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防治的应用十篇生物防治的应用十篇

生物防治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35

生物防治的应用篇1

关键词:生物防治;果树种植;病虫害防治

1生物防治在果树病虫害

防治中的重要性在果树栽种管理工作中,要想保证其生长态势旺盛,枝叶茂密,就必须提供充沛水分与肥沃土壤等生长条件,针对各方面的栽培环境与外部因素进行规划管理。在相邻果树之间,应存留一定的间隔距离,确保果树根部和中下部吸收的日照充足。为了最大程度上提升果树种植的经济效益,部分果园没有在栽种果树时控制好间隔距离,导致果树与果树间相邻过密,一旦病虫害问题大面积出现,或受到其它因素影响,整个果园内病害会迅速蔓延。因此,做好病虫害的预防与管理工作对果树的正常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生物防治在果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优势特点逐渐显现出来。一旦发生病虫害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果树的生长状态与果品质量,若种植人员没有对预防工作提高重视,疏忽了防治病虫害的各项准备作业,不仅会导致果树的生长状态与实际产量受到威胁与影响,还会使得果品数量与质量大幅降低。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而言,化学防治方法作用甚微,实效性较低。以传统的果树管理工作为例,化学防治方式是大部分种植人员采用的主要处理病虫害方法,其操作手法较为简单,将农药利用专用设备喷洒在果树上即可。但这样的防治模式也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在农药喷洒的过程中,种植人员没有依照相关的防治指标合理施药,对于农药的作用原理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将化学农药的调配浓度随意增加,以为浓度越高,消除病虫害的效果越好,错误的理解与防治手段使得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杀死了大量的害虫天敌,导致害虫在日后大批量暴发,长出来的水果也由于吸收了果树上过多的农药而形成农药残留,果品质量大幅下降。因此,正确地采用生物防治手段不仅可以对果树病虫害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还可保障果树健康生长,实现果品质量与园区产量的稳定提升。

2生物防治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无公害农业防治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生物防治方法就是重要体现,灵活利用这一新型防治技术有助于推动传统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的创新与转变,促进生物防治理念与方法的推广与普及。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日常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愈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切实需要,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让人们在食用果品时可以安心、放心,无公害防治技术得到了相关科学研究人员的认真研究与深入探索,通过实验后,欲在现代化的果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进行大力推行,倡导应用。从我国农业种植的统计数据来看,许多地区果树栽种普及率较高,占比较大,是当地人民的主要创收内容。随着社会大众不断增加对各类水果产品的需求量,果园的产业经营也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方向。但应用有限、成效不高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使得大部分果园仍然无法实现高质量的种植管理,有限的生产面积也制约了先进防治技术的良好运用。如何正确应用科学的生物防治手段优化病虫害防治效果是种植人员面临的关键问题。

2.1利用天敌生物进行防治

利用害虫天敌是生物防治的重要路径之一,这种技术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不仅可以将果树内存在的害虫有效清除,还可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提升果品质量与园区产量。种植的果树品种不同,虫害的种类也有所不同,因而果树病虫害具有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特点。种植人员应结合具体果树的生物性质与生长特点,观察虫害类型、繁殖特点与啃食情况,具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天敌昆虫,发挥天敌生物的防治作用。天敌昆虫按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捕食性天敌昆虫,二是寄生性天敌昆虫。在捕食性昆虫方面,小花蝽是一种典型代表,蚜虫与蓟马等果树害虫是它的主要捕食对象。草蛉类天敌昆虫种类十分广泛,有100种左右,在大部分果树种植园中,打草蛉昆虫十分常见,蚜虫是它们比较喜欢的捕捉对象。除此之外,捕食性天敌昆虫还包括捕食螨与瓢虫类等。对于寄居性天敌昆虫来说,由于身体体积较小,它们会普遍选择在昆虫体内进行寄生生活,然后释放毒素毒死害虫。当前在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过程中,毒蛾类与刺蛾类是应用最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植人员应将此类天敌昆虫加以灵活运用,提高果树虫害的实际防治效果,为树种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达到果品产量与质量稳定提升的经营目的。

2.2利用病原微生物进行防治

在防治果树病虫害工作中,还可利用病原微生物技术手段,这也是优化生物防治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性质上划分,病原微生物具有非常多的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与线虫等。在种植果树与栽培管理中,病原细菌与昆虫病菌是较为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种类,昆虫病菌主要是颗粒体病毒与核型多角体病毒。除此以外,还包括病原真菌与昆虫病原线虫等,其中病原真菌主要涉及到多毛菌、白僵菌与绿僵菌。将病原微生物用于果树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不仅可大幅提高果树栽种生长效率,还可有效发挥出对果树天敌昆虫的保护作用。

2.3性诱剂防治

昆虫性激素是性诱剂作用的基本原理,普遍采用人工合成方式制作而成,利用天然胶作为承载物质,对昆虫进行诱杀。对苹果蛾和梨小食心虫予以防治时,便可应用性诱剂,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适当降低,与化学防治方法配合应用,会得到更好的控制效果。从苹果花盛开到9月末这一时间段内,将性诱剂诱捕器投放在果树树冠中上部,确保其周围通风环境良好,将15个诱捕器放置在一个标准大小的果园内。到旺盛生长期时,果树树枝会明显快速生长,枝叶更为繁密,这时树枝与树叶可能会遮挡原本放置的害虫诱捕器,导致其通风不畅。与此同时,害虫也开始大量繁殖二三代害虫,因此,种植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将诱捕器适当增加,以30~45个为宜。管式胶黏式与塑料水瓶式是害虫诱捕器的主要模式,若要用塑料水瓶式诱捕器,应将瓶内存水及时添加,并将捕捉到的害虫及时清除。

2.4生物导弹防治

生物防治的应用篇2

【关键词】 生物防治技术;园林绿化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也快速发展起来。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园林绿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园林有害生物(虫害、病害等)的出现,园林中的有害生物的出现和增多严重破坏珍贵观赏树木、古树及草坪,损害了绿化成果,阻碍生态城市的建设,然而,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园林有害生物防治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应加快生物防治技术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研究,巩固绿化成果,促进生态化城市建设。

