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5:36:07

高中教育篇1

关键词:网络教育;高职教育;社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8日

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一、网络教育的特点

网络教育的突出优势表现在教学层次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教学管理的高效性。主要表现在覆盖面广、教育类型多、教育对象限制少、学习形式灵活、多种媒体并用、设施先进,等等。这些优势其实也正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类转岗教育培训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日益旺盛,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日渐增大。网络教育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可以突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为不同地方的受教育者提供了便利。

当然,现在网络教育也有自身的劣势所在,体现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还比较薄弱,实习实训场所和设施的建设难度大。由于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之中,教学常常异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较少,加上缺乏具体可感的校园文化氛围,素质教育往往难以实施。此外,自身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也是目前各类网络教育机构尤其是电大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大力开展网络教育

1、网络教育技术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对网络教育高度重视,中央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以网络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体系,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在经过一年左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初步推广之后,国内相继涌现出了一批网络教育学院和机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大、清华、北大、复旦等著名高等学府纷纷办起了自己的网络教育学院。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也开办了全国“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培训”教育工程,目前已经有五百多家学校和机构成为其培训基地或培训点。网络是目前知识传播与更新最快的手段,所以应该在高职教育中开设出一些具有高职特色的网络教育课程,也只有充分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中素质与技能的培养。

2、网络教育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的高职教育正进入一个发展的黄金阶段,但高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实践教育环节投入不够、办学成本过高都严重限制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规模化的发展。而网络教育是一种节约开支的教育手段,利用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虚拟教室、虚拟实训等,可以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的有限资源。

3、网络教育是高职技能教育的有力补充,有助于体现出高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利用网络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互动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随时提问、分组讨论、进行再学习等。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经典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网络教育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网络是虚拟的空间,目前网络Cai(辅助教育技术)正充分利用这一点蓬勃发展。在高职的网络教育中,我们可以尽情地利用一些互动式的模拟与仿真,实现一些需要现场操作技能训练的预准备。这就好像飞行员在真正飞行前的地面模拟一样,网络技术使更多的人可以共享这些训练设备与资源。

4、网络教育是继续教育的有利途径。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育进行继续教育,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节省资源,节省时间,是一种有效的再教育途径。

5、网络教育拓宽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市场。通过网络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走向城乡基层,更紧密地与企业、社会进行联系。针对不同的地区或社区,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施教学与模拟实训。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高职教育可以克服地理局限,扩大招生的范围,让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入校园来读书的人也有参加学习的机会。学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网络教育模块,把相关课程的课件放在上面,让在外地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给上课的每位老师开通在线留言,让师生及时交流,增强互动,帮助学生学习。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校拓宽生源的范围,不再局限在应届生,还可以让那些参加工作了的,需要提高的人继续参加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网络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在网络教育的管理机制、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网络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忆南.高职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沟通与合作[J].教育与职业,2005.31.

高中教育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素质教育;顽强意志;团结互助

一、高中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高中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3、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高中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高中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高中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会贯通体育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从各方面保证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高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

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3、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4、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时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5、加强高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7).

高中教育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渗透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当然应该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服务。我们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体育教学中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能力,更要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我认为,严抓课堂管理,以体促德,两者兼顾的思想才是我们体育教学的根本。

如何开展好有效的课堂教学,做到以体促德、两者兼顾呢,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要从课堂教学的点滴做起,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现我们体育教学的任务。

第一,严抓教学常规、促德育,坚持不懈

体育教学的空间性比较大,抓好课堂常规是我们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我们体育教师应重视课堂常规的管理,做到坚持不懈,以此来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受新理念及思想的影响,为了不拘泥课堂固定模式的创新,我们有点忽略了课堂常规的管理,往往给学生带来比较多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较差,上课常常溜号,站立及行走姿势不正确等问题出现。为了能改变学生这些问题,我们应从基础做起,保证每堂课5―10分钟时间加强学生队列队形、报数、踏步、原地三转、齐步走、正步走等方面练习,利用队列队形加强对学生组织性、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利用立正、踏步、齐步走加强学生身体姿态、站立、行走的教育,使学生在长期的练习和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队列、队形等知识的练习中,我们教师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对待那些出现错误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我们要及时提醒并认真纠正,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影响到集体,不应该视而不见,忽略小毛病,长期以往,通过课堂常规的规范管理,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精选教学内容,促德育,因势利导

