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5:37:13

心理学专业篇1

二、主要学科:

心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等数学。

三、就业前景:

1、高校:高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扩大了心理学的就业面,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心理学提供了就业机会;

2、公务员:公安系统: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

3、企业:企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研的工作;

4、中小学:心理咨询部门;

5、心理咨询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学专业篇2

我是xxx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大学四年,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主观的心理世界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认清了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陷,明了了自己的潜力所在,为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指明了方向,心理学教会我在不丧失自我的前提下,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心理学教给我如何适应纷繁社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迅速成长的技能与技巧,让我能够抱着一份平淡与坦诚去面对现实中的人与事。

多次社会实践经历,如营销策划,车展设计,也证明和表现了我较高水准的组织策划和沟通协调能力,显示了相关的问题解决及管理能力。现在我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实践,我需要更大的展现自我的舞台。

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活泼,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思想开放积极,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我最大的特点是: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

天大地大,世界永无尽头,这四年中,在各方面我都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但我知道自己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我的经验与阅历还尚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还需我在以后的实践工作和学习之中不断提高!我已准备好了接受挑战,迎接机遇。微笑面对每一天,我要继续努力,做一个能真真正正奉献于社会的人。

心理学专业篇3

关键词:90后;就业心理;心理调适和辅导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41

90后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独立、有主见、有思想,同时又叛逆、迷茫。他们生于和平而又安逸的年代,他们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变化多元的社会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当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酒店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应用型专业,主要培养专门的酒店职业技术型人才。就业心理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良好的就业心理对成功的就业及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未来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目前国内外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有一定研究,但总体来说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多数资料只是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本文在参照以往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90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深入研究他们的就业心理,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以期对90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调适和辅导提供合理化建议。

190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1对酒店管理专业认识不足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与旅游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酒店管理与服务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各饭店、酒店、宾馆从事酒店基层管理及餐饮、客房服务工作。然而现阶段仍有不少90后学生认为一毕业就可以去管理层,殊不知酒店服务必须从底层做起,踏踏实实的学习必备的操作经验,从实践中才能不断加深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知。

1.2对酒店工作的满意度低

调查显示,在还没实习之前,63%的90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实习还是很期待的,但是真正的实习开始后,慢慢的发现工作单调无聊,加班时间长,领导还不重视,跟老员工相处也有隔阂。通过调查发现,对酒店工作不满意度高的原因主要有加班时间过长,高跟鞋穿不习惯,待遇不好等。本人在宴会厅实习,时间三个月。的确,刚开始挺新鲜,之后逐渐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很浪费时间,而且酒店里的老员工有高中毕业的、初中毕业的等,工资比大学生还高,不少阿姨的工资也比刚刚实习的大学生高,心理难免会有落差。

1.3自我评价不完善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需要辩证的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足,接纳自己,尽量改正不好的一面,使自己做到更好。

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或者自傲或者自卑,自尊心强,心灵很脆弱,经不起风浪,受不了打击。90后是幸运的一代,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于80后比较安逸,可以说是很幸福的一代。然而这种幸福就好比温室,经不起风雨。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他们约束力不强,容易冲动、面对挫折容易逃避,调查中显示5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长相气质、沟通能力、心理素质需要提高。

1.490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的要求

对薪资的期望:现今的90后大学生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工作后往往会不切实际的要求工作单位给予理想的工资,对此对周边的90后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就发现其中有13%的大学生在实习中的薪资要求在1500―3000元;56%的要求在3000―5000元;31%的希望在5000元以上。

对工作地点的期望: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出行已不再是问题,因此工作地点的选择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局限在自己所居住的周边地区。在调查中发现有16%的90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希望就近就业(其中男生占37%,女生占63%),可见女生和男生在就业地区选择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选择中小城市的占到33%,选择发达大城市的占39%,而选择国外的占7%,5%的选择了无所谓。可以看出90后还是比较有主见的,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地点还是有要求的。

