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十篇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十篇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6:23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业化;运行机制

一、大学生“村官”职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最突出问题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相对滞后,基层组织后继乏人。另外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方向的变化对基层组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能力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一大批热爱农村、全身心投入农村工作的职业化人才团队,“村官”职业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基层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组织,向“村官”职业化迈出了第一步。但由于大学生“村官”政策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没有建立起“村官”职业化的运行机制,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目前,大学生“村官”职业化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大学生“村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存在这样一种观念或倾向——大学生村官是“非职业化”的,是人生的中转站。二是职责定位不明确。从各省招聘大学生村官不限专业的要求可以看出“村官”并未形成本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学生“村官”的职位要求不明确,加之从业后专业化的培训机会也较少,实际工作中难以取得显著成绩。正如调查问卷中“您对当初选择大学生村官的评价”中,95%的“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但没有做出应有的成绩,感到愧疚”。三是社会认同度不高。尽管近几年大学生“村官”知名度迅速提高,但是社会大众对这个新生的社会群体褒贬不一。并没有像一般职业,医生、律师等受到社会普遍认可。

二、大学生“村官”职业化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村官职业化是指“村官”职业有科学规范的职业岗位制度、选聘任用的职业化标准、灵活畅通的流动机制。从业者具有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内容。为了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化运行,政府作为推手主要职责是出台和规范大学生村官职业岗位政策,营造好大学生村官职业化的公共社会环境。

(一)制定“村官”职业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使村官计划依法运行

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深入实施,大学生“村官”的队伍日益成熟和庞大,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日益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对《村民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做一定的修改、补充,使之与大学生“村官”政策相衔接。尽快出台关于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专门性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主要职责及相关权利义务;明确大学生村官同基层政府及基层自治组织的关系;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选拔录用制度,明确录用条件、录用程序等;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机制,并规定相应的奖惩办法;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流动退出机制。使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有法可依。

(二)建立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化标准,构建公正合理的选任机制

科学的职业化标准和完善的选任机制是保障大学生“村官”质量,遏制高流失率的有效途径。可以在全国推行大学生村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国公务员考试范围,报考志愿为农村或社区的书记和主任助理,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申请大学生村官职务的前提条件。要细化报考对象的基本条件、专业要求,可以增加对报考者的报考动机和业务能力的适岗评价环节,将是否真正志愿村官工作、是否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是否专业对口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察考核,而不能一味讲求政治面貌、获奖情况和大学任职情况。

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进行岗位细分,设置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综合治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田和村庄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向需要的专业人才岗位。明确不同专业人才岗位的任职条件、专业要求,为青年学子找到恰当的工作舞台,为新农村建设找到急需的人才。在选聘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官”的工作中,政府部门确定选聘对象后的职责就是当好“红娘”,牵好“红线”,搭建好双方见面交流的平台,其次,不断完善和创新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模式。采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农村招聘者将农村的经济水平、生活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民风民情等都向大学生村官做出详尽的说明,在尊重大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有重点的选择那些对农村农民有深厚感情、愿意在农村扎根奋斗的大学生到村任职。

(三)依法规范聘用合同,健全考核机制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否健康有序地开展并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解决好后期管理问题。聘用合同是界定供需双方职责、权力、责任的依据。聘用合同内容的规范、全面、合理是促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化的关键。现在的大学生村官聘用合同多数是政府机关(劳动人事部门)与候任大学生村官协商确定聘用岗位、合同期限、工资福利保险、双方权利义务、生活补贴和保险、合同解除终止、违约情形及争议处理等条款,合同内容宽泛、职责权限模糊、奖惩措施乏力,操作性不强,并且真正的用人单位(村委会)被排斥在外,严重影响了合同的有效执行。因此,建议参照职业经理人的聘用合同,进一步明确细化聘用期限、聘用职务、聘薪标准、工作范围、岗位职责、福利待遇、双方的义务及权利、违约责任的认定以及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的情形等条款,以便供需双方理性表述各自需求、准确界定各自权责。其次,深化职业考核制度,要逐步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民主化,每年度由上级党委、村级“两委”、当地群众共同对其进行考评,通过综合评价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建立严格而系统的职业岗位工资制度,增大绩效工资的比例,把业绩考核与工资收入紧密联系,使工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激励效用。

(四)建立职业流动制度,完善退出机制

通过健全、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履职情况及时进行客观、准确、权威的评价,奖勤罚懒。建立“无为”退出机制和“末位”淘汰机制,树立起“能者上,庸者让,过者下”的用人导向。一是政府机关应将大学生“村官”计划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建立党政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培养链制度。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并作为后备干部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选拔使用,中央、省、市、县、乡机关在编制内招录公务员,符合岗位条件要求的大学生村官,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加分等政策,使大学生村官招得来留的住,为农村留下一批高素质的基层管理者。二是设计弹性任期机制。对愿意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给予职业发展的空间,继续续签合同,村委会要按照合同,为大学生村官履行职务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奉献。三是提供优惠政策扶持自主创业。从政府方面,应该加大财政投入,为自主创业提供专项基金,并从技术和管理方面提供支持和指导。四是兑现政策鼓励继续深造;五是根据考核结果实现优胜劣汰。对于那些不能胜任农村工作或者有其他追求的大学生村官,也可通过这一机制得到妥善处理与安置。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就其本身,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这项工程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在实践上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角色定位,明确职业职责,树立职业价值感,在制度上把用人权放在基层,把岗位权留在农村,通过市场之手调节大学生的自由流动,通过基层之需来引导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见证农村现代化的有志大学生,并针对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建立合理的引导、参与、竞争的激励机制,就能使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发挥其优良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

[2]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五部局.2012年7月29日.

