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十篇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十篇

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7:09

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篇1

一、正确把握和理解《改革方案》的基本内容,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

《改革方案》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的精神为指导,明确了改革的原则。主要是:坚持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建立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强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责任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坚持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与中央企业负责人选聘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严格规范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坚持统筹兼顾,形成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与其他国有企业负责人以及不同企业职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坚持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完善中央企业薪酬管理体制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管理,在中央企业建立规范的薪酬分配制度、科学的考核体系、高效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监管机制,形成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激励有度、约束有力、分配有序、监管到位的格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要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按照企业负责人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全面系统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坚持中央企业先行示范和限期推开,建立符合国有企业负责人特点的薪酬制度,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目标,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方案》适应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对引领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意义重大。

《改革方案》在规范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秩序方面有重大突破。

一是薪酬结构得到优化。《改革方案》将目前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构成,调整为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基本年薪是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年度基本收入,根据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一定倍数确定。考虑到在不同企业任职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都是由中央任命的,为体现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对他们原则上确定相同的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与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相联系,根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的不同等次,结合绩效年薪调节系数确定。设置绩效年薪调节系数,目的是考虑不同功能性质、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经营规模企业的区别,体现这些企业的经营难度及其负责人承担的经营责任、经营风险等方面的差异。增加任期激励收入的目的是引导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企业长远发展,防止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任期激励收入与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任期考核评价结果相联系,根据任期考核评价结果的不同等次确定。年度或任期考核评价不合格的,不得领取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薪酬结构的优化是重大制度创新,势必对中央企业负责人产生更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是薪酬水平趋于合理。《改革方案》确定,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既要考虑他们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考虑他们所承担责任、风险,还要考虑其他社会群体的工资水平,做到薪酬水平同责任、风险和贡献相适应。在综合考虑企业职工、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城镇单位负责人等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参考一些国家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相对水平,《改革方案》提出,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基本年薪根据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倍数确定,其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基本年薪依据其岗位责任和承担风险等因素,按本企业主要负责人基本年薪的合理比例确定。绩效年薪根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在不超过负责人基本年薪的一定倍数内确定。任期激励收入根据任期考核评价结果在不超过负责人任期内年薪总水平的一定比例内确定。与现行政策相比,改革后多数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将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还会比较大。经过这次调整,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更加趋于合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中央企业负责人与企业职工等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也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企业负责人与企业职工两方面的积极性。

三是考核机制更加完善。《改革方案》将目前薪酬管理中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重点考核生产经营业绩,调整为对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核评价。一方面,加强和改进生产经营业绩考核,对不同功能性质的企业突出不同考核重点,分类设置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引导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功能定位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履行经营责任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等反映综合素质和能力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现以德为先、全面担当的价值取向。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是落实薪酬方案正确实施的重要一环。

此外,针对目前不同中央企业的福利项目和待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并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和缴存住房公积金等,纳入统一薪酬体系统筹管理。同时,明确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不得在企业领取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其他福利性货币收入。另外,还进一步对改进和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的监督机制提出要求。

上述改革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际上这项改革已经远远超出单纯地对一小部分人的经济利益调整本身,其目的是要在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薪酬分配的正常合理增长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改革方案》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是贯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十报告和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方案》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为指导,针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积弊已久的突出问题进行改革,调整偏高过高收入,限制不合理收入,从而使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入触及利益的实质性推进阶段,这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二是突出了维护公平正义的主线。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正义,是广大职工强烈追求的首要价值和迫切愿望。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企业分配秩序不规范,差距悬殊是影响公平正义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影响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诱因。差距过大,不符合平等共享的理念。《改革方案》本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的要求,着重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按“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的原则进行了规范,使薪酬回归到一个客观、公正、合理的理性范畴,并与其他国有企业和企业内部职工以及职级相当的公务员的薪酬保持一个合理比例,避免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而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由此可见,《改革方案》在收入分配领域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导向性作用十分明显。它也直接关乎正确引导社会价值系统包括价值理念、价值取向的重塑。

三是体现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直接体现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和国家的宏观分配政策,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国有企业所处的特殊地位,中央对其负责人的薪酬作出制度安排,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薪酬结构和水平,是政府向社会展示收入分配公平性、合理性的方向性举措,是政府履行促进平等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庄严承诺的具体体现。因而,作为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其负责人的薪酬是政府可以而且必须直接进行宏观调控的领域。《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是彰显了中央管理企业的标杆作用。中央管理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各行业、企业中也具有标杆效应。因此,《改革方案》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制度改革作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既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具体组织者、执行者,所以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特点出发,从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改革的重大意义,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正确对待、积极支持改革,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引领效应。

五是借鉴了国外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的有益经验。国外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主要是执行公务员工资水平、参照公务员工资水平(比公务员工资水平高1―2倍)、参照市场化工资水平来确定。薪酬构成各国做法不同,如德国国有企业董事会成员的薪酬总额包括固定的基本薪酬、绩效年度奖金和基于多年业绩的长期奖励计划。此外,在薪酬决定机制方面,美国高管薪酬一般由专门的法案确定。法国高管薪酬由政府财政部确定。日本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人员薪酬执行国家公务员法。德国国企的高管不仅是企业家,还有政府官员,所以受到政府制度的制约和民众的监督。其他一些国家做法尽管不同但政府都有监管的责任,而且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对企业高管薪酬水平的上限都有严格的规定,有的直接规定国有企业高管的数额且不得突破。薪酬监管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和直接规定企业高管薪酬数额等。《改革方案》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的通行做法和有益经验。

三、认真学习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改革中央管理企业以至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层级群体的利益调整,政策性强,社会关切度高。为此,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审议《改革方案》中的《讲话》精神。《讲话》从全局的高度强调国有企业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现实的高度强调薪酬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从发展的高度强调深化薪酬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从战略的高度强调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履职行为,从反“”改作风的高度强调不合理的“职务消费”必须根除。《讲话》高屋建瓴,铿锵有力,切中时弊,鞭辟入里,从坚持和搞好国有企业的高度和长远视野,充分肯定了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效,精辟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弊端,深刻剖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产生的社会影响,同时阐述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历史使命和担负的重大责任。“讲话”集中体现了加快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推动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凝聚力、战斗力,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政治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对加快央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投身到这项改革中去,这是当前的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篇2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全面启动教育评价改革,吹响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攻坚号角,既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山东科技大学“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确立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学习宣传,凝聚改革共识

 

