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农业的特征十篇传统农业的特征十篇

传统农业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4:34

传统农业的特征篇1

[主题词]远程教育;传统农业教育;新思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它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构筑新时期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而传统农业教育,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教师和学员同时出现在同一时间地点的教育手段。

一、远程教育的特征

1.提供平等机会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肯定会存在某种教育机会失衡现象。而远程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直接实现农村、牧区平等的教育机会。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学习空间、学习时间的限制。教学光盘播放、卫星教学收视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补偿了地域间的差别。通过这些手段实现的资源信息共享,使得农村农牧民获得相同的信息和服务,应用于日常的生产实践中。

2.共享优质资源

教育资源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从广义上讲,教育资源通常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现代远程教育能够让所有的农牧民获得优质教育信息资源。采用光盘技术、计算机教育平台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将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供农牧民享用,有利于改变农村"信息贫瘠"的现象,共享优质信息和资源,满足农牧民生产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效益。

3.教与学在时空上相对分离

远程教育是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共同承担教育与教学信息的传递的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和学生通过双向通信技术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联系,是其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农业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传统农业教育特征

1.时间固定

传统农业教育是在特定时间,有专人组织的教学模式。在春播、秋收后,农牧民聚在一起学习相同知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乡,种植业与畜牧业侧重点不同,安排的课程有显著差异。传统农业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

2.面对面教学

教师和学员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师生面对面连续进行教学,基本通信媒介是教师的语言。师生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接触,可相互探讨,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但它存在一定缺点,课堂教学中,学员被动听教师讲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员。

三、远程教育与传统农业教育的融合

传统农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二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才能充分的利用教育资源,科学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而提高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1.在传统农业教育中开展适度的远程教育活动

传统农业教育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其产生与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于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的供求关系。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是在短时间内使学习者获得大量系统、扎实的科学知识,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其最大局限性是难以实现因材施教。为使远程教育活动融入传统农业教育,我们应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的教学环境。创新型教学环境有利于创设多种情景,使许多深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便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总之,在传统教育中引入远程教育,可在保持传统面对面授课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因材施教,它优化了传统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有利于学员的知识获取。

2.在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体系中要渗入适量的传统教育活动

传统农业的特征篇2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创建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我市信用体系试点市的创建。

(二)基本原则。

政府统筹、央行指导。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全局着眼,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协调相关部门整合各种信用信息,实现信用基础信息依法公开或共享,积极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现代信用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强化人民银行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民银行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资源和优势,建立和确定各行业、各领域信用信息征集标准,把人民银行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全市信用信息征集中心和平台,规范征集整合分散在各行业、领域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在确保完整、高效、安全的同时避免重复建设。

部门联动、多方参与、共建共用。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应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加快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的合力,全面收集各行业、领域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下,开发利用各类信用信息资源,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三)创建目标。建立健全我市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的制度与组织架构,形成我市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的基本框架;在我市建立具有特色的石材行业征信体系;以信用村、信用社区创建为手段,打造“诚信、和谐”。

二、主要内容

(一)建立具有特色的区域征信体系。

1.在全面建设县级征信中心基础上创建全市征信中心。首先是依托人民银行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人行分行指导下,由我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统筹推动,市人行系统积极参与,在各县(市、区)成立县级征信中心,统领各县(市、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其次是在全面建成县级征信中心基础上,研究整合创建全市统一的征信中心,统领全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2.率先建设市石材中小企业征信网。基于石材业是市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之一,获得了“中国石材基地中心”、“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中国人造石之都”等称号,在国内外建材、石材业界均享有很高的盛誉,借助市石材商务网构建的有利时机,基于云城区石材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及石材企业对现代金融服务的极大需求,将现时分散于法院、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及电信、水电等公用事业部门的石材企业非银行信用信息统一纳入征信网,为我市石材中小企业建立完善的非银行信用信息共享网络平台,以助力石材中小企业融资,推动我市石材行业持续发展。

3.逐步建设我市农户征信系统。按照“以点带面”的原则,参考郁南县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及农户征信系统建设经验,在全市逐步推进农户征信系统建设工作,统一采集农户的家庭成员信息、家庭经济信息和社会评价信息,为全市农户建立完善的信用档案,推动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二)建立健全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工作的制度架构。在与人民银行分行签订《创建信用体系试点市合作框架协议》和《关于印发加快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办〔2009〕34号)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我市创建信用体系试点市的系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信用信息的记录、采集和披露制度、采集和信用信息的机构和市场安排及监管制度,为我市创建信用体系试点市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以勿坦模式信用村为起点,在我市全面开展信用村、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在总结郁南县勿坦模式信用村创建经验并进一步健全完善创建标准和程序的基础上,我市将以勿坦模式信用村为起点,全面开展信用村、信用社区创建工作,优化全市社会信用环境,推动全市的地方经济发展、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工作,打造“诚信、和谐”。

(四)加强政策支持与扶持。鼓励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推广信用信息产品使用,以信用为切入点,引导、鼓励我市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引导、鼓励辖内各行政、公共事业单位实行一系列信用优惠政策。

(五)加大信用宣传力度,在全市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我市各级、各部门、新闻媒体及相关单位应形成合力,全方位、多渠道加大信用宣传力度,采取形式多样、贴近实际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五进”即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的全面社会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我市社会各界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认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信用意识,在全市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改善我市的信用环境。

三、具体措施及计划

(一)建立健全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工作的制度架构。在与人民银行分行签订《创建信用体系试点市合作框架协议》和《关于加快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办〔2009〕34号)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我市创建信用体系试点市的系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信用信息的记录、采集和披露制度、采集和信用信息的机构和市场安排及监管制度,为我市创建信用体系试点市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是在市政府与人民银行分行制定创建联度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全市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的各项工作,协调解决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制定并印发推进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指导全市各地开展相关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三是研究制订本市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人民银行个人信用基础信息和相关政务信息为支撑,加强政府与银行间的沟通与协调,依法整合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有关单位的个人信用信息,建立个人信用基础信息共享机制,依法为政府部门、银行信用信息交换提供目录和数据交换服务,为银行建设个人信贷系统和征信服务中介机构建设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本市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四是推进全市企业信用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制订统一的信用信息目录、共享交换标准和信用评价体系,促进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加快完善信用基础信息共享交换机制,为实现信用基础信息依法向社会有序公开提供技术支持。

(二)依托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统筹推进全市企业信用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分步实施,在全面建成县级征信中心基础上创建统一的市征信中心,并率先建设市石材中小企业征信网。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已实现全国联网运行,为统筹推进市企业信用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推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由地方政府推动工商、税务、水电等部门以既定格式向企业征信系统报送各部门采集的信用信息,实现各部门间信用信息的共享,为金融机构更全面充分了解我市企业信用情况、加快信贷业务决策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为我市行政机关提供信息支撑。

