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经济的原则十篇生态经济的原则十篇

生态经济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0:17

生态经济的原则篇1

关键词: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经济科学;生产活动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一、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应将生态、社会、经济等几方面有机结合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态资源的持久稳定的供给为基础,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整体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各种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是建立在整体自然资源有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有限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各种物质和能量基础,因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实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生态系统的整体良性循环以及物质能源等生态资源的稳定、持久的供给。这样才能为健康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基础。只有积极地保护这种基础,使其能够长久的,稳定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在现展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客观规律。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须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谓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产物不仅可以保证人们目前的生产生活,还可以长久的保证以后所需,至少不削弱这种发展能力。这种发展本身即是以促进社会的整体政治经济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达到整体社会的全面进步以根本目的的。由此可见,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必须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途径和手段。经济科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能够以牺牲或是伤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误解,可能有人会认为可持续发展只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发展的长期利益,并不考虑现代人的现实利益。但是在事实上,我们不但要对后代的发展负责,同时也要面临着当代人民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未来人们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当前的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后代长远利益的问题,同时也要把当前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现实问题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只有对未来利益和当前利益进行有效地平衡,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在维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使经济发展成为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与符合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的整体理论体系的要求。

二、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要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一)立足中国国情,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中国为“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生态弱国”。这种国情使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变得很脆弱,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制约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和谐等问题。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将生态思想与生态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解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三、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科学要重视生产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要正确的把握市场机制,并且掌握先进技术推动市场发展,并保护好生态环境,使其支持市场运作。而当代主流经济学的问题是不能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就目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就是只顾当前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进而给生产生活造成更大影响。时至今日,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该问题,正在逐渐改善和解决。所以,现代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必须以尊重生态自然为前提。尤其要用生态原则矫正市场原则和技术原则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从过去传统的经济学发展到现代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最为关键的原则就是生态原则、技术原则以及市场原则,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市场机制进行准确把握,将生态支撑、技术进步推动、市场机制运行这三者进行成功协调、有机统一以及紧密结合,将这三大基本原则所具有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原则。当代主流经济学中存在的缺陷是不能够对这一种客观要求进行适应的,所以,直到今天,国内和国外主流的经济学仍然仅仅对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一切的问题进行强调,过分相信技术原则以及市场原则,对生态原则自身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行否认,这已经成为了传统经济学中的重要原则。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这二者的确是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工具,但是,因为技术力量以及市场力量这二者都是讲无限追求经济效益看作是唯一的目标,将生态方面的要求忽视,这一种在生态方面存在的巨大缺陷不仅仅不能够将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增长实现,不能够实现其和可持续性之间的有机统一,而且还能够成为当今时代中,生态危机的技术根源以及经济根源。因此,需要人们明确的是,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机制虽然能够将资源环境中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但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都不能够克服地球资源自身所具有的有限性,所以,在当今环境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这样相互融合大趋势之下,对于某一种生态恢复以及环境修复方面,技术以及市场都仅仅是配角,技术和市场都需要依靠自身和生态原则协同作用以及紧密结合,才能够将当今不可持续发展这一实践进行终止。

参考文献:

[1]赵心宪.新世纪初国内期刊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过程——巴蜀作家群生态研究理论依据的文献整理之一[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

生态经济的原则篇2

(一)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的指导思想起源于西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主要由三个观点,又称为三最大原则: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从18世纪以来,人们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不断的向自然索取,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也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然而,发展的背后,也埋藏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工业生产依赖的石油、煤炭、天然气、钢铁等资源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系统日趋恶化,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现今,人类生活和生产已经饱受传统经济发展带来环境和资源的问题的伤害,三个最大原则已经难以为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未来发展令人堪忧,为了解决人类未来发展的困境,创造出新的经济理论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已经迫在眉睫。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员包括科学、教育、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代表,之后该委员会起草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设想一文字形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解决了传统经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以破坏生态求经济发展的难题,为人类未来经济发展,如何与生态、自然相处指明了道路,这是科学的发展观或可持续发展观。

(三)循环经济的形成

鉴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他的“宇宙飞船经济”的基本观点是: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耗尽而毁灭。地球经济系统,有如一艘宇宙飞船如不借助太空帮助,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终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到那时,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所以,人类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将传统经济逐步过渡为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形式基本“3R”原则:第一、减量化原则(Reduce):减量化原则是把握生产环节的入口,主张利用原料和能源的低投入,尤其是环境友好型的原料和能源,达到预期的生产和销售的目标。追求较高的资源生产率(其中有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的生产率),不能将地球既当作取料场,又当作垃圾场,把人的理性需求和减量化原则相结合,创造出人的理性需求和自然生态承受力以内的良性循环。第二、再使用原则(Reuse):再使用原则是把握生产运行的过程,尽可能的使用能再次使用的原材料来生产既定的产品,延长产品的服务期限或使用寿命。追求较高的资源重复使用率,必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将其它企业生产残留的废弃物,作为最初产品的生产原料,真正的做到无废物,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再资源化原则(Reresource):再循环利用观念主要是企业生产的废物利用,要在在企业内部建立循环;再资源化原则是把握生产过程的结尾,要求没有不合格的产品,即使不合格的产品能作为原材料再次投入生产资料领域,追求较高的废物利用率,可以减轻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将不同的产业部门和不同的产业体系形成互补的统一体,转变传统经济粗放开链的发展模式,形成集约闭环的新经济发展体系。

(四)循环经济的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并且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中国人也完全有能力创立自己的新经济学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思想和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思考,清华大学大学出版社印发的吴季松老师写的《新循环经济学》,得到了国内外经济学专家的肯定。吴季松老师的新循环经济学理论在早先的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创新的提出新循环经济的的“5R”理念,创新性的提出了再思考(Rethink)与再修复(Repair)两个新的理念,将传统的清洁生产“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总结出了现今新循环经济理论。

1.再思考(Rethink):新循环经济学理论创造性的在关注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的基础之上,还要关注自然资源循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社会新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第二财富:修复与维系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生态系统。不能以自然财富的减少为代价来片面地增加社会财富,实现两种财富之间的循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例如:一座豪华大厦建在将荒漠化的地区,其价值将可能为零;所有的五环、六环公路如果没有水的支持也会变成一片荒漠。

2.再修复(Repair):为了更好的创造出所需要的社会财富,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生态建设工程,修复社会财富生产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伤害,维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提高以后再增加社会财富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与自然和谐。例如:大力发展生态工程。

(五)新循环经济理论创新方面

相比传统经济学,新循环经济学中吴季松老师创新性的提出了五种转变。

1.由一变二(提出第二财富:自然财富)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思想中,社会财富是人类社会拥有的唯一财富,他主要是能够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同时提供人类其他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以及一些基本的设施。然而,新循环经济提出一种新的财富:自然财富。认为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修复也是在创造财富,换句话说创造社会财富和修复自然财富是进行社会生产的目标。

2.由一变三(包含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将自然生态系统看作外在部分,不关注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变化,同时把科学技术作为假设条件,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经济;新循环经济学是将科学技术、社会经济、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也成为其组成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它们整体的发展变化,描绘出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

