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十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十篇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55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各层面的改革与尝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多发,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这为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出台的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一个社会性困扰因素。我国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开始由精英式教育转为大众式教育。伴随着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效的准入门槛放宽,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统包统分时期的天之骄子,而转为普通劳动者。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再加上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就业就更加困难。另一个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的工农“剪刀差”的存在以及各种政策制度上的原因,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农村人口素质低下,穷困落后,缺乏人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再加上农民子弟考学和农民迁移城镇的增多,导致农村中的精英外流,出现了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居多的现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我国自2004年以来连续6年在中央1号文件中注视“三农”,并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也频频出台,支农资金连年升高,农村建设呈现一派大好景象。

在此双重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其中针对大学生的有“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社区民生志愿者计划”,鼓励大学生向基层发展,到基层创业、就业。反观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对人才求贤若渴,急需引进人才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智力支持,而新时期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也为大学生反哺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以及深厚的地方文化,如果开发成功,其潜力巨大。鉴于此,大学生应转变固有的职业取向,致力于向农村进军,顺着国家促进就业的东风在农村基层干出一番事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许多种途径,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式。大学生村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空间,一有财政支持,二有制度保障,三有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头脑灵活,视野宽阔,文化素质高,参加农村的管理、规划,不仅可以进一步的锻炼自己还可以为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

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

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李庆波(2008)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但“大学生村官”模式也面临着大学生基层就业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且出路窄,待遇差,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成为增强这一政策实践性的有效途径,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严肃选任,健全保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帮扶,开展校市及校县合作。李江波,李禄(2010)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认为我国的“村官”现状是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政治素质低、法制观念差。大学生就读的并非村官专业,隔行如隔山,让他们当村官,未必就能当好,而且学非所用,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认为“大学生村官”只能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邓艳葵(2010)指出要解决“大学生村官”是否“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这一问题,很重要的就是要优化“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首先要营造成长的舆论环境,注重宣传,加强与村民的相互了解;其次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通过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和结对子“传帮带”帮助大学生进行角色转变,通过岗位锻炼、项目培训、创业引导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施展才能的环境;再次,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生活待遇、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完善。

三、大学生村官的探索

怎样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双赢,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施爱民,潘献奎(2009)提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迫在眉睫。一是要通过观念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到广大农村地区就业的职业理想,要及时传递政策信息,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三农”和促进大学生基础层就业的政策及投入。大学生要重新自我角度定位,抛弃固有的优越感,同时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还应改变职业评判标准,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只要是对社会有用的职业都是有价值的;二是通过实践教育,坚定大学生对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以目睹农村发展成果、服务“三农”、调查农村现状的形式深入了解“三农”状况,培养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王俊刚(2007)根据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和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心理倾向的调查分析,指出大学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并就目前制约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提出了政策建议。认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而城市人才资源却相对过剩,大学生农村就业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缺失,制约大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有:传统的计划体制模式的制约,考试录用方式存在不合理性,大学生对参加新农村建设政策存在疑虑,政府财政经费保障存在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政策建议有:主张以志愿者服务队伍为主要载体开放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以科技项目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让“大学生村官”通过新农村建设实践脱颖而出,改革农村干部人事管理模式,建立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生活保障机制。

新形势下,我国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期,在建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下和在高校扩招及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期待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学者们已经做了诸多的研究与分析,剖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并提出了很多建议和对策。但通过综述,发现学者们大多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少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庆波.对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担任村官的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李江波、李禄胜.村官学校的设立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农村经济,2010

[3]邓艳葵.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及其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调研思考

我国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知识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校连续扩招,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处于待业或失业状态,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浪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它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创新的行政发展体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一步。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从当地村干部角度看村官发展

在我们进行的为期几天的调研中,我们对各个村的村干部都进行了走访。通过他们,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总体上来说,村干部对大学生当村官还是比较支持,他们认为这将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本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为他们带来了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增添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同时也减轻了村干部的工作压力,成为他们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大多数村干部肯定了村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大学生村官们都很谦虚,为人随和;工作踏实认真,不抱怨,不怕麻烦;生活简朴,穿着朴素。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阻碍村官的发展。他们认为首先,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在工作中必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大学生实现从学生到村官的较色的转变,着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工作初期可能存在工作难展开的局面,也可能招致村民的信任危机。其次,部分大学生所学和他们所需的知识就不相符,这也影响到村官才能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总之,从村干部角度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尽管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他们能主动处理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在农村的广阔舞台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从当地村民角度分析村官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不了解,有些村民甚至没有听说过自己村有大学生村官,有些村民还对大学生当村官持怀疑的态度,不过他们这些怀疑正在慢慢的消除,因为大学生进村以后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新农村建设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大学生村官从操作层面上讲,就是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在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并派驻到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任职的一项长远规划。针对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我们的调查结果此处我们发现一些村官制度中的不足和探索到的一些可能的解决途径。