1.信用信息采集涉及机构。各金融机构的企业银行信用信息已定期报送企业征信系统。除此之外,采集信用信息涉及的部门主要是公安、法院、国税、地税、质监、安监、工商、劳动、住房公积金管理、交通、环保等部门,通信运营企业和社会公共行业的企业等。

2.信用信息采集的内容。企业的基本信息、交易信息以及反映其信用状况的相关信息。基本信息,指企业的名称识别信息(机构名称、组织机构代码、工商注册登记号码等)、企业性质、法人代表基本概况、地址等信息。交易信息,指各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企业在工商、税收、环保、住房公积金缴存、水费、电费、通讯费缴费记录等信用活动中形成的交易记录。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相关信息包括国土资源、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监督管理部门的企业行政处罚信息、企业奖励信息、企业许可信息、企业资质和认证信息等。

3.有关工作计划。

(1)信用信息采集方面。

一是客观性。各部门按照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接口规范标准报送信息;各部门应客观、准确地整理、保存有关企业的信用信息,不得擅自更改原始数据,若证据确凿、需变更的同时报备当地人民银行。

二是准确性。当地人民银行对各部门报送的信用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发现不准确信息时,及时向报送方发出核查通知。各相关部门及时对错误信用信息进行核查、更正并重报有关信息。征信主体对自身信息提出异议的,由当地人民银行组织信息报送部门核查并进行异议处理,如相关信息确实有错,信息报送部门应及时更正并重报有关信息。

三是及时性。各部门在网络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每季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过磁介质或表格形式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当季信息;待条件成熟后,采取网络方式报送。

(2)工作制度方面。各部门要安排专职人员负责信息报送工作并建立健全本部门信用信息报送工作机制,确保所报信用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与及时性。对未能按要求报送信用信息的部门,由市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视情节给予批评、警告或通报处分。各部门、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有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规定,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相关信用信息。有关工作人员涉嫌违规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3)时间安排。年1月底前,在辖内各县、市、区全面建成县级征信中心;年上半年前,完成市征信中心的组建工作;年上半年前,对云城区、云安县的征信中心进行整合,创建市石材中小企业征信网。

(三)依托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为当地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主体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并逐步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

1.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并逐步建立健全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市各级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人民银行应组织并依托当地农信社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计涵盖农户基本信息、生产经营、主要收入来源、住房结构等信息的农户信用信息指标,充分考虑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和现有设施的情况,从信用条件较好的地区、贷款农户或种养植大户入手,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依托当地农信社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现有的客户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当地财政、农业主管部门等地方政府部门掌握的农户信息,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推进电子化农户信用档案建设,推动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以农户信用档案为基础,各级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人民银行应引导、推动当地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开发农户信用评价模型,建立、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方法体系,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和评价结果信息反馈,不断提高农户信用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把推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与农户贷款审核、管理相结合,促进当地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贷业务及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农户+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在农户信用评价的基础上,继续规范和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工作。

2.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市各级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人民银行应组织并依托当地农信社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特点,设计客观、有效的信用信息指标体系,结合农户信用档案信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电子信用档案,组织当地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机构等研究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评价机制,推动信用评定工作,将分散的农户信用整合为有组织的集体信用,推进农户之间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主体电子信用档案的维护管理。市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主体电子信用档案由当地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统一负责有关信用信息的录入工作及电子信用档案的维护管理工作,建立农村电子档案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各级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提供必要的人力及财力全力支持当地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录入及电子信用档案的建档工作。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各地有关部门必须完整、准确、及时地按照电子信用档案的规范格式向农信社提供本部门拥有的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

4.有关工作计划。

(1)建立统一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的工作计划。年上半年结束前,市各级政府部门试点乡镇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2013年内在全市全面推广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工作。

(2)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的工作计划。从年起,利用3年时间初步建立并完善各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为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更好地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支持。

(四)以信用为切入点,引导、鼓励我市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1.全市各级、各部门应加强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在全市范围内鼓励发展包括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信用咨询公司等的信用中介机构,发挥有关机构的作用,独立、公正、客观、平等地以第三方身份为我市企业、农户等提供更多、更好的信用产品或服务。同时,全市各级、各部门应根据各地、各部门实际,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金融服务与信用体系建设相配套的资金支持与补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措施,以推动信用信息产品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将经济主体信用状况与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推动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

2.以信用为切入点,促进征信管理与金融稳定、支付清算及支农再贷款等货币信贷政策相结合,引导、鼓励我市金融机构增加对信用企业、个人的信贷支持,对信用良好的企业、个人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发挥信用引导信贷资金配置的正向激励作用。我市各级、各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应加强沟通协调,开展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第三方担保等保证创新方式,积极推广小额信用贷款,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3.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鼓励工商、质监、税务、供电等行政、公共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成果,对优质信用企业、信用户在政府采购、技术改造、税收政策、技术合作、产品进出口、项目立项、招商引资、土地使用、人才引进、项目投标及高新技术认定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

(五)建立社会信用教育、宣传长效工作机制,加大信用宣传力度,在全市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1.充分利用征信中心网络平台,由各县级征信中心以宣传挂画、触摸屏、构建征信网等方式开展征信知识宣传;

2.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的行政资源,依托当地政府网站、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由政府主导开展长效的社会征信宣传活动。有关征信宣传内容可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以《百姓征信知识问答》一书内容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当地群众的整体信用意识水平,在当地营造“诚实守信为荣、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氛围。

3.锁定当地几类特定人群,如公务员、农户、中小学生等开展长效的社会信用教育、宣传工作。(1)对公务员的信用教育、宣传工作可由当地人民银行直接负责,通过举办培训班、知识讲座等方式开展。(2)对农户的信用教育、宣传工作应由当地政府抽调宣教系统公务员、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的征信知识、农村金融业务知识宣讲团负责,由宣讲团直接到当地乡镇、农村作巡回征信知识和农村金融业务知识的教育、宣传。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征信知识宣讲团可由当地人民银行进行前期培训,并采用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的征信宣传材料作教材,确保征信宣传口径统一。(3)对中小学生的信用教育工作由当地教育部门负责,可通过在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信用教育内容等方式,使中小学生从小树立起信用道德文化观念。

4.有关工作计划:年三季度结束前,由人民银行指导各地征信中心开展挂画、触摸屏、征信网等方式的宣传;年四季度结束前,至少开展1次对全市公务员的信用教育宣传工作并做好对农户、中小学生的信用教育宣传的准备工作;年一季度起,正式开展对各地农户、中小学生的信用教育宣传工作。

