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十篇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十篇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19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规律性特征

大学生村官政策自2008年起在全国普遍实施,在此之后,大学生村官迅速发展壮大,成长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成长成才状况不仅关系到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而且也直接关系到青年的自身发展。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现状,探究这一群体成长成才规律的特殊性,增强村官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13年7月至9月在全国范围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了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现状问卷调查,同时对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村民进行了访谈调研。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4,528份,删除无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3.9%,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处理。结合此次调研的相关数据,我们对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规律性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

这里的大学生村官,指的是由政府部门正式选聘,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两委”职务的工作者。截至2012年底,全国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数量达到了29万。在我们的调研样本中,86.9%的村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近半数是中共党员(41.2%),年龄构成中21岁~30岁占93%。可以说,大学生村官是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高学历背景,正处于人生发展黄金时代的青年群体。他们的成长成才既有一般人才运动的共性特征,如交互性、动态性、实践性等,又在成才背景、动机、目标、环境等方面显示出该群体独有的规律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成才背景的机遇性

机遇通常指有利的条件和机会,是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走向成功的线索和媒介。社会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客观需求,加之从中央到地方的系列导向性政策的推动,构成了有利于个体成长成才的大背景。其一,在宏观层面,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中央作出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新时期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呼唤,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都需要一批有理想、有知识、有潜能同时了解具体国情、对基层有感情的青年人才尽快成长。其二,在具体层面,大学生村官工作自实施以来,各级党组织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有关大学生村官招录、培养、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和保障政策不断出台,为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提供了诸多利好条件。基层锻炼向来是各类人才快速成长的一条基本途径,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恰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的绝佳机会和重要平台。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这是一个能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的宝贵机会,关键在于要有机遇意识,善于抓住和利用好这一机遇。

成才动机的内驱性

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来描述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它被视为人们日常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对于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动机,社会上有不少猜测和议论,如找不到工作才选择当村官、想解决户口等。但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选择村官最集中的动机,一是能够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二是培养个人能力,三是能够缓冲就业压力。户口、加分等优惠政策对选择担任大学生村官影响较小。(如图1)

图1选取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动机

动机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有高成就需求的人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能主动从事活动,而且动机越强,在行动中越能够坚持不懈。多数大学生村官从个人成长和发展角度考虑选择村官岗位,说明他们普遍具有自信而进取的心理品质,有着强烈的成才意愿和长远的个人发展眼界。相对于各种优惠政策等短期、外界利益的吸引,这种基于内在的成长动机能够促发大学生村官产生更高的成就需求,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是极为有利的内在因素。

成才环境的挑战性

在宏观成长环境充满机遇的同时,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环境上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校园到基层,从城市到农村,从集体生活到独处生活,大学生村官在任职前后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对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几种环境因素进行了调查。从自然环境上看,约58%的村官认为自己工作的环境条件一般,没有感到特别满意。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心思活跃、朝气蓬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成长特性与农村相对单调的文化娱乐环境之间也出现了矛盾。

更大的挑战来自社会舆论压力(来自家庭、朋友、社会公众等),这是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最大困扰。例如,大众传媒的宣传程度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自尊心、工作热情受到挑战;在访谈中,很多大学生村官谈到,刚进入农村时,多数村民持有的质疑、不信任态度,给他们与农民之间的人际沟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经济不够发达、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比较大的地方,很多大学生村官则担忧长期在农村生活可能导致与城市脱轨,由此给另谋职业、重回城市带来压力;此外,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特殊性质(村级特设岗位、无编制)、政策执行中的地区差异性等现实问题,也摆在大学生村官面前。

对于有限任期的大学生村官而言,等待蹉跎、向困难俯首称臣并不是理性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自立、自律意识,主动迎接挑战才是年轻人应有的态度。身处其中,大学生村官不仅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唯有如此,才能不虚度青春岁月,才能在条件艰苦、工作繁杂的农村顺利成长成才。

成才目标的多样性

一般来说,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年限是三年或两年,任职期满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还要走上新的职业发展道路,“村官”经历只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和过渡。基于家庭背景、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发展志向等方面的不同,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尽相同,成才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规划中(如图2),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首选,比例分别为55.8%和15.6%,两者合计超过70%。同时,希望期满留任、自主创业、继续学习深造或自主择业等的也大有人在,显示出大学生村官多样化的成才目标。

图2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规划

成才目标的多样化并不与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相违背,更不能据此否定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意义。大学生村官岗位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岗位,并不单纯以培养某一方面的人才为目的,而更倾向于通过提供这样一种岗位平台,来培养其提升综合能力、增加其基层工作经验、增进其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和感情,从而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每年都会有大学生村官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有人离开,也有人进来,大学生村官群体成为既流动又稳定的一池活水,长期驻守、滋养着农村基层的建设。而经受过农村工作洗礼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各行各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战略意义就是在村官个体流动和群体稳定的平衡中,得到充分而持久的体现。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既要着眼于任期内村官的成长和作用发挥,又要兼顾他们的长期职业发展,既要做好岗位管理,又要及时疏通出口,处理好阶段性村官工作与长远职业发展的关系。

