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环保发展规划十篇智慧环保发展规划十篇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29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篇1

信息资源规划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做好综合利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承载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围绕智慧城市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都遇到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改革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匹配、不平衡情况,发展中的智慧城市理念就是针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以城市为基本管理单位,将我国应对新形势下问题的智慧,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以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与创新协调发展理念相融合,形成目标协同的创新环境,以保障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

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要点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要指导建立一个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一般而言可按如下分层结构加以描述,即“包括元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三大类”。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关系,将智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重点落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上;并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作为评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成果和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要素之一。

其次,在编制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中必须勇于创新,向上承接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向下牵引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要实现有序管理就必须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正确理解城市管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围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对城市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便捷模式,这是关联创新工作模式与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的关键。

第三,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要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主牵引,高度重视将信息资源规划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现实城市管理运行环境有序关联,科学设定智慧城市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模型,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围绕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发展与创新管理中对基础信息包括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等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的关联需求。

第四,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搭建好信息共享与基础信息校核平台,确保信息的同一性。其别要注意每一类以事件为主关联的信息资源主题应用都需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与基础地理信息等,进行校核比对,构成城市的基础信息资源支撑,将分布在不同机构的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切分、聚合并服务化,并按照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按需服务的能力,形成智慧城市的数据模型体系框架。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篇2

事实上,智慧城市的概念成型之后,部分学者就已经开始思考和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胡小明认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其实就是城市整体的智慧建设规划,其风险主要来源于“复杂性问题与不确定性问题”[4]。naphadem.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规划、管理和运营的创新,但世界各地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都表明这种城市转型面临着许多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障碍,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要改变城市管理的现状往往需要在多个职能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企业所期望的持续投资回报率也面临严峻挑战,而技术障碍则集中表现在“实现系统的互操作性”、“确保安全性和保密性”、“泛在布控传感器和信息设备”以及“设计新的无缝隙人机交互模式”等方面[5]。邓贤峰从经济、技术、社会伦理、法律等视角综合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防范思路,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信息产业整体布局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社会伦理风险”、“信息安全主体法律问题”、“核心技术安全风险”等风险因素[6]。整体而言,虽然智慧城市的风险研究没有被忽略,特别是关于智慧城市所存在的技术风险和产业风险已经开始形成相对系统的研究,但现有的风险研究在全面性、系统性、结构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首先,现有研究缺乏对智慧城市风险、网络社会风险、城市信息化风险等进行有效区分,尽管这几类风险部分重叠,但都有其特定的风险来源和风险表现,需要区别对待。其次,城市风险研究范式是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思路,但目前仍然没有研究提出相对成熟的智慧城市风险研究范式。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恰当的风险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谨慎地”、“动态地”、“全程性地”[7]识别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提出防范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这一过程从形成初步理念、制定战略规划、开展顶层设计开始,然后集结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资源,完成技术架构、应用推广、制度建设和组织调整等多方面的建设内容,最终建成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要明显地识别出一个完整的建设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因此很难定义一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起点和终点,但这种“过程”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可识别的社会风险分析的时间边界。智慧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分析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分析整个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子过程和子系统建设失败的可能性,去探析哪些投入要素存在不足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具有发生、发展、成熟的生命周期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也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是指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某一特定环境下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形态和特征,对其进行系统、动态、全面地风险分析,能够更加清楚地描述不同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智慧城市的建设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以及运营维护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内的风险分析方法可各不相同。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可以从一般的方案论证方法中寻找思路;开发建设阶段风险分析主要关注智慧城市建设投入要素方面存在的风险;运营维护阶段风险分析则需要以目标为导向进行逆序推导。

2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是指在理解智慧城市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顶层设计、实施方案、保障体系等核心内容的描述。此外,智慧城市规划还需要设计与智慧城市运作模式相匹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制度体系,比如政府流程再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面临诸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需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设计和选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规划控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管理和文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8],这些因素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2.1信任和需求不足风险

尽管城市活动的各主体已主动地或者被动地参与到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并日益感受到了“数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对“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实际效果充满了期待,但在“技术万能论”已深受质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这种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有“城市病”的构想很可能表现出一种不信任态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也就可能因此失去最大的支持群体,比如城市政府的不重视将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源,企业的观望态度也将使得智慧产业规划无法有效进行。缺乏城市活动主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充分信任和有效需求,规划设计方案即便勉强通过,最终也可能失败。

2.2目标可行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提供一套面向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涉及政府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环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等诸多内容,因此其规划设计方案的目标和体系难免复杂而庞大,规划设计者很难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由于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等不同城市活动主体对技术的需求不同,规划设计者在构建技术体系时既难以确定和协调各方预期目标,又很难预想目标后果。此外,规划设计者还可能因面临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束缚,难以保证技术体系、投资规模、投资方式、运营安全保障等多层面预期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匹配,而超越城市经济和信息技术支撑能力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也将难以持续推进而面临失败。

2.3战略趋同性风险

尽管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轮廓是确定的,但不同城市具体的建设思路、方案和目标应该依照城市自身的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基础条件而定。由于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少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者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将可能不加分析地借鉴甚至模仿其他城市经验,由此造成不同城市的规划存在趋同性风险。趋同性规划既抹杀了城市个性,也将加剧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趋同的智慧城市之间因核心竞争力趋同而影响智慧产业的有序发展,“很多城市的规划都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必然会产生过度竞争,没有独辟蹊径的产业规划对多数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来说是一场灾难”[9]。

2.4规划可持续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梯度推进的过程,其所依赖的技术也是梯度成熟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一定要注意这种梯度差异。部分规划者“一步到位”的建设思路很可能使智慧城市建设出现“早期无法投入使用”、“晚期难以升级”的困境。因此,智慧城市规划应该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果规划者一开始就致力于制定一个“伟大”方案,则很可能使规划本身陷于路径依赖,失去可持续探索改进的机会。

3开发建设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在现有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约束下,投入技术、原材料、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活动进行要素组合以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智慧城市开发建设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投入要素风险,即某种要素的缺失或不足可能引致的短板效应;二是管理活动风险,失败的管理行为将使得各要素无法按照规划进行有机组合,从而无法达成既定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行为也是一种投入要素)。

3.1技术风险

在开发建设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风险首先表现为城市信息技术水平不足风险。目前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架构基本遵循了iBm所提出的“3i”特征,即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化,这三项特征将通过相应的核心技术来实现,即通过RFiD、条形码以及其他传感技术构建物联网,对城市生活信息进行泛在感知、识别和追踪;通过高速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将汽车、家用电器、医药品等数以万亿计的事物与人紧密相连;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预测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为决策依据和行动方案。然而,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很多城市对这些技术的掌握还远没达到普遍推广和运用的成熟程度,这将可能使得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因无法获得有效技术支持而被搁置。另外,智慧城市通常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政府由于自身技术能力有限,不得不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机构来实施智慧城市规划中的一些技术项目,但由此又将面临项目外包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智慧城市建设使用大量外包商提供的技术、产品、支持和服务,容易对外包商形成不同程度的依赖,外包商的技术能力、发展前景、服务支持等将成为风险源;政府和外包商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政府对外包项目的监管能力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因素。(本文来自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简介详见.)