对福利待遇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公司的福利待遇也成了公司之间竞争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成了员工选择公司的一个重点。现今的90后大学生对公司的福利待遇会有哪些要求呢?调查中发现,有3%的大学生对福利待遇表示无所谓,有79%的学生表示只要有正常的五险一金就行,有18%的大学生希望除了正常的五险一金以外,公司能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每年都能有一两次出去旅游的机会。

1.5饭店企业对90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期望

工作中的期望:酒店之所以招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一是可以降低酒店的用人成本;二是学生相对来说便于管理,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理论,培训成本较低。另一方面,酒店招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酒店行业理论固然重要,但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实践经验更为重要,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加深自己的理论。酒店企业通常希望员工热情,尽量满足顾客的合理要求,而不是应付客人,或者是把自己的坏心情带到工作中,给客人脸色。这些种种不良行为,无形中会给酒店带来负面影响。

外在期望:酒店是一个对客服务的场合,理所当然会对员工有相应的要求。例如,酒店企业会配发工装,统一服装之后会要求员工化淡妆,这也是对客人起码的尊重。当然酒店企业的一些其他部门,像前台,会对员工的身高、体重、形象等有更高要求,毕竟酒店行业有一些自己的行业特性。除此以外,酒店企业对员工的站姿、坐姿、走姿、头饰、发式等也有相应的要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微笑服务。微笑可以说是酒店服务行业的通行证,与客人打交道、与人相处,都要求尽可能提供微笑服务。

290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和辅导

2.1加强正面引导

社会如同一个大熔炉,存在一定的职业偏见、歧视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社会风气的引领。想要去除这些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消除职业歧视的相关措施和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相关高校、企业也应积极鼓励大学生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引导大学生产生正确的就业观念非常重要。

2.2加强职业规划

在针对90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调查中了解到:有73%的通过网络找工作,亲友介绍的占6%,上门自荐的占7%,而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只占14%。高校是学生求学生涯中的最美记忆,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培训、职业规划力度。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改革,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建立起保障大学生有效就业的机制,使在校学生尽早了解将要面对的工作的特点、性质以及尽早熟悉相关技能。

2.3长辈应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以及长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同时不要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原因让孩子辍学或者找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工作。不能因为攀比去强制改变孩子的兴趣,也不能以一些老思想、老观念否定孩子自己的选择。90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不违背相关政策法规,对于孩子的选择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与鼓励。

2.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90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更要牢牢地把握就业的主动权。首先,要全面提升自己,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要充分利用好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其次,90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也要清楚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就业技能技巧,提高自身的择业能力,同时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三观。要认清社会就业形势,消除那些攀比、自负、自卑、依赖、嫉妒等心理。要清楚的认识到高薪并不代表好工作,只有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能发挥自己长处的,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才是一份好的工作。只有做到这些,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3结语

90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甚至还关系到旅游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也是有效地解决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90后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多种选择,然而直到今天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在提供大量机遇的同时也伴随诸多新的挑战,90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只有摆正心态,勇敢的迎接挑战,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

参考文献

[1]井海明,王淑玉,何大年.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w报,2006.

[2]许同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心理学专业篇4

一、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

课程教学离不开大纲,它是教与学的出发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南。大纲适用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笔者先对本课程的相关国内外教材总结,然后结合本专业实际,拟订真正能把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与消费行为结合的教学大纲。

1.总结国内本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教材

首先,教材框架不完善、不科学,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根据教材本身从宏观上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次,教材内容陈旧、过时,一些前沿性的相关理论成果和方法没有补充进来。再次,教材的编者大多从事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却很少具有心理学背景,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教材体系的混乱。最后,教材内容不丰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大大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鉴于此,笔者从本国本专业实际出发并主要参考国外心理学研究者编写的教材,制定了体系相对科学、内容相对丰富、视角相对独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重点在微观曾面探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规律)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案。

