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河长制总结十篇乡镇河长制总结十篇

乡镇河长制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7:07

乡镇河长制总结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weili”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2020年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乡镇2020年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

响肠镇于2017年6月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由我担任总河长,任职以来,我紧紧围绕建设“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治水目标,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本人现将响肠镇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河流基本情况

响肠镇纳入河长制管理河流共9条,其中县级河流1条、镇级河流1条,属皖河水系潜水支流。本人兼任合水河响肠镇段河长,合水河响肠段又名许槽河、秦河,发源于中关镇斗水,集水面积96平方公里,河道长21.6公里,平均坡降21.8‰,多年平均流量2.37秒立方米。集水面积23.6平方公里,河道长4.5公里,平均坡降22‰,多年平均流量0.08m3/s,是一条低山区性的河流。

二、履职情况

1、巡河。根据县河长办统一要求,开展常态化巡河,坚持以身作则,使用河长通app巡河12次,提前完成年度巡河任务。同时加强督查调度,督促各村级河长按要求巡河、管河。截止目前,全镇镇村级河长基本完成年度巡河任务。

2、管河。一是依托项目建设。为保障合水河响肠镇段水质达标、河道清洁,我积极争取新浒村污水处理项目,投资20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污水30t,有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问题。争取环保项目26万元,延伸污水管网。争取应急资金,用于修复合水河大屋段水毁河堤。争取美丽乡村资金,建设无愁村秦河美丽乡村,修复了险工险段,美化了沿河环境;二是加大执法力度。要求分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集中开展治砂、禁捕专项行动,打击境内河道非法采砂和捕鱼现象,有效维护河道生态环境。

3、护河。今年我镇先后制定了开展河库“五清四乱”专项行动和创建幸福河湖行动,持续开展护河行动,要求各村级河长做好认真组织开展,不断巩固全镇河长制工作成效。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日常保洁工作难度大。河道边的居民治水护河的意识还不强,配合“河长制”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向河里乱倒、乱排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执法力度有待加强。各方配合不够紧密,在河道采砂执法中,靠镇村现有的力量难度较大,需要各上级职能部门全力支持;

三是河道治理项目有限。我镇河流总体建设年代久远,大部分河道河堤防洪标准低。虽然近年来河道治理投入不断增加,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乡镇河长制总结篇2

2020年我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根据市河长办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镇河湖长制工作实际已出台《XX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方案》以及示范河湖创建即《西河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方案》;在对我镇小微水体的摸底核查以及基本台账的建立;我镇河湖长制体系已经全面建立;完成了三级河长制公示牌16块;完成“一河一策”工作即荆竹河、仙人坝水库一河一策方案,推行规范化、制度化“周五清河大行动”全年开展12次清河行动,围绕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2020年7月我办制定了《XX镇小微水体实施河湖长制工作方案》,小微水体全面整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中。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构建责任体系,逐级压紧压实责任

加强河湖长制工作组织领导,全面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一是健全完善河湖长组织体系。按照市河长办贯彻落实《XX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方案》的工作的同时,加强组建我镇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通过媒体、网络、公示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因工作调整等原因更换镇级河长2名,村级河长2名;全镇镇级河长15人,村级河长31人,民间河长41人;管护河道沟道212条,湖泊水系养护459处。二是建立河湖长制目标考核体系。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年度目标考核责任,严格按照市河长办年内主要水系水质达到Ⅲ类的工作任务,考核指标等。三是加强河湖长制工作安排部署。召开镇级会议关于河湖长制全面推行工作以及示范河湖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落实镇、村河长责任。

(二)狠抓源头治理,减污提标控源头

以组织实施“周五清河大行动”和示范河整治等活动为抓手,完成了沟道底泥清淤、水生植物清除措施,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镇村污水管网和集中处理措施,强化“厕所革命”工作,27家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拆除水系沿岸“三违建筑”3栋,根据市养殖限养区、禁养区划定,进一步关闭、拆除预建、已建养殖场,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

(三)开展中段提升,逐段提升水体水质

结合全市“清四乱”专项行动,开展多次侵占河道养殖清退、侵占河岸种植清除、水葫芦、水花生等专项清理工作。取缔非法黄沙场3处,对我镇西河、东河、丰收大港等进行了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在提升水体水质上效果突显。

(四)加大检查整治力度,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围绕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为核心,全面落实市委书记李新桥同志关于河湖长制工作的指示精神,坚决痛下决心,重拳出击,彻底消除了一批长期影响水环境的突出问题,着力扭转制约水环境向好的不利局面。一是加大检查力度,通过县区自查、上级督导等方式,全面梳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破解长期影响水环境的疾症。开展农田化肥、农药、除草剂“三减”行动,大幅消除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审批影响水资源环境风险大的建设项目;针对陈山水库、石岗水库、团山河水库三大小型水库全面收回承包权;针对7月1日电视问政曝光的我镇河湖长制工作突出问题,立行立改,举一反三,压实各级河长责任,不折不扣的完成了整治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虽然水体水质状况有所改善,但主要入黄排水沟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二是水环境治理投入不足、渠道单一。我镇河流水域规模较大、水体零散分布、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相关水利建设资金有限,无专门的河湖长制工作经费来源,并缺乏其它渠道融资,造成投入资金短缺,严重影响到水环境治理效果。

三是水质提升治理难度依然较大。我镇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全流域、全过程的水环境治理工作,但水质提升效果依然不达标且不稳定,水质提标难度较大。

三、明年工作计划

一是强化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建设,充实市河长办工作力量,加大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创新,强化河湖长制工作组织领导,建立指挥有力、监督到位、协同作战、高效运行工作体系,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工作。

二是持续加大污水排放监管,确保全市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按照一级a标准达标排放,力争完成全市农村污水处理厂提标任务,坚决杜绝直排和偷排现象,做到严格监管、严厉执法、严肃处理。

三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滨河水体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银川西北部水系建设、城市清污分流工程、污水处理厂再提标等一批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建设,优化银川河湖水系框架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好清水畅河净源行动,坚决做好排污口封堵、园区企业排污监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违法乱排私排现象整治活动,巩固提升清河专项行动成果,消除水环境污染隐患。

乡镇河长制总结篇3

xx河长制办公室

关于印发《xx打赢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河长办成员单位:

《xx县打赢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的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9年10月日

xx县打赢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xx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抓好我县河湖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根据《xx市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方案》(xx号)、《xx市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xx号)、《xx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xx号)等文件精神和县总河长指示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行动范围

此次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主要范围为我县境内的“5条河流”“10座水库”“8条沟渠”。其他沟、渠、库、塘,由各乡(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照本方案组织实施。

5条河流分别是:x河、x河、x河、xx河、xx河。

10座水库分别是:xx水库、xxx水库、xxx水库、xx水库、xx水库、xx水库、xx水库、xx水库、xx水库、xx西水库。

8条沟渠分别是:xx沟、xx沟、xx沟、xx沟、xx沟、xx沟、xx沟、xx沟。

二、实施目标

以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为基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自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月20日,对我县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进行整治,坚决将河湖管理范围内的“四乱”问题清理整治到位。通过开展河流四乱冬季战役行动,进一步巩固提升深入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整治成果,不断改善我县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美丽新xx。

三、主要任务

全面清理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堆的各类垃圾、废弃物、污泥、水面漂浮物,封堵非法或不达标各类排污口,拆除违章建筑、畜禽养殖场、鱼塘和养鱼拦网,清除河道内影响行洪的树木及高杆作物等,发现一处、清理一处、销号一处。

四、组织实施及进度安排

各乡(镇)在乡级总河长组织下,负责本辖区内河流、库塘、沟渠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的具体实施。整体战役从2019年11月1日开始至2020年1月20日结束。

1、宣传发动,动员部署(2019年11月10日前)

各乡镇要认真学习理解省市河湖“清四乱”文件精神,部署安排本次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该项行动,开展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2、全面排查,建立台账(2019年11月20日前)

县级河长对口协助单位负责牵头组织各乡(镇)完成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的排查工作。主要任务:排查登记各类入河排污口(具体要求见附件2);确定底泥污染严重的河道数量、长度(具体要求见附件3);对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违章建筑、生活和建筑垃圾、废弃物等进行全面排查(具体要求见附件4、5);对河道管理保护范围内鱼塘、畜禽养殖场全面排查(具体要求见附件6);对河道管理保护范围内河道种树、河道种植高杆作物全面排查(具体要求见附件7、8)。各乡镇、各协助单位对各类问题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并将问题台账分类汇总后于11月18日12:00前报县级河长办。

3、集中开展冬季战役行动(2019年11月21日至12月31日)

按照问题台账,由相关河长牵头负责,组织各乡(镇)、各责任单位集中开展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确保12月31日前完成本次行动目标任务。

4、总结整理归档(2020年1月1日至1月20日)

各乡(镇)、各责任单位要对本次冬季战役行动进行认真总结,总结报告于2020年1月10日前报县河长制办公室。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县河长制办公室负责本次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实施方案制定、综合协调和督导检查。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能职责开展督导、检查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的责任主体,总河长为第一责任人,各级河长为相应河流(段)直接责任人。

