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计划制度十篇教学计划制度十篇

教学计划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8:21

教学计划制度篇1

二、具体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法制教育管理。坚持“四个落实”。一是机构落实:学校成立了一把手为组长,分管安全卫生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和法制副校长(聘请区综治办的汤学辉)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法制辅导员(鳌峰街道办事处司法所所长俞士才)为成员的“法制教育领导组”,组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导组”,由“法制教育领导组”的成员和学生家长委员会代表组成,形成了一个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管理体系。

二是人员落实:配齐了在“法制教育领导组”领导下的三支工作人员队伍,即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咨询顾问、家长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外辅导人员队伍;以教导处、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和班主任组成的队伍和以班主任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施教人员队伍,各类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健全。三是责任落实。学校将法制教育纳入目标责任制实施范围,和学校其他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执行、一些检查、一起总结,形成了既有齐抓共管,又有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四是制度落实:学校制定《师德承诺书》并与全体老师签订,使学校化法为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做到“三个到位”。首先是认识到位:将法制教育与教师政治学习有机结合,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范围。通过组织专题学习、聘请领导和专家作辅导讲座、组织课题研讨、布置自学任务、开展经验交流等形式,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了教师依法治校的认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其次是工作到位: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阶段工作计划,相关部门专门制定工作计划,保证了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序运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真正落实;定期总结表彰,强化工作激励。第三是资料管理到位:建立了学校法制教育专项资料,收集了包括上级文件、校内各项工作材料在内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和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实施规范化管理,对问题学生专门建立了个人档案,实行追踪管理,做到了分类科学、记载翔实、装订规范。

3、严格措施,活化法制教育形式按照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要求,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了“教”、“听”、“看”、“读”、“写”、“赛”、“察”等灵活多样的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喜闻乐见,强化教育效果。

(1)教。坚持将法制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品德课、晨会课、班队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传授,在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2)听。听法制教育专题报告。每学期都请法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系列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各种常规要求。坚持每学期1----2次法制报告会,由学校领导、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咨询员、老干部等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使学生受到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高尚的道德引导。

(3)看。组织影视教育活动。坚持每期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资料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xx,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计划制度篇2

法制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和党中央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精神为指针,结合“四五”普法规划,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与守法意识,加强学校管理,把我校的法制教育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二、工作要点

1、贯彻上级文件精神,树立法制教育意识。

在教师中继续深入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材料的学习活动,提高广大师生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法制教育意识,并使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自觉地渗透法制教育,为我校形成强大的法制教育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将安排教师重点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任丘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教师写一些心得体会,进一步加深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2、完善法制教育阵地建设。

坚强的法制教育阵地是抓好法制教育的前提。为此,今年我校将花大力气重点加强和完善青少年法律教育的建设,切实做好“三个”阵地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阵地建设,做到“六有”,即有领导小组,有工作计划,有辅导教师,有活动场地,有规章制度,有检查评比,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二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为把法制教育深入人心,少先队大队部将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及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等内容,号召全校师生统一思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及争做守法公民的进程,力求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教育阵地的建设。学校组织能力强、知识实的教师担任法制辅导教师,并将有组织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还将邀请法制法制副校长卢小东同志为学生上课,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以学生的法制教育为主体,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熏陶,来激励号召青少年学生,激起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强烈意识。我校将紧紧围绕“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具体活动安排附后。

4、继续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学校教育是轴心,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依托。因此,学校将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电话、“百名教师访千家”等形式,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反映和了解他们的情况,并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知识,使家长们意识到很有必要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二是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学校将继续加强警校联系,并会同工商、文化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整顿,努力创造一个健康、文明、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学校真正形成“内稳外联”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附:主要活动:

(1)8月份,组织教师学习《中央8号文件》《教师法》《教育法》等内容。

(2)9月份,学生行为规范学习、训练、达标评比活动。

(3)10月份,观看法制教育影视片。

(4)11月份,开展以"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

(5)12月份,邀请校外法制辅导员作法制讲座。

(6)

1、2月份,组织发动全校师生开展“过文明春节,做守法公民”活动。

(7)3月份,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和“争做小雷锋使者活动”。

(8)4月份,重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9)5月份,开展以“青少年与法”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法律知识竞赛。

教学计划制度篇3

施甸县仁和镇保场九年一贯制学校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上级的有关决定,树立危机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狠抓教学常规和教研工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育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风和学分建设,认真总结这些年来教育教学工作得失。结合学校工作思路,特制订本计划。

一、狠抓教学常规工作,做好常规工作的检查与落实。

1、提前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

教导处每周星期一组织检查一次教案,并做好记录。教师可以使用电子教案或使用备课本备课。

2、规范作业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导处、教研组长每月检查一次作业并且及时反馈,作业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每周2次作业必须全部批改并写出激励性评语和日期;道德与法制、历史、生物、地理每周一次作业,单元测试也算作业,作业必须全部批改并写出激励性评语和日期。

