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5:35:20

教育科研篇1

一、科研的认识

科研的本质——创造,“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曹日昌主……

二、科研的选题

科研首位的是选题。题目选错了,不是达不到目的,如没有研究的条件;就是达到目的而无价值,如别人已经研究过了。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结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当代,因题目选择不当,付出巨大的劳动、甚或耗费终生的精力而一事无成的人,不乏其例。选题一般应考虑:

第一、社会价值,即实践、理论意义。

第二、研究的条件。如资料的积累、前期的成果、实验的设备等。

第三、个体的知识结构(或群体的特色)。作为研究个体,他的知识是个积累过程,研究则是个系统工程。作为研究群体(如学校),要考虑自己的历史、特色、持续发展和名牌效应。

三、成果的表述

科研的质量以成果(包括理论、实物)为标准,成果(指理论)的质量以表述为依据。成果的表述(结题报告或论文)大致分为两类:实验、研究。

实验的表述:科学来源于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真正的科学。所以,实验报告要求比较严格、比较规范。它的正文一般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性质、意义、目的等。其中对研究使用的概念要界定,和课题有关的既定成果要评述,理论假设的推理、分析要清晰。

第二、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对象、材料、程序等。研究的对象要具体,变量要清楚,尤其自变量的处理。教育教学一般都是一果多因,所以,对刺激变量的分析、实验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等要十分明确。

第三、结果与讨论:结果是指实验的原始材料,如事实、数据等;讨论是对材料的分析、说明。这一部分是实验的重点,是结论赖以产生的依据。

第四、研究的结论:是结果、讨论的延续,是实验的结晶。概括出规律或规律性的东西。文字要简洁、准确。

研究的表述:研究的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多元性,所以,它的表述也没有严格的格式。但,不论内容、形式如何,一般都可以参考实验表述的基本精神,都应是观点明确,依据充分,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有效信息量——理论增值。有效信息量≠科学信息量,“科学而无效”的论文是当前文章的一大通病。

四、创造的水平

参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格洛佛、布卢宁关于创造水平的划分方法和创造水平“参照系学说”,从我们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和有益于教育科研的发展出发,笔者认为,成果(创造)的层面可以尽量宽一些、层次可以尽量多一些。

最高层次——创造——“新的,第一次……”。严格的讲,创造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但创造水平有不同,它可以分许多层面、层次。

第一、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预测性,而规律加个“性”,层次就低了,它既带有规律性的属性、有迁移性,又含有一定的主观(认识)因素,是通过思辩对实践的一种抽象,将无序有序化、混乱规范化、复杂简单化。这是当前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较普遍的一种科研形式、科研成果。

第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如上海的“成功教育”,武汉粮道街中学的“希望教育”、育才小学的“和谐教育”,“成功”、“希望”、“和谐”都有约定俗成的界定,但研究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释,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希望的核心是希望心理”,“和谐是一个协调、和悦、和美的教育系统”,赋予了它们新的、鲜活的哲理,使“成功”、“希望”、“和谐”成了特定概念,内涵更充实、公允、有生命力。

第三、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由实践理论是飞跃、创造,由理论实践也是飞跃、创造。心理学称后者为第二级飞跃,而且认为是更难、更高层次的飞跃。所以,应用性(理论实践)研究≠没有创造性,据统计我国大部分研究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就是忽视了由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如武钢“中小学和企业分离的研究”,解决如何分离问题(“分离”理论是既定成果),武汉鄱阳街小学“小班教学策略研究”,解决小班教学的谋划、策略问题(“小班化教学”是既定成果)等,都是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

第四、对已知概念(理论)进行组合、再组合。创造想象以再造想象为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创造什么也没有创造,而是对已知的概念加以新异的组合、再组合。如,古人将“食物”和“火”组合,发明了“火的应用”;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将植物形状的“相同”和“相异”组合,创造了“植物分类”;18世纪达尔文将“生物进化”和“生物环境”组合,构建了“达尔文进化论”……。创造就是组合,科研进化史就是组合、再组合史。武汉情智学校的“情智教育”就是将“情感”和“智慧”加以组合,黄陂路小学的“现代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教学”和“多媒体”加以组合。

第五、改变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改变角度是一种智慧,它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用新观点、新方法看既定的、旧的问题,或将两个、多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进行同步思考。如医生的偏分、军事的“偏师”等,就是调换视角,从侧面解决问题;把“中华民族聪明”和“中国人才奇缺”,两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同步思考,就会从旧问题中产生新认识。

第六、对既定问题的修改、完善、美化。创造是“第一次”、“开始”,它本身就意味着是有缺陷、不完美,需要一个补充、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往往不是它的开始,而是经过一个再创造(也是创造)的过程之后。武汉铭新街小学“小学讨论式教学研究”,讨论式教学是个老问题,而如何进行讨论,尤其在小学中如何具体操作,是一个再认识、再设计,也是对讨论式教学的丰富、充实、活化。