3.由二变三(增加资源循环)劳动、资本、资源这三者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被视为生产的三要素,其中针对资本循环和劳动循环都有充分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成果,例如:“退休制”、“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等,但是对于面临较多困境的自然资源循环使用的研究却为数不多,而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新循环经济学认为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下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应该转变到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方向上。现在急需解决的是资源的匮乏、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危机的问题。

4.由三变四(大力倡导科学技术)虽然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可能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应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已经超越传统生产三要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所以新循环经济理论认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函数的要素之一,它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要保证。

5.由旧“3R”到新“3R”(理性的要求,循环经济与能再生的资源)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循环经济学,通过实践对其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传统的清洁生产三原则的内容也有新的拓展。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经济活动的源头,做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教导人们更加理性的认识自己的需求,不能是为了欲望,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即可,将经济哲学的“理性人”的观念扩展为“知识人”的观念。再使用原则:再使用原则针对生产的中间过程,将传统的关注产品使用周期和使用寿命,做到一物多用,转变为多个行业共享生产资料和产品信息资源,建立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产品或者废物的循环使用,建立“再制造”产业,最大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资源代替稀缺的生产资源。再循环原则:传统的经济形式是开链的,从原料的投入到产品的制造成功和废物的排放,没有形成产业之间的原料循环体系,包括原材料投入,产品制造,废物排出,其他产业的生产原料。总结:由上述论述不难发现,新循环经济学识一种新的经济学,他不同于传统西方经济学,也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差异,他与这两者在“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比较重要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上都存在差异和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遵循的准则

对于循环经济来说,其主体很明显的是企业,也只有企业才能展现出循环经济的理念。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时要遵守的准则如下:

(一)整体系统分析准则

应用一系列的新理论、新学科,如应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生态学以及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等等,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大系统上具体研究其中满足经济原则的客观规律,企业在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效益上要做到量力而行,完全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标志着企业和工程的现代化,也是它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循环经济生产的准则

在传统的经济理念中,大自然既是采集地,又是垃圾场,这种属于线性经济模式,列如很多企业和工程把河流既当成“饮水源”,又当成“排水渠”。然而循环经济属于闭环经济中的生态环保型模式,根据生态学中食物链的链接方式,使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模式。

(三)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准则

成本也理所当然的要包括生态成本,因为在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后进行修复是需要代价,所以成本理应包括生态成本。据报道,我国因为防治污染的环境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有很大比重,这还不包括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如果再修复投入必将更大。

(四)生产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准则

利用一些再生能源(如水能、太阳能、核能等),全方面的运用现有的生态环保技术,例如无土栽培技术、基因从组技术以及废弃矿山复垦技术等等。企业离不开水、土地、能源这些必备物资,这些物资作为企业的命脉,应该受到企业家们认真的对待,把该科技运用到企业发展的技术中去,合理的利用企业资源,给企业带来划时代的进展。

(五)尽量将高科技应用于生产和工程过程中准则

所谓在生产和工程过程中运用高科技,实际就是表明要加大知识投入的比例,在一些传统的企业中推行高科技,创造高新技术,例如在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中应用新的生物知识,创造出高质量的污水处理技术。

(六)生态工业链的建构准则

生态产业链的建构是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将不同的产业联合起来,形成功能强大的产业链,在原材料和最终排出物之间建立循环利用的关系,从而促使不同的生态产业之间发生联动效应。

(七)以生态建设作为各项建设的基础的准则

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中,生态建设是其他各项建设的基础,若要提高整个生态环境在经济前进中的容纳能力,就必须加强生态建设。目前国家比较提倡的建设生态系统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四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蓄还流、退田还湖。

(八)消费体制的绿色化准则

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一旦消失将永远不再出现,因此应该利用行政或是技术上的方法来减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另外对于一些华丽的包装的生产也要运用税收等的方法加以限制。目前国家就提出在塑料袋的消费中增加税收,这一发展趋势应对企业有所启示。上文所论述的准则虽然是新循环经济所必须拥有的主要准则,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求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这原则。

三、结语

生态经济的原则篇3

摘要:我国各地区正在积极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由于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时间短,各地对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与战略重点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通过研究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优势导向战略模式和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基本思路,以及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原则。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空间组合战略模式;优势导向战略模式;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空间组合模式[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综合体模式具有很大局限性,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主要包括增长极模式、点轴发展战略模式和网络发展战略模式。增长极模式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部门通常集聚在某个地方即增长极(城市、经济特区、资源密集区和开发区等)。增长极既包括产业增长极,也包括空间增长极。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区域工业化初期阶段所采用的一种空间结构模式。在传统线性经济模式下,增长极推进型企业的选择所依据的产业关联包括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等,主要强调“生产者”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之间的关联,忽视了企业“废物”的循环利用即“分解者”企业与“生产者”企业和“消费者”企业之间的关联,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

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必须用循环经济理念将传统增长极改造成循环型增长极。循环型增长极与传统增长极的主要区别如下[2]:

1.传统乘数效应向产业生态联系乘数效应转型。传统增长极的乘数效应指增长极中的推进性企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忽视了“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与“分解者”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实现区域循环经济效益最优化,循环型增长极中的推进性企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必然要建立产业生态联系,因此,传统乘数效应必然向产业生态联系乘数效应转型,产业生态联系乘数效应是循环型增长极的重要作用机理。

2.循环经济效益是循环型增长极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重要动力。与传统增长极一样,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循环型增长极的重要作用机理,但与传统增长极仅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循环型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必须遵循循环经济规律,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化。由于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的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均随距离的递远而衰减。

3.根据李小建和苗长虹提出的推进性产业的性质和相关指标[3],作者认为区域主导循环型工业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2)强产业生态关联性,能促进循环型产业综合体的形成;(3)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产品市场广阔,市场扩张和生产发展速度快;(4)较高的发展速度或潜在发展速度,能带动循环经济整体快速发展;(5)较高的比较循环经济利益,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循环经济优势,发展潜力大;(6)具有较大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主导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向;(7)动态更替性,不同发展时期,主导工业不同。组成区域循环型主导工业的若干关键企业或潜在关键企业是该工业的推进性企业,推进性企业的区位集中地便是循环型增长极。

4.循环型增长极对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往往较大。一方面,具有生态联系的企业往往更倾向于空间上互相接近,产业生态联系更多地发生在区内;另一方面,由于在产业系统中增加了“分解者”企业,从而提高了产业关联度,因此,循环型增长极对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往往较大,而传统增长极忽视“废物”循环利用,缺少对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

5.循环型增长极有利于其与地区的协调发展。循环型增长极的选择遵循产业生态联系原则,增长极与地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生态联系网络,二者互相利用“废物”,既节约资源又可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增长极与地区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点轴发展战略模式的基本思路如下:(1)点轴发展战略模式的几何构成是由点和轴(线、带)两大部分有机组合而成。(2)点轴系统既具有集聚效应,也具有扩散效应。(3)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轴线走向与自然轴和人文轴的实际走向吻合一致,轴线具有不规则特点。(4)点轴发展战略模式具有等级层次性。

