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交通运输概论十篇交通运输概论十篇

交通运输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7:38

交通运输概论篇1

关键词: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国家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与环境的负外部性矛盾十分突出,成为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为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全面落实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部2013年5月22日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之后,交通运输部决定开展“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期绿色循环低碳示范项目评选活动。江苏、浙江、广东、河南、上海、南京、无锡等省、市各级政府迅速响应,制定和实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试点实施方案,绿色循环低碳成为当前交通运输业广为接受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向。但是,行业内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概念还缺乏系统、深入解读,乃至存在诸多认识误区。科学界定和理解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对于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十分重要,也是其重要前提。

一、概念背景考察

交通运输属于一种经济形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实际包含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的三个概念内涵,它们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别是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对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的反思,引发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变革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旋律,在上面的经济学领域产生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概念,从而也派生出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概念。这六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体现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对发展理念新的思考最早起源于英国,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在他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揭示出生态系统破坏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该理论明确以循环式经济代替过去单程式线性经济理,因此,鲍尔丁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最早提倡者。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出版《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2003年2月24日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被国际社会广泛共同关注,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得到84国签署,到2009年月,发展得到183个国家签署(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这些理念、思想、理论与方法传入我国后,国内学者出现大量讨论这些议题的研究文献,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展开。属于中观层面的交通运输亦出台一系列政策,如交通运输部相继出台了《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建设节约型交通指导意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指导性意见或规划。

二、概念的基本内涵

从整个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利益出发,用科学的、伦理的、注重生态的方式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并进行进一步公平合理的分配。这是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的定义。借鉴此意,绿色交通运输就是指出于保护环境和减小能耗的目的,通过各种节能减排等环保手段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改善、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严重交通运输发展状态。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低三高”,即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高循环、高碳汇和高效率。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循环经济”一词作出如下定义: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由此可推断,循环交通运输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消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循环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是一低两再一高,即低消耗、再循环、再利用和高效益,其根本内涵是交通运输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重要的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交通运输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方面中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更能够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并且还能维持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上升趋势。这一关于低碳经济的界定来源于2009年出版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由此可见,低碳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领域的碳生产力和人文水平综合可持续发展并都达到一种高层次经济状态,其本质在于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排放量又实现高规模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发展。低碳交通运输概念突出的是要降低碳排放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其本质是提高交通运输能源的利用效率、创新建立交通运输清洁能源结构,关键是观念转变、技术、制度的创新。

交通运输概论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民族的语言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从而反映价值现在概念整合理论中对语言的诠释。 

   1、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认知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并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概念整合的认知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说话人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另一个是写作所构建的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享一个框架结构,即两个思想家的不同观点、表达方式、表达语言等。然后把1、2两个心理空间的元素在第三个输入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对接,最后把相互对应的元素有选择地输入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合成,具体合成大体要通过三种方式运作:配置、匹配和发展。配置是把每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包括来自输入空间的各信息元素的“融合”。匹配是将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背景和知识相互配合。输入空间的结构一经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建立联系就会产生新的概念,使话语(文章)得到解释。 

   2、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语言现象的解释及广泛运用 

   语言学家胡文仲指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因此,研究语言不能脱离价值观。通过概念整合对英汉词语的比较,可以我出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所在,从而进一步挖掘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共同性与民族性。 

   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通过四个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认知运作,能充分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不同,对语言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因此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二种不同的语言现象的解释,从而可以更明确地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之处。下面我们以英汉死亡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为例,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理解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解释过程,从而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点。 

   3、中西方相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对于英语死亡委婉语“paassedaway”以及汉语死亡委婉语“去了”有着相同的意义,请看例句,“这个老人昨晚去了。”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立刻就会明白其意“这个老人昨晚已经死了”。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可以解释人们理解这句话的认知过程。输入空间1中,是有关“人死”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出生,长大,死亡,不可能复活”等元素。输入空间2,是“旅行”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启程、路程、目的地、不再回来”等元素。类属空间中的结构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以及向合成空间选择性投射的可能性,其内容包括了“开始、过程、目的地、结果”等元素。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组合”的认知过程得到一些新型的对应关系,这些新型的对应关系是两个输入空间里所没有的。“人死”和“旅行”的认知域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帮助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层创逻辑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扩展。因此,“人死亡”结果同样在“人启程”的结果之间起作用。

   4、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4.1例如:天崩vs.HittheRocks(撞暗礁) 

   (1)天崩 

   同样,在此有二个不同的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一个帝王死了)和输入空间2(天塌了,天崩了)。输入空间1包含的元素有:“帝王”、“至高无尚的权利”、“死亡”、“统治国家的灾难”等。输入空间2包括“天”、“主宰万物的权利”、“崩塌”、“人类的灾难”等元素。类属空间包含了施为者(帝王,天)、主体特征(皇权、主宰万物的权利)、行为(死亡、崩塌)、行为的后果(统治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等实体。这些由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元素决定了两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 

   合成空间的元素:帝王死亡的后果=天崩的后果。其中新型的对应关系包括:“帝王”和“天”相对应,“至高无尚的权利”和“主宰万物的权利”相对应,“死亡”和“崩塌”相对应,“统治国家的灾难”和“人类的灾难”相对应。这就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组合。元素“帝王”和“天”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完成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扩展最后一步:“天崩意指帝王死亡”。这种意义的解读就在合成空间里产生了。该委婉语暗指帝王的死亡犹如国家的灾难。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即封建等级制度下重身份的价值观。中国人历史上一直很重视人们的社会等级身份。儒家的“礼”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秩序,其核心是严格的等级制,早在周代,便把人分为“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2)HittheRocks(撞暗礁) 

   在四个心理空间中,类属空间中的结构是“施为者、行动、后果”。输入空间1是有关人的认知域,其中包括的元索有“人、难以预料的灾难、死亡”,输入空间2是有关航海的认知域,其中包括“船、撞暗礁、沉入海底”。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一一对应,比如:“人”对应“船”,“难以预料的灾难”对应“撞暗礁”,“死亡”对应“沉入海底”。这就完成了整合过程的第一步:组合。关于“船撞暗礁”以及“的背景知识,连同新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扩展中构建了新的意义:船撞暗礁后消失=人遇到灾难后死亡。 

   西方人的价值观强调人人平等,公民享有最高权威,平等的商业社会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英语“死亡”委婉语中有许多源自各种职业的术语,这些词语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英语国家的行业文化。比如,本例句中源自航海用语的一些“死亡”用语,如hittherock,launchintoeternity,undersailingorders,slipone’sropes/cable等。源自通讯领域的“死亡”代用语,如becutoff,ringoff/out等。来自金融和会计界的“死亡”代用语有paythedebtofnature,payone’slastdebt,closeup/setone’saccounts,cancelone’saccounts等。戏剧界和电影界也产生了不少“死亡”代用语,如blackout,switchoutthelights,dropthecurtain,bowoff/out,fadeout,fold(up)thefinalcurtain,thecurtaincall等。 

