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德育课题实施方案十篇德育课题实施方案十篇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3:25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德育课程;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29-01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系列案例由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溯本求源,案例教学法源自于古希腊。在19世纪中期,哈弗大学法学院得以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进,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学科得以广泛应有,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案例教学法在大学教学中应用广泛,但是在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并不常见。笔者通过以下论述阐明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德育课程作为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中坚力量,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提升对自身道德水平的认知程度,对中职受教者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思想观、政治观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激发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中职课程体系设计的重中之重,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激发受教者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以案例为基本媒介,通过案例的现象究其本质,探究案例中隐喻的道德观念与道德问题。教学案例可以引出学生对若干德育观念的思考与探究。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案例的存在不是某一单一德育教育问题的承载者,而是众多德育教育中的棘手问题的载体。在德育教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对案例发生的特征进行探究与分析,联系自身知识基础和生活环境,对案例中若干道德现象斟酌分析,引发对一系列道德问题的深思。受教者根据其自身特点与经历以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多维度的形成对案例中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每一个受教者对生活的实践与体会不尽相同,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迸发出不同的行为特点,甚至引发针对道德问题的激烈讨论,从未碰撞出思想层面的火花。极大程度的增强受教者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提升受教者对道德认知的程度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相比普通高中受教者而言,中职受教者有着其特殊性,即中职受教者毕业后面临的是社会、工作,而不再是继续教育。所以中职学生在接受中职德育课程中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认知程度以及建立的价值观体系,对其职业生涯建设、世界观、道德水平的形成的影响是直接的,甚至是“终极的”。基于这一根源,中职教育不仅需要对受教者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负责,对其道德水平建设,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亦要采取重要措施。中职德育教学课程中的“教学案例”源自于真实社会,具有独特性和真实性。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施教者选择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中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根据案例中体现出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德育论点,提升学生对道德认知的程度。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的研究

1、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遵循原则的研究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起着重要意义。但是,并不意味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若想在案例教学法施教的过程中体现其全部优势与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施教者引导与受教者讨论相结合的原则。案例教学法要求,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但是由于德育教育必然是由“不知”到“知之”过程的转变,所以如果缺少施教者的指导,最终结论的形成未必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师指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原则[1]。

第二,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的原则。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为确保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顺利应用,必须保证案例的真实性、热点性,所以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打破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使中职教育的德育课堂变得生动、丰富[2]。

2、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注意事项的研究

第一,注重学生参与性,课堂趣味性。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互动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广大中职德育教学的广大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课程设置上要更具备参与性,趣味性;案例的选取上要具备更高的典型性和热点性;施教过程中注意掌控讨论过程,既不能任由学生自由讨论又不能打消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总体而言,要求教师能够应用更加完美的教学艺术对待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道德应用。

第二,多维度的评价机制。针对中职德育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评价上首先教师必须注重评价的准确性,对广大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注重评价的鼓励性,对中职德育中的受教者对通过案例教学法对道德问题产生共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使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绽放光芒。

案例教学法能够在教学中营造“真实世界”,中职学生作为这一“真实世界”的“观察者”而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认知是具有实践意义的,从而能够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受教者对道德认知的程度。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广大中职德育教育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广泛应有案例教学法,使案例教学法真正做到为中职德育教育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华贵.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1,06(24):212-213.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篇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学者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哈佛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我国教育家郑金洲认为:“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综合以上解释,我们可以认为,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恰当的案例引入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代意义

(一)是打破传统教学弊端,促进教学效果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式在我国德育课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课堂学以致用的功能、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案例教学法与教授式教学法的最大区别就体现在教学载体上,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载体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法,把生动、鲜活、典型的正反案例展示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意义的真实、典型的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相当于引导学生把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实现了校园小课堂与生活大社会的有机结合。

(二)是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职校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位,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互动式、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开拓思维和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在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注重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质量

1.精心选择案例,增强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案例作为教学媒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因此,科学而合理地选择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要求:一是案例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二是案例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三是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四是案例要与学生专业相联系。

2.深入研读案例,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选择好案例后,自己要深入研读案例,力求尽可能多的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知识。教师首先要熟知案例发生的背景、观点,熟练掌握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原理。其次,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这是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达到理论知识点的升华

在德育课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深化对知识的领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同的观点相互补充,再由教师修正,共同总结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善于联系中职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给学生布置“行为作业”,让学生们依据相关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注重德育课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1.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合理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以鼓励表扬为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内容上讲,教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评价,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态度表现,这主要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来进行衡量。二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品质,这主要包括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是否有创新,能否将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等。三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力的发展,这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2.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建立学生自信心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施案例教学;思想品德课

