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保产品策划十篇环保产品策划十篇

环保产品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1:04

环保产品策划篇1

摘要目前,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三大政策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与之相配套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与国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相比,我国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有些产品与服务仍然缺失。文章分析指出严格环保执法将刺激投资需求、推动治污市场的形成,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环保规划将引导并推动治污市场的投资需求,尤其是“三大环保行动计划”将深度释放治污市场投资需求;因此,污染减排是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政策;零售银行:污染减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跃居世界第二,2013年与1978年相比,GDp总量与人均值分别提高了156倍和110倍,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3.7%。然而,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持续推进,虽推动了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是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废水等污染物排放量跻身“世界前列”。二是水质恶化、土壤污染严重。2013年,我国水质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比例达59.6%;土壤污染、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16.1%。三是雾霾问题日益显著。2013年全国74个城市pm2.;的达标率仅为4.1%。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不断扩大的治理资金需求,出现了两种看法。一般看法认为环境问题是社会公共问题,环保类项目是公益性项目,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应由政府来解决。新的看法认为环保产业已迎来快速发展的“新常态”,环境治理不能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支出,政府治理支出的增加短期内难以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而更应依托银行、各类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公司和保险公司开展的产品与服务,对环保项目进行多元化的社会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

绿色金融的内涵及特点

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金融绿色化。金融绿色要求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机构引导资本进入环境友好型投资项目,项目融资过程中注重环境风险的测评。绿色金融除了金融本身绿色化外,还要求资本运行绿色化、投融资政策绿色化。资本的投资领域、运行过程应该满足绿色化的要求。政府制定投融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投融资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注重投融资政策的绿色效果。

绿色金融,也是商业机会。绿色金融是金融投资的方向。长期以来,银行金融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交通、能源等领域,这些领域虽使经济增量提高,但也产生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环保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以此衍生出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金融投资的方向。因此,绿色金融是一种商业机会。以新三板块(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为例,2014年节能环保企业挂牌的数量为137家(2013年仅34家),占新三板全部公司的8.9%。137家节能环保公司总市值为113.1亿元,其中盈利122家,占比89.1%,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有23家,500万元的有19家,100万元的有58家。绿色金融还提供了绿色抵押贷款、碳金融等产品与服务,并衍生出ppp、第三方治理、特许经营等多种投融资模式,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绿色金融的特点

绿色金融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投资决策和投资项目的“绿色性”、金融手段和投融资方案的“多元化”、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绿色性”是指绿色金融投资的项目需考虑环境预期风险、回报与成本,在基于投资项目潜在、长期的环境影响考虑下,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决策,进而开展环境友好型投资。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注重项目内部的绿色管理、绿色服务。

“多元化”是指绿色金融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金融衍生工具和手段,提供生态产业环保指数、生态证券、碳基金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并利用合同能源管理、ppp、第三方治理、特许经营等投融资模式,影响主体的投资意向和市场行为。

“多样性”是指绿色金融的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政府,为投融资环境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第二类是金融机构,包括银监会、各类银行,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第三类是投资机构,包括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等,负责环保项目的投融资;第四类是第三方机构,包括技术交易所、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等,负责项目环境风险、技术的评估;第五类是企业,包括污染企业和环保类企业,是绿色金融的主要参与主体。政策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引擎

依据我国的部门和金融领域分类,绿色金融政策大体分为三类: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保险政策和绿色证券政策。三类政策为绿色金融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我国现阶段与之相配套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仍缺失或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信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国家政策层面的绿色信贷,二是作为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基于政策层面的绿色信贷,是指国家通过调控银行信贷行为实现环保目标的环境经济政策。基于银行层面的绿色信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依据环境经济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开发、利用新能源等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和优惠利率,而对污染生产企业限制贷款。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信贷政策,详见表1。201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等8家单位签署协议,将环境执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一步推进了政府与授信机构间信息的互联互通,降低了授信机构的信用风险,也降低了绿色金融体系的风险。

绿色保险政策

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基于环境污染赔偿责任的一种商业保险,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2007年至今,投保企业已超过2.5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600亿元。2014年,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5000家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涉及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处置、医药、印染等行业。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保险政策,见表2。绿色保险的实施有利于分散企业,尤其是化工、农药等行业的环境风险,利用费率杠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保险企业获得新的商业机会。

绿色证券政策

绿色证券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过程中,要经由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核(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证券政策,具体内容见表3。实施绿色证券政策能有效遏制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资本扩张,引导资金进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截至2014年12月12日,我国共有77家环保主营上市公司,其中,200亿元以上的有8家,100亿--200亿元的有14家,100亿元以下的有55家。在22家市值100亿元以上的环保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11家、民营企业11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届政府注重简政放权,有关上市核查的一些政策已经取消,简化了企业上市的程序。

产品与服务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全球各类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逐渐开展与环保产业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并推出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方案,极大地推动了绿色金融业的发展。本文从上述几个部门的产品与服务出发,比较国内外的异同点,研究发现我国基本上符合该分类体系,但我国大部分产品与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尤其是零售银行的绿色产品与服务与国外相比缺失较多。

零售银行

零售银行专门提供个人和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其产品与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建筑信贷、房屋净值信贷、汽车及运输信贷、信用卡及借记卡、绿色销售和旅游支票、其他产品与服务。与住房、办公建筑相关的节能融资产品与服务主要有三类: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建筑信贷、房屋净值贷款,主要鼓励个人和企业购买节能型建筑、购置节能家装设备。荷兰银行实施绿色住房抵押贷款计划,符合环保标准的贷款可减息1%;美洲银行业推出“一站式太阳能融资”的房屋净值贷款方案。在我国,浦发银行在2011年联合亚洲开发银行推出了建筑节能融资产品。加拿大、美国推出了汽车及运输信贷,鼓励个人购买节能汽车设备。荷兰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分别推出了气候信用卡、碳中和借记卡,我国的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也分别推出了绿色零碳信用卡、低碳信用卡。香港汇丰银行推出了绿色产品销售、英国巴克莱银行推出旅游支票抵减排放的产品。此外,瑞士的瑞信银行、我国的台州银行等推出了绿色节能环保贷款项目。

企业和投资银行

企业和投资银行主要为大型企业、机构、政府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主要有:项目融资、部分贷款担保、碳商品产品与服务、技术租赁、各类指数、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证券化。

项目融资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领域。爱尔兰银行对废弃物再生能源项目进行了融资,我国的浦发银行、北京银行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部分贷款担保主要指排污权抵押。2010年,浦发银行推出了国内首单排污权抵押融资产品,光大银行至今已累计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8000多万元。技术租赁包括金融机构以优惠价为企业提供环保技术(如德国)、排污权租赁等。法国巴黎银行推出各类碳信用服务。2014年5月,中广核发行国内首个碳金融产品;2015年9月,北京挂牌国内首个可用于履约的抵消项目。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在国外较多。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为温室气体排放信用参与公司进行了l亿美元的ipo。花旗创投与黑河资产管理为辛迪克碳资金(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公司)提供专项资金。各类指数主要包括荷兰银行碳封存技术等股权指数、海通环保指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以及上证环保产业指数、中证环保产业指数、深圳环保产业指数等。证券化主要包括各类证券和债券。国际金融公司推出了生态证券,拉美国家推出了森林债券。2008年,世界银行发行首只绿色债券,截至目前发行规模累计达56亿美元。2014年5月,我国中广核首次发行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绿色债券——碳债券,规模为10亿元。

资产管理和保险

资产管理是当前银行的一个核心业务部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财政资金、投资基金、巨灾债券基金、碳基金、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碳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保险主要包括:根据不同的环保特性,提供差异化的保险费,如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等;专门针对清洁技术和减排的产品,如碳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财政资金主要指政府设立的绿色基金投资。荷兰的绿色基金投资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机农场等与环保相关项目的低利率贷款。投资基金主要指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等专项基金。瑞士银行推出了未来能源股票型基金,我国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基金和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节能、环保、新能源)。巨灾债券基金主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2年,瑞士瑞信集团首次推出了2亿4000多万美元的巨灾债券基金。碳基金发展较快。荷兰合作银行与荷兰政府设立的原型碳基金是全球首个碳基金。2014年11月26日,我国首个碳基金在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上市,基金规模为3000万元。2014年12月30日,海通资管与宝通新能源成立了规模为2亿元的专项投资基金——海通宝碳基金,是我国最大规模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碳基金,主要用于新能源与节能减排项目。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碳保险在国外较多。欧美的金融服务集团推出了与环保相关的车险,实行银行对汽车年排放量减抵的办法。英国环境运输协会推出了“气候中和”房屋保险单,也可进行抵减。2006年,美国国际集团与达信保险经纪公司推出了碳保险。

严格环保执法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环境容量已达极限,但现阶段环保制度和环境执法缺乏严格的政策约束,使企业的污染成本难以内部化,导致环保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并严格执法,推进环境政策从指标性导向转变为效果性导向,能刺激环保市场的投资需求,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环境容量已达极限,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刻不容缓

我国大部分环境容量指标已达或超过上限,但现阶段环境治理制度仍不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缺失或不完善,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已刻不容缓。据估计,我国污染已超出环境容量的上限,超出50%—100%。其中,废水中的氨氮环境容量为不到30万吨,而2013年的实际排放量约为245.7万吨,超排部分是环境容量的7倍以上。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环境容量为1360万吨,而2013年的排放量达2043.9万吨。

我国虽基本形成以环境保护法、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制度等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但长期以来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环境考核指标未被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绿色发展绩效评估机制缺乏、环境污染追责制度不完善,使“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因此,在环境容量已达极限的严峻形势下,亟待建立并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

严格环保执法刺激投资需求,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严格环保执法,一方面倒逼排污企业的环境成本进入生产成本,拉动环保的有效需求,并带动环保产业相关的需求。另一方面,促使执法者加强对排污、治污企业的管理与监督,促进企业承担环境风险、公开环境质量与环保设施等信息,从而拓宽并刺激环保的投资需求,最终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该法对排污者作出了严格的处罚规定。通过实施按日计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现场停产整顿、信息公开等措施,使企业的环境成本进入生产成本,真正拉动环保的有效需求。同时,能够吸引环境治理企业进入,为专业的外包服务打开需求市场,并促进第三方独立运营主体的形成,进而刺激与环保产业相关的需求市场。

新《环保法>对执法者也做了严格的处罚规定。新《环保法》规定: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违法审批、包庇违法等8种行为属违法行为,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引咎辞职。对执法者严格的执法要求,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环保设施等信息公开化,为市场提供环保产品与服务奠定基础,推动治污市场的形成。

污染减排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

我国环保规划逐渐从污染排放的约束性指标向面向效果的环境质量标准转变,全国与区域性、重点领域以及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规划,引导并推动了治污市场的投资需求,三大环保行动计划以专项治理的形式,深度释放了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环境保护规划引导并推动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类环境规划,围绕重点领域规划了一批涉及长远和全局的重大环保项目、重大环保工程,明确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节能减排规划从不同产业出发,进一步拓宽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

各类环境规划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涉及约40个行业,涵盖90%以上化学需氧量、85%以上氨氮工业排放源和95%以上重金属排放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涉及全国95%以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源和80%以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这项规划共涉及40多个产业部门,包括水、大气、土壤、固废、噪音等450项标准,约600项环境保护标准计划项目。珠江三角洲实施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正在编制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区域性环境规划,以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等重点领域的环境规划涉及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各方面,为环保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投资机会。节能规划在“十二五”时期被纳入国家强制性控制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产业部门32项节能指标,以及工业、农业、城市等部门15项减排指标,同时包括电力、炼铁、水泥、造纸、酒精等各类行业,进一步拓宽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

“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深度释放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是本届政府针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而制定的专项环保行动。涉及到雾霾治理、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具体领域和环节,环保产业将出现大规模增长,并带动未来环保产业的阶段性增长.深度释放污染治理市场的投资需求。

2013年9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船、扬尘等具体防治措施,涉及能源、交通、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和众多产业部门,预计投入资金规模约为1.7万亿元。目前“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基本编制完成,预计投资资金规模将达2万亿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加快推进,预计投资资金规模也将达数万亿元。据估计,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预计的环保资金规模将超过6万亿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预计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将带动的投资规模约为3500亿元,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至少需投资5000亿元,提标改造至少需3000亿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若出台后,全国土壤地下水修复市场将迎来跨越式增长,2015年将达到500亿元。

