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防治的途径十篇生物防治的途径十篇

生物防治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9:43

生物防治的途径篇1

论文摘要:根据对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系统及相邻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内高等真菌多样性的比较,植物病原菌是由于环境改变后适生的真菌逐渐演替发展而来的,由此,提出了生态工程治理的防治途径。

在研究热带和亚热带的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系统和相邻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纯林(loohm2以上)的高等真菌多样性中,真菌组成之一的植物病原菌,它们对植物的侵袭,是在人类干扰或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菌物之间的复杂性和能量、营养的可得性使一些能继续生存的种类演替成为新的生态系统的物种不断发展造成的。

环境变化的影响

环境变化(间伐、采伐、开垦农地)的头三年里,在寄主植物上(幼苗或幼林)多种病原真菌同时出现,造成综合侵染,外来植物种上的真菌种类比当地种多1倍以上。热带天然次生林8年后的真菌演替系列组合原生状态转化(亚热带10-12年),16年(亚热带20年)可恢复;人工纯林8年后的次生演替系列逐渐形成特征种组合,12年后相对稳定,病原菌的循环周期明显出现,成为引起寄主常发病的病原。对一种主要病原化学防治后2-3年,另外的病原菌又开始上升为主要病原,胶抱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变化是典型代表。为害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ume)的寄生内座壳菌(endothiaparasitica(murr.r.)p.J.etH..anders)和栗溃疡病菌(Coryneummodonium(Sall.)Griffor&maublanc),在原生林的麻栋(QuercusaeutissimaCarruth.)枝干上〔(高海拔区是C.magaspemumH.&p.sydow,在矮高山栋(Q.monimotrchaHand.一mazz.)枝干上。〕为常见的以腐生为主的种。板栗纯林成林后,则转变成为寄生性强的病原种。

拟盘多毛抱菌(pestalatiopsissp.)是亚热带,温带原始林内多种林木上的以分解衰老叶和枯落叶为主的优势种,当开垦种植各种经济林木后,这些林木生势弱时或外来植物种适应性差时病原菌侵染这些植物,引起病害。

原生林内的腐生菌,以炭角菌科Xylariaeeae)、蕉抱壳科(Diatryaceae)、枝抱菌(Czadosporiumspp.)、团黑抱菌(periconiasp.)等最为常见,它们的作用除了加速物质分解,及早为生长的植物提供营养,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力之外,还在于优先占领生存空间和营养基质,使兼性寄生菌难于定殖。人工林内优先定殖的菌类大多是具有侵染能力的黑腐皮壳菌(Valsasp.)和它的无性世代壳囊抱菌(Cytosparasp.)。

半球腔菌目(Hemisphaeriaeles)的真菌,在原始林内的叶上很常见,在人工林内很少,这类菌在活叶表面以利用叶表各类微尘或胶溶性物质为主,其中拟小盾壳科(trichopeltinaceae)都是菌寄生菌,由于它们对生存空间和营养基质的优先占领,也许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主要类群,成为原始林内叶部病害发生轻的原因之一。

重寄生菌的表现

活物寄生菌(obligatebiotrophieparasite)在原生林内主要受重寄生菌(Hyperparasite)抑制,但重寄生菌受环境影响很显著:

1.不受环境变化影响—在各种生态系统中都随病原菌存在的。如在竹叶上寄生柄锈菌(puociniaspp.)的锈菌寄生抱(Sphaerllopsisfilum,S.spp.)和寄生白粉菌(porwderymidew)的白粉寄生抱(amperomycesquisqualisCes.cxsehlechl.)。云南竹类28属,210种,在全国占70%,种数占50%,从原始竹林到普遍栽培都有利于柄锈菌(pucciniasp.)引起的叶病发生和蔓延,但从未见因该病流行,导致经济损失的病例。白粉病在原生林内的发生也如此,但栽培植物感病的原因是由于植物病原菌(在前)与重寄生菌(在后)生长期的时间差引起,并导致经济损失。

2.环境有一定影响—原生林内常查到,人工林内在某些环境或病原近产抱期方可查到,如寄生松疤锈菌(Cronartiumribioola)和某些柄锈菌(pucciniasp.)的顶抱菌(acre-monionspp.)。

3.人工林内一直尚未查到,原始林内常见:如寄生煤目meliolale:)的三种狭抱菌(isth-mosporaflabra,i.spinolsa,i.namsfordii)及五种绒落菌(Sperope::lavatus.Smelanoplac,S.dorycarpus.S.offusus,S.soopiformis),即使温度、湿度、光照条件都非常适宜煤臭菌发生的原生林内发生很轻,而且零星;而受煤臭菌侵染的人工林和园林植物成了“黑色植物”也未见到它们任何一个种存在。

人为影响

人为的生产活动除影响地表生物群落使数量减少外,土壤有机质严重不足(或长期不施有机肥),连续依赖化肥提高生产力,改变了土壤环境,使领抗菌失去生存场所,线虫病(ne一matosis)和由镰刀菌(Fasaniumspp.)等病原引起的多种根腐病严重发生,蔓延速度快。小面积的刀耕火种,对控制病害的发生无济于事;大面积一次性刀耕火种(loohm艺以上),由橡胶树灵芝(Ganoder,napseudoj去rreum)和有害木层孔菌(phellinus,,二lu、)等引起的多种根腐病发生时间可推迟到10年以上。茎、叶感病轻。但当某种病害发生时,蔓延速度快,经济损失大。

防治途径

如上所述,植病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应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方法,进行持续管理,达到持续有效的目的。

1.查出栽培植物在原生生态系统中自然菌群结构及关键种,在创造持续生态系统生产力时,这个生态系统应是自控的保护性生态系统—适于与控制病原有关的菌类和关键种生存和发展。建立系统管理制度,引种植物,除检疫外,还应将该植物对新区内菌物群落的适应性作为评定指标。