第七、进行选择。选择是智慧。人的智慧主要不是速度、灵巧,计算机、许多动物的速度、灵巧比人强的多,而进行推理、判断、比较,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从多种答案中选择最佳的答案,则是它们所望尘莫及的,是人智慧的主要特征。教学理论的研究认为,教学是个创造,也可以说是个选择——每堂课都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一种选择,教学进入高层次、个性化之后,教课成了教师的一种体验(课被软化)、境界,不具有重复性,此刻所用的模式是一种高层次的选择——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为一维,创造(选择)的“我的模式”。

第八、对既定结论的否定(否定的否定)。否定既定结论中孕育着新的结论。如,传统的教育学理论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科学性原则——实质是指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者表示质疑,认为有些教学内容“不科学”(不能用科学、不科学去判断),如神话、童话、寓言等人文学科;科学内容科学、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如给小学生讲辩证法,给大学生讲1+1=2,内容是科学的,效果是不好的。在否定既定结论中就萌生着新的结论——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什么——有效教学理论问世。

第九、对未来的预测。预测是一门科学,不是算命巫师的瞎猜。预测可以激发思考,预测中蕴含着新的认识。如有的学者预测,美国的霸权地位大约还有20年;五年后一般大学的一般专业生源将出现危机,“独木桥”现象将告结束;五年后夸氏(夸美纽斯)教学模式将成为历史,如果我国不加速教学改革,国外将作为历史教学的鉴证,像到中国参观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车一样,到我国来考察夸氏教学。

五、科研的障碍

建国50余年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师、大家很少,世界一流科学家也很少,这和一个被世界公认、多次智力测验证实的世界聪明民族,一个拥有12亿人的大国是不相称的。科研——出高层次成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

第一、心理品质的障碍。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指各个人的全面地、充分地、最随意地发展,它的真谛是人个性的解放。创造(发展——智慧)是个性解放的结果。由此反证,高层次的成果少是个性没有解放使然。

创造即“第一次”。“第一次”就是对以往、现实中“神圣事物”的亵渎、叛逆、否定、超越,是对既定结论、权威人士的挑战,“想别人不敢想的事,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发明、创造常常是从“荒诞不经”、“离经叛道”开始,没有异想天开的野性,不以身心极大的解放为依托,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不无深邃哲理。恩格斯论述的“塞尔维特事件”就是一例。1553年10月27日下午,日内瓦郊外广场竖起一根柱子,40岁的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被绑在柱子上,脚下堆满了干柴。因否定上帝创造一切被活活烧死。据记载,中世纪欧洲各地因其遭迫害者达500万人之多,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1843~1898的55年中,就有11万人受火刑,10万人受迫害。实然,没有科学态度,没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明、创造是一句空话。

在此我们反思一下,传统教育追求的什么?“分数+听话”——教学就是提高“分数”,教育就是培养“听话”,天长日久,人的灵性熄灭了、棱角磨平了、千差万别的人变成了一个模样——顺从、驯服、按指示办事,活生生的个性、创造性没有了,相反,形成了一种“平庸优势”,聚造了大大小小的“平庸圈”。

第二、思维定势的障碍。定势(或称顽固)人人都有,它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从创造进行思考,主要则是消极作用。就此而言,创造就是打破定势。影响创造较普遍的定势:

1、二值思维模式。二值即非此皆彼、非a皆B。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低层的、原始的思维方式,只适用于某些学科、某些问题,把它作为唯一的判断方式,就会局限思考、影响创造。有些事物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如神话、童话、寓言等,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还有一些事物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过渡、无序、中间、可塑的状态,处于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如世界上不是绝对的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善与恶两种品质、敌与我两种力量、公与母两种属性,事物多质、多义,是复杂的、变化的。认识、判断应打破二值思维模式的束缚,要有边界意识,从实际出发,是什么就是什么,求是才是创造思维的生命。

2、因果思维模式。传统思考强调因果必然、结构严谨、循序渐进,这是一种正常的思路,创造则是“不正常”,是改变正常思维的向度,它往往不是从事物完整的因果、结构、递进中产生,而是从因果不全、无序混乱、跳跃躐进开始,即由因找果(有因无果)或由果找因(有果无因)、从混乱找有序,从躐进找递进。如,哥白尼观察觉得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不协调、不美,创立“日心说”,达尔文看到植物随太阳转动、提出是含有某种物质,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猜想出大陆漂移……

3、从众思维模式。从众是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惯性思维习惯(定势)。其一、求同。①随大流(多数)。创造往往是支流、少数。②追求和别人一样。学生从考场出来首先找别人对答案,看是否一样。“不一样”才是创造。发达国家从小就培养孩子如何同别人不一样。其二、相信他人胜过自我。认识问题,尤其是认识自我,总是以他人褒贬为准,不尊重自我体验,如“旁观者清”、“口碑不错”。实际上,旁观者不一定清,口碑不错也不一定好。以他人评价为转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就是弱化自信、强化自卑。自信属于理念、信念的范畴,它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行为的主动性、坚定性和一贯性。自信是成功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相反,自卑是失败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综观历史上一代天骄,都是非常自信的人,伟人、名人没有一个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自负的人,有的给人以谦虚的假像,其实没有一个是谦虚的。如果认为自己一定失败,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永远是个失败者。自卑是创造的大敌,自卑意味自毁。