1.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对农村的基层建设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

2.工作内容问题,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比较杂而且琐碎单调,长此以往这也令大学生逐渐厌倦在农村的工作。

3.由于经验较少,提出观点,建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应适当保护大学生村官的建议和选举的权利。

4.上岗培训时对大学生对当地政策及村民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

5.大学生村官之间以及村与村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活动。

6.各地政府出台的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政策少,缺乏有效的村官管理和运用机制。

三、对大学生村官长效性发展的探讨

1.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选用、培训机制

在尊重大学生意愿、从优选拔的同时,要着眼于本乡本土、愿意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他们熟悉村情村俗、和村民联系紧密、日常生活方便,特别要把那些回乡创业初有成效,能力强、作风正的人作为村干部人选。

要不断加强适应性培训。对新选拔的大学生村官要进行尽早进入状态的上岗培训,对在任的要实行年度培训或不定期集中学习,重点培训学习法规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工作方法等;要锻炼应付事务的能力,引导他们认识农村实际,学会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加强联系和关爱,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联络机构,经常性地举办联谊活动、谈心活动、经验交流活动。

建立大学生村官“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目标考核体系。每年度由村级两委、当地群众、上级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并建立业绩档案。同时,把激励、退出机制结合起来,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实行发展党员优先、选用支书优先、推荐荣誉优先等。对业绩不明显、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组织考察确认,予以淘汰退出

2.建立大学生村官队伍后续保障机制

为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政府应努力解决好承诺兑现问题。在赋予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时,要考虑兑现的现实和可能性,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招考,可适当考虑为做过“村官”的大学生考试加分的优惠政策。

各级政府应努力在财力方面予以倾斜,特别对于村级集体收入少或空白的村,市、县(市)、乡财政要按一定的比例负担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同时,激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效益来提高收入水平,形成既有稳定的财政供给,又有活动的效益补贴的收入机制。

对于村民自治和乡镇机构改革形成的客观限制,可实行身份与岗位分离制度,即户口、单位管辖等在城里,工作岗位却在农村,服务期满可自主决定去留,保证“才”源不断。对大学生村官需要或要求选举进入村委班子的,可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选举身份问题。

3.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干事创业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篇3

【摘要】本文阐述了连云港“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要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建立“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创业导师队伍;设立“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专项资金;完善“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模式;发展路径

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需要,自2008年3月起,我国全面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担任大学生村官。近年来,不少基层组织通过营造创业氛围、出台优惠政策、搭建创业平台等方式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服务农村的一种方式,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进行创业,是大学生村官项目的一部分,对大学生村官有效融入农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具有推进作用。

党的十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9月,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3月,国办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随着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的研究制定,“互联网+”的深入推进,智能化社会的迅速到来,新形势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本文分析了“大w生村官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发展的路径。

一、连云港“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

1、“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概念

根据相关文献,在“众创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定义为:在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具备创业的法治、文化、市场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的专门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服务的新型开放式综合平台,更多的是一种创业文化、氛围、环境和社区的概念,注重的是为大学生村官创业综合服务的能力。

2、“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

为响应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推动本市创业工作发展,连云港市出台了《连云港市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整合全市资源,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创空间蓬勃兴起,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连云港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众创空间,淮工大学科技园“山海经创客家园”、市科技创业城“港城创客之家”、“乐业空间”等包括国家、省级和市级多维的众创空间,为全市创新创业者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连云港市在全省率先创办了服务大学生村官创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学院,通过开展在岗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工作,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实现稳定队伍、留住人才、致富农村的多重效益,已经成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创业品牌。部分街道也在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之家”阵地,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室和创业成果展示中心,培育“众创空间”。但是对照“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概念,连云港市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

二、制约“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

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在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

1、获得创新资金难或金额少

大学生村官创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业资金问题,如果仅依靠自筹资金支撑创业是非常困难的,能低成本、方便的获得资金支持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取得成功极为重要。虽然各级政府协调银行、信贷部门等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向大学生村官创业倾斜,但是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申请门槛过高,或者贷款申请程序较为复杂或金额较少。

2、创业专业化培训水平低

连云港处于江苏苏北地区,经济服务水平较苏南水平整体偏低,现有服务能力不能很好满足大学生村官创业需求,不能很好的给大学生村官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培训指导。同时,连云港高校也缺乏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高校的创新资源尚未完全融入当地的创新系统,给予大学生村官的支持力度仍然有限。

