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十篇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十篇

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2:43

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1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问题;方法

在疾控中心的整个建设管理工作中,档案资料是各种工作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载体,对相关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是确保疾控中心正常工作运转的基础性保障。因此,疾控中心必须加强病例、设备以及人事等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从而确保疾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就当前我国疾控中心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就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加强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研究和讨论,从而使疾控中心更好的开展工作。

1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疾控中心在档案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

1.1档案存在失真问题

我国有些疾控中心的档案资料存在信息失真、缺失问题,这些都严重降低了档案的真实度和可信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

1.1.1因为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工作人员在资料的收集、转递、整理、利用等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档案资料的变形、缺损、遗失等,从而造成档案资料信息的失真失实。

1.1.2因为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上的良莠不齐,导致其对档案资料的甄别能力不同,没有及时的发现一些假履历、假职称等虚假档案,从而使得这些不实档案进入到疾控中心的档案库中,造成信息的失真。

1.1.3因为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档案在其形成、整理和补充过程当中,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不少人钻了“空子”,导致档案资料的不实。

1.2档案管理的模式方法落后目前,我国部分疾控中心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仍旧沿用的是以前的传统管理方法和模式,在档案的分类、整理和格局布置上比较僵化,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高速变化发展的医疗环境和社会形势。同时,在档案的资料内容上也多以静态资料为主,缺乏现代化、信息化的影像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1.3部分地区存在“弃档”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得人才在当前社会行业发展中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有些疾控中心为了吸引更多的高学历、高层次、高技能的医疗人才,许诺为他们重新建立档案,从而导致“弃档”现象的发生。同时,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改革,有些疾控中心在变更档案管理系统模式时,对一些不常用到的陈旧档案丢弃、销毁,从而导致档案资料的缺失。

1.4档案的更新速度和利用效率低疾控中心由于不是一线的医疗单位,因此在档案尤其是一些新增疾病档案的更新方面跟不上实际的疾病发展情况,从而导致其不能在第一时间控制病情的发展。同时,疾控中心对相关档案的整理、利用效率偏低,有些档案甚至很少被人问津,从而导致疾控中心在出现相似病症时不能快速的做出恰当、有效的反映。

2加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疾控中心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管理中,疾控中心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来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下面就其具体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1加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国家要根据我国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结合当前医疗事业改革发展的情况,积极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构建全面、完善的档案管理法律保障体系,切实规范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在收集、整理、划分、传递、调用等各个方面的管理程序和标准,从而促进和推动我国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不断的向着法制化、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2.2大力建设疾控中心的档案基础工作目前,疾控中心的档案基础工作建设主要包括有制度规范、设备设施、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疾控中心的各级领导要大力推行领导负责制,对一些重要基础工作的档案资料要进行直属化的管理。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定期的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能素质和水平,从而确保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创新档案管理的新模式目前,疾控中心的档案资料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业务、文书、设备、财务、实物、影像等,其管理的模式通常是采用科室以及中心档案室的两级管理模式。由于我国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模式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重,在模式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定式和僵化,因此,疾控中心必须要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的创新和改革当前档案管理模式,加强中心内部各个部门在档案资料上的信息共享,确保科室档案管理的便利性和延续性,确保中心档案室管理的严密性,从而不断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4大力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普及,疾控中心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也必须要加快对它的信息自动化建设,构建全面、系统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办公,加大对电子资料、影像资料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不断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水平。

3结语

档案是信息保存和传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同时,它也是一种信息资源,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意义。因此,疾控中心必须要着重加强对相关档案资料的管理,使疾控中心的病症、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档案信息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管理,为疾控中心的发展积累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从而确保疾控中心的持续、良性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瑛.疾病控制机构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上海预防医学,2012(07).

[2]吴志超,巩立新,孙宏绪.谈谈如何做好基层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J].首都公共卫生,2010(02).

[3]王莹.论疾控中心物资档案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发展前景[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7).

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2

【关键词】分层理念;特殊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7-0055-02

分层理念是在分层教学基础上经由总结归纳发展而来的教学思想,倾向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级,针对各层级学生运用针对性较强的育人对策,通过恰当分层高效输出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规划设计与教育目标贯彻落实相契合,使教学活动能始终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特殊性展开。然而,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存在分层理念应用不彻底问题,主要源于未能意识到分层理念的积极作用,育人理念存在偏差,无法突出分层教育价值。基于此,为转变特殊教育观念,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探析分层理念对于特殊教育教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强特殊教育针对性

分层理念的突出特点是因材施教,在明晰特殊教育学校内不同健康情况、不同程度残疾学生共享教育服务教学实践形势前提下实施分层理念,尊重每位残疾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残疾学生行为表象、心理状态制定特殊教育目标,并根据学情引领教师群体解构该目标,肩负分层教育责任,看清教育教学方向,使教师育人着力点更为明确,以此为由集聚特殊教育资源,打造人性化、生本化、针对性课程,满足本校残疾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基于残疾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学习成长,心理状态、行为表象随之改变,应用分层理念教师可及时把控学情,围绕残疾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性地改进教育目标,同时筛选教育资源,形成全新课程,保障特殊教育“对号入座”,在“目标分层规设——内容分层集聚——学情分层反馈——目标分层优化”闭合环路加持下增强特殊教育针对性,使特殊教育犹如齿轮般滚动前行,继而体现分层理念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二、调动残疾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统一性、一体化较强的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些残疾学生虽然紧跟育人步伐,但仍会在学习实践中感到吃力,消磨学习热情,产生厌学心理,此时若教师未能及时发现残疾学生情绪并抓住学情波动规律将出现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脱离实际现象,教书育人心血将付诸东流。与以往的特殊教育教学理念相比,分层理念更具生本性,在残疾学生学情加持下聚合资源、创编教案、设计活动并加强评价,使残疾学生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能在分层理念中汲取成长养分。例如,教师在设计分层合作学习方案时会考虑到各组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在学情均衡前提下规设小组,确保各组学优生、学困生兼具且关系和谐、气氛融洽、目标一致。相较于残疾学生独立完成自学任务,教师以组为载体鼓励残疾学生互助协作,能提高自学效率,在同伴面前不会担心说错、做错,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同组残疾学生可围绕发现的问题交流互动,在互助、提问、探究、总结基础上点燃求知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用“主动求知”代替“被动接纳”学习状态,使残疾学生思维增加活跃,期间还可增强社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互助能力等素养,发挥分层理念素质教育作用。基于此,在特殊教育教学中需运用分层理念,体现分层理念育人作用,调动残疾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凸显残疾学生特殊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地位。

三、逐步改进特殊教育体系

当前鼓励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合并,政府提供资金保障,说明特殊教育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要跟随教育形势以人为本不断调整。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均是学生,如何把控学情逐步改进特殊教育体系,成为特殊教育教学实践需解决重要问题之一。分层理念体现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残疾学生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攀登知识高峰,将教师分设层级视为脚下的成长阶梯,教师则在分层理念推行过程中统筹育人资源,剖析育人信息,将学情视为特殊教育教学体系改进“风向标”,始终根据残疾学生学习成长真实情况划分层级,避免教师育人决策较为盲目,在合理分层前提下驱动教育体系,为特殊教育资源输出疏通渠道,使残疾学生能参与教学活动,分步骤、分阶段学习成长,保障学情与特殊教育教学周期性顶层设计方案一致。特殊教育教学体系除由教育管理者及教师驱动外,还有家庭、社区、社会公共福利机构等主体参与其中,在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同时如何协同育人成为难点,这就需要发挥分层理念作用,鼓励参与特殊教育教學服务主体共享学惰信息,在以人为本基础上针对学情深入分析,划分行之有效的特殊教育教学层级,提高多方协同教育默契性、有效性、联动性,保障各方均能在特殊教育中做出贡献,避免使蛮力、使错力、乱使力,使特殊教育体系分层保障效果更优,基于分层理念发挥逐步改进特殊教育体系作用。