3、强化课外辅导,培养优秀学生。

教导处不定期的召开全校学生尖子会议,听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习的需要,及时反馈问题。

4、抓好阶段性测评、期中、期末考试工作

教导处会按照教学时间及时组织阶段性测评工作本学期一共安排四次阶段性测评,期中包含一次期中测试和一次期末测试。及时做好成绩统计,及时反馈信息。

5、精心抓好九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学校各部门都要为初三所想,全力支持和帮助初三的各项工作,每月召开九年级研讨会,分析和研究初三的现状,确定明年中考目标(班主任要定人、定标、一对一的辅导)制定培优方案。

6、强化课堂管理力度。

主抓课堂效力,每位老师必须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导处和学校领导班子不定期进行推门听课,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

7、各班在研究性学习课中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个课时的毒品知识学习。

二、继续加强教学研究

(一)成立教研组

初中部:

语文组:詹仙(组长)赵爱敏杨朝云

数学组:邱碧霄(组长)杨光海李龙云杨在仪段正永陈树堂

英语组:杨成刚(组长)杨继梅杨志平蒋玲原蒋宗涵

政史地组:杨加巧(组长)赵余华杨君平苏桂菲

理化生组:李兴花(组长)杨应伦杨兴明杨正钦何光超

小学部

文科组:杨美丽(组长)杨国芷赵凤莲赵丽娟杨兴富

杨学春

理科组:张雨猛(组长)段应斗杨祖弟杨建香殷从艳

音体美信组:董庆国(组长)杨涛杨解兴杨丽坤包国能

(二)本学期教研安排

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组织开展公开课,由教研组长组织。11月英语活动月,英语教研组开展英语活动。

三、(初中部)工作实施见下表

周次

日期

教育、教学活动

组织

8.31

开学、计划、注册

学校、教导处

8.31-9.5

发放教材、开学典礼

学校、教导处

9.6-9.12

教学工作

学校

9.13-9.19

教学工作

学校

9.20-9.26

教务处检查作业

教导处、教研组长

9.27-10.3

第一次阶段性测评、中秋国庆放假

学校、教导处

10.4-10.10

第一次阶段性测评成绩分析会

学校、教导处

10.11-10.17

教学工作

学校

10.18-10.24

教学工作

学校

10.25-10.31

八年级公开课(杨朝云、陈树堂、杨成刚)、

教务处检查作业

教导处、教研组长

11.1-11.7

期中考试(第二次阶段性测评)

学校、教导处

十一

11.8-11.14

第二次阶段性测评成绩分析会

学校、教导处

十二

11.15-11.21

英语活动月

教研组长

十三

11.22-11.28

教学工作

学校

十四

11.29-12.5

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公开课

教务处检查作业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五

12.6-12.12

第三次阶段性测评

学校、教导处

十六

12.13-12.19

第三次阶段性测评成绩分析会

学校、教导处

十七

12.20-12.26

教学工作

学校

十八

12.27-1.2

开展冬季文体活动、教务处检查作业

学校、教研组长

十九

1.3-1.9

召开复习交流会

教导处、教研组长

二十

1.10-1.16

教学工作

学校

二十一

1.17-1.23

期末考试(第四次阶段性测评)、

学生离校、教职工阅卷总结

学校、教导处

四、(小学部)工作实施见下表

周次

日期

教育、教学活动

组织

8.31

开学、发放教材

教导处、班主任

8.31-9.6

新生注册、开学典礼

学校、教导处

9.7-9.12

召开上学年教学成绩分析会

表彰优秀学生

教导处

9.13-9.20

召开家长会、教务处检查作业

教导处

9.21-9.27

召开1至6年级科学和品德教材分析会

教导处、教研组长

9.28-10.4

第一次阶段性测评、国庆节放假

教导处、教研组长

10.5-10.11

召开月考分析会(研究学生)

教导处、教研组长

10.12-10.18

正常教学

教导处、教研组长

10.19-10.25

检查教师教案及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长

10.26-11.1

组织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杨正钦)

教导处、教研组长

11.2-11.8

期中考试(第二次阶段性测评)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一

11.9-11.15

正常教学

教导处

十二

11.16-11.22

分析期中存在问题

教导处

十三

11.23-12.29

正常教学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四

11.30-12.6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杨建香)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张雨猛)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五

