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十篇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十篇

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21

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导,以依法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土地权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目的,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强化农村宅基地规划管理。着眼于农村发展建设,科学组织农村居民点地籍调查,建档、登记发证工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基础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土地权益,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二)坚持维护“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标准不超过350平方米”的法律规定,由村委会依照本方案规定出示证明确定的宅基地的登记。把握村屯规划,依法强化农村宅基地建设使用管理,搞好土地确权发证。

(三)坚持依法审核合理办证,把握非本村屯集体经济组织居民不享有该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不予办理宅基地登记发证。

(四)坚持依法清理整顿农村宅基地,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把握在一九八八年以前的农村宅基地由村委会出县宅基地权属来源证明,村民提供身份证和房屋产权证及相关材料,对超越村屯规划及私建乱建和一九以后建设没有合法批件的,先行调查,暂不予登记。

三、工作范围

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

团山子乡远大村,愚公乡永红村,迎兰乡烟筒山村、农丰村。

四、工作方法及问题的处理

(一)按照国家规定采用八0西安坐标,全解析卫星定位勘测形成村屯地籍图和宅基地宗地图,建立电子数据库,利用电子文档全自动化数据办公管理。

(二)依照村屯规划,参照村委会意见,实施宅基地现状调查、登记建档,通过单位或宅基地法人现场指界,登记建立地籍簿,形成宗地档案,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予以颁证。

(三)按着村镇建设规划,村委会形成意见,经乡镇政府审核,确定村屯街巷的规划标准,实施宅基地现状勘测成图,对私圈扩院,占用了多个空宅基号的一律按一户宅基地标准调查登记建档发证,剩余空闲地收归村统一管理。

(四)对于非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占有使用本村宅基地的居民;一户拥有多处住宅超规定的住宅;一律不办理房地产权证照,由村委会调控在一两年内完成在村屯内部流转消化予以处置,在此项工作没有处置完结前,县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受理该村批用宅基地业务。

(五)对于超越村屯建设用地规划的宅基地,看地房等农田野外的建设用地,除经国家立项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外,一律不予办理房地产权登记。

(六)对于私建滥建,没有合法批准文件的建设用地只进行登记调查,不办理其它手续,经依法处理后,按本方案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时间安排

(一)10日—31日基础工作准备:包括调整规划、宅基地占地清理、确立街巷规划红线。

(二)1日—30日开展村屯地籍调查。

(三)1日—31日完成地籍建档审核发证。

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直管公房;直管非住宅公房租金;直管非住宅公房租金改革

我市直管非住宅公房租金标准,自1993年至2011年一直未作调整,执行的是宁政发[1993]117号文件的定价租金标准,租金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上,和市场租金相差较大。为将直管公房租金逐渐向市场化引导,自2010年起,我们将直管非住宅公房租金改革列入我们的重点工作。

一、我市直管非住宅公房租金改革工作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我市直管非住宅公房执行的仍是宁政发[1993]117号文件制定的定价租金标准(1.06-15.25元/m2・月),租金标准低。2000年,为贯彻省物价局、原省建设厅相关文件精神,市物价局与原市房产局曾联合向市政府行文请示,建议对直管非住宅公房租金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但由于当时正值我市国有企业改制的高峰时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市政府决定暂缓租金调整工作。至此,近二十年来,我市直管非住宅公房租金标准一直未作调整,和市场租金相差较大。例如中央商场总营业面积约为6.3万o,其中直管公房面积约为1.7万o,位于商场1-4层裙楼内,为商场内黄金铺位,租金标准却仅为15元/o・月,与该地段近450元/o・月的市场租金相比,差距巨大。再如山西路百货大楼总营业面积约为1万o,其中直管公房面积约为0.38万o,位于商场1-3层,虽已实行协议租金,但仅为16元/o・月,和近400元/o・月的市场租金相比,相差达20多倍。

我们也曾多次试图以调整中央、山百大型商场租金为突破口推动租金市场化改革。按政策规定,根据宁政发[1993]117号文件,商场改建前原有出租面积应维持定价租金,扩建后新增的面积可实行协议租金,租金增幅应在原租金的6倍以内,最高可达月租金50元/o・月左右。虽然这与市场租金差距仍然很大,但承租人还是无法接受。以中央商场为例,我们在其部分房屋改建时,按规定要求对新增加的面积实行协议租金(约占商场内公房总面积的12%),但商场拒不接受,后经多次协调,这部分新增面积租金终于有了象征性调增(达到原租金的3.5倍,约为40元/o・月)。之后,我们还曾想再次调租,但均无功而返。2012年,中央商场还通过市商务局提请市政府,提出以很低的价格购买其所承租的直管公房产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直管非住宅公房存在的租金政策明显滞后、租金标准严重偏低、管理成本不断加大、转租现象日趋严重等问题越发突出。2011年,根据市政府要求,市住建委、市物价局联合组织对国内部分城市、省内兄弟城市的直管非住宅租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充分论证,并向市政府写了专题报告。报告指出,我市的直管非住宅公房租金标准,仍是20年前制定的定价租金标准,显然与现在的市场租金水平相差甚远;现在的法律法规文件也已明确,非住宅公房不再是福利性公房,其租金应受市场调节;我市的租金标准水平也明显落后于省内外其他兄弟城市。2011年底,市住建委、市物价局联合下文出台了《直管非住宅公房租金改革实施意见》(宁建物字[2011]1374号)。新政策规定:除行政机关、全额或差额预算事业单位、文教卫生事业单位、居委会、农贸市场、民政部门所属的福利性企事业单位等一些公益性单位所承租且自用的直管非住宅公房,暂维持宁政发[1993]117号文件租金标准不变外,其余直管非住宅公房均实行协议租金。协议租金以市场租金为基础,由租赁双方协商议定。与此同时,市纪委也组成专题调查小组来市住建委和我中心调研直管公房管理工作,并在2012年第1期的《纪检监察要情》中明确指出:由于未进行市场化改革,我市直管非住宅公房租金明显偏低,严重背离市场价格,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随后,杨卫泽书记就该文批示“积极改革,堵塞漏洞”,原市政府主要领导也作了批示“国有资产如此管理,亟须解剖问题原因”。