一、生物防治技术研发的迫切性

生物防治法是一种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物去控制和防治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的综合防治手段,在广阔的自然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链,每种害虫都会有依赖它为生的多种生物天敌,害虫天敌对害虫有显著的抑制性,人们就是利用两者的关系进行生物防治。

二、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绿化结构发生变化,改变了原来有害生物的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增多,国外不同的园林风格流入我国,新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改变了我国长久的园林布局。然而,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有害生物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有害生物的种类增多、原来的生物结果产生变化,致使原来的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减弱。现在园林绿化中的有害生物主要有生态性植干病害、蛀干害虫和五小害虫(蚜、螨、粉虱、蚧、蓟马)。

2、绿化植物的种植配置不合理是病虫害发生的基础:植物种植所造成的环境在一定程度决定了有害生物的出现的种类和数量。如果绿化植物的种植环境发生变化,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绿化植物的增多,在种植时胡乱搭配,造成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很大改变,甚至导致新的有害生物出现。这也成了绿化植物病虫害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3、园林绿化在检验和防疫方面做的不到位:国际间经济和文化交流增多,绿化植物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使绿化植物种类和结构发生变化,带入的新型有害生物。我们在进行绿化时不能及时发现,再加上它们的天敌不能很快的跟踪适应,这使得带入的新型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也来越大。

4、我国园林绿化在有害生物防治上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园林绿化在有害生物防治上存在最大的欠缺就是现阶段进行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依然依靠有毒化学农药。这问题主要表现在(1)我们在进行绿化植物防治时没有系统的生态观念。我国在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上采用的是“重治轻防”,主要着手于眼前救急,重点防治幼虫轻视防治成虫,长期以往的结果就是我们始终处于被迫防治阶段,在防治的过程中,依然造成景观植物受损和生态失衡。(2)我们采用的防治方法依然是长期使用有毒化学农药,导致有害生物体的抗药性增强,防治的效果日益下降,同时也造成有害生物的天敌被大量杀死,使得很多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3)防治方法单一,只是进行简单的淋浴式喷洒,这样不能很好利用药物,使得药物漂移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危害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

三、面对上述情况,加强生物防治技术在园林绿化上的使用,缓解和进一步解决有害生物的危害

1、我国生物防治技术已取得很大成效:由于生物防治技术污染小,效果久等优点,我国在较早时期就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如上世纪50年代用赤眼蜂防治蔗螟;湖北省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和用金小峰防治越冬红铃虫;吉林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等,这些都是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取得的辉煌成就。

2、加大园林绿化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园林绿化的有害生物防治要想得到根本救治,就要根本上给予解决。生物防治的技术的应用就是利用有害生物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抑制作用,从而得到有害生物的长久根治。现阶段我国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1)利用周氏啮小峰防治美国白蛾。这就是一种利用有害生物和有害生物天敌之间的关系进行防治,这种方法既不污染环境,也保持了生态平衡,同时安全性高,防治效果持久。美国白蛾主要存在于公园、广场、绿化带的白蜡林、柳树林内,我们曾做过实验,将小峰放于网幕株率1‰和未放小峰的网幕株率9.5‰,防治率高达89.5%。可见效果明显。(2)利用鸟类防治有害生物。鸟类是松毛虫、花布灯蛾、天牛、小蠢虫等有害生物的天敌,引进适量的鸟类对上述害虫的防治效果显著。鸟类具有食量大、代谢快等优点,加速了害虫的减少。因此,公民要有爱鸟意识。(3)利用白僵菌防治天牛、木蠢蛾、古丁虫等蛀干害虫的幼虫。白僵菌是世界上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虫生真菌。它由感染白僵菌的幼虫体中得到。在使用时,时间要把握在害虫幼虫未进入树干前,通过带菌虫体进行杀虫。

结语: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我们要加大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为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生态化城市的建设。同时也要求我们要树立相应的环保意识,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宋玉芝.论构建节约和无公害型园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

[2]徐公天.我国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2,(2):48-51.

[3]阮林,冯爱卿,蔡奕,等.广州市园林害虫防治现状及其生态治理对策[J].园林科技信息,2005,(4):32-36.

[4]陶波尔.农(林、牧)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概述[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3,(3):9-11.

生物防治的应用篇3

(一)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用于规模化猪场的驱虫

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的各种制剂对猪的常见寄生虫均有防治效果。建议: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注射液以0.3mg/kg,皮下注射;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粉剂以0.1mg/kg·d,连续用药7d。

用药方法:首先对全场进行彻底的驱虫;对怀孕母猪于产前1~4周内服1次抗寄生虫药;对公猪每年至少用药2次;但对外寄生虫感染严重的猪场;每年应用药4~6次;所有仔猪在转群时用药1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用药1次;新进的猪治疗2次(每次间隔10~14d)后,并隔离饲养至少30d才能和其它猪并群。当猪场存在猪虱时,应在首次用药后2周,再用药1次。如上述方法实在难以执行,可改用全场定期驱虫,暂时推荐每一季度驱虫1次。此时用粉剂最为方便。

(二)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在牛、羊上的应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态环境差异很大,很难制定出一种通用的驱虫方案;因此各地的用药方案都应在寄生虫病专家或兽医的指导下制定。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用于防治牛、羊寄生线虫和常见的外寄生虫有其独到之处。经过临床筛选后,我们认为阿维菌素对线虫的驱除作用最好。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是通过口服给药或皮下注射的方法驱除外寄生虫,因此可在任何时间,任何驱虫方案中应用。下面介绍一些用药方法。

半放牧的牛、羊:深秋由放牧转为舍饲时普遍用药1次,以有利于安全越冬;在春季放牧前再用1次,可抑制春季感染高潮的出现,减少对牧场的污染。

痒螨病的治疗:应在首次用药后7~10d再用药1次。经口给药时,应适当加大剂量,一般应为0.3~0.4mg/kg。因为大部分药物有瘤胃内降解或代谢,因而口服会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防治的应用篇4

