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十篇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十篇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9:08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对策

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山西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在连续四年时间内累计选聘了28782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我们研究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五大解决对策,旨在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好地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大学生村官在山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了山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山西农村经济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各农户的农产品汇集到城市中去销售,需要农村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将信息流和物流有效的连接,这就要求农村发展现代化电子商务。山西大多数农村中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使电子商务发展受阻。拥有现代知识、现代眼光的大学生村官,将山西各村设立的“农村网络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信息节点,为当地农民农产品购销等信息,并培训村民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二)解决了山西新农村建设中实用人才匮乏的难题,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0.6%。“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0.58万,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5%。大学生村官带着自己掌握的现代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回流农村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的难题。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还能促使其他经济增长的投入资源也形成递增的收益。当前的农村发展中,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其他资源也开始显现缺乏的趋势,大学生村官作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三)改善了山西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优化

农村原有的干部呈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就山西省而言,已录用的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为25岁,年轻大学生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村级干部的年龄结构,使村级干部朝年轻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高,管理理念新,他们来到农村能够使村级干部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并为培育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原村委成员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与大学生村官活跃的思维、良好的理论基础相结合会取得“1+1>2”的效果。

(四)搭建了村校间合作的桥梁纽带,创造了山西农村发展新产业的契机

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资源把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教授请进农村,把科研项目引入农村,改进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续的科技发展动力。山西省忻州市烟村大学生村官根据当地为旱作农业区的特点,与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开展合作,积极争取使烟村成为了“旱作玉米水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基地。这个项目的落户为实现旱作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创造了可能,并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动机不纯,挂职不上岗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动机是多样的,有的大学生确实是抱着到农村扎实干事业的想法而有的大学生明显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仅仅出于就业考虑,在报考之初就想着把“村官”当作就业跳板,工作态度不认真、得过且过,在农村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选择二次就业;有的看重国家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安心工作,整天想着尽快离开农村;有的私自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和各类公务员等,出现边读研边做村官和一人兼多职等情况。这严重违背了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图,使基层老百姓从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认为这仅是一场政治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二)缺乏经验,盲目乐观,工作中产生不适应感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迈出高校大门的学生,由于一直在校读书,缺乏经验、阅历,加之对农村生活不了解,在到村工作的前期产生不适应。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之始感到没有头绪,对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抱着到农村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心态,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盲目乐观,认为新农村建设简单易行,在工作中不顾农村的客观现实条件,不深入调查,草率从事,导致制定的许多政策不符合实际,给农民的利益带来损害,使许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排斥心理。

(三)村官能力不足,阻碍优势发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优势的发挥,导致实际工作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具有的特殊性及环境复杂性,许多大学生村官入村后很难适应,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处处碰壁,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二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有先进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无法很好地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出现专业不对口、力不从心等现象。

(四)工作定位不明,造成资源浪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定位不明确。实际工作中要么把大学生村官看成万能的,大小事都安排他们去做,借调借用现象存在,使大学生村官沦落为“跑腿工”;要么把大学生村官当“贵宾”供奉起来,很少让他们接手村委中心事务。二是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定位不明确。有的大学生村官以当官者自居,巴结领导弄虚作假,不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大学生村官与其他地方的村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进行比较后,发觉差异便开始对现状感到不满,工作态度变得消极。这些问题影响了村官政策的落实,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村官配套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连续性差

由于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政府对任期结束后大学生村官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生被政府“引”到了农村,却因合同期满后去向不明确而感到迷茫。有的村官在上任之始就开始考虑将来的去向,有的村官在工作渐入佳境之时不得不边工作边找门路,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三年合同结束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农村,重新谋求出路,导致村官大量流失,工作连续性差。

三、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村官管理机构作用,执行村官考核细则,统一管理严格考核

山西省、市(县)、乡(镇)已分别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事宜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可通过例会制度、经验交流、汇报工作等形式,为大学生村官与上级领导之间、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之间、与其所在乡镇政府之间及与村干部和农民之间,创造交流的平台,为其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有保障的氛围,使其能够有的放矢地工作。针对大学生村官脱岗严重的问题,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综合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入村入户走访调查,对村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晋升、政绩等挂钩,有效解决村官在职不做事和挂职不上岗等问题。

(二)政校联合,开展政策解读,进行村官实习合作

加强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合作力度,组织高校学生学习村官相关政策,使其对村官有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村官”的特殊性,让大学生在考取村官之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也可选出一部分有意考取村官的学生到农村进行“村官实习”,使“准村官”们全面了解村委工作流程和农耕程序等农村实际情况,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有效避免任职后工作不适应等状况出现,进而改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增强对村官们的认同感。此举措可能会使一部分准备报考村官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实地实习的“考验”后重新做出就业选择,有效避免盲目跟风的现象。

(三)加强培训,先做“村民”后当“村官”,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山西省各接收村官的单位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村官在任职期间若有需要可回流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充电”,山西省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村官专业,为村官进修创造机会。大学生村官本身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先放下身段,虚心向当地村民学习,与当地村民融为一体,先做“村民”后当“村官”。当地原有村干部和“老”大学生村官对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提供帮助,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帮扶活动,为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使村官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定位,澄清误区,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

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各位大学生村官都要明确村官的工作定位,澄清选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误区,引导大学生村官扎实工作,为山西各农村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的主要使命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术和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一点政府和村官都要明确。各级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们进行积极引导、悉心培育,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村民进行适当的“教育”,消除其对大学生村官的误解。建议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村官定岗定职,有效避免将大学生村官当“跑腿工”或“贵宾”的现象出现。

(五)采取多元措施解除村官后顾之忧,着重培养本土青年为村官政策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建议山西省有关部门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解除合同到期后的顾虑:第一,效仿“重庆模式”,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满三年后,经考核优秀直接录用为公务员;第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专项创业基金,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扶植其创业,使村官任期结束后仍能够服务于农村,达到用“事业”留人的目的;第三,为任职到期的村官联系接收单位,解决任职期满后的工作问题等。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发展很快,从小规模的试行,到现在以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为目标,政策的内在意义日益凸显,这项计划能否收到预期成效,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农村和大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来切实解决。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内容