由于“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是由国务院,具有最高的约束力和刚性要求,目前从资金、环保治理设施、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等要求来看,环保治理投资需求和预期供给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因此三大计划所涵盖的治理任务和项目,将是今后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加快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是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在内的绿色金融政策,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政府要提供相应的绿色金融方面的政策性激励机制、设立政府性绿色投融资基金,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另外政府要加强现行绿色政策的实施,确保政策发挥效应。

二是探索并推出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各类金融机构应加快推进碳金融、排污权质押/租赁等形式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加快推进污染减排企业排污权的债券化,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丰富交通、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三是以新《环保法》为核心,加快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新《环保法》是环境执法的行动指南,在此法基础上,全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排污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工作。

环保产品策划篇2

(一)美国

一是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政府采购法》“环境、自然保护、劳动安全和无毒的工作场所”篇章规定,“采购那些对人民健康和环境影响最小的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采购政策”。总统第13101号行政命令规定“通过废弃物减量、资源回收及联邦采购推进绿化政府行动”。

二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计划。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经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采购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一系列绿色采购计划。其中,“能源之星计划”是由美国环保署于1992年启动的,目的旨在降低能源消耗及减少发电厂所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整个计划涉及面较广、影响较大,是各国实施绿色采购的重要参照。

三是制定了“全面性采购指导纲要”作为联邦政府推动采购的参考依据。美国环保局制定的“全面性采购指导纲要”适用于任何使用联邦经费进行采购的联邦、州或是地方政府,即凡使用联邦经费进行采购某项产品的金额超过一万美元,而该项产品又被环保局列入CpG目录者,均需优先购买此类绿色产品。

四是实行政府采购“自动替换政策”。美国政府通过自动替换政策提高再生产品采购比例,即由采购需求部门与采购部门事前约定自动替换政策,如果采购需求部门提出任何不符合总统第13101号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产品采购需求时,采购部门可以自动将此类产品用符合要求并具同等功能的再生产品来替代。据统计,自美国总统1993年签署第12873号行政命令“联邦采购、回收及废弃物减量”以来,美国联邦机构再生复印纸的使用比率从1994年的12%升至1998年的69%,至1999年已高达98%。由于联邦政府是美国最大的办公用纸采购团体,因此,该行动对美国再生纸的使用已经产生重大影响。

(二)日本

日本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994年,日本制定实施了“政府绿化行动计划”,拟定了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鼓励所有中央政府管理机构采购绿色产品。2、1996年,日本政府与各产业团体组成了日本“绿色采购网络组织”(Gpn),参与该组织的会员团体承诺将通过购买环境友善物品及服务,减少采购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Gpn的活动主要包括颁布绿色采购指导原则、拟定采购指导纲要、出版环境信息手册、进行绿色采购推广活动等。3、2000年日本颁布了《绿色采购法》,这是日本为建立循环型社会颁布的六个核心法案之一。绿色采购法规定,所有中央政府所属的机构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并向环境部长提交报告;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地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目前全日本有83%的公共组织实施了绿色采购。

环保产品策划篇3

关键词:台湾《环境基本法》预防类制度启示

一、台湾《环境基本法》预防类法律制度研究的意义

大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在原先《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其立法初衷是作为的环境保护基本法,统筹规定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然而由于其立法时间早,立法理念落后等原因,现行《环境保护法》的许多规定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整体性使我们必须对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和规范予以修改,而预防类制度的完善是修改《环境保护法》的重点,预防类制度在环境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防类制度是环境保护法中体现预防原则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环境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清洁生产制度和环境标准制度。

现今预防原则先已被公认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首要原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国在处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几乎都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然而以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却使人类付出了更惨痛的代价。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将环境政策的重心从末端治理转移到事先预防,并在环境基本法中规定了一系列的预防类制度,落实预防原则。大陆《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把重心放在预防类制度上,以体现预防原则。制定于2002年的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基本法》是人类跨入21世纪后颁布的第一个环境基本法,该法预防类制度的规定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原因如下:

首先,台湾的《环境基本法》制定于2002年,该法在制定过程中,吸收了美、德、日等国先进的立法理念与体例,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顺应了循环经济的浪潮,这使该法的很多规定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大陆的环保法制定于1979年,1989年虽作修订后至今,但均在1992年第二次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前,其立法理念仍然停留在末端治理的阶段上,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台湾地区《环境基本法》对预防类制度的规定可以为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提供借鉴的范本。

其次,大陆和台湾地区本是同根生,同文同种,共为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现在两岸经贸关系十分密切,人员往来也日益增多,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和投资基地,衍生出很多环境保护问题。学习台湾《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经验,使两岸的环境保护法律得以沟通和协调,并以此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之际,对台湾地区的《环境基本法》予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规划制度

环境规划是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基本任务和措施的规定,环境规划制度是环境规划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作为环境保护的预防类制度,环境规划制度是最适当且最能实现预防原则要求的一种制度。环境规划制度标志着国家的环境政策已从消极的“污染防治”跨越至积极的“环境管理”。台湾《环境基本法》第一章总则第7条对环境规划制度作了总的规定,“‘中央政府’应制定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策定环境保护计划,建立永续发展指标,并推动实施之。地方政府得视辖区内自然及社会条件之需要,依据前项法规及环境保护计划,订定自治法规及环境保护计划,并推动实施之。各级‘政府’应定期评估检讨环境保护计划之执行情况,并公布之。”第二章规划及保护对环境规划制度作了具体的规定:第16条“各级‘政府’对于土地之开发利用,应以高品质宁适和谐之环境为目标,并基于环境资源总量管制理念,进行合理规划并推动实施。前项规划,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相关设施。”;第17条“各级‘政府’为维护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得视自然条件、实际需要及兼顾原住民权益划定区域,采取必要之措施或限制人为活动及使用。各级‘政府’应视土地使用及人为活动限制程度,予以补偿及回馈。”;第18条“各级‘政府’应积极保育野生生物,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湖泊、湿地环境,维护多样化自然环境,并加强水资源保育、水土保持,及植被绿化工作。”

(一)《环境基本法》环境规划制度的特点

从以上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的环境规划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境规划遵循环境优先原则

环境规划是一种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合理战略,牵扯的内容十分广泛。环境规划的制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各种利益,环境保护规划必须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如国土利用规划,其是从宏观角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较长时间内国土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所作的总体安排,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布局和步骤;人口、生产、城镇的合理布局;交通、通信、动力和水资源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等等此类。所以环境规划要考量到所涉及的各种利益,不能顾此失彼。制定环境规划的过程也就是衡平各种利益的过程,衡平即分出主次,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有取舍,有侧重。台湾《环境基本法》第7条和第16条均规定,环境规划的制定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适应,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环境生态保护应优先考虑,即环境规划应遵循环境优先原则。过去末端治理环境问题的失败,使许多国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须提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程度上,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出现矛盾时,环境保护优先。环境优先原则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已在环境法规中肯定了环境的优先保护地位。台湾《环境基本法》规定环境规划应顺应了持续发展理念,遵循环境优先原则,无疑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符合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

2、定期评估环境规划的执行状况

《环境基本法》第7条规定各级“政府”推定实施环境规划,并应定期评估检讨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把评估的结果作为肯定政府绩效或作为环境规划修改的依据。这一规定就使环境规划具有了法律上的执行力和拘束力,环境规划并不仅仅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和调控作用。环境规划的执行力表现在环境规划制定出来后,各级主管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完成环境规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使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环境规划的拘束力表现在各级“政府”应定期评估环境规划的执行情况,评估结果是考量政府绩效和环境规划是否应修改的依据。环境规划的执行力和拘束力使环境规划具有了法律上的强制力,这避免了环境规划制定出来后被束之高阁、形同虚文的情况,确保环境规划下达的目标和任务能及时完成,推动环保工作的顺利进展。

3、规定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环境基本法》第16条、17条规定了自然资源规划制度。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界基因库的完整,并保存社会及人文环境资源及景观,《环境基本法》规定各级“政府”视自然条件及实际需要,分别划定若干自然保护区域,对保护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作总体规划。目前“政府”规划的各类保护区总面积非常之大,约占台湾陆域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为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区内限制某些人为活动,这会对原住民的权益带来侵害,因此,《环境基本法》又规定,“政府机关”应对受限制着的权益给予一定的补偿及回馈,以体现公平正义。自然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基本法》规定了自然资源规划制度,注重自然资源的保育。这一规定对确保生物多样性,从而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环境保护法》第4、12、22、23、24条对环境制度的作了规定。《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规划制度规定的比较笼统,还停留在宏观阶段,规范性较差。从已有的规定来看,环境规划主要还是针对污染防治,对自然资源的规划并没有提及。环境规划的理念依然是末端治理,没有贯彻了持续发展理念,体现环境优先原则,并且《环境保护法》没有规定环境规划的地位和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导致环境规划的指标每年都无法完成。

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的规定,环境规划应遵循环境优先原则,增加对自然资源的规划,并建立环境规划的定期评估制度,以保证规划能按时完成。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开发建设或其他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供有关审查批准等一系列行为规则的总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出现在1969年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其后被很多国家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是运用科技手段对环境影响做出的科学评价,具有预测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体现了预防原则,被认为是预防类环境制度的支柱。

台湾《环境基本法》第24条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中央政府’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预防或减轻‘政府’政策或开发行为对环境造成之不良影响。”同时该法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共参与制度也作了规定:第11条“各级‘政府’得聘请环境保护有关之机关、团体代表及学者专家备供谘询。各级‘政府’得邀请有关民众与团体共同参与加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第29条“‘行政院’应设置‘永续发展委员会’,负责永续发展相关业务之决策,并交由相关部会执行,委员会由‘政府’部门、学者专家及社会团体各三分之一组成。”;第34条“各级‘政府’疏于执行时,人民或公益团体得依法律规定以主管机关为被告,向行政法院提讼。”

(一)《环境基本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开发行为和政府政策

《环境基本法》第24条明确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一般的开发行为和政府政策。一般的开发行为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建设行为,包括工业、交通、水利、农业、旅游等建设行为,这些开发行为在动工之前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很多国家和地区环境法规中都对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作了规定。除此之外,台湾《环境基本法》把政府政策也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从环境的整体性和人类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来说,政府政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一般开发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重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事件都很多是由于政府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政府政策不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往往是长久性、整体性和难以恢复性的。因此,比起一般的开发行为,把政府政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更具有实际意义,更能体现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预防环境破坏的功能。另外《政府政策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办法》对应当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的政策作出了具体规定,包括工业政策、矿业开发政策、水利开发政策、土地使用政策、能源政策、畜牧政策、交通政策、废弃物处理政策、放射性核废料之处理政策和其他政策。规定这些政府应当进行评估的标准是政策可能使环境负荷超过当地涵容能力,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危害国民健康或安全,危害自然资源之合理利用,改变水资源体系,影响水质及妨害水体用途,破坏自然景观之和谐性,其他违反国际环境规范之要求,或有碍环境生态之永续发展。

2、注重公共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公共参与是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等活动之中,并有权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使得该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环境法中的公共参与原则是一国政治活动民主理念在环境管理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承认,如美国在196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确认了公共参与原则,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予以落实。台湾《环境基本法》第11条、29条也对公共参与原则作了规定,公共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涉及到每个人,公共参与环评保证了环评决策过程的透明,结果的公正。另外《环境基本法》第34条规定了环境诉讼制度,环境诉讼是实现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律保障。当环境决策机关剥夺了公众参与的权力,或者决策机关没有慎重考虑公众的意见,或公众对环境决策机关的最终结果有异议时,公众可以基于法律的规定向司法机关提讼,要求司法机关对决策机关的行为进行审查。因此,环境诉讼是实现公共参与的重要救济手段,真正使公共参与环境决策落到实处。《环境基本法》对公共参与原则的规定,保证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公开,环评决策结果符合公众的利益。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13条,从该条规定来看,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只限于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规划并没有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这不能不说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大缺憾。很多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都是由于政府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如当年政府积极发展十五小企业,即小造纸、小制革、小燃料、小土焦等,造成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现在我们认识到这些企业污染严重,主张取缔。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些污染企业仍屡禁不止,对环境构成极大地威胁。比如近来出现的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就与太湖周边的乡镇企业污染有密切关系。大量的污水排入太湖,致使水中磷氮过量,造成蓝藻暴发。太湖被污染,自来水无法饮用,无锡市上百万居民上街抢购纯净水。只有对政府经济开发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才能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另外《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公共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出具体规定,第6条笼统性的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这条规定远不能满足使公众真正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因此,建议在《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的规定,首先扩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将政府的宏观决策纳入评价的范围,并具体规定哪些政府政策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具体标准是什么。对公共参与环境评价作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确实保证公众的参与权,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四、清洁生产制度