交通运输概论篇3

论文关键词:概念整合对偶语意完形性

论文摘要:语意的完形性是对偶句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对偶句式上下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互为补充,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对偶句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认为对偶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

一、引言

对偶,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从先秦古文到汉代骈赋,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对联,大量精致典范的对偶句贯穿于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对偶句形式上整齐划一,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语义相对、韵律相衬,总体上给人一种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形式美感。与形式美同样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前后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前后配合表达出一个整体的意义,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广阔的图景。许多学者已经在对偶的表达形式、表达效果和形成原因等方面做了有价值的探讨,但从认知角度对对偶的在线意义构建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探讨对偶诗词在线意义构建中所包含的心理过程,并从认知角度解释对偶语意的完形性。

二、对偶形式的独立性与语意的完形性

对偶的完形性,指的是对偶句在语意表达方面的整体性效果。清代贺贻孙《诗筏》中说道:“诗律对偶,圆如连珠,浑如合璧。连珠互映,自然走盘,合璧双关,一色无痕”。“合璧双关”指的是形式,可以通过字数、声律、词语的对立、对称和重复完成;而“一色无痕”指的则是内容,是说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虽由两句组成,意义却是浑然一体,体现出“两”与“一”的关系: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是“两”,由两个句子组成的对偶却是“一”。对偶句式中的两个句子不是孤立的、自足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交引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从而传达出跃然于纸面之上的更为广阔的意蕴。如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两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写月色迷蒙中的梅花,下句作为背景映衬梅之“影”与“香”。诗人精心选用了“疏、横斜、清浅、暗、浮动、黄昏”等词语勾勒出四种物象:梅之“影”,梅之“香”,梅下“水”,梅上“月”。这些词语如果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妙处,但是把这些寻常的词组合到一起却构成了一个谐和圆融、无懈可击的完美意境:梅花稀疏的枝影横横斜斜地映在清浅的水面上,阵阵清香,丝丝缕缕地在朦胧的月色中飘荡。上下两句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雅致的溪边月下梅花图。对偶句这种外部形式的整齐相对、内部语意的浑然一体,使得对偶两句相合无间、“一色无痕”。

有的学者,如祝克懿用“耦合”来指称对偶上下旬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这种语意的完整性。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的理论框架,把这种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叫做“整合”。本文认为,对偶句式语意完形性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在对这一过程做具体分析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概念整合理论。

三、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从美国加州大学Fauconnier教授于1994年在ConceptualprojectionandmiddleSpaces一文中正式提出概念整合理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的理论架构日趋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今日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Fauconnier,turner,Coulson和Sweetser等。

从本质上讲,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在线意义构建的一种理论,旨在探索人类进行信息加工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该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操作能力。这种认知操作能力在人们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整合是在包含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网络中进行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唤起的对人、事物或事件的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知识框架,以概念小包的形式存储于工作记忆之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成分或结构在类比、一致和转喻等各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跨空间映射。这些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又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构成了类属空间。同时,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又被选择性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复合空间中去。在复合空间中,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种认知操作产生突生结构(emergentstructure)。组合操作把来自不同输入空间的成分组合到一起,并建立起一些原本两个输入空间中都不存在的新关系。通过完善,又叫做模式完善(patterncompletion),与这些组合成分有关的概念框架或背景知识被激活并引入到复合空间中。扩展是指根据复合空间概念内容自身的逻辑对其进行运演(runningtheblend)。突生结构的产生是概念整合过程中最鲜明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概念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复合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产生的推论等突生结构又可以被逆向投射到输入空间中去,引起对输入空间概念内容的修正。在这一过程中,意义并不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而是产生于四个空间的动态运动过程之中。

Fouconnier&turner[s]用一个谜语来说明概念整合在思维和语言中的作用。

aBuddhistmonkbeginsatdawnonedaywalkingupamountain,reachesthetopatsunset.meditatesatthetopforsoveraldaysuntilonedawnwhenhebeginst0walkbacktothefootofthemountain、whichhereachesatsunset.makingnoassumptionsabouthisstartingorstoppingorabouthispaceduringthetrips.provethatthereisaplaceonthepathwhichheoccupiesatthesamehourofthedayonthetwoseparatejourneys.(一僧某日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在山顶冥思数日后,某日迎着朝霞原路返回,日落之时到达山脚。如果不考虑途中的走走停停及步伐的快慢,请证明路上存在这样一个点,该僧上下山在此点处于一天当中的同一时间。)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这段话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①中,一位僧人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输入空间②中,这位僧人在山顶小住几日后,某日清晨沿原路返回。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成分,如山坡、僧人、时间等联系起来。类属空间中包括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移动的人、位置、路径和时间等等。输入空间①和②中的成分被选择性的投射到复合空间中去。有的成分,如山坡、时间等被融合(fused),有的成分依然以独立的形式显现。通过对输入空间成分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复合空间中出现了“两人相向运动”这一突生结构。常识告诉我们,两个人相向运动必会在某时某刻相遇于一点。因为复合空间和输入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两人的相遇点可以被逆向投射回输入空间①和②中,问题得以解决。

上面例子中的概念整合现象较为明显,实际上,大多数概念整合操作是不被人感知的,是一种“幕后认知”。此外,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的认知能力,概念整合也大量体现在其它非语言领域,如数学、艺术和宗教中,是多种认知产物背后的共同规律。

四、概念整合理论对对偶诗词语意完形性的解释

对偶语句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的过程中,运用词句所提供的信息,构建起输入空间.,再对输入空间中的内容进行投射、组合、完善和扩展等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整体意义。这里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例分析这一整合过程。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各自是一个独立的、并置式意象的组合,上句写水田上白鹭飞翔之姿,下旬写夏木中黄鹂婉转之音,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为读者提供了两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进行相互投射:漠漠对阴阴,水田对夏木,飞对啭,白鹭对黄鹂。同时,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向复合空间内进行投射,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在复合空间中建构起了一个关于夏日田园风光的整体意义。在复合空间里,读者可以构筑起这样一幅图画:白鹭在广漠空漾、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翩翩飞起,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鸟在互相唱和,歌声是那样甜美快活。这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写得画意盎然。读者理解这两句诗时,不会把它们当作两个独立的、不相关的写景句,而是会积极运用概念整合思维把这两句交汇融合成一幅整体画面,从而尽可能贴切的去体验诗人当时真正的感受。动与静、显与隐同时显现,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七言律诗《无题》中的颈联。《无题》总体上是抒发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而这两句通过设想对方的爱情相思之深之苦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受。上句写主人公清晨起来对镜梳妆,怕只为一夜双鬓又添白发,容颜更加憔悴而愁苦不已。下旬写主人公因相思夜不成寐、吟诗遣怀时想必觉得夜色凄清吧。上下两句为读者构建起两个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联系起来:上句的“晓镜”和“云鬓改”对应下句的“夜吟”和“月光寒”。在复合空间中,通过对来自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对这两句诗构建起一个整体性的理解。通过对复合空间的运演,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身居异地仍矢志不渝、夜不能寐时吟诗遣怀、晓妆出镜时顾影自怜的恋人形象。所以,通过概念整合,上下两句所描写的情景被自然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把心心相印的刻骨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这两句诗,充满着哲学的睿思,表达出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向对立面转化的辨证思想。而读者对这两句诗深层含义的解读也是通过概念整合操作得到的。诗人沿江漫步,随意而行,直走到流水尽头,再不能往前走时,就索性坐下看天上云卷云舒。在两个输入空间中,“行”与“坐”相对,“水穷”与“云起”相对。在复合空间中,“行”转化为“坐”,“水穷”转化为“云起”。也许水并非真的穷尽,它只不过是化作天上浮云。通过对这一概念内容的进一步扩展,此诗的深层含义——对人生哲理的表达就展现开来。作者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生。既然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也就不必执着于人生的苦难,充满信心地向前看,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景观,或许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人生的另一番境界。对作者真正意图的理解是通过概念整合得来的。否则,就难以领悟作者的真正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表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时,对来自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概念成分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对偶句式的完整意义。所以说,概念整合理论解释了对偶句式的语意完形性。