为落实好上级对直管非住宅的工作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堵塞国有资产管理漏洞,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我们加快推进非住宅租金改革工作。2012年初,我们组织人员向全体承租户宣传租金改革政策并听取意见,同时积极与承租户接触、商谈,拟以市场租金为基础,双方协商议定租金标准。经过大量的工作,有少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承租户接受了市场租金,也有极少部分选择了退租,但绝大部分承租户以房屋为计划经济产物、企业困难等等原因拒绝调增租金或只愿调增极少量租金,以致我市的非住宅租金改革工作收效甚微,进展十分缓慢。

二、相关司法案件情况

为使租金改革工作得以向前推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极不配合的承租单位,我们尝试通过诉讼的途径来解决,希望以此在行业中起到导向作用。

自2013年5月起,我们分别在秦淮、玄武、鼓楼三个区人民法院向部分承租户提讼4例(其中1例上诉至市中院),向南京市仲裁委申请仲裁2例,以积极寻求司法部门的大力支持。现除1例因双方当事人最终形成和解后由我们撤诉,其余5例均以我们的请求被驳回结案。归纳分析,具体如下:

除一例仲裁案例中我中心提起的请求为“变更双方之间的租赁合同,要求对方按照市场租金标准支付租金”,其余请求均为“解除双方之间的租赁合同,要求对方立即迁让涉案房屋”。我中心主要认为: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均已到期,对方一直使用涉案房屋至今,依据《合同法》第232条、236条规定,双方之间的租赁关系转为不定期租赁关系,我中心有权随时解除合同;且根据2011年底出台的调租政策,我中心多次要求双方重新商谈、签署租赁合同,但对方均不理会,对方的行为违反了调租政策的要求。故我中心提起的请求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

承租方的主要辩诉理由为:双方之间的租赁合同并未终止,其从未拖欠房租,也不存在任何违约及未履行协议的行为;其取得公有房屋是历史形成,是国家分配,是具有福利性质的计划性公房,转租也是维持目前已下岗和在职员工社会统筹费用及生活费用的支付,并不是谋求其他利益;且根据调租政策规定,涉案房屋应当实行协议租金,应由双方协商解决,但中心从未与其进行协商,是中心单方制定的房屋租金,“市场价”过高,没有市场依据,明显不合理,故其不予认可。

最终,5例案件法院(仲裁委)驳回我中心请求,判(裁)决理由主要为:对方租赁涉案房屋并非无权占有;我中心并无证据证明在此之前通知对方解除合同,故双方的租赁合同关系仍在履行且受法律保护;我中心单方提出的涉案房屋的租金,应与对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而不应简单地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要求对方按照标准支付租金。另1例在法院主持下双方和解,这个案件中,承租户认同租金改革工作是大势所趋,只是认为调租幅度过大及企业困难,要求适当降低调租幅度。

三、我们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直管公房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一是来源复杂,既有国家代管的私人房产、对私改造的房产,也有政府新建、没收和收购的房产,还有无主和产权不清的房产。二是社会认知没有转变,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表现在:社会普遍认为直管公房具有浓重的政策性和福利性;在涉及到直管公房的民事诉讼案件中,法院及承租户仍坚持在计划经济时期福利型、分配制模式下讨论问题等。三是法律依据不足。随着前几年国家对公房管理政策相继废止,公房管理无章可依,一些房地产法律法规又明确指出不适用于直管公房管理。如当我们与承租人就租赁价格产生纠纷而诉至法院时,法院也往往因直管公房的特殊性,将直管公房承租人视为弱势,或不受理,或不立案,或以牺牲直管公房产权人的利益调解结案。四是推进阻力大。客观上,非住宅承租户不少是派出所、幼儿园等机关事业单位,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后的民营或股份制企业,改制企业人员负担较重,企业发展艰难。主观上,我们也有担心租金调整过快,影响社会稳定,往往在得不到法院支持的情况下,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五是老旧公房所占比例较大。如市管直管公房中超出设计使用年限的老旧砖木结构约5万平方米,占总量的17%,各区县所管的住宅房中,老旧公房所占比例更大。

通过这两年来我市开展的非住宅租金改革工作情况来看,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是改革配套措施不健全,承租户认知没有转变,误认为直管非住宅公房是政策性和福利性房屋,如定价租金长期应远低于市场租金,房屋遇拆迁时能获得最高60%的拆迁补偿款,且事实上存在永久性承租权,不少承租人已理所当然地将所承租的公房作为其资产的一部分,当起了“二房东”,从中谋取高额转租利益,同时也不相信司法部门会对调租工作有较大实质性支持。二是部分司法机关虽然已逐渐认识到,从政策角度我们向承租户收取市场租金是合法合规的,但往往因直管公房的特殊性,且承租户大部分为改制企业或困难企业,考虑到维稳、调增租金难度大等因素,最终未对调租工作作出大的实质性支持。

四、我们的做法

为进一步推进租金改革工作,我们在对各区试点单位诉讼结果进行归类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及时研究有效对策。针对上述判决(仲裁)文书中我方败诉的原因,我中心已向各直管非住宅公房承租户发函,告知其在收到函后限定日期内来洽谈及签订新的房屋租赁合同,并声明,其如未在函定日期内来,我中心即解除与其租赁合同,且将向其主张租赁合同解除后的房屋占用费(参照市场价格标准)以及要求迁让房屋等权利。

与此同时,我们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分类推进租金改革,保证直管公房租金收入总体平稳,力争直管非住宅租金收入有所调增。

1、对原计划经济时代承租户由于企业重组或发展,我们积极谈判,争取退租房源后,再以市场租金招租,不但提高了租金,也增加了将来征收的补偿。如戴家巷6号房屋,建筑面积957.4o,原由南京烟草公司承租作仓库使用,年租金仅为5.4万元。在新一轮租赁谈判中,我们坚持执行市场租金为基础的协议租金,烟草公司不能接受,最终提出了退租申请。随后,我们按50万元左右的年租金向社会公开招租。今后如该处房屋被征收,我中心作为承租人还可获得100%的征收补偿款,这样极大地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对非公益性单位承租的直管非住宅公房,未实行协议租金的,在原租金基础上增长一倍以上,合同期限为一年;已实行协议租金的,在上年度租金基础上上浮10%以上,合同期限为一年;重点以转租且获利丰厚的承租单位为试点,加快诉讼试点工作。