四、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分层理念指导性较强,同时具有改进教学方法作用,以设问教学法为例,教师在意识到残疾学生处于不同成长状态后结合教学内容所设问题更具开放性、层级性、灵活性,保障处于各个学习层级残疾学生均能思维活跃、大胆表达、参与其中,在回答问题中检验自学成果,与教师积极互动,使教师可根据残疾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持续设问、恰当追问、合理启发,确保设问教学法可发挥育人作用。分层理念之所以能发挥教学方法改革作用,主要源于教师关注残疾学生学习状态,紧跟不同层级学生学习动态,积极与各个层级残疾学生高效互动,将教学方法视为基于分层理念创建高效课堂重要条件。除分层理念能直接改进教学方法外,该理念还具有集聚育人资源作用,这在新时代“互联网+特殊教育”改革过程中极为重要,教师根据分层理念立足网络整合课程资源,保障视频、图片、音频、文本等资源均与各个层级残疾学生学习需求吻合,能在利用海量数字资源前提下创编层级性极强的育人方案,为残疾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响应教育信息化改革政策号召,继而助推特殊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升级。

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3

【关键词】疾控;档案编研;实践;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公共卫生日益重视,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工作也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加强新时期疾控档案编研工作,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经编研后的疾控档案材料,内容系统完整,主题明确突出,且经过编研人员的加工、考证、校勘,更显权威、科学、准确,特别是通过向党政领导与有关部门提供高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成果,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也加强了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提升疾控影响力,更大促进了疾控事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疾控档案编研成果是衡量疾控工作水平和社会形象的重要标志。

一、加强疾控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检验疾控档案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疾控档案编研工作,可以检验档案工作的质量和存在的问题。疾控机构档案收集是否齐全,档案整理是否科学,档案鉴定是否合理,档案保管是否安全,档案统计是否精确,检索体系是否完备,都可以通过开展疾控档案编研工作得到验证。

(二)是发挥疾控档案史料价值的重要措施。在各级疾控中心档案(馆)室中保存的档案多属“孤本”。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特别是将疾控工作中形成的大量业务档案汇编成各种参考资料,内部印刷或公开出版,既可以避免重复使用档案原件遭受的磨损,又可以很好地开发疾控档案信息资源,从而更快提升疾控档案工作的发展水平。

(三)是促进疾控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馆藏的疾控档案信息资源只有编研开发,才能转化为与现实实践活动发生联系的实用资源、显态资源、动态资源,实现其作为信息资源的价值。疾控档案部门通过向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疾控档案编研成果,可以加深他们对疾控事业的了解,更能取得各方面对疾控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促进疾控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近年来我县疾控n案编研工作的具体实践

(一)理清编研思路,体现专业特色。疾控档案编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疾控事业发展、服务中心重点工作这一中心展开。近年来,我们积极寻找最佳切入点,立足为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服务,摸清单位档案利用需求的趋向,确保编研材料最大限度地满足疾控业务、科研、管理等实际工作需要,为疾控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积极主动的富有成效的服务,充分体现疾控档案编研工作的专业特色,很好地实现了疾控档案工作的自身价值。

(二)创新编研理念,服务社会需求。传统的疾控档案编研工作每年只是撰写大事记,以及收集些有关文件、统计和汇编一些基本数据等等,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适应疾控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县疾控档案编研工作不仅着眼于为领导机关服务和历史研究服务,积极编研了疾控年鉴、大事记、组织沿革以及死亡慢病监测、免疫预防、地方病、传染病等年度技术分析报告等一些汇编型的成果,还树立主动开放的服务意识,在主动了解各部门需求及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疾控档案编研新领域,如编研开发图文并茂、科学权威、通俗易懂的全县年度健康报告等“适销对路”的产品,积极推进档案编研内容,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各方面对疾控档案的需求。

(三)把握编研选题,改革表述方式。疾控档案来源于各业务科室,载体形式多样,内容无所不包,可用于档案编研的材料浩如烟海,俯拾皆是。因此,如何选好题,有针对性地把需要的信息提炼出来为各项工作所用就显得十分关键。近年来,我县疾控档案编研工作在系统分析、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坚持为疾控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宗旨,围绕当前和长远的中心工作,了解实际工作的信息需求情况,开发精湛、实用、便捷的编研成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如及时编研整理我县社区诊断报告,充分体现疾控档案工作和馆藏档案的价值。同时,我们还改变对档案史料的原文照录带来的枯燥、乏味、吸引力不够等弊端,从编研成果的文字表述形式上进行改革,加强对档案内容的必要分析解读,以达到吸引需求者,同时又实现疾控档案的价值。

(四)加强部门合作,突破编研模式。档案编研工作,仅靠单位档案部门自身力量编研开发,在资源收集、开发人才、创作速度、作品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疾控档案编研工作中,创新编研模式,主动邀请县档案局、县政协文史委等专业部门指导或协同参与疾控档案编研工作,充分发挥编研专业优势,实现联合编研开发、成果共享。同时,充分发挥业务科室的专业优势,增强档案编研开发团队力量,实现疾控专业人才和档案专业人才的优势互补,提高档案编研开发的水准和品位,进一步凝聚了单位档案编研开发人气,形成了档案编研开发文化氛围,一批高质量的疾控档案编研成果更是受到了县委、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和卫计委等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

三、加强新时期疾控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要注重按需施编。在疾控档案编研选题上要紧扣社会时展的脉搏,紧密结合疾控工作特点和群众社会需求,紧紧围绕疾控机构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开展选题研究,充分发挥存史鉴史、服务社会的功能,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要结合现实社会疾控档案信息服务对象大众化的趋势,立足慢性病防控、儿童预防接种等老百姓关心的民生工作,依托馆藏资源,拓宽选题思路,形成多元题材,以满足社会各个不同层次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二)要突出疾控特色。疾控机构在以开展卫生防病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文书、业务技术、科研、设备、教学、实物等档案材料。编研人员要经常深入到各业务科室,了解疾控当前重点工作和业务人员的利用需求,特别是要根据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慢性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地方病防治、卫生检验与监测、“五大”卫生等重点业务工作的特点和内容,制定相应的编研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发疾控档案信息,使编研材料的服务对象明确,针对性强,不偏离利用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心工作。

(三)要提高编研质量。S多疾控档案编研工作只编不研,大多是一些原始材料的简单汇总和集合,信息含量低,周期长,针对性和实用性差,利用价值低,无法激起大家对编研成果的信心和热情。做好疾控档案编研工作,要丰富馆藏材料,增加档案信息量,这是做好编研工作的前提;要系统、完整地收集相关档案材料,迅速及时地提供编研成果。同时,要注意疾控编研成果的多样性,尤其是电子形式的编研成果。另外,编研成果要通过宣传、印发和网络等形式及时提供利用,以加快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

(四)要加强合作共享。随着社会对疾控档案信息利用需求的集中性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疾控档案信息编研工作必然要改变传统的以档案信息部门为主体的“关门主义”编研模式。它包括疾控机构内部各科室之间相互开放档案编研工作,努力形成以编研部门(科室)为主导,其他科室参与和协作的编研模式。同时,也要广泛吸收县档案部门、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参与,采用联合或合作编研,积极推行编研工作社会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从而保证疾控档案信息编研的丰富化和系统化。

(五)强化队伍建设。档案编研工作对档案人员自身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档案人员多为“半路出家”,因此,必然需要加强疾控档案编研队伍的人才建设,加大力度提高疾控档案编研人员的整体素质。要鼓励他们学习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和信息检索技术,拓展知识结构,既要掌握疾控档案编研工作,又要熟悉疾控相关业务,既要有对疾控档案编研的分析综合能力,又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更要牢固树立关注部门和社会需求的服务意识,避免闭门造车。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开展疾控档案编研工作。

总之,加强新时期疾控档案编研工作是提升疾控档案管理水平、加强疾控事业科学发展、树立疾控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疾控档案编研工作必须不断研究探索改革建设中的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为疾控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妮那.在新形势下对档案编研工作的认识[J].办公室业务,2016(17).

[2]吴宏.新时期档案编研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5(06)

[3]樊亚萍.档案编研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陕西档案,2016(01)

[4]杨思炜.试论中医院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6(06).

[5]李金霞.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档案,2007(03).

[6]徐惠茹.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编研工作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8(23).

[7]杨春涛.浅议医院档案编研工作应如何选题[J].山东档案,2007(01).

[8]刘静.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编研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4(11).

[9]李琳.对医院档案编研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4(02).