交通运输概论篇4

[关键词]opentrack仿真教学研究轨道交通

opentrack简介

opentrack源于本世纪90年代中期瑞士联邦研究院,是一款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开发、拥有友好用户界面的仿真软件,可来解决轨道运营、轨道交通仿真等问题,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工程的各个领域。各国的轨道交通行业,轨道交通系统供应商,大型咨询公司和大学等都在使用opentrack进行科研研究、仿真和教学。

opentrack功能与仿真

opentrack软件包括以下几部分:路网的图形编辑器,列车属性编辑器,时刻表管理数据库,仿真,结果输出等。其中,1)路网图形编辑器对轨道网拓扑及与运营有关的信息进行编辑,如设定行车路线的起终点等。2)列车属性编辑器可以对列车的技术参数进行修改,如重量、长度、速度等。3)时刻表管理数据库包括到达和出发时刻、停站时间及列车编组信息。为了找出无冲突的时刻表,只有通过仿真程序来分析。同时,在仿真程序中还可以进行外部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如额外的停站时间延误。4)整个仿真过程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通过动画演示。同时,控制方案也可以作为仿真的输入,以体现运营中人工干预的情形。该软件可实现自动列车运行过程仿真,能够用于适合我国轨道交通信号工程应用,常用功能包括:

1)仿真列车运行调度方式;

2)仿真分析车站、线路的运能,能够用于分析车站接发车能力,从而确定车站设置到发线数量是否满足要求,辅助确定车站方案设计;

3)仿真分析大型站场咽喉区道岔布置,能够用于分析咽喉区道岔使用频率,从而确定道岔排列的合理性;

4)列车运行计划合理性分析及优化,能够用于分析过程中可输出预定运行计划与实际运行情况的对照图);

5)仿真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

6)仿真列车运行过程中外部因素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7)车辆特征曲线分析(对将投入使用的车辆性能进行仿真分析);

8)仿真轨道占用情况,辅助制定合理利用轨道计划;

9)列车运行中功率和能耗的计算。

opentrack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和教学需要,本文以opentrack仿真模拟软件为实验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的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实验的的仿真模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

1.信号设备认知实验仿真

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运输里为了保障运输的安全可靠,存在大量的信号设备,例如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信号设备的学习和认知主要来源于课本和网络上的资源,很难具体的操作和使用这些设备进行必要的学习和使用。opentrack提供了这些信号设备的仿真,学生可在opentrack里使用这些仿真组件进行线路的设计和站场设计从而更好的认知这些信号设备的功能。下图是学生在实验课程上依据实验要求设计使用的信号机操作界面。

图1.信号机选择及参数设置

在两站之间依据运行距离和行车参数等要求设置通过信号机,在轨道交通车站站区设置了上下行进站、上下出站信号机、轨道电路等,通过本实验的设计可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这些信号设备的功能和作用,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了教学效果。

2.轨道区段认知实验设仿真

opentrack里用双节点代表轨道电路里的绝缘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轨道区段这概念,故在应用opentrack进行教学实验仿真研究过程中,设计了轨道区段仿真实验。设计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轨道区段选择及参数设置

从上图可以看出两双节点间是一轨道电路,两信号机间为轨道区段。在实验后续研究开发过程中还设计了要求学生依据设计结构,标注出轨道区段编号、道岔编号等小实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轨道区段、区段名等基础概念的认知。

3.行车进路认知实验仿真

进路,是轨道交通和大铁运营组织里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直接影响后续课程《计算机联锁》等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行车进路设计仿真实验,从而使得轨道交通信号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这一概念。下图是学生在实验课基于opentrack仿真平台设计实验结果。

图3.行车路线设定及参数设置

从上边的仿真结果图可帮助学生认知进路基本概念,可总结出进路是由多个基于信号机控制的轨道区段。

4.运行路线和时刻表实验仿真

运行路线和时刻表是轨道交通和铁路运输里运营里一个重要基本概念,在《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课程里十分重要,不能正确的认知运行路线就无法深入理解轨道交通里的联锁控制技术,故授课过程中设计了基于opentrack平台的运行路线和时刻表的仿真设计教学研究,通过基于行车路线构建多条运行路线、通过列车运行时刻表控制行车,下图是运行路线和时刻表实验仿真实验设计结果。

从仿真截图可知,轨道交通运输首先要有行车路线,在行车时刻表的控制下才可有序、安全的进行行车,从而保证运营安全。但行车运行路线的设计需依据联锁关系,不可随意设计,在实验仿真过程中本专业学生可认知行车路线、行车时刻表、进路、联锁、敌对进路等重要概论,加深了对本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5.仿真运行

opentrack可基于运行路线和时刻表仿真运行,输出动态可视化运行过程和各种数据,以便后续分析规划运营调度等研究。可调整机车运行各项参数从而得到不同的输出结果为合理设定运营最小调度时间提供模拟数据。从对仿真输出的数据绘制出的运营图修改可再次进行仿真运行,从而对轨道运营计划的调整、运营调度、发车时间的设定提供理论依据,更好的、高效的、安全的保证轨道交通运营。

在应用opentrack做仿真运行的仿真实验中,本专业学生可深刻体会到轨道信号设备在轨道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结束语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opentrack进行教学仿真,即加深了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认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调动了学生主动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对培养交通运输创新型、工程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帆,谢世豪.基于opentrack的轨道交通运行仿真实验开发与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4.

[2]刘剑锋,丁勇,刘海冬.城市轨道交通多列车运行模拟系统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01.015.

[3]魏然,高小.基于opentrack软件的列车技术作业过程仿真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35(5).