关键词:几丁质酶;生物防治;植物病害;应用

几丁质酶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细胞和组织中,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几丁质酶可以有效降解几丁质,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丁质是构成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自然界中存在数量巨大,它能在几丁质酶系作用下被分解成n-乙酰氨基葡萄单糖(naG)。在环境保护、医药、食品和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在目前的研究中,将细菌及植物几丁质酶基因转入烟草、番茄、大豆、马铃薯、莴苣和甜菜等植物中,获得的转基因植物高效表达几丁质酶的生物活性,可显著抵抗真菌病害,此外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生防真菌中,也能显著提高生防真菌拮抗植物病害的能力。

几丁质酶性质与特点

自从年Benecke首次分离报导了几丁质芽孢杆菌(Bacilluschitinovirous)能生产几丁质酶以来,已发现了许多产几丁质酶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其中以Serratiumarcescens和trichodermaharzianum的几丁质酶基因研究最多。

几丁质酶可划分为内切几丁质酶、外切几丁质酶和壳二糖酶。依据酶反应的最终产物将几丁质酶分为类:一是内切几丁质酶,该类酶可随意裂解几丁质和几丁质寡聚物并释放出可溶性低分子量混合物,(Glcnac)即双乙酰几丁二糖是主要成分;二是壳二糖酶,可从非还原端裂解几丁质和几丁质寡聚物((Glcnac)n),释放的最终产物主要是(Glcnac);三是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同壳二糖酶一样可从非还原端裂解几丁质和几丁质寡聚物,释放n-乙酰葡糖胺单体(Glcnac),它也是唯一可水解(Glcnac)的酶。

几丁质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不同微生物所产生的几丁质酶的类别、组分、性质不尽相同,已发现的产生胞外几丁质酶的微生物约有属种。不同几丁质酶的最适温度、分子量、等电点、影响酶活性的金属离子等均存在明显差异。二是诱导性,多数微生物只有在含有几丁质等诱导物的培养基中才能产生几丁质酶,也有些微生物在没有诱导物的情况下产生几丁质酶。几丁质、脱乙酞几丁质、部分水解的几丁质均可以诱导几丁质酶的产生,但几丁单糖(naG)则不能。各种诱导物对不同微生物的诱导作用亦有所不同,并且几丁质酶的诱导可被过量的可溶性代谢物所阻遏。三是分泌性,微生物所产的几丁质酶多是分泌型的,即在诱导物存在的条件下,微生物可以产生并向胞外分泌几丁质酶。该酶先在微生物的体外将几丁质分解,生成几丁单糖(naG)或寡糖,然后这些糖再被微生物吸收和利用。

几丁质酶的分子结构主要包括信号肽序列、几丁质酶催化区、几丁质结合区域、C端区域。其中几丁质酶催化区(具个高度保守区,Glu(e)和asp(D)残基高度保守)、几丁质结合区域(植物几丁质酶的几丁质结合区主要含有半胱氨酸残基,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几丁质结合区主要含有色氨酸残基)催化区域相似的几丁质酶,它们的几丁质结合区域并不相类似,但是来源于同一菌株的酶的几丁质结合区域具有相似性,即与菌株的亲缘关系有联系。

几丁质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微生物几丁质酶能够水解植物病原真菌细胞壁的成分几丁质,参与菌寄生菌对寄主真菌的侵染过程,消解寄主真菌细胞壁和杀死寄主真菌,从而获得营养。一般几丁质酶只对真菌新生细胞如芽管和菌丝顶端细胞壁具有破坏作用。大多数丝状真菌在生长过程中,菌丝顶端同时合成几丁质和β-,-葡聚糖,交联形成几丁质、葡聚糖或其他多糖,菌丝顶端暴露的几丁质链会被几丁质酶所水解。微生物几丁质酶可通过分解几丁质来抑制真菌菌丝生长,使顶端细胞壁变薄,继而形成球状突起,最后细胞壁降解、原生质膜破裂;几丁质酶破坏菌丝端部生长,使真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受阻,芽管和附着胞解体。

几丁质酶酶解几丁质的产物几丁寡糖,具有抗菌、抑菌性能,可以直接杀死病原真菌,还可以作为植物功能调节剂,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几丁寡糖在调节植物细胞代谢活动、提高植物防御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抑菌、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病原物的侵入或扩展;特别是聚合度较高的几丁寡糖,能够阻碍病原物生长。几丁寡糖可以作为植物功能调节剂,促进植物蛋白质合成,活化植物细胞,调节植物基因表达,刺激植物生长。

几丁质酶作为激发子启动植物防御反应,使植物产生更多的防御蛋白,增强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几丁质酶在植物中也许不是直接参与

   

防御反应,而是通过水解侵入的真菌菌丝细胞壁产生信号因子,启动植物的防御反应,导致植物产生和积累抗病性物质。几丁寡糖可以作为激发子,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充当信号因子,迅速启动植物的防御反应,诱导植物细胞对病原菌入侵作出反应,调节与抗病性有关的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酶活性变化,产生植保素、酚类化合物等抗菌物质,使植物体内发病相关蛋白(pR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protein)含量升高。几丁寡糖在植物体内可以作为激活植物几丁质酶的诱导物。

转几丁质酶基因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几丁质酶在真菌的生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已经被广泛证实,在植物与真菌转入几丁质酶基因被认为是提高植物与真菌拮抗病原真菌的重要策略。利用几丁质酶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策略主要有:一是构建表达几丁质酶的工程菌,释放到土壤防治土传病害;二是构件转基因植物建立植物自身的病害防御系统。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从哈茨木霉菌(t.harziarum)纯化的几丁质酶CHit(-kDa),并且对其编码基因ech进行了克隆。随着越来越多的几丁质酶基因被克隆,几丁质酶在植保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利用几丁质酶基因培育抗病基因工程植物品种是一条有效的防病途径。国内外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迄今为止已先后从细菌如S.marcescens、Bacilluscirculan等分离到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植物细胞,获得表达该酶的转基因植物。主要包括烟草、大豆、番茄、马铃薯等植物,使其获得了对各种病原真菌的抗性[-],不但可抑制病原真菌的侵袭,而且对植物线虫、昆虫和其他一些病原生物也有抗性。与转基因植物相比较,由于生防微生物具有生长周期短、易于研究、便于生产等优点,因此将几丁质酶应用于生防微生物的研究成为植病生防研究的热点。Baek等对t.virens做了类似研究,发现含有双拷贝正常ech基因的菌株防治棉花立枯病(R.solani)明显高于含有单拷贝敲除ech基因的菌株;在木霉t.virens中,cht基因能明显提高转化菌株的生防能力。在木霉t.harizanum转几丁质酶基因(chit)转化子与病原菌R.solani的对峙培养和抗R.solani的盆栽试验中发现转化型与野生株没有分别;而在玻璃纸的转培养试验中发现几丁质酶活性高的转化子对R.solani和Fusariumoxysporum的抑菌效果比野生型好。但是通过玻璃纸的转培养方法,测定的仅是拮抗真菌的分泌物(包括细胞壁降解酶、抗菌类物质等)对于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不能对其生防效果作出全面评价。由于各种生防真菌的抗菌机制的侧重点不同,需要利用相应的抗病相关基因才能达到明显的促生防效果,在真菌抗病基因工程中采用的策略也要相应调整。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抗菌基因和转基因技术,还需要对生防真菌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索。