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作用,如学习田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习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灵活、应变能力等。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并能充分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开展德育教育。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要求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克服思想变化上的压力。

第三,结合学生行为表现,促德育,实事求是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做到实事求是。如进行高中体育课中的游戏比赛时,在讲方法、规则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心灵。对于那些存在作弊行为,或对集体活动存在事不关己、不负责任心态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要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集体、关心同学、愿意为集体出力、为同学服务的好思想。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

第四,突出以身示教,促德育,启发自觉

孔子曰:“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作为体育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表率,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要更新育人观念,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正确的育人观念,是科学地开展德育工作的理论武器,是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过程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以人为本,平等交流过程。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念,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心灵的窗口才会敞开,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顺利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任务。德育过程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何更好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做到以体促德、两者兼顾,还需我们体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n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德育教育落地实处,为将来更好地开展有效教学、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教育篇4

[关键词]教学环境教育信念育德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对教育都保持了高度的重视。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普及,高校的教育也正在向着开放、自主的良性趋势发展。而高中教育,仍然承载着远大于高中生可以承受的负荷,失落了应该肩负的教育责任。

一、高中教育的困境

当今时代,异彩纷呈,娱乐无边,很多传统价值观纷纷在崩塌,而新的价值观在经济大潮中还未见初形,社会空气显得空前浮躁。高中教育,关系着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一直在升学的重压下蜗行。升学业绩和教师收入挂钩的病态的激励机制,使得教育功利化的倾向日趋严重。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扭曲,只教知识不教做人,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德育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教育的落实遥遥无期……

教育面临着复杂的生成环境。好的方面,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每天都能接收丰富的信息,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家长们重视教育的程度已远非昔日可比,相当部分家庭选择陪侍伴读,就可见一斑。这些都是教育的有利因素。

而教育的负面背景也很多。二十一世纪是个开放的时代,早熟早恋在中学生群体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各种“星闻八卦”充斥学生耳目,于是一些学生,把成名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满大街的商品琳琅满目,于是他们学会了攀比享受;全社会都在为钱叫嚣,于是,他们的理想开始摇摆不定……

教师的分流现象同样是无法回避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些老师受功利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影响,已经很难再坚守清贫。奉献,慢慢变成了“钱途”,静下心来钻研业务者与日剧减,喝茶、玩牌、炒股、旅游者却与日俱增。

教学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的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质疑和否定。互联网上,凡是涉及教育事件的帖子,攻击的矛头无不排山倒海地指向中国的教育,而直接的受体就是教师,所有的不屑与污言秽语都指向着这个群体――这个被命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群体。

仿佛,教师职业的光环,在一夜之间就全然黯淡消去。教师,在这个喧哗沸腾的时代里寂寞着。借用网络语言来说,教师教的不是书,而是寂寞。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也许和全天下的青年教师一样,经历过刚站上讲台就被家长吆喝“怎么能拿他们的孩子当试验品”的百无聊赖,经历过被无穷无尽的试卷作业淹没的无所适从,经受着“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自守”的教学生活,但我仍然骄傲地对着自己的良心说:我热爱教育。“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也好,“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也好,我终始坚信,坚守一个教育者的品格与灵魂,是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二、高中教育初识

“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这句话在网上盛传,很明显这是语文老师的牢骚,可有牢骚的老师绝非只是语文老师。作为文章第二节的开场白,笔者用意在于:一、呼吁教育投入,“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这句话不是一国教育之骄傲,而是耻辱,穷什么不能穷教育。二、改变以升学率为核心的评价制度,彻底扭转分数至上所带来的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局面;三、整顿教师队伍,杜绝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大肆从事有偿家教和其他经济性活动,重塑教师良好社会形象。只有解决了教师队伍的问题,中国的高中教育才能够得以积极健康地开展。