2.优先保护对病害发生有直接和间接抑制作用的生物种,并为其创造适于生存发展的条件。

生物防治的途径篇2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性;抗生素;不同途径;效果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各种疾病导致胰酶被激活同时逸入胰腺间质造成胰腺自身消化从而引起的疾病。急性胰腺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而重度急性胰腺炎按临床病程的不同分为早期与晚期两个阶段,早期一般表现为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症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持续时间约为1w。若疾病发展到晚期,患者多变现为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全身脓毒血症、持久性的器官衰竭,甚至会死亡,预后相当差。因此,在发病的早期预防性的应用抗生素来降低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成为热门话题,同时应用何种途径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治疗存在诸多争议,途径不同治疗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为此我院以9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对象进行了研究,旨在证实应用持续区域动脉灌注予以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研究过程与方法简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进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的9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31.2±3.4)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31.1±3.3)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了解研究并自愿参与。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经过评估发病后72h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且在发病开始的72h达到以下至少两项标准:①腹部Ct经Balthazar分级为D级或者e级,或者经增强Ct已经证实胰腺坏死达到30%的患者;②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评分为8分及以上的患者;③Ranson评分为3分及以上的患者;④血清C-反应蛋白质水平为120mg/dl及以上的患者。

1.2.2排除标准①急性发作的慢性胰腺炎患者;②年龄

1.3研究方法两组研究对象均应用相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照组研究对象应用静脉注射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观察组采用持续区域动脉灌注予以早期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具体操作按照常规操作进行,注射1w后两组进行效果评价。

1.4评价项目与标准疗效:①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或者病情直至保证在稳定状态的;②无效:患者有加重的趋势或者已经加重的,有效率=(有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本组总例数)×100%;病死率=(病死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均采用数据表予以统计,计数资料以a%表示,采用配对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5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观察组有效率为8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对比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22.45%与10.2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16%与4.0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对病情予以控制,从而大大降低病死率。但临床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给药途径种类较多,其中经静脉使用抗生素和持续区域动脉经静脉使用抗生素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给药途径。经静脉使用抗生素,给药途径简单、方便且经济,是目前临床上主要的给药途径,但其存在并发症高、在很多方面存在争议等缺点。而持续区域动脉经静脉途径使用抗生素最早在日本开始使用,当时只是作为胰腺炎特殊治疗方法的一种,但随着临床引用的不断展开,其有效性逐渐得要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并且其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静脉方式给药会严重抑制胰腺组织中药物的浓度,但是换做用区域动脉注射时,胰腺组织中的溶液浓度能够达到静脉给药的10倍左右,充分弥补了静脉注射所带来的不足。此外,胰腺持续区域动脉注射治疗时,药物会通过门静脉直接回流到肝脏代谢,从而大大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目前胰腺持续区域动脉注射已经在临床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其有着静脉注射所做不到的药物在胰腺组中达到更高浓度、持续时间更长、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更快更明显的目标,因此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使用抗生素中是一种良好的给药途径。

本研究以98例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的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应用静脉注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低于应用持续区域动脉注射患者的有效率,经比较差异明显(p

综上所述,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中不同给药途径会有不同的临床效果,其中持续区域动脉注射途径较静脉注射途径的疗效更好,并发症及病死率更低。

参考文献:

[1]陆婷娜,唐国都,易平,等.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荟萃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3):544-545.

[2]丁水生.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meta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07):1007-1008.

[3]刘丽平,刘健,郭鸿,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系统评价[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02):101-104.

生物防治的途径篇3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它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

本期策划精心组织了一批稿件,带读者走近艾滋病,揭开艾滋病的神秘面纱,并希望读者能够了解,艾滋病没那么可怕,并不是不治之症,它只是一种慢性病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体液,包括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等。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静脉、/直肠、阴道、口腔以及其他黏膜(如眼睛或鼻子内侧)或皮肤破损处进入非感染者体内。因此,艾滋病病毒较为明确的传播途径有性途径传播、经血液途径传播、静脉吸毒时共用针头传播、母婴传播。因此,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日常生活、工作接触,艾滋病病毒并不会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体内。

目前认为,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方法包括:

预防性传播属于这部分的预防措施有改变不安全(包括使用、禁欲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咨询检测,及时诊断并治疗性传播疾病等。

预防血源传播包括降低静脉注射的危害(如采用美沙酮替代疗法、不共用注射器等),安全用血(血液制品严格检验把关)等。

医疗卫生部门干预措施包括给患者提供抗病毒治疗、加强艾滋病病毒咨询检测的力度、提供安全套、及时诊治性传播疾病等。

预防母婴传播包括及时为怀孕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女性提供抗病毒治疗、进行专业的产科干预、生产后用人工喂养替代母乳喂养等。

政策支持包括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有力的政策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施、更多地关注并制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反歧视措施、督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参与社区工作以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等。

目前正在研究的预防措施包括对男性患者实行包皮环切术、注射艾滋病疫苗、暴露前抗病毒预防、阴道屏障、杀微生物剂的使用等等。

生物防治的途径篇4

【关键词】咳喘宁;小儿哮喘;信号转导

支气管哮喘(asthma,简称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变应性炎症疾病,其全球范围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病毒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最常见的原因,有研究显示,85%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与病毒感染有关[2],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所致者可高达78.49%,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的主要病原体[3]。病毒也是引起哮喘急性加重与恶化的重要因素,且参与所有年龄哮喘的加重[4]。中医药防治本病具有明显优势,但其机理研究尚不深入。本文拟从中医药对本病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探讨咳喘宁防治病毒诱发小儿哮喘的新思路。

1干预信号转导通路是防治病毒诱发哮喘的理想选择

大量的研究证实,RSV感染后,机体thl/th2平衡紊乱,th2免疫应答优势,导致iL|2和iFn|γ等明显减少,iL|4、iL|5、iL|10等增多,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生长和分化,产生RSV特异性ige和RSV特异性细胞毒,是儿童哮喘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因素[5]。th2细胞过度地增殖分化是th2型应答优势的病理基础,有效地干预th2细胞过度增殖分化,对纠正th2型优势应答、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具有重要的作用[6]。

然而,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信号有关。信号是细胞一切活动的始动因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就是细胞对细胞分裂分化信号的反应,一旦正常的信号转导受到侵扰,必然引起细胞增殖分化的失衡,最终引起人体功能紊乱。

目前已知,th2细胞增殖分化主要通过刺激分子结合t细胞受体((tcellreceptor,tCR)所介导的信号途径及白细胞介素4(iL|4)α受体介导的信号途径来完成[8],但两者在增殖分化过程中起作用的时相不同,涉及到的信号转导途径也有区别。刺激分子结合tCR所介导的信号途径主要在抗原初次与CD4+t、CD8+t细胞结合时发挥作用,起到激活t细胞的作用,而一旦CD4+t、CD8+t细胞被初步激活,iL|4受体介导的信号途径则发挥主要作用。因此,iL|4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是th2细胞增殖分化的最重要信号途径[9]。