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篇3

市区自1996年推行物业管理以来,住宅区物业管理快速发展,小区环境质量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到目前为止,越城区范围内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数量仍较多,达到160个,共有楼房2040幢,住户53000余户。这些小区普遍存在楼群分散、基础设施不完善、内部秩序较差等问题,群众对加强这些住宅小区整治和管理工作的呼声较高。加强对老住宅小区的整治和管理,符合群众的愿望,顺应了建设和谐社会和平安*的要求,有利于加强社区基层的管理。现根据市区实际,对加强市区老住宅小区的整治和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支持、居民自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利用2年时间,对城区范围内未实行物业管理的老住宅小区,因地制宜、分类分档,在进行小区环境集中整治、改造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以保洁、保安、保绿为主要内容的简易的物业管理,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环境整洁、治安良好的社区环境。通过整治和加强管理,使小区环境明显改善、管理明显加强、服务明显优化、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二、工作内容

(一)实施小区集中整治。合理确定小区的整治改造项目并组织实施,主要内容包括违章建筑拆除、路面整修、管道疏通、路灯维修、绿化补种等,使小区路平、管通、灯明、树绿。

(二)改善小区配套设施。根据小区实际,采用封闭式小区、半封闭式小区和开放式小区三类管理模式,利用小区零星空余土地,合理规划、建造管理用房,完善岗亭、围墙、车位、车棚等设施。

(三)落实小区管理。小区集中整治后,对其实行以保洁、保绿、保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服务。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5月底前)。将现已存在的160个老住宅小区,按照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划分为若干管理区块,确定工作方案。

(二)试点阶段(*年6月-9月)。确定3-5个老住宅小区开展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

(三)全面推进阶段(*年10月-2007年12月)。在试点基础上分期分批稳步推进,在2007年底全面完成。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级要做好舆论的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加强老住宅小区整治管理工作的意义,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老住宅小区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引导业主自觉遵守物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共同维护小区内业主的整体利益,树立业主在小区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使小区管理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轨道。

(二)政府引导,居民自主。加强旧小区的整治和管理必须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小区的整治和管理,拟定的整治改造及管理方案由越城区政府商建设、规划等部门审定,并经小区业主委员会或居民代表通过。根据确定的方案,由街道、社区为主组织实施。

(三)多方筹资,加大投入。按照“政府支持、多方筹资”的原则,对旧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整治,以完善有关的基础设施。老住宅小区涉及公共服务的整治改造及管理设施建设的一次性经费由越城区政府筹措,市政府以“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支持,涉及居民住宅的下水管道、自行车棚等设施的维修改造,可以采取业主出资,街道、社区统一组织实施的办法进行。

(四)因地制宜,分类管理。为实施长效管理,防止前治后乱,经整治后的小区,要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由街道和社区组织,因地制宜落实小区的日常管理。要根据小区的不同情况分类制订完善老住宅小区管理服务收费标准与办法,向居民收取小区管理服务费用,并根据收费情况落实有关以保洁、保安、保绿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和管理。制订小区居民公约,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义务保洁等活动,把小区物业管理、社区管理与居民自主管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小区管理的新路子。

(五)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切实加强对老住宅小区整治管理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建设局、越城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副组长,规划、公安、城管执法、发展改革、工商、水务集团、燃气集团等部门和单位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越城区政府,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各相关部门也要根据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老住宅小区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1、越城区政府:负责拟订老住宅小区整治、改造以及小区日常管理工作总体方案,积极筹措资金并组织实施。

2、市建设局:指导小区业主大会召开和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做好物管人员的培训,监督、指导物业管理公司做好小区日常的管理工作;探索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3、市规划局:负责老住宅小区整治、改造相关方案及配套管理建筑设施的规划审批工作。

4、市公安局:负责对小区治安管理和保安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负责指导小区消防工作。

5、市城管执法局:负责拆除小区内及周边违章建筑。

6、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拟定小区管理收费办法。

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篇4

近年来,本人在高校建筑学专业高年级教研组承担着住宅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居住设计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与教授的磨合,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值得改进的空间。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认为大四上学期是个“多事之秋”。一方面学习内容信息量巨大,往往老师觉得上课时间不够讲,学生则叫苦前“识”已忘,后“识”难明。而传统教学模式———周而复始的师徒学艺式的图纸交流,在空间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缺少生动活泼的创新和突破。从传统课程设置来看,居住建筑设计、小区规划和施工图设计内容各自为政,缺乏有机联系。早先在小区规划之后的施工图环节往往允许学生自选规模合适的民用建筑,而今网络资源丰富,出现了个别故意的“张冠李戴”现象。如果设计教学仍然只满足于五年、十年不变的基本教学要求,则会被时代远远抛在后面。如果能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融入到设计要求中,则一方面督促教师不断自主的学习和掌握新理念,一方面能提供激发学生创新和主动学习的契机。

2教学改革

目前,全国不少建筑院校已经从相关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适应自身特点的成果。例如东南大学建立了教授工作室制度,在四年级设置了住区设计、城市设计、大型公建、学科交叉等四类课题;中国矿业大学则将住宅设计原理和居住区设计原理整合成“个人与家庭”“邻里与小区”“住宅单体建筑与居住环境”三个阶段进行讲授。南京工业大学则在教学的环环相扣上下足了功夫,授课方式也采用了多种手段相结合。这些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和借鉴。针对前述问题,我们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整合、更新授课内容及进度安排为手段,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试改。

1)化零为整的课程整合。

具体方案是将居住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城市及住区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以及施工图设计纳入到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大范畴内。作为理论先修课程,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是核心设计环节;施工图则作为实践加强环节。这些课程课时总量巨大,可以在理论课结束后在假期布置过渡性的任务,以设问的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习或假期调研等方式实现下一阶段的知识衔接。在住宅设计和小区规划设计阶段,传统教学曾采用将住宅户型作为开端以作为学生从单体设计到群体空间规划的转换,但有悖于小区规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使学生更早适应社会的实践需求,同时形成整体的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理念,设计教学环节从小区开始,由城市肌理和周边环境关系入手,从住宅楼到住宅户型设计,最后根据户型设计调整方案,完成住宅小区整体的设计任务。

2)化整为零的分段分层次授课教学。

由于知识点繁多,在住区规划设计和住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了一次大课讲完所有内容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细分为相互连贯的若干个阶段:居住区规划集中授课—社会调研与案例构思汇报—技术指标与规范解读等专题多点展开—住宅设计集中授课—住宅精细化、可持续性等专题多点分次展开—住宅施工图集中授课—设计流程、规范解读等多点分次展开。如此分阶段分层次授课,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和进度安排、目标和要求,便于学生吸收理解知识点。