目前,尚没有正式文件对“大学生村官”作统一而具体的表述,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含义: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考核后下基层农村担任职务。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面向全社会通过严格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出任村干部,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1],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农村的发展问题以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进入到了政策议程之中(policyagenda)。

1、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农村的发展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这在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体现。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众多的问题和原因之中,许多人认为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2、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相关资料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了413万,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比2006年增加82万。[2]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执行现状评估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个好政策,自实施以来,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农村干部队素质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

(一)政策执行范围日趋扩大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1995年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招聘10万至2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截止2010年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人数已突破65万人。[3]

(二)政策实施各地存在差异

这里举两个城市加以说明,在北京大学生村官与乡镇政府签订劳动合同的3年期限内,第一年月薪2000元,第二年2500元,第三年3000元,并由政府缴纳各类社会保险,3年合同期满后,可以续签合同,也可以另行自主择业。此外,北京市政府还为“卸任”后的大学生村官提供了诸如机关招考公务员优先录取、报考研究生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执行的阻力及存在的问题

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解决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但自计划推行多年以来,实践证明,离政府的初衷有很大的距离,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执行偏差的情况。

(一)政策目标不明确

从表面上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目标很明确,但深入分析会发现其真正目标十分模糊。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通过政策鼓励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并不困难,有不少毕业生都在积极争取,但是如何使这些大学生在基层发挥充分的作用,在政策上考虑得并不充分。具体表现:工作职责不明确、相关配套政策不明确等,对如何做好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管理和职业培训工作也缺乏相应措施。

(二)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变问题

一是村官工作不能完全做到人尽其才。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村官从事的工作和其所学专业知识联系不大。二是大学生村官素质亟待提高。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部分人员对农村政策不够了解,处理问题的能力尚不足。有的大学生村官好高骛远,不能很好的从基层做起,对待村官工作不上心。

四、公共政策视角下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路径选择。

(一)调整政策目标,完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造成当前农村问题的原因都是一些根本性的因素,是下乡的知识分子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应该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制定得更详细且更具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可综合前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更确切、详细的政策目标。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添加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条款。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给予大学生村官合法的晋升空间和应有的经济待遇,以使大学生村官看到希望,确保大学生村官模式的有效实施。

(二)引导大学生村官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

首先,引导大学生们提高自身的服务农村的能力,这不只是专业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在到农村工作后,树立一种村民意识,把自己作为农村的一员,融入农村生活;其次,在其位要谋其政,安心工作,不断提升自己;再次,摆正心态也是必要的,转变择业观念,认识到工作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关键是要适合自己,从而找准自身的工作定位。

(三)完善相关体制,确保后续管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目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去做村官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保留城市户籍、公务员考试和考研加分等。对于承诺的事情,国家应该督促各相关部门落实到位,让大学生村官们解除后顾之忧。同时,政府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6](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傅宁军.大学生“村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岳华“.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

[3]史亚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

[4]章曙东,景仁勤.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人才开发,2007,(1).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经济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

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最落后的发展水平。虽然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的严重匮乏。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情况总体为这样一个情况:乡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高,高中、高等教育升学率低导致的,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匮乏。

(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至今,西部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西部经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发展问题:城乡发展差距正在加大,尤其是农村经济与城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大产业的不均衡发展。据统计主要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的农村地区的产值里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比较靠近城区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的贡献率很低。偏远乡村的生产基本上都是简单的自给自足为主。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农村经济的冲击

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地发展。随着我国几家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淘宝和京东等电子商务馆在西部的建立,更是加速了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可是这些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是在城市和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城镇地区,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基本上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基于农村落后的传统经济,西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急需要大力的发展。

(四)国家“惠农”政策给大学生进村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工作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我国出台的很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具体的举措诸如农村税改革,种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政策,鼓励发展农村道路的政策,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等等。这些举措和政策对于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农村市场和内需,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这些都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便于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施展他们的才干。

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农业发展需要不匹配

大学生村官工作主要有两类:社会类工作和经济发展类工作。其中经济发展性工作主要是涉及到如何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全村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等问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运用大学生村官们的实践应用经济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关于农业经济学类的知识,例如关于种植、畜牧和养殖类的农业经济学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这样的非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即使农村存在很多的经济资源和机遇,也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经济和农学类知识和能力,他们无法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机遇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对农村政策法规的了解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每年都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现在的高校很少普及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学生村官相关的政策法规的知识和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也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导致了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了解不彻底,所以导致很多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农村工作中来,这样就容易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新农村建设以来,西部地区在农村交通、饮水设施、环境改造、医疗卫生配备、文化教育投入、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全方面来看,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沿海发达等地区相比,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制约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还有部分农村还存在不通马路或公路,比较偏远的贫困农村存在交通难、物流困难等问题。西部偏远农村还有的农村没有自来水,存在安全饮水问题,通信网络覆盖率极低,这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生活和工作就很难适应。

(四)农民知识文化低,沟通困难

西部农村人口受教育呈这样一个情况: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78%,初中文化程度占52.1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5.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49%,全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处于中下等水平。另外,据调查,许多农村的村官和书记等文化水平也不高,许多村官文化水平处于初中或初中水平以下,像大学生村官这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村民为数不多,即使村里有几名大学生,他们也都不愿留在农村发展,许多大学生毕业了都奔向自己喜欢的城市去发展,这样,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才可言了。这对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和文化水平低的农民沟通便成为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工作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正能量

(一)利于给农民发展经济树立信心

大学生村官是党中央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而出的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党中央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而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另外,由于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和通过公开选聘,竞争择优,专门培训后而选出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村官成为人们比较羡慕的工作,当地政府和领导也会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这样,对于当地农民来来说,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相当于财神爷的降临,相当于成为他们致富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予了他们建设家乡,发展经济的信心。

(二)利于促进农民们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

西部农村还残存封建落后的观念和思想,这些封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现代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他们会用他们活跃的思想、超强的学习能力、新的经济知识和发展观念融入到农村中来,必定会对农村农民们传统落后的观念带来冲击和改变,将会给农村村民们输入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新思想或观念,特别是经济发展思想或观念。