[3]赵永进.大学生村官职业化运行机制探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4]王兆萍.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篇2

一、推行大学生村官“在岗承诺制”

明确乡镇党委在大学生村干部管理中的职责,促使乡镇大胆开展管理,各个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村官“在岗承诺书”,如可规定村干部外出时必须先行报告,征得同意后方可外出,同时,外出起止时限、事由、费用将通过公开栏向党员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如果违反了在岗承诺书中的条款,将受到诫勉、降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处理。

二、建立健全村官考核选拔机制

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制度,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绩评价和晋升要赋予老百姓更大的权力,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让村民真正有选拔、评价、监督公仆的权利。如在考核选拔中,以为村民真正做实事,做贡献为基准,真正把村务事情放在心上,而不是说在嘴上。对群众要办的事、不懂得事,要认真办,有效率的办,了解村民的想法和需求,同时给与合理的建议。通过考核选拔,让村官有其成就感,荣誉感,自然地喜爱为民服务,走读现象也就相应减少。

三、抽查履行职责,严格签到制度

各县委、村委可根基实际情况对大学生村官在岗在位的履行职责进行不定时抽查,要求每周某天用村电话汇报其工作,同时明令要求记录工作日志,并随时抽查。同时严格签到制度,坚持工作日早晚点(签)到制度,严防走读现象,将点(签)作为年终考核依据之一。

四、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增强责任感

由于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园,生活自理差,虽然各乡镇对其住宿、生活等各方面有所关心,但这个过程没有一个阶段性、时间性。因此,各县委在制定各项大学生村官留守条令政策时,要加强艰苦奋斗教育,使大学生深入群众,赢得村民的拥护,同时使大学生村官转变工作作风,老一辈干部以身作则,告其经验,述其心得,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如告诉其村民找干部办事,都是在清晨或者晚上不干活的时候,假如大学生村官住村外,即使保证了正常工作时间,也会对村干部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篇3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行政村党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的领导,最终要体现在村级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上。实施村级“能人村官”计划,主旨就是要发掘“能人”带动潜能,强化村干部队伍实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让经济能人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此项工作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实施专项推进。

一、“能人村官”计划的构想与规划

新时期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引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建设新农村等工作中的引领、推动和示范上。实现这一目标,加强村级班子引领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其关键就是用好“能人”,把既有能力自己带头致富,又有觉悟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经济能人吸纳进村干部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能人村官”队伍,实现一批素质高、有闯劲、懂市场、善管理的“能人村官”,带领村集体在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成为带富一方群众的“领头雁”,为培养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储备人才。

实施“能人村官”计划,就是在抓好“民选村官”、“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突破村干部选拔使用的原有模式,围绕带领农民增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一中心,重点选拔一批有一技之长、能够带头致富并带领和服务群众致富、威信较好的致富带头人、本地企业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在外或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等,列为重点培养的村级后备干部,选任为“能人村官”,在管理上不占职数、经济上不取报酬、工作上不增加村级负担的前提下,选聘、选派或挂职到村“两委”班子中任村名誉书记、副书记或书记助理、主任助理、经济顾问、专职委员等职,并根据其专长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具体职责。以实现坚持用现念打造新农村,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村,发挥各种能人视野开阔、思维超前的智力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把依靠乡镇力量与调动群众积极性相结合、挖掘乡土人才资源与招回外出能人任职相结合,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最佳配置,形成“用一个能人,兴一个产业,活一个村庄,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格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能人村官”作为村级重点后备干部由村党组织直接培养管理,乡镇党委协助培养管理。

二、“能人村官”的特点与范畴

(一)“能人村官”的特点。“能人村官”共有的特点是,工作有能力、发展有本领、事业有成、经济独立,个人素质好、具有宽广的胸襟、过硬的本领和浓郁的乡情,既有强村富民、建功立业的事业心,也有渴望回报家乡、反哺社会的责任感,愿意不计个人得失报酬,投身家乡(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他们不仅是用工业理念经营农村的探索者,而且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参与者,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这些人才能够将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优势和好的做法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能人村官”的范畴。“能人村官”涵盖以下几类人才:一是创业型能人。有致富本领,从事工矿、企业经营。如在本地投资者的各类民营企业主、在他乡创业成功的本地人、曾在本地下乡、插队、当兵的创业成功人士等。二是经营型能人。有发展思路,懂经营、善管理、能理清村庄发展思路、制定村庄发展规划,从事经营管理。如各类工商业经营者。三是产业型能人。自富能力强,有带富能力,能为村集体增收、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经营的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如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加工大户等产业大户。四是科技型能人。拥有自富和带富的一技之长,所掌握技术适合本地区推广,技术指导服务已取得显著效果,在群众中较有影响。如乡镇及农口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五是中介型能人。拥有一定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能力,从事某一方面中介经营与服务,诚信度较高,服务效果较好,社会威信较高。如中介组织负责人、营销大户、营销经纪人、协会负责人、市场负责人等。六是政治上的“明白人”。熟悉法律法规、掌握国家政策、明晰发展导向,发展经济有思路,解决问题有办法,群众拥护和信任,能够自我解决经济来源。如退休或离岗的机关企事业人员。七是处事上的“公道人”、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好、群众基础好,有协调能力,能较好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处理好干群关系,群众拥护和信任,能够自我解决经济来源。如改非或退休机关干部、退休村干部、法律工作者等。

三、“能人村官”的选择与聘任

从农村工作实际情况看,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能人担任村干部,因此选聘能人村官,要结合实际,不拘一格,多措并举。“能人村官”的选聘不受身份、地域、行业、年龄、学历等条件限制,坚持重素质、重能力、重实绩、重公论的用人导向,唯发挥积极作用而取,以达到改变农村,影响村官,教育村民的作用。