借助案例教学,通过浅显易懂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带入课堂,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也利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大家一起运用所学的思想品德理论来探讨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来实施案例教学呢?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所以,教师的准备更重要,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注意挑选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件,不能随意挑选一些不太切合教学内容的案例,以显得牵强附会。由于案例来源很多,例如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见闻都可成为教学案例的来源,因此,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就必须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选择那些有助于说明所讲内容的带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点,教师切忌胡乱编造或把道听途说的消息作为案例拿到课堂上举例,否则会适得其反。

进行案例教学必须破除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学习和锻炼。要注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通过分组讨论,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这样做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协同合作能力。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只要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不仅对原有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往往还能举出一些很能说明该堂课涉及的思想品德理论的其他事例。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但也不是包办代替。教师的角色应当是:选择案例并介绍案例的背景材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而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有时还要同学生一起对案例教学进行必要的小结等。教师应放下自己的架子,走到学生当中,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讨论,开阔他们的视野,克服其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课堂教学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案例教学方式。它有利于改革传统概念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从而学会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最终促使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篇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

这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品德课,小学,报告,开发,研究,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德育校本课程;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11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南沙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项目”2014年度课题“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编号:2014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愿景和使命

德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目标、内容与结构、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变革。结合项目学校的实际,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项目学校是国家南沙新区的广州市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竞赛,创建了学校科技教育特色。

本研究在已有的科技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开展校本德育课程的实践,通过科技课堂渗透德育教育,以及拓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德育教育活动,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之路。

在德育校本课程改革实践中,关注提升德育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营造“崇德、博学、求实、创新”的高品质文化氛围,力求达成把学校建设成为“求知探究之园、科普学习之园、师生成长之园”的意愿,并引导全体学生在德育教学活动及科技特色教育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为南沙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增添新的内涵。

二、项目学校课程委员会的运行制度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创新。它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上的权与责,其最有意义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课程管理的重心下移,赋予学校部分课程决策权。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学校必须依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

项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课程委员会,由教导处成员和德育处成员组成。德育课程委员会内设德育课程管理小组、德育课程开发小组、德育课程实施小组,三个小组职责明确,既有具体分工负责,又有共同协作义务。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参加新课改的积极性,我们还吸收一批自愿报名的中青年教师加入德育课程委员会,壮大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核心骨干队伍。学校制定了《德育课程改革实施细则》,要求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德育课程改革与实施。

三、项目学校课程方案

制定项目学校德育课程方案坚持以下原则:一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二要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三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德育三级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一是教学时间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二是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四、努力改进教学内容

学校德育课程规划必然选择好课程,但“好课程”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课程的发展没有终点,总处在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换言之,课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就是更好”。当前,在实施德育新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这只不过是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发展中的出现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各种相关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正常的、难以避免的。因此,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得到解决,在研究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和发展中去解决,这是学校课程规划的一项工作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课程规划就成为必然选择――学校课程规划就是在学校层面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持续改善的重要举措。

德育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现行教材的灵活使用制定了教学内容改进方案,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①根据“德育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在德育课程中注入时代的主题,如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国际化公民意识教育等;②坚持“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渗透”,在科学课程中注入德育思想教育,如科学家的哲学观、科学实验的诚信、科学德育素养的培养等;③强化德育实践环节,保证学生每学期至少10个课时参加学校“义工活动”的体验式学习;④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与周边社区、养老院、医院、儿童中心合作建立德育培养中心;⑤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为主线,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德育模块化课程体系。

五、改进课程评价方案

项目学校在德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十分重视评价的功能与作用,课程评价是可以体现学校愿景和评价人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课程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关注“校本课程实践标准”的建立与使用,关注课程评价的功能与方式的多元化。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课程要素,根据课程评价的理论,项目学校制定了课程评价表,见表1。

在评价过程中,注意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导师)评价的方式,从“学生学习目标到达程度”、“教师对课程的不断完善程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关注过程评价,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多元评价”;关注教师的效能评价,通过评价提升师生的能力与发展水平。

六、课程实施的反思与提升

项目学校的区域德育教育定位,将农村学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特别是德育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发展和实践,是值得各地农村学校借鉴的发展经验,对城市学校的发展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是项目学校发展中,尤其是在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可推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模式。

诚然,在德育新课程校本化、个性化的有效性实施过程中,区域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开发与有效运用,使它成为项目学校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新的增长点?项目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区域资源开发,目前主要在“史地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理化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等几个方面。而且有较大的局限性,从南沙区科技现代化产业的大规模迅速发展的势头来看,为德育特色教育提供更大的空间、更多的领域、更为丰富的资源。因此,要进一步充实与提高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质量。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显示,课程改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形成高品质的课程文化,培养学生“成人”、“成事”、“成才”,对于项目学校来说,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一定特长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除了要进一步开发国家核心学科(语、数、英、政、科)的延伸学习“拓展类校本课程”,还要拓展德育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学业发展与身心成长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项目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是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更新了德育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改进了德育教与学的方法,落实了德育教育管理与发展性评价,促进了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形成了“自主探究、品质课堂”和“自主、灵动、思辨”的课内外学习氛围,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参考文献:

[1]冯春鸿.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2]王红美.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7).