循环型点轴发展战略模式是在循环型增长极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循环型空间结构模式,由循环型增长极和循环型轴线有机组合而成,循环型增长极沿轴线形成复杂的产业生态联系,与传统轴线相比,循环型轴线增加了“废物”的运输功能。循环经济效益可分解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与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一样,循环型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也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循环型轴线走向与自然轴(流域轴、海岸轴等)和人文轴(铁路轴、公路轴等)的实际走向一致,或由自然轴与人文轴共同交叉复合组成复合轴线,是区域循环经济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的中间存在形式。循环型网络发展战略模式由循环型增长极和相互交叉的循环型轴线共同构成,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但以扩散效应为主,以区域循环经济均衡发展为目标,是以循环型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为基础的高层次终极发展。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优势导向模式[1]

传统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基本特点即:(1)把区域内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区域主导优势条件,资源储量、种类、品位、空间组合状况及开发利用难度等直接决定着区域内部支柱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形成,以及区域在全国乃至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2)资源导向战略模式是各类优势导向战略模式的最初存在形式,但非最终形式。随着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将逐渐被其它优势导向战略模式替代。(3)资源导向战略模式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4)区域内部自然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决定着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应用范围的空间配置格局。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具有以下新特征:(1)在自然资源稀缺和生态环境恶劣的时代,丰富的“废物”(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优势条件之一,“废物”(资源)再利用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资源导向战略模式的重要内容。传统资源导向战略模式仅强调自然资源如煤炭资源优势,忽视了“废物”和环境资源的价值。(2)资源(含“废物”和环境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可贯穿于区域发展全过程中。传统自然资源导向战略模式是各类优势导向战略模式的最初存在形式,而非最终存在形式。但随着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如垃圾发电)和环境资源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朝阳产业,在“废物”集中地区如大城市可采用“废物”导向战略模式,在环境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采用环境资源优势导向战略模式(如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在空气质量优良的地区发展对空气质量要求特别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可发生在区域发展的较高阶段,并可贯穿于区域发展全过程中。(3)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废物”和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共同决定着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应用范围的空间配置格局。贵州省开阳县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发展战略模式是典型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

根据区位论,优越区位是决定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定阶段可成为主导因素,形成区域发展的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其基本特点:(1)优越区位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2)区位导向战略模式中的区位由自然区位和人文区位两部分构成。(3)区位导向战略模式是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的中间形式,而非最终存在形式。区位优势的动态转化导致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向市场导向战略模式的转化。循环经济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在一定阶段应采用区位导向战略模式,但除考虑传统的区位因子外,还要重视“废物”的运输成本、“废物”运输中的环境污染、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等因子。区位导向战略模式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中间存在形式,而非最终存在形式。

我国目前的生态工业园规划,往往强调自然资源优势和政府的重要性,忽视企业区位因子如市场区位、交通区位等的重要性,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降低了企业利润,不利于调动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更不利于自然资源短缺而区位优越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如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集聚废旧金属发展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合理布局。在我国未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中,要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在区位优越地区发挥区位优势集聚生产要素,加强对传统经济的循环经济改造和促进全新型、虚拟型循环型经济地域结构类型的形成。

区位动态转化导致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向市场导向战略模式转化,市场导向战略模式的基本特点即:(1)市场是决定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竞争机制是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3)市场导向战略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一种模式,也是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的最终存在形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导向战略模式具有新的特征:(1)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绿色市场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国内外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必须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因此,竞争机制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前提是建立完善的绿色市场经济体制。(3)绿色市场导向战略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模式,强调一切从绿色消费市场出发,有市场就生产,无市场就转移。

(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模式[1]

传统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区域内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与市场化是区域创新的标志,区域内部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与科研机构是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得以实施的重要依托。

按照区域发展初期技术创新过程形成的机制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区域分为自主创新型区域和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型区域两大类。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在一切战略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具有以下新特征:(1)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区域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强调先进科学技术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忽视了资源再生技术、资源节约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循环经济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但确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带有很强公益性质的技术,因此,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应是区域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根据循环经济理念,“污染”的技术与“绿色”的技术不再是严格意义上对立的概念,技术的选择应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要把所有减少物资消耗、封闭物质流、使能源脱碳的技术进行系统化思考。突破单一的、狭隘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把各行业的创新技术统一起来,以追求最佳效益[4]。(3)资源节约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闭路循环技术等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重点。根据循环经济的6r原则,为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除以前的高新技术外,资源节约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闭路循环技术和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等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之一。(4)企业网络技术创新的地位更重要。循环经济强调企业之间“废物”的相互利用、企业因产业生态链断裂的风险大,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复杂,因此,更需要企业之间加强技术创新的合作,企业网络技术创新的地位更重要。(5)政府在区域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更明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桥梁,政府是技术创新的航标、且通过改变技术创新活动资源配置来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循环经济技术是带有很强公益性质的技术,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5]。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原则

(一)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原则

目前如何选择中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以下观点[6][7]:(1)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行业和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是我国循环经济的近期战略重点产业。(2)中国近期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市场效益、就业、循环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四统一”原则。②治理“双高行业”即高污染排放和高原始资源消耗行业原则。③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优先原则。④抑短原则,即抑制资源短缺程度最大而进口难度高的资源使用原则。⑤成熟技术原则,即加速推进已经具有成熟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扩散原则。⑥规模经济原则,即推进企业规模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网络原则。我国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性大,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而不是复制全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因此,以上原则在应用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选择时,需进一步修正。

1.区域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产业和短缺程度大而进口难度高的资源利用量大的产业优先原则。选择该产业作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可有效节约资源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迅速提高区域生态经济效益。

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选择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遵循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即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生态化的融合原则。首先,要在符合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生态化和国际化的前提下,优先选择近期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比例下降不太大或不变和上升的上述产业作为区域循环经济近期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否则,该产业在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迅速减少和资源短缺数量迅速减少。其次,要鼓励企业从生产优先向服务优先的转变,优先发展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即主导(含潜在)循环经济产业和支柱循环经济产业如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的发展。将制约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瓶颈”产业作为进行循环经济改造的重点产业,有利于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忽视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含潜在)的产业对区域循环经济效益的贡献,该类产业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应该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正如在区域经济中将“瓶颈”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含潜在)同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一样,本文将制约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和主导(含潜在)循环经济产业、支柱循环经济产业同时作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二者并不矛盾。

3.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原则。如果新建产业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要重视建立产业之间的生态联系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联系,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化原则(如考虑“废物”运输成本、生态成本)进行合理布局,要重视集聚循环经济效益,引导循环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已建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必须根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化原则,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布局调整。如在坡度较大地区发展种植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必须退耕还林还草。

4.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制约原则。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如贵阳市,可采用跨越式发展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但国内外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必须与市场经济相融合,追求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因此,总体上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要受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5.可持续消费原则。循环经济包括整个社会生产领域,其中,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社会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消费模式比生产模式更重要;中国目前虽然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普遍出现高消费和不合理消费的倾向,造成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必须遵循可持续消费原则,消费领域是大多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

6.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原则。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在目前生态环境普遍恶化的背景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原则,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是大多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

7.区域成熟循环经济技术原则。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生态环境和知识是21世纪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技术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加速推进区域已经具有的成熟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扩散,可以发挥循环经济技术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的综合效益。

