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教育的现状十篇传统教育的现状十篇

传统教育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0:12

传统教育的现状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传统;现状;未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137-03

艺术教育在传递和发扬人文精神、培养健全人格、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北京大学历来有重视艺术教育的传统,在近代美育的启蒙和发展上担当过重要角色。今天我们深入考察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和现状,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

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发端于蔡元培先生任校长时期。从蔡元培担任校长开始,北京大学在艺术教育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行,逐渐形成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传统,对美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在美育方面发表了很多重要著述,并坚持不懈地将其美育思想投入实践。1912年1月蔡元培担任了民国政府首任教育总长。不久后他发表《对新教育之意见》,提出美感教育,将其作为五项教育主张之一。他的教育主张很快被吸收为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1912年9月,美感教育被列入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宗旨令》。蔡元培还邀请鲁迅到教育部工作,主管科学、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音乐会、演艺会等事宜。1916年12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前提下大力倡导美育。他提出,“教育的方面,虽也很多;他的内容,不外乎科学与美术”。[1]这里的“美术”,是广义的美术概念,也即艺术。蔡元培认为美育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最主要的作用是增进文化进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2]。当时面对社会问题曾一度兴起“一切归功于宗教观,遂欲以基督教导国人”的思潮,蔡元培提出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要“舍宗教而易之以纯粹之美育”,通过实施美育培养国民的高尚情操,进而改造国家和社会。[3]

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蔡元培不仅为推行美育大声疾呼,更亲自躬行,在北京大学开设美学和艺术类课程、组织文艺类社团,开展丰富的艺术实践和讲座活动,营造热爱艺术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推进美育实践。在蔡元培的亲自参与和思想引领下,北京大学开设了美学、中国美术史、西洋美术史、中国古乐学、中国雕塑史、音乐史、和声学、乐理、作曲法、合唱、视唱、西洋弦乐器、中国管弦乐器等课程;成立了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戏剧研究会、剧艺社、提琴社、歌咏团、民间舞蹈社、摄影社等众多文艺类社团,出版了《音乐》月刊、《绘学杂志》等刊物;举办音乐会,建设艺术博物馆,营造浓厚的艺术环境和氛围。

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美育,1920年,画法研究会改名为画法研究所;1922年,音乐研究会改为音乐传习所,由社团成为正式的教学机构。陈师曾、贺履之、唐定制、徐悲鸿、萧友梅、陈天华等艺术家都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习各种实践课程。音乐传习所还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西洋管弦乐队,培养了冼星海、吴伯超、谭抒真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音乐家。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中断了,但是社团文艺活动却仍在继续开展。1938年,西南联大话剧团成立,由闻一多、孙毓棠等人担任导师,排演了《祖国》、《夜光杯》等抗日救亡的戏剧。青年话剧社、戏剧研究社、国民剧社、山海云剧社、怒潮剧社、歌咏团、剧艺社、高声唱歌咏队等社团组织也纷纷成立,在抗日图存、反对内战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解散,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又回复到正常轨道。

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特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叶朗教授认为,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传统有三方面的特点。[4]一是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这体现在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以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作为明确的指导理念,从一开始就没有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是自觉地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去追求健全的人格和高远的人生境界。此外,北京大学还十分重视美学理论的研究,邓以蛰先生、朱光潜先生、宗白华先生几位美学大师的参与使得北大的艺术教育有了学术的、理论的依托,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层面上的优势。在这里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学者。二是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具有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特色。在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的指导下,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从一开始就面向全体大学生,显示出素质教育的特色。不仅如此,北京大学还通过专门的教学机构培养艺术人才。音乐传习所称的上是我国现代最早的高等专业音乐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现代最早的高等专业美术学校)在1927年并入北京大学,称美术专门部,1928年改称艺术学院。三是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立足于中国文化,实行中西兼容、雅俗并包的路线。既传播西方的优秀文化,又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既重视古琴、昆曲、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也非常重视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这是所有北京大学从事艺术教育的学者和艺术家的思想中都十分明确、十分自觉的。

二、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院系调整,将艺术专业教育从综合性大学剥离出去,集中到专业艺术院校。不过,当时北京大学的课外文艺活动如学生文艺社团及展览、演出等,也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摄影学会、舞蹈组、美术组、音乐社、中乐组、剧艺社、新文艺社和实时学习社等经常举行汇报演出,并邀请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文艺团体来校演出。[6]但自1957年起,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开始导致美育和艺术教育发生了严重的价值偏离。1966年,开始。在这场空前的文化劫难中美育亦不可幸免,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艺术教育会议召开,艺术教育的价值思考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哲学家、美学家叶朗先生为首的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下,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肯定了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同年,朱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标志着国家正式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

北京大学对美育的复苏反应是热烈的。1981年,北大最早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音乐欣赏课。1984年成立了艺术教研室,开始开设更多的艺术欣赏和实践类课程。1997年成立艺术学系,除了开设面向全校的艺术类通选课、公选课外,还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2006年在艺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艺术学院,每年为全校开设的通选、公选课达40余门,选课人数达7000人左右。此外,北京大学哲学系也面向全校开设了一批美学类通选、公选课程。1988年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修订,明确规定本科生必须至少选修2个学分的艺术类课程。2010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剧研究院、中国画法研究院,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除了课程教学外,学生文艺社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0年,北京大学学生合唱团成立,由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数十位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组成。二十多年来,在多位音乐家的关怀、指导下,北京大学学生合唱团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生合唱团。1997年,合唱团获西班牙第43届哈巴涅拉与复调音乐国际合唱比赛第一名,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大学生合唱团。目前合唱团已发行音乐专辑两张,每年举办新年音乐会、毕业音乐会。2005年12月、2010年12月还分别成功地举办了团庆15周年、20周年音乐会。