[10]李晶.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编研工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2).

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疾病;预防控制

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一般是指把诸多项目资源和有关人员十分默契的粘连在一道,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程序,在限制一定时间内完成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项目[1]。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配备下,采用形成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所有工作实施有效地管理。那就是开始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到项目完结的全过程做出全盘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达到项目的指向标准。

项目管理在目前已经全方位在工业、金融、投资业、服务行业等各个领域运用,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范围,国际合作项目中尤其得到普遍的运用,并且也渐渐应用到了项目管理的领域以及进行危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获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2]。现就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实现途径探讨如下。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施行项目管理是形式发展的必然

1.1卫生事业的现代化以及与国际并轨的局势逐步形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遵循过去的卫生防疫站的比较落后的一套管理方式完全不能跟上新的历史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快速前进步伐。不断深入改革大潮中,过去的特种行业控制形式完全被有关资格、资质认证方式所替代,日趋走向市场化疾控机构的技术服务,对于各级疾控机构它们将会在竞争中,有的得到生存与发展,有的就会遭到淘汰,这已是形势发展的自然规律。

1.2由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的繁琐、工作任务的繁重,疾控机构形成的定岗人员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方面,均不能达到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怎样在目前的状况下,高效率的、高质量的把政府下达并规定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圆满完成,这是摆在疾控机构管理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是需要快速得到完整答案的艰深课题。

1.3在目前的状态下,有必要从内部挖掘,创建一套崭新的管理方案和服务理念模式,实施新的管理方案将不太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通过调研,统筹,然后进行合理利用、将他们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

1.4参照有关同行业和有关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把项目管理理念贯彻到疾控机构的管理过程中,这种做法是最切实可行的[3]。

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行项目管理的作用

2.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非常繁杂的,其中包含诸多内容,诸如传染性疾病防治和卫生服务等,其与当前疾控机构现有的人力、物力之间的产生矛盾非常突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做好变通,只有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社区社会卫生需求和主客观条件来确立优先项目的选择,更要从一系列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中作出最优选择,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项目上,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工作中的无计划性,也克服了资源的投入不合理导致出现浪费的现象,可是这恰恰是项目管理模式的最成功的所在。

2.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般涉及到很多部门、很多学科,因专业的不同、工种以及有关人员分别进行合作、一道来完成。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控制和规范化的管理,就不可能圆满地完成制定的工作流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差错,造成资源损失严重。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管理就是让这些单位、个人、形成一个完整的机体,让每一个成员都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以及神圣的职责,要想实现预期目标,一定要通过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2.3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管理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评价尺度评价工作效果、检查工作的标尺,一定凭借实施项目管理的方法才能实现。它能够增强各级行政和专业人员的工作自觉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对他们业务技术水平有所提升,这就是实施人性化管理带来的效益。同时,实施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管理,也可能更好地实施检验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的流程进度、数量、质量、效益。同时也可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等等。

2.4项目管理模式是为了适应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形势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大踏步地进行,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又采用业务职称评聘分离的方式,以及实行激励机制等等有关政策的制定,疾控中心的人事也要进行重大的改革。实施这些制度及措施时,为消除由来已久的形成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以改变或者避免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利因素。

3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管理的原则与步骤

3.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管理的原则

3.1.1目标原则项目管理一定持之以恒的以合理的、正确的目标为导向,研制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总体目标(或称远期目标)和立竿见影的具体目标(或称近期目标),并全方位的根据即定的目标去有条不紊的展开工作。

3.1.2整体性原则根据有关精神制定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管理时一定要弄清楚本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的总体目标,在具体措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如一的为此目标服务。

3.1.3前瞻性原则在项目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必须顾及远程的发展规划和有关具体规程,如制定前瞻性目标要呈现出先进性,如果目标制定得过松,就不能反映出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管理的富有的激励作用。

3.1.4灵活性原则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好预测,估计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要游刃有余并先前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保障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管理的有条不紊的施行。

3.1.5从实际出发原则实施一阶段后一定要做出综合全面总结,将项目管理践行中取得的经验,得到的教训,进行全方位的回顾,施行周密系统的调研,恰当地提出合理的项目标准,采取分类指导,制定真正切合本区域具体状况、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实施过程中见效快的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管理。

3.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管理的步骤

3.2.1项目管理步骤主要是设定目标一制定计划一采取行动一检讨结果四个过程。那么在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可以分四个步骤:①高层设定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目标,规定项目的具体质量,指出控制项目具体进度,估算控制项目具体成本,做出解决项目执行时产生的矛盾与有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②高层制定项目计划,战略计划,要做出规定能够采取哪些方式来圆满完成所研制的项目,并研制出最佳对策,对具体方案严格施行可行性和可能性调研,并做深入细致的分析;③执行项目的阶层要按照方案开展工作,取得更大的效益;④定准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的具体实施的范围,检查验收结果的质量,将项目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演变成项目管理的优质预案。

3.2.2疾控机构的项目管理在组织机构上大致能分为三个阶层。决策层:组织的领导高层,由中心主任或副主任构成;管理层:由学科带头人构成(质量管理与项目负责人);执行层:由具有专业水平各类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及普通员工组成。

3.2.3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还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疾控机构的核心内容、基本价值、求索精神;机构的近程、中程、远程目标定位与发展状况;机构管理措施与市场的诸多方面的探讨,单位发展相适宜的组织结构调整措施;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管理考核和配备制度等。通过在以上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更有效地实施和把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项目管理,从而顺利实现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目标,全方位提升疾控机构服务广大患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甘华鸣,陈亚丽,黄炜,等.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疾控岗位设置管理绩效考核

2010年底,n市疾控机构根据人事、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开始逐步推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工作。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情况

1.岗位设置情况。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单位现状,n市疾控机构共设置了管理、专技、工勤三大类岗位,其中主体岗位是专业技术岗位,约占岗位总量的80%,专业技术主系列是卫技系列。管理岗位分为单位领导、内设机构领导和其他管理人员三个层次五个级别;专业技术岗位按照上级核准的比例,共设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个层次十三个级别;工勤岗位设了三个级别。

2.实施过程。一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全体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单位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党政班子、主要职能科室成员及工会领导组成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组,并成立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办公室。二是调研摸底、制定方案。在制定岗位设置方案之前,认真研究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单位人员队伍现状,进行调研摸底,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并结合中心工作职责、目标任务、人员结构和事业发展需要等因素,拟定岗位总量、等级及不同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编制岗位设置方案。三是严格程序、稳步推进。根据上级核准的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各等级岗位限额,按照各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编制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领导小组讨论通过,报上级核准后,再按规定程序稳步推进岗位聘用工作。四是谨慎实施、严格聘用。岗位聘用中本着公开透明、谨慎操作的原则,将有关文件及方案公示于oa网,并公布岗位聘用的基本任职条件,让全体职工进行岗位申请,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组对申请人员资质进行审核后,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根据申请人员的基本情况、各岗位核准数量和任职条件,讨论决定拟聘用人员名单,经公示,报上级核准后,进行岗位聘用,兑现相应等级工资。

3.存在问题。一是岗位总量不足。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定,单位在设置岗位总量时是按上级核定的编制数,而非按需设岗,n市疾控机构长期以来人员编制不足,因此岗位总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二是身份与岗位匹配问题。首次开展岗位聘用工作,是根据现有人员队伍现状,进行岗位设置与聘用,这必然与严格意义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有一定差距,会出现一些岗位需求与实际人员身份不完全匹配的问题。三是专技岗位内部机构比例不能满足实际需要。n市疾控机构是一个高学历、高职称、年龄结构轻的业务技术机构,尤其近年来新进人员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员,职称晋升周期短、通过率高,而机构的退休、调出人员相对又少,因此,专技岗位内部结构比例不足的问题日趋严重。

二、岗位设置管理中人员绩效考核实践

1.指导思想。坚持以“尊重规律、注重实绩,激励先进、促进发展,客观公正、简便易行”为原则,以服务和促进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着力构建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相匹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

2.考核指标与要求。根据队伍现状,n市疾控机构提出了11条考核要求,涵盖年度考核、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学术报告、科研论文、实习带教、科研课题等内容。要求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至少达到2条考核指标,中级职称至少达到3条,副高级职称至少达到4条,正高级至少达到5条。考虑到单位的专技主体系列是卫技系列,对非卫技系列管理要求相应减少1项。