2.制订适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即第1章绪论讲述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为个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广告营销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第2章消费者的感知觉、第3章消费者的学习和记忆、第4章消费者的决策、第5章消费者的动机与情绪、第6章消费者的态度和第7章消费者的个性。第三部分是组织消费行为,包括第8章组织购买决策和第9章组织购买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论述环境因素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包括第10章文化与消费行为、第11章社会与消费行为、第12章情境与消费行为。第五部分是市场应用,包括第13章市场细分、第14章品牌及其培育、第16章企业形象及其设计。

二、探索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课程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讲授,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把理论原理与生动的实例紧密结合。这种教法直观、灵活、简单、实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有具体感性的认识。

2.案例法

案例是为适应教学目标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在对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之后所作的客观书面描述。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采取了首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国内外企业营销案例,再引导学生进行实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的四步法。

3.Seminar

Seminar译为讨论法,是指教师通过定期会见学生并讨论他们的报告或研究成果来指导其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笔者在这里借鉴并适当修改了这一方法,通过让一小组学生阅读某一主题的研究报告,与他们讨论前人研究报告所探讨的问题和前人如何解决此问题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方法重在训练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科研训练法

科研训练法,即让学生从查阅文献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撰写小论文这一步骤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并检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同时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型心理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结合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按照以上思路基本达到培养面向应用型的心理学人才目的。然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演示法需搜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要求更加形象地说明相关的理论和原理。案例法在实施过程中需学生积极地参与防止冷场,同时又要防止讨论过于激烈而无法控制局面。科研训练法需要把握研究计划指定的方向。

总之,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相对适合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和方法,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信一定会探索出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Schiffman,L.G.,Kanuk,L.L.ConsumerBehavior[m].pearsonprenticeHall,2004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宝臣等: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5]梁祖晨王耀: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推动高校教改的积极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5),103~104

[6]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论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性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17(2),59~65

[7]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1(2),20~23

心理学专业篇5

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在广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适应与发展,学习与创新”为主题,共收到论文600多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从事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研究生等共8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据悉,这是两个专业委员会第一次联合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学术盛会。

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作了题为“发展心理学的变迁与新进展”的专题报告,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发生、发展和未来走向,理清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作了题为“21世纪的科学前沿――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强调要重视脑科学研究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华裔学者严文蕃教授作了题为“HLm在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HLm方法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技术;华东师范大学李其维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当前心理学研究的某些宏观思考”的专题报告,深刻剖析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提出心理学家与神经科学家之间不是从属关系,而应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学科发展。

本次会议共分20余个场次举办了140余场特邀专题报告和分组报告。与会代表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学习心理、教育创新、教师心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其中,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介绍了由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旨在构建中国儿童人格发展与促进的基本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桑标教授系统论述了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相关概念,强调要多角度、多变量研究儿童心理弹性;北京师范大学姚梅林教授提议从更广泛的视角重新审视学习中的迁移现象,采用更整合的研究范式研究迁移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重新定位迁移理论。

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庆麟教授分别代表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作了大会总结,介绍了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繁荣盛况。

本次会议还颁发了“朱智贤心理学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数位专家学者获此殊荣。(本刊记者)

心理学专业篇6

1心理健康

1.1心理健康的素质:联合国卫生组织(wHo)早在40年代就提出: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重视人体的整体性。健康一方面指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机能保持正常,另一方面指各方面个体为了能在正常社会集体中生活下去,就必须在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保持心理上的健康状态,协调个人和社会环境。[1]

心理健康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环境;二是能有效地、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亦即“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其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衡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2]。