任期成长的阶段性

任何人的成长成才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大学生村官亦不例外。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的成长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此次调查所得的资料,我们将这一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适应期、参与期、稳定期和分流期。

在适应期,大学生村官需要完成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角色转换,尽快熟悉、适应农村环境,同时还要克服刚入职的迷茫、懵懂等不利心理因素,尽快把心态调适好。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自认为能够较快适应村官工作,一般在2个月~3个月内即可以完成角色转换,说明大学生村官有着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

在参与期,大学生村官开始进入到村官角色中来,能够主动参与村务,是干事创业积极性的上涨期。同时,他们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会进一步思考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村官、自身的定位等问题。

在稳定期,大学生村官们已经融入到村官角色中,对村务管理和本职工作都已经比较熟悉,甚至可以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是作出成绩、谋求创新的阶段。这时的心理状态也比较稳定、成熟。

分流期是即将届满的大学生村官谋划前程、思考再就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重新考虑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出路问题,并为自己的选择提前做准备,如考公务员、继续学习深造、到企事业单位等。由于前途的不确定性,很多大学生村官会在这一时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迷茫、倦怠等情绪。这一阶段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关系到他们的期满出路问题,客观的现实摆在大部分村官面前,应重视这一阶段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关注及政策疏导。

总体而言,任职期间归属感强、融入程度高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状态比较积极向上,个人成长也比较顺利;反之则比较消极,成长也不尽如人意。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村官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阶段的成长诉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素质提升的综合性

基层锻炼一直是我党培养人才的一种优良传统,也是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基层艰苦的环境、社区情理以及乡村政治生态,能够极大地锻炼人、培养人,使人才迅速成长起来。通过座谈、访谈等形式,我们了解到,很多被调查者(包括在岗的,还有任期结束已经离岗的)认为村官经历带给他们很多收获,对他们思想境界的提高、综合能力的提升、性格的成熟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统计数据显示,村官经历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个人各方面能力。(如图3)

图3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工作能力提升图

其中,提升最大的是人际沟通能力、性格成熟、思想觉悟提高、工作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组织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文书写作能力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对而言,专业技能、整合资源发展经济的能力没有获得较大提高。这也进一步显示出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对人的锻炼和提升是综合性的,而不是专业性的。村官们认为,个人在村官有限任期内成长越快、贡献越多,日后发展就越受益。排在前面的几项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行政执行能力等,也是公务员等党政人才所看重的基本素质,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村官政策“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预期目标相吻合。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各层面的改革与尝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多发,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这为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出台的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一个社会性困扰因素。我国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开始由精英式教育转为大众式教育。伴随着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效的准入门槛放宽,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统包统分时期的天之骄子,而转为普通劳动者。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再加上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就业就更加困难。另一个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的工农“剪刀差”的存在以及各种政策制度上的原因,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农村人口素质低下,穷困落后,缺乏人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再加上农民子弟考学和农民迁移城镇的增多,导致农村中的精英外流,出现了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居多的现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我国自2004年以来连续6年在中央1号文件中注视“三农”,并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也频频出台,支农资金连年升高,农村建设呈现一派大好景象。

在此双重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其中针对大学生的有“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社区民生志愿者计划”,鼓励大学生向基层发展,到基层创业、就业。反观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对人才求贤若渴,急需引进人才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智力支持,而新时期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也为大学生反哺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以及深厚的地方文化,如果开发成功,其潜力巨大。鉴于此,大学生应转变固有的职业取向,致力于向农村进军,顺着国家促进就业的东风在农村基层干出一番事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许多种途径,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式。大学生村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空间,一有财政支持,二有制度保障,三有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头脑灵活,视野宽阔,文化素质高,参加农村的管理、规划,不仅可以进一步的锻炼自己还可以为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

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

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李庆波(2008)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但“大学生村官”模式也面临着大学生基层就业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且出路窄,待遇差,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成为增强这一政策实践性的有效途径,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严肃选任,健全保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帮扶,开展校市及校县合作。李江波,李禄(2010)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认为我国的“村官”现状是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政治素质低、法制观念差。大学生就读的并非村官专业,隔行如隔山,让他们当村官,未必就能当好,而且学非所用,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认为“大学生村官”只能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邓艳葵(2010)指出要解决“大学生村官”是否“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这一问题,很重要的就是要优化“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首先要营造成长的舆论环境,注重宣传,加强与村民的相互了解;其次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通过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和结对子“传帮带”帮助大学生进行角色转变,通过岗位锻炼、项目培训、创业引导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施展才能的环境;再次,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生活待遇、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完善。

