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藏品安全管理制度十篇藏品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藏品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56

藏品安全管理制度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冷库安全生产管理今后有待改进的五个方面。

关键词:冷库安全生产

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的建设与使用管理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目前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的冷藏容量据不完全统计已突破700万吨/次,估计冷库的冷藏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万。而在我国冷库制冷系统中,有80%以上的冷库采用氨为制冷剂。氨作为冷库制冷系统中的一种工作介质——制冷剂,对人体是有一定危害的。按照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规定,我们冷库氨压缩机间的制冷工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方面属于iV级——轻度危害。

氨为常见的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的化学介质,氨蒸汽在空气中容积浓度达到11-14%时,即可点燃;当空气中氨的含量达16-25%(容积百分比)时,遇明火可引起爆炸。因此,当我们使用氨作为冷库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时,就随时应该加强对制冷系统安全运转的监控。此外,在我们冷库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易燃或难燃的隔热材料,虽经科学合理的防火设计,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冷库日常经营运转过程中,对冷库建筑物引发火灾危险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好冷库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我们冷库的经营管理者来讲,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专项课题。

1.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现阶段安全生产的形势好于国内石油、化工及煤炭这些行业,但是毋庸讳言,这几年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已大不如以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形势依然是严峻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目前食品冷藏行业冷库安全生产的专职管理部门不明确

上个世纪,原商业部食品局一直是全国商业系统冷库安全生产最高管理机关,它组织制定的一系列有关冷库安全生产的管理规程,不仅在商业系统,而且在轻工、外贸、水产等行业的冷库中也都纷纷借鉴,参照执行,起到了统领全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但是如今,随着政府体制的改革,商业部已不复存在了,有关我国食品冷藏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部门至今尚不明确,因此这就形成了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放任自流,各行其是的状况。

此外,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冷库中,特别是在使用氨做制冷剂的冷库,多数没有设置专职的生产安全管理人员。不少食品冷藏企业对安全工程师这种专业技术职称都十分生疏。特别是近几年,国内食品冷藏企业面临着转制及市场激烈竞争的双重压力,生存是第一位的,企业领导顾及不到生产安全,加上企业减员增效等一系列内部改革措施的出台,往往被削减的首先是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及人员。从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来看,应该说现在远不如以前。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在下降,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在,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管理的水平,都落于国内石化、冶金、轻工等相关行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1.2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据了解,目前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原商业部食品局曾在全国商业系统冷藏企业内颁布实施过《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暂行)外(后来此“规程”曾在国内其它行业的冷库都曾经参照执行过),至今国内针对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程或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还未见公布于世。这就说明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目前还是空白,急待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制定全行业安全生产应遵从的作业及操作规范。

1.3在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中,火灾事故仍是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建设与生产中的头号多发事故

由于冷库围护结构的隔热层和制冷设备和管道的保冷层,目前仍然以难燃和易燃的隔热材料——聚氨酯泡沫塑料、自熄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软木等为主。尽管在工程设计中遵照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冷库设计规范”要求,科学规划防火分区,加设防火带,但不可否认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技术措施对冷库火险还难以彻底防范,这都会为冷库在建造和使用中留下火灾隐患。据目前有关冷库火灾事故的统计,冷库建造过程中发生的火险远远大于冷库建成后使用过程中的火险(此部分火险则大多由电气设施,设置或使用不当造成)。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仅冷库建造过程中发生火灾就有20余起,死亡78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5亿元。由此可以看出,火灾已成为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的头号灾害。

1.4在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中,有关在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安全管理目前还在刚刚起步

我国冷库制冷系统管道,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4月颁发的《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的规定属于GC3级工业管道,按上述“规程”的要求,冷库中在用的制冷管道在线检验每年至少一次。其制冷系统中在用的压力容器,每年应进行一次外部检查,且在冷库投产运行后3年要进行一次对在用压力容器的首次内外部检验。应当说这几年我们的食品冷藏业冷库,对企业内为生产服务的制冷压力容器和制冷管道的安全是疏于管理的。在京、津、沪、羊城等东部大城市,按上述“规程”进行年检工作的才刚刚开始,尚需逐步积累执行“规程”的经验。从行业历史发展上看,我们冷库在用制冷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制冷剂的跑、冒、滴、漏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违法操作造成的爆炸、跑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的形势不容乐观。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最近几年,我国许多省会城市随着市容的扩展,在进行城市改造建设中,拆除了一部分位于居住区附近的年代久远的中、小型冷库。这些冷库中使用过多年的制冷压力容器,制冷管道拆除后,被作为废钢铁卖到了废品回收站,但社会上个别从事制冷维修、安装服务的单位,不顾职业道德,将这些废旧制冷压力容器及钢管,以废钢铁的低廉价格买回,经过简单的表面除锈、刷漆后,重新用于农村集镇新建小型冷库的制冷系统的安装,其工程承包的价格低廉得惊人!但其所获取的利润仍是十分丰厚的。他们这样做的结果,钻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覆盖不严的空子,给投资者,特别是给在这些小冷库中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由此而引发的冷库漏氨、跑氨、爆炸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1.5在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中职业危害问题,近十年来在行业管理中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过去在计划经济下受到政府保护和重视的食品冷藏业,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如今其投资主体、经营体制、隶属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样变化一方面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变革也丢弃了一些不该丢弃的,过去在行业里安全生产管理行之有效的好的典章制度。这其中就有食品冷藏业中有关职业危害方面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例如:过去在冷库氨压缩机间作制冷运转工的人员,按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每月都有一定的营养补助,冷库的冷藏工、搬运工都享受低温作业特有的营养物补助。如今,特别是在一些非公所有制的冷藏企业中,在这些特殊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却享有不到由于存在职业危害而应得到的补助。此外,像在冷库一线工人中普遍存在的关节炎、腰肌损伤、慢性咽炎、神经痛等职业病症的防治,更是得不到企业经营者的关心和重视。为防治这些职业病,需修建的供工人使用的热浴房间、烘衣房等,在新建的食品冷藏企业的规划建设中往往被忽视或砍掉。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来看,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的隐患还是多方面存在的,客观形势并不乐观。

2.我国食品冷藏冷库安全生产管理有待改进的几个问题

针对上面的分析及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的现状,为缩小我们行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同国内其他行业之间的差距特提出如下几方面的改进的建议。

2.1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目前从全国冷藏行业来看,还没有一份可供全行业共同执行的“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我国人大颁布的“安全生产法”为纲,紧密结合冷库安全生产这种特殊环境,组织行业内的标准化工作者,尽快编写出食品冷藏业“冷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而各食品冷藏企业可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特点,制定出本企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规程”、“制冷机安全操作规程”等,形成国家、行业、企业三级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2.2在全国食品冷藏行业中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宣贯工作

可以以一个省(自治区)为单位,由食品冷藏行业组织出面,在各省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办培训班、搞知识竞赛等多种灵活的形式,对全体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及相关法规的教育。宣讲食品冷藏行业特别是有关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规程,有关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安全知识,车间火灾的防控安全捕救方法及遇险后逃生的方法。必要是要注意纠正其习惯性违章作业。当前有关国家及行业内安全生产法规的宣贯,其重点对象应是非公有制食品冷藏企业的经营者及乡、镇一级食品冷藏企业主。

2.3在食品冷藏业大中型冷库中,为落实我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应针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设岗立责

我国《安全生产法》已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做出了规定,企业的安全生产除企业人为本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外,还应设有安全管理部门及专职人员。这一要求对我国为数众多小型乡、镇食品冷藏企业来讲,一时还难以执行,但对大中型食品冷藏业冷库来讲,特别是对采用氨制冷系统的冷库来说,还是十分必要的。应该设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人,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订,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知识和条令法规在企业内的宣贯工作。因为在这些大中型食品冷藏冷库的氨制冷系统中,氨的充注量都在几吨到几十吨之多,一旦发生氨泄漏事故,不仅危及本企业职工的人身安全,对周围500米之内的人畜都会造成重大伤害,因此,大、中型冷库企业的安危已为影响社区安全的重大问题。

2.4食品冷藏业冷库应定期进行安全生产的自我检查

食品冷藏业冷库在每年的淡季应抓紧时间。组织厂内技术人员,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排、带领下,对全厂各个安全生产环节、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作好在作设备安全检查记录。以下几个方面应是我们冷库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的重点部位。

——在用压力容器的外部检验。以宏观检查的方法进行,可用目视检查(包括使用放大镜),重点是通过外部检查,发现在用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表面缺陷,重点部位应是压力容器本体上焊缝的现状,接管、接口部位是否发生了异常变形或裂纹。发现存在危险隐患时,应及时建议企业法人请专业压力容器检验部门作深入查验,并对其危险做出评价,提出防范方法措施,以确保在用压力容器生产使用安全。

——在用压力管道的外部检验。同样可用目视检查(包括使用放大镜),重点检查管道和部位焊缝的表面状况,是否存有表面裂纹,管道表面防腐涂层是否有剥落的地方,管道的弯头处,管架处有无变形、位移,管道与管架接触部位有无局部腐蚀,带绝热层的管道,绝热层是否有破损之处,有无结霜、滴水等跑冷现象。如有则应将跑冷处管道的焊缝或金属管道表面腐蚀状况作仔细检查,并应作好记录。发现不安全隐患应及时向企业法人报告,并提出进一步采取安全措施的建议。