有研究表明,磷脂酰肌醇-3-激酶途径(pi3|K)、Janus家族酪氨酸激酶1/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6通路(JaK1|Stat6)途径是iL|4受体介导信号途径下游的2条重要通路,它们介导了生理情况下iL|4所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10],在哮喘发作时存在明显异常[11]。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催化4-磷酸磷脂酰肌醇(phosphoinositide4|phosphate,pi4|p)和4,5-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pi4,5|p2)生成相应的3,4-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3,4|bisphosphate,pi|3,4|p2)和3,4,5-磷脂酰肌醇三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3,4,5|trisphosphate,pi|3,4,5|p3),而后两者是与细胞信号转导有关的脂类第二信使。正常情况下,pi|3,4|p2和pi|3,4,5|p3不存在于未受刺激的细胞中,一旦接触到细胞外的刺激,则大量产生。许多研究表明,pi3K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等功能,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分子[12]。pi3K主要由1个催化亚基p110(110kd)和1个调节亚基p85(85kd)组成。p110亚基(pi3K|110α)除具有磷脂酰肌醇激酶活性外,还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活性,可催化自身和其他接头蛋白磷酸化,是pi3K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测定亚基pi3K|110α水平可反映细胞内pi3K的水平,达到研究pi3|K信号转导途径的目的。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transducersandactivatorsoftranscription,Stats)是一类能与靶基因调控区Dna结合的胞浆蛋白家族,是JaK(一种蛋白酪氨酸激酶)-Stat信号转导途径中JaK的底物,在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哺乳动物中现已发现的Stat家庭成员包括Stat1(αpβ),Stat2,Stat3(αpβpγ),Stat4,Stat5(αpb),Stat6。其中Stat6与哮喘t细胞的分化增殖密切相关。iL|4与iL|13共用iL|4受体α链,通过JaKl|Stat6信号转导途径激活Stat6,引发下游的系列反应。

总之,因为pi3|K、JaK1|Stat6信号转导通路在th2细胞增殖分化引起th2型优势应答,从而在病毒诱发儿童哮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干预这些信号通路就成为哮喘防治的理想选择。

目前治疗哮喘的传统药物首推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但他们并未能阻止哮喘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趋势,并存在许多限制临床应用的并发症,寻求新的哮喘治疗靶点和药物已成为哮喘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开发对信号转导途径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抑制剂是今后的主要方向。

2纠正紊乱的信号转导,可减少伏痰产生

中医药防治哮喘历史悠久,其疗效肯定。中药药源丰富、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机理与外邪触发体内伏痰有关。历代治喘名家都很重视伏痰在哮喘中的作用,将哮喘的发病机理概括为“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于气道”。我们认为,病毒是儿童哮喘外邪的主要成分,而伏痰则与th2类细胞因子分泌过多有关。病毒诱发儿童哮喘的机理,中西医虽阐述不同,但其理则一,即:外邪(病毒)入侵,触发伏痰(th2类细胞因子),肺失宣肃,痰气搏结于气道(ige产生过量,诱导eoS产生并聚集到支气管肺组织,形成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阻塞)。pi3K和Stat6信号转导途径因与哮喘患者th2细胞增殖分化紊乱密切相关,可能在病毒触发伏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设想,若能纠正pi3K和Stat6紊乱的信号转导过程,即可通过纠正哮喘中th2细胞的过度增殖分化,影响th2免疫应答优势,从而减少伏痰的产生,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3咳喘宁为清化伏痰的有效方剂

病毒多属热邪,抗病毒中药多为清热解毒药[13]。临床所见,病毒诱发的儿童哮喘多为热性哮喘。根据病毒诱发儿童哮喘的机理,我们提出清热化痰法治疗本病,以清热化痰平喘的传统古方五虎汤为基本方,研制成咳喘宁口服液。方中麻黄乃“喘家圣药”,味苦辛,性温,能宣肺气,平咳喘,其主要含麻黄碱,具有抗炎、平喘和抗过敏效应;杏仁味苦性微温,能降肺气、平喘止咳,《药性论》谓之“主咳逆上气喘促”,杏仁助麻黄止咳平喘、疏肺利气。二药有宣有降,可祛除外邪,畅通气道,从而降低气道反应性,共为本方君药。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功在清泄肺热;大青叶清热抗炎,具有抗病毒作用;黄芪扶正祛邪,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抑制病毒,并具有类似激素样作用,三药合用,可清除哮喘的激发因素,共为本方臣药。桃仁活血化瘀以改善微循环,改善炎症病灶,尚可止咳平喘;细茶叶味苦甘,性寒,功在清神化痰;甘草镇咳平喘,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共为本方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发表清热、化痰平喘、清除哮喘激发因素、降低气道反应性等功效。前期研究表明,该方治疗病毒诱发儿童哮喘具有较好疗效,无论是总有效率还是临床控制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4];临床疗效与年龄因素有关,年龄越小,疗效越好[15]。其机理与提高患儿iL|12水平、降低iL|4水平,从而调节th1/th2失衡[16]及有效降低血和肺泡灌洗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数量、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有关[17]。

4新思路的研究意义

本研究基于“外邪触动伏痰,痰气搏结于气道”是儿童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提出病毒是其外邪的主要成分,而伏痰则与th2类细胞因子有关,pi3K和Stat6信号转导途径因与哮喘患者th2细胞增殖分化紊乱密切相关,可能在病毒触发伏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提出调控pi3K和Stat6紊乱的信号转导过程,即可通过纠正哮喘患者th2细胞的过度增殖分化,影响th2免疫应答优势,从而减少伏痰的产生,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①以病毒诱发儿童哮喘的始动因素为突破点,重视信号转导途径在病毒触发伏痰引起哮喘发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咳喘宁口服液治疗本病的机理提供理论与新的实验依据,并为中医药防治哮喘实质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②为将pi3|K、JaK1|Stat6信号通路作为中医药防治病毒诱发哮喘机理研究新靶点的可行性做一探索;③为从减少伏痰形成角度研究中医化痰法提供线索;④为筛选防治本病的有效方药提供实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2000年与1990年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的调查比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2):112-115.

[2]openshawpJ,YamaguchiY,tregoningJS.Childhoodinfections,thedevelopingimmunesystem,andtheoriginsofasthma[J].JallergyClinimmunol,2004,114(6):1275-1277.