三、大学生村官的探索

怎样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双赢,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施爱民,潘献奎(2009)提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迫在眉睫。一是要通过观念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到广大农村地区就业的职业理想,要及时传递政策信息,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三农”和促进大学生基础层就业的政策及投入。大学生要重新自我角度定位,抛弃固有的优越感,同时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还应改变职业评判标准,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只要是对社会有用的职业都是有价值的;二是通过实践教育,坚定大学生对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以目睹农村发展成果、服务“三农”、调查农村现状的形式深入了解“三农”状况,培养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王俊刚(2007)根据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和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心理倾向的调查分析,指出大学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并就目前制约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提出了政策建议。认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而城市人才资源却相对过剩,大学生农村就业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缺失,制约大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有:传统的计划体制模式的制约,考试录用方式存在不合理性,大学生对参加新农村建设政策存在疑虑,政府财政经费保障存在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政策建议有:主张以志愿者服务队伍为主要载体开放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以科技项目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让“大学生村官”通过新农村建设实践脱颖而出,改革农村干部人事管理模式,建立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生活保障机制。

新形势下,我国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期,在建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下和在高校扩招及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期待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学者们已经做了诸多的研究与分析,剖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并提出了很多建议和对策。但通过综述,发现学者们大多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少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庆波.对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担任村官的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李江波、李禄胜.村官学校的设立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农村经济,2010

[3]邓艳葵.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及其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参与式培训启璞计划女村官能力建设

一、参与式培训基本理论及“启璞计划”项目背景

参与式培训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培训方法或培训模式,“参与式”这一新型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参与式教学理论起源于英国,最初是英国社会学专家进行国际援研究时总结的一套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观点认为,援助项目要成功的前提是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当中,后来这一理论被引进教育教学领域而形成了自成体系。参与式培训是应用参与式的各种工具进行的一种培训方式。这种方式充分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采用开放式的双向交流模式,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表达等多种辅助工具,引导学员积极思考、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很多国家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参与式培训被认为是扩散研究成果和传播操作方法的有效手段。根据参与式教学理论,参与式培训强调让所有学习中的人自由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并参与到集体决策中去,改变个人和集体的现状。

2010年全国妇联/李嘉诚基金会的“启璞计划”-村“两委”女干部培训试点项目培训工作全面铺开,运用参与式、情景式、案例式等理念和方法开展培训,培训对象为“两省一地”(安徽、广西、广东潮汕地区)村党组织女书记、副书记,村委会女主任、副主任。在我国农村,妇女已经占实际劳动力的60%以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半边天。但是,受“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女性在村“两委”中的人数少、比例低,领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启璞计划中,女村官通过在大学5天全封闭的参与式培训,系统学习领导力、政策法律解读、项目应用设计和管理、社区服务等知识板块。“参与式方法”的运用是对高校教师传统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挑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和挑战。文章以参与式培训者的视角,在分析参加“启璞计划”的广西女村官学员群体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将参与式培训运用到提高少数民族妇女干部能力建设中的建议,以创新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干部能力建设培训工作。

二、启璞计划中广西参训女村官学员的群体特点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与高校教师日常教学面对的大学生群体不同,启璞计划中参训的广西女村官学员群体总体差异性较大,这对培训者的课堂组织能力、培训方法的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已培训的学员中前十期共计734名女村官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启璞计划-广西村“两委”女干部学员的年龄、教育背景及民族风俗差异性突出,主要表现如下:

1.女村官学员群体年龄差距大,中老年学员占比多

在参训学员中,年龄最小的是23岁来自广西百色的瑶族女村官韦某,2009年启任女村官工作近3年;年龄最大的学员是68岁的壮族女村官邱某,她同时也是任职经历最长的女村官,已担任女村官46年。女村官学员中,30岁以下的仅占7%,31-35岁的只占11%,36-45岁的占26%,46-55岁的占46%,56岁以上的占10%。(见图一:女村官学员年龄分布情况)即35岁以上的中老年学员尽占了全体学员的82%。不同年龄的女村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学习动力及学习状态大相径庭,培训者在培训中要兼顾到不同年龄层次的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

2.女村官的教育背景以中等和高中文化程度为主

学员中初中毕业的占36%,中专毕业的占16%,高中毕业的占40%;而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女村官仅有54个,仅占总学员人数的11%。另外还有仅接受过小学教育学员1人。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女村官群体既有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培训者需要更多的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员的需要。

3.女村官学员群体具有多民族背景,民族习俗及语言差异性大

广西是中国汉语方言种类最多的省(区),有粤语、西南官话、客家话、平话、桂北湘方言、闽方言6种。本次抽取的学员样本的734名启璞计划学员分别来自柳州、桂林、来宾、百色、玉林、北海、防城港等地。以汉族学员及壮族学员为主体,各占总学员人数的46.7%及42.8%,其中还有瑶、苗、侗、毛南、京、仫佬、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女村官(见表1)。来自不同的地区及民族,不少女村官学员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为主,很少使用普通话,这也给培训沟通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三、参与式培训在启璞计划中的有效运用

参与式培训的内容和风格越适应参与者的需求,培训的效果就越显著和持久。其中,必须考虑的因素还包括培训的环境、培训者的基本素质,以及学员的工作状况、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性格特点等。高校培训团队针对女村官学员群体在年龄、教育背景、文化和语言差异性大的特点,经过在启璞计划中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提炼出参与式培训在女村官能力建设中有效运用的宝贵经验。