教育评价改革是2021年山东省教育工作的“龙头工程”,也是我校全面开启建设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新征程的“龙头之战”,为打好这“最硬的一仗”,首当其冲是做好对《总体方案》的学习宣传,营造全校师生员工关心、关注、支持教育评价改革的浓厚氛围,为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加强学习宣传,发展规划处编制了《山东科技大学教育评价改革学习参考材料》,会同宣传部等部门制定了《进一步加大教育评价改革宣传方案》,利用宣传栏对《总体方案》精神要义进行了解读,在校园网、校报积极宣传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对《总体方案》进行了学习研讨,校党委书记罗公利、校长姚庆国带头撰写学习体会,为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开篇布局,被省教育厅率先在山东教育新闻网刊登,为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奠定了基础。学习才知不足,宣传方显重要,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应提高政治站位,将学习宣传《总体方案》作为近期重要工作加以推进,组织干部师生在全面学、深入学、反复学上下功夫,全面领会思想精髓,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冲破陈旧观念束缚,打破传统思维桎梏,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强大改革合力。

 

二、强化问题导向,精准靶向施策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用“顽瘴痼疾”这四个字来形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足见这些问题积淀之久、弊害之深、解决之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强化问题导向,深入思考、潜心研究。罗公利在开学初2021年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一定要学会反思”,其实就是强化问题导向;强调“在认识上找差距、工作上找短板、措施上找弱项、落实上找问题、安全上找盲点”,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改革是山东科技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破什么、立什么,怎么破、怎么立,要“从建校70周年的历史方位反思,从2020全省绩效考核结果反思,从树立和践行先进的办学理念反思”,强化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教育评价改革“五破五立”核心要义,从党中央关心、师生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对标对表《总体方案》提出的5个方面22项重点改革任务,聚焦影响学校发展的堵点难点,进一步清理办学治校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和文件,在面上推进,在点上突破。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精准靶向施策,破立并举,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

 

三、完善评价体系,彰显质量贡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中,在学校诸多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评价改革至关重要。改革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强化师德师风考核结果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考核和绩效分配中的运用,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要突出教学实绩导向,完善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大绩效考核向教学的倾斜力度,把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情况计入工作量,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要突出成果质量导向,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改变“侧重用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量化指标评价科研能力”的状况,积极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是否能够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的状况转变,引导教师潜心研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要突出人岗相适导向,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类评价人才,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不以“帽子”论英雄,不以“过往”论英雄,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推动形成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良好局面。

 

四、立足区域优势,突出特色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深圳

[作者简介]王红,深圳大学宣传部部长,高级政工师,广东深圳518060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124-05

传统行政体制是把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命令结合在一起的“黏合剂”,其弊端主要体现在机构重叠、部门林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集权过多,指挥失灵;办事扯皮,效率低下。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的制度关联使得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避免政府职能出现越位、错位和失位的现象。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全面建立公务员制度;创新政府管理职能,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依据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一、建立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有机构成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政府的行政管理要想有效运行,就必须拥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队伍。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公务员制度是适合一般管理规律的政府管理体制,具有非常深刻的科学内涵。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政府选拔优秀行政人才,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实现政府公务人员职业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激发政府工作人员热情,保持政府廉洁高效。

深圳市经过“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不断探索,全面建立公务员制度。深圳先后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构成公务员管理的制度支撑,建立起公务员人才选拔、人员流动和利益保障机制。在公务员选拔机制方面,深圳市规定,凡属需补充公务员的单位,必须根据编制和职位空缺情况申报计划,不摘各自为政,由市里统一招考;考试分笔试和面试,根据笔试成绩按1:3的比例确定进入复试的人员;面试考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如果参考人员全部不合格,则下次再行公开招考;注重公开,做到招考职位、名额、条件、成绩、结果公开,实行“阳光下的竞争”,同时还注意打破地域和身份的限制,进一步优化人才的来源,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这也是建立公务员制度最重要的意义。在公务员流动机制方面,深圳通过健全公务员的退休、考核、纪律奖惩、职务升降、辞职辞退以及交流回避等制度,增强出口渠道,使公务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流动机制。在公务员流动机制中,深圳注重发挥考核的关键作用。1995年,深圳在以往考核的基础上,尝试在国家人事部规定的优秀、称职、不称职三档之中增加规定基本称职一档,从1996年开始凡是考核被评为基本称职的人员,一律停止公务离岗培训,培训不合格以及合格后不服从安排的,均予以辞退。在公务员利益保障机制方面,深圳规定公务员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利:实行全国统一工资加特区津贴的工资制度;建立申诉控告制度,对于机关作出的涉及公务员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有关机关提起申诉;对于侵犯公务员权利的行为,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控告;建立相应的住房、社会保险等福利制度,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深圳通过公务员制度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队伍,提升了政府行政能力。但深圳公务员制度在运行之后也存在一些问题:职位分类不够科学合理;公务员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公务员考核存在形式化的倾向,考核内容空泛,考核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性,考核结果没有起到激励的导向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公务员制度功能的发挥,深圳公务员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推进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录用、考核、奖惩、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二、改革审批制度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审批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审批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程序烦琐,效率低下,妨碍市场机制的发挥;审批权力与责任脱离,与权力主体利益挂钩现象严重;审批行为不规范,自由裁量权大,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需要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深圳自建立经济特区以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先后进行过多次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作为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从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相适应,深圳有关社会活动的审批项目已经成为审批项目的主体;二是审批权限的主要执行者是主管部门,而不是政府序列中的综合协调部门;三是主管部门保留的审批权限,仍对资源配置过程和方式有重要影响,突出地表现为限制市场进入和限制市场竞争以及限制市场化的范围。从这个角度来说,审批成为深圳政企不分的最后纽带。

深圳率先在全国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能够由市场调节的坚决取消审批;对继续保留的审批和核准事项依法进行规范;尽量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改进审批方式,增加审批透明度,制订严密的审批操作规程,同时注重审批后续监管,正确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

深圳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次改革将政府审批(核准)事项由原有的1091项减少到628项,减幅42.4%;第二次改革在第一次改革的基础上(加上国家和省下放的44项),再减少277项,减幅41.2%,两次改革共减少审批(核准)事项740项,减幅65.4%。其中第二轮改革在市、区、镇(街道)三级同时进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前两次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深圳在2003年出台《关于深化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启动深圳市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和核准事项在上两次改革减到385项基础上,再减30%,审批时限缩短30%。同时提出要坚决防止只是简单地合并一些审批项目或者裁减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而对那些涉及部门利益、“含金量”高的项目紧抓不放,从而将审批制度改革推向新的阶段。

深圳率先进行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全国产生了示范作用,审批制度改革在很大

程度上改变了以传统的管制和审批为特征的行政管理模式,对深圳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深圳政府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审批制度改革也面临着困境,存在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尽管行政审批的数量大幅减少,但一些根本性的行政审批没有变化,而且体制改革的问题也无法量化,仅仅从数量的缩减得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的结论似乎并不科学。尽管处于改革最前沿,但深圳是中国的深圳,国家的传统职能,即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在没有完全转变的情况下,就会有惯性的延续力量,在惯性的作用下,传统职能会以各种方式强制性地影响和渗透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要求深圳与它保持一致,如中央有审批,深圳也得有审批,内地有审批,深圳也得有审批。深圳的审批制度改革遇到的阻碍有些是深圳自身无法解决的,需要中国政府改革的整体推进。2004年5月,国务院决定国务院部门第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495项,加上前两批已取消和调整的项目,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按照合理与合法、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都进行了规范,对行政审批权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是我国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标志。这种宏观环境的改善,对深圳的行政审批制改革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三、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深圳市在中共十六大闭幕后不久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讨论会,议题是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经过酝酿,“行政三分制”方案逐渐浮出水面。深圳作为中央编制办选定的试点,“行政三分制”方案的提出,标志着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盲目追求政府机构的压缩和减少,而不重视优化组织结构,难以避免“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坚持一种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的设置思路,必然导致政府机构庞大。随着现代公共事务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政务综合管理成为政府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行政三分制可以说是对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