清洁生产制度是贯彻污染预防原则的又一重要环境管理制度。清洁生产意为“更清洁的生产”,是采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通过清洁工艺技术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制造出清洁的产品。清洁生产本质为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的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清洁生产制度是清洁生产在立法上的体现,是清洁生产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台湾《环境基本法》第5条对公民个人在生活领域消费绿色产品进行了规定:“人民应秉持环境保护理念,减轻因日常生活造成之环境负荷。消费行为上,以绿色消费为原则;日常生活上,应进行废弃物减量、分类及回收。人民应主动进行环境保护,并负有协助‘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措施之责任。”;第6条规定了进行事业活动的清洁生产要求:“事业进行活动时,应自规划阶段纳入环境保护理念,以生命周期为基础,促进清洁生产,预防及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及其他有益于减低环境负荷之原(材)料及劳务,以达永续发展之目的。事业应有协助‘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措施之责任。”;第37条规定了从事清洁生产和其他环保事业的鼓励措施:“各级‘政府’为求资源之合理有效利用及因应环境保护之需要,对下列事项,应采适当之优惠、奖励、辅导或补偿措施:一、从事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之保护。二、研发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及生产清洁产品。三、研发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四、再生能源之推广及应用。五、研发节约能源技术及设置节约能源产品。六、制造或设置污染防治设备。七、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迁移。八、提供土地或其他资源作为环境保护之用。九、从事环境造林绿地。十、其他环境保护有关事项。”;第38条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各级‘政府’应采行必要措施,以促进再生资源及其他有益减低环境负荷之原(材)料、制品及劳务之利用。各级‘政府’之采购,应以再生资源制品及环境保护标章产品为原则。”

(一)《环境基本法》清洁生产制度的特点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清洁生产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定了公民个人的绿色消费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5条规定了公民的绿色消费责任。公民的消费行为和日常生活,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环境基本法》规定公民应以绿色消费为原则,对废弃物减量、分类及回收,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倡导公民绿色消费、购买清洁产品,不仅可以减少日常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生产清洁、对环境污染少的产品。公民消费行为的改变,可以促使企业自觉改进技术,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危害。因此,公民绿色消费可以较低的成本推动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2、规定了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6条明确规定了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企业进行活动时,应自规划阶段纳入环境保护理念,以生命周期为基础,促进清洁生产。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应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预防或减少污染的产生,节约与回收可再生资源。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对企业清洁生产责任的规定是清洁生产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了从生产源头控制或避免污染产生的理念,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过去被动末端控制污染的手段,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要予以避免或减少。清洁生产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仅在产品的生产阶段,采用清洁原材料和清洁的生产工艺,同时对可再生资源要回收循环利用。

3、规定了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

《环境基本法》第37条规定了“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为了有效的推行清洁生产,《环境基本法》规定了对从事研发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及生产清洁产品,研发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再生能源的推广及应用等行为给予一定的优惠、奖励或补偿等措施。政府对从事清洁生产给予鼓励,能有效的促进企事业更加积极的研发和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4、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38条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清洁生产不仅仅是对公民个人和企业的要求,政府也要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促进可再生资源或其他有益于减低环境负荷原材料的使用。这些措施包括制定有利于清洁生产的政策、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的技术信息和技术支持、优先购买清洁产品等。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虽然2002年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生产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但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这一制度明确规定,因此,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对清洁生产制度的有关内容作出规定,包括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公民个人的绿色消费责任、政府推动清洁生产的责任和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并引进循环经济条款,使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料来源到废物回收能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的系统,实现无废物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

五、环境标准制度

环境标准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其主要内容是技术要求和各种量值规定,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具有政策的期待性,对于申请环境开发或利用行为,自要超过了环境标准数据的规定,申请者即可清楚的得知其申请行为无法得到许可。预防原则在事务上的体现,就是各种环境标准的设定。

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集中在第25条:“‘中央政府’应视社会需要及科技水准,订定阶段性环境品质及管制标准。地方‘政府’为达成前项环境品质标准,得视其辖区内自然及社会条件,订定较严之冠之标准,经‘中央政府’备查后,适用于该辖区。各级‘政府’应采必要措施,以达成前两项之标准。”

(一)《环境基本法》环境标准制度的特点

从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境标准的制定具有阶段性

《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中央政府”应以社会需要及科技水平为依据,订定阶段性的环境品质及管制标准。环境保护及环境品质的提升,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环境标准须分阶段制定。不同阶段依据客观情况,制定不同的环境标准,这样才更能体现环境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环境标准的制定遵循地区差异性

《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地方政府”可以依据辖区内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制定较严格的管制标准,经“中央政府”备查后,适应于该辖区。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人口数量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些地区这种差别是相当巨大的,因此环境问题与地区关系密切,制定环境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标准。如果忽视地区差异性,片面追求环境标准的统一,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台湾《环境基本法》环境标准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地区差异性。

3、规定“政府”达成环境标准的责任

《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以达成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法律化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一经颁布,就具有法律强制力,必须严格予以执行。为保证环境标准的实施,各级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实施环境标准的措施,达成环境标准的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

《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集中在第9、10条,具体规定了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两个层次,横向上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两类。《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并具有合理之处,但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对《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环境保护法》应明确规定环境标准应分阶段制定,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标准。其次环境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地区差异性,大陆地广辽阔,东南西北差异很大,不同地区应实行不同的环境标准。最后,应规定政府为完成环境标准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环境标准未完成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3]金瑞林、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吕忠梅著:《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金瑞林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环保产品策划篇4