生物防治的应用篇5

【关键词】:新技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用策略;分析

【前言】:时代的快速进步,单纯依靠传统的林业与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已经无法将有害生物彻底清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强林业的整体发展进程,采用新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大幅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因此应对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才能增强其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避免其对林业中的资源产生严重破坏。

1、雷达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在将雷达技术应用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过程中,其中包含雷达通讯技术,例如RS、GpS等,利用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电脑对林业中各种生物的动态实时监测,其主要的工作原理便是对林业中的有害生物发出一定信号,并将相关信息进行连续性的采集,之后会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利用电脑进行整合与分析,从而在监测的区域范围之中形成完整的立体化网络体系[1],构建成生物监测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系统中的生物有害生物相关信息,对各种问题展开有效的处理措施进行解决。另外,在应用雷达技术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其应用效果还存在较多缺陷,并不能对各种有害生物体进行精准的鉴别。对于我国的来说,在应用雷达技术的过程中,并没有西方发达国家的丰富应用经验,但相信通过对成功经验以及案例的不断学习与研究,可以增强雷达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这种技术也将会成为未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趋势与发展方向。

2、遥感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应用遥感技术可以不通过接触便可以对相关生物体进行有效观察,其中包含传感器、遥感器等,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将物质具体具备的性能、特征、形态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利用。例如在上个世纪,便开始利用航拍的防治对林业区域的整体制作相应的鸟瞰图,通过图像的方式对林业区域内的有害生物区域进行展示与反馈,但之后该技术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这项技术还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较为常用的遥感技术便是飞机的林区整体大范围喷洒,这种方式会消耗大量的资金成本,但却可以获得较为显著的应用效果。利用飞机喷洒的方式主要是利用飞机或是无人机在林区中进行大范围的药物喷洒,应做好周全的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喷洒工作的完成效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第一,要讲林区内有害生物的准确分布信息充分掌握,要在电脑中将有害生物分布的区域以及等级准确标注[2],设计一条较为科学、合理的飞行轨迹,从而增强飞机喷洒作业的整体效果与准确性。第二,在m行飞机喷洒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药物,会在喷洒之前提前购买。因此为了增强遥感技术的应用效果,应将药品进行妥善保存,对于比较危险的药物应贴好相应的警示标志,在进行喷洒之前应确保该区域内不会出现工作人员以及周边的居民,避免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

3、转基因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被大众熟知的技术便是转基因技术,其作为一项新型的生物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对林业的有害生物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通常来说,在应用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主要是讲林业区域数目的遗传性状进行改变,选取其中基因较为优秀的树苗,从而起到树种改良的目的。例如苏云金杆菌内毒素、昆虫神经毒素等,让林业区域中的树种具备较强的抗虫性。近几年来,我国的基因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也为数目的转基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将数目的品种进行改良,从而增强树种整体的抗虫性与抗病害性,另外还会在耐寒与耐热的方面获得极快的生长速度。由此可见,转基因技术可以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应提升该技术的研究经费,还应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对这种技术大力研究、发展,从根本上增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

4、数字化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通常来说,仅仅依靠人工的方式对林业及信息进行监测、采集以及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效果都较差,并不能将各项信息完整的进行收集以及处理。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森林的面积较为广阔,各个区域的林业情况各不相同。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与社会水平的获得了飞速的提升,数字化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过程中,应用数字化家属,可以实现准时、准确、有效的预测与防治目标在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过程中,其中主要包含地理信息系统、GpS技术与遥感技术,通过与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互相结合,共同组成了现代化的数字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系统。还会将各个层面的信息进行详细收集与分析,从而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大幅提升[3]。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增强,采用数字化林业管理科进行有效的有害生物防治,因此在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构建完善的生物有害物防治数字化体系,从而增强防治工作的整体效率。

结语:随着我国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多的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行业的领域中。对于林业领域来说,应用新技术,可增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从而为我国的森林资源提供良好的保护,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林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相信广大技术人员在不断努力下,可以增强新技术正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兰永平.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分析[J].农技服务,2015,05:159.

生物防治的应用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农药;松毛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8102

1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优点

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相较于传统的农药技术防治法,生物技术的防治方法的污染性最小,使用后无毒物残留,保证了森林周围的人类、动物以及森林本身的健康与安全。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生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克制的关系以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对森林中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由于云南地区的森林条件相对比较特殊,主要以热带植物为主,原始森林密集,病虫害种类多。长期使用生物技术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不仅使病虫害无法产生抗性,还避免森林环境受到病虫害防治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同时,生物防治技术使用的材料基本可以就地取材,资源十分丰富,大大降低了病虫害防治的成本。

2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相较于化学农药来说,可以永久性地消除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在防治过程中,由于生物农药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和对人畜、生物有害的成分,所以在防治的过程中对人畜的危害极小,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使用生物农药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对病虫害天敌的保护,病虫害的天敌越多,病虫害存活的空间和几率就越小,从而达到消灭病虫害的效果。云南省地处亚热带地区,森林植被繁茂,原始森林众多。所以,在使用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时候,要注意对一些山高陡坡地段的防治,以免使其成为防治死角,造成病虫害的死灰复燃。