“行政三分制”主要借鉴香港和英联邦国家行政改革的经验,但在运作机制上也会引入美国、北欧等国家的一些经验,其主要内容是将行政管理职能分为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在相对分离的基础上,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行政三分制”方案的构想是在事务分析、职能分析的基础上,以大行业、大系统的方式设立决策部门,并就每个决策部门关联的业务设若干个执行局,决策权在决策局,执行权、审批权在执行局;决策局只管决策,而执行局则是单一的执行;单独设立监督部门,监察局、审计局地位相对独立,部门首长直接对市长负责。在方案的设计者看来,“行政三分制”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1)通过合理分解权力,实现权力的有效制约,使决策更民主、科学,执行更透明、公正,监督更有效、有力,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一部门、某一环节而导致失范的现象;(2)通过规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使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形成整体合力和制衡效应,防止权力滥用;(3)有助于解决公共管理的主体多元化问题,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4)有助于实现行政管理民主化、科学化,通过听证、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市民参与等行政参与新方式,广泛吸纳民意,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形成决策方案,从而大大地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行政三分制的实施,将使政府从“全知全能”转变为“有限责任”,从权威命令转变为科学决策,从人治管理转变为依法行政,从“传统部门利益型政府”转变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因而成为“今后20年政治改革的第一步”。

行政三分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深圳也在期冀凭此重塑“改革先锋”的光环。但在实践中,“行政三分”改革并没有坚持下去,原因是多重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缺乏内部的改革动力。被认为在深圳有“八分胜算”的“行政三分”改革,对利益的触动比以往任何一次改革都大,因而受到的阻力也比以往任何一次改革都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环环相扣的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但是政府会操纵不合他们利益的政策的实施过程,使之变形,甚至流产,对于政府体制改革而言尤其如此。“行政三分”主要涉及的是局级干部的权力和利益,所有机构重新设置,有些局将被取消,局长们面临整体“洗牌”的问题。逻辑严谨,措辞铿锵的改革方案面临着来自政府内部的改革阻力,高层达成共识的改革意愿并没有使政府内部的消极者执行这些方案。2004年3月《深圳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出台,经过多次修改的试点方案与舆论所期待的将行政体制中的决策、执行、监督三者分离的设计相比,已发生了很多实质性的变化。“行政三分”的失败并不能否定其合理性,中共中央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或许是对深圳当年改革意义的最好评价。

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法治意味着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标明“自尊自主的人文生活、理性规范的社会合作、亲和可敬的司法正义以及有效节制的政府权力”的理念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诉求。深圳获得立法权之后,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政府,在经济立法、社会立法和行政立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法治与市场经济良性互动,特区法治程度不断提高,是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将公共管理和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既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衡量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在向法治国家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最大的障碍始终是法律的权威难以建立,中国传统政府人治色彩浓厚,习惯将政策和命令放在高于法律的位置上,法治的基础薄弱。

深圳在依法行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完善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2000年10月,深圳市政府《深圳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决定自2001年起,对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各区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审查、统一要求、统一公布的“三统一原则”,凡不按“三统一原则”指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具有执行效力”;(2)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进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精简了执法队伍,解决了执法主

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篇4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国家发展改革委不断完善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着力推进牵头的各项改革任务,着力提高改革方案质量,着力抓紧已出台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各方面改革呈现纵深推进、成效益显的良好态势,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以提高质量保证进度为重点,全力推进年度改革方案制定出台。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牵头的年度改革任务有26项,重点任务有:《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健全国家储备制度的若干意见》《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抓进度与保质量并重,全面完成26项任务方案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履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协调职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并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部署的10个方面50项重点改革任务、细化的237项改革举措年度工作基本完成,要求2016年年内出台改革方案的均已出台或上报,已出台方案、需要抓好落实和持续深化的也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和成效。

二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重点,持之以恒推动改革举措精准落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近年来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推动各项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放管服”改革方面,制定并印发实施《2016年全委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方案》,进一步减少审批,初步建成2张清单4个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管理和服务。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出台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颁布实施投资管理领域第一部行政法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第三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报请国务院印发实施《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实施方案》。价格改革方面,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电力、成品油、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新成效,医疗服务、铁路客运等服务价格改革也取得重要进展。重点行业改革方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国务院印发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等重要改革方案,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精准落地。对外开放方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等重点改革,加快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设立统一规范的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重大制度取得突破,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稳步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此外,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发展、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三是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稳预期增信心为重点,主动作为推进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基础性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改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夯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四是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重点,积极推进各类改革试点。充分利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平台,统筹规范推进各类改革试点,为地方和基层改革创新搭建平台。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验,指导推动各试验区紧扣改革主题、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改革质量、强化制度供给,率先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在专项改革试点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试点示范等,都取得了重要成效。

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篇5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学是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原理与思想,仅依靠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灵活应用相应的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题中之义。随着营销理论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学课程体系也应随之进行改革。

二、目前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建设落后。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教材,知识老化,案例陈旧,大大限制了学生对于管理学前沿知识的学习。

2.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节。传统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长期被安排为理论授课,大部分教师本身缺乏营销实践能力,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僵化,容易陷入填鸭式的满堂灌。另外,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课程指导。

3.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市场营销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多采用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进行,主要还是依靠期末卷面成绩。而这种考核方式容易让学生和教师偏离课程培养能力的导向,一味追求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不能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4.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有些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上一部分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很普遍。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师资培训,不断充实新的营销理论和前沿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注重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交流研讨会,汲取同行优点。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企业营销管理,积累实践经验,摆脱“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

2.强化案例教学法。传统的理论讲授不利于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应利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实践证明,运用案例进行市场营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于营造师生交融的营销教学氛围,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收集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能力。教师应注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盲目选择大量经典案例,不能割裂营销理论与案例的内在联系,不能做简单的归纳总结,而要深刻剖析案例。课后还应督促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分析报告成绩也可以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依据。

3.推广情境模拟教学法。开展“情境模拟”教学,应围绕某一实际问题,收集素材,编写案例,让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扮演案例中的角色,使学生在表演中领悟相关原理和程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情境模拟教学法首先要选择好案例,难度和复杂程度适宜才有利于学生分析思考。其次,要设计合理的角色数量和角色说明,让学生充分讨论如何扮演角色、洞察问题、深入思考。实施阶段要尽可能营造逼真的情境氛围。在小组总结后,教师要做出总结和评价,尤其要做好问题引导工作。