(二)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原则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必须落实到空间上,但当前关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选择的理论研究滞后,导致在实践中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目前,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协调布局原则。可持续协调发展包括非均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层含义,符合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21世纪初期中国区域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协调布局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空间侧面,包括非均衡协调布局和可持续发展两层含义。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在中国21世纪初期,其空间布局必然遵循非均衡协调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可持续协调布局原则。

2.在区域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地区和短缺程度大尤其是通过进口难以解决的资源利用集中地区优先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是节约资源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区域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地区和短缺程度大尤其是通过进口难以解决的资源利用集中地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提高区域生态经济效益。

3.因地制宜原则。循环经济存在空间差异规律,主要理由如下:第一,循环经济依赖的自然禀赋的地区差异性。循环经济依赖于自然禀赋,而自然条件具有地区差异性,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布不均衡性。第二,规模循环经济效益和集聚循环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改变了物质的流动方向,但不会消除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具有生态联系的企业集聚可以减少废物排放、存储、运输及其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因此,存在规模循环经济效益和集聚循环经济效益规律。第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循环经济包括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循环经济各环节之间的距离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存在距离成本的地区差异。第四,技术空间差异。循环经济发展依赖于循环经济技术尤其是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循环经济技术水平存在空间差异。第五,绿色消费市场的空间差异。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循环经济依赖的绿色消费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反映在空间上必然形成区域绿色消费市场。因此,推进循环经济模式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4.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原则。我国各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强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决定的,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原则。第一,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动态变化,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的趋势,优先选择在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产业和短缺程度大而进口难度高的资源利用产业近期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比例下降不太大或不变和上升的上述地区作为区域循环经济近期发展战略重点空间,否则,上述地区不再符合原则(2)的要求,又不属于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集中分布地区,也就不再是区域循环经济近期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第二,要在循环经济网络基础较好的地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以利于实现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第三,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集中分布地区是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其集中分布地区如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集中分布地区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集中分布地区是区域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贡献大(含潜在)的地区,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

5.可持续消费布局原则。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消费模式比生产模式更重要;在中国已普遍出现高消费和不合理消费的倾向,消费集中地域如大中城市往往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消费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可持续消费布局原则。

6.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重点地区优先原则。在目前生态环境普遍恶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是大多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但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往往大大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失调,应优先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设,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重点地区优先原则。

7.成熟循环经济技术地区优先原则。循环经济技术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已具有成熟循环经济技术的区域,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比较循环经济技术优势,迅速提高区域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诸大建.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李小建.公司地理论(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生态经济的原则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恩施州

该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族自治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绿色转型研究》(课题号:10BmZ045)的部分成果。

一、循环经济相关内容

(一)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的产生是在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不单纯是增长经济,也要求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把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整合起来的发展理念。其发展是将自然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起来。现在,我们要改变经济单赢,转变破坏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实行一种更加健康的发展模式。

2.生态经济学理论

20世纪中后期,美国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概念。生态经济学是将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其基础理论是生态学,指导理论是经济学,其主题是围绕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二者关系。生态经济学是循环经济最主要的理论基础,而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解决了现代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实现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内涵和三R原则

1.内涵

循环经济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人们普遍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生态经济。但是深入研究会发现,二者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范围、还是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的性质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相等价。

循环经济本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建立在“人―自然―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将生产环节、资源利用效率、绿色生态和消费相结合,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为核心和目标,以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环境效益,使经济系统、自然系统、生态系统三者有机的结合。是一种符合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为人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2.三R原则

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在这三个原则下,经济系统中产生了逆向物流,实现了物质流和经济产品流的闭合。

减量化原则----此原则要求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从经济活动一开始就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在生产全过程,都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尽可能开发利用替代性可再生资源。

再使用原则----此原则要求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在使用方法和技术上尽可能延长资源的使用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再循环原则----此原则要求对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为使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作用之后再次变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再生的垃圾。

二、恩施州三大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恩施州农业循环经济

恩施州根据自身情况找到了适合山区特点的立体种养模式,在充分利用土壤,光照,水分的前提下,进一步模式优化,根据不同的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扬长避短,进行优化配置,达到不同物种间温光,养分交换和循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沼气池为核心的建设;另一种是立体农业建设。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将“五改三建两提高”生态家园建设模式称为“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我州重点推广的模式有:林药种植模式、林间养殖模式、粮药间作模式、粮菜种植模式、粮油种植模式、种养结合模式、粮肥种植模式、稻鸭共育等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1.“生态庭院经济”模式

恩施州属于典型的山地,而山区中的农业生产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其特点是规模小、投入少、生产粗放。基于恩施州的实际情况,“生态庭院经济”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以农产品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用沼气在农村的家庭里构建了物质能量的循环系统。把“种植作物―养殖畜禽―使用沼气――农户生活”想结合,充分利用了农户家里的畜禽粪便、农作物有机废弃物,实现了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再循环”、和“减量化”的目的。

2.“种―养―加”模式

由于恩施州是山区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地势结构的利用。“种―养―加”模式就是一个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利用恩施州的山地资源而设计的模式。该模式倡导发展高山、富硒的农作物,综合利用科学技术,形成生态产业链,采用最合理的资源整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生态农业观光园”模式

恩施州的生态环境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根据恩施州自身实际和农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出了“生态农业观光园”模式。该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组织形态,是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生态循环为桥梁,将“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生态观光”进行有机结合。将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内独有的特色农业用作另一种农业的原材料,在生产环节开始就注重清洁生产,使废弃物得到循环再利用,将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打造成为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的恩施特色农业发展形式。

(二)恩施州工业循环经济

1.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富民强州离不开坚实的工业基础,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必须依托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的平台载体。在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设计出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企业间的循环,是生态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符合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尽可能的减少废物排放,使用清洁生产技术来加强废物间的循环和再利用,最终实现园区的“零排放”。

近年来,恩施州各个生态工业园区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工业园,培育壮大了骨干龙头企业。发挥水力电力、医药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支持卷烟工业适应结构调整,渐近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支持电力工业加快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工业,实现稳步发展。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建成特色矿产工业基地。科学谋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特色生态资源工业体系。

2.生态工业体系目标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新型工业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生产领域,以改造和整合涉及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让他们朝生态化方向转变为主。其中改造现存的不够完善的工业体系,从以下四个目标来建设生态工业体系。

首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生态系统保护建设作为基础建设,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认为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如狠抓“清江流域环境保护”,加强“鄂西林海”建设,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水能、风能和铁磷硒等资源,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环境四者间的和谐发展。

其次,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城乡、就业和所有制的结构,提高人均GDp和生产、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通过生态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生态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小康恩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最后,提高科技教育质量。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共用原则是合理的利用高科技。结合恩施州现有的科技专业人才,合理的引进紧缺型人才,科学利用人才,使人才结构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倡导与当地高校产学研建设,培养一批职业技术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和人们的综合素质。这也为我州实施科技强州、人才强州战略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恩施州服务业循环经济