1.2心理健康的标准: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世界卫生组织设立心理健康日的初衷,旨在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人们对卫生知识的认识,进而尊重、理解和关心精神疾病患者。现在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的复杂性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卫生,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根据马斯洛的心理理论提出了判定心里健康的基本标准,即: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1.3量表的选择:国际上通用的心理测试量表有多种,国外在心理量表的使用、效果和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外常用的有mmpi、SCL-90、neo、16pF、epQ等,其中mmpi在近年应用比较广泛[3]。从相关资料看,我国研究者常用的心理测评表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易于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应对方式问卷(SCS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康奈尔身心健康问卷(Cmi)、社会支持量表(SSRS)、宋维珍编制的心理健康调查表(pH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等,其中以应用SCL-90、SDS、SaS、发表的文章最多,SCL-90是目前国内外普遍用于心理健康评价的工具,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灵敏、有效的量表。[4]

2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笔者查阅了中国生物医学文摘光盘数据库,发现近年来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国内有关护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1994年~2000年,共5篇,占有关护理论文的0.006%,2001年~2003年,共35篇,占有关论文的004%,虽然研究者对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角度不同,但结论都表明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符霞等[5]发现,护理系女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占8.5%,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焦虑,敌对和抑郁;而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处理不良和受惩罚等生活事件对护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最大。陈妙研等[6]认为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护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及行为方式和护理职业对人格的自我要求是正相关的;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适合的人格特征与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密切相关。曹枫林等[7]的调查结果表明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及医学院校其他专业女生差,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是抑郁,强迫,人际关系及敌对。徐华芬等[8]的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后期SCL-90各因子分高于实习前期。赵国军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本专科护生的心理问题以人极敏感,抑郁,强迫,焦虑,敌对,偏执最常见;且男护生人际敏感阳性发生率100%,精神病性阳性发病率为60%,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本科生稍差,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及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李奇能[10]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专科学生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和各因子得分实习后高于实习前,特别是强迫,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张运生[11]等的研究表表明,护生等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强迫和恐怖,并且随年级增加阳性症状更明显。”以上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3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3.1人格因素:个体的人格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人格功能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环境,保持心理健康方面都有其仍然所决定的特征性风格[12]。

人格因素影响人们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具有高社会支持感的人格因素多以积极地心理反应为主,如积极地评价别人,积极的评价自己,自信,认为自己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低的社会支持感的人格因素则相反,多以消极的心理反应为主,消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焦虑,人际关系较差[4]等。

3.2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护理专业学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面临从青少年期到成人期的转变,她们思维活跃,但幼稚偏激;情绪激烈,富有感染力,但易波动,难以自控,渴望交友,而又心里封闭;虽然生理上逐渐成熟,但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人抑郁、嫉妒、报复、焦虑等不良情绪[13]。

除以上因素以外,护理专业学生还有其自身特有的原因。

3.3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思想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情感、兴趣、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称[14]。专业思想健康会促进护生努力学习;不稳定则会使护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情绪低落。护理专业由于受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的影响,还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相当一部分人,仍以传统观念看待护士,以为护理工作“不用动脑子,是个人就能做”。这种低期望值的评价使对自己未来职业充满憧憬的护生困惑、动摇、以至丧失信心[14]。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下,护理专业学生极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产生心理问题。转贴于

3.4女生特有的心理、生理特点:国内护理专业学生多以女生为主,女生自身性格内向,敏感,易产生心理矛盾。且进入青春期后,一般有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异性间的人际关系对完善人格有重要作用,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的环境中,缺乏与异性间的经常交流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6]。

4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加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人际交往、婚恋、生活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使学生免受心理障碍的困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5]。

从专业角度看,心理健康还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重要的内在资源。护理工作责任性强,职业环境高度紧张,工作量大,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护理教育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护理专业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和了解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之具备稳定、乐观的情绪,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

4.2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局限于专业价值的认识,它同人生观、世界观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开设科学的、符合护理教学指导思想、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十分必要。例如,在入学之初,安排介绍护理专业发展史、专业特性和特点以及国际国内护理现状的课程[16]。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结合的“白衣天使”对病人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热爱专业,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专业特点,把理想和现实相结合,摆正行业为止,正确评价自身价值,及时消除心理问题[14]。