4.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践锻炼。加强实践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企业市场营销的真实流程。如学校采用与上市公司合作,实行企业导师制,企业导师进行相应课程的讲授,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中切身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同时,还应当选择一批行业内优秀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也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实惠,只有学校与企业互利互惠,才能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5.改革和完善考核方式。要改变当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应该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力求全面准确地做好评价工作,要求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纳入平时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表现的成绩。同时要降低期末试卷中记忆类型试题的比重,增加案例分析题。引导学生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汲取又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培养要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要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任重道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建立健全体制的基础上,加强改进教学措施,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裴中阳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篇6

但是,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矛盾日益显现,相当多的实际问题羁拌着改革的进程。在此,笔者就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作一点粗浅探讨。

一、新的征管模式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

对照国家税务总局“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税收征管模式要求,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现行征管运行机制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纳税申报管理上的问题

建立纳税人“自核自缴”的申报制度是新的征管运行机制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深化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纳税申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纳税申报质量不高。由于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业务技能方面有一定差异,出现了纳税申报不真实的问题,突出反映在零申报、负申报现象增多等;二是内部纳税申报制度不尽完善,手续繁杂,环节较多,对纳税人监控不力。

(二)税务稽查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新的征管模式赋予税务稽查十分重要的职能,并强调了其“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在实际运做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稽查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一是稽查力量相对不足,财力投入较少,稽查手段和装备有待改善。二是实际工作中“重征收、轻稽查”的观念仍然存在,税务稽查的职能不够明确。只重视了税务稽查对纳税行为的监督检查职能,而忽视了其对执法行为监督制约和对行政行为监督检查的职能。三是税务稽查操作规范还不尽完善,稽查工作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目前按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实施税务稽查,在实际操作中还不够规范,某些环节(如稽查选案)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各环节的有序衔接制度要进一步健全,选案的随意性,检查的不规范性,审理依据的不确切性,执行的不彻底性等问题还比较普遍,影响了稽查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计算机开发应用上的问题

新的征管模式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即税收收征管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的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征管,计算机的开发应用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从当前情况看,税务部门在计算机开发应用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计算机的配置与征管过程全方位的应用滞后。计算机的开发应用难以满足管事制实施后征管工作的要求,硬件的投入与软件的开发反差较大,成为深化征管改革的瓶颈。二是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应用效率不高。只注重了计算机的核算功能,计算机对征收管理全过程实施监控的功能没有体现。另外,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税收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的作用也没有发挥,技术浪费较大。三是内部计算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较低,部分干部的计算机水平较差,也制约了税收征管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四)为纳税人服务上存在的问题

深化征管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全方位的为纳税人服务体系。要使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离不开良好的税收专业服务。但目前,这一服务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一是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双方平等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税务干部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二是税收宣传手段单一,社会效果不明显,需要探索更加符合纳税人需求的、更有效的税收宣传途径和办法。三是管事制实施后,纳税人办税环节多、手续繁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税务部门内部各项办税程序、操作规程要进一步简化、规范、完善,真正把“文明办税,优质服务”的落脚点体现在方便纳税人、服务纳税人上。

(五)征管基础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税收征管是深化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工作,但目前征管基础管理仍相对簿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源控管上缺乏有效手段,管事制实施后,由于缺少了专管员,信息来源途径、税源变动情况、经济税源调查、重点税源户管理、漏管户的监控等问题成为管理上的难点。二是内部各项征管制度、征管程序和操作规程还不尽完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协调还不够紧密合拍。如部分岗位出现人少事多的现象,影响了征管效率与质量。三是征管资料管理不够规范、实用。近年来,在征管资料的建立与完善方面,各级税务部门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广了档案化管理,档案资料从账、表、单、册越来越齐全,程序、系统也越来越繁杂,但实际工作中资料的利用率却很低,实用性也不强,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使纳税人应接不暇,这与“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简化和减轻手工劳作、寓服务于征管的目的相悖。

二、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征管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关键要在“转变观念,优化要素,强化职能,夯实基础,搞好配套”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求取得新的突破。

(一)转变观念,深化对征管改革的认识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深化征管改革的前提。从当前情况看,要突出强化以下四种观念:一是要强化改革观念。充分认识深化征管改革对提高税收管理水平、防止税款流失、堵塞税收漏洞、增加税收收入的重要作用,消除对深化征管改革的等待观望思想、畏难发愁情绪,进一步提高推进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强化依法治税观念。改变传统的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按新的征管模式履行职责,按章办事,依法征收,体现执法公正。三是要强化服务观念。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深化纳税人对征管改革的理解,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的配合的支持。四是要强化全局观念。自觉服从、服务于改革。

(二)优化要素,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优化征管要素,即优化纳税主体、征收主体和服务主体,其实质就是健全税收服务体系,为征管改革的全面深化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一是积极改进税收宣传的途径和办法,优化纳税主体。建立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除设立办税服务场所外,还要建立税法公告制度,确保纳税人及时、准确地了解税收信息。因此当前加强和改进税收宣传,关键要健全和延伸税收公告制度,为纳税人提供现行有效的税法信息、纳税指南,对政策法规的变动、变更及时公告,促进纳税意识的提高。可采取在办税服务厅设立“税法咨询窗口”、开通公开咨询电话、建立定期信息会制度等形式,传达辅导税收政策,以畅通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引导纳税人如实申报纳税。二是深化“文明办税,优质服务”活动,优化征税主体,明确服务主体。税务部门征税的对象是纳税人,服务对象也是纳税人。要在强化税务人员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的同时,重点简化办税手续、环节,建立科学、规范的办税程序,养成文明、热情的办税行为,营造良好有序的办税环境。通过快捷、准确、规范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税务事宜办理等服务工作,加深征纳之间的业务交流和情感交流,增强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另一方面,要适应改革需要,下大力气提高税务干部素质,突出稽核查帐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税收会计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强化职能,确保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税收聚财职能和监控能力,确保国家财政收入。衡量征管改革的成败得失,也主要以能否有效地组织税收收入为标准。因此要以新的征管模式为依托,不断强化税收聚财职能,确保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

1、巩固和完善纳税申报管理机制,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一是要完善纳税申报管理制度。简化申报手续,建立科学、简便的申报程序。归并统一申报表格式,设计简便易行、填写方便的申报表,方便纳税人。二是对外强化申报制约机制。试行分类管理的申报管理办法,把纳税人按申报情况分为a、B、C三类,与日常税务稽查工作相结合,对财务制度不健全、纳税申报不正常的纳税人,加强日常检查,加大处罚力度,促其尽快走上正轨。同时,强化“以票管税”,对不能按期申报的纳税人严格发票使用控管。三是提高申报准确性。加强对零申报、负申报等异常申报现象的稽查,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堵塞税收流失漏洞,四是积极推行电话申报、邮寄申报、远程电子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手段,方便纳税人,提高申报质量和效率。