当前的教育,理论盛产,百家争鸣。关于“教师的课堂”和“学生的课堂”,“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教学要注意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等等的讨论方兴未艾,让人无所适从。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基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大胆对高中语文教育提出如下意见,以供天下同仁批评指正。

一国有一国之语言,一国之语言承载着一国之文化,一国之文化承载着一国之精神。在当下,金钱物质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突破道德底线的社会事件时有发生。语文,作为承载一国文化精神之学科,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再使风俗淳”的神圣使命。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学科价值,在传承知识的同时,重视育养学生的德操风范。

育养学生的德操风范,简称之为育德。育德,在传统里又称德育,之所以要变动一下提法,是因为育德更能显示教师的使命感和主观能动性。《左传》里有句名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三不朽。”立德者,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他人,使他人与你一道向善;立功者,救民族于危难,拯黎民于水火;立言者,著书立书,以传后世。立德,为人生“三不朽”之首,可见古人对道德品质的重视,立德为立身之本,立德才能立人!

高中教育篇5

关键词:中国;日本;高等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目的。通过优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是进行高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相结合,教师要为大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公平实践的舞台,让大学生去充分的展现自己,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应用科学有效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应用教学方法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改进和提升我国教育教学方法显得十分有必要,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环节存在明显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老套,方法过于单一。很长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没有过多改变,内容陈旧落后,无法与时俱进,应用领域真正体现学术价值课题与例题越来越少[1-3]。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始终采取理论传授方式,黑板加粉笔老旧方法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以练习课和理论课为主,缺少实践性教学方法;二是教学时并不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很多高等教育教师教学时还是将教材与自身作为中心,和学生情感交流很少,单纯注重知识传授与记录,缺少必要引导过程,这也让学生陷入尴尬被动地位,留给他们思考空间太过有限,学生创造才能没有施展平台,这对学生创造能力激发构成了非常大的阻碍;三是教学流程太过死板,教师创造性无法发挥。现如今,整体教学阶段,教师在按固定教学大纲传授知识时,其实也是比较被动的,通过固定课时传授固定内容[4-6]。因而,从事教学活动时,教师无法针对学生切身情况还有各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做出改变,更缺少时间与精力分析研究学生感兴趣内容。这势必对教师教学自由构成了限制,教师创造性与能动性受到约束,对学生各项能力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二)学生环节存在明显问题

其一,学生并未意识到高等教育课程学习的必要性。而且很多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使用价值不是很高,缺乏实用性。尤其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严进宽出策略,换而言之,只要学生考上了大学,只要不在高等教育日常教学中掉队太严重,学生就等同于拿到了文凭,未来就业也等于拥有了敲门砖,所以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就跟得上就行,从小学到初中该尽力也都尽了,进入高等教育学习阶段也该放松放松了[7-8]。所以学习吊儿郎当,并不把高等教育当回事。也有很多人认为实际工作生活涉及不到太多高等教育知识,因而忽略了学习数学重要作用,这在思想方面对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构成很大限制[9-10]。其二,大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都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在很多的高等教育考试过程中,笔试占了比较大的一部分,很多考试对大学生的考查中只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考查。同时,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也不注意学习方法和学习的习惯,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学生不能够独立思考,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和意识。另外,教师本身素质也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构成影响。有些教师并未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足够尊重,致使学生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从而限制了其成绩的提升与能力的培养。

二、日本高等教育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填鸭式教学为主,应试型教育占据主流,盲目追求速度的教学理论导致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完全抑制。日本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要求高等教育人员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大学生突破传统的学习思维,不能仅仅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而是要敢于对一切知识说“不”,也就是说教师要培养大学生能够面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对问题进行思考。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以往僵化保守的课堂教学严重缺乏创新,对行为的创新更是比较肤浅[11-13]。当前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很大,而这也是社会讨论的重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以及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直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理想甚至个性的发展,通过改革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与思想,可使其在学习文化知识或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有勇气去揭示事物或矛盾的性质,大胆创新。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人员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去鼓励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展现自己的空间,培养学生成为国家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