一是“能人库”中“配”。各乡镇要对“能人库”中的能人摸查盘点,及时对本乡镇知名人士、致富能手、经济能人、产业大户、种养植大户、农村经纪人、“两新”组织业主、协会负责人、返乡创业者,以及外来投资的有识之士进行调查联系,摸排出政治素质高、经济实力强、专业技术水平强、热心农村工作,有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的经济能人,通过“两新”组织党组织推荐、镇村党组织邀请、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等方式,纳入“能人村官”的人选范围。二是村级后备干部中“提”。从村后备干部人才库里,进行定向培养、定向选择,将其选聘为“能人村官”,实现更加有效的培养。三是乡土能人中“选”。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企业,还是组织农民务工经商,都要依靠“乡土能人”的带动和引领,这些能人有着自身的显著特征:经济意识强、热心公益、作风朴实、能上能下。在他们身上,具备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最渴望、最需要、最管用的素质和技能。“乡土能人”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排头兵,更是农村经济建设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党和政府富民政策的实践者,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人”,他们通过自己长期艰苦的、不懈的努力,将节俭、朴实、劳动技能融为一体,在经济领域领先一步、胜人一筹,率先发家致富奔小康,这些能人担任“村官”,既懂管理又善经营,自身又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能给广大村民带来致富的希望和信心。不仅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农民发家致富,而且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四是机关干部中“派”。优秀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转非和退休人员是选聘“能人村官”的重要资源,采取下派、挂职、回请等形式,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群众威信高、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想干事”型优秀干部担任“能人村官”,夯实新农村建设组织基础。五是民营企业中“请”。民营企业主既可是民营企业家,也可以是个体工商户中的能人,由统战、经贸、工商联、工商、税务、团委、妇联、工会、园区办、乡镇、街道等部门推荐,根据其实际和特色,聘请到对口村任“能人村官”,帮助、指导农民增收工作。这些下乡的老板如果是本村本土人士,自己又有精力和意愿,可考虑根据相关法律程序任职正式村官。六是在合作社负责人中“任”。将本村或邻村符合条件的,经营得力、发挥作用好、辐射带动力强,在某一产业发展上具有典型代表作用的合作社负责人任为“能人村官”,重点负责推进本村该产业的发展。七是在职村官中“育”。对村级班子在职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实施带动,使每个村干部至少学会一门实用技术、拥有一项专长,成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选聘“能人村官”须经以下程序:一是民主评议,村党组织组织村干部、四支队伍成员等对推荐和自荐的初步人选进行无记名投票民主评议,赞同票数超过半数方具备组织考察资格。二是组织考察,乡镇选派工作组采取与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及预备考察人熟悉人等以谈话的方式进行组织考察,并形成书面考察报告。三是张榜公示,对考察合格的人选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张榜公示,公布监督电话。四是党委研究,乡镇党委根据推荐、评议、考察和公示的情况,研究确定“能人村官”人选,提出专职分工和具体职责指导意见,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

四、“能人村官”的职能与作用

任职期间,“能人村官”要重点发挥创业导师的作用,将自身智力、技术、信息、资金、市场、关系网络及多年积累的商海经验等资源与各村实际紧密结合,立足自身优势,围绕村级专一工作设定专职专岗,在经济开发方面、出谋划策、发掘优势、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兴办市场、实施基础建设项目管理、实施资源开发建设等;在产业发展方面,出钱出力、投资兴办企业、加快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劳动力输出就业,推广实验新品种、围绕主要农副产品联系开拓信息市场、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合作社建设等;在和谐建设方面,实施村务监督、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纠纷调解、维护稳定、推进和谐等。以实际行动推动农村发展形式迅速升级转型。

五、“能人村官”的培育与扶持

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多形式、宽领域、深层次地做好“能人村官”培训工作,实施定期轮训制度,注重对“能人村官”的培养,本着“学精、学通”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学习考察专家讲座、典型发言、专题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培训和规范。教育培育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一是坚持把发展能人村官入党、进班子作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农村党员和村干部结构。二是坚持把已正式任职的在职“能人村官”(符合能人村官类型要求的在职村干部)的教育作为着力点,因材施教培养“能人型”农村基层干部。三是以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鼓舞和激励农村能人富而思进,建设家乡,回报社会。四是每年结合农村工作会议,邀请农村创业成功人士到先进村参观学习,让大家设身处地感受先进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五是建立“能人村官”储备机制,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摸底调查,积极联系、储备各类人才,建立“能人村官”信息库。

积极搭建“能人村官”发挥作用的平台,政治上关心进步、生活上悉心帮助、事业上热心支持”激发其内在活力。一是提高“能人村官”地位。利用镇党校和新农村建设点,开展致富报告会、流动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组织“能人村官”“现身说法”、“流动服务”,扩大“能人村官”影响力。对条件具备“能人村官”,通过群众举荐、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等途径,将他们选为村组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讨论发展大计,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二是实施“能人村官”“设岗定责”。对“能人村官”,根据个人特长,坚持“人岗相宜”,科学合理地为他们设置示范岗位,发挥“能人村官”引领优势,实现示范带动。三是拓展“能人村官”发展空间。引导“能人村官”拓宽视野,联合行业相近、结构相似的村进行联合,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形成“政府搭台、能人唱戏、群众受益”的农村“能人”帮带格局。四是加大对“能人村官”扶持。农村各类建设项目安排、项目申报争取、资金扶持、技术支持、信息提供等方面通过资金、项目、人员培训倾斜,为“能人村官”开展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上创造有利条件。五是发挥“能人村官”的辐射效应。加大“能人村官”典型的培树和宣传,使其成为推进和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旗帜,成为所有“村官”及广大村民学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