2012年,云南省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与陆良县接壤的地方数万亩森林由于受到长期干旱缺水的影响,爆发了大面积的虫害,石林本来就是松毛虫与小蠹虫灾害的多发区,年均受害森林面积在5万亩以上。为了尽快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彻底消除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云南地区采用喷射生物药剂的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该药物是26%浓度的灭幼脲混合剂,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农药,杀虫效果极佳并且不会对人类的生活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为了尽快遏制病虫害蔓延的趋势,云南省首次采用了飞机喷射式的方式对受灾林区以及周边林区进行生物农药的喷射,效果十分显著,完全控制了害虫的大规模发生。由此可见,生物防治技术已经成为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手段,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森林病虫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常见的生物农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昆虫病原细菌

昆虫在繁殖的过程中,每一代的死亡率可以高达80%以上,有的种群甚至可以达到99.9%的高死亡率,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感染病导致的,这些由细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病,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昆虫的种群的数量进行不同程度的调节。在研究生物防治技术时,就可以从引发微生物感染病的细菌开始,通过对这些细菌的克隆和人工培育,使得这些细菌逐渐的成为一种微生物杀虫剂,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中推广使用。云南省林区的害虫主要以松毛虫为主,苏云金芽孢杆菌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很好,也是我国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的生物农药之一。

2.2昆虫病原真菌

在生物防治技术中,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其他科研机构,生物农药是最成功的也是效果最好的。而生物农药中主要包括了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而昆虫病原真菌作为微生物农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主的杀虫剂已经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也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2.3昆虫病原病毒

昆虫病原病毒的防治是生物防治技术的一个发展新方向,主要是通过对害虫致命病毒的研究,做到将害虫彻底杀死,减少害虫对森林的破坏。由于云南省是松毛虫的多发区,所以多使用多角体病毒与苏云金芽胞杆菌和白僵菌混合进行松毛虫的防治,效果十分明显。这种通过昆虫病原病毒制造的杀虫剂,不仅杀虫效果好,而且对人畜没有任何影响,杀虫无残留,是真正的绿色农药。

2.4昆虫生长调节剂

昆虫生长调节剂不同于其他的生物杀虫剂,这种杀虫剂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是以杀死害虫为目的,而是通过对药物,对昆虫在发育期的成长造成破坏和干扰,使害虫无法正常生长或出现无法完全发育的情况,使害虫生存能力下降或迅速死亡,最终达到种群灭绝的目的。灭幼脲就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尤其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最好,所以在云南地区一直被广泛使用。

3利用鸟类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地区,其森林覆盖面积广泛,是各种鸟类生长繁衍的天堂,鸟类补食的重点来源就是虫类。所以,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使用以鸟治虫的方法,是一种经济实惠,效果明显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针对受害林区的特点,引进以该害虫为食的鸟类,使其在林区内迅速繁衍生长,通过鸟类的捕食来达到治理虫害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得森林的病虫害得到控制,也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4生物酶技术在森林虫害防治中的使用

在绝大多数的生物体中都有一定含量的蛋白酶抑制剂,其主要作用于维持生物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抵制各种外来的蛋白水解酶对生物体内造成的损害。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对于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蛋白酶抑制剂是通过已知昆虫肠道内蛋白活性的作用,来破坏昆虫的消化系统,使得昆虫体内由于缺少氨基酸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昆虫的死亡。这种杀虫方法由于其杀虫效果好,对植物的正常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正在被广泛的应用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在提高森林植物的抗虫害能力的同时,保证了森林内植物的健康成长。

5引进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防治

在森林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该做到治理为主,防患为辅。在森林虫害爆发的时候,要全力制止虫害的蔓延,尽可能的将害虫彻底灭杀。在森林虫害没有爆发的时候,要对林区内可能存在的虫害,以及过去爆发虫害的历史资料进行充分的研究,然后制定适当的防护方案。引进害虫的天敌昆虫就是一种很好的防护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林区内存在昆虫的种类,引进以其为食的捕食性昆虫,可以将林区内的单纯林改造为杂交林,为引入昆虫提供充足的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在害虫的繁殖期,可以引进寄生性的昆虫,有效的降低害虫的成活率。还可以通过引进外地天敌昆虫的方法,来增加本地天敌昆虫的数量和种类,有效地遏制害虫的数量,达到森林防护的目的。

6结语

我国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要求就是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要重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保护。在防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生物种群的动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先进可续结束的使用,大力提高森林害虫的防治技术以及灭杀效果。在生物技术的使用方面,要根据当地林区遭受虫害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地对虫害进行灭除的方法,要积极地学习和推广国内外的先进防治技术,提高自身防治水平,使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应用篇7

关键词:活体微生物农药;果树虫害;杀虫剂

长期以来,为了保证果树的高产、稳产,生产上普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但是化学农药存在着污染环境、使害虫产生耐药性等诸多无法克服的弊端。在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与食品安全的今天,微生物农药以生产工艺较简单、开发费用较低、对人畜安全、无农药残留、害虫不产生抗药性、不污染环境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在积极地开发研制各种有效的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是生物农药的一类,是能够用来杀虫、灭菌、除草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等的微生物的活体或代谢产物,包括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农药。活体微生物农药是将能使有害生物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活体通过工业方法大量繁殖,并加工成制剂后作为农药使用。现对活体微生物肥在果树上的应用作一综述与展望,供大家参考。

1、果树上常用的活体微生物农药

1.1 细菌杀虫剂

细菌杀虫剂是利用某些对昆虫有致病或致死作用的细菌及其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制成。其作用机制是胃毒作用,昆虫摄人该病原细菌制剂后,通过肠细胞吸收,进人体腔和血液,使之得败血症导致全身中毒死亡。

目前筛选的杀虫细菌大约有100多种,其中被普遍开发应用的有苏云金芽孢杆菌、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和缓病芽孢杆菌等。研究开发最为成功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森林、粮仓害虫和蚊蝇等的防治。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世界上用途最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微生物杀虫剂。该制剂占微生物杀虫剂总量的95%以上,已有多个国家登记了120多个品种,而且用于防治苹果小卷叶蛾、桃小食心虫及刺蛾等鳞翅目果树害虫,效果良好。