——对冷库制冷系统上在用的各类安全监察仪表进行校验和检查。如压力表、真空压力表、温度计、液位计、安全阀、压差控制器等,都应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下,认真作好检验工作。其中压力表、真空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都应每年送当地法定检验部门进行校验1次,以确保这类安全监察仪表对制冷系统安全正常工作的监护作用。

——对冷库建筑物进行宏观检查。如冷库建筑物主体沉降的情况;冷库地坪防冻设施运转工作状况;冷库隔热层表面状况,有无开裂、沉降、是否有鼠洞、结霜、滴水跑冷现象;冷库冻结间、快速预冷间结构主体的建筑材料冻融循环破损状况;冷间电线、电缆穿越冷库隔热层处有无异常状况;冷库防雷接地设施的性能状况,都应逐一加以检查,并作好记录。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向企业法人报告。

——对冷藏企业现场摆放的各类消防器材、救护用品可用性,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时更新失效的消防器材及救护用器,以使这类用品随时都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2.5加强食品冷藏业冷库职工职业病危害的监控与防治工作

藏品安全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馆藏品保管工作原因措施

由于民族博物馆藏品属于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以及艺术观赏性。因此,注重对每个藏品保管工作的加强是民族博物馆必须要重视的工作。假如博物馆在馆藏品保管管理上失误,没有很好的完成藏品的整理与研究工作,那么就会对博物馆日后展开的业务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影响到馆藏品所存在的实质价值和作用的发挥。这样一来,博物馆具有科学性的馆藏品保管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基本要求

其一,民族博物馆藏品入馆登记账目要清楚,藏品的鉴定要准确。藏品的登记入账是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程序之一。所有通过初步鉴定确认,入馆的藏品都要依照严格的规定由专门的记账人员根据入库凭单,在核对藏品卡片与藏品实物后进行及时的总账登记,确认账簿与藏品登记编写的号码、内容一致、字迹清晰,并装订成册妥善进行保管。尤其是在藏品入馆之前,还要进行准确鉴定,看其藏品是否具有博物馆收藏的价值,对无法难以定论的藏品要通过多方专家共同讨论后,记录到该藏品的档案中,方便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其二,民族博物馆对馆藏品的编目要详细,并且要妥善的保管。博物馆在完成藏品鉴定后,要制作记录藏品信息的卡片,并根据藏品的种类和性质等特征进行分类后填写在卡片中妥善保管。由于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在藏品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保管工作具有较强专业性,对参与保管工作人员也有较高的要求,不仅具有敬业精神,还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保管时,要根据藏品的不同,分别确保藏品存放的位置防火、防潮、防震、防虫、防光线破坏、防盗,以及通风、紧固等。例如:专设一些保险柜和库房等。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工作记录,将进出人员、时间、事由、馆藏内温度变化等进行记录,方便日后查看。例如:各民族不同书画的保管:馆藏地温度在16到25℃之间,湿度在50%到65%之间,一天中的温度只能够在2到5℃之间进行变化。

其三,民族博物馆要确保馆藏品的安全检查及提取和使用。根据博物馆藏地,对藏品的陈列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藏品能够合理整齐的排列与陈列架中。其顺序要按照流水号的方式进行排列,陈设时,物品与物品间要保持间距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排设好后,要将藏品的记录信息标记准确在卡片上,方便管理人员的检查、提取和使用。

二、影响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主要原因

在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由于展示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特征,其工作的质量、效率,以及保管方式和保管管理水平都将影响到博物馆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民族博物馆管理的混乱和藏品信息不够详细、科学的保护管理和档案记录不到位等。其主要的影响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民族博物馆中的馆藏保管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的保管技术人才。民族博物馆对馆藏品投入的经费短缺,使文物来源缺乏,严重影响到民族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这样一来,不仅使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受到了局限,而且阻碍了日后民族博物馆的发展。

其二,民族博物馆对文物保管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放置藏品的器具,有些博物馆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文物保管消毒设施。同时,其管理工作也非常薄弱,不仅缺乏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连最基础的藏品详细信息都不够完全。这样一来,严重影响到馆藏品的科学归档,以及日后的工作改进。

其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升,虽然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逐渐科学、标准和规范化,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馆藏品保管基础工作如果出现漏洞,那么就会影响到计算机的信息登录、记录工作。

三、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采取的措施

首先,要想做好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就要注重对保管工作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了解民族文化,建立具有高水准的专业保管工作队伍。不仅要培养人员的敬业精神,还要培养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够确保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具有科学性。

其次,建立健全的民族馆藏品保管制度,保证保管工作具有高效率,以及藏品具有高安全性。例如:根据实际保管工作情况,订立和补充藏品库房的安全制度和保管人员采用制度、藏品和保管人员入、出库制度,以及安全操作规程和藏品修复等制度,以保证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有序的进行。

其三,对民族博物馆藏品的确切管理。首先严格依照藏品管理的工作顺序对藏品进行征集和接收、鉴定。藏品征集的渠道主要是古墓挖掘、社会收购和个人捐赠,以及调拨获得,因此,要严格、详细的做好藏品原始记录,并根据入馆凭证和清单完成藏品的核对,鉴定每个民族藏品年代和历史等具有价值的内涵记录入档。然后对藏品进行分类、登记入账、编目,以及入库。其中,藏品入账总账用来记录管理藏品的来源和人名、年代和级别、地质和数量、类别和完整度等方面;辅助账用来记录管理藏品的其它记录账,例如:藏品参考品账和复制品账等。其次对藏品进行陈列和日常保护,确保藏品存储的环境科学化,查阅便捷,注意藏品间的间距,根据不同藏品保管需求,保证馆库的通风和湿度等环境变化安全,以及搬运过程中的安全。最后,做好博物馆藏品提用和注销、统计和归档等工作,实现统一管理。

总而言之,在民族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藏品作为民族博物馆的基础核心,它的安全和完整少不了保管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以及科学的管理。因此,要保证民族藏品保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要提高保管工作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掌握民族文化,以及严格遵守藏品保管工作的顺序,确保民族博物馆藏品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记者李韵;故宫现有藏品一百八十余万件[n];光明日报;2011年

藏品安全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11―0134―02

[收稿日期]2014―10―19

[作者简介]崔彤(197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科长,研究方向:文物安全、文物保护。

博物馆收藏的展品,价值连城,独一无二,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产,是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的重要物证,是人类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损毁将无可替代,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博物馆主要存在偷盗、火灾、人为或自然损害等风险。博物馆员工必须从对国家、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出发,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化解或控制风险,尽可能减少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从而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很多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如果出售,将获得大量金钱,所以容易遭不法分子觊觎,存在被不法分子盗窃、抢劫的风险,这是博物馆面临最大、最普遍的安全风险。近年来,多个大型博物馆都发生了文物被盗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展厅中保存文物数量大,参观人员复杂,由于一些博物馆经费条件有限,在举办展览时选择的展柜往往是传统造价比较低廉的木质展柜,展柜橱窗的玻璃厚度也达不到要求,整体防护能力比较薄弱,展品陈列在展柜内,观众与展品只有一片玻璃之隔,使用较为先进的工具即可破坏,使展品被盗抢或损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展览注重展出的真实感和展览与观众的互动性,在展览中,有许多展品“裸陈”在外面,观众伸手可触,特别是可分解或分组的展品,常有部分被有意或无意拿走或损坏。再一个保存藏品相对集中的地方就是文物库房,里面保存的藏品量质量好,数量多,更是不法分子凯觑的重要目标,一旦被不法分子侵入,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博物馆文物库房为老式建筑,长期的使用造成建筑物墙体开始松散,门窗密封性能减弱,防护较为薄弱,不仅有其门窗较易被破坏而直接威肋藏品安全,甚至墙和地面也存在被打洞侵入的可能。

火灾与水灾是各大建筑物的最大安全隐患,博物馆一旦发生火灾与水灾,里面的展品将会化为灰烬或严重损坏,所以说火险和水险是博物馆安全的两个大敌。1994年吉林市博物馆因为火灾而造成几千件文物损毁,就是最好的警示。博物馆引起火灾事故的主要因素:一是展厅大量照明灯具、音响、多媒体设备、电动模型等设备同时使用,用电增多,负载增大,长时间使用电线出现老化现象,极易引起火灾的发生;二是办公区工作人员在下班闭馆后没有及时关闭电脑、空调、充电器、取暖器、电热宝等设备;三是对明火、火源、易燃易爆物品控制不严、管理不善;四是在展览施工筹备期间,需要使用油漆、喷漆、电气焊作业,大量可燃材料的出现易引发火灾;五是有一些博物馆为了增加收入,将部分房屋出租作为娱乐场所,安全隐患脱离管理造成更多的火灾隐患;六是不法分子纵火破坏;七是观众流动性大,一些观众有吸烟的习惯,随身常带有气体打火机、液体打火机,如果监管不到位,一根燃烧的火柴和未熄灭的香烟都可能引发一场火灾;八是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广泛运用,展柜背面和场景隐蔽角落安装的设备和布线,由于通风不良及检修困难等因素,电器及线路发热引发的火灾事故,对博物馆是巨大的安全威胁。加之一些展品本身就是易燃物品,如书画、服装、动植物标本等,遇火即燃。而且一些保管藏品的包装盒、匣也是可燃物。水灾隐患主要因素:一是老建筑博物馆内部取暖设施为老式铁材质暖气,长久以来暖气被氧化锈蚀,在注水时容易发生崩裂漏水现象;二是各别博物馆为文物安全起见将文物库房设立在地下,这看起来安全,实则更增加了另外一种安全隐患水灾。如果库房暖气爆裂,或者夏季暴雨时节,发生暴雨灌溉的现象,文物安全将大大受到影响。