想要寻找到新r期最切实可行的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最先要做的便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体系中的精华予以继承,可以说继承作为事物发展与延续的桥梁,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方法产生与发展,是伴随教育演变进行的,也是在继承优良传统前提下补充与改革而来的,尤其新课改背景下将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精华部分当作改革前提,进而加上自主探索、经验总结与沟通合作等方法,对学生积极学习、勇敢探索与实践给予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日本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已经不再是命令学生去学习的主人,而转身变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助手。教学方法伴随教育起源而发展,尤其现今知识经济时代,更有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涌现出来。所以,对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基础上,再对时代前沿进行学习从而取长补短,进而进入正式课程内容,待新课讲完后再做复习式归纳,达到课堂内容融会贯通,重难点着重学习,对知识才会理解得更为扎实,学习也不再是以往的死记硬背,而是真正了解了其中要义,而以上内容正是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以后发展的道路。

(三)学生于融洽教学氛围中学习热情更高

以往我国的高等教育课堂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氛围非常古板,站在大学生角度讲,已经过了初高中接受枯燥教学的过程,结果在大学中还是这样,就会出现厌学现象,很多大学生直接就不来上课,即使来上课也不会认真听讲,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教学成果与持续发展。而且我国各个阶段的教学,均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往往容易被忽视,这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追求完成教学指标、提升分数,这种情况的最大弊端就是使大学生的思维固化,养成了机械式的被动。而实际上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乃是必然,而实践能力的养成重在实践教学,而做好实践教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确保能够让大学生有足够多的机会去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日本高等教育主张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起良好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进而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14]。例如:教师可适时适度组织一些小竞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相信会有很多大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方法,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通过竞赛平台充分展示自己,同时在这样的积极竞争环境中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中,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以“灌溉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15]。通过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有效地改进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实现师生的双向发展与全面互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有利于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通过对先进的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理念的学习和合理借鉴,相关教育人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从某方面来讲也更有利于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16-17]。现阶段,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逐渐开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和实践能力强化的同时,也是践行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略,素质教育以以人为本为主要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同时,教育体制是教育实践的理论框架,教育实践是教育体制的形式载体,在高等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进一步扩展教育体制改革的范畴,深化教育程度,推动教育改革的长远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念还需要不断发展与突破,期望我国专家学者结合世界优秀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同时紧密联系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师生的高等教育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及时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同大学生未来就业与生活都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特殊性,学习内容更加专业化,同时发展空间巨大。放眼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应用现状,不难看出,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还是存在有诸多问题的,虽然已经意识到应用科学教学方法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但短期内进步的幅度依然比较迟缓。因此,教师应该站在我国全面实行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为了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利用更具生动性、多样性和现代性的教学方法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基于此,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改进和完善我国教学理念,发展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以此才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标准,完成提升大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何玮,庄婷婷.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机构的最新动态――基于五所女子高校的微观考察[J].日本问题研究,2014(05):50-56.

[2]何晓芳,李冲,迟景明.知识经济时代的中日高等教育改革――第五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106-109.

[3]赵幸.中国和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之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4(19):240-241.

[4]董有志.日本高等教育的认可型评价认证――日本对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经验的借鉴和超越[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01):74-78.

[5]黄凤羽,彭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0(04):123-127.

[6]陈曦.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以“留学生30”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35-39.

[7]施雨丹.使命再定义: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国立大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6(03):104-109.

[8]张美娟,张婷,王仕密.媒介融合环境下日本出版高等教育现状述评[J].出版科学,2012(01):18-22.

[9]王玉珊.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03):83-86.

[10]许长青.当代日本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目标导向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04):47-57.

[11]陆道坤.清末民初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的“日本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05):71-77.

[12]叶磊.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及其办学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5):15-17.

[13]马岩,肖d.日本留学生扩招政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2(12):64-69.