[3]张文峰.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4]陈立贵.新时期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文教资料,2012,(1).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德育教育;课改;课程设置;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C71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6-0136-03

德育课课堂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的本质和方向。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在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对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育课改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

1993年、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进行过两轮重大改革。在此之前,中等职业学校没有自己完整的德育课课程体系,1993年第一轮课改,我校根据学制、招生对象、专业类别设置了九门德育课程,这次改革构建了既有别于普通高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程体系。

第二轮德育课改始于2001年,这一课程改革把“政治课”改称为“德育课”,职业指导列为必修内容,必修课程从原来的9门精简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将“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更名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拓展了课程内涵,突出德育育人的特点。设置“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充实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内容,注意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这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进入实施阶段。

这次课改德育课的“性质和定位”基本没变。德育课“主要任务”的核心内容没变,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设置,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构成,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4门课,选修课明确开设“心理健康”,同时要求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

对于必修课的教学安排和要求,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其他选修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况开设,报教育部审批后由地方组织实施。

德育课改新方案有以下三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时代感更强,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4门必修内容之中。

二是进一步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针对性更强,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教学目标由“认知、运用”二维目标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增加“情感态度观念”。

三是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实效性更强,单独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保留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设置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将“心理健康”纳入了德育课程体系。

二、中职校德育课程教学课程设置情况

及教学课时安排

2009年秋季之前,根据大多中职校实际情况德育课课程的开课情况是:一年级新生第一学期进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学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二年级学生第一学期进行《经济与政治》、《哲学基础知识》的教育;第二学期进行《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其中《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课程使用我校教师和其他兄弟学校合编的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校本教材,其他课程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学生在校学习的两年时间内,有些专业科在教学安排中保证四个学期每学期36课时的德育授课时间,有些专业科只安排了一年的授课时间。2009年秋季之后,大多中职校认真组织制定德育课改新方案实施规划,停止使用校本教材和旧教材,统一使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除库存的《职业生涯规划》外),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安排,确保德育课改新方案如期全面实施,确保教学目标任务实现。

关于选修课中的时事政策教育和其它内容的教育我们是贯穿在德育必修课课程教学中完成,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抗震救灾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国情教育及行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例如在《经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时事政策的学习和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抗震救灾精神、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在《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课程中进行奥林匹克精神、国情教育等内容的教育。在授课期间,如果发现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及时向专业科和心理咨询室老师反映,共同实施教育。

根据各专业科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程,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例如财贸科因为专业课上《政治经济学》,就把《政治与经济》课程改为《财经职业道德》。这种调整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学生德育必修课内容的要求,也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从学生成人、成才的要求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探讨和改进德育课教学方法,提高

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中职校的学生多为中考的失利者,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受传统观念影响,进入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人生没有目标和进取心。他们背负着来自家庭、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精神压力,部分学生法纪意识比较淡薄,遇事容易冲动,与人沟通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差等问题。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将更早步入社会,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影响更为直接,中职学生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劳动大军的素质。因此,探讨和改进德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估,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经过几年的探讨和经验积累,目前中职校德育课教师课堂教学授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以往的单纯老师的“知识”传授转向“小故事大道理”“案例分析点评”“情景设置表演”等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

2.从教师“灌输”转向双方“对话、讨论、互换角色”,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3.从知识接受转向心灵“感悟”生活“践行”,从学生“受爱”转向师生“创爱”的共识授课方式,把课堂教学和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德育课吸引力。同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观摩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带学生参加就业招聘会,同组教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集体研究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活动,取长补短,择优选择,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加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改变了以往教师授课条块分割,各司其职的教学情况。

德育课评价标准要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即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对学生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观念,提高能力,学以致用。为此对德育课成绩的评定,德育组老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进行评定:课堂纪律要求占一定比例,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严格自律,养成遵纪守时的良好习惯;加大课堂提问的分数评定,让学生对知识边学边消化,并积极发言,参与课堂活动,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引导和纠正。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尽量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动态,例如心理健康的测试、法律案例的收集、采访课任老师,给家长写信等等,让学生课后养成看书看报收集材料的习惯,学会走进老师和家长,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同时减轻书面知识的考核,侧重能力的培养,使德育内容从课堂授课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保证每位教师的授课材料和考核试卷做到资源共享,同一门课程制定统一的教学评估体系。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规定,从2009-2010学年开始,德育课程将进行相关的改革,重点是提高德育课质量。德育课程改革将注重加强与其他教育的纵向和横向衔接,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完成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我们全体德育工作者将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德育课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应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报告宣传的模式,积极采取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大德育的信息注入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树立“人人有责”全方位德育理念,把德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德育渗透到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通过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道德教育。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篇7