为让藏品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大博物馆通常采取增加馆际交流的方法,让展览走出去引进来。较大的博物馆每年除本地区举办的临时展览,对外交流展也逐渐增多。在展览中展品频繁更换,藏品的不安全因素增大。特别是交流展中,展品的长途运输,是安全监控及防范的重点。展品进入展厅和展品撤离展厅过程中安保措施极为重要。展品从出库移动到馆外,再从馆外运输到展览地点,许多展藏品都是在转移过程中丢失或损坏的。并且,每一次包装、搬运和拆装都要施加一定的力量,都可能造成藏品一定的磨损。藏品在馆内外搬运移动中,尽管博物馆都制定了安保措施,但极易因工作疏忽、准备不足或保护不到位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此外,许多博物馆专业人员仅负责大纲的撰写和展览的策划及指导,把布展、撤展及展览辅助品制作等承包给设计展览公司操作。而展览公司的施工人员流动性强且大部分缺乏专业培训,布展、撤展往往比较马虎毛糙、磕磕碰碰,损伤展品外观的情况屡见不鲜,增加了展品破损的风险。在对藏品进行研究中对藏品进行拍照,藏品进行修复过程中需要提取藏品出库,这些都对藏品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以上是藏品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为了更好的提高藏品安全防范意识,使藏品不受到更大的损害,制定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博物馆安全工作应责任到人,并且由主管领导将工作落实到实处。由专人负责紧急预案的撰写、策划、组织、协调、实施。至少要制定两套以上的紧急安全预案。为了方便各部门的协调能力,应该由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并且定期举行各部门安全防范演练,达到如有紧急事件发生全馆人员立刻联动起来的效果。因为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馆领导平时应该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并且,经常观察安保人员的精神状态,给予安全保卫人员更多的关心和鼓励,预防监守自盗等情况的发生,将安全隐患发生几率降至最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展厅的文物保护,应先从展柜的材质上进行提高,将传统的木质展柜换成耐磨损、不宜变形、耐火、耐腐蚀的铝合金材质,提高防护设施的防护能力。另外将展柜锁具的位置安装在展柜的底部,锁具选择正规厂家带有磁性的防盗锁,从而尽可能的增加盗窃难度,延长人为盗窃时间,为抓住盗窃嫌疑人争取更长的时间。展柜钥匙的管理要分人、分级管理。展柜上面的玻璃应使用自身防护能力较好的材质,如防弹、防砸、防紫外线、高透清洁、夹胶玻璃等,不论使用何种材质的玻璃,必须保证即使玻璃被破坏,玻璃也不会全部垮塌。因为如果玻璃垮塌,就算展品未被不法人员破坏,也会被玻璃砸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如果受资金投人的限制,只能使用普通的玻璃或钢化玻璃,必须进行贴膜处理,防止玻璃被损坏时垮塌,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损坏展品,而且可以避免对观众造成伤害。一些不具备安装价格较高防弹、防砸玻璃条件的博物馆,应在开馆期间,在各个展厅分别增派全天候看管人员。

藏品库房的安全应先从建立完善的库房出入安全管理制度开始,目的是为了杜绝除文物保管员以外的任何馆内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进入藏品库房的可能。其次,严格规范藏品的出入库手续,所有提取藏品原由都填写相应的提取凭证,提取凭证应认真填写,确保准确无误,并且由主管领导签字同意,方可提取出库。无论何人,何种理由提取藏品,都必须严格遵守库房出入安全管理制度。藏品保管员进入藏品库房应佩戴工作证,根据制度填写库房日志,记录每次进入藏品库由,其它因工作需要进入藏品库房的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应严格根据藏品库房出入库制度填写外来人员出入库凭证,并由主管领导审批后才可进入库房,库房管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应全程陪同。如藏品需要出库,还必须填写藏品出库凭证,写清藏品出库事由。藏品入库需填写藏品入库凭证。如研究人员需要直接接触藏品,保管员应做好相应的藏品保护措施。

为杜绝监守自盗,以假换真等事件的发生,藏品库房的钥匙应由保管部和安全保卫科两个部门共同管理。藏品库房门锁应由至少三人以上共同开启。

从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进入库房开始,监控室工作人员就应该进行全程监控,电子监控设备自动记录进入库房人员的身份、进库时间、出库时间等信息及影像资料,一旦发生事故这些将是查清事故的有力证据。

在博物馆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中,应定期的聘请消防专家为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并且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让大家熟悉和掌握消防设施的功能和操作规程,做到未雨绸缪。这样的学习和演练不仅可以减轻博物馆消防安全隐患,同时也提高了职工的消防安全知识水平及自我保护意识。日常也应该注意消防报警设备、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在有紧急状况发生的时候消防设备运转正常。火灾发生时及时确认火灾发生点,随后立即报火警,并向消防主管人员报告,随即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如果日常检查发现消防设备故障,应第一时间告知安全负责人进行解决,避免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平时应确保紧急出口、消防通道的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灯应完好,防火卷帘下无堆放物品。

展览公司的工作者来自不同地区,他们的身份确定非常重要,经过公安部门的身份确定后,展览施工进场之前严格办理进馆临时工作证,并对施工队进行展览安全施工教育,签订安全施工协议。藏品布展过程中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展品的核对、展品的包装、搬运途中的保护等事项。藏品在馆外进行运输,护送工作应交由专业的安保公司进行押运,并对搬运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记录,并制定相关的紧急预案措施。如,运输工具在运输途中出现故障,或遇到暴雨、大雾、暴雪等恶劣气候,要有相应的紧急预案。并投保运输安全险,转移或减少风险损失。日常开馆期间,安保人员第一件事情就是对进入馆内参观的观众进行安全检查,这是确保观众和藏品安全的有效制度。任何妨害公众安全的物品,如打火机、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等,都禁止入馆。

结论

本文根据存在的盗窃、抢劫风险,提出加强木质展柜与玻璃的抗破坏能力,建立完善的库房出人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库房钥匙、展厅展柜钥匙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代监控系统等防范措施。根据火灾风险,提出采用多样化的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相关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注意消防安全设备的及时更新与保养等防范措施。根据布展、撤展及交流展览损坏的风险,提出了加强展藏品在移动过程中的监控和管理防范措施及加强对观众的一些必要性检查等多个方面的防范措施,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且把它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藏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振泉.浅谈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J〕.科技资讯,2012,(11).

〔2〕李彬.论楼宇自控系统在博物馆建筑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6).

〔3〕王永武.谈博物馆的防火措施及安全管理〔J〕.武警学院学报,2012,(06).

〔1〕项隆元.关于博物馆学术语规范性的问题与思考〔J〕.东南文化,2013,(01).

藏品安全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工作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见证物,对人们认识自然、认识历史、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发展现代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藏品也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一座博物馆拥有与其定位相符的丰富而精美的藏品,既可提升博物馆的地位,又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藏品的自身价值。本文试就藏品库房现代管理方面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1争取资金,改善库房的条件

从库房来说,短期内需增加资金投入,用于购置软硬件,如专业软件系统、服务器、扫描仪等。另外,要增加藏品的数量必须从经费入手,加大征集文物经费的投入。从藏品研究方面看,资金也很有限,加上一些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偏低,无法深入研究藏品的文化内涵,使许多藏品搁置在库房内无人研究,产生一种馆里无藏品可研究的错觉,造成藏品资源人为的浪费。从保存环境看,由于经费不足,除一级藏品外,许多文物的保存环境还达不到要求。首先是文物库房的面积不足,与国际通行的惯例每平方米保存10件(套)文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次是库房设施陈旧,缺乏应有的恒温、恒湿和通风条件,就连必要的除湿设备也没有。而我馆位于南方地区,常年处在高温潮湿这种环境下的库房,对文物保护极为不利。比如青铜器会产生有害锈;书画和纺织品易生虫、脆化、褪色、霉变;漆木器出现干裂以至变形等现象。所以,要实行现代管理,就必须争取资金,彻底改善库房条件,增加设施,否则现代管理就无从谈起。

2博物馆文物库房必须完善文物安全保卫机构及职责

《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第5-6条规定,中央直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博物馆和藏品较多的地、市博物馆应当设立保卫处、科;其他地方博物馆应设保卫股或专职保卫干部。博物馆保卫干部和警卫人员(含技术安全设备管理人员和巡逻人员)总数应占全馆职工人数的10%;百人以下的或地点分散的博物馆可超过10%的比例。所配备的保卫干部和警卫人员,必须保证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符合要求。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确保重点”的方针,各级民族博物馆应当确定本馆的重点要害部位,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工作。这里所说的“重点要害部位”是指文物存放部位,如库房、展厅、修复室等;容易发生火灾部位,如化验室、配电室等;机要部位,如人事档案室、控制室、文献资料室等。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以“安全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由馆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防火安全组织,全面负责全馆的消防安全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防盗措施,展厅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值勤时,必须忠于职守不得擅离岗位,要做好开馆前和闭馆后的文物检查及清场工作,认真填写安全检查记录或交接班登记;切实加强闭馆期间的警卫巡逻和干部职工值班制度。