3)点线面结合展开比较式教学。

“点”是指一对一的单独辅导,“线”是指对三五个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进行随机评讲,“面”则是指阶段性全组或全班集中授课。传统设计教学以点式辅导为绝对主导,单一的教学方式,使缺乏主动交流意识的学生相互之间“互不干涉”,等到最后评图阶段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尝试将评图贯穿教学始终,在任何必要的时候(比如点对点教学时发现某个问题在三个以上同学方案中都出现过),可立即将相关同学召集起来,将作业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可以在阶段性成果展示的时候,以集体观摩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比较,自行找出彼此的优劣。我们发现,学生的好胜心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方案陈述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

4)对新知识进行专题研讨的开放式教学。

学习应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住宅产业在近些年发生极大的变化,新技术和新需求层出不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的更新。笔者在教学任务书和授课过程中,试加入一些迎合当前发展需求的专题:“住宅精细化设计”和“老年住宅”以及以日本集合住宅为代表的住区可持续性探索等,主要推荐相关书籍和案例供学生课下研究。在指导过程中结合每个同学的具体兴趣点和知识吸收程度,对相关疑问进行解答,并通过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同学深入思考,贯彻理念。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一开放性环节常常能找到极强的代入感,他们从身边的家人或者居住环境着眼,找到了本次设计的切入点和闪光点。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强化施工图等实践环节的训练。

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反馈,就业者走上工作岗位后最先接触的往往是施工图,好的施工图基础会使其工作立即上手从而脱颖而出。传统课程中常常将施工图时间压缩至4周甚至放在暑期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改革后施工图的分量增加,由原有4周变为8周,就是为了通过重点强化训练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施工图设计和绘制技巧。除上文所提常规“点、线、面”授课方式外,还请来结构老师就住宅剪力墙布置进行专门授课和课外一对一的辅导,并且邀请设计院资深高级工程师开展施工图讲座,将住宅楼施工图的制图规范、结构布置、设备要求、楼电梯以及地下室等等难点细致拆开解读,最后就施工图CaD线型、比例等文本要求进行详细示范,并试点性辅导Revit进行绘图,以便更快和社会接轨。

3结语

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篇5

论文关键词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抵押登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2012年7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广东省建设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该方案决定在广东省梅州市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方案》提出要培育完善的农村金融要素市场,推进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这是在农村进行金融改革的创新型试验,也是对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的一项建设性试点工作。本文就以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问题为基点对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出一些适应性建议。

一、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基础理论

(一)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界定我国《物权法》第152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因此,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居民及少数城镇居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住宅及附属设施的用益物权。

宅基地是宅基地使用权的物质载体,要深刻了解宅基地使用权的内涵就必须清楚宅基地的所承载的功能。从社会发展方面看,宅基地承载着社会发展和保障的功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宅基地具有居住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对纯农业经营的农民来说,对其土地权益的保护则能更大程度的提高土地的社会保障能力。当然,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不仅表现在实物保障,有时还表现为心理安慰保障。这种保障具有明显的社会福利性质。从经济发展方面看,宅基地具有财产和金融载体功能。农村的金融要素贫乏,土地作为农村具有金融要素功能的资源之一,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6条的规定进一步表明,农村宅基地不能够单独流转,但是可以根据房地一体原则而随房流转。

可见,现行的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受限制的用益物权,基于其社会保障的考量,现行制度忽视了其财产金融功能,未将其作为纯粹的物权来安排。

(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理论基础1.资源配置优化论这是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经济学基础。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可转让性是产权的一种本质属性,它涉及所有权通过出售或捐赠等方式的变化。不可转让的产权本质上违背了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原则。从经济学来看,土地的利用应该要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土地的动态利用,事实上反映的就是要求土地产权要具有可转让性。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在坚持宅基地使用权归农户所有的前提下,进行抵押流转,使得农村的生产要素处于一个动态的利用状态。

2.权利配置正义论这是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法学基础。利益的正当性评价结果在法律上表现为权利。对于权力配置正义论,罗尔斯提出了着名的正义两原则:第一,最大权利公平原则;第二,差异原则。笔者以为,权利配置正义的两个原则,实际上是反映了现实权利配置中可能出现的两个环节:一是权利设定环节;二是权利限制环节。在权利设定环节,必须遵循最大化权利公平原则;而对权利进行限制时,则应当考虑到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遵循差异原则。《担保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属于禁止抵押的用益物权。如果赋予宅基地完整的用益物权,那么其从法律上就符合流转的条件。

二、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立法现状及现实问题

(一)立法现状从现有法律、政策的规定来看,法律严格禁止宅基地使用权的直接抵押。此外,我国法律虽未禁止农村房屋的转让,但农村住宅的流转却有严格限制。2007年《物权法》第153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问题引致到《土地管理法》以及国务院的若干规定。同时《物权法》184条对禁止抵押财产的范围做了同《担保法》第37条基本相同的规定,将宅基地使用权明确排除在抵押财产之外。2012年7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广东省建设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发展以土地金融为核心的农村金融要素市场,把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贷款作为改革创新重要突破口。

(二)现实问题1.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无法可依,闲置严重在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对于城乡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目前我国法律关于宅基地制度设计,注重农民房屋的静态保有,禁止将农村宅基地及其房屋进行抵押,忽视了农村房屋应有的财产属性。这不仅大大减少了农民生产融资的渠道,也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在农村范围内业务的扩大和发展。而农村居民经常因为农房继承等事实行为而占有多处宅基地。法律禁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及其房屋又没有相应的回收机制,这些多余的宅基地及其房屋也只能被迫闲置起来。

2.宅基地使用权隐形交易屡禁不止,风险大在农村最重要、价值最高的财产莫过于房屋,在农民亟需资金的时候往往是将房屋进行抵押流转,而根据“地随房走”的理念,宅基地隐形抵押流转很普遍。但在这些隐形交易中,由于缺乏法律规范,无法可依,双方的利益都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因此产生很多法律纠纷。而农民知识能力专业水平低,农业保险业务尚未全面展开。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或市场因素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土地流转或地上附着物的价值,这给农民及金融机构都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完善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的若干法律建议