六、“能人村官”的规范与管理

“能人村官”不占村级职数、不领取补贴报酬、开展工作不得额外增加村级负担;乡镇要结合自身条件,对“能人村官”的通讯和交通费用可进行适当补贴。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篇4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今天,我作为一名村官能站在这里作交流发言,与大家共勉,感到无比荣幸。说些啥呢?想了想,还是把我任职以来如何努力去做一个合格的村官以及工作中的体会来说说吧,兴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村官如果不积极、不认真、不敢于、不善于去履行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徒有虚名,谁又会瞧得起没有作为的村官呢?我自去年成为一名村官以来,把大部分休息时间和精力用于去履行一个村官的职责,从未松懈过。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我还积极和和同志们一起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探索适应我村发展的工作新路子。

我所在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典型的城郊村。全村共有村民935人,常住人口约2300人左右。人均收入5510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是有名的富裕村。居民除了种植业,还以养殖、运输、打工收益等作为家庭收入来源。

在村工作的几个月中,我参加了党建材料的整理和补充,新农村验收等工作,空余时间我还教村委会里的同事一些电脑操作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办公的能力。平时积极参加矛盾调处工作,帮助村民以及流动人口解决了许多问题。还结合本村实际,利用农闲季节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开展法制宣传培训、讲座,用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崇尚科学。

目前,劳务输出已逐步成为我村农民增收和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首先对失地农民的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进行摸底调查工作。深入到各家各户,利用会议、广播、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动员,向失地农民广泛宣传和讲解劳务输出的相关政策和意义。使劳务输出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同时通过开设专栏用工信息,为广大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快捷信息服务。下一步我们村还打算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有效的路子。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家政服务、保安、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

村官可以说是一项崇高的工作,但村官的工作岗位是一个清贫的岗位。我的体会是:一种责任、两个坚持、六种意识、七个到。

一种责任:有了责任,才能体现村官的价值;有了责任,才有村官的荣誉。说到责任我想起了我省话剧团演出的话剧《立秋》,剧情讲述的是“晋商票号”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中国最早的商业经营理念“勤奋、敬业、谨慎、诚信”,“责任无限大”,表现的是当今社会呼吁的“诚信”,而剧中丰德票号传承的祖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在当代的中国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社会在发展,责任内涵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责任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我认为作为村官最起码的责任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只要我们切中时弊不是随波逐流,绝对可以奏效;只要直言敢谏而不是随声附和,一定会引起重视。作为一名村官,不怕不会,就怕不学;不怕没有荣誉,就怕没有责任;不怕没有第一手资料,就怕在调研中蜻蜓点水浮躁虚华。只要你去做,你就能展示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你去做,你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存在的意义。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在关注民生问题上下苦功,做出成效,小村官同样是大有作为的!

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学习,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丰富知识是村官“本身硬”的需要。二是找准的问题坚持开拓进取,不要灰心不要气馁。

六种意识:增强自己的大局意识,主体意识、纽带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

七个到: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眼看到、耳听到、脑想到、腿跑到、嘴问到、手写到、用心去感受到。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篇5

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使大学生到村任职后,施展才华,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工作上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岗位分工不明确,秘书化现象较普遍。由于大学生“村官”系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经组织选聘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助理,具体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等没有相应的规定,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没有明确岗位分工,大多从事村部卫生、搞工作服务、做会议记录、报送材料等琐碎的工作,工作秘书化现象比较普遍,真正以村“两委”成员身份主抓的工作非常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二是所学专业不对口,自身特长难发挥。部分大学生“村官”反映,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农村工作不对口,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派不上用场,个人在学生时代炼就的特长能力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学非所用、用所未知的心理压力,加之部分大学生从对农村的情况基本不了解,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农村的工作环境与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反差过大等等,从而在思想上产生了畏难情绪,感到工作无从下手。

三是农村工作缺经验,后期出路较茫然。在调查了解到,部分大学生选择到村任职看重的是通过农村的工作磨练,能在二至三年后,得到各级组织认可、推荐,在考取公务员时得到相应的政策优惠。但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对国情、农村基层和群众基本不大了解,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突出成绩得到组织和群众的充分认可。加之当前各级组织尚未出台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等具体政策措施,选聘期满后的出路等问题感到比较茫然。

综合上述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做好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是要健全完善制度,落实保障措施。省、市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后续政策措施,县、乡(镇)、村党组织要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进步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努力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要明确岗位职责,强化教育培养。要根据大学生“村官”自身特点,结合本村实际进行明确职责分工。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农村政策法规、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在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和问题时,要多关心、帮助,多教方法、多提思路、多出点子,着力增强大学生“村官”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就业心理机制;高等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9-0049-03

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党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的背景下,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面向基层就业创业而开辟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因此,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

一、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心理困境

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意义深远,不仅为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为大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但目前大学生村官群体仍然面临难以回避的工作困扰和心理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官”身份无“法”可依,大学生面临农村工作困局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多为社区(村)事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据此,大学生户籍不在村内,就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更没有资格当村官;即便户籍在村内,当村官必须通过全体村民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地方政府越俎代庖,指定、考录或选聘。事实上,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农村工作琐碎敏感,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宗族、亲情关系根深蒂固,村民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处理事务靠习俗,大学生村官很难超越和融入,时常陷入两难境地,致使大学生无法施展个人优势和才华,怀才不遇之感打击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力不从心的表现

由于受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尤其是未接触过农村工作的年轻同志就感到有些不适应,一时难以度过角色转换的磨合期。选聘的“村官”要融入环境、转换角色,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等,其中“村官”的能力素质很重要,是技术能力、决策能力和交往协调能力等各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科学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交往协调能力以及识人用人的能力等。另外,“村官”的心理素质最关键,它制约和影响着领导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事业心责任感、创新意识、承受能力等。当前,不少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存在缺陷,致使其社会适应能力差、职业成熟度低,在工作中无所适从并出现严重心理困扰。

