设计原则。数据库设计要充分考虑所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参考数据库设计通用原则的基础上,针对银川市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坚持标准化、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安全性的设计原则,建立一个规范的、系统的、开放的、适用的基础数据库。数据库建库要符合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应数据库建库规范标准、国家已经的许多基础的行业分类、代码标准,以及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数据库设计标准。对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成果数据,国家通过规定数据交换标准而对数据标准化做了硬性的规定,不能违背。如果存在地方性标准和传统做法和国家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应分析清楚原因,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实现地方标准业务目标的解决方案。

2、系统管理结构的相似性。在我国城镇现行土地登记的基本单元是宗地,而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基本单位是村民自治小组,两者均属于使用者层面。即我们可以在一套系统中、同一操作界面下以相同的手法实现城乡地籍的统一管理,按土地利用管理和产权、产籍管理的业务要求,实现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的“无缝”一体化管理。

现有我市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按:区―街道―街坊―宗地组织管理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街坊(见图1)。

农村地籍管理采用:县(市、区)―乡(镇)―行政村―图斑模式组织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行政村(见图2)。

城乡地籍管理的数据组织方式都采用分级、分区管理,只是原有管理模式中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城镇地籍管理的重点在宗地权属信息,而农村地籍管理的重点在图斑信息,重在反映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实际上两种管理模式在数据级上是可以一一对应的,只是过去的农村地籍管理模式弱化了对村民自治小组所有权信息的管理,目前银川市集体土地使用权发证工作基本完成,正需要加强对登记信息环节的管理,城乡地籍数据的管理统一到县(市、区)―街道(乡、镇)―街坊(行政村)―权属单位(宗地、村民小组)―图斑(地块)模式上来(见图3)。

权属单位是建立在图斑(地块)之上,具有相同的权属名称的图斑(地块)的集合。具有同一权属单位连续、无缝的图斑(地块)组成一宗地,因此宗地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图斑(地块)组成。已经完成的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充分结合我市实际,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划分街道,以城区内主干道、自然巷道、沟渠划分街坊。地籍编号均采用二次土地调查要求的“分区代码+街道代码+街坊代码+宗地编码”组成,其中分区代码直接采用GB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规定代码的后三位,街道代码采用“三位数字码”,街坊代码采用“三位数字码”,宗地编码采用“四位数字码”,如:1040070080009为兴庆区第7街道第8街坊第009宗地,而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登记工作也采用了相同的编码方式,因此从底层数据机理上看,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条件也完全具备。

3、不同精度影像的更新管理。arcGiS软件支持mrSiD影像文件的调用,并提供mrSiD影像压缩扩展模块。多分辨率无缝影像数据库技术Lizardtech公司的mrSiD(multipleResolutionSeamlessimageDatabase)影像压缩技术使多分辨率无缝影像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在GiS系统中的应用成为可能。mrSiD格式可以将影像文件以一定的压缩比进行压缩,并支持多幅影像的拼接压缩,可以将航空影像和其它遥感影像压缩为一个mrSiD文件,建立历年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由于mrSiD采用小波变换技术,可以将影像按不同分辨率还原,而占用较少的内存,显示速度与文件大小关系不大,使航空和卫星遥感数据能直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应用,工作人员和领导能更直观地了解地表的各种地理信息,增强系统的易用性。通过矢量和影像数据叠加显视,提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4、城郊结合部图数的接边处理。城乡一体化接边存在精度不同的问题,原则上接边时要低精度符合高精度,操作时精良保证高精度图形不变,低精度图形变更。考虑二调数据已经上交国土资源部,图形的接边即为一个变更操作,涉及较多的变更操作和历史记录保存。可以增加显示数据库的概念,显示数据库是指只用来显示城乡接边的成果,对于统计出图等工作全部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作为数据源,即对显示库进行接边,而二调成果库没有任何变化和上交数据一致,城市沿城乡分界线变更一圈后成为真正的城乡一体化数据库。

1)线与线接边。线面交界的地方,将小比例尺线地物地物调整到大比例尺线地物的尾节点上,保证两条线首尾相接,没有重叠和遗漏。

2)线与面接边。线面交界的地方,将小比例尺地物调整到大比例尺地物中心,达到符合现实中的对象的目标。

面与面。1、若两个面图斑偏离较远时,则在数据整理时将其打断并分别融到相邻地类中;2、对于宽度差异,如果l:500的面图斑宽于l:1万的面图斑,则以l:500的数据为准;3、如果l:1万面图斑宽于1:500的面图斑,则一般是由两种比例尺数据采集的方式和地类划分方式不同造成的,数据处理对仍然保留l:1万的数据。

囿于水平限制,以上设想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在新土地分类制度的实施和城乡土地统管形势下,希望我们能以二次大调查为契机早日完成银川市地籍管理城乡一体化工作,加快由传统地籍向现代地籍转变的步伐,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为今后的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⑴《地籍管理》简德三上海财经出版社2006年8月1日

⑵《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国家土地管理局tD1001-931993年6月出版

⑶《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徐德军 杜清运 钟美

⑷《基于工作流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王琴 许加东 刘剑锋

⑸《时态地籍数据库的建立与历史宗地管理的研究》曾光清 唐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