北京大学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学生交响乐团也大都在同期成立起来,与学生合唱团一起共同组成了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成为北京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两百多名来自于全校各个院系和专业的学生怀着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利用课余时间训练,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艺术感悟和艺术实践,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完善人格,畅游于广阔的艺术海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除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审美意识和健全人格外,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还成为国家文化交流和友谊传递的使者。近年来,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多次远赴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莫斯科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开罗大学、朱拉隆功大学等众多学校进行交流访问,举办专场演出,展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风貌。

除学生艺术团外,北京大学还拥有一批数量众多的文艺类学生社团,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文艺活动。目前,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有201个,其中文艺类社团51个,在数量上仅次于学习创新类社团(59个)。文艺类社团的成员总数达到8000多人,规模达千人的社团有吉他协会、电影协会、元火动漫协会。中乐学社、北大剧社、青年摄影学会、街舞风雷社、家政与生活创意协会、朗诵艺术协会等社团也都具有较大影响。像中乐学社2010年曾两度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2011年与学生艺术团及其他学生社团一起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国际化学年的专场演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在课堂教学、文艺社团活动之外,在北京大学还有一些机构如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在推动美育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它们开展了诸如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组织高品位艺术演出、艺术文化讲座等有效提高校园艺术氛围和审美层次的活动。2005年以来,受美学散步文化沙龙邀请,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三次在北京大学公演,场场一票难求,充分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风采和魅力。2010年,北大昆曲工作坊成立;2011年4月,校园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一百周年纪念讲堂成功公演,演员全部为北京大学和其他高校在校大学生,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三、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

世纪之初,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引起了深刻的反思,针对这个问题,产生了诸多各种各样的解答。其实,钱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现在岁数大了,小问题我不考虑,我就考虑大问题,什么叫大问题?就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怎么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怎么培养杰出人才?怎么办世界一流大学?他说,根据历史经验,也根据他本人的经验,我们的大学教育要实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7]钱先生用他一生经验和思考的总结为我们凸现了艺术教育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如今的北京大学,如何在优良传统和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有所建树,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不断探索的。

首先,要充分尊重艺术教育的审美特质和规律,保持它的相对独立性和主体地位。“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他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离开了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价值,艺术的任何社会价值都将无所依托、无所附丽”。[8]尽管艺术教育在促进德育、智育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我们开展艺术教育时绝不能将之工具化地作为开展德育和智育的直接手段。要充分考虑到其审美特质和独特规律,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其次,要继承北京大学艺术教育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的传统,使艺术教育不要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是关注人文世界和精神世界,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追求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去追求健全的人格和高远的人生境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总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进取精神,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9]

第三,要举全校之力,重新对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格局、方向、方法方式进行深入思考、系统设计,真正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来抓。无论是从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艺术教育都不是可伸可缩、可有可无的点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规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这意味着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总体规划与设计,避免出现以点代面,以“亮点”、“特色”代替工作全面开展的情况。学校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与教学科研机构对非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加以研究和通盘考虑,避免简单叠加,或与学生的需求脱节;在学生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上,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指导,不能任其自然发展,以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多渠道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总之,要让学校艺术教育在整体上形成合力,从而真正深入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4][8]叶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2-16.

[5]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5.

[6]叶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四个战略性问题[D].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会议论文,2011.

[7]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

传统教育的现状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规范,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基因和识别码,校园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离不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有利于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形势下,利益追求的多元化带来大学生价值追求的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许多新的挑战,结合我们的调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重现代、轻传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中华文化中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人文精神遭到冷落。高职学生对传统伦理秩序、传统道德内容、国学经典知之甚少,而对现代大众文化、快餐文化却津津乐道。我们在高职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仅有3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对传统文化经典有一定的了解。

2.重视举办活动,忽视育人功能和理论研究

当前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举办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存在一个问题,即过于重视活动的形式,忽视活动要达到的实际效果,忽视活动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功能。比如在调查问卷中问学生“在我校正在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艺术活动中,你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45%的同学认为“不能”,“你对活动的效果是否满意”,40%的学生说“不满意”,这说明活动方式与所要达到的效果与学生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

3.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资源不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德”“善”“和”三方面,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虽然都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吸收传统文化优秀道德资源,在传统文化和教材内容的融合上明显不足。

4.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传统文化践行危机

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45%的受访大学生崇拜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他们认为圣诞节一类的西方节日比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更加重要,他们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甚至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也非常崇拜。另外,大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价值观扭曲、缺乏爱心、道德冷漠、信仰迷失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高校存在传统文化践行危机。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尊重文化经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用传统文化洗涤大学生的心灵,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课堂教学中,高职学校理论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经典案例自然地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通过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也可以在各班级创设“读书伴我成长”主题活动,配备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开展相关的阅读和征文比赛,用经典开启智慧,洗涤心灵。

2.重视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建筑设施条件的完善是建构良好校园环境的重要基础。在校园建筑设施建设过程中,恰当规划,凸显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品位。比如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中,设置文化长廊、历史名人的塑像、名言警句、传统节日活动场所的设置等,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

3.重视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民族自信心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立足本土文化,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如以丹东本土文化为依托,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以虎山长城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虎山长城历史和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依托本土文化,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模式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校园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品牌化。

4.推陈出新,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不断拓展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里的应用范围、空间和形式,要以现代化的理念和模式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文化活动,比如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学生进行抗战斗争史和抗战精神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

