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保产业调查十篇环保产业调查十篇

环保产业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0:57

环保产业调查篇1

我国的环保产业经过“*”期间的快速发展,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布局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全面掌握“*”期间我国环保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程,制定“*”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方针和政策,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决定联合开展*年全国环保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本次调查是继*年、*年和*年三次调查之后,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环保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

*市的环保产业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产业,通过此次调查要摸清目前*市环保及相关产业的产业结构及规模、产品结构和质量水平,分析研究*市环保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市场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加强*市环保及相关产业的行业管理,引导和扶持其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针、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省和国家的环保产业管理机构提供*市环保产业宏观状况的基础数据。

第二节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基准年为*年,调查对象为我市境内正式登记注册的专业或兼业从事环境保护产品和洁净产品的生产经营、环境保护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具有一定规模,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或事业单位。

二、调查的步骤

1、动员培训阶段

此次调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了保证此次调查工作圆满完成,我们于*年4月20日召开了*市环保产业调查工作布置会,召集了*市范围内的三县一市和六个城区的调查人员,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产业调查人员,集中进行了调查工作动员和业务培训,并将我市*年的调查材料按区域分开,分发给各区、县(市)的产业调查人员。针对*市环境保护服务业,在山西省范围内实力较强、规模较大、数量较多,我们又专门收集了*市中介服务机构、环评单位和环境监测站的名单发给调查人员,使调查的基础数据更加完整、详实。

2、实地调查阶段

各有关调查人员在动员和培训后,及时采取不同的方式展开了调查。*区等区、县(市)调查人员,为了使辖区内的企业对调查工作更加重视,逐个到所属企业上门发放调查表,并对有关调查工作和填表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晋源等区、县(市)的调查人员则召集辖区内的企业进行了集中培训。各区、县(市)调查人员积极解答企业在填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及时了解并解决各区、县(市)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各级调查人员的努力和辛勤工作,在收集相关单位信息后,我市的调查人员共联系、走访企业200多家,剔除了规模较小、停产和转产的企业60余家,经审核的有效调查表138份。

3、汇总录入和审核注册阶段

各有关调查人员对审核合格后的调查表数据,在环保产业调查网站上进行企业注册。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对企业注册信息审核通过后,由各区、县(市)的调查人员在网上录入到产业调查网站上的调查表中,并上报到市级平台。

按要求应当由各受调查企业进行网上注册,录入数据,然后由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对企业注册信息审核。但由于部分企业的网络建设较为落后、没有上网条件,各有关调查人员就将调查表收回后,帮助企业进行网上录入。我市的阳曲县、娄烦县和古交市也没有上网条件,只好将调查表上交到市环保局,由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将调查数据直接录入到网上的调查平台中,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市级调查审核人员的录入工作量,却使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对网上注册和上报的过程有了一个深化的过程,更能详尽地解答各区、县(市)的调查人员在注册、登录、填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查遗补缺、审核上报阶段

为了减少漏报和误报的现象,我市又从各种渠道搜集环保产业的相关信息,对可能漏报和误报的情况,及时通知所在区域的调查人员补充调查,直至得到完整的调查信息为止。市级调查审核人员在审核中发现问题后,也及时与各区、县(市)的调查人员联系进行改正,或直接与受调查企业联系进行数据更正,进一步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第二章*市环保相关产业的基本现状

*市的环保相关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经历了从初步的自发性小生产到市场引导的规模化生产的转变,在山西起到了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环保产业力度的加强,*市的环保产业逐年发展壮大,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虽然剔除了规模较小、停产和转产的企业,*年的受调查单位数量和从业人数较上次调查有所下降,但其固定资产和年产值却仍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近年来,*市加强了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以科技发展带动环保产业,以科研成果转化和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为龙头,*市的环保产业正在逐步朝高科技、高技术方向发展。如:*中绿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在开发研制的“烟尘、二氧化硫自动监测记录仪”的基础上,开发和应用的“*市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网络系统”,被列入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后又被评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山西净土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oJX-1型汽车尾气净化器”、*凯博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低温辐射电热膜供暖系统”等,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这些企业的发展,对*市形成一批集科研开发、应用转化、生产销售为一体,新型科工贸一体化的高科技企业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三章*市环保相关产业结构与分布

第一节综述

*市本次共调查了138个单位,*年末环保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总数12,489人,经营用固定资产原值总计314,619.14万元,环保相关产业年工业销售产值为110,572.48万元,人均工业产值为9.17万元,全年环保及相关产业利润总额为21,721.97万元,人均利润为1.8万元,总计上交国家税金3562.17万元。

此次调查的单位中有国有单位74家:从业人员6387人,固定资产202,350.64万元,年收入总额为44,410.06万元,全年利润总额为11,138.28万元;非国有单位64家:从业人6102人,固定资产112,268.5万元,年收入总额为65,508万元,全年利润总额为10,583.69万元。

调查的单位中有事业单位35家:从业人员1511人,年收入总额为10,804.18万元,全年利润总额为1984.71万元;企业单位103家:从业人员10,978人,年收入总额为99,113.88万元,全年利润总额为19,737.26万元。见图3-1: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企业单位数量是事业的近3倍,而其收入和利润额是事业单位的近10倍。

*市环保产业中,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有30家,从业人员2654人;从事洁净产品生产经营的14家,从业人员1847人;从事环境保护服务的75家,从业人员3277人;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37家,从业人员4641人。其中,专业从事环保相关生产、经营、科研活动的单位有50家;兼业从事的87家,从业总人数12,038人。见图3-2:

*市从事环保服务业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单位,占到*市环保相关产业单位总数的72%,其中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单位所占比例为48%,从事环保服务业的单位比例为24%。从事洁净产品生产的只占所有环保产业单位总数的9%,数量较少。见图3-3: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市环保产业中,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的单位,年工业销售产值总计为28,459.32万元,年利润为3128.67万元。从事洁净产品生产的单位年工业销售产值总计13,195.97万元,年利润为1629.02万元。从事环保服务业的单位年服务收入为4619.6万元,利润额为476.02万元。资源综合利用的单位年工业销售产值总计68,697.19万元,利润为14,448.73万元。*市环保产业各行业年销售产值所占比例如图3-4:

从图3-3和图3-4可以看出:*市从事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业的单位数量比较多,两者合计所占比重为67.41%。资源综合利用从业人数达到37%,环保服务业从业人数为26%,而资源综合利用的年工业销售产值达到了总量的60%,利润达到了总量的73%,环保服务业的产值为4%,利润只有2.4%左右。

第二节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情况

*市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的单位数量为30家,从业人数总计2654人。其中,从事水污染治理设备生产的单位有9家,年工业销售产值为3975.4万元;从事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的单位有17家,年工业销售产值为11,747.66万元;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生产的单位有2家,年工业销售产值为1454万元;从事噪声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污染防治设备、监测仪器和其它仪器等八类环保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有19家,年工业销售产值为11,282.26万元,见图3-5和图3-6。以上数据表明,从事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的单位数量和年工业销售产值都相对较大,这与*市近年来的环境污染治理重点是相一致的。