3、创业阵地分散,空间各类社交功能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主要创业阵地在新农村各个乡镇街道,较为分散,不像其他创客一样可以聚集在众创空间。而目前不少众创空间入住率低,对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较低,没有完善的各类社交功能,缺乏大学生村官之间的创业思想碰撞及沟通互动,没有人才、技术、资本和专业服务等信息的交流,难以促进创业成功率的提高。

4、资源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资源整合能力是众创空间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众创空间具备的基本能力。连云港不少众创空间都提供了很完善的物理空间,甚至提出了创业导师培训、融资对接等创业服务,但真正在执行层面上仍不能满足大学生村官创业急需的培训、融资、社交等要求。

三、“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选择

1、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弘扬创业精神,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营造宽容失败、敢于开拓的氛围。要及时总结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树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推荐创业项目,真正形成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2、建立“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创业导师队伍

邀请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投资人等建立“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导师教学与学员互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培训,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各方面的针对性辅导。设立大学生创业导师服务热线,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3、设立“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专项资金

加大“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建设的财政投入,对市级以上认定的众创空间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引导资金,对进入众创空间创业的创业者,对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给予支持,按规定给予一定的创业担保贷款,大力推广“苏科贷”、“人才贷”等科技、人才金融产品,其中部分按规定给予贴息。

4、完善“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优化办公场所与社区配套等硬件基础设施,鼓励“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以零租金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新创业场所或对众创空间的房租给予适当补贴,对众创空间孵化的成效给予一定奖励。对于大学生村官相对分散的问题,可以尝试逐步建立互联化、数字化的众创空间。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建立信息对接、项目选择、经验推介、资金扶持、智力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体系,系统提升众创空间软实力。

总之,我们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大学生村官众创空间”,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查佐明等.2010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郑文范,崔明浩.创客模式与战略变革契合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9)27-30.

[3]刘志迎等.众创空间:从奇思妙想到极致产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现状;制度;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正是应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而“出世”的。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若能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才能,势必能使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来保证,而大学生“村官”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有利于大大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村官”,大学生需要新农村。

一、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

大学生“村官”是指政府通过严格考核程序在高校中公开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派驻到农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担任村官,协助处理农村工作,故又称选聘生。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吸引人才进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等积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存在自身缺陷

1、思想认识欠缺,扎根农村决心不够

担任大学生“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而做出的选择,有的则是被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优惠政策所吸,而非大学生自身的理想发展方向。不少大学生本身就来自农村,向往在大城市发展,他们选择“村官”到农村工作,大多是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态度,一旦有机会,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会选择离开农村,往城市或更高职位靠拢。在缺乏良好、有效政策的引导下,大学生“村官”能够很好地融进农村,干出点“名堂”的人还是少数,反而有不少人陷入了工作和生活的困境:在农村无法发挥力量,离开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去处,进退两难。大学生本身思想认识的欠缺或错位,扎根农村的决心不够,使他们本身并未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2、工作职责不清,出现“水土不服”

由于人际关系难处理、利益纠葛较多和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大学生进村第一年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在选拔分配大学生“村官”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专业是否对口问题,难以对乡村管理“对症下药”,导致大学生到农村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只是作为村支书和主任的助理,整理资料等等。另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设置不清楚,职责不明确,角度很模糊,工作难开展。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缺陷

1、东西部农村地区差距大

由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尤其是边缘地区农村和发达地区农村,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待遇福利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在理论上按照国家制定的待遇标准,实际上,在地方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财力限制,在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后能发到手中的数额已经很少。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均,东西部差距明显,而且社会医疗福利保障等政策不健全等导致落后地区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大学生“村官”队伍。

2、缺乏相关保障措施

除了少数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留任外,其余的大学生的去向成了一道难题。合同期满后,大学生成了过期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方面困难重重。虽然大学生“村官”有一些优惠政策,如: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考,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等,但基层工作琐碎而复杂,大学生“村官”鲜有充裕的时间专注学习。大学生“村官”期满后到底如何管理,期满后出路在哪里等相关保障措施的不完善和缺乏导致大学生工作难安心。这也使得村干部、村民觉得大学生“村官”是“临时工”,不会长久在本村工作,不愿也不敢把本村重要工作安排给大学生去做,使得双方难以进一步沟通、融合。

二、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村官”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清,对“村官”工作思想上存在误区。相当多的大学生为逃避就业的压力而选择当“村官”,把当“村官”作为一种更好发展的跳板,心态没有摆正,因而无法真正服务农村、投入到农村建设中。此外,不少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指导、培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的客观原因