(三)利于促进农村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致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农村最佳的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突破原有传统的思路,发展现代农村电子商务,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对于早就在学校接触到电子商务知识和应用的大学生村官来说,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实施绝对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农村具有发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他们就能够利用电子商务解决农村很多经济发展问题。

(四)利于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传播和推广

在农村中,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但是在西部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农村长期存在的传统小农生产意识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其次在于目前西部农村缺乏长期推广和普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或缺乏长期带头人。

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一)村官工作要与自己长期职业规划相协调

很多盲目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大学生村官,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等问题,他们进入农村入职后不久,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大学生村官这份艰苦的工作,或者是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目前村官工作与将来工作的作用,引导他们把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与当前的村官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便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协调发展。

(二)传统经济与现代电子商务共同发展

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是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的问题,因为电子商务有着成本小、市场广、全天候、简单易操作等等优势。此外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多样,都可以适合各行各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方面一定要把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电子商务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让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电子商务)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三)重视农民知识技术的培养和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西部农民素质低下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培养现代化的新农民。在所有的农村工作内容中,要想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现状,只有要先从改变村民们的知识、技术和转变他们的发展观念为先,不然大学生村官工作会遇到重重的困难。

(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或就业

由于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西部农村农民除了务农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就业渠道,为了生存需要农村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不得不出地区务工,只有过年或春节期间才回农村老家,劳动力转移导致了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乏。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如何把大批在外地区务工的劳动力招回家乡服务等问题。

(五)深度挖掘农村各种经济资源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好,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西部农村丰富的经济资源没有被深度的挖掘和缺乏发现这些经济资源的人才。作为有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就要为挖掘和发现农村中深藏的各种经济资源,充分利用所学经济知识和能力,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发现它们的市场价值,发展这类相关产业。

(六)政府要不断完善各种保障机制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激励和保障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项政策,这些政策关系到了大学生村官所关心的工作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职位晋升以及以后的职业选择等方面问题。为了落实好大学生村官工作,西部地区或当地政府还需要结合本地区情况不断完善和补充政策和法规方面的内容以至达到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完善,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当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梁雪娇,肖湘雄.当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理论界.2012(02).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篇4

2009年3月,我们曾对当时在南京市委党校接受培训的153名大学生村官,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与工作状况,并形成了一份较为详实的调研报告。如今,这些大学生村官“履职”已满3年,他们3年来情况如何?他们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农村又改变了他们多少?

最近,我们对当年参加培训的153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电话回访,共回访153人,其中34人未联系上或未接受深入访谈,119人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答,有效回访率占77.8%,从我们的追踪调查中,反映出推动大学生担任村官几年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他们为何愿意留在最基层?

在接受我们访谈调查的119名大学生村官中,有98名大学生村官仍在职,占调查总数的82.35%。已不在岗的21位大学生村官中,有15人考取了公务员、2人考入事业单位,占流失大学生村官的80.95%,另4人进入企业单位。这说明大学生村官队伍总体上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面积流失的现象。

这21位不再担任村官的大学生,有20人担任了2到3年的村官,基本上完成了一个任期。而且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流向,也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鼓励使然。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为有关部门输送了具有一定基层实践经验的人才,这也是实施大学生村官的目的之一。

在继续留任的98人中,有69人选择在合同期满后续签合同,21人选择“报考公务员”、2人选择“自主创业”、6人选择“其他”。这反映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很高。

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愿意长期留任农村担当村官。主要原因一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平稳,收入也相对稳定,尤其对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村官有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近年来社会上“就业难”的现实,也对村官们另谋出路产生了影响;三是工作3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农村工作的熟悉,产生了一定的工作依赖,再加上工资和福利待遇逐步提高,诸多因素综合促成大部分村官不愿意离开目前的工作环境。

在职的98名大学生村官目前有这样几种工作情况:一是通过竞争性考选,调动到区里的其它部门工作,但身份不变;二是部分区县对服务满3年后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提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者调整到街道做社区工作;三是被临时借调到区、镇或街道内的党政部门工作;四是继续留在原岗位工作。

目前仍在职的98名大学生村官,在回答“合同期满后,如果您选择继续在农村工作,您最愿意从事什么工作”时,有45人选择“通过一定程序担任村级领导职位”,占45.92%,有10人选择“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占10.20%,两者共占56.12%。还有10余人分别选择“利用自身优势在农村创业”、“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和“其他”。这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在职大学生村官,愿意继续留在最基层。

另外,有17人选择“到乡镇机关工作”、14人选择“充实到乡镇、学校等事业单位”,分别占17.35%和14.29%,两者共计31.64%。这表明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村官虽愿意继续在农村工作,但希望改变就业身份,达到“离土不离乡”的状态。

初步找到工作成就感

为了比较大学生村官3年来的思想状态与工作状况的变化,我们在调查中有意识地问到一些上一次调查时曾经问过的问题。

本次调查中,我们再次提到“您选择担任村官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有71人选择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想为农村做贡献”,占59.66%;22人选择“积累经验便于以后找工作”,占18.49%;19人选择“国家对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或考研究生有优先政策”,占15.97;7人选择“作为过渡,先解决就业”,占5.88%。

这一比例与第一次问卷调查中的结果十分相近,再次反映了多数大学生是满怀理想和抱负选择到农村去的,因此对于他们的积极性一定要加以爱护和鼓励,同时也应看到相当部分大学生选择做村官动机的多样性,也需要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一段时间后的多种流向。

在回答“根据您的感受,您认为大学生村官是否受村民欢迎”时,有27人选择“非常欢迎”、75人选择“欢迎”,分别占22.69%和63.03%,两者共占83.19%。可以说在职的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在村官岗位上找到了成就感,初步实现了个人理想和价值,因此愿意继续为此奋斗。