3.奖惩机制。根据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对于达到考核要求,尤其在科研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员,根据科研奖励办法,给予额外奖励。对于未达到考核要求的人员,取消当年度评优资格,并扣除部分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同时,下一步考虑,对于累计几个年度未达到人员绩效考核要求的对象,给予低聘或解聘处理,努力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环境,真正解决优秀人才的职称晋升聘用等相关问题。

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荷兰;医疗保险体系;启示

1荷兰的医疗保险体系

荷兰的医疗保险体系在2006年发生了深刻变革。但是,无论改革前后都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支付大额医疗费和长期护理费用的第一部分;支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第二部分以及支付剩余费用的第三部分。

1.1第一部分:特殊医疗费用计划特殊医疗费用计划依照1967年制定的特殊医疗费用法案建立,主要为长期护理和高费用治疗带来的特殊费用提供资金。计划强制所有符合标准的个人缴费参加,不受收入和年龄限制。所有居住在荷兰的居民和所有被荷兰公司雇佣的外籍员工以及向荷兰缴纳收入税的人都被纳入(少数例外)。特殊医疗费用法案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缴费、政府基金资助和定额付费。国家保险筹资法规定个人无论是否获得薪水、工资或是领取社会保障给付都有义务缴费。特殊医疗费用法案缴费以应税收入为基数,与个人所得税一同征收,进入特殊医疗基金。2004年的缴费费率为10.25%,2006年增加到12.55%[1,2]。政府向特殊医疗费用基金提供结构性拨款,基金由健康基金理事会管理使用。2003年起该计划提供七种不同的功能服务的待遇给付,包括:家庭帮助(如整理、清洗、照顾家庭植物、准备饭菜)、个人护理(如帮助洗浴、穿衣、皮肤护理、如厕)、护士服务(如伤口处理、注射、就医咨询)、支持指导(照看家庭)、行为指导(如对顾客进行指导帮助其改变原本有问题的生活方式)、治疗(如慢性疾病和康复)和住宿。此外,参保者符合特定条件可以申请政府补助金计划,提供包括:弱智儿童宿舍、弱智者精神护理、人工流产服务、产前和围产期测试、血型测定和淋病检查、监督独立住房、对有听力损害的家庭的咨询服务、国家流感预防计划的服务。部分与卫生医疗系统直接相关的服务,除了长期护理以外,在2006年改革后几年内被要求逐渐转为第二层次负担。2006年后,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社区护理主要由社区援助计划实现;特别费用计划主要负责老年人和失能者的长期护理待遇的给付。

1.2第二层次:基本医疗保险荷兰的第二层次医疗保险,在2006年进行改革,从一个公立、私营并存的二元体系变为一个完全有私营部门提供国家强制保险的体系。

1.2.12006年前的第二层次2006年前第二层次是一个强制保险计划和自愿保险计划并存的二元结构,该部分主要由强制的疾病基金法案、自愿私人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健康保险计划三部分组成,主要覆盖正常的和必要的医疗服务需求。强制的疾病基金(ZFw),主要覆盖年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群体(2004年标准为32600荷兰盾)以及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给付(如领取养老金低于一定数额)的群体。符合标准的群体自动被覆盖,必须缴费。疾病基金计划(ZFw)由以下几个来源筹集:缴费;政府补贴和老年人特殊转移支付。

个人缴费由收入相关缴费和定额缴费两部分组成。收入相关缴费按照个人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2004年,收入相关缴费的费率为应税收入的8%,其中个人负担6.75%,雇员负担1.25%。对于领取退休金的人缴费按照年金收入的8%缴纳。对于非来源于雇佣关系的收入按照6%的比例缴纳。定额缴费部分缴费额由政府确立,并且依据抚养人的多少和保险基金的不同而不同,2003年,年缴费额按照抚养人数目不同从239~390荷兰盾。定额缴费部分每月缴纳1次,筹集大约10%的医疗基金法案总费用。

1986年政府开始对ZFw计划提供补贴。随着健康保险进入法(wtZ)和老年疾病基金联合筹资法案(mooZ)的实行,政府开始对疾病基金进行补贴,补贴按年度拨付,2002年大约24%的疾病基金支出由政府补贴组成。

1986年老年人特殊计划崩溃后,所有被老年人特殊计划覆盖的老年人和自愿计划中享受减免费率的老年人都被转移进入到疾病基金计划(ZFw),大量的高风险群体进入使得疾病基金遭遇财务危机。为平衡危机,一项老年人专项转移支付计划出台,老年疾病基金联合筹资法案强制私人保险部门向疾病基金缴费以平衡风险,2004年对20岁以下的参保人每月附加费征收数为5荷兰盾,20~64岁参保人为10荷兰盾,65岁以上为8荷兰盾。

疾病基金计划提供的医疗待遇包括:医疗及手术治疗(包括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的提供的针对成年人和儿童的服务以及语言障碍矫正)、产科护理(包括助产士、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提供的服务)、牙科保健(包括儿童牙科护理和成人的预防性牙科保健)、药品(包括药品、特殊的饮食和包扎)、住院所需的服务(包括住院所需的患者需要的医学的、外科的和产科的日夜的护理和专科服务)、辅助手段和器材(包括医学器械,如假肢;个人工作保护器械)、运输(如患者去医院的救护车费用,出租车和私家车如果医生允许也被覆盖,对于到医院和诊所就诊的患者提供到达的公交费用)、产妇护理(包括产后护理和育婴指导)、听力学中心提供的护理(包括听力测试、咨询和使用助听器)、基因测试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遗传缺陷测试,遗传咨询和心理指导)、血液透析、对慢性易复发呼吸疾病的服务、康复、预防脑血栓的服务。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申请医疗保险基金局帮助计划。

自愿的私人健康保险计划。私人健康保险提供的医疗保险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保险进入法案(wtZ)规定的标准保险产品;另一种是其他形式保险产品。所有的保险公司被要求向符合规定者提供标准的医疗保险。享受标准保险产品的群体包括:①荷兰居民,无论任何原因离开疾病基金计划或任一公务员计划。②荷兰居民,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且具有一个高于平均水平之上的疾病风险。③在居住在荷兰前拥有某种医疗保险的人。但请注意标准计划只保障个人,而不对他的配偶和子女提供保障。私营医疗保险的保费中含有两种强制附加费,一种是老年疾病基金联合筹资法案规定额附加费,主要用于平衡私人保险和疾病基金中的老年人不同带来的财务危机。另一种是健康保险进入法案规定的附加费。标准计划的保险费的征收因身份不同而不同,附加费的征收按照年龄的不同而不同。2004年,标准政策的保险费为152荷兰盾每月,学生为36.7荷兰盾每月;老年疾病基金联合筹资法案规定额附加费对20岁以下的参保人每月附加费征收数为5荷兰盾,20~64岁参保人为10荷兰盾,65岁以上为8荷兰盾;健康保险进入法案规定的附加费,为20岁以下的参保人每人每月16.4荷兰盾,20~64岁每人每月32.8荷兰盾。

2004年,大约63%的荷兰人被疾病基金(ZFw)覆盖,5%的人口被各种类型的公务员计划覆盖,超过30%的人口被私营保险覆盖,其中17%(4%的总人口)是依照健康保险进入法案规定的标准计划参保。

1.2.22006年改革后的第二层次:统一的基本健康保险计划。2006年1月,健康保险法案(ZVw)通过,一个全新的基本健康保险计划取代原本的私营、公立混合健康保险计划。包括公务员和警察群体在内原本混合系统中的保险人被重组到新系统内。该计划强制所有荷兰居民参保,否则将面临保费130%的罚款。个人拥有选择和更换保险基金的权利,允许选择任意一家重组后的保险基金参保,每隔一段时间给予更换医疗保险基金的群里,并允许购买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保险基金必须接受任何人的申请、不能因为其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不同而实行风险选。并由市政府对低收入群体实行税收抵免政策以保证人人参保。保险基金间相互竞争,为保证竞争市场不最终走向垄断,荷兰建立了一套机制平衡各个基金风险。荷兰要求承包人将其收集的保费直接交给医疗保险基金(CVZ),同样收入相关缴费也放入CVZ中。CVZ按照各个基金的年龄、性别、地区、劳动者和失能者比重重新分配医疗费用[3]。最新引入药品成本群组(pCGS)用于核定慢性病药品需求和依靠30种大病确定的诊断成本群组(DCGs)两种计算方法。该系统希望能够促进个人和承包人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公平参与。