正视问题,对症下药,确保整改有实效

——昆山市石浦中学师德师风建设整改方案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已进入整改提高阶段。在前一阶段分析评议活动中,依据行风评议组的反聩和学校自查,我校总结了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艺术性,有轻微的变相体罚倾向;二是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和责任心不高,教学质量意识不强,无法满足社会对我校优质教育的需求;三是学校的德育成效不高,学生中违纪现象比较严重,表现为无故旷课、相互打架、敲诈。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积极采取措施,切实进行整改提高,以确保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一、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整改方案

(1)明确要求。学校将从义务教育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双重角度,在校教职工大会上严肃重申教育学生的规范性、艺术性。要求学校所有教职员工要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严禁随便把学生赶出课堂和校园。老师要多与学生真诚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严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不伤害学生自尊,要多讲究教育方法,多运用教育艺术,多点教育的耐心和爱心,从情理上帮助学生认识问题,提高觉悟;

(2)针对教育。对于在平时看到的和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发现的存在有不当教育方式方法的教师,有校长室亲自找他们一一面谈,帮他们认识教育方法的错误,和他们分析正确的教育策略,用针对性来保证有效性。

(3)方法指导。学校教科室定期组织一些教育大家如何教育问题学生的好的方法下发到各位教师手中让大家学习体会,用他山之石引导教师做好教育反思,提高教育艺术。

(4)机制制约。学校在教职工岗位考核方案中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且产生了一定影响的行为,明确视其为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要扣发师德奖1000元,并取消二内年度评优和职称评定资格。

二、针对第二个问题的整改方案

(1)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个性化和优质化。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学校要组织各教研组集体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各位老师形成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帮助;

(2)重视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认真开展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注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增强教学工作的有效性。要把教研组活动的落脚点放在公课、听课、评课活动上。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要开设至少1节校级研讨课,对于不能完成研讨课任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开设研讨课的老师,开课资料齐全学校每节课给予30元的奖励;1人开课同组教师无特殊情况必须要参加听课,对于听课情况学校教导处要制表登记并于每学期末作出统计并在校会上集中通报。听课后,各教研组必须要组织好评课活动。为确保评课及时进行,学校调整了原来每周三下午集中教研活动的规定,改为各组根据需要灵活机动制定活动时间,以确保评课的及时进行,各组评课活动,必须人人参与,由组长负责做好考勤记录和评课记录作为教研活动的原始材料存档。评课时请各教研组通知教导处派人参加。无故不参加评课活动,学期结束,按每人每次20元从政府下发奖金中扣除(这一条写进考核方案)。

(3)认真组织质量分析。要高度重视每一次考试,特别是初三年级的质量跟踪分析,善于从考试中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以扬长补短,确保教学质量稳定提升。

(4)积极组织外出教研活动。要经常性地组织中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各类高水平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开阔视野;要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评比,以检验、锻炼他们的信心和水平,通过学和比促进名师的加快形成。

(5)逐渐养成名师培养机制。要抓住机会对质量高、事业心强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包装宣传,尊重教师自己价值实现的需要。

(6)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学校要引导教师学会教学反思,把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用教育科研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育理念,为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7)及时修改学校考核方案。教学质量考核将加大对全市15名前优秀教师的奖励幅度,考虑到学校为接受新昆山人子女的专门学校,在加大对优秀教师奖励幅度的同时,我们又将降低扣款的要求,占全市排名20名以后才实施扣款,扣款幅度也将同步加大。参加市统考的小学科与大学科按同样方法进行考核。不参加市统考的小学科(初一、二体育,艺术,电脑,生物、艺术、历社)将由校长室组织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学生对老师上课的满意度作出不同的奖罚措施。这样把教学质量与教师收入进一步挂钩,以体现对优秀老师的尊重,并在人性化的基础上对工作马虎、质量较差的老师进行鞭策。

三,针对第三个问题的整改方案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抓德育,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2)构建多元化的德育渠道。要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要重视对课堂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再通过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校会、专题报告、家长会、黑板报、校园广播、观看教育影片、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荣辱观思想,使德育渠道多元化。

(3)重视养成教育。突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管和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让学生明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的道理。为此,德育处要继续做好班级九项评比工作,并力争突出评比活动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篇8