对于“影响大学生村官能否安心基层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有71人认为是“发展空间”,占59.66%。这表明多数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在为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的同时,也关注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的未来。还有16人选择“待遇保障”,占13.45%。虽然比重不高,但工资待遇确是大学生村官们共同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

另外,还有21人认为是“各级组织的关心培养”,占17.65%;这一方面表明,部分大学生村官希望能够得到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少数大学生村官的离职,或许与得到相关方面的关心与帮助较少有一定关系。

大学生村官渴望帮助和关注的心态,无形中在提醒我们,各级组织在通过层层选拔将大学生送到村官岗位后,并不代表这项工作业已完成,还需要在大学生任职村官的期限内、甚至离职后,继续关心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与生活,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关心,从感情上将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使其安心工作。

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是从校园直接进入农村工作,即使在农村生活过的大学生村官,其生活经验与面对村民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能力还是存在差距的,因此对农村工作他们谈不上得心应手,这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成效与成就感的因素之一。因此,有11人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能否安心基层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个人适应能力”,占到9.24%,表明部分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认识到这个问题。

“到农村创业去”,这是部分大学生选择担任村官的初衷之一。但几年村官工作下来,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却是寥寥无几,表明在农村创业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对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最大障碍”,接受我们访谈的98位大学生村官中有33人选择“缺乏经验”,32人选择“缺乏资金”,20人选择“缺乏项目”,分别占33.67%、32.65%和20.41%,另外10余位分别选择了“缺乏技术”、“缺乏组织支持”和“缺乏政策鼓励”等。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既缺乏社会经验,也缺乏创业经验,更缺少社会资源,在缺乏创业环境和氛围的农村,想开辟一条创业之路实属不易。因

此,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可以宣传,但不能一味鼓励大学生村官们都去模仿。

“群众工作方法”急待培训

在深入访谈后,部分大学生村官感到融入当地群众生活存在困难,这个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这既有语言沟通障碍、对当地民风民俗不够了解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宗族势力的存在排斥大学生村官的融入等方面的原因,还有的是因为大学生村官能力不足,不能很快满足群众的期望和需求而遭到群众的冷落。

解决大学生村官个人能力不足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各种形式的能力培训。在“大学生村官最急需的培训内容”方面,有101人次选择“群众工作方法”,占到84.87%,居于各项培训内容的首位。这表明从高校的象牙塔走到农村基层的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们普遍缺乏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

如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欠缺,服务群众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甚至可能大学生村官抱着一片炽热之心去为群众服务,由于工作方法不适当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与理解,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感隋或许就会造成伤害,而群众对大学生村官也就缺乏一种理解。

因此,在大学生村官上任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群众工作方法方面的岗前培训,特别是与农民群众交流交往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在心理和能力上有所准备。俗话说“十里一乡风”,各个村的民风民俗均有所不同,在这方面,各个基层组织,特别是镇街和村级组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培训和帮助。

“大学生村官最急需的培训内容”仅次于“群众工作方法”的,是“涉农法律法规”和“推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知识”,分别有91人次和85人次,占到76.47%和71.43%。

这一方面表明,随着农民利用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所学专业属于“法学类”的只有15人,占12.61%。调查中,部分法学类大学生村官帮助村民打官司的实例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大学生村官对于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有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急于改变所在村面貌的心情溢于言表,迫切需要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和实施帮助。

对于“最急需的培训内容”,还有40人次选择“如何做一名合格大学生村官”、占33.61%,37人次选择“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占31.09%,33人次选择“创业致富技能”、占27.73%,28人次选择“农村实用技术”、占23.53%,11人选择“信息技术”、占9.24%,反映出大学生村官所需培训内容的多样性。

待遇差别和婚恋问题需重视

在问及“您对自己的工资待遇是否满意”时,60人表示“满意”、47人表示“一般”、12人表示“不满意”,分别占50.42%、39.50%和10.08%。如果将“一般”形同如鸡肋,有更好选择即可抛弃的话,大学生村官对工资待遇的满意与不满意可谓平分秋色。

与此相关联的是,对于“您所在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有72人认为属于“一般”,27人认为属于“富裕”,20人认为“较差”,分别占60.50%、22、69%和16.81%。这表明大学生村官们对在比较富裕的村工作的工资待遇比较满意,对于在集体经济较差的村工作的工资待遇给予了谅解。

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的差别来看,虽然市、区均实现了统一的工资待遇,但由于村集体经济状况的不同,给予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有明显差别,甚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从调查的深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南京市各区县的大学生村官福利差距较大,即或是同一区县的各个村(社区)之问也有一定的差距,这是目前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村官队伍稳定的突出问题。

例如,江宁区的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较高,平均年薪约在5-6万,调查统计中的工资待遇“满意”率远高于其它区县,同时表现出来的续签合同继续留任的意愿也高;浦口区各村之间的差距较大,经济条件好的村和经济条件差的村之间会有1-2万元的收入差距,大学生村官之间多有感觉不公者;六合区大学生村官的收入较低,约3万左右,大学生村官另谋出路的比例就比其它区县为高,同时感叹生活压力大的比例也高。

因此,如何平衡大学生村官之间的福利待遇水平,是需要有关部门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村官,角色,乡村治理

一、现状概述

《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在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生机活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涌现出了许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但从当前各地反映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村官在职业发展和工作适应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参与相处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发展受阻、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

二、参与乡村治理困境分析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不断发展中的制度,除了就业压力,政策性资源是吸引广大村官参与其中的主要因素,但是当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政策集中在在岗三年的保障制度,而对于村官三年之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开始关心“以后怎么办?”,“考不上公务员怎么办?”这样关乎自身前途的问题。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地区差异,政策变动性比较大。所以,在政策不明朗、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存在后顾之忧。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因而他们很难沉下心投身基层。

由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大学生村官未来发展意向表中,有64%的选择是报考公务员,而在北京市首批大学生村官合同到期后去向表中却只有19%的人可以进入到公务员系统中,也还有10%的人尚未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并没有被解除,尚不完善的保障制度使得村官制度的持续性受到质疑,在自身的发展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村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会下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备考公务员或者跑关系上,客观上减少了参与乡村治理的可能。