交通运输概论篇5

 

近年来,我军在交通运输方面虽然有较大投入,但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加强运输管理,构建高效的军事运输系统,提高军事和经济效益,是当前我国军事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系统论及其与军事交通运输事业的关系

 

(一)系统论的内涵

 

系统论的内容纷繁复杂,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企业或者一个产业都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互相作用的多种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不同的系统因内在结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功能;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要使系统发挥最大的功能和效益,在系统结构的构建时必须特别注意对系统的整合,对系统的各要素进行全面地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搭配和组合。二是关于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所谓系统分析,是指在研究问题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需要改进的已有系统或准备建立的新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从而完成系统目的的重审、系统结构的分析、系统性能的估计、系统效益的评价、系统和环境相互影响的分析以及系统发展的预测,为系统综合、系统规划设计、系统协调、系统优化控制和系统管理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系统论与军事交通运输

 

依据系统学原理,军事交通运输实际上也是一个多元要素系统,是由一个个“个体单元”彼此相互依赖构建而成的,其中系统要素的关系互动是军事交通运输发挥功能的基础。军事交通运输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要素的界定和深入分析实现对多元要素的优化整合,对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军事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概念界定,笔者认为,军事交通运输系统至少应包括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交通运输筹划方法、交通运输网络、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交通运输工具和设备、交通运输系统规章制度等诸多元素。

 

二、基于系统分析的军事交通运输发展策略

 

(一)运输筹划方法科学化

 

运输筹划方法科学化,就是要求军事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决策时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运输任务。一是要有全局视野,在对各部门运输任务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运输任务,集中使用运输力量。一般而言,不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面临的任务往往各不相同,面临的运输标的物也不一样,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上统筹考虑,才能做到科学、合理配置运输力量。二是在制定运输计划和调配运力时,尽量利用各种成熟的计量模型,快速准确地完成分析、计算运输任务,以便节省时间提高运力。三是在开展综合运输时力求避免出现失误。其中正确选择运输方式,合理安排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工作,是防止在装卸载组织和人员管理方面出现差错和事故的有效措施。四是拓宽视野,在军事运输工作中注意挖掘、发挥地方运力资源,实现军地结合联合运输。

 

(二)交通运输网络顺畅化

 

顺畅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军事交通运输得以有效保障的前提。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速铁路里程不断延伸,空中航线也在逐年增加。实现军事交通运输网络合理化,一是要把军队的交通运输与国家交通运输路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与此同时,政府在规划民用交通网络时也应主动考虑军事需要,寓国防交通建设于国家经济建设之中。二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保障作用,军队必须规划部分公路、铁路专用线和单位内部道路的建设,并实现与国家交通网路的有效连接。

 

(三)运输工具、设施、设备实用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车辆、船艇、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在技术性能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打赢一场现代化高技术战争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运输设施设备与运输工具相互衔接不够,就难以产生预期的保障力。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我军的运输设施设备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改善与提高,但军事交通设施设备陈旧、配套率、完好率低的现象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加强运输工具、设施、设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依然是重中之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立足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现有运输工具的配套率、完好率。二是限于财力不足,军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研制一些简单、实用的设施设备。三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和避免运输工具、设施、设备的人为损毁,减缓自然损耗。四是加强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运输工具、设施、设备操控人员的使用技能。四是从类型、数量、时机等多方面考虑,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运输工具、设施、设备,促进我军此类装备的发展。

 

三、结语

 

拥有一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保障一个系统高效、安全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人,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近些年来,通过军校自己培养专业人才和大量招收国防生等途径,我军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军事交通运输人才,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军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拓宽思路,采用多种途径。一是要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培训中心,加强专业训练,努力提高运输系统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培养一支技术和操作能力过硬,具有创新思维的运输人才队伍。专业技能培训必须制定严格明晰的训练程序和考核标准,要依规从严治训,坚持按纲施训,提高训练质量。为满足打赢现代战争的需要,业务训练应特别注重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打好业务基础,为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组织指挥和管理水平做好准备。二是在重视业务培训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交通运输人才的思想教育。要使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牢固树立听党指挥,严守纪律的意识,培养踏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使工作人员切实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理念。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技术精湛、协同合作能力突出的交通运输队伍。

交通运输概论篇6

【关键词】系统系统科学

1系统科学的含义

1.1系统的定义

人们对系统所下的定义五花八门,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有名的webster辞典认为:所谓系统,①是有机体或组织起来的整体;②是形成某种结合整体的各种理性观念和各种原理等的复合体;③是有规律性相互反应或相互依存的某种形态而构成的组合。或者:①是遵照共同的目标或寄予共同目的的;②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复杂单体。其强调的是系统的整体性和目的性。

拉波波特认为系统概念有两种基本的定义方式:数学的、分析的定义、直觉的、整体论的定义。

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复合体。强调了多元性和相关性是系统概念最基本的规定性。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织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

从系统的种种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要点:①系统总是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部分构成的集合体;②系统总是具有一定的界限,既把系统与环境区分开来,又促使系统与环境不断在进行能量、信息与物质的交换;⑧系统虽然是由相对独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但却是具有一定功能和特性的有机整体。

1.2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在系统科学中,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输入与输出等几对

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有学者称之为系统科学基本范畴。

1.系统与要素。元素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系统的元素中,有的不宜再作分

解的、且必不可少的部分,被称为要素。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由于各个系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不同,系统的元素也不一样。明确了系统与要素的概念,可以确定系统的边界和边界内的成员。

2.结构与功能。系统的整体属性还取决于要素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即系统的

结构。而熵是描述复杂系统结构的一个物理量。社会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内部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有组织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系统有多少个层次就至少需要多少组变量来描述.物理学对系统结构研究的锐利的武器之一就是熵的原理的提出,用熵来讨论系统结构时,可以在原来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层次及其状态变量.揭示系统的演化。

3.系统与环境。系统作为一定的有组织的整体,总是相对独立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每一系统都是时空上有限的存在。我们把系统之外并且影响系统存在与演化的各种集合体称为系统的环境。环境是系统能够存在的客观依据,系统只有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人们认为,系统与环境具有交互响应。系统对外部环境做出的这种交互响应有两种表现:一是特定响应,即系统对首先未能预料的事件的响应;另一是计划响应,即对能预料的事件发生后的响应。

4.输入与输出。输入与输出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的基本关系。通过输入与输出的分析可以很明确地划分系统的边界.外界环境给系统的输入通过系统的处理和变换,必然会产生出一个输出,再返回外界环境中。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的交互影响关系也是区分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的一个基本标准。

2系统科学体系

学术界对系统论、系统科学、系统哲学和系统工程等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般人的看法是:以一定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特定系统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就是系统论,其中通过对系统的科学研究而形成的理论就是系统科学;通过对系统的哲学思考而形成的理论就是系统哲学;系统论的理论和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就是系统工程等。

我国最初接触的系统理论是一般系统论即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曾有人称之为旧三论,因为随后文出:现了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现在人们讲系统论或:系统科学一般是指这些理论的总和。

1.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主要研究系统的普遍原理,以系统为中心概念,以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目的性等为基本原则。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在未来科学中的作用,将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在古代科学中的作用。