1.2 真菌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是一类寄生谱较广的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类触杀性微生物杀虫剂。目前,研究利用的主要种类有白僵菌杀虫剂、绿僵菌杀虫剂、拟青霉杀虫剂及座壳孢菌杀虫剂。迄今为止,全世界记载的杀虫真菌约有100多个属,800多个种。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白僵菌,其次是绿僵菌。此外还有拟青霉属、赤僵菌、虫生藻菌等;英国、美国等国家还生产出蚧生轮枝菌及汤普森多毛菌的商品制剂。在果树害虫生物防治中常用的是球孢白僵菌、绿僵菌、座壳孢霉、汤普森被毛孢及蚜虫霉。白僵菌孢子同石硫合剂等混喷时防治苹果树靳氏苔螨效果好。利用绿僵菌防治苹果桃小食心虫,在实验室和田间都取得良好效果。

1.3 病毒杀虫剂

病毒杀虫剂是一类以昆虫为寄主的病毒类群,虽研究开发较晚,但以其高度的专一寄生性及持效作用长等优点在近年来得以发展迅速。但使用病毒杀虫剂也有一定缺点,如宿主范围窄,施用效果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

目前,研究较多且应用较为普遍的有核形多角体病毒(npv)、颗粒体病毒(gv)及质形多角体病毒(cpv)。核形多角体病毒主要用于农业和林业等害虫的防治,颗粒体病毒主要用于防治菜青虫、小菜蛾及黄地老虎等。近年来,我国已有20多种病毒杀虫剂进入了大田试验。但目前在果树害虫防治上的昆虫病毒较少。

1.4 微孢子虫杀虫剂

微孢子虫属于原生动物,具有一条极丝和一团孢子原生质。其孢子被昆虫吞食进入肠道,通过外翻极丝而引起感染。从而引起宿主活力丧失、行为变化、交配减少或卵率降低并致其死亡。目前,普遍用于农林防治的微孢子虫杀虫剂有蝗虫微孢子虫、行军虫微孢子及云杉卷叶蛾微孢子虫。1986年北京农业大学从美国引进的蝗虫微孢子虫(nosemalocstae)在防治草原蝗虫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它既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虫口密度,又能引起流行病,达到长期防治的目的。

1.5 线虫杀虫剂

线虫是目前国际上新型的生物杀虫剂。刘新生等报道,夜蛾斯氏线虫对梨象鼻虫幼虫有很高的侵染力。刘奇志等用苹果蠢蛾线虫agriotose品系及mex2kapow品系防治杏园桃红颈天牛,施用1个月的效果达72.2%以上。用苹果蠢蛾线虫防治龟背天牛、荔枝拟木蠢蛾均具有明显防治效果。目前,研究最多且应用最有效的为索科线虫和斯氏线虫科。

2、展望

生物防治的应用篇8

通讯作者:史彦青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防治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关联性。方法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构成因素,转化成具有实用性分析的分类方法,对糖尿病防治因素分类统计,并计算构成比。结果100例门诊糖尿病病历中,身躯因素(体内结构性因素)215个(62.1%)、心理因素(情绪与应激变化因素)8个(2.3%)、行为因素(生活行为和防治依从因素)共97个(28.1%)、环境因素(社会与自然因素)共26个(7.5%)。结论在糖尿病防治中,医学模式的构成因素体现在4个方面。医师、个体、群体分工职责形成了联防形式。身躯因素专业性强、数量多,是医师制定防治方案的个体化依据;心理和行为都是个体可控性因素。前者强调对性格、心态和健康知识的认知,后者强调对健康知识的实践和防治依从性;社会和自然环境是群体共同防治性因素和义务。

【关键词】糖尿病;因素;防治;模式

模式具有典范的意义,起到对病因、病理机制及防治有概括性的含义及能推动这些方面工作的作用【sup】[1]【/sup】。糖尿病防治需要医师、患者、家属、社会群体之间多个环节有效配合,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探讨糖尿病防治因素与医学模式的关联性,对搞好卫生宣教,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型大有益处。现以糖尿病门诊病历为样本,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1~6月的糖尿病门诊病历100例,均符合糖尿病分类标准【sup】[2]【/sup】。其中,男性65例,28~71岁。女性35例,41~74岁。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96例,妊娠期糖尿病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3例,合并冠心病26,合并脑血管病32例,合并肥胖症11例。对病历中显示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发病机制、病变部位、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分类和治疗、预后和转归情况等,所涉及到的糖尿病防治因素词条,做详细记录和统计。

1.2防治方法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因素构成形式,突出可控性的防治作用,客观地制定糖尿病防治因素分类方案如下。(1)身躯因素:体内结构性和功能性因素(医学模式中生物性因素的集中体现);(2)心理因素:情绪变化和应激反应现象(评定心理状态的客观指标);(3)行为因素:生活行为和防治依从(直接关系到糖尿病的预后);(4)环境因素: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糖尿病防治的外部因素)。分类统计病历中的相关词条,计算构成比。对多次出现的同一因素不做叠加计算。对统计数字做构成比分析。

2结果

100例糖尿病门诊病历中,共有不同的医学因素词条346个。身躯因素有性别、年龄、营养、头晕、口渴、肢体麻木、倦怠乏力、血糖升高、B超肢体大动脉官腔狭窄、肝肾功能异常等共215个(62.1%);心理因素有焦虑、抑郁、失眠、耳鸣等共8个(2.3%);行为因素有定量饮食、休息、预防感冒、戒烟酒、按时复诊、按时服药等共97个(28.1%);环境因素有经济条件、生活照顾、医师用药选择、职业、季节等共26个(7.5%)。

3讨论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学模式也正在由对疾病尤其是对疾病的后期治疗为主,转向对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主【sup】[3]【/sup】。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已成为今后若干年内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sup】[4]【/sup】。尤其是全科医师,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面向卫生知识浅薄的社区人群,更需要有深入浅出的宣教模式,形成一门人文服务艺术,进而产生防治实效。