2、建立严密科学的税务稽查体系,突出稽查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税务稽查是组织收入的重要保证,也是建立新的征管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根据“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健全稽查工作制度,规范稽查行为,提高稽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坚持分类稽查制度,提高稽查的针对性。按重点稽查、日常稽查(调帐稽查和实地稽查)、专案稽查等方式实施税务稽查,加大申报稽核力度,增加调帐稽查的比例。三是科学地考核稽查工作,提高稽查工作成效。在考核查补收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指标的考核,如人机选案的准确率、重大税收违法行为的立案率、案件审理的规范率、税收违法行为处理的准确率、重大案件结案率等等,促进稽查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继续充实稽查力量,改善稽查手段。充实稽查人员,并在财力上向税务稽查作必要的倾斜,尽快实现以计算机手段为基础,以快速便捷的交通、通信手段为支撑的税务稽查手段的现代化。

3、适应征管改革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的税收计划管理办法。在税收计划的编制中,应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例,逐步淡化计划,使组织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力求改变以往那种基数加增长比例、按支出来定计划的做法,使税收计划管理更趋科学合理。

(四)夯实基础,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效率

夯实征管基础工作,是提高征管质量的基础,也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1、以强化监控为重点,尽快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征管体系。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是深化改革的先行条件。在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上,要坚持做到正确处理硬件投资与软件开发以及开发与使用的关系。一是要根据新机制的要求,加强计算机软件开发,确保统一、共享、正确的税收征管软件的正常运作。二是要突出监控重点,积极运用计算机对税收管理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真正体现计算机网络在新的征管运行机制中的依托作用,把计算机全方位应用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发票管理、会统核算、数据分析、税务稽查、税政管理、综合查询等税收征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并依托计算机对其进行全程监控管理,体现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实效。三是要健全计算机软、硬件管理制度,加快实现计算机联网和信息共享,提高计算机综合利用效率。

2、加强征管基础管理。内部进一步健全各项征管制度,规范征、管、查业务流程、工作程序和衔接、协调制度,提高征管各环节的整体效能,形成以效率为中心,网络为依托,稽查为重点,各环节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促进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对外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和制度,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加强对漏管户和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有效地控管税源。

3、规范征管资料管理,提高征管资料的利用效率。当前要在征管资料档案化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把工作转移到对档案资料的简化、规范、提高利用效率上,可按照“按岗收集,按类整理,按期归档”的原则,以计算机管理为主,部分手工为辅,减轻手工劳作,提高工作效率。

(五)搞好配套,为深化征管改革提供保障

适应新的征管模式的要求,要继续深化两项配套改革:

1、深化机构改革,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征管机构体系。以“精简、效能”为原则,调整和理顺机构。要按照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政策法规四个系列科学设置机构、岗位。在此基础上,健全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制度,明确职责,严格执行管理程序,使征收管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篇7

但是,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矛盾日益显现,相当多的实际问题羁拌着改革的进程。在此,笔者就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作一点粗浅探讨。

一、新的征管模式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

对照国家税务总局“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税收征管模式要求,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现行征管运行机制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纳税申报管理上的问题

建立纳税人“自核自缴”的申报制度是新的征管运行机制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深化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纳税申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纳税申报质量不高。

论文百事通由于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以及业务技能方面有一定差异,出现了纳税申报不真实的问题,突出反映在零申报、负申报现象增多等;二是内部纳税申报制度不尽完善,手续繁杂,环节较多,对纳税人监控不力。

(二)税务稽查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新的征管模式赋予税务稽查十分重要的职能,并强调了其“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在实际运做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稽查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一是稽查力量相对不足,财力投入较少,稽查手段和装备有待改善。二是实际工作中“重征收、轻稽查”的观念仍然存在,税务稽查的职能不够明确。只重视了税务稽查对纳税行为的监督检查职能,而忽视了其对执法行为监督制约和对行政行为监督检查的职能。三是税务稽查操作规范还不尽完善,稽查工作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目前按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实施税务稽查,在实际操作中还不够规范,某些环节(如稽查选案)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各环节的有序衔接制度要进一步健全,选案的随意性,检查的不规范性,审理依据的不确切性,执行的不彻底性等问题还比较普遍,影响了稽查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计算机开发应用上的问题

新的征管模式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即税收收征管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的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征管,计算机的开发应用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从当前情况看,税务部门在计算机开发应用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计算机的配置与征管过程全方位的应用滞后。计算机的开发应用难以满足管事制实施后征管工作的要求,硬件的投入与软件的开发反差较大,成为深化征管改革的瓶颈。二是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应用效率不高。只注重了计算机的核算功能,计算机对征收管理全过程实施监控的功能没有体现。另外,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税收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的作用也没有发挥,技术浪费较大。三是内部计算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较低,部分干部的计算机水平较差,也制约了税收征管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四)为纳税人服务上存在的问题

深化征管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全方位的为纳税人服务体系。要使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离不开良好的税收专业服务。但目前,这一服务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一是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双方平等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税务干部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二是税收宣传手段单一,社会效果不明显,需要探索更加符合纳税人需求的、更有效的税收宣传途径和办法。三是管事制实施后,纳税人办税环节多、手续繁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税务部门内部各项办税程序、操作规程要进一步简化、规范、完善,真正把“文明办税,优质服务”的落脚点体现在方便纳税人、服务纳税人上。

(五)征管基础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税收征管是深化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工作,但目前征管基础管理仍相对簿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源控管上缺乏有效手段,管事制实施后,由于缺少了专管员,信息来源途径、税源变动情况、经济税源调查、重点税源户管理、漏管户的监控等问题成为管理上的难点。二是内部各项征管制度、征管程序和操作规程还不尽完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协调还不够紧密合拍。如部分岗位出现人少事多的现象,影响了征管效率与质量。三是征管资料管理不够规范、实用。近年来,在征管资料的建立与完善方面,各级税务部门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广了档案化管理,档案资料从账、表、单、册越来越齐全,程序、系统也越来越繁杂,但实际工作中资料的利用率却很低,实用性也不强,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使纳税人应接不暇,这与“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简化和减轻手工劳作、寓服务于征管的目的相悖。

二、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征管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关键要在“转变观念,优化要素,强化职能,夯实基础,搞好配套”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求取得新的突破。

(一)转变观念,深化对征管改革的认识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深化征管改革的前提。从当前情况看,要突出强化以下四种观念:一是要强化改革观念。充分认识深化征管改革对提高税收管理水平、防止税款流失、堵塞税收漏洞、增加税收收入的重要作用,消除对深化征管改革的等待观望思想、畏难发愁情绪,进一步提高推进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强化依法治税观念。改变传统的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按新的征管模式履行职责,按章办事,依法征收,体现执法公正。三是要强化服务观念。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深化纳税人对征管改革的理解,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的配合的支持。四是要强化全局观念。自觉服从、服务于改革。