3.2人员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靠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而这些人员的技术能力、职业道德、健康安全状况等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因素,由此产生的风险至少涉及以下方面:人员素质风险,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以及相关决策与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风险;人才流失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疾病等对人员生命健康安全的损害,以及人才争夺战中关键性人才流失等;职业道德风险,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无序跳槽、泄密等行为引致核心技术流失等风险。上述各种人员风险一旦现实化,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瘫痪。

3.3经济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全面性的庞大的城市建设工程,必须有强大的城市经济能力作为支撑。例如,目前中国制作一个RFiD标签的成本大约是1.5元,高额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目前只能应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上,在低价值商品上则无法推广。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只有像伦敦、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国际性大都市才有能力通过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完成基本的工程量,初显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这种经济风险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投入风险、技术购买投入风险、设备购买投入风险、人才培养投入风险以及产业风险,其中产业风险尤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构建起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完整产业体系,单是RFiD环节就需要一条包括RFiD芯片设计与开发、电子标签制造、标签封装设备制造、读写器研发与制造、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咨询在内的产业生态链,只要其中存在一个薄弱或缺失环节都可能使智慧城市建设无法持续推进。

3.4社会环境风险

宽松的政策环境、完善的法规体系、必要的制度供给等社会环境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支撑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城市“智慧”建设与文化、生态、科技等其他发展主题尽管没有非此即彼的冲突,但不可能同时获得同样的资源投入。智慧工程项目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就难以保证其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另外,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社会规范以调节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倘若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标准没有统一,有关信息安全责任、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没有相应完善,智慧城市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界限、风险与责任承担等将缺乏刚性约束,智慧城市的开发建设将陷入混乱,引发更严重的城市问题。例如,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仍未进入立法程序,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在物联网等新技术环境中的保护几乎是空白,这很可能导致一些掌握信息资源的政府部门或企业滥用权力为己谋利,损害社会公众权益,使智慧城市建设失去公众的参与和支持,由此还会引致智慧城市建设的信任危机和合法性风险。

3.5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风险要素,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充满风险和机遇的庞大工程,“对于管理的需求不仅规模巨大、范围广泛,而且需要系统性、关联性的管理服务”[10],更容易引致多方面的风险。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北京举行的2011年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也有过阐述,他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经济、政策、管理多管齐下,智慧城市的管理比建设还困难。管理风险产生与管理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管理机制的成熟以及信息的流通程度等因素有关。此外,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技术开发有待深入,相关产业链的稳固性需要提高,物联网的社会认知度有待提升,相关企业的赢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在对待智慧城市建设的观念、态度、行为等还有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管理层面政策的不协调以及管理理念的不一致,进而对智慧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运营维护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促进城市化模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11],最终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宜居的城市形态。尽管智慧城市建设可能顺利完成既有规划所确定的工程性和制度性的建设任务,但它也未必能够完整实现上述理想目标。在运营维护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如下两大类型的风险:一是各个子系统正常运作的风险,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风险;二是衍生出新的城市问题的风险,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风险。

4.1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风险

与现有信息技术相比,智慧城市建设所依托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设备网络防护、系统自身加固、应用代码检查、关键设备冗余等方面具有明显进步,但它仍然不能规避所有潜在风险。首先,为了实现“无所不在”的感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全城布置各种类型的智能设备,形成类生物的“神经系统”,但无论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超级计算机,还是作为神经末梢的RFiD芯片,都可能因自然灾害以及各种人为破坏而失效,造成部分物体信息无法被感知,处理信息无法传递,甚至造成全城“脑死亡”。其次,智慧城市的软件系统由物联网智能物体软件、云计算中心、应用层共平台、个性化服务与应用等软件所组成,在任何单一软件都不可能规避所有漏洞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软件系统也无法避免黑客和病毒对所有可能漏洞的攻击,这些可能的漏洞和非法行为将威胁智慧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

4.2经济风险

运营维护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风险首先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风险。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形成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产业结构,但大部分城市短期内难以完成这种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信息产业发展会挤占其他产业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使得其他产业发展受限,最终影响城市整体经济效能。其次是产业布局调整风险。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智慧城市建设所推进的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将会造成资金、技术、人才、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向少数发达的中心城市高度聚集。能否获得各种有限资源,以保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取发展优势,实现产业布局的调整,对每一个城市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4.3社会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会快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公共空间、社会组织、个人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后果通常是以动态方式存在的,受到传统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中的各行为主体能否适应这种社会后果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重视的社会风险因素。在“技术万能论”深受质疑的当今时代,社会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敏锐而普遍的风险忧患意识,其实这也是一种主观负面的社会风险,因为“风险管理的真正难点在于对主观态度和认知的把握与控制,而不是管理风险的客观方面”[12]。同时,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还体现为市民对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的增长。美国技术哲学家芒福德从人的主体性丧失的角度对“巨技术”系统进行了深刻批判,他认为人类在利用计算机智能和全球即时通讯等新的“巨技术(megatechnology)”建造了一个统一的、全封闭的架构的同时却使自己成为被动的、为机器服务的动物,“如果这种过程持续下去,人的固有的功能或者将与机器相融合,或者为了非人性化的集体组织的利益而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控制”[13]。智慧城市实质是一个汇聚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复杂“巨技术”系统,生存于智慧城市的人一方面很容易享受到智能信息系统提供的便捷服务,另一方面又将逐步形成和加深对各种技术系统的依赖性而无法摆脱主体性丧失的困扰。另外,在智慧城市里,人们在充分感知周边事物信息的同时,自己的信息也随时被感知,任何人都在“看”与“被看”中生活。大量信息被汇聚一起并被授权某一部分人管理,这些信息随时都可能被泄露,信息委托风险也由此产生。目前关于物联网和云计算对个人隐私权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14,15]已经开展,但其能否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仍是一个未知数。

4.4政治风险

多中心治理、社区自治是城市改革发展的方向,人们希望城市政府的职能能够被限定在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之内。事实上,政府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及时快速地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商务活动等多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解决现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问题。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智慧城市的有效运转,或者充分实现智慧城市目标,政府职能又不得不加强。智慧城市既可加强城市社会的自治能力,又可刺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扩张。例如,泛在、智能感知的物联网技术因可能沦为极权政治的新控制工具,正受到欧美社会的质疑[16]。另外,对于很多城市(和国家)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都要从其他城市(和国家)购买,这就很可能造成其他城市(和国家)对自身的技术控制,甚至可能造成各种重大信息泄露,直接危害城市(和国家)利益。

4.5文化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文化传播的领域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复杂。这一方面对于推动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会增强个人主义趋势,改变传统的隐私、人权等观念,使社会舆情监管的难度加大。进而言之,智慧城市既可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大集散地,又可成为文化观念激烈碰撞的场所,强势文化很可能凭借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逐步否定和取代弱势文化,使城市原有的多元化的文化特色丧失。