一、教材编写未能充分体现中职德育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职德育课教材进行过三次重大改革。第三轮课改后,现已形成比较完整和科学的教材体系,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尚未形成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二是现有教材修订不够及时,与社会生活衔接不够紧密;三是各地校本教材的开发不到位。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没有一套严谨、完整和科学的德育教材,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德育课没有真正与中职学生实际结合,没有做到与专业课有效结合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的现象,要克服这一现象,必须坚持德育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策略。中职生是按专业进行编班和实施教学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必须和学生的专业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德育课所具有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意义,学生才会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德育课的态度。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各专业的学生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然后结合德育课的内容进行具体教学。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平时多和专业技能课教师进行交流,掌握不同专业的不同信息。比如,通过参加学前教育的舞蹈课,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行为习惯良好,但缺乏吃苦精神和坚持的毅力,遇到困难容易放弃;通过观摩机械、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训课,感觉到这些专业在操作过程中,安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技能的精确性等等。教师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学情分析,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也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德育课的自觉性。

三、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设计和方法创新不足

1.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一节成功的德育课,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要做到独具匠心。我们要不断追问自己,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新”字。比如,案例教学法是德育课教学的常规教学方法,我常常思考:你是按照什么标准选取案例的,你选取的案例为什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教学资源或案例的选取标准就四个字:“小、近、亲、实”。“小”指的是从小处着眼;“近”就是和学生接“地气”;“亲”则是让学生感到这事就好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实”是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学生实际。我按照“小、近、亲、实”的标准精选课堂案例,创设教学情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教师要善于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技术手段及方式实施课题教学。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进入课堂教学,我们现在讨论和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使用及高效实用的问题。我们很难想象在教育新常态下德育课教师远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授课的情景。现在“微课”刚刚走进课堂,“慕课”又紧跟着向我们走来,德育课教学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应尝试利用手机,让微信走进课堂,为教学服务。

四、没有和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篇9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中职教育是基于对学生进行更贴近社会生产技能的教育。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更贴近社会的实践,那么对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来说,就能够完成更多的纲要教学。所以案例教学法实质上也体现了在中职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德智教育中的一些前瞻性教育。

关键词:案例教学中职德育课

中职教育在针对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本行业内的一些职业规划以及心理影响教育,进而完成的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但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其中所存在的弊端。但是当通过案例进行相应的教学以后,就能够直接明了表明哪些是应该掌握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这样浅显易懂的方式,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就具备了相应的现实意义。而在进行这一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针对下面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描述。

一、案例选择要适当

实施德育课程的案例教学法,需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精选。其目的是为了在德育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进行案例选择中,一个较为优质的案例,能够更好为学生提供榜样意识,从而避免进入职业误区。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报纸杂志的编辑,从而给学生一个优质的案例课程分析。

通常在进行备课的案例选择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以下几个目标进行相应的层次选择。

一是案例的选择需要贴近教学的目标,不能够盲目的寻找成功案例进行说教,鼓励要适当,不能够以偏概全,和课堂的德智教育无关的尽量不要乱讲。

二是应该跟进教材,进行有选择的案例教学,从而对教材进行扩展。

三是案例教学要贴近生活。应该多以日常的工作生活为模板进行教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教导学生走向正规化。

四是贴近专业进行适当的教学。在案例选择中,我们不能够给学机工操作的讲授旅游行业的成功案例,所以应该按照相关专业进行相应的品德教学。

二、案例的编写应该细致入微

在进行相应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对案例进行细致入微的搜查,以及对专业的涉及进行相应的职业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应该顾全大局,针对一个科目,乃至全校进行编写,这样即节省了工作量,同时也将工作的进度进行了相应的整改。

在进行这一编写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应该针对案例进行加工以及改进,从而确保其中心目标的指向。

第一,案例所指向的核心仍是以教材中的主要技术以及概念进行的编写。

第二,案例在改写后应该确保其真实性,不能够过分地渲染。

第三,案例在进行改写之后应该能够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基本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在进行相应的学习中,能够较好地发展自我特长,同时能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我们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对其教学的基本方法进行了下面的简单分类。

1.分组讨论法

在针对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分组分类,从而对案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其根本性的原则就是,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

2.案例讲授

课堂上,依旧是老师讲课为主体,而这种主体也将长时间地保持下去。那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就需要老师针对相应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对其理论的理解上,也能够较好地扶正。

3.模拟方式

在通过由学生来扮演其中的一些角色的同时,进行案例重现,从而让学生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其中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更接近其中的场景,以及其中的荣誉感。

四、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忽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意义,容易将学生导入误区;掌控不好学习时间,这样最先预设的一些问题,就容易出现漏洞,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进行真实的掌握。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这一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一些外在原因,导致整体的效果欠佳。例如在新时代的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较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相应的案例教学,那么就能够更为精确地完成相应的道德教育任务。而如果老师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那就没法做到更快地实现案例教学法的新义。