[3]郑吉善,朱春,苏苗赏,等.5岁以下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呼吸道病毒病原学检测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35(6):483-484.

[4]窦丽阳.病毒感染与哮喘的急性加重[J].华西医学,2007,22(1):193-194.

[5]杨季国,徐朝晖.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哮喘关系的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6):97-99.

[6]史菲,邱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哮喘发作期t细胞活化表达CD69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5):353-354.

[7]张宏美,邱晨,李富荣.支气管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及周期调节蛋白表达的意义[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4,27(9):601-603.

[8]murphyKm,ReinerSL.thelineagedecisionsofhelpertcells[J].natRevimmunol,2002,2(12):933-944.

[9]noblea,thomasmJ,KemenyDm.earlythl/th2cellpolarizationintheabsenceofiL|4andiL|12:tcellreceptorsignalingregulatestheresponsetocytokinesinCD4andCD8tcells[J].eurJimmunol,2001,31(7):2227-2230.

[10]Hoshinoa,tsujit,matsuzakiJ,etal.Stat6|mediatedsignalinginth2|dependentallergicasthma:criticalroleforthedevelopmentofeosinophilia,airwayhyper|responsivenessandmucushypersecretion,distinctfromitsroleinth2differentiation[J].intimmunol,2004,16(10):1497-1505.

[11]Schedelm,CarrD,Kloppn,etal.a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6haplotypeinfluencestheregulationofserumigelevels[J].JallergyClinimmunol,2004,114(5):1100-1105.

[12]CantleyLC.thephosphoinositide3|kinasepathway[J].Science,2002,296(5573):1655-1657.

[13]傅谧亚.中药抗病毒临床实验研究概况[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49-50.

[14]王孟清,罗银河,陈锡军,等.咳喘宁治疗病毒诱发的儿童哮喘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7,39(4):16-17.

[15]朱晔,王孟清,罗银河,等.咳喘宁治疗呼吸道病毒诱发儿童哮喘临床疗效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2):63-64.

生物防治的途径篇5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业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防治森林病虫害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工作量也较大,首先在理念上要坚持以保护国家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综合目标,同时还要坚持可持续控制和系统工程为工作指导,在工作方法选择上要不断地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要鼓励、倡导群众行为,发挥群众的力量,依法防治的力度也要加强;在工作技术上,要仅仅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撑,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使用各种有效的防治技术,对影响森林发展的病虫害采取分区政策,实行分类指导,才能够有效遏制病虫害的扩散蔓延,较少其对森林的经济效益影响。

1当前森林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森林病虫的防治要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经济学的观点为基础,重点对生态环境进行调整,依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特性,在病虫害监测的基础之上,将各种防治手段如抗病虫品种、化学防治以及检疫等协调一致,尽可能的将病虫害的发生有效控制在现有经济的允许水平之下。对于在森林生态系统防治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要采用新的手段将影响降至最低。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期望能够利用最少的代价获取林业发展的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以下将介绍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几种技术。

1.1林业技术防治

林业技术防治措施就是通过采取各项管林的技术措施,积极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而有利于有色生物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抑制或者是预防虫灾的爆发,这也是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技术。例如为了增强林木的抗病虫能力,在最初选择幼苗的时候,就需要注意选择良种壮苗,保证幼苗生长健壮;根据适地生长原则,在选择树木品种时,要考虑当地的条件,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病虫害较少的树种,同时还要注意林木的生长状况,使其形成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林分,这样既能够有效促进树木的生长,又能够保护森林中的一些有益昆虫,为鸟类提供一个繁殖、栖息的环境,最终要的是增加了害虫的天地,就能有效抑制害虫的发展。在林分郁闭后,还要做好森林的卫生抚育工作,及时将森林中的病虫木、机械损伤木、衰弱木以及枯立木等容易引起害虫授染与蔓延的林木及时清理干净,森林主伐后也要及对清理采伐的迹地,避免害虫的传播。

1.2林木检疫防治

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中,加强林木检疫防治技术是有效制止危险性病虫害侵入和输出途径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林木检疫技术首先的一步就是要确定检疫的对象,即只要对林木能够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其传播过程是靠种子、苗木、接穗、砧木、插条、挠柴、原木、包装材料及土壤等多种由于人为参加的病虫害都应该被列入检疫的对象之内。如果被检疫的对象,其发生范围较广,具有普遍性,这是要确定哪些范围是没有发生灾害的地区,并将其列为保护区;如果检疫对象只是发生在局部地区,那么就应该把这个地区划作疫区。在保护区内,对于外来的种苗和林副产品,一律要进行严格的检疫过程;而对于疫区内的林木种苗和林副产品,在没有经过严格的检疫之前,一律不准外运,如果在检疫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害的病虫,要立刻进行彻底消毒处理,然后才能够运出。

1.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某些生物或者生物的代谢物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和危害的目的,因此利用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没有残留毒性,对人、畜、植物都很安全,对污染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杀虫效果良好,如果能够长期使用,可以在自然界中建立优势群落的天敌或者是某些病毒的微生物等,就可以长期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害虫不会产生抗性;生物防治的资源丰富,原材料很容易得到,有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利用,能够降低防治的成本。

常用的生物药治主要方法有两种:

1.3.1利用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虫来治虫

这种方法有3种主要的途径:第一个途径是为了保护和招引自然界的天敌昆虫,就要为其生存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例如将单纯林改造为混交林,保证天敌昆虫有充足的食物和繁殖场所。第二个途径是繁殖时段放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主要是为了补充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的数量。最后一条途径是如果本地存在的天敌昆虫种类较少,就可以从外地引进新的捕食性和寄生性的昆虫种类,预防害虫的发生。

1.3.2利用微生物自身或者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进行害虫防治

当前细菌、真菌是我国在防治森林病虫害的过程中常用到的两种微生物。

1.4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各种有毒性的化学药剂来防治森林病害虫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也有着自身的很多优点,例如使用化学药剂杀虫的效率很高,见效也快,最重要的是化学药剂受到地域和季节的限制较小,加上一些化学器械的协调配合,就能够在短期内把害虫大面积压下去。但是化学防治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相比,却存在很多的缺点,例如化学药剂对人、畜不安全,如果使用不当,有可能会造成人畜中毒和植物药害等;使用药剂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大量杀伤了有益的昆虫天敌,还有就是如果经常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还能够促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从而使得杀虫效果降低。因此,采用化学防治技术,首先应该确保人畜安全;其次是尽可能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减少药剂的用量与次数,尽可能的多使用效率高、低残留的杀虫药剂;最后是配合生物防治,提高害虫防治效果。