4、“经典”思维模式。“经典”一般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智慧的结晶,但它不是不变的。事物都有一个产生、经过、消亡的过程,世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科学既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后者是科学的本质。“经典”认识主要应吸取其观点、方法,伟人、名人的一些言论都有针对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如群众所言,马克思没有看过电视,没有见过电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第三、缺乏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又叫逆向、反证思维。批判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是个性充分发展的显示,是自主意识、进攻品质、科学精神的表现,是认识深化、全面、创造的象征。

“批判是科学的生命”,也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知识经济——经济依赖于知识,知识的创造、应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当今,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创造知识,而创造力渊源批判力,故此,发达国家把“知识分子”界定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或“具有个性(批判)和真知灼见(创造)的人”。不乏哲理。

科学精神不是维护、证实既定的真理,而是挑剔、发现既定真理的错误、创造真理。它强调怀疑、批判。

任何事物经不起反证而不能成真理。有许多既定的“真理”(含经典)经不起反证,或者说科学不能承认。

“干了坏事想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可能……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一定,可能相反……

“不破不立”。——不破也可以立……

“比较才能鉴别”。——不比较也能鉴别……

教育科研篇2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教育科研篇3

教师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实施者、落实者,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与任务。长期以来,中小学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偏离教育方针的倾向,热衷研究升学考试的种种方法,致使学校教育偏向为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服务,突出不完全的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美育,造成部分学生厌学、辍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当前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科研,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而紧迫的课题是着重研究如何使学校端正办学思想的问题;如何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如何扎实推进创新教育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研究体系,诸如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研究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在教学任务上,研究从教书向教书育人转变的问题;在教学质量的评定上,研究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研究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方向转变的问题;在教学安排上,研究从单纯依靠课堂向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转变的问题;在教学要求上,研究从死记硬背的唯一传授型向智能与知识相统一的发展型转变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研究从只重视教师的教法向重视学生的学法,将主张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的问题;在教学途径上,研究从单纯的传授理论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的问题。大家知道,提高升学率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延长教与学的时间,二是优化教与学的方法。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学,“时间”已经不是可挖掘的因素了,能够挖掘的是“优化的方法”。“优化的方法”哪里来?从研究中来!研究能发现规律,研究能提高效率,研究能提高质量。

二、教师从唯教走向开拓创新的需要

教师唯教,即只会教书,不会研究是没有多大发展前途的,必须不断教研相长,开拓创新之路。“教研相长”的方式有3种:一是教师“教”然后知不足,“研”然后知用,即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问题从事研究,并将研究所得用于指导、改进教学。二是教育理论研究者“研”后知不足,深入基层学校,亲自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完善。三是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者携手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合作性研究。

第一种方式无疑最方便有效,也最具有可行性。在国外,“行动研究”已引人注目,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来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英、美、澳等国蔚然形成一种“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在我国,已涌现出了研究“情境教学”的李吉林、研究语文“六步教学法”的魏书生等许多“教研相长”的成功者。只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育科研等活动,使教师以教学质量作为立足点,认真研究问题,才能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当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会对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在教学活动中,“教研相长”有助于教师在输出、接受、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感知能力以及分析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既便于因材施教,又便于及时校正、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学生只有在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教师指导下,才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及创造性。

教与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教与研究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有教中有研,研中有教,教研并蓄,教研互融,才能使教师拓宽教学视野,挖掘创造潜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多地培养合格人才。

三、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素养的需要

教育科研篇4

本次论坛是在全国教育科研战线深入学习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形势下召开的。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任务和使命,从而大力加强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系统建设,把各级教育科研部门建设成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信得过、用得上、高水准的智力库和思想源,使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教育厅之所以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就是要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教育行政方面加强和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会议由省教育科学院张旺院长主持。会议共有六项内容:一是四平市副市长张卫平致欢迎辞;二是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勇兵做重要讲话;三是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迟长伍解读了“刘延东同志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四是11个市(州)、县(市、区)的教育局局长做了典型发言;五是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史燕来处长做了重要报告;最后是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院长张旺做了总结讲话。

刘勇兵副厅长精辟地总结和概括了我省教育科研工作近年来取得的经验和形成的优势,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今后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希望和要求。重点从五个方面指出了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的思路和建议,特别提到了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明确目标和思路,发挥好智库作用,转变研究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对于全省开展好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鼓舞作用。

