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媒体技术特征十篇新媒体技术特征十篇

新媒体技术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53

新媒体技术特征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应用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象征,各种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展示设计空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凸显了现代展示设计的深刻内涵。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现代展示设计不再沿袭以往的传统表达方式,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表达着与众不同的一面,数字媒体艺术的渗入,改变了展示设计效果,传递了展示设计的设计艺术行为。数字媒体的独特艺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给人类带去各种生活享受,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一、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1、现代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现和传播与现代媒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下,媒体出现了新的形式,各种文字、视频、音频以及数字化信息频频出现,取而代之了以往传统落后的媒体。也就是说现代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体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态势。现代媒体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系列的电脑技术、智能手机、游戏机以及音频传播等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播,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传播平台,不仅提供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得以广泛传播的平台,而且经由观众交流互动,发扬了人性化的艺术理念。综合起来可以总结出现代媒体的特征,即大众化、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艺术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各种需求,且满足了人类的需求,现代媒体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科学技术正是科学技术的产生,才出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在科学技术条件下,数字媒体艺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超前卫的媒体艺术不断满足着人类的各种需求。数字媒体艺术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科学技术呈现同步的趋势。数字媒体艺术与科学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体现着多元化和全方位的发展态势。3、艺术属性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就是艺术的一个种类,它不仅具有大众化艺术所具备的特征,而且还表达了自身的独特艺术理念。数字媒体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求。数字媒体艺术有两大方面,一是基于网络以及各种新媒体、新科技、新材料以及新思想等方面的技术化艺术,主要表达了其与传统艺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交互性,表达了虚拟世界的各种艺术行为。二是数字媒体艺术是商业和艺术的紧密结合体,表达了和传统艺术的相互关联性,具有一定的大众化设计行为,体现了媒体的艺术性。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1、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介入在网络时代条件下,人类通过新的媒体形式进行各种语言交流和沟通,新的媒体艺术表达出各种文字、图像以及三维环境空间等,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媒体设计形态。科技愈是进步,就愈能够体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将其运用到展示设计中,不仅成为展示设计新的辅助工具,而且展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绚烂多姿。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较之其它国家起步较晚,但是自数字媒体艺术引入之后,展示设计便展示了无穷的艺术设计魅力,这种设计不断与国际接轨。传统的展示设计以文字展示为主,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激光技术、交互影院、遥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展示设计中放光放彩。2、数字媒体艺术注入了新的展示设计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注入,是一种时代的象征,也是展示设计的发展空间展示。在科技的发展下,数字媒体艺术不断表达出各种互动性、虚拟性、综合性、娱乐性以及商业性等特征,由此推动了展示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在互动性方面,展示设计有了众多观众的参与,极大地拉近了生活与艺术、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同时,数字媒体艺术家在展示设计中融入了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性,也展现了展示设计的互动。在虚拟性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呈现出各种展示物的虚拟特性,通过各种手段比如数字影像、遥控器、光线、声音以及各种互动装置等,打造出数字化的虚拟时代。在综合性方面,则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以及人的感官多重性进行表达。各种艺术的综合性特征使得展示设计作品更富表现力和象征力。在娱乐性和商业性方面,则融入大众化行为,表达出创作的参与自由性,大众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开始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生活。3、数字媒体艺术带给展示设计的新变化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展示设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符合社会和时展需求的。各种投影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等打造了新的媒体艺术空间,表达了展示设计新的展示语言,体现出展示设计的设计魅力。数字媒体艺术由物质转为非物质、由静态转为动态、场景由真实至虚拟加上交互式的变化性,是艺术进步的表达,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时展,彰显出展示设计的与众不同,从而能够更好地宣传自身产品,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不难看出,数字媒体艺术在时代条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的数字媒体艺术代替了传统落后的媒体,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表达了数字媒体的惊人变化。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于展示设计中是设计艺术行为进步的标志,数字媒体艺术不仅能够打造展示设计特有的设计艺术氛围,还能够更好地宣传和传播展示设计产品。

参考文献

[1]高颖.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钱晨.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3]王德群.数字媒体艺术中“国画元素”运用初探[D].北京印刷学院2009

[4]张琳.新媒体时代下的我国省级卫视频道整体形象包装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5]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新媒体技术特征篇2

新媒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形式,其自身的特点和传播的传播媒介,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是则是在以往信息传播的基础上,引进了更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越来越便捷的计算机系统,构建自己的信息传播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之中,调动各种媒体形态之间相互合作。如伴随着智能手机出现的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继以往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在求创新。这种新的通讯方式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可以更加快捷的为人民搜寻以及传播各种新闻信息之外,还更加有效的辅助人民开阔了视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甚至还深刻的改变了群众的思想方式。这些都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最为传播的生活方式。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形式将信息技术光放的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诸如商业、教育、管理业、文化业等等领域。与此同时,它也更加成为当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到来,对于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新闻的关注度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能力进一步激发出来。长此以往,这些能力对大学生会逐渐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的会对他们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的方式都会产生相应深刻而又客观的影响。这些变化都为当下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为新颖的环境以及良好的机遇条件。

二、新媒体时代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它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最为独特以及便捷的信息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伴随着这种新技术的面世,它对于自身的技术水准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以及实践要求。这种新型的技术也逐渐被各大高校所利用,逐渐地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逐渐被扩大优势加以利用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具体说来,新媒体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具体说来:

(一)新媒体所独具的权威性的特征。新媒体时代在继承传统媒体传播信息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了传统媒体的优良作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做出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正继往开来的为国家以及人民传播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与众不同的舆论监督力量是其他行业不具备的媒体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继成为国家进行宣传的窗口之后又一在高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阵地。

(二)新媒体所独具的覆盖性的特征。这里所提到的有关于的新媒体的覆盖性特征是指新媒体在面向社会公众的环节上,它充分的实现了向更广范围内的社会大众,更大面积的传播相应的信息,伴随着这个过程,也逐渐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强覆盖性以及强辐射性。众所周知,各种媒体类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都是各有所长,也存在着相应的不足和缺点。这样不同的媒介之间可以充分彼此搭档,优势互补,促进信息传播的最大化。新媒体充分受这一与特征的影响,结合高校学生这个群体的年龄夜店、性格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使其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做法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着巨大作用的。

(三)新媒体所独具的先进性的特征。新媒体以及自身所独具的信息技术优势逐渐扩大了信息在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信息的接受的便捷性、快速性。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所接收到奥的信息更为准确、及时以及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等特点。众所周知,大学生更为乐于接受和主动乐于尝试很多新兴的技术,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所独具的先进性的特征。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各高校在对本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痕迹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一)将新媒体作为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媒介。高校努力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将新媒体这一媒介广泛地应用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环节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技术,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创新,在通过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深入到其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网络群体的特殊作用,并且伴随着这个环节的开展,需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育人、树人”的教学观念,逐渐引导学生突出和强化自身的主体性学习观念,不断锤炼自身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品格。

(二)逐渐培养出相对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者。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逐渐成长为现代化的先锋,更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新的历史特点,及时地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感觉到时代竞争的压力,在充分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合理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把握好思想政治发展的规律,双管齐下,做好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引导以及教育的工作。

(三)需要充分发挥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之间优势互补的特征。熟悉和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并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就好好地利用,以便其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作。比如现在很流行的通讯新媒体形式,诸如QQ、mSn等等通讯形式,都可以辅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捷和实时性。例如email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并快速的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助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新的媒体形式,微博的出现。它同样是作为一种新的社交以及传播软件而在新媒体领域极度活跃的。伴随着社会上对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以及它自身的优点也在切实的显现出来,我们发现,这一新的媒介形式如果可以有效地应用到大学教学菱悦的话,其自身的优势可以说是极其明显的。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需要大力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在充分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的基础之上,只有这两点做到完美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学生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活动的互动发展。通过广泛的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对高校优秀课堂的广泛传播。

(二)着力扩建校园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校园相关负责人可以结合本校的特征,将本校的实际需求与当前甚为流行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在充分的时间内,与学生实现优势互补,沟通交流。积极调动起学校的其他组织机构。采用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进行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念。

新媒体技术特征篇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展示;虚拟成像艺术;互动艺术

1绪论

(1)本文的研究背景。新媒体艺术是新媒体技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二十世纪以数字化为主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与艺术的结合。“新型科学技术的产生给艺术的范畴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也推动了艺术新领域的确立和发展。视觉艺术内容通过数字化的演绎,利用数字媒介将虚幻的视觉元素呈现在界面上,新媒体技术是一种开拓艺术的极佳方式。”受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当今的展示设计在表现手段和传播方式上更加的多样化,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使得展示设计走向虚拟化和互动化。