四、组织领导与保障机制

一是在年一季度前,争取人民银行分行的大力支持,建立以人民银行分行和市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和同志为成员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与市人民政府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市信用体系试点市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在年一季度前,建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秘书长、人行市支行负责人为副组长,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的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创建信用体系试点市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信用体系试点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传统农业的特征篇3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参加本次演讲比赛,和大家共同探讨促进农牧业发展的具体内涵,勾画我县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农牧业发展》。科学发展观,依我的浅显理解:就是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作为年轻的县人,更应该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争做排头兵。

同志曾经说过:“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古希腊学者色诺芬也说过“最富足的人也不能离开农业”那么对于我们并不富裕的农村,怎能离开农牧业而走向致富发展的道路。但我们常常又会问,农牧民为什么那么累、那么苦,就是富裕不起来?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农牧业总体上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牧业。用农牧民的话说:种田赚不了钱,越穷越种,越种越穷。可见,以传统农牧业的方式抓农牧业,一点出路也没有。因为传统农牧业是“为自给而产、为计划而产”,没有任何效益而言。:

因此,我们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牧业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现代农牧业。那什么叫做现代农牧业,是美国的规模?是荷兰的精致?还是法国的自然?真有点莫衷一是。当我们把发达国家的农牧业与我们自己的农牧业作个横向比较后,便不难悟出现代农牧业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传统农牧业的巨大差别。从生产导向看,传统农牧业是“重生产、轻市场”,现代农牧业是“市场为先、以销定产”;从衡量标准看,传统农牧业是“以产量论英雄”,现代农牧业是“以效益为目标”。由此可见,现代农牧业就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牧业形态,具体就是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牧业。与传统农牧业相比,现代农牧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那么如何促进农牧业发展呢,首先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改变传统农牧业观念。不仅需要在经营方式上变革,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增加投入,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观念上创新,用现展观念指导农牧业,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牧业。其次通过建设现代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牧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牧业资源,提高农牧业竞争力,实现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然而这些观念的改变是需要坚实的理论知识作基础的,我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后,更进一步认识到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认识到实践现代农牧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市场化,途径是产业化,才能根本解决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问题。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等措施,将会使我县的经济持续增长,群众的收入日益提高,实现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促进农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农业的特征篇4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恭城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全县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养殖为重点,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九十年代末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生猪出栏数年年增长,沼气人户率越来越高,水果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扩大,产量一年高过一年.然而,农业特产税收的增长却极为缓慢,这与生态农业的增长比例极不协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负责全县农业四税征管工作的县财政局,自1998年秋季开始,着手改革传统的征管方式,力争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农业四税征管办法,以求减轻财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征管效率,节约税收成本,防上税收流失.

一、恭城县加强农业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做法

为加强对农业税收的征管,恭城瑶族自治县财政局决定实行“主动申报,集中征收,征查分离管理”的征管模式—申报纳税制度。并且制定了实现申报纳税的长远规划,将申报纳税的实施分三步走:第一步,即1999年开始的试行阶段,对水果、木材等大宗应税农业特产品实行可由生产者也可由收购者在装车前申报缴纳税款,对主动申报和被查验征收实行两个不同的征收标准,以此促进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纳税款,达到使购销者养成主动申报纳税意识的目的。第二步,在实现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农业特产税的征管方式,由原来的购销者或生产者申报纳税过渡到完全由生产者申报纳税,采取发放申报卡到农户的方法,切实实现水果等大宗农业特产品在生产环节纳税的目标.第三步,在特产税过渡到由农户(生产者)直接纳税后,对各农户实行税源档案建档,将特产税的征收管理实行如农业税一样以户籍管理,全面实现特产税的规范化、法制化、电算化管理.为积累改革经验,使这一工作稳步推进,他们首先选择莲花镇进行试点.经一年的摸索,恭城瑶族自治县财政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99年秋季,他们在全县对莲花镇的做法推而广之。其主要做法是:

(一)规定统一的申报纳税人。从1999年1月开始实施申报纳税制度,实施初期以收购代扣代缴申报纳税为主,即全县统一规定水果特产税以经纪人或果商在收购过程中主动申报纳税,代扣代缴为主、稽查征收为辅;木材特产税征收以林政站发放给农户的砍伐证为依据,由农户主动申报,出售林木时由林业部门代扣代缴和稽查征收相结合。

(二)制定全县统一的水果销售管理办法和特产税征收计税标准。县工商部门和县财政局联合下发《加强全县水果市场管理和农业特产税征管的通告》,以规范全县水果市场秩序和加强水果农业特产税征管,维护果农和客商的合法权益,促进全县水果生产和销售,不断增加财政收人。

1.水果销售经纪人必须到所在地乡镇工商所办理营业执照。无营业执照而从事经纪业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经纪人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经纪人或果商在每次从事经纪活动或收购水果之前,应到当地工商所登记,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造成管理费和农业特产税流失的,从严处理.同时必须到当地财政所办理申报纳税手续,及时缴纳税款,对确实不能预计收购数量不便计算税款的,应登记经纪人的工商营业执照号码及果商的身份证号码,领取纳税申报卡,收购完毕后凭申报卡到当地财政所缴纳农业特产税,对主动申报纳税及持有申报卡的经纪人或果商按规定计税价格和数量征收税款.

2.凡是外县进人本县各乡镇之间运购水果异地保鲜的必须在水果进仓前到当地财政所申报登记,对持有农业特产税税票的由财政所核销,由当地财政所开出完税证明书,如实际外运数量超过票证数量的由当地财政所补征,对不按规定办理申报手续的,当地征收机关按实际数量和市场价格征收税款,如有偷税行为的,按有关税法规定给予处罚。

3.对在县内收购农业特产税应税产品不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手续的经纪人或果商,根据《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税收人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国务院第143号令)第五条“农业特产税的应纳税额,按照农业特产品实际收人和规定的税率征收”,即按实际收购数量及实际收购单价计算征收。对不服从管理,不积极协税并以暴力威胁阻碍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和税务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经纪人或果商,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追缴其拒缴的税款并处以拒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另处工商管理费的二倍以下罚款外,并依照刑法第202条的规定移交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税收重点稽查,成立涉税中队.开展税收稽查,成立涉税中队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税收秩序,维护税法的尊严,防止税收流失,扼制偷、抗税行为,保障财税人员的人身安全,确保申报纳税征管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经请示县人民政府同意,恭城县财政局会同县公安局于1998年10月成立涉税案件侦察中队。涉税中队在县财政局、公安局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请示、汇报、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令办事。主要任务就是协助财税机关侦察涉税案件,依法打击偷、抗税违法行为;打击殴打、报复财税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依法惩治以暴力方法阻碍财税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违法行为。该县涉税中队成立至今,全体干警工作认真负责,查处了农业特产税涉税案件54起,追缴农业特产税款7.8万元,处以滞纳罚金8.4万元,依法惩治了偷、抗税分子54人,有力地打击了涉税违法行为,而且对那些对偷、抗税行为存在侥幸心理的个别人员起到了震慑作用,使税收征管人员有了安全感,为税收征管人员大胆地开展税收稽查提供了保障,保证了特产税“源头控管、主动申报、依法纳税、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强化内部管理,实行农税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了加强农税征管工作,不断提高农税征管法制化、规范化、文明化水平,保证农业特产税申报纳税的顺利实施,防止税收的流失,提高税收征收完成率,促进全县财政收人的稳定增长,必须加强财税机关内部管理,建立内部激励机制。