[14]李文英,刘云.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J].日本问题研究,2013(04):80-83.

[15]陈廷柱,孙丽芝.变革中的高等教育及其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102-105.

高中教育篇6

我国政府对高中德育工作本已较为重视,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新课改不断深化以来德育教育工作同样作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所在。改革开放数十年,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与当代、本土与西方价值观、认知方式等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激烈的知识碰撞,在这样纷杂的的环境下,作为身心俱都仍处正发展阶段的学生则更易收到这样那样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了。高中生正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样极为纷杂的社会思潮当中,学生在思潮的不断冲击下则难免收到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与影响。因此,在全新的社会和教育形势下,强化学生德育工作的力度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举措

(一)提高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视

要强化高中生德育教育,我们首先应当提升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并以之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在此基础上的教育工作也才能收获德育教育的真正进步。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增强师生之间的民主意识。现今同阶段的学生相较于过去来说往往更具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能力,他们更加强烈的渴望民主与独立。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民主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自己做的,教师同样也会做到,形成平等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上的德育教育必然事半功倍。

2.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恰恰又处在青春叛逆期的他们更加难于接受教师的批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当更加充满耐心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在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的基础上再辅以循序渐进的引导教育。对待这样一个青春叛逆期的群体,我们德育教育工作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当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张扬,用更多的宽容与忍让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1]

3.重视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固然为我们带来的教育的契机,同样也对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在信息时代各种新颖信息的刺激下学生们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见识更多、更为广阔的天地,这就对教师专业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提高职业技能、专业水平。当然专业水平不仅仅是指学科水平,还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教育眼界、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教师更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上,也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当作长辈。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式,研究教育策略,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列入教师的工作重点。事实上,我们十分清楚,成长需要两种力量:一是关爱的力量,一是批评的力量。有时批评的力量比关爱显得更有必要。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在这方面显得技乏力穷。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等。[2]

(二)培养良好的高中德育思维

1.培养良好的德育思维,站在学生角度,从社会中、生活中选取一些事例,让学生了解并从中学习、感悟一些高尚的思想觉悟,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做事为人才是高尚的道德修为。教师要学生尊重,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赢得学生真心的尊重,还要学会尊重学生,让学生知道得到别人的尊重之前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并让自身有获得尊重的素质。德育中的第一条原则是不伤害学生,以学生利益为主,教导学生德育,教师本身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好自身的德育教育。在进行德育教学中,尊重考虑学生的合理的观点。[3]

2.教师职业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学任务的好好实施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任何教育,都需要高效的教学成果。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丰富自身教学艺术,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德育教育行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的时时刻刻进行着道德教育。

高中教育篇7

1.1城乡体育教育资源比例失衡

在教育资源整体失衡的大环境下,体育教育资源的不合理也就愈加明显,无论是在教师资源、教学器材,还是教学管理、课堂规划上,都存在着此类问题。体育教师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主导因素,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堂规划上,城市更加注重教师的培养和选拔,通过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和督促教学,而乡村则无力顾及,缺乏必要的支持和监管。

1.2传统教学模式有待创新改善

体育教育是否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至关重要。传统教学模式很有市场,但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固守成规,机械模仿,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变迁。在城市教育中,存在活动时间过长,教学环节不完整,过于单一的现象。陈旧的体育教学思想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在文化课和体育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和体格素质的练习是片面的,因为他们忽略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应加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本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达到应有的体育教育目的。

1.3体育课时间被随意占用

体育课是副科,这种想法在极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依然被广泛认同,因此,素质教育掩盖下的应试教育变得更加可怕。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经常被挤占,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高中学生文化课成绩决定着未来的一切,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高中老师都对学生的文化课分数有过高的要求,甚至很多高中院校对体育课都极其忽视,部分占用体育课时间,减少学生体育课时,已经成为个别院校默认的应试突击方式。因此,尽管体育课程被排到相应课程里,但还是经常被占用。体育课的随意占用,直接导致高中体育的不能实施教学,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培养锻炼,致使身体素质下降。