(一)明确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范围通过修订地方法规尽快破除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法律障碍,将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益具体化、法制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完整且有保障的宅基地使用权。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用作抵押,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以登记的方式公示,把这项权利真正落实到农户、落实到地块,提高其公信力,以奠定农地金融制度创新及农地金融业务开展的产权基础。

(二)明确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期限及登记部门1.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期限因为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现行法律没有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期限,故应在立法层面上进一步探讨,建议立法规定实现抵押权时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占有和使用最长的期限。参照我国《物权法》第126条规定耕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这样抵押人不会永远失去宅基地。同时满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宽了农民融资渠道。

2.设立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登记部门根据农民的实物财产和收益权,建立适合农村土地的抵押登记管理办法。在福建温州试点工作中就规定将试点区的县农业局设立为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登记部门。鉴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管理由县农业局管理,那么可以借鉴福建温州等地的做法,将县农业局设立为抵押登记机关,既有利于宅基地管理,也有利于保障农户利益。

(三)创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服务体系农村金融创新改革的的步伐不会太快,而应在稳健的前提下进行,并完善相关服务体系。

1.健全评估专业机构建立专业评估机制、设立专业评估机构,出台评估管理、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业务准则,为金融机构开展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提供完善的评估服务。土地管理部门或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也可组建独立的土地流转评估和登记中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培养专业资质评估人员,规范宅基地使用权价值的评估,出具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他项权利证书,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创造有利条件。陕西杨凌、广东梅州、福建的试验区都将评估机构的报告作为确定抵押物价值的标准。

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措施

近年来我国农村违法用地建房现象越来越多,农村宅基地问题十分突出,这不仅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而且不利于农村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需要重视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合理规划,贯彻一户一宅,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和管理。

1农村宅基地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十分分散,农村房屋建设缺乏规划性,农民建房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农村居民点呈现出无规划和无循序性。随着农村宅基地问题越来越突出,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急待完善。当前农村宅基地纠纷发生后,由于缺乏直接有效的法律规范来解决,多数情况是纠纷双方多次进行黑市,最终解决效果并不明显,容易造成纠纷再次发生。当前农村宅基地政策无法与当前发展情况相适应,因此导致宅基地相关问题长久的拖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虽然农村宅基地在划分和使用上都较为明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农民存在“占而不用”的现象,从而造成宅基地权责不明朗,导致一些问题难以解决。

2做好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措施

2.1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快对使用制度进行改革,运用全新的使用管理模式和方法,有效的解决一直以来积累的宅基地问题。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对宅基地的流转进行科学规范,针对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台农村宅基地管理细则,实现一户一宅的管理规划。因此要深入对当前各地区农村宅基地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找出具体的问题,并通过使用制度改革来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确保实现农村宅基地的有效管理。2.2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针对当前农村宅基地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确保调查工作的有计划性和有步骤性,通过全面排查,进一步摸清各类用地面积及宅基地基础情况,掌握宅基地动态信息,并建立数据库,进一步对农村宅基地档案进行完善,建立宅基地台账,实现对宅基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确保农民合法使用的宅基地能够全部如期发证到户。2.3完善农村居民点发展规划。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当前农村宅基地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由于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中表现出各种问题和矛盾,因此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要加快对居民点各类发展和规划的完善,在用地方面提倡因地制宜的节约用地理念,从而实现农村宅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在进一步落实农村宅基地登记制度,以此来摸清详细信息,并对集约利用的潜力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农民居民点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重视当前村桩建设规划和区域农村居民点的体系规划,因地制宜,针对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条件来建立各自适宜的节约集约利用模式,鼓励农民在中心规划建成区内新建住宅,实现中心村集中,从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2.4逐步规范和保护农民建房。在抓住当前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和小产权房清理工作这一有利契机,组织开展空心村、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及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进一步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贯彻好一户一宅的规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农民新建、改建和扩建住宅,充分的对村中空闲地、老宅基地及废弃的有效利用。同时还要根据当前城镇化和集约用地要求,鼓励农民集中建新村,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利用的合法化和规范化进程。2.5加强改革创新,推进城镇化建设。在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建设用地紧缺,而且农民进城就业也存在买房难的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可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进行一些实操性试验,运用市场机制来找出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可以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和旧村庄改造,对于一户多宅及空心村优先纳入折旧区,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奖励措施,对拆旧区进行复垦,鼓励农民将多余的宅基地腾退出来,不仅能够增加耕地数量,而且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3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问题十分突出,由于面广量大,情况十分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宅基地管理也成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加大,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这也使农村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当前农村宅基地存在着随意转让、随意建房及乱占滥用的现象,这对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实现农村宅基地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

作者:韩华单位:宾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黄茹华,张锡森,李晓林.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商界,2010(02).

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篇7

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及产生的问题

城市化推进,使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这也就导致农村大量房屋处于闲置状态,农村地区“空心村”现象和“一户多宅”现象十分普遍。城市化对于城市本身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城中村改造已无法缓解国有土地供应紧张的状况,城市房价飙升。城郊结合部,很多农村集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商品房出售给集体经济组织之外的人员。这种“合法销售”产生的“小产权房”的数量,在房价涨幅较大的城市已经达到20%以上。

《物权法》(2007)将宅基地使用权的性质界定为用益物权,而对于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为了维护现行法律和现阶段国家关于宅基地的政策,并为今后修改法律或者调整有关政策留有余地,提出“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目前我国法律对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主要规定如下:宅基地使用权人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土地管理部门将不再批准;并且,宅基地使用权的受让人只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否则登记机构不予办理登记;登记部门可以因继承人对于地上房屋的继承而确认其享有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抵押。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农民一户一宅,如果丧失宅基地使用权,将会丧失基本生活条件和保障,而目前的法律对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明显限制的态度,显然立法滞后于现实中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需要,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亟待改革。

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统筹城乡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所造成的“空心村”现象,使统筹城乡土地资源十分必要。然而由于尚未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共享机制,宅基地对于农民而言有着社会保障的功能,法律对农民宅基地流转的限制,使得农村宅基地不能进入市场流转,且农民的收益不能真实地反映土地价值。因此,只有改革目前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才能在统筹城乡土地资源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2)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要求。宅基地使用权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束缚,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他们的活力,就要改革目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在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同时,还可以为农民创业提供原始资本。目前,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转,城市人口在高房价的压力下进入农村购房,导致小产权房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也反映了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亟待改革。