3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保障藏品的安全

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已启用“文物安全与行政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类文物案件的及时上报、登记和汇总,实现即时查询和统计,实现对各类文物被盗、被毁等信息的及时反馈。利用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切实加强藏品安全保管工作。博物馆正慢慢引进电子、机械、物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先进技术,用于藏品安全保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也应该密切关注各学科最新技术的发展,以便把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安全保管中来,将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比如:藏品库房进出要借助门磁开关、密码技术或指纹识别技术,在运输中的藏品可以利用卫星定位(GpS)技术建立藏品离位报警跟踪系统,随时跟踪离位藏品。防止文物在运输中遗失那样的情况发生。

4加强火灾预防,消除火灾隐患

4.1新建博物馆的建筑,除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外,还必须做到,钢屋架结构应喷涂防火涂料,以增强耐火性能,吊顶装修应采用轻钢龙骨等非燃烧材料。

4.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针对博物馆实际,排出馆内重点要害部位,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要经常进行消防知识教育,禁止人员吸烟。严格实行动火审批制度。

4.3电器安装方面。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严禁使用碘钨灯等高热灯具,任何灯具的布置都应避开可燃物。灯尾线应套耐高温材料的套管进行保护,日光灯的镇流器不充许安装在可燃物件上,更不得安装在吊顶内,须做好散热防火处理。电线穿过金属或木质部位,要套防火隔热绝缘套管,电线的负荷量应控制在70%~80%,各低压线路要安装分路保险,熔丝容量按实际额定电流的1.5倍计算,线束直径不大于2厘米,所有电器线路、设备应有正式电工负责安装。

4.4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及疏散要求。博物馆应设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内部装修材料均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成。各展区应作有效的防火分隔。同时,博物馆作为人员聚集场所,其安全疏散出口不得少于两个,并须设置符合要求的疏散指示标志及火灾事故应急照明装置。

4.5报警及灭火装备。博物馆应设高灵敏度的感烟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国家、省市级的应安装固定的二氧化碳自动灭火系统,一般博物馆则必须设置足够的便携式灭火器即可。同时,博物馆亦应安装室内、外消防给水设备。

4.6着重文物库房管理。文物库的消防管理除执行《仓库防火管理规则》外,还须做到以下几点:存放文物的柜、箱、架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库房门窗应严密;可燃材料的包装物不准同文物一起进入库房;在库房内严禁进行文物修补作业和包装操作;装有干燥机的库房,须有专人负责,以确保安全。

5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

博物馆除了重视藏品的保护、藏品资料系统的建立和维护外,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藏品管理人才,包括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开拓创新意识、工作责任心等各个方面。目前在职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不等,使用现代管理设备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员工文化素质一般偏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慢。因此,对这部分员工要进行培训。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由于他们年纪较轻,参加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受社会的教育少,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方面比起年纪偏大的职工来相对偏弱,藏品管理的经验方面也略显不足。因此,对于这部分人除了在爱岗敬业和工作责任心方面加强教育外,还要提高他们对新增的信息网络系统的操作技术和维护管理的能力,保证网络系统和各种现代设备的安全维护及正常运行。

6进行文物的定期检查

陈列中文物除建立必要的文物单据、帐目、档案进行管理外,还必须建立全面定期检查文物制度。定期检查制度不同于展厅每天或每月一次进行的文物检查,而是要根据文物交接清单全面清点陈列文物,必须每件清对和记录,做到物和帐相符合。定期检查制度的时间以半年一次为宜,最长不超过一年。

藏品安全管理制度篇5

说明: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的规定,餐饮服务单位应制定本单位的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其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

1、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单位组织机构;

2、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3、消费者举报投诉管理制度;

4、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管理制度;

5、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6、采购查验、索证索票和记录制度;

7、库房管理制度;

8、食品留样管理制度;

9、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制度;

10、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制度;

11、个人卫生管理制度;

12、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3、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14、小型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按照餐饮服务许可审查分类,不同类型的餐饮服务提供者需制定不同内容的食品安全规章制度,即:第一、二、五类的需制定1-13项,第三、四类的需制定第14项。

为了方便餐饮服务单位制定食品安全规章制度,我们对上述14项内容的规章制度作出了具体要求,餐饮服务单位要按照要求,制定出适合本单位情况的各项食品安全规章制度,并按照要求统一制作版面上墙遵照执行。14项内容的规章制度要求参见附件1。

具体申报时,申请者仅需提供相关规章制度的目录。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规章制度

目录

1、餐饮服务单位组织机构;

2、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3、消费者举报投诉管理制度;

4、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5、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6、采购查验、索证索票和记录制度;

7、库房管理制度;

8、食品留样管理制度;

9、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制度;

10、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制度;

11、个人卫生管理制度;

12、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3、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14、小型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各工作区负责人负责该区食品安全。

2、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餐饮服务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负全面责任。餐饮服务单位要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要职责如下:

一、配合开展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律和知识培训;

二、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检查餐饮服务经营过程的食品安全状况并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行为及时制止并提出处理意见;

四、对食品安全检验工作进行管理;

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督促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和病症的人员调离相关岗位;

六、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档案;

七、接受和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八、与保证食品安全有关的其他管理工作。

3、消费者投诉举报管理制度

一、设立并向社会公开食品安全举报电话,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受理投诉举报工作,对每起投诉举报要认真记录并及时处理。对重要案件和重大事件要立即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二、食品安全管理员对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督办的投诉举报,要进行督查、督促有关责任人尽快处置,并收集汇总已调查处理的食品安全事故情况,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三、餐饮服务单位接到的投诉,要根据内设部门职能,由内设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将办理结果及时报食品安全管理员。

四、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由经营单位第一责任人负责牵头组织内设相关部门成立联合小组配合相关行政单位,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4、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一、建立健全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体检表或复印件、健康合格证明或复印件和从业人员在岗期间有碍食品安全临时病症记录)。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二、餐饮从业人员上岗前和每年要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工作。

三、从业人员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应立即脱离直接入口食品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5、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一、应当制定全年食品安全培训计划,加强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内容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授课人、考试试卷及考试成绩)。并要求按照计划组织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

二、应当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食品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每年要组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参加一次培训,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

三、餐饮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掌握本职工作必须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要求,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6、采购查验、索证索票和记录制度

一、采购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应指定专人负责。

二、采购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规定的有关要求,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不得销售的农产品。

三、采购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时,应索取相应的证件、发票及产品合格证明,并做到货证相符。

(一)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文件;

(二)从固定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的资质证明、每笔供货清单等;

(三)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经营商户等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采购清单。

四、采购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应遵循用多少定多少进多少的原则。采购的食品原料及成品必须色、香、味、形正常,采购肉类、水产品要注意新鲜度。

五、采购食品原料时,应如实记录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进货票据。

六、采购记录及相关资料应按产品品种、进货时间先后次序有序整理,妥善保存备查,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七、若发现采购的食品原料有明显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应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直接举报。

7、库房管理制度

一、库房要保持通风、干燥,采取防鼠、防虫、防霉措施。

二、库房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剂、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活用品。

三、食品和非食品(不会导致食品污染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等物品除外)库房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的标识。

四、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五、库房应根据贮存条件的不同分别设置,必要时设冷冻(藏)库。食品冷藏、冷冻贮藏要做到以下要求:

1、食品冷藏、冷冻贮藏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不得在同一冰室内存放。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志,宜设外显式温度(指示)计,并定期校验,以便于对冷藏、冷冻柜(库)内部温度的监测。

2、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库)内贮藏时,应做到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

3、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库)内贮藏时,为确保食品中心温度达到冷藏或冷冻的温度要求,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4、用于贮藏食品的冷藏、冷冻柜(库),应定期除霜、清洁和维修,以确保冷藏、冷冻温度达到要求并保持卫生。

六、要经常清扫,保持库内、外环境整洁卫生。

七、要做好出入库房物品的检查验收登记工作。

8、食品留样管理制度

一、大型宴会、重要接待、学校食堂、企业职工食堂厨房每样食品都必需由专人负责留样。

二、每餐、每样食品必须按要求留足100g,分别盛放在己消毒的餐具中。

三、留样食品取样后,必须立即放入完好的食品罩内,以免被污染。

四、留样食品冷却后,必须用保鲜膜密封好(或加盖),并在外面标明留样时期、品名、餐次、留样人。

五、食品留样要立即密封、贴好标签后,必须立即存入专用留样冰箱内。

六、每餐必须作好留样记录:留样时期、食品名称,便于检查。

七、留样食品必须保留48小时,时间到后方可倒掉。

八、留样冰箱为专用设备,留样冰箱内严禁存放与留样食品无关的其它食品。

9、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制度

一、食品添加剂必须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有关规定采购、保存和使用。

二、实行食品添加剂保管和使用责任追究制。食品添加剂要专人负责保管,并告知烹调厨师适用范围和使用量。烹调厨师要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滥用食品添加剂。

三、食品添加剂应存放于专用橱柜等设施中,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妥善保管,并建立使用台账。

四、盛放食品添加剂要有专用容器和明显标志。

五、使用食品添加剂要有记录并存档。

10、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制度

一、废弃油脂必须按国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

二、废弃油脂应设专人负责管理。

三、废弃油脂应有专门标有“废弃油脂”字样的密闭容器存放,集中处理。

四、废弃油脂只能销售给废弃油脂加工单位和从事废弃物收购的单位,不得销售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五、处理废弃油脂要建立档案,详细记录销售时间、种类、数量、收购单位、用途、联系人姓名、电话、地址、收货人签字等,并长期保存。

11、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管理制度

一、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本岗位的食品安全技术要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