1.培训者对传统培训观念的转变是参与式培训顺利实施的前提

参与式培训是在人们对传统培训的批判声中应运而生的方式,转变传统培训观念,树立“参与”观念是实施的首要条件。在传统的培训模式下,培训者在课堂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并被视为是“知识权威”,而学员往往处于静态的、被动的接受对象或者工具学员。参与式培训则完全颠覆了培训者的权威地位,在课堂学习中,培训者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即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培训者和女村官学员处于平等的关系地位,学员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这些角色的转换过程,往往会与培训教师及学员们以往的习惯和经验发生冲突,需要及时调整和适应。

2.尊重女村官群体特点,“三个结合”让学员成为参与式培训的主体

在启璞计划项目培训课程初期,不少女村官在培训中参与度仍然不高。针对这些情况,培训者灵活运用各类参与式培训方式,通过“三个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女村官的主动参与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培训效果。

(1)知识建构与“经验分享”相结合,让女村官的个人经验成为重要的课堂资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参与式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从而能更加丰富和全面地理解事物。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女村官资源,善用“经验法分享法”对女村官的个人价值予以肯定,以促进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一次在“社区关怀与服务发展”培训版块中,关于“村里谁最需要关怀?”的讨论环节。一位女村官分享了她的经历,她是一名留守妇女,丈夫为填补家用在外打工已十多年。平时她与14岁念初中的女儿和70多岁常年瘫痪在床的老父亲相依为命,常常被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弄得身心憔悴。同村十几个邻近的留守妇女姐妹都会相互帮助,共度难关。“如果每位参训者都能贡献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那么团队学习和智慧交锋将极大地放大培训的效应。”女村官的分享触动了学员,培训者自然地引入社区关爱方式由“盼助-他助-自助及互助”的思路转换,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2)游戏与学习相结合,让女村官的课堂参与变得自然和轻松。女村官群体的年龄差距大、文化背景参差不齐、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态度各不相同,在培训课堂的学习状态和参与热情也不同。如果培训者为了课堂的热闹或者避免课堂的冷场而单纯地关注活跃学员群体,就根本不能体现出“参与式教学”面向全体学员的特点。培训者要想方设法避免这一局限性,即对羞于参与或参与愿望低的学员,要及时给予鼓励并创造更多的学员参与机会,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比如:通过课前热身活动让女村官们按出生月份排队,学员又增加了相互认识,培训老师提议:“今天是属于这个月出生的女村官的幸运日,还没发言过的女村官把握机会好好表现吧。”培训者在课间结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爱唱山歌的特点,让女村官们用苗话、壮话、瑶话即兴自编山歌表达心得。来自河池的学员用歌剧《刘三姐》曲调编“感谢歌”,“多谢李嘉诚基金,关心农村妇女姐妹哩,我们来到高学府,大家拼命学文化”。适当的游戏安排,不仅能让学员们的精神状态不断更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能成为提高参与式培训效果的催化剂。

(3)掌控课堂节奏与丰富培训内容相结合,让女村官对问题的理解深入浅出。如何在确保学员高度课堂参与的同时,又保证完成每个版块的核心培训任务,这对培训者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方便培训者备课,启璞计划在《大学培训者资料手册》中对各版块的内容议题、活动内容、步骤方法、教学时间及预期教学成效做了明确提示。在实践中,由于担心“参与式”方法教学的运用影响到培训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为了确保培训教学的完整性,培训者往往会把教学程序安排得太机械。比如:培训者讲解几分钟,提问学生几分钟,讨论问题几分钟等,都作详细规定。培训者在备课时周密的计划及明确的教学要求固然重要,但如果未能从女村官的实际能力出发,单为完成培训任务而赶时间、赶步骤,俨然不顾学员的学习效果,这也很容易走入参与式教学中的一大误区。为方便学员们更好理解培训内容,培训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以纲要内容为主配以图表和图片,让讲课内容一目了然。为使教学信息的导入更直观,培训老师在课前尽量收集与培训内容相关的视频,使信息导入更形象和生动。

四、培训者的结论和思考

参与式培训的运用并不追求统一模式和固定套路,在“启璞计划”-村“两委”女干部试点项目中,培训者以女村官学员的群体特点为基础,以促进学员的参与为归宿点,为参与式培训理论及方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女干部能力建设中的运用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参与式培训”促进了高校教师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反思和更新

参与式培训主张充分尊重个体的价值,注重个体潜能的发挥,已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启璞计划-村两委女干部的培训项目在高校实施,这一任务具有目标的前瞻性、过程的复杂性和培训方法的创新性等。培训者不仅要从认知上,还要在情感和态度上理解和接受新的角色要求,最终实现培训行为的转变,保证整个培训取得实效。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及现实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有着鲜明的差异,照搬照抄西方的参与式培训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肯定行不通。因此,在对参与式培训基础理论构建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应用价值,为各层次人才干部的参与式培训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2.女村官群体能力建设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的关注和投入

女村官作为我国农村基层社区工作者,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是其必备的品质。女村官们工作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最前沿,她们以自己独特魅力和突出价值做出贡献,她们的形象是如此的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参与式培训面对女村官群体,以促成女村官学员参与的自觉,实现教学民主,进而推动社会民主为根本的目标。女村官的个人能力的开发和提高,关系到妇女群体的进步以及我国新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面对这一群体,应建立针对女村官群体能力建设的长效培训机制,确保能力建设的可持续化。