省教育科学院迟长伍副院长较系统地传达和解读了刘延东的讲话精神,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和建议。刘延东同志的讲话是加强教育科研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指南。这个讲话从党和国家行政领导人的角度,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教育科研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特别提到“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讲话对教育科研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及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做了深入精辟的阐述。刘延东同志的讲话对教育科研战线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鼓舞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建设好、发展好本地区的教育科研工作。

全省11位市(州)、县(市、区)教育局长做了大会交流,各具特色,提出了值得借鉴和深受启发的宝贵经验及建议。

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史燕来处长做了重要报告。史处长从为何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教育科研要坚持实践取向,勇于直面矛盾和问题,重在加强建设,树立务实精神等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他强调,行政工作者应有研究意识,教育研究者应有决策意识,要运用行政力量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他的报告对开展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最后,省教育科学院张旺院长对大会进行了总结讲话,提出了两点希望和建议:

第一,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为契机,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

张院长强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这是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需要。纲要中列出的10个重大项目,10个改革试点工作,一系列目标任务的完成均需要科学探索。当前改革涉入深水区,没有科学探索就没有科学发展,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深入调查和科学的论证,就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为使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发挥教育科研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张院长指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一年内两次来到中央教科所并发表重要讲话,足以见得党和国家当前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她的两次讲话都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明确的要求,刘延东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央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大举措”,“要打造中国特色一流国家教育智库,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科研服务”,这是对全国教育科研战线工作的同志们的巨大鼓舞。刘延东同志讲到的“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是对教育科研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要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要如刘延东同志所讲,把教育科研做大做强。具体地讲就是要加强教育科研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

加强机构建设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省、市、县要有独立的科研机构,省教育厅早就下发要求教育科研要有独立建制的相关文件,我省这方面基础较好。党中央把教育科研放在关系教育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必须认清这个形势,大力加强教育科研工作,从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看待教育科研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就是要为教育科研部门配备业务素质好、研究能力强、懂教育、善钻研的人,只有一流的研究队伍,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科研服务。

加强条件建设,就是在办公环境、设备、科研经费等方面予以必要支持和保证。

张院长强调,教育科研事业发展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密切相关,这是关键。很好地使用教育科研这支队伍是发挥教育科研作用的前提,教育行政部门要多压担子,多布置任务,多提要求,使他们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建立一些良性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教育科研的地位更加巩固。

教育科研篇5

教育戏剧的教育意义与教学策略

论课程知识的价值

教学论的自识与反思(下)

教师课程实践性权威的生成与建构

植入实践的课程理论研究——基于我国课程理论研究发展历程的考察

梁启超对师范课程理论的现代建构及其当代价值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非连续性解读

做一名苏格拉底式的当代教师

我国高、中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的比较分析——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S排行榜和上海交大aRwU排行榜为例

高校教学人本化管理的实施策略探究

学生评价如何更加合理——以“三好学生”评选为例

教师效能缺失的制度及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模式

建构主义知识论视域中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自主学习不足: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之结

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深化交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集力量——2010'山东素质教育论坛在青岛市成功举办

论教育中的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

新时期我国道德教育的路向选择

论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对课堂对话研究的意义

阅读对话教学的悖论及出路

智慧解读:从哲学语境到教育学语境

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叙事探究

美国“以科学为本的研究”评析

美国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尝试——康涅狄格州“team计划”评析

美国幼儿教师的惩罚教育策略及其启示

探析“985工程”建设中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基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

山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证分析

复杂性思维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我国高校行政人员对大学管理水平主观感受的调查分析

西方消费主义冲击下大学生消费观念探析

中国师生关系观的历史嬗变与现代审思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优势、问题与策略——以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为例

提升教育公信力策略探析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色彩教学的新探索

论学校的治理

论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性实现的现实机遇与挑战

评分规则在学生自我评价中的应用

促进学生的学习——浙江省余杭区实验小学发展规划(2007-2010)

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对教师意味着什么

新课程背景下教材观的重新厘定及有效践行

重新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究竟什么是“真”科学探究

教学中的“虚假生成”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教育科研的心路历程

县域内学校差距分析及消解新思路

日本青少年学生指导及其启示

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烛照课堂

中小学课堂Cai改革的出路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激情过度

接受美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物理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及其策略

教育中的“柔性”与“刚性”

教育科研篇6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提出了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旨在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从事教育科研只是大学教师和专业研究者的事,而小学教师只要会上课就行了,没有必要搞教育科研,甚至认为只是瞎折腾。但是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新课程的实施,所改变的都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科研型小学教师首先表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环境发生的教育现象具有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养成敏感的探索习惯,这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教育科研篇7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关键在于科研意识,具有科研意识是具有科研精神和行动的前提。初任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境界意识

教师的境界应该有别于一般人,因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类人群,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承者,所以教师更多的是看重一种理性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体现了一种追求成功人生、追求生命质量的价值取向。

有许多教师不重视教育科研,或者有教育科研的愿望而无教育科研的行动,总是以各种客观原因来安慰自己,觉得不做科研也照样能够胜任教学,总是认为有那么多与自己一样的教师,自己也就心安理得、高枕无忧了。这些教师终究只是“经验型”教师、“糊口型”教师,最后只是“倦怠型”教师甚至庸师。