恩施州铁路的开通,使恩施州的旅游业方兴未艾。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也一起带动发展起来。在循环经济系统中,服务业本身可以通过引导绿色文明消费的方式,促使因服务业产生的废弃物,加速进入循环经济系统中来,实现废弃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通过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大力推广能型的设备、设施。恩施州政府加强对服务业的行政执法管理。对排污设施、污染治理及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估。同时还监督服务业所排的废水、废气、废油和噪声等设备、设施是否达到国家标准。通过效益成本的分析,建立利益引导机制,运用价格杠杆,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和清洁能源等措施。

“绿色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态需要,而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资源和服务消费,是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的一种现代新型消费模式。“大力提倡和推行文明用餐与按需消费,从源头上减少浪费,降低餐饮垃圾的产生,尽量减少废物末端的处理量。并尽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循环使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餐饮垃圾。

三、恩施州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对策

(一)恩施州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宏观层面

任何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要经过长期的基础研究工作。目前,我们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工作存在着不足。在这个大背景下,短时间建立起我国循环经济体系还不太可能。

2.微观层面

绿色经济观念缺乏。近年来,我州环保意识虽有所提高,但整体来看,全州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的状态上。而传统的国民经济衡量指标中却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环境成本等信息。

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格。我国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体系,可是,国家和地方还没有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现行的会计规范准则也没有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现象同时存在。

(二)对策

发展恩施州产业经济循环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加强管理和建立法律法规、实行经济激励机制措施来推动其健康发展。

1.加强宣传和教育

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积极引领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行动。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鼓励消费那些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改变那些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环境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提倡绿色生活方式。以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2.法律的保障

全国人大已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为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在法律方面形成了一个良好保障和开端。但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外已经有很多发展产业循环经济的经验,我州也应该根据州情,制定出必要的产业循环经济法规。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与本州生态循环产业实践的基础相结合,通过法规对产业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产业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使企业尽快成为其技术创新的主体。依靠改革将传统的经济体制转向循环经济的体制。通过改革,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突破循环经济发展障碍。

4.绿色的技术支持

“绿色的技术”主要是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中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而绿色的技术支持其关键在于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运用循环经济技术和管理,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的“忽视环境、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发展模式是不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有机的结合。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企业或产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依托,建立起产业循环经济的体制和系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循环经济价值理论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8.

[2](美)麦克唐纳、(德)布朗嘉特.从摇披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仁[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

[3]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9)

[4]陈德昌.生态经济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

[5]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9.

[6]诸大建,减漫丹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8-12.

[7](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生态经济的原则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特征系统措施

当今,许多城市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城市人炸式增长、交通拥挤、供水紧张、热岛效应、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已经对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的长期可居住性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寻找健康的途径,清醒地、明智地、非短期地实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概述

所谓循环经济,也称资源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相对而言,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为特征的闭合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环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基本原则体现为“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是输入端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减量化又称为减物质化,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例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扔掉。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还可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带给环境的灾难性破坏。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生产厂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而不是过于频繁地更新换代。

再循环原则(Recycle)是输出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再循环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原级再循环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级再循环,即日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木筷变纸张,铁盒变钢材等等),次级再循环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不会低于25%。很显然,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三、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循环经济是一种高质量的和谐经济,它不仅有高效的转换系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和流转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而且有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使得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协调度。同时,它实现了城市人口控制、社会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高效率的管理,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了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

2.整体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规划、建设、管理时,一方面,要求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绿色产业系统四者之间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3.复杂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反馈系统,可通过生产食物链(产品食物链、剩余物质链、能量食物链)等组成若干“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可组合成“产业园区层面”、“城市层面”,甚至“城乡综合体层面”、“城市链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其管理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十分复杂。

4.公平性。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公平性,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强调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强调对外来移民创业、归宿的容纳能力,主张公平合理的竞争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即把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源存量的减少及其再生、环境的恶化与重建等纳入协调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

1.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涉及人及其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领域,包括人口、文化、艺术、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及人的精神状况等。

2.技术支撑系统。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系统非常关键,与其相关的技术主要有企业、产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多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整合与协同技术,生产食物链(网)技术,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技术,建筑用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恢复与补偿技术,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技术,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开源与节流技术,健康建材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绿化的入户、上楼以及屋顶景观、水泥景观的改造技术,室内外生命空间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术等。

3.基础设施系统。它是指既为城市物质生产又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系统运行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五个子系统—能源动力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

4.绿色产业系统。绿色产业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危害的产业,包括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城市郊区)、清洁生产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包括废弃物利用、环境净化和能源节约等产业。

五、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已有部分城市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但总体来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笔者认为要建设完整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更新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利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减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德国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再次,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工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好方式,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纷纷出现的“工业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已有工业生态园的一些考虑:离开市中心区,实行集中式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园区的绿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则很少顾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距这种工业生态园就不远了。

最后,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但是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地和严格地管理是做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从清洁生产角度看,国内外的调查证实,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说,只要加强管理,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

从对循环经济的上述分析来看,它对我国城市发展也是完全适用的。实际上,循环经济思想和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渊源就是生态城市。因此,可以本着上述循环经济的思想和战略,来制定和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参考文献:

[1]吴志强蔚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2

[2]高鹏飞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今日科苑,2007~8

[3]杨益均沈勋丰:城市循环经济.集团经济研究:2007~2

生态经济的原则篇6

据气象部门研究,种植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资源,平均产量也很难突破1.95万kg•hm-2,人民生活很难达到小康水平。只有实施农林牧副渔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才能实现脱贫致富。据调查,10年生小黑杨树高可达13m,胸径28cm,单株蓄积0.3527m3,由此可以看出,平原地区营造生产型农田防护林大有前途。按15年一个轮伐期计算,杨树林带蓄积量可达到750m3•hm-2,以80%出材,可生产原木600m3•hm-2,按2007年不变价格700元•m-3计算,仅木材一项平均可收入42万元•hm-2,扣除营造丰产林成本7500元•hm-2,净收入41.25万元•hm-2。

1.1调整原则

(1)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立体经营的原则: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安排各业土地利用的比例,协调发展,立体经营,充分发挥土地潜力。(2)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林粮、林果、林草间作,以短养长,使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为农民致富增加后劲。

1.2调整思路

(1)森林覆盖率指标:充分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型林业。到2020年将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4.5%提高到5.8%。(2)林种、树种调整及建设重点:以防护林为主,重点发展与田路渠配套的,以杨为主的丰产型农田防护林和小片速生丰产林,在条件好的地区发展以果树、葡萄为龙头产品的经济林。在盐碱滩地上发展沙棘等树种为主的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水土保持林。

1.3主要措施

(1)完善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业承包责任制。发展和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林业承包责任制,发挥集体经营与家庭经营两个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合作造林、个人造林。(2)实行立体开发。摆脱传统林业观念的束缚,实行林业立体开发,不仅要由生态型林业转向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而且由单一的生产型林业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林业,才能搞活林业经济,增强发展林业后劲。(3)普及林业技术。由传统林业走向现代化林业,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进步。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林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培训。要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为林业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的重要性

2.1发展生态型林业才能加速改善生态环境

林业是维持平原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它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保障农牧业稳定高产的生态作用。