4.6生态风险

智慧城市的开发、运营和维护,需要大规模耗费一次性使用的电子标签和传感元件等,由此将产生海量的电子垃圾,而ZigBee、wimaX、蓝牙等无线网络技术设备大范围使用将带来电磁辐射等新型污染问题。这些已经发现或潜存的环境破坏问题,将严重威胁城市生态。

5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5.1科学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目标

首先,智慧城市规划设计者应以市民、政府、企业等为主体进行需求分析,充分论证智慧城市建设是否满足市民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是否能够为政府实施行政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和条件,是否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规划者应该深刻把握智慧城市的要义,充分动员各种力量参与规划的设计讨论,吸引民智与民资支持,引导并创造社会各方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全面定位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使规划设计方案成为受各方信任和支持的共同愿景。其次,规划者应以城市整体效益作为智慧城市设计的视角,以城市现有资源作为约束条件,站在客观立场上评价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和成本,优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以有限投资获得效益最大化。然后,规划者应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历史、制度、区域等自身特征,寻求一条符合城市现有发展条件的特色化建设道路,为新一轮的城市发展竞争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最后,规划者应构建一个让智慧城市规划可持续改进的机制,可以从探索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反馈机制、市民参与规划修正、检讨和监督的民主参与机制等方面着手。

5.2保证充足的要素投入,科学管理

首先,搭建一个支持创新的智慧平台,积极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的研发力量,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结合的创新体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重点应用业务等领域的突破,同时,“积极整合跨行业iCt资源,提升企业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中的大型应用集成能力”[17],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和企业的良性合作机制。其次,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构建良好的人才结构,优化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用新理念、新原则、新体制、新机制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18],重视以开展职业品德、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为主的职业教育。再次,构建良好的融资渠道,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并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用,突显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商业价值和机会,实现投资与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另外,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坚持“标准统一和法规完善先行”策略[1],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建立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民和企业充分参与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保证多主体利益之间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城市各主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实施。

5.3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社会建设

其一,要实现关键信息安全技术的突破,加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容灾能力,同时,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必须建立在自主、可信、可控的基础上,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来提高自主防控能力。其二,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并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便利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其三,积极构建智慧城市建设风险评估的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技术项目决策的民主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自主性;积极推进信息时代的道德规范建设,完善维护智慧城市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体系;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保护的技术研究和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障市民的基本权利。其四,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政府改革,严格约束政府职能,并利用智慧城市提供的强大自我管理能力,构建一个多中心治理、社区自治的城市公民社会。其五,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积极倡导文化平等和尊重,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同时,在保障市民言论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其六,要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能耗和节能的风险效益分析研究,对电子垃圾、电磁辐射等污染问题,要及早建立一整套监控、处置的应对制度,尽可能规避智慧城市建设的生态风险。

6结语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篇3

根据《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湖南湘江新区2021年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的相关要求,围绕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定位和规划发展需求,结合“交通强国”、“新基建”国家指导政策,有必要构建交通设施管理精细化、交通治理精准化、出行服务品质化以及具备新城特色的智慧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交通运行安全和效率、用户出行体验和管理效率,将梅溪湖国际新城打造成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智慧交通示范科技创新城。为更好地开展本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设计任务书,具体内容如下: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km2。

规划年限:2021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规划设计(终稿)编制并提交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数字化档案管理

实现智慧化的城市服务和管理,是21世纪初以来在全球开展的未来城市的新实践。概括来讲,智慧城市包含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无所不包的海量数据环境与共享、无所不容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模式。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离我们越来越近,也给数字化档案管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仅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数字化档案实现资源共享,消除“数据鸿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前些年,很多城市规划管理的各类材料均以纸质文件为主,即使各经办人有电子文件,也无统一标准,且零星分散存放于各自电脑中,而且资料版本混乱、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严重的信息孤岛和数据鸿沟。为了不断推进规划管理向便捷化、数字化、精细化、高效化发展,确保实现城市规划系统业务档案和图形数据的资源共享。在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应用之后,首先,项目从报建开始到审批结束,通过“边办理、边归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业务档案的累积,使这些数字化档案成为运用高科技手段服务智慧城市的点睛之笔。用户在系统中可方便的查询各类档案,档案利用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时,通过对整个系统内总规、控规、专项规划、规划审批红线等空间数据进行梳理,制定各类标准,建立更新机制,实现统一建库、管理与一张图应用,解决了数据版本混乱、信息孤岛问题,为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图形支撑。信息技术普遍在规划部门的应用,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是数字化档案成为延伸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整体框架建设的神经末梢。我们看到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平台与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交通、旅游、食品追溯等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构建整个城市在线公共服务体系,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比如推广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应用,全面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还有深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保信息服务体系,拓展社会保障卡发行和应用范围,提升社会保障智慧化水平。这些都需要精准地落实落细在数字化档案上。同时,结合无线城市网、城市物联网建设,优化智能交通系统在交通监测、拥堵疏导、预测预警等方面的功能,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健全智慧出行体系。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篇5

一、智慧城市的三大导向

(一)智慧城市的问题导向

不少人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信息化技术驱动的结果,所以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智慧城市的导向也应该是以新技术为导向。事实上,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恰恰不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是因为我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房价高企、就业困难、教育紧缺、就医困难等所谓的“城市病”。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是问题导向,即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是为解决城市问题而生的,目的是为破解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难题。所以,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房管、智慧城管、智慧应急等一系列的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建设应运而生。

(二)智慧城市的民生导向

当我们谈到智慧城市,不少学者总结智慧城市的目的包括政绩彰显、经济增长、社会稳定、阳光政府等。在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点时,自然就围绕上述目的展开,并先做具有相对“显示度”的事情,比如建立云计算大楼、建立无线城市、建立数字产业基地等等。诚然,上述做法均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事实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中能够迅速有所突破有所发展的往往都是选择民生问题为突破口,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应急等。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时,如果难以确定发展的阶梯,不妨实事求是地先从民生问题入手,民生问题入手容易成功的关键原因就是民生问题往往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往往容易形成收益点,从而为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建设积累资金,并促使良好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充分发挥。

(三)智慧城市的产业导向

当我们与地方政府商讨智慧城市建设的合作计划时,地方政府领导往往会比较关心资金来源问题,也就是说政府没资金或不愿意出资金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因为害怕智慧城市仅仅是一个新潮的概念而已,害怕智慧城市建设耗资巨大难以为继。事实上,这些担心的主要原因就是还不了解智慧城市过程中自然会衍生出一系列智慧产业,这些智慧产业具有“造血”功能,会对城市的自生发展和自组织建设提供资金池,更会产业发展的杠杆效应和乘数效应。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应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导向,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我们打造的是一系列智慧产业、智慧项目和现金流,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一概念而无谓的投资,或者只开花不结果。