(2)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展示设计日益追求多样新颖的表现手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涉入展示设计领域,并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新媒体以其独有的特点备受艺术家们青睐。国内外一些艺术家

(3)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查阅各种艺术期刊、书籍、网上收集论文、专著等。2)实例个案研究法:依据展示的不同类型列举新媒体应用实例进行分析。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处理研究

2新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

(1)新媒体艺术概论。1)新媒体、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什么是新媒体和新媒体艺术?关于什么是新媒体这一问题,目前并无科学和严格的界定。但是依据种种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给新媒体和新媒体艺术下一个中庸式的定义:新媒体,从广义上来讲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概念,指出现时间较晚,相对于已有媒体在功能或传播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种新的媒体。狭义上讲,当今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指基于数字化和先进的传播技术的媒介或内容载体。[1]新媒体艺术,即以数字媒体技术及数字信息传播科技委支撑和媒体的艺术形态。2)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从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观念、表现形态、艺术,与载体的互动关系以及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来看,新媒体艺术具有如下特征:①从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观念来分析,新媒体艺术在观念和思想上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同时强调艺术的大众化,以及审美过程的互动性、参与性。②从表现形式来看,新媒体艺术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互动与多媒体等特征。③从艺术与载体的互动关系来看,新媒体艺术对媒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④从艺术与技术关系的视角来看,新媒体艺术对技术依赖特征突出“新”。

(2)展示设计概论。1)展示的概念。[2]“展示艺术是一种利用现有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主题化时空的构建,实现表达与沟通目的的应用性综合艺术。其核心目标,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集艺术之所能,创造一个主题化的展示时空,通过现场作用实现情感交流和认知互动。”2)展示范畴与内容。展示的内涵十分丰富,综合多种观念,可将展示大致分为如下几类:商业展示、博物馆展示与展览会展示。其中展览会展示又可分为博览会展示、专题性展示、会议活动展示和网络虚拟展示。①行为方式上,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去参与浏览展示活动,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会影响他人。②虚拟展示具有模拟仿真的特点。对用户做出的探询,在仿真情况中与现实情况一样能够得到回应。

3新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1)新媒体艺术为现代展示设计带来的新特征。1)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艺术独具的艺术特征。新媒体艺术把以往的一切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等都纳入进来。展示设计中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除了体现在上述与艺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与交互外,还体现在受众的参与性。参观对象可以不再是被动的观赏物,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观赏者进行互动。2)虚拟化。在新媒体艺术时代,3D虚拟成像技术代替了大量的实物展示,大大的节省了空间、材料、运输等资源。同时,它能够在有限的面积变化出不同的空间。让观众在一个弹丸之地获得多种体验。3)娱乐性。新媒体展示具有娱乐性的特征,作品的娱乐性设计,令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不再受年龄差异的困扰。新鲜感、惊喜感伴随着某种刺激吸引男女老幼,参观成为嘉年华。知识、教育、信息、娱乐融为一体。

(2)各类展示中新媒体艺术的应用实例分析。1)商业展示。[3]商业展示是商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媒介,其主体是零售业。主要包括店铺空间设计、印刷广告设计、购物环境气氛设计、橱窗陈列设计和利用展示促销活动展示信息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令顾客驻足,流连忘返,加强商品促销和品牌认知度。2)博物馆展示。博物馆展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解说性博物馆展示(或称叙事性博物馆展示),就是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陈述一个事件、观念或者主题,使人们产生兴趣,引发好奇心,进而产生态度的改变。如科学类博物馆或历史博物馆。另一类是非解说性博物馆展示,主要用于艺术品的欣赏,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艺术博物馆。观赏者凭借感官刺激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3)展览会展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展览会也在发生着各方面的变化。[4]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从以物为主的展示转变为以人为主的参与展示。它强调人在展示环境中物质和精神全方位的需求;强调人与展品的互动;强调人在了解产品的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生理与心理上的科学规律;强调参观时的参与精神和主动性。[5]例如世界博览会历史长卷,装置如一个历史的长卷,卷上展示150年来各国博览会场馆建筑的激光全息影像,这些全息影像清晰立体的突现在观众面前。

4结论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艺术设计领域从观念到形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展示设计也不例外。随着全球范围内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迅速传播,新的艺术种类不断涌现。同时随之出现的新的方式方法使得展示的效果得到迅速改善提高。新媒体艺术是信息时代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对艺术界影响比较深远的新的艺术类型。其对展示设计的影响可谓深远。它的表现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向不仅为展示设计带来全新的机遇而且也面临新的挑战。展示设计作为一个拥有150多年历史的学科,需要的是推陈出新,取百家之长。只有将新兴的艺术形式中的先进元素融入到展示设计中去,才会在信息社会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突出自身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许超,刘华年,杨英.展示设计[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苗岭,邹一了.展示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同济新媒体艺术国际中心.大型展示中的新媒体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5]http∥.

[6]林讯.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7]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新媒体技术特征篇4

关键词:基于内容检索;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

mediasemanticfeatureanalysisplatformsupportingcontent-basedretrieval

xieyu-xiang?1,luanxi-dao??1,2,wuling-da?1,chendan-wen?1,dengli-qiong?1

(1.collegeof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nationaluniversityofdefensetechnology,changsha410073,china;2.dept.ofinformation&computingscience,changshauniversity,changsha410003,china)

abstract:onthedemandofcontent-basedretrieval,thispaperintroducedamediasemanticfeatureanalysisplatformsupportingcontent-basedretrieval.itinvestigatedsomekeytechniques,suchasdigitalmediasemanticobjectextractionandretrieval,classificationandannotation,andsemanticassociationanalysis,etc.italsoillustratedtheimplementationschemeabouttheplatformindetail,andthenrealizedtheplatform.

keywords:content-basedretrieval;mediasemantic;featureanalysis;platform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媒体信息呈现出海量增长的趋势。如何根据用户的应用需求,从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是目前信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根据用户的应用需求从海量数字媒体信息中提取出相应的媒体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进而根据特征实现对用户感兴趣信息的基于内容检索,其中媒体特征的有效提取和组织是实现基于内容检索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媒体特征的提取和组织,研究较多且相对成熟的是对媒体底层特征(如图像的颜色、形状等)的提取和利用。媒体特征提取和组织的新的研究前沿是,关注媒体的高层特征(如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语义信息),通过分析提取媒体语义特征,同时通过建立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语义关联,实现相对快速、高效的基于内容的检索。

目前,国外经典的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包括: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开发的信息透镜infoscope项目、ibm艾玛登(almaden)研究中心开发的qbic系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子工程系和电信研究中心研究的visualseek与webseek、virage公司的vir图像工程系统、excalibur公司的excalibur视觉检索产品、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的caetiiml系统、mit媒体实验室研究的photobook系统、意大利巴勒莫大学研究的?jacob系统等。这些系统都具备依据媒体底层物理特征进行基于内容检索的能力[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机构对于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已经由底层特征向高层语义转变,研究重心开始集中于多媒体语义对象提取与检索、多媒体数据自动分类与标注、关联分析、组织与表现等方面。

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数字图书馆项目第二阶段informedia-ⅱ[2,3]研究中,将单个视频文件的摘要技术扩展到多个视频文件的摘要及视频数据库信息可视化研究。主要研究能够自动探测和识别特定语义实体和视觉特性的技术,例如:视频中出现的特定人物、特定事件的具体场景镜头等,通过语义实体与视觉特性的分析,能够有效提取并分类信息,更加易于分析和发现有内在联系的个体动作、群组活动与事件。此外,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开发的fishclar系统[4]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该系统通过对新闻视频进行镜头探测、故事单元分割等处理,结合闭路字幕信息,实现了对新闻视频的管理和检索等应用。

国内清华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数字媒体的分析处理技术,主要研究数字媒体特征选择、数字媒体特征描述和提取、数字媒体语义提取和标注、数字媒体数据的分类等;b)基于内容的媒体信息关联分析技术,主要研究语义事件和语义对象的关联分析、事件探测与跟踪技术、事件之间的关联分析等;c)基于内容的数字媒体检索技术,主要研究高维数据索引技术、交互式检索技术、基于语义的检索技术等;d)数字媒体数据的组织和表现技术,主要研究数字媒体数据的统一表示模型、数字媒体数据的表现技术。