(3)国家法律和政策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了空间。首先,《物权法》(2007)在最后审议中为维护现行法律和政策,并为今后修改法律或调整有关政策留有余地,将草案中“宅基地使用权人经本集体同意。可以将合法建造的住宅转让给本集体内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的农户;住宅转让时。宅基地使用权一并转让。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改为“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其次,《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士地享有平等权益”,为集体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改革方向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现状中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均表明改革这一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从根本上来说,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其他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对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改革,规范制度自身的同时,还应完善其激励机制和与之配套的相关措施。

(1)完善集体土地的产权制度,特别是使用权制度。首先,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法律应明确界定集体成员身份,赋予集体成员完整的宅基地使用权,保障其自由处分和转让土地的权利。其次,对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发证,产权明晰是流转的前提,确权登记则是产权明晰的基础,此外,规范化的登记可以很好的控制“一户一宅,面积法定”。第三,由于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目前,农村宅基地的初始占用是无偿的,但是,在流转过程中应遵循“占用有成本,退出有补偿”的原则。

(2)建立健全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激励机制。对于放弃农村宅基地的农民,进行多元化的置换补偿,如置换厂房或经营性用房,置换商品房,货币补偿等。而解决农民变市民过程中生产方式转变的困难,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二元化等问题,政府不仅要完善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要帮助农民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重要手段,而最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打破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转变提供途径。

(3)完善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首先,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村体系规划和专项规划相结合的规划体系,流转的前提是符合各级各类规划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土地规划的管理工作,切实发挥规划对于整个土地管理过程的龙头作用。其次,贯彻社区管理的理念,实现城乡统筹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就要引进社区管理的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区管理制度。第三,保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有效实施,加强对增减挂钩的管理力度,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效避免农民“被上楼”现象。

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篇8

一、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城镇用热商品化、供热社会化,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镇供热新体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节能建筑的推广应用,推进城镇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单位统包的用热制度,停止福利供热,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加大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供热采暖设施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热能利用效率,改善城镇大气环境质量;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经济、安全、清洁、高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加快供热企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和规范城镇供热市场。

(三)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在国家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地方因地制宜、分别决策;坚持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坚持综合配套,分阶段推进。

二、停止福利供热,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

(四)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职工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用热商品化。

(五)停止福利供热后,采暖费用采取多渠道筹集,由政府、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各级财政、单位用于职工供热采暖的费用作为供热采暖补贴由单位直接向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发放,变“暗补”为“明补”,采暖补贴可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六)积极稳妥地试行职工采暖补贴。对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应综合考虑职工住房标准、城镇供热平均价格、采暖期限、职工收入水平、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总体的补贴水平、各类人员的补贴标准和发放办法。试点城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测算,提出具体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城镇供热体制改革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备案。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采暖补贴标准和补贴方式,可参照当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采暖补贴方案,结合企业职工住房状况等具体情况确定。

(七)试点城市供热实行政府定价,由试点城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和调整。在制定和调整供热价格时,要严格按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听证会制度,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三、逐步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积极推进城镇现有住宅节能改造和供热采暖设施改造

(八)改革现行热费计算方式,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今后,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并执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的新办法。计量及温控装置费用计入房屋建造成本。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进行改造,安装分户计量、温控装置,逐步实现由按面积计收供热采暖费向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转变。

(九)按照民用建筑节能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对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实施节能改造。试点城市现有住宅的节能改造资金,以及计量及温控装置安装费用,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城市政府、供热企业、职工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具体办法由试点城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

(十)试点城市人民政府要把城镇住宅节能改造和供热采暖设施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实际制定扶持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

四、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

(十一)集中供热具有较好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良好的环境效益,适应我国能源条件和城镇居民居住状况,是我国城镇供热的主要方式。城镇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的供热采暖系统,凡有条件实施集中供热的,应积极采用集中供热方式;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地区,不得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国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在产业技术政策的指导下,积极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技术的多种供热采暖方式。

(十二)要加强技术创新,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进完善集中供热系统,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清洁舒适程度,在满足居民采暖需要的同时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要积极研究开发经济适用的城镇住宅热计量和温控装置,提高热计量和温控装置的国产化水平。

(十三)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供热采暖的标准。要结合供热体制改革和供热采暖系统的技术改造,逐步完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供热采暖标准中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均应纳入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强制实施。

五、深化供热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和规范供热市场

(十四)实行城镇供热特许经营制度。在统一管网规划、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市场准入、统一价格监管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国有、私有和合作经营企业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与城市政府签定合同,参与城镇热源厂、供热管网的建设、改造和经营,取得规定范围和规定时限的特许经营权。

(十五)进一步深化国有供热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供热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多种经济成分,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鼓励国有大中型供热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跨地区经营城镇供热,推动城镇供热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要加强供热企业内部管理,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强化成本约束机制。

(十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供热行业管理,培育和规范城镇供热市场。行业管理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研究制定供热事业发展规划、规范供热市场主体行为、维护供热市场秩序上来。各地要根据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城镇供热采暖服务质量标准、技术指标和评估监督办法,加强对供热市场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加强领导,综合配套,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篇9

关键词:旧住宅区;整治改造;城市改造;可行性;城市规划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8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188-02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89

老城区因历史沿革旧住宅区星罗棋布,大部分旧住宅区中居住着相对弱势群体,他们非常期盼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日新月异的今天,让他们的居住生活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旧住宅区整治改造工作得到了居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1旧住宅区整治改造的基本现状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住宅区衰退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旧住宅区的整治改造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城市发展所关注的重点。目前,旧住宅区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为:

1.1房屋维修管理问题

屋面渗漏严重,隔热板大部分已破损,屋面垃圾成堆;房屋外墙面起壳、剥落、渗水、风化严重;公共楼道门窗结构老化,楼道墙面剥落,小广告随处可见,环境脏、乱、差;南北阳台栏杆铁锈风化,大刀片损坏严重。

1.2绿化主要问题

品位不高,缺乏有效管理,普遍老化和荒废;花灌木大多生长不良,缺少整枝和修剪,配置不尽合理,病虫害严重;绿化带内杂草丛生,建筑垃圾成堆,现存绿地内的草坪基本已全部毁坏,生态环境较差;小区内景点游园设施损坏严重,小区的健身、休闲场地少,环境差,影响居民日常活动,缺乏文化、休闲、运动亮点。