1.确定目标要求。县财政局把县人民政府每年下达的农税收人任务,作为全县农税征管工作的主要目标.然后再把农业税收总任务分配到各乡镇财政所,作为对乡镇财政所及财政所干部职工的考核目标要求.

2.确定考核内容.对乡镇财政所主要是根据县政府下达给各乡镇的税收任务来进行考核,包括:

(1)农业税收收人完成情况。

(2)票证和税款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3旧管和工作纪律情况.

(4)工效挂钩的实施情况.

3.落实考核办法。县财政局根据考核内容,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

(1)实行各项指标量化综合计分分档考核.

(2)以各乡镇财政的决算数据为依据.

(3)年终后20天内,各乡镇财政所以书面形式把上年度实行农税工作目标管理总结和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材料上报到财政局.

(4)财政局农税股会同有关股室,根据各乡镇财政所的农业税收收人决算及其他有关材料对各所进行考核,并提出对各所的考评意见,报财政局批准后,对各所予以奖惩.

4.制订考核评分标准。财政局依据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制订了考核评分标准,即采用基本分与加、减分相结合的办法,各项考核指标达到基本要求的为100分:完成农业税收收人任务指标的得基本分50分(其中:农业税20分;农业特产税30分),完成当年农业税收收人任务指标超过或低于一个百分点相应加2分或减2分,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票证和税款管理不出现失误的得基本分25分,违反一项规定的减扣1分,对出现贪污、截留、挪用税款的,实行全所一票否决制,取消获奖资格并给予处分;按时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报表、资料报送准确及时的得基本分15分,反之相应减分;没有违反组织纪律和财经制度的得基本分10分,反之相应减分。

5.实行工效挂钩和风险抵押。对全县各乡镇财政所农业税收征管工作实行工效挂钩。

(1)将县政府年初下达的各乡镇财政所的农业税收任务与工资、奖金及其他补助(扣除燃料费和农税津贴)挂钩,按劳计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各财政所在册干部职工每人每月交纳工资的20肠作为风险抵押金,完成任务的退回风险金,反之,风险金则充作单位经费,不再返还。

(3)把特产税收任务分配到人,完成任务80%一89%的,领取扣除风险押金后的工资;完成90%一99%的领取工资和补助;完成100肠的,领取工资、补助和奖金并退还风险抵押金。完成农业税收当年任务96叫、历年尾欠40叫以上的才准予领取夏粮入库加班费.

(4)超额完成特产税收任务的,每超一个百分点加奖20元,上不封顶,年终奖励实行上浮5%一20%不等,在册千部职工完成特产税收任务80%以下的,按所完成任务的比例比照领取工资,第二年待岗试业,每月发200元生活费,如再不完成特产税收任务80叫以上的,作自动离职处理;对临时工则解除其临时用工关系.

(五)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实行申报纳税必须要增强纳税人税法观念和纳税意识。恭城瑶族自治县在实行申报纳税制前就采取多种形式来宣传申报纳税和税法:召集水果经纪人和果商召开座谈会;印发各种资料、传单分发到农户手中;书写张贴标语到各村委;利用好日开动宣传车巡回宣传;利用电视、广播开展媒体宣传;在进人该县的主要路口、各乡镇交叉路口和醒目的地方树立永久性申报纳税宣传广告牌;建立申报纳税服务点,实行24小时农税人员申报服务制。总之,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使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得以提高,经纪人或果商也基本能够主动申报纳税。

二、实行农业特产申报纳税取得的效果

通过实行农业特产税申报纳税制,制定相关的内部稽查管理措施和政策,加强税收稽查,成立涉税中队,加大宣传农业特产税申报纳税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使农业特产税申报纳税征收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税收收人因此大幅度增加。据统计,1999年1一4月份,恭城县完成农业税收收人386万元,占全年农业税收收人任务的36.39%,比上年同期增加250万元,增长183.8肠;完成农业特产税收人377万元,占特产税全年任务的53.8%,比上年同期增加242万元,增长179.3%.2001年,恭城县实现农业“四税”1074万元,占年度预算任务的106%,比上年同期增收81万元,增长8.15%,其中农业特产税为765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03肠,比上年同期增收76万元,增长11叫。

1.统一了标准和尺度,避免了“人情税”和“关系税”。征收以水果为主的农业特产税,全县根据各个不同时期水果市场行情,制订统一的计税标准和处罚尺度,在全县范围内统一执行,对县内县外果商一视同仁.谁违反县里统一标准和尺度,收关系税、人情税的,一经发现,除补足实征税款与规定标准税款差额外,还要处以应收税款1一2倍的罚款,并取消责任人及责任人所在财政所评奖资格和所有奖金,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收人情税和关系税以及各乡镇之间相互降低税率抢税现象的发生,防止了税收流失。

2.实行申报纳税制,正确处理好征纳关系,提高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实行申报纳税税制前,在销售或收购水果时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到财政部门自觉缴纳税款,即使是财税征管人员主动“登门”收税也有部分税款难以征收。实行申报纳税制后,虽然也还有极少数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抗税现象仍有发生,但是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税法和申报纳税制,加强征管力度,加强重点稽查,打击惩治极个别偷、抗税分子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提高了纳税人的主动纳税意识,使纳税人由被动纳税变为主动纳税,绝大部分纳税人都能主动地到当地财政部门自觉申报纳税,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征管人员主动“登门”而难收税的问题,从而确保了财税征管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了财政收人的稳定增长。

3.增强了农税人员责任心,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申报纳税、工效挂钩、风险抵押、任务到人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增强了财税人员工作责任心,改变了过去那种“吃大锅饭”,征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避免了过去那种村级网络中村干乱开税票,甚至把税票随意交给收购者自己开票、丢失税票、挪用税款现象的发生。