传统教育的现状篇3

论文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文化;消费市场

论文摘要: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文中分析了两者各自存在的利弊问题,探讨了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利于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以及如何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传统手工艺逐渐得到重视并恢复发展起来,但是某些种类的手工艺还是面临重重困难,无论从工艺手段、材质,还是应用价值等来看,都受到很多限制,如果只是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的保留,它们需要社会力量甚至是相关部门的扶持,如果目前只是依靠自身发展,短期内很难振兴,需要重整发展之路,找到和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并适应现代审美、现代生活的新模式。传统手工艺注重手艺的传承,大部分是靠手工完成,其成本较高,在现代社会,比较难以适应大众需求,但也有部分高端或是特殊消费群体能接受,但类似需求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足以推动某一个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对消费群体的科学细分将决定产业的出路,决定行业的存亡。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艺术设计的核心就是不断创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随着一批海外学者的归来,而逐渐渗入了国内的艺术设计教学领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和实施的。时隔十几年,国内这些高校仍然在继续改革和创新着,并在不断摸索适合本土的教学模式。

在通常观念里,传统手工艺产业很难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两者可以找到发展的共通点,相互弥补,取长补短。

下面我们将结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探讨传统手工艺产业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互动现状:

以下是在当代手工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情况:2009年10月,我和几个做专题研究的学生到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对水晶手工艺产业进行考察。

首先,对东海县水晶城进行考察。东海县水晶城是东海水晶工艺品的集散地,也是全国水晶原料的集散地。在水晶城里大多是简单加工的水晶工艺品,有的水晶饰品是按份量销售,基本没有设计,也谈不上什么附加值。当然水晶城里也不乏精品,但是按照水晶石材的档次和雕刻工艺的精美来区分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高附加值的工艺品就是这两者完美结合出来的产物。但是就我们所见到的精品,还是以传统题材为主,它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的数量正逐渐萎缩。

其次,对当地的水晶企业、作坊进行考察。通过对当地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考察发现,目前他们在传统工艺的继承上做到了极致,比如他们雕刻的佛像非常活灵活现,神韵十足。有的水晶还有着非常漂亮的包含物,比如一些有色金属矿物质,会折射出美丽的光泽,挑选这一类材料雕刻成的佛像,几乎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中,这种传统工艺品有一定的优势,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企业高层非常重视与高校间的交流,意识到传统手工艺行业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比如大多数传统手工业没有发展的远景规划,目前遇到的瓶颈就是只能满足对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市场需求,也就是不断复制传统的东西,形式上没有创新,消费的群体也比较局限,并且当代设计理念相当缺乏等等。我们深入接触的这家企业在行业里有一定的先知先觉,他们已经开始在自我的定位上寻找新的突破口。转贴于

通过与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交流我们有了以下第一手的资料信息:

一、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成立至今的6年时间里,以前三年的时间充分融入行业,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企业规模扩大。

二、确定企业文化和理念

确定“我们的灵魂就是水晶,水晶就是我们的灵魂”的企业文化,提出“艺术化设计、产业化生产”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观点。

三、引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从08年引进第一批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师以来,企业在产品的质量、产品的销售、管理模式等方面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通过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个案分析,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各自存在的利弊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系统性、开放性、交互性,对品牌意识及打造品牌的理念比较成熟。

传统手工艺的优势: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拥有精湛的技艺,其产品在收藏市场上具备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由于传统文化和技艺等方面的“断代现象”,设计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存在欠缺,设计作品个性凸显风格前卫,由此导致设计产品与消费群体脱节。

传统手工艺的弊端: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分析缺乏科学性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的无力等诸多问题。

总的来讲,传统手工艺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半自动化程度,特别是形态复杂的工艺品的加工大部分还是需要靠手工来完成,即使是使用机器,人工对机器操作的熟练程度也很难被电脑程序指挥下的机器完全替代。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很高,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照搬和重复古人的东西,其价值也是低廉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传统手工艺产业中发挥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与当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以及对品牌的打造等方面的作用。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结合需要找到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看清以上分析的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势,这样才利于制定出长远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因此我们还要逐步探索如何和企业产生联动,如何引导消费市场,以及如何增加现当代手工艺术品的附加值,这将是我们艺术设计学科将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荣四海.基于创新生态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传统教育的现状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

1民族传统体育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中华历史上一个或者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体育性,主要指民族传统体育所包含的各种项目同样具备体育的基本特征,即满足人们按照一定规则来实现锻炼身体的目标,满足人们特定方面的需求,使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在一定的锻炼中实现身体机能上的协调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性。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即这些体育项目反映了特定区域特定民族人们的爱好及精神风貌,反映了人们特定生活习惯和当地风俗习惯,反映了民族文化特点。可以说,民族性说明了传统体育具备很深的群众基础,是特点地区或满足文化底蕴的传承和延伸。再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传统性则说明传统体育项目是经历过久远的历史,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下逐步传承而来。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需要借助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成熟完善,是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派的有形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

2.1学校领导认识不够,养成教育流于形式

领导习惯性认为,无法在在中小学阶段合理融入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必要话花费过多的精力、人力、财力放在魍程逵教育上。因此,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在体育教育中谋得一席之地。

2.2老师素质有待提升,教学方法仍显陈旧

很多老师的素质并不高,他们对于传统体育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不知道传统体育的特点及价值所在。他们只知道一味的进行体育教育,而体育教育深层的目标则无从谈起,直接影响传统体育教育的效果。