1.4师资队伍应该加强建设

经调查发现,体育教师中有很多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兼任,这同样是对体育教育不够重视造成的。很多学校不愿意再拿有限的编制招聘专职的体育教师;而且,体育教师缺乏有效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得到应有的培训和指导,教师没有时间学习及科研,个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同时,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现有教学要求。体育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压力大、待遇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原因,大部分的高中体育教师每天至少有3~4节课,待遇却远比不上主科教师,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容易产生情绪,如果再缺乏监管和有效应对措施的话,就会导致体育教育效果较差。从体育教育的意义方向上来看,高中教育体教育在高中阶段,能促进学生的体质,磨练它们的刻苦意识,促进高中生的身体形态,体能素质以及身体机能的发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注意根本意义,针对问题与现状,对其进行根本改变。

二、高中体育未来发展方向

2.1摆脱应教模式

体育是人类锻炼自身本能,帮助意志力成长的有效运动,在国外,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其他科目教育,在国外体育教育的思想意识当中“,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一理念深入人心。比如美国的体育教育,不仅纳税人花大量的金钱进行设施建设,政府同样出资赞助优秀项目,并且在社会上兴起围绕体育活动的各种项目,比如橄榄球、篮球等都是从各个学校当中选取学生进行种子培养,因此良好的投资教育加上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予了体育发展极大的生存空间。而我国体育发展的道路坎坷正是因为“前途渺茫”,既没有良好的训练环境,更没有针对体育所形成的社会投资,这就导致体育教育培养的范围极度缩小,最终只能依靠国家进行补助,而我国在体育教育补助方面也并不重视,最终导致体育沦为了高中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名词”这正是体育教育的悲哀。因此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如何紧密的联系社会,如何将其形成“产业”就成了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2摆脱传统思想

如果说高中体育教育是耽误学生学习,或者是浪费时间的教育,那么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在内的所有教育都是浪费时间。我们人类之所以生存就是因为有着良好的身体以及行为规范,如果这些都没有了,又何谈“好好学习”。社会调查科显示,我国2013年城市人口生活状态低迷,62%处于亚健康状态,青少年居然占据了比白领工作者还大的比例。在此提出两个疑问(:1)白领工作压力较大,时间并不富裕,所以容易产生亚健康状态,但是作为青年学生为何也会出现这种状态。(2)学生在学校每天都应当得到锻炼,但是为何亚健康状态是以伴随着所有高中学生。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全方面的体育培养,要知道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即使在学术上、商业中再有成就,短暂的生命并不能带来任何的意义,因此注重体育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还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所以对于体育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的理念是,应当以学生的健康为主。

2.3摆脱枯燥的学习氛围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教育投资却仅仅占据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1.5%,那么体育投资又能占据多少。通过观察现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体育投资恐怕只是学校装点门面的“手段”,已经连投资都算不上了,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如何能产生高效率。但是摆脱这种学习氛围又谈何容易,这是一个国家总体政策决定,所以想要发展体育教育就应当从基础的商业化入手,任何妄谈教育模式的言论都只是空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发展了经济,才能大力发展教育模式、培养教育人才、塑造教育对象。欣慰的是中国现代社会当中还是有很多企业家有战略眼光,他们能够摆脱社会舆论的压力,将体育真正的商业化,比如少林寺在2013年投资大量资金注入“少林足球”当中,在自身赚取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为体育训练以及体育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有经济基础的大门,从而直接触动了经济与教育模式的同时发展。一些学者每天都在大谈特谈学习氛围,但是却从来也说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氛围。众所周知,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如果知识纯粹只是摆设,那么一点利用价值都没有,真正的知识是用于生活当中、用于经济当中、用于危难当中的,而这些才是衬托知识伟大的重要氛围,没有了对比参照,一切的一切只是空想。知识如此,体育更是如此,在此之前听到过许多专家都会说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陷入社会当中,不要出卖知识”。人是社会组成,更是社会属性,而知识是社会当中的应用工具,如果不融入社会我们怎么生存,如果不出卖知识我们怎么生活。体育当然可以看做成商业化,体育教育也当然可以引用民间资金,只要这一切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经济增长,那么不是比所谓的“空谈”要更切合实际吗。因此我们对待培养体育氛围大可不必墨守陈规,对待培养高中生体育学习也不用觉得耽误了学生的前途,因为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与应用模式,任何教育与学习都能够找到用武之地,前提在于我们真的去“做”,而不是“说”。