荷兰新的基本医疗保险系统缴费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收入相关缴费,一部分是定额缴费,另一部分是政府补助。保险基金中50%资金来定额保费,50%来自中央基金渠道提供的收入相关的保险费。(VwS2006)

收入相关缴费由税务系统征收,直接进入国家风险平准基金(ReF)。该部分缴费按照应税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由雇主代表雇员缴纳,自雇者和无工作者自己缴纳。2008年,雇主缴纳每个雇员应税收入的7.2%(最多可以扣除31231荷兰盾);自雇者和年金领取者按照5.1%缴纳。(paulthewissen,2008)这一部分资金由风险平准基金按照各保险人的风险程度重新分配,采用门诊药品费用群体方法和住院患者诊断费用群体两种方法测算风险程度。

定额缴费,是参保人直接向其保险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请补贴,18岁以下免缴保险费用[4]。这部分费用由各个保险人根据各自被保险人的平均风险状况确定,选择该保险人的参保者保费相同。税收抵免法允许承包人低于或高于政府指导线25荷兰盾制定保费,2007年是1050荷兰盾。为保证低收入者由能力负担保费,政府以税后减免的方式提供卫生保健津贴,个人收入低于26071荷兰盾的人可以最多获得432的税收津贴,夫妻双方合计收入低于41880荷兰盾的可以最多获得864荷兰盾的税收减免。消费者允许组成一个群体参保,法律允许保险人向团体保险人提供最高10%保费的折扣。2008,59%保险合同为团体参保(paulthewissen,2008)。这一部分资金,允许保险人依据各自的风险水平进行设定,允许提供折扣进行竞争,但是自我设定的范围受到国家的限制。

该保险计划保险待遇以基本健康保险福利包所覆盖项目决定:基本健康保险福利包是保险基金必须提供的最低健康保险计划,保险基金必须以合理的费用提供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基本医疗保健由政府定义,现包括:医疗处理,全科医生诊费,医院护理,法定专科护理,住院费用;18岁以下牙科费用;18岁以上牙科诊断和假牙;救护服务;产后护理和助产服务;特定药物;康复护理,包括物理、职业和饮食建议。见图1。

1.3自愿医疗保险改革前,荷兰自愿保险计划是最不紧要的部门。2003年,只有3%的医疗费用由自愿医疗保险计划支付。在荷兰,自愿医疗保险多由疾病基金提供,90%的疾病基金拥有自己的自愿医疗保险计划。2006年改革前主要是牙科保险和替代保险,用来提供诸如眼镜、高水平的医院治疗、替代药品和国外医疗待遇等(VwS,2006)。

2006年改革后,自愿医疗保险计划得到快速发展。所有新计划中的医疗保险提供商都可以向参加第二层次保险的个人提供补充医疗保险产品,由参加保险个人自愿选择。2006年,92%的参保者拥有补充医疗保险。

2评价

2.1效率:改革后的荷兰医疗保障系统与改革前相比是一种帕累托改进。2006年改革前,荷兰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存在高度的政府管制导致的低效率和僵化,以及长时间的等待期和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pimvandewerd,2008)。2006年改革后,通过在社会保险市场有效利用市场竞争,提高了医疗保险基金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并且通过对低收入者提供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的方式保证全面覆盖(ClaireDaleyandJamesGubb,Civitas,2008)。首先,这种全民覆盖与国家卫生服务系统不同,政府只承担立法者和兼顾者的责任,并不承担医疗保险的提供和医疗服务的提供。(Centraalplanbureau,2006)认为新的计划提高了被保险人的保险购买力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政府的支出负担。CpV认为,80%的家庭消费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政府所需支出的费用几乎没有变化,在改革之前,政府需要向中央基金支付36亿欧元每年,改革后,政府仍需支付同样的资金用于支付对低收入者和有孩子的参保人的补贴(CpB,2005).其次,医疗费用增长得到控制,保费增长低于预期值。2006年国家估计名义费率将高达1100欧元,实际价格为1038欧元。2007,2008两年,医疗费用的增长率也低于预期,为1.5%每年,低于预期的5%每年。此外,从消费者满意度看,2006、2007和2008三年中荷兰在欧盟消费者健康指数排名(eHCi)由第二名上升到第一名。在全部六类指标中,荷兰所有指标均在平均数之上,并在逐年上升。所以,从改革的结果看,荷兰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在没有损害其他人效用的同时,改善了大部分参保者的效用,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2.2公平改革后的荷兰医疗保障体系增进了公平。Fabricant,Kamara,mills(1999)认为在一个公平的筹资系统中,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而不是疾病程度向系统缴费来应对疾病风险应,如果这个系统中的个人或家庭由于购买医疗服务而变得贫穷或由于医疗服务价格昂贵而无法消费的话,这个筹资系统是不公平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认为公平的筹资体系,就是通过各种融资手段,保证所有个体都能得到有效的公共和私人医疗服务,并能够在不同的群体和个体之间实现最小的差异。即公平的实质是平等进入和公平享有。公平进入,即按照个人的缴费能力付费,在社会保险制度下,最佳的原则是实行统一的工资费率制。虽然,荷兰在新制度中并没有使用统一的工资比率缴费,但是,相比于改革前,公立、私营并存的第二层次保险提供状况而言,保险缴费已趋于公平。此外,精巧设计的费用机制也有效的减少由于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选择原因而无法参保的群体,此外,为照顾低收入群体,政府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保证全民覆盖,人人享有。从医疗服务的公平享有上看,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荷兰的改革在很多指标上看存在巨大的改进,特别是它通过统一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向所有居民提供了统一的医疗福利包,改善了就医的公平性(wHo,2007)。总的来说,制度公平性得到改善。

3启示

3.1医疗保险市场引入竞争也许是解决医疗费用上涨困境的一种方式。从世界上,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是各国医疗保障系统面临的最大问题。各国通过各种方式来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如增加自付比例,对医疗服务供方进行管制,引入管理型服务等,而荷兰的改革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在医疗保险市场有效利用市场竞争实现医疗费用控制的范例。荷兰通过将原本公私医疗保险基金并存的第二层次医疗保险市场,改组为市场竞争的医疗保险基金市场来鼓励竞争,进而改进工作效率,激励保险基金对医疗服务市场进行监督,抑制医方诱导需求的产生。同时,为吸引更多的参保者,保险基金间也通过向参保者提供价格更低和服务更好的保单来相互竞争。政府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保证全民覆盖。同时,建立调剂基金,对医疗保险缴费在各个医疗基金之间进行科学的再分配,防止过度竞争。这种模式,不同于国家卫生服务系统国家需要承担大量的政府责任,而是一个政府既不是医疗保险的筹资者也不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而仅仅是一个监管者的少政府干涉模式。并且,这种竞争性的医疗保险与国家卫生服务方式相比最大的有点在于医疗服务市场效率高,没有国家卫生服务国家超时的等待时间。

对我国而言,虽然我国实行的是单一支付者的社会医疗保险提供方式,但是也可以通过在现行体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引入内部竞争机制来提高效率。

3.2荷兰的风险调整机制为我国解决统筹地区间收支不平衡提供有益借鉴。荷兰新的医疗保障系统中,继承并发展了旧系统中的风险调整机制--风险平准基金ReF。风险平准基金在1993年改革中被建立负责将基金在健康人群和患患者群之间进行重新分配,2002年,基金调剂方法改为门诊药品费用群体方法(pCGs)和住院患者诊断费用群体(DCGS)两种,使其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家同时在风险平准基金中使用pCGs和DCGS计算方法的国家。2006年改革前的旧系统主要用于私营部门向公立保险部门转移资金,以平衡风险;改革后新系统是在不同基金间转移资金,来实现全民覆盖。