【论文摘要】预防类制度是环境法中体现预防原则的一系列环境制度的总称,包括环境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清洁生产制度和环境标准制度。预防类制度是《环境保护法》修改的重点,而台湾《环境基本法》关于预防类制度的规定能为我们修改《环境保护法》提供一些启示。【英文摘要】preventivesystemsareaseriesofenvironmentlawsystemthatreflectpreventiveprinciple,includingenvironmentalprogramsystem,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system,cleanproductionsystemandenvironmentalstandardsystem……preventivesystemsarethekeypointofenvironmentLaw‘samendment.andwecanlearnsomeexperiencefromtaiwan’senvironmentalFundamentalLaw.【论文关键词】台湾;《环境基本法》;预防类制度;启示【英文关键词】environmentalFundamentalLaw;preventivesystems;enlightenment.【正文】一、台湾《环境基本法》预防类法律制度研究的意义大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在原先《环境保护法(试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其立法初衷是作为的环境保护基本法,统筹规定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然而由于其立法时间早,立法理念落后等原因,现行《环境保护法》的许多规定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整体性使我们必须对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和规范予以修改,而预防类制度的完善是修改《环境保护法》的重点,预防类制度在环境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防类制度是环境保护法中体现预防原则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环境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清洁生产制度和环境标准制度。现今预防原则先已被公认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首要原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国在处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几乎都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然而以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却使人类付出了更惨痛的代价。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将环境政策的重心从末端治理转移到事先预防,并在环境基本法中规定了一系列的预防类制度,落实预防原则。大陆《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把重心放在预防类制度上,以体现预防原则。制定于2002年的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基本法》是人类跨入21世纪后颁布的第一个环境基本法,该法预防类制度的规定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原因如下:首先,台湾的《环境基本法》制定于2002年,该法在制定过程中,吸收了美、德、日等国先进的立法理念与体例,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顺应了循环经济的浪潮,这使该法的很多规定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大陆的环保法制定于1979年,1989年虽作修订后至今,但均在1992年第二次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前,其立法理念仍然停留在末端治理的阶段上,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台湾地区《环境基本法》对预防类制度的规定可以为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提供借鉴的范本。其次,大陆和台湾地区本是同根生,同文同种,共为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现在两岸经贸关系十分密切,人员往来也日益增多,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和投资基地,衍生出很多环境保护问题。学习台湾《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经验,使两岸的环境保护法律得以沟通和协调,并以此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之际,对台湾地区的《环境基本法》予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二、环境规划制度环境规划是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基本任务和措施的规定,环境规划制度是环境规划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作为环境保护的预防类制度,环境规划制度是最适当且最能实现预防原则要求的一种制度。环境规划制度标志着国家的环境政策已从消极的“污染防治”跨越至积极的“环境管理”。台湾《环境基本法》第一章总则第7条对环境规划制度作了总的规定,“‘中央政府’应制定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策定环境保护计划,建立永续发展指标,并推动实施之。地方政府得视辖区内自然及社会条件之需要,依据前项法规及环境保护计划,订定自治法规及环境保护计划,并推动实施之。各级‘政府’应定期评估检讨环境保护计划之执行情况,并公布之。”第二章规划及保护对环境规划制度作了具体的规定:第16条“各级‘政府’对于土地之开发利用,应以高品质宁适和谐之环境为目标,并基于环境资源总量管制理念,进行合理规划并推动实施。前项规划,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相关设施。”;第17条“各级‘政府’为维护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得视自然条件、实际需要及兼顾原住民权益划定区域,采取必要之措施或限制人为活动及使用。各级‘政府’应视土地使用及人为活动限制程度,予以补偿及回馈。”;第18条“各级‘政府’应积极保育野生生物,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湖泊、湿地环境,维护多样化自然环境,并加强水资源保育、水土保持,及植被绿化工作。”(一)《环境基本法》环境规划制度的特点从以上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的环境规划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环境规划遵循环境优先原则环境规划是一种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合理战略,牵扯的内容十分广泛。环境规划的制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各种利益,环境保护规划必须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如国土利用规划,其是从宏观角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较长时间内国土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所作的总体安排,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布局和步骤;人口、生产、城镇的合理布局;交通、通信、动力和水资源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等等此类。所以环境规划要考量到所涉及的各种利益,不能顾此失彼。制定环境规划的过程也就是衡平各种利益的过程,衡平即分出主次,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有取舍,有侧重。台湾《环境基本法》第7条和第16条均规定,环境规划的制定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适应,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环境生态保护应优先考虑,即环境规划应遵循环境优先原则。过去末端治理环境问题的失败,使许多国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须提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程度上,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出现矛盾时,环境保护优先。环境优先原则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已在环境法规中肯定了环境的优先保护地位。台湾《环境基本法》规定环境规划应顺应了持续发展理念,遵循环境优先原则,无疑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符合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2、定期评估环境规划的执行状况《环境基本法》第7条规定各级“政府”推定实施环境规划,并应定期评估检讨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把评估的结果作为肯定政府绩效或作为环境规划修改的依据。这一规定就使环境规划具有了法律上的执行力和拘束力,环境规划并不仅仅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和调控作用。环境规划的执行力表现在环境规划制定出来后,各级主管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完成环境规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使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环境规划的拘束力表现在各级“政府”应定期评估环境规划的执行情况,评估结果是考量政府绩效和环境规划是否应修改的依据。环境规划的执行力和拘束力使环境规划具有了法律上的强制力,这避免了环境规划制定出来后被束之高阁、形同虚文的情况,确保环境规划下达的目标和任务能及时完成,推动环保工作的顺利进展。3、规定自然资源规划制度《环境基本法》第16条、17条规定了自然资源规划制度。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自然界基因库的完整,并保存社会及人文环境资源及景观,《环境基本法》规定各级“政府”视自然条件及实际需要,分别划定若干自然保护区域,对保护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作总体规划。目前“政府”规划的各类保护区总面积非常之大,约占台湾陆域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为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区内限制某些人为活动,这会对原住民的权益带来侵害,因此,《环境基本法》又规定,“政府机关”应对受限制着的权益给予一定的补偿及回馈,以体现公平正义。自然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基本法》规定了自然资源规划制度,注重自然资源的保育。这一规定对确保生物多样性,从而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环境保护法》第4、12、22、23、24条对环境制度的作了规定。《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规划制度规定的比较笼统,还停留在宏观阶段,规范性较差。从已有的规定来看,环境规划主要还是针对污染防治,对自然资源的规划并没有提及。环境规划的理念依然是末端治理,没有贯彻了持续发展理念,体现环境优先原则,并且《环境保护法》没有规定环境规划的地位和相应的法律保障措施,导致环境规划的指标每年都无法完成。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的规定,环境规划应遵循环境优先原则,增加对自然资源的规划,并建立环境规划的定期评估制度,以保证规划能按时完成。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开发建设或其他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供有关审查批准等一系列行为规则的总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出现在1969年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其后被很多国家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是运用科技手段对环境影响做出的科学评价,具有预测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体现了预防原则,被认为是预防类环境制度的支柱。台湾《环境基本法》第24条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中央政府’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预防或减轻‘政府’政策或开发行为对环境造成之不良影响。”同时该法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共参与制度也作了规定:第11条“各级‘政府’得聘请环境保护有关之机关、团体代表及学者专家备供谘询。各级‘政府’得邀请有关民众与团体共同参与加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第29条“‘行政院’应设置‘永续发展委员会’,负责永续发展相关业务之决策,并交由相关部会执行,委员会由‘政府’部门、学者专家及社会团体各三分之一组成。”;第34条“各级‘政府’疏于执行时,人民或公益团体得依法律规定以主管机关为被告,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一)《环境基本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1、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开发行为和政府政策《环境基本法》第24条明确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一般的开发行为和政府政策。一般的开发行为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建设行为,包括工业、交通、水利、农业、旅游等建设行为,这些开发行为在动工之前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很多国家和地区环境法规中都对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作了规定。除此之外,台湾《环境基本法》把政府政策也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从环境的整体性和人类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来说,政府政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一般开发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重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事件都很多是由于政府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政府政策不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往往是长久性、整体性和难以恢复性的。因此,比起一般的开发行为,把政府政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更具有实际意义,更能体现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预防环境破坏的功能。另外《政府政策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办法》对应当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的政策作出了具体规定,包括工业政策、矿业开发政策、水利开发政策、土地使用政策、能源政策、畜牧政策、交通政策、废弃物处理政策、放射性核废料之处理政策和其他政策。规定这些政府应当进行评估的标准是政策可能使环境负荷超过当地涵容能力,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危害国民健康或安全,危害自然资源之合理利用,改变水资源体系,影响水质及妨害水体用途,破坏自然景观之和谐性,其他违反国际环境规范之要求,或有碍环境生态之永续发展。2、注重公共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公共参与是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等活动之中,并有权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使得该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环境法中的公共参与原则是一国政治活动民主理念在环境管理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承认,如美国在196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确认了公共参与原则,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予以落实。台湾《环境基本法》第11条、29条也对公共参与原则作了规定,公共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涉及到每个人,公共参与环评保证了环评决策过程的透明,结果的公正。另外《环境基本法》第34条规定了环境诉讼制度,环境诉讼是实现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律保障。当环境决策机关剥夺了公众参与的权力,或者决策机关没有慎重考虑公众的意见,或公众对环境决策机关的最终结果有异议时,公众可以基于法律的规定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要求司法机关对决策机关的行为进行审查。因此,环境诉讼是实现公共参与的重要救济手段,真正使公共参与环境决策落到实处。《环境基本法》对公共参与原则的规定,保证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公开,环评决策结果符合公众的利益。(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13条,从该条规定来看,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只限于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规划并没有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这不能不说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大缺憾。很多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都是由于政府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如当年政府积极发展十五小企业,即小造纸、小制革、小燃料、小土焦等,造成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现在我们认识到这些企业污染严重,主张取缔。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些污染企业仍屡禁不止,对环境构成极大地威胁。比如近来出现的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就与太湖周边的乡镇企业污染有密切关系。大量的污水排入太湖,致使水中磷氮过量,造成蓝藻暴发。太湖被污染,自来水无法饮用,无锡市上百万居民上街抢购纯净水。只有对政府经济开发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才能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另外《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公共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出具体规定,第6条笼统性的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这条规定远不能满足使公众真正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因此,建议在《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的规定,首先扩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将政府的宏观决策纳入评价的范围,并具体规定哪些政府政策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具体标准是什么。对公共参与环境评价作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确实保证公众的参与权,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四、清洁生产制度清洁生产制度是贯彻污染预防原则的又一重要环境管理制度。清洁生产意为“更清洁的生产”,是采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通过清洁工艺技术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制造出清洁的产品。清洁生产本质为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的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清洁生产制度是清洁生产在立法上的体现,是清洁生产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台湾《环境基本法》第5条对公民个人在生活领域消费绿色产品进行了规定:“人民应秉持环境保护理念,减轻因日常生活造成之环境负荷。消费行为上,以绿色消费为原则;日常生活上,应进行废弃物减量、分类及回收。人民应主动进行环境保护,并负有协助‘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措施之责任。”;第6条规定了进行事业活动的清洁生产要求:“事业进行活动时,应自规划阶段纳入环境保护理念,以生命周期为基础,促进清洁生产,预防及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及其他有益于减低环境负荷之原(材)料及劳务,以达永续发展之目的。事业应有协助‘政府’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措施之责任。”;第37条规定了从事清洁生产和其他环保事业的鼓励措施:“各级‘政府’为求资源之合理有效利用及因应环境保护之需要,对下列事项,应采适当之优惠、奖励、辅导或补偿措施:一、从事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之保护。二、研发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及生产清洁产品。三、研发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四、再生能源之推广及应用。五、研发节约能源技术及设置节约能源产品。六、制造或设置污染防治设备。七、为环境保护目的而迁移。八、提供土地或其他资源作为环境保护之用。九、从事环境造林绿地。十、其他环境保护有关事项。”;第38条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各级‘政府’应采行必要措施,以促进再生资源及其他有益减低环境负荷之原(材)料、制品及劳务之利用。各级‘政府’之采购,应以再生资源制品及环境保护标章产品为原则。”(一)《环境基本法》清洁生产制度的特点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清洁生产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定了公民个人的绿色消费责任《环境基本法》第5条规定了公民的绿色消费责任。公民的消费行为和日常生活,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环境基本法》规定公民应以绿色消费为原则,对废弃物减量、分类及回收,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倡导公民绿色消费、购买清洁产品,不仅可以减少日常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生产清洁、对环境污染少的产品。公民消费行为的改变,可以促使企业自觉改进技术,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危害。因此,公民绿色消费可以较低的成本推动企业实行清洁生产。2、规定了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环境基本法》第6条明确规定了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企业进行活动时,应自规划阶段纳入环境保护理念,以生命周期为基础,促进清洁生产。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应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预防或减少污染的产生,节约与回收可再生资源。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对企业清洁生产责任的规定是清洁生产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了从生产源头控制或避免污染产生的理念,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过去被动末端控制污染的手段,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要予以避免或减少。清洁生产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仅在产品的生产阶段,采用清洁原材料和清洁的生产工艺,同时对可再生资源要回收循环利用。3、规定了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环境基本法》第37条规定了“政府”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为了有效的推行清洁生产,《环境基本法》规定了对从事研发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及生产清洁产品,研发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再生能源的推广及应用等行为给予一定的优惠、奖励或补偿等措施。政府对从事清洁生产给予鼓励,能有效的促进企事业更加积极的研发和推行清洁生产技术。4、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环境基本法》第38条规定了“政府”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清洁生产不仅仅是对公民个人和企业的要求,政府也要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促进可再生资源或其他有益于减低环境负荷原材料的使用。这些措施包括制定有利于清洁生产的政策、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的技术信息和技术支持、优先购买清洁产品等。(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虽然2002年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生产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但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这一制度明确规定,因此,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借鉴台湾《环境基本法》,对清洁生产制度的有关内容作出规定,包括企业的清洁生产责任、公民个人的绿色消费责任、政府推动清洁生产的责任和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并引进循环经济条款,使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料来源到废物回收能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的系统,实现无废物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五、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准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其主要内容是技术要求和各种量值规定,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具有政策的期待性,对于申请环境开发或利用行为,自要超过了环境标准数据的规定,申请者即可清楚的得知其申请行为无法得到许可。预防原则在事务上的体现,就是各种环境标准的设定。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集中在第25条:“‘中央政府’应视社会需要及科技水准,订定阶段性环境品质及管制标准。地方‘政府’为达成前项环境品质标准,得视其辖区内自然及社会条件,订定较严之冠之标准,经‘中央政府’备查后,适用于该辖区。各级‘政府’应采必要措施,以达成前两项之标准。”(一)《环境基本法》环境标准制度的特点从条文可以看出,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1、环境标准的制定具有阶段性《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中央政府”应以社会需要及科技水平为依据,订定阶段性的环境品质及管制标准。环境保护及环境品质的提升,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环境标准须分阶段制定。不同阶段依据客观情况,制定不同的环境标准,这样才更能体现环境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环境标准的制定遵循地区差异性《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地方政府”可以依据辖区内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制定较严格的管制标准,经“中央政府”备查后,适应于该辖区。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人口数量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些地区这种差别是相当巨大的,因此环境问题与地区关系密切,制定环境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标准。如果忽视地区差异性,片面追求环境标准的统一,反而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台湾《环境基本法》环境标准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地区差异性。3、规定“政府”达成环境标准的责任《环境基本法》第25条规定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以达成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法律化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一经颁布,就具有法律强制力,必须严格予以执行。为保证环境标准的实施,各级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实施环境标准的措施,达成环境标准的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二)对大陆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启示《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集中在第9、10条,具体规定了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两个层次,横向上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两类。《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并具有合理之处,但台湾《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标准制度的规定对《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环境保护法》应明确规定环境标准应分阶段制定,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标准。其次环境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地区差异性,大陆地广辽阔,东南西北差异很大,不同地区应实行不同的环境标准。最后,应规定政府为完成环境标准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环境标准未完成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注释】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金瑞林、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吕忠梅著:《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金瑞林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汪劲著:《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黄明健著:《环境法制度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环保产品策划篇5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下午好!

很高兴看到这么多全国各地的朋友能参加我们的峰会。大家都是高管,工作很忙,为什么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参加这个会议呢?而且有这么多朋友参加。我想归根到底,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化了,药越来越难做了。

今天,铂策划想借这个机会跟诸位探讨一下,为什么药越来越难做了,怎样做才能越做越轻松,这是战略层面的事情;另外还想给诸位交流一下,我们最近的营销实务方面的思考,怎样提升我们产品的营销绩效,怎样吸纳最新的营销思路。

首先来说环境的变化。我们铂策划发现,2000年以来,近4年,全国各地几乎没有一个新的otC、保健品品种能迅速做大,做到全国去。这里面当然有深刻的原因,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重大的变化。

第一,政府管理层面上,近年来一直在加强对行业的监管。近年来,主管部门通过了处方药与otC的分类办法,通过了药品招标政策,连续多次进行药品降价;此外对生产企业的强制性Gmp认证、对商业流通单位的GSp认证,整合食品与药品管理部门;对企业广告投放监管的加强……政府通过的各类措施,不但提高了行业规范程度,更提高了行业竞争的壁垒,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退出竞争;

第二,从工业、商业的角度看,同业竞争正日趋白热化。从竞争态势上说,当前药业的大型企业已形成了竞争垄断的态势;从产品上说,当前存在的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倾向,仿制药众多,创新药、独家品种少,导致恶性价格竞争,挤压工业利润;从商业渠道来说,新的流通巨头、大型连锁终端正在快速出现;而传统的招商制,因为缺乏互信机制正趋于没落;从营销战术来说,近年来,随着直销、会务营销、服务营销等新模式、新形态的出现,也导致竞争加剧;

第三,媒体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媒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报纸厚了,电视节目多了,这意味这同样的广告版面、时段,现在消费者有效接受到的信息降低了。同时,广告费却直线上升,从1998年到现在,千人成本上升了6倍之多;正是基于这种种因素,目前传统的广告营销风险增大了;对于做otC和保健品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第四,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通道变化。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媒体多了,消费者了解的信息通道过多,必然导致广告主效果的下降;即使消费者看到了我们的广告,现在有互联网、有众多不同厂家提供的不同说法,这些都导致消费者趋于理智,使他们对厂家的信息持怀疑态度,说服消费者行动的难度显著提升。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做成功的新otC、保健品品种是很少的,但失败的却很多。比如四季三黄软胶囊、脂必妥、汉林清脂、女人缘等。可以发现不管是药品还是保健品,采用传统广告轰炸模式的,成功的都不多。另一方面,实际上,做处方药的企业,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就是市场难做了,利润率下降、新产品推广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根本原因是,随着竞争日趋激烈,行业环境变化了、市场门槛提升了,因此导致利润率下降、新品推广难度增大。暴利——资本进入——竞争激烈——正常利润,这个规律是适合所有行业的规律,我们药品、保健品行业同样不能例外。

药品行业能不能做?