社会适应(socialadaptation)是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1]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体而言是一种生存能力,主要体现在社会认知、角色定位、社会交往、自我完善、适应环境变化、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职业技能等方面。大学生村官社会适应能力差,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不适应——不关注三农问题,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知识储备不适应——知识结构不合理,所学知识非农村急需;职业技能不适应——动手操作能力差,实践经验少;交往能力不适应——不尊重群众,沟通缺乏技巧;心理素质不适应——缺乏自信,意志薄弱,无力承受挫折。职业成熟度是衡量人在面对职业问题时正确的认识与行为的能力,大学毕业生快速提高职业成熟度,及时转变角色迅速融入职场,是成功就业的关键。[2]大学生村官职业成熟度低,首先表现在择业认知方面:职业意识弱——对职业发展趋势缺乏了解,自我定位不准,职业目标不清;职业选择盲目——对自身素质与职业需要是否匹配未经理性思考,工作难度估计不足,缺乏心理准备。其次,在职业行为方面,突出表现为:工作不胜任,态度不积极,情绪不乐观。

二、探究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力不从心的根源

大学生村官职业成熟度低、适应能力差、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有其深刻根源,客观上农村工作环境错综复杂,职权受限,难以施展才干,但根本上是其自身素质存在严重缺陷,无法胜任村官工作,究其根源在于缺乏健康的就业心理机制。所谓就业心理机制,就是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就业大环境下,在就业过程中的行为和方式所表现出的心理结构与表征,可归纳为认知、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四个维度。[3]

当前,多数大学生村官未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机制,具体表现为:(1)认知维度:“村官”角色认知模糊,对其历史使命及工作性质,缺乏足够认识。大学生选择“村官”具有功利性动机,只关注自身利益,既无扎根农村理念,更无长久职业规划,甚至对村官工作毫无思想准备。(2)情绪维度:大学生村官任职之初,过于乐观。随着工作深入,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虽有热情却方法欠妥,应对能力和策略不足,独立工作能力不强。愈发觉得村官工作不理想、不满意,感觉心灰意冷,工作态度消极懈怠,敷衍塞责。于是,出现多种心理困扰,即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无助感甚至是无用感。(3)人格维度:由于人格不健全、心理承受力差、创新思维少、拼搏意识淡,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缺少自我约束,工作得过且过,做事拖沓,没有工作热情和青春活力。(4)社会适应维度:未完成角色转换,很难融入农村,大学生村官脱不了学生气,想问题、办事情比较单纯、片面,存在着浮而不深,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的问题,加之以前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棘手的事情,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打退堂鼓。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篇7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拓宽后备干部队伍来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乡镇政府截留、挪用大学生村官的现象严重,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与期满后出路较窄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村官计划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加强高校宣传培养与优化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训、绩效考核、激励保障和出路管理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政府;农村;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55-06

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课题组先后在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市、雅安市、达州市、泸州市、乐山市、眉山市,重庆市大足县、璧山县,陕西省凤翔县、广西柳江等中西部地区,以及山东聊城、北京大兴区等一些东部地区发放问卷500份。截至2011年6月底,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基层大学生村官234人,占比52%,内容包括受访大学生村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村官制度运行情况的评价与制度调整优化的建议等;基层政府工作人员216人,占比48%,内容包括受访官员的职务、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对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等。此外课题组还利用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这个平台,对参加培训的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做了深度访谈。本文的撰写即基于相关调查的统计数据和访谈实录。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主要成效

1.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高校扩招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在我们对216位基层官员“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目的”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达25%,比例最高。大学生村官对“您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动机”的回答,选择“就业压力大,作为暂缓之计”的为23%。部分大学生在其他就业选择不理想时,将做村官作为一条新出路。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成都市郊县大学生村官的考试与选拔比率,有时甚至超过一些公务员考试的比率。由于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加上近年来乡村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的出台,很多大学毕业生乐意参加村官计划。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农村基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充实了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工作与生活,有助于改善农村人才匮乏的状况。我们从问卷及实地调研过程中得知,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村官的服务经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长远来看,大批的大学生村官选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人才的匮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也对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充实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很多大学生村官认为,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年龄整体偏大,知识结构落后,思想相对保守僵化,缺乏活力与创造力,这是我国农村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学生村官不断地被充实到农村,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被选为村两委会成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有所改善,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明显的提升,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具创造力、战斗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管理的层次与水平。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基层工作,广泛宣传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促进了大学生自身成长。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3.8%的大学生村官来自城镇家庭,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者为多。据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街道办事处下辖的几个相对偏僻村组的大学生村官介绍,来农村基层工作,不仅让他们认识到理想中的乡村田园生活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们感触最深的还是直接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基层事务的繁琐,在基层锻炼所得到的远非校园所能学到。在四川较落后的凉山州金阳县红联乡,大学生村官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感到震惊,当地卫生、教育、交通发展的滞后,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的认识,也使他们更加体会到自己作为大学生村官存在的价值。在对216位农村基层官员关于“您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的调查中,近23%的官员认为,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丰富大学毕业生的人生阅历,锻炼其能力。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专业不对口,学到的知识很难直接运用于农村工作中。据调查,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占了近84%。据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期间遇到的主要问题的调查,234名村官中有173人认为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还有75人认为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当问及大学生村官最需要的培训项目时,很多村官认为需要加强能力提升、人生规划、人际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在对农村基层官员的调查中,12%的人认为当前大学生村官最突出的问题是自身能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则由于他们不直接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缺乏了解,不习惯农村生活,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二则在于专业差异很大,工科、理科学生占很大比例,缺乏涉农工作的专业知识,当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2.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工作职责不清。在问卷调查及走访中,村官和政府官员谈论较多的是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定位问题。不论问及官员及周围的人对村官的态度,还是对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保障措施、未来出路时,村官身份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在法律和工作上都遇到了难题。2010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目前,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主任助理或村支部副书记,少数村官通过参加村委会选举成为村主任。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回原籍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仅占11%,其他均为非本村籍的。从理论上来说,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的任职与《组织法》的规定不吻合。近42%的官员也认为,现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与村民自治制度存在一定冲突。大部分村官是外来者,任期较短,而且部分被长时间抽调到上级部门,“游离”于村与乡镇之间,真正扎根基层的较少。从事的工作一般集中为文字处理、整理档案资料、电脑录入等文秘工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模糊,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村官身份的模糊,导致其权责不明、职责不清,村民也对其缺乏认同,从而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3.乡镇政府截留、挪用村官现象严重。从村官的管理主体来看,直接管理部门是乡镇党政办(或团委)。在往下分配村官的时候,很多村官名义上分至某村,但实际上大部分时间被截留在乡镇政府做事。其原因在于