1.3配套设施主要问题

值班室不完善,围墙破p严重,大型货车随意出入小区,压坏路面,也给小区居民带来安全隐患;小区内宣传栏、小区标牌、店招门头等规格不一,缺失损坏严重,影响小区整体美观。

1.4汽车停放主要问题

停车位严重不足,现有停车位无法满足要求,很多车辆停进绿化带或随意停放在道路上,既影响环境,又影响交通,汽车停放成为小区管理的一个难点和矛盾焦点。

1.5违法建设问题

违法搭建较多,院墙开门较多,突出的是主要道路旁的破墙开门,店外和道路随意设摊,直接影响小区居民出行和整体面貌。

1.6市政设施主要问题

下水道管网不完善,雨水管道陈旧老化、窨井淤堵严重,部分污水管道不通,老百姓正常生活排水经常受影响;原有的侧平石损坏严重,小区道路破损、狭窄,甚至出现下陷的情况,已不适应现在的交通流量要求;路面经过多次开挖和大型车辆碾压后破损较严重;主支干道路面收水井严重缺失,造成路面积水,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与出行,也影响了新村的环境。

1.7环卫设施主要问题

化粪池的规格不一,路面化粪池坑面板和窨井破损严重;部分住宅楼缺少化粪池,连接排污管过长,造成大部分化粪池存在排污不畅,粪水外溢等现象;很多化粪池出口无拦污井。

1.8公用事业设施主要问题

自来水管网老化,需要更新;居民还在使用瓶装液化气,希望能用上管道燃气,以减轻经济负担;小区内路灯陈旧,损坏缺失严重,楼道内无楼道灯,夜晚光线不足,不利于居民出入与治安安全;楼道信报箱破损、缺失损坏严重,信件、报纸丢失情况时有发生。

以上八个方面的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居民群众呼声强烈,迫切要求实施旧住宅区整治改造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旧住宅区整治改造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1旧住宅区整治改造的必要性

旧住宅区无论是建设标准、景观环境,还是基础配套设施都难以满足现代住户的多样化需求,但是究其建设年限不足30年,房屋结构也未受到较大破坏,如果重建,会造成房源的极大浪费,有违节约型方针政策的要求。因此为了确保城市建筑特色,杜绝房产资源的浪费,对旧住宅区进行整治改造就显得尤为必要。

2.2旧住宅区整治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目标,由此小康住宅即成为了住房建设的目标所在。为了能够达到城市小康住宅的标准,完全依靠新建住宅既不经济又不现实,因此对旧住宅区进行整治改造是改善民生条件、促进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节能型、节约型、可持续型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和民众对旧住宅区整治改造政策的实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3旧住宅区整治改造要点的初步探讨

对旧住宅区进行整治改造的基本要点是:在保持旧住宅区原有居住功能和整体形态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居住品质、优化外部环境、健全完善配套设施。对旧住宅区整治改造的侧重点包括总体规划布局的设计和完善、居住品质的改善和提升、市政(环卫)设施的更新改造、外部景观的系统化治理、住宅区交通状况的改善以及改造后长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六个方面。

3.1总体规划布局的设计和完善

对旧住宅区基本情况开展认真调查,充分了解住宅区道路、停车等配套设施情况及住宅屋面漏雨、外立面、路灯、燃气、自来水等需要改造的情况后,并根据调查摸底结果,制订专门整治改造方案。并由属地街道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在小区内开展宣传发动。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居民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整治改造内容以及整治改造方案,倡导广大居民要主动配合,积极参与。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先现场调查,后图上作业”“先初步概念设计,后详细设计”的原则。把房修、市政、环卫、绿化、配套等各工种的方案做细做完善,减少施工期间的变动,为按时、高质量完成整治任务创造条件。设计方案原则上需进行两次公示,第一次是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概念性设计方案,明确整治的主要内容及整治后的外观效果,并在小区内进行首次公示,征求居民意见;第二次是根据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制作包括整治内容、整治后效果的展示图板,在住宅区内醒目位置进行整治全过程的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整治改造工作需要属地街道、社区的支持,需要城管、市政、环卫、绿化等的配合,需要协调好供电、供水、路灯、燃气、技防、邮政等部门的关系,要通过各单位和部门的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整治改造工作。并尽可能在整治改造工程实施之前完成对小区内路灯、燃气、自来水、供电、技防、消防、广电等设施的改造、升级。

3.2居住品质的改善和提升

整治改造要彻底解决屋面垃圾成堆、渗漏严重、隔热板破损问题。要消除房屋外墙面渗水,楼道内墙面脏乱,南北阳台大刀片损坏严重的现象。通过对房屋内外的整修,小区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延长了房屋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完善旧住宅区配套用房和配套设施。新做、改建小区大门,新建、改建值班室;拆除院外违法搭建,用于新建配套用房;翻建危险围墙。增设拦道器,新增阅报栏、宣传栏、公示栏、小区示意图。安装楼道灯,对小区各单元进行信报箱改造。

3.3市政(环卫)设施的更新改造

适当拓宽道路,在小区主干道原砼路面上加铺6cm沥青。新铺侧石、平石、小区人行道新铺道板砖。铺设塑料波纹排水管,增设雨水篦,新增窨井,更换窨井圈盖,确保排水畅通不积水。改造后,解决了原小区道路狭窄、坑洼不平、常年积水、交通不畅问题,坑洼小路变得平坦宽畅。达到整个小区路面平整,排水畅通,侧石成线,交通顺畅。

对规格不一,损坏较严重的化粪池进行改建;缺少化粪池的住宅楼通过新建进行补缺,清坑化粪池;新做改建检查井,铺设排污管,新建拦污井,更换各类井圈盖;修补破损垃圾收集房,改造垃圾集中收集点;彻底消除众多化粪池排污不畅、粪水外溢,以及窨井破损、部分住宅楼缺少化粪池等现象,完善了生活垃圾收集等环卫设施。

3.4外部景观的系统化治理

通过对小区绿化进行修剪、养护、淘汰、增补,使得绿化结构更合理、层次更丰富,提高了小区绿化品位,还居民们一个优美敞亮的绿化环境。

重视外部景观同住宅风格的遥相呼应,对于有历史风貌的旧住宅区要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基础上,整旧如新,融新于旧。通过改造游园、局部休闲场地,增加景观主题,增设休闲廊架、石椅石凳,设置健身器材,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交流的场所,满足小区住户邻里交流、休闲健身等精神文化需求。