3.“参与式”理念应成为促进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

从作用上看,“参与式培训能够触及情感,引发思考,生成问题,达成共识,推动实践”。启璞计划中参与式培训方式的运用,对女村官的“观念、知识、理念”产生了爆炸性的冲击。参与式培训的目的更希望女村官能够树立新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综合领导能力,积极发动各方力量参与到农村社区发展活动。“没有妇女参政的民主,便是文明的赤字”。妇女参政意识的觉醒和参政能力的提高既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促进和确保妇女群体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有效参与,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都需要学界、政府及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钟有为,黄伟.“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5(4)

[2]李小云主编.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3]曾琦,杜蕾.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基本流程解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

[4]修晶.成人学习原则与参与式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5]王远美,武蔚.浅谈“参与式”培训中培训者的角色定位[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10)

[6]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215

[7]陈晓萍,魏建刚.“参与式培训”的活动过程和方法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

[8]马英华.参与式培训中如何促进学习者参与[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2)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学习力;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31-04

近年来,党中央全面部署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为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村官受既有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工作经验的局限,弱化了他们在农村工作中的学习力,使他们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农村工作价值。因此,地方党和政府要大力培育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学习力,提高其自发储备农村工作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能力,帮助他们顺利成长。

一、大学生村官学习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弗锐思特(Forrest-er)在研究新型企业时提出了学习力概念,将其界定为组织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源。后来彼德·圣吉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将其理解为组织通过系统思维而重新创造自我、实现组织目标的内在能力。知识经济兴起之后,学习力成为管理学研究的核心理念。目前,学术界将学习力理解为一个人或组织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一个人或组织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的源泉。大学生村官是各级政府选派的农村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具备较强的学习力是其成长为村官的原因,也是其做好村官的必备条件。所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必须具备运用旧知识、吸收新知识并用以推动和改进工作的能力,这就是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力。在党中央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培育并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在农村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从事村务处理、助农惠农、农技培训、村民来访、矛盾调解、扶老助残、招商引资等各种具体、琐碎而又与群众利益切身相关的事务。大学生村官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村民的利益为主,全面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事务,促进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村官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践行者,学习力的强弱影响着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理解程度,这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农村工作方向、动力和效果,关系着他们在艰苦复杂的农村工作中能否丰富发展思路、创新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程度和效果。

其次,是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现代农业要求既要有高素质的农民,又要有精通农业科技和经济与社会管理知识的干部。现有的农村干部大多数存在知识不足、观念陈旧等问题,他们基本上是依靠个人威望和经验开展农村管理工作,无法为农村注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元素。他们迫切希望高素质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带来发展的新生力量。如果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学习力,他们就能够在传播农业科技和管理村民事务中,感染农村干部,引导他们产生新的工作方法,传授给他们现代农业和管理知识,从而逐步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

.

最后,这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下我国农村各地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欠缺、文化事业落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大学生村官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力,才能深入认识和把握农村工作的实质问题,并灵活地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社会建设政策;才能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广开言路、创新方法,有效破解农村存在的问题,带领村民共同建设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从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力对于开展农村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由于学习力不足而使其不能完全胜任村官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学习力的现状及原因

中央部署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年轻好学、敢作敢为的朝气去推进农村工作。该计划实施几年以来,大学生村官虽为农村工作增添了新鲜血液,但是由于其学习力不足使其工作潜能未能充分激发出来,因而并未达到中央实行“一村一大”的预期目标。从目前看,大学生村官学习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迷失、学习毅力衰减、学习能力弱化。

首先,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农村工作专业知识与农村生活背景,对农村工作产生了茫然与懈怠,导致学习动力迷失。在农村工作中,大学生村官需要熟悉农业生产规律、农村管理方法、中央的“三农”政策,甚至具有必要的农作物种植技能,才能深入农村工作并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现在的大学生村官都是从普通应届毕业生中选的,选拔中更重视其学历层次与综合能力,忽视了他们的农业专业知识与农村管理经验。据统计,在现有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结构中,农学类专业的占4%,医学类专业的占2%,工学类专业的占6%,法学类专业的占3%,经济类专业的占22%,其他专业的占63%。这些专业各异的村官并不能尽快地从农村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缺陷并找到弥补的方法,往往凭感觉和个人经验去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探究问题的学习动力。还有一些村官缺乏农村生活背景,不了解乡风民情,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目标不明确,只把当村官作为就业和为报考公务员积累条件的临时之举。大学生村官的这种构成状况导致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不能尽早熟悉和投人工作,无法应对农村琐碎而复杂的事务,只能给“村两委”或被抽调到乡镇机关做日常工作。缺乏专业教育、不熟悉农村生活的现状使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怠于工作,没有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原本非常优秀的大学生却在农村工作中陷入了学习动力迷失的状态。

