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十篇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十篇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22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篇1

会计目标的定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导向之一,目前国内外会计目标定位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前者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后者认为会计目标是向资源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执行委员会制定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将会计定义为“确认、计量、传输经济信息的过程,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充分的判断和决策的需要”。使用者目标问题受到更多的重视。而此前在1953年会计术语公报第一号中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一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和以货币单位来记录、分类和汇总至少部分具有财务性质的交易和事项,并解释其结果的艺术。”《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列出了四个会计目标:对有限资源使用做出决策、有效管理和控制资源、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与之相适应的评估会计信息的四个标准是相关性、可验证性、无偏见性和可定量性。1970年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公告采用了使用者导向方法,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其作用是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数量化信息,主要是关于经济实体的、具有财务性质的信息。”有关会计目标部分与《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内容相似,相适应的“定性特征”包括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中立性、时效性、可比性和完整性。1973年trustblood委员会了关于财务报表目标的研究报告,列举了12个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之后anton,Sorter等将12个目标分解为五个层次:基本目标、使用者及需求、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满足需要的企业信息、财务报表。从这五个层次可以看出使用者导向已经完全建立。trustblood委员会报告关于报告质量特征的提法以《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的标准和指南以及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公告定性目标为基础。1978年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1”,吸收了trustblood报告的大部分观点,提出企业财务报告总目标是:为生产经营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1980年FaSB的SFaC的no.2探讨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效益大于成本、相关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可靠性、可验证性、陈述真实性、中立性、谨慎性、可比性、一致性、重要性等,其结构层次为大多数学者认同。

1989年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一系列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济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使之在经济决策中发挥作用。2001年iaSB开始修订该概念框架,指出会计信息应有利于大多数使用者做出决策,并将信息质量特征表述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理解性是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约束条件是及时性、成本效益性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各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性。

2009年,iaSB决定继续使用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把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如实反映的构成要素包括中立、完整和无差错,继续将可验证性、可比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作为辅助特征,继续将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作为约束条件。2010年,iaSB保留相关性质量特征,取消可靠性质量特征代之以“如实表述”,同时放弃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这两个可靠性质量特征的指导性标准。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发展

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相对较晚,没有提出层次结构但借鉴了国外的成果。1985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会计法》中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谨慎性、全面性、重要性等九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提到会计信息质量信息特征包括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一致性、及时性、清晰性、可理解性、谨慎性、重要性等。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组(2006)认为,“财务会计主要是面向过去,它要以事实为依据,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可追溯,以‘受托责任论’为理论基础;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向未来,它要以事态发展趋势为依据,来决定企业未来的行为,强调的是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以‘决策有用论’为基础。”实际上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而定,提出了两个层次结构――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层次结构(图1)和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层次结构(图2)。

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指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相结合,以受托责任观为主的思想。其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也没有明确规定信息编报的约束条件。

三、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差异比较

从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展中可总结差异如表1所示。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变化受到会计目标定位和会计发展环境的共同影响。目前,iaSC和FaSB基本实现了趋同,特别是关键特征如相关性、如实反映,没有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究其原因:第一,这种会计质量特征体系是受会计目标定位的直接影响,即决策有用的目标定位产生了“相关性系”的质量特征,受托责任目标定位下产生了“可靠性系”的质量特征。第二,会计环境对不同质量特征体系有根本影响,不同的会计目标定位也是基本不同的会计环境而立的。梁爽(2005)认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我国的宏观调控力强,国有经济占很大比重,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投资环境决定了我国目标定位应该在提供经管责任信息上,以受托责任为主,同时将决策有用作为辅助目标定位,不排除在未来向决策有用观转变的可能性。

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和准则制定是在不断权衡中发展的,不同的会计目标定位和不同的会计环境下其发展轨迹是有差别的,国际会计信息质量趋同中也可能趋而不同。

一是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是学者研究最多的,一般来说,决策有用观指导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以相关性为首要特征,受托责任观指导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以可靠性为首要特征。这种权衡关系,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很好的阐释,董盈厚、侯铁建(2011)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类:(a)相关性对可靠性的完全替代;(b)相关性对可靠性的有限替代;(c)可靠性对相关性的完全替代;(d)可靠性对相关性的有限替代。其替代均衡的经济学诠释如图3所示。

图中,U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无差异曲线,L为约束曲线,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组合曲线,L上每一点代表两者的不同组合。e点是均衡点。在图3(a)中,以相关性为首要特征层次,且相关性对可靠性的完全替代,约束曲线平行于横轴,aC间任一点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质量均衡点;(b)中,在相关性由B点到a点对可靠性替代过程中,如果超过e点,则增加相关性带来的边际价值要小于损害可靠性减少的边际价值;(c)中,BC间任一点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质量均衡点;(d)中,在可靠性由a点到B点对相关性替代过程中,如果超过e点,则增加可靠性带来的边际价值要小于降低相关性减少的边际价值。