既然行业难做了,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做呢?我想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因为药品保健品产业是个门槛相对较低、利润率相对较高且比较稳定的产业。在美国,药品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多年来稳定在18%左右,保健食品产业的利润率也达到15%左右。这样具有稳定且较高利润率的产业并不多。

其次,药品保健品产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因为不管时展到什么程度,人们永远都有健康和长寿的心理需求。这是药品保健品产业存在的永恒基础。

最后,药品保健品产业,近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率;以otC药品为例,2003年我国otC增长率达到11%;远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平均增长率。而我国的保健品产业年销售额也达到500亿元以上,到2010年,估计可以增长到1000亿元的规模。

正因为这些原因,药品保健品产业仍然是充满希望和有活力的产业。越来越难做不是市场的错,而是我们没有能够适应变化。

建立战略导向观念

既然行业充满希望,但为什么我们在这个行业感觉到越做越累呢?越做越累是因为我们一直以短期利润为导向,忽视了竞争优势的建立;是因为我们缺乏清晰的战略,也就是缺乏能够让我们在将来越做越轻松的规划。

怎样才能越做越轻松呢,而不是越做越累呢?那就需要建立壁垒;让我们远离竞争,或者让竞争对手无法和我们竞争。我们铂策划总结,对于otC药品、保健品来说,清晰的战略无非以下几种:

1.产品领先战略。就是能够开发出技术领先品种、独家品种、具有良好市场推广前景的品种;国外的大制药企业,能成为药品产业领导企业的,多数奉行产品领先战略,比如辉瑞等。我们中国药企研发能力薄弱,纯技术领先,是困难的;但不等于我们中国企业不能做产品领先战略。我们完全可以依据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跟踪国外信息、利用国家对中药产品的扶持政策,开发出一些适销对路的独家品种。比如“白加黑”、“丹参滴丸”、“坤泰胶囊”等;

2.渠道领先战略。渠道领先战略,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比如北大维信的“血脂康”,在国内最早通过学术推广做降血脂产品,目前已经成为市场领导品牌;

3.品牌领先战略。比如六位地黄丸是很普通的品种,但宛西制药通过品牌运作,让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在该市场上遥遥领先;

4.媒体领先战略。这种策略最成功的应用者就是橡果国际。他们多年来一直在做电视购物,能够购买大量的低价时段,远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所以他们做得很好。还有就是脑白金,脑白金能够投大量的广告,原因就是采购媒体的价格比较低。

5.队伍领先战略。像中脉科技、安利国际这些企业,主要依靠直销来做,他们的队伍自我复制能力、队伍管理能力超过一般企业,所以就能够获得快速的发展。

如果我们知道了建立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远离竞争的方向,我们其实可以有很多产品能够做得更好。长甲集团的百消丹曾经连续几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可惜后来,因为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在药健字产品取消后,错误地申报为保健食品;再加上集团对保健品行业信心的丧失,这个曾经非常畅销的品种已经停产了。

与此相反,立钻牌铁皮枫斗晶一直在缓慢而又仔细地做市场,经过多年地耕耘,尽管没有大规模地广告投放,没有能够覆盖全国市场,但也取得了销售额的持续上涨,目前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亿元以上。

立钻牌铁皮枫斗晶和百消丹的对比,可以知道,药企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领先的也会落后;落后的也能成为领导者。这就是战略和根据战略制定目标、稳步落实的力量。

清晰企业运营思路

在目前的环境下,我们要做大,要持续领先,就有必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铂策划认为,这种思路应该基于:

清晰的战略。应有清晰的、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以及对实现战略目标步骤的恰当分解;

正常的预期。既然竞争激烈,既然其他行业都需要较大规模的投入,较长的投入回报周期,那么我们药企同样应该从“暴利”的浮躁心态中走出;用平常心来做事;

转变旧观念。市场正激烈变化,环境越来越恶劣,运作新产品,投入产出期不能避免会逐步拉长;我们应该适应环境的要求,转变旧的观念,积极适应新的变化;

专业化运作。由于竞争激烈,以前单单依靠经验来运作已经不适合市场需要,必须通过专业的合作人、专业的合作伙伴、专业的方式方法来做事,而且要能够将事情做到精细。

新产品营销怎么做?

企业怎样才能持续发展、怎样才能不断上规模呢?很大程度上我们需要通过运作新产品来实现。然而,因为成功概率很低,新产品营销的风险非常大。怎样才能正确地、低风险地运作新产品呢?

铂策划认为一个成功的新产品上市,必须经过产品立项、产品评估筛选、通过筛选后的改造、选择上市时机、模式设计、上市策划、样板运作、全国推广等几个步骤。

一个新产品的推广,我们最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产品筛选。有大量的事实表明,错误的产品筛选,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失败。我们铂策划总结了一套产品筛选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是基于市场对产品进行评估。一个产品具有两面性,一个是市场属性,一个是自身的属性。

市场属性的研究,可以分为市场容量研究、消费趋势与消费者态度研究、竞争分析、市场成熟度研究、政策与外部环境研究。市场属性与产品无关,无法改变,但市场属性往往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近年来,操作降血脂类保健食品、otC药品多数不太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市场属性决定的。

另外一个是产品的自身属性,比如产品的功效、商标、专利、市场保护期、批文中规定的产品功能、产品荣誉和光环。这些因素对于产品的成功,也非常重要。比如产品的功效,决定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商标、专利、保护期等决定了是否独家垄断、垄断多久,这对于需长期投入的产品非常重要;产品获得的荣誉和光环,对于市场营销非常有利。一般来说,产品的自身属性,能够通过策划、公关、研发等手段来改进。产品的自身属性并不能决定营销的成败,但往往决定着营销绩效的好坏。

我们通过对新产品市场属性、自身属性的分析,往往能够得出结论,是否可以做。这个阶段是新产品营销中最最关键的因素——大量失败的新产品,往往都是前期分析工作做得不够;即使做得很成功的品种,实际上也能够通过改造产品自身属性,来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

一个新产品通过了产品筛选,根据分析进行了适当的产品改造,那么就应该根据市场成熟度分析,确定产品的上市时机,时机确定了,就可以根据市场属性、产品特点,决定产品营销的模式;模式决定了就能够进行针对性的上市策划;初步策划结束后,可以选择恰当的区域、时机启动样板市场,以对营销模式、策划、方案进行验证,寻找出最佳的上市方案。

一般情况下通过3-6个月的样板市场运作,就能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营销方案,这时候,就可以在全国进行推广啦。

铂策划注意到,最近几年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成功上市的新品种是很少的。我们认为最大的原因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现在对产品评估、上市策划、市场操作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但很多企业要么单靠热情、要么单靠经验,而市场却要求我们用更专业、更精细的方法去运作。“谨慎论证、大胆尝试、控制风险、快速反应”是我们对新产品推广企业的建议。

知名产品的再提升

铂策划发现,近年来,otC保健品的生命周期不断拉长,脑白金的生命周期达到7年、昂立一号12年了,otC药品的生命周期也拉长了,比如斯达舒、白加黑都达到了6年以上;双灵固本散也做了8年了;21金维他已经上市20多年了。

不但老名牌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拉长,而且不少老产品通过持续运作、改变思路,销量也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态势。

21金维他上市20多年了,按照传统的产品营销理论,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到头了。然而通过转变思路,2001年销量8千万的产品,2004年销量突破7亿元。双灵固本散(原中华灵芝宝)从药健字转变为药品后,近几年销量节节攀升,仅在上海市场2004销量就突破了1.5亿元。

铂策划认为,随着营销环境的变化,那些一度辉煌的老知名品牌已经成了企业弥足珍贵的资源。对于拥有这些优质产品品牌的企业来说,与其费力地推广新品牌,更现实地选择是更新观念、重新提升老品牌产品。

全国的药品企业,拥有大量这样拥有良好基础、巨大潜力,却没有做得更好的传统知名产品,这些已经具有一定历史、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老产品,只要企业能够放开眼界、开阔思路,大胆尝试新作法、新战略,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拥有了这些宝贵的产品品牌,就拥有了把产品做大的机会和把握。但遗憾的是,很多药企,因为自身营销能力、营销思路的限制,虽然拥有良好的产品资源,却干着“拿着金碗要饭吃”的事情。

对于老产品的再提升,铂策划认为,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样需要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营销;只有做到了专业化、精细化,才能大大降低市场营销的风险。老产品的再提升,同样需要经过专业的评估、同样需要经过专业的定性等市场研究、同样需要经过专业人士的策划工作、同样需要精细的市场运作——最好先通过样板市场运作,然后再向全国扩展。

很多企业家对于是否花大力气做老产品的再提升,总是犹豫不决。这就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们营销手段有没有发展空间?有没有做到位?我们的队伍老化了吗?我们的思路僵化了吗?我们的工作做到十分精细了吗?我们的产品消费者需要吗?为了考虑清楚了这些问题,还可以引入专业的营销咨询合作伙伴,帮助自己做决定。

铂策划提示这些拥有优质产品资源的企业,首先是走出经验的误区;其次是用专业的方法做事,并且把工作做得精细;只要开阔思路,工作扎实,产品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营销发展的几个新方向

铂策划在长期研究中国otC保健品的过程中间,发现我国的otC药品保健品营销,具有几个明确的趋势,希望能够和药企分享。

一.品牌化。不管企业还是产品,品牌都是通过营销能够获得的最有价值的资产,在清晰战略指导下的品牌化运作,已经成了众多药品企业再创新辉煌的必经之路;

二.服务化。消费者购买了我们的产品,归根到底是为了购买我们产品的效果,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服务、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已经成了形成差异化、形成消费者忠诚度的硬件;服务甚至比产品还重要,对于高价位的产品更是如此;

环保产品策划篇6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策划;文化习俗;运用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成熟与竞争日益加剧,房地产营销策划已逐渐为整个行业特别是开发商所重视。专业性房地产营销策划机构发展势头迅猛,各种营销理念粉墨登场,其中既有成功的典型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探求成功秘诀,对其进行文化习俗分析,这样的分析很重要。

房地产营销策划通常是指房地产企业以经营方针、目标为指导,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资源分析,找出机会点,选择营销渠道和促销手段,经过创意将物业与服务推向目标市场,以达到占有市场目的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企业与房地产商品以及消费者之间谋求达成共同信息,形成某种制度的过程,是培育消费者对该公司产品产生偏好的博弈过程。房地产企业为达到预定的市场营销目标,从新的营销视角、新的营销思维出发,形成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创意,这种创意必须被目标市场消费者普遍接受。消费者一旦接受该公司创意,就意味着对该公司产品产生偏好,公司与消费者在产品上达成一致,产生共同信息,形成一项制度,占领了目标市场。

一、文化运用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思潮、文化、时尚不断涌入,促成消费者众多不同的审美偏好,这为房地产策划提供了大量素材。概括起来,策划中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主要有:

(一)传统文化

以大文化为例,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视人际关系、重视家庭、孝敬长辈,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等特点。传统文化在房地产营销策划过程中,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以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能被受众理解并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取得最大的诉求效果。比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儒家、道家文化两千多年的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崇尚和谐、注重等级秩序、家族观念比较浓厚等等,这种价值观念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祥和等。营销策划应着眼于消费者的特点,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唤起他们的美感,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二)文化运用

房地产营销策划者应善于发现传统文化,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策划中的传统文化运用包括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文化筛选、传统文化创新。

鉴于传统文化的生命周期不同,每一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目标消费群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所吸引的目标消费群也是不同。因此,应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对目标消费群的消费观念有着重要影响,且其生命周期不短于房地产营销的合理期限的传统文化,从而获得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以血缘传承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之下衍生,其精华是以血缘传承为载体的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可以说,宗族和家族观念已经渗透到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细胞之中,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随着改革开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空前剧烈的变化,人们对心灵安顿和精神休息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家族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不期然地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重要途径,这点在房地产策划中得到很好的凸显。这对中国广大恋家的人群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