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三大误区

(一)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

一些做数字城市的专家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就是数字的升级,如果说数字城市的本质是虚拟化和信息化,那么智慧城市就是随着新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催生的数字城市的高级化阶段。这样的认识,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经历了“电脑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三个阶段。但仅仅将智慧城市看做是数字城市的高级阶段,就会产生智慧城市就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巨型信息系统的错误结论。需要明确的是,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巨型公共信息平台(是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建设的必选项)仅仅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方面,它是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一个信息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中除了基于公共信息平台搭建外,还需要在智慧城市产业支撑、投融资规划、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智慧城市运维等方面做足功课。

(二)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项目系列组合

由于受地方政府(甲方)的各种要求的压迫,一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专家、企业家等不断更改自己心中理想的智慧城市框架,尤其是为了迎合地方政府产业体系打造、项目落地的“现实需要”,不少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中借助智慧城市概念,制定除了一系列的落地项目组合,这些项目组合的本质就是迎合地方政府所提出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就业提升、税收增加、政绩彰显等要求,而这些项目的本质可能与智慧城市并无太大关系,仅仅是将一些项目的前面冠以“智慧”二字而已。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项目,也不仅是一系列项目的组合,顶层设计中细化的项目仅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载体,除了做好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项目外还要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智慧政务建设、做好全民参与引导和助推工作等。

(三)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概念炒作空架

不少学者和地方政府谈到智慧城市时都草率地做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个新概念炒作的论断,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系列概念炒作的空架子。甚至一些企业家为了迎合地方政府获取项目,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附庸,成为一些地方借助智慧城市概念获取一些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的“帮凶”,根本没有把智慧城市当做一项崭新的事业来做,更遑论从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意、应用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实操性来进行系统性精准谋划。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概念的创新,它带来的生产和生活理念与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它带来的是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人性、社会管理更加精细、产业体系更加优化、生活方式更加精致、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政府治理更加阳光、社会参与更加公平、伦理道德更加正义的全新空间政治经济形态和幸福生活状态。

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七步法”

根据相关国家政策、规划、标准和行动指南,结合现有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情况,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七步法”。

第一步,需求分析。该步骤主要从当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目的、现状、问题和突破点等方面展开分析。其中在现状分析部分,需要调研的单位主要包括住建局、工信局、发改局、公安局、环保局、交通局、卫生局、社保局、旅游局、统计局、计生局、科技局等委办局,需要做的重点分析包括现实及未来工作需求分析、产业支撑分析、民生分析(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历史文化、金融创新、信息化(尤其信息化与产业融合)现状等。

第二步,产业支撑体系规划。该步骤主要从产业基础、产业趋势和产业问题分析入手,从智慧产业、智慧社会和智慧政府融合的角度来谋划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产业的发展体系、发展步骤和关键环节。

第三步,搭建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该步骤是数字城市基础上的推进,主要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新GiS、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新型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这个过程中各个委办局的信息化协同是关键,数据仓库、数据管理、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是重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主要解决传感器问题,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云计算(iaaS、paaS、SaaS、DaaS)主要解决的海量数据计算和调用问题;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涉及电信网、移动终端,其功能主要是数据传输、数据接收、数据再处理和再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解决数据挖掘,即解决数据知识化的问题,目的是助力智慧城市时代的管理精细化和生活精致化;新GiS主要包括云GiS、空间信息云、移动GiS、智慧GiS、嵌入GiS,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海量数据的空间化、计量化、可视化和应用化。

第四步,投融资规划。该步骤主要解决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智慧城市投融资现状、投融资突破、投融资模式、投融资渠道、投融资实施等。其中,投融资模式部分包括工程项目、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收益模式、政策对接等。

第五步,运营维护规划。该步骤主要应对的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问题,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运营模式、运营战略、运营组织、运营效益、运营风险和支撑体系。

第六步,保障措施制定。该步骤主要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后勤性”工作,主要涉及地方智慧城市政策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控制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和运维保障。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智慧水务信息资源数据规划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41-01

1、前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迅速地影响和改变我们这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强大推动力,把我们带向了“智慧地球”、“智慧时代”和“智慧城市”。

针对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之一的“智慧水务”项目。作为主要设计单位,我们根据当地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今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理清了实施的思路,选择了合理的路径,有利于智慧水务项目的科学落地,提升建设应用实效,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水利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智慧水务

“智慧水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试点项目建设,增强区域整体的防汛防台、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障、城乡供水排水以及对公众服务的能力,提高水务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智慧水务建设完成后,将使得各个相关的涉水资源全面整合,极大地提高防洪防台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配置和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体系等体系的保障水平,促进水务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智慧化。

“智慧水务”与水利信息化是不可分割的。水利行业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在数据采集、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水利信息化步入了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新阶段。但成绩的背后仍然有些不足,例如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数据共享水平低,存在信息孤岛,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够重视顶层设计或总体规划。因此,在智慧水务建设中必须重视顶层设计[1],全面实施数据资源规划,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智慧水务的建设内容可简单概括为“124”结构体系。即建立智慧水务运行服务中心;信息管理平台和指挥调度平台;同时建立4个支撑体系: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应用支撑和公共服务。项目预期成果概括为“666”,即六个构建,构建全面准确的水务监测体系、构建先进兼容的网络传输体系、构建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构建面向行业的管理支持体系、构建面向公众的服务支持体系、构建智慧水务示范基地。六个形成:形成一个智慧水务运行服务中心;形成一个智慧水务研究机构;形成一支装备现代的基层服务队伍;形成一支基层智慧水务管理服务队伍;形成一套协同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一套建设管理标准;形成一批创新转型的涉水水务。六个实现:实现采集站网全覆盖;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实现应用综合管理;实现信息统一综合展示;实现监测全能服务;实现应急联动响应。

从上述的“124”和“666”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都是以信息数据资源为基础的,所以顶层设计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数据资源规划。

3、数据资源规划

数据资源规划就是对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的全面规划,规划重点是分析数据流、建立数据模型,形成数据信息资源应用与管理标准体系,整合所有水务信息数据资源,提出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的方法。

智慧水务是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数据资源规划首先要重视系统中各种用户和设计开发人员的协同参与,对系统的所有应用进行全面的梳理与优化,运用信息工程的方法建立水务应用模型;通过对水务业务高中低端所有应用与展现的规范化和结构化分析,进行数据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中抽取智慧水务的基本数据元素和基本表单;通过建立全范围水务的个性数据库,以概念数据库及逻辑数据库的方式构筑专业数据模型,并通过体系结构模型来指导物理实体库表的建设及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顺序[2]。

4、数据资源规划的组织实施

在实施数据资源规划过程中要重视整体和综合的组织协调,在正确实施顶层技术路线的同时,协调好各相关参与建设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调动各类用户的积极性,引导不同的用户清楚地表达他们的应用需求,而技术开发人员应该是有能力能将所有用户的需求固化,进行归整、加工、提升的高级技术人员。