本研究的目标是:以媒体信息服务的应用需求为牵引,着眼于对数字媒体语义特征分析的前沿问题进行探索研究,重点突破数字媒体语义对象提取与检索、分类与标注和语义关联分析等关键技术,提出以数字媒体语义分析为基础的高效的基于内容的检索方法;实现一个以基于内容检索应用为目标的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并为军事等领域中的情报综合分析应用提供多媒体信息智能检索和个性化表现等服务的示范应用。

1实施方案

本研究主要围绕建立支持基于内容检索的数字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展开研究,带动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支持基于内容检索的数字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由数字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数字媒体信息服务系统以及媒体信息数据库三个部分组成。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数字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包括媒体语义模型、媒体特征提取、媒体语义提取、媒体分类与标注等模块;数字媒体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数据组织与表现服务以及智能检索服务两大模块;媒体信息数据库由媒体库、特征库、语义信息库、索引库、模型库等组成。解决的关键技术已经集成在该平台的各个子模块中。

1.1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子系统

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为最终的检索服务和组织与表现服务提供必需的信息。它在数字媒体信息收集工作的基础上完成媒体特征的选择、媒体特征的描述和提取、媒体数据的分类、媒体语义的提取和标注、关联分析等。

1)数字媒体底层特征提取与表示根据语义提取和分类的需要,结合相应的领域知识,从各种数字媒体数据中提取多种有效的底层特征,同时通过分析特征之间信息的冗余性来找出更加简洁有效的底层特征,并采用统一的表示方式来进行?描述。

2)数字媒体语义提取与标注数字媒体语义的提取主要侧重于研究视频中对象语义的提取与标注技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a)新闻视频中重要人物的提取与标注。由于在新闻视频中人们往往最关注的是一些重要人物,这里的重要人物主要指那些出现了特写镜头并且有一段讲话的人物,他们的出现往往与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相关联,通过对重要人物的提取与标注能够极大地方便用户最终查询相应的人物和事件[9]。主要通过综合视频的多模态特征来提取出新闻视频中的这些重要人物,并用他们的名字来进行标注。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通过综合音/视频特征来进行提取重要人物的提取;然后通过语音识别和字幕识别获得候选人名集合;最后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人物与人名之间的关联,完成对重要人物的标注。

b)场景对象语义提取与标注。场景对象语义往往描述了视频镜头的一些基本的全局信息,是分析和提取其他高层语义的基础。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块潜在语义的场景分类方法[10]。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均匀分块并使用分块内视觉词汇的出现频率来描述每一个分块;然后利用概率潜在语义分析(plsa)方法从图像的分块集合中发现潜在语义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提取出潜在语义在图像分块中的出现情况来进行场景分类。在13类场景图像上的实验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并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手工标注,而且具有更高的分类准?确率。

c)运动对象的提取与标注。对于视频中运动对象的提取与标注,侧重于监控视频中运动目标的探测、跟踪和识别方法的研究。首先对监控视频采用背景剪除和运动补偿相结合的方法来探测运动对象,通过基于光流的金字塔跟踪算法来实现对运动对象的跟踪,在运动对象探测和跟踪的基础上,通过提取运动对象的特征来分析运动对象的模式、轨迹或者运动特点;最终通过与已有视频数据中相应目标的运动特征来进行匹配,从而识别出运动对象。

3)媒体数据分类对于数字媒体数据分类的研究,以视频分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首先对各类视频的视频特征(包括镜头编辑特性、运动特性、声音特性、画面的亮度色度特性等)作出概括,分析出各类视频的特征差异,然后根据各类视频的这些特征差异,分别通过视频内容分析静态特征提取、运动特征提取、音频特征提取等方法提取出合适的特征向量,完成对视频内容的描述。在搜集大量视频素材的基础上,研究采用合适的机器学习方法(如svm、hmm等方法)进行训练,从而利用该分类器模型实现对视频数据的分类。对视频中单模态分类结果进行融合,提高视频分类的准确性。

4)媒体数据关联分析因为语义对象、语义事件能够为用户提供可以理解的语义信息,所以重点面向如下两方面:

a)基于语义对象要素与语义事件的关联分析。研究语义事件与时间、地点、人物等语义对象之间的关联,尤其是语义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联,同时在已有基础上对事件与时间、空间的关联进行完善。

b)基于语义事件的关联分析。它可以增强对语义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理解。首先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展开事件探测与追踪技术的研究。事件探测旨在发现新的事件并将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所有新闻报道归入相应的事件簇,所以事件探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本聚类技术。事件追踪就是通过监控新闻媒体流以发现与某一已知事件相关的后续新闻报道,这与信息检索领域中基于示例的检索有许多共同之处,只是在事件追踪中往往已知的训练正例非常少,并且与某个事件相关的报道集中出现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对于语义事件之间也存在着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则通过它们之间关联规则的挖掘和关联关系的分析,对事件进行跟踪和对趋势进行预测,对特定事件可以实现预警。这种关联分析还可以辅助对主题的分析和管理。语义事件的关联分析以故事的文本信息为主要载体展开。通过文本信息中关键词对事件信息支持度的提取,结合时间信息进行事件关联分析。

1.2数字媒体信息服务子系统

数字媒体信息服务子系统是与上层应用结合最紧密的系统,也是需求与关键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的关键,包括如下系统。

1)情报表现服务子系统其目的是将信息处理后的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给用户,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和信息支持等服务。

(1)数字媒体数据的组织针对数字媒体数据的特性,提炼出面向数字媒体信息分析服务的基本四维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基于事件、主题、结构化语义的数字媒体数据的关联组织。针对用户提出的个性化定制需求,研究基于媒体描述框架mpeg-7的多媒体情报的集成和同步模型,把超媒体模型和多媒体集成与同步模型(如ocpn)等结合起来,实现数字媒体数据关联节点的跳跃和基于时间线、时间墙、地理信息的动态组织。

(2)数字媒体数据的可视化表现研究信息可视化的模型(如主题视图、时空关联图、信息资源与主题的关联程度分布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选择适合的可视化模型。

(3)数字媒体数据的综合集成服务通过研究数字媒体数据间的趋势和可视化表现方法,提供趋势关联可视化辅助服务。采用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的分析方法对用户关心的事件和主题进行连续跟踪,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对事件和主题进行关联挖掘,采用时间序列可视化的方法(如河流模型)将分析得到的结果和趋势按照时间的顺序表现出来。

通过研究智能信息叙事性表现模型,为决策者提供可定制的高层信息表现服务。该模型包括文本理解与模板生成模块、媒体融合模块、信息表现模块。文本理解与模板生成模块以自动分词为前提,以信息词典库为基础,以句法和语义分析为核心,以规则和背景知识为约束,对输入的文本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运用句法知识将输入的句子中单词之间的次序,转换成合适的叙事模板。媒体融合模块负责从大量的媒体中智能地找到符合叙事模板条件的合适媒体。信息表现模块负责把媒体融合模块中组织好的媒体以某种关联的方式(或按照语义的关联,或按照时间的关联)以适合的形式表现出来。

2)基于内容的智能检索服务子系统其目的是为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提供交互式的、基于语义的、高效率的检索服务。该子系统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a)建立高维数据索引。对于大型数字媒体数据库,为对数据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必须对媒体特征和语义等信息建立高效的索引机制。首先分析数据集的整体分布特性,确定数据集中单个个体的本征维数,然后基于该统一的本征维数,用数据个体各自的本征维属性来表达该个体对象,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

b)设计合理的检索模式。为更好地辅助用户完成检索操作,必须设计适合于语义检索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检索模式,使其能便于用户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

c)基于内容的检索服务。媒体的内容既包括底层特征,又包括高层语义。传统的基于内容检索大多针对基于底层特征,但底层特征往往很难准确地表达用户的检索意图,因此本研究提供一种底层特征与高层语义相结合的检索方法,通过研究用户检索语义的表示与扩展方法,研究多元语义匹配机制,建立高层语义与底层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使系统采用的基于语义的检索算法能更接近人的自然语言描述的意图。

d)建立相关反馈机制。基于内容的检索是一种模糊检索,系统往往难以准确描述用户的检索要求,需要与用户多次交互反馈、逐步过滤检索结果,逼近检索目标。相关反馈正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相关反馈,可以让用户评判检索结果的好坏,并返回给系统,系统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相应地调整参数,以提高下次检索的精度。通过一定次数的反馈,检索精度会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

2平台实现

支持基于内容检索的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通过visualstudio进行了具体实现,其中涉及的核心技术通过vc进行了封装。平台主要提供对图像、视频、文本、音频等媒体数据的语义分析和处理功能。重点完成图像的自动分类,运动对象、人脸、台标等语义对象的标注,以及事件的关联分析等功能。图2显示了利用平台进行图像场景自动分类的过程。图3显示了利用平台进行人物的语义检索。平台所提供的其他功能在这里不再赘述。

3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研制开发的支持基于内容检索的媒体语义特征分析平台,研究围绕数字媒体的高层语义特征分析开展,以支持基于内容检索的应用,重点突破各种数字媒体信息的语义对象提取与检索、自动分类与标注和关联分析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都是目前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前沿问题

和难点问题,因此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数字媒体处理与服务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字媒体收集整理工作的效率,大大简化数字媒体的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用户从大量的数字媒体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节省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smeulderswm.content-basedimageretrievalattheendoftheearlyyears[j].ieeetra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2000,22(12):1349-1379.