2、加强资金筹措

资金是基础保障,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实施主体,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乡级、村级河长所负责的河流(渠、库)冬季战役行动的经费,由所在乡(镇)负责筹措。

3、强化督导检查

县河长制办公室会同县委县政府督察局等有关单位成立督导检查组,对各乡(镇)、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单位、县级河长对口协助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县级河长对口协助单位负责相应河流清河冬季战役行动的督导检查工作,并每周一将督导检查结果向县河长制办公室备案。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对工作推进不力、不能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严肃问责。同时,各乡(镇)要做好自查自排,主动整改工作。

4、加强宣传引导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开展河长制工作和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的重要意义,全程跟踪报道进展情况,宣传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确保本次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附件:1、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任务分解表

2、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河道排污口调查统计表

3、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河道清淤泥调查统计表

4、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河道垃圾堆放调查统计表

5、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违章建筑及设施情况调查统计表

6、河流清四乱冬季战役行动河道养鱼、畜禽养殖情况调查表

乡镇河长制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问题为出发点,以全面治理“脏、乱、差”现象为重点,建立系统、科学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考核、监督长效机制,提高城乡文明与环境卫生水平,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二、总体目标

用4年左右的时问,使我县城乡环境卫生和秩序得到根本好转,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的文明卫生素质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抓好城乡环境清洁保洁工作。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清洁保洁工作,重点整治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及公路、内河、桥梁周边的卫生死角。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实行周末全民卫生日制度和每月一次清洁卫生大行动制度。建立县城各单位、各镇、各村(居)委会日常保洁制度,财政提供必要经费,配置相应的环卫设施,集中收集、处理各类生产、生活垃圾。

(二)整治城乡乱摆乱卖、占道经营等问题。加快集贸市场建设和改造,加强市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整顿路边奇场,还路于民。

(三)规范城乡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管理。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河源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河源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和办事程序,遏制违法违规设置户外广告行为,切实解决广告乱贴(画)顽疾。

(四)加强施工工地与工程车辆管理。县城要规划建设一个建筑垃圾处理场。组织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强化建设工地文明施工长效管理。运输建筑材料与渣土的车辆要采取加盖密闭运输措施,严厉处置各类运输车辆污染城乡道路的行为。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要区别对待,分离处理。

(五)加强城乡居住环境的综合治理。全县所有商住小区纳入政府行政管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具体的管理方案并抓好实施。推进和规范城镇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凡新建居住小区,要严格按照规定,达到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和管理规范的要求;对无物业管理的居住小区,要尽快规范。县建设、城管部门和各镇要逐年安排综合整治任务,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城镇出入口和主要街道的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切实抓好镇村建设“三四五”工程和村庄整治工作,切实改善农村面貌。

(六)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塑料购物袋管理。禁止生产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和严禁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避免“白色”污染。

(七)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和垃圾综合处理工作。有条件的镇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引进社会资金的力度,加快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理顺环卫管理体制,建立便民、高效的环卫管理机制。开放环卫作业市场,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收运与处理的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作。

四、责任划分

(一)县城:由县城管局负责统筹协调实施,县直和省、市驻县各单位以及紫城镇、附城镇、乌石镇密切配合。

(二)各镇、村(居)委会:由县建设局统筹协调,各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三)实行属地管理、属地责任,行业管理、行业责任。

五、资金投入和筹措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城乡市政、环卫基础设施。

(二)资金筹措渠道。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86万元,各镇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万元,每个村(居)委会每年自筹4000元,县直和省、市驻县各单位应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城乡清洁工程。其中县级资金只用于县城城乡清洁工程支出,不负担对各镇、村(居)委会的经费补贴。

六、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10月以前)。

1、制定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

2、召开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暨创卫工作再动员大会。

(二)实施阶段(*年10月一2011年6月)。

l、*年10月—12月:主要解决县城、圩镇、村庄的“脏、乱、差”问题。具体工作如下:

(1)彻底清理地上、墙上、水上垃圾,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小街小巷、江河湖塘、集贸市场、旅游景点、公路村道沿线等公共场所的垃圾。

(2)整治超门槛经营、占道经营、尾随兜售等现象。

(3)整治乱停放、乱堆倒和乱种养问题。

(4)按照镇村建设“三四五”工程竞赛活动要求,各镇要建设l条标准的混凝土样板路、1个农民新村、1个垃圾屋(池);中心镇要建设1条标准样板路、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1个垃圾填埋场、1个无害化公厕;县城要建设1条高标准样板路(安良大道)、1个标准样板住宅小区(*花园)、1个生态性公园(千家寨公园)、1条高标准步行商业街(特美街)、1个标准垃圾填埋场(林田青河径垃圾处理场)。

2、2009年1月一2011年6月:县城和各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年工作重点,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环境卫生问题。县直和省、市驻县各单位做好各自保洁责任区日常保洁工作。紫城镇要在灭鼠达标的基础上,确保2009年灭蝇工作达标,2010年实现广东省卫生镇。各镇、村达到市级卫生先进镇、村要求,2009、2010、2011年分别完成镇、村总数的40%、.40%、20%。

(三)总结阶段(2011年6月—12月)。

1、对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情况进行全面验收。

2、总结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经验和教训,表彰先进。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县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

1、综合协调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由县府办、县建设局、县城管局、县卫生局各抽调1名股级干部组成。

2、宣传报道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县广播电视台各抽调1位同志组成。

3、督查考核组。

(1)督查考核一组(负责督查县城)。

组长:*

副组长:*

成员从县委宣传部、县直工委、县卫生局、县监察局、县公路局、县工商局、县城管局各抽调1名股级以上干部组成。

(2)督查考核二组(负责督查各镇)。

组长:*

副组长:*

成员从县委宣传部、县监察局、县卫生局、县交通局、县环保局、团县委各抽调1名股级以上干部组成。

各镇、各单位要根据市、县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城乡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并切实加强对本镇、本单位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日常管理和督察工作。

(二)建立考核制度。县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镇、各单位的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各镇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列本镇、村(居)委会的考核。

(三)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县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镇要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对投诉举报内容,要及时进行处理。

乡镇河长制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根据目前的水利基础设施现状,紧紧围绕“中低产田改造”的要求,注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消除隐患,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改善水环境,加快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善饮用水质量,强化工程管理,为保障全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地区经济的稳步增长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总体思路:紧紧围绕防洪保安薄弱环节,搞好流域性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工程,提高流域性堤防的防洪标准;围绕灌区改造建设,搞好渠南灌区改造五期、渠南灌区南干渠四支片末级渠系工程的实施和渠南灌区六期项目的上报工作,加大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水分生产率;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实施白马湖地区低洼地配套和头溪河下段灌排工程的建设;围绕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河道疏浚、村庄沟塘整治和农桥建设工作,并做好已疏浚的县乡级河道的确权划界工作、加强土方建筑物配套、整治后村庄沟塘和已建农桥的管理工作,走“以水养水”之路;围绕里下河地区灾后应急工程项目,搞好有关乡镇的圩区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提高农田的灌排能力,发挥水利工程应有效益;围绕饮用水安全工作,完成二〇〇八年度和二〇〇九年度项目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体制改革任务;抓好灌区管理和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水利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度面上计划完成土方704.77万方,兴建及改造小沟以上建筑物585座。其中疏浚干渠3条12.65公里23.55万方;疏浚县级河道4条33.05公里132.35万方,乡级河道39条141.1公里210.9万方;配套农桥100座;改造中低产田6.5万亩;完成2008年度12个乡镇和2014年度11个乡镇的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骨干项目如下:

(一)县乡河道疏浚工程:

2014年度计划疏浚县乡级河道46条186.8公里366.8万方。其中疏浚县级河道7条45.7公里155.9万方(干渠3条12.65公里23.55万方;河道4条33.05公里132.35万方),乡级河道39条141.1公里210.9万方。

1、县级河道工程:

疏浚县级河道7条45.7公里155.9万方。

(1)复兴东干渠疏浚工程:该条引水渠道的水源是苏北灌溉总渠,受益乡镇为复兴镇。由于河道沿线土壤沙性严重,经多年运行,雨水冲刷,堆堤堤顶高程不足,加之多年未疏浚,特别是靠近复兴集镇和五支闸地段,渠道淤塞严重,河床抬高,过水面积缩小,灌溉流量缩减,淤塞深度达0.9m。2014年计划对北复兴东干渠全线疏浚,解决受益范围内下游灌溉问题、并改善水环境,疏浚长度5.5公里,土方为8.25万方。该工程由复兴镇负责组织实施,渠南水利管理所负责其协调、督查工作。

(2)博里北干渠下段疏浚工程:该渠道起于仇桥境内的市河洞,受益范围是博里镇的十字河以北片。由于多年运行,一直未疏浚,淤塞严重,目前淤塞深度达1.0m以上,河床抬高,过水面积缩小,灌溉流量缩减。考虑博里镇的经济承受能力,计划分两年实施,其中2014年度疏浚下段3.6公里,土方为5.8万方。该工程由博里镇负责组织实施,渠南水利管理所负责其协调、督查工作。