12.7-12.13

第三次阶段性测评

教导处

十六

12.14-12.20

研究各年级三次阶段性测评动态表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七

12.21-12.27

正常教学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八

12.28-1.3

开展冬季文体活动、教务处检查作业

教导处、教研组长

十九

1.4-1.10

召开复习交流会

教导处、教研组长

二十

1.11-1.17

期末考试

教导处

二十一

1.12-1.18

学生离校,教职工阅卷

学校、教导处

二十二

1.18-1.23

总结、材料归档

学校、教导处

周次

日期

教育、教学活动

组织

8.31

开学、新生注册、计划

教导处、班主任

教学计划制度篇4

一、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计划

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要做到计划先行,计划是体育教师智慧的结晶,它能提高执行者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所以,老师要把计划做好。如果在制订计划时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缺乏合理性与实际的检查,没有调查研究,那么这个计划就只是个摆设,脱离了实际,同时若没有必要的审核和批准手续,那么,计划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就必然降低。

1.明确学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

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进而提高到增强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高度,把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当做重中之重,还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把学校体育搞得红红火火。以上这些都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

2.制订全年与学期体育工作计划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有长期规划,我们一般先制订出全年教学计划,计划可以是分学期进行的,把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分配到全年计划之中,在每学期的计划之中,要有具体的完成步骤和具体进度,并按计划进行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协助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3.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重要一部分,课堂教学是以计划为指导的,包括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这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核心部分,把课堂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其依据是《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包括教材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应用等。

4.课外训练与竞赛的计划

课外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走出校门的重要契机。通过体育竞赛,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促进。计划可以根据市区县等上级部门的计划制订,还要对经费、场地、器材、服装、裁判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课外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三基”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体育课的必要补充,所以加强对学校课外活动计划的管理也是提高学校体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5.制订教师培训计划

当今时代是知识时代,老师的知识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所以对教师的培训也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学校要根据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需要,制订出师资培训计划。学校可根据学校老师发展规划,制订出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给每个教师作出考核标准,并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学习进修、外出考察学习。

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具体原则

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不能随随便便应付就了事,而要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小到体育教研组或者个人,对他们的管理要逐级上报,等待上级部门的逐级审核批准,使其有一定的制度保障。这是搞好管理的基本保证,督促体育老师做好体育教学工作。

1.相互联系原则

学校体育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校的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学校体育管理工作也是从学校教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整合各部门、各层次和各种因素的力量,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2.规范性原则

管理工作是有组织的特殊的活动,管理者必须遵循一定的法规,无法可依的管理是模糊的、不规范的,所以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体育,才能保障体育工作的合法执行。管理的规范性要求规章制度明确合理,对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修改,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的健全,只有健全与合理的制度才能学校体育管理正确、稳定地进行。如果各方面的关系不用规章形式来约束和调节,就会出现无人负责、互相扯皮的现象。

3.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学校体育管理的各项活动、各种措施都要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对学生尽到教育责任。如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考核过程,要体现使学生树立肩负“四化”的重任和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而锻炼的思想。体育竞赛活动的管理过程,要使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观念,培养优良的体育道德和作风,养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的素养,对学生的奖励与处分都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学计划制度篇5

关键词:高校教学计划维护与管理优化策略

教学计划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的一项工作。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人数的不断上升,课程设置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教学体制的不断变革,各高校的教学计划也在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做得好与坏是决定整个计划能否得以正常实施的关键。

一、教学计划维护与管理所涵盖的内容

教学计划的维护和管理是整个教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安排教学任务的前提和组织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计划管理人员对计划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库的维护与管理、计划的执行、检查与局部修订管理、原始教学计划的日常维护管理、新开设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各院系执行教学计划的协调与管理、计划的调整与反馈、相关的统计查询工作等。

二、教学计划维护与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管理内容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教学计划是高校教学运行的基本依据,由各个年级(专业)的培养方案构成,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因此,表面看来,教学计划的维护与管理主要就是教学计划管理部门对课程的维护和管理。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课程又涉及了各院系及部门之间的诸多关系,因此教学计划的管理又包含了教学管理部门与计划所涉及的各课程承担单位及人员(院、系、教研室、上课教师、教学秘书等)的协调与沟通。

(二)管理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共存。

一般高校教学计划制定后至少要用四年,即可供一届学生用到毕业。因此教学计划具有其相对稳定性。特别是正在执行的教学计划,不得随意修改和调整。但同时教学计划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订,才能更好地适应实现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计划又具有发展性。

(三)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计划的管理是个持续的过程,既有每学期选课之前的集中维护和管理,又有平时的零星维护和管理。每学期选课之前的教学计划维护主要是所有开课学期课程信息的核对,包括新增专业的教学计划维护。教学计划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又分前期管理、中期维护、后期反馈,因此可以说教学计划管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内容和方向。它是教学过程管理的起点,也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基础。

三、目前高校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包括教学管理观念的提升和与现行管理制度的完善;教学计划管理的理论研究缺乏;教学计划课程资源库课程较多,有的管理混乱;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有待优化;教学计划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创新水平有待提高,等等。

四、优化教学计划维护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教学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谈谈具体优化策略。

(一)要想使教学计划的管理良好有序发展,提高管理效率,就必须先从做好教学计划的源头抓起,保证计划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1.完善教学计划制定主体的结构。