三、结语

高中教育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创新教育;创新思维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34-01创新是时展和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在人们生活和生产方面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开展创新教育成为学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具有满足社会和从业要求的创造能力成为每一个高中体育教师需深刻考虑的问题,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体育教学经验的高中教师,我特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为各位教师的创新教育提供参考。

1.创新教学模式构建

1.1自主合作。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突出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是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尊重。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中生在体育学习时,反对教师的独断安排,希望自己能独立学习。因此,开展高中体育教学,作为教者定位于学习主体之上,设计学生喜爱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之中,实现相互交流、扶持配合,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

针对学生在投篮技术上存在的不足,详细为学生讲解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动作要领、重点、难点和出手的角度,抛物线的高度等问题。这种结合学生实践基础的理论讲解,学生听起来不再枯燥、被动,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投篮技术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热爱体育教学。在实践练习之中,再组织学生相互间进行合作评价。如此自主合作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甚为明显。

1.2探究体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系列创新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突出教学的"探究性和体验性",侧重于良好习惯形成与正确健康意识的树立。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者可积极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以笔者的具体实践为例:

1.2.1创编专刊。结合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与活动,如:奥运会、欧洲杯足球赛等,借此契机,开展体育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专刊"的创编。如此活动开展,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奥运精神与爱国情怀。

1.2.2学案研究。确立"篮球投篮技术探究学习"专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学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者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协调。帮助学生修改筛选必要的探索问题,再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独立地深入探索,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互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揭示带球过人的动作要领。

2.形式灵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利用尝试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滚动自如。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老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90%的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这就是尝试、实践的结果。

教师还可以把发现法应用于体育教学,即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的技能和动作要领。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在助跑跨跳的教学中就采用了发现法教学。教师预先不告诉学生正确的技能概念,而向学生提问:"原地起跳跳得远还是助跑跳跳得远?"学生通过练习发现:助跑起跳比原地起跳跳得远。接着教师又引发了下列问题:"你们觉得助跑的快慢与跳的远近有关系吗?"让学生通过练习和比较,得出了最后的结论。

3.创设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心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一生成长中的影响最大。心理环境创设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来实现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自主意识,况且学生在情感方面稚嫩脆弱,因此特别需要得到成人的呵护和关爱。因此,在学生眼里,对教师的言行十分敏感,教师的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暗示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高中教育篇9

一、创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创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对学生的人生观、教学观、学习观的培养和对学生自主教学的训练两方面。在对学生的观念培养方面,我们教师要做到带头作用,主张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服务。创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将所有的教学方式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这方面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自身的反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给学生支持,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建立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教学情况,真正实现民主教学。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只有融入情感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轻松与愉悦,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投身其中。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良好体育学习氛围地营造,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调动参与的主动性。

理论课大多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动力不足。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枯燥理论讲述,而是要发动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主体参与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在互动中学到知识。

体育是一门以室外活动为主的学科,这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更为频繁,这样更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互动。因此,在室外活动时,我们尽量为学生组织与开展一些集体类项目,让学生拥有更多交流、交谈与合作的机会。在彼此的交流中来加强联系,沟通情感,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来,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三、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不断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动脑动手的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和学习热情。如投掷实心球练习时,可找出五位体育骨干来到队前,每人相距两臂间隔站成一队,然后侧向学生从第一人到第五人,分别做上前脚体前持球、上左脚头上持球、上左脚背躬头后持球、头上持球在脚跟进下肢充分蹬伸和挥臂投球后体前屈的分解动作造型。