2.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物理学家、化学家普利高津在1967年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即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在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的阈值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系统在与外在环境发生交换过程中,能自动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够形成相互协同作用,通过能量的耗散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形成和维持宏观时空有序结构。普氏在热力学基础上提出总熵变公式,给开放系统理论初步提供了一种精确的数量描述。钱学森先生高度评价耗散结构理论“使一般系统论的有序结构稳定性有了严密的理论基础”。

3.突变理论。法国数学家R.托姆为描述现实世界特别是形态发生问题中的突变现象而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论。突变理论是一门有着系统研究背景的数学学科,在稳定性与不稳定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渐变与突变等辩证关系的论述上对丰富系统科学做出了较大贡献。突变理论撇开不连续现象的具体特性,给突变形式以完备的分类;将结构稳定性与运动稳定性区别开来,运用了黑箱方法,在尚不知系统输入如何影响其输出的运行机制时,即系统运行是一个黑箱,可以根据输入和输出的具体情况来模拟黑箱内部结构。突变理论对我们研究社会现象能够提供极富启发意义的模型。

4.协同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0年提出建立协同学问题,并在1975年建立起协同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现发展为自组织理论中一个富有特色的学派。协同学以开放系统为研究对象,既关注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过程,也关注有序到混乱的演化规律,将有序与无序结合起来。协同学是一门综合与协作的科学,与耗散结构理论相比,协同学摆脱了热力学概念的束缚,采用了比较普适的概念和方法;与突变理论相比,它不限于有势系统,能够处理更广泛的有序演化问题o

3系统科学的独特性

3.1在原理层面上的独特性

系统科学有自己独特、有效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为我们探索世界图景提供了思考的路径。现在普遍意义上起指导作用的系统科学原理有整体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反馈原理、自组织原理等。还有前面提到的稳定和静止、熵等概念体系,这些概念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世界的大部分可以被概念化地描绘成等级体系。系统科学对传统科学的革命性变革的意义之一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各门学科之间的界艰,沟通了各门学科间的联系,使之成为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最优化的广阔视野的大科学。

1.整体性原理。整体性是系统思想的灵魂,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有各部分的功能,而且有由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而产生的新功能。对客观世界整体性的认识可追溯到古代的思想家们如亚里士多德、老子等的朴素的整体性思想。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产生了近代科学整体观。无论是自然界的演化还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均构成一幅幅相互联系彼此作用无穷无尽交织的图景。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与其他哲学整体论相比,有更为明确的内涵,如著名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提出有组织的整体性是系统存在和演化的最基本的特性;突破了单质点科学哲学以“孤立性、绝对对称性、单调性与线性叠加可还原性”作为整体的基本特征的藩篱,揭示了系统作为有组织整体的“非线性非平衡特征;开放性征;组织性征和层次性征”。运用涨落这一概念来揭示系统整体性演化的过程,赋予系统整体性新的内涵。

2.有序性原理。系统结构由低向高逐渐高移化,称为有序。对于社会系统而言,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有序结构。贝塔朗菲认为开放性是系统发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系统内部非线性的相关作用是系统有序之源,系统不断地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敞开输入和输出的通道,扩大信息和能量交换的流量,降低熵值。只有保持开放性,系统才能成为活的组织,这是有序原理的真谛。

3.反馈性原理。在系统的边界内存在着反馈回路,它是系统其本结构单元,决定了系统的动态行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回路,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按输出对输入的影响。反馈可以分为两类: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后。能加强输入的为正反馈---它使系统与目标状态间的距离增加;使输入减弱的为负反馈---它使系统与目标整体趋于吻合,能够维持系统的稳定。在不同的时期.正反馈和负反馈都有存在的必要。

4.自组织原理。组织与自组织是协同学的中心课题,组织被认为:是在特定的外部干预下获得其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自组织则是系统内部在没有外部的干预下获得的结构。我国学者湛垦华认为,系统科学中基本的东西是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离开了对自组织理论的把握就不能算是掌握了基本的系统哲学。系统的自组织性是系统科学中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原理。通过系统自组织的五种基本形态---自组织、自同构、自复制、自催化和自反馈可揭示系统的演化过程。

3.2在技术层面上的独特性

毫无疑问,系统科学能够给实践带来很多有用的技术,其中系统工程可以说是系统科学在实践中应用的总称,尽管人们对系统工程有种种解释,但并不妨碍系统工程的技术性质与应用价值。因为系统工程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和解释是传统工程与系统观点以及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的综合体。系统工程作为系统科学中的应用领域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一般认为系统工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问题的提出---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决策---系统设计---计划实施---运行阶段---更新阶段。其中系统分析阶段的原则基本上形成共识:①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②部分与整体相结合;③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④系统要素与外部环境相结合。

从20世纪30年代提出系统分析一词以来,每一个年代对系统分析的概念解释都有发展。系统分析是指系统观念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应用,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探索分析过程。系统分析能够使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特别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系统分析的优越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已形成共识:①决策者能更充分地考虑面临助各种不同选择;②稀缺而昂贵的人力物力资源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③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④能够在有关资源合理分配、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牡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用系统的观点考察事物,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内向描述,确定对象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方式,并划分出不同的层次;二是外向描述,把研究对象作为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考察对象与环境中其他系统的关系,准确地确定它在环境大系统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论系统工程》,300页,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交通运输概论篇7

论文摘要:分析产品设计中的认知模型,探讨设计中概念生成与交互的具体过程和作用。以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建立方法论基础,为设计师个体设计或团队设计的过程、组织和策略提供设计方法。

概念设计活动是一个从设计任务的要求开始,到概念生成及其可视化的过程。不论是设计师的个体设计,还是团队设计、协同设计,通过研究影响设计的行为和认知因素就能揭示概念设计活动的根本规律。或者说是设计问题中,研究从问题域到解域的具体解决过程、任务和步骤,对于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1概念生成中的认知行为

概念生成是指设计师或设计团队能迅速产生多个有用概念,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传统设计模型将设计作为分阶段、线性或循环的过程进行形式化表达(符号化表达)。设计过程按照分类学分解为若干子阶段和子任务。尽管各种设计模型命名原则不同,设计子流程某些主要种类大体一致。设计过程主要被分为:问题/情境、综合/生成、表达和评价。

marvinminsky在其有趣的书《思维的社会》中提出:无论是人类的思维还是人工智能的思维,都是由原本简单的元素相连而组成,当这些元素组成一个整体时,他们又变为无限复杂的。

设计活动中,概念生成的思维活动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实质,表现为“选择”、“突破”、“重新建构”这3者的关系与统一。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点在善于进行“重新建构”,有效及时地抓住事物新的本质,构筑建新的思维支架。创造性思维包括: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1]。从方法论上讲,强化创造动因的团队激智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CBS法、KJ法等,都会结合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研究具体的设计思维过程需要建立认知活动模型[2]。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研究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Schon,D(1983)建立的设计模型能够从认知方面来获取“设计师脑中的进程”,即把设计当作一种“反射性活动”,从设计问题到设计结果是一个接受(感知)—反射(解释)—反应(转化)的反射活动。Schon认为,设计是“与视觉媒介的交互”,目的是“为进一步设计提供信息”的过程,即设计思维的本质是通过与视觉媒介(包括纸媒介、数字媒介等)的交互过程,获得新的设计信息,实现设计创新。在这个研究中,设计情境(designScenario)被定义为2种属性,也就是2种问题形式:创造性设计与常规设计;2种限制情景:无限制问题与限制问题。