(二)借调身份。相关调研表明,借调现象相当严重,基层政府“截留”大学生村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截留”是乡镇领导的安排,被动的截留;有的“截留”是因为基层政府人员不充足,大学生村官学习能力强,留在基层政府、又不用支付额外的工资。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村官自身以及基层政府是有利的。但这却违背了政策的初衷,会导致大学生村官越来越不“接地气”,远离乡土,脱离群众,根本无法实现参与乡村治理的目标。

(三)游离乡村“圈子”之外。中国的乡村社会有浓厚的家族乡土情结,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圈子组成的,离中心越远者,关系也就越疏远,这种圈子的核心是“人情”、“面子”和“关系”。大学生村官是外在的力量嵌入于乡村社会中,在村民看来就是“圈外人”。与土生土长的乡村干部相比,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疏远,而自身存在的“上山下乡”短期锻炼的观念和村民眼中“非官、非农民”的圈外人身份,使他们更难嵌入乡村社会关系中。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层面都使得大学生村官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可能性则较低。

三、参与治理难题破解

(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身份如何,具有哪些明确的权利,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庄工作的开展及大学生村官价值的发挥。大学生村官是从城市的高校毕业后通过考试选拔方式产生的,他们既不是具有本村户口的村民,又没有在《村委会组织法》中有着明确的说明,那么在日后的村委会选举以及其他的村委领导工作过程中,大学生村官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非常模糊,并没有在村民心目中获得权威的认可,这样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想真正激励大学生村官在村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就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通过法律法规加以明确,为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提供法律依据,从而增强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政治信任感,同时也为大学生村官在村庄工作中扫除了相应的政策障碍,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对村庄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管。由于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村庄的工作年限是三年,但是部分村官并非愿意扎根农村亦或者前途担忧等原因,在三年合同期满后,很多大学生村官义会选择回到城市。以这种过度心态对待村官这项工作,就会出现走马观花、工作不积极的现象,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监管机制。做到从村官选拔筛选偏向有意愿扎根农村的大学生,从源头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的高质量高水准;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监督和考核,通过日常考核,在县、乡、村三级组织结构的联合下、严格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汇报,共同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建立选拔制度,对考核优秀的,可推荐提拔。

(三)理顺村官村民关系。大学生村官要利用好身边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需要大学生村官善于解读政策,善于利用资源,主动的融入到“圈子”中去,虽然没有先天的本地人优势,但是同时也没有利益矛盾,因此融入群众非难事。这种嵌入是双向的、互动的。乡村社会行动者同样要适应大学生村官,嵌入大学生村官所代表的现代化社会关系,村民、村干部等同样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只有发挥不同主体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证乡村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人民比较关切的社会问题,这两个社会问题就成为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政策背景:

(一)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被认为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二)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2012年年末登记失业人数917万。而2013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99多万人。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其社会问题中比较凸显的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执行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现状

1.大学生村官计划日趋扩大

《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

2.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情况因地而异

(1)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同

北京:月薪2000至3000元,由政府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外地生源的“村官”只要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就可以办理北京户口;3年合同期满后,可以续签合同,也可以另行自主择业;报考公务员、研究生优先录取等。

重庆:每月至少有1000元工资;年度考核等次为称职以上的将给予3000元的奖励;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将获2万元奖励;公务员选拔时将获优先资格。

河南:到国家和省定贫困县的贫困乡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两年扶贫工作期间,给予每人每月研究生800元、本科生600元、专科生500元的生活补贴。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调控力度比较的,但是这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峻。

(2)政策目标与效果的偏差

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大学生就业难也要解决,但两者的联系与对接是否能够解决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彼此的问题,目前缺乏必要的考量。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选人、管理、退出一系列环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计划的政策目标与现实执行的结果存在相当程度的偏差。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与村官如何接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能人尽其才。到农村的大学生中专业对口的并不多,大多数到村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太多联系;其二,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农村政策还不够了解,在处理村民纠纷等问题上能力不够强,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农村缺乏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

2.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惑

整个社会尚未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干部,更不是公务员,很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主要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政策跟不上造成的。

3.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身份认同、工资待遇、管理机制、激励政策等等的缺失与不完善。当然其中也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和村官计划的政策诱惑,优惠政策的本意是为了留住大学生,但实际上,这与留得住的愿望是相悖的,致使许多大学生把做村官当作跳板,以实现曲线就业。

4.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问题

首先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力度不够,缺乏规范性操作。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在培训和激励上有待加强。其次是退出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村官有着尴尬的身份问题,如果没有恰当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必然会让大学生失去在农村工作的热情。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计划涉及到两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的发展。它们在两方面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在现实中,这一政策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制定和执行计划困难;其次是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2.大学生村官行为的短期性

大学生村官在推动阶段获得了极大的政府承诺,如解决户口、优先录取公务员等。所有这些,在给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当村官行为的短期性更加明显。让大学生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仅是一项权宜性安排,缺乏长远制度性规划。

3.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

一项公共政策执行应当具备诸如执行经费、信息资源、权威资源、政策保障多方面的资源的支持。从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的现状来看,其执行经费和政策保障显然是不足的。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作用对象的多层次性也增加了该项政策实施的复杂性。

4.大学生村官计划缺乏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功与否直接相关。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地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条件不成熟;二是基层农村的确需要人才,却缺少安置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物质保障,因此也就缺乏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相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三、公共政策视角下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路径选择

(一)适当调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

农村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仅靠这项计划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应该更加具体详细,应综合前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更确切、详细的政策目标,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

(二)政策上为大学生村官进行准确的身份定位

大学生村官计划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中的身份困惑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很难到位。因此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势在必行。个别地方已经开始试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合法的选民资格,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村支书的竞争,并在待遇和工作条件上予以保证,以确保大学生村官模式实施的实效。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管理

1.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去做村官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在公务员考试中加分等政策。政府和社会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努力到基层的局面。

2.完善相关体制

实施大学生村官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想要长期实施,一定要有长效机制。完善体制、机制等制度建设,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执行力