要顺利地实现数据资源规划,必须关注三个方面:基础理论、标准规范和工具软件。对于前二者大家的认识较为一致。而对于工具软件的选择却是五花八门。应该认识清楚,工具软件既是理论与标准的承载,也是减轻规划工作量,提高规划质量,保证信息数据定义与理解的一致性的手段[3]。同时,它对于数据的正确合理存储,提高数据应用的有效性,保证规划数据信息和知识记存与使用的连续性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该引进和应用科学实用的网络化工具软件,提高规划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智慧水务数据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应用数据资源规划:从二个方面考虑,一是体现水务行业职能的整体需求,它构建了既符合信息化要求又符合政府职能履行要求的数据系统。二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从划分行政职能功能和应用服务的角度提取和整合行政管理逻辑相关的信息数据。具体的规划方法是从当前水务组织机构的职能入手,分析确定应用类别,按照各个功能的逻辑性形成应用链,归整成不同应用域。

(2)数据信息资源规划:包括二个部分,一是数据信息资源共享的底层规划,例如网络、运行环境、软件平台、物联网、分析工具等方面的数据信息。二是各类应用系统和功能模块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实体,按照数据信息的逻辑相关,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整合、归并等,确定数据库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要数据表。

(3)保障数据资源规划: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从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管理层等层次的安全措施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规划,满足智慧水务对远程访问和可视展示的智能安全管理的要求。二是以应用架构为基础的标准化的评估体系,规划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同时提出绩效评估方法,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内评估、外评估、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等。三是明确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和组织机构等方面的范围和内容。

数据资源规划方法是智慧水务战略规划的延伸,如何针对于具体的水务实际情况,切实地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规划策略是关键。

5、结束语

智慧水务数据资源规划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工作,对实现资源共享、应用协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在3~5年内全面完成智慧水务试点工作,实现从效率到效能、从分散到集约、从封闭到开放的三大转变,项目顶层设计中的数据资源规划将是重要途径与手段之一。本文的经验和结论虽然主要针对智慧水务项目,但对其他类似项目的建设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艾萍,吴礼福等.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基本思路与核心内容分析[J].水利信息化,2010,(02):9~12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武汉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49

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来,全球范围内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方兴未艾,作为新一代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高级城市管理形态,“智慧城市”自诞生起就以“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互通、更深入智能化”的口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国内外实践情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继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之后城市化的新增长点,也是谋求人地和谐的重要出路,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和高度融合的结果,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理念。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智慧地球”演化而来。2008年11月,iBm公司在纽约召开的国际关系理事会上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随后在世界各国引发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关于智慧城市的确切含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也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iBm公司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①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智慧城市术语和定义》一文中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宽带网络等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感知、信息传递及信息利用,实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城市。”《中国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与发展研究报告》则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构建了支撑城市发展的智慧化环境。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是2l世纪以来在世界展开的关于未来城市的新实践、新理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的实质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智慧城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到城市发展当中,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诸多前沿产业领域,如物联网、云计算、传感技术等,这些高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升级的引擎,推动相关的设备制造、网络信息传输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同时,网络技术同旅游、医疗、交通、商贸、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这些行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业条件,智慧城市建设又进一步拉动和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设智慧型城市,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我国过去的城市化进程多体现为粗放型、外延式的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在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镇空间快速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集约集聚利用水平低下等。智慧城市建设以整合、节约资源和创造宜居、绿色生活为宗旨,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化模式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生存环境的集约型、生态型模式转变,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城市治理模式变革。智慧城市通过一体统筹、协同联动、智能服务、互联互通的信息技术,使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合到城市管理当中,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从传统的“电子政府”过渡到“整合的政府”、“无处不在的服务性政府”,最终达到“智慧政府”,提高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城市服务手段,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打破既有的管理藩篱和消解责权利过度交叉重叠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管理运行的效率和水平。

(四)有利于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借助于全面集成的智慧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智慧城市将改变我们已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定、有序、文明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形成稳定的社会与高质量的生活,最终形成市民、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多层级、多元化、和谐、高效、低碳的城市系统。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城市信息化迎来了以“智慧化”为特征的新阶段。2013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起草了《关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了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已成为拉动城市升级、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选择。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8月5日,公布了第二批试点名单共103个城市(区、县、镇)试点。截至目前共277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包含省会城市8个,地级市90个,县级市(县)81个,区和新区85个,乡镇13个,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对外的年度报告总结情况看,三批试点共建设3600多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预算约为1.3万亿元。

尽管国内众多城市和地区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盈利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资金来源不足。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高技术、高投入的特征,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因此,社会资本并不乐于过早介入,由政府承担的财政投入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往往造成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后续乏力,尤其对于原本该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智慧应用类项目,若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会对政府财政造成沉重负担,也会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第二,部分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庞大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其中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然而,正是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我国本土化企业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部分核心技术依然需要国外研发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这就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在遇到技术和系统不可控问题时,信息和数据安全将会面临一定的风险。第三,数据开放壁垒未突破,合作平台未形成。城市中个人、组织与政府的数据交互共享,是智慧城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在政府及各行业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交互共享,但促进数据开放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各个领域之间依然各自为政,并未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系统。

四、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城市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的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和保障。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把我国建成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大幅度提高互联网的网速。”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适度超前的目标,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其次,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建设全面覆盖、高速运算的智慧感知、传输信息网络,为智慧城市的运营提供信息化保障。第三,在智慧城市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Soa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积极进行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开放的信息服务。

(二)创新管理体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广泛涉及政府多个部门,需要统一、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以形成合力、减少阻力、广拉助力,要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具有权威性。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以党政领导为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的中心领导机构,负责从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等方面统筹协调重大问题。明确重点部门,特别是有具体项目的责任单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位。将重点项目和推进目标层层分解,研究建立评估考核体系,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管控、事后有评估”。切实强化“党政同责”,分层次、分阶段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绩效。同时,可以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向社会和民众进行公示,或由各级党政领导向公众作出发展建设承诺,通过各类媒体定期公告建设投入和计划、目标完成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征求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具体项目的意见,以民众需求为发展动力,形成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效。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获取资金保障。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是世界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共同经验,在建设初期,财政投入应当突出扶持重点,通过政府与相关服务提供商、科研机构和产业重点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建设资金,以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起好步、带好头。但是,财政资金最主要还是起到带动和引导作用,要保证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化,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完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相关产业的建设主体作用。首先,应当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智慧医疗、教育、环保、交通、养老等基础领域全面开放,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同时,从政策、资金上加大对中小企业智慧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多点开花,获取广阔的投融资渠道。同时,尽快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风险投融资机制,运用市场运作,提高风险资金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投入回报率,出台有关市政建设的财政信贷担保政策,调动各类风险投资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在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方面的积极性。并通过加快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和成果应用,将风险投资资金引导向有一定风险但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促使智能城市建设提速发展。

(四)合理规划统一标准,推动智慧政务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合理规划,整体布局、统一标准、互联互通,才能充分发挥总体效能,避免重复建设。而智慧政务项目建设,将面向党政机关的各个方面,集“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四位一体,需要整合网上审批、电子监察、数字都市、应急指挥等各类信息系统,并最终形成“大数据”、“云计算”的无缝连接智能政务平台。这一项目,既能为提升政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政务公开建设提供强大助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整合现有各类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统一标准,合理规划和布局。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应当首先推动智慧政务项目建设,一方面建立完善智慧政务的基础设施,以需求为引导,逐步打造涵盖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平台,首先实现协同办公、移动办公、数据共享全覆盖。另一方面,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对外服务接口,将包括行政审批、监管监察、社会保障、警务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应急救援等涉及政府服务的全部项目纳入智慧政务应用体系,在方便公众的同时,形成社会信息的实时数据捕获和分析体系,全面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乔宏章等.“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思考[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4年第6期.