第三节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山西省在上个世纪作为中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是一个能源大省。*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煤炭等资源的占有量也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正在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更加注重协调、可持续发展,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社会各界对资源有效回收利用越来越重视,全市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年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37家,年工业销售产值达到68,697.19万元,占到*市全部环保产业总销售年产值的60%。全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的年工业销售产值达到7264.89万元,占到总值的11%;废水(液)综合利用的企业年工业销售总产值达到12,575.4万元,占到总值的18%;废气综合利用的企业年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6,891.3万元,占到总值的25%;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年工业销售产值为22,023万元,占到总值的32%;另外几项资源综合利用的总工业销售产值为8594.77万元,占到总值的13%。见图3-7:

第四节环境保护服务业情况

*市从事环境保护服务业的企业总计75家,年服务总收入为4619.6万元。其中,从事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开发的企业有19家,年服务收入总额为952.5万元;从事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企业有18家,年工程设计与施工总收入为6305.7万元;从事环境监测服务的企业有32家,年收入总额为1303.3万元;从事环境咨询服务的企业有13家,年收入总额为2745万元;从事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的企业有10家,年收入总额为4444.92万元。

从图3-8与图3-9可以看出,从事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企业数量只占到所有从事服务业企业总数量的20%,其利润却占了40%,而从事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开发的企业数量与其相近,利润却只是它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由于*市环境治理工作抓得比较紧,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需求较大,从事此项工作的企业生存环境较为宽松,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大。从事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开发的企业利润较低,说明*市环保产品生产和环境工程设计、施工中大多采用外来技术,本市科研单位在进行产品和技术开发研究工作时,未能紧密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导致开发出的产品或技术不能够迅速、有效地转化应用,只见投入不见产出,此方面的收入和利润都较低,甚至为零。

第五节洁净产品生产情况

*市的洁净产品生产和经营比较薄弱,从业单位总共有14家,从业人数为1847人,年工业销售产值总计13,195.97万元,年利润为1629.02万元。从业单位数量只占环保企业总量的9.63%,产值只占11%,比重都较低。在洁净产品的生产中,生产有机食品的企业几乎没有,我们只是在调查中发现有两家刚开始从事此方面业务的企业,因其还未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未能纳入此次调查范围。全市从事低毒低害产品生产的有3家企业,年工业销售产值为2418.07万元;从事低排放产品生产的企业有10家,年工业销售产值为10,657.9万元,这主要是近两年提倡的型煤和型煤锅炉生产厂家。而低噪声产品、可生物降解产品、节能产品和节水产品的生产企业数量为零,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协调的空白。

第四章*市环保相关产业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在*年环保产业调查中,年工业总产值在千万元以上,同时利润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3家;而在*年的环保产业调查中,年工业总产值超千万,利润超百万的企业已增长为19家。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差距仍较大,远不能适应*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在*市的环保产业中,产值超千万元、利润却不足百万元的企业也有14家,说明*市企业的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低,致使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小,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市能源经济的巨大惯性,使得*市的经济没能较好的实现转型,以资源开发和简单利用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仍在继续发展。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发育和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缺少支柱产品、利润小、效益低,远远不能在经济中独立支撑一个产业的门户;同时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和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市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

从总体上看,*市的环保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环保产业的四大门类中,资源综合利用业构成了环保产业的主体,虽然其单位数量与环保服务业数量相近,但其产值和利润占到*市环保产业总产值和总利润的60%左右,而作为新兴门类的洁净产品生产,无论从单位总数、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等几方面所占比例都较低,这对于*市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急需调整比例协调发展。即使是在资源综合利用业中,也存在布局不合理的方面,例如,对矿产资源开采中的共、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市还没有从事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市的煤炭等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其中的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上述行业的生长和发展,对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我们能够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

二、环保产业规模较小

从环保产业的总体规模看,全市在调查范围内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共137家,从业人员1.2万人,年工业销售产值和环保服务业总收入12.61亿元。而江苏省宜兴市,只是一个县级市,1992年环保产业工业产值就达到13亿元,占到全国环保工业总产值的20%,1995年突破28亿元。*市的环保产业工业产值只达到宜兴市1992年的水平,由此可见,*市环保产业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企业数量少、从业人员少、产业规模小、产值利润小、技术水平低、整体差距大。

三、科研技术开发力度不足

*市从事环境保护技术与产品开发的企业数量,占到环保服务业企业总数的21%,而其收入与利润却不到总量的10%,说明*市的科研技术开发力度严重不足。到目前,*市还没有环保技术开发的专项基金,这与*市在山西省实现率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很不适应的,需要政府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使环境保护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业尽快步入良性循环。

四、环保产业科技附加值低

尽管*市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些科研应用成果,但仍不能适应能源重化工基地环境保护的需求。特别是一些新兴环保领域,缺乏适用性强、质量高的技术。现有的环保产品大部分科技附加值低,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环保产业管理缺乏整体协调

由于环保工作的广泛综合性和环保产业发展的自发性与分散性,与其他行业相比涉及面广,行业的边界不清楚,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分布于机械、能源、化工、建筑和农、林、水、土等,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涉及的主管部门就更多,环保产业在各部门(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得不到主管部门应有的重视和关心。

*市的环保产业虽然在全省环保产业中占有的份额较大,但由于这些企事业单位缺乏行业规划的必要指导,产品调整、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的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和高质量的目标难以实现。

上述问题直接导致了*市的环保产品成本高、质量低,产品无名牌、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

第五章*市环保相关产业发展

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当前*市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任何一门新兴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只有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才能迅速崛起。国外许多国家为了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有:财政补贴、减免税政策、低息贷款、折旧优惠、利润留成、奖励制度。我们国家在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上,规定了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给予定期减免产品税和所得税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环保产业处于全国落后水平,政府更应加强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其迅速发展。政府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要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轨道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其列为优先发展领域,通过企业改组、联合和发展企业集团等方式,推动生产要素向环保产业转移;科研主管部门要始终把环保科技纳入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大环保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提高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要逐步调整环保产业的结构和产品结构以及产业布局,使之趋向合理。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经济技术基础、市场看好的企业,要重点予以支持。此外,要建立奖励政策,对发展*市环保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使更多的单位、个人投入到环保产业中,使之不断壮大。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

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给崭新的环保产业注入活力。因此,要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

1、加强环保科研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当前山西省环保科研所、*市环保科研设计院、*理工大学、中北大学、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要积极组织他们进行技术攻关与合作。

2、做好环保技术和产品的优化和筛选工作。在加强本市环保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同时,引进、嫁接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

3、实施厂、校、科研单位联姻,把高校、研究单位、企业的各自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共同整体优势,既解决技术开发投资不足的困难,也为科技成果尽早转化创造条件,使*市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其优势,既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的环境治理成效,获得三赢效果。

三、强化环保产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秩序

要建立起环保产业单位审查登记制度,动态掌握各单位的技术水平、固定资产、人员素质、生产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对合格单位准许登记,积极支持。对产品质次、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单位要坚决停产。确实加强对环保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对环保产品进行定期、不定期质量监督检查。

四、推动企业发展环保产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防治污染的主体。企业在防治污染中,采用了许多实用的、先进的、新颖的技术和装备,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有能力的企业,应当把已经应用成功的技术和装备实施产业化,发展本企业的环保产品和技术,既可以为企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为发展环保产业做出有效的贡献。

五、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应纳入环保事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我们应在充分掌握*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情况,结合*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地方技术优势和环保事业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尽快制订合理可行的近期和长远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要大力拓展我市环保产业规模,逐步调节产业内部结构,使其从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个实力雄厚、规模可观、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又具地方特色、地方优势、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