松潘县大学生村官执行力现状分析

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边陲重镇。随着新农村建设计划的实施,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地开始引进了大学生村官,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只具有102人规模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为该地区乡镇管理提供了人才保障。大学生村官执行力始终是影响人才发挥效能的主要因素,也是评价工作效率的衡量标准。针对松潘县的调查结果显示,86%的基层领导干部对于大学生村官工作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但是有73%的基层领导干部则认为大学生村官的效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且他们的专业与当地工作符合度不高,大学生村官中文科生较多,理科生较少,具有农业方面的实用技术专业的村官所占比例较低。在调查相关领导对大学村官工作满意度的时候,虽然70%的松潘县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感到满意,但是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之间心理距离较远,大学生村官不能充分反映和表达村民的利益诉求,他们的工作就不能够被完全正确地理解、接受和拥护,这些都是松潘县大学生村官执行力调查结果的现状及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内部问题。一是对村官角色认识存在偏失:调查显示,松潘县通过选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对自己的定位是管理型人才,于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不能积极配合好村干部的工作,这种角色认知的偏差使得他们未能和村民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二是对农村环境适应能力不高: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村官事先对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不了解,毕业后直接进入民族基层工作,难以适应农牧村艰苦生活条件,不熟悉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不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面对艰苦环境的勇气,工作热情低。

三是对工作具体内容了解不深:民族地区工作具有季节性、临时性和应急性特点,但大学生村官普遍做的是助理类工作,不仅要做好抽象的政策制定还要兼顾地方性的细致工作,对工作了解不深的大学生村官难以胜任所分配任务。

外部问题。一是身份定位、工作定义不明确:大学生村官并非公务员,但是对其管理及考核又是参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的,这就让大学生村官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

二是退出机制不配套: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义不明确,任职期满后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成为了许多大学生村官的首要疑虑。虽然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五条出路,但是这样的出路政策都是宏观的规划,具体的执行方法却不明确,在民族地区普遍存在承诺无法兑现的现象。比如考研加分和创业无息贷款等优惠,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没有认真落实。

三是福利制度不完善:我国大学生村官的薪资福利水平处在一个多变的体系中,地区不同,薪资福利水平也不同。部分地理位置恶劣、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比较低。同时,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培训机会。对一个工作者来说享受培训也是合理的福利之一,可是大学生村官却只有较少的培训机会。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转变观念,树立村官自身形象。首先,需要明确目标、调整心态:转变大学生村官“跳板”心理,关键在于其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思想,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为民族地区奉献的思想,积极调整心态、摆正位置,不怕苦不怕累,通过锻炼自己来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其次,需要积极融入、加强沟通:既然已经选择来到民族地区就要努力地融入农牧村的生活之中。积极了解所在地方的政策,并在工作中灵活运用,以方便今后开展工作;非农业技术专业类的大学生村官要学习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能拉近和村民之间的关系;热情主动地和村民交朋友,积极努力地融入他们的生活圈子,主动地和村民沟通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需要发挥优势、敢于作为:大学生村官都是经过大学四年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农村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农村传播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知识。大学生村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专业完成新农村建设和民族地区一些特殊工作。例如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给村里建立法律援助站、文体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大学生村官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参谋”作用。最后,谦逊求教、提升能力:大学生村官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定位,虚心向村干部、村民学习,尽快了解村情,改善人际关系。在工作的过程中,避免出现自满情绪,要善于总结规划,这样才有助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完善制度保障与相关配套政策建设。首先,加大退出机制留任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范围:很多地区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不完善且执行力度不大,限制条件非常多,易形成歪曲执行的现象。所以要加强退出机制有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范围,尤其是留任政策,对于想回学校继续深造的重点培养,实行“准公务员”管理;让更多的大学生村官享受优惠的退出保障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民族地区特色新农村建设。其次,健全激励保障制度:虽然大学生村官不是国家公务人员,但是他们有助于国家新农村的建设,所以要保证大学生村官从报考到录取的一切程序直到入职开始,大学生村官的各项福利待遇都按照国家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办理;还可以考虑参照国家公务人员的工资管理支付形式来发放其薪资,让大学生村官的薪资进入县、乡镇财政管理统发系统,并且需要根据不同的村情来制定出相对公平的薪资标准。在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各种薪资、补贴按国家标准按时发放,同时有条件的农村为大学生村官多提供一些和新农村建设有关的岗位培训。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篇8

近年来,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但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同时,农村不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外出务工,部分地方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据中央的相关要求,云南省决定从20xx年起用5年时间,选聘约1.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实现全省1.3万个行政村每个村级组织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xx年,云南省确定选聘20xx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全县共有16个名额,分配给××乡2名。

20xx年1月,安排到××乡的张石芬、王文龙两位同志按时到××乡报到。两位同志的基本情况是:张石芬,女,汉族,师宗葵山人,198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20xx年7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选聘到××乡纳厦村委会任党总支书记助理;王文龙,男,汉族,师宗丹凤人,1984年10月出生,20xx年7月毕业于西南林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选聘到××乡团村委会任主任助理。现将以上两位同志到位以来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名“村官”来到××后,乡党委在征求“村官”本人及相应村委会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决定先让他们在乡党政办培养锻炼一段时间再派到相应的村委会任职。所以,自1月份至今,两名“村官”都一直在党政办跟班锻炼。下面将他们近三个月来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作个简要总结。

(一)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较为稳定

两位“村官”来到××后,思想方面主要有三个表现:一是安心基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问题,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这份眼目前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还是比较珍惜,在座谈中可以了解到他们均表示暂时能够安心在农村工作,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水平,为当地农村的发展作出应的贡献。二是谦虚好学。在党政办跟班锻炼期间,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等各种理论思想,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同时谦虚的向同事们学习,并经常与各位班子成员深入村寨、深入农户了解农村工作情况、学习农村工作方法、总结农村工作经验,为将来到村上任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三是乐观向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舞台上,大学生“村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乡情民情、了解了社会,砥砺了品格、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树立了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进一步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平时的交谈中他们纷纷表示,在农村基层学到了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知识,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将使自己终生受益。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主动