2设计过程中的交互

设计研究表明设计师通常不是显性地意识到他们按照某种设计交互顺序做设计的。对于实践,研究案例表明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交互,来实现设计创新。交互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体现了设计思维的本质,是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师在个体或团队设计概念生成过程中的交互,是一种认知活动的交互,包括人机交互HCi(Human-Computerinteraction),人人交互HHi(Human-Humaninteraction)。交互实质上是“2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交替听、想、说的循环过程”或者说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对于设计,交互取决于设计表达和生成,表达是交互的对象,生成是交互的结果。事实上,设计表达和生成能力强的设计师其交互能力和水平也高。

交互的信息是交互的实质,包括数据、图像、语音、行为。交互过程中,交互媒介也可分为传统的纸媒介(paper-based)和数字媒介(digitalmedia),见图1。基于纸媒介的交互,其交互信息是隐性的,基于数字媒介的交互信息被显性化了。后者较于前者,更加系统化、更加完整表述和更易被人接受和操作。

从设计认知活动分析,交互可分为:与自由形态的交互,例如和自己的手绘之间的交互;与数字形态的交互,如与建立的几何描述模型的交互;与由形态语法或拓扑机制发展而来的特定机制生成的数字表达的交互;和与由设计生成工具所表达生成的数字环境的交互[5]。

人机交互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人通过人机界面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计算机经过处理后把输出结果呈现给用户。人和计算机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交互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其中数据交互作为人通过输入数据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并且它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人人的交互是一种交流的活动,可表现为对话、问答、演说或者会议等,也通过计算机来辅助人人交互,甚至通过网络来实现远程的交互,人人交互不排斥人机交互。在数字环境下,可以设计并实现一个原型系统将多个参与人员和应用程序集中起来,实现不同地点的用户能同步或异步地交互。也可以通过传统媒介,运用团队激智方法在同一地点同步的交互。

3概念设计认知模型

概念生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它和交互是怎样的关系?它在设计师的认知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设计概念是怎样被提升、组合、适应、重用、抛弃和丢失的。设计研究者和认知学家都发展了各种程序模型来研究设计中的创造。这些模型通常是从观察设计流程和设计草案而分析发展来的。French(1985)提出了一个设计程序模型:分析问题,概念生成,图式(schema)化,和细节设计。这些模型,阐明了设计中的工作步骤或思维步骤[7]。

从研究设计活动的流程和内容,来分析可能的交互机制。iDeF0是以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StructuredanalysisandDe-signtechnique,SaDt)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系统功能表达的工具。该模型帮助我们认识概念生成程序的不同阶段。在iDeF0中,由一个活动所生成的内容作为输出,它可以被输入、控制,或机制。这些活动控制,见图2。基于iDeF0(may-er,1992),建构了一个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YanJinandpawatChusilp,2005)。

图2的模型包含概念设计过程中4个关键的认知活动和一个交互机制:分析问题,包括理解现存问题和探索再设计中需要满足和保留的需求和约束[4]。通过任务分析,设计目标被提出,约束和需求被定义。作为问题分析,问题求解标准也从设计目标中决定。问题分析的输出是一个完整的问题情境描述。

想法(idea)生成,指生成新的初始概念。根据所给的问题需求和约束条件,设计师从他们记忆中提取相关的记忆信息和知识来创造初始的设计概念。基于Finke(1992,Creativecogni-tion-theory,research,andapplication),oxman(2002,thethinkingeye:visualre-cognitionindesignemergence)和前面的认知交互模型,想法生成活动不只是记忆提取,而且是“两者之间(无论是生命体还是机器)连续的作用和反应的过程”。组成概念,是初始设计想法到设计概念的发展和构建过程。这个活动中设计师联结思维中先前生成或别人的想法或概念,这种想法的联结会转换为更加成熟的设计概念,组成可以看作是新的生成。

概念评估,是评价组成的概念是否满足设计需求,约束条件和评估标准。作为一个认知的过程,评估意味着设计师确认生成的概念是相关的、有用的、好的。相关的和有用的决定了概念是否满足需求和约束条件,同时设计标准决定其好坏。

概念设计认知模型中的交互机制,是为问题分析、想法生成、组成概念以及概念评估提供的一个支撑平台,通过传统设计环境的纸媒介,或是数字设计环境的数字媒介,设计信息通过交互机制,被交换和操作后形成设计认知互动。

图2中,交互机制中a可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多点的一个交互过程。交互机制本身可是一个CaD系统,或一种团队激智方法。如草图风暴法,其关键在想法或概念的相互激发。这个机制的优点是将多样的设计信息显性化,提供给不同背景的设计师。

作为交互机制本身存在一个二律背反,交互的信息越多越利于生成更多、更完备的设计概念,设计创新度也高;但交互的信息越多,设计师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越高,不利于概念生成的。所以一个好的交互机制应该是有条理,分阶段,信息管理合理的。例如:参加一次团队激智的成员不宜多,避免交互过于繁复。设计一个交互机制应该是符合伦理,意图明确,注重实效,并包含合适的认知和情感刺激的[3]。

4案例分析

这里对一个创新性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这个案例为团队设计并且是多学科协同设计的过程。由一组研究生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来完成一个产品——奥运火炬的概念设计,生成其造型特征并用一个宣传短片明晰和深化其概念,提供给后面进一步的设计。明确设计任务后,向团队成员说明设计要求和设计目标。

向设计师说明要加强交互在概念生成中的运用。见图3,运用草图风暴和书写风暴相结合作为交互机制,这种同步激智方法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规定约15min为一个循环,团队成员为10人。生成大量想法后,开始将这些想法进行组合,由相关专家评定,按照获得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概念生成、组合,几个循环后进行细节设计,生成故事板和火炬的造型特征。由于设计过程有明确的交互机制,设计概念生成更加有序、有效和快速。新晨

为了进一步研究交互机制对概念生成的影响,还把这个设计流程引入到实际设计公司,观察在更加广泛和实际的设计情景中,交互机制的应用。采用近距离的观察来发现实际设计环境下认知活动,并用自然语言法(nLp)对设计过程进行分析[6]。设计的对象为手机,观察者作为团队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见图4。

如图4,设计师的设计活动都可以解释为设计师的信息处理通过设计过程中交互机制里传递的信息,以设计目标和设计流程为标准,将其进行分类和进行定性描述。可以看到设计信息应是显性的,促进性的。公式化的信息更加高效并符合设计问题情景,但是会缺乏创新性。另外作为背离问题情景的信息,不应全部否定,其中部分信息具有高创新性,可以修改后重用。

5结语

概念设计的认知模型明确了设计概念生成过程和交互过程,以及相互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分析设计的本质过程,提高设计交互的效率和设计创新性。从分析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概念生成和交互的行为特点,可以构建更加完备的设计交互机制来促进设计。