2.2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才能保证木材的自给有余

发展林业的目的在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供木材及林副产品。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旨在提前起到保护作用和提供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木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据有关资料,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每人每年消耗木材0.4~1m3,我国每人每年平均实际消耗量仅为0.15m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原地区木材需要量不断增加。为尽早解决木材紧缺问题,平原地区必须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农田防护林。

2.3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可引导农民致富

发展果树、葡萄经济林,是林业生产上“短、平、快”的项目,产量高、见效快。2008年双城市兰棱镇许家村10年生葡萄4hm2,年收入25.2万元,平均每人增加收入126元。这个典型充分说明发展果树、葡萄等产业,不但条件具备,而且收效大,因此,从活跃经济、增加收入方面考虑,发展果树、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非常必要。

3平原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的潜力

我国平原地区宜林地较丰富,同时还有宅旁、树旁、路旁、渠旁和农牧业难以利用的盐碱地,有着广阔的绿化用地。可以说,今后发展林业的潜力是很大的。另外,平原地区有较好的林业基础。首先是平原地区农村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充足,有利于林业生产向深度、广度发展。二是平原地区多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地区,在经济上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三是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已将发展林果业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只要真抓实干,平原地区建设生态经济型林业是大有希望的。

4前景展望

生态经济的原则篇7

生态效率的概念在oeCD国家应用得较多,是一种比较新的环境管理方式。为了确切表达经济、环境与社会三者的关系,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递交到1992年里约峰会的文件《改变过程》中最早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思想。最近的几年中,这一概念被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一些国家研究了关于生态效率如何能够获得商业与环境双赢的经验。研究出“成本洞穴引起的隧道效应”概念,意思是“如果一个公司向一个有益于环境的产品开发努力,那么结果并不是投资回报的减少,相反却是成本开始降低”。同时指出:“世界上最廉价的事情莫过于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而且节约资源的收益会远远超过我们所期望的”。不仅在环境领域,一些经济学家对生态效率也颇感兴趣,在2001年2月份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曾提出了“生态效率:绿就是金”的观点。生态效率衡量的是单位生产和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一种投入产出比,投入是原材料和能源利用、环境压力等,产出是生活质量、货币价值和生产的提高,度量生态效率就在于确认投入与产出的指标。

1.1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功能

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功能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点上(或时期内)各方面经济与环境的水平或状况;二是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环境变化的趋势及速度;三是综合衡量经济与环境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它可以使政府确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优先顺序,同时给决策者一个了解和认识工业生态环境进程的有效工具。加拿大环境与经济国家圆桌会议支持了一些研究,目标是探求和设计可行的生态效率指标。目前,在加拿大环境与经济国家圆桌会议支持下,能源与原材料强度指标已经在8个公司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许多实际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能源效率指标很容易且可以广泛推广,同样,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消耗———原材料强度指标也是可行的。生态效率指标可以使社会、消费者、生产者之间相互沟通和对话。生态效率指标有助于企业的管理,并在行业之间实施有意义的绩效比较。在过去10年中,oeCD国家已经提出并发展了许多经济和生活质量“产出”指标,同时也发展了污染物排放等“投入”指标。总体来说,在单个公司和技术水平上提高生态效率获得成功的例子已有很多。在一些oeCD国家,生态效率的一些产出部分指标正在提高———特别是那些原材料消耗。生态效率的一些投入部分,如污染物排放控制也在提高。但还有一些环境问题没有解决,诸如污染物转移、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能源利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问题,在国家或地方水平上有毒化学品的持续释放以及固体废物的处置还很难解决。这就要求引入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思想,继续鼓励和支持对生态效率的整体性和可能性研究。目前生态效率与清洁生产的关联性对于全球发展已被认为是环境议题的重要内容。它将使我们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1.2工业生态效率指标的内容

生态效率是指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可以用产出和投入的比值来衡量,其中产出指一个企业、行业或整个经济体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投入指由企业、行业或经济体造成的环境压力。工业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方面:能源强度指标、原材料强度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

1•2•1能源强度指标

对能源强度来说,被选择的最小化指标是指每单位产品生产与服务、运输所消耗的所有资源量。因为公司的财政标准是以销售额和资本增加额来衡量的。其中7个主要指标是:能源运输与消耗,包括能源运输过程中能源的损失量;能源运输与消耗,包括能源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损失量以及运输队消耗的能源;在产品生命周期使用阶段能源的消耗;附加在制造过程中的原材料使用消耗的能源以及服务运输中消耗的能源;在处置产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能源消耗。

1•2•2原材料强度指标

企业对原材料强度验证了两个基本的或最小化的指标和一个附加指标。第一个最小化指标把在产品和副产品中的所有原材料的直接利用与产品与副产品的总产出进行了比较。第二个最小化指标包括了所有非直接原料。在这些指标当中,产品与副产品的包装原材料都被看作是原材料。在原材料强度指标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一个原材料强度指标对服务行业可能并不相关或没有意义,而在钢铁汽车等制造业中的原材料强度指标比在集装和包装产业中更有用;第二,产品组分的变化会对公司的原材料强度指数有所影响,但并不影响整个产品水平上原材料效率的提高;第三,一个工厂里大量地使用某种特殊物质,比如说某种气体或某种溶剂时,考虑原材料强度指标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可以反映实际情况的原材料;第四,水有其特殊的作用,它可以被转移成另一种状态而没有被破坏。被包括在产品中的水,不应该在指标中计算,也不能计算在投入和产出中。

1•2•3污染物排放指标

设计污染物排放指标时必须注意公众广泛关注的污染物排放,选择的排放指标必须密切与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联系紧密。比如说大气污染物排放,包括烟尘、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水污染物排放,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害重金属的排放,与全球环境问题有关的污染物排放,如破坏臭氧层物质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等。对污染物排放指标来说有3个重要问题。首先,要满足使用者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需要;第二,当考虑与污染排放相关的产品产出或价值增加的生态效率指标类型时,许多用户很可能需要排放的绝对度量数据,却忽略了单位产出释放量的提高;第三,指标的设计与决定原则要明确区分直接作为污染物释放到环境中的非生产性产出与由于管理及措施方法等原因最终产生了污染的非生产性产出。

2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2.1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各地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如火如荼。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来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线性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线性经济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特征,而循环经济则要求系统内部要以互联或循环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能够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

生态经济的原则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循环经济;城市规划;关系

1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顺应时展的需要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这一理念,强调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循环经济在构建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国际上各国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构建也逐步向生态城市靠拢,不断发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作用。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发现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规划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小区域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循环经济理论

2.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产”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2.2循环经济的实现原则

循环经济实现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这三个原则的排列是有科学顺序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处理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即首先要在生产源头―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3小区域循环经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分析

3.1循环经济对小区域城市规划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经济理念对城市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3.1.1生态工业园的规划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对我国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对我国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生态工业园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园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据调查显示,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料和垃圾中,至少有60%是可以再循环利用的。因此在对工业园的规划中应该利用循环经济原则中的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对工业园的入园门类进行筛选,利用流线组织工业布局,将在生产原料和产出具有联系的工业安排在同一个工业园内。以利用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中的“生态共生系统”,来对废料和垃圾加以利用,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建设生态工业园的模型。我国的生态工业园起步较晚,但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建设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阶段,目前最大铜业展将在上海开幕,为共同促进“生态铜业”的发展。