在党政办跟班学习期间,工作热情饱满、作风踏实。一是熟悉情况较快。通过办文、办会等工作的参与,他们对全乡的主导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渠道和重点工作思路都已基本了解,对各村委会的发展重点都有所掌握,对自己任职村的村情概况、地理环境、民族结构已基本熟悉。二是工作任劳任怨。2名大学生都是来自农村,都有一种吃苦的精神,工作上服从安排,积极主动,脚踏实地,能够独立完成交办的工作任务,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受到同事们的好评和领导的肯定。

(三)大学生“村官”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乡党委力争做到在生活上尽量给予关心,两位大学生到××后就一直在乡政府跟班锻炼,由于××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乡党委及时安排专门人员帮助他们租到住所,让他们落下脚来安心工作。快临近20xx年放假过春节时,由于两人的工资还未办理落实,将面临着一分钱也拿不到就回家过年,乡党委、政府安排先将垫支发放给每人20xx元的安置费作为他们的生活补贴。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基层来任职,虽然都抱着一腔的热血投身农村工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心里都存在一些顾虑和担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待遇比较低。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人均每年1.5万元的补贴,平均每个月为1250元,参加完各种保险后每月仅剩1000元左右;二是工资没有得到及时落实。他们从上班至今都快有3个月了,但还没有领到一次补贴,给生活上造成极大不便。三是没有一颗“定心丸”。他们心里始终存在着到村任职不是长久之计的想法,考虑着任职期满之后没有出路,前途未卜。四是希望有一些优惠政策。他们希望在今后报考公务员等过程中能够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二、大学生“村官”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和工作,拓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结构,为农村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力地加强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给基层干部队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乡党委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服务工作相当重视,积极为他们干事创业成才提供舞台、创造条件,确保到村任职大学生留得住、干得好。但在管理使用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和回避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上的“扎根”问题。他们这些大学生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无奈、暂时的选择,一但有机会就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等途径,尽快脱离农村基层。二是尽快进入“角色”的问题。他们刚到基层工作,经历单纯,感到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很难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三是提高工作能力的问题。他们刚步入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予以提高,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三、做好相关工作的意见建议

为了更好的让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能够消除顾虑、扎根农村、干事创业,必须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认真落实保障政策。农村条件比较艰苦,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既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要研究制定激励保障政策,对各级的政策待遇要认真落实,保证兑现。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篇9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为全面了解我县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和管理现状,我们对在临夏县基层工作的37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其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管理单位、各级领导和村官参考。

一、全县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

自20__年开展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一线工作试点以来,到临夏县的大学生村官共有42名。其中:20__年选派5名、20__年1名、20__年17名、20__年19名,聘用期均为3年。在20__年县乡集中换届时,从20__年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中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的3名,考上省、州公务员或选聘到事业单位工作的2名。截止目前,还有37名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均为20__年以来选派人员,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28岁,平均年龄25.4岁。其中:男性23人、女性14人,少数民族9人,中共党员23名,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23人、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的14人。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提高村级组织办公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不够明确。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承担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和协助计生、新农合参保、整理材料、开会通知等辅工作,还有部分人员被留在乡镇充当打字员和内勤人员。

2、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缺乏。大多数人所学专业与现在的工作并不是很对口,没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专业知识的比例非常少,大多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与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身份尴尬。农村需要的是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使其很难融入当地环境,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时候,经常得不到村“两委”的重视。忙于应付村里各种复杂情况和复杂人际关系,难以理出工作思路,群众对他们缺乏认同感,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上有挫折感。而且,对在基层工作期满后的管理问题、出路安置问题,普遍表示出极大的担忧,情绪不稳定。

4、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存在盲点。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特殊,虽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选派管理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并未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工作考核、业绩奖励、晋升方向、培训教育等还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由组织人社部门负责选派,县人社局与他们签订《到村任职合同书》,每年不定期召开1-2次座谈会,年底进行考核,但是,大多只是上交一份工作总结,对考核没有引起双方面的重视,考核主体不明确,考核流于形式。大学生村官虽由所在乡镇管理,但由于身份特殊,乡镇党委政府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和使用,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大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也不利于他们沉下身子、静下心来工作,造成了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劲头不足。同时大学生村官档案管理没有规范,很多人的档案都成了“压箱货”,与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另外大学生村官培训和扶持创业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还没有纳入全县的总体《规划》,培训模式和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村官从高校毕业到农村工作,从学生的身份转变为基层工作者,是一个自我适应和群众认可的过程,需要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各级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真诚帮带、用心培养。同时,大学生村官们也应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以便能在农村工作中健康成长。

1、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管理,落实组织部长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具体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借鉴乡镇公务员管理办法强化日常管理。二是加强联系和服务引导。组织部应指定专人负责大学生村官的联系服务,加强了解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健全考核机制,积极探索管理使用方面的新方法,研究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可以借鉴公务员考核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期考核,年终总评,对优秀大学生村官给予相应的奖励。四是规范档案管理。将大学生村官人事档案全部纳入到县人社局管理,各种归档材料及时入档,确保档案的齐全。

2、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提高综合能力。要将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纳入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除了岗前培训外,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农村政策、农村工作方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实用法律法规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促使大学生村官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建立大学生村官传帮带制度,采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一对一”帮、村干部“一对一”带等方式,进行结对帮带,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了解掌握思想工作状况,注意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尽快熟悉环境、努力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切实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3、大学生村官自身要转变思想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一是要激发自己服务于农村的热情与责任,背负起兴农的历史使命,树立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农村的志向,立足长远锻炼自己,扎根农村,脚踏实地地工作,谦虚谨慎地待人,认真做好农村的每一项工作。二是要加强学习,增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多向村干部包括村民学习,培养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农村工作很复杂也很繁琐,不能急于求成,要摆正好心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树立村民意识,融入农村生活。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利因素可持续发展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决策。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使这项活动成为国家层面的导向性工作要求。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2008年,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当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计划能够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的就业相联系,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把到基层就业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双赢战略。但是在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合理、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践机制方面存在问题