4.提高了税收征收率,减少了税收流失.实行申报纳税前,由于全县没有统一标准和尺度,没有实行财税人员工效挂钩和风险抵押责任制,税收的随意性大,征收率不高,导致了部分税收的流失。申报纳税前的1998年征收水果特产税每五吨车收360元,每车按实装7500公斤,0.6元/公斤计税,征收率只有8%;现在每五吨车收税840元,每车按7500公斤,1元/公斤计税,征收率达到n.2%,比申报纳税前提高了3.2个百分点。从而减少了税收的流失。

三、实行农业特产税申报纳税管理还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恭城县实行特产税申报纳税制,推进了农业特产税征纳方式的创新,这一机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财税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税收收人的大幅度增长,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可由收购人申报纳税,这就转移了纳税主体,容易模糊水果生产者纳税意识.根据国务院农业特产税管理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农业特产税纳税义务人,应当依照规定缴纳农业特产税”.而恭城县现行的是把水果农业特产税征收全部转到收购环节,税收全部由收购者代扣代缴,忽视了水果生产征收环节.易使水果生产者产生水果特产税与己无关,而是收购者交税的混乱思想,为此,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完善特产税由生产者申报纳税,收购者收购申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2)由于实行申报纳税时间紧、任务重,因此,税源调查和建立税源档案基础工作的建设还较差。恭城瑶族自治县目前实行的特产税申报纳税管理办法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在开展税源调查和建立税源档案的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搞税源调查、建税源档案花费时间长,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开展特产税源调查和税源档案建设等基础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而进行税源调查,建立税源档案是实行申报纳税管理的基础。只有在开展广泛的税源调查,掌握全县水果生产静态和动态情况基础上,建立健全税源档案,才能有效地促使和监督果农自觉申报。因此必须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加强税源调查和税源建档基础工作。建议全县统一行动,由县财政局抽调人员,在税收征收闲暇季节,组织各乡镇财政所干部大力开展税源普查工作,利用各财政所现有电脑设备,建立各乡各户水果生产销售特产税税源微机档案,使特产税申报纳税管理更加完善.

传统农业的特征篇5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果蔬分类;应用;挑战;展望

自“农业4.0”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为驱动的农业技术已成为发展农业强有力的支撑。在果蔬业中,果蔬分类通常由经过训练的人员人工评估农产品或农作物的质量。但是,人工分类会带来许多相关的限制,工作人员需要熟悉果蔬的许多特征,并且高强度的机械性工作带来的失误不可避免,因而分类技术的提高是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计算机视觉技术具有效率高、非接触、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在多个领域已经广泛应用,能实现农产品快速无损检测的要求[1]。果蔬分级效率的提升对我国产品质量提升、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图像处理技术在果蔬分类领域的应用

本文对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果蔬分类进行了比较调查,发现研究人员多使用一种或者多种传感器或者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分类与分级,但是由于相同水果品种不同造成形状、大小与颜色的不同,果蔬的分类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2]。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多种实验,其中结合机器学习技术对于系统有明显提升。通过使用传感器捕获水果与蔬菜的特征,使用机器学习对任务进行优化,以提高系统整体性能[3]。

2果蔬分类的主要挑战

虽然已经在多个产业中实现目标分类,但将果蔬作为对象进行分类仍然是一项复杂的问题。在实际过程中,环境、光及空间等因素制约了系统的优化,使系统的时间与准确性方面受到限制。光照方向及亮度、色温以及背景所造成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会制约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并且不同种类果蔬的特征并不相同,这也使果蔬分类系统没有被广泛地开发。

2.1缺乏合适的传感器

分类任务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选择适合场景的传感器用于数据采集。在果蔬的分类任务中视觉传感器与非视觉传感器已经广泛地应用,但是由于各种传感器性质不同其所适用的应用场景亦有不同[4-6]。例如超声波传感器与触觉传感器都不太适合易损的目标物[7]。因为这些传感器需要物理接触果蔬以获取数据。另外,视觉传感器对许多因素高度敏感,例如照明条件和背景环境。这些基本因素是许多复杂因素的结合,包括反射、折射、缩放、旋转和平移,这在系统实际的设计中需要深入考虑。传感器大致分为视觉传感器和非视觉传感器。由于每个传感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视觉传感器对照明条件和背景颜色高度敏感。高光谱相机可以得出物体反射特性,检测具有相似颜色或背景的不同对象的固有特性,其对许多颜色等因素不敏感,并且高光谱信息与水果的其他特征相结合,可以提高系统性能。最近,热红外分析已用于许多领域,例如植物病害检测、冷藏对果实的冷害、农作物成熟度估算和农作物产量估算[8]。然而,由于蔬菜和背景的热物理性质大致相似,并且这种技术对温度变化敏感,因而热红外分析仍不能很好地完成绿颜色水果和多叶蔬菜的分类任务。

2.2难以准确选择特征

特征是用于与其他物体区分的物理特征。果蔬具有多种物理特征,例如颜色、质地、形状和大小,这些都是可以用作分类的特征参数,并且果蔬具有类间和类内的同异性。类别间的变化是主要变化,即颜色、纹理和形状的变化,而类别内的变化更难以发现,特征更加难以区分。理想的系统能够进行类间和类内分类。研究表明,单个特征不能有效地对果蔬或物体进行有效分类。计算机视觉是用于图像分类和识别的一种技术,可以设计算法通过多种方式对果蔬进行分类,通常分类是基于神经网络完成。在任何机器学习应用程序中选择合适的算法至关重要,但是由于果蔬的类间相似性,算法优化尤为重要。数字图像中某些与特性有关信息的识别、分类、检索、重建称为特征描述,果蔬具有相关的独特视觉特征。果蔬的分类和识别最常用的特征是颜色、形状、大小和质地,可以根据整体或局部图像特征来选择特征描述是全局或者局部的特征。特别是对于对象识别,全局图像特征描述整个对象,具有良好的不变性,而局部图像特征则易于实现快速匹配。因此,通常将局部和全局图像特征配合使用以提高整体性能。在图像经过去噪、平滑等操作之后,图像的细节将不可避免地丢失,因而需要更加注意特征的选取。这些因素对特征描述的选取造成了一些限制。

3展望

传统农业的特征篇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三农”形势,为增加农民收入出台的一重要举措,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认真组织学习,并根据文件规定要求,切实做好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调整农业税收政策的工作。

(一)做好降低农业税税率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户。中发〔2004〕1号文件规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4年农业税税率总体降低1个百分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各级农业税收机关要在国务院有关执行性政策文件下发以后,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的部署安排,切实做好农业税税率调整工作。