二、坚持科学的洗手习惯:操作前、便后以及从事与食品无关的其他活动后应洗手,先用消毒液消毒,后用流动水冲洗。

三、从业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不得在食品加工场所或销售场所内吸烟、吃东西、随地吐痰,不得穿工作服入厕。

四、从业人员不得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及做其他影响食品卫生的行为,不得直接抓取直接入口食品或用勺直接尝味。操作用具用后不得随处乱放。

五、从业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及形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头发梳理整齐置于帽内。

六、从业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2、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一、实行餐饮服务许可制度。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活动,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餐饮服务许可证》,以便消费者了解和监督。

二、从业人员工作衣帽整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操作前洗手。

三、确定桌椅整洁后方能摆放餐饮具及食品。餐饮具摆放至客人用餐前不得超过1小时,当餐未使用的应收回清洗消毒保洁。

四、直接入口食品用专用工具分检传递,专用工具定位存放防止污染。

五、端菜时手指不接触食品,分菜工具不接触顾客餐具,盛装有食品的菜盘严禁重叠放置。不得面对食品及餐饮用具咳嗽、喷嚏、擤鼻子、闲谈。

六、发现食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异常、变质,发现餐饮具不洁时,应立即撤回。

七、餐前检查卫生。就餐过程中及时清除地面、桌椅垃圾、脏物。餐后集中清扫保洁。随时保持桌、椅、台、地面、洗手池、墙壁、门窗、灯具等清洁。垃圾桶加盖,垃圾及时清运。

八、不得堆放空酒瓶、未使用食品及原料和其他与食品经营无关的杂物。

九、定期除“四害”。所有外接通道及窗户、通风口设有防蝇防尘设施并完好,保持餐厅相对封闭,防止蚊蝇进入。及时清除苍蝇、蟑螂。

13、餐饮服务单位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一、餐馆内环境整洁、地面干净,并设置果壳臬、痰盂和垃圾箱等。

二、卫生清扫有专人负责,保持餐厅内桌、椅、台等清洁,坚持餐后和每日打扫卫生,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做到“六面光”。

三、餐饮单位场所保持通风换气,空调送、排风口过滤网应经常擦洗,保持清洁,表面无积尘与霉斑。各种容器应每天清理、及时清洗消毒。

四、废弃物用密闭容器存放,不得外溢且保持外观清洁卫生,防止有害昆虫的孳生。

五、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防止害虫孳生。经营场所视野内无苍蝇、老鼠和蟑螂害虫。

六、有完善的防尘、防蝇、防虫和防鼠设施。

七、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检查,并有记录。

14、小型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一、实行餐饮服务许可制度。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活动,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餐饮服务许可证》,以便消费者了解和监督。

二、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为落实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餐饮服务单位要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兼职),负责检查经营过程的食品安全状况并记录,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档案,并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各项食品安全制度。

三、建立健全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体检表或复印件、健康合格证明或复印件和从业人员在岗期间有碍食品安全临时病症记录)。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餐饮从业人员每年要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工作。

四、制定全年食品安全培训计划,加强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内容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授课人、考试试卷及考试成绩)。按照计划组织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餐饮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一次有关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掌握本职工作必须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要求,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五、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禁止采购、使用和经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第十四条规定的禁止采购、使用和经营的食品。采购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时,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一)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文件;

(二)从固定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的资质证明、每笔供货清单等;

(三)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经营商户等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采购清单。

应当按照产品品种、进货时间先后次序有序整理采购记录及相关资料,妥善保存备查。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六、库房要保持通风、干燥,采取防鼠、防虫、防霉措施。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七、食品添加剂应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有关规定采购、保存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应存放于专用橱柜等设施中,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妥善保管,并建立使用台账。

八、餐饮服务从业人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工作衣帽、勤洗澡理发。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头发不得外露,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带饰物。

九、餐饮服务食品加工经营场所应当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它有害昆虫及其孽生条件。

十、食品操作人员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化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十一、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当在冷却后及时冷藏,冷藏温度的范围应控制在0℃—10℃之间,冷冻温度的范围应控制在-20℃—-1℃之间。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十二、按照要求洗净、消毒餐具、饮具,并将消毒后的餐具、饮具贮存在专用保洁柜内备用,不得使用未经消毒的餐具、饮具。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餐具、饮具。

十三、用于餐饮加工操作的工具、设备必须无毒无害,标志或区分明显,并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设备应当在使用前进行消毒。

藏品安全管理制度篇6

最近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全国10家大型连锁企业、92家超市门店进行的调查表明,完整的全程冷链的易腐食品供应链非常少,很多超市仅在收货环节就存在明显的断链现象。但一个可喜的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型连锁超市开始逐渐建立自己的生鲜配送中心,在生鲜配送中心里有温控的卸货区域。生鲜配送中心的出现大大减少了零售端冷链断链情况的发生。调查报告还指出,当前影响连锁零售链管理主要有四大方面。

冷链断链也要可控可追溯

“从田头到餐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导致最终的易腐食品的安全与质量。目前零售企业对生鲜食品上游供应链的管控主要还是基于相关文件的审核,对于超市而言,对冷链进行切实管控的是从生鲜食品收获检验环节开始。

国内多数企业生鲜品是供应商送货到门店的,有些有生鲜配送中心的零售企业的生鲜品主要先由生鲜配送中心收货,再由配送中心送货到门店。目前很少有企业的生鲜配送中心能覆盖所有的门店。很多大型零售企业近几年正在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生鲜配送网络。

一般门店都是环境温度下卸货,经常出现30分钟左右的断链情况,在高温环境下这种断链对易腐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影响相当显著。配送中心有温控的卸货区,并且收货验货速度通常比门店快,因为有较成熟的流程,能大大减少这个环节的断链情况发生。配送中心送至门店后,有的门店会再作检测,有的就不再作检测了。

调研发现,各个零售企业的收货标准和验货流程存在的极大的差异,有的企业完全依靠感官目测,有的企业依靠较科学的红外温度计与探针式温度计,并会检测运输生鲜品的冷藏车的温度。

超市对生鲜产品的收货时间要求为不超过25-30分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必须进到冷库或者上货架。但有时会因为货品太多,而且人力不够不能及时完成,这就会造成损耗。通过调查显示,有39.56%超市规定生鲜食品收货后至送入冷库或货架期不得超过20分钟,而规定生鲜食品收货后至送入冷库或货架期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与规定生鲜食品收货后至送入冷库或货架期不得超过30分钟的超市都为占总受调查数的21.98%,有6.59%的超市则将必须进到冷库或者上货架的时间定在40分钟以内。可见收货后进入超市冷链体系的时间有着较大的差别。

做得较好的企业(主要为外资)收货同时一般会用红外温度检测仪检测车辆温度和产品温度,并用探针式温度检测仪抽样检测中心温度。但有很多内资企业主要靠观感检测,并且非常自信用目测、手摸、嗅觉就能看出是不是有问题,比如判断鱼类,只要看鱼鳃就可以了。

对是否规定必须用冷藏车运输对于不同超市的有着不同的标准,有30.77%的超市要求用冷藏车,并对冷藏车规格有要求;有42.86%的超市要求用冷藏车,对冷藏车规格没有要求;同时也有14.29%的超市没有要求用冷藏车。

通常验收货物时有商品部、防损部、收货部、厂商部等多方参与,共同确认验收。对于产品温度超出标准少许时,多数企业表示会当场拒收;也有部分超市表示会视情况而定,可以扣重的方式处理,即收了10斤就付7斤的钱。有的企业表示,当场拒收后,并要求在一定时间范围换一批好的货物过来,否则对其进行处罚。经调查发现30.77%的超市一旦产品只要超过规定温度,全部拒收;42.86%的超市规定只要温度波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接受;而有14.29%的超市规定温度波动在一定范围内,以扣重方式接受。

目前送货至超市门店或配送中心的运输主要是第三方物流。有些零售企业在部分地区会有自己的冷藏车,如华润万家在华南地区有自己的冷藏车。有些企业会和第三方物流协议专用部分冷藏车,如tesco,从配送中心到门店的冷藏车都有打着tescoLogo的第三方冷藏车。少部分生鲜食品供应商有自己的冷藏车。

对超市冷藏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9.67%的超市拥有自己的冷藏车,有36.26%的超市是由供货商自己的冷藏车提供生鲜食品,有13.19%的超市是由生鲜供货商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而有5.395%的超市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

超市对生鲜食品的配送车辆是有要求的。但供应商对于不同的超市经常会区别对待,比如配送至沃尔玛就是用冷藏车,然后配送到华润万家就把冷机关掉以省能耗。销售业绩不太好的门店,对于供应链运输温度的管理就更难了,供应商经常会配合不力。

受访企业中多数在某些区域有配送中心,没有一家企业的配送中心能覆盖全国所有门店的。所有受访企业都表示即将或者正在新建更多的配送中心,尤其是生鲜配送中心,所有生鲜产品通过超市自有的生鲜配送中心送至门店是一种趋势。

超市内部的加工配送中心是连锁超市公司在已有的连锁店规模基础上,自主建设的为连锁店经营服务的生鲜配送体系,同时兼有部分社会配送功能。一些定位于生鲜超市的企业以对配送中心的建设已有一定规模。集中配送是连锁经营与传统的孤立分散各户经营的本质区别之处,连锁经营中进行集中配送的配送中心,既是运营部门,又是管理中心。生鲜食品集中由配送中心送至超市,可以保证货架有稳定的品种和供应数量,降低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农产品的来源和送至零售终端进行溯源监控,更好的实施冷链加工,流通与销售。建立配送中心对于零售超市而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流程管理