可靠性是要披露正确的非误导性的信息,是一个效能指标;相关性是要披露尽可能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一个效率指标。如果信息越可靠,越相关的信息会产生越好的效果(效果=效能×效率);但如果信息是虚假的(效能为负数),那么会产生负面效果。同样,如果信息对决策越相关有用(假设可靠性不变),效果越大(不一定越好,要考虑效能符号),但如果信息是完全无关的(效率为0,但考虑信息成本后效率为负数),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在制定相关会计准则时要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能量。

我国目前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以受托责任观为导向,可靠性仍为首要特征,相关性处于次要地位。iaSB将如实反映替代可靠性,是强化相关性的表现。

二是谨慎性与可靠性、相关性的权衡。iaSB取消谨慎性后与FaSB保持了一致,这是决策有用观指导下的变动,决策有用观要求扩大信息披露范围,提高透明度,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收益。谨慎性的降低,使相关性提高,可靠性下降,在决策有用观下实际上是相关性对可靠性的有限替代(图3b中B向a点运动),虽然在这个替代过程中会计收益上升的可能性较大,但要注意现时在Ba中所处的位置,权衡是否超过了均衡点e,否则会计信息披露收益反而会下降。我国的谨慎性原则从无到有到根固,也是受到客观的会计环境的影响。受托责任观下如果降低谨慎性,会导致如图3d的相关性对可靠性的有限替代,由于斜率大于1,B向a替代过程中更容易超过均衡点e导致会计信息披露收益的下降。如,某项资产市场价值上升,降低谨慎性原则披露该信息是必要的且相关的,但通过公允价值或重置成本等主观性会计计量会使得信息可靠性程度降低。这又要取决于市场的反应灵敏度和发达程度,也即与客观会计环境相关。

总体来说,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并不高,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较差,市场弱势有效,反应灵敏度弱,同时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体系,存在很多超出盈余管理的机会,这些都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要适度谨慎。因此,谨慎性仍然是我国会计质量特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是成本与效益、重要性、完整性、可理解性的权衡。虽然“无成本的信息是无害的”(斯蒂格利茨,1984),但信息通常都是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并且使用者在消费信息时会不断做出价值判断,这种在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会产生某种效果,可以表示为信息效益。信息的成本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通常发生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传播过程中(成本1)。间接成本是信息消费中的成本,实际上是信息的负收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公开信息会产生竞争劣势(成本2),如果准则要求披露核心技术进展和企业主要客户等信息,这显然对竞争者十分有用;另一个间接成本是信息对使用者的可理解性(明晰性),缺乏明晰的信息可能会导致负面经济后果的成本(成本3)。

信息的收益取决于价值判断,虽然增强信息可理解性可能增加直接成本(成本1),但如果缺乏可理解性使相关性降低导致价值判断失败可能会有更高的信息成本(成本3)。这是在增加信息可理解性的成本和价值判断失败成本的权衡,准则制定者需要在权衡中做出“明晰”的标准。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显然需要更多的成本(成本上限),重要性则规定了信息披露中最起码的信息数量(成本下限),竞争劣势成本(成本2)会使信息披露者在上限与下限中做出成本权衡,准则制定者则需要在权衡中找到“完整”与“重要”的标准,在权衡中制定信息的“数量约束”。

四是相关性与及时性的权衡。相关性与及时性的必要性显而易见,且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都得到了理论界的公认,但两者直接的内在联系值得注意。相关性内在地包含了及时性特征,就是说信息一定要“在失去影响决策能力之前,提供给决策者”(FaSB,1980)。但如果放松时间限制,信息会更完整、准确而相关;反之则反。因此,在及时性和相关性两个方面之间权衡也是必要的。准则制定者需要在权衡中制定“时间约束”。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变化受到会计目标定位和会计发展环境的共同影响,在权衡中不断完善。在国际会计趋同的大背景下,我国要立足国情,认清所处会计环境,在国外会计趋同甚至统一形势下谨慎行事,权衡利弊得失。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个管理系统,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会计运行的优劣。特别是在关键信息质量特征的去留问题上保持高度理性,在变化过程中不可越过均衡点,导致低质量的信息。信息系统的失败会导致管理系统的失败,对企业产生巨大危害。“在不同情况下各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性”不仅仅是iaSB的质量特征之一,也是在任何时候任何会计环境下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1期。

[2]会计目标课题组:《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会计研究》2006年第6期。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篇2

一、大数据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阐释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完成多种类型数据的高效收集和快速传播,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数据的系统分析。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解决我国税务征管中的诸多问题,有效预防税收征管中的诸多漏洞。同时,经过系统分析、精確处理的税务信息,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来讲,“大数据”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数据”技术有利于促进税收征管现代化,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双创”政策的激励,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税务登记户数日趋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税务机关的工作任务,税收征管能力欠缺的矛盾日渐突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提升了税务部门征管能力,在降低税务机关工作任务的同时,也降低了税务管理的成本,最终促进了税收征管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了税收征管的工作效率。 