为保证教学计划质量,制定教学计划的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含学科专家)、学生、课程专家、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等。其知识结构必须全面反映影响教学计划制定的五个要素: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国家政策和教学资源,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规范课程资源的管理。

前面我们讲过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因此教学计划的管理很大一部分是属于课程的管理。课程理顺了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计划管理的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的课程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一所优秀的大学大约能为学生提供3000门至6000余门课程。面对教学计划课程库里如此多的课程,我们教学计划管理部门对其必须有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人员对所有这些课程的名称、性质、归口、学时学分的分布,等等,特别是对他们的管理规则要能了然于心。

3.做好课程归口和开课一览管理。

为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管理的效率,必须按要求对各个学院各类课程准确合理地归口。另外,还要对所有的课程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管理。其中包括课程名称(中英文)、课程编码、课程类别、课程学时/学分的分布情况等。按照一定的编号规律将各院课程作有序排列和整理,即做好开课一览工作。这会给教学计划管理人员在日常的教学计划维护与管理中提供诸多的便利。

(二)严把教学计划调整关,合理把握好教学计划的时态性特征。

计划一旦确定下来就应严格执行,包括课程、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开课单位(教研室)及任课教师等都不得随意变动。但同时学校又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及就业市场的变化需要,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以充分体现其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应性。如何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是有效达到对教学计划维护与管理进行优化的关键。我从日常管理工作中得出以下建议。

1.重视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审核。

教务处编制分学年、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或称教学计划年度(学期)运行表,落实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审定后的教学计划所列各门课程、环节的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开课单位和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要尽量保证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及人员对教学计划的执行要达成共识,通力合作。

2.注重日常教学计划信息的核对、归纳、统计。

教学计划维护是每个学期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细节管理应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各种信息的核对、归纳、统计都要及时、准确。每个信息变动,每次计划微调,都要规范细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就要求教学计划管理人员必须做到扎实工作,一丝不苟,以达到优质、高效的管理水平为首要目标。

3.执行过程中确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尽管我们严格控制当前学期和教学任务学期计划的调整要求,但还是无法完全避免个别课程教学计划的局部微调。如确实需要调整的课程,应提前一学期向教务处说明情况,填写教学计划调整申请表,注明该课程的总学时、学分、周学时、学期安排、变更原因等。学院签字后交教务处分管处长签字、批准后,方可执行。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及课程信息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增强教学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多借鉴其他学校一些成功的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使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

(四)教学计划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与他人的协调沟通能力。

教学计划管理人员要具有明确的服务意识,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性质和本质。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热情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特别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争议性的问题,要能以热情、真诚的态度服务,以专业的知识技能服务,使问题顺利解决。

(五)信息化平台运用(教学计划管理系统)。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面对庞大的信息量,传统教学计划管理的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情况。高校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给教学计划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主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来方便教学计划的维护和管理,在保证专业教学计划的规范化、完整化基础上来促进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计划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了管理方面的工作量,同时避免了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遗漏和误报。

(六)不断开拓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与协调应变能力。

创新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学计划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与时俱进,探寻更有效的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搞好教学计划管理工作重在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总结,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计划管理人员既是教学管理工作职能部门政策的执行者,又与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教师打交道。这就要求计划管理人员把政策的原则性与各项事务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五、结语

如何优化教学计划的维护与管理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重要,然而我们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对于教学计划管理理论上的研究还需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而新的理论的发现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不断的发展中,创新和完善,乐于向其他高校学习,不断总结,借鉴他校先进的教学计划管理经验。虚心学习别人的精华,纳为己用,不可完全模仿,重在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计划管理工作走向高效、科学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教学计划制度篇6

在新课程标准教材实验中,我们走访了部分实验地区和实验点校,教师们纷纷反映非常需要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我们选编了小学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工作计划示例,供广大教师参考。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规定的活动或内容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克服教学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的基本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一、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

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人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2学期×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需要,确定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

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1.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各级目标的涵义和要求,选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是统领和选编各学段教学活动或内容的依据,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悉心研究领会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指导思想、理念涵义及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本学段各级目标要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配好两个学年的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制度篇7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规定的活动或内容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克服教学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的基本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一、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人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x2(学期)x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x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需要,确定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

(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1.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各级目标的涵义和要求,选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是统领和选编各学段教学活动或内容的依据,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悉心研究领会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指导思想、理念涵义及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本学段各级目标要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配好两个学年的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制度篇8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区域教育交流计划;eRaSmUS;Umap

一、前言

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引发了更多的国际交流与竞争,从而对产品竞争力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不断加大,世界各个区域、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国际化模式。本文将尝试借助层次框架理论,对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进行比较,界定其国际化层次,并试图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

(1)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如何?

(2)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国际化各自处于什么层次?