(3)渔市东干渠疏浚:该干渠起于灌溉总渠的渔市洞,沿灌溉总渠东行至复兴交界,受益乡镇为仇桥东北片。本次工程结合渠南灌区改造五期工程的实施。五期工程实施的重点在渠南东北片,由于渠道多年未疏浚,淤塞严重,已严重影响下游的灌溉。计划疏浚长度3.55公里,土方9.5万方。该工程由仇桥镇负责组织实施,渠南水利管理所负责其协调、督查工作。

(4)小市河疏浚复堤工程:该河道起于仇桥境内,主要受益乡镇为仇桥、复兴和博里三乡镇。由于河道多年未疏浚,冲刷严重,加之河道沿线有违章种植现象,河道淤塞严重,河床抬高,堤顶高程不足。为恢复河道的设计排涝效益和改善水环境,今年计划对该河道实施全线疏浚,长17.0公里,60.0万方。该工程由仇桥、博里和复兴镇按所辖范围负责组织实施,渠南水利管理所负责其协调、督查工作。

(5)南支河尾段疏浚工程:南支河尾段涉及顺河镇,该河道起于席桥,止于入海水道调度河。由于渠北地区土壤呈沙土,河道的冲刷严重,加之下游一直未疏浚,河道淤塞严重,河床抬高,过水流量缩减,该河道曾于2004年将季桥境内河道中段疏浚,今年计划实施尾段疏浚(顺河段),长7.0公里,35.0万方。该工程由顺河镇负责组织实施,渠北水利管理所负责其协调、督查工作。

(6)南渔滨河中段疏浚复堤工程:该条河道是复兴镇的骨干排水河道,止于绿草荡。由于河道上段于2007年冬疏浚,中段位于南渔滨河闸工程上游,为充分发挥河道的排涝效益,同时考虑充分发挥南渔滨河闸工程的蓄水作用。计划疏浚河道中段并改善水环境,疏浚上段长5.75公里,土方为28.75万方。该工程由复兴乡负责组织实施,渠北水利管理所负责其协调、督查工作。

(7)新涧河疏浚工程:该河道起于淮城的镇海村,止于入海水道调度河,是城区的排涝河道之一。全长3.3公里,随着河道日而复始的运行及自然退化,加之多年未疏浚,渠道淤塞速度加快,过水断面严重缩小,,给城区排涝带来很大的不便。为改善水环境,提升城市品味,2014年度计划疏浚长度3.3公里,6.6万方。该工程由城东乡负责组织实施,渠北水利管理所、城区防洪排涝服务所负责其矛盾协调、质量督查工作。

2、乡级河道疏浚工程:

2014年度乡级河道39条141.1公里210.9万方。分别是:平桥镇三支;上河镇四支和跨斗;建淮乡三支大沟;马甸镇乾益中沟;朱桥镇零支大沟和北二支大沟;车桥镇北大沟;施河镇北横河和新河;流均镇北河生产河和南河团结河;泾口镇新戚河;博里镇北七支大沟;仇桥镇北二支大沟和中五支大沟;复兴镇西四支大沟;苏嘴镇大单和大徐西站引河;茭陵乡三支大沟和十一支大沟;顺河镇十支大沟;宋集乡三里大沟和大董中心排河;钦工镇老八支大沟和新八支分沟;季桥镇十六中沟和宏图中沟;席桥镇农三、五支大沟;淮城镇城南站引河;三堡乡七斗中沟和严星大沟;林集镇林平西大沟;南闸镇徐圩沟、柏庄泵站沟、兴庄沟;范集镇中干河。

(二)沟塘整治工程

为彻底改变村庄的村容村貌,通过整治家前屋后的废沟废塘。疏通水系,改善水质。2014年度全区计划整治71个村,306个沟、塘,土方量206.34万方,其中家前物后河道214条,长度225.98公里,土方144.132万方;治理水塘9294处,面积878.5亩,淤积量62.61万方。各乡镇整治村分别为平桥的孟集、同兴和李前村,上河的黄楼、大后、赵王和运河村,建淮的十里和邱家村,马甸的卫东和祁大庄村,朱桥的祁兴、合兴、石塘和孙杨村,溪河的朱周、经堂和戴孟村,施河的万新、施庄和崔河村,车桥的受河、卢滩、沈艞和张陈村,泾口的姚河和泾东村,流均的中心、溪南和合心村,博里的滨南、孙庄、扁担城和博里村,仇桥的长沙、高仇和倪桥村,复兴的大李和陈杨村,苏嘴的健仪和衡河村,茭陵的联合、邵葛和果园村,宋集的条沿和甘姜村,钦工的徐码、五里和西支村,顺河的延年、何桥和官路村,季桥的椿树、长流和小湾村,城东的徐刘和赵徐村,席桥的黄桥村,淮城的螺蛳街、河下、下关、镇海和闸北村,三堡的严星、祁庄和陈庄村,林集的跃进和小李庄村,南闸的柏庄村,范集的张朱和永济村。

(三)灌区改造工程

渠南灌区:完成四期工程的扫尾工作并迎接验收。组织实施好五期工程,计划共16项目,需投入经费1000万元。另外,积极争取渠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六期的实施,2014年计划配合省市水利主管部门做好立项和启动工作。

渠北、运西两灌区:积极争取渠北、运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2014年计划配合省市水利主管部门做好立项和启动工作。

(四)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

完成2008年的项目,涉及上河、马甸、朱桥、溪河、施河、车桥、宋集、钦工、顺河、季桥、南闸、范集12个乡镇,规划改造水厂44座,管道延伸245公里,解决73917人饮水安全问题;上半年做好2014年度项目实施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等准备工作,下半年完成施工任务。2014年项目涉及平桥、建淮、泾口、流均、博里、仇桥、复兴、苏嘴、茭陵、三堡、林集11个乡镇,规划改造水厂42座,管道延伸230公里,解决69391人饮水安全问题。

(五)农桥工程

本次项目涉及全区26个乡镇,计划实施农村桥梁100座。

(六)田间工程

渠南灌区末级渠系改造项目:计划整治斗渠8条、农渠56条,疏浚中沟8条、农沟56条;拆建斗渠首8座,拆建中沟尾闸8座;拆建农渠首26座、新建农渠首30座,新建农沟退水洞56座;拆建生产桥21座,新建生产桥58座。

(七)泵站改造工程

泵站改造工程列入支农打包的省补项目,今年计划改建、新建泵站13座。分别是拆建三里西排涝泵站,新建顺西蒋姚灌溉站,新建王桥排涝泵站,新建丁舍排涝泵站,新建花巷灌溉泵站,新建高桥二站,新建北界东排涝泵站,拆建范六虹桥排涝泵站,新建刘桥八组泵站,拆建流均北站,新建仇桥南徐一组灌溉泵站,新建仇桥南徐二组灌溉泵站,新建仇桥南徐三组灌溉泵站。

(八)圩区治理工程

圩区治理的涵闸工程列入支农打包的省补项目,本次共治理圩区6个,主要集中在渠南里下河圩区,分别是流均的马西圩,复兴的窑头河圩,泾口的通航道西圩和涧南圩,博里的南三支圩,施河的新侍河南圩。共加固圩堤15.9公里11.5万方,疏浚圩内河道14条13.0万方,配套圩口涵闸6座。

三、工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推动。农村水利是一项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和造福“三农”的公共事业,必须坚持社会办水利的方针,加强对农村水利工作的领导。区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区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各乡镇要相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挂帅的组织机构,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乡镇近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三个统一”和“四个结合”,即: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设计标准、统一验收要求,农村水利要与农业开发相结合、与土地复垦相结合、与绿化造林相结合、与乡村环境整治相结合。2014年度水利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将纳入各乡镇农业工作目标考核。

二要广泛宣传发动,层层落实责任。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宣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群众的治水观念,大力宣传“一事一议”和“民办公助”的相关政策和操作方法,规范操作。要严格实行水利建设分级负责制,各乡镇要按照2014年度农村水利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将各项指标任务层层落实到每一项工程、每一个分管领导、每一个项目负责人,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要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

三要及早组织实施,确保按时完成。各乡镇要在做好区属骨干工程的同时,突出抓好面上的水利工程实施工作,立足一个“抢”字,突出搞好农渠小级以下土方工程;11—12月份全面实施区属重点工程和乡镇的骨干工程,同时掀起连片治理和村庄河塘疏浚工程的高潮,12月底前完成2014年度土方工程;明年元月初,区里将对2014年度土方工程完成情况组织评比验收。各乡镇要用足用好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水利投入。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新机制,及时配套建筑物工程,确保灌溉工程4月底前完成,排涝工程5月底竣工,保证工程发挥效益。

乡镇河长制总结篇6

本本文结合当地实际用水需求,确定出本次人畜饮水工程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牲畜用水、公用建筑部分用水、管网漏失水量、未预见水量和水厂自用水量,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地表水;饮水;用水量