4.3关注特殊群体:针对不同情况,不同背景的学生开展不同心理辅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大一新生主要帮助其适应大学集体生活环境,脱离父母羽翼的呵护,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在实习前后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有计划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干预,实习前特别针对临床实习中突出存在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心理引导,使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摆正位置,处理好和病人、医生及带教老师的关系。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和实习带教老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学生沟通,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实习及生活的关系,减轻心理压力,端正职业态度,使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去完成实习任务[8]。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能力指导和择业心理疏导,并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及有关学业与职业特点,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走向社会。

综上所述,9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关注,我们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心理辅导。由于我国护理教育一直一中专为主,高等护理教育还在发展中,因此对护理本科生的心理状况的研究较少。发展并解决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护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

[2]徐斌,吴爱勤.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166-167

[3]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0,17(2):66

[4]吴清平.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1997,14(3):104

[5]符霞叶瑞繁,.医科大学五年制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2,9(4):51

[6]陈妙研,王海燕,祝一虹.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分析.医学与社会杂志,2003,16(3):43

[7]曹枫林,历萍,高庆岭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试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2):83

心理学专业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进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与其他专业学生,主要与专业的特殊性有较大关系。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种类繁多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技能,除了基础课程学习以外,还要接受多种不同领域课程,在掌握足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琴棋书画上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种类过多的学习内容导致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男女比例失衡,男生在学前教育专业往往会承受许多的非议,各种闲言碎语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再次,学生处于青春期,内心敏感而脆弱,许多情绪容易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学生缺少清晰地自我认知。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担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后,承受着低薪资却要面对家长和学校的高期望,导致学生在就业后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影响。

二、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课程。通过课程不仅能够解决自己内心的迷惘,还可以有效促进健康心态的形成,并在不断学习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心理教育理念影响,虽已构建相关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了较为专业的指导教师,但在进行心理教育时,许多高校仍将教育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以及存在消极情绪的学生,忽视了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较为繁杂的专业,需要教师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在手工、音乐以及各种技能运用熟练,时间过少、任务过重的课程安排和要求,造成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二)教学模式单一缺少互动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不仅包含了理论知识,还涵盖了心理体验以及行为锻炼。然而,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互动。较为枯燥和单一的理论知识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透彻,缺少学习的精神和毅力,教学成果甚微。

(三)内容缺乏针对性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女生众多男生极少的专业,受到男女性别关系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多数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现象,如何在专业中与数量庞大的女生交往,成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女生在学习过程中,则表现出了较强的强迫症,对事物要求严格。但是,许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往往通过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整体灌输式教学,教学大纲更是传统的几个板块反复利用,教学效果差。

三、基于心理健康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进策略

(一)调节学生心理状态

不同的专业学生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往往产生不同的看法。许多学生或许因为考试失利等状况产生消极影响,有的学生却对此毫无影响。出现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主要原因是来源于看待事情的情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涉及到的情绪原因较多,所涉及学习面较为广泛,在此过程中若遇到不利的情况则会导致心态崩溃。因此,如何调节学生心理状况成为专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用平常心对待事情的成与败;通过理性的分析,寻找事情诱发的主要原因,并利用正确的心态解决问题,避免自己下次在相同的事情上出现同样的错误。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将消极的事件运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便会有效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创设积极良好校园环境

心理健康教学融合在校园文化以及课堂教学的各个角落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育人的功能。首先,要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爱护校园中的一草一木,将校园中的凉亭、墙面都设计出不一样的美感,通过无声的信息传播积极的正能量,学生在校园中可以享受环境带来的愉悦感,进而放松身心,调节压力。其次,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教师应将学生作为教书育人之本,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例如,教学活动的设计、完成完美的舞蹈以及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赞赏,使学生获得被认可的感觉,激发其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三)拓展多样化的心理课程

组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解决心理咨询和指导过程中的耗时耗力。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体现出心理学的服务宗旨。营造适合的情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创办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举办生动有趣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活动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包容的良好品格,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辅助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积极心态。