其次,大学生村官由于农村工作环境艰苦和面对力有不逮的社会矛盾,对前途感到迷茫而导致学习毅力衰减。大学生村官面对复杂多样的农村工作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心理适应到心理稳定的转变过程。很多村官刚到农村不久,就在艰苦的环境中迷失了自己。由于村官对自己身份与地位的不认同,对现实工作与环境的心理落差,使他们既看不到自己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教育的未来前途,又在日复一日效果并不明显的农村工作中逐步沉沦,最后在事务型的工作中养成了得过且过的心态,甚至在消遣型的娱乐活动中迷失了自我,本是以知识型人才而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变成了放弃学习追求的普通农村工作人员。此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既需要他们用专业知识去解答村民的疑难,也需要他们用高超的管理经验去破解矛盾,更需要他们与村干部协作引导村民共建家园。大学生村官对这些矛盾是心有余而力不及,逐渐在工作中消泯了意志,消解了献身农村工作的激情,从而对研究党和国家的农村工作政策、研究农业生产专业知识、研究农村工作方法与经验失去了信心,意志逐步削弱,表现为学习毅力的衰减。

最后,大学生村官由于村官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教育培训机会而导致学习能力弱化。中央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解决就业压力的应时之举,并没有完善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与激励制度。这不利于激励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勤于钻研业务,自发地干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期间没有理论学习的机会,也没有自发学习的资源与环境,这使他们完全凭借自己的摸索开展工作,缺乏知识储备与管理经验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他们逐步在农村工作中形成了习惯思维,对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从而使自己研究和学习农村工作的方法的能力逐步弱化。村官学习能力的弱化,使他们丧失了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与方法缺乏准确理解与价值判断,对工作中的困惑缺乏质疑能力和破解能力,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三、培育大学生村官学习力的路径

面对大学生村官学习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地方党和政府必须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育用管”力度,引导大学生村官把自己锻造成学习的主体,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学习的载体,全面提高其学习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把自己锻造成学习的主体

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精英,他们需要融合已有专业知识与农村工作知识,并在农村工作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因此,他们必须以多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克服学习惰性,敢于自我超越,把自己锻造成学习的主体,让学习力成为自己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内驱动力。

1.打下学习基础。各级党和政府应该尽可能选拔立志献身农村工作的、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大学生担任村官,以缩短他们适应农村生活的时间。在村官上任之前,地方党校要对新上任村官进行集中职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帮助村官树立“村民”意识,以缩短与村民的距离并打牢村官服务农村、献身农村的思想基础。二是帮助村官掌握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为村官分析农村情况和开展农村工作打下基础。三是帮助村官掌握必要的农业种植和农业科技知识,使其个人素质与工作能力得到村民的认可。四是组织村官见习农村生活,帮助他们做好在文化生活贫乏、乡风民俗浓厚的农村进行生活和工作的准备。五是组织优秀村官或村干部讲座,帮助村官积累农村工作经验,为可能遇到的工作困难打下心理预期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参照。除了职前培训外,还要对大学生村官做好经常性培训和专题培训,使继续教育成为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必修环节。

2.克服学习惰性。彼德·圣吉认为,“学习不仅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力是推动人们跟上时代变迁的动力源泉。大学生村官从高校来到农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懈怠导致学习力严重下降的现实,应该充满知识不足、能力欠缺的危机感。每一个大学生村官都必须克服学习智障,树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持续的进取心。大学生村官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培养学习意志,激发学习潜能,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时时学习、处处学习、视学习为生命的新时代村官。

3.敢于自我超越。一是超越自我心境。大学生村官要改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应付交差的心智模式,要积极、创造性地对待农村工作以及工作中的学习。要根据所学所得超越既有思维范式,立足农村现况规划个人未来愿景,孕育改变现况趋向愿景的创造性张力,触发战胜困难笃定愿景的情绪张力,建立现况与愿景之间的双向互趋联系,从而培养自己在农村工作困难面前的信心与勇气,产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献身农村事业的创造性张力,实现个人目标与价值的超越。二是超越外在环境。大学生村官要改变自我封闭、自我中心的工作范式,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大学生村官必须敢于、善于、勤于与村民沟通交流,才能了解民情,获得村民的理解与信任,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尊重村民的乡风民俗,参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帮助解决村民的民生疾苦,获得村民的尊重与支持,从而开创一个激情互动、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

4.提高系统思考能力。彼得·圣吉认为,现代分工阻碍了人们视野,看不到自己行动在系统中连带的反应和行动受制于自己心智模式的深层次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系统思考。按照“一村一大”比例配置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往往容易陷入独自为战的境地,冀望于依靠个人力量去破解工作困局,这是由于村官没有把自己放在整个农村工作系统中去认识造成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改变心智模式,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以整体思考代替片断思考,以流动思考代替静止思考。大学生村官必须培养和训练自己的系统思考能力,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农村发展联系起来,将个人工作与农村管理联系起来,将个人行动与村镇(乡)干部集体联动结合起来,构建个人与村民、村干部、乡镇干部之间的联结互动关系,从而把自己置于整个农村工作大局中去定位自己在系统中所处的节点,从而审慎地思考和开展工作。这种系统思考能力为大学生村官提高学习力打下了心智基础。