1工程概况

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巴楚县工业用水及巴楚镇的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为使巴楚县农村饮水与城镇工业发展统筹考虑,本次设计在2004年《巴楚县农村饮水安全调查评估报告》基础上增加工业用水及流动人口用水水量。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因此,本次三乡两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解决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恰尔巴格乡、阿纳库勒乡、巴楚镇、三岔口镇及巴楚县城共计15万人的饮水、14.6万头牲畜的饮水及巴楚县城附近的工业用水问题。本项目区三乡两镇总人口66431人,其中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为47551人,饮水不安全人口为18880人。

2项目区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项目区现状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

通过现状调查和水质抽样化验,巴楚县农业总人口207991人中还存在89550人属于饮水不安全人口,其中砷超标4.3257万人,主要分布在英吾斯坦乡和琼库恰克乡;苦咸水造成饮水不安全人口20759人,主要分布在阿那库勒乡、多来提巴格乡、恰尔巴格乡、阿瓦提镇、英吾斯坦乡、琼库恰克乡、色力布亚镇和阿拉格尔乡;饮用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地表水24131人,主要分布在多来提巴格乡、恰尔巴格乡、阿瓦提镇、色力布亚镇、阿拉格尔乡、毛拉乡和夏乡。

(2)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

由于巴楚县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受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控制,部分区域浅层地下水砷超标,使巴楚县成为喀什地区介水传染病和水致地方病较为严重的县之一。根据水利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地质勘察研究所对巴楚县水文地质的普查结果,以及本次对全县未饮用上自来水的农村居住区浅层地下水的调查和水质化验结果,区域砷含量在0.05mg/L~0.14mg/L范围,饮用矿化度含量在2g/L~4.69g/L之间。由于当地农民群众长期饮用高矿化度的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本次调查及水质化验结果可以看出,饮用细菌超标、未经处理的地表水的农村居民主要分布在叶河各灌区离河较近的区域。截止目前该区域尚有2.4131万人饮用细菌超标、未经处理的地表水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3)缺水情况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巴楚县自建设农村饮水工程以来,在计算农村群众生活用水量均按照自治区《新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初步设计编制纲要》每人每天生活用水量0.05m3,牲畜每头每天饮用水0.005m3~0.01m3的规定计算农村群众生活用水量。因此,在已解决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农村人口的生活用水量指标方面,符合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及“十一五”规划工作大纲》的要求。但是,由于未解决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农村人口生活用水量,这些群众均采用自制手压井或饮用河渠、涝坝水,生活用水量只能达到每人每天0.02m3,达不到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及“十一五”规划工作大纲》的要求,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活用水量方面的缺水问题。

(4)三乡两镇饮水不安全人口存在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各乡镇、巴楚县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巴楚县周边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各乡镇用水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巴楚县近年来本地人口增长、流动人口增长及工业的快速增长,造成近几年来用水量急剧增加,给县城供水的直径280mm总干管道供水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县城所需水量,故将三乡两镇的供水总干管也加入到了给县城供水的行列,因此造成巴楚县城及三乡两镇均存在严重的缺水情况,三乡两镇部份用水户已出现常年供不上自来水的情况,当地农民只能饮用井水、涝坝水,造成饮水不安全问题。

3水源选择

巴楚县地处天山支脉南麓的山区,产流区面积476km2,据《喀什地区水资源评价》分析计算,巴楚县地表水资源量仅有0.014×108m3。历史上该县引用水量主要来自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两大水系。喀什噶尔河由艾格孜牙河、库山河、盖孜河、克孜河、恰克马克河、布谷孜河等六条较大的河流组成,目前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河水,已无地表径流进入巴楚境内,但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仍有影响。巴楚县主要的水资源来自叶尔羌河。叶尔羌河自西南至东北穿越巴楚县全境,县境内河段长250km。巴楚县境内分有两大支流:一支为协海尔吾斯塘,另一支流为泽河。根据卡群站和叶河管理处确定的分水比例,巴楚县可利用的河水资源75%保证率时为9.76亿m3,50%保证率时为10.19亿m3。另外还有苏库恰克水库每年向巴楚县供水0.48亿m3,小海子水库为0.3亿m3。因此,巴楚县每年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75%保证率时为10.54亿m3,50%保证率时为10.97亿m3。巴楚县“三乡两镇”附近地带的地下水经过20多年的勘察,均为咸水,不能作为饮用水源。故选取地表水源即从小海子水库取水做为本工程的水源方案。

4项目区用水量计算

4.1农村用水的组成

根据《新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初步设计编制纲要》,并参照《农村供水工程技术要点》、《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当地实际用水需求,确定本次人畜饮水工程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牲畜用水、公用建筑部分用水、管网漏失水量、未预见水量和水厂自用水量。关于消防用水,一般不单独考虑。当发生火警时,一方面提高出水量,另一方面可暂时减少生活用水量,以满足消防用水的要求。本项目是农村给水工程,未考虑庭院田园用水量。

4.2生活用水量计算

根据巴楚县统计局提供资料,现状年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等五乡(镇)流动人口有近2万人(主要是巴楚镇多些),巴楚县亦近有1万人,随着巴楚县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设,15年后巴楚县及巴楚镇的流动人口会更多。因此,预测到2022年三乡两镇流动人口将达到2.02万人,总人口将达到102035万人;巴楚县城流动人口将达到1万人,总人口将达到11.2947万人。即至设计水平年,三乡两镇及巴楚县城的人口数合计为21.4982万人。根据巴楚县水利局提供资料,现状三乡两镇饮水不安全人口总数为3.75万人(包括调增人口)。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送水到户,有洗涤池,其他卫生设施较少取40L~60L/人•日;全日供水,户内有洗涤池和部分其他卫生设施取60L~80L/人•日;全日供水,室内有给水、排水设施且卫生设施较齐全取80L~110L/人•日;考虑到本工程同时给三乡两镇及巴楚县城供水,各乡、镇及县城用水标准有所不同,故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各乡镇及巴楚县城用水标准为:恰尔巴格乡、多来提巴格乡、阿纳库勒乡及三岔口镇生活标准较低,且人口数较多,水龙头入户、室内有洗涤池但其他卫生设施较少,用水标准定为:40L/人•日;巴楚县镇紧靠巴楚县城,生活标准较三乡及三岔口镇高,且集中有较多的乡镇企业,需全日供水、户内有洗涤池和部分其他卫生设施,用水标准定为:50L/人•日;巴楚县城生活标准较高,基本为城市化生活标准,需全日供水,室内有给水、排水设施,且卫生设施齐全,用水标准定为:80L/人•日;根据各乡镇及巴楚县城设计水平年人口数、生活用水指标计算出设计水平年各乡镇及巴楚县城生活用水量为13583m3/d。

4.3牲畜用水量

牲畜统计分为大牲畜和小牲畜,其中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和骆驼,小牲畜包括猪、山羊和绵羊。现状年“三乡两镇”牲畜总头数约25.8万头(标准畜),牲畜增长率为3%。预测设计水平年“三乡两镇”牲畜数将达到40.2万头标准畜。考虑到本工程主要旨在解决农村人口及县城人口饮水问题,故圈养牲畜数不按实际牲畜量取值,按人均1.5头羊标准进行计量,即到设计水平年,三乡两镇总用水牲畜数量为14.6万标准头。参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圈养牲畜用水量为5L~10L/标准头(只)•日。考虑到本工程主要旨在解决农村人口及县城人口饮水问题,故将圈养牲畜用水量取规范下限为5L/标准头(只)•日。Q2=14.6×5/1000=728(m3/d)。

4.4工业用水量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资料,巴楚县城周边工业园区2007年工业总产值为5715万元,工业年增长率为13%,则至设计水平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7193万元,当地工业用水标准为140m3/万元,至设计水平年,工业用水量为:Q5=37193×140/365=14266m3/d。

4.5管网渗漏损失和未预见水量

管网漏失水量取最高生活用水量、牲畜用水量、乡镇企业用水量之和的5%~10%计;未预见水量按最高日生活用水量、牲畜用水量、乡镇企业用水量之和的10%~20%计。考虑到巴楚镇规模较大,且其相邻的多来提巴格乡、阿纳库勒乡距县场均较近,规模亦较大,巴楚县流动人口及乡镇企业多数集中在此,未来经济发展情形乐观,故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按上述水量之和的25%取值。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水量为:Q8=3578m3/d。

4.6水厂自用水量

工程中在小海子水厂设置了浊度处理设备,设备需进行反冲洗,水厂自用水量按最高日生活用水量、牲畜用水量、乡镇企业用水量之和的5%~10%计。本次设计用值为10%。水厂自用水量为Q9=1431m3/d。总供水量为以上各项用水量之和:33586m3/d。

5结语

乡镇河长制总结篇7

[关键词]:河南乡镇机构;合作型博弈;改革动力机制;农村综合改革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拥有9600万人,其中农民人口就有7300多万人,“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到1998年底,全省乡镇总数为2137个,行政村总数为4.9万个,村民组总数为40.46万个,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多达150万人以上,每年支出经费在100亿元左右[1]。为了缓解地方财政短缺的压力和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河南省分别于1998年、2001年和2005年下半年进行了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但由于前二轮改革没有形成有效整合、协调一致的动力机制,其结果都变成了虎头蛇尾的“假改革”;“而这一次,河南省强化了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不再‘为改革而改革’,着力解决改革中所引发的各种复杂矛盾”[2],因此可称得上是善始善终的“真刀真枪改革”。截止2005年底,全省撤并乡镇236个,合并各类事业站所3117个,精简乡镇领导职数接近1/3,清退乡镇临时人员20551人,分流乡镇超编人员170022人[3],仅用3个多月就解决了长期困扰河南农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省委、省政府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合作型博弈机制。这对当前我国正在开展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重点从分析改革动力机制入手,试图在河南省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一、河南省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缘何“中途流产”?