农村内部情况复杂、问题矛盾多。农村村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封建思想还较浓厚,家族观念,宗族利益往往放在首位,加上大学生与村民存在生长环境不同、语言差异等原因,交流、沟通起来不是那么顺畅。此外,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处事能力相对有限,而大学生“村官”是直接面对群众,当面解决群众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的问题甚至非常棘手,连经验丰富的村干部都难以招架,更何况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更有甚者,由于大学生“村官”并不属于公务员,也不是真正的村干部,一些地方的村干部往往只把大学生当做秘书或文员来对待,总是安排大学生“村官”打字、送材料等琐碎之事,并不让大学生干实事,埋没大学生的才能。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K828.2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ki.sxsx.2016.04.009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村官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到基层农村挂职锻炼,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笔者所研究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是指从2008年开始,按照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要求,统一选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中央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多年来,全国各地按照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总要求,在选聘、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抓好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意义与现况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我国当前培养党政人才与发展农业经济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无论从组织建设、农村改革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天津西青区地处城郊结合部,总面积570.8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7个镇,共160个村及53个居民委员会。全区总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西青区2008―2015年,共选聘大学生村官243名,目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有144名,其中,167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76人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为了充分了解西青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现状,笔者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间先后开展了3次问卷调查。调查样本既有负责管理联系大学生村官的街镇干部、村干部,也有经常与大学生村官接触的普通村民,调查样本覆盖了西青区160个行政村,共发放问卷890份,回收问卷890份,回收率达到100%,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879份,问卷有效率为98.7%。本调查中样本分布情况见下表。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008年以来,西青区始终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优秀人才来培养,当作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来使用,当作自家孩子来关爱,做到了选聘与培训并重、关怀与服务并重、管理与约束并重、考核与激励并重,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动力

大学生“村官”给任职村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新知识和新技术,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广大农村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度逐步提高,问卷调查中,村民(n=409)对“您认为村官对村里的帮助大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如图1。同时,工作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还可进入村党组织班子,成为正式的村干部。

(二)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大学生“村官”发挥特长,积极参与村内工程建设,为任职村招商引资发展集体经济出谋划策,加快了村民致富的步伐。同时,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乡风文明。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新平台

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经过基层实践锻炼,使得大学生“村官”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高了素质,增长了才干,为今后的人生历练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天津市西青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西区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供给存在矛盾,难以量才适用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特别是西青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村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农村社会状况存在一定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村官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街镇、村干部对于“您认为西青区选聘大学生村官最需要哪方面人才?”问题的回答情况如图2所示:

但是从目前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来看,对其专业和能力要求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造成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与农村人才需求不对口,甚至有很多学习动漫设计、物理、化学、数学等专业的大学生进入村官队伍。组织部门在进行分配时,也只能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原则进行分配,使大学生村官进村后,专业技能无法发挥,个人潜能无法激发,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二)跳板心态严重,作风不够踏实

许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于对农村工作的热爱,而仅仅是把当村官作为一个跳板,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中,对“您到基层工作的初衷是什么?”“您愿意在农村服务的最长年限是多久?”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情况如表2和表3。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村官之所以愿意到农村当村官,是由于上级政府部门在招聘前的一些承诺,如在任职期满后可以被定向招录为公务员或事业编、考研加分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村官整天忙于复习考公务员考试内容,对本职工作不认真负责,得过且过。

(三)业务能力不足,工作经验缺乏

大学生村官学历高、知识面宽、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又具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但是由于刚刚走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对农村事务不够熟悉,对农村管理比较陌生,阻碍了大学生村官优势的发挥。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有83.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目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无法应付农村工作,有76.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对农村缺乏了解,无法开展工作”,有81.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农村工作的劣势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不了解农村”。

由于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不足,大学生村官更多的是承担辅工作和事务性工作,真正承担农村经济发展重任的不多(如表4所示)。另外,由于农村特有的家族血缘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地方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有排挤心理,造成大学生村官思想压力很大、工作放不开手脚,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职业发展受限,流动渠道不宽