六、实施名牌战略,推动环保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目前,*市环保产品无名牌、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保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因此,要想加速发展*环保产业,必须扶持和培植骨干企业,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成立环保产业集团,使分散优势变整体优势,对内提供系列化、成套化的环保装备和技术服务,对外可以参与国内、国际环保产业市场竞争,带动环保产业大发展。现阶段全市还缺少这类骨干企业,应在现有的产业单位中挑选一些基础较好的企业,运用环保产业倾斜政策,把符合发展方向的企业,重点培育成骨干企业。

只有名牌产品,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也才会有较高的效益。因此,在培植骨干企业,加速建立环保产业集团的同时,要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发和生产名优产品。

七、加大宣传、扶持力度,发展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环保产业调查篇2

一、环境经济指标纳入我国环境统计的迫切性

环境经济统计是指有关环境保护投资、产出和环境保护产业情况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构建环境经济指标统计制度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环境经济指标纳入我国环境统计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各国共同遵循的发展战略,其中最基本的命题是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了将环境纳入传统经济核算框架之中,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非常有必要进行环境经济核算。中国近20年来是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将可持续发展观贯彻到实际管理步骤之中,为此需要建立起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为现实管理提供数据基础。这就要求在我们进行环境统计时,必须考虑到环境经济指标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统计调查的制度和方法的设置。

环境经济指标纳入我国环境统计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循环经济要求统计工作在基础和制度方法上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彻底改变重生产、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用循环经济概念指导统计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就要求统计工作建立一套能够准确、快速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过程和水平的有效机制,优化统计的经济指标,增加统计的环境指标,扩大经济社会对日的影响和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以人为本的指标。增加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原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以充实和丰富有关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环境投资的统计信息。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环境保护投资状况:资源节约状况;环保产业状况;技术创新状况。其中前三个指标是环境经济统计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指标的设定和统计,综合反映和评价循环经济的进程和水平,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情况。

环境经济指标纳入我国环境统计是进行绿色GDp核算的需要。我国从2004年开始绿色GDp核算的全国试点,北京、湖州等地已将绿色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推行绿色GDp核算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计算绿色GDp必须要有环境经济统计数据,以考量环境成本投入和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我国多年来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忽视了保护环境及节约自然资源,经济增长的同时,给环境和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此,改革目前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开展环境资源、经济综合核算指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更为突出。所谓绿色GDp,就是从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费用,得到的经过资源、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直接要求将环境经济指标纳入统计体系,以得到合理的核算数据。绿色GDp通过将资源的损耗及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使人们寻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环境经济指标纳入我国环境统计是环境统计体系完善的现实需要。我国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废水排放及治理、废气排放及治理、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及利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工业污染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系统能力建设。虽然有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指标,但没有明确环境经济指标的全部内容,不能准确的反映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不能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环境统计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环境统计在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综合分析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现行的环境统计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形势的变化,真正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目前的指标体系只对工业企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缺少环境经济指标。这要求在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时,作为环境管理基础性制度的环境统计应当扩大统计指标范围,其中最主要的应将环境经济指标纳入体系,以更好的进行环境管理,更好的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服务。

环境经济指标纳入环境统计是环境统计的发展趋势。由于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环境统计框架的设计中,都开始考虑和进行环境经济统计。目前各国使用较多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主要是联合国统计署(UnSD)开发的环境统计框架(FDeS)和经济与合作组织开发的压力—状态—反应框架(pSR)。在1995年,环境统计进步政府间联合工作组根据FDeS框架,提出了“环境和相关经济指标序列”,将环境经济纳入环境统计的序列。而最近,欧盟的统计部门根据FSR开发出的环境压力指数的权衡指标就包括环境经济指标。而联合国现在大力推荐的环境与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Seea),要解决就是如何把环境资产、环保投入如何纳入国民帐户体系的问题,该体系分离国民帐户中所有与环境相关的流量和存量,特别是环境保护费用,因而在环境统计中,环境经济自然成为重要的指标要素。在德国,1996年就开始环境经济统计,其法律依据是《环境统计法》。

在德国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中,其统计内容是环保投资、环境保护经常性支出、环境保护产品及服务,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进行:固体废物、水、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经济。在环保投资调查方面,德国从1997年开始实施末端治理投资调查,2001年首次进行了污染预防投资调查。在环境保护经常性支出调查方面,每年进行一次,由联邦统计局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从4万家企业中抽取1/3,因为环境统计法规定,调查最多只能调查15000家企业。在环保产品和服务方面,从1997年开始进行调查,每年进行一次。环保产品及服务调查主要调查环保产品和服务的营业额,相关产品均有编号,企业只需填入相应的号码即可。

二、环境经济统计的框架

环境经济指标纳入环境统计体系,即将环境经济指标与污染排放、生态保护的指标并列,其基本框架和运行体系包含以下因素:环境经济统计的对象。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环境保护投资,环境保护支出、环保产业。环境保护投资主要指政府和企业的污染治理投资和生态建设投资,前者包括大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污染治理投资,后者包括土壤整理、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生态恢复和保险的投资。环境保护支出主要指企业的日常性环境保护费用支出和发生突发性环境事故的支出。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环保产品的市场与经营、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三大领域,如环保设备、环保服务和清洁技术与清洁产品。其提供者可分为指提供环保产品的生产性企业和提供环保服务的服务性企业。环境经济统计的机构与协调。环境经济统计涉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和统计主管部门,做好环境经济统计工作必须协调好三者关系,确立合理的环境经济统计工作机制。这个统计工作机制,应当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为主体,统计主管部门为指导,经济主管部门协助。环境主管部门的环境经济指标同时报告给统计部门,作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参数。当统计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增加相关的经济部门如海关、能源等部门配合时,这些部门负有协助之责。#p#分页标题#e#

对缺口性指标进行统计时,队部分指标涉及到象环境资产(包括流量和存量)定价、数据精确性等技术性问题,需要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统计人员处理。环境经济统计调查方法。首先,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每省选择一到两个市开展环境经济数据统一采集和核定的试点。其次,实施重点城市环境经济统计快报制度。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应将本辖区内环境经济数据以年报快报形式报送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再将其作为推算全国年度环境经济指标的基础。最后,在进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季报过渡,筛选企业实行季报制度。直接调查和抽样调查将是环境统计调查方法的重要组成。在原有调查的基础上,各级环保部门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抽样调查,通过代表性强的抽样数据协助判断客观规律,统计结果更准确。环保投资调查的主要调查对象为政府和生产性企业,调查的领域包括大气、废水、废物和其他污染治理投资,同时还按部门和就业人员进行分类。要区分污染预防投资和末端治理投资,因为污染预防投资很容易被忽略。环境保护支出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调查的领域是企业的日常性环保支出和紧急支出的预算和执行情况。环保产业调查主要调查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情况,不仅包括生产企业,还包括服务业。主要是有关产业结构、产业分布、产品和服务的比值、收益等情况。

环保产业调查篇3

关键词: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方案;战略分析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需要相关人员保持严谨的态度,这样才可以保障工作质量,提高我国林业的生产发展水平。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力度的提升,原有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策略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理念,将林业调查、林业规划、林业设计统一起来,从战略大局出发逐步提高地区林业生产能力,使其在生产过程中既能保证林业生产效率,又可以确保当地生态环境,真正达到“双赢”,为我国今后林业长久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1林业生产中调查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对调查规划设计认识不充分