1998年12月,河南省制定出了《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拉开了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序幕。当时,我在豫南大别山区某镇担任党委书记,直接参与了这次改革的全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省里《方案》统一规定,乡镇机构设置为五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农林水办公室、财经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科教文卫办公室),“七所八站”一律改成服务中心,统一核定乡镇编制人数,清退临时聘用人员和分流超编人员。但在具体操作上,该《方案》对如何解决乡镇超编正副科级干部待遇的问题,如何解决乡镇工作人员竞争上岗的问题,如何解决辞退人员和分流人员补偿的问题,如何解决新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的问题,如何解决乡镇机构合并后与县以上部门机构工作衔接的问题,如何解决县、乡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合理划分的问题,都没有制定具体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因此,这次改革基本是“走过场、搞花架子、玩数字游戏”。

但是,到了2000年3月,河南一家官方媒体居然报道称:“在这次改革中,全省共精简乡镇富余人员多达10万余人,每年可为农民群众减负8亿元”。仅仅时隔1年,又是这家官方媒体报道称:“据河南省财政厅测算,全省共有乡镇2130个,村委会48900个,村民小组近40万个,其中需要财政供养者有110万人,需要农民直接负担者有63万人。全省实行税费改革后,每年将减少乡级财政收入84.54亿元,每年将减少村级集体收入23.1亿元。这些缺口资金将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精简乡镇机构、压缩富余人员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来消化”[4]。由此不难看出,所谓的“河南十万乡官大裁员”,实际是分而不流,流而未走,工作照样干,工资照样拿,“一个都不能少”。对此,河南官方和部分学者给出的一般解释是:“由于第一轮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等原因,结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痼疾”[5]。这种说法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所在。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自始至终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互相推脱承担改革成本分摊的责任,各方利益主体分散决策、权衡比较的结果是缺乏协调一致的行动。

首先,从这次改革的政治价值取向看,各级政府都希望通过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进而捞取“政治资本”。但是,由于目前河南省乡镇临时聘用人员和超编人员,大多都是县乡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亲戚,这些人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相当复杂,而到乡镇工作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又是按国家人事分配政策统一安置的,大多都是乡镇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让谁走,不让谁走?”对于现任的乡镇主要领导来说“比登天还难”。如果来真的,既会得罪“圈子内的人”(指临时聘用人员),又会得罪“体制内的人”(指超编人员),可以说是“两头做人难”;如果来硬的,一旦失去了“群众基础”,将危及乡镇主要领导的个人政治前途,稍有闪失很可能引发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不安定因素,到头来又将面临着“一票否决”的政治风险。因此,对于这次改革,最不愿意参与和组织实施的就是现任的乡镇主要领导,几乎没有谁愿意“争当改革排头兵”。这样,一直拖延到1999年底,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几乎没有实际行动。有的乡镇甚至还没有向机关干部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干脆就把“五大办公室”的牌子挂上去了,上报的辞退人员名单和分流人员工资表基本是编造的虚假数据。总之,当上级政府把自身能够解决或不愿意解决的复杂矛盾和问题推给基层解决时,乡镇一级只能是“应付了事”。

其次,从这次改革的经济价值取向看,由于各级政府财政实行“基数包干、超收分成”的管理体制,乡镇承担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80%左右,村级管理费支出全部由农民负担。这次改革即使搞成功了,受益者是广大农民群众,而受损者则是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正是由于这次改革的“政治收益”远远小于它的“改革成本”,所以省、市、县三级政府决不会轻易去改变原有的财政分配格局。因此,在“强势集团”与“弱势群体”之间博弈过程中,“受益者”往往是各级政府组织,而“受损者”永远都是广大农民群众。

总之,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东莱芜、诸城、内蒙古卓资、湖南华容、山西隰县、河南新郑等地率先搞起的县乡综合改革“中途夭折”[6],还是1998年河南省进行的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途流产”,都说明了“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7](p267)。只有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机,当看到它的成功可能性较大时再下决心,才能保证这项改革取得成功。因为,乡镇机构改革不仅牵扯到一个省上百万名乡镇工作人员的“去留、饭碗、面子”问题,而且涉及到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的权利分配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正如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7](p177)“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7](p176)“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7](p252)“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7](p277)

二、河南省第二轮乡镇机构改革缘何“草草收兵”?

2001年3月21日至22日,河南省召开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紧接着,又于23日召开了“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可见,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是与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启动直接挂钩、同步配套进行的。据有关资料表明,“河南省平均30个农民就要养活一个‘吃皇粮’的人,全省行政事业费开支占地方财政总收入50%以上。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组织每年将减少收入107.64亿元,再不进行乡镇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就没有退路了”[8]。因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这次市县乡行政编制精简比例为24.6%。这是硬任务,硬指标,也是一条硬杠杠。各级都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层层有任务,一级抓一级,在改革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和应急处理办法。要把撤并乡镇、农村税费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进行,重点是规范乡镇机构设置,减少机构和人员编制,妥善安置超编人员,坚决清退各类临时聘用人员。同时,要保证在5月底以前完成任务”[9]。可以说,省委决策者对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态度很坚决、决心也很大。

然而,正当全省上下紧锣密鼓、层层发动、准备大干一场的节骨眼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一个《紧急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地暂停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这与2个月前在安徽合肥市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大相径庭,因为当时中央曾明确提出要求20个省份(其中包括河南省)将在2001年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这种“朝令夕改”的非常现象,让河南省委决策者们感到“进退两难”:因为当时《河南省人民政府致全省农民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刚刚下发到每个农户手中,河南老百姓都知道“皇粮国税”不交了或少交了,如果宣布立即停止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那么势必会给农村基层干部制造相当大的麻烦,甚至会引发农民群众“暴力抗税”等恶性事件;如果坚持继续搞下去,那么这岂不是明摆着与党中央、国务院“对着干”。但当中央与地方进行“政治博弈”时,下级必须服从上级,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所以,到了2001年4月下旬,河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被迫中断,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自然也停止进行了。这说明了,乡镇机构改革能否成功,不仅要受到一个省内部各方利益主体之间多重博弈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外部的诸多不确定改革因素的干扰。因此,当改革时机还不够成熟时就急于去推行,即使是好的改革措施也难以取得成效,甚至会成为“早产儿”或“中途流产”。

2001年9月下旬,当组织上准备调我到河南省高校工作之前,我给省长李成玉写了一封长信反映,“自1998年以来,我省经历了两轮乡镇机构改革失败的折腾。尤其是今年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被迫停止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普遍埋怨说:‘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结果省里还是瞎胡搅’。可以说,现在的农村基层工作已经困难到了极点。如果省委、省政府再不下决心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那么势必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为此,我建议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协调运作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农地制度、分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综合症”。这份长达3万字的农村改革政策建议报告,很快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随后又被中央领导同志批转到十六大报告起草小组和200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筹备组参考[10](p11)。

三、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缘何“一举成功”?