与人员培训急需加强

零售超市中关于生鲜食品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对生鲜食品供应商的审核管理流程;收货验货流程;和生鲜食品在门店内部流通流程。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流程标准在不同企业中的差异非常大,严格程度也大相径庭。甚至在同一零售企业中,不同地域的流程和标准也差异非常大。在所有受访的企业中,90%都表示企业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出现很大的阻力,主要由于流程的规定与员工操作的方便性相左,有时由于当地消费习惯的原因,还会影响门店的销售量。

在所有的受访超市中,没有一家企业有专门的生鲜食品冷链管理培训,主要是在食品安全培训中会有一小部分关于冷链的知识。超过60%的企业每年只有一次甚至没有相关的培训,这对于流动率相当高的零售行业是远远不够的。

零售企业冷链标准的不统一。在我国,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现在国内制定的一部分法律法规并不是从冷链物流全程的角度进行制约,即使有规范也缺乏统一、严格、科学的标准。调查显示,处于销售端的零售企业而言,各家零售企业实行的冷链执行标准各不相同。甚至对于同一家零售企业在不同地区的标准也会不同,根据当地的消费者整体水平而定,统一标准在全国统一执行非常困难。比如华润万家在华南区的标准最高,在其他地区相对弱一些,北方地区最弱。又如,沃尔玛明文规定“熟食不裸卖”,但到了沈阳就要屈就当地的消费习惯,当地消费者对于熟食不允许拿,就不买。

不同的零售企业对生鲜食品的冷链流程也有着不同的管理政策。例如,大型外资超市一般都有冷链管理政策,包括概念,需要冷链管理的商品的范围,收货检查的温度操作的标准,检查抽样的方法,包括使用什么样的表格,登记表,温度计等,都有标准的操作步骤。

调查显示,47.25%的超市员工每年接受过1次的食品安全教育,有接近36.26%每年接受2次及2次以上的食品安全教育,较之2008年以半年时间为周期,35%的超市会对其员工进行至少一次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而言,受食品安全培训人员及次数已大为增加。

说明越来越多的超市已将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视为政府相关部的行政职责,而更多是将食品安全工作视为超市企业积极配合政府工作的体现,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但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仍有15.38%的超市对其员工不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可以看到在此超市管理层中依然认为“食品安全”不是管理层第一位关心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提高市场份额、业绩和利润,如何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远比食品安全问题更受管理层关注。

企业内部标准执行的问题。随着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日趋完善,以及对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深入研究。超市企业将冷链管理列入了管理制度中,而企业内部的标准通常都比国家标准高,但执行环节还是有很多问题:如:人员流动性较强,超市整体员工素养不高,需要不断教导;员工操作希望尽可能简单,这与很多操作规范相违背食品安全方面的意识不强,经常犯规门店人手不够,不能完全执行规范操作;很多食品安全的要求会和销售有冲突,如裸肉就是卖得比放在冷柜中的肉销量好,由于门店是独立核算,所以会经常不遵守规定。

消费者教育对冷链同样重要

很多消费者本身只是停留于意识的增强,并不真正懂得影响生鲜食品有哪些要素。对于生物性危害产生的客户投诉有部分是客户自己导致的,比如客户在超市采购了需要冷藏的生鲜食品后并没有马上回家将生鲜品放入冰箱储藏后立即食用,而是在环境温度下又待了几个小时,最后导致生鲜品变质。

推行易腐食品“冷链”销售,若在消费者群体中进行一定的教育宣传,此类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会逐步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最常见的方式是标签提醒,90%受访门店都做到了这一点。有些企业会在过年过节或者3・15日时组织一些大型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如通过展板宣传介绍食品安全,小常识,然后超市自己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有些企业还会联合消协、工商局、卫生局等国家执法部门一起做宣传投诉活动。

受访企业中tesco表示正在筹划长期的“质量大使”活动,将每天有生鲜员工兼职做质量大使。

冷链断裂会增加客户投诉

报告认为,食品质量产生投诉的原因有:过保质期没有撤架,温度时间控制不当。有可能供应商出问题,有可能店里出现的问题,有可能加热杀菌温度不够,杀菌后在常温下展示,在冷藏柜里展示温度没有达到,放置时间过长,杀菌加工间环境不好,空气中含菌量较高,落在食品上造成二次污染,生熟的交叉污染。一般而言,对于客户的投诉或退换要求,为了获取客户的满意度,超市都是接受退换的,即使是客户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损坏。顾客提出合理化建议后,应有专人受理并找到相应的部门特别解决。

(节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9年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冷库设计与经营的几点建议

一、在冷链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传统冷库转型及新建冷库经营与定位。

新建冷库应以设计创造价值的物流活动来重新规划物流策略,以提高竞争优势(而不是低成本后勤支持)。

1)整合性仓储:整条供应链整合运营,通过高效的物流服务,实现对批发商、零售商进行仓储。

2)网络通路架构:随着冷冻、冷藏品、新鲜品连锁经营的开展,在对零售终端整合的同时,将逐步实现对各区域、各门店零售网点的即时仓储。

3)系统整合:仓储不仅通过规模取胜,还将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作业方法,利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对系统进行整合,包括以下内容:

作业层次整合:包括实现储运作业的整合与标准化(栈板、容器共同化)

仓储运输作业整合:作业信息(条形码化)

采购作业与订单信息传递整合:作业管理层次整合等。

二、冷库的环保与技术、设备在节能方面的创新举措。

1)空间的设计(出入库区域的划分):常温、前室、低温区域的布局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比如:防止人工作业区由于热负荷过大,暖气直接进入自动仓库内,尤其容易在地面、输送设备上结露、结冻。冷冻冷藏库房内,货品堆放须离地面,及墙体边5公分以上,以利空气流通。

2)控制库区内热量传输的最小化,合理的结冰、结霜对策:以搬送托盘为例,托盘式输送机可以考虑增加水滴处理;在关键随动件处追加油、包裹住连接器处进行防水处理;主要连接器处增设加热器以应对结冻结霜所造成的故障。

三、冷库的规划建设如何与用户的需求更贴近。

冷库作业人员的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库内行走,所以,从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角度,降低仓库作业成本可以从缩短行走距离着手,合理规划货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货位规划的定义是“将货物合理纳入仓库设施,以实现物料调度最优化和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目标”。

对应货位规格,分配相应数量的单元化货物,可以减少人员数量。

平衡操作者的工作量,可以缩减作业周期、改善工作流程。

在拣货路径上,将重量货物规划在前端、怕磕碰的货物在后端,可以降低货品破损。

按照货物高度分配货位,在拣货中实现货物分层紧密码放,可以提高托盘码放效率,提高货车车厢利用率。

发货物分类码放,可以减少物流中心用户端的二次分拣工作量,提高整体效率。

四、农副产品、食品冷藏与运输协同,确保冷链“新鲜”度。

一般低温运送距离在500公里内,低温配送费率控制在3%-4%,关键实现自动化和计算机化低温物流建设,主要有2个重要控制点

1)在车辆接受冷藏食品前,需要将车厢内的温度降至食品要求的温度,并且需要在气密和低温的环境中收货装车。在卸货时,同样需要在卸载完所有的货品,才能关闭车厢内的制冷系统。

2)在车辆的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恒温,防止货物在中途发生“回温”。

五、国内冷链与国外在管理、理念、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差距。

日本同样以低温物流而闻名,在产业政策的促动下,全日最大的低温物流公司――日冷拥有62个低温物流中心.年营业额4o多亿美元。仅在千叶的一个日冷中心就为附近“伊藤洋华堂”60余家分店每天3次配送新鲜牛奶、冷藏果汁、冷冻肉品等生鲜食品。

1)冷库建筑方面的要求:采用单层钢结构,货物存放以货架存储为主,地面处理以预埋通风管的方式对应,以此来体现质量水平,品质水平与资源能源水平。

2)封闭式装卸货码头:在作业与休息过程中,需要整个区域的温控保障,一般保持0-4度,以避免冷藏货品在常温中存放过久,导致货物品质下降。

3)专用冷藏、冷冻运输设施:我国冷藏冷冻专用车约为3万辆,仅为美国的1/7,同时,我国人口对食品的需求量是美国的2倍。

藏品安全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62-01

早在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创建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院)。从此宣告我国博物馆的诞生,随之藏品管理工作也应运而生。张謇在创建南通博物苑时,就已提出自己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理论观点,他认为文物的搜集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二是鼓励“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对文物的搜集范围,他主张“纵之千载,远之外国”,古今中外都要广事收罗,“外而欧、美、澳、阿,内而荐绅父老,或购或乞,期备百一”。藏品收藏要“室中宜多窗,通光而远湿。庋阁之架,毋过高,毋过隘,取便陈列,且易拂扫”。对于文物要妥善保存,按藏品性质分为历史、自然、美术三部分。每件物品都要“条举件系,立表编号”,并提出做好藏品的编目、著录工作。张謇还亲自为博物苑的藏品考证渊源,鉴定真伪,评论价值,并外请专家参与此事。对藏品库房,张謇提出要“严管钥,禁非常及其他种种之有妨碍者,均当专定章程期限遵守”,藏品管理人员的分工要有专人“专掌图表册籍报告之事,其管理章程当别事”。张謇对藏品管理相关方面的理论阐述,是对我国近代藏品管理理论的首次论述,开了藏品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