五、小结

案例教学法,在进行实质的应用中,能够较好地表现出一些优良的效果。但是这需要我们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以及适当的辅助,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踏入正规的道德理念。所以当前,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实践,是顺应潮流的一项有效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成.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9).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篇10

关键词德育护理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教育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专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为解决这些弊端并且使高职护理教育既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核心能力教育理论运用到高职护理教育中,从教育学的视角探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具体的核心能力,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

本课题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核心能力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学论、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拓展。

因此,本课题对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及方案。

2.通过对高职护理德育教育教学实践、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探讨提升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最后形成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结构体系及培养方案,撰写研究报告与理论著述,用于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时间为2011年6月——2011年8月本阶段确立了课题组成员,组建了课题组;认真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达成共识。经研讨搞好课题设计,写好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制订实施方案,在邀请专家论证后,进一步改善方案设计,完善开题报告。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等。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阶段:时间为2011年8月——2012年1月此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在校所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现状调查,目的在于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二是针对实习学生的核心能力需求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核心能力培养情况,为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此阶段要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课题组制定具体实施内容,在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课题组成员还要撰写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列表法和比较法等。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本阶段分为“三块”、“二步”、“一总结”进行:所谓“三块”即是德育教育教学、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教育教学三方面同时针对各部门的研究内容,展开科研活动。

所谓“二步”、“一总结”即是“三块”分别进行前两步走,最后共同一起对研究进行探讨总结。具体做法为:第一步:1.德育教育教学方面:由学生处和德育教研室负责,通过访谈的方式,使学生、教师畅谈对德育教育教学的认识;德育教育教学实施的最佳方式、途径及效果的保持等,由参研人员汇总,做收集材料的基础性工作。本处之所以采用访谈法,目的是减少学生、教师的受约束性,愿意谈,真心说,有利于调查材料真实性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并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2.专业课教学方面:

由护理教研室负责,结合学生调查反应的问题,组织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3.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由实习科和学校附属医院负责,组织实习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实践依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第二步:

1.德育教育教学方面: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认可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探索学校整体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处开展和谐班级与和谐校园建设活动,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专业课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有效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意识的强化,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尽快进入角色。

3.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授学生职业生涯及就业课的教师合作,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再有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请已经就业的和即将就业的学生回校“现身说法”,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明确,踏实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立志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总结”:

就是依据实施方案,教学、管理、实习和临床医院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重点内容、研究目标,学生特点,在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实施教育教学的同时,探讨如何有效配合,发挥整体资源的优势,进行课题的具体研究。此阶段具体实施中采取边研究、边行动、边调整、边总结的方式。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个案法、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月12月本阶段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对所搜集和整理的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形成《卫生职业学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和《高职护理实习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撰写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第二步:对课题具体实施及成效进行评估反馈,聘请专家学者指导研讨,并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三步:课题组全体人员对课题进行研讨,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结题验收。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分析法、座谈法、统计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突出高职护理特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课题立项后,为了让课题组成员更好的做好科研工作,学校不但通过图书馆给课题组订阅了《职业教育杂志》、《高等职业教育》、《中华护理教育》和《护理学杂志》等,还同意购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护理人际沟通》、《临床护理三基实践指导》等开拓教师视野的专业书籍,课题组还要定期学习国家有关高职护理教育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更加明确认识到高职护理教育的重要性,感到肩负的责任,从而达成共识,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科研当中去,开阔视野,增强现代教育理念,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2.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1)课题组除在自己内部组织学习交流外,还走出去向专家、学者学习。

①由课题负责人参加河北省教育规划办组织的科研课题培训,会上不但认真听取学习与会专家所作的科研学术报告,还购买了内容光盘带回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它不但增长了课题组人员有关的科研知识,也使大家对做好科研充满信心。

②课题负责人把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所学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根据课题计划,分别就自己所学的内容和心得向课题组成员做了汇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为进一步做好科研课题夯实基础,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③课题组鼓励成员参与科研有关学术会议,并把会议有关内容进行整理,供课题组成员学习借鉴,专家学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开拓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拓展了课题组人员的思维方式。

(2)根据计划,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达成的共识有:①是教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的观念,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因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3+2护理专业的学生,虽不是在选拔中被淘汰的学生,但多数却是被拒之高中校门之外或是觉得升入普通高中后上大学无望才走入职业院校大门的,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被教师重视,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被压抑的环境中,缺少关爱,所以,他们更需要师爱,教师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可以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切入点。

②是要放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心相待,以诚相交,唯有真心才能换得真情,唯有真情才能铸造出一颗颗火热的心。