林业生产中的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容易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需要做好充分认识,这样才可以确保工作质量。但现实中,许多部门和人员对工作认识不充分,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导致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到未来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向。

1.2规划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林业生产中的调查规划设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技术,确保林业资源质量。而实际许多地区的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比如,队伍不稳定、队伍年龄偏大、思想相对保守,制定的林业生产方案无法与实际发展状况相符,降低了林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不利于林业的长久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人员职业素质不高,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发挥自身作用,经常出现懈怠、偷懒现象,导致调查数据失真,进而影响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利于整个林业生产的进步。

1.3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环境较差

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环境较差是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许多员工因为工作环境较差不愿意呆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通常情况下,这些技术人员要长期在野外进行高强度工作,作业面积不仅广阔而且难度较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但得到的回报相对较少,从而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1.4受经济和社会双重条件制约

受经济和社会双重条件的制约,导致林业生产的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这些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和政府拨付的资金无法保障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再加技术设备落后,得到的数据与实际差距较大,制定出的规划设计达不到未来战略目标,降低了林业发展水平。

2提高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的战略方案

2.1提升调查规划设计的重视度

在开展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时,首先需要提升对这些工作的重视度,相关部门要给予他们政策上的支持,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岗位上发挥自身作用,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然后从本地区的林业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推动林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提高林业生产中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待遇,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可以积极参与数据搜集整理以及整个方案的规划设计,并利用好现有的林业资源,减少林业资源的浪费,最终实现我国林业生产的可持续、生态化发展。在制定调查规划设计方案时,还要广泛征求意见,从市场角度看问题,提高这些岗位的待遇,增强对技术人员的吸引力,比如,为他们配备专业的通讯、测量设备和劳保用品。

2.2增强调查规划人员专业素质

要想提高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战略方案水平,就要增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让他们在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搜集和整理更多精确数据,找到科学发展林业生产之路,最终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拓宽他们的设计规划思路,按照国家发展要求进行规划创新,从整体上提升林业生产水平,增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活力。其次,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比如,如何使用测量仪器、如何进行规划设计、如何开展数据分析等。培训过程中保持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让调查规划设计人员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放松身心,提升培训知识的吸引力,以达到培训目标。最后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工作过程中充满责任心,确保工作质量,为今后我国林业生产发展提供帮助。

2.3创造良好的规划设计环境

林业生产中的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强度较大,工作环境相对恶劣,未来发展中相关部门应改善现有工作条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调查规划设计环境,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满足感,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就要从他们的工资待遇人手,比如,设计科学的薪酬体系,增加他们的福利,提高人身安全保障度,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林业部门还要转变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帮助规划设计人员制定出完善的林业发展策略。比如,采用3s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后期数据处理技术等,实现工作的系统化、流程化,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节省人力物力,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4提高林业生产规划设计投资

林业生产中的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确保林业发展质量,扩大我国林业面积,拉长林业生产产业链,增加相关产品的附加值。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部门要做好林业生产预算资金划拨工作,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制定相应的拨付计划,给予林业部门充足的发展资金,这样才能达到林业生产目标。比如,积极更换调查规划设计中陈旧的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调查方法和规划设计策略,并结合本地区实际状况调整发展方案,降低林业产业市场发展风险。林业生产部门内部也要合理分配相应资金,做好科学的生产投资计划,提高整个部门的待遇水平,调动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环保产业调查篇4

本次调查在局党组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分别组成了四个调查组,每组由两位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两位工作人员也是我局的工作骨干,他们对全市三十一个乡镇(场、矿、开发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取了到企业进行调查登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后;到企业周围的村庄,向当地的群众了解企业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和污染情况;调查组到实地察看企业排污现状,从而掌握排污单位的污染现状。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共对2250个排污对象进行了调查登记,调查单位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其中:养殖业为1368个,占污染企业的60。8%,其次服务行业为448个,占污染企业的19。9%,各类砖瓦石灰企业为197个,占调查总数的8。75%。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通过走访企业周边的群众,现场察看等方式,发现了不少环境问题和污染隐患:一是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对环境污染的程度正在加剧,这些养殖场大都没有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批,因此在选址上随心所欲,他们不考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或建在村庄的饮水源头,或建在村庄的上风向;更有甚者利用村里的废旧房屋把猪养到了村中心,搞得整个村庄臭气熏天。这些现象若不加以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二是工业项目规划不够完善,企业分布广,选址不合理,污染源分散;有的仍是小作坊式,规模小、工艺落后,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这将对农业生产甚至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有的工业企业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部门的批准,擅自建厂,有的甚至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企业;有的虽然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批,但不按环保部门的审批意见办理,未经环保验收就擅自投产。三是老工业企业环保设施落后,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环保工作的需要。尤其是水泥行业污染更为严重,粉尘污染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

三、本次调查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我局虽然从时间上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调查的困难也有所预料,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是感到调查工作不尽人意,主要有民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乡镇对调查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调查工作有抵触情绪,有的则抱着应付的态度对待本次调查,这给我们下去调查的同志造成了不少的困难。二是时间上还是不充分,对这样一个涉及全市所有的污染单位的调查来说,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调查任务,有些匆忙,加上乡镇配合不够,就更容易成为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了。三是未投入环境监测手段,对这次的调查留下了较大的缺陷,使得我们的调查数据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对我市的主要污染因子的确定、污染物的排放程度、数量等缺少了一个定性的分析。

四、几点建议

1、大力加强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染的科普知识宣传,充分了解当今农业面临污染而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畜禽粪便治理重要性的认知度。大力宣传沼气池建设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利用沼气法处理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成为养殖场及业主的自觉行动。

环保产业调查篇5

[关键词]企业环境风险;风险防范;南京地区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面i临着巨大挑战,但同时也获得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以环保优化经济增长、创建生态文明,就是目前重要的发展思路。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的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开展环境风险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识别风险因素,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同时,让外部利益相关者充分了解信息,作出正确决策,从而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转型,达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目标。

一、企业环境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文献回顾

风险无处不在。有关认知性的说法如“风险即可能发生的危险”、“风险是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在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中,其表征为“一定时期产生有害事件的概率与有害事件后果的乘积”。

环境风险,通常较为准确的理解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或由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运动过程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能对人类社会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的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后果。”其产生原因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但从管理的研究角度来说,自然条件难以把握,一般从规范人类活动方面着手。

学术界倾向于从环境管制、环境污染等角度研究企业的环境问题。已有的成果及相关热点包括环境管制、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的现状、技术手段以及此类行为对技术创新、股价、投资决策、国际间贸易等各方面的影响研究等,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证研究。而以“企业环境风险”为概念开展研究的尚不多。以理论分析为主的,如杜敏的《企业环境风险浅议》,也不多。该文探讨了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规避对策。