(3)教育国际化的以上七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生

研究者们普遍倾向于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生与全球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研究者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对教育的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根源就是全球化。例如,mongkhonvanit和emery指出,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四种后果,即:一、对本土智慧的重新探究与倡导;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三、城市化的扩大;四、教育质量的倡导、国际化与提高(mongkhonvanitandemery,p.52)[2],将教育的国际化看作信息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Davies和Guppy也认为教育的国际化是由全球化导致的结果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原来由中层的教育管理部门掌握的权力同时出现两种转移:向上转移至中央政府,向下转移至高校、教育改革组织等机构(引自Denman,p.101)[3]。徐辉指出,“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化,应该是各国、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徐,p.62)[4],而“教育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间项目交流、研讨和协作,以解决教育共同问题的一种发展趋势”(同上,p.63)[5]。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与层次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因素

周满生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即: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等(周,p.172-80)[6]。而Kerr认为教育国际化包括“新知识流、学者流、学生流和课程内容”(引自徐辉,p.63)[7]。刘道玉则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四点:从质量上说,强调各国要提高大学的水准,使各国大学教育的水平具有可比性,并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在空间上,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各国都要开放教育市场,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在资源上,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在理念上,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大学教育不仅要满足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而且还要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自李素敏,p.12)[8]。

2.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层次

研究者通常将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的国际化是指国际自然人的流动和学术互通;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教育模式、制度、理念的国际化”(徐、许,p.52)[9]。例如,徐岚和许迈进以图解对教育国际化的各个因素分属哪一层次进行了说明:浅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的国际化(见图1,引自徐、许,p.53)[10]。

3.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区域教育交流计划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许多高校制订了国际化的策略,包括制定长远的国际化战略规划、着眼于培养跨国的未来领导者、构建战略联盟等(陈,p.15)[11]。具体的国际化策略包括: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教师交流工作;多种途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进课程国际化;开展教育发展援助;尝试国际合作办学;强化外语教学(唐,p.81-82)[12]。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应运而生。在这些计划中,大多数由从上至下的方式创建,即由国际组织或国家倡导建立,如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其他计划则多以从下至上的模式、在一些高校或教育组织的引领下出现(Denman,p.99)[13],如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当今世界各个地区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国际化模式,一些重要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显著特点非常值得研究者注意。但是,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作为分析的对象,而很少考察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国际化层次。区域教育交流计划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利用国家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结论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具有可行性。

在欧盟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当属由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全称为欧洲共同体关于大学生流动的行动计划,europeanCommunityactionSchemeforthemobilityofUniversityStudents)。这一计划作为世界上运行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之一,已成为其他区域教育交流计划效仿的典范,也是教育国际化研究最常用的参照之一。而亚太地区这一新兴的经济体内尚未诞生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因此本文选择对这一地区影响范围相对较大的Umap计划(全称为亚太大学交流会,Universitymobilityinasiaandthepacific)进行研究。

本文将尝试使用文献法,以徐岚和许迈进提出的层次理论为理论框架(下文简称层次框架),对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进行比较,讨论其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界定其国际化层次,并以此为出发点讨论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简介

1.源起与目标

20世纪70年代,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倡导制定了JSp计划(联合学习计划,JointStudyprogramme),又于80年代推出eRaSmUS计划(全称为欧洲共同体关于大学生流动的行动计划,europeanCommunityactionSchemeforthemobilityofUniversityStudents),以取代JSp计划,弥补其不足之处(潘,p.41)[14],目的为“促进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发展”(蔡,p.58)[15]。在1995年,欧盟正式制定综合的苏格拉底项目(Socratesprogramme),将eRaSmUS计划列为苏格拉底项目最重要的子项目计划之一,意在“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来促进优质教育”(施、郑,p.126)[16]。

Umap(全称为亚太大学交流会,Universitymobilityinasiaandthepacific)则是在aVCC(全称为澳大利亚校长协会,australianVice-Chancellors’Committee)的倡导下,由亚太地区多个高校联合自发组成的。成立于1991年,目的为借助学生的流动和高校间交流,“促进亚太国家与地区之间不同文化、经济及社会制度的相互了解”(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17]。

2.运行机制及学分学历制度

eRaSmUS计划的资金由欧盟、欧盟成员国、参与院校共同提供,这一多方面的资金来源为促进学生交流等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一项目主要是为欧盟各国在学一年以上的大学生提供在欧盟其他国家大学的短期学习机会(3至12个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校直接选拔,学生、学生母校、留学目的学校三方之间签订学习协议(施、郑,p.127)[18]。其他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并启动欧洲大学网络,资助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访问,鼓励整合性的教学任务和共同课程计划;以旅行费用和本国与留学目的国生活费用的差异为依据,资助学生项目;承认文凭和学习时间,以促进学生流动;对特定协会、提高留学意识的出版物、大学间合作等提供辅援助措施等(潘,p.42)[19]。作为eRaSmUS计划的配套措施之一,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行,并于1999年起逐步发展为“在学校、地区、国家和欧洲层面的学分累积系统”(施、郑,p.127)[20]。在这一体系中,“各院校能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文凭及学业年限,并使各国大学课程制度相互衔接”(潘,p.42)[21]。此外,国家学历认可咨询中心(naRiC)的设立对互通计划和学历认可提供官方解释(蔡,p.59)[22]。