[2]christelmg,hauptmannag.theuseandutilityofhigh-levelsemanticfeaturesinvideoretrieval[c]//proc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mageandvideoretrieval.berlin:springer,2005:134-144.

[3]hauptmannag.lessonsforthefuturefromadecadeofinformediavideoanalysisresearch[c]//proc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mageandvideoretrieval[s.l.]:springer,2005:1-10.

新媒体技术特征篇5

人类所从事的传播活动其历史比较久远,与之前传播的历史进行比较,如今传播已经发生急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势必也会让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相应也呈现诸多新特征,以下首先分析新媒介信息传播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随后分析新媒介信息上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传播特征.

1.1新媒介信息传播特征

由于当前新媒介信息传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远程通信等技术条件综合运用的条件下,导致呈现新的面貌在信息的、接受、反馈的整个过程,与传统媒介进行比较拥有巨大的优势.一是拥有比较广的信息覆盖范围.通过对新媒介所进行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其在信息的过程中则采用的是超文本格式文件进行实施,伴随着发展的技术,这就导致新媒介不仅具备特别广的信息覆盖范围,而且受众范围也显得特别广泛,在此基础上,也就会让世界逐步成为“地球村”,让整个世界交流更为频繁.二是提供无限性信息.新媒介技术所具备的超文本链接方法与非线性特点,可以使用一种更为变化与灵活的方式将信息向读者呈现,处于互联网上的web站点当中的广告可以提供不受限制的信息数量,广告主能够将数以千页记的说明与信息进行提供.三是传播方面呈现出综合性感官刺激.通过与传统媒介进行比较,新媒介所体现出的技术成分与传统技术进行比较往往会显得更多,这种新媒介就能够充分的将诸多媒体优势有效融合,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就可以了解到其具备的功能则是将动画、图片、声音、文字等功能进行综合,还具备实时性、动态性、交互性等特征.四是交互性传递信息.处于新媒介下的人们在互动模式就能够有效的主动性与选择性接受传播的信息,难能可贵的就是这种新媒介还能够做到及时的将信息进行反馈,这就使得人们在信息的获取过程完全可以做到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并不如同过去传统受众被动接受与单向传播信息.

1.2新媒介信息上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传播特征

由于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这是有效结合艺术和技术,可以综合传统媒介优势,传播方式所具备的技术与知识内涵特别高,那么信息传播中立足新媒介技术所产生的平面设计呈现出现的特征.一方面是传播信息是点对点,绝大多数传统媒介进行传播都是属于点对面,相对来说信息传播在新媒介条件下相应也会显得更为灵活,新媒介传播的形式从传播的受者和传者两个层面进行总结,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个人之间、多人之间、个人与多人之间、多人与个人之间等;将传播放在传播信息时间与接受信息时间来看,可以是异步也可以是同步.另一方面是传播信息多元化与数字化.数字化就是不管是哪种信息或者是传播内容能够通过计算机可读的0与1数位形式保存下来过程,借助数码相机、计算机等设备创造与汇聚视频、音频、数据、文本等信息,由于转译程序同样也能够做到有效的实施传输信息,使得整个传输的信息可以做到有效的流动.从本质上来看,所谓的新媒介技术则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听等等综合表现方式实现,电子空间能够借助一个个数字字节流传播声音、图形、文字等,比如网页界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从这可以了解到,通过比较值钱的设计范围,新媒介平面设计已经将以往传统的范畴进行有效突破,根据笔者的观点来看,这种做法势必使得未来信息传播发展肯定会呈现纵向的数字化和多元化态势,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就能够了解到,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是更为纵深的数字化与多样化,这种趋势已经部分得到证明.

2新媒介的平面设计视觉语言表现形式

时间观念在逐步发展的技术条件下肯定会做到注入现代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相关表现要素,通过总结就可以了解到传播环节肯定会体现出更为广阔互动空间.除此之外,更为明显的就是能够实现综合表现听觉、视觉等这些器官,而在以往的传统媒介当中,确实不能将所具备的这些优势进行有效体现.一是从静至动四维表现.由于新媒介平面设计环节这已经突破印刷媒介范畴,视觉信息能够借助故事情节形式生动表现某一个概念.新媒介平面设计继承与采纳电影中跳跃性故事线、铺垫、并列、蒙太奇等语言,设计环节还融合贯穿三维、音频、视频、文字、影像等元素.从表现上来看字体设计运用新媒介,不仅能够运用传统手段,更为关键的体现从静到动以及运动轨迹环节导致的识读体验,所有跳跃与旋转的文字,可以将特定意义和情绪进行表达.二是互动性与主动性的视觉认知、传播.新媒介传播的主要一个特征就是互动性,能够将更大选择权力赋予受众.基于这样的模式,新媒介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发送者发送信息与接收者接收信息的交换站,两者互动借助新媒介,并且所处位置可以互换.由于新媒介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将受众选择能力和机会极大增强.三是综合表现听觉与视觉.人们相互之间主要信息沟通实现的方式就是听觉与视觉,新媒介综合感官运用听觉与视觉受到技术特点影响,这样就可以让受众积极参与各类经济交流活动中,将以往传统媒介下屏幕设计视觉语言纯视觉识读进行改变.

3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心理

受众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现象在传播活动显得纷繁复杂,媒介信息与符号不同会影响与制约受众的行为、心理.一是受众认知心理特征.基于新媒介传播,与传统媒介相比,呈现特别大的变化在信息表现形式、存储、发送、接收、生产等方面,势必让广大信息传播的受者造成极其亚洲的肯定会影响受众认知心理.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解到,首要的就是通过新媒介平面设计的数字化,借助新媒介向受众传达,通过与传统媒介下信息进行比较,大容量存储方式与丰富内容可以持续便捷的满足还可以将其烟草大改革;其次是注意选择层面.与传统媒介的强制性注意进行比较,新媒介信息在图像、文字、声音、图形等媒介符号负载,在受众感觉器官作用,相应的通过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其具备的选择权力更为广泛,按照自身需要决定对信息内容是否实施进一步理解.最后是加工信息层面.只有加工原始信息就能够有用,新媒介传播过程借助显示屏呈现视觉符号,有效融合视觉、静态、听觉、动态等表现方式,协助受众接受信息,多方面刺激人的感觉神经,将传达效果增强.二是审美心理特征.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有效结合新媒介下平面设计与传统平面设计中美的形式规律,以便所有单独媒体并不存在的意义产生,这就造成艺术欣赏上新的审美趣味与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其次是新媒介平面设计背景下的传播特征不但将存在的环境模式改变,还会造就新的视觉语言传播方式,深刻变革人们审美意识.新媒介下已经变革显示方式和信息接收方式,将人们传统阅读方式改变,这种与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介不同的阅读体验产生.最后是交互性的新媒介平面设计还为变化的艺术活动实现.人们并不被动固定空间与时间对相同信息接受,受众能够对信息选择性与主动性接受,将用户不同审美需求满足.平面设计应该对既定美学原则遵循,从本质上艺术美并不局限于形式美,这也是人伦美与人文美.有鉴于此,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基于新媒介技术背景下补单可以将多样性的艺术手法与形式鼓励承认,还应该对新艺术形式下的内涵进行探寻,积极探寻共同创作原则与方式,基本认识美学这是其前提.有效结合新媒介技术具体问题与传统设计美学,将新媒介平面设计美感增加,使得大众审美需求满足.