(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应适度调节专业课程设置,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化构建。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健康现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最基本的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心理调查,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应给予心理疏导和关心照顾。最后,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和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使学生充分感受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各种讲座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幼儿教育专家的情怀;通过切身的幼儿园体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情感,对幼儿教育行业产生高度认可,充满对未来的工作向往和期待。

心理学专业篇8

摘要: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三个部分组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从实践教学的特点出发,依据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以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宗旨,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培养综合性与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心理咨询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89-02

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实验课、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实验以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为核心进行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忽视综合性实验以及应用性实验;实习主要以见习为主,将原有的抽象的理论描述上升为实物的见证,w

生没有亲身实践,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学生亲身实践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应用实验室进行实验,抽取被试进行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或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事实证明,仅靠毕业设计一项实践活动,很难达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凸显其实践技能的欠缺。“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发现,40%的专家认为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不达标,“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与质量。学生步入社会也验证了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衔接之不足的问题。理论知识讲授灌输痕迹明显。基于毕业生的反馈及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探索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如课堂教学演练、社会实践服务与服务社会等相结合,力图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多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中的定位

(一)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其应用性,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学生亲身体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1]。它既包括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而开展的基础实验、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学生以学以致用、走向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称实习)以及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而进行的毕业设计。

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应与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其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注重“宽基础、巧创新、强应用”,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依据这一培养目标,形成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习为补充,校外见习为延伸,毕业实习与设计为重点”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

(二)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地位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目前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为指导,培养为社区、企业、学校、司法等部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卫生、心理素养维护等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实验教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应用性的不可或缺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学生在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下,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体系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前瞻性。调查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应用技能方面出现“瓶颈”现象。其实践能力的残缺制约着其服务社会的水平,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成才与发展。因此,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特色的探索,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彰显实力,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身得以强劲发展的根基。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特色探索

目前,心理学实验摒弃原有的心理学教学实验中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忽视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实验的方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学生用一学年的时间学习这门课,理论学了很多,但依然不能独立接待来访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何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自2006年起,我们着手实践教学的整体框架的研究,致力于专业特色的探索,努力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完善,通过不断地实践、模拟、演练完善自身的操作水平,为做一名称职的职业心理工作人员,构建和谐的社会奠定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课堂教学

以实践教学理念推动理论课程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将授课班级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三个人,一名作为求助者、一名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名作为观察者进行案例演练,每次演练时三人角色可以互换;将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三份,用一份的时间做学生案例演练、观察点评,两份的时间做教师理论讲授,每次下课前给学生留案例演练内容,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收集资料、预演。案例演练内容需要应用上一次课堂理论,既丰富了课堂理论,使理论更好地被学生吸收、消化、理解,同时使学生明晰所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技术、技巧,有

效地将理论与实际演练相结合,提高演练效果。演练结束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谈感想,教师点评、督导。

(二)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中剥离,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编制专业的实验教材,将实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中。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指导手册》,学生亲身体会每一个实验项目,依据自己的实验项目对操作程序、注意事项、操作技巧等要素进行描述,指导手册有助于丰富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并且可以为下一年级的学生提供可借鉴性理论与操作参考。该课程体系可增强学生实验教学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合作与创新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实践中,将咨询关系的建立、系统脱敏、认知治疗、内观疗法、沙盘疗法等融进课程体系中。学生运用模拟咨询台,真正体会咨询的场景。授课教师、实验教师或实验助手可以在实验室小组之间走动,既便于个别指导,又有效节省重复实验所需时间。实验全部过程采用多媒体录像,学生可以针对疑难问题和诊断难点或咨询技巧反复播放录像,寻找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好的实验项目作为样板,播放给下一届学生。教师督导、案例研讨、学生重复播放,细细品味,使自己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更上一层楼。