(二)优化要素,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优化征管要素,即优化纳税主体、征收主体和服务主体,其实质就是健全税收服务体系,为征管改革的全面深化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一是积极改进税收宣传的途径和办法,优化纳税主体。建立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除设立办税服务场所外,还要建立税法公告制度,确保纳税人及时、准确地了解税收信息。因此当前加强和改进税收宣传,关键要健全和延伸税收公告制度,为纳税人提供现行有效的税法信息、纳税指南,对政策法规的变动、变更及时公告,促进纳税意识的提高。可采取在办税服务厅设立“税法咨询窗口”、开通公开咨询电话、建立定期信息会制度等形式,传达辅导税收政策,以畅通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引导纳税人如实申报纳税。二是深化“文明办税,优质服务”活动,优化征税主体,明确服务主体。税务部门征税的对象是纳税人,服务对象也是纳税人。要在强化税务人员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的同时,重点简化办税手续、环节,建立科学、规范的办税程序,养成文明、热情的办税行为,营造良好有序的办税环境。通过快捷、准确、规范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税务事宜办理等服务工作,加深征纳之间的业务交流和情感交流,增强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另一方面,要适应改革需要,下大力气提高税务干部素质,突出稽核查帐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税收会计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强化职能,确保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税收聚财职能和监控能力,确保国家财政收入。衡量征管改革的成败得失,也主要以能否有效地组织税收收入为标准。因此要以新的征管模式为依托,不断强化税收聚财职能,确保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

1、巩固和完善纳税申报管理机制,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一是要完善纳税申报管理制度。简化申报手续,建立科学、简便的申报程序。归并统一申报表格式,设计简便易行、填写方便的申报表,方便纳税人。二是对外强化申报制约机制。试行分类管理的申报管理办法,把纳税人按申报情况分为a、B、C三类,与日常税务稽查工作相结合,对财务制度不健全、纳税申报不正常的纳税人,加强日常检查,加大处罚力度,促其尽快走上正轨。同时,强化“以票管税”,对不能按期申报的纳税人严格发票使用控管。三是提高申报准确性。加强对零申报、负申报等异常申报现象的稽查,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堵塞税收流失漏洞,四是积极推行电话申报、邮寄申报、远程电子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手段,方便纳税人,提高申报质量和效率。

2、建立严密科学的税务稽查体系,突出稽查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税务稽查是组织收入的重要保证,也是建立新的征管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根据“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健全稽查工作制度,规范稽查行为,提高稽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坚持分类稽查制度,提高稽查的针对性。按重点稽查、日常稽查(调帐稽查和实地稽查)、专案稽查等方式实施税务稽查,加大申报稽核力度,增加调帐稽查的比例。三是科学地考核稽查工作,提高稽查工作成效。在考核查补收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指标的考核,如人机选案的准确率、重大税收违法行为的立案率、案件审理的规范率、税收违法行为处理的准确率、重大案件结案率等等,促进稽查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继续充实稽查力量,改善稽查手段。充实稽查人员,并在财力上向税务稽查作必要的倾斜,尽快实现以计算机手段为基础,以快速便捷的交通、通信手段为支撑的税务稽查手段的现代化。

3、适应征管改革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的税收计划管理办法。在税收计划的编制中,应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例,逐步淡化计划,使组织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力求改变以往那种基数加增长比例、按支出来定计划的做法,使税收计划管理更趋科学合理。

(四)夯实基础,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效率

夯实征管基础工作,是提高征管质量的基础,也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1、以强化监控为重点,尽快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征管体系。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是深化改革的先行条件。在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上,要坚持做到正确处理硬件投资与软件开发以及开发与使用的关系。一是要根据新机制的要求,加强计算机软件开发,确保统

一、共享、正确的税收征管软件的正常运作。二是要突出监控重点,积极运用计算机对税收管理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真正体现计算机网络在新的征管运行机制中的依托作用,把计算机全方位应用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发票管理、会统核算、数据分析、税务稽查、税政管理、综合查询等税收征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并依托计算机对其进行全程监控管理,体现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实效。三是要健全计算机软、硬件管理制度,加快实现计算机联网和信息共享,提高计算机综合利用效率。

2、加强征管基础管理。内部进一步健全各项征管制度,规范征、管、查业务流程、工作程序和衔接、协调制度,提高征管各环节的整体效能,形成以效率为中心,网络为依托,稽查为重点,各环节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促进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对外健全协税护税网络和制度,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加强对漏管户和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有效地控管税源。

3、规范征管资料管理,提高征管资料的利用效率。当前要在征管资料档案化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把工作转移到对档案资料的简化、规范、提高利用效率上,可按照“按岗收集,按类整理,按期归档”的原则,以计算机管理为主,部分手工为辅,减轻手工劳作,提高工作效率。新晨

(五)搞好配套,为深化征管改革提供保障

适应新的征管模式的要求,要继续深化两项配套改革:

1、深化机构改革,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征管机构体系。以“精简、效能”为原则,调整和理顺机构。要按照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政策法规四个系列科学设置机构、岗位。在此基础上,健全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制度,明确职责,严格执行管理程序,使征收管理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篇8

今天,我们召开市中院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省委、市委和上级法院关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对市中院司法体制改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刚才,某同志宣读了市中院《司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法官遴选实施方案》,并对有关司改政策要求进行了解读,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以良好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司改中来。为扎实推进司改工作,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决统一思想行动

建立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4项改革,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按照中央关于重大改革事项先行试点的要求,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某地、海南、青海6个省市先行试点。省委已于10月10日召开了全省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全省已经全面推开了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年底完成。为顺利开展孝感两级法院司改工作,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一是中央对司法体制改革有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涉及司法改革的内容达26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某地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中央的这些决定和会议,应该说对司法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中央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应该说前所未有,所以说现在的司法体制改革不是改不改、迟改早改的问题,而是必须马上改,并且要按照上级的要求改好的问题。我们不能有观望态度和抵触情绪,要从全局的高度和现实的需要,深刻认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抓紧抓好司法体制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社会对司法体制改革有迫切愿望。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法治体系”的概念,司法的功能和价值再次被社会广泛关注,司法改革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比,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司法权的中央事权属性和判断权属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司法权运行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司法外部环境有待优化,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和妨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侵害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予以解决。

三是群众对司法体制改革有现实需要。随着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他们对司法救济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不仅要求司法公正,还要求司法高效;不仅要求案件的实体和程序公正,还期待司法过程的公开透明;不仅要求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还期待保护其他更广泛的权利;不仅要求法官清正廉洁,还期待法官更加和蔼亲民,等等。这些新要求、新期待,反映了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仍然存在,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问题的惩治预防机制尚不完善,这不仅影响了司法机关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损害了司法权威。因此,必须加大司法体制改革的力度,拓展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度,以司法的公正高效,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更新观念,坚决克服模糊认识