3.1构成医学模式的医学因素类别在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共同认可的《世界卫生组织法》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且应该是身心健全完美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sup】[5]【/sup】。根据健康概念,参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构成因素,结合可控性防治的需要,把所有的医学因素分为体内外及其相互联系的4部分。身(身躯因素):人体内结构与功能因素,例如,大脑和它的神经系统功能;境(环境因素):体外与健康有关的因素,按照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sup】[6]【/sup】,例如,科学和文明发展进程,细菌,海啸等因素;心(心理因素):指有体内外联系作用的、与健康有关的、客观存在的、可控性心理因素,例如,性格、心态、情绪、应激性其它表现;行(行为因素):指有体内外联系作用的、与健康有关的、客观存在的、可控活动,包括防治依从性,例如,吸烟、酗酒、保健运动、及时就诊、按时服药等。这种分类方法简称身心行境分类法,为了方便宣教,有时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称之为身心行境医学模式。它易于普通人群接受,并具有如下多种实用性意义。

3.2身躯因素是医师制定防治方案的依据100例糖尿病住院病历中,身躯因素215个(62.1%),种类繁多,专业技术性强,它们是医学模式中生物性因素的集中体现,需要由专业临床医师综合分析,为患者提供合理的个性化防治方案,也是衡量防治效果及其转归的客观指标。在4类防治因素中,身躯因素是健康的实体,心理和行为因素体现健康概念中的适应能力和对健康的认知与实践过程,环境因素是健康的客体,是健康的物质源泉。

3.3心理和行为因素是个体可控性防治因素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具有个体可控性,它对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因素的客观指标为情绪和应激现象,与性格、心态和认知水平有关;行为因素包括生活行为和防治依从,它是医师落实防治措施的主要途径。心理和行为都是联系体内外因素的主要形式,都具有可控性,心理的可控性变异较大,行为的特点是具有真实性或客观实在性,直接影响健康。行为因素还与环境因素有一定的联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高热量饮食及体力活动减少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sup】[7]【/sup】。在强调群体可控性因素时,饮食、吸烟、酗酒等属于环境因素;在强调个体可控性时,饮食、吸烟、酗酒等应归属于个体行为,这样有利于明确防治责任,调动个体防治积极性,这是临床医师和今后书籍编写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100例糖尿病住院病历记录中,心理因素有焦虑、抑郁、失眠等8个(2.3%);行为因素有按时服药、定量饮食、休息、戒烟酒等共97个(28.1%)。

3.4环境因素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示大家要注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的防治。社会和自然是人体健康的两个环境属性,缺一不可。环境因素有职业、季节、生活不能自理、医师用药选择、经济条件等共26个(7.5%)。医师应该对环境因素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以便为人群防治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把医学防治变得更为主动有效。

3.5医学模式引导的糖尿病联防理念糖尿病的防治需要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责任形式形成联防系统。行为因素中的“行”,是医学模式对个体发出的防治号召令,是医学模式自身存在的防治发动机。行为是医学防治的主要形式、是心理的真实表现、是沟通“身”与“境”的桥梁、是维护身躯健康的终生资源。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健康行动就会有健康效果,行动越早收益越快,行动越久收益越大。有目的地限制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对生活方式性疾病有预防性意义。贵在行动、贵在坚持。个体在心理和行为的可控性上做好全方位配合,医师正确区分和全面把握身躯因素,群体营造一个有效的防治医疗环境条件,分工合作、有效衔接、系统防治,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革是必然的趋势,并将使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sup】[8]【/sup】,研究医学模式在医学防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对于全科医学和其他学科都必须面临的一个课题。身心行境分类法仅供参考,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伍汉文.医学模式的发展与运用.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68-169.

[2]陈竺.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6):486.

[3]傅祖植.糖尿病//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8-779.

[4]刘斌,沈维青.谈《药理学》在全科医师培训课程中的必要性.实用全科医学,2005,3(3):244-245.

[5]黄子杰.绪论//黄子杰.预防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6]席景砖,陈建.环境与健康//毕力夫,李文杰,周纯先,等.预防医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7.

[7]张巾超.糖尿病//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60-990.

生物防治的应用篇9

[关键词]生物科技;城市园林;植物;害虫

中图分类号:S4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3-0391-01

引言

隨着绿化种类多样性增加,从生物学角度的进化论原理来讲昆虫的种类和自身特征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以往人们以喷农药的保护方式来防治病虫害,但这种方式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将大量有益生物杀死,并且害虫经过更新换代产生很高的耐药性,所以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由此我们研发出新的生物防治园林植物侵害的措施,下面提出几方面建议进行探究。

一、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

城市绿化在当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普遍城市绿化覆盖量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但对植物防治病虫害的问题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植物由于自身气味和营养,吸引着各种有害或有益的昆虫栖息,这其中有大量的昆虫以植物汁、叶为食,或是钻进树干寄宿,大大破坏并致使植物枯萎、毁灭的情况发生,从而使城市绿化造成影响,给环保工作带来繁重的压力,植被的破坏因外界条件影响往往不可再生,所以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大植物保护力度是关键问题。为了转变这一现象,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对生物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在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害虫-天敌以及植物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充分的利用,促使生态平衡在城市园林工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最终对植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病虫害进行消除的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作用相对持久。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二、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1、动物防治技术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植被进行充分的应用,只有这样,园林工程才能够形成完美的层次感,给予人们更加良好的视觉享受。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会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为害虫的繁殖和生产提供了便利。在对动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以虫治虫。这一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古代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古人在对柑橘树中的害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就会对黄蚁进行应用。而现代城市园林构建过程中,为了对多种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工作人员可以对舟蛾科、松夜蛾科等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使用毛虫赤眼蜂,同时也可以在对多种害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捕食性蝽、瓢虫和蚂蚁等进行充分的应用。利用种族天敌的引进,让其自身消灭有害物种,做到生态平衡,从而更加有益于环保工程建设。

第二,以鸟治虫。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人工鸟挂在树上,从而对有益的鸟进行召集,典型的有益鸟包括啄木鸟、灰喜鹊和大山雀等。这些鸟类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不同的捕食对象,可以有效的对城市园林工程中相关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例如,在对松毛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可以对山雀进行应用,一只山雀每日可以消除的松毛虫包括200只,并且可以对30只蛾进行消除。