(三)实践教学

课堂演练与实验教学演练与现实的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还需走出去,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深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兄弟学校、精神卫生医院等。如同理论教学一样,每天安排具体实习内容,制订科学的、有效的实习计划,安排实习任务,制定实习考核标准,如撰写相应篇幅的咨询手记,初诊接待几位求助者,走上v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走进中小学生群体进行团队辅导等,使学生的校外实习真正发挥其效用。在原有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基础上使其实践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使学生不再成为实习机构的负担,能够真正将实习机构当作社会的一角,为实习机构提供人力援助,实现学生、实习机构双向共赢结局[2]。

(四)社会服务

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课程,提高实验室的社会利用价值,定期对社会公众开放。如六一儿童节为小朋友进行心理测评、生命教育宣讲;教师节为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开展减压宣传、为中高考学生进行考试焦虑调适、为残疾人朋友服务以及为边远地区进行心理支教等。将实验设计、实验功能应用于社会,同时使实验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提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发挥专业特色,为社会服务,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专业援助,学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不断成长。这为构建和谐社会、民众平和稳定的心态提供保障。

效仿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使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为社会服务100―200个学时,在服务这段时间,可以使学生的理论充分应用于实践,使他们真正体会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感受。将高校学科发展与建设同社会服务发展融为一体,满足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也可以同企业以及中小学等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企业员工心理援助、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调适、职业压力缓适,员工婚姻家庭、子女关系协调等。这些都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实验中体现的项目,都可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的合作项目,提升实验室的社会价值。将心理实验同社会紧密结合,使其科研成果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五)形成课程群

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核心,构建应用心理学课程群框架。将人格心理学、健康与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卫生学、女性心理学、性心理学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学等课程融入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群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整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专业化的合作平

台,为实践教学服务。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基于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以实践教学推动教师理论课程的讲授与课堂教学设计,提升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3]。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2]沈国方.对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再研究[J].心理科学,

2005,(3).

心理学专业篇9

【关键词】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特点;现状;教学改革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其成长的生活方式及教育环境不同,其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呈现出较多特殊性。而在高校的美术学基础课程中,这种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创作的主观性,研究其心理特点及学习规律,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化和国际化接轨的教学中,尽快适应复杂的教学环境,成长为合格的人才。国内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较多,但对少数民族学生,尤其内蒙古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并不多,而具体到蒙古族美术专业的心理研究就更加少之又少。本课题将以美术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显著心理特点,对少数民族学生所出现的心理特色及规律进行详细研究,这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效率,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工作的意义

赤峰学院是一所多学科、综合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而美术学专业是赤峰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在提高赤峰学院社会影响力,发挥其教育职能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该学院美术学专业学生不仅包括有众多的汉族学生,而蒙古族学生也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比例。所以,美术学专业开设了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少数民族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具有共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但由于其成长的生活方式及教育环境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呈现出较多特殊性。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生活水平和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他们或多或少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而在高校的美术学基础课程中,这种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创作的主观性,研究其心理特点及学习规律,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化和国际化接轨的教学中,尽快适应复杂的教学环境,成长为合格的综合性人才。如果我们能够以美术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显著心理特点,对少数民族学生所出现的心理特色及规律进行详细研究,那么这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效率,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心理学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教师的教育行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时,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对于美术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绘画技巧,同时还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创新对于美术创作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未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就会极大地限制这些学生未来的发展。假设该专业教师善于对蒙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进行总结,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以及对学习时间分配等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分析,那么这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更好地规划教学方案,使整个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和习惯的需要,这对于保证教学有效性是非常有利的。只有当教师的教学行为让这些蒙班学生感受到温暖,这些学生才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学习状态,只有让他们始终保持一颗以积极心态看待人和事的心,他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学习和生活。