为此教育教学要以亲情、温情为开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体会到老师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是自己的精神父母,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育在学生心灵中“软着陆”,从而学生自觉地跟老师前行或按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行。

③是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准确定位,和学生同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顾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不顾实际教学效果,要和学生充分交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要齐抓共进,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要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全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是现代护理事业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的保障。

⑤是要以座谈的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问题研讨,课题负责人要亲自负责进行会诊。研讨会上大家把棘手的问题摆出来,以探究的态度共同研究讨论,出谋划策。课题组每一名成员都要谈出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切磋,使许多“难题”有了好对策,好方法。

3.为找准课题实施的研究方向和立足点,对在校3+2护理学生和3+2护理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由德育教研室和学生处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学生处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2)由护理教研室和、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护理专业实习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组织实习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依据,明确了课题研究方向。

五、研究成果及成效

(一)理论成果经研究,课题组认为“德筑人生、技创未来”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核心能力培养中必需贯彻执行的两条线,因为“德”是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进而对社会和他人有所贡献及帮助的前提和保障;“技”是学生在社会生存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条件,优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追求的目标。“德筑人生、技创未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此理论总纲指导下,课题组达成的理论共识有:1.明确德育工作具体目标,构建大德育框架,营造全员德育环境氛围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要紧紧围绕课堂常规的落实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两假一习”为突破口,教管协作,并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职业院校“大德育”框架体系,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优化育人环境,使德育工作更能做到实处。

2.更新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特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就在于它是在“教育”二字之前冠以“职业”的教育,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特色,作为教师应从心底深处打破习惯传统和社会造成的主观偏见,尊重学生,热爱护理职业,坚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所说:“把卫星送上天的是人才,使抽水马桶不漏水的同样是人才。”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

成功不一定是“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安居乐业”,学有所用同样也是一种成功。

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3.深化课程改革,建立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标准课程是育人的方案,它与作为育人过程的教学一起,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三个层面:知识和技能属于同一个层面,是第一层面的目标,它是掌握方法和获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层面的目标就是方法和能力,它概括的程度比知识和技能更高级一些。第三层面的目标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实质上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是最高层面的目标。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内部构成的层次性,完整性,要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完美统一和平衡。为了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来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以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具有广阔知识基础,高度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课程设置应坚持的原则是:(1)突出核心能力标准以核心能力为主是高职护理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实践是有限的,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要承担着培养学生某项或某几项核心能力的任务,以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其课程体系。

(2)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向理论和技术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要充分发挥其导向性,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的重点从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到形成学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从注重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引向注重它们向临床灵活的应用护理技术和技术与理论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应准确把握理论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合理与适当。

(3)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现今社会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是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为此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要将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之内。专业护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包括具有人文关怀理念,对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状态的关心;给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严:尊重个人、群体的独特性和内在的价值;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伦理准则和执业标准:坚持道德、法律、人道准则。这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单单靠哪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教育过程,因此应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护理教育的过程中。

4.整合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淡化学科界限(1)要合理整合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

高职护理教育要体现“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整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如可以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到护理伦理学,卫生法,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考虑增设循证护理的课程。课程内容要涉及到经济学和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通过开设循证护理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打破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整合职业基础课程,按人的生命周期重组职业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整合中专、高职和本科层次的护理教育课程,以减少各个教育层次之间课程严重重复的现状。高职层次的护理教育是介于中专和本科之间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中专、高职、本科之间课程的内在一致性,难易程度的递增性,如在中专课程中将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理论纳入护理学课程中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该理论即可;在高职阶段,则将循证护理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作为必修课,使学生会用“循证’’的思想进行护理工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对于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可以分为护理学基础(一)和护理学基础(二),分别作为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从浅到深,自然衔接而不重复。

(3)淡化学科界限,拓宽基础。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应改变只重视人的疾病而忽视人的社会心理变化的课程体系。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并贯穿于护理程序的应用,要淡化学科界限,合并一些课程,开放学科边界,鼓励跨学科修习,加大人文、社会、法律、心理、行为科学方面的比例,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5.改进教学方法,使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护理工作的灵活性越来越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工作情境更加复杂化,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身具有的能力去创造性的解决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而我国护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的灌输式教学,这极大的制约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加有效的、灵活的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模拟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扮演,练习如何接诊、如何鼓励患者、如何交代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组织、语气的使用、动作神态的展示。练就自然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为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教学,可以使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疾病,提高其疾病诊断能力。

6.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聘请“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学为了能把最新的医护知识和信息教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实践,引导教师为医院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缩小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