(二)做好取消农业特产税工作。从2004年起,除烟叶外,各地不得再对原农业特产税应税产品征收农业特产税。农业特产税完税证除用于继续征收烟叶特产税和收取农业特产税尾欠外,不得他用。没有烟叶特产税和尾欠征收任务的地方,农业特产税完税证一律停止使用,并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农业税收票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组织缴销和销毁。

(三)据实核减征占耕地而减少的计税面积。为解决有税无地的问题,总局拟在调查和征求各地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下发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核减管理办法,明确核减范围、程序管理权限和责任。各地要注意调查农业税计税土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做好农业税计税土地管理工作。

(四)研究制定改进农业税计税价格管理的措施、办法,做到计税价格合理,税负公平。

(五)改进和完善农业税灾歉减免管理办法。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农业税灾歉减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农业税灾歉减免管理暂行办法》。对2003年农业税灾歉减免工作情况要组织检查,确保减免落实到户。切实做好2004年农业税灾歉减免工作。

(六)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认真掌握涉农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对国、地税局执行的涉农所得税、增值税收优惠政策在农村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有关情况。

二、大力规范农业税收征收管理,保护纳税农户合法权益,防止涉农税收恶性事件的发生

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从正确贯彻执行农业税收政策,保证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正常开展,保护广大纳税农户合法权益出发,标本兼治,依法规范农业税收征收管理。

(一)根据中发〔2004〕1号文件关于“尽快制定农业税的征管办法”的要求,总局将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收征收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制定工作,争取尽快出台。

(二)建立规范的农业税收征管体制和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03〕12号),改革和完善农业税征管体制,逐步建立纳税人自行纳税、征收机关征税,乡村干部协税护税的征管模式。各地要引导和激励纳税农户自行纳税,努力实现由征收人员上门收税逐渐向纳税农户自行纳税转变。各地要加强农业税收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使农业税管理逐步纳入专业化、法制化、信息化、规范化的轨道,从体制和机制上规范税收执法。

(三)规范执法行为,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各地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重点解决税费混征和非农税人员征税的错误作法,杜绝涉税恶性事件和案件的发生。县以上征收机关要组织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执法检查,以保证贯彻税收政策和执法行为的规范。

(四)建立健全农业税收工作制度,加强工作。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高度重视工作,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要有人专门负责工作。对来信来访要认真对待,对所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查办,特别是对农民群众来信来访反映违反农业税征管“十不准”规定的,要加大直接查处力度,坚决纠正。查处的情况要通报。

三、加强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收管理工作

研究制定《耕地占用税、契税征管业务规程》,统一、规范全国的耕地占用税、契税征管业务工作;组织开展执法检查,清理、纠正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执行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两税征管。总局将在适当时候组织对契税政策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四、加强领导,加强管理,搞好调查研究,确保农业税收征收工作顺利进行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后,农业税收政策调整、组织收入、规范征管的任务十分繁重,政策执行和征管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很多。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加强对农业税收工作领导,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规定和要求,切实加强农业税收征管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重点解决落实政策和杜绝恶性涉农案件两个主要问题。总局拟在上半年召开全国农业税工作会议,总结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的农业税征管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当前农业税工作形势,部署全国农业税收工作。

各地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根据税收政策调整和征管制度出台情况,做好有关培训工作。县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对乡镇征收人员进行农业税收政策、征管业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广大征收人员政策业务水平,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和纪律观念。

传统农业的特征篇7

一、上海淮剧现代化的探索

中国古典戏曲是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发展是农业社会文明的必然结果。农业社会在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农业生产劳动为社会生产的社会形态,决定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诸多特征。首先农业文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诸多影响,这对戏曲有很大影响。例如,不同的地域产生的戏曲特征就不同,安徽地区多雨,故此有黄梅戏;陕西地区高山高原,地域辽阔,故此有秦腔一说。可以说,农业文明是对自然的初步改造,古典戏曲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外在体现。其次,农业文明所辐射出的价值体系和文明框架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制度、教育等,因此古典戏曲当中也蕴含了这一类文明所涵盖的功能,如许多古典戏曲中就有劝人向善、要求人遵守制度等。总之,古典戏曲从一开始就和古代社会的基本形态分不开。因此,在做现代化的探索时,人们不能忽略这个关键因素。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都市文明逐步取代农业文明,有人把现代文明生态下的古典戏曲称之为“都市戏曲”,其实反映了古典戏曲的当代困境。

众所周知,“都市戏曲”并不意味着戏曲不愿为农村和农民服务。其实,农民和都市观众一样不喜欢粗糙简陋的艺术,大量表现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传统戏曲剧目内容已然落后于当代的农村,最基层的民众其实内心也需要获得艺术的精神满足。人们可以这样理解“都市戏曲”,它是以都市文明为主导的文明生态环境下的一种戏曲存在方式或者状态。

“都市戏曲”引领的戏曲现代化变革主张戏曲表演要敢于突破,敢于运用先进的观念和手段,概而言之就是需要从业者有现代意识,真正发现现代人的情感、困惑和需要。与此同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不能丢失传统留下的财富。面对传统,主张“保持原貌”的企图是无法实现的,中国戏曲表演的发展轨迹上,从来都不曾保持原貌,但是在大胆创新之时,不能违背艺术的一般规律,需要找到更为妥帖的对传统的继承方式。中国戏曲表演的传统来自两方面:古典戏曲和传统地方戏。古典戏曲是指近代地方戏形成之前的中国戏曲,包括宋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传统地方戏其实包括了京剧和地方戏,具体是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京剧和地方戏。但是在今天谈论传统的时候,人们往往只是谈论传统地方戏的某一a段,其实传统地方戏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必须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

中国古典戏曲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巅峰,也是古典文明最灿烂的明珠之一,古典戏曲当中包含了大量的艺术种类,涵盖了诸多领域。可以说戏曲是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交叉艺术门类,包括文学、美学、哲学、伦理学等内容。例如,越剧《红楼梦》就是如此。它的台词十分精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非常有深度,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它的创作方式和表演特征又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人们全方位地研究古典戏曲,总是像在大海中寻宝一样,时不时地在沙滩上捡到几枚精美的贝壳。上海淮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综合性,在现代化的探索中,必须考虑到这些丰富的有价值的艺术内涵,通过不同现代形式的衬托来打造现代的有血有肉的“都市戏曲”。

二、现代必以传统为前提

在传统地方戏方面,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对戏曲艺术有着全方位的渗透,不仅造成了各地方戏曲题材、声腔、形体、舞美的各不相同,同时也微妙地影响了各地方戏曲风貌、品格上的各异其趣。有时,即使是同一个剧种,在不同的流传区域都有着不同的气质。仅仅着眼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而不加区分地企图将该剧种的所有特质加于同一部作品的表演中都是偏颇的举动。在当代戏曲表演中,面对传统地方戏,既不能简单人为地让不同剧种趋同,也不可囿于地方意识失去全局眼光,须考察该剧种的来源环境,抓住剧种最本源的气韵;其次要结合剧种当下的生存环境、地域特征,使地方戏在保留地域特质的同时具有时代意味。