4结语

新媒体技术特征篇6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舞蹈艺术;舞蹈艺术特征

一、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概念

将舞蹈艺术与声音技术、灯光技术、全息技术、投影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统一情感的传达,以此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效果,增加舞蹈表演的感染力,这就是当下实施“新媒体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所在。在“新媒体舞蹈艺术”问世之后,单纯的舞蹈表演或者是简单的舞台剧已经完全跟随不上时展的潮流,更无法通过这些简单的传达得到人们谨慎世界的提升。因此大力推动“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发展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们生活娱乐的必然需求,是提高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历程。

二、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渊源

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文艺思想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想者量大艺术发展潮流涌入人们的艺术感知的视野当中,与之相关的各类后现代舞蹈流派不断的兴起发展起来。然而这些后现代主义舞蹈艺术流派的争相发展,在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当中纷纷将录像、灯光、计算机技术、形体表演等多个方面的媒体艺术运用其中,指导20世纪60年代“新媒体舞蹈艺术”才正式的映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这是由美国纽约现代舞大师默斯▪肯宁汉、视觉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和作曲家约翰▪凯奇所组成的“铁三角”组合,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大胆追求混合效应的融合,励志跨界时间的多媒体表演艺术创作形式。在1966年,“铁三角”组合首次在纽约东区的“69军械库艺术空间”活动中开展一场“网球公开赛”形式的跨界艺术时间活动,这是“新媒体舞蹈艺术”的首次亮相。活动中所参加的先关人士,均是在“新媒体舞蹈”发展过程当中极具重要性的代表人物,并且在“观念舞蹈”创作和“环境舞蹈”实践活动当中具有相应的艺术成果。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利用红外线投影仪与声音传感球拍等多方位的媒介体系,通过各类交互性、偶发性、感观性的相互交融,最终营造出一种独特神乎其神的艺术氛围,为整场的舞蹈表演营造出一种被各类影视相互影射控制的多媒体表演格局,良好的实现了新媒体与舞蹈艺术之间的跨界。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时间活动,为新媒体舞蹈艺术开阔出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后期的艺术创作积累出珍贵的经验财富。于是在2002年的时候露辛达这位美国后现代主义的舞蹈家,举办了异常新媒体舞蹈晚会,正常晚会通过三段独舞所构成,被世人评价为“当代新媒体舞蹈艺术代表”。因为这三段独舞中。其一,是完全通过香肠表演为主要内容,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通过舞台的先关设置和荧光灯技术的应用增强极具特色的舞台效果;其二,是通过运用录像技术,良好的将舞者的表演和影视录像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三,是通过一位身着黑衣的舞者,在不断变化的黑框白底的舞台效果中,良好的将舞台影响与舞者表演结合在一起,被称作为“舞台影化与表演造型化的完美结合”。在当下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下,新媒体舞蹈家开始发散思维,大胆的进行对新媒体舞蹈艺术各类各类尝试,并且通过各类创作实践互动,有效的针对自己的身体意识、自我认识与感觉体验等多个方面进行舞蹈美学的研究与探索。在当下的新媒体舞蹈艺术当中良好的形成了三个层面,舞蹈形态展示、舞蹈内容思考与舞蹈媒体渲染。在当下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当中同样也在不断的经历这三个方面,以此为了当代新媒体舞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

三、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分类

(一)多媒体舞蹈在当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充分的运用当下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在舞蹈艺术当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成为舞蹈艺术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全息技术与LeD大屏幕的播放良好的营造出一种虚幻而真实的舞台效应,为观众无论从听觉、视觉还是感觉方面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二)影像舞蹈影像舞蹈主要是在舞蹈表演过程当中不断的增加影像艺术的渗透作用,将舞蹈表演、影像内容等多个方面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利用影视后期技术或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投射出不同的舞台效应,产生相应的影像实物。例如在当下的各类舞台表演过程当中,会经常利用影像技术在舞台中出现一些动物、植物、建筑物,并且这些通过影像技术所传达出来的影像能够良好的与表演者进行有效的互动性,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增强舞蹈的艺术性、生动性与感染性。(三)装置舞蹈在舞蹈者进行表演的过程当中,在表演的地方进行相应操作设施的安装,使舞蹈者在表演的过程当中能够良好的呈现出相应的美景。例如,山水田园、鸟语花香、树木丛生、故宫明园等多元化的表演意境,以此将古今中外的任何有机的进行融合,以此将观众有效的融入到相应的情节当中,有效的提高观众的感官意识,增加艺术性审美观念,有效传播各类多元化的思想内涵。

四、新媒体舞蹈艺术特征

(一)动作性舞蹈艺术主要是舞蹈者通过肢体动作将舞蹈艺术有效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动作是舞蹈艺术展现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舞蹈者表演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动作的展示,将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情绪的抒发、空间的动向良好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并且有机的将肢体动作与情景发展、舞台转变、媒体效应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以此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氛围、文化底蕴与人物性情。因此舞者在表演的过程当中有效的通过动作,能良好的通过肢体语言营造出一个灵活多动的情景氛围,例如在表演的过程当中演员不断的快跑、旋转、跳跃,以此体现出此时舞蹈情感中的激情与紧张的氛围,加强动作效应的营造。(二)传情性舞蹈艺术在展现的过程当中及其的注重感情的传达,通过舞蹈者肢体语言的展示,以此将情绪、思想等方面良好的展现出来,能够起到足够直抒胸臆的作用,良好的通过动作将喜、怒、哀、乐等情绪良好的展现出来,让观众能够具有良好的感知。通过舞蹈者在舞蹈的过程当中不断的通过肢体语言与灯光、音乐等各种相关环境的融合,以此营造出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氛围,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与之产生相应的共鸣,达到良好情感的传承能力。(三)综合性在当下时展的过程当中有效的将新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运用相应的音乐、道具、灯光、摄影、背景、服装,将众多方面互相补充配合,为观众营造出一个高水准的艺术传达氛围,充分展现出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综合性与美学观念。综合性的体现,这是当下时展针对新媒体味道艺术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舞蹈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舞蹈的综合性极其明显。(四)造型性在新媒体舞蹈的有效推动之下,能有在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表演的每一个步骤极具特色的展现出来,其中就包含个体造型与整体造型。其一,个体造型指的是个人在舞蹈动作当中每一个造型都符合大众当下的审美里面,充分的考虑当下发展趋势与需求,结合舞蹈的美学特征,有效的将造型独特的展现出来。其二,整体造型则是针对舞者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舞蹈在进行肢体运用的过程当中与音乐、背景、灯光等方面的元素有机的整合,在相互调整配合中营造出一个整体性的美感造型。为观众营造出一个良好审美环境,提高观众的审美体系,加快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发展。五、结语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舞蹈艺术正在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新突破。因此针对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和特质的探索历程,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扩展、不断的深化,并且及时的针对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使新媒体舞蹈艺术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兆贵.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4:72-77.

[2]高静.论舞蹈艺术的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117-118.

[3]邹小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7.

[4]黄涛.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3:182+184.

[5]蒙昌敏.简析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J].大众文艺,2010,23:98.

[6]司梅琴.浅议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通俗歌曲,2014,10:99.

[7]万春.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认知和解读[J].舞蹈,2017,01:73-74.