7.吸纳社会资源参与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机会(1)积极寻求合作,保证临床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与医院的要求可能出现的偏离,学校可以通过与有关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院校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如:开展护理专业调研、课程体系分析及课程标准制订,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共同商讨确立教学不同时期的工作计划,突出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并把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的正常工作;双方合作承担临床课程教学和共同申请科研项目,互派教师和医护人员到对方单位学习进修等。通过合作实现共建专业、互通师资、共享资源,为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的临床学习,实现临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吸纳社区教育资源,缓解医院实习压力随着国务院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重要内容的提出,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全面推开,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行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已越来越受到肯定。这种吸纳社区为护理实践环节的教育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缓解了学校因扩招给临床教学医院带来的实习人数急增的压力。

8.建立健全护理教育学生学业考评体制高职护理教师在考评学生学业绩时,不能单纯依靠死板的记忆式考试,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核心能力,反对以分数高低作为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课业考评要包含学生完成的各种有自己独立见解和观点的研究计划或小型论文等,以刺激学生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辨别知识、获取知识。在设计试题时,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设计情境,或给出真实病例,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实践成果

1.教师的素质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探索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

(1)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知教育学生、以实力服务于学生,已成为本课题组教师共同的工作准则。一个“以生为本”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在这个群体中已经形成。

(2)教师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课题组通过多元化的理论学习与定期交流,对教师的功能做了重新的思考与定位,他们重视树立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主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规律为工作服务。

(3)课题组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教育理念不但增强,而且自己使用现代技术从事教学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以前很少关注的音频、视频知识也纳入了学习的范围。

(4)贴近学生,关注生命已经成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南丁格尔精神得以传承,并激励着师生前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服务生命;善待生命”的理念已经贯注到课题组每一个成员的行动中。

(5)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促使大德育框架形成并发挥作用。

整合性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校内课外教育活动和校外教育活动三部分。依次分为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公德与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素质训练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应对灾害生存教育和生命意义教育。其特征为:①整合性德育教育的基本点是一个基础即和谐的师生关系。两大平台即群体德育活动和个体德育咨询。三大整合即专门化的德育课程与非专门化的生涯服务整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活动的整合、活动体验与专题咨询整合。其核心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德育,基本目标是教育学生做合格的职业人、做幸福的职业人。

②整合性德育教育是分阶段的德育教育。它分为“准职业人”角色和“职业化”形象的培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化”规范和“职业理想”的培养三个阶段。

2.课题组教师个人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发表部级论文13篇;其中部级核心期刊论文9篇,在部级学会评比中有1篇论文获一等奖、2篇获得二等奖;以主编、参编部级著作3部。

此外,课题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还多次获得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和校级先进个人奖励。

六、研究的结论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态度和方法上要转变为:尊重;服务;引导;帮助。

2.德育工作过程的模式、目标和方法为:创设环境;人文管理,多角度、低坡度、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和管理一体,坚持德育大框架,实施全员德育。

3.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创建了具有护理核心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在学校多门课程中开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采用角色扮演法及小组讨论用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广泛应用多媒体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4.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护理操作和动手能力。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进行病房情景模拟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5.在人文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中,注意和学生专业内容贴近,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实用性;在专业课教学加入医学人文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职业素养。

6.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即减少终结性评价,增加形成性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的评价,,改变由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小组间的评价,体现师生互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7.在临床实践时间安排上,将临床实践分阶段安排,即在讲授临床课的同时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的整个阶段都有机会接触临床实践,形成“课堂学习—临床实践—课堂学习—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在临床实践指导上,借鉴“双重临床指导”的方式,由学校的全职老师和病区临床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使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指导。

七、研究的展望

1.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现今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的学生素质不适应,产生了“职业枯竭”症,如何唤起教师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和教学中去,是做好今后高职护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2.在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其本心所做的工作都是有利于学生的,但是学生却不接受,教育者的工作是不是存在误区?如何克服这些误区?3.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需要设计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

所谓核心能力课程是设计、构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系统,实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但目前所提出的课程整合还是停留在原有课程体系上的整合,缺乏对与核心能力相配套的新课程开发,这还有待于我们对核心能力课程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中国德育网;河北德育网。

[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3]《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4]《让“准职业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俞松涛校长所做演示文稿[5]《德育应该是快乐的》中央科教所演示文稿[6]邱桂红.护理学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7]张贵源.医学专科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0,6:12-14[8]王克芳,高庆岭.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2):1088-1089.

[9]张玲芝,周彩华,李光兰.护生临床处置能力在模拟职场环境下的培养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02-103.

[10]黎燕清.我国临床护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08,5(6):266-269[11]殷磊,王艳.谈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9-10.

[12]吴原.临床教学引发的几点理性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106-107.

[13]楼蓉蓉,蒲杰,丁玫,周瑛.临床护理教学的管理思路与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