传统农业的特征篇8

[文献标识码]a

乡村的未来会怎样?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乡村的历史以及由悠久的历史所形塑的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李铁强所著《改造传统农业:一个学说史的梳理与分析》(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乡村社会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传统农业生产以较低的土地生产率与劳动效率为特点。它依靠传统的资本进行生产,经济增长主要靠密集的劳动与土地要素的投入。但在既定的生产要素约束下,所有资源都得到了有效利用,使传统农民具有了类似现代企业家的经济理性。第二,鉴于较低的土地生产率,人们对土地产权的竞取热情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在许多传统农村社区,有大量的公用土地。与产权共享习俗相一致,人们的合约方式更多地依赖于长久以来形成的道德习惯,或者说,人们之间的各种合约更多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不是经济关系。农村社会的贫困主要缘于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与农业生产能力之间的紧张关系。第三,农村社会内部也会有差别,如基于人口循环所造成的穷与富的差别;由于身份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但这种差别不足以酿成大的冲突。农民们的生存压力往往来自于乡村社会外部,如政府的苛捐杂税将农民推向饥饿的边缘,就会使农民在生存压力下起来反抗。显然,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改造传统农业社会,而只是求得生存,是一种消费意义的行动而非生产行为。第四,漫长的农业生产社会实践造就了独特的农民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农民文化传统,其核心内容是天人与人际的和谐。基于这样的道德诉求,要求人们重视对自己内心的观照与行为的约束,重视对集体意志的顺从以及作为集体意志代表即共同体中权威的服膺。

传统农业社会将被现代化的洪流所湮没吗?如果是那样,我们由几千年农耕文明所涵养出来的乡愁,将何处寄托?显然,传统农业社会不能固步自封,应积极融入现代社会。但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现代转型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以及伦理观念,是传统农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应努力加以保存的方面。李铁强认为,传统农业的改造,应该建立在伦理与环境的可持续理论上,它应该以生态为中心而不是人的自利为中心,应该以天人以及人际和谐为中心从而避免天人以及人际的紧张对抗,应该致力于人的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并不否认工业化对农业的支持作用,但不主张以工业化的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它坚持认为,农业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可以兼容传统与现代性的文明。

基于上述目标,改造传统农业可能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要素投入不足,劳动力与土地的装备率低,生产效率低下;其次,社会制度不利于农民与农业;第三,现代化伊始,传统社会有可能面临着被解构的危险,传统伦理价值的体系崩溃会让农民无所适从;第四,在一个市场霸权不断扩张的时代里,小农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这种联系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与工业世界交易的过程中,小农可能处于一种十分不利地位。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传统农业社会的现代转型将很难取得成功。

《改造传统农业:一个学说史的梳理与分析》一书重点阐述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实现机制。作者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实现机制,基于自由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视角,其答案是不同的。自由主义者希望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国家不同经济部门的联合,使农业社会越过传统的藩篱,进入到现代经济部门的行列。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促使小农经济直接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才能彻底消灭农村社会的阶级对立,并克服小农生产的落后性。民粹主义者基于对农民集体主义意识的强调,认为通过农民的合作,完全可以使农村社会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来。表面看来,这是三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昭示着三种迥异的经济体制。但是,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三种理论在关于农业发展的许多问题上,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存在着许多相同的方面。综括起来,关于现代农业的建立,离不开市场机制,政府作用十分关键,而农民的合作精神也是极其重要的。

传统农业的特征篇9

一、我县被征地农民基本情况

全县共辖x个乡镇x个行政村,共有农户×户,×人,现有耕地×亩,人均耕地x亩。×年以来,累计被征占土地114263亩。根据×年×月各乡镇报表统计,人均耕地×亩以下的涉及6个乡镇x个行政村,×户×人。其中,因×建设用地而产生的移民村×个,被征地农民×户×人;因×公司建设用地而产生的被征地村×个,被征地农民×人;因近几年小城镇建设占用耕地而新产生的被征地村×个,被征地农民x户×人;其它原因造成失地的被征地村×个,被征地农民×户×人。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结构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小学文化及文盲占×%,初中文化占×%,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

二、存在问题

解决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问题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我们调研,在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中,还有许多存在问题需认真加以解决。

(一)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经济收入水平差异很大,现行“一刀切”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实行。如近几年因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建设产生的一些被征地村,地理位置优越,非农业收入渠道较多,经济状况比较好;而×年代因××建设用地而产生的移民村,当初国家给付的占地补偿标准较低且款项早已用尽,经济状况较差。

(二)农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集体补助部分不能到位。《×人民政府转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五部门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意见的通知》中规定“集体补助部分不低于筹资额的×%”。根据我县当前实际,被征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高低不平,主要在x至x万元之间。结合我县城镇最低生活水平(×元/月),男未满×周岁、女未满×周岁的被征地农民每人需交纳保险金x元,其中村集体应补贴×元。以我县经济状况较好的×村为例:×村位于我县县城,共有农民×人,其中男满x周岁、女满x周岁的农民不足×人。因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该村现有土地×亩,人均不足×亩,村集体现有积累的征地补偿费等资金x多万元。按最低缴费档次,每人补贴x元计算(不含男满×周岁、女满x周岁的农民),需×多万元,仍存在×多万元的资金缺口。而那些村集体经济较差的移民村,村里几乎没有一分钱,有的甚至还有不少外债,补贴被征地农民的保险金简直就是一句空话。

(三)失去土地后收入不稳定,被征地农民个人经济实力较弱。在我县农村x岁以上的农民大多失去获得收入的能力,并且没有积蓄,生活上基本靠子女扶助。每人近万元的保险金虽然为数不多,但他们却无法筹措。尤其是一些移民村的被征地农民生活在贫困的边缘,有的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有的靠开山坡地或在水库打渔为生,连固定的住房都没有,缴纳几千元的保险费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他们却恰恰是最需要养老保障的群体。即使是经济状况较好的青壮年农民,不仅要承担一家人的生活、学习、医疗等费用,还要为将来的生活着想,在此基础上要是拿出几万元钱来缴纳全家的养老保险金,对他们仍负担较大。政策虽然优越,对于收入较少的被征地农民也只能“望保兴叹”。

(四)被征地农民理解政策有偏差,参保意识不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对很多农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新事物,没有现成的事例可供参考。让他们抛弃过去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自己做长线投资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在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享受养老保障,一时还难以接受。他们对将来享受的待遇顾虑重重,担心未达到领取年龄就去世钱全亏了怎么办、刚刚领取就去世领不回本金怎么办?有的甚至认为,将这些钱交到社会保障机构,还不如自己存到银行慢慢花。