当前一些乡镇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无法完全适应信息技术进步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据统计,在对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工作时间在哪里”的调查中,近68%的村官回答在乡镇及以上部门,大学生村官被上级部门截留的问题十分严重。很多乡镇官员在谈到村官作用的时候,也认为村官减少了乡镇干部的工作量,为他们做了很多实际工作,如文秘、计划生育、产权改革、国土统计等。大量村官被截留在乡镇及以上党政机关,导致大学生村官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相违背,对村级治理的优化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4.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缺位。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质量,很多省市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管理,作了较严格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到了基层往往难以有效落实。在对大学生村官“您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的调查中,其中61%的村官回答,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相关保障制度的落实,是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为鼓励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官,许多省市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定向招聘村官、考研及公务员招考加分等政策。但一些政策又与公务员法所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矛盾。由于村官分布地域较广,即便在同一县乡内,村官的联络机制也存在很大问题,使大学生村官队伍经常处于游离、放任状态,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村官的管理主体到底是村还是乡镇,缺乏明晰的规定。在培养管理制度上也不规范,没有固定的培养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

5.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较窄。课题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怀着投身基层和了解农村的村官只占14%,绝大多数的村官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跳板,真正将村官作为长久之计的只是少部分。在访谈中我们得知,有些基层官员认为,如果上级政府不把村官的出路解决好,有些人甚至可能成为引起乡村社会不稳的根源。这种看法虽然偏激,但也体现出部分基层干部意识到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虽然中组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为大学生村官期满之后指明了五条出路:担任村干部、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另行择业、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但在具体操作上,保障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要么与现行制度相悖,要么缺乏可操作性。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势必减弱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的积极性,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因素

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原因,有制度设计及管理的原因,也有中国政治、社会运行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存在的不足

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价值理想与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计划实施的成效。

1.工作、生活能力较差。据问卷调查,约2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难以融入农村社会”,难以适应艰苦的农村生活和繁琐的村务工作。由于缺乏基本的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难以在农村有所作为。74%的大学生村官承认“自身经验或阅历不足”,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32.05%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难以施展拳脚”。专业不对口,“学”“用”严重脱节,制约了他们工作能力的提高。

2.人生价值的迷茫。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蔓延。一些大学生村官也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崇尚物质享受,精神生活匮乏,个人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模糊不清。中国人民大学孙柏英教授认为,众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并不是出自内在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1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村官觉得自己属于“跟随社会潮流”者,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尚未考虑好”。一些大学生村官人生价值、目标追求的模糊、迷茫,是制约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内在原因。

(二)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定的不规范和易变性

1.制度设计不规范。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两委会助理的职务,若是中共正式党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满后若被选举为村干部,其身份才转变为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这一规定表明,大学生村官不是村级组织的正式成员,而是充当协助者的角色,其实际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分配权主要掌控在村两委负责人手中,这一制度设计造成大学生村官职能定位与职责作用发挥的随意性。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的个人因素,如个人修养、领导能力、识人用人能力等,对大学生村官的履职和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所从事工作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村官的工作杂乱,随意性强。制度设计的不规范导致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2.政策规定的不统一和易变性。“考录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时享受加分”2的规定对大学生参与村官计划,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省市制定了具体的加分细则,然而各地的规定不尽相同,造成实际运行中的许多问题。2010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对上述政策作了调整,提出“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3尽管一些政策解读者认为,新规定对大学生村官考录工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它用定向招录取代考试加分,还是引发了诸多不满,许多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被骗了”。此外,普遍开展的大学生村官招录工作缺乏统一规范性。国家与各省市、不同省市之间在招考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如补助办法,优惠政策,特别是关系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重庆市规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工作满两年拟录用为公务员的,应进行录用考察。”许多省市却没有如此规定,这让其他省市的大学生村官感到明显不公平,影响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

3.配套措施的滞后性。除岗前培训外,许多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期间没有参加过其他培训。工作中的截留、借调、挪用现象也十分严重。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考核,大多采用工作汇报、书面总结形式,缺乏可操作性。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25岁,即将面临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如何保障他们在工作、生活、人生发展方面的利益,成为大学生村官群体最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未能很好地回应这一群体的诉求。

(三)现阶段中国政治、社会环境造成的运行障碍

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的现实土壤,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村发展滞后。传统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别,以及1949年以后日益严重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发展的严重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加之工资待遇太低,使大学生村官不愿扎根基层。问卷统计数据表明,16.2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环境较差,难以适应”,68.5%的人对目前待遇表示不满。此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还受其重要工作对象——农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与风俗习惯的影响。目前由于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日益空心化,留在农村的基本

上是老人儿童,这既是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根源所在,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难度很大的重要原因。