Umap计划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由会员院校提供。这一项目主要是向其成员国会员校正式注册学生提供短期在其他成员国会员校的短期学习机会(10个月以内),其中学生母校与留学目的学校之间必须已签署交换生协议;由学校与Umap代表共同选拔。在留学期间,学生必须使用UCtS(全称为Umap学分转换机制,UmapCredittransferScheme)(省略)[23],并每周上课12小时以上;在留学结束回国后,学生必须在一个月内提交成绩单和学习报告(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24]。

3.政策保障与普及程度

eRaSmUS计划从一开始即具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政策基础。例如,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国家早在1958年即在《罗马条约》的基础上签署了《欧洲共同体条约》(treatyestablishingtheeuropeanCommunity),明确规定了“欧洲共同体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来促进优质教育(qualityeducation)……共同体的行动目标包括在教育中建立欧洲维度(europeandimension),通过鼓励承认文凭和学历来促进学生流动”(施、郑,p.126)[25]。eRaSmUS计划运行中的各个阶段也都受到明确规定的制约,例如上文提到的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和国家学历认可咨询中心(naRiC),以及促进各国教学与科研协作的大学学校际合作计划(iCp)、促进外语培训的LinGUa计划、签订于1992年的促进成人教育及远程教育合作的《马城欧盟条约》等等

(蔡,p.59)[26]。不仅如此,随着eRaSmUS计划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法律政策得以及时制定实施,确保了eRaSmUS计划的不断扩展与深化。其涉及对象极其广泛,包括欧盟地区大多数高校的全日制学生,并正向更大范围扩张,通过哥伦布计划(projectColumbus)、tempUS系列计划(同上,p.60)[27]、曼德斯计划(erasmus-mundus)(施、郑,p.130)[28]等与拉丁美洲区域、中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第三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Umap计划作为一个自发的教育交流计划,主要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学费减免、签证支持、食宿提供、学分转换等优惠政策,来达到“消除学生交流中的问题及困难;以协会的形式促进教育交流合作由双边向多边发展;加强并确保会员国院校之间能够实现互相承认学分”(省略)[29]。其参与国家与地区目前包括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斐济、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澳门、马来西亚、墨西哥、蒙古、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台湾、泰国和越南(省略)[30],并未包括中国大陆、新加坡、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等亚太地区重要的组成国家与地区,普及面相对狭窄。

四、讨论及结论

(一)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可以看出,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之间各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现根据层次框架对以上研究结果列表讨论如下:

(二)分析及结论

在使用层次框架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可以看出,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的国际化层次具有显著的差异。现对本文的研究问题回答如下:

(1)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如何?

eRaSmUS计划的七个因素国际化程度均较高,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因素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另外六个因素(包括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仅处于国际化初始程度。

(2)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国际化各自处于什么层次?

在本文使用的理论框架中,浅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的国际化(徐、许,p.53)[3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eRaSmUS计划的国际化已达到很深的层次,而Umap计划的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层次较浅。

(3)教育国际化的以上七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欧盟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极深,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扩张,已经成为世界上运行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之一。而这一现状与该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模式等方面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自从中世纪欧洲出现大学以来,欧洲化作为欧洲维度概念的雏形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在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和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面临来自美国、日本等竞争伙伴的挑战,欧洲共同体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优势(潘,p.41)[32]。由于欧洲化的传统曾经“创造了欧洲大学过去的辉煌”(施、郑,p.129)[33],因此欧盟将区域一体化作为重新获取优势的途径,希望通过科技与教育的协作重获这一辉煌。这就决定了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教育观念国际化的程度较深。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关的法律法规、运行机制、制度与措施等得以逐步制定,从而导致了其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的国际化也处于较深程度。

与之相对,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并不具有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各个国家也多以提高本国竞争力为目标发展自身教育,而仅将区域内教育合作作为加强了解的途径。因此,由于缺乏充分的历史文化基础,亚太地区尚未形成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教育合作仍以人员交流为主要形式,处于较浅层次,而在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即在层次框架中,教育观念作为最根本的因素,决定了其他六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换言之,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国际化层次是由该区域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程度决定的。

五、小结

本文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作为研究对象。在简要回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起源、包含因素和不同层次的基础上,借助层次框架理论,以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为例,讨论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不同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及交流计划国际化层次的界定,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的结论是,eRaSmUS计划的国际化遍及各个因素,层次较深;Umap计划的国际化仅限于人员因素,层次较浅;而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程度是交流计划国际化层次的重要决定因素,决定了其他六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