3.1.2生态能源的规划

在传统经济的环境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考虑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在能源的利用方面。然而对石油、天然气、煤等不可循环的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危害,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自热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可能会出现能源危机。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节约型能源、清洁型能源的重要性。在城市规划中应突出循环经济的作用,应按照循环经济原则中的减量化原则来规划城市能源的使用,以在最小化原料消耗下实现最大的能源生产,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尽量减少火电开发,充分利用水力发电、风能发电和潮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同时循环经济中强调再使用和再利用,在城市能源规划中应该体现这一点,具体表现在:能源规划中国利用自然条件和循环使用的原则大力发展水电、风力能源、潮能,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循环使用了自然资源;利用沼气来充当日常的能源,这样既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也对废弃物进行了循环再使用;这样在循环经济的影响下,城市的能源规划应该朝生态能源方面发展。

3.1.3生态社区的建设

生态社区,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强调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环境(“区”)的生态关系整合,是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通过规划引导社区建设,建立小区水、热循环、垃圾分类和节水、节能工作等生态型社区。资源循环流动,利用集约是现代生态社区建设的重要实现手段,首先,倡导小区内的居民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应该坚持循环原则,生活用水可多次循环使用,比如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洗澡的水可用来洗衣服;洗菜的水可用来洗碗等,通过循环使用就可以节约水资源,缓解我国生活用水紧张的状况。其次,在规划中将垃圾按照可回收再使用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并在小区内的垃圾堆放处设置相应的回收点,以方便对垃圾进行相应的利用和处理。可回收的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通过以上社区规划,朝生态社区的方向努力,目前,我国生态社区建设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发展还不成熟,各地区所开展的生态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天津的中新生态城、和曹妃甸生态城等,在以后的生态社区建设必需发挥规划设计者、房地产开发商、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物业管理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作用,同时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社区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

3.2小区域城市规划对循环经济的影响

小区域城市规划对循环经济具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城市规划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就会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循环经济阻碍作用:城市规划是一门预测性的科学,所以它并不能保证最终规划的结果十分准确到位,而其不确定性主要是受到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制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但由于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其中一些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相邻城市之间发展不够协调;一些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超越发展阶段的人口、经济、城区面积等指标;还有部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酿成不同程度地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这些由于城市的不合理规划带来的后果违背了循环经济的原则和理念,严重了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城市发展中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4结语

小区域循环经济和城市规划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城市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应用全面、联系、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推进城市的总体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思想推广到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中,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建设循环城市。

参考文献:

[1]邢燕,王瑾瑜.小区域循环经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J].生态经济,2009,(11).

[2]王子亮,武文斌.谈城市规划与循环经济[J].科技向导点,2011,(05).

[3]史宝娟,许亚平,索贵彬.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城市规划及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0,(05).

[4]邓莳文.浅谈城市规划对循环经济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07).

生态经济的原则篇9

1.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设科学的、实际的和起点高的生态型城市,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等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将其置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能够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遵循符合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还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及规模样板。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2.生态型城市规划存在的价值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及对城市进行生态型规划,对社会的发展都存在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的发展规模;第二,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对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降低了城市发展的阻碍力度;第三,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健康文明的消费环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体系;第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同时带动了城乡建设,为生态文化城市的形成创造了环境;第五,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推进了生态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发展;第六,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确保了生态经济的首要地位,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七,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协调了自然和社会的整体需求,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二、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遵循的基本原则

1.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承载力原则,指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强度的承载极限。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城市发展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生态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的极限承载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对其发展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为了保证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规划进行要求:第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的净化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因此,需要首先考虑环境的净化功能;第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将城市重点产业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生态规划,确保产业的生态资源能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济和技术水平、社会和生活环境等手段,来提高承载力;第四,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数量,对城市布局和密度进行合理分配,这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要求。

2.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

环境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在早期曾经被称为公害和污染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和生态相互融合的一种交叉学科。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该交叉学科有效地对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进行融合,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城市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工生态环境复杂、消费系统庞大等的整体,具有较为薄弱的还原系统,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型城市,需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建设城市的重要指导,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实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并在遵循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确保城市建设的生态发展。

3.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原则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资源的过渡使用和掠夺,导致较多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造成全球性质的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种片面追求效益,不顾生态的行为,为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就需要强调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居民创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和整洁的生态型城市。

4.生态型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而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发展空间的存在为生态系统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人们在遵循自然成长性原则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自然演变的规律进行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成长性原则,会确保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将城市的文化、历史、建筑、物质等作为一种生命形式,进行保护、更新和维护,是生态型城市成长性原则的重要表现。

5.生态型城市的个性原则

城市规划中,需要对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确保能够突出每个城市的特点。同时,在生态化设计环节中,对城市的山、水和人文等特色进行凸显个性的建设;尤其是在对城市魅力、竞争手段和知名度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重点特征的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环境的融合程度,确保能够很好的彰显生态型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个性色彩。

三、结语

生态经济的原则篇10

摘要:循环经济近年来多次被学者从经济、技术层面进行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生唯物史观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进行阐述,并结合实例,将新型的经济模式与生态哲学和绿色设计方法的关联度做出分析。以期从不同视角深入研究循环经济。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哲学;绿色设计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即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发端于生态经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1966年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书,开创性地提出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识到一种矛盾的存在,即增长型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稳定型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中,要推进现代文明的进程,就必须理性的看待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走生态经济的道路,把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建设性的结合起来,构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就是在此种背景下被提出来。

在我国,“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它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的闭路循环为特征,并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循环经济是把清理生产垃圾和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经济模式,其目的是通过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来降低能耗,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省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活动,以期从根本上消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尖锐冲突。

1循环经济的哲学背景

近年来,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颇多,学术界对它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研究,即围绕着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新型经济结构的构建,绿色核算指标产生的效益分析所展开的研究;二是从技术层面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怎样实现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怎样使资源得以高效利用等问题上的探讨;三是从社会层面的研究,主要从政策、法律和制度三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的构建予以保障,如构建循环型社会、节约型社会所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等。

值得注意的是,循环经济应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哲学领域,将循环经济的研究展开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层面的并不多见。其实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经济、技术和制度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哲学导向的“经济繁荣”不仅是灾难性的繁荣,而且繁荣本身也是不可持续的。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跨领域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真正落实和深入发展需要哲学层面的引导和解释。循环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运行范式的变革,更是对人类价值标准的深层次革命。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构循环型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指导和规范。

生态哲学,即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进行的社会哲学研究的综合。生态哲学研究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社会与自然的互动性关系。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提出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我国的国家实力已不容小视,现如今,若还是只强调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显然已经不适应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承载能力日益减弱的中国,特别是发展单一的资源型城市。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这使得环境问题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所以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规模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循环经济即为调整后的新型经济模式。所以其实生态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的反应。率先把生态问题看成是社会问题的人是马克思,他认为生态危机是社会危机的表面折射,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对于“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思想进行了论述,并主张社会变革与生态革命相结合,“红色政权”与“绿色文明”相结合。即通过生产实践的方式去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协同和共存。