2.乡政机构工作效率较低。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按照上下级对应设置,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充满激情,效率较高,特别是文字处理、信息收集工作能力较强,往往被乡镇机构借用。一些农村基层官员也表示,乡镇机构使用大学生村官可以“弥补乡镇机构严重缺编情况”,为乡镇机关注入新鲜血液。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大学生村官变成乡镇政府的“打杂人员”,这既违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初衷,也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1.政策、法律定位。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与具体实施办法,特别是必须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相应修改,使那些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的优秀村官,能够获得参与村两委竞选的合法身份资格,在政策、法律层面对其职能、角色进行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并充分保障其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以切实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

2.大学生村官自身定位。大学生村官应主动学习涉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与当地群众沟通交流的技能。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励志讲座和村官就业指导会,政府应定期举办一些村官培训班、优秀村官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可以组织一些学习会和经验交流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村官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重新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坚定服务基层、努力成才的决心。

(二)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

1.加强高校的宣传和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当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输送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和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应鼓励高校创新培养模式,更多开设一些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讲座,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通过邀请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和农业专家,到学校举办交流会、报告会、学习会等形式,宣传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并出台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服务。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农村实习和农村调研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农村、关心农村,并立志服务“三农”。再次,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多接收农村基层干部委培生,并针对“准大学生村官”开设一些涉农技术、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专业培养课程。另外,加快建立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系统,关心和帮助本校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成长。

2.优化工作环境。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更加积极和高效的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和社会都应该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支持大学生村官政策。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更好地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权利和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再次,政府主管部门应信任和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工作,在必要监管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向其放权,使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自主权,能放手工作。

(三)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重前期审批、轻后期管理”所导致的问题,应加快构建包含选拔、培训、考核、激励、退出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系统,使真正有志于服务“三农”的大学生“进得来、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篇8

abstract:Selectingexcellentcollegestudentstothecountrysideisverymeaningfulfortheimprovementoftheoverallqualitiesofruralcadresandtheconstructionofanewcountryside.Sincethecountrysideofficialspolicyputtingintopractice,itobtainedbigeffect,butitexistedmanyproblems.wemuststrengthenthetrainingofthecollegestudentvillageofficialstoensurethemtoplaytheirrolebetterandtopromotetheconstructionofanewcountryside.itadvisedthatwemustpayattentiontothefollowingworks:thecollegetrainingandlocalgovernmenttraining.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培养

Keywords:theconstructionofanewcountryside;thecollegestudentvillageofficials;training

0引言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行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与此同时,当前大学生村官也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致使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无法实现角色转换从而融入当地农村生活,不能为农村和村干部接受,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出现了离职离岗现象,流失严重。据报道,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推进。为真正使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来、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在强化制度与政策创新,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完善选派机制、日常管理与考核,增强激励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是保障和促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1重视高校培养

高校不仅仅是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者和输送者,更是大学生“村官”的“娘家”和坚强的后盾,切实地帮助大学生“村官”安心在农村扎根并服务农村,在服务农村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自身价值,这是高校在新时期的社会责任,高校理应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

1.1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服务基层的理念高校要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农林类高校,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式,更新就业观念。农林类高校要利用专业优势,对农学、林学、畜牧养殖、城乡规划、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宣传,引导这部分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去农村基层就业。

1.2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增设与农村发展紧密相关的选修课程,与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和新农村建设相关课程,培养具备各方面素质的大学生村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脱离,高校通过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学生下乡锻炼,多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实际情况,加深其对农民的了解;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和优秀典型事例汇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学生投身基层建设的热情。

1.3高校要主动做好大学生村官就业后续服务延伸工作学校要对已经工作的村官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跟踪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专业2006年毕业生郭碧玉,毕业后任村官,她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引导村民发展中小型蛋鸡养殖项目,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回学校向专家教授请求技术支持,全力为养殖户服务,仅养鸡一项,为全村农户新增收入120多万元。

2积极开展培训工作

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由于他们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学习,接受较多的是理论知识,而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必须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引导工作,为他们开展全方位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很快完成角色转换,这是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2.1实行导师帮带制所谓“导师帮带制”,就是以村支书以第一帮带负责人,同时选配几个阅历广、作风实、口碑好的村委、老党员、村民代表担当“师傅”,以传、帮、带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乡镇服务站抽出人手每周一次指导他们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惠农政策,各村村支书辅导他们处理农村实际工作问题。同时,为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优势,镇相关科室还派出专业对口的负责人,在开展重要工作协调、处理突发事件时,都把“徒弟”打在身边。

2.2递进培养转变角色为使新任职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可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进行履岗培训,优化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村官履岗能力,使他们由一名“大学生”向“合格型”村官转变。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专家教授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在线培训等形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理论知识、实用技能、扶持政策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使“合格型”村官向“创业型”村官转变。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压担子”锻炼,要求每个乡镇每年至少重点培养推荐1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居)正职干部后备人选,将创业有成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到村书记、主任岗位上,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创业型”村官向“双强型”村官转变。

2.3拓宽培训渠道可依托各级党校、行政院校、高等院校、干部学院、干部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团校等,大力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培训。通过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专项培训。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要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力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素玲.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2]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7).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篇9

一、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及作用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的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不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分为两大类,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宣传、贯彻、组织、实施党的政策安排与任务,做好本村产业经济、科技的发展,做好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等工作,参与村务和村团组织建设;担任村委或党委成员职务的,则按照所担任的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

大学生村官工作有效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城乡壁垒,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为基层干部队伍增加了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工作有效增加了农村活力,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优势,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普及新科技新技术。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也逐步成为基层培养党政干部的新途径。广大农村成为大学生村官锻炼成才的大舞台。

二、大学生村官与本土意识冲突产生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为基层组织的健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观念的变革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瓶颈。其中,基于本土意识而产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村官无明确身份的身份认同问题