[2]王静静等.浅析我国沿海地区智慧城市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3]陈志峰等.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信息系统工程,2015年第1期.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成效,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5-0086-03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实质是依托理念创新和科技进步,求得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城镇化的转型。实现这个转型的路径很多,智慧城市建设就是重要选择。智慧城市是美国iBm公司2009年提出的概念,指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有助于培育智慧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更能创新城市形态,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还将转变生活方式,引导社会生产节能环保,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核心内容和现实路径。

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及成效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国内大中型城市竞相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加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希望以此为契机培育一批新兴智慧产业,推动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从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看,虽处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

(一)大力进行理念推广和试点建设。智慧城市虽然作为前景最佳的城市形态兴起于世界各地,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因此,为了让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进,确立重点试点建设城市,推广智慧城市理念成了目前的重点工作。2012年4月19日中国工程院确立了28个城市为“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城市,并以产业基础、信息基础设施、能源利用与环保、规划方案、组织体系等10项指标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将这些试点建设城市分为a(领跑者)、B(追赶者)、C(准备者)三个等级。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扬州、浦东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等为a类城市;天津、武汉、无锡、大连、福州、杭州、成都、青岛、昆明、嘉定、莆田、江门、东莞等为B类城市;重庆、沈阳、株洲、伊犁、江阴等为C类城市。〔2〕这批试点智慧城市的建设示范,必将激起我国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热潮。

(二)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得到了政府和网络运营商的支持。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则是为了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中,找准一个突破点,解决城市公共管理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在惠民利益、政绩利益、商业利益等的驱动下,政府和网络运营商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据报道,国家发改委研究和起草的关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已获得重要批示,并正在着手起草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研究在区域范围内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已经与超过300个地方政府达成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到2013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数目可能会超过400个,“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方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3〕

(三)正式出台智慧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对于智慧城市发展十分必要,它可以指导拟建和在建的智慧城市,使各系统及子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更趋合理和优化,同时使政府、投资方等可以通过城市的智慧水平评价和比较城市建设的程度。〔4〕目前,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初步探索研究阶段,在很多方面还未达成共识,缺乏共同的建设标准和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而我国已出台正式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于2011年8月28日出台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四级,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86项,四级指标362项,包括幸福指数、管理指数和社会责任指数三部分。其中,幸福指数包括就业收入、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安居和消费、城市凝聚力、公共服务、机构及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管理指数包括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水平、人力资源、人居环境、环保行动、生态环境等方面;社会责任指数包括执政水平、区域影响力、形象传播力、管理和决策、公共事业责任、权益责任、诚信责任等方面。〔5〕

二、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正是因为契合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理念,才成为城镇化转型的着力点,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这里面既有政府为切实改善未来城市发展环境的良好意愿和努力,也有相关行业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布局所进行的各种宣传和公关。实际上就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践看,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本身是系统工程的一个专有名词,后借用于社会学科,指一个总体规划的具体化。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由于尚处于探索阶段,无成熟经验可循,亟需国家层面的设计与规范,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架构标准,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避免信息化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产生,从整体上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虽然目前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都在着力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管控平台,但至今没有一个完善的方案出台,各个城市只能按自己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来规划和设计,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等必然有很大差异。面对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兴起,如果不尽快制定出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总体规划,必然导致各自为政、信息难以互联互通的后果,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部分城市的“智慧”建设带有盲目性。智慧城市建设对于信息和通讯技术基础设施、技术人员、资本等要求较高,也要求普通民众对先进理念能广泛接受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国家目前推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正是基于我们没有成功经验可循,技术、资金和人才都不足,全国各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不均衡,只能在基础设施较好的城市进行探索性建设。但由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信息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导向,激起了地方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都想抓住这个机遇扩大投资,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运营商也趁此机会加大对智慧城市的优势宣传和理念推广,频频与地方政府签订相关的战略合作协议,垄断技术支持和抢占市场份额。在政绩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共同驱使下,很多基础设施较差的中小城市都纷纷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未来五年规划发展目标,盲目地上资金耗费大、技术要求高、惠民范围窄的智慧项目,不正视自身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严重曲解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质。

(三)智慧城市建设隐含着技术和安全风险。在智慧城市建设隐含的风险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数据和技术安全风险,因为智慧城市建设从技术上讲,是对现有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是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这种结合使得这种风险互相交织延伸,将带来严重的、难以预料的数据安全问题,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很难应对各类风险叠加后的综合风险。〔6〕最为直接的是,iBm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领域没有任何竞争对手能超越它,它在中国推出的六套重点行业的“智慧方案”,都是关于自己生产的软硬件产品的推销和广泛应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传感网络、云计算、超计算、软件服务化、数据整合与挖掘等关键技术都是iBm的优势技术。2009年,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就编撰了《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的报告,对信息服务业巨头iBm公司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后指出,当全世界互联成一个超级系统时,“系统安全性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如果中国在建设“智慧地球”的过程中不能坚持“自主可控”原则,将会给国家带来风险。特别是如果iBm借助这一轮智慧城市建设浪潮顺利介入涉及国家机密信息的领域,很可能获取中国铁路、公路、电力、水利、油气管道和金融等领域的动态信息。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它毕竟是未来城市创新发展的趋势,对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重大促进作用。所以应该顺应潮流,抓住世界城市创新转型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因噎废食”而错失良机。针对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搞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当前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应当强化民生需求导向,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将能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和生活品质的项目先行先试,把城市带领农村,兼顾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理念进一步融合,在试点建设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搞好顶层设计。从进程上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引入智慧城市的概念,二是把城市的信息化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三是把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7〕从内容上看就是要具体地阐述智慧城市的概念、设计基础、设计方法、构成框架(包括体制机制架构、业务架构、绩效架构、信息架构、技术架构)和运行伦理。其中,体制机制架构是根本保障,必须组建统一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改变当前发改委、经信委和科技主管部门等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上多头管理、多头推进的现状,形成在智慧城市人、财、物、事等方面统筹的管理体制。业务构架是基本出发点,要从服务社会公众的视角重新梳理业务,适应城市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和公共服务的变化。绩效架构是检验标准,它是一套绩效评估的标准框架,能够帮助政务部门根据评估标准合理高效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组织提升、公共效益和公众满意度四个维度。信息架构是资源基础,主要有信息分类,与业务架构相合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流,数据的采集、存储、转化、和传输,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等内容。技术架构是实现手段,它包含了各种通用应用组件、应用系统、技术平台、各种基础设施和技术标准等。〔8〕