中国有着浩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更是数不胜数。从众多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中选出极优传统文化,在房地产营销策划中加以应用,应与房地产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内部资源分析以及机会分析相结合,从而找出对于房地产营销策划有用的传统文化,进而为营销策划方案提供一个良好的方向。

二、文化习俗在策划中的体现

(一)文化的利用

房地产,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加设备器具的组合,它已经成了业主本身的追求、业绩、理念、归宿甚至一种精神的映射。房地产文化营销的操作,可以发掘历史渊源和传统,塑造楼盘的品种和个性,渲染楼盘的艺术氛围和情调,以迎合特殊消费群体的心理和物质需求,并以此提升产品的价格。文化品牌又可以细分为三种,即人文文化牌、金融文化牌和商业文化。一张张“文化牌”无疑提升了楼盘的价值,也说明了房地产产业正不断走向成熟。这不仅使房地产产品的品位提高了,对居民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环保是共识

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已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一切环保举动都有可能的到民众的支持,环保意识已经成为众多民众的消费观念。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正是这种认识的总结,尽管民居风格各异,但从选址、布局到环境设计及用材,无不体现这种朴素的生态精神。这种精神都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是居民的一种共同信息,是一种固有观念。

环保意识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映射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是消费者消费观念中的刚性制度。一旦策划以该制度为基础,就意味着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就物业及其服务已经具有共同信息、策划风险、策划成本人人降低。

(三)风水文化

中国传统民居在选址、朝向、房间布局等多方面都很讲究“风水”,是否符合“风水”的基本原则是众多消费者对物业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风水说诚然不一定完全科学,有关“风水”运用的观点也褒贬不一,但首先我们要承认它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固有观念。策划中充分考虑“风水”因素,并非为了要倡导“风水”问题不能一概否定,只要目标市场消费群有讲究“风水”的风俗,策划中就有理由考虑“风水”因素,要充分利用这一传统文化因素。

环保产品策划篇7

无论规模大小,营销规划都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如何使营销规划真正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效益,却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掌握其中的关键。

根据对企业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企业制订营销规划时普遍存在着以下缺陷:

1、缺乏专业性:营销规划的专业性体现在专业的部门、职能、人员和流程,但是很多企业往往都是由老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做营销规划,这种做法的成功取决于老总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判断能力以及必备的专业素质,风险很大,往往成败寄于一人身上。

2、成为空架子:很多企业的营销规划仅仅是走形式,制定出来并不是为了真正地执行,而只是表现企业做了这方面的事,在实际工作中要么是缺乏操作性,要么是随意变动,要么仍然是按照经验行事,制定出来的营销规划根本不起作用。

3、数据不准确:营销规划作用不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数据支持,一种是具体的数字,另一种则是发生的现象,企业做营销规划时对这两方面的信息往往了解不精确、分析不准确,从而造成营销规划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

4、缺乏策略性:很多企业制订的营销规划只是着重于具体的营销推广战术,对整体的营销策略思路不明确,市场的整体定位不清晰,造成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营销推广方向的严重问题,没有做正确的事。

5、缺乏系统性:就是整个营销规划缺乏整合,各个部分各自为战,没有在整体的营销策略思路和目标下做事,对营销工作的轻重缓急把握不准,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冲突,资源利用不合理,对突发事件也无法有效应对。

以上这些问题使企业的营销规划无法真正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反而被有的企业认为营销规划没用,因此本文将为广大企业提供一个如何做好营销规划的思路,使大家认识到营销规划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部分 做好年度营销规划的基础和保障

一、年度营销规划该由谁来做

年度营销规划该由谁来做?在很多企业的眼里,这肯定是老总的事情,包括老总自己也这么认为,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企业老总该做的其实只是营销策略的决策,而营销规划,应该交给专业的市场部门和人员来做,如此方能确保营销规划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1、年度营销规划的专业性:体现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专业性、对具体问题处理的专业性、工作流程的专业性以及不同部门整合的专业性,这些工作只有通过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做成。

2、年度营销规划是市场部的核心职能:在很多企业的发展初期是没有设置市场部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膨胀,单纯依靠销售部是不能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竞争终究会上升到策略的竞争,市场部的职能,就是确保企业能够具备专业的营销战略和规划能力。

3、必须建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没有设置市场部的企业,年度营销规划职能由老总自己制订,因此要做到专业的营销规划,就必须重组企业的组织架构,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设置市场部门,或者设立专业的市场策略规划人员,赋予专业的职能,承担起制订整体营销规划并且推动营销计划实施的责任。

4、组织体系的动态发展:在企业由小到大的过程中,营销规划的制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应该维持一种动态的发展,以适应企业竞争形势的要求。具体而言,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老总的精力放在市场一线,对市场也比较熟悉,营销规划主要是其自己制订,必要时可以配备一个助理;当企业的规模扩大,老总的角色定位相应发生转变,此时应该至少设立一个专门的市场职能人员,负责营销策略规划的制订和营销计划的推动;而当企业进入到成长阶段,企业应该设置专业的市场部门,配备在市场研究、传播、促销、品牌管理、策略规划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职能人员,负责为企业制订专业、系统的营销策略规划,并且有效推动计划的实施。

二、制订营销规划前应该先做什么

1、一份有效的营销规划有什么要求

(1)系统、完整的结构:一份专业的营销规划应该包括:对以往营销工作的总结、对营销问题的反应和分析、对宏观经营环境的分析、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对产品发展态势的分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对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分析、总体营销策略思路和目标的确定、系统的市场分析和市场定位、具体的营销策略、将策略转换成具体的营销计划、对营销计划的财务分析、对营销规划执行的评估和监控。

(2)充足的数据支持:硬性数据支持包括:总体销售额(量)、区域销售额、分产品销售额、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营销费用额(率)、市场铺货率、品牌知名度(忠诚度等);软性数据支持包括: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特点、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状况(营销政策、费用投入、销售状况、产品结构等)。拥有这些数据,企业就能够对市场形势和企业形势进行细致地分析,制订出针对性强的营销策略和计划。

(3)清晰的策略思路和目标:有效的营销策略一定是单一的,只有单一才可能易于理解和操作,利于抓住事情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才更有可能合理分配所有的资源,强化针对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策略的清晰性具体表现在市场的定位,也即不要妄想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而是只满足能给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的消费者的需求,并在清晰的市场定位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细分策略和营销计划。

(4)整合的策略系统:清晰的策略和有限的资源需要通过整合来加以保障,也就是在整体营销策略思路指导之下,对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这四大部分策略系统进行整合,同时在具体的营销推广方面也要进行相应地整合,使各项资源围绕统一的策略和目标进行合理安排,并且强化企业的推广力量和效果,提升品牌的渗透力度。

(5)有效的战术转换:营销策略为企业的成功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保障,着重的是做正确的事,而要使策略真正发挥效果,必须要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重点在于通过富有创意的手段使企业达到策略所要求的效果,其关键要求是正确地做事,否则再优秀的策略也无法使企业赢得优势。

(6)有条理的实施步骤:营销计划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的运作过程,一方面通过对各环节的合理安排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有效应付突发事件的产生,做到有计划地应对变化,不至于丧失机会或者遭受风险;同时也利于企业对营销策略和计划的实施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调整。

2、如何达到这些要求

(1)系统、完整的结构:要求专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的格式来制订年度营销策略规划,同时企业领导也必须按照要求来审核营销规划报告。

(2)充足的数据支持:要求专业人员在营销规划中的每个结论或计划都要有相应的硬性或软性数据来加以支持,而其中关键的是企业领导更应该用以数据说话的要求对营销规划报告做出恰当的评估,现实情况有很多企业领导一方面要求下属做结论要由数据,但另一方面做决策时却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进行,没有考虑专业人员或部门提供的有利依据,这样往往就在企业内部留下了一种消极的情绪:市场专业人员认为自己做出再好的营销规划也没用,除非刚好符合老总的想法,否则还是老总自己说了算,因此在做营销规划时只是敷衍了事,从而使营销规划失去了其严谨性和专业性。

(3)清晰的策略思路和目标:这是一个战略方向问题,往往取决于企业老总的意识,在现实中表现为专业化和多元化之争、品牌渗透和品牌延伸之争,其中最本质的因素是企业盈利的时效性和最大化,只要眼前有最快、最大限度挣钱的方法,企业往往做出有悖于原有营销策略目标的决策,使未来的发展规划模糊化,特别容易造成经营方向以及品牌管理的混乱。

(4)整合的策略系统:这点需要企业设立恰当的组织形式来加以保障,市场部与销售部、总部与分部等各部门内或之间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冲突和评估标准,要使营销策略规划正确执行,就必须要先整合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业务流程和沟通要求,然后才能保证营销计划在实施中的整合效果。

(5)有效的战术转换:关键是要求市场专业人员充分考虑营销策略的可操作性,对市场的具体细节必须清楚,以及充分征求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使营销计划容易被了解和实施。

(6)有条理的实施步骤:要做到这点,一是需要对具体实施营销计划的各部门制订责任和权力要求,二则是市场专业人员必须要密切关注营销计划的进程,同步对相关执行部门进行指导和协助,对营销效果及时评估和调整,并及时向企业决策层汇报计划实施进度和状况,以此来确保营销策略目标的顺利达成。

3、如何确保市场专业人员可以做出有效的营销规划

评估一个市场专业人员的标准和评估销售人员的标准截然不同,销售人员有非常明确的指标:销售额,而市场人员的评估则很难用硬性指标来评估,基本上是采取上级主观判断的方法,但是对于整个企业而言,如何评估、激励和保证市场专业人员做出一份有效的营销策略规划报告呢?

(1)建立年度营销规划制订的流程:通过必要的流程来确保一份有效的营销规划报告包含必须提供的内容,使营销规划至少在数据提供和整体策略方向上没有大的出入;一个良好的规划流程主要包含:数据收集和分析(销售数据、财务数据、市场数据、竞争数据等)、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对现有运作状况的描述、对现有问题的分析、以往营销工作的系统总结、对市场形势的描述和分析、对竞争形势的描述和分析、营销总体思路和目标的确定、营销4p策略的制订、营销计划的制订、营销财务分析和控制、营销计划的执行配合等。

(2)建立营销规划制订和实施的沟通规范:营销策略规划报告的制定过程中,市场专业人员需要得到各个部门的支持,比如市场调研部、广告部、销售部、销售办事处、产品研发部、财务部以及企业高层领导等多个部门和人员,这个过程的效率高低对企业的整体运作由相当的影响;要保证这个过程的高效,除了在企业内部营造团队协作的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在各部门的协作之间建立责任制度,在业务流程的串联中使各部门能够正确完成自己的工作,避免企业内部经常出现的扯皮现象,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第二部分 年度营销规划的核心内容

一、年度营销工作总结

1、销售业绩的回顾及分析

(1)销售业绩的回顾是对即将结束年度的一个盘点,使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整个企业的运营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对完成目标的情况也做一个对比,表现企业的发展程度。

(2)销售业绩的回顾内容包括:年度累计销售额、月度销售曲线、各季度销售额的对比、区域销售额及对比、各销售办事处的销售对比、年度销售额完成率、年度销售额增减率、与历史同期销售额对比等。

(3)对销售业绩的回顾是为了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企业销售增减的因素,为下一步的营销策略规划提供依据。销售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月度销售的趋势状况、各季度销售差异的原因、各区域销售差异的原因、各销售办事处销售差异的原因、年度销售增减的原因等,从整体上对销售业绩变化的因素做一个简要的描述。

2、费用投入的回顾及分析

(1)对营销费用投入的回顾,重点是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状况,与年初的费用预算进行对比,由此来判断资金的使用效率,并计算出企业经营的销售成本。

(2)营销费用投入回顾的内容包括:营销整体费用投入、营销分类费用投入(广告费、业务费、经销商奖励、宣传品费、运输费等)、各区域的营销费用对比、各销售办事处的营销费用对比、各类产品的营销费用对比、总部与办事处分别投入的费用、媒体广告的投入费用等。

(3)通过对营销费用投入的回顾,可以分析出费用的使用效率和合理性,主要指标有:营销总费用增减率、营销费用与销售额比率、各分类营销费用的增减率等,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评价费用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出造成各类营销费用增减的原因。