可以说,只有高境界的教师才能教育出高境界的学生。而高境界的教师一定是“科研型”教师,即使不能成为名师、大师,也应用教师特有的职业良知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事教育科研,因为教育科研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教师的境界才会不断提升,专业发展与教师境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说到底,教师的科研意识是一种境界意识。教师要从事教育科研,首先要具备从事教育科研的境界。

二、反思意识

一个人最为可贵的品格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反思就是不断地自我回顾、总结、分析和研究,寻求更好的行动策略。同样,一个教师最为可贵的品格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做法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自我回顾、总结、分析和研究,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策略。所以,教师的科研意识应包括反思意识。

长期以来,较多的教师把教育科研人为地神秘化,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们的专利,自己无力从事教育科研,这是教师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教师在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时候,就是教师在对教育科研进行思考的时候,反思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反思的结果就是研究的结果,反思的成效就是研究的成效。反思就是研究,没有研究的反思是无意义的反思,也就无所谓反思。

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反思就是教学反思,而最能体现教学反思的是课后反思。教师与其自觉或不自觉地、发自内在需求或出于检查需要写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倒不如在每一课时教案后面写出自己的课后反思。教案是一种课前预设和期望,反思则是一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之后的自我评价和感悟,教师将这些课后反思日积月累,就会逐渐感悟出教学之道、教育之道和为师之道。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还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不立足教育实践,很难有科研成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创造成果。因此,“科研型”教师必须是“反思型”教师。

三、读书意识

读书是一种最常见、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读书不仅使人聪慧、成熟,更使人心灵净化。每个人都应该读书,都需要读书,读有用之书,读智慧之书。一个不读书的人至少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一个体验不到读书乐趣的人至少是一个平庸的人。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应该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是读书的楷模。教师的教育科研更是离不开读书,而且要博览群书,包括有关报刊杂志,要在书中学习和吸纳精华的、经典的、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闭门造车、一孔之见的教育科研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读书意识。

有着科研意识的教师和没有科研意识的教师,对读书的内在需求是不一样的,由读书所带来的快乐是有差异的,所得到的感悟是不能相比的。有着科研意识的教师,其读书的方式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而是专心致志的,是用心在读、用脑在想、用手在记,在产生共鸣的时候需要反思,当经典的案例出现时需要储存,当受某一思路启发时需要联系,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需要分析,发现有不当的问题时需要批判,闪现出精彩的理论时需要吸纳。总之,要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教师要从事教育科研,就要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如潺潺流水,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读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智力生活,如果教师的这种文化和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那么教师的教育科研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

四、积累意识

许多教师之所以感到教育科研是一件头痛的事情,不知道从何做起,或者做起来觉得空空荡荡,言之无物,平淡无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平时的积累。如果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那么这些素材就能促使教师不得不做点教学研究,而且,积累的素材越丰富,选择与整合素材的空间就越大,研究起来就越容易。从这个角度说,积累是为研究而准备,积累即研究。科研意识须包括积累意识。

积累需要有心。教育科研需要有心人,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心和无意。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时时处处都在用研究的眼光和思考的大脑来分析教材、课堂、学生和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并且将其记录在案,这就是有心。其他教师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他们无意。有心者是在用心做事情,用心看世界,用心做人,当然就能够有所积累;无意者是机械地甚至是敷衍地做事情、看世界、做人,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和现象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自然就无所谓积累。有心者是教师生活中的主动者,向教育奉献的是真诚与智慧,会一步步走向成功;无意者是教师生活中的被动者,对待教育得过且过,将永远在原地踏步。

积累还须广泛。首先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教学反思就是一种积累,这是对自身体验的积累;其次是对有关周围的人和事的经验的积累,这是值得借鉴、学习、总结和扬弃的素材积累;再次是对各种方式的学习经验的积累,读书就是一种积累。此外,还包括多种渠道的经验积累,如与专家接触,网络交流等。

五、批判意识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科研型”教师更应该成为思想者。有批判才有思想,有思想才有进步。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需要有自我批判和对他人批判的精神,这种自我批判是对自我的修正、提高和超越,这种对他人的批判是自身能力和人格的体现。每个人会在批判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科研意识须包括批判意识。

批判总是与思想紧密相联的。教育科研揭示的就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属于自己的比较独到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反思就是一种自我批判,读书学习也需要批判性意识,这种批判意识也是“科研型”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区别之一。“科研型”教师在学习中是在交换思想,“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交换之后就是两种思想”,既拥有自己的思想,还吸纳了别人的思想。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思想和缺乏批判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盲目崇拜,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如果这部分教师能够强化科研意识,就会拥有一种理性的教育生活:不要总是重复别人的思想,应当创造自己的思想。这样的信念一经形成,批判意识也就随之树立。