(二)分类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引导各级城市量力而行。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等级的城市在发展水平和定位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主管部门应针对不同城市类型出台分类指导意见,引导各级城市根据自身实际需要、经济实力和设施基础来建设智慧城市。一般说来,特大型城市由于集约度和空间密度太高,为缓解人口、交通、资源、环境等的压力,亟需通过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和云计算存储技术等来提升电力交通、供水供气、排污、垃圾处理、绿化园林、环境监测等城市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这类城市自身经济实力很强,也有相应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可以引进高端信息和通讯技术,搭建城市智慧生产协作网络平台,发展区域性的智慧虚拟企业、智慧电子商务、智慧节能物流以及社区级智慧化生产协作点,形成城市、乡镇一致均衡的生产协作环境和便民环境。对于区域性一般中小城市,则因受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的制约,不适宜按特大城市的做法建大规模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移动互联网络,应结合智慧城市的要求并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实际需要和社会效益等夯实信息化设施基础,发展城市智慧化服务站点;〔9〕利用特大城市的智慧专项辐射网络来为本地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服务,特别是要注意兼顾县城、乡镇和村社服务设施供给的平衡,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

(三)加强智慧设施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完善技术支撑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鉴于目前iBm公司等在智慧设施核心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使得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隐含着严重的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因而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智慧设施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完善技术支撑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一要由国家颁布相关的标准,实行有效的测评认证制度等方式,针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开展专项研究,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强化,形成保证智慧信息网络安全的包括技术、管理和法律在内的完整体系。二要在高性能计算、物联网、传感器网、云计算、分布式数据管理、网络服务与网格服务等智慧学科领域,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而且核心技术人员和团队要逐步实现本土化。三要加强智慧设施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国家可以遴选一批技术优势明显、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以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手段鼓励和引导其承担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任务,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在高端芯片、关键组件和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减少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确保城市信息安全的可控性。四要增强城市民众的信息安全意识。未来社会智慧产品将普及于市民日常生活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仅要保障国家核心机密安全,也要保障个体市民和企业的信息安全,而普通市民的信息安全意识是这个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正式教育体系和非正式教育途径向民众宣传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防范网络、通讯等方面的欺骗行为,避免个人隐私泄露。对于智慧设施技术上的安全漏洞,要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对于恶意破坏智慧设施和窃取国家、个人信息的行为要及时举报,从信息源头上巩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逄金玉.“智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2〕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首届(2011)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eB/oL〕.网易,2011-09-13.

〔3〕温婷.“智慧城市”建设渐入高潮上市公司抢食5000亿“蛋糕”〔n〕.上海证券报,2012-09-21.

〔4〕李健,张春梅,等.智慧城市及其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2(1).

〔5〕梁捷.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出台〔eB/oL〕.光明网,2011-10-12.

〔6〕邓贤峰.“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分析〔J〕.财经界,2011(1).

〔7〕张梅燕.苏州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建设〔J〕.开放导报,2012(4).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篇9

目前,国内一些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先行先试,智慧园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2012年,中关村将示范区“一区多园”的空间信息与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科技金融资源、招商引资等信息进行整合,促使中关村向智慧园区全面转型。今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暨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项目”投入应用,运用RFiD、云服务等构建了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体系,从“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三个角度对园区内的人、车、物等资源以及媒体资料等虚拟资产实现了全方位的监测与管理。

一、软件谷打造智慧园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软件谷而言,智慧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部级园区中,有63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南京,“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将南京打造成为“人文绿都、智慧南京”。2011年,在软件谷的建设初期,法国凯捷公司对园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高端策划和顶层设计,提出将软件谷打造成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云之谷”,以智慧化提升软件谷综合竞争力。

2.智慧园区的建设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在于运用现代iCt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海量运算能力,提高区域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因此,智慧园区的打造必须建立在软件产业的高端发展上,新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和传感网等先进技术将会构建起园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和面向未来的全新园区形态。同时,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将会为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必将对今后软件谷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智慧园区建设是软件谷“二次创业”的迫切要求

对于软件园区而言,第一次创业主要是依靠便利的交通、充裕的人才、优美的生态、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体制机制等优势条件,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进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第二次创业需要以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集约高效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核心是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智慧园区建设上走在前列,才能够更好地整合园区发展要素和资源,创新管理手段与措施,减少运营成本和流程,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契机,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国内外诸多软件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和现状

1.建设规划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南京)软件谷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国际化、生态化、智慧化理念,打造“绿色、低碳、智能”软件谷;以云计算技术和应用服务引领发展,加快云技术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工业设计、移动支付、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超级云计算服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三网融合产业园、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基地。

2.建设目标

以建设“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软件园区为目标,优化顶层架构设计,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化建设模块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巩固与提升,实现“政务工作公开化、园区服务网络化、数据资源共享化、辅助决策智能化、体系建设标准化”,高标准建成“绿色、低碳、智能”的现代化智慧园区。

3.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

目前软件谷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主要有iBm润和软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北大工学院南京研究院、中兴通讯全球云计算中心、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江苏虚拟软件园、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紫金(雨花)科创特区云端虚拟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等,可为企业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技术支持。

4.正在搭建的体系架构

软件谷目前正在按照“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精心打造移动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专业园区,并积极搭建“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架构,即: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以及依托超云中心建设的“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等三大平台。

(1)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软件谷的基础云平台,今年年底将正式建成,未来将承担为谷内各类软件企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功能,也是软件谷建设智慧园区的核心技术依托。该中心主要建设云服务和云应用两个平台。云服务平台一期建成后,计算能力将达200万亿次、存储规模将达pB级,后续超算性能指标还将扩展到千万亿次以上计算能力和eB级别海量存储规模。云应用平台则提供创业孵化应用云、培训应用云、研发测试应用云、政务应用云、治安应用云、环保应用云、交通应用云、教育应用云、医疗应用云等业务。

(2)“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该平台主要引进智慧产业领域内的高端企业,聚集智慧产业上下游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对智慧产业进行顶层方案规划和分模块设计,研究适应软件谷产业特点的智慧园区架构和产业链等各个方面,开展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警务、智慧环境、智慧电子商务等典型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完整的智慧产业链条。位于软件谷a8地块的楚翘城项目是软件谷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与南京电信的合作,楚翘城从设计、建设到管理、运营、服务都贯穿了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融合化的理念,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运营的成本,达到商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工作高效化。

(3)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整合谷内现有的公共技术平台资源,打造一体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孕育孵化载体,从软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关键软件产品和应用的产业化促进等三个层次开展软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为谷内企业在大数据、云渲染等前沿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尝试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和强大专业的后台支持。