3、产品的销售回顾及分析

(1)当企业拥有多个产品的时候,就有必要对每个(类)产品的销售情况给予关注和了解,以掌握不同产品在销售额和利润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各自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将资源集中于可以带来最大效益或者最大发展的产品。

(2)产品销售回顾的内容包括:不同产品的总体销售状况、各区域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对比、各月份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对比、各办事处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对比、与历史同期销售情况对比、不同产品的费用比率等。

(3)根据不同产品的销售数据可以进行以下分析:产品销售的aBC分析、产品的费用效率分析、各产品的发展趋势、产品在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分析、各办事处产品销售的差异化分析、产品品质的优劣定性分析等。

4、内部管理运作的回顾及分析

(1)内部管理运作主要是指对营销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情况进行总结,比如市场部与销售部的协作、总部与办事处的协作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主要业务流程的评估。

(2)对内部管理运作的回顾总结主要包括:销售办事处执行营销计划的情况、市场部对销售办事处的专业支持情况、销售计划部门与供应生产部门的协作情况、物流部门与办事处的协作情况、总部与分部之间的信息沟通情况等。

(3)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对营销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关键业务流程的时间和环节长短、不同部门沟通环节的多少、营销政策执行的速度、市场推广开展的时间、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市场信息流动的速度等。

5、上年度营销计划主要内容的执行情况

(1)对上年度营销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主要是对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这四个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进行回顾,重点是掌握整体营销活动对相关营销指标的影响情况。

(2)评估上年度营销计划成效的内容包括:产品对市场的渗透程度和扩张程度、新产品的投放效果、价格上涨、下降或维持对销售带来的影响、分销网络的建设情况、对经销商进行管理的效果、开展渠道促销对销售的影响、媒体广告投放对销售产生的影响、消费者促销活动对销售产生的影响等。

(3)在评估营销计划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在竞争形势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挖掘出影响销售的根本因素,为未来营销策略规划的制订提供坚实的依据;分析的重点是竞争对手,通过与竞争者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各环节的详细对比,找出彼此之间的差异点,确定导致销售差异的原因,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6、存在的问题描述及分析

(1)这是对企业整体营销活动中产生问题的综合描述,问题本身有可能就隐藏着解决方法,因此要了解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和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发现最根本的原因。

(2)营销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主要包括:营销人员问题、营销推广方法问题、营销资源问题、营销后勤问题、营销部门协作问题、营销组织体系问题等。

(3)每个问题可能都是互相牵连的,因此在进行分析是不能仅仅是“头疼医头”,而要从整体的角度系统分析,在整个经营链中找到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二、年度营销形势分析及预测

1、宏观经营环境分析

(1)宏观经营环境分析的主要是国内的经济形势和政策方向,对企业营销策略规划的作用因行业不同而有较大的区别,受宏观环境影响较大的消费品行业有:家电业、it业、制药业、保健品业、零售业等,而一般食品行业、化妆品业所受的影响要小于前几类行业,但是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决策依然举足轻重。

(2)宏观经营环境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国家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国家鼓励行业发展的政策、失业率和居民收入增减状况以及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等。

2、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这是一个判断企业目前可盈利多少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企业的资源投入方向。

(2)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内容包括行业市场容量和市场特征两大要素。在进行市场容量分析时,要列出历年行业市场容量的变化曲线,同时说明这个变化产生的背景,并且在一定数据支持下对未来2-3年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在对市场特征进行分析时,首先要从宏观层面上确定本行业的性质和特点,然后再对微观的行业竞争特点简要描述,勾勒出一个简单而又清晰的局面。

3、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1)对产品发展趋势的分析,实质是对消费需求趋势的分析,与企业的整体营销策略规划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是企业制定具体营销计划的基础,但是这个部分并不是直接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进行调研,而是对产品内部性质、外部形态和市场表现形式进行描述,反映着产品发展状态最直观的特点。

(2)产品发展趋势分析包含的内容有:产品内部性质、外部形态和市场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产品内部性质主要是品种、构造、内容、功能等核心要素,也是消费者最本质的需求;产品外部形态主要是包装、规格、形状等辅助要素,是消费者核心需求的外在表现;产品市场表现形式主要是产品进行售卖的方式,比如销售渠道、陈列方式、流通特点等内容,售卖方式取决于产品内部性质和外部形态,不同产品的售卖方式是不同的,这对于企业制订营销计划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4、竞争形势分析

(1)竞争形势分析的作用是树立企业标杆,通过与竞争品牌企业营销活动各环节的详细对比,发现自己与竞争品牌企业之间本质的差异,对本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最终赢得竞争优势。

(2)竞争形势分析首先是对竞争形势的描述,包括:市场的总体竞争特点、竞争品牌企业的界定、主要品牌的市场份额表现、主要品牌的区域表现、主要品牌的年度销售趋势、主要品牌的销售对比、主要品牌的广告费用对比等。

(3)其次则是从整体策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费用等各方面对竞争品牌进行直接描述,力争全方位地展现竞争品牌的营销活动,对竞争品牌的策略意图做简要分析,并且对竞争品牌在营销推广方式可能产生的变化做出预测。

5、企业发展状况分析(Swot分析)

(1)S—强势分析:主要是从营销组织、管理、资源、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等各方面来分析企业自身具备哪些强项,可以与竞争品牌的弱项或者强项抗衡,不过从许多企业实际的分析中,对优势的判断主观性很强,往往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这取决于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自我取悦。

(2)w—弱势分析:主要是从营销组织、管理、资源、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等各方面来分析企业自身具备哪些弱项,对弱项一般可以分析的较为清楚,但关键在于企业决策层是否能够真正下决心对弱项进行改造。

(3)o—机会分析:主要是从行业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品牌的市场盲点中挖掘,机会分析的难点是企业往往很难将自己认为的机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或者利益,很多时候这种分析只是在给自己鼓舞士气罢了,这时候对企业高层而言需要的是冷静的心态和客观的判断。

(4)t—威胁分析:更多的是分析竞争品牌给自己造成的巨大压力,很多时候企业可以为自己面临的威胁举出一大堆事实,但真正有用的还是需要与竞争品牌在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对比,这样才能从威胁中发现竞争品牌的弱势,把握住改变局势的机会。

三、年度营销整体策略

1、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

(1)这是对未来1年内企业发展的一个具体描述,包括销售目标、利润目标、市场占有目标、市场扩张目标和品牌发展目标。

(2)在企业总体目标下,还有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分类目标,包括月季度销售目标、区域销售目标、分产品销售目标等,以确保能按步骤最大可能地完成目标。

(3)制订目标的难点在于如何做到既不遥不可及、又不唾手可得,要符合企业客观的发展规律,再结合一定程度的激励因素来考虑,因此一个有效的目标需要对市场环境、竞争品牌、行业规律、资源投入、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制订出一个现实的、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总体发展目标。

2、年度营销费用预算

(1)将费用总体预算放在这个部分,是因为费用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务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整体策略的制订,而企业的任何营销活动,都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开展。

(2)营销费用的来源是企业的流动资金,它的多少取决于企业整体资金投入的计划,最关键的也就是企业的战略业务方向,具体而言是由企业高层确定的费用投入比率来决定的。

(3)营销费用项目主要包括:广告制作费、媒体投放费、宣传品费、业务费、促销费、运输费等,对于各项费用应该占总费用的比例要合理分配,具体分配将依据整体营销策略来安排,这部分是放在营销计划制订内容中的。

3、整体营销策略思想

(1)整体营销策略思想是一种对如何达成目标的方向性描述,是站在整体的高度所做的系统性概括,它对各项分类策略起着整合、指导的作用。

(2)整体营销策略思想的产生,是基于之前企业通过年度营销形势的深刻分析,对如何开展营销活动赢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最终结论,它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前期基础工作是否严谨、专业和客观。

4、市场定位策略

(1)对市场的有效细分:这是市场定位策略的基础,市场细分的合理性决定着市场定位是否成功,所谓市场细分的有效性,指的是被划分的市场既能体现出某一相同性质的市场类别、又具备必要的市场消费容量、同时还能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接触,这样的细分市场才是有效和有意义的。目前最常使用的市场细分标准是人口统计数据,但是更有效的市场机会总是隐藏在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购买行为当中,这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了解。

(2)对目标市场的界定:从细分的市场中选出企业的目标市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企业总是想把同样的产品贩卖给所有的消费者,即便是做了市场细分,也总要多选择几个细分市场才满足。这里的关键在于企业需要对资源状况有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市场渗透和扩张策略之中抑制住产品延伸的冲动。在制订营销规划时,市场专业人员应该向公司老总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持。

5、产品策略

(1)产品定位:这是在市场定位前提下对产品策略方向的界定,也是产品对市场定位的具体表现,需要做到的是产品与目标市场的一体化,最常用的是以高、中、低三类不同档次的标准加以区别。

(2)产品类别组合:为满足目标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开发出相应类别的产品种类,具体的区别形式可以通过包装、规格、品牌等来表现,产品组合的关键是一定要以市场定位来确定产品线的长度和宽度,同时确立主导产品,并形成系列产品特色,合理控制产品种类和规格的数量。

(3)产品线扩张:是指不同产品种类的增加,这往往是企业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或者追求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企业在做这类决策时,一定要考虑资源条件、市场定位和品牌管理的问题,避免损害企业的经营核心和品牌价值。

(4)产品线延伸:是指同类产品规格、包装、品牌的增加,这是企业力图用一种产品来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的策略,产品线的延伸仍然是在专业化经营的领域,其关键在于以不同的品牌加以区分,将产品的价值转化到不同的品牌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和品牌系列。

(5)在营销规划报告中需要对以上产品策略做出具体的描述,其中必须强调整体营销策略思想是决定产品策略的唯一指导原则。

6、价格策略

(1)价格定位:这是依附于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作为整个价格策略的核心思想,它是制订价格政策的指导原则。在对价格定位时,最关键的因素是必须考虑竞争品牌的价格定位,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调整标准。

(2)价格组合:根据产品的种类、规格、包装、品牌等要素,可以制订出一套价格系列,这样是为了满足市场区隔的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同一种产品的目的是不同的,价格组合可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带来不同的盈利水平。

(3)定价策略:需要对企业的价格政策做一个总体的描述,是一个解释性的纲要性内容,作为整体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4)盈利空间:根据已有的价格组合体系,详细分析出每个产品、规格、包装或品牌的毛利水平,并汇总出综合的毛利水平,这样将为决策层提供一个非常直观的判断依据。

7、渠道策略

(1)渠道策略思想:这也是对渠道策略的一种方向性描述,反应的是最核心的策略原则,以对具体的措施进行指导和解释。

(2)分销网络建设:从分销网络体系的组合、层次、覆盖面等几个要素分析企业的渠道建设重点,并考虑分销网络建设的成本和效率,是整个渠道体系的基础和目标,决定着企业一系列渠道政策的制订方向。

(3)分销网络管理:对如何管理中间商做出描述,包括经销商的经营模式、对经销商实施的管理方法、对经销商进行整合等内容,其最终实施的成效取决于对分销网络特点的了解,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分销体系需要恰当的管理模式,对于这点应该予以清晰的表述。

(4)区域市场管理:这是对企业区域市场发展和扩张方向的描述,当然它要符合分销网络建设的目标,其作用在于更好地推动分销网络建设和管理,因此主要是对企业自身销售分支机构和销售队伍的管理要求,要制订出规范化的专业职能要求。

(5)分销网络推广:主要指针对中间商开展的推广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利益的激励来达成分销网络的建设和销售业绩的提升,要对推广策略思路和主要推广手段进行描述,作为渠道策略的战术支持部分。

8、促销策略

(1)整体促销策略:主要是确定促销推广重点和促销项目整合的策略思想,由于促销手段多样化,整合性便成了非常关键的因素,而整合的有效完成则必须要抓住重点,因此需要明确地对此做出描述。

(2)促销推广形式:主要包括媒体广告投放、消费者促销、主题推广活动、终端推广活动等,具体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确定不同促销推广形式开展的阶段,各项内容在总体推广活动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不同市场拓展阶段的促销重点。

(3)推广内容整合:最关键的就是确定市场的拓展阶段和具体目标,然后确定各阶段的推广重点,再确定各阶段的推广主题,接着在主题之下选择主要的促销推广方式,并以其为中心对其他促销形式进行整合,由此形成一套整体的促销推广方案。