(二)企业环境风险的界定和内涵

结合对环境风险的认识,我们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环境风险”定义为: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发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因为危害生态、人体健康和社会财富等不良影响而最终导致损害企业利益的不确定性事件。从产生原因来看,企业环境风险总体上源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在外部环境信息中,法律法规、行业政策的限制以及绿色消费的推崇、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是主要的风险因素。因为在《宪法》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依据和指导原则下,《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日趋完善,另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提出,都对企业的环保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考核和管辖范围的扩大、各项指标和要求的提高以及违规处罚的日渐严厉,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并且,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促使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大行其道,为满足市场供求中的这项新要求,企业必须在产品质量、生产环节各方面不断改进,避免因市场抵制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来看,环保法规、环境管制、绿色消费等限制都极有可能成为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因素,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企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在企业内部,其所属行业的特点及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限制是重要的环境风险因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材料、生产设备、排放物差异悬殊,当企业属于污染产业时,众多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使各环节都有可能引发环境问题,潜在环境风险也就成了可能。除此之外,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技术水平或管理能力的限制,企业无法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以及管理上的疏忽,将大大提升环境事故的发生概率;并且,往往这一类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能力较弱,面临着花费高额污染治理费甚至违法处罚的难题。由这些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也构成了企业环境风险的一个方面。

二、南京地区企业环境风险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

南京作为区域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拥有多个部级、省级开发区及部分重点工业园区,以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为支柱产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南京市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具体又以石化、塑胶、金属、非金属、机械行业居多。特别是沿江地区化工企业密集,很容易引发爆炸、毒物泄漏等危害事件,因此,开展南京地区企业环境风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卷设计及发放

为了充分了解南京地区企业环境风险状况,我们设计了一份专门的调查问卷。通过课题小组的反复探讨及有关专家的修改,我们结合企业环境风险的内涵,将问卷设定为四大部分,即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信息、企业绿色资源与绿色能力、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其中第二部分针对企业外部环境风险展开调查,包括7小题;而第三、第四部分是对企业内部环境风险的考查,共9小题。为使被调查企业积极准确地作出答复,我们以正面考查的方式设置问题,对企业是否具备抵抗内部风险因素的各项条件提问。具体调查项目如表1。

该问卷委托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向该地区各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发放,共258份,实际收回174份,回收率为67.44%,为可信赖反馈意见。因部分问卷未对主要调查项目作出回答或回答不完全,将他们从样本中剔出。所以,实际选用样本数为114份。样本行业分布如图1。此数据根据问卷的第一部分,即对企业基本情况的调查得到。

(二)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1.企业外部环境信息的调查

表2中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基本处于中等级(3分)以上,只有极少数企业选择压力偏弱,说明源自企业外部的环境风险总体较大。

具体到各项而言,“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区域的环境管制”对企业产生的压力最为明显,尤其是后者。它表明在国家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的宏观条件下,相关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已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环境风险因素,而南京地区各部门对相关要求的特别重视和严格,又使得该地区企业受到的限制尤其大。近年来,南京市实行主城区污染企业的搬迁或关闭破产;综合整治沿江地区环境,持续整顿与取缔对水源地产生污染危害的企业与设施;采用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产品的环保标准等,使得该地区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到强有力的限制,违者,则遭受经济利益、企业形象、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损害。

相对而言,“绿色壁垒”和“供应商的绿色要求”给企业造成的压力较小。前者与产品是否进出口有关。南京地区的支柱产业中,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受到weee和RoHS指令的限制,波及的企业不仅有电子信息产品整机制造商,还包括原材料、化工及包装物料等上下游企业。而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的实施,又对我国化工产品及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制成品的出口形成限制。南京作为全国的化工基地,相关企业对应的环境风险较高。而“供应商的绿色要求”不强烈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产业链的整体环境压力不强,相互间的制约还不明显。

另外,我们还对不同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作了比较分析,具体如图2所示。图中数据显示,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区域管制给各行业带来的环境风险都较大;而化工行业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最为显著,纺织服装业最弱;在顾客和供应商的环保要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建筑、建材、金属、非金属行业受到的影响最明显。综观各项,化工、石化、建材及建筑行业的企业外部环境风险相对较大,对于南京地区的支柱产业,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2.企业绿色资源、绿色能力的调查

表3的结果显示,被调查企业拥有的绿色资源、绿色能力总体形势较好。具体而言,各企业均保证有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和防治污染、配备相应的环保设施,说明企业的环保意识和主动性较强,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企业环境风险;而在获取环保认证、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企业的表现不如前两者,部分原因可以理解为这两项要求较高、并非强制实施。但这方面的薄弱对应着生产技术限制引起的企业环境风险,又处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的同行业竞争中,若不加强这方面的实施力度,企业就将处于销售等的竞争弱势。

分行业比较结果见图3。可以看到,金属、非金属行业缺少绿色资源、绿色能力最为严重,而“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各行业普遍较差,其中,尤以制药、生物制品、金属及非金属行业最为明显;化工、石化和建筑、建材行业在环保资金及相关设施运用方面作出的努力较大。结合企业外部环境风险的分析,说明这些行业在外部压力下对环境风险问题提高了认识,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克服自身的弱势。

3.对企业管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表4的数据显示,被调查企业环保管理水平总体较好。在建立内部环保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近半数的企业能很好地保证“三废”稳定、持续的达标排放,并在废弃物的利用和资源、能源的节约方面表现良好。但企业在通过和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方面力度较弱。虽然这项制度目前并非强制性,但随着各界人士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它的缺失已日渐发展为企业的一项环境风险因素。

调查结果还表明,不同行业在实施绿色管理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图4。总体上,各行业的表现在一般到较好之间。其中,金属、非金属行业在建立企业内部环保管理制度方面最为薄弱;化工、石化以及纺织服装行业制度建设较好。但是,化工、石化行业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表现明显不如其他项目,制药、生物制品行业也是如此。关于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能源节约方面,各行业表现相仿,均呈较好的态势。因此,企业缺乏绿色管理态度和行为所带来的环境风险相对较小。

4.问卷分析总结

问卷调查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全部现实情况,为尽量减少误差,我们选取了南京地区各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近300家企业为调查对象,并涵盖多个行业,据此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南京地区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综合各项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较大,尤其是相关法律制度、行政法规的限制,而对企业内部的环境风险因素控制得相对较好,但在获取环保认证、通过和实施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等具有强有力证明作用的考评方面表现欠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企业有效控制环境风险的说服力。

三、对企业防范环境风险的建议

(一)针对外部因素的环境风险防范

企业在规划自身发展的同时,须密切关注国内外的环境问题及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或变化,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和相关的环保方针政策。面对各项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管理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企业应积极创新环保技术,努力开发环保产品,减少企业受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限制的可能。

对于日益高涨的绿色消费浪潮和不断抬高的绿色贸易壁垒,企业首先可以通过开展环保活动等形式,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其次,应尽可能地实现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相关环保技术认证、产品认证;第三,企业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做法,建立系统、完善的环境风险信息公开制度,实现“自我规制”和控制社会指责、提高社会信赖度的双重功效。

(二)针对内部因素的环境风险防范

环保产业调查篇6

【关键词】节能环保技术路线图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能源消耗几何级增长、环境污染程度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节能与环保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正在受到全球的关注。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品和服务,在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是跨行业、涵盖面宽的综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装备产品、环保装备产品、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领域。

近年来,现代工业高速发展,资源过度开采,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极端天气、海啸、地震、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式面临着重大变革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已经成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特别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1我国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问题,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全球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产品贸易额在国际贸易各类商品的排名中已上升到第4位。在发达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球环保产业规模达到6520亿美元,同比增速远高于全球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今后5年,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二五”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在追求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估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将比“十一五”增加1倍多。投资快速增长将大幅拉动环保产业产值,全国工商联表示,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5.3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年均增长率达到20%;节能环保骨干企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30%,将形成若干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2黑龙江省技术路线图绘制