目前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可以说涉及广大干警的切身利益,大家也都很关注,期望值也很高,但可能自身愿望与现实情况有一定差距,我们必须要更新观念,克服各种模糊认识。

一是要清醒认识司法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提高待遇。作为司法体制改革四项内容,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建立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问题,这也是党组最难决策、大家最关心、与大家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一方面,司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法官遴选方案对进入法官员额的标准和条件都规定的非常具体,并明确采取考试加考核的方式遴选,并且是先入额,再定岗,这应该说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符合条件的都可以参加遴选,党组也鼓励符合条件的同志积极参加遴选。考试由全省统一组织,统一命题。考核由市中院党组组织,院党组一致意见是利用好近几年的绩效考核成绩单,这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确理性地看待法官员额。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过度期内,法官提高的待遇是以办案津贴的形式发放,也就是与法官办案的数量息息相关,并不是平均发放,所以不是简单的入额法官都提高待遇。审管办对近几年人均办案数进行了统计,年全市法院一线办案法官人,共审结案件件,平均每名法官年办案件,员额制后全市法院法官仅人,平均每名法官年办案件,增长比例达%,此外,考虑到院领导承担行政事务的因素,其办案数量少于普通法官,一线法官人均办案数可能达到件左右,审判工作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压力。年,市中院平均每名法官年办案件,实行法官员额后,一线办案法官数量还会减少,并且目前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上月1日实行的立案登记制带来的案件数量的增加,我们估算了一下,以后每名法官年办案至少在件以上,才能算是完成基本办案任务数,也只有完成基本办案任务数,才可能拿到基本的办案津贴。现在某地法检两家正在积极向市委争取政策,力争出台类似某地、某地的“两个愿意”、“五个一批”政策。中组部多次强调,禁止一次性解决干部职级待遇问题,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其他市直单位想通过解决职级待遇后退休的人员也不少,但市委组织部一直都没有同意。如果市委出台这二个政策,应该是对司法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和对法检干部的关心,也应该说为符合条件的同志提供了很好选择的机会,希望大家认真考虑,算好政治帐、经济帐和身体帐,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二是要清醒认识法官责任不是加重而是明显加重。司法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严格遵循司法规律,科学划分审判组织的职权范围,落实审判责任制,形成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督有序、配套齐全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做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从外部来看,大家更看重的也是如何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问题,而不是提高法官待遇。对于基层法院来说,可能是独任办案或合议庭办案,对于中院来说只能是合议庭办案,不管是哪种办案方式,在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范围大大减少和没有分管院长、庭长签字把关的前提下,承办法官要独立承担办案责任并对其终身负责,可以说法官除面临着巨大的办案压力外,还要承担社会舆论、当事人缠访以及被追责的巨大压力。从我们考察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有的基层法院法官在待遇提高不大的情况下,面对繁重的审判任务,他们明确表示不想进入法官员额。所以,我们要清醒认识司法体制改革后法官的责任是明显加重了,我们要做好评估预判工作,切实把改革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想深想透后再作决策。

三是要清醒认识法官员额实行的是动态管理。上级明确要求,要严格遴选标准和程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逐步增补,防止遴选中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确保政治原则强、业务素质高,办案经验丰富、能独立办案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内。首先来说,对进入法官员额的要求都非常高,市中院现有中央政法编制数个,实际在编人,具有审判职称人,如果按%计算,法官员额数为人,这就是说有人进入不了法官员额,所以符合遴选条件的人员也要做好选不上的思想准备。院党组也多次研究法官入额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一定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一把尺子量长短,在改革中要努力实现大多人对遴选标准的认同、对考试特别是考核公平公正的认同,最终实现对整个改革的认同。可以说改革前后人还是这些人,只是可能岗位发生变化,也正是要通过整合资源,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着力推动执法办案、队伍建设和各项管理再上新台阶。同时,对进入法官员额的,也不是真正进入了保险箱,要有忧患意识,可能对员额法官要求更严,标准更高,要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这既是办案津贴发放的依据,更是法官退出的依据,完不成基本任务数、出现错案或瑕疵案件达到一定的比例,都可能因考核不合格或被追责而退出法官员额。

三、明确目标,坚决完成改革任务

司法体制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必须以克难攻坚、时不我待的精神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今天之后的天左右时间里面,我们要完成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等工作,工作任务相当繁重,院党组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协作配合,按照上级要求稳步推进各项任务,绝不允许改革中出现差错甚至原则性、颠覆性错误。要坚持问题导向,高度关注改革当中发现的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及时妥善加以解决。全院干警要人人参与,不做改革的旁观者,争做改革的主人翁。院领导和各单位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在推进司改过程中要紧密对接改革各项部署要求,善于抓住关键的具体,一抓到底,坚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作态度,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看清主流、看准方向,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要亲自再动员再部署,亲自协调推动,亲自督促检查,要充分认清司法体制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把问题想得多一点,把困难想得多一点,把工作做得细一点,积极稳妥的推进好孝感法院司改工作。

二是要切实做好思想工作。完善司法责任制等4项改革,涉及全院每位干警切身利益的调整,能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关系到司改工作能否成功。只有把全院干警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委的决策上来,把每位干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司改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法官员额涉及到广大干警的切身利益,不同岗位、不同职级、不同年龄段的干警,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认识、理解、期望可能都不一样,很多具体问题改革铺开后还会不断涌现,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干警期望值、预期值与改革实际存在落差。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总体上大家对司法体制改革期望值都很高,大多数具有审判职称的人员都想竞争法官员额,最终可能个人愿望与现实形成较大的反差。在落实司法责任制方面,个别法官还可能估计不足。为此,党组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改革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超前预判,及时发现,稳妥加以解决,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推进改革的正能量和形成改革的最大公约数,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政治部要融合做好“漫灌式”与“滴灌式”思想政治工作,因势利导、因人施策地加强遴选员额法官、落实司法责任制等关键环节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干警正确看待改革、积极参与改革、自觉拥护改革,着重和保障干警的合理需求,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同时,全院干警也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要多从大局和改革实际情况出发考虑问题,正确面对自己的进退留转。

三是要切实落实上级要求。司法体制改革政策性、原则性和敏感性都很强,如何理解和把握上级政策非常重要,我想我们的总体原则是:对上级有明确要求的,我们要坚决执行;对上级有明确限制的,我们坚决不能突破;对上级允许自行研究的,我们要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确保改革稳妥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篇9

《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以食品营养学为主,让学生掌握原料选择、营养搭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在烹调过程中食物营养素的如何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而后一部分主要讲授食品卫生安全学的内容,从科学饮食角度研究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及预防措施,此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就自身教学工作体会对此门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式等做了初步探讨。

一、现阶段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

从选取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此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加以应用,而现行的教材虽然介绍了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但对宴会配餐及菜单设计方面的内容提及却很少,相关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教材花大篇幅讲解食品标准、用途、分类等,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日后的工作需要,学生学完后不知如何运用,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而教材中内容更新速度过慢,如我国已修订新的居民膳食指南,但有很多教材上所列出居民膳食指南仍是1999年版本。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是一门互动性极强的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应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但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遏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及发散性思维。