我国虽不实行竞争性医疗保险市场,但属地化管理和较低的统筹层次,使得不同统筹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和疾病谱系的不同,各地区收支状况不同,部分地区支付医疗费用的同时,其他地区又存在大量节余。现今解决这个问题的主流思路是提高统筹层次。诚然,提高统筹层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但是提高统筹层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提高统筹层次的能力有限,甚至无力实现省级统筹;②提高统筹层次容易对各地产生过量消费医疗服务的激励等。而荷兰的这种实现对医疗保险缴费按照科学的公式和数据进行再分配的方式,可能是解决现行困难的一个重要方法。无独有偶,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大部分都建立了这样的实现调剂机制,如德国、法国、比利时、捷克等。并且,这种公式化科学设计的风险调剂机制可以通过在公式中引入新变量的方法解决现行诸多问题,如异地就医和农民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反应异地就医变化的变量和农民工因素的变量进行保险费用的重新分配即可。

3.3荷兰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世界卫生组织(2007)认为,荷兰医疗保障制度对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借鉴在于其统一的全民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民覆盖是指全体公民可以以一个能够接受和承担的几个获得医疗保障,并享有充足的医疗服务。(GuyCarrinandChrisJames,2005)。全民覆盖的实质在于风险分散池的放大,通过将所有的家庭和个人纳入风险分散池的方法,实现大数法则,增加每个家庭和个人应对疾病风险的能力。在荷兰,2006年改革打碎了国家强制医疗保险和私营医疗保险分割风险池的情况,组成了统一保险分散池,保险分散池通过风险调剂金模式在不同的私营基金间进行费用调剂。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荷兰通过私营医疗保险市场实现了这种全民覆盖,打破了美国经验为我们留下的私营医疗保险市场无法实现全民覆盖的观念。荷兰通过强制全民参保的方法解决了私营竞争医疗保险市场无力推行统一费率的难题。同时通过风险调整机制实现不同保险人之间医疗风险的平均化,有效防止保险人采用风险选择方式进行风险调整的弊端。同时,占保费收入中的50%的收入相关缴费由国家征收,并由风险平准基金按照各保险人的医疗风险水平进行分配;保险人只能对占保费收入45%的定额缴费进行控制,并规定只能向参保人提供不超过10%的保费折扣,防止了医疗保险基金间的保险费水平的恶性竞争。这样,荷兰私营保险机构在竞争中的竞争方向只能集中到保险服务的提供上,对签约的医疗服务机构机型严格的监督,防止不当行为和过量服务的提供,并选择服务效率高,质量好,等待时间短的医疗服务机构作为签约机构,提高参保人的满意度。这种模式,被德国借鉴,并在2007年的改革中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andrédenexter,HerbertHermans,milenaDosljakandReinhardBusse.HealthCareSystemsintransition[R](2004,netherlands)

[2]paulthewissen.Healthcarereforminthenetherlands.CounselorforHealth.welfareandSportRoyalnetherlandsembassywashington,DCSeptember.2008

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疾控中心行政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我国应对各种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时,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高效地应对能力[1]。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提高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升疾控中心的能力和形象。

一、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疾控中心能力和形象的作用

注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疾控中心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基石。推动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疾控中心的能力和形象。然而疾控中心的文化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建设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促进疾控中心的建设者们必须要从各个方面及相关的文化沉淀,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推动力,激发疾控中心文化建设的发展能力。

(一)推动疾控中心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推动疾控中心文化建设,并为其文化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文化底蕴。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都不一样,因此大家对文化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如西方企业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合作意识,即所有人要以企业的利益为发展目标,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则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我国除了要注重合作意识之外,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疾控中心应该注重工作人员的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将这些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疾控中心文化的建设。

(二)创新疾控中心文化思路

我国为了促进疾控中心的发展,在卫生部的引领下,努力开展各种积极有益的活动,并将活动效果作为相关工作衡量的标准。这些积极有益的活动,能够有效提升疾控中心文化建设的内涵。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活动之中,能够丰富活动的形式和意义,为疾控中心文化建设提供创新的建设思路。通过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活动之中,能够有效提升职工的思想认识,促使职工更加认真努力的工作,并增强风险精神,从而能够避免职工内部出现矛盾。

(三)疾控中心文化思想保证

疾控中心应该依从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方针,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融入进来。疾控中心还应该注重国家、职工及企业的关系,促进三者能够携手前进,在发展中共进退,从而保证疾控中心文化建设的方向。为了促进疾控中心建设具有民族性、大众性的文化,应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另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还能建设具有健康价值的疾控中心文化。

二、建立有力的制度

(一)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疾控中心应该建立明确的领导责任制度,管理制度中心思想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2]。领导要注重将思想政治工作安排到日常工作和重要会议中,并进行部署和落实。疾控中心还要建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小组,思想政治工作小组不仅要起到带头表率作用,还要促使整个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得到保证。

(二)建设有效的工作制度

疾控中心应该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有效地工作制度,并且要注重推广和实施。相关的规章制度有《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3]。工作制度实施之后,可以有力形成由党支部和党政工共同管理的工作局面。

三、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疾控中心的和谐构建

(一)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要提高疾控中心的能力和形象,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因此疾控中心要注重和加强指向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4]。如我国曾经推行的“八荣八耻”,其中明确表明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美德,它有利于促进我国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得到提升。疾控中心可以以“八荣八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着重进行推广和教育。另外,疾控中心还应该注重对领导讲话的推广,如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建设的讲话,并针对领导讲话开展相应的座谈会,以促进工作人员深入了解领导讲话的思想[5]。疾控中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和态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打造出文明和谐的工作环境。

(二)注重职工民主意识管理工作

疾控中心应该注重基层职工的权利,他们都可以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想要构建文明和谐的工作环境,必须要让所有基层工作人员都感受到自己可以在一些决策和方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基层工作人员产生自己是疾控中心一部分的思想。因此疾控中心应该注重基层工作人员民主意识的管理和引导,让基层工作人员切切实实感受到疾控中心对他们的依赖性。如疾控中心可以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保障基层工作人员的权利能够得到有力的落实。另外,疾控中心领导在对疾控中心做出改革策略,特别是与基层工作人员相关的策略时,领导应该将相关方案提交到职工代表大会上,基层工作人员经过讨论之后,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要引起领导的重视。其中,对于基层工作人员的问题和建议,领导一定要做出明确的答复。同时,为了维护基层工作人员权益,领导最好做到行政事务公开透明,以接受大家的监督。

(三)注重疾控中心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疾控中心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团队精神。疾控中心的主要工作是疾病的控制和预防,通过促进文化建设,可以有利于培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精神面貌和职业道德,从而提升疾控中心的整体面貌。文化建设主要是引导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因此疾控中心要注重疾控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为了促进提高文化建设作用,疾控中心要注重疾控文化活动的开展,保证疾控文化活动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和教育性,从而使工作人员可以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接收到思想政治文化的熏陶。另外,文化活动不仅要结合思想政治文化,还应该结合疾控文化,使工作人员的思想和工作素养同步提升。

四、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疾控中心要促进工作人员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如疾控中心可以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相关的座谈会和科研课题。为了促进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能够得到提升,疾控可以系统组织所有职工进行相关疾控专业的培训。

为了使工作人员有健康向上的心态进行工作,疾控中心应该注重组织各项文化活动,以丰富工作人员的生活。如疾控中心可以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徒步旅游、踏青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爬山、拔河等比赛,从而使工作人员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利用这些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在工作期间能够互帮互助,创造更加融洽的氛围。

五、建立优良的工作环境

人们只有在整洁干净的环境中,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疾控中心需要注意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保持。一般疾控中心的人流量较大,因此维护环境较为困难。疾控中心应该从细节入手,如提高疾控中心的绿化范围,使走廊、办公室等地方都摆放绿色植物,从而创造清新的工作环境。另外,为了使工作环境保持洁净,疾控中心应该采用责任制度,明确不同科室的卫生责任范围,然后进行评比,从而提高疾控中心的整体工作环境。

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疾控中心行政管理的关系

疾控中心的规章制度是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的准则,因此疾控中心应该将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在一起,以促进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提到提升。如疾控中心的采购规章制度中,可以融合廉洁自律等要求,从而促进采购人员产生洁身自爱的思想觉悟。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规章制度中,能够使工作人员更加明确思想目标,从而使疾控中心的发展更加健康。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行政管理中,首先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对行政管理做出指导,从而促进行政管理水平的进步。疾控中心在采用竞争机制时,要注重以德为先,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还有利于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促使疾控中心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七、注重疾控中心业务能力

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给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应的科技设备越来越齐全,因此疾控中心应该注重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防控各种传染病是疾控中心最常展开的工作,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各有不同,因此需要疾控中心具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和应对能力,能够快速了解传染病的传播方式,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如今疾控中心的各项设施越来越齐全,如原子吸收仪、全行动升华分析仪等,此外疾控中心采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管理和数据处理,能够提高疾控中心的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疾控中心要想提高能力和形象,必须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可以影响到疾控中心的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疾控中心应该通过加强推广和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创建和谐工作环境等方式提高能力和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娟.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疾控中心能力和形象[J].才智,2012(19):211.