六、课题意识

课题研究本身就是教育科研的一种形式,也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方式。教育科研的内涵相当广泛,教师的观察、分析、思考、反思、组织教学等是科研,写论文、做课题也是科研。教师的课题研究多数是校本研究,是以自己或学校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是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发展为根本目的所开展的教育研究。“科研型”教师应该成为课题研究的生力军,科研意识应该包含课题意识。课题研究以问题为研究对象,因此更广泛地说,科研意识就是问题意识。

课题研究有级别之分,如县级课题、市级课题、省级课题、部级课题,“科研型”教师应该主动地参与其中。各个学校还有校级课题,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这种校本研究的形式更适合广大教师参与,是一种“小课题研究”,突出课题的小、实、新、活,几位教师自由组合为课题小组,按计划和程序有步骤地实施,学校组织不同阶段的交流与总结。这种“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对学校而言,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在推进学校的发展;对“科研型”教师而言,正是一种加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机会。

应该看到,一些教师课题意识淡薄,参与意识不足,除了上课以外什么都不愿意做,什么都怕做,或者跟在后面做做样子。作为“科研型”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科研型”教师的素质和境界不仅仅在于做科研,其实帮助和指导他人也是科研的内容之一。

七、写作意识

写作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的教育科研更是离不开写作。写作不同于日记和记录,它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对某一教育思想或方法的深刻认识、系统整理、科学总结、透彻分析。所以,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平日对教育教学的感悟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把那些零碎的、杂乱的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给人以启迪和启示。这也是教育科研的意义所在。而要实现这种意义,就需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教师的科研意识离不开写作意识。

写作要靠素材的积累,教学反思是积累,读书学习是积累,批判借鉴是积累,课题研究也是积累,还有多种形式的积累。这些积累一旦使教师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某一思想或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教师就会产生写作的愿望。写作要善于捕捉灵感,因为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会闪现出一些亮点或顿悟,这些亮点或顿悟可能会稍纵即逝,必须即时截留下来。写作还要讲究文笔,文笔是练出来的。

我们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理科教师害怕写作,甚至谈写色变,宁可多做点其他事情也不愿承担写作任务、课题研究。这些教师缺乏写作的信心,其实是缺乏写作的意识。缺乏写作意识,也就缺乏积累,缺乏灵感,缺乏文笔,归根到底是缺乏科研意识,缺乏一种精神。要成为“科研型”教师,就得有写作意识,而且要热爱写作、善于写作。

八、理论意识

任何一位优秀教师都有这样切身的感悟: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丰富教育理论。这就是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和谐统一的,离开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并非是卓有成效的;离开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是空泛的,并非是切实有用的。什么时候能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达到和谐统一,什么时候就能使教师进入一个较高的层次和较高的境界。“科研型”教师就是要追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和谐统一,并愿意为此付出辛劳。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识。

教育科研篇8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61-1021/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教育科研篇9

要加快学校科研处建设与发展,最根本的环节就是抓好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工作。那么,学校科研处主任应如何做好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呢?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一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功能有哪些?

学校教育科研:是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其功能就是“求善”的功能,即改善教育现状;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任务有哪些?

制定管理政策和制度;编制发展规划与计划;确定重点和方向,组织科研工作;管理科研经费,提供科研物质条件和信息、文献资料;组织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课题立项、结题检测、评审鉴定;指导培训科研队伍,评选表彰,推广教育科研成果。

三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特点是什么?

学校教育科研的特点,它是一种“草根”研究。

“草根”的含义:群众的、基层的;乡村地区的;基层的、根本的。所谓“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等,但更突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顽强,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是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学校教育科研更突出这两个特点。

二、要懂管理、会管理

可以说,学校科研处主任要抓的工作有很多,如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谋划与设计;要负责对全校教师的科普培训和指导;要负责全校师生甚至家长和社会的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要负责科研经费的筹措、管理和支配;要负责学校科研工作的规划和管理等等。在这众多的工作中,要重点抓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观念制约着研究者的态度、情感、毅力和成就。当前,影响学校教育科研改革与发展的不良观念有:“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对于中小学是“高不可攀”的;“教育科研恐惧观”,即怕影响升学率,怕影响教学质量,怕担风险,不敢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名利观”,即认为搞科研、写文章是“不务正业”,或说是“个人图名图利”;“教育科研无用观”,即认为教育科研“可有可无”,搞不好无关大局,照样办学教书。对此,学校科研处主任要采取有效办法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改变其对教育科研的不良心态,引导教师弄清四个关系,树立四个观念:一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二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的观念;三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四是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主力军”的观念。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应真正形成这样的共识:没有教育科研意识的领导,不是开拓创新的领导;仅仅会教几节课而不会搞教育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二)要营造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