(二)地方党和政府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学习的载体

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必须要有一个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管理团队。只有在这样的团队中,大学生村官才能在情境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因此,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培养激励进取的学习氛围。村镇(乡)管理组织要有一种激励进取、务实有为的组织品性,才能坚定党和政府的农村工作政策,扎实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村镇(乡)管理组织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克服组织的怠惰习性,消除组织的学习智障,加强理论学习,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献身农村,从而在农村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超越自我,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大学生村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氛围,在与各级干部的感染与互动中培养了学习的品性,掌握了向同志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方法,形成了“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观念,培育了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了农村工作能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学生村官要对自己的农村工作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培养农村工作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从而提高村官生涯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篇6

他是江西东乡县邓家乡嵇坊村的致富带头人。短短两三年间,这个2011年还在全乡年度综合目标考评中倒数第一的小村庄,因他成了小有名气的“花果山”。

“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村还是穷。农村要富起来,这就是我考村官的理由。”为了用自己所学,尽自己所能让农村富起来,2012年,梁志强放弃沿海城市公务员身份回乡考村官,任嵇坊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村官,留下了他的责任担当。

因为最初的选择,梁志强进村入组,上门到户,通过走访,他了解到群众对发家致富普遍渴望,但找不准方向。2013年,梁志强带领全乡7个村官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百亩苗圃示范基地,进行花卉苗木种植及销售,当年净赚40万元。这在村里炸开了锅。在他的示范带领和帮助下,目前,投入苗圃产业的村民有20多户,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基地还吸引了一些龙头企业入驻,最终形成千亩苗圃抱团效应。从他的找不准方向到龙头企业入驻,从全乡年度综合目标考评中倒数第一的小村庄,因他成了小有名气的“花果山”再一次印证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天地可以大有所为。

虽说村官不是官,可也关系着整个村落的发展前景,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一代大学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胸怀祖国、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促进了新农村的的建设和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优秀的大学生放弃高薪职业,舒适的就业环境来到条件艰苦,经济发展滞后的农村,实现的不仅是个人价值,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大学生在基层的历练,迎接的挑战,不仅成为了自己人生的宝贵财富,也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源。犹如梁志强眼中的农村美景如画,如果能因地制宜开发好这一资源,不仅能留住乡愁,还可以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我国人才战略的纵深覆盖,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情结,把许多大学生的梦想编织在广阔而大有所为的农村,时代使命,赋予村官敢拼敢想敢为的英雄气魄。作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村官,他们正用自己的实践,用自己智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绘就农村新画卷。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飞鸽”现象新农村建设研究

大学生“飞鸽”现象是指: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由于就业压力、当地党委政府在招聘前作出的报考公务员加分、可以录入到乡镇机关等优惠承诺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但由于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复杂、村民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等因素,有大批大学生村官通过考研、考公务员、辞职等手段,转行跳槽,造成“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所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以来,在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农村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调研来看,大学生村官有的着眼于发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有的承担文秘档案、户籍管理、计划生育和民主选举等重要工作,提升农村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有的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农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大学生村官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对基层民主的发展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基层的实际操作中也开始显露出不足。部分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只因就业难;任职期满后,只有小部分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大部分学生村官认为自己所学知识在基层用无法发挥造成大量的大学生村官的流失,即大学生村官“飞鸽”现象。本文通过对弥勒县的大学村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官“飞鸽”现象的原因,影响大学生村官流失的瓶颈因素,农村社会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到村做“官”原因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国家不仅对农村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中央一号文件自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后,一大批大学毕业生来到农村开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开始工作,国家引导大学生到村做“村官”是希望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生的群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宝贵经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2007年这一数字为495万人,2008年全国共有559万高校毕业生。沉重的就业压力迫使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就业态度。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不失为一条现实的就业门路。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高达六七百万人,让大学生到农村去锻炼和学习,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解决了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他们会根据会到农村担任“村官”也是大学毕业生当地党委政府在招聘前作出的报考公务员加分、可以录入到乡镇机关等优惠承诺,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或找别的工作等途径离开农村。可见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可以缓解国家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在给毕业大学生给自己留的过渡和缓冲。

(三)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是出于自身立志服务于“三农”个人价值的实现。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熟悉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思想开放,具有创新意识,多才多艺,是高智商、高素质、高技术的优秀人力资源。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希望到农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主动开展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改变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和素质,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为建设农村注入新鲜血液,对于改善农村风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素质,最终使农村人民走上致富之路,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国策,从而实现自身服务“三农”的人生价值。