2.3现代化教学设备不完善,与教育要求差距较大

目前,很多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无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得传统体育的参与度非常低,体育教学的氛围也比较差,效果不太明显。

2.4体验机会比较有限,影响学生能力提升

老师习惯于对动作进行讲解,而没有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琢磨,致使整体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也影响了学生之间对于教学内容的探讨和交流。同时,学生也缺少实际锻炼的机会,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不够深刻。

2.5教学教材内容老旧,无法体现时代要求

目前,教材内容陈旧,无法适应时代特点。毕竟,传统体育教育应当重视前瞻性,尽量避免滞后性,这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而决定,而现实教材却依然没有更换。因此,无形之中为传统体育教育设置了阻碍,致使很多传统体育知识无法体现出来。

3图片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的策略

3.1学校领导应当及时转变思想,注重传统体育教育

学校领导要对传统体育教育形成清醒全面的认识,要学会从当前体育教育趋势中体悟传统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毕竟,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要求领导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做出教学理念上的调整和筛选,不利于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理念不能被认可和坚持;其次,中小学生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通过实际教学真正的重视起来,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的配合老师,接触并喜欢传统体育教育,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传统体育真正传承开来。

3.2老师自身素质要不断提升,运用崭新的教学方法

老师的自身素质对于传统体育教学至关重要。因此,老师应当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的深化传统体育教育学习,掌握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利于其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运用,保障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此,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参与到传统体育教学中去,不断的掌握体育知识和人文知识,体会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

3.3及时更新设备设施,确保教学质量与效率

传统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人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借助良好的设备设施来完成。鉴于此,学校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一旦学校的设备设施需要更新时,要实现即时更新,尽管设备设施是辅助工具,却是传统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帮手。最终,设备设施有所保障,老师的教学会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升,传统体育教育才能字物质上有所保障。

3.4重视实践活动,确保传统体育的拓展教育

很多时候,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老师可以建议定期开展一些传统体育竞赛,结合体育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在比赛环境中充分运用专业技巧,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团队意识;其次,学校可以与当地的文化部门进行联系,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好提前量,使学校的传统体育教育得到外界的参与和支持,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锻炼。

3.5及时更换体育教学教材,不断体现时代要求

关于少数民族体育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老师应当与学校及时沟通,针对传统体育教育目标编写专门的教材。学校及老师可以与当地的传统体育研究者、传播者进行沟通,共同努力编写一套专门的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教育目标,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此,学生就会对传统体育教育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等事宜加以深入了解,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4结语

传统体育教育有其自身的价值,其更是一个民族特定文化的体现。重视传统体育教育,可以丰富中小学体育教育内容,也符合体育教育的总体要求。中小学在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目标的前提下,深刻体会现存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采取各种可行性措施,以便切实提升传统体育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吉昌.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1999(02).

传统教育的现状篇5

关键词: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宁波市第四中学的篮球教学和篮球队为对象进行调研和分析。研究内容包括各所学校的领导重视程度、运动员招生与选材、教练员与体育教师现状、经费投入、运动员训练与学习、场地与器材、考评考核、竞赛制度、人才输送渠道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校图书馆等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

2.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宁波市第四中学的领导、教练员(包括体育教研组长)、运动员访谈,了解宁波市第四中学的实际发展状况。

3.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宁波市第四中学的领导重视程度、运动员招生与选材、教练员与体育教师现状、经费投入、运动员训练与学习、场地与器材、竞赛制度、人才输送渠道等方面。

4.数理统计法

对访谈、考察获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提供量化指标,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宁波市第四中学的篮球教学现状

学校篮球教学到目前仍然还未摆脱传统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陈旧呆板并程式化,学生个性发展被忽视,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安排和指导。学校篮球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重视篮球队训练而轻视篮球普及的缺点,导致教师对篮球课堂教学的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不足,使众多学生感觉到学不会篮球技术,已经严重影响了篮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二)宁波市第四中学场地与器材状况

宁波市第四中学在体育硬件设施方面拥有较强的优势,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均达到国家规定的配备标准,并具备开展篮球项目课余训练的优越条件(见表2)。在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办训,可以充分利用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器材、场地设施的优越条件,解决少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场地、器材等设施紧张的问题。

(三)宁波市第四中学教练员与体育教师状况

宁波市第四中学的教练员队伍(见表3)以中青年为主,各年龄段人数搭配较为合理,26~30岁和31~45岁年龄段的人数分别占到总数的44%和24%,他们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是学校教练员的主要力量。25岁以下的教练员占总数的16%,50岁以上的教练员占到总数的4%。

(四)宁波市第四中学经费投入状况

从浙江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每年投入的体育经费状况来看(见表4),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之间在竞赛经费的投入上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多半的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在竞赛经费上比较紧张,不能满足竞赛的需求。

从访谈中得知,宁波市第四中学把学校的专项拨款排在了经费来源的第1位。学校自身的财政支出是宁波市第四中学经费来源的主要部分,这说明宁波市第四中学仍是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下生存的。除此之外,企业赞助和学生家长的捐助虽然只在经费来源中占有很少的部分,但也是宁波市第四中学为寻求资金扩展道路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三、结论与建议

(一)合理进行学校布点与选拔招生

遵循学生生长发育及篮球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研究符合青少年运动员成才规律的年龄层次与学校教育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选拔需要有一定的量,从下往上,一对一或二对一的学校数量是不足的,应该扩大中小学的学校数量。在选拔学生时,要秉公办事,杜绝借招收体育特长生的通道,把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塞进相关学校的不良现象。

(二)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妥善处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确保运动员全面发展