二、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状态现状

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利于蒙班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同时也是提高他们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满意度和认可度的重要保证。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很多教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知识,最终导致很大一部分蒙班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对于教师而言,其不仅承担着教书的重任,更是要把育人落到实处,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很多美术专业蒙班学生由于之前并没有系统化地学习过美术知识,所以在创新设计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这也导致他们当中一些人产生了自卑的负面心理,对其发展非常不利。针对美术专业蒙班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作为教师他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既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研究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特点促进教学改革工作实施路径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以研究该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特点为突破口,通过对其心理状况的分析和应用,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提升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尽可能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延伸蒙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鼓励每一个美术学专业蒙班学生参与到调查问卷活动当中。当前,整个教育领域都在探索如何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有效性,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为提升他们未来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而要实现该目标,往往都是从教学改革入手,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完善教学结构。借助于对该专业蒙班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可以让教改工作更有序地进行。

(一)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蒙班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蒙班学生心理特点,就必须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学生相互尊重,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当学生的表现与平常表现有较大的差异时,教师可以先向该学生周围的学生了解情况,如果该学生确实面临着一些问题,教师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且从网上查找一些与蒙班学生年龄相仿人物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的斗志。细节决定成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收集有关蒙班学生心理特点的信息,并且整理成“大数据”,最后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来优化教学工作,把教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善于收集、总结、分析学生课堂表现信息。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能够反映出他们在该时间段内的心理特点,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收集、总结并且分析学生课堂表现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是赤峰学院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强有力保证。如果美术学专业教师在蒙班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那么必然可以使学生在学到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能接受思政思想的洗礼,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同步提高。与专业课程教育不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把研究蒙班学生心理特点的功夫用到平常,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次的调查问卷,否则很难保证调查问卷结果的可信度,也不利于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扩展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三)以蒙班学生美术作品为媒介,探究学生心理特点。很多时候,学生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都可以传达出他们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表现出他们当时的心理特点。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规律,通过对学生所创作出的美术作品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去选择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让蒙班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只有把握好学生心理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更顺利地进行,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得到稳步提高。

心理学专业篇10

专业兴趣度和专业关心度既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又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大学生主动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寻求高效学习方法,激发探索专业的好奇心[1]。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呈现重教轻学现象,管理类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不仅要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校企合作,现阶段校企合作表现出精细化程度不高的弱点,去粗取精,走集约式的发展道路是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度与专业关心度的良好途径[2]。韩国是亚洲教育强国,韩国高校教育提倡不仅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本文旨在通过反映中韩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兴趣度和关心度现状,为完善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建设提出改进方案。

二、对象和方法

2013至2014年对山东交通学院和韩国国立公州大学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发放问卷345份,回收335份,有效问卷310份。中国学生共计237名,其中男生86名,女生151名;四年级学生45名,三年级学生112名,二年级学生74名,一年级学生6名;韩国学生共计73名,其中男生36名,女生37名;四年级学生28名,三年级学生24名,二年级学生21名。问卷在韩国学者李熙爱(2001),郑景锡(2013)学位论文研究基础上翻译补充完成,最终数据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效度和信度检验

表1效度检验结果

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初次分析显示“上课很愉快”变量载荷.485小于.5,予以删除,调整后因子分析结果Kmo值.909,表1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专业兴趣度因素和专业关心度因素集中总方差的61.554%。信度分析结果克朗巴哈系数.898,表明变量各项间具有高内部一致性。

(二)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国籍差异学生专业兴趣度(F值129.008,Sig.值.000)和专业关心度(F值16.362,Sig.值.000)呈现显著差异;我国高校学生性别差异专业关心度(F值4.449,Sig.值.036)呈现显著差异,年级差异学生专业兴趣度(F值3.586,Sig.值.014)和专业关心度(F值5.197,Sig.值.002)呈现显著差异。均值方面,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兴趣度(4.0098)高于专业关心度(3.546),按年级来看,专业兴趣度(一至四年级4.0278,3.9505,4.1429,3.7741)呈现“忽高忽低”趋势,专业关心度(一至四年级3.3333,3.5243,3.7125,3.1956)呈现“两头低,中间高”趋势。韩国高校学生专业兴趣度和关心度在性别、年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