其次,“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强化税务风险管理,减少税收流失。风险管理是包括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规避在内的一系列管理策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税收流失风险。税务机关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对税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效避免因税源监控不力而产生的偷税漏税现象,有效避免国家税收流失。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更加科学、透明,及时的信息传播、政策宣传,也有利于纳税人更加理解、配合税收征管工作。作为税务机关,可以主动利用大数据平台中的信息资源,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及时消除征纳双方的误解,强化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纳税款的意识。 

再次,“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强化税务信息预测,提高税务决策效率。任何税务政策的出台、管理体制的完善、具体工作的部署、工作绩效的反馈,都是建立在深入的市场调查,以及对海量数据的系统分析之下得出的科学结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平台,同时也是税务信息交流、税务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实现不同部门之间涉税信息共享的同时,通过对不同主体、不同时点、不同阶段税收情况的系统分析,及时发现、修订税收征管漏洞,并据以完善税务管理体制,提高税务决策效率。 

最后,“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改进税收征管理念,改善税收服务质量。大数据的典型特征,是“数据体量大、数据种类多”,但“价值密度低”。面对海量数据,任何个体(即使是经验和资历最为丰富的税务干部)的知识储备都显得微不足道。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性,不仅对税务机关满足纳税人知情权、参与权等大有裨益,还会对推进涉税信息共享、建立透明政策体系等形成倒逼,进而对税收征管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执法思维、组织体系的变革形成巨大推力。 

总之,“大数据”理念是转变税收征管理念的突破口:“大数据”为税收征管由传统的“管户”、“管事”转向“管数”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税收征管模式的转型。与此同时,税务机关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并据此测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税收负担率,不仅为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税务机关提高税收服务质量、改进税收征管效提供了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在税收征管实践中,针对纳税人可能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等违法行为,造成国家税款损失的问题,税收征管部门可以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有效的纳税人监管网络体系,将纳税人收入、财产、资金等数据纳入国家诚信管理体系,以此督促纳税人“诚信纳税”。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税务稽查分析,也可以及时揭露纳税人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环节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可以说,税收征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消除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加强税收征管风险管理、改善税收征管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税收征管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对改进税收征管工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对我国当前的税收征管工作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从涉税信息采集的角度来讲,我国目前的涉税信息采集,仍然存在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采集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税务部门涉税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申报的信息,税务部门缺乏与银行、工商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与数据共享,由于缺乏大数据技术分析和运用,难免造成信息不全面、不准确。特别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纳税人信息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纳税人信息采集难度不断增加,税务机关缺乏对大数据技术的充分运用,势必影响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效率,进而造成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影响税务工作效率和服务改进。

    其次,从涉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讲,目前对涉税信息的分析,大多是基于税收目的而展开,多局限于对某些具体数据的纵向比较。近年来,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税收征管工作改革深入推进,涉税信息、数据建模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尽管涉税信息分析已经初见成效,但却缺乏与财务数据、市场波动、宏观经济数据的联动分析,必须影响对数据、信息的利用。另一方面,由于软、硬件平台建设滞后,标准不统一、数据结构不一致,且存在功能交叉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 

再次,从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讲,大数据技术在使部分工作岗位技能趋于普通化的同时,也对部分特殊岗位(如软件维护人员、数据开发与分析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税务机关(尤其是基层税务机关)既懂税收业务又懂数据分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较少,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税收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一些税务干部年龄结构偏大、信息技术水平不高,许多新的软件上线,给部分税务干部带来了新的挑战,带来了学习和运用新软件的压力。同时,将大数据技术融入税收征管工作体系之中,也会对税务干部的信息保密、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等提出新的要求。 

最后,从税收征管模式的角度来讲,目前的税收征管仍然是“管户”与“管事”的结合,主要的涉税信息、涉税数据均由纳税人自行申报、填写,在纳税人税收违法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纳税人自行填报的信息和数据,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可能受到影响。作为税务部门,必须强化对纳税人信息的管理,税收征管也就难以真正完成向“管数”的转型,税收征管服务质量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三、大数据时代我国税收征管工作的改进策略 

针对大数据技术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应从以下方面促进税收征管工作的改进: 

首先,强化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税务数据的整合。具体来讲,一是要有效整合金融、工商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机制,从而为税务机关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平台;二是要建立健全涉税信息利用机制,在明确信息获取权限的同时,强加数据质量管理,彻底改变数据散乱、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运用各自为政的局面,为税务机关获取涉税信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强数据分析利用,主要是建立科学的数据分析流程,涉税信息既要有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又有行业分析、纳税人个体分析。要通过对数据及时、准备、全面的分析,找准税收管理的风险点,进而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环节的税收征管重点、管理难点、征管风险点,提高对涉税信息的系统分析和综合利用,将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思维真正贯彻、运用到税收征管和服务体系之中。 

其次,强化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提高税务管理水平。一是建立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纳税申报体系,主要是建立健全以自然人、企业法人等为完全责任主体的纳税申报体系;二是要同步推进纳税申报体系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税收责任落实到每个企业、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从而形成“自主纳税、自愿纳税”的良好税收氛围;三是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税务机关为主体,多部门密切配合的社会化税收征管体系,强化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税收的集合力和威慑力;四是要改进税收征管手段,通过构建强大的涉税信息处理平台,整合多方面的涉税信息和数据,提高税收征管的集约化程度,以此降低稅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五是要强化税收征管反馈机制和跟踪服务机制,在强化对纳税人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推进税收征管工作的动态改进,使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税收管理和科学决策。 