学校科研处主任应十分重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进而为学校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如,在课题立项之初,科研处最好组织全体教师围绕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展开交流与讨论,具体讨论在学校现有发展水平上,还存在哪些不利于三方发展的因素,并力求找出要害所在,然后以此为突破口,确定研究的主题,制定研究计划,落实研究人选,下达研究任务,落实研究指标。这种在研讨中产生的课题,不仅体现了科研工作立足校本、源于校本的指导思想,更有利于教师集体达成共识,鼓励全体教师为之献计献策,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攻克难关,从而克服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现实科研工作中,我们确有一些学校课题确立完之后,课题组成员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何研究以及怎样研究,这种情况下,怎样发挥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潜能呢?所以,我们在立项之初,就应该让教师入心,入心方可用心,进而用情。

(三)要进行规范的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应包括很多方面,如科研制度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设备管理、课题过程管理、课题档案管理等等。这里重点强调的是课题过程管理和课题档案管理两方面。

如何做好课题的过程管理:

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体现在三大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因此,科研处应重点抓好三大阶段的管理工作。

1.课题准备阶段:科研处首先要组织好课题的选题立项工作。课题选好后,要组织教师对课题进行科学、深入的课题论证,使教师明确课题的原有研究基础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进而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所在。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研究者设计并撰写出科学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填写相应级别的课题立项评审书,向相关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在课题正式审批前,可以组织研究者成立课题组,选定实验班,并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筹备课题的专题辅导材料。接到课题立项书后,即可适时召开课题开题大会。召开开题会时,科研处应组织并邀请校内外的相关专家和领导以及本校教师出席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组长宣读课题开题报告;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对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课题组代表作表态性发言;一般情况下,还有课题组相关人员进行的课题专题讲座与辅导等。会后,还要组织课题组围绕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研究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至此,可以说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课题准备阶段的各项研究任务。

2.课题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课题组认真并创造性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落实研究设计,通过对课题设计的操作与实施不断向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发展。

课题的实施是需要实实在在地按照研究方案的设计去操作的,否则就无法衡量和评价课题研究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意义。

然而,只按部就班地去落实课题设计还不行,为了展示和激发教师的研究智慧和研究热情,推动课题深入开展,还需要组织课题组开展一系列研究性活动,如进行课题的检查、评价与指导,组织专题培训和辅导,敦促并积极参加课题组组织召开的课题专题研讨会,组织现场观摩,召开成果交流、展示会,进行典型和先进的表彰等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为教师搭建成长和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更能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拓宽教师的研究思路,开发教师的研究智慧,也更为课题的研究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3.课题总结阶段:课题的总结其实应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如果课题周期比较长,应包括学期总结、学年总结和终结性总结。这里重点讲如何做好终结性总结。

终结性总结要做的重点工作有:

(1)组织召开一次课题总结工作的研讨、指导、部署会。具体研讨、指导和部署总结哪些成果?怎么总结?谁来总结?

应总结哪些成果?一般来说,课题的成果主要围绕这几方面加以总结:首先,课题的操作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其次,就是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我们的研究因为多数都是基础性实践研究,因此研究成果重点应指前三个方面。

对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应该怎么总结?在这方面要重点研究讨论成果的体现方式。这些方式包括:影视资料、课件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文本资料(包括论文、报告、著作等)、实物或作品、现场观摩等,可能还有其他的形式,在这个环节都应设计出来。

最后,要明确部署由谁、采用何种方式、负责哪些方面的总结,任务要落实到个人。接下去的工作就是各负其责,落实到位,督促检查,升华提高。

(2)填写课题鉴定评审书。

(3)申请课题鉴定验收。待一切准备就绪,就可向相关部门申请课题的鉴定验收了。鉴定验收一般有现场验收和通讯验收。前者要求比较高,准备也比较复杂,但成果展示比较到位,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要求有成果的现场展示、课题档案的展示、课题负责人宣读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进行现场答辩、专家评议、专家宣读评审意见等环节。后者,一般只提供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及相关的申报材料即可。

(4)努力实施成果推广,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科研处主任应充分认识这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加大学校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的力度,及时召开成果推广交流大会或成果会,并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扩大成果的应用范围,实现成果的实践化和最大效益化。

至此,课题过程管理应该说圆满完成了工作使命。

规范的科研管理,除了实施严谨的过程管理外,还要重视一项管理,那就是课题资料档案的管理。课题研究资料可分为:学习资料、过程资料、成果资料等,要将其及时整理建档、入档。力求把过程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活动,甚至每一点感悟都应详细记录下来。到课题结束的时候,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现出课题的研究轨迹,并将对课题的总结提供重要的参考素材,也是提高课题研究可信度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最好有电子档案和文本档案。

(四)要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教育科研篇10

一所好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批好的教师。我们于2010年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011年成功申报“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依托这一平台,我们强化“三贴”服务,即以贴心服务帮助教师学会关心,帮助教师学会上课,帮助教师学会研究。秉承“教学研训一体,明育人之道;学思行创合一,明成人之道”的办学思想,致力构建根植于明道文化之上的教师发展机制,引领教师,磨炼教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使得教师在智慧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教育科研从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切入,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保障机制:营造书香校园,引导教师读书;立足课堂实践,提升教学水平;确立微型课题,促进研究深入;倡导个人反思,提速教师成长;实施各级培训,丰厚教师素养。