1925年在北平(今北京)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它以原清宫所收藏的历代艺术珍品,及其遗留的历史文物为藏品,开展了陈列、保管工作,从1925年到1932年,对文物开展了点验接收、建立库房、建立藏品账目、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及部分文物的修复、审查鉴定等项工作,使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保管工作初具规模,从而奠定了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基础并使其初具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文博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博物馆工作及文物藏品管理方面的条例、法规,使得博物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藏品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首先进行了藏品清理整顿工作。初步建立了保管制度,设专人负责,专库庋藏,藏品安全得到了保证。1956年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到1964年,全国文化系统博物馆已发展到228所。《博物馆藏品保管暂行办法》(草案)于1962年3月颁发,这在当时不仅对指导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把藏品管理的理论向前发展了一步。

从1966年到1976年博物馆事业及藏品管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许多博物馆被取消或关闭,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及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古代建筑以及散存于民间的大量私人珍藏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博物馆事业和藏品管理工作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1976年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事业及藏品管理工作从此走上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的道路。1978年颁发的《博物馆藏品保管试行办法》和《博物馆一级藏品鉴选标准》,使当时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是全面恢复藏品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国家文物局还相继颁发了《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文物工作人员守则》、《关于拍摄文物的几项暂行规定》等,文化部和公安部还共同制定了《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这些法规和条例,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藏品管理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使得广大的藏品管理工作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也是党和国家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是广大文博工作者长期以来对藏品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不断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建国后国务院先后两次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并于1982年颁布了建国后第一个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法明确指出了在我国境内受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并且强调各博物馆及文物收藏单位对所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一些省份还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省的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和条例,加强了藏品管理的工作实践,使各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得到稳步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科学化,1986年国家文化部颁发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把藏品管理范畴进行了更广泛的扩展,提出“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的责任”。《管理办法》还对保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同时还形成的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

这一时期在藏品管理理论方面取得了另一成果,就是文化部颁发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它是我国第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对改变全国各地文物藏品定级中的混乱状况,加强藏品的科学管理均起重要作用。

管理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实践工作也成就硕丰。首先体现在藏品数量的迅速增加上;其次是藏品的保管设备和保护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善;第三,加强了文物鉴定工作,成立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开展了古书画的全国巡回鉴定工作;最后,藏品管理实践工作在这一时期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全面的藏品的整顿工作。1989年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馆藏文物清库、登记、建档工作的意见》,各地博物馆都相继开始了建立藏品的总登记帐、编制藏品登记卡,建立一级藏品档案等工作,目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藏品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藏品的数字化在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其一,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其二,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其三,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其四,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藏品安全管理制度篇8

5月19日,在深圳举行的“2006冷王(中国)中国温控物流设备论坛上”,河南新飞专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勾宏图的这一席话,引起了在场10来家冷藏车制造商强烈的共鸣。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安全食品的风靡、即将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冷链物流的兴起,诸多利好展现出明朗开阔的天空,却难使冷藏车设备厂商绽露笑脸。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一个看得见蓝天白云却触摸不到的天空。

一封倡议书

这个由冷王公司和大连大洋公司联合举办的民间论坛,吸引了北京北铃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河南冰熊冷藏汽车有限公司、河南新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郑州红字专用汽车公司、广州丰兴汽车公司、广东信源物流设备公司、中集车辆(山东)有限公司、镇江飞驰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冷藏车制造企业的参与。

同样的困惑,同样的渴望,使竞争已久的同行冤家们在这里找到了共同语言。“导致冷藏车制造业不景气的原因,一是冷藏车市场需求引导不足;二是这个行业管理归口不明确,缺乏规范管理,从而使竞争无序。”七嘴八舌之后,这个结论成为大家的共识。毫无疑问,市场需求的原动力来自于消费者,而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依靠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全力推进。比如,人们期待中的《食品安全法》就可能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助推器。事实上,国家已经对食品生产的源头加强了管理,对消费的市场终端也加强了监督,但仍然没有对食品的安全问题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它忽略了从产地――低温物流中心或冷库――消费者之间的运输环节。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许多相关因素相互协调与匹配构成的,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使其他环节的努力功亏一篑。因为任何食品都有一个相对的保质期,而食品的保质期与其储运温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的误区在于,对于食品安全,通常只从生产角度去考虑,认为只要抓住了生产环节的安全,食品的安全就有了保证。但事实并非如此,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储存、运输、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都应始终处于产品所需的低温、卫生、安全的环境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食品不受损害,减少损耗,不受污染。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或有了法规却没有监督执行,门到门之间的运输环节成了真空地带,导致许多应该用冷藏车运输的食品没有使用或不好好使用冷藏车,从而使食品安全成为一句空话,也使冷藏车的市场需求缺乏一个合理的引导。

十年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地方食品运输都是采用普通货车,好一点的用干式厢车或保温车。大约在1996年以后,北京、上海等地开始对食品运输提出要求,必须封闭运输,且市内送货必须是冷藏车方可以进入市区。于是人们开始大量采购冷藏车。但是,由于管理部门只是制定政策,没有监督检查,于是个别企业开始钻空子,用汽车空调来改成冷冻机,实际上是假冷冻机,根本降不下温度,但其售价是当时冷冻机的十分之一。由于这种车在冷藏车制造企业出厂时是属于冷藏车分类,因此可以上冷藏车的牌照。这种价钱既便宜又可以进城送货的设备,立即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一时风靡。为了钻政策的空子,食品安全早已被抛到了脑后。同时这对冷藏车用制冷机组行业也是一个冲击。

通过这个论坛,冷藏车制造企业第一次共同站在行业的角度,发出了一份倡议书:“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就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温控物流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尽快制定出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保证食品流通安全的同时,也带动相关温控物流设备业的发展,为民为国双收益。”

应邀出席论坛的中国物流技术协会的理事长牟惟仲先生认为,这个倡议很好,既符合消费者利益,也是当前政府非常关注的事情。他透露,最近商务部提出了研究“构建适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的课题,其中包括了冷链物流系统的构建与示范工程。作为课题的参与者,他希望通过这个论坛听听企业对这方面的想法,包括冷链物流系统构件的模式,重要设备的技术指标、维护体系应该制订的法规及标准,实施所需的政策保障以及鼓励实施的优惠政策等。

一个需要启蒙和推动的市场

美国冷王公司发明机械制冷机组,从而使“有轮子的冰柜”成为现实。那是在1938年,冷藏运输业的历史从此改写。在炎热的夏天,司机们再也不怕蔬果损耗而把车开得飞快,也不用担心怕鸡肉腐坏而装上自制的冰块。但是,醒醒i那是在美国。在时光流逝了68年之后的今天,从长沙运往广东的萝卜,聪明的货主仍然会用可乐瓶子装上水冰冻之后作为车载的降温材料,而更多的运输车辆甚至连这一点都不会去做。

当美国生鲜产品的冷藏车运输率达到80%以上的时候,中国生鲜产品的冷藏车使用率只有15%。这一组对比悬殊的数字其实是很诱人的,因为那预示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正是看中了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美国冷王公司1991年在深圳投资建厂。在冷王Ceo的眼中,在这样一个讲究饮食文化,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该需要多少冷藏运输车呀!为在上个世纪九个年代,美国每年冷藏车的需求量在2万台以上,最高时达到4万台;德国每年约有2万台的需求;韩国在召开奥运会前也曾有高达2万台的年需求量,目前仍有年1万台左右的销量。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只有区区2000台。目前我国冷藏保温车的保有量大约为3万辆,而美国为20多万辆,日本为10多万辆。

那么,中国的市场需求在哪里呢?据统计,我国现有肉类食品加工厂2500多家,年产肉类食品6000万吨,速冻食品加tF-2500多家,年产速冻食品超过1000万吨。冷饮生产企业1500多家,年产量1000多万吨。除此以外,每年还有5000万吨的水产品,这些超过亿万吨的食品都需要通过冷藏运输。

由于保鲜技术落后,而且冷藏运输率偏低,致使每年有近100万吨的水果腐烂变质或贬值处理,捕捞的鱼类每年也有40万吨左右烂掉。有关部门估计,我国易腐食品的损耗和浪费每年高达上百亿元。另外,我国每年约有20%~25%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和存放中腐烂损坏,损坏总量每年高达上亿吨,价值750亿元。方便灵活的冷藏汽车在我国冷藏运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预测,2006~2010年,我国公路冷藏运输的年运量将从

1767万吨增加到2185万吨,年均增长7%;公路冷藏运输的运量占冷藏货物运输总量也将从25%增长到30%。与此同时,我国冷藏汽车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增长,中型车将有很大部分被轻、微型和重型车所取代,液氮、二氧化碳、蓄冷板等新型制冷方式的新能源冷藏车会越来越受欢迎。

消费者希望吃到新鲜、安全的食品,生鲜产品的经营者也不愿意有大量的损耗,其间的无奈和难题正是政府发挥职能的空间。上海市政府的尝试非常值得推广。据介绍,千年前,上海市政府由市农委牵头提出“菜篮子工程”,成立“菜办”,并与公安局车管所联合,为市民能够吃到新鲜蔬菜,专门订制“菜篮子工程”专用冷藏车,并提供市内送货特别通行证。随后,市经委又成立“副食品办”,为各菜市场和超市专门订制“菜篮子工程”专用冷藏车或配送车。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上海各食品行业几乎都在使用标准的冷藏车。最近,从上海市经委食品处又会同装备工业处、市场处召开的联系会议传出的消息称,上海近3年为完善肉类、豆制品、乳制品、盒饭等食品冷链物流,需冷藏车(主要为2吨和5吨的)1000~1200辆。市政府将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包括给购置上海市本市生产的冷藏车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对生产厂给予减免税等。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上海市场每年新增冷藏车量占全国新增量的25%左右。2005年全国新增冷藏汽车约2500辆左右,而上海占约650辆左右。