(三)考试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此门课程的考试方法大多数采用一次性闭卷考核方式,其考试内容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忽视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只重视考试成绩的高低。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涉猎范围很广,相关知识的支撑覆盖面大,如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营养学、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应用性,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课程改革的方法与实践

(一)优化改革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对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讲,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对营养学和食品安全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有接触过,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食品营养学的专业知识有一定难度,若是要求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加以修改、补充,优化教学方式。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如在讲授蛋白质相关知识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国人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奶粉事件、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讲到不同烹调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时,可以针对每一种烹调方法都给出一道这种方法做出的菜肴,请学生一起分析这种作法对菜肴有何影响,这样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学习和掌握所需要了解的知识点,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模式教学。但这种案例教学法不易在课堂上大量使用,以防顾此失彼,一堂课结束,学生的记忆点都在各个案例上,这也是不可取的。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如讲到食品安全问题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践教学时间深入学校食堂、超市、大型农贸市场等搜集案例,调查居民日常饮食习惯、膳食营养状况,这种实践案例采集的教学方式将一些枯燥的膳食指南、膳食宝塔内容深入浅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虽然课程考试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环节,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将总成绩构成要素重新分布,即总成绩=出勤成绩(20%)+两次作业成绩(20%)+课堂发言互动(20%)+期末考试成绩(40%)。这种方法已初步取得成功,改革了“期末一张卷定乾坤”的传统考核方法,建立了平时成绩、作业成绩、案例互动教学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共同支撑的开放式、整体全新化的评价体系。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是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及资料整理、搜集等能力进行考核。

全面深化改革考核方案篇10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

辽阳市委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从抓好顶层设计着手,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统筹推进改革。成立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6个改革专项小组和改革办,制定了工作制度,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分别制定工作规则,明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专项小组、改革办的职责任务,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系统合力。制定要点台账,有序推进改革。注重抓好改革工作的总体设计,以改革工作要点为抓手,实现改革有序推进。近两年来,共出台改革举措161项。加强督导检查,务求取得实效。根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年初制定的重点督察任务,市委改革办按照统一安排深入各专项小组和重点部门检查改革进展情况,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促进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重点改革

辽阳市委结合地方实际,围绕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及同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民生问题,直奔矛盾,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在重点难点问题改革上取得了新突破。

着力解决群众“办事难”。以成立市行政审批局为突破口,统筹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各方面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市行政审批局,实行“一个章管所有审批的事”,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居民办事。公布市政府各部门权责清单,并实现动态管理,去年以来先后两次调整行政职权和权责清单,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50项。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制定减少环节、破除垄断、切断利益关联、实行清单管理、规范收费、加强监管等6个方面措施,147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取消了84项。公布公共服务流程清单,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把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向纵深推进,让百姓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着力解决纳税人“办税难”。为解决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务“两头跑、多头找”的突出问题,辽阳市国地税局深度推进国地税融合工作,整合服务资源,共建办税服务厅,实行国地税联合办税,实现“进一个门,办两家事”。办税服务厅设置综合服务窗口,按照“一人双机双屏”配置,实行双系统操作,国地税业务通办,实现“找一个人,办两家事”。设立自助办税终端机,实行24小时自助办税,实现“没有人也办事”。结合纳税人实际需求,对《纳税服务》中257项涉税事项进行细化,梳理出纳税人主动办理项目70个,取消事前进户审查审批程序,实现办税大厅即时办结。制定了《共建办税服务厅管理暂行规定》《服务礼仪规范》《局长值班制度》等10项制度,明确规范了办税流程,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组建风险防控中心,形成了“前台优质服务、后台风险防控”的新模式,对办税活动进行实时监控,预判风险形成系数和危害程度,及时有效控制风险,消除隐患。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成立由市政府主导、市卫计委主办、市中心医院承办,86家医疗机构参加的辽阳市医疗联合体,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改革资源投入机制,加大基层急救分站建设力度,完善弓长岭、黄泥洼、铧子、佟二堡4个急救分站,在东部山区建设第5个急救分站,加大了甜水、河栏、八会等重点帮扶卫生院建设投入。实施患者就诊“一卡通”、全面推广数字化医院系统、完善各医院与医保新农合等平台对接和实行延时服务等4项措施。开展精准医疗扶贫,在全市24个乡镇298个行政村开展精准医疗核查工作,确定精准医疗扶贫对象4887人。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和贫困农民农合救助基金,对农村贫困户患者实行特别救助。

着力解决“上好学校难”问题。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补齐幼儿教育需求“短板”。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工程、优质幼儿园连锁发展工程、幼儿园园长和保育员持证上岗培训工程、学前资助工程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园所总体质量。创新幼儿园发展模式,推进连锁发展,在市实验幼儿园、弓长岭区中心幼儿园开展“幼儿园连锁发展”试点。促进区域均衡,稳步推进协作化办学。建立了师范附小、一中、二中、九中、十二中、示范性高中6个教育协作团队,出台《辽阳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辽阳市中小学协作化办学视导制度》《辽阳市基础教育协作化办学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辽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实施方案》4项制度,全面开展协作团队试点工作。

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各领域改革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1+n”方案体系,开展了厂办大集体清产核资和审计工作。设立了市级“科技创新券”,建立辽阳市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库,收录项目175项。全市整体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55万亩,总计达84.15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总面积的42.3%。建立了农品购电商交易平台,160余家专业合作社和农事企业入驻。

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果。编制了市人大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出台《辽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辽阳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专家顾问工作规则》。制订并实施2016年重点协商和重点视察计划,安排20项协商视察工作。推进统战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创新,成立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大统战”格局。《辽阳市拟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制定程序规定》列入市政府年度立法计划。

文化体制改革开创新领域。出台《中共辽阳市委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构建了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体系,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全市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和市委党校主体班常态化教学内容。《辽阳日报》和辽阳新闻网全面开通了手机微信平台、微信公共平台。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试行办法》《艺术生产创作资金扶持试行办法》。启动了一卡通社区图书馆建设工程,创新了河东大剧院、辽阳市健身大厦运营管理模式。

社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市中级法院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全面推进网上平台建设,全市两级公、检、法机关实现视频接访。严格落实依法终结制度,建立终结移交机制,上报终结案件9件,14件剥离责任主体实现移交。全面推进司法公开,出台了推进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开通市、县、乡三级台式终端497个,录入信息30余万条。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实行周调度制度,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0728件,化解10409件,在矛盾纠纷多发的行业领域实现了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全覆盖。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公共视频监控系统互联互通、联网应用。创新群防群治工作模式,组建辽阳市平安志愿者协会,开通“辽阳综治”微信公共账号,推进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工作。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年”活动,全市已划分基础网格415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