再次,强化税收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一是要在强化外部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强对广大税务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结合定期举办专业技术培训、专业技术交流等活动,提高税务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打造出一支既懂财税知识、又懂法律知识,既懂信息处理、又懂数据分析的综合型人才队伍;二是要强化税务部门内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建设。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指令传递层次多、管理成本和效率低下。因此,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构建组织结构更加扁平、职能划分更加灵活的管理体系,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的基础上,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改进税收征管服务质量。 

最后,强化税务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涉税服务质量。一是税务管理要实现由“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型,税务工作人员要实现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与服务并重”的转型;二是在涉税信息、涉税数据公告方面,要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实现税收政策、税收法律、管理措施、服务流程的在线化、透明化,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传播媒介,及时税收工作动态和税务政策调整信息,并为纳税人提供便捷的服务平台,使纳税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办理申报纳税;三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更好地界定数据归属和使用权限,在满足税务机关信息采集、运用的同时,避免对企业、个人正当权益的侵犯;四是要结合大数据时代特色,强化数据处理技术规范,从国家层面统一数据采集和运用标准体系,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篇3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演进

1970年,美国FaSB指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包括:1.相关性;2.可理解性;3.可验证性;4.中立性;5.及时性;6.可比性;7.完整性。1980年5月,FaSB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详细地介绍了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义,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图,层次图的高层是“决策有用性”,这是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可靠性(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重要性。其中,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是可比性。信息如满足重要性,才能进行确认,普遍约束条件是效用大于成本。1989年7月,iaSB了《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提出了4项主要质量特征,即相关性(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重要性)、可靠性(如实反映、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完整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2010年FaSB–iaSB联合框架即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质量特征区分为基本的质量特征和增强的质量特征;用“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并移除“可验证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构成要素;将“及时性”从“相关性”中移除,将“可验证性”从“可靠性”中移除;增强的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基本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如实反映”。基本的质量特征和增强的质量特征同等重要。

二、FaSB-iaSB联合概念框架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变化

为了明确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将质量特征区分为基本的质量特征和增强的质量特征,基本的质量特征就像金字塔的塔底,决定了会计信息是否有用。如果信息满足基本的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和如实反映,那么这项信息就是有用的,有助于决策。如果会计信息不仅具备基本的质量特征,还具有增强的质量特征,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一步提高。但如果一项财务信息具有增强的质量特征,不论是具备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只要它不满足相关性或如实反映,都不能使该信息有助于决策。可见,基本的质量特征决定了会计信息是否有用,而增强的质量特征则决定了有用的会计信息是否更加有用。用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原因有两点:第一,可靠性的概念十分模糊,人们普遍缺乏对它的正确理解,一些人仅仅关注于其中的可验证性而忽视了如实反映,有人甚至直接将可靠性理解为精确;第二,可靠性无法量化,如实反映相对于可靠性来说更恰当一些。FaSB-iaSB联合概念框架的如实反映中不再包括实质重于形式,如果一项财务信息值表述了形式而与实质有差异,那么它必定不是如实反映的。谨慎性也没有包括如实反映,谨慎性使我们在确认、计量报告时,可能会低估资产或者高估负债,结果使财务业绩与事实不相符。这样看来,谨慎性与中立性是对立的。可验证性也不能包括在如实反映中,因为没有验证的信息有时是必须进行反映的。排除掉这些信息会使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减少。联合框架在相关性中也经历了变化,最后得出一致结论:相关性中不应包括及时性,并且将重要性这一特征保留。如果一项财务信息与用户相关,并且能够如实反应,即使这项财务信息没有及时报告,这项财务信息仍然是有用的,仍有助于用户做出决策,所以及时性不应该包括在基本的信息质量特征之中,将及时性包括在增强的质量特征中是恰当的。重要性是针对报告主体层次的,是反映财务信息的基础,它是相关性的一个构成要素。

三、FaSB与iaSB制定概念框架的环境与我国会计环境比较

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第一章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描述时,我们可以看出联合概念框架建立在一种经济环境特征上,即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资源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而在我国,虽然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过去,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另外,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较低,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发行上市与监管制度不严格,法律责任和惩罚机制缺位。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个体投资者比重较大,机构投资者相对较少。因此我国的财务信息使用者主要为个体投资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既不熟悉商业与经济活动,也不具备专业知识。而在发达国家,财务信息使用者主要为机构投资者。总之,我国在会计环境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

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篇4

一、基于大数据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的个人信息存在的“隐患”