1.选拔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一是一些地方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鼓励大学生报考,而忽视他们的实际工作需求。尽管各地采取了自愿报名、公开考试、严格考察、择优录用等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专业的要求不够严格,导致“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在基层日渐突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所长。二是一些地方只重视前期选拔而忽视后期管理。虽然省、市两级都确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但一些地区的专门联络机构实际发挥的作用很小,导致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中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经验交流,使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流于形式。部分地方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不能有效帮扶,在项目资金、政策优惠等方面不能全力扶持,难以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而且无论是承诺3年锻炼以后考研加分还是将来提干可以作为参考,或优先录取公务员等规定,均只是一些眼前的鼓励性政策,并没有着眼于制度性建设和长远考虑。三是在出路方面,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后要选择重新就业,将面临就业渠道不畅、几年的农村工作经验难以移植到其他工作岗位上等诸多问题。

2.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村官”难有作为。

一是工资待遇问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和福利主要由地方财政支付,地方经济发展的好坏、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待遇的高低。就全国范围来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的工资待遇偏低,待遇标准偏低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的心理不平衡,不安心于农村工作,不愿长久留在农村发展。二是身份尴尬。在法律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学生不是本村村民,在村委会选举中不能担任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国家推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规定选派一部分优秀的“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则“大学生村官”也属于村委成员的范畴。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精神,任何村委成员都应在本村村民中产生。若“大学生村官”户籍不在本村,就很难实现“通过法定程序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与现行的法律存在着矛盾之处。因此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致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难以成为真正的“村官”,阻碍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3.其他因素使大学生“村官”多有限制。

第一,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对原有村干部队伍形成一定的冲击,给当地干部带来危机感。因此个别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有抵触情绪,且大学生村官多为副职,即使能力很强,要是得不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第二,在一些领导者看来,让大学生当“村官”,主要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接受锻炼,不必指望他们做什么事情。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一般就给其安排打打字、写写报告、报送材料诸如此类的琐碎之事。大学生“村官”在某些地方仅仅是个摆设,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最终只能是碌碌无为。第三,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结构并不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需要,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不了解,难以开展工作。第四,个别群众对大学生当“村官”去农村工作不理解,认为大学生“村官”是去农村走过场,对他们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造成了大学生“村官”难以有所作为的局面,很难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不足

1.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功利心态和投机心理,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当成“跳板”。

政府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得到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响应,大多数人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服务新农村的信念来担任村官的,但是也有部分毕业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怀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和投机的心理成为了大学生“村官”。他们眼中只盯着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以便于给自己“镀金”,为今后工作“加码”,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看成了“跳板”。因此,他们在工作中马马虎虎,不为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发展着想,不计划怎么带领村民致富,而是整天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2.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专业知识和对农村情况的认识,自我认识不足。

大学生毕竟不是什么都会的全才,而农村的特决定了不是任何专业的任何大学生都能有所作为。这种考验不仅在于生活的适应,更重要的是作为农村管理者的协助者,如何去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并能让自己的才能“物尽其用”。大学生“村官”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缺乏工作经验,且部分人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只凭着自己的意愿开展工作,加上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工作环境等,导致在工作中难以施展拳脚。

二、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和管理层方面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和行政上使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法律方面的规定是使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各省人大制定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是各地农村选拔和使用“村官”的重要法律依据。但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各省的“实施办法”都没有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有明确规定,致使“大学生村官”要想成为真正的村官“无法可依”。应修改相关法律明确大学生“村官”身份,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同时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在大学生服务期满选择回城工作时,在落实户口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实施自己的抱负,发挥自身的才能。

2.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和管理机制,使大学生“村官”选拔使用规范化。

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要尊重大学生的意愿,坚持“自愿、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一些专业相对对口和接近的大学生,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促使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取得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由组织部门牵头总抓,设立“村官”管理专门机构。市、县出台管理办法,加强政策指导,乡镇具体负责管理,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指导,另外实行动态考评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和乡镇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民主测评,并把考评结果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发放地方补贴和职务任免的主要依据。对表现优秀的选聘“村官”,作为后备干部培养,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选拔使用,镇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在补充工作人员或录用公务员时,可优先面向他们招考,使他们安心在农村扎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的力量。

3.扩大宣传,加强沟通,让广大干部群众接受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新鲜事物,人们对它存在误解和偏见是正常的。要想消除这些误解和偏见,必须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这项工程的实际意义,明白大学生“村官”是从高校毕业生中选出的优秀分子,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农村的热爱选择了这份事业,是同他们一起来带领村民致富的,真正接受大学生“村官”。

(二)高校培养方面

高校首先应设置专门培养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专业,或者设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农村经济发展等一些选修课程,让有志于服务农村的大学生能提前进行一定的学习,培训一批能应对农村管理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加强“村官”的岗前培训,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组织“模拟管理”,让立志参加选拔的大学生“村官”提前深入基层,与农民广泛接触、交流,双向沟通,让真正有能力胜任“村官”这一职务的大学生脱颖而出。最后,要大力宣传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家对农村的重视和支持,引导他们转变择业观念;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向大学生宣讲农村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实现人生价值。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到村任职,因为学习的专业不全部完全一致,文、理、工、法、农皆有,专业不对口、才能难施展的问题在基层日渐突出。要想做好自身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农村政策理论知识。所以大学生“村官”只有沉下身子,静下心来,从头学,向实践学,向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学习,才能全面熟悉和掌握农村政策,在开展工作中做到灵活运用。另外,大学生走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由学生变为“村官”,从被管理者转化为管理者,要尽快调适自己,以应对新的环境,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等的能力,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村官”。

总而言之,国家、社会和每一个人都应该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村官”计划,鼓励更多的人才到基层接受实践的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在广阔的农村开创伟大的事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S].

[2]田晓超.论大学生村官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4).

[3]王凌云等.从大学生中选聘“村官”活动的多重意义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10).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5]刘桥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2008,(11).

[6]盛洁.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职教研究,2004,(12).

[7]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

[8]代兴梅等.高校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高等农业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