积极引导、鼓励运动员与文化教师和教练员进行交流、沟通。与教练员主动交流,不仅可以有效校正自己的错误动作,提高训练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自己训练的信心,明确定位自己,帮助树立一个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与文化教师经常交流更能获益匪浅,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学到很多有效的学习方法、经验等,还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促进文化水平的较快提高。

(三)加强教练员再教育工作,提高其训练的科学化程度

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在职进修制度,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可以督促教练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议各级体育局、教育局和学校联合创造教练员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利用寒暑假请知名的国家、省、市教练员、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组织教练员观摩一线队伍的训练,组织优秀训练课的评比,召开青少年业余训练经验交流会等,另外,学校可以鼓励教练员不断进行学历进修,以提高自身素质。

(四)扩大经费来源

改变以往事后根据成绩进行奖励的激励办法。会同教育局一起对传统学校的有关经费作统筹考虑。在学校办学经费的预算项目上,增加体育运动专项经费。此外,相关运动的训练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根据篮球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给予适当的加强。

参考文献:

[1]王献福,崔伟,李晓斌.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06):96-97,108.

[2]方吉泉,王瑞芳,刘文波,等.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5):123-126.

[3]张钊雄.广州市区中学篮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Z2):110-111.

[4]王全昌,王龙飞,刘伟.关于陕西省体育传统学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K].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0(04):3-9.

传统教育的现状篇6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资料收集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省中学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并做出相应的分析,为今后的云南省中学体育教学做出方向性的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云南省中学开展现状研究

一、引言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观的提出,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学开展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

1.体育师资现状。通过调查得知,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偏低,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63%,还有37%是参加工作以后通过读函授的方式所取得学历。体育课教学大多是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上,距离科学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

2.场地设施现状。通过调查显示:体育场地、器材明显不足,绝大部分学生对现有场地、器材不满意。由于场地、器材缺失,课的训练内容受限,很多时候只能分组训练或自由练习。特别是参加体育中考和高考的学生,很多时候只能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训练和指导。

3.少数民族占在校学生比例。通过调查看出,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占很大部分人数,这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的开展工作。少数民族学生在长期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民族传统体育耳濡目染,多少了解、掌握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一些趣味性强,简单易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高脚竞速、打陀螺、踩高跷、跳橡皮筋等),大部分学生都有实践的经历。

4.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云南省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民族节日有彝族的“二月八”(龙抬头)、“三月十三”(马樱花)、“六月二十四”(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民族工艺品、文学、歌舞等艺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与自己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跳橡皮筋、滚铁饼、提抛团、跳大龙头、骑马打仗、珍珠球、投绣球、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打陀螺、踩高跷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形式多种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因素分析

1.教学硬件设施。由于云南省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民族意识观念等综合因素的制约,教育基本硬件设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

2.学校体育教学设施。学校没有固定的体育经费来购买体育器材,修建场地。导致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欠缺,因此体育教学的重心发生偏移,多以参加体育中考的初三学生和参加体育高考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

3.宣传教育。学校没有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不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理念。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没有落实到位

4.少数民族运动会。学校每年冬季运动会的时间仅为3至4天,内容简单,少数民族传统项目没有列入其中。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学体育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原有的硬件设备明显不足,体育器材及体育场地严重缺乏。学校经费紧张,购买体育器材及修建体育活动场地的资金缺乏。

2.学校领导比较重视智育,轻视体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3.教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较小,具备高学历的体育教师较少。

4.体育教学教材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枯燥,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下降。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有利于改善学校体育教材结构体系,实现多元化和乡土化,有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学校特色体验课堂。武定县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地域等资源优势。因此,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加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各个中学的发展步伐。

(一)提高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规范管理,明确学校体育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必然性,转变观念。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共同发展。

(二)政策引导,聘请有经验,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为熟悉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讲解。

(三)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研讨会等,促进各民族素质的提高.

(五)改革与创新。

(六)规范化和多样化。制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规则,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使其规范化,大众化。

四、结论

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有助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养和锤炼,使少数民族体育的民族特色更浓、文化底蕴更雄厚,为中国和世界体育与文化提供资源与无穷活力。我们应该大力发扬少数民族传统精神和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挖掘、发展和继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Z].2001(5):29.

传统教育的现状篇7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趋势述评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精英群体,是实现民族复兴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民族传统文化则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载体,对于一个民族抵抗异质文化冲击和影响,保持民族独立自强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现实努力,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日益关注,近些年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笔者做了粗略统计,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研究专题的学术论文有近百篇,其中还包括数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另有专著若干。基于该领域学术史的梳理,笔者认为学术界目前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集中探讨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司晓宏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有如下几种:一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二是“刚健”、“辉光”的独立人格精神;三是“厚德载物”的尚德精神;四是“奉公以坳,律身以俭”的勤俭精神;五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佟贵银认为:“和谐文化为儒释道所尊崇、为各民族所认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郭大烈认为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不畏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三、和睦共处友爱互助的优秀品德;四、不断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章较多,总的来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比较透彻,从深层次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二是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这些学术文章在肯定目前党和政府高层普遍重视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亦指出当前教育的不足。桂署钦、覃萍认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各高校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机制不够健全;教育管理不够规范、完善;教育师资比较紧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覃萍、林宁撰文指出当前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两个误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和“重知识积累与技巧的培养而轻精神和理念的培养”的误区。罗英侠指出当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陷: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相关的教育模式存在误区,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等。