大数据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引擎为了让使用者精确地在知识海中发现自己期望的目标信息,最大限度地节省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避免重复或者无用劳动造成的耽误和使用者的误解,信息检索引擎的设计者必然会期望信息检索引擎在使用者信息检索时,实时收集、分析、处理、保存使用者输入的信息即很可能是用户的隐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生成个人特征信息库,一旦使用者登录信息检索系统,搜索引擎就能实时预测或者根据使用者模糊提示实时发现目标信息资源。这种以快速、高效达到发现目标信息资源为代价的技术是以使用者的个人特征信息即个人隐私信息被暴露的“隐患”为代价的。目前,图书馆的信息检索引擎对使用者的个人特征信息处理的“隐患”包括以下方面:

1、使用者的知情权

隐私是有关个人生活领域的、一切不愿为人所知的事情。隐私权则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1]个人隐私使用权,即权利主体有权依法自己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隐私,并有权决定使用隐私的方式,任何人或组织不得非法干涉。[2]正如上述中所描述的,图书馆信息检索引擎的快速、高效的特性来自于对使用者个人特征信息的收集,而且这种收集常常是并未告知或者明确告知使用者要被进行个人特征信息收集,也没有明确告知使用者信息收集的目的、范围、保存期限等等,从而造成对使用者知情权的侵犯和??人隐私的肆意窥探。

2、个人特征信息收集的无界性

图书馆信息检索引擎的设计者为了追求信息检索的极致精准性,就不得不要求对使用者的个人特征信息收集的越全面越好,即信息收集的无界性。而随着这种信息收集无界性的结果必然是大量与检索结果的精确性无关的、但又对使用者来说极其重要的个人特征信息被收集在信息检索数据库中,一方面占用信息检索系统的资源,另一方面,让使用者的隐私处于一种可能被泄露的状态。

3、个人特征信息的保存

一般来说,图书管信息检索引擎对使用者的个人特征信息收集后,对信息保存的安全性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危险,一是在制度的制定上,是否对所收集的个人特征信息进行保护性的规定,在相关制度的执行上是否有规范、完善的监督体系。二是在对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进行设计时,是否对所收集的个人特征信息的数据库访问权限进行严格设定,防止个人特征信息的泄露。从目前社会上个人隐私曝光事件来看,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个人隐私泄露事件的频繁发生。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隐患的存在,导致了个人隐私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图书馆正常的工作秩序。[3]为此,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期望能对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起到一些作用。

二、基于大数据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的个人特征信息保护策略

目前,图书馆管理者对个人特征信息保护主要是制定相关的图书馆隐私保护指南,国内在这一方面尚处于研究阶段,基本上没有应用到实际中。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国内数字图书馆信息保护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1、使用者知情权的保护策略

对使用者知情权的保护主要是指,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收集使用者个人特征信息之前,必须要首先告知使用者关于信息收集的事项,经过使用者许可后才能对使用者的个人特征信息进行收集,否则,系统只能根据使用者输入的信息直接检索,而不是对使用者的个人特征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后,结合输入信息进行结果检索。也就是说,作为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者,必须要让使用者在检索之前对自身的特征信息是否允许被收集进行选择,而不是无视他们的知情权。

2、个人特征信息收集的范围界定

为了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者必须要在系统中建立专门的信息收集模块,该模块不仅要完成个人特征信息的收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或者辅助管理员能够鉴别个人特征信息的有用性和无关性即是否有利于提高信息检索的质量和效果。对于有用的个人特征信息进行收集,对于无关的个人特征信息不予收集。

3、使用者特征信息的管理策略

使用者特征信息的管理策略指的是对所收集的使用者特征信息进行保存、使用和安全防护方面的具体措施。

(1)使用者特征信息的保存策略。使用者特征信息的保存策略主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针对匿名登陆的使用者,第二种是针对实名登陆的使用者。对于匿名登陆的使用者,使用者在允许系统收集特征信息进行信息检索完成后,提示是否要对所收集特征信息的清理,即使使用者未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清理,系统也可以设定一定时限自动对所收集的该使用者特征信息进行清理,最大限度的避免个人特征信息即个人隐私的泄露。和匿名登陆者不同的是,对于实名登陆的使用者来说,区别仅仅在于信息检索系统不会自动地清理其特征信息,除非使用者本人主动清理。

(2)使用者特征信息的访问策略。被收集的使用者特征信息的访问权限设定直接关系着使用者的特征信息是否存在被泄露的危险。为了避免使用者的特征信息被泄露,系统管理员一般会设定该信息的访问权限只能是使用者本人。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司法机关为公共利益等情况可以启用系统管理员最高访问权限访问该使用者信息。

(3)使用者特征信息的安全策略。使用者特征信息的安全问题主要是针对互联网上存在的病毒、黑客的攻击,系统设计者必须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系统存储的个人特征信息的泄露。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篇5

      【关键词】资金流控制;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

 