参考文献:

[1]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修订版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赵江洪.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交通运输概论篇8

关键词:模糊语外交概念整合理论

一、引言

语言学上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供人们或交流思想,或传递信息,或表情达意等等。但是在人际交往时,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会清楚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模糊语言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随处可见。

基于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L.a.Zadeh)的模糊集论,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涉及多种学科并与之相结合的新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语用模糊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故意使用模糊语言的一种交际策略。”(鲁苓,236)外交作为一种特殊场合,说话者双方既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又要避免冲突和争议,模糊语言的运用更是常见。国内35年来关于模糊语言学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模糊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指导翻译如广告,外交等方面的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阐释模糊语言的运用受到较少关注。Fauconnier,turner在1990年代,以心理空间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给截图模糊语言带来了新的视角。

本文尝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对外交模糊语言的运用进行解析。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由法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es.Fauconnier于1997年提出,在《思维及语言中的映射》中详细解释了这一理论。按照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一共包含了类属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合成空间四个抽象空间,此外,概念整合理论是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

输入空间1和2都是整合空间的信息来源。Fauconnier认为,人们进行思考和交际时,就是在构建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他把空间映射分为三类:投射映射,语用功能映射和图式映射。我们认为这三种空间映射关系对外交语言的模糊性都有极大的阐释力。下文会结合外交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三、外交模糊语的特点及语用功能

(一)外交模糊语言的特点

随着模糊语言在西方的发展,中国学者也积极的从不同视角研究了模糊语言的本质及来源,如李晓明从哲学视角探讨了精确思维与模糊思维的相互关系。语言学家钱冠连从宇宙全息论视角解释了语言模糊性的本质。学术界一般认为:模糊性系指一个事物或概念范畴的中心含义是明确的,但其外延边界不清晰的特性。众所周知,外交语言的特色就是既回答的委婉得体,避免刺激对方,又传达了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处理国家外交事务时,特别是双方领导人会晤,重要领导人答记者问等,模糊语言显得尤其重要。外交模糊语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外交词汇模糊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精确和模糊也是如此。模糊是精确的抽象化,精确是模糊的具体化。外交场合,语言交际既需要精确,也需要模糊。词汇模糊是指那些内涵意义明确但是外延意义模糊的词语。如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在国际性和区域性问题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中的‘友好’‘许多’都是模糊词汇,因为从这两个词中我们并不能清楚的知道到底何种性质的外交属于友好型,共同之处到底有哪些。

2.外交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对听话者语义的理解造成模糊。外交辞令更是如此。当发言人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或对所说的内容不确定时,为了避免争议通常会使用模糊限制语,如大约,一般说来,我认为,可能,据我所知等。一方面模糊限制词可以帮助发言人避免话语太过绝对,引起他人的反感,另一方面,一旦有错也可以为自己留有余地。

3.外交委婉语

委婉语是模糊语言的特点之一。它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外交模糊语言也是如此。在外交场合,出于本国利益或安全的考虑,各国领导人或外交官之间意见出现分歧是常有的事。此时,他们就需要巧妙的遣词造句,婉转地将本国的意见表达出来。比如,此事原则上我没什么意见,但因涉及xxx,还需跟xx沟通。

4.隐喻

隐喻不同于明喻,它没有比喻词,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描述,其比喻关系隐含在句意中。隐喻可以更深刻地说明事理,但有时会使语义变得模糊。例如:在一次招待会上,尼克松一次问总理:“总理阁下,中国那么好,为什么提出往苏联跑?”回答:“这不奇怪。大自然好,苍蝇还是要往厕所跑嘛!”总理没有从正面谦虚的回应是借鉴苏联的经验,这样一来就不得不承认中国不如苏联好,而是通过隐喻的模糊效果,不仅巧妙地回答了对方领导人不怀好意的提问,而且致对方于自取其辱的境地。

四、模糊语言在外交中的应用

在会话含义的研究中,格莱斯曾把话语意义区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而‘非自然意义’因涉及说话人的意图而被作为研究的重点。非自然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含义两部分.格莱斯提出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一般都遵守的合作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总会有很多违背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的情况发生.所以会话含义在非自然意义的研究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会话含义有4个特征:可U除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和非规约性。模糊语言在外交上的特点就体现了会话含义的特征。对外交模糊语言的理解首先要从字面意义理解,对于解释不通的部分要依赖当时的语境。利用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对发话人的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所以只要两个人从同样的语言和语用材料中建立起相似的空间结构,就可以成功交际。这也正符合了合成空间理论对语言理解的认知过程。

五、概念整合理论在外交上的应用

心理空间理论的优势正在于它不但能解释话语的意义,更能解释话语的意义是怎样生成与理解的。合成空间理论是把两个输入空间中相似性的成分进行对比,通过他们之间的关联,产生新的内容,也就是话语的真正含义。本文从外交经典语录中选取两则总理的外交案例,通过例子论证该理论对外交模糊语言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九一三事变后,苏联大使来拜访,不怀好意地问道:“总理同志,听说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冷静地答到:“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树;一棵树上落下一片叶子而已。”苏联大使假装关心地追问道:“据权威人士推测,此事对中国的影响极为不利呀!”对答:“恰恰相反,一颗毒瘤在肌体上自动消失,有百利而无一害。”

如图所示,输入空间1是源域,输入空间2是目标域,表面上看两个空间之间没有关联,但是通过对应成分之间的映射,合成空间便有了新内容。苏联大使的问题有贬低,诋毁我国的嫌疑,作为国家领导人不便正面直接回击,但就此作罢也有失我大国风范。此时借助另外一件事情侧面回应大使的问题。从空间映射理论上来说,这两件事情共有的部分在两个输入空间中都可以找到一一对应的要素。森林里倒了一棵树;树上落下一片叶子中树对森林,叶子对树的影响与国内的一件事对中国的影响形成对应,树的倒下,叶子的掉落与毒瘤的自动消失形成对应。然后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刚刚产生的关系都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即一件事对中国的影响就像树对森林,叶子对树的影响一样--无足轻重,叶子的自然掉落就象征着毒瘤的自动消失。最后,两个输入空间通过对应获得的新内容与背景知识产生了新的结构,即表达了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很小,即使有的话,也是有利的影响。由此看出的回答既得体又灵活。

1960年,就中印两国的边境问题与印方代表进行谈判,印方代表提问:“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总理说:“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对方说:“时间太短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印方代表无言以对。理解的意思时需要构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美国是一个国家”和输入空间2“历史的长短:有700年历史,美国有100年历史”。类属空间的共有结构包括:国家或领土归属跟历史长短的关系。输入空间1中有关国家或领土归属的要素投射到合成空间,同时输入空间2中有关各自历史的长度的相关信息也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类比和推理可以得出新的内容:美国虽成立100年,众所周知,它是一个国家。而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已有700年历史,所属关系更应该被认可。利用对比表达了是中国领土的事实,巧妙的回答了印方的问题。

六、结语

模糊语言学自提出以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模糊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指导翻译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阐释模糊语言的运用受到较少关注。Fauconnier,turner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这一理论通过对源域和目标域中相似的部分进行对比,整合出不同与源域的新内容,也就是话语的言外之意。本文以格莱斯的会话含义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对外交模糊语的解释力,为理解外交模糊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希望本文能对其他研究外交模糊语的学者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鲁苓.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36.