[2]郭霞.浅析疾控中心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技术开发,2015(6):136-137.

[3]魏涛.论如何服务为先加强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5(8):272-273.

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8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

一、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疾控中心在档案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

1、档案存在失真问题

我国有些疾控中心的档案资料存在信息失真、缺失问题,这些都严重降低了档案的真实度和可信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

1)、因为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工作人员在资料的收集、转递、整理、利用等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档案资料的变形、缺损、遗失等,从而造成档案资料信息的失真失实。

2)、因为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上的良莠不齐,导致其对档案资料的甄别能力不同,没有及时的发现一些假履历、假职称等虚假档案,从而使得这些不实档案进入到疾控中心的档案库中,造成信息的失真。

3)、因为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档案在其形成、整理和补充过程当中,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不少人钻了“空子”,导致档案资料的不实。

2、档案管理的模式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部分疾控中心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仍旧沿用的是以前的传统管理方法和模式,在档案的分类、整理和格局布置上比较僵化,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高速变化发展的医疗环境和社会形势。同时,在档案的资料内容上也多以静态资料为主,缺乏现代化、信息化的影像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疾控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部分地区存在“弃档”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得人才在当前社会行业发展中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有些疾控中心为了吸引更多的高学历、高层次、高技能的医疗人才,许诺为他们重新建立档案,从而导致“弃档”现象的发生。同时,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改革,有些疾控中心在变更档案管理系统模式时,对一些不常用到的陈旧档案丢弃、销毁,从而导致档案资料的缺失。

4、档案的更新速度和利用效率低

疾控中心由于不是一线的医疗单位,因此在档案尤其是一些新增疾病档案的更新方面跟不上实际的疾病发展情况,从而导致其不能在第一时间控制病情的发展。同时,疾控中心对相关档案的整理、利用效率偏低,有些档案甚至很少被人问津,从而导致疾控中心在出现相似病症时不能快速的做出恰当、有效的反映。

二、加强县级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的策略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提高疾控中心全体职工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疾控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为此,疾控主管部门要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日常检查、年底考核中。各疾控中心要切实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至少要确定一名中心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要经常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档案法》,深入进行档案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使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都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坚决杜绝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用主义做法,扎扎实实地抓好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确立现代化管理意识,特别是档案管理知识化、网络化、社会化,把知识和创新作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同时,要建立起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照《档案法》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要求和管理办法,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按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设立专职(或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2、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在现阶段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现代化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精通现代网络技术。但从目前情况看,一般从事传统纸质的档案工作者专业领域水准较高,档案网络技术欠缺,现代电子技术水平偏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关人员更新知识结构,转换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适应时展的要求。

1)、改变档案工作者的管理理念。

档案工作者面对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必须自觉地从传统的实体管理向实体与虚拟信息化管理双向发展。档案工作者不仅像以往那样仅仅提供实体性的档案服务和维护档案的物质安全,更要意识到首要职责是以最高的效率给档案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应把加工和完善馆藏档案,加速档案数字化建设,以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为工作的主动力。把档案的利用率作为衡量自身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档案工作者应开放工作思路,与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合作来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开发和利用。

2)、优化档案工作者的整体人员结构和个体知识结构。

引进部分高科技人员,优化结构,通过他们的计算机前沿知识实现对档案的初步数字化和网络化过程。同时加强对现有档案工作者电子化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个体素质,确保达到开发利用率预期。

加强网络化开发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两条途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开发需要专业人才,工作者也应提高素质,不然开发之后利用率也将大打折扣,成为空话。

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9

关键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医疗资源;DRG

1引言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在医改中发挥医保引擎作用的重要途径。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引导医疗资源配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以及促进现代医院管理。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转诊患者的内生动力,健全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保对医院的价值导向作用,改变医疗机构的行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医院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充分发挥整体运行功能,以取得最佳医疗率和医疗效果的管理活动过程[1]。医院管理是影响医疗体系运行的关键因素。从管理系统的视角看,医院管理是由若干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要素所构成的管理整体。这些要素包括人的管理、事(医疗)的管理、信息的管理、物和设备的管理、财的管理[2]。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以激励医院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同时提高诊疗行为的规范性,降低风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必然促使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本文总结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现状,探索建立基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2医保支付方式概述

国际上医保付费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1)数量付费(FFS)阶段(始于德国,1883—1980年)。该阶段以医院为核心,主要依据人头、人次、项目、床日等收费,项目由政府部门定价,医院关注服务数量,忽略医生诊疗风险和差异,推动了医院粗放经营模式,即以扩大规模为手段促进医院发展。这一阶段院方关注如何提高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率等数据指标,整体上对入院指征把握不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浪费。这种支付方式在我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由此产生优势医疗资源聚集,超大规模医院陆续建成,典型的例子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编制床位8475张,有三个院区,12个院中院。2)质量付费(DRG)阶段(始于美国,1980—2010年)。该阶段以医生为核心,实行按病种、疾病分组收费,关注医生工作的风险和贡献,同时推动医院朝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促进临床创新、服务质量提高。按疾病诊断付费的目的是减少过度利用服务,最终达到费用控制的目标。但是医院运营中可能会诱发医生道德风险,即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床位周转率,将术前检查环节置于门诊环节,导致门诊费用上涨,医疗服务的总费用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医院尽可能压缩住院病人在院时间,部分需要短期护理的病人可能会面临转院继续接受后续治疗及护理的问题;部分医院被迫取消成本高、社会又确实需要的临床服务项目;对医院透明度及提供适宜性医疗服务提出挑战;增加了医院的管理成本,审查工作难度加大。3)价值付费(VBp)阶段(始于美国,2010年以后)。该阶段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价、定价和发展阶段,医疗定价的权威不是政府和医院,而是患者体验和疗效评估,推动医院管理朝人本方向发展,关注患者体验,避免过度医疗。质量付费回归医疗本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正处于按数量付费到按质量付费过渡的阶段,由于区域卫生发展水平及病案管理水平不平衡,并行付费制主要有三种:病种付费;按人头、床日等多种数量付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同期,国家卫计委在深圳市、三明市和克拉玛依市开展C-DRG收费方式试点,三明市已率先实行C-DRG付费。国家医保局成立以后,确定了30个城市作为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并公布了《国家医疗保障DRG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和《国家医疗保障DRG(CHS-DRG)分组方案》,融合当前主流DRG版本的优点,形成全国统一的26个主要诊断分类(mDC)和376个核心DRG分组(aDRG),并要求各试点城市及所在省份2020年模拟运行,2021年启动实际付费。