从唯物辩证主义自然观的角度分析,生态哲学所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和谐。人类既要与自然保持着相互区别和对立关系,又要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形成人-社会-自然系统,就要达到三个和谐,即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研究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一定的制度手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循环经济中体现的闭路循环规律

闭路循环规律是生态系统的规律之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多种多样,而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而非物质的单向线性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生态循环。此外,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它是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与物质的循环不同的是,能量流是单向的,在每一个环节的能量转移过程中都有一部分能量被有机体用来推动自身的生命活动,随后变为热能耗散在物理环境中。物质流与能量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系统中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推动着生态系统的发展。通过对循环经济定义的阐述可知,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将经济结构调整为与生态系统闭路循环规律相一致的经济循环系统。在传统的经济活动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的循环显而易见,但资源和环境资本的循环却不多见。所以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效益的增加往往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成本为代价,这种恶性循环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只有采取绿色核算指标,才会在环境承载能力限度内形成资源的良性循环,平衡生态环境的发展,从而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铜陵市是典型的因铜而生、因铜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资源性产业占工业总比重曾超过80%。但随着资源日渐枯竭,铜资源已经面临枯竭,大部分需要靠国外进口,近年来,铜陵市先后有12座矿山关闭破产,目前只有2座处于开采中期,其余全都处于开发后期。资源型城市转型对铜陵来说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铜陵市成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因此,铜陵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典型性,对其他类似的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继续做大做强铜产业,但并不依靠单纯的铜开采,而是进行铜产品的深加工是应对资源匮乏的有效方法。铜陵借助纵向拉长产业链,逐渐削弱对资源的依赖。从铜冶炼出发,铜陵市拉出6条产业链:即电解铜―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电解铜―无氧铜杆―铜线―特种漆包线、电解铜―铜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电解铜―铜合金粉―铜合金零部件、电解铜―特种铜管―铜合金管、电解铜―铜合金型材―铜合金结构件。通过构建这些产业链,铜陵市将改造提升铜冶炼水平,大力发展铜材加工,努力打造铜产业集群。

3循环经济中体现的“3R”原则

“3R”原则,即:Reduce(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Reuse(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Recycle(产品的循环或者重新利用),“3R”原则是绿色设计方法的本质内容。绿色设计方法是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产品的传统设计方法有很大区别。绿色设计(GreenDesign)也称为生态设计(ecologicalDesign)、环境设计(Designforenvironment)等。虽然叫法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绿色设计是这样一种设计,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绿色设计讲求的是工业设计与自然资源、及人类社会发展相协调,因此,在设计前、设计中和完成后,都要考虑其“绿色”的特征,即既要满足人们对产品性能的需求,又要与环境保护目的相一致。绿色设计是传统设计所衍生出来的新型设计方法,是对传统设计的扬弃。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绿色设计实现了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同时它也是生态哲学思想在技术方法上的演绎。循环经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绿色设计方法,“3R”原则是绿色设计方法的精髓所在,因此,在循环经济的整个经济运行系统中也都遵循着这三项原则。

减量(Reduce),即减少废弃物的数量,减量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循环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要求。减量原则旨在用较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的目的,尽可能的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即在产品生产的计划环节就将节能减排考虑进去,目前很多国家都开始实施垃圾的源头消减计划,如提倡在源头通过减少过分包装、对企业排放垃圾数量进行限制等。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除此之外,省料和节能构成减量的另外两层意思。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以铜陵市为例,为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废弃物的排放,该市在安徽省内率先关闭了全部的水泥立窑。对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又难以循环发展的企业,都采取了关停并转的措施。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铜陵市关闭了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的铜陵有色第一冶厂鼓风炉生产设备,关闭了亚星焦化的2套老焦炉装置,关停了2台12.5万千瓦机组,拆除了3座100立方米小高炉,拆除38台中心城区的燃煤锅炉。关闭重度污染的企业,切断污染源使铜陵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免去很多后患。另外,作为铜陵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铜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在构建循环经济模式的进程中对一期余热发电系统进行技改,使入口温度提高了50℃且保持稳定,蒸发量上升了约2t/h,发电量提高了约300kwh/h;对二线冷却机供风方式进行技改,使二、三次风温分别提高约50℃,提高了冷却机热回收效率。目前,公司正在对二线及两条万吨线装配的五台2500kw高温风机实施变频技改,改造后每吨熟料电耗下降2~3度,按三条熟料生产线年产量900万吨计算,全年可节约电能1800~2700万度,折标准煤6480~9720吨。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不断加强能源科学管理,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环状循环链运行,积极促进了铜陵循环经济的发展。

重复利用(Reuse),旨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使用。重复利用就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产品整体或部分以至材料的再利用性,将产品价值发挥到极限。重复利用主要包括产品零部件的回收利用和产品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当零部件自身的改变已经不能适应产品的新要求时,组成这些零部件的原材料也可以再生利用。可拆卸性是重复利用的前提条件,因为产品整体的再利用就需要对其进行修理,可拆卸的产品修理较为简易,如若是产品的零部件的重复利用则就直接要求零部件的了拆卸性,即便是材料的回收利用也要求产品的可拆卸性,否则,不同种类的材料混在一起会加大再加工的难度。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产品的重复利用,对一种产品的重复使用对刺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些严格的要求得以让产品循环利用,并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得以永续发展。

循环(Recycle),就是指成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从哲学层面来看,循环就是周而复始的变化,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是指技术圈和生物圈复合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某些物质形态和能量形式重复出现和周期性变化的最佳状态。技术圈和生物圈复合系统中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被视为人类最好的生存和发展基石。绿色设计要求考虑整个生产、生活系统物质能量的充分利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循环,显而易见是循环经济中所涉及的最重要的原则,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它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再以铜陵市为例,作为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铜陵市在物质循环方面,特别是对废弃物的再利用方面,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冶炼化工企业的废弃物再利用,这个以硫酸、铁球团等为主产品的企业,多年铜矿开采留下了大量的废料硫精砂,堆积成红色的渣山,富含高硫铁。该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沸腾焙烧技术,对铜矿共伴生硫铁元素综合利用,先用伴生硫精砂制酸,再将制酸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进行余热发电,将硫酸煤球渣制成球团,作为炼钢原料,使硫铁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再如铜化集团公司,过去该企业生产磷酸二铵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磷石膏排放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问题,由于大量的磷石膏长期无法得到处理,最后堆积成了一座“白山”,严重影响环境。在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市的过程中,铜化集团通过学习和引进国外技术,掌握了磷石膏制造水泥缓凝剂的技术,不仅可以替代水泥行业普遍用的天然石膏,而且成本大大降低。

循环经济是绿色设计方法在经济领域的一次重大的实践,“3R”原则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它们排列是有科学依据的。虽然现在学术界提出了“4R”、“5R”、“6R”原则,如除“3R”外加上“再组织”、“再思考”、“再制造”、“再修复”等等,这些原则都有其相对应的研究领域,但却不能取代“3R”原则的基本性和普遍性。

参考文献

[1]黄志斌.自认辩证法概论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