3.5住宅区交通状况的改善

因城市旧住宅区建设较早,基本处于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区域,如果旧住宅区内交通混乱,乱停乱放,容易造成住宅区的交通安全恶劣等现象。改造中要充分利用小区的空余场地、树木间隙、拓宽道路等方式增设草坪砖停车位,通过路面硬化合理划线增加停车位,解决了旧住宅汽车随意停放,停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旧住宅区的交通状况,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在确保住宅区居民出行方便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住宅区出入口质量,保留主出入口,从而避免多出入口的交通胡乱;第二,按照消防要求对住宅区道路进行规划改造,并请交警部门专业指导,设计出符合小区的车辆进出循环系统,以彻底解决上下班高峰出行时的拥堵;第三,及时调整住宅区的道路结,加强环境死角的治理和利用。

3.6长效管理维护体系的构建

整治改造工程应坚持业主参与的原则,完成整治改造工程后,属地街道要因地制宜,根据居民意愿引入物业服务企业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或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实施社区化准物业管理,建立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在工作中,一是要尊重居民意愿,确定管理模式;二是要征求居民意见,明确管理内容;三是要接受群众监督,公示管理账目。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旧住宅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对旧住宅区的整治改造又是城市住宅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对城市旧住宅区的整治改造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又实现了旧住宅的可持续性使用,从而为节约型、节能型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延明,何欢.破解城市旧住宅区物业管理难新途

径――以m市Y住宅区为例[J].才智,2015,(22).

[2]戴奕.城市旧住宅区改造中的文化构建策略初探[D].

重庆大学,2010.

[3]章麟.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工程实践与探析)――

以姜堰老旧小区改造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

宅基地改革实施方案篇10

关键词:宅基地换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流转

一、农村“宅基地换房”现象的出现

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多个省市出现了“宅基地换房”现象。所谓的“宅基地换房”,通常是指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一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的房屋并迁入小城镇居住。腾出的宅基地进行复耕,节约下来的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土地储备以后再以招拍挂的形式出让,以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收益来安置农民和弥补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缺口。

基于《土地管理法》中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的限制性规定和“宅基地换房”中涉及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的问题,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规定,对其中涉及的城乡建设用地流转进行了规范。

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的法律与政策规定

(一)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于2005年开始,并在全国部分地区试点。

国务院于2004年10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10月颁布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207号),并于2009年3月分别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农村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作出了原则性规定:要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要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明确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禁止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引导新办乡村工业向建制镇和规划确定的小城镇集中。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含义作出了明确规定,所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3、《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中对城乡建设用地用地挂钩流转试点的基本要求、管理和操作流程均作出了规定。

第一,关于挂钩流转试点的基本要求。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要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对挂钩试点的规模进行控制和管理,通过下达一定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周转指标来进行。挂钩周转指标专项用于项目区内建新地块的面积规模控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复垦出来的耕地面积归还,归还的耕地面积数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

第二,关于挂钩周转指标和项目区的管理。挂钩试点的规模按国家和省(区、市)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控制,挂钩周转指标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进行管理。对于挂钩周转的指标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试点市、县及项目区情况提出申请,报国土资源部核定。挂钩周转指标下达试点省(区、市)后,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项目区分解下达到各试点市、县。

第三,关于挂钩试点的条件和操作程序。挂钩试点工作必须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开展试点工作。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制定试点工作总体方案,向国土资源部提出开展挂钩试点工作申请。国土资源部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上报的试点工作总体方案进行审查,并批准挂钩试点省份。经批准的试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依据试点工作总体方案,组织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并进行审查,建立项目区备选库;根据项目区入库情况,向国土资源部提出周转指标申请。国土资源部在对项目区备选库进行核查的基础上,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批准下达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对挂钩试点工作要实行动态监管,每半年将试点进展情况向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定期对本行政辖区试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于每年年底组织开展年度考核,考核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备案。项目区实施完成后,由试点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向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申请,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正式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部备案。

(二)部分因“宅基地换房”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的地区,如天津、四川、浙江等地也制定了当地的关于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的操作细则。

1、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津国土房规[2009]2号),其中强调了:要加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和布局的控制和引导。要以挂钩试点周转指标安排建新拆旧规模,调控实施进度,考核计划目标,确保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挂钩试点工作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农民个人、集体经济组织和相关权益人的合法权益。

2、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川国土资发[2008]68号),其中强调了项目区实施规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房建设规划相衔接。挂钩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原则上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各自管理办法的要求分别申报、实施、验收,组卷归档。挂钩试点工作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对全省挂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组织管理。负责制定管理办法,审批项目区实施规划和方案,实施监督检查,组织项目区验收。试点市(州)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挂钩试点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试点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审查项目区实施规划和方案,组织项目区初验等工作。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制定工作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项目区竣工自查。

3、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121号)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审查报批办法(试行)》(浙土资发〔2009〕37号),其中强调了组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先复垦、后置换”的原则,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该复垦耕地面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区内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等面积挂钩置换。其中,置换占用耕地面积小于复垦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的,新增耕地结余部分可用于其他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各市、县(市、区)年度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任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账册余额和申报使用数量,编制各市、县(市、区)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计划,报省政府同意后实施。实施方案中拟安排的建设地块需征收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同时拟订土地征收方案,一并上报审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和土地征收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市、区)政府负责实施土地征收,并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供应。

(三)2010年底,针对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进行了规范。

国务院于2010年12月了《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2月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方案》其中对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中亟需规范的问题作出了规定,强调不能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推进农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及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工作中,凡涉及城乡建设用地调整使用的,必须纳入增减挂钩试点;不能突破挂钩周转指标;不能盲目大拆大建和强迫农民住高楼和侵害农民权益。

三、总结

笔者认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民的宅基地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商品化的属性,上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对集体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而将农民的宅基地纳入整个建设用地的流转也是未来建设用地市场发展的趋势,虽然目前不宜在全国完全放开,但如果能通过试点来发现并处理好其中的土地规划利用和农民安置补偿问题,在使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得到经济高效的利用同时又提升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和改善基本福利保障,那最终将实现社会各方的多赢。(作者单位:北京市天银律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何缨:《“宅基地换房”模式的法律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杨魏欣:《“宅基地换房”问题与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