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的影响

医保支付是基本医保管理和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是调节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各地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保障参保人员权益、控制医保基金不合理支出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支付方式改革必然影响医院管理和医院发展。我国2o世纪8o年代末开始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研究和探索,但是未与支付方式关联,主要是因为缺少四个方面支撑: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名称分组、编码的标准化、病案首页的规范化填写、医院信息系统化。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医院管理人才水平不断提升,医院逐步具备上述四个方面能力。基于此,可以探讨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影响,以这个点来分析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建立。医院需要思考部门设置及职责是否适应DRG支付方式改革。支付方式改革与医院经济运营密切相关,医院管理者重视医院运行指标体系数据,医院经济目标对医院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医院运营部门面临支付方式改革挑战,激发医院成本核算精细化、医疗行为规范化、收治患者合理化。工作办法方面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医院成本和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开展病种成本分析,获取病种人力、物力资源消耗,指导医院管理者能够确定哪些程序或服务应该被保留,哪些应该被放弃。医院还需要建立灵活而透明的管理机制以支持激励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在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医院需要质量与安全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监管,促进规范行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及对关键节点、重点科室、重点病种的监管,基于DRG数据是质量与安全精益管理及科学化决策的重要手段。支付方式改革得以实现与疾病诊断编码密不可分,病案管理关系DRG收付费方式的可靠性,病案管理要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病案利用价值。疾病和手术编码是病案数据质量的关键一环,要严把病案书写质量关,特别是病案首页信息填写质量,建立病案信息准确性及有效性审查机制。支付方式改革能否得以实现,信息化手段是基础保障,医院信息化水平是实行DRG收付费改革的重要因素。医院精细化管理需要医院信息工作做到精确化、模块化、数据化,以提高医院管理层具体应用的可操作性。

基层疾控中心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

食品安全面临的首要问题即食源性疾病,其发病率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水平的直接指标,是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的表现方式,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成为食品安全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共同的重要任务,必须运用流行病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在食品学科中进行具体应用的分支学科,在食品安全相关事件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华中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及评价。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涵盖大量的概念和公式,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授课经验要求较高,教学中需要丰富的案例和充分的讨论,仅依照教材开展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外教育研究与实践者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已经探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e-Learning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普遍关注,并在众多的课程中进行了大量研究。混合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整合各种教学模式和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和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在食源性流行病学课程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现实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多种形式的优质资源,采取混合教学模式对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进行探索实践,教学效果获得提升,为今后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和建设相关平台提供参考。

1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设计

流行病学教材及课程均是针对医学专业而建设的,目前缺乏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系统资料,学生对各种资源也缺乏甄选能力。为避免该现状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首先,教师广泛搜索和查看流行病学在线课程,确定一门流行病学mooC为主要在线课程资源,并为英语基础好、有深造意愿的学生推荐一门英文mooC,以便后续实施进阶性教学。网络课程及医学院校教材的内容并非完全契合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教学计划,教师在推荐mooC资源的同时还要制订学习指导计划,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熟悉、了解的章节内容,为学生精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供明确指引。其次,教师精心选择了现场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等教学视频、案例资料,自编部分教材,使学生能够得到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更为密切贴合的理论指导。最后,教师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将各章节学习要点及要求详细列出,并分别链接到相应的学习资源,如教材、mooC、自编教材、视频地址等渠道,编写学习手册(handout),明确每次课程的任务和重难点。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提供充足可靠的资料。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的实践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经验,在教学设计层面转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革新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1]。在进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阐述,确定各章教学和学习的重难点。在知识层面,注重由真实问题引发学习要求,结合学生自己收集到的食源性疾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重要概念及方法特点,为后续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基础。在能力方面,借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下来的食源性疾病调查研究实践,运用课程相关知识进行食源性疾病分布特点描述、病因分析与推断并提出防控建议,检验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将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职业担当、团结共进的协作能力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应用到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当中,使学生不仅在专业上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同时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也获得成长。在改革现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团队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目的,采用基于课堂环境的讨论辩论式学习和课下真实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设计。以雨课堂为主要载体,完成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单布置,网络学习资源和预习课件,课中试题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通过弹幕发送未理解的知识点,然后完成课后自测、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等任务;以多媒体课件和文献节选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增加动画演示环节和案例解析及问答互动设计,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混合式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和灵活切换[2],将线上学习资源的碎片化知识点通过课堂里的启发和讨论从逻辑上串联起来,侧重讲解“为什么”“如何做”等深层次内容,使学生融会贯通,再辅以课后的在线测验、问卷调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进一步熟悉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2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雨课堂以powerpoint这款教学中最常用的软件和师生均熟练使用的微信为基础。作为混合式教学的一种工具,雨课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联系且不增加教与学的负担。在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团队充分使用雨课堂的预习、随机点名课堂问答、随堂考试、弹幕、课后测验及研究成果评价等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优化过程考核。具体实施过程中,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当次课程的学习手册、预习课件、mooC链接及相关文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促进学生思考。课中,教师先借助3个左右的选择题及简答题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和重点内容,发现需要特别关注的个别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为后续进行针对性学习指导做好准备;结合课件与文献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流行病学方法学、设计原理与实施原则,通过案例讨论、文献评析等方式强化流行病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讲解课程的难点内容后,及时布置相关的拓展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注意力,提高对课堂的关注度;学生可使用弹幕功能提出需要进一步讲解的知识点或发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或组织讨论,以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情况,经由雨课堂自测题、案例分析汇报、文献汇报、研究方案设计等作业,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效果,不断复习巩固课程知识。在疾病的分布、病因及推断、预防策略与措施等章节,学生通过课前布置收集各自感兴趣的食源性疾病真实案例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在课上分享,可组织小组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并为实践应用打牢基础。在食源性流行病学暴发调查等章节,教师通过雨课堂在课前推送案例资料及学习任务,在课上讲解调查步骤等理论知识,播放案例视频,模拟调查现场,在课后指导学生依据各小组讨论确定的食源性疾病自主设计调查方案开展实地或网络调查研究,完成结果判断和汇报交流,学生身临其境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安排后续的教学任务。通过评阅课程布置的文献阅读报告、研究设计、调查报告等作业发现,学生在作业规范性、批判性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等各考核环节的成绩都较以往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雨课堂提交课程作业时,教师可在系统设置时间限制,使学生无法延迟完成,促进其按时完成复习、讨论、调查等任务;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业并按时提交之后,可以在线查看他人的作业情况,当教师完成作业批改之后,学生也可以在线了解到他人获得的成绩及教师点评的内容。这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较难实现的实时相互监督和自评互评环节使学生各项任务的完成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学内外的师生互动也以混合式模式进行呈现。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将遇到的疑难困惑提交至课程群,形成自主学习反馈,主讲教师要利用网络进行解答和针对性指导,有共性的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重点解析。课中,学生可以利用雨课堂随时在存疑的课件上进行标记并发送弹幕,教师得到提示后根据问题的种类或性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问题答案,对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深入探究能力进行锻炼。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3],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批判性思维与自我反思及评价的作用。面对面的师生交流更利于基于问题探究和案例研讨的学习方法革新[4]。课后完成作业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自发进行朋辈学习及相互评价,线下线上交流频繁,非常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进行高效传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多回归线上,学生在雨课堂讨论区提出问题或发起讨论,教师及课程助教和学生一起作为讨论组成员参与其中,并根据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或错漏及时进行释疑、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概括和深度理解。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学习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同学提出表扬,激励其继续努力并带动全体同学;对表现欠佳的同学进行点对点辅导,既要及时关注其学习效果,又要对其自尊心进行保护。通过探索实践发现,在课程中,师生互动力度增强,学生自主高效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反映课程主讲教师较为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重难点会进行详细讲解,通过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有利于过程性考核,教学方式新颖。

3结语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概念多,研究方法种类复杂,学时相对较少,缺乏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输出为主,虽然也运用了Flash、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作为辅助,但教学效果仍然欠佳,学生主动参与度低,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充分灵活利用和整合各种新颖的教与学范式,并尝试较深层次地融合各种教学策略,完成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提高了教学效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不同发展方向开展个性化指导,将课程高阶内容和最新科研成果到学习平台,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了高质量学习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高质量教学的要求。在线教学实践的引入要求教师先要提升自身能力,学习和熟练使用在线教学工具与课程平台,能够科学选择各种网络资源,合理组织高效的在线讨论,对教师的能力完善要求是持续的。教师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准则,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投入更多的精力设计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优点,确定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的学时分配,高效且统一质量地完成在线学习辅导,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建设课程网站,设置讨论课,开展优秀作业自评与互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提高在线教学环节的水平之后,教师仍需要持续提升自身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更高水平组织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利用翻转课堂、问题中心教学法等为保障线下教学质量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体学习和总体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最终实现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丹.疫情防控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3):87-91.

[2]徐长永.后疫情时代“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1):62-64.

[3]刘雄伟,刘畅,俸婷婷,等.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进《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21,48(01):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