我省是能源大省

,也是高耗能企业较为集中的省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通过加快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支撑、建立健全法规和政策体系等方面为切入点,严把投资和项目建设关口,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新兴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开拓和培育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应用示范,加大投资和财税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是我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省出台了《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了《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三年倍增行动计划》、《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黑龙江省工业节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有力保障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虽然,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发展相对落后,产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要求很不适应等问题亟待解决。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我省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我省的节能环保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围绕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节能环保服务能力,强化政策导向,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节能环保产业的国内外的竞争力,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黑龙江省节能环保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绘制,是在借鉴、参考国内技术预测成功案例和我省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我省战略需求出发,充分结合我省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以德尔菲调查为主,同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和其他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制定工作,以确保技术路线图的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问卷调查:节能环保领域专家调查问卷指标分为“对该课题的熟悉程度、对黑龙江省的重要度、预期技术实现时间、研发水平、技术实现途径、预期产业化时间”等6个一级指标,分设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把握未来节能环保领域发展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文献调查、专家会议调查、收集国家(省)现有科技计划项目的方式,并结合我省发展现状,确定了第一轮德尔菲调查的40项技术课题。经过第一轮德尔菲调查后的数据分析结果,依据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确定了第二轮德尔菲调查的23项技术课题。德尔菲调查共开展两轮,有数百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等方面的专家参与了问卷调查。最终通过确定了2个专题领域,共4项关键技术,分解出23项技术课题。

专利分析: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和德尔菲调查问卷,主要从水污染防治与水环境修复、废弃物质资源化、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进行专利检索分析。截至2011年7月,节能环保研究领域研究组从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数据库中检索了1985年以来收录的国内申请的新能源领域的专利数据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由于专利申请到公开有18个月的滞后期,因此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仅供参考)。

swot分析:根据战略研究,结合专家意见,对我省节能环保领域现状开展自身优势(strength)和弱势(weakness)以及外部存在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因素分析,形成的swot分析矩阵图。

技术路线图绘制:以德尔菲调查统计结果为基础,按“专题领域——关键技术——重要度指数——发展路径”主线,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确定专题领域,选择出的关键技术,由关键技术分解出优先研发技术课题;二是雷达图描述技术课题的综合重要度指数(综合技术重要度和研发基础);三是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技术重要度指数、研发基础、预期实现时间和技术发展路径,以时间序列系统描述节能

保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的时序,最终形成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1]《2011中国节能减排发展报告》——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协会.

[2]《2010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探索低碳经济之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

[3]《中国至2050年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

环保产业调查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展望问题对策

一、2012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

(一)投资者信心指数企稳,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

2012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者信心指数为114.58点,比2011年小幅回落0.26点,呈现低位运行但逐步企稳的态势(见图1)。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54.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从投资主体的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1855.24亿元,同比下降1.1%;非国有经济投资3399.14亿元,增长6.5%。非国有经济投资中,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和外商投资保持增长势头,集体经济、联营经济、港澳台投资和其他经济呈下降态势。

图12005-2012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者信心指数

(二)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单位的投资意向有所抑制,但对全市投资增长影响不大

2012年开展的投资意向调查主要对全市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共1427家进行的计划总投资(或实际需要总投资)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建设和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调查单位认为宏观政策保证了上海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分行业看,宏观政策对房地产业投资的抑制作用比较明显,44%的房地产业单位认为上年的宏观政策影响了本单位的投资(见表1)。

(三)投资项目资金到位情况总体较为理想,国有经济投资资金到位情况略好于民间投资

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调查单位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到位资金大于或等于当年的实际投资额,该比重较2011年调查结果提高0.8个百分点;8.5%的调查单位小于当年投资额,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资金到位情况略好于民间投资,89.5%的国有经济调查单位的投资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良好,比民间投资调查单位高3.8个百分点。其中,资金到位金额大于实际投资额的国有经济投资单位占5%,和实际投资额相等的占84.5%,小于实际投资额的占10.5%;资金到位金额大于实际投资额的民间投资调查单位占5.4%,和实际投资额相等的占80.3%,小于实际投资额的占14.3%(见图2)。

(四)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大项目进展更显优势

85%的调查单位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展顺利:1.2%的调查单位投资项目进展超前于预定计划,与2011年调查结果持平;83.8%的项目进展与计划基本一致,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5%的项目进展滞后于预定计划,下降3.9个百分点。从项目规模看,大项目投资进展更显优势,86.1%的投资额在5亿元及以上的调查单位投资进展顺利,比2011年提高6.4个百分点;13.9%的项目进展滞后于计划,下降6.4个百分点。

二、2013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趋势预测

(一)投资环境总体较为平稳

从调查情况看,上海投资环境总体趋稳。43.7%的调查单位认为2013年的投资环境和2012年基本相同,这一比例比上次调查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投资项目规模大的调查单位对2013年投资环境的预期更为乐观(见表2)。

(二)2013年投资总量基本持平

从规模看,2013年投资总量将基本保持2012年的规模。上海围绕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硬投资”虽然进入一个相对的低谷期,但在产业升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教育文化医疗等民生问题上还存在很大的“软投资”空间。在2012年发生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599家调查单位中,表示2013年将会继续保持或者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单位有396家,占66.1%。在2012年未发生固定资产投资的828家调查单位中,表示2013年将增加投资的单位有126家,占15.2%。其中当年投资规模较大的调查单位对下一年度投资保持较高的投资意愿。2012年预计投资完成5亿元及以上的调查单位有79家,其中72.2%的单位2013年将保持或者增加投资。这些投资量的有效释放对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形成是有力的支撑。因此,初步判断2013年上海的投资总量将基本保持2012年的规模。

从增速看,2013年投资增速可能出现回落。根据调查单位对2013年本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量的预期,我们分别依据乐观估计(预期增长最多、下降最少的估计)、中间估计(增长和下降均折中的估计)和保守估计(预期增长最少、下降最多的估计)对2013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做出预测:乐观估计2013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比2012年增长6.7%,中间估计下降0.2%,保守估计下降7%。据此综合判断,2013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会出现小幅回落。

三、2012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中呈现的问题

(一)大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融资难度有所上升

2012年,调查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资金融资紧张情况总体有所缓解。认为投资项目的融资难度比上年度提高的调查单位占22%,比2011年调查结果下降12个百分点;认为基本不变的占68.6%,提高8.3个百分点;认为下降的占9.4%,提高3.7个百分点。但是投资规模在5亿元及以上的调查单位中,认为融资难度提高的占31.6%,远远高于平均水平(见图3)。在这些投资规模大的调查单位中,除了受房价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房地产单位外,还涉及到部分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位。

(二)投资项目的预期效益有所下降

2012年以来,上海工业生产增速较低,房价增长明显放缓。受此影响,众多调查单位对2012年本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效益预期出现一定下滑。认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回报率在10%以上的单位数明显回落,回报率在0-10%的单位数有所增加。本次调查中,项目投资回报率在20%以上的调查单位占5.3%,这一比例比2011年下降1.4个百分点;投资回报率在10%-20%的占26%,下降3个百分点;回报率在0-10%的占35.1%,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和房地产业调查单位中,认为项目投资年回报率在10%以上的比重分别为36.8%和30.8%,比2011年下降6.8个和3个百分点;投资回报率在0-10%的比重分别为34%和35%,提高3.7个和0.6个百分点。