四、加强习惯养成,培养运动意识

兴趣是人类学习、坚持的第一动力。据调查研究,多数能够长期运动的人能够在锻炼上持之以恒的主要原因便是因为其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大纲中,重点强调这把加强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原因。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仅需要深刻了解其颁布意义,更需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其未来的效果,只有深刻了解后才能在根本意识上去实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充分发挥体育的自身乐趣,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通过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的乐趣,加强对自己的运动锻炼,发现自己本身的运动才能,最终感受体育锻炼对自己的体质加强,从而在实际上对运动产生的动力,提高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想要培养体育意识,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除了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也需要科学、合理地锻炼,所以教师也需要建立合适的体育锻炼计划,充分发挥体育魅力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五、实施多元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被称赞、嘉许和鼓励,而禁止、惩罚、抑阻等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传统的以批评为主的评价方式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打击学生的信心,不利于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采用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与体育所带来的乐趣,这样更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体育的认可,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

高中教育篇10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健康教育;策略

1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关系

从教育角度来说体育是一项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这对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时可将健康第一作为主要依据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对增强学生体质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对学生体育意识以及行为的培养也属于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中对健康体系进行明确规定,同时也对健康的多维度体系进行直观体现。我国有多项文件都明确指出健康教育就是一种核心教育,最终实现促进健康的目标。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将教育认定为一种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教育性,学校在该体系中作为基础存在,教育对象就是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以及现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就是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可实现学生健康素养的有效提高,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发育与健康的目标。

2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承受激烈的竞争与升学竞争压力,这不仅给高中生的生理健康带来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极大的负面影响带给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多数好高中生缺乏锻炼,健康状况较差,不能实现对健康内涵的全面理解,最终导致心理压压抑以及情绪失控等问题的出现,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存在极大的不足。从整体角度来看,高中生身心健康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健康教育也长期存在于低水平状态。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并进行仔细分析。

2.1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

国家、地方以及学校是新课改实施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学校以及体育教师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在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可将课程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对教学方案的科学制定。但在实际对教学方案进行制定时教学内容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体育教师受到教科中心的严重影响,不能实现对体育健康的充分认识,只是单纯的从竞技方面实现对体育教学的片面认识,这就导致在实际进行体育教学安排时出现以竞技内容为主的现象,传统的田径运动以及球类运动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导致运动项目缺乏新兴的时尚,同时会导致开展健康教育时出现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教学效果的落实,必须提高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

2.2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

孤立单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明显缺陷,现念下的体育教学已经逐渐实现对传统教学活动模式的摒弃,尤其强调将学生作为中心进行发展,并不断提高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匮乏的现象,同时形式单一以及创意不足也是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很难实现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健康知识学习的兴趣。多数体育教师只擅长实践性教学,不能实现对理性特征偏强健康教育的开展,较为呆板的特点尤为突出。

3高中体育教学中改善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3.1构建开放式的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和呈现模式:

我们也可将教学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不仅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的完成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的体育与健康标准将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健康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学习领域的科学划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就是由上述分类得出这可作为主线对体育教学进行贯穿。现阶段课程目标体系已经实现在教学领域中的详细规划,但依旧没有实现对具体教材内容的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较大以及自由的空间留给教师用于选材,教学可将其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这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开放性的保证,同时也可在根本上保持教师体系的灵活多样性。

3.2构建灵活的体育健康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前提与基础,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都会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对其运用的方式以及时机不同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灵活性较强是体育健康教学策略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要求高中教师在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实现对学生现实状态的有机结合,同时实现对现有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在实际进行健康教育时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考虑,同时注意对不同学生以及现有教学条件的结合,最终实现对科学合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3.3构建一流的体育健康师资队伍,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随着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广大体育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育行为,加强健康教育理论与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

4结语

随着高中体育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尽管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也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贯彻和实施健康教育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及挑战,正确认识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理清其具体实施思路,探究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教学策略,对于有效促进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高中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弓婷.上海市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年学报,2013(2):30-32.

[2]丁玉山.“北京市高中体育健康教育专题模块”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C]//北京101中2011年科教研年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