除了理论研究之外,学术界日益倾向于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当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比较典型有谭小宝引用《华夏时报》数据来说明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大学生有60%,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大学生有45%,认为传统文化有用的大学生有20%,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占总数的30%;而有97%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绝对有用的。在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调查中,7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诸如中秋、端午等节日的重要,但是也认为圣诞、情人等西方节日的同等重要性。

三是对当前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桂署钦将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民族文明,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谢继忠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起到至少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培养大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看到,从总的研究成果而言,对大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学界是肯定的,从最早高校的功能责任意识到现在的积极建设民族传统文化意义,学界主流态度是热切关注的。

四是对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研究。高琼、刘茹对改变我国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弱化现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一是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二是在高校的“两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三是增加相关选修课,进行通识教育;四是增加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五是拓展教育学习平台等。毫无疑问,上述这些途径是值得、可取的,很多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关注的实现途径已由技术手段逐步上升到制度层面,桂署钦就从领导机制、管理机制、教师教育培训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七个方面论述构建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这些思考和探索更是我们应当注重的努力方向。

五是关注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研究。当前撰文专题论述两者关系和作用的文章不是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寿菊、张莼波撰文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唐东升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的角度论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上述文章均从实际运作手段到理论架构角度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和作用作了专题探讨,值得研究。

专著方面成果数量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军、董艳主编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一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意义、民族文化传承对人的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中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等。笔者观察,大部分专著着重论述民族传统文化,而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研究成果数量较少,这也许是今后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重点。

纵观近些年来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状况,笔者总结出该项研究的总体趋势如下:一是由理论研究逐步转向实证研究。以往的研究成果注重从文化定义、内涵、类型出发分析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各类文化模式进行解读,或者仅仅是限于其意义、现状、对策的泛泛而谈,研究不深入,而目前有关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开始逐步深入学校、社区运用调研、统计等多种手段开展实证研究,注重用材料说话;二是由宏观研究转向微观解析。一门学科成熟的发展标志并不在于建立了多少宏观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运用有关理论对微观领域做个案研究。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领域,更应注意的是对个案做应用研究,分析研究对象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预期对策。三是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以往的研究往往采用线式的理论结构、举例说明、演绎论证等传统手段,而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从简单的定性分析开始向科学研究的定量分析转型,采用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类型研究方法开展科学研究,从而为学术界提供理论依据和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该项研究亦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目前该项研究尽管不乏实证研究,但依然倾向于理论探讨。对于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真正渗透到校园,让民族传统文化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主动意识,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这个重大命题的解决之道及实效性尚未完全弄清楚;二是该项研究的学术成果应进一步系统化。该项研究的学术成果以论文为主,缺乏有分量的专著,这应该是此领域今后该加强的。三是注重提倡在该领域实现跨学科研究,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是九零后学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第二代,其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与改革开放后的八零后第一代又有着不同,在对其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简单的灌输强制教育是不行的。应注重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在该领域实行交叉研究,以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我深信,只要我们继续认真学习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之光必然在新时代的大学校园里光辉闪耀!

【参考文献】

[1]司晓宏.论教育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任务与内容[J].教育科学,1993(2):2-5.

[2]佟贵银.和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2):29.

[3]郭大烈.论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1986(2):76-77.

[4]桂署钦,覃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65.

[5]覃萍,林宁.谈大学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35):61.

[6]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3.

[7]谭小宝.对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8):41.

[8]桂署钦.当代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37-38.

[9]谢继忠.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8(7):18-21.

[10]高琼,刘茹.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2008(5):71-74.

[11]桂署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66.

[12]李寿菊,张莼波.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J].现代体育教育,2007(5):5-9.

传统教育的现状篇8

摘要应用“SCL-90症状量表”调查探究体育拓展训练对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开展体育拓展训练之后的实验班级在偏执、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5个症状上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极大的改善了实验班级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在没有开展体育拓展训练,只是进行传统体育练习的对照班在其“SCL-90症状量表”中9种心理状况都没有差别不大。调查表明:体育拓展训练对农村高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体育拓展训练农村高中心理

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健康且持续的心理状况及过程,可以表现为个体具有积极的内心体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生命活动,同时还可以将其身心潜力与社会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而体育拓展训练指的则是利用有挑战性、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各式活动方法和典型场景,让小组及小组中的成员接受某种考验,进而实现增强体制,培养积极的心理状况的一种体验教学形式。现今农村高中的学生面临繁重的家庭劳作与高考这两项双重压力,再加上由于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方面的限制,与城市高中的学生相比较,农村高中缺乏心理宣泄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很容易出现偏执、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症状。本文结合某所农村高中实际情况,编制了一个学期的体育拓展训练的教学计划,随机抽取两个班级进行体育拓展训练对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影像的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从该校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进行实验,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进行体育拓展训练,而另一个班级则作为对照班级实行传统体育练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应用了对比分析法、树立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围绕着“SCL-90症状量表”中的9个因素,依照《拓展训练》、《学校训练拓展训练》等教材,制定了14周的实验拓展训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有盲人接力赛、连还手等活动,传统体育教学包括乒乓球、篮球等项目。

在该学期第一周与十五周对两个班级进行“SCL-90症状量表”的前测试与后测试。问卷调查则应用当面发放调查问卷,学生填完之后当场收回,并对调查问卷开展检验性的筛选。然后把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统计计算,应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评估。

最后对两个班级的相关数据进行前后的比较,分析两个班级学生在实验前后心理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工作经验探寻出现差异的原因。

二、结果分析

“SCL-90症状量表”是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精神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是得到较为普遍公认的量表。这个量表从九个因素来测量受测者的心理健康情况。