按照中央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是中共党员的一般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任职期满后,可通过考取选调生和公务员、留村续聘、自主创业等七种渠道实现有序流动。但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对“您任职期满后最希望的去向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更多的人还是选择考公务员、选调生和事业单位。具体如图3所示。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选择考取选调生、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即使一次考不上也想留村续聘,等待来年再考,选择继续深造、自主创业等其他渠道流动的大学生村官少之又少。另外,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大学生村官也很难通过选举进入村级班子成为正式村干部。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是一项富于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必须以务实创新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村官的选、育、管、用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探索做好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考核和服务保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以人力资源规划的理念引领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工作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学的视角,建立并落实大学生村官工作规划,能够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指明方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素质挖掘潜能的过程。[1]6一是认真制定大学生村官工作规划。规划往往为相关执行部门提供了资源和项目优先权的一种外部立法控制,它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意向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2]76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首先就要认真制定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在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实践中的作用,表现为前瞻性、预测性与预防性,通过对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步骤、时间、措施的制定,来实现对整个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工作的价值观导向与引领。[1]143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工作规划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编制大学生村官配置计划。根据西青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对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在全面掌握农村人才资源的数量、职务变动以及人员空缺数量等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村官配置计划。第二,科学预测大学生村官的需求。根据大学生村官配置计划和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合理预测对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并将需求的人员数量、工作类别、专业要求等详细列出。第三,确定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根据国家政策和西青区实际,确定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政策、供给方式、获取途径以及实施计划等等。第四,制定大学生村官发展规划。根据西青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实际,制定大学生村官工作规划,包括选聘任用、教育培训、晋升流动、职业发展等相关内容。第五,大学生村官规划的实施和评估反馈。在认真实施大学生村官规划的基础上,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将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规划。二是切实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分析。大学生村官工作分析,主要是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流程、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以科学系统地描述并做出规范化记录的过程。[3]大学生村官工作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工作内容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工作步骤、工作流程、工作规划和工作环境等内容的分析;对岗位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岗位名称、岗位内容、工作量等内容进行分析;对工作主体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大学生村官的年龄、性别、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分析,通过分析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等内容。搞好工作分析,能够为大学生村官的招聘、甄选、培训和绩效评估等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不同特点将其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实现人岗匹配,以使人力资源效益达到最大化。三是科学做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实践中,应该重点把握好三点:首先在选聘条件上,一方面,继续坚持高标准,要求必须是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以上学历,并原则上为中共党员,非中共党员的必须是院系级及以上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另一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年龄和毕业年限的限制,在高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其次在选聘方式上,应该从简单的“考试式”选聘变为考试和考察相结合的选聘方式,注重在考察中把那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社会实践能力强、有志于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选聘进大学生村官队伍。再次在选聘数量的控制上,应该综合考虑农村实际需要、期满消化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安排每年的选聘计划,避免忽冷忽热、时多时少。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篇6

(一)促进农村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文化层次低,年龄老化,工作能力有限、方式简单、积极性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一直伴随着这支队伍。女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为广大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有利于更新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尽管女大学生村官在经验等方面有不利的因素,但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维敏捷,视野宽阔,给农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有利于农村干部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等方面的整体进步。

(三)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女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较高,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保障缺失,她们往往能敏锐地察觉,也常常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

(四)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对于许多毕业于农业院校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她们在农村工作期间充分发挥了她们的专业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强的带动作用,较好地解决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等社会事业水平较低等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广泛赞誉。

女大学生村官除了具备以上特点外,还有性格柔顺,认真细致,亲和力更好,富有同情心,更善于和人沟通等优势,便于与农民沟通,能更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她们能歌善舞,有文化,有文艺专长,也有利于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

在调查和接触中,女村官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非常值得深思。

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当前女“村官”们刚进村都会面临一些困惑,如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情况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难”:异地环境融入难、岗位作用发挥难、农村工作安心难。

首先是部分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关心、支持不够,村官截留现象存在,不利于农村一线干部队伍的优化和农村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过来还造成人才浪费。

其次是后期政策不定性,造成女村官们工作不安心、不稳定。第一,性别的差别,农村干部以男性居多,村书记也大多是中年男性,为了工作更快地进行,他们大多会选择男村官。第二,待遇的差别。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各地村官的待遇也不一样。贫富不均的现象,使得很多村官在农村工作很难安下心来。第三,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后,后期管理的问题、挂职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大学生村官都对自己期满后的出路表示担心和迷茫,这就直接加剧了村官不安心、不稳定工作的情绪,使他们难以扎根农村、深入工作,同时也使村干部、村民,觉得村官到农村工作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拉开了村民、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距离,使双方不能更加融洽的融合到一起。

最后是女村官们自身思想定位的不到位。部分到村任职的女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任职当作曲线就业的“跳板”,当作一种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时机一旦成熟,就会自然“流失”。

鉴于目前女村官们的现状,为了使这一政策能够有效的得以实行,能够使大学生短期的服务产生长远的效益,使农村发展有良性循环。建议应做出以下的努力:

(一)加强制度建设。一项好的政策出台后,必须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政策的落实。通过与村民的接触,许多村民还不知道村子里来了大学生村官,这说明村官政策还有宣传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是一项战略工程,而不是权宜之计。所以,第一,要逐步建立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诸如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以防止大学生村官过于频繁的流动。第二,要通过制定更多的政策和待遇,比如说: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在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考核后,对于优秀分子,可以选拔进入镇公务员系列,或者是选拔进入镇领导班子等,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第三,对于到任的大学生村官,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当是进行定期的培训,以达到在弥补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基础上提高其服务的能力。

(二)加强镇、村的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解,打破传统的旧思想。在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中,发现许多村官都无法真正的参与到村子的管理事务中去,尤其是女性,村干部大部分认为女孩子在村里没有什么能干的,只能做些端茶倒水和电脑文书的活。因此,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作为领导,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一开始就应当明确或制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一方面能让他们明确工作的方向,同时也感觉到了肩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基层工作中,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摆设。这样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大学生村干部队伍的长期发展。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对策

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山西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在连续四年时间内累计选聘了28782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我们研究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五大解决对策,旨在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好地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大学生村官在山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了山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山西农村经济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各农户的农产品汇集到城市中去销售,需要农村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将信息流和物流有效的连接,这就要求农村发展现代化电子商务。山西大多数农村中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使电子商务发展受阻。拥有现代知识、现代眼光的大学生村官,将山西各村设立的“农村网络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信息节点,为当地农民农产品购销等信息,并培训村民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二)解决了山西新农村建设中实用人才匮乏的难题,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0.6%。“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0.58万,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5%。大学生村官带着自己掌握的现代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回流农村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的难题。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还能促使其他经济增长的投入资源也形成递增的收益。当前的农村发展中,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其他资源也开始显现缺乏的趋势,大学生村官作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三)改善了山西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优化

农村原有的干部呈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就山西省而言,已录用的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为25岁,年轻大学生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村级干部的年龄结构,使村级干部朝年轻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高,管理理念新,他们来到农村能够使村级干部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并为培育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原村委成员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与大学生村官活跃的思维、良好的理论基础相结合会取得“1+1>2”的效果。

(四)搭建了村校间合作的桥梁纽带,创造了山西农村发展新产业的契机

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资源把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教授请进农村,把科研项目引入农村,改进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续的科技发展动力。山西省忻州市烟村大学生村官根据当地为旱作农业区的特点,与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开展合作,积极争取使烟村成为了“旱作玉米水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基地。这个项目的落户为实现旱作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创造了可能,并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动机不纯,挂职不上岗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动机是多样的,有的大学生确实是抱着到农村扎实干事业的想法而有的大学生明显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仅仅出于就业考虑,在报考之初就想着把“村官”当作就业跳板,工作态度不认真、得过且过,在农村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选择二次就业;有的看重国家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安心工作,整天想着尽快离开农村;有的私自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和各类公务员等,出现边读研边做村官和一人兼多职等情况。这严重违背了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图,使基层老百姓从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认为这仅是一场政治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二)缺乏经验,盲目乐观,工作中产生不适应感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迈出高校大门的学生,由于一直在校读书,缺乏经验、阅历,加之对农村生活不了解,在到村工作的前期产生不适应。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之始感到没有头绪,对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抱着到农村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心态,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盲目乐观,认为新农村建设简单易行,在工作中不顾农村的客观现实条件,不深入调查,草率从事,导致制定的许多政策不符合实际,给农民的利益带来损害,使许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排斥心理。

(三)村官能力不足,阻碍优势发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优势的发挥,导致实际工作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具有的特殊性及环境复杂性,许多大学生村官入村后很难适应,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处处碰壁,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二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有先进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无法很好地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出现专业不对口、力不从心等现象。

(四)工作定位不明,造成资源浪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定位不明确。实际工作中要么把大学生村官看成万能的,大小事都安排他们去做,借调借用现象存在,使大学生村官沦落为“跑腿工”;要么把大学生村官当“贵宾”供奉起来,很少让他们接手村委中心事务。二是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定位不明确。有的大学生村官以当官者自居,巴结领导弄虚作假,不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大学生村官与其他地方的村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进行比较后,发觉差异便开始对现状感到不满,工作态度变得消极。这些问题影响了村官政策的落实,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村官配套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连续性差

由于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政府对任期结束后大学生村官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生被政府“引”到了农村,却因合同期满后去向不明确而感到迷茫。有的村官在上任之始就开始考虑将来的去向,有的村官在工作渐入佳境之时不得不边工作边找门路,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三年合同结束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农村,重新谋求出路,导致村官大量流失,工作连续性差。