2005年9月9日到12月底,河南省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启动时,省编制办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有2100个乡镇,编制总数为16.21万名,实有工作人员为30.23万名,平均每个乡镇超编63.3人,超编幅度达到了86.5%。其中,超编200人以上的有60多个乡镇,个别乡镇甚至超编三四百人,最多的1个乡镇超编400多人。此外,全省还有乡镇临时聘用人员1.25万人”[3]。而目前河南地方财政收入仅为537.5亿元,财政支出竟然高达1115.5亿元,收支相抵缺口资金为578亿元,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尤其是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仅为201.9亿元,其中有2/3的县人均财力在1.2万元以下,甚至有的县还不足1万元,大部分县财政缺口资金都在1亿元左右。全省乡镇负债总额为95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89万元,其中有179个乡镇负债在1000万元以上,最多的1个乡镇负债超过5000万元。可以说,一旦离开了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县、乡、村三级组织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开展,河南省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解决基层组织机构庞大和人员臃肿的问题。

2004年12月21日,新上任的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郑重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全省农民一律免征农业税”。这一招着实让党中央、国务院捏一把汗,毕竟河南的“财政家底”太虚弱了。2005年9月9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全省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时,首次使用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是第一责任人”、“确保全省乡镇机构编制5年内只减不增和保持社会稳定这两条底线”、“无情改革、有情操作”、“不留过渡期,不得拖延”、“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任务”等词语,这充分表明了省委决策层的改革决心。可见,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指标任务是硬的,时间表是死的,不能讨价还价,纪律处分动真格,否则就没有退路了。因此,在这次改革中,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始终保持着“目标一致”,互相配合,同心协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仅用3个多月就初战告捷,并为其他省份树立了一个“成功范例”。

首先,这次改革的时机把握得准确,既符合中央的改革意图,又符合河南农村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而又把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基层民主建设、农村公共品供给等潜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逼到层面上来,由此牵动了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迫使农村基层组织“釜底抽薪,另起炉灶,脱胎换骨”。到了2005年年初,中央明确要求各地积极开展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这等于是给了地方一把“尚方宝剑”,从而消除了外部的不确定改革因素,也为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一举成功”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其次,这次改革的原动力来自河南各级政府内部,各方利益主体由过去的“分散博弈”转向“合作博弈”。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看,解决乡村组织经费困难有两种选择途径:一是通过调整省以下财政分配体制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弥补“空缺”,二是通过乡镇机构改革的办法压缩基层行政经费开支。显然,站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角度看问题,第二种途径是与自身目标最为吻合的一种选择,站在乡镇政府的角度看问题,也不失为一种上乘选择。因为这样做,既可在改革上出“政绩”,又可减轻各级政府财政短缺的压力。因此,在这次改革中,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原来的不平等博弈也变成了自愿合作,最终形成了一种协调互动的合作型博弈机制。这是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一举成功”的最大秘诀。

第三,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省级唱主导、善始善终。与前两轮改革相比,这次改革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杀手锏”——在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之前,市、县、乡党政“一把手”一律不能调整,主要领导必须亲临第一线指挥,一级抓一级,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把目标任务纳入领导干部个人政绩考核档案,严明纪律,及时通报批评。这样就克服了前两轮改革中存在的“上推下不动、干打雷不下雨”的被动工作局面。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奖励性配套措施,如规定“撤并1个乡镇,省财政一次性向县级财政补贴50万元,分流1名财政全供人员,省财政一次性补助县财政5000元,分流1名财政差供人员,省财政一次性补助县财政3000元”,省财政为此拨给县级财政一次性补助款共计5.6亿多元。各市、县也都结合自身财力,采取了不少“特事特办”的新措施,如郑州市规定,撤并1个乡镇,除了省里的奖励政策之外,市财政追加30万元补助款。可以说,“这3个多月就好像是打一场战役!”经过这次改革,全省共精简乡镇富余人员接近20万人,每年至少可为省财政减少转移支付20亿元以上,它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改革成本”。日前,省委、省政府又作出规定: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全省实行统一管理和总量控制,建立机构编制台帐、编制人员实名制管理和机构编制审核通知单制度,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和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以防止出现“反弹现象”。

四、结论与启示

第一,不管是进行乡镇机构改革,还是进行其他政府层级的行政体制改革,最实质、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说到底是一个“利益博弈”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暴露出来了,只不过当时的重点是国务院内部机构改革。譬如,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山东莱芜率先进行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县直部门20多个涉农分支机构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分流人员达到12874人,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91年底,全国已有23个省份确定了290个县级单位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6]。但由于中央对县乡机构改革工作没有作出统一部署,这场自下而上的改革试点没过多久就销声匿迹了。正如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同志所指出的,“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来进行,局部改革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一点不能忽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改革方向是对的,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等它们积累多了,就容易走回头路”[11]。万里同志也指出,“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创造。但解决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涉及一些部门和个人的既得利益,没有权威的决定,不抓紧检查,就难以奏效”[12](p631~636)。

第二,政府机构改革的最大阻力,究竟是来自各级政府内部的“自身利益”,还是来自“部门利益”甚或“集团利益”?种种迹象表明,除非万不得以,没有哪一级政府愿意首先“拿自己开刀”。换言之,上级政府往往既是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主导力量,又是“最大的麻烦制造者”。但迄今为止,我国设计的政府机构改革路径“要么是从国务院下手,要么是从底层突破,要么是靠政府部门自我改革”,这样就省、市、县三级留下了相当大的“博弈空间”。其结果是“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7](p164)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7](p164)。

第三,具体而言,省级政府既是乡镇机构改革的主导力量,又是改革的最大阻力。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把这种改革的“政治成本”与“经济成本”统一起来,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改革成本分摊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把多元的、离散的、潜在的改革因素,转化为一体的、内聚的、现实的改革力量,形成一种合作型博弈机制,从而推动乡镇机构改革的顺利开展。譬如,我们在解决“条条”与“块块”分割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县乡机构改革的一大难题。但在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上级主管部门不得以项目、资金、评比、检查、达标等手段,干预下级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核定,不得要求上下级机构完全一一对应;凡是由部门下发文件和召开会议擅自规定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宣布无效。这样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再如,我们过去总担心“干部身份”的人难缠、怕出乱子,以至延误了许多大好改革时机。但在河南省这次改革中,全省共清退乡镇临时人员20562人,分流超编人员127929人,却没有发生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突发事件。这说明了,任何一场改革都必然会带来阵痛和情绪的焦灼,但“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7](p118),“估计形势,要看到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大多数学生是拥护改革的”[7](p287)。所以,我们应当把让大多数人得利作为衡量所有改革得失的一个根本标准,而不能只顾及一些“团体利益”,却看不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于,合理划分县乡之间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这次改革中,着重强调把乡镇工作从过去直接办企业、抓生产经营、催收催种、收费罚款等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向典型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同时,提出要依法界定县乡两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使乡镇真正实现权责一致;凡是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由县级政府承担的职责,不准转嫁给乡镇政府承担;确实需要乡镇政府配合的,应明确权利与义务二者的关系,并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凡不是中央和省委确定的“一票否决”项目和各种达标升级评比活动,一律取消;需要保留的,也不准随意扩大评比检查的内容和范围;等等。当然,下一步应当对乡镇政权组织体制、权力结构及运行方式等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些后续改革任务将更加艰难和繁重。这是我们多年来都想解决而至今尚没有解决的一道难题,还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第五,要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光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突破;光是乡镇一级改而竖立其上的政府机构不改革,也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还需要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连动式的全面改革。如果简单地寄希望于“撤并乡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改革,那么很有可能将使乡镇机构改革再次落入“循环改革的陷阱”。譬如,通过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共精简富余人员接近20万人,每年至少可以解决基层行政管理经费支出20亿元左右。但在2005年,河南地方财政用于免征农业税、发放粮农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投入共计26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66.1亿元,这是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最多、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可见,单纯依靠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另外,据财政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省一级行政经费支出每年不少于363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38.9%;地区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为1715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18.4%;县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在270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28.9%;乡镇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在128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13.7%[13]。也就是说,即使是从“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单纯依靠乡镇机构改革也是不行的。事实上,我国过去20多年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都是侧重于从横向调整政府的部门设置,但却没有从纵向减少政府的层级设置,致使中央与地方之间“纵向权力下放”与“横向权力调整”互相脱节,导致一些深层次矛盾虽经多次改革而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下一步应考虑从“中间层突破”的大胆尝试,依照《宪法》撤消职能定位模糊的地区建制,把现有的“地级市政府”一律改为县级建制,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实行“省直管县”或“省直辖市”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权力结构配置高度集中与政府职能定位高度扭曲问题[14]。为了防止市、县机构改革中出现低效率重复的现象,建议由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统一协调这项改革工作,省一级则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茹向阳.从保甲制度到村民自治[n].河南农村报,2000-01-01:(04).

[2]马海伟.河南“撤乡并镇”背后的利益博弈[n].新闻周报,2005-10-25:(02).

[3]马宏图,李铮.2005:河南乡镇大变革[n].河南日报,2006-01-15:(01).

[4]姬林芳,姜秋霞,易军魁.减负·增收·发展[n].河南日报,2001-03-26:(05).

[5]马鸿钧.河南乡镇机构改革综述[n].河南日报,2006-01-10:(01).

[6]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16~19.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朱巍.机构改革:适应新体制的革命[n].河南日报,2001-01-10:(05).

[9]李晓玮.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县乡机构改革[n].河南日报,2001-03-24:(01).

[10]张新光.“三位一体”的农村改革观[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1]刘慕学,张军.总结简政放权经验强化乡镇政权职能[n].大众日报,1988-01-04:(01).