税收肩负着国家财政和调控经济等重要职能,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经济领域、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税务系统的信息能最全面、最及时、最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的状况及发展态势。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系统是适应网络时代税收的需要,是税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一、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概述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除了商家和客户两大商务实体外,还有海关和工商等管理部门、认证中心、网络银行、网络运营商、配送企业等,共同组成电子商务的运作环境。由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信息流、资金流相分离,致使现行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研究呈现出以控制“信息流”和以控制“资金流”为主要倾向的两种思路[1]。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当前国内主要趋向于以控制“信息流”的税收征管模式,各种征收软件也是针对该模式开发的,但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性、交易主体的多国性、交易记录的无纸化和交易操作的快捷化等特征,使得信息流控制的税收征管存在较大的漏洞,而实施控制资金流的税收征管方案,通过控制交易双方的资金流动,有利于形成完全电子化的、与快捷的电子商务活动相适应的自动征税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信息流思路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交易双方的资金通过网络银行,就可实现税款的自动扣缴入库,有利于切实提高征收效率,而且基本不损害交易者的隐私权,实施的阻力会很小,比较稳妥。

二、以资金流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总体实施方案

随着税务信息化建设整合工作的开展,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给税收带来的新的问题和国家税务总局所的税收征管业务规程的要求,以资金流控制税收征管模式实施主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税收行政的执法监督;二是强化电子商务税收的有效监控;三是巩固并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四是提高了决策依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把系统分成若干个彼此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继续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的集合,持续分解到处理程序易于编写调试,便于分工合作,有利于维护和扩充。

(一)业务模型

以资金流控制税收征管模型要满足税务机关对税收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对税务信息系统的总体体系结构进行设计要立足于全局,集合征收、业务管理、数据管理、税收监控、纳税人服务等业务环节的一个互动的整体。系统实现要把电子商务的资金流作为纳税渠道,同时要把网络监控与电子商务交易相融合。其业务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务模型

该业务模型以税务信息中心为技术依托,以税收业务处理系统和协同工作平台为基础,建立面向网上银行代扣税的管理体系。系统中主要业务表现有:(1)税款征收以网上银行为核心,简便、快捷、高效;(2)税收管理以网络交易监控为核心,通过对支付网关和网上银行资金的支付监控达到税源监控的目的;(3)税务稽查以规范执法为核心,以一级稽查为特征;(4)监督保障以“两权监督”为核心、全过程网络监控为特征。

(二)技术架构

系统实施技术上完全基于J2ee三层体系架构,业务上本着实现税务应用和数据大集中的目标,充分运用和发挥目前先进的三层体系架构和应用系统集成等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支持构建集中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开拓税务综合分析和决策支持应用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系统依照软件开发对象模型和应用系统的五层逻辑架构设计。

三、税收征管方案实施

以资金流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系统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业务问题,二是原有信息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

(一)系统实施方案

由于税务体系的网络结构特征,不论是国税还是地税系统,都是一种逐层分支的一个完整体系。目前的电子商务交易基本上把传统的交易移植到网上,即便是无形商品必然有资金流,因此税务部门应与银行共同合作设置“网上税关”,包括建立网上电子银行。这样就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和支付网关监控电子商务的交易以及通过网上银行实现税务的代扣。

控制资金流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系统依托Set支付体系,在支付环节由网上银行实现税收的代扣。系统体系结构由信息采集展现层、信息门户层、业务逻辑层、业务和数据整合层组成。

(二)系统功能模块

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是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资金支付的,该系统通过采集支付中心和网上银行的支付信息和支付金额,形成前端信息采集库,然后由网上银行向电子税务监控中心申请扣税,也即由网上银行对交易资金的税收实行代扣等业务。主要模块功能如下:

1.税款征收:通过税务部门、国库、网上银行三方联网,由网上银行代扣,改进了税款缴交方式和入库方式,提供了税银联网实时缴款、批量预储扣税、由网上银行对电子商

务交易的支付行为申报缴款等税款缴交方式,在缩短税款入库时间的同时,减低人为干预和出错的可能,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同时通过处理日常税金征收、入库、退付等活动,以保证税收资金运动顺利进行。

2.税收会计统计核算:采用统一的清算业务、核算规则、数据口径,由系统根据具体的征管业务信息,自动生成电子凭证,进行各种税款划解、退付、比销、对帐、记账、核对、结算、编制报表等一系列税收会计统计操作,减少手工操作和人为干预的因素,对征收、入库过程进行全程、严密的监控和完整、真实的反映。

3.票证管理:从税收票证的设计开始,到征收开票、结报缴销、停用、损失及核销、移交、盘点、核算、销毁,还有相关的税收票证审核、检查、归档和税收票证违规处理,全部纳入系统管理,环环相扣,而且税收票证业务发生双方同时进行票证核算,保证了税收票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4.  税源监控:重点税源监控采用建立重点税源档案的方法,由省、市、县三级税务机关计财部门,根据税收计划管理的要求,确定需要建档的重点税源大户名单及重点税源档案内容,建立重点税源监控体系,对重点税源大户的经营、纳税情况进行定期分析、监控,及时掌握税源情况,进行税收计划预测、分析。