[参考文献]

[1][3][13]Denman,BrianD.theemergenceoftrans-RegionaleducationalexchangeSchemes(tReeS)ineurope,northamerica,andtheasia-pacificRegion[J].Highereducationineurope.Bucharest:2001,(1).95-106

[2]mongkhonvanit,pornchai,&emery,SilvioLászló.asianperspectivesoneuropeanHighereducation[J].Highereducationineurope.Bucharest:2003,(1).51-56

[4][5][7]徐辉.国际教育初探――比较教育的新进展[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6]周满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李素敏.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4):11-14

[9][10][31]徐岚、许迈进.中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11):52-57

[11]陈浩.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8,(2):14-17

[12]唐晖.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9):81-82

[14][19][21][32]潘学来.浅析欧共体/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41-43

[15][22][26][27]蔡安成.欧盟的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1,(11):58-60

[16][18][20][25][28][33]施晓光、郑砚秋.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及其意义[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7&8):126-130

[17][24]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eB/oL]

教学计划制度篇9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我局领导历来十分重视,一年来,我局多次在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会议和全区中小学校长会议以及各校的女职委主任会议上传达有关精神,并立足于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与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着力从思想上、政治上提高学校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搞好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计生工作摆上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以确保全区教育系统计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努力把计生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

为了切实加强对全区教育系统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确保圆满完成区政府下达的各项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近年来,我局一直将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全局的一项基本工作任务,常抓不懈。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的教育系统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并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配备一名工会干部兼职抓落实。同时制定了《xx年区各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细化了全区教育系统计生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并于年初与各校签订了责任书,使任务明确,职责到人,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措施,狠抓管理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的文件精神,更好地落实各学校校长亲自抓、重点抓的要求和计划生育的工作职责,我们强化了《区教育系统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的实施意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评先评职、晋升职务、入党入团等挂起钩来,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负责,单位包干”的计生管理体制和工作措施,把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学校健全有利于计生工作开展的有关配套制度和台帐,使制度更趋完善,并狠抓落实,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四、紧密配合,深化教育,努力创造计划生育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年来,我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落实有关计生政策,特别能及时配合各乡镇(街道)一年三次的孕环检工作,如教师本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决不心慈手软。对教师亲属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追究连带责任,采取停职停薪,限期落实节育措施。与此同时,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推进,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把人口理论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要求各校充分认识在中小学开展人口与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加强了舆论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推进中小学人口与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并通过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积极开展一系列有关人口理论和青春期知识的讲座、咨询等活动,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普及率达到100%。

五、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就学优惠政策全面兑现

教学计划制度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制度;建设

学分制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涉及因素众多,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其中的重要保证之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分制下,由于选课制的引入,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学生管理、甚至后勤管理都较学年制下发生了重大改变。面对这一复杂的工程,没有制度建设作为工作的依据、指导和保障,是很难想像一个学校可以正常有序运转的。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对学分制这种教学模式的探求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经验缺乏、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化、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但是,进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又是高职教育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学分制改革,要进行全面的制度建设,从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到后勤管理制度等,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学分制下的制度建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由于涉及面众多,体系不一,限于篇幅,本文只在这里谈谈几个重要的教学制度的建设。

1.教学计划管理制度的建设

教学计划分为远期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近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远期教学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反映的是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所要达到的人才规格要求;近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反映的是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是对远期教学计划的分解和落实。学分制的特点就是弹性学习,因此,教学计划管理制度中就一定要体现:无论是远期还是近期教学计划都要强调课程安排的灵活性,课程设置要使学生在保证基本质量和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有较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即能提供较多的课程选修余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从总体上研究每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规格,并以最低学分标准体现出来;同时,要为每一个专业适应个性化发展留够空间,因此,这个最低学分标准当中就不仅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学分,而且还应包含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而需要学生选修的最低学分标准。学期教学计划则要求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学期进行分解,确定每一个学期学生应达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标准。

由于教学管理是一个从教学计划制定、运行到考试组织、成绩管理的连贯的系统工程,如果在计划管理阶段不规范,就会带来后面的运行、考试组织、成绩管理、毕业审核等一系列工作出问题。在实际教务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某些课程的成绩记录与实际不符、找不到该课程或找不到该学生等情况等,除了可能有学籍管理上的异动外,很大一部分的问题均来自于对计划管理的不严谨、不规范。比如课程名称不规范、课程代码混乱、同一专业同一公共课程出现不同学分标准、教学计划中的学分标准制定不适宜、实际学生所修学分状况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学分标准差异大,以致于培养方案根本未对实施教学计划起到指导作用等。可见,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计划的管理就是对整个教学目标的管理,处于整个教学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它对于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和运行起着引领、指导、统摄的作用。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审核、修改等工作都应该建立健全一整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只有计划理顺了、规范了,才有后面教学其它环节的正常运行。