(三)民间资本投资意愿减弱

调查发现,民间投资具有进展快、回报率高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投资相对谨慎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0.2%的民间投资调查单位投资项目进展顺利,比国有经济投资高11.3个百分点;36.6%的民间投资项目投资回报率在10%以上,比国有经济投资高13.6个百分点。但是比较调查单位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投资总额可以发现,民间资本投资意愿明显弱于国有资本投资。15.2%的民间投资2012年投资总额比上年度有所增加,比国有经济投资低18.2个百分点;14.7%的民间资本预计2013年投资将比2012年有所增加,比国有经济投资低15.9个百分点。

(四)跨行业投资意向谨慎

考虑到发展定位局限、缺少资金和融资困难、投资风险过大等原因,调查单位对于跨行业的投资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在1427家调查单位中,明确表示愿意跨行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位有28家,仅占调查单位的2%;而明确表示肯定不会跨行业投资的单位有1267家,占88.8%。在表示肯定会跨行业投资的调查单位中,投资行业虽然依然较为集中在房地产开发,但是公用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教育、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等领域投资也渐渐有所涉足。比较往年的调查可以发现,跨行业的投资选择范围已经有所扩大。投资项目前景看好、与自身行业的相关性高、投资回报高和投资风险小是调查单位选择这些行业进行投资的最主要原因。不过电力建设、生物医药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等领域的投资依然无人问津。

四、关于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的四点建议

(一)引导投资结构转型,稳步推动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主线。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投资建设领域,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49.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75.2%。其中,房地产业投资占到第三产业投资的六成以上,投资2404.53亿元,增长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510.57亿元,下降18.3%,占12.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121.34亿元,增长44.3%,占3.1%;金融业投资49.15亿元,增长1.1倍,占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151.73亿元,增长1.8倍,占3.8%。为稳步推动产业升级,要合理引导第三产业投资进行结构调整,减少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优化产业结构,储备和启动如迪斯尼乐园和虹桥商务区等项目作为新的“增长点”;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争取落地一批总部机构、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银行二总部等功能性项目。

(二)努力提升工业能级,稳定传统优势工业的投资规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2012年,上海工业投资1292.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4.6%。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等六个重点工业投资740.35亿元,同比增长4.8%,占工业投资的57.3%。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占据工业投资的半壁江山,不仅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基础,而且也培养了大量的技术、管理和技能方面的人才。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大更新改造的投入,稳步推动传统优势工业的投资规模。同时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财政、税收和金融信贷上提供多方面的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通过示范项目运营推广产业化应用,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和对上下游产业装备的带动,逐步成为投资结构转型的新亮点。

(三)关注民间资本的投资环境,尤其关注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上海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占全市投资比重也不断提升。2012年,民间投资1890.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占全社会投资的36%,比重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但是,从项目涉及领域看,民间投资项目仍局限于房地产开发和传统工业领域,平均投资规模和全市投资项目相比也明显偏小。从调查情况看,民间投资融资难度相对困难,投资也相对谨慎。为继续改善民间资本的投资环境,关注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引导民间资本更多投入重点发展行业,拓宽民间资本的融资渠道,开展多种融资担保,支持中小企业早期发展,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综合性公共平台,突破行业壁垒,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者低成本的信息服务。

环保产业调查篇8

山西省城乡生态化的基本内容

山西省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省试点省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实施城乡化策略。山西省城乡生态化就是要遵循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实现城乡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演进过程,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1]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含有自然和社会两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产业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生态产业注意到了自然生命生态系统中本无废物的事实,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共生”的生态调控原则,而生态产业协调了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复合生态系统在某一发展阶段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得以持续发展。[4]基于城市和农村生态系统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农业、农民和农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看,“三农”实质上分别对应着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即农村→自然、农业→经济、农民→社会,可见,三农现象不只是经济或社会领域内的问题,“三农”之间形成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关系,相互作用,协同发展。[4]

城乡生态化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分析

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可以作为山西省城乡生态化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根据榆次区20个村、灵石县14个村和保德县16个村的调查,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村建立水源保护区占调查村总数的100%,村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占调查村总数的38%,基本上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村委能主动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而且有30个村地下水资源受到煤矿区的影响,占调查村总数的60%,农村主动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在榆次区、灵石县和保德县城周边村污水没有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距离榆次区、灵石县和保德县城较远、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没有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村尚未做到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村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直接倒入深沟和深坑内;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2%,但各村推广的户数并不多。在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户用沼气村达到调查村总数的100%,但各村发展的户数并不均衡;村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能源生态模式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6%;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

企业对农村外部不经济性的影响。村周边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已经建立,有效地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村周边不存在污染问题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在拥有煤炭资源丰富的灵石和保德县,由于煤矿企业的开采,村内存在一定面积的土地坍陷问题,村内存在坍陷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48%。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村内已经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占调查村总数的100%。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各村能推进健康养殖,在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方面,已经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力求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但人畜混居现象彻底改变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已经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力求提高养殖的规模化水平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能够通过养殖小区发展沼气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能够通过养殖小区生产有机肥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但不能有效地进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0%;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按标准化生产,强调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村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为0。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种植区域普及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0%;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0%;实施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0%。

防治农村土壤污染。村对农产品种植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均为0;村对煤矿废弃地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在调查村总数中占比均为0。但所调查的村均能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自然生态保护。村能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00%。但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的力度不够,村庄绿化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6%;庭院绿化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2%;通道绿化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6%;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16%;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64%。

城乡生态化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公众参与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基于主动自愿原则,以农民个体为主导,农民具有科学的环保意识,按照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对农民自身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农民在构建良性生态环境中自觉参与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行为。推广秸秆免耕覆盖栽培、秸秆还田、生产沼气、用作食用菌生产等成熟技术。严禁露天焚烧秸秆污染空气,或者将秸秆随意堆放在公路沿线、林盘、院落,或者抛入河道堵塞沟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为。有效地进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农村沼气建设行为。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要与改厨、改圈、改厕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充分利用沼气综合技术,对规模化养殖场的粪便、污水进行处理,产生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料,治理农村养殖污染。农业循环经济行为。开展“节水、节药、节肥、节种”等清洁生产技术。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农药施用要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控防技术,农膜要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规模化生产。农村河道疏浚行为。配合水务部门全面疏浚镇村河塘沟渠,清除河塘淤泥、杂物垃圾、杂草飘浮物,严禁向河道沟渠倾倒农业生产垃圾,建立河塘长效管理维护机制。村庄容貌整治行为。按照“清洁、秩序、优美”的镇村整治标准,村庄要集中清理乱搭建、乱堆放、乱贴画等现象,农户房前屋后保持整齐洁净,做到村居整洁,庭院绿化,村庄秩序井然,环境优美。资源环境保护行为。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重视自然恢复工程建设。#p#分页标题#e#

环保产业调查篇9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生产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S7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4-0134-01

林业资源是五台县的大资本,但产业发展更需要牵住市场的牛鼻子。最近几年,本着“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总体要求,五台县党委、政府在客观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特色产业。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精心开展关于“生态”和“文化”方面的造园实践,精心培育特色林,2012年,就五台县共植树造林150公顷,林相改造107公顷,建核桃基地40公顷,公路沿线建成10公里生态绿色长廊,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林业生产更加科学合理。