(一)实验班测试结果

运用“SCL-90症状量表”对实验班级进行前测与后测,对9个因素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估。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知,对比实验班级在开展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前后测试数据情况,在“SCL-90症状量表”中,该班级在精神病性、抑郁症状、敌对症状、强迫症状这四个因素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在偏执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症状这五个因素的前后数据却有较大的差别,差别值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表明体育拓展训练开展一段时间之后,对于自己身体状态,学生已经表现得更为自信,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不自在感或自卑情绪已经得到了显著的减少,缓解了他们神经过敏、烦躁不安的情绪,接触事物时所表现出的恐惧心理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减小,学生的投射性思维,如妄想思维、猜疑思维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些都表明体育拓展训练改善了这个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

(二)对照班测试结果

同样运用“SCL-90症状量表”对实验班级进行前测与后测,并针对量表中9个因素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照班的相关数据中9个因素的相关数据前后并无明显的差别,差别值p都是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这就表明,传统体育教学对于改善农村高中学生心理状况没有明显的成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实验班级在偏执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症状这五个因素在测前与测后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而开展传统体育训练的班级的量表中的九个因素前后都没有明显的差别。实验班级的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体育拓展训练之后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自信心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神经过敏、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得到了改善,与人、与新事物接触的时候的恐惧心理也得到了改善,学生妄想思维、猜疑思维等投射性思维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些在开展传统体育训练的班级中都没有办法得到的,这就证明体育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

(二)建议

1.做好安全防范相关工作,这是确保拓展训练可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

在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时候,无论是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都需要对风险有个正确的认识,在充分清楚安全风险的实际情况之下,要让学生自行选择是参与训练,还是不参与。虽然体育拓展训练大部分都是在场地中进行,这样的训练方面在安全性方面强于足球运动或篮球运动等,但是即使是这样,指导教师与学生也还是需要针对安全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又或者是教师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评价,从中选取既符合学校实际,又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训练项目。在进行拓展训练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与难度,依据学生的挑战技能情况,做出某种程度的调整。只有做好这些安全防范工作,才可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把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2.加强体育教师在拓展训练中的培训

体育拓展训练与传统的体育训练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如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等,它是属于高强度、高风险、高压的“三高”工作项目,因此对专业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比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学习领悟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正是这样,学校需要对这部分教师加强相关技能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课程的进修,熟练掌握好体育拓展训练的教学方法等技能,从而促进这项训练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实行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为了可以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能力,采取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体育教学既可以满足学生体能锻炼方面的要求,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力为.现代心理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传统教育的现状篇9

高师传统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它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开展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掌握我国传统音乐所具有的深邃内涵和丰富底蕴。作为华夏儿女,尤其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对其开设传统音乐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当前高师传统音乐教学的现状,就该课程应如何因材施教及更好地改善其教学效果作现状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

高师传统音乐学科教学现状分析高师教育体制:纵观现今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是以西方音乐为主的一套教学体制。从基础乐理、视唱练耳、西方音乐史到和声、复调、音乐分析等,可以说整个是纯西洋技术理论为首的高师音乐教育。毋庸置疑,这些课程是必修的也是必须的,但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如何为我国音乐专业的学生教授属于自家的音乐理论知识,传统音乐的开设一方面在众多西方音乐课程中不免显得带有“不正宗”之感,另一方面也将“民族音乐”在这“西乐”依旧“甚嚣尘上”的高师音乐教育中“打通一条出路”。它不仅是音乐专业师生应当作为自我学习的一门课程,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一项我国音乐工作者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

学生自我意识薄弱:而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及外来文化不断交融与渗透的现象使得当代高校学生对我国本土文化的态度已经从忽视到漠然。并且我国音乐教学现在的特点就是从最初的乐理知识也好,钢琴基本功也好,等等,都是以西方音乐技术理论为主导的,正如前面所说,这些是必须学习的,但因为这些西乐的学习占据了我们音乐学习的大部分“江山”,则会给学生造成“西方音乐理论是‘纯正的’,我国传统音乐是‘落后的’”这样一种既狭隘又有失偏颇的思想。可以说,大部分学生都有这种错误的概念,他们对传统音乐中的民歌、传统调式音阶、曲式分析、本体论等的研究毫无兴趣,且认为那些知识古老、乏味。这样,在传统音乐课程教学中,就遇到一个首要的难题,学生无兴致又何谈教授学习呢!

高师传统音乐学科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分析传统音乐教学现状中有提到“高师教育体制”和“学生意识薄弱”这两点,显然这就涉及到教学理念的问题。中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却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传统音乐的教学不能仅为了“教而教”,“学而学”,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不在于考试,最终目的性是要“学而知之”、“学以致用”。教师如何启发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念来看待和学习这门课是相当重要的问题。

教学课程的设置:中国传统音乐列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是无可争议的。高师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对课程设置作相应调整。像传统音乐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原来的2课时未免显得太少,学生还没掌握多少内容,又会被西乐知识淹没了,一周的传统音乐知识内容早已忘却。鉴于同西方技术理论课的比例相差悬殊,该课程每周至少要有4课时,对半分在不同时间教授。由此,传统音乐课程不仅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众多的西方音乐理论学习中将我国传统音乐的理论加之以比较学习,这对各专业学生都大有裨益。

教学形式丰富化:多媒体技术是高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现代技术手段,如何将其运用地更加娴熟并做得趣味十足不仅是基本技术的问题,也是教师在备课中对该课程内容逻辑组织能力的体现。如在教授传统音乐课程时,能将传统民歌、戏曲等用生动的语言,不是古板的一成不变的教科书中的套话;用引人入胜的视频、丰富的ppt模式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不是无谓地空听单调的音响;用多媒体做出能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不是直搬文字刻板页面的话,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并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教育的现状篇10