2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发展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国民经济之一,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调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时,要能够将防治的技术真正落实到位,促使广东省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途径篇6

关键词基层兽医;畜禽疾病;防治;误区;对策

肥西县部分基层兽医由于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畜牧兽医理论教育,因而在基层兽医临床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影响了畜禽疾病的正确诊治,延误治疗时机,造成用药多、疗效差的不良后果[1]。现将基层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误区

1.1盲目用药

部分基层兽医缺乏临床经验,在没有对动物疾病进行确诊的情况下,凭习惯和经验或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即对病畜禽疾病进行防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还有的兽医行医多年,从不做动物剖检,不作临床用药记录,又缺乏临床经验[2]。他们经常是见病用药、见病抗菌、见热就退、见泻就止、听病就防、见效停药。畜禽一发热,急忙用退热药降温,从没有考虑畜禽发热有时是体内的一种防御反应,有利于增进机体抗病能力,为恢复健康创造条件。滥用退热药物会降低畜禽机体防御能力,造成热型混乱,掩盖疾病真相,影响对症下药。兽医临床上滥用抗菌素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论何种疾病都离不开抗菌素。实际上有许多疾病根本不需要用抗菌素,如消化不良、中暑、中毒等,使用抗菌素药物反而使病菌的抗药性增强,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见泻就止是兽医临床上的一大误区,往往没有考虑畜禽腹泻也能排除体内病毒及有毒物质,减轻病菌及有毒物质对机体的损害。有的兽医,尤其是养殖场(户)的兽医人员,一听到近期发生了某类传染病,就进行免疫接种。这样很可能会造成洁净养殖场的污染,将病菌带入养殖场,如禽流感等。畜禽发生疾病是有内因和外因的,只对致病因素进行治疗,忽视提高病畜的防御能力或抗损伤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兽医临床上有时出现病畜稍好,就停止用药,这样容易造成病情复发,甚至转为慢性病。在烈性传染病初发期,基层兽医不及时报告上级监管部门,希望用药物治疗,结果延误最佳控制时期,造成疫情蔓延。

1.2不明药物适应症用药

相当一部分基层兽医对兽药药理、动物病理及病原微生物特征,不甚明了或全然不知,他们不了解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性[3]。一味按标签说明书上“病症”的描述,擅自加大剂量或超剂量用药,或凭自己的习惯用药,胡乱用药,结果造成动物药物中毒,治疗失败。具体表现在用抗菌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用抗阳性菌的药治疗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在农村,用青霉素治疗猪瘟、新城疫的大有人在。许多基层兽医常凭自己的习惯用药,常用的用药模式是“安、青、地”,即安乃近+青霉素+地米,当这类药不起作用时则胡乱用药,从而导致治疗失败的占多数。

1.3不懂得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

部分兽药法定标准(标签)在使用剂量上都是按每千克体重来测算的,但大多没有标出上限量,这就为临床使用时导致药物中毒埋下隐患。有些基层兽医不会计算用药量,难以掌握合理用药量,1针打下去不见效,2针下去还不见效,则第3针使用加倍量乃至3倍量,这样往往由于药害作用加重了动物的病情或加快患畜的死亡。与此相反的做法是用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还造成病原微生物抗药性产生,使得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所谓疗程是指用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即针对具体病发生在具体动物身上,需要使用多大剂量,每天治疗几次,应连续治疗多少天,方可保证患畜完全康复而病不反复。在基层,不按疗程用药的情况十分普遍。有的基层兽医在疾病流行期(如猪流感、流行性腹泻、仔猪大肠杆菌病等高发季节)往往顾此失彼,无法保证每个养殖户患畜的疗程;或是基层兽医对病的应有疗程掌握不准,均可导致治疗失败而给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

1.4给药途径或操作技能不当

给药途径指的是给动物用药的方式,如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相应的药物要选择不同的用药方式,用药途径直接影响到治疗或预防效果。给药途径不当,可导致动物药量不足,达不到防治效果或药量超量而药物中毒。例如通过饮水给药,如果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则动物喝到上面水的药量不足,喝到底层的可能引起中毒。如动物的消化道疾病用药一般多用口服的方法,患畜的肌体炎症多用肌肉注射用药,而家禽的用药则多用饮水或拌料的方式给药,如猪的味觉、嗅觉较发达,苦味或刺激性味大的药用口服,则猪不愿吃下。还有的药物本身不宜在消化道吸收(如某些抗菌素)则不能口服,某些刺激性大的药液不宜作肌肉注射等。家禽防疫的疫苗则根据免疫程序和具体疫病,多使用滴鼻点眼、饮水或肌注等不同方法。防疫时,如果操作技能不当,则不能发挥疫苗应有的作用。比如,在给鸡点眼免疫时,如果点眼后随即放鸡,疫苗很有可能很快被鸡从眼中甩出;在注射疫苗时,漏液或注射部位不正确,打飞针或注入脂肪等,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2对策

一是用药要有针对性。畜禽发生疫病后,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以便选择有针对性的敏感药物[4]。在临床上应采用综合性治疗,既要消除致病因素,又要加强病畜护理和饲养管理,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二是用药剂量要适宜。在使用药物时用量一定要科学,不能随意增大剂量。三是保证用药疗程。用药时间,一般3~5d为1个疗程。在治疗中应遵循各种疾病有一定疗程的规律进行治疗,在症状消失后继续用1~2次药,以巩固疗效。四是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一般能口服的药物不作肌肉注射,以减少由于抓捕带来的一些应激反应。对家畜而言,肌注、静注效果更为可靠。五是提高基层兽医的技术水平。基层兽医人员应多参加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或有经验的兽医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多阅读各类专业报刊、杂志,有条件的可浏览专业网站上的文章,及时取得相关的最新知识。

3参考文献

[1]任小如.对基层兽医防治禽病现状的调查[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0(2):12.

[2]陈克,李艳菊,王国超.基层兽医临床常见的错误疗法[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9(3):19.