2.学籍管理制度的建设

学籍是一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户籍,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学分制的引入,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或者家庭经济状况等选择转学、转专业、中途中断学习、分阶段学习、进行重修等,这就使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较学年制下更复杂和灵活,学生学籍异动更频繁,处理有关学籍问题,如入学资格审查、修业年限变动、退学、转学、毕业时间、休学、复学等此类事情将会增加很多很多。没有相应的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对这些进行规范和管理,学籍工作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高职院校要以普通高等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前提,把学籍管理制度与学分制特点相结合,对其中的升级、留级、退学、转学、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重修、补修、免修、辅修、延期毕业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制定出关于这一系列学籍变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操作程序,才能使纷繁复杂的学籍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凭,从而顺利地展开。并且,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要逐步探索建立健全学校与学院(系)相结合的二级学籍管理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3.选课制度的建设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核心内容。选课,意味着学生在保证适当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修读的内容、从而实现选择修读时间、修读进度和任课老师的权利。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说,选课不仅涉及学生,也要涉及老师。因此,选课制度的建设也应该是涉及师生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为了充分照顾学生的志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转移能力及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多层次需求,要鼓励教师积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研究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制度上鼓励和保障有条件的教师要多开选修课,开好课,开新课,以扩大选修课的可选范围。从学生方面来说,要鼓励学生在保证基本规格合格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选课,帮助和引导他们选课,并作一定的制度规范要求,保证学生有课选,但又不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同时,由于选课,带来了每个人课表的不同,打破了班级、专业甚至年级的限制,给选修课的考勤和管理带来了难度,为了保证选修课的纪律和质量,还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和管理,制定相应的导师制、选修课教学管理制度等。

4.考试制度的建设

学分制下,打破了固定班级、固定专业的传统教学组织方式,而更多的是由选课而产生的各个教学班。就学生日常的管理来说,难度大大增加,对考试的组织和管理来说,也是如此。加上,学分制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目标管理,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相对宽松,因此,用来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就非常重要。改革传统的考试组织办法,进行考试方式方法的创新就必不可少。在关于考试制度的建设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由于教学班这种课堂组织方式的出现,考试也必然发生转变,必然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考试编排、成绩录入等;其次,在学分制下,可将考试分为学校、院(系)两级组织和管理,一些专业选修课、特殊的专业课程应该以学院(系)为单位组织,而对于一些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可由学校组织统一考试,并且无论是学院(系)还是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题库建设,以满足学分制下那些提前修完课程、要求提前毕业学生的考试需要,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次考试;再次,改革考试的方式,将传统试卷笔试与完成作业、设计、论文、口试、实践能力测试等多种途径相结合;最后,实行以认证代替考试。目前,由于强调“能力本位”,相当多的高等职业院实行双证制,即毕业证与各种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因此,高职院校流行很多证书,“如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及其它各种证书。这些社会化考试信度比较强,可以考虑凡是获得证书的,其相关课程给予免试。

5.成绩管理制度的建设

选课制,带来了学生个人课程表,也带来了学生个人成绩表。因此,在学分制下,成绩的管理也较学年制下要复杂得多、具体得多。学生的成绩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除了必修课可能还能以一定班级或专业出现,选修课成绩是没有班级、专业、甚至年级之分的;学生不仅有正考成绩,还有补考成绩、重修甚至多次重修成绩;除此之外,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有许多课程的考试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实行了对接,导致考试成绩出来的时间、发放的形式可能都与本校的成绩管理有很大的出入等。就是这一系列复杂的状况,导致了成绩管理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如由于一些老师的不负责任或其它因素,出现学生申述成绩有误、有漏,要求查询、更改成绩等情况。面对这么复杂的情况,如何实现对学生成绩的高效管理,以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需要呢?因此,关于成绩管理的制度建设也迫在眉睫。在这一制度建设中,既要对成绩管理岗位人员的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也要对教师处理成绩、学生查询和更改成绩做出明确的要求;要建立健全学院(系)与教务处共同管理成绩的两级管理体系;要明确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并不断更新技术的要求等。

当然,教学制度建设绝不仅仅只是以上几项,只是笔者认为,在学分制下,以上几项教学制度的建设是最紧迫、最重要的。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其中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也必然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实施、推广和改进,不仅会直接引起高等职业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实验室管理方式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适时变化,还将引起高等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学生管理等制度的结构性调整。学分制改革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需要教育、教学、后勤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配套改革和配套支持。同时,学分制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要一个时期较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其制度建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要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不断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建辉,詹曙萌:高师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探索,高等教育

[2]唐慧君,娄新徽:学分制成绩管理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6月

[3]重庆市教委,关于进一步推广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意见,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