宋一新,大连大洋运输冷冻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在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对于这个行业的每一个起伏波折都了如指掌。他说:“其实,冷藏车行业是一个对禽肉、海鲜、蔬果、牛奶、冰激淋等温控产品的依赖性非常强的行业。温控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战略决策直接影响着冷藏车的市场需求。”1992年,宋一新曾在专为麦当劳做配送的夏晖食品(北京)有限公司任营运中心经理。那一年,麦当劳刚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受当时政策的限制,独资的外国物流公司是不能注册的,因而无法采购自己的冷藏车,只能从外边租。然而当时国内有冷藏车的行业又寥寥无几,因为这是高档设备,一般的运输企业买不起,五星级的外资酒店到是配备有冷藏车。当时冷藏车主要是以运输水产品为主。到了1990年代中期,冷饮、速冻食品以及水果的运输进入主体。尤其是国外品牌冷饮行业的进入,刺激了国产品牌的发展,使得温控物流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初步开始。那时候,冷冻食品制造行业分布比较集中,知名的几家冷饮行业大多分布在广州、上海、天津、沈阳、呼和浩特等几个城市。他们为了市场扩张,都需要将产品运往其他城市,因此对大型冷藏车的需求就相对要多。到了1990年代后期,随着冷冻食品或乳制品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洋品牌如和路雪、雀巢等开始重新整合;而国产品牌如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纷纷向外扩张,利用兼并、建分厂等手段去扩大自己的市场地位。这样一来,这些行业的分布格局从集中变为均衡分布,致使需要长途运输的产品量相对减少,因而对大型冷藏车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恰恰在这时,小型冷藏车的使用量开始增长。原因是,随着商品零售业的发展,超市越来越多,食品配送量开始加大。尤其在上海,许许多多的小型超市、便利店如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而这些超市、便利店,大多是学了国外的经验,对商品的品质要求非常高,要求生鲜食品必须冷藏运输,且有严格的温度控制标准。这使小型冷藏车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能否把蛋糕做大?

冷藏车是一个整体概念,广义上泛指运输易腐货物的专用汽车,是公路冷链运输的主要工具。它被细分为保温车、冷藏车和保鲜车。只有隔热车体而无制冷机组的称为保温汽车;有隔热车体和制冷机组且厢内温度可调范围的下限低于―18℃,用来运输冻结货物的称冷藏车;有隔热车体和制冷机组(兼有加热功能),厢内温度可调范围在0℃左右,用来运输新鲜货物的称保鲜车。

冷藏车由制冷机组、箱体、底盘三部分组成。因此,一辆冷藏车的生产涉及三类企业,分别是生产制冷机组的企业、生产箱体的企业和底盘生产企业。前者由外资企业控制市场,后两者由国内的国有企业主导市场。

在冷藏车这个行业里,所谓冷藏车制造企业主要指的是箱体的制造者。实质上他们更多的是进行汽车的改装,属于改装车行业。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先购买汽车底盘和机组,生产出需求的冷藏车,然后向国家申报目录,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销售。

那么,这两类企业的生存状态如何呢?宋一新对记者有如下描述:

冷藏车箱体制造业的现状:尽管冷藏车市场需求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但是冷藏车制造企业却都始终没有摆脱饥俄状态。因为僧多粥少,总是不断有新的冷藏车制造企业诞生。

具备一定规模的冷藏车制造企业从1990年代初期的5~6家,发展到今天的40来家。当然,据资料统计,有资质的应该已经超过100家,翻了7~8倍,这还不算游击队的企业。经过10多年的拼杀,原来最有实力的几家国有冷藏车生产企业也都失去了往日的雄风。民营的冷藏车制造企业不断涌现,有些是有资质的,但也有很多是没有资质的。由于体制上的不同,再加上市场竞争的影响,这些国有的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出现经济效益滑坡,流动资金短缺,技术发展缺乏后力,生产设备不同程度的老化等问题;再加上行业内人员流动频繁,使得本来就艰难度日的冷藏车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的确,冷藏车实际的市场需求是在不断扩大,但是总的蛋糕量还是比不上新增长吃蛋糕的人多。目前,我们国家几家大的冷藏车生产企业的年制造能力都在2000台左右,即具备生产2000个箱体的能力。若再加上保温车(不带制冷机组),每年约7000个,那么不到10000个箱子分给这几十家去做,可想而知,谁也吃不饱。其结果是拼命降价,去争夺这有限的市场份额。在1997年以前,冷藏车厢体的价格是7.1万元/每延米长在2000年前后还可以保持在9000元/每延米长,而如今已降到6000元/每延米。再加上运价的大幅度下降(同厢体价格一样),使得这个本来就还不成熟的市场变得一塌糊涂,一些本来做的很好的企业不得不改做其他产品,或用别的业务来弥补冷藏车的亏空。

运输制冷机组的现状:制冷机组品牌从开始的两家进口(美国冷王和开利)、一家国产(汉水牌)三个品牌,发展到现在的7~8家进口品牌,20多个国产品牌。当然,主要市场仍然由美国的两个品牌所把握。原因是,制冷机组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机组,即自己配有发动机的机组;另一类为非独立机组,即压缩机安装在汽车底盘发动机上。由于独立机组的制造难度较大,而非独立机组的制造难度相对容易,因此美国冷王和开利两家品牌基本上控制了95%以上的独立机组市场;而非独立机组市场需求这一两年发展较大,由原来占总冷藏车需求量的40%左右到现在的60%左右。而在非独立机组市场中,进口品牌约占40%左右,国产品牌占到60%左右。

建立生产标准和监控机制是关键

这些年,我国的食品行业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食品安全”已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如何保证食品安全也是广大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冷藏车行业应该如何做呢?这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这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论坛上,大家一致认为,建立温控物流设备的生产标准是当务之急,在行业自治的同时请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监控机制。以下两点是大家特别关注的:

藏品安全管理制度篇9

1西药药品的常温、避光储藏

对于那些性质较为稳定、对温度变化不是很敏感的片剂、针剂类西药药品,可以保存在常温、避光环境中。如:典型的高血压治疗药物压氏达、撷沙坦以及主要的糖尿病治疗药物格列齐特等,都可以进行常温密闭保存。对于那些经过光线照射,会发生水解、还原和氧化等反应的药物,要严防光照导致药物渐失效、变质的发生,如:维生素类药物在光线照射下会逐渐地分解、变质;磺胺类药物经过光线照射,颜色会变深而变质,上述药物要注意避光储藏。

2西药药品的密闭、冷暗储藏

血液制品、生化制剂和抗生素类等西药液体类药品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胰岛素、乙型肝炎疫苗和头孢硫脒等西药药品,储藏环境温度在2-10℃,才能保证药品不发生变质、失效。此外,对于部分西药片剂,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妇科用泡腾片等也要求低温环境保存,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将这类药品储藏于冰箱、冷藏柜中,但切忌对药品进行冷冻。

3西药药品的凉暗、干燥储藏

部分西药药品对于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特别是在温度相对较高条件下药品的化学成分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等化学反应,导致药品变质,要求要在避光、温度不超过20℃凉暗环境下储藏。对于那些易潮解的西药药品,如利血平等,需要保证储藏环境的十燥,避免药品发生潮湿霉变。

4特殊西药药品的储藏

特殊西药药品,主要是指麻醉药、毒药和特种药品等。这类药品与一般西药药品不同,其药性相对剧烈,药剂使用与人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其安全保存更为重要。如麻醉药品实行五专管理,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和专册登记;西药特殊药品的保存除了要求避光、低温冷藏等防止药品变质、失效外,更加注重药品储藏的安全性。

5西药零散药品的储藏

部分西药药品在使用过程可能会剩余,对于这些已经被拆零的西药药品也要做好储藏、保管工作,便于后续使用。传统拆零西药药品的储藏多是采用磨口玻璃瓶盛装,该种方法虽然储藏操作方便,但因其密封条件较原包装要差很多,药品很容易发生药效降低、失效。现今拆零西药药品储藏,除了部分不易潮解、风化和避光要求不高、药性较为稳定的西药药品可以使用棕色磨口玻璃瓶储藏外,其余的拆零西药药品都要采用药品原装瓶储藏,并保留原包装中的防潮剂等,确保拆零西药药品质量不发生变化。

6易燃易爆药物的储藏

对于部分易燃易爆西药药品的储藏,由于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故储存数量要求最小,尽量以小包装的形式进行密闭、阴凉处储藏;如果药房对于该类药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地下室来储藏。

7合理利用储藏仪器设备

已有研究表明,对于有效期内的西药药品,储藏温度每升高10℃,西药药品的降解速率会增加2-5倍,对于那些未按着规定温度进行储藏的西药药品,其有效期会缩短为原来的1/2-2/3;西药药品储藏管理要重视药品储藏条件的改善,积极在药品仓库中、药房等处配置湿、温度仪器、防潮架和必要的冷藏设备,切实保证满足各类西药药品储藏条件。

8重视药品储藏条件核对工作

藏品安全管理制度篇10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