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当地的村民,也不是真正的公务人员,这种非官非农的身份让其无法真正参与到农村事务的管理决策工作中。“我们算什么人?”大学生村官或多或少会遇到这种身份上的尴尬。同时,部分村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外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斥心理,如若大学生村官对当地人文风俗不了解或遭遇语言障碍,就很难真正融入到村民之中,开展工作就更加困难。

(二)大学生村官满怀热情却遭遇本土冲突问题

除了出身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村官,其他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于农村事务并不熟悉,他们不了解当地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处事风格,他们习惯用学校里的处事方式去处理农村事务。而广大农民盼望有知识、有魄力的大学生带领他们致富,而不是倒过来“照顾”不能吃苦的“小皇帝”。大学生村官不了解当地农村特定的现实,不懂得“乡土中国”的实际情况下,无法胜任当地的工作,最终丧失了工作热情。

(三)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或经验不足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村官选拔的广泛性,致使各种专业人才拥入农村。而从农村角度看,大学生村官中农学、法学、医学等农村急需的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学非所用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发挥,一旦他们觉得在农村难有作为,扎根农村的意愿也将丧失殆尽。

基于上述多种原因,实现大学生村官本土化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留下来”的重要方法。

三、实现大学生村官本土化的路径

面对种种问题,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机制,对实现大学生村官本土化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从选拔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土生、土长、土宜”的大学生村官,再到对村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多元化的流动,最终为我国农村培养“思维创新能提升上去,联系群众能深入中间,工作任务能执行下来”的大学生村官。

(一)招聘选拔本土化

在选择优秀大学生村官时,严格选聘程序,选聘有当地户籍的大学生,用“家乡话,故乡情”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快融入群众之中。选聘有真才实学、吃苦耐劳的大学生村官,尽量杜绝拿基层工作当跳板的现象,发挥大学生在基层的最大价值。选聘专业对口,优先选择适宜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农林、畜牧、经济管理、医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为农村干实事,干好事。

(二)管理村官本土化

一方面,建立一套规范的调研评价、学习交流、考评考核制度,通过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的综合表现,为其工作进行评议,对实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进行提升;在核定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名额及各种评奖、表彰活动中,适当向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倾斜,从政治上给予激励。另一方面,安排专项基金为大学生村官购买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从经济上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资及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通过服务于家乡,从而受益于家乡,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扎根基层。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篇10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为全面了解我县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和管理现状,我们对在临夏县基层工作的37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其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管理单位、各级领导和村官参考。

一、全县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

自20__年开展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一线工作试点以来,到临夏县的大学生村官共有42名。其中:20__年选派5名、20__年1名、20__年17名、20__年19名,聘用期均为3年。在20__年县乡集中换届时,从20__年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中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的3名,考上省、州公务员或选聘到事业单位工作的2名。截止目前,还有37名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均为20__年以来选派人员,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28岁,平均年龄25.4岁。其中:男性23人、女性14人,少数民族9人,中共党员23名,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23人、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的14人。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提高村级组织办公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不够明确。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承担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和协助计生、新农合参保、整理材料、开会通知等辅工作,还有部分人员被留在乡镇充当打字员和内勤人员。

2、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缺乏。大多数人所学专业与现在的工作并不是很对口,没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专业知识的比例非常少,大多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与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身份尴尬。农村需要的是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使其很难融入当地环境,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时候,经常得不到村“两委”的重视。忙于应付村里各种复杂情况和复杂人际关系,难以理出工作思路,群众对他们缺乏认同感,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上有挫折感。而且,对在基层工作期满后的管理问题、出路安置问题,普遍表示出极大的担忧,情绪不稳定。

4、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存在盲点。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特殊,虽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选派管理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并未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工作考核、业绩奖励、晋升方向、培训教育等还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由组织人社部门负责选派,县人社局与他们签订《到村任职合同书》,每年不定期召开1-2次座谈会,年底进行考核,但是,大多只是上交一份工作总结,对考核没有引起双方面的重视,考核主体不明确,考核流于形式。大学生村官虽由所在乡镇管理,但由于身份特殊,乡镇党委政府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和使用,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大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也不利于他们沉下身子、静下心来工作,造成了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劲头不足。同时大学生村官档案管理没有规范,很多人的档案都成了“压箱货”,与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另外大学生村官培训和扶持创业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还没有纳入全县的总体《规划》,培训模式和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村官从高校毕业到农村工作,从学生的身份转变为基层工作者,是一个自我适应和群众认可的过程,需要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各级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真诚帮带、用心培养。同时,大学生村官们也应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以便能在农村工作中健康成长。

1、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管理,落实组织部长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具体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借鉴乡镇公务员管理办法强化日常管理。二是加强联系和服务引导。组织部应指定专人负责大学生村官的联系服务,加强了解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健全考核机制,积极探索管理使用方面的新方法,研究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可以借鉴公务员考核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期考核,年终总评,对优秀大学生村官给予相应的奖励。四是规范档案管理。将大学生村官人事档案全部纳入到县人社局管理,各种归档材料及时入档,确保档案的齐全。

2、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提高综合能力。要将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纳入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除了岗前培训外,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农村政策、农村工作方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实用法律法规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促使大学生村官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建立大学生村官传帮带制度,采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一对一”帮、村干部“一对一”带等方式,进行结对帮带,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了解掌握思想工作状况,注意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尽快熟悉环境、努力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切实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3、大学生村官自身要转变思想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一是要激发自己服务于农村的热情与责任,背负起兴农的历史使命,树立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农村的志向,立足长远锻炼自己,扎根农村,脚踏实地地工作,谦虚谨慎地待人,认真做好农村的每一项工作。二是要加强学习,增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多向村干部包括村民学习,培养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农村工作很复杂也很繁琐,不能急于求成,要摆正好心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树立村民意识,融入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