【关键词】崇左市中小学;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调查研究

1崇左市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

通过调查,16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全部开展了篮球、足球、田径三项现代体育项目。通过对体育教师访谈得知在日常的体育课中基本是以这三项为主要内容,虽然在调查中每一所学校的体育课都涉及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但大多集中在跳绳、拔河、武术、背篓投绣球等这几项,所开展的项目大多属于娱乐性较强的项目,而射弩、骑马、荡秋千、抢花炮、高脚竞速等一些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基本都没有开展。有些项目开展后,由于后期的场地器材得不到补充而半途而废。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对于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和重视程度上明显不平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地位大大弱于现代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乃至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深远意义。

2影响崇左市中小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因素分析

2.1教学理论研究不成熟

目前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支撑,尤其对各项目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调查中发现中小学应该开展哪些项目,如何开展这些项目都缺乏具体细则,急需决策部门制定指导性文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修改、融合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少数民族体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2.2领导重视程度以及师资因素

师资力量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起着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地在中小学中开展,就必须培养一只具有一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领导如同乐队的指挥,是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实现目标的核心。调查发现各级中小学之间没有统一的少数民族教学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即使学校有这些指导性文件,也没有具体部门去监管执行,都是体育教师自己决定上课的内容。

2.3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发现崇左市大多数中小学的场地器材老旧或不完善,资金后续支持存在问题,这也是限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原因之一。各级领导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领导层应加大支持力度,确定指导性文件,监管到位,加大资金投资力度,这正是目前崇左市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4文化娱乐多元化以及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

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已占据了体育教学内容的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学中也逐渐走向了边缘。但是竞技体育运动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的消失,在采用相同的现代体育手段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宏观调控。由于信息化使娱乐手段的选择性更加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因此,在文化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传承和发展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5项目自身因素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杂且技术标准不统一,竞赛制度不健全,规则不够严密。再则,有些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家长不赞成孩子参加,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全而不愿意开设此项目,如射弩、射箭等。这些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

3崇左市中小学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对策

3.1大力支持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整理、挖掘、编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创造条件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列为正式体育课程或乡土教材,为学生增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且保证其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总学时数。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学生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以此满足学生对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需求,且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落实。

3.2提高教学质量

3.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目标

教师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教学态度、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素养,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优劣。因此应重视开展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等工作。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还没有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只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其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个体目标还应该包括社会目标。在个体目标方面,健康是放在首位的,其次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质以及民族自豪感。在社会目标方面,不断完善基础教学改革,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文明、和谐的发展。

3.2.2合理利用体育设施,规范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设施不完善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存在的事实,应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体育设施,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丰富教学内容。

3.2.3确保学生体育运动安全,加大财力资源投入

体育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安全知识,在运动前后须做好热身及放松运动,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任何活动的开展实施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国家、地方应该针对中小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成立专项发展资金,鼓励、扶持中小学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竞赛,扩大其影响。

3.3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

3.3.1构建网络平台建立示范基地

网络在社会、学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校通过建立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平台,使全校的师生既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各个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图片、文字、声像等形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感受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动探索、获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意识。通过校网络平台可以搭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教育科研单位、学校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总之,建立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平台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传播,同时会极大地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3.2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基地

通过调研,选择学校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项目,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队,集培训和训练于一体,逐步在中小学中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并命名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以及示范学校,扩大其影响。各主管部门和中小学共同制定基地以及示范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定期对学校开展活动及竞赛并进行考核评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新路子。同时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基地一定的特殊扶持政策。

3.4处理好与现代体育的关系

现代体育已经全方位的融入到我国的中小学、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且占据主导地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代体育的功能也得到了大部分学者、专家的认同。但是现代体育也有其缺点,比如追求金牌,与人性关怀冲突;物质化与人性化冲突等,而民族体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具有亲和、娱乐和强身健体等功能,可以有机的将二者融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竞技化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是非竞技化的体育项目,都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表演和竞赛制度。崇左市中小学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选取部分优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和现代体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正如费孝通所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西方竞技体育的关系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3.5把体育课程纳入期中期末考试范围

两千多年的孔子曾要求自己的学生要精通“六艺”,其中就有“射”(射箭)与“御”(驾驭马车)。无独有偶,古希腊的柏拉图也主张造就身心协调、发展完美的人,用音乐陶冶心灵,用体育锻炼身体。先贤们的教诲发耳振聩,但多年来只重智育的观念始终占据学科课程设置的主流。要改变目前的现状,提升体育课程的地位,只有把体育课程考试纳入中小学期中、期末考试范围,才能根本上改变此现状。目前国内的合肥六八中学首次把体育课程纳入期末考试范围,但真正的把实践课和理论课都纳入考试范围的,还没有一所中小学这样做。

4结语

崇左市中小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甚理想,民族传统体育开展远远弱于现代体育。且已开课程偏向于娱乐性的项目,竞技性项目偏少。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学理论研究不成熟,师资因素,各级领导重视程度,资金支持力度,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发展,信息化导致的文化、娱乐多元化以及项目自身因素等。学校应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建立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平台,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基地;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处理好与现代体育的关系;把少数民族体育课程纳入到期中、期末考试范围内,以从根本上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赵苏.20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综述[J].体育学刊,2002(3).

[2]丁广明.探索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

[3]赵苏矗段国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体育与科学,2002(2).

[4]http:///topic/cz3zn/[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