[12]万里.认真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a].万里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乡镇河长制总结篇8

根据河北省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了河北省城镇化建设与地方公共财政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并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通过地方公共财政管理创新和市场经济投融资创新,不断推进河北省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河北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新型城镇化;公共财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河北省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城市的核心功能就在于,通过它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密集使用和最有效配置,从而获得最好、最经济的产出,城镇化是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在内需和持久增长动力。[1(]p20)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京津产业、人力和资本的转移,从而全面促进河北省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河北省的城镇化建设情况

河北省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决策,近年来全面开展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发展。为河北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河北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对河北省的《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给予了肯定与批复,这意味着将河北省沿海地区的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014年4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指出:河北省要在2017年全省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左右,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6%左右。河北省近几年来在“三年大变样”的政策推动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强。而且,城镇居民收入也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镇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4年末,全省城镇化率为49.3%,共有3642.4万的城镇人口,和2013年末相比增加了113.95万人。其中,唐山市、石家庄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和张家口市的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城镇化率由2008年41.9%提高到2014年49.3%,6年间增长7.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3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另外,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河北省的11个设区市和20个县级市市区产业的增长值占全省产业值的比例持续增长。169个县、市、区中有明显特色、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就有117个,形成了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的强有力支柱。河北省11个设区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还有一部分中小城市在快速崛起,是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与全国的城镇化率54.8%还有一定距离,在中东部有沿海城市的省份中,河北省的城镇化发展程度处在末位。与京津冀中的北京的城镇化率86.2%和天津的城镇化率78.28%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河北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就一直是在政府部门的主导和监管之下。这种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可以使得政府部门管理与控制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和发展重点,也可以有效地支持和聚集城镇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1994年,我国实行了财政的分税制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统一,虽然财权集中到了中央,但是事权仍然归地方政府,给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造成了巨大压力,以至于地方政府只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方设法地从财政资金之外找出路,靠“卖地”增加收入,这就是“土地财政”。[2(]p6-9)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也寻求过其他出路,通过建立城司、开发投资公司和国有经营公司等形式,凭借政府信用向商业银行融资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后,地方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配套中央资金进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加快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形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特有形式。导致城镇空间规模过分扩大、城镇工业化发展远远超前于人口城镇化,进城农民工暴增同时乡镇劳动力缺乏的种种问题。[3(]p29-33)当前的财政体制已经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

1.行政主导下的新城镇建设,在经济新常态下难以持续在前期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地方政府通过税收和土地财政获得了大量的收入,可以用于城镇化建设,另外,在前期财政刺激政策中,地方政府通过银行贷款和地方投融资平台筹集了很多资金,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由于房地产周期性调整导致土地出让金大幅缩减,再加上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43号文)中“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和“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等规定,大大限制了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融资的能力,导致地方政府难以借新还旧,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速度的下行,同时由于当前处于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受制于各类收入增长的下滑,对于投资的支持出现明显减缓,如果仍然依靠完全由政府来推动城镇化建设,现实情况不允许。

2.经济的下行导致投资的产出效应减弱目前,宏观经济已进入总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危害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总需求下降导致当前收入和就业下降;总需求下降损害了企业的盈利和未来融资的能力,导致货币政策传导阻塞,阻碍经济复苏;持续的总需求不足将导致未来潜在产出下降。这些情况的出现也会对城镇化建设造成影响。

3.政府缺乏精细化的科学规划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了人口、经济、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河北省的城镇化建设也存在这些问题,很多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全面性,也不够细致。具体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城镇化发展规划墨守成规,没有体现河北省的人文地方特色;二是城镇化建设欠缺预见性与可操作性,缺乏长远的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三是城镇化建设规划缺乏客观性,决策者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不能保证规划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四是缺乏城镇化总体规划与各种专项规划以及战略规划和短期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五是没有完善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以往的城镇化发展偏重于市区建设,缺乏对县镇乡村的发展规划,不符合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六是许多地方对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只管建设,不管运行维护,将会造成更大浪费。[4(]p60-64)

4.当前农地支撑下的城镇化,使得新市镇建设中的产业支撑较薄弱河北省的城镇化建设中产业支撑力相对薄弱。从各城市的情况来看,唐山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尤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主要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但是只能以煤炭和钢铁等消耗性资源行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萎靡。石家庄尽管一直坚持强化产业支持的城镇化发展策略,但是市内缺乏有特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大多数县镇没有特色产业、品牌产品和专业市场的支撑。省内其他一些城市也有这些问题。

三、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如何使新型城镇化成为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建设,是河北省目前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1.破除新城镇建设中的二元化体制,加强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国的二元化经济体制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严重桎梏,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以前以二元经济体制为基础的旧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已经不再适用。当前应当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注重对县镇乡村的资源配置,立足于乡镇的就地城镇化。第一,要解决的是废除城乡二元化结构下的农地产权制度,使乡镇土地使用权交易平等化、民主化,有效保障城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资源合理化配置。对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土地使用权,应允许其合理有序地进行市场化公平交易,转变乡镇土地的政府行政征用形式,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导向的乡镇土地出让制度,使乡镇农民能够真正获得城镇化建设的好处。[5(]p239)同时,完善乡镇土地的退出制度,支持进城务工有稳定职业和经济来源的乡镇居民自愿流转和退出原有农地。提供乡镇土地的市场化评价体系,为乡镇农民退出和交易土地提供评估服务。还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完善乡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乡镇农民提供公平的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第二,城镇化规划技术上的工作,一定要做到精细化谋划,特别是要注意城镇化过剩问题,城镇化不能是人口和面积一味地盲目扩大,一定区域内城镇化的面积和所需容纳的人口,要有合理的比例,如一定的人均面积,如果人均面积过大,就会出现住房过剩现象,同时与之配套的学校、商店、写字楼、综合市场、综合体都存在一定的分配和比例关系,如果在建设过程不进行精细的科学规划,容易形成过剩,造成大量的浪费,也容易形成“鬼城”。[6(]p40-59)

2.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财政保障目前地方政府还没有稳定的财源,主要是依靠卖地、投资或中央转移支付来融资,城镇化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却未见提高。第一,提升县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确保城镇化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县域政府能力供给的平衡和良性互动。政府应当增加乡镇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财政投入,注重提高乡镇建设的质量,以基础薄弱环节为着力点,注重乡镇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处理设施的建设;增强乡镇基础教育、环境卫生、农民福利和文体娱乐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将公共服务资源向乡镇和农村转移;建立健全乡镇就业和择业保障以及农村住房保障,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乡镇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第二,提高政府资源配置的效率,依靠高效率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效益,在当前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长减缓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在有序推动城镇化中,化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市场风险以及降低流动的行政成本和制度成本。第三,适时完善农村劳动力的住房公积金体系,促进住房公积金对转移劳动力的支持。在城镇化规划中要将转移劳动力的住房问题纳入城镇化建设规划,通过鼓励和税费减免的方式促进社会单位和个人参与住房投资建设,适时完善农村劳动力的住房公积金体系,促进住房公积金对转移劳动力的支持,增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

3.破解新市镇建设的资金瓶颈,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市场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途径,竞争机制是提高公平与效率的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化、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根本上缘于我国持续不断地奉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原则。国外经济研究也证明,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要素只有通过自由流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是如此,必须促进生产要素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市场流动,使城乡要素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均衡,不断优化体制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推进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经验。[7(]p100)若要实现城镇化,在提升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时,必须大力开展市场化融资,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形成良性的循环,这也是未来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吸引民营和民间资本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使资金能够按市场原则合理配置,实行分散化投资以降低投资者风险,如ppp融资、资产证券化、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融资方式。同时政府通过“杠杆率软着陆”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高债务和高杠杆是目前政府和许多企业面临的问题,会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去杠杆的作用,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减少债务,或者通过转换低利率的负债来转换高利率的负债降低杠杆,实现“杠杆率软着陆”。[8(]p54)如果不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缺乏有效吸引社会的方式,就会出现社会资金过剩和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的矛盾。

4.加强职业培训,提升新城镇的创新创业水平加强对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有利于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可以吸收各种资源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特别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有利于形成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支撑。可以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实行“政府学习+实践教学”的模式,提升转移人员的综合素质、创业水平和技能水平,大力开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促进创新创业的开放性。[9(]p3)在实际的职业培训中应当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不是以技术为导向,创造价值就是创新。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规划水平培训,提升规划设计的整体水平和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才能在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彭剑君.中国农村财政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陈昕.从创新角度看中国财政体制[J].财政论坛,2011(23).

[3]曹宗平.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第三产业的作用及发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王春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机理与实证检验[J].江汉论坛,2013(11).

[5]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6]孙秀林,周飞舟.土地财政与分税制:一个实证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3(4).

[7]伍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抑制问题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5(2).

[8]赵玉红,陈玉梅.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问题[J].经济纵横,2013(1).