四、年度营销实施计划

1、营销计划的目标

(1)目标的制订:包括营销计划的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在分类目标中,其实是对总体目标的分解,包括阶段性目标、区域性目标、分产品目标、硬性目标、软性目标等项目,需要进行细致的描述。

(2)目标的考核:这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关系着目标的完成程度,需要将各项目标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和人员,确定职责要求和权限分配,并制订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考核标准,以此来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

2、营销计划的具体方案

(1)产品部分:制订具体的如新产品开发、新产品上市、产品延伸、包装调整、增加品种规格等计划方案,准确落实产品策略。

(2)价格部分:制订具体的产品价格政策、确定何时涨价或降价、对市场上的价格体系进行调整等计划方案,使价格政策能配合市场的拓展。

(3)渠道部分:制订具体的市场网络扩展、对经销商的管理制度、重点区域市场的拓展、对经销商的促销方式等计划方案,完善渠道网络的建设。

(4)促销部分:制订具体的广告制作方案、媒体投放计划、消费者促销方式、整体推广活动主题和形式、终端促销形式等计划方案,并形成单独的执行文本。

3、营销计划的实施步骤

(1)确定市场拓展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提出营销计划的重点。

(2)确定营销计划各部分的实施进度,根据进度将计划方案的内容融入相应的市场拓展阶段。

(3)对不同市场拓展阶段中的各项营销计划方案进行整合,使它们都能在统一的目标和主题之下协调开展。

(4)最后按照市场拓展阶段制订出整个营销计划方案实施的时间、重点、主题、进度、评估、相关政策、执行部门等各个环节的内容。

4、营销计划的实施保障

(1)对营销计划执行内容的分配:由市场部门将整体营销计划传达给各相关部门,对各部门应负责的内容做出详细规定,并报各部门领导审批确定。

(2)对营销计划执行效果的考核:市场部门根据营销规划报告中确定的考核依据,定期对营销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负责与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及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营销计划的顺利进行。

5、营销计划的费用分配

(1)营销总费用额和费用率的确定,作为整个营销活动可支配的资金来源。

(2)营销各项目费用的分配比例:包括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媒体广告、消费者促销、渠道促销、主题推广活动、终端推广活动、业务费、运输费等。

(3)营销总部和办事处之间的费用比例,确定出分别由总部执行和由办事处执行的费用项目和比例。

(4)市场拓展各阶段的费用分配比例,根据营销策略重点做到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五、年度营销规划的财务分析

1、营销规划的成本分析

2、营销规划的销售分析

3、营销规划的盈亏分析

环保产品策划篇8

关键词:开发区;功能拓展区;战略规划;关键技术

abstract:Basedonmanyyearsofplanningpracticesandanumberofhigh-gradezonesplanning,combinedwiththelatestandmultidisciplinarytheoreticalandtechnologicaladvances,thepaperresearcheskeytechnologiesofstrategicplanninginthistypeofareafromthreedimensions,suchastheplanningmodel,planningcontent,andplanninglogic,discussestheplanningissuesthatmayarise,andputforwardforthecorrespondingscientificsolutions.

Keywords:Development;functionaldevelopmentarea;strategicplanning;key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工厂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为提高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高等级开发区,尤其是部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势必进入加速发展和功能提升阶段,面临着强烈的用地拓展和园区创新的内在需求。经过10-20多年的高强度开发,既有开发区用地扩张和用地性质变更的需求逐步提高,出现了具有血缘关系的“一区多园”、“飞地”、“卫星城”等各类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最近几年,跨行政区的园区开发模式不断涌现,开发区用地纳入乡镇用地规划审批的范畴之内,彰显开发区扩展的内在需求逐步提升。与此同时,随着用地审批、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品牌营销等政策和开发主题的变化,开发区用地开发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规划前期的项目策划纳入概念性战略规划的范畴,因此,产业专项规划逐步成为以空间规划为核心的区域战略规划的先锋。

另外,全球金融货币市场、国际贸易市场,以及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等在内的环境变动,开发区及企业均注重产品技术的升级,侧重自主品牌开发和新型产品,通过提高孵化器质量,加强新产品,包括节能产品、环保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开发,突出强调世界级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创新,并试图通过产业链的专项研究与倾力打造,完善工艺配套工程,从产业集聚区的角度,培育地方化、专业化的生产智库,使处于整体开发前期的园区规划面临规划内容和支撑技术的变化与升级。总体上实现由“节能环保”向“自主创新”的总体思路转变,实现由“成本最小化”向“效益最大化”的总体目标转变,实现由“招商式开发”向“策划式经营”的园区经营模式转变,实现由“扩张式开发”向“统筹式开发”的土地开发模式转变,循环经济园区的规划技术导则成为整个区域开发的核心技术。

规划模式的转变

(1)突出产业详细规划的核心地位。即作为高新区或经开区功能拓展的产业用地,甲方从开发初衷和整体开发效益的角度,率先考虑园区的总体产业开发导向,以实现与开发区的总体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建设用地与基础设施的有机对接,为开发区提供充足的生产用地和结构性平衡用地,以满足产业链延伸和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

(2)重视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即大面积的园区开发,将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甲方,无论是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还是大型的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均重视“开发”、“保护”与“治理”的长期稳定,以寻求长期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因此,需要立足产业选取,从“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循环经济园区设计”,以及“生产与生活用地的环境美化”等多个角度,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契合点。

(3)推行功能区划分的环境工程支撑。甲方对功能区的划分,既要求在环境过程设计的基础上,又要求突出“工艺流程的有机组合”、“景观元素的高效配置”,以求微观领域内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使经济效益服务于环境效益,并试图通过环境效益取得经济效益。原因是大范围内的园区规划建设,涉及的产业门类和细分产品较多,甲方将统筹考虑工艺对接与节能减排,以及环境工程与投资成本的多重需求,以充分显现低碳园区的概念内涵。

(4)园区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概念范畴。随着高新区的发展,尤其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开发区逐渐承担着“生产”和“服务”的双重功能。因此,高等级的工业园区规划正演变为城市规划,甚至是城乡总体规划。原因在于产业规划和环境设计涵盖了更为广阔的区域要素,以实现地区资源,包括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且在一定程度上,大面积的园区规划,将主导地区经济、社会、生态以及技术等关键要素,因此,城市规划的上位规划逐渐演变为具有严格逻辑关系的系列专题规划,以实现园区与城市功能的成功对接。

规划内容的深化

(1)产业详细规划倾向于细分产品的规划设计。从甲方角度考虑,一方面要求通过完整产业链的打造,提高地方产品的供给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并为细分产品的生产用地预留空间,为中远期的企业扩张和工艺对接设置便捷通道,这是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另一方面,要求掌握细分产品的市场信息,通过关键产品的培育,壮大包括研发、中试、生产、检测、营销等各环节,提高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纳入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链,以吸引更多的高端生产要素,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因此,强化细分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分析,并深入周边地区产业竞争格局的研究尤为重要,以寻找合理的产业链模块,并快速切入关键产品领域。

(2)工业细分领域的产品规划要求内容相对完备。从目前规划实践看,一般内容为思路设计、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开发策略四个部分。需要说明的是:

环保产品策划篇9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四)主要指标。力争到2010年,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十五种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比20*年提高25%左右;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8%以上。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3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控制在4.5亿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注:上述有关指标将根据“*”规划作相应调整)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

(五)重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六)重点环节。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

三、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

(七)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对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作出分析,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统计局、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

(九)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发展改革(经贸)、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

(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发展改革委要抓紧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的企业要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四、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十一)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十二)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十三)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

(十四)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十五)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各类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

(十六)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发展改革委要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按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供热体制和供热价格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

(十七)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适时出台燃油税,完善消费税制。积极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研究完善限制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政府采购目录要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

六、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十八)加强法规体系建设。要结合我国国情,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

(十九)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十)依法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环境友好企业活动,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

七、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确定一位领导同志负责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环保产品策划篇10

关键词:黑龙江;环保产业;发展对策;管理模式

一、环保产业的定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环境产业是在防止水、空气、土壤污染和噪声、缩减和处理废物及保护生态系统所提品和服务的部门,同时,也包括减少环境风险、减少污染程度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清洁技术、生产和劳务部门。

我国对环保产业的界定,一般认为环境产业的狭义内涵就是环保产业,即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主要由环保工业、环境工程与软件服务和自然生态保护产业三方面构成。

二、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分析

(一)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环保产业虽然已2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却相对滞后。从总体水平上看无论是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数量,还是环保产品的年收入总额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从地区分布来看,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单位的90%以上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4个城市,其中哈尔滨环保产业数量、从业人员数、产值、利润等4项指标均占全省的50%以上。

(二)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宏观调控乏力,存在多头管理、行业垄断现象。概括起来说就是法律资源配置匮乏;隶属关系复杂;缺乏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协调机制;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有效的监督管理。

第二,企业分散、规模小、缺乏竞争力。2003年,黑龙江省484家环保企事业单位中,大型企业仅占黑龙江省环保企业总数的5%左右。大型骨干企业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环保设备的生产上,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分散。

第三,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黑龙江省环保机械产品中,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产品不到4%,有35%左右的产品仅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科技含量低,产品粗糙,自动化控制水平低,生产低水平重复等现象严重。

第四,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公民的环保意识落后。目前,黑龙江省尚未建立起环保产业发展所需的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介机构不健全,环保技术转化的市场化程度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

第五,资金投入不足,拉动市场无力。长期以来政府对环保产业投放资金不足,又缺乏鼓励社会向环境保护投资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三、黑龙江省发展环保产业的对策性建议

本文在深入了解国内外相关省市的环保产业发展及管理情况的前提下,结合黑龙江省环保产业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对环保产业的宏观管理:鉴于环保产业涉及领域宽、渗透性强的特点,文章认为应把环保产业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理顺管理体制,明确部门分工,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可相继成立黑龙江省环保产业管理委员会。

第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环保科研部门、设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科研与生产的协作,培育环保技术市场,组织环保产品科研项目招标,以骨干环保企业集团为主体,组建环保产业试验基地。

第三,发展中介组织,建立环保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环保产业协会为中心,联合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创建环保产业技术中心,加强行业规范。从整体上提高公民素质,组织环境保护社会活动日或活动周;设立全民环境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全民环境教育。

第四,拓宽融资渠道,设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制定新的收费政策,广辟融资渠道,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个人投资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招商引资;加强项目论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和国际环保专项资金援助。

第五,大力培养环保产业高素质人才:坚持人才的“走出去,引进来”方针,一方面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培训,尽快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环保产业创业者队伍;另一方面在编制范围内引进一批有学识,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提高环保产业行业人才水平。

第六,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企业要切实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明确清洁生产目标,做到依法自觉实施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落实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管理制度,实行领导责任制,建立奖惩制度。

四、黑龙江省环保产业管理模式构建

(一)黑龙江省环保产业管理模式

黑龙江省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努力响应市场经济下的环境保护政策,特别是污染防治政策将会从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法律手段逐步向行政法律手段与市场调控手段相结合的转变趋势。市场机制下的环保产业管理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层、中间层和企业层。政府层是通过制定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间层包括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主要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并根据环保产业特点制定行规行约,组织行检评估。

(二)黑龙江省环保产业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市场机制下黑龙江省环保产业的管理机制应是政府、中介组织和环保企业,围绕环保产业市场构成三角互动关系,政府应有效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改善环保产业发展环境,扩大市场需求;规范市场竞争规则;制定发展政策和措施;完善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环保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等。

针对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隶属关系复杂的问题,本文所构建的管理模式中,提出应建立一个黑龙江省环保产业管理委员会,以协调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系,从而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该委员会由常务副市长或主管副市长任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市经贸委或环保局领导担任,由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环保产业中介组织、社会各界人事的代表组成委员会成员。工作方式采取例会制,依法协调解决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该组织还可以定期召开有关全省环保产业发展的会议,举办各种有关环保产业发展的活动,制定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等。

五、结论

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围绕黑龙江省环保产业机械加工制造和配套能力较强、技术开发和科研设计能力较强、拥有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的环保产品、市场容量大等优势,提出了适合黑龙江省“省情”的对策建议。

针对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出黑龙江省环保产业的管理模式,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由于研究能力有限,加之客观条件所限,对于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政策及市场结构等问题,有待将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读本[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鄂力铁.基于tRiZ的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