(4)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该平台汇聚谷内所有行政资源,负责制定信息化工作规划、分解年度目标、安排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组织人才培训、交流发展经验、开展绩效评估等工作。软件谷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及时解决软件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任务跟踪和工作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高效推进。同时,设立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行政管理、企业服务、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特点,全面负责“管委会—职能局或专业园区—企业”三级信息化建设与指导工作。

三、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规划

1.三大策略推动智慧园区发展

一是抓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通讯、移动互联、游戏动漫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产业,着力优化软件产业结构,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抓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紫金科创特区、创业创新城和中以智慧园等一批载体,大力推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产业园建设。三是抓“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以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重点合作项目,积极做好企业落户服务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合作企业,逐步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慧行业应用领域形成集聚优势。

2.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建立惠及企业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部署针对园区的网络解决方案,建设简洁、可靠、高性能的园区网络,基本实现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和无线宽带信号全覆盖。提升网络承载能力与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各类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提升宽带互联网省际、国际的出口能力,建设全市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与网络监测预警,加强对重要设施的保护,建立应急通信保障机制。

3.积极推进三大功能应用

一是加快推进网上企业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基本信息库,定向各类扶持企业的政策、信息、资源,实现从项目准入手续办理、专项申报材料评审、统计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财税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动态管理。二是加快“智能招商”模块建设,将谷内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楼宇资源和招商条件等信息全部入库联网,根据招商对象的实际需要,在第一时间为其寻找符合条件的落户资源。三是加快企业与园区的社区媒体交流平台建设,及时汇总谷内企业对园区发展和政策服务的具体诉求建议,及时有效准确互动,有针对性地提升环境建设和政务服务水平。

4.丰富业务支撑平台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创新经济;鹰潭市

[作者简介]曹桂香(1988―),女,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财会教研室主任、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吴玮(1987―),女,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鹰潭335000)

一、引言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2014年住建部联合科技部公布的全国试点智慧城市名单,鹰潭市作为第三批试点城市位列其中。鹰潭市对信息改革全面扶持,秉持“互联网+鹰潭”的新型智慧城市理念,在包括政务、城市治理、社保、养老、医疗、环保等领域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在此背景下,鹰潭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也将受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影响,在新形势下创新经济成为鹰潭市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支撑。

二、鹰潭市智慧城市现状

鹰潭拥有月湖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江新区、贵溪市和余江县六个市县辖区。其中,贵溪号称“铜都”,拥有最大铜工业生产基地,是鹰潭市工业GDp大头;龙虎山景区是著名5a级旅游名胜,是鹰潭市旅游总收入的主力支撑。

截至目前,鹰潭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已经为广大市民构建地方卫生信息系统,通过网监平台全面监管就诊过程中的相关医疗药费。鹰潭云计算数据中心,在华为云平台的技术基础之上建设起来,包含全市国土、水利、农林业、财政、审计、卫生和教育等领域共计37个数据系统,互动耦合良好。同时,云平台上部署了电子政务综合办公平台,为智能办公和监管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智慧城市的建设,除却智能化管理之外,对新型智慧产业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都能推动鹰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同时,智慧产业的催生,也促进智慧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智慧鹰潭下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形势

(一)鹰潭市2013-2015年创新型经济发展

近年来,鹰潭市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在五年规划里,全力保证经济稳增长,接连公布“稳增长40条”和“创业创新36条”等政策措施,强调生态城市建设,节能减排成果喜人。鹰潭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成效显著,贵溪市和余江县双双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同时大力构建生态乡镇。鹰潭市在绿色城镇化指标环境排名国内前二十名,贵溪和龙虎山景区已获批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根据2013-2015年度鹰潭市统计公报,鹰潭市园区和旅游收入情况如下表1。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鹰潭市在2013-2015年间的经济发展增速稳定,规上工业增值占比较高,三大园区完成工业增值比重较高,可见鹰潭市在园区工业经济发展上投入较多。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里,铜产业占比90%左右,三大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则以高新区和贵溪为主,经济平稳增长。旅游收入逐年快速增长,2015年全年创收200亿元,以“寻梦龙虎山”等系列活动推进旅游业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2015年年末,在鹰潭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科技技g园区建设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成效。在产业技术创新、尤其是铜产业绿色减排技术创新改造中,在2015年统计公告里,以万元GDp能源消耗下降3%的优质表现,宣告鹰潭市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之中的节能减排指标。同时多方面鼓励大众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引入“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概念,发展绿色铜产业、智慧产业、大力推动园区建设和电商基地构建。

(二)2016年鹰潭市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

智慧城市的新型发展模式,结合鹰潭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以“科技+改革”对经济发展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据调查,鹰潭市就业信息化体系已经全面覆盖了市、区、街(学校)三大就业服务机构。街上随处可见的“天网工程”视频监控,更是全市社会治安的有力保障,有效减少犯罪。尤其像鹰潭特色的旅游产业,龙虎山景区更是以“互联网+”的模式进行产业创新,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体验。高新园区的高新企业专利业已突破1000个,对高新企业的认定逐年增多,大力支持企业技术革新。

鹰潭市2016年召开的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全力做好铜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铜产业作为鹰潭工业支柱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优化产业构造。打响“龙虎天下绝”这一旅游品牌,做好“寻梦龙虎山”活动。同时,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以便利的交通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提高“信息江西”的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打造智慧鹰潭,全面深化创新和改革,重点领域推动技术革新。

2016年鹰潭市全面加快建设创业创新平台,以江西师专为例,学校响应宣传,近年来逐步加大对教职工和师生的创业培训,已经形成诸如师专创业园超市、师专眼视光基地等各种特色创业项目,尤其是为优秀学生提供广大就业和实训平台。学校已经全面实施视频监控和规范化教室安排,保障师生财物安全,同时为承接大型规范化考试做好准备。

四、推动智慧城市下鹰潭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建议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高度融合信息化和城市化,推动鹰潭市的智慧管理模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智慧鹰潭的创新型经济建设。

(一)突出绿色、创新的工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创新

加快建设绿色铜都,推动绿色产业诸如循环能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增长。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动力,适度发展“互联网+产业”的产业发展新结构,稳步推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促进鹰潭市产业结构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经济,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水平,集成创新,争取在经济支柱如铜产业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实现关键的技术改革,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加强智慧技术的应用,打造知名品牌,推动绿色崛起

围绕智慧城市、低碳环保,探索诸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服务,例如市区今年新安装的公交站台都带有智能到站提醒,建议将鹰潭地图和交通纳入“掌上公交”应用平台,可及时更新公交站台、行车路线和到站时间。借助“互联网+”,发展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发展物流和电子商务,将知名品牌推向国内外。促进产业集群,以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走生态发展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建设创新性人才体系,培养智慧人才团队

构建创新型人才体系,着重实施人才优先发展策略,以政府为主导地位、企业作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模式培养和投入人才资源。推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带头人计划”和高层次人才以及农业生产实用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如加大引进博士等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强科技创新团队人才建设,构建具有鹰潭特色的优秀创新团队,促进鹰潭市创新型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青青.县域智慧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海门市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