生物防治的途径篇7

曹宏霞: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唐山市科技指导项目(121302014a)

曹宏霞常文红徐哲申丽红赵爱荣

摘要对导管室介入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径、原因和危险性进行教育,强调导管室介入人员预防艾滋病感染的重要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职业性感染,并制定了导管室预防HiV感染及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导管室;介入治疗;艾滋病;预防措施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60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puiredin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其主要发病机理是t4淋巴细胞功能的损害和细胞的大量破坏,导致机体免疫缺陷,死亡率100%。当今艾滋病流行日益严重,介入治疗患者中艾滋病人数逐年上升,介入人员术中接触感染艾滋病患者的机会逐渐增多。导管室介入人员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及各种排泄物[1],针刺伤发生的几率较高,而由此发生HiV感染的可能性逐年上升。因此,制定导管室介入人员相关防护措施,加强对全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培训及感染控制管理,以减少医源性感染艾滋病的几率。

1导管室介入人员HiV感染的主要因素

1.1主要接触感染途径患者的血液、体液是导管室介入人员接触感染HiV的主要途径[2]。锐器的刺伤为主要接触感染途径,如介入人员暴露在铅衣以外(尤其是手及前臂)的皮肤被含有HiV感染血液的针头(穿刺针、缝合针、注射针)、导丝、手术刀片、剪刀刺伤等。

1.2次要接触感染途径造成HiV感染的可能途径主要是溅污、浸泡,如介入操作中动脉穿刺血液喷射;术中导管、导丝、Y阀、压力泵等连接处松脱,血液喷出造成介入人员的眼角膜、皮肤黏膜的污染;手术衣被浸湿后,穿铅衣以外的皮肤(如手臂)长时间与被血污染的手术衣接触。

2防护措施

2.1加强介入人员安全防护意识我院与唐山市疾控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了解艾滋病专业防护知识,积极组织导管室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安全防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防护知识的培训。建立全面的HiV监测系统,全面掌握艾滋病流行趋势,是控制艾滋病病情传播的前提[3]。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做到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掌握预防医疗锐器刺伤的有效措施及锐器伤发生后的急救处理方法。

2.2采用普遍防护的原则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4]。

2.3做好介入手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检查,对所有介入手术患者(急诊患者除外)常规做血清HiV检查,结果在介入诊疗患者术前核查表上注明。病房接送患者的护士与导管室护士交接,导管室护士详细了解情况并在核查表上签字,做好各种术前准备。对于急诊介入患者一律按抗HiV阳性处理。

2.4严格隔离制度明确了介入手术患者为HiV感染者时,应将患者安排在层流隔离术间内进行介入治疗。一次性备齐所需物品,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其他物品移出术间,以减少物品的污染。术间门上标明“隔离手术”牌,限制人员进出。导管床和患者接送车先用2层胶单覆盖,再用一次性床单覆盖。参加介入手术人员一律佩戴防护镜,戴双层帽子、口罩、手套,除常规手术衣外,再穿一次性防水手术衣,套一次性鞋套。皮肤有破损者避免参加此类患者的手术。

2.5加强术中防护对介入人员进行预防感染HiV的演练,培训介入人员进行正规操作,减少或避免违规无序操作引起意外接触伤害。穿铅衣配合介入手术的护士准备物品时将手术包内的弯盘放在操作台右侧,随时提醒术者及助手。进行穿刺针、注射器、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传递时通过弯盘传递,这样可以减少由于传递器械时所致的误伤。术中锐利器械用后集中放在手术台上的一次性专用锐器收集盒内,严禁将使用后的针头回帽,以免刺伤。据报道,使用防渗透、防刺破的锐器盒是减少利器伤最理想的方法,可使利器伤几率降低50%[5]。

2.6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及措施当介入人员被锐器刺伤时,应保持镇静,迅速脱去双手手套,在第一时间快速彻底的挤出伤口处的血液,迅速用流动水冲洗,再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立即抽取血样送检HiV抗体测定,排除既往是否有HiV感染[5]。如果暴露的是皮肤黏膜,要用肥皂液、流动水及生理盐水反复清洗污染的皮肤及黏膜。同时对发生职业暴露者立即上报院感科,医院院感相关部门及时上报疾控中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接受医学观察及预防性治疗。

2.7术后防护及用物处理介入手术结束后,介入人员将脱掉的一次性手术衣、手套放在贴有“隔离”标记的二层防水袋和废弃物一起焚烧。术后将手术台上的一次性专用锐器收集盒关闭,集中放置,由专人负责进行无害化处理。手术中使用的器械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器械关节全部打开,不能用流动水冲洗,浸泡后直接放入“隔离”密闭转运箱中送供应室彻底清洁、消毒。术间物体表面、地面、墙面及天花板全部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拭。心电监护导联线及监护仪、各种气体管道、麻醉机等用紫外线照射消毒2h,消毒后心电监护导联线及监护仪、麻醉机等用75%酒精擦拭,备用。各种气体管道浸泡于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中30min,冲洗干净,晾干备用。介入人员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3讨论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介入人员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传染源的机会较多,加之操作中多使用器械,被锐利器械刺伤的几率高,因此加强预防感染管理非常重要。首先,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防护原则的培训,以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其次,加强介入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在介入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及标准预防措施。加强介入人员对各类传染病尤其是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掌握各类传染病特别是艾滋病的防护措施,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积极采取适当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及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HiV的感染和传播。

参考文献

[1]张莉梅.心导管室介入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2011,11(14):3351.

[2]施向宁,施承宏.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17-118.

[3]秦广兴.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2,5:1149-1150.

[4]范书山,张书广,王大伟主编.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523-524.

[5]周明琴,朱爱芬.护士在艾滋病防治中职业暴露的防范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1,10(4):358-359.

生物防治的途径篇8

1.1症状玉米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植株各个部分可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可达15cm,小的仅达1~2cm。初期瘤外包1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后呈灰色,干裂后散出黑粉。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的瘿瘤。其他部位则多为大型瘤状物。

1.2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高温干旱,施氮肥过多,病害易发生。以病菌的厚垣孢子在土中或病残体及堆放的秸秆上越冬。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供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从植株幼嫩组织、伤口、虫伤处侵入为害。

1.3防治技术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重病区栽培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避免氮肥过多,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药剂防治。播种时用种子量0.4%的20%粉锈宁乳油拌种,同时以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和粪肥处理。生长期彻底防治玉米螟等虫害。

2.玉米螟

2.1症状玉米螟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使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遇风易断,则减产更严重。幼虫直接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变质。