一、营造书香校园,引导教师读书

一个没有书香的学校,是没有灵魂、没有高尚志趣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努力引导教师读书,使得读书成为教师的行走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读书引导上,学校分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是“点的突破”,也就是建立特约教科员队伍,引领他们购好书、读好书,开读书交流会;第二层面是“线的延展”,以学科组为单位,一起读书研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譬如语文组先后研读了叶圣陶、钱理群等教育专家的书籍,并撰写了大量的读书随笔;第三层面是“面的铺陈”,就是将所有的教师都纳入到读书场境之中,在读书中思考、成长。为了引领教师真正实在地读书,杜绝网上下载“舶来”,应付了事,我们研制了“明道教师读书摘记卡”,分为基本观点、精彩语段、心灵幽会等栏目,便于沙龙研讨交流,也便于学校行政检查督促。

为了推进教师阅读思考的深度,拓展教师阅读思考的广度,培养教师的读书热情,学校还特地编排了一份月刊《明道憩园》,分设“时文精读”“好书荐读”“轻松链接”三个栏目,将学校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暗蕴其中,使得教师们在不经意中得到熏陶和启发。

二、立足课堂实践,提升教学水平

光读书,不实践,可能只会培养出空谈家和理想主义者。因此,在鼓励教师读书的同时,我们更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让教师在“真刀真枪”的磨炼中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立足课堂,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团队合作,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我们通过三个“航”来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试航,即让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对教材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上好自我推介课;领航,即让学校的教学骨干上示范课,谈教学思考,给青年教师作示范带头;竞航,即引导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智慧。

近年来,我们努力建构走向对话的明道课堂,着力追求“两有一高”的教学目标。“两有”是指有道德、有智慧。有道德意味着心中有人、诗性对话、毫无保留;有智慧意味着合乎目标、顺乎规律、心智碰撞。“一高”指高质量,着力于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着力于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着力于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的活泼成长奠基。为了凸显课堂的对话特质,我们在教科室的筹划下,坚持每周推出一至两节研讨课。课后进行“无权威”性研讨,努力引导教师说实话、说真话,切实听到教师内心的声音。教科室还面向全校教师进行了“课堂规则和提示语”征集,在此基础上进行研讨,形成了明道“课堂规则及提示语”的教学交往方案,并付诸实施。

三、确立微型课题,促进研究深入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实践而不加以思考,不进行变革,那么其教学水平只会原地踏步,而不能有所进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在繁重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得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因此,学校积极倡导“为自己设定更高些的目标,在能力的极限边缘工作”,鼓励教师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课例为载体,积极开展研究,在工作中发现真问题、做真研究、出真成果,切实提高每位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我们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研究:一条腿是自上而下的研究,即以学校的主课题为抓手,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然后由各科室部门认领、承包,学校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整体推进;另一条腿是自下而上的研究,即以自身的微型课题为中心,进行草根式研究。在学期初,引导教师申报微型课题,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立项;在学期中,组织教学骨干对微型课题进行中期督查,并提出建议;在学期末,进行微型课题验收,对于顺利结题者下发结题证书,并进行成果展示。

四、倡导个人反思,提速教师成长

叶澜教授很早之前就说过这样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坚持写教学日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成功、失败。

在反思的内容上,可以是读书反思,可以是教学反思,也可以是活动反思。在反思的对象上,我们引导教师学会反思自己,反思同伴,反思学生。在反思的方法上,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三点:其一,思之有目,不胡思乱想;其二,思之有物,不空洞苍白;其三,思之有据,不空穴来风。

我校曾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主线,引导教师读书、实践、反思,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首先,学校给每位特约教科员发放《叶圣陶教育文集》,初步通读全篇。其次,在阅读的基础上考察叶圣陶故居,举办沙龙研讨叶圣陶教育思想。再次,撰写活动反思,相互交流。接着在第二学期进行更细化的“叶圣陶读书推介”活动,进行摘抄和研讨,最后,综合大家的思考形成活动手记――《“真实”读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五、实施各级培训,丰厚教师素养

许多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先天不足的,因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一方面可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明道小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学研训一体,明育人之道;学思行创合一,明成人之道”的办学思想,其中培训也是成长路径之一。一方面在学校内搭建培训平台“明道讲坛”,既邀请外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又鼓励本校教师走上讲坛,从课题引领到教师专业发展,从课堂教学到课堂管理,从办学思想到学校文化,从名师成长到名校建设,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切实有效地拓宽了教师的视野。这种草根式的讲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善于阅读、钻研的教师。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种机会,敦促教师参加更高平台的培训,使教师了解最前沿的教育信息,享受到最优质的培训资源。几年间,我们组织教师先后赴宁波、丹阳、杭州、南京、苏州、北京、广州等地参观学习,教师培训覆盖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