(三)系统特色

1.采用标准和开放的架构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采用基于行业标准或得到广泛使用的事实上的行业标准的技术和架构,有利于降低技术风险和对特定供应商的依赖性;采用开放系统架构,有利于保持系统的向后兼容性、可集成性和可扩展性。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开发语言和应用框架,已经得到证明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的效率,提高架构的合理性和可扩展性。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篇6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篇7

前言

现行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通过多年的征管工作实践和积极探索,效能逐步显现。它促进了税收征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改善,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实现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基本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也存在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管理缺位、信息传递、反馈和共享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特别是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颁布施行,税收征管的经济和法律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统一高效的税收征管机制。为此,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以专业化为主、综合性为辅的流程化、标准化的分工、联系和制约的征管工作新格局”的新一轮征管改革目标。从改革目标可以看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构建这一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三、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篇8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篇9

关键词:物资编码;编码规则;分类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224-02

BriefanalysisontheDesignofmaterialCodingSystem

Limao-bin,YUeHai-yan,ZHUHai-peng

(CSFCC,Chengdu611731,China)

abatract:itisthecardinalprocedureofmaterialcodingsystem’sconstructioninacompany,andtheindispensablelinkofinformationmanagement.theefficiencyofmaterialclassifycodingbringsdirectinfluencesintheprocessofinformationsystem’sdeveloping,runningandoperationalcycle.asaresult,itisthemostimportantbasicworkofconstructingreasonablematerialcodingsystemforinformationalconstructioninacompany.

Keywords:materialcoding;coderule;classify

1引言

当前企业要发展好,必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而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信息化中的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信息的分类和编码是表达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信息主要通过对事物特征的表达来达到对事物的描述。信息系统需要信息对象有一个标识代码,系统中的这个标识代码唯一能确定这个信息对象。

物资编码就是计算机系统对物资的唯一识别代码,它用一组代码来代表一种物资,也就是一种物资不能有多个物资编码,一个物资编码不能有多种物资。物资信息分类与编码的标准化能够避免对物资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不一致造成的歧义。

2物资编码的意义

在公司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多个信息系统的集成问题,这些系统需要交互数据,同时这些系统又有一定独立性,那么集成管理这些系统的数据很重要。建立物资编码体系,开发统一的编码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编码工作的意义就在于:

有利于信息管理和处理的一致性和正确性:例如物资从生产部门提出需求到实际生产,要经过指定需求和采购计划、物资验收入库、物资领用、物资消耗统计等多个处理环节,再加之物资的种类繁多,容易造成一物多码或物码混乱的现象。对物资进行统一编码后,每一种物资对应一种编码,所有的处理都以编码为基准,可以有效地避免物资漏记、错记等现象。

有利于实现计算机和网络的管理和处理:良好的编码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对物资管理有关信息的记录、统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且有利于数据处理程序的编写。

3物资编码的基本原则

3.1物资编码分类原则

物资编码分类原则是采用层次码与特征组合码的组合编码。

层次码常用于线分类体系,它是按分类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的一种代码。

特征组合码常用于面分类体系。它是将分类对象按其属性或特征分成若干个“面”,每个“面”内的诸类目按其规律分别进行编码。因此,“面”与“面”之间的代码没有层次关系,也没有隶属关系。使用时,根据需要选用各“面”中的代码,并按预先确定的“面”的顺序将代码组合,以表示类目。

3.2物资编码设计

采用“层次码+特征组合码”的结构,层次码与特征组合码之间无连接符。层次码(又称分类码)采用三层两位底值牟愦温搿5谝徊恪⒌诙层、第三层代码分别表示大类、中类、小类。特征组合码包括若干个“面”,每个“面”内的诸类目用两位数字表示。物资编码采用全数字码,为无含义代码。

编码规则:物资编码结构如图1所示。

物资大类用两位数字表示,规定示例表见表1,代码从“00”开始,到“99”结束。

物资中类用两位数字表示(见表2),用于将不同大类中的物资进一步细分。

[大类\&中类代码\&中类意义\&00紧固件\&00\&螺钉\&01\&自攻螺钉\&02\&木螺钉\&11\&…\&…\&…\&…\&]

物资小类用两位数字表示,用于将不同中类中的物资进一步细分成若干小类,示意表见表3。

[大类\&中类\&小类代码\&小类意义\&00紧固件\&00螺钉\&00\&开槽圆柱头螺钉\&01\&开槽盘头螺钉\&02\&开槽沉头螺钉\&03\&内六角圆柱头螺钉\&04\&…\&01自攻螺钉\&00\&…\&…\&…\&…\&01机械零件\&00轴承\&00\&…\&…\&…\&…\&…\&]

物资特征组合码用于区分物资的除大类、中类、小类之外的其他属性,如型号、规格、颜色、品牌等,分类码为“000000”的物资的特征组合码示意表见表4。某一类物资的特征组合码包括几个“面”非定值;每个面用n位数字表示。

特征组合码可以弹性的设置属性,每个属性的表示位数、顺序都不固定,如图2所示。比如分类码为“000000”的物资,标准为GJB(01201),表示第一位代码为执行标准,用2位数表示,标准为GJB;直径为1mm(02201)表示第二位代码为直径,用2位数表示,直径为1mm;供方为华丰(03200)表示第三位代码为供方,用2位数表示,供方为华丰。组合起来的代码可以标识为“000000012010220103200”。这个代码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自由的设定,长度也有可以随意的增减,具有很好的柔性。