新媒体技术特征篇7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技术;包装设计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等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之中,同时由于其的应用促使一些新兴的具有较强时代感事物的出现,新媒体的包装艺术设计就是数字技术和艺术相结合而出现的,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

1新媒体的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1)广泛的传播范围、较快的速度。消解力量在新媒体中存在,也就意味着媒体的不同其之间存在边界,如报纸和电视,电视和广播等,这些传统的媒体之间难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不管是不同还是相同的媒体之间,必然分布着边界情况,这些边界有多种,如社群边界、地域边界、行业边界等,但是上述边界在新媒体强大的技术面前能够被有效的消除,保障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不存在鸿沟,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对新媒体来讲,其主要载体为互联网,因此人们可以使用互联网更好的获取信息,不仅途径更加优越,而且范围更加广泛。通过另一角度来看,新媒体的艺术设计可以把互联网快速的传播特点加以应用,对比传统问题,其信息传递的状态更加迅速,如一则新闻,要想通过传统的电视、报刊等发出,需要严格的程序,记者采编,然后向编导发出,最后向各地媒体进行转发,要是使用纸质的媒体,还需要经过排版、印刷等等环节,如果依托新媒体就没有这么多程序,只需要上传、下载等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共享信息,把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向全世界传播,不仅仅有文字、图片,还能够配上声音、视频等,保障传播形式更加丰富。

(2)相对较低的成本。对传统媒体传播所花费的费用来讲,使用新媒体的费用花费较低,但是对当前媒体受众来讲,获取信息花费较少甚至免费,这对制作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具有较强互动性的交流特征。在信息交流上来看,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和新媒体相比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尤其是在互动和交流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此方面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主要的区别,其能够保障人主动的选择信息,实现人和机器、人和人之间的双向沟通。

2促进数字技术和艺术设计相结合、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有效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是当前最主要的发展特征之一,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包装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新媒体时代的需求,跟上时展的节奏和速度,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更好的包装设计。其一,包装设计人员应该对行业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从多方面学习相关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技术水平,面对新媒体背景下行业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积极面对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态势。其二,我们在面临新媒体挑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和新媒体包装艺术设计相符的教育教学,保障新背景下社会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促进新媒体包装设计水平的提升。对新媒体包装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各个包装艺术设计院校应该对当前固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予以打破,我们应该明白,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饰设计等专业的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他们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他们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最终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并需秉承这一观点,不能人为的分割教育模块,把当前实际存在的艺术专业限制很好的打破,寻找更具优势和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以便于培养出更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数字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出现的新媒体包装艺术设计获得较快的发展和提升,虽然在面对新历史背景的时候艺术设计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随着人们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整体性素质的提升,必然会对其进一步优化,为新媒体下包装艺术设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艳丽.数字技术在中国传统连环画中的应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2]柴琼.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工艺品设计与数字技术的结合[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3]杨志瑰.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3).

新媒体技术特征篇8

他说:“我很赞同保罗・莱文森的一句话:‘对信息传播效率的追求,无论它叠压在商业、艺术、科学的动机之下也好,抑或它没有附加的动机也好,都非常合乎逻辑地(尽管可能是无意识地)走向了合乎人性的动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跨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它有新媒体自身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但作为媒体,也可以用媒体一般性的衡量标准,放进跨媒体的框架中,准确把握它的发展方向与规律。正如董仲舒的一句话:天不变、道亦不变。”

从华中工学院的高材生,到参与引领并改变中国媒介调研、数据整个行业、被称为“传媒界的奇才”,再到为中国传媒培养人才、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博导,夏征宇在新媒体时代不断转型,走出一条融合之路,并贯穿他人生经历的每一个脚步。“我对融合有着深刻的体会,同时也热爱、擅长。”

涉猎广泛,一生受益

“新媒体本身是有融合性、交叉性思维的,(研究者)第一要有理工科、数据逻辑的基础,第二要有很好的艺术涵养和修养。”――夏征宇

夏征宇是武汉江夏人,自小在武汉与鄂州长大。1978年,16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舰船设计与制造专业,当时是全校录取分最高的专业之一。“我们这代人在那个年代都富有激情和理想。当时因为特别喜欢看电影《南海风云》,是一部反应西沙海战的影片,看了之后很提气,唐国强饰演的年轻舰长,身穿海军衫,头戴海军帽,很帅。我还读过一些战争回忆录,始终有一颗报国心。所以在高考填写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华中工学院舰船设计与制造专业,梦想将来为我国成为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入校后,虽然年龄在班里偏小,但是夏征宇的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英语、物理、力学、推理逻辑等科目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并以其天赋和全面的才华深得老师和上下几届同学的喜爱。但是,对金属材料、焊接等课程就不太感兴趣,有时还逃点课,泡在图书馆看自己喜欢的书,主要是哲学、艺术、历史等人文方面的书籍。

本科毕业后,夏征宇顺利考研、考博。“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船舶工业不景气,课题来源窄,经费少,恩师也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所以我在博士期间读得比较辛苦,很大程度上靠自己创造条件。因此,博士课题没有选择耗资大、牵涉人员较多的实验性课题,而是选择了以理论计算、数值仿真作为方向的博士论文题目。”这样,他开始对新兴的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与系统科学等学科感兴趣。“因为本科、硕士期间打下的数学基础非常好,逻辑能力、动手能力、算法、编程能力都很强,所以适应起来并不难。尤其是我的知识结构和艺术感觉给了我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一生的帮助。”

不仅如此,夏征宇的业余爱好还非常广泛。“小时候看父亲拉二胡,看表哥拉小提琴,自己也可以上手拉几下。中学期间正值后期,我几乎就是在文艺宣传队中度过的,后来宣传队需要,家里咬牙花39元买了一把小提琴,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没有专业的老师教,完全是自悟。”进入大学,他在著名的华工文工团管弦乐团里拉了两年小提琴。他说自己最喜欢贝多芬,最喜欢拉《梁祝》,还有罗马尼亚电影《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里的叙事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弦乐小夜曲》等。还在学校博士生圈里开过交响乐欣赏讲座,那个小圈子里的同学现在都是院士、教授、总裁、总监……如今,国家大剧院只要有世界名乐团来演出,他一定到场。“交响乐最体现融合、和谐,从形式、配器,到旋律、节奏,都体现了融合、相互协调。这与我日后做互联网与新媒体研究是一样的道理。”

此外,他还喜欢下围棋(业余3段)、打桥牌,曾获华工、湖北高校的冠军、武汉市甲级队第四名。令夏征宇一生最难忘的,是他读博士期间做计算时,与华工计算中心的青年老师结下的深厚友谊。“我是搞水波计算仿真。以当时的计算条件,每算一个速度点就要花3-4个小时,大量计算要在晚上通宵进行。好在计算中心计算机辅助设计机组的几位青年老师都是围棋迷,晚上几个人自告奋勇愿意陪我加班,我一个一个陪他们下指导棋,时间一到,就匆匆赶到地下机房检查计算结果。”夏征宇充满深情地回忆道。

回望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夏征宇总结说:“我对学到的东西很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并贯穿起来,一生受益。现在,每当面临新的思潮、新生事物,自己的敏感程度、适应程度、以及迅速走向前沿的综合能力,这种本能就发挥出来。”

改行传媒,融合开拓

“互联网和新媒体讲交叉融合,而回顾我走过的路,经历比较丰富,从事的领域也较多,本身就是一条融合的路,并贯穿我人生经历的每一个脚步。所以,我对融合有着深刻的体会,同时也热爱、擅长。”――夏征宇

博士毕业后,夏征宇留校任教,教的仍然是他所学的专业。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传媒?他称这一切改变皆是因为家庭和孩子。“孩子出生后不久,我夫人脱产到北京读博士,读的就是传媒。”在南方一些校友的反复邀请下,夏征宇一步三回头地下海了。他南下广东,在一家外资电子企业里做总经理特别助理兼产品策划总监。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与学校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工作节奏、管理模式、工作效率都不一样。

1997年,因夫人博士毕业进北京广播学院任教(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夏征宇决定北上,一家团圆。他被北京一家跨国传媒集团高薪聘请,也就是现在的实力传播集团(Zenithoptimedia),隶属于阳狮集团(publicisGroupe),是全球领先的媒体传播公司,也是最早倡导和最坚定执行媒体投资回报(Roi)的公司。“我夫人是做传媒的,家里有很多关于传媒的书,我每次看到这些书,就会有很多想法融进去,看到前沿的东西,我就会想将来该怎么发展,其他行业该怎么融合。”

这是夏征宇第一次华丽转身。在这里,他了解到最好的调研系统,“我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广告、媒介,他们看中我的就是系统的集成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这家传媒集团把国外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带到国内。那时候宝洁在媒介投放这块,都是由我们公司负责集中购买、投放。1998年公司媒介投放是30多亿元,我主管调研、数据分析和系统集成,当时公司这方面预算是年度1000多万港币。”

凭借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系统的编程能力,夏征宇在新的领域如鱼得水,引领并改变着整个媒介、数据这个行业。很快,同行中人便都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笑说:“大家起初都以为我是港台来的,因为从没听说过我的名字。”

夏征宇回忆,那时,实力媒体每两个月要出一次《通讯》,然后各大媒体广告部都会收到,上面有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媒介基础部分,平面媒体过去叫阅读率调查(读者调查),早年有新生代做读者调查;还有央视调查咨询公司CtR,这两家比较出名。然而,这两家公司之所以能在中国发展起来,与夏征宇有直接的关系。“新生代用的是英国调查局的一套方法,用美国teLmaR公司的分析软件。他们做起来,需要基本客户,具体怎么分析、做案例,都是我们给他们做案例,然后他们全国推广。CtR也做读者调查,我一直比较支持,还与他们签了第一笔大合同。”