2、微生物防治技术

各种微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其代谢物中会包含大量的病毒、真菌以及细菌等,这些物质可以有效的对害虫进行消除,这就是微生物防治技术的根本。

第一,细菌农药。明确,灯蛾、毒蛾、松毛虫和枯叶蛾等都可以被Bt制剂所消除。此时可以将0.05%的洗衣粉同1000倍液的Bt乳剂进行融合,在向植物进行喷洒的过程中,国槐树尺蠖幼虫虫口数量将明显减少。利用微生物细菌杀虫技术抗虫作用具有农药的特性,美国环保局已正式确定将其列入农药范畴,转基因抗虫植物目前仅限于抗虫农作物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Bt抗虫基因已被成功转人胡桃、落叶松、白杨、苹果等树木并得到高效表达。

第二,真菌防虫。在对害虫进行消除过程中使用的真菌常见的有多毛菌、绿僵菌和白僵菌等。其中,我国城市园林工程植物病虫害消除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白僵菌B,其拥有200多种的寄主昆虫种类,可以对30种植物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控,其中包括桃小食心虫和马尾松毛虫等。同时也包含20多中镰刀菌,8个目的昆虫中都可以对其进行寄生,其中包括鳞翅目害虫、棉蚜虫和青羊天牛等。在自然条件下,其可以对害虫重口密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对生态平衡的维护。B一82灭蚜菌为蚜虫病原真菌毒力虫霉的发酵制剂,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杀虫组成成分是一种醋溶性街醇类化合物,对蚜虫击倒快,兼杀叶蜡。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例如高效、新型苏云金芽抱杆菌、重组昆虫病毒杀虫剂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三、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合理的规划园林植物的分布,设计以及建设人员应从园林工程当地的地质条件以及具体建设需求出发,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绿化植物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地的环境,从而为植物健康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通过植物一害虫一天敌间的相互作用,使害虫种群始终围绕着某一低的平衡密度波动,从而使某一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维持一定的种群密度,这种密度称为种群的平稳密度,要在实施上注意物种平衡问题。同时,在进行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对多种植被进行综合应用,避免城市园林景观过于单一化的问题,所以合理的园林结构至关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才能够适应复杂的园林生态系统,为加大植物保护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城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整顿绿化密不可分,加强植物防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在不影响人们生活和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园林植物的防护工作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还城市一个优美的园林景观,换园林景观一片健康、丰富的植物群体,从而使人们安居而乐,创造一个绿色生态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雷世鸣.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09):61. 

[2]王福莲,李传仁,刘万学,等.新入侵物种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物学特性與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15,44(06):137-142; 

生物防治的应用篇10

关键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对策

1前言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针对植物的生长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针对病虫害的具体表现出的问题,采用有效的对策。针对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生物防治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现阶段已经开发出的细菌菌株逐渐投入到商品化生产之中,比如说假单胞菌属、木霉属真菌、芽孢杆菌属以及农杆菌属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使用生物防治手段,也存在著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对策。

2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情况

病虫害的发生,将会对植物的良好生长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针对植物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采用有效的防治手段。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候,提升人们关于生物灾害的全面了解,让农民更加全面的认识到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等方面,对于有效开展房主工作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针对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表现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开展相应的预防工作,将病虫害的威胁降低到最小限度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意义。

3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问题

生物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对于减少病虫害的危害,提升植物的生长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和意义。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当中,生物防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充分控制和全面分析。

3.1生防菌本身的抗拒药物能力不够强

针对生物菌开展试验工作的过程中,其具有着较为明显的生防应用效果,但是在农民实际防治病虫害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喷洒药物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残余较多的药物,从而严重影响到生防菌种群的数量。

3.2生防菌在野外中的定殖能力不高

生物防治工作中使用的多数生防菌,都需要进行相应的筛选和鉴定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防菌在试验过程中应用的各项条件和外部自然环境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一些生防菌在野外的定殖能力不高,影响到了生防菌的良好使用效果,甚至不能够形成良好的生物群体。

4针对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容易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分析,积极采用有效的控制和应对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生物防治手段的作用和价值。

4.1针对生防菌采用的有效应对措施

生防菌在生物防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对其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充分控制,能够采用的有效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一些其他菌种。针对生防菌使用效果不够明显的情况,增加相应的诱导生物种群,比如说壳聚糖等,能够促进生防菌产生一定的抗菌素。第二,利用菌株产生的混搭效应。菌株混搭,能够有效减少生防菌不稳定的情况,逐渐提升生防菌定殖能力和水平。从现阶段的实践情况能够发现,不同菌株混搭产生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要比普通的单独使用效果要好。这主要是因为混搭后的菌株本身的抗性较强,能够促进生物菌的效用更好的挥散。第三,和化学药物进行混搭使用。将生防菌株和化学药物进行混搭,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生防菌自身的防治效果。第四,积极应用抗性基因。针对生防菌进行全面的改良和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生物防治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提升抗菌的竞争力,增强抗菌的实际效用,增强抗菌诱导的抗性效果。生防菌株自身的抗性基因,通常情况下都能够成为生产新型生物农药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1]。

4.2积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基础设施,是生物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前提,对于提升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生物防治工作的时候,需要有充分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逐渐提升生物防控能力的技术储备能力和效果,首先需要针对无公害工业提出植物保护的各项要求,有效研发相应的微生物农药,增强这些农药和其配套技术的使用效果。其次,还需要有效建立起相应的病虫害防治体系,体系之中需要将非化学措施作为重要的基础,积极加强生物防治的应用效果。再者,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要求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的各项基准,提升相应的仪器设备、标本室、实验室以及通讯设备等应用效果[2]。

4.3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

提升生物防治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需要积极加强各项基础药物的研发工作,组建起高素质的人才科研队伍,针对生物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在开展生物防治工作的时候,需要针对其使用的各项技术进行充分研究,提升生物防治技术的实际使用水平[3]。

5结束语

植物生长过程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将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效果。针对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问题进行有效应对,需要采用合适的策略,比如说针对生防菌需要采用一些具体的有效应对措施,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并且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邢燕燕,韩俊艳,刘广纯.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8):51-54.

[2]荣旭生,李子环.北方地区园林绿化中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5(70):00156-0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