3.3物资编码种类

以上这种物资编码方法分类有100个大类,每一大类有100个中类,每一中类有100个小类。共可表示100万类物资。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如果物资种类比较多,可以扩充标识位数,如三位编码就可以增加到10亿的物资种类。

3.4这种编码方法的优势

层次码的优点:能明确地表明分类对象的类别,有严格的隶属关系,代码结构简单,容量大,便于机器汇总。层次码的缺点:代码结构弹性较差,当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

特征组合码的优点:代码结构具有一定的柔性,适于机器处理。特征组合码的缺点:代码容量利用率低,不便于求和、汇总。

采用层次码加特征组合码的编码方法能有效地发挥俩种编码方法的各自优点,同时也能够满足我们公司的编码要求。

4总结

物资编码的统一和集中管理,在公司信息化的各阶段都有(下转第243页)

(上接第224页)

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标准化的物资编码管理,建立了基础的物资信息资源库,为公司后续的信息化管理带来了诸多好处,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的编码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艳华.信息分类编码[m].北京标准化: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6.

[2]王丙义.信息分类与编码[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7.

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篇10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靠报纸、电视来被动地接收信息,无法更多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之中。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类一下子迈入了微时代。

当前,伴随着智能手机,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微平台的日益发达等,使得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日益成为旅游企业重要的营销、宣传及处理公关危机的主阵地。

一、微时代旅游危机公关的大背景

微时代的新媒体平台,往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即能迅速在受众群中树立起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也能因一些公关危机事件使之“遗臭”。微时代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受众数量庞大等特点,这也为旅游目的地的危机公关带来了新的挑战。

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个性化的微平台,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信息传递者间的界限。微时代下的信息更加碎片化,受众对复杂多样的信息有了自主选择权。受众可以主动搜索各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非常便利、快捷、全面。总之,微时代,关于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信息传播更自由,流动范围更广泛,需要新处理法来迎合它。

微时代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微平台,有效得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升旅游地的品牌形象。同时,一旦出现了负面信息,传播呈现几何级别的增长,如果企业在危机事件关公关不当,也会给自身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微时代的旅游公关危机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

二、微时代旅游危机公关的特征及类型

微时代的旅游企业的公关关系,相较于其他企业具有公众对象众多,人员的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复杂、旅游活动广泛等特点。旅游业本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旅游危机公关更要从全局出必,既要维护好自身的企业形象,还要处理好相关行业的利益关系等。

(一)微时代旅游危机公关的特征

首先,微时代旅游危机公关的对象,包括不同国籍的团体或个人,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都差异极大,旅游业同时又牵联了众多其它行业。因此,微时代的旅游公关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并存的特征。旅游行业发生危机如果税收和死亡一样难以避免,它也有普遍性的特征。此外,旅游行业的常会面临一些突发性事件,它还有突发性和危害性共生的特征。

(二)微时代旅游危机公关的类型

目前,旅游企业的危机公关,一是产品及价格的危机。我国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在产品的营销、推广在下的功夫少,导致产品重复利用压价竞争严重。二是信誉及人才的危机。近年来的旅游投诉事件一直在攀升。三是财务危机。旅游企业的投资重点是景点、宾馆等硬件,导致企业的流动负债率压力大。四是重大危机。譬如大地震、污染源泄露等事件。

三、微时代旅游企业应对危机的主要策略

旅游企业面对上述的这些危机时,都需要及时地公关,以维护好旅游企业的好口碑。针对上述的一系列危机和微时代传播的特点,企业更需积极地应对与处理。

(一)建设危机预警系统,一旦出警立马行动

旅游企业面对着信息的实时化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建设起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任何一家旅游企业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无法及时了解自身利益相关者在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微平台上的言行举止,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就会措手不及,慌于应对。旅游企业建设了自己的危机预警系统,就能及时发现危机快速行动,杜绝相关危机信息的恶性传播。

(二)微时代的旅游企业要建设一系列自己的微平台资源

旅游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微时代也不能忽略了媒体平台的建设工作。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为网民提供了交叉求证的基础,任何一个危机事件发生后,网民会有意识地去搜索相关旅游企业的官方微平台的发声。旅游企业通过自身的微平台及时、真实地阐述危机事件,第一时间杜绝别有用心的恶意传闻和不实爆料,从而维护好旅游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

(三)准确把脉微时代的网民情绪特征

旅游企业要了解微时代网民的情绪特征,并制定相应的沟通方式和语言风格。如果危机事件中网民感到不被旅游品牌尊重,就容易将负面情绪带入危机传播过程中来,导致危机的升级。旅游企业一定要了解网民们负面情绪的来源,不能草率、主观地就事态相关回应。回应微博传播用语需简短清晰,事实未完全弄清楚前,切忌对事件进行深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