而关于电视收视率,包括规范、使用,夏征宇一直都在做基础性、开创性的工作。“那时,刚经历了收视率传统的调查方法和机顶盒测量方法的过度,是数据采集技术上的转型,大的数据分析建模都是我做研究。”

现在回想起来,夏征宇说:“如果我当时不在外企,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条件,我才得以发挥。外企注重流程、模式、标准,我也很受益。我很喜欢琢磨事情,研究事情发展的方向,并且追求完美。”

即便如此,夏征宇仍然觉得在外企每天做的并不是自己热爱的事情,“我不喜欢琢磨人,不擅长行政类的工作”。他想,如果自己开发产品、系统,会给行业作出更大贡献。于是,1999年,他决定离开公司,自己创办咨询公司,开发产品,做数据咨询(也就是智库)。当他递交辞呈的时候,老总以双倍甚至三倍的薪水挽留他,但他义无反顾。

然而,在咨询公司创办几年之后,多年来始终工作如一的夏征宇又转型了。“一是感觉到信息咨询工作的模式需要系统工具平台支撑,二是系统工具能在较快时间内成批培养优秀分析咨询人才。所以,我开始向it方向特别是互联网转型。我是搞数据分析出身的,互联网的数据是最新、最大的,后来我投入若干年研究互联网媒体传播效果的定量化、标准化,数据的定量采集和分析工具。”

回归大学,如鱼得水

“我对传媒大学很有感情,和领导、同事们的关系也都很好,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学校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自身感觉有压力,这压力也是我发展的动力。”――夏征宇

2006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夏征宇的面前,中国传媒大学时任校长刘继南与党委书记苏志武找到他,希望他能加入传媒大学。“两位领导求贤若渴,平易近人,丝毫没有领导架子。当时,我在媒介行业已经很久了,与传媒大学的很多老师都有过合作,因为是搞传媒的见识比较广,所以比较大气。学校文化也非常好。这是我对传媒大学的整体印象。我觉得传媒大学有很好的研发资源,我热爱做研究、研发,对我而言比较合适。”

夏征宇再次成功转身,出任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媒介研究、传媒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与新媒体信息挖掘、跨媒体传播效果实时测量与分析、计算机算法与模型等研究领域。

当新的实验教学楼刚刚落成,刘校长和苏书记当即决定,在16层划出一个50多平米的房间给夏征宇做研究使用,成立传媒科学研究所,并由他任所长。“学校房源一直比较紧张,领导非常信任地给了我这样一块地方,我非常感激。别小看这50多平米,我们就是在这里白手起家,为学校、为行业、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全新的平台上,夏征宇发挥专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他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20余篇,软件著作权8项,主持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专项课题3项,广电总局社科重点课题1项,承担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新媒体专项1项。

他领导研发了“广告媒介预算优化系统”、“电视节目综合评估与预警系统”、“媒介价格决策支持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辅助评测与管理系统”、“网络舆情智能分析评估系统”、“互联网传播效果实时测量与分析评估系统”等,在舆论宣传、互联网产业、市场营销与广告、竞争舆情分析、政府及企业公关、市场调查与咨询等领域受到广泛好评。

2003年荣获中国广告协会电视与报纸委员会“中国杰出广告人”称号,2005年获得国家创新基金资助,2007年获得“中国网络广告10年百人”称号,2009年荣获北京市“中关村2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

“传媒科学研究所集人文科技于一体的战略媒体研发机构,定位于传媒信息领域科技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目标是建立基于技术手段和平台支撑的高级智库。”夏征宇称,目前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新媒体专项“数字新媒体内容制作集成运营及监管平台”,以及广电总局社科重点课题“三网融合背景下跨媒体传播效果评估标准体系研究”等。目前正在研发的“舆论应对与引导的沙盘推演系统”,就是融合了跨媒体大数据技术、建模技术和博弈论方法等,是科技和媒介研究高度融合的项目。

他认为,传媒大学的优势和特色是在文理交叉融合方面,特别是在新闻传播、人文艺术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方面。“新闻传播、人文艺术是肉,信息技术是骨。骨离开了肉干巴巴,肉离开了骨软塌塌,有骨有肉才能茁壮发展。这里又有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把他们教育好,指导好,在保持传统的广电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在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新媒体方面下功夫,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夏征宇也认为,学校在新媒体教育方面,也应该多从行业、市场、产品与用户体验方面多考虑,互联网思维、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强调的就是用户体验、需求,就是人性化、以人为本。实际上,在世界范围看,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并不完全是高校在封闭的象牙塔内做出来引领行业的,反而是一些大企业或草根创新的进步,促进了高校教育的进步。他指出,健康的模式应该像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那样,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业企业在那,最好的学校也在那,他们引领这个行业潮流,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不能分割。学校苏志武校长等领导与北京市、朝阳区正规划中国传媒大学与朝阳区定福庄文化与传媒产业园区,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受到极大鼓舞,并坚定了信心。

新媒体技术特征篇9

[关键词]手机媒体艺术互动性彩信手机电视手机游戏

一、新媒体艺术与手机媒体艺术的关系

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最大的优势是携带方便和使用方便。同时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技术的进步,使得移动网和互联网不断融合,信息传递的形势也越来越高。手机媒体的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使得手机传播的受众群体十分庞大。

手机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成员。所谓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纸、广告,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艺术,强调观念性、艺术性、思想性,其特点是互动性、参与性。在信息时代中,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一种艺术。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艺术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其特点在于个性化、互动性、即时性。随着科技的创新,3G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手机的通信功能将渐渐被淡化,新闻传播、娱乐游戏、移动虚拟社区、信息服务等附加功能不断增加,即手机上网、手机游戏之后,手机小说、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电影等新业务都已经出现。手机像一张大网,正在整合众媒体。

二、手机媒体艺术的特征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与艺术进一步结合,催生手机媒体艺术朝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手机媒体=手机+手机上网+短信+彩信+彩铃+声讯+手机电影+手机游戏+手机广告……

手机媒体艺术具有了电脑的所有形式,并且包括了其所不具备的形式。短信、彩信是手机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能代表手机媒体的全部。手机短信、彩信,具有普及率高、方便快捷、移动性好,灵活性高、互动性强、价格便宜的特点。虽然手机信息价格低廉,但是中国的手机用户超过4.5亿,所以手机短信的总收入十分惊人。手机彩铃是“个性化多才回铃音业务”的缩写,它是一项由被叫客户为呼叫自己移动电话的其他主叫客户设定的特殊音效(音乐、歌曲、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的回铃音的业务。手机彩信意为多媒体信息服务。他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更丰富的内容和信息,这些信息包含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各式的信息。传播内容包括既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图片,彩铃,也包括手机用户用带有摄像头的手机拍摄的各种图片、视频,与亲朋好友一起来分享。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摄像头的已经达到了5百万像素,可以与数码相机媲美。

手机报是纸质媒体内容的数字化,手机报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彩信报纸;另一种就是wap、3G网站类型。彩信报纸类似于传统纸质媒介,第二种是手机订阅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网站,在线浏览,类似与上网浏览的方式。国内手机报具有原来的纸质媒体所不具有的特性。第一,服务个性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求来订阅新闻信息;第二,及时接收和动态传播,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信息发送到用户手机上供用户阅读;第三,互动性强,阅读用户能够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无限报纸平台,实现交流互动;第四能够实现多媒体传播,手机报所发送的新闻,包含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内容。手机报要得到实质性发展及成熟的商业化应用,只能在3G实现大规模商用化后。3G手机的特点是高速度、多媒体、个性化。可以告诉浏览网页、参加电视会议、看电影。

手机电视,就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流媒体视频功能的职能后即观看电视的业务。随着3G技术的推广,用手机拍摄电视节目也越来越热。手机电视和电视节目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播出时间非常短。每个片断大约只有1分钟——3分钟。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专著用户的注意力,使3G手机的内容制作难度最高的地方之一。除了时间上的限制,3G手机的特征自然也对影视内容的制作起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手机屏幕小,拍摄时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不能依照电视剧的模式制作手机内容。这就要求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实现其特定的表现内容。手机电视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视觉、听觉接受方式,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机,以最快的速度观看最新的动态信息。手机电视具有便携性、直观性、交互性。手机作为一个个人的移动网络终端,随身携带,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电视节目,彻底地颠覆人们过去观看电视节目的方式。