[2]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Cam

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伍F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0-97.

交通运输概论篇9

交通运输专业,修业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主要学习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交通运输业主要课程包括:《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测量学》《土质学与土力学》《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公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工程概预算》《交通控制与管理》《智能交通》等。

(来源:文章屋网https://www.wzu.com)

交通运输概论篇10

数据通信设备作为系统的信息中转站,与管控中心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它们之间的信息渠道,要求具有移动性,需要广域覆盖,无盲区,而且需要能够鉴别用户身份,并对信息进行保密。我国的移动运营商目前有三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提供基于tD-SCDma,CDma2000和wCDma的移动通信服务。三种3G技术的区别主要在无线传输技术上,包括无线频段、码片速成率、下行链路信道的结构和网络同步等。其网络均为全国覆盖,总覆盖率相似,然而在偏远地区或人口稀疏地区,各运营商网络覆盖率可能有较大区别。大型电力设备的运输路线较长,往往需要穿越人口稀疏的公路或山区等无线网络覆盖较差的地区。在此过程中,不论数据通信设备接入哪家运营商的网络,理论上都存在通信网络失效(运营商的网络在特定地点无法提供服务)的概率。假设三个运营商的覆盖率相同,设此失效概率为n,则保持正常通信的概率为1-n。在数据通信终端设备上应用双网双待技术,可以同时访问两个不同运营商的网络,在其中一个网络失效的时候,可以使用另外一个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只有当两个网络同时失效时,数据通道才真正失效。在这种情况下,通信失效的概率为:n×n=n2,而保障正常通信的概率为:p=1-n2假设运营商网络覆盖率为99%,则n=1%,根据以上计算,单独使用一个运营商网络时保持正常通信的概率为99%,而采用双网双待技术,则可以将正常通信概率提高到99.99%。通过这一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无线信息通道的可靠性。

2利用SmS服务作为数据业务通道的补充

正常情况下,数据通信终端设备与管控平台基于移动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由于公网在某些特殊位置的数据通道质量不稳定,尤其在运输途中经过农村或者山区时,尽管网络覆盖良好,数据服务经常无法使用。在电力运输管控系统中,采用SmS服务作为数据业务通道的补充来解决这一问题。下面以GSm网络的数据业务和短信业务的关系来介绍这一技术措施的原理和可行性。GSm空中接口的信道资源既可以用于话音业务或者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业务。在信道充足时,运营商把一些信道定义为GpRS专用信道,以保证GpRS业务不被话音抢占资源,能维持更好的连续性。但发生资源争抢的时候,要为实时性要求高的话音业务保留高优先权。SmS是短信业务(ShortmessageService)的简称,通过无线控制信道进行传输,经短信中心完成存储和转发,每个短信容量限制为140个字节。与GpRS相比,短信发送的数据包更小,占用空闲的控制信道资源,需要的无线资源少,对网络质量要求不高,是一种更可靠的信息传递业务。在收发数据量不大的条件下可以作为数据业务的替代方案。电力设备运输质量实时监控系统中,在数据信道无法及时传送信息或者发生其它故障时,数据通信终端设备通过短信息业务上报关键的管控信息,短信传输成为数据业务中断时一个良好的通信备份方案,也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

3利用存储重发机制保障数据完整性

数据通信终端设备通过移动网络与管控中心进行通信,如果数据业务中断,则使用短信业务进行交互;如果当前的移动网络中断,就切换到另一个网络进行交互。以上两种技术措施从移动通信技术的角度最大限度保障通信的连续性。但是,如果发生更极端的情况:两个移动通信网络都无法提供服务,此时数据通信设备无法实时向管控中心上报消息。在这种情况下,电力设备运输质量管控系统设计使用了存储重发机制保障数据完整性。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图2本地存储重发流程图利用存储重发机制,系统能够保证在通信中断时能够及时保存无法实时发送的运输质量信息。即使发生长时间没有网络的极端恶劣通信环境,也依然可以保存全程的质量数据以备查询。当无线通信网络业务恢复时,数据通信终端设备立即将存储信息发送给管控平台,将监控的实时性损失降到最低。

4在应用层通信协议中加入确认机制保障信息交付

在电力设备运输质量在线管控系统中,数据通信终端设备收集各种运输质量信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向管控中心上报。管控中心根据需要,向数据通信终端设备下发辅助信息或者变更参数、查看状态等回控指令。这些回控指令能否被数据通信终端设备正确接收并处理,对于系统正常工作非常重要。为保障在无线信道上的信息交付,在应用层协议中对回控指令加入了确认机制。如果管控中心没有在约定时间收到回控指令的确认,就会再次重复下发,直至收到确认。如果超过预定的时限依然无应答,系统认为与数据终端设备失去了联系,设为异常状态,并启动相应的预警流程。在数据通信终端设备和管控中心的应用层通信中加入指令确认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通信故障,系统的预警机制可以迅速反应,有效地控制了通信中断故障时间,减少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5综合多种加密技术保障移动通信环境下的信息安全

5.1移动通信的加密和鉴权技术

[6]在GSm网络通信中,移动终端、Sim卡、BtS基站、mSC交换机、数据库HLR、鉴权aUC等全部网络设备都需要参与加密算法、密钥鉴权的流程,其中涉及到两种密钥、三种鉴权算法。GSm移动网络的结构设计和加密算法全员参与保障了无线网络通信的机密性、完整性和认证性。由于移动用户与移动网络是通过无线信道进行通信的,空中接口部分成为危险威胁的一部分。为此,移动通信网络利用tmSi识别码识别用户,利用用户语音信息编码加密保护空中传播时的信息安全。用户的语音信息进行数字化后,要继续进行编码、交织和调制三个步骤再送无线发射器发射。编码过程可以改善无线传输质量;调制是为了便于无线发射和传输;交织过程通过把数字化信息打散,重新组合,将有序信息离散化、随机化,提高了非法破译信道信息的难度,增强了信息的机密性。

5.2应用层加密技术

在系统通信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部分是需要加强安全防护的,一是登录管控中心服务器时的用户名和密码的机密性;二是数据通信终端设备向管控中心提交的数据内容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移动通信的信号传播途径一部分在空中,会受到天气、电磁等干扰。为加固对这两种信息的安全保护,系统采用了HttpS通信协议。HttpS通信协议可以保证:客户端产生的密钥只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能得到;加密的数据只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才能得到明文;客户端到服务端的通信是安全的。电力设备运输质量在线管控系统的管控中心服务器采用HttpS协议,可以保障用户名和密码的保密性以及数据通信终端上报信息内容的安全。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