2.2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一般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1代卵量和被害株率就高。越冬幼虫耐寒力强,冬季严寒对其影响不大,春寒能延迟越冬幼虫羽化。湿度是玉米螟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越冬幼虫咬食潮湿的秸秆或吸食雨水、雾滴,取得足够水分后才能化蛹、羽化和正常产卵。低湿对其化蛹、羽化、产卵和幼虫成活不利。以高龄幼虫在寄主植物秸秆、穗轴或根花中越冬,来春化蛹、羽化、成虫产卵于寄主植物叶背,孵化成幼虫后形成为害。

2.3防治技术消灭越冬虫源。在越冬幼虫羽化前,将玉米、高粱等有虫秸秆作燃料、铡碎沤肥和封存穗轴,是消灭越冬幼虫,压低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药剂防治。于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三指一撮”法以3%呋喃丹颗粒剂或1.5%辛硫磷颗粒剂按每亩1.5~2kg用量灌心,防治效果明显;生物防治。心叶中期撒施白僵菌颗粒剂,即将含菌量为50亿~500亿/g的白僵菌孢子粉500g与过筛的煤渣5kg拌匀,撒施于玉米心叶中;放赤眼蜂治螟。

3.粘虫

3.1症状以幼虫取食为害。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咬食叶组织,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光秆,抽出的麦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断。食料缺乏时,成群迁移,老熟后,停止取食。

3.2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粘虫喜温暖高湿的条件,在1代粘虫迁入期的5月下旬~6月降雨偏多时,2代粘虫就会大发生。高温、低湿不利于粘虫的生长发育。粘虫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农安县不能越冬,一代成虫从南部初始虫源基地远距离迁飞至我县产卵,二代粘虫幼虫造成为害。

3.3防治技术药剂防治。玉米田在幼虫3龄前以20%杀灭菊酯乳油15~45g/亩,对水50kg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生物防治。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号200ppm防治粘虫幼虫药效在94.5%以上,且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

4.玉米矮花叶病

4.1症状最初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排列成一至多条断断续续的虚线,以后发展为实线。病部继续扩大,在粗脉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不受粗脉的限制,作不规则的扩大,与健部相间形成花叶症状。病部继续扩大,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绿斑,变黄、棕、紫或干枯。重病株的黄叶、叶鞘、雄花有时出现褪绿斑,植株矮小,不能抽穗、迟抽穗或不结实。

生物防治的途径篇9

【关键词】艾滋病性病检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027-02

ChengduJinjiang2006-2007analysisofaiDStesting

ZhangLing

(JinjiangDistrict,Chengdu,Sichuan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hengdu610000)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extentofaiDSinfectioninJinjiangDistrict,theprevalenceofaiDSinfectionfactors,monitoringandpreventioninourregion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methodsFromareaofreproductivehealthclinics,maternalandchildhealthclinicsandotherrelatedmedicalunitsserologicaltestdata,itsanalysisofepidemiologicdata.Results:in2006,2007,twoyearsofaiDSweredetectedpositivein36cases,26casesofsyphilis(26/12219),HiV-positivein1case(1/12572),chlamydiapositivein9cases(9/429),amongthem,28patientshadextra-maritalsexualhistory,4werehusbandandwifesexlife,blood-borne4patients,2patientshadhistoryofdrugaddiction,and1unknown.ConclusionthemainrouteoftransmissionofaiDSasasexualrouteoftransmissionisthemainwaytheinfectionofextramaritalsex,sonotonlytocontinuetostrengthenthemonitoring,butalsotocarryoutthehealtheducationbasedinterventiontoimproveself-awarenessofpreventiontothemasses,theformationofgoodhabits,tocurballkindsofdiseasesprevalentinmyzoneandspread.

【Keywords】aiDS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detectionanalysis

艾滋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现在艾滋病是全球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以及它的预防控制其传播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监测工作是aiDS预防与控制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防治aiDS工作的基础[1]。

按成疾控[2007]107号关于《成都市2007艾滋病综合监测实施方案》文件,成疾控[2008]110号关于《成都市2008年艾滋病综合监测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现将收集的各项资料作技术性分析。

1资料来源与方法

所有资料来源于锦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2007年通过主动与被动监测收集的各类性疾病上报资料。对我区生殖健康门诊,妇幼保健门诊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1.1本地区社会及人口情况分析

2007年锦江区国民生产总值309.16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6434元。人均可支配年收入14308元。全区户籍人口男性196134人,女性201255人,合计397389人。各年龄组分布情况详见数据库内的内容(由公安分局提供)。2007流动人口进入我区男性145381人,女性126612人,合计271993人。(公安机关按属地化进行管理,外出人员公安机关未作记录。)

1.2娱乐、服务行业类别、数量与从业人数情况分析(见表1)

表1娱乐、服务企业类别数量与从业人数情况分析

*2006年路边餐饮人数未统计

2006年度收容登记暗娼71人,收容登记嫖客71人2007年度收容登记暗娼76人,收容登记嫖客76人,在册暗娼、嫖客无性病阳性,艾滋病检测无阳性。公安机关无法提供估计性病艾滋病人数。

2结果艾滋病、性病2006、2007年检测结果见表2、3(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门诊、妇幼保健门诊等)。

表22006年艾滋病性病检测结果

表32007年艾滋病性病检测结果

3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世界公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20多年以来,该病已经涉及到全球200多个国家。由于该病潜伏期长、隐蔽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化、病死率高、目前无能治愈的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预防,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严重困难和问题[2]。

3.1艾滋病的传播①传染源:病人和HiV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后者尤为重要,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其他液体如唾液、眼泪和乳汁也有传染性。②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性恋、异性恋均可传播,注射及血液途径:药物依赖者共用针头,或输注含病毒的血液及血制品。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分娩过程及产后血性分泌物和哺乳传给婴儿。③其他途径:应用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或人工受精,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意外受感染。④高危人群:男性同性恋者、多个者、静脉药物依赖者和血制品使用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3.2aiDS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染外来务工人员导致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逐渐增长是促进艾滋病流行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在中国流动人口是HiV传播的最高危人群之一,一般流动人口获得艾滋病知识宣教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和免费宣传材料。这种宣传范围和力度都十分有限,资料显示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中,艾滋病流行率较高。例如广东省2008、2009、2010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数分别为5557例、6273例和5172例。其中感染者中的流动人口病例平均达到2338例。据统计广东省的感染者中,有42.6%为流动人群。说明流动人口使HiV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快速的传播,使艾滋病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3.3在吸毒人群中流行吸毒人群是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受害者之一。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在全国差异很大,在云南、新疆等地,吸毒人群感染aiDS的比例较大。并且正在从吸毒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也许以后经注射吸毒方式传播将是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相关管理应加强打击吸毒和贩毒活动,增加青少年对危害性认识,远离,自觉抵制,把打击吸毒和贩毒与防治艾滋病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控制艾滋病的流行[3]。