手机游戏就是可以在手机上进行的游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手机游戏可以根据游戏本身的不同,分成文字游戏和图形游戏两种文字游戏是以文字交换为游戏形式的游戏。这种游戏一般都是通过玩家按照游戏本身发给用户的手机提示,来恢复相应的信息进行的游戏。例如“手机宠物”。文字类手机游戏主要分为短信游戏与wap游戏2种。文字游戏是通过文字描述来进行的,整个游戏过程中,需要玩家进行过多的想象,使得游戏相对比较单调。短信游戏类似“虚拟宠物”,是通过玩家和游戏服务上通过短信中的文字的内容来交流,达到进行游戏目的的一种文字游戏。由于短信的整个游戏是通过文字来实现的,造成短信游戏的娱乐性较差。“wap”游戏是1999年以后出场的每台手机上都有一个无限应用协议(wap)浏览器,wap本质上是一个静态浏览载体,非常像一个简化的weB,是专门为移动电话小型特征和低宽带而专门优化设计的。

三、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特征篇10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运用录像、计算机、视频、装置、综合媒体等表现载体,以电子、光学等新科技语言为基础,特别是使用信息科技与网络技术为基本语言的艺术。它以多媒体性、互动性、非线性、虚拟性体现了当代审美心理诉求的新特征。

震撼与沉浸――多维的感官体验

法国理论家里吉斯?黛布蕾从文化与媒体的关系出发,将人类社会分为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和视听时代三个时期。毫无疑问,从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和传播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数字化技术和媒介的空前发展重新塑造了人的感性,使艺术产生了变迁。单一的传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感性需求,艺术感受的形式即便不像本雅明所说的是触觉的,走向多维与综合却是不争的事实。毫无疑问,我们的时代已经“超越了视觉阶段而日益成为多种媒体和多种感官时期”。

后现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大众文化和商业逻辑向文化生产领域的渗透,所以后现代艺术已没有现代艺术那样的精英文化特征而表现出了对大众和日常生活的关注。正如本雅明所说,“大众想要散心,艺术却要求专心”,大众与艺术的这一矛盾在便利的机械复制时代得到了解决,伴随着复制而来的灵光的消逝,艺术借助科技带来的“震撼”效果“潜入”大众,从而满足“散心”的需求。新媒体艺术正是凭借现代化的媒体手段,突破了以往艺术的单一传达方式,从而营造出多重感官的情境和氛围,带来“震惊”效果使观众沉浸其中。

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就开始探索多媒体的艺术形式,他使用电视、录像等当时最先进的媒介创造多维的审美感受。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兴起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为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更多的手段。

《osmose》(如图1,2)是戴维斯1995年设计的沉浸装置作品。这是一个带有三维计算机图形和立体音效的装置,它提供一个耐人寻味的时空背景以探索自我的主观经验。用户需要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情感追踪背心,以便观察他面临不同环境所产生的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通过使用头盔显示器,用户完全沉浸在一个360度球形的私人空间里,并控制手动摇杆在虚拟世界里航行。逼真的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幻觉,音乐为提升观众的情感体验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制造出强烈的临场感。《osmose》还包括大型立体视频和音频设备以便实时传达用户经历的环境,虽然沉浸发生在私人地方,屏幕上的视讯画面使其他观众见证每一个身临其境的旅程。在这里,艺术家凭借多种媒体手段创造出的沉浸效果,不是为了模拟现实,而是探寻环境、感官与心理、情感的特殊关系。

新媒体艺术营造出的多维体验的沉浸空间使观众不必劳神专注于艺术的欣赏,而是通过多重感官的刺激带来的“震惊”把观众引入艺术。

交互――艺术受众的参与

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了一个奥尔特加所说的“超级民主”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他者”的关注。这使得艺术不再仅仅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宣泄或美学追求,而是把观众的主动性放到了突出的地位,艺术接受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欣赏而走向交互。

20年代的艺术家很早就不断探索与观众交互的艺术形式,以期实现与观众更好地交流。1970年,美国艺术家汉斯?哈克创作的观念艺术作品《汉斯?哈克美展调查》就是让参加展览的观众填写一份调查表。这种方式极大增加的作品的信息量,使艺术作品超越美术馆而有了社会学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少技术手段的支持,哈克的实验显然缺少艺术特性而更多的是文化特性。

新媒介,特别是数字化媒介的发展为艺术交互的可能提供了便利,互动性也成了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

澳大利亚斯艺术家斯蒂拉克在北京举办的“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新媒体艺术展上展出的作品《人造的头》(如图3)就是一个可与提问者进行交谈的互动装置。作者通过这一作品探索了人机交流的可能性。当有人经过它的投射范围时,传感系统就会进行提示,使人造的头做出相应的转动、睁开眼睛,并开始对话。在与观众的不断交流中,其基础数据不断增加和对真实世界反馈信息的不断累积,人造的头的表达将不再是艺术家的全权产物了。也就是说,通过交互,观众不仅参与了艺术作品,也重塑了作品――艺术作品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

偶发、拼贴与碎片――非线性的审美体验

波德莱尔早在1863年就敏锐地发现现代化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短暂、流变和偶然事件。偶发、拼贴、碎片构成了后现代艺术非线性的审美特征。

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始于电影的蒙太奇技术。新小说派作家马尔科?萨波尔通过他的《作品一号》探索了文学的非线性的表达。此外,波普艺术用即时拼贴、直接挪用、批量复制的创作手法使得他们的作品突出了非线性的审美特征。

当今,这种偶发性和间断性的叙述方式成为新媒体艺术普遍使用的艺术语言,强化了非线性审美的心理体验。超媒体是一种包括文字、影像、图片、动画、声音等图文声光的文件。其中的元素和机构是分离的,通过超链接将这些离散的元素和机构联系起来。如果说传统的线性叙述强调文本的内部关系和意义的会聚性;而非线性则更为重视文本的外部关系,其意义更具有发散性。

白南准在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新媒体装置《电子高速公路:比尔?克林顿偷了我的想法》就体现出了非线性特征。白南准用铁架子把313台电视机做成了一堵墙,电视机之间布满闪烁不定的霓虹灯和管线,每个电视里不断播放着各种图像,包括政治新闻、城市街景、明星做秀、时装表演、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战争等等,传媒文化的各种碎片无序地编制在一起,被展示出来,揭示了信息泛滥所导致的人的经验与世界的分离与矛盾。

数字化与虚拟空间――非物质性审美

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性审美体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艺术形态的非物质性;其次是借助数字化技术艺术创造出的虚拟空间。

正如克罗齐说所的,艺术不是物理事实,艺术品的价值不能以它的材料去衡量。艺术是直觉表现,是传达的是人的思想、情感,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所以,我们看到,20世纪后期以来的艺术探索不断打破材料和媒介的范围,而越发强调观念的表达。在这个以数码统一信息的时代,艺术的存在形态已经从物理原子转向了比特,呈现于电子的屏幕上。

在2009年“我们的能力――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展出的我国艺术家马冈的作品《股文观止》(如图4)则是尝试非物质性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结合。这件作品使用数字手段创作,最后呈现为传统材料,着重于内容的观念与当时金融危机的联系,并赋予中国特有的色彩,是强调一种混合媒体的观念互动。

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现代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这都促进了感官的发展,使得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非物质性的审美体验。

今天的我们不得不穿梭于两个现实之中,在物质的现实中,我们仍然脱离不了春夏秋冬、甜酸苦辣、人间冷暖,徘徊在道德、伦理、法律的边缘;在虚拟的世界中虽然也有道德与伦理,真情与险恶,但那里仍然是一个逃离现实束缚的“网络天国”。在这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网络天国”里,人也非物质化了――没有了身体的限制,思维与资讯成了世界的全部。

加拿大艺术家卢克?库彻斯恩2005的作品《你在哪里?360度全景》(如图5)带给人一种虚拟化的时空体验。置身于作品中,观众如同在梦中飞翔,穿过一个多维的世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在明亮与黑暗之间游走,在私人与公众之间转换。沉浸其中,通过一个操纵杆在X、Y和Z三个轴中调换,进入一个以等级衡量的信息/体验空间。

处在任何等级中,观众都将遭遇到其他的居住者:有远程设备连接的活生生的事物,有提前录制好的展示在视频窗口的事物,参观者还会遇到他们自己――隐藏的摄像机会将参观者的图片融入这个构造出来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