三、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村官管理机构作用,执行村官考核细则,统一管理严格考核

山西省、市(县)、乡(镇)已分别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事宜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可通过例会制度、经验交流、汇报工作等形式,为大学生村官与上级领导之间、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之间、与其所在乡镇政府之间及与村干部和农民之间,创造交流的平台,为其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有保障的氛围,使其能够有的放矢地工作。针对大学生村官脱岗严重的问题,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综合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入村入户走访调查,对村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晋升、政绩等挂钩,有效解决村官在职不做事和挂职不上岗等问题。

(二)政校联合,开展政策解读,进行村官实习合作

加强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合作力度,组织高校学生学习村官相关政策,使其对村官有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村官”的特殊性,让大学生在考取村官之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也可选出一部分有意考取村官的学生到农村进行“村官实习”,使“准村官”们全面了解村委工作流程和农耕程序等农村实际情况,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有效避免任职后工作不适应等状况出现,进而改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增强对村官们的认同感。此举措可能会使一部分准备报考村官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实地实习的“考验”后重新做出就业选择,有效避免盲目跟风的现象。

(三)加强培训,先做“村民”后当“村官”,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山西省各接收村官的单位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村官在任职期间若有需要可回流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充电”,山西省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村官专业,为村官进修创造机会。大学生村官本身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先放下身段,虚心向当地村民学习,与当地村民融为一体,先做“村民”后当“村官”。当地原有村干部和“老”大学生村官对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提供帮助,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帮扶活动,为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使村官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定位,澄清误区,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

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各位大学生村官都要明确村官的工作定位,澄清选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误区,引导大学生村官扎实工作,为山西各农村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的主要使命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术和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一点政府和村官都要明确。各级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们进行积极引导、悉心培育,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村民进行适当的“教育”,消除其对大学生村官的误解。建议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村官定岗定职,有效避免将大学生村官当“跑腿工”或“贵宾”的现象出现。

(五)采取多元措施解除村官后顾之忧,着重培养本土青年为村官政策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建议山西省有关部门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解除合同到期后的顾虑:第一,效仿“重庆模式”,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满三年后,经考核优秀直接录用为公务员;第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专项创业基金,开展创业技能培训等,扶植其创业,使村官任期结束后仍能够服务于农村,达到用“事业”留人的目的;第三,为任职到期的村官联系接收单位,解决任职期满后的工作问题等。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高校教育对策

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主要职责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又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因而如何把好“入口关”,确保培养质量,为农村输送有用之才是高校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面临着教育资源和优秀人才严重匮乏的状况,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短缺的人才资源的矛盾非常突出。“2006年末,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87.6%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97.6%的自然村能接收电视节目,57.4%的自然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0.2%的自然村有幼儿园、托儿所,10.7%的自然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自然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自然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这种状况显然难以满足7亿多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正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也需要农村。大学生到农村去支教、支医、支农、扶贫或就业,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1.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貌

塑造农村新风貌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工作,它既综合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群体正是完成这项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是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掌握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他们能够抵制各种落后的思想和风俗习惯,同时也能对农民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

2.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养一批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领头养。培养大批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不仅需要我们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开展各种形式科学普及活动等,而且需要积极有效地外力推动。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村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为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3.有利于完善民主制度,推进基层民主管理

民主是人民权益的保障,在民主的这个制度框架内,才可以体现民意,解决民生。这几年一些地方发生了村民集体上访事件,从某种角度看,都是因为制度实行缺位,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违背了制度的规定性而造成的。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将学到的民主、法律知识积极地运用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民主参与意识,提升他们的民主管理能力,使他们真正地加入到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中来。

二、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这项政策经过近几年的具体实践总体状况是理想的,很多大学生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肯定,他们自身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果解决不好,即使下去了,工作还是干不下、展不开。

1.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问题

(1)少数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动机存在偏差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胸怀建设祖国新农村的崇高理想到农村工作,但不可否认,也还是有少数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只是一时的权宜之策,他们看中的是担任村官所能获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待遇,把任村官当成“跳板”,而不是真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服务农村。

(2)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环境适应存在障碍

从学校到社会,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要想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必须要及时的调整自己各方面的状态,而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村官却对新的环境适应很慢甚至是无从适应,面对困难,他们显得一脸茫然。

(3)受专业知识束缚,难以学以致用

大学生入校以后,专业就被固定,大多数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很好的根据社会需要和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所以一旦面对陌生、复杂的农村工作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才能。