乡镇河长制总结篇9

根据大排查的结果,以问题为导向,以上级要求为工作标准,确保年内缓解每条河流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做好“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工作的落实,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开展这次“百日河流大清洁”活动,对河流内各种影响行洪、污染水质(包括污水排放、垃圾堆积、违法种植与建筑、采砂等,下同)攻坚整治,全面实施在河流内倾倒垃圾、种植、建筑、采砂和排放污水管控,确保河道水流通畅、水质达标、行动合法。

二、清洁范围

全县49条河流及其流域内的水库,其中县级河长管理的12条,乡、村级河长管理的37条。

三、清洁任务

(一)全面治理河流内垃圾,达到河流内无任何垃圾堆积标准。对河道内长时间堆积垃圾堆进行一次彻底清理疏通,全面消除河流垃圾;增设沿河乡(镇)村垃圾处理、转运点,实现沿河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工业区管委会

技术指导和验收单位:县住建局

(二)全面治理河流污水排放,确保河流水质清洁,达到三类标准。一是对水源地保护的北汝河、马兰河两岸 公里范围内杜绝新上养殖、化工、旱厕、选矿企业,迁出原有养殖、化工、旱厕、选矿企业,禁止任何污水排放;二是对非水源地保护的其他河流,杜绝小化工、小冶炼、小养殖、旱厕等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流,实行达标排放。对已建成的此类企业实施关、停、转、治等措施,做好入河污染源调查执法和达标排放监管工作。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工业区管委会

技术指导和验收单位:环保局

(三)全面清理河道内违法建筑物、高杆作物、树木等影响行洪障碍物,实现河流水流通畅。依法拆迁侵占河道违法住房、厂房等建筑物,依法清除河道内树木、农作物等种植物,保证河道行洪安全。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工业区管委会

技术指导和验收单位:国土局,农业局,县林业局

(四)全面整治河道违法采砂行为,实现河道采砂秩序有序、环保、合法。对水功能区以外且环保措施不达标的砂场关停进行整顿;对水功能区、禁采区的砂场坚决取缔。对水功能区、禁采区的砂场逐步拆除;对水功能区以外且环保措施不达标的砂场,采取兼小保大、资源整合、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技术指导和验收单位:水利局,环保局

四、任务分工

(一)县级河长管理的12条河流

责任领导:12位县级河长

牵头单位:相关助理单位

责任单位:河流涉及乡镇

(二)乡级河长管理的37条河流

责任领导:各乡镇总河长

牵头单位:相关助理单位

责任单位:河流涉及的行政村

五、时间安排

    整个活动计划100天,从2017年9月23日开始,至12月31日结束。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实施:

(一)第一阶段,宣传发动,营造氛围。时间安排2017年9月23日至9月30日。县各类新闻媒体要利用该段时间宣传该次活动的实施方案以及活动的意义。

(二)第二阶段,针对每条河流,制定具体每条河流的清洁方案和安排,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准备。时间安排2017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

(三)第三阶段,全面实施河流清洁活动。时间安排2017年10月11日至12月10日。

(四)第四阶段,检查验收,整改提高。时间安排2017年12月11日至12月20日。

(五)第五阶段,总结表彰。时间安排2017年12月21日至12月31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详见附件一),协调、指导全县“百日河流大清洁”活动各项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工业区管委会是具体组织实施整治行动的责任主体,要相应地成立领导小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守土有责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狠抓整治落实。县直有关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责,制定专项措施,加强对工作开展的督促、检查、指导。

(二)完善投入机制。县级财政统筹安排“百日河流大清洁”活动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根据实际工作承担量和成效,奖励河流治理任务繁重、成效显著的单位。各乡(镇)、工业区要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专项经费,保障“百日河流大清洁”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鼓励探索引进市场机制,提倡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整治服务外包,试点推行在政府监督管理下的外包整治服务模式,多手段推进河流垃圾整治。

(三)加强管理执法。“百日河流大清洁”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本部门职责,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在河边、河道内倾倒垃圾、种植、建筑、排放污水、乱采砂等违法行为。有条件的乡镇基层巡河员可及早上岗,做好河道日常巡查,及时反馈河面保洁情况,配合相关部门现场执法,引导公众参“百日河流大清洁”。

(四)强化考评问责。实行阶段督导通报制度,各乡(镇)、工业区要将每周工作推进情况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定期对各地“百日河流大清洁”阶段性进展进行检查、督促,并定期向全县通报阶段性进展。对于组织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时整改;实施活动整体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协调县直有关单位组织对各地“百日河流大清洁”成效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向全县通报。

(五)协调配合。各牵头单位除要确定一名副职、抽调专门业务骨干参与该项工作外,要统领组织好责任单位开展好该项工作;各责任单位必须派出熟懂业务的同志,按照牵头单位规定的时间、分工参加“百日河流大清洁”活动,并完成相应任务。各乡镇也要确定一名副职、抽调专门业务骨干专门做该项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确保被抽出人员全身心投入排查工作,对推诿扯皮,配合不力影响工作的,已经发现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责任人责任。

乡镇河长制总结篇10

[关键词]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094-02

健康是生命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与健康相对应的就是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机体,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区域是一个有机整体,区域健康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克服障碍、修复损伤或者避免损伤、障碍出现的过程。研究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首先要对其症结进行准确诊断。

一、河南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症结

(一)三化发展不协调

2012年河南省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为3769.54亿元、16672.2亿元、9157.57亿元,分别占GDp总量的12.74%、56.33%和30.93%,二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总量的87.26%;而同期的城镇化水平只有42.4%,乡村人口仍占57.6%。也就是说,河南省57.6%的乡村人口只完成了12.74%的增加值,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

(二)城乡体系不衔接

近年来河南城市化水平提高,2012年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有9个。其中,郑州市587.2万人,城市首位度2.99;其他8个城市分别为洛阳、南阳、商丘、信阳、漯河、安阳、平顶山和新乡,城市人口依次为196.5万、194.21万、181.13万、149万、139.76万、110.83万、104.04万和103.11万。郑州市作为人口过亿的省会城市,首位度较低,吸引辐射能力明显不足,其他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较大,但经济实力不强。与此同时,乡村居民点规模小、耕作半径有限的局面依然存在,城乡体系结构仍然存在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强、乡村规模过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

(三)城镇化质量不高

2012年河南有城市38个,其中省辖市17个,县级市21个;建制镇1014个,与2009年相比,建制镇数量增加了227个,年均增长近76个。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快速增加,人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使河南城镇化存在着明显的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一些地方呈现出明显的半城镇化现象。

(四)乡镇产业支撑弱化

2009年河南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现已形成省级产业集聚区180个,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使县(市、区)域支柱产业乃至主导产业的前后向产业以及旁侧产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相关企业间原材料、半成品的运输距离,并使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三废”处理设施得以建设运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因原有建制镇的相关产业已被集聚到产业集聚区,乡镇产业支撑能力弱化,新增建制镇更是无产业可集聚。

(五)乡村土地经营规模缩小

2012年河南共有村民委员会47140个,乡村户数2066万户,乡村劳动力5367万人,常用耕地面积7202.2千公顷(2008年数据)。与2000年相比,村民委员会、常用耕地面积分别减少1066个、326.95千公顷;而乡村户数、乡村劳动力分别增加274万户,298万人,每户乃至每个劳动力拥有的常用耕地面积则相对减少,即乡村土地经营规模缩小,与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要求相背离。村民委员会整合力度较小,不仅使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缩小,而且使基础设施分散建设,乡村面貌改观缓慢。

(六)生态建设滞后

受以上问题和制约因素影响,城乡发展各行其道,城乡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脱离,城乡生态不耦合。城市发展呈“摊大饼式”无限蔓延,耕作区、林区、水域等生态功能区不断碎化,河流等生态廊道普遍出现“肠梗阻”,严重阻断了土地的呼吸、植物的生长、水系的循环,尤其是生态流的交换。与此同时,乡村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财力对“三废”进行有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二、推动河南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四化”协调同步发展

目前,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呈现不断拉大趋势。原因之一在于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发展并不均衡,尤其是中心城市(城市群)与其他城镇的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主要表现为河南乡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为此,必须及时实施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同步发展战略。通过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使农民工及其家属真正由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真正在城镇就业生活,才能使他们原有的农村土地得以流转,农用土地经营规模扩大,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最终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还将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城乡体系有机衔接

重点加强郑(郑州)汴(开封)都市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加强中原城市群建设,使其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的率先发展区;加强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使其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突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科学推进县、市、区产业集聚区以及中心镇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向县城转移,降低城镇化成本;加快中心村规划布局建设,实现城乡体系有机衔接。

(三)重视城镇发展质量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仅是城镇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镇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应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建立城镇基础设施有偿服务的合理价格机制,通过价格浮动政策调节城镇短缺公共资源分配,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行政、法律、市场、技术等手段保护好城镇生态环境,最终促进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不断强化产业支撑

通过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河南省级产业集聚区、地市级产业园区等产业发展建设工程,加强郑汴都市区、中心城市、县城乃至中心镇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支撑能力,形成与全球产业链进行有效对接的、各具特色又紧密相连的产业支撑体系,使城镇三次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口城镇化进行有效对接,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的城镇化有序推进新局面。

(五)有序推进村庄整治

加大乡村整合力度,实施“千村提升,万村整治”工程,使乡村与城镇进行有效对接,以形成合理的城乡体系。与此同时,要优先建设乡村,尤其是中心村(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以保障乡村整治系统工程的有序推进,最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全面整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六)努力加强生态建设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也已证明,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因此,在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乡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的衔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市场机制和技术措施,努力进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以确保生态基质、生态斑块、生态节点等生态功能区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和生态廊道的畅通无阻,确保产业发展低碳化、循环化、生态化,确保“三废”排放最小化(生态环境容量许可范围之内),力争“三废”零排放,以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最终推动河南经济社会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