1林业调查林业规划设计概念分析

1.1林业调查概念分析

林业调查就是林业部门按照国家赋予的权利和智能,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的前提下,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在林业建设和林业生产各项工作开展之前,对林业生产和建设所涉及到的范围进行地质勘查、环境因素分析、林业生产能力评估以及社会效益分析等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工作,结合最终的调查结果为林业生产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从而确定林业建设和生产的目的性以及时效性。针对林业调查工作的难度和调查范围的不同,将林业调查分为了不同的调查类型。

1.2林业规划概念分析

林业规划工作开展主要从短期和长期发展对林业建设生产工作进行分阶段和整体部署。林业规划内容在制定和部署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地区林业发展和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保护森林资源角度出发,为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考虑到林业建设工作短期和长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地区林业建设的实际需求,林业规划等级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一般情况下,结合林业建设级别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部级林业和地方性林业。

1.3林业设计概念分析

林业设计工作是要充分结合林业调查和林业规划总体要求,按照林业建设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将调查结果、规划设计等抽象性的文件、政策、数据转化为可见的文字、模型和设计图等表现形式。按照林业设计要求,林业设计工作可以划分为总体设计、项目设计、建设工序设计。而按照工作进展设计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初步设计、施工过程设计和后续管理设计,根据不同设计要求可以将林业设计进行科学划分。

2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

2.1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是开展林业生产建设工作的基础环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建设稳步前进,林业生产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从生态文明角度分析,林业生产和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工程。过去我们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是以污染自然环境为代价,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力植树造林,实现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以国民经济建设离不开林业生产工作,而要想林业生产建设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就需要以价值估算和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林业建设生产实际需求,从整体方面对林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评价和评估,高效控制好林业建设资金和生产资源的投入,做好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工作,从而制定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林业生产宏观战略方针。

2.2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有利于明晰林权

林业经营过程中,承包现象十分常见,除了天然林之外,其他各种林地都存在这种现象。但是在林业承包过程中,由于合同权利和责任不明晰,林权归属方不确定,很容易产生林权纠纷,而进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一方面可以调查清楚林木的使用权和整个林地的归属权,另一方面针对林权拥有者和承包者之间存在的林权纠纷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降低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纠纷,降低林业经济损失,保护好个人权益。此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还可以结合相关规定为参照,结合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进行科学划分,保证各方利益均衡,从而保证林业生产工作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更好保障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2.3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有利于林业资源的保护

林业建设生产的前提条件是要全面掌握和分析好森林各个方面的信息,然后结合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而具体的建设生产计划。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就是对森林资源的种类和质量进行收集和汇总,通过数据分析,反映出当地林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从而真正的了解到林业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与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帮助林业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林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森林资源保护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通过积极开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帮助林业部门获取正确而详细的数据资源,结合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森林保护方案,从而真正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在林业生产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林业生产建设、产权保护和林业资源保护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未来需要我们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促进林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保产业调查篇10

[关键词]竣工项目验收报告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检验建设单位执行“三同时”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项目能否通过环境保护验收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为了提供准确、完整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数据和信息,近些年,国家环保局相继颁布一系列有关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管理规范和行业验收监测报告范本,但是,在验收监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验收监测质量。

1验收监测报告编制类型

建设项目验收监测报告(表)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通知》等文件中都做相应规定,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编写验收监测报告;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编写验收调查报告。但是,有的项目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又因生产排放污染物。如饮用水项目,该工程一般由取水、输水、制水、配水四个子工程组成,除制水工程在生产过程产生废水、噪声外,其它三个子工程因施工活动和机械设备使用等或多或少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土地、水体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等。再如,属于非污染生态型项目-水电站,因其项目小,就以验收监测报告(表)形式编制。诸如上述建设项目若以监测报告形式编写,忽略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及生态恢复结果调查与评价、公众意见调查,就不能完整体现该类项目的特点。很难保证验收监测结论的质量和准确性。建议制定非污染生态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调查技术规范或规定,加大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培训力度,以提高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调查报告质量。

2公众参与调查形式化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验收监测报告中一项重要内容,它反应了项目建设中和建成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公众参与对象应选择在经济、生活、环境等方面受到影响的个人、集体及参与环评编制单位人员等。然而,目前公众调查存在很大问题,如验收监测单位设计好问卷调查表,完全由建设方负责发放或由企业邀请当地居民召开座谈会,这种做法可能使公众参与对象单一性,调查失去公正性,更严重的是环境管理部门无法发现和纠正建设期间或试运行期的环境违法行为,无法获悉环境影响评价中未预见的重大环境影响,从而失去补救防范措施。因此,为了防止公众调查形式化、虚假化,保证调查对象有受建设项目影响的人群、了解项目工程的技术人员、参加该项目的环保专业人员;调查中必须补充大量调查区域受破坏状况、生态恢复情况照片及参与问卷填写乡村、个人、单位照片和文字说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验收监测结果与常规监测不一致

有些企业顺利通过验收监测,然而一进入日常管理,其污染源监测各项因子超标或部分超标,究其原因,不外乎2种可能,第一,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够,验收监测期间不惜提高设施运行成本,验收结束后,企业难以承担高额运行成本或设施操作人员疏于管理。第二,验收监测人员对生产工况及处理工艺了解不够,处理设施核查不细等等。因此,验收监测人员应收集齐全相关资料,认真研读。核查处理设施运行记录、试运行期的常规监测(包括设施运行成本)。准确合理制定采样点位、频次及监测因子。为了防止设施中弄虚作假,可以在处理流程中间增加点位,计算处理效率。

由于验收监测仅2-3天,短时间内企业容易掩盖自身环保工作不足,因此验收监测要追加一次不定期污染源监督监测,作为验收监测的补充和验证,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需查清原因,限期整改。

4验收监测超标补测

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监测是在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单位尽最大努力将处理设施调整到最佳状态下提出的,因此,在此状况下仍出现监测结果不正常,就必须认真细致查明情况,而不是盲目补测,追求验收监测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的完美结果。这种做法无疑将验收监测停留在考察建设项目达标排放水平上,使验收监测如同形式。尤其是监测“三废”污染物中,某项污染因子超标情况时,应该对超标原因加以分析,查明原委,若是突发性生产事故造成监测数据不合格,可以考虑给企业一次补测机会,但监测报告应注明污染物超标原因,企业采取何种措施使第二次监测结果正常,符合要求。若因处理设施设计、施工、管理等原因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拒绝进行二次监测要求,确保验收监测结论公正、准确。

5环境保护管理检查深度不够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第1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要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管理检查范围包括污染防治设施和各项生态保护设施。从建设项目立项到试生产各阶段执行国家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情况,以及建设项目涉及到的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新带老环保要求、应急措施、施工期及试运行期扰民现象、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等均列入验收检查内容。因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检查是验收监测的基础,贯彻落实“三同时”制度的重要环节。为环保验收提供非测试性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视验收期间环境检查,忽视设计和施工阶段有关情况检查核实、清洁生产核查等内容,这与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思想认识密不可分。验收监测是监测机构技术监督和技术执法的重要一环,验收监测人员应主动多方收集资料、信息,了解项目立项、可研、设计、施工、试生产各时期情况,把验收监测伸入到“三同时”全过程中。

6结语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数据和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既反映建设项目的情况和污染信息,也是监测部门工作能力的表征。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应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环境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