2.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存在不足

(1)忽视选聘,入口关把握不严

当前选聘大学生任“村官”,比较偏重于大学生的大学表现情况,只注重考察其毕业院校、所学专业、政治面貌等,而往往忽视选聘对象的内在素质和应聘的真正动机,选聘的“村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愿长期扎根农村,而是将其作为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的过渡。

(2)少数地区脱离实际,使大学生村官计划流于形式

国家制定大学生村官计划原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但在少数地区,具体的实施计划时,高校只简单负责审查报名和思想鉴定,只要符合申报条件,一概批准,没有考虑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只忙于大学生“村官”的考试招聘和分配计划等具体事物工作,也没考虑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能力和实际能力,在安排工作时没有明确目标和责任,致使大学生们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也无法获得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

(3)待遇不高,对大学生“村官”缺乏有效的激励

目前所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服务,工资待遇较低成为极其普遍的现象。同时,一般大学生在服务期满以后,都要面临重新就业,如果选择考公务员或是研究生,大多数地区都给予了他们一些优惠条件。但对于那些志愿继续在农村奋斗的大学生“村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他们对个人的发展前景不乐观,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降低了农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的途径

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因而作为大学生“村官”早期培养主体的高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实现大学生“村官”在高校受到早期教育与任职“村官”后接受社会实践教育的对接,坚定大学生服务农村、展现才华、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端正任职态度

要想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变他们存在的一些不正确思想观念,帮助他们端正任职态度。高校要把选聘“村官”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农村、展现才华、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要让他们深刻理解和领悟党和政府实施这一计划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创新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掌握服务基层的本领

大学生“村官”在高校学习由于受时间、空间以及高校培养体制限制,所学的东西不一定在农村实用,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工作还将涉及到农村法律法规、基层组织建设、高效农业等方面知识,这些知识不是所学专业所能解决的,所以高校要针对这些问题,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创新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村官”掌握服务基层的本领。高校可以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在已开设的专业基础上,辅修一些农村发展和管理的课程,特别是在“两课”教学和党校培训课程中增加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农村法律法规、基层组织建设等新内容,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基层工作的方法和经验。

3.创造社会实践条件,帮助大学生了解认识农村

由于现在大学生缺乏对农村情况的深入了解,即使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多也对农村生产生活知之甚少。因此高校要努力创造条,充分利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下基层了解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乡风民俗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要帮助大学生学习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要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热爱基层、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帮助他们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创造精神,树立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信念。

4.严把入口关,确保大学生“村官”选聘的质量

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选拔的首要关口,要严格标准,确保选聘质量,避免选聘工作流于一般就业工作的形式。各基层院系党团组织、就业指导部门要密切配合组织部门,把那些思想素质好、综合素质高、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知识掌握全面的优秀大学生选拔进来,要将是否了解农村工作、是否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是否甘于奉献、志愿服务基层、专业是否农村需要作为重要标准来考察,而不能一味讲求政治面貌、获奖情况和大学时期任职情况。

5.做好服务指导,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出成效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源头,不仅要担负大学生“村官”的前期培养任务,更应该做好大学生“村官”下基层后的服务指导工作。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大学生“村官”QQ群,安排专人跟踪了解“村官”的思想状况、工作情况,及时为“村官”提供思想指导和技术服务,主动帮助大学生“村官”出谋划策,寻找一条适合该村发展的道路;二是要实行对口支援和项目共建,可将高校科研项目、实验和实习基地或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与大学生“村官”所在的村进行共建,既帮助大学生“村官”打开工作局面,又促进了学、研、产的良好性互动;三是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和交流,可以通过校园网、报告会等形式对那些脱颖而出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宣传报道,引导和鼓励更多在校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中组织部等四部委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中组发〔2008〕18号).2008.

[2]尤莉娟.浅谈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前有针对性培养的重要意义[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篇9

>>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之后面临的出路问题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择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流向现状探究浅析我国大学生村官出路大学生村官的出路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再就业的困难与对策浅析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及对策浅析大学生村官本土化问题和布克赛尔县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研究竞选村支书,大学生“村官”新出路中组部介绍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出路台州探寻大学生村官未来出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出路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大学生村官现状分析及出路研究大学生村官创业问题研究大学生村官政策问题研究大学生村官激励问题研究大学生“村官”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0-09-07.

[3]孟银凤,田建平.“五条出路”有序分流――就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去向对话省委组

织部副部长张葆[n].山西日报,2010-06-07(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DB/oL]..2005-6-29.

[5]张磊,张宇.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构建[J].黑河学刊,2010,(02):63-66.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