3.4我国对艾滋病的监测aiDS监测是指系统地、连续地收集、整理、分析aiDS病毒感染、发病以及危险因素信息,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到决策者、专业人员等应该知道相关信息的人,为aiDS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有效的利用监测和调查资料,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推荐的、适用于我国aiDS流行特点的方法,对中国aiDS感染者和患者的规模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治,例如2010年,广东省共建立119个监测哨点,覆盖了吸毒人群、女性性工作者、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孕产妇、男男同性人群、青年学生、流动人群、无偿献血人群等高危或重点人群。

3.5我国艾滋病重要防治策略①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全民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尽量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②对一些高危人群(吸毒、同性恋者)开展行为干预,减少人群中的传染性,控制艾滋病的传播。③建立aiDS监测系统,积极有效控制艾滋病在病人群中的传播,改善艾滋病感染者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万宏,艾滋病流行状况与防治策略,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311―314.

[2]吕繁,我国aiDS监测及其发展策略,传染病信息,2004,17(4):151―152.

[3]贾祥,李丽丽,王宏智,俞洋,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3):325―327.

生物防治的途径篇10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态度;年龄;原因

十堰市自1998年8月4日第1例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报道后,感染例数逐年增加,传播途径也开始由单一卖血途径转为血途径、母婴途径、性传播、吸毒途径等复合性传播模式。不同年龄的市民对艾滋病有不同的认知,因此了解各年龄段对艾滋病防治的认知情况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基础。

1.对象与方法

笔者于2015年7月中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十堰市人随机选取年龄在15-70岁市民进行调查。问卷涉及被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国家政策及获取知识途径等方面。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3份,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98%。,并采用SpSS17.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本次调查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共调查十堰市不同年龄段居民共计500人。由于本次调查在暑期且在白天进行,所以调查对象以中青年为主,而年龄大于50岁的老年人可能由于天气原因参与度仅有9.82%。

表1被调查居民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2.2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

表2被调查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程度

上表显示,对于“艾滋病能否防治和治愈”、“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等基础问题,20-40岁年龄段的中青年居民较其他年龄段居民认知程度更高。

2.3对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态度调查

表3被调查居民对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态度的调查

调查显示,在对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毒携带者的态度上,相对于5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20-50岁的调查对象在“熟人感染艾滋病仍正常交往”、“允许艾滋病患者继续工作与学习”、“允许感染者的子女正常上学”等问题上,更多的人持不歧视的态度,说明他们的态度更趋理性。而对于“是否愿意与艾滋病人一起吃饭”的问题,40岁以下的调查对象更多持不歧视态度。

2.4对国家有关艾滋病政策的了解程度

表4被调查居民对国家有关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政策了解程度

不同年龄段对国家有关艾滋病政策的了解程度也不相同,有关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了解,50岁以下调查对象知晓程度更高,但各个年龄阶段对这一政策的了解程度都不高;而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实施免费治疗政策,50岁以下的调查对象知晓率都在80%以上,且各个年龄段对这一政策的知晓程度普遍较高。

2.5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

调查中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不同程度地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过有关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的宣传。(表5)

表5被调查居民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相关途径(多选)

以上数据显示,在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获取途径中,电视对所有年龄阶段的调查对象都起到重要作用,而网络在年轻人的获取方式中占据重要地位,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较为传统的方式对年纪较大的调查对象的影响更大,这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生活方式是相吻合的。年轻人能更多从张贴画与挂图、医护人员讲解、讲座、宣传资料、文艺演出等途径中获得防治知识,这说明年轻人接纳新事物的医院和能力更强,因而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3.讨论

3.1不同年龄段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程度不同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0岁以下年龄段的居民关于艾滋病防治的平均知晓率为63.38%。这一年龄段的居民一般为学生,由于近年来艾滋病的感染年龄低龄化,因此,国家注重了对在校生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20~30和30~40年龄段的中青年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程度最好。本次调查中,20~30、30~40年龄段的居民关于艾滋病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达70.48%和72.87%。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高,接受信息能力强,渠道多。40~50年龄段的居民关于艾滋病防治的平均知晓率为68.00%。这一年龄段的居民处于事业的稳定期,物质条件较好,但年龄上处于中老年的交界期,身体健康情况处于下降期,因此,处于该年龄段的居民更加注重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但由于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以及长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较为固定,知晓率较20-40岁的居民稍低。50岁以上年龄段的居民关于艾滋病防治的平均知晓率为56.25%,由于年龄和整体文化水平的限制,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获取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平均知晓率较差。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以提高其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由于电视在现代居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应在电视节目中增加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公益广告,做到“广而告之”。同时,还可以在公交广告、宣传灯箱等地宣传相关知识,做到艾滋宣传无遗漏。通过这些方式,有效加强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

3.2不同年龄段居民对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态度的分析和对策

20岁以下歧视率较低。20~30年龄段歧视率最低。本次调查中20~30年龄段中有平均57.08%的居民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这一年龄段的居民平均学历较高,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多样,更加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从而对艾滋病的恐惧心里较低,故歧视率最低。而30~40、40~50及50以上年龄段随着平均年龄的增长歧视态度逐渐增高,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分别为55.11%、52.67%、46.35%。虽然30~40及40~50年龄段居民关于艾滋病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达72.87%和68.00%,但是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的比例仅为55.11%和52.67%;50岁以上年龄段居民中仅有46.35%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产生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传播途径不够了解,很多人将艾滋病感染等同于个人生活不检点,有较强的厌恶感;同时,也是由于对相关知识缺乏,害怕自己传染,所以对艾滋病有较强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部分艾滋病患者确是因为个人作风引起,,而年龄更大的居民对道德的坚守催化了歧视心理的产生。无论是恐惧心理还是歧视心理,对艾滋病的防治都是有弊无利的。应对这一局面,一方面要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传统道德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1]辜伟伟,邓晓,胡熙耀.十堰市艾滋病疫情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年4月第30卷第7期

[2]邓晓唐桂珍李郁毛立峰刘经凤湖北省十堰市1998-2009年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报告[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1年4月第27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