(五)被征地农民未及时就业,造成未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劳动素质偏低,被征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未参加过任何就业培训、转岗培训或技能培训,有一技之长的不足x%,多数农民既缺乏劳动技能又缺乏资金,无力自主创业,同时企业担心他们难以管理而不愿意招用这部分人,致使他们处于失业状态。即使找到工作的被征地农民,其工作状态也极不稳定,长期作为临时工,享受不到劳动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权利。

(六)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相关配套政策急需进一步完善。虽然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都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主要的工作日程,但这项工作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一直未能在大范围内全面开展,制定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具体,一些配套的测算、缴费、领取软件不能及时开发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只能依靠工作人员的手工测算和估计,有效性、科学性较低,没有说服力,适应不了现代化办公的需要,也影响了政策的宣传、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意见和建议

加快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的步伐,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今后一段时期,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统筹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提高认识程度,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克服只顾建设需要,忽视被征地农民出路的观念,统筹规划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的问题,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与经济补偿、劳动安置、失业保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模式,使被征地农民充分享受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成果。

(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制定符合被征地农民养老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保险政策。一是资金的筹集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测算而定。对于近年或以后进行征地工作的地区,资金的来源主要应来自于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收入。缴费要有一个下限,鼓励多缴,可以联合社会保障机构和土地管理部门介入土地的征用过程,以确保资金的专项专用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利益。对于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被征地村,调整村集体补贴的方法和比例,可以考虑按年龄段或按户、按人口等多种方式补贴,允许资金分批次分年度到位。二是个人负担的保险金部分应满足各种经济层次的被征地农民,上缴模式多样化。政策上可以向无土地、无工作、无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特别是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适当倾斜,尽早将他们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制定灵活的缴费档次,被征地农民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自愿选择缴费标准。实行“个人帐户”储存积累制,鼓励农民趸交,也可分年度按规定基数缴纳,以统一结算的办法来参加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三)积极研究完善具体的配套制度,解除被征地农民的顾虑和疑问。借鉴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如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退保”、“十年保证期”等制度,增强制度的吸引力。出台健全的详细的工作流程,尽快完成并制定出缴费标准、养老金发放、基金运营与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宣传资料及各种测算表格,使被征地农民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都能从中体现并解决。

(四)促进被征地农民及时就业。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广阔的就业空间,是解决他们老有所养问题的另一条出路。一是加快项目建设。发展投资小、收益高、见效快,对技能、文化等要求不高的项目,并尽早出台有关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和引导三产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x山区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拉长产业链条,为被征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完善劳动力市场,对有劳动能力的被征地农民给予免费职业指导、办理就业优惠证,让他们享受下岗失业工人同等待遇。在劳务输出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征地农民,帮助文化程度较高的被征地农民及时就业。三是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制定x年培训规划,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基地,依托乡镇党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举办迎合市场需求且前景广阔的各种技能培训班,及时对被征地农民分类、分级、分产业培训,使他们都能掌握x门实用技术,为尽快转岗打下基础。四是全力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权利。将其作为带动保障监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歧视被征地农民就业,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严格查处。

传统农业的特征篇10

[关键词]地理标志保护 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 标准化 产业化 品牌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和气候多样,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及深厚的饮食文化,许多以原产地名称闻名于世的传统名特优农产品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保护价值。虽然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量有所上升,但由于科技支持乏力、现代农业组织发展滞后、农业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影响力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在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多数处于不利地位。作为产品质量的重要认证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地理标志深受国际市场认可,其在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以下作用:一是推动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准化;二是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产业化;三是加快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地理标志保护对提高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丰富和深厚的意义,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王志本,2005;章胜勇等,2007;邓启明等,201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地理标志对农产品的有力保护,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对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一、地理标志保护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1.地理标志保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1)地理标志保护的基本概念

tRipS协议第22条第1款规定,“地理标志系指下列标志:其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它不仅与其地理来源相关联,更与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要素密不可分,代表着商品特有的质量和信誉特征。地理标志保护就是通过立法等一系列手段对地理标志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

(2)地理标志保护的基本特征

地理标志使地理标志产品从一般农产品中脱颖而出,并提供了其在国际市场中多方面的竞争优势来源。因其具有以下特征:

①地缘信息突出。地理标志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明确指示了商品的特定地理来源。同时,只有产自特定地理来源地,并与该地理来源的自然条件或人文因素之间存有客观联系,并直接体现相关品质和信誉等特征的商品才能被地理标志保护。

②优良品质保障。与传统的数量型农业相比,地理标志产品不仅体现在农产品品质的特殊性上,还体现在品质的优良性上。如果没有地理标志产品的优良品质作为保障。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不可能带来较高、持续的经济效益。

③知识产权保护。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把地理标志与商标、专利、版权并列,作为一项独立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该知识产权体现在地理标志农产品外包装,不同国家的消费者通过地理标志可以轻松选购地理标志产品。

④经济效益提升。地理标志内含的经济价值,是一种无形财产。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和信誉特征的高要求,可以有效的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2.地理标志保护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市场机制下的农产品贸易本身就充满着竞争,农产品出口,在获得更大的市场的同时,也受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更为激烈和多样的竞争。参照竞争力的相关定义,我们将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个国家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这三种形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决定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地理标志保护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准化

国家质检总局规定地理标志产品的通用技术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以及各种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特性等方面必须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第一,要求产品的原材料产自特定地域,并具有与生产地域的范围及地理特征相关的标准;第二,要求产品在特定地域、以特定的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包括对产品传统加工工艺、安全卫生、加工设备的标准;第三,要求产品必须达到与其生产地域特定地理特征相关的理化、感官等特色标准,以及有关产品品质与功能的质量标准。因此,地理标志保护是对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准化的有力推动。

(2)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产业化

地理标志以特定地域的共同传统为基础,并被位于该地域的特定产品生产制造者共享。外地企业要想使用该地理标志,只能进入该地投资生产;此外,地理标志产品执行国家统一的标准。这些特性将分散经营的名、特、优产品按统一的标识、标准统一起来,形成了规经经济的效果。目前有些地区采取“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将政府资源(地理标志)、企业资源(商标)和农户资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化组合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加快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

当前缺乏农产品品牌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力的软肋。而地理标志产品的产生于发展与其特定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一般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这也为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的建立奠定的基础也提供了地理标志产品被认知的信誉先导。生产者和企业通过将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再配合技术和营销的支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战略,在国际竞争中赢得稳固的一席之地。

二、地理标志保护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典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