二、影响大学生村官“飞鸽”现象的主要因素

(一)难以融入农村生活,以致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基层

部分大学生村官出生于城市并在城市长大,对于他们来说农村可以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即便对于那些农村出生长大,在城市念大学的大学生来说,虽说可能对于“三农”问题有所了解,但是在农村生活与当村官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实也并非像有关媒体宣传或者他们自己设想的那么美好,这两种角色之间的巨大反差也可能会使许多大学生村官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需要重新适应。何村官告诉我们:“我刚到这个村任职村官的时候,因为我家是县城的,到这里吃的、住的、出行都很不方便,一双鞋刚洗穿上的鞋,没过几分钟就沾满了红土,和胡村长去村里给村民解决问题时,那村民刚进门就给我们倒上了一杯酒,不喝还不行,喝了一杯还喝下一杯,直到我喝醉,我们本去给他们解决问题,问题没解决,我喝醉到成了当时最大的问题!”①可见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生活的不适应,造成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困难,不能很好的为农村建设发挥自身的优势。

(二)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不符合,知识难以发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占4%;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45%;..经济学相关专业比例也相当小;有7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中最困扰他们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反映对农村不了解,缺乏足够的培训,遇到生产实际问题无力寻求解决渠道,造成所学知识无法运用。与此同时,对在任大学生村官的适岗能力调查显示,32%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表现不满意,认为他们实践能力欠缺。在访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部分“村官”还是很想得到重视并运用到决策层,而非仅仅充当一个行政秘书的角色。在和村委会领导的交谈中,领导们夸赞大学生最多的是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很少提及他们丰厚的学识和独到的想法。通过侧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村干部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寄予多大厚望,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始终被捆绑在行政秘书这一层面,高学历的本科生们来到农村基层就真的大材小用了。

(三)村官职业生涯欠规划

我们不否认有些大学生对于农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冲着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去的。本身并没有扎根农村、立足在农村发展的长远打算,村官职业生涯欠规划。接触到农村实际工作,稍遇挫折便浅尝辄止,有的甚至刚到任上就后悔当初选择。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不可能主动去做好农村工作,和农村当地干部群众的关系也就很难实现水融。另外一些对于农村有很高期望值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农村现实也并非像有关媒体宣传或者他们自己设想的那么美好。从大学生到农村村官,这两种角色之间的巨大反差也可能会使许多大学生村官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四)工资待遇太低

在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反映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太低了,“由于受到地方财力制约,大学生村官的编制、待遇及安置问题无法解决。有的大学生村官报酬太低,甚至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②李某原来是本县的一名村官,后来离开了村官岗位,到昆明一家商贸公司工作,问其离开的原因,李某回答:“村官,工资待遇太低了,每个月才一千多的工资,现在物价水平高,消费水平又高,实在是受不了了,每次回家都没钱给父母买礼物,回家一点脸面都没有……。现在我在这家商贸公司每个月1500元+奖金+提成+年终奖,在农村又苦,在昆明大城市多好……。”③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现在有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要不是国家提供的众多优惠政策,就现在大学生村官提供的待遇,他们早就来开了大学生村官的职位,外出“务工”了。可见大学生村官待遇问题也是一个制约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总结

大学生村官在村庄治理中带去了先进的科学理念、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在村庄任职中为村庄治理治理队伍素质的提升和村庄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效能。但由于大学生村官从到村任职的动机就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励志为“三农”服务,到村任职期间又由于村庄中的众多客观困难,大学生村官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生活,更好的为基层农村服务,造成大量大学生村官的流失,即,本文所指的大学生“飞鸽”现象。为使大学生很好的为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发挥他们的优势力量,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制度;第二,不断学习与提高,完善自身能力;第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使大学生思想上扎根农村,作好村官职业规划;第四,(四)落实好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

参考文献:

[1]栗振宇,彭域.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9)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

[3]贺雪峰:给大学生村官计划泼冷水.《2009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35页

[4]胡跃高陈鹏飞王颖哲李景涛赵进恒:大学生进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创举――平顶山大学生“村官”行动调查报告《2009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44页

[5]沾益县采取“四有”措施促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资料来源:云南网

[6]王艳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2.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中牟县;乡村旅游

中牟县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是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没有形成组织和规模。近几年,中牟县政府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社会各界也纷纷看好并涉及乡村旅游,不少商家投资开发乡村旅游,已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的旅游景点。总体而言,中牟县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着以下特点:

1.景点空间分布不平衡。中牟县乡村旅游景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县城北部、中部和中南部等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和特色农业地区,城西部和南部景点分布相对较少。2.旅游类型多样性。可以分为农园观光、乡野生态、特色农业节、科普基地、乡村民俗、休闲度假等多种类型。

3.以郑州、开封两大城市及县城本地游客为主。虽然郑州是全国最大的旅客中转站,但外地游客到河南大多选择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龙廷,清明上河园等一些著名的景点,中牟的乡村旅游景点鲜有外来游客光顾。

4.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较低。目前,来自于郑汴两地市区的游客占据了绝对数量,因此出游时间相对较短,大多为周末或节假日短期出行,停留一至两天。乡村旅游的消费构成中,以交通、餐饮、购物(农副产品)开支为主,住宿、娱乐等其他花费较低。

5.宣传形式单一,促销力度小。中牟大部分景点的旅游功能均为其生产功能的延伸,处于次要地位,所以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某些乡村旅游景点除了当地居民外,即使郑州、开封市民对其有所了解的也不是很多。

综上,根据中牟县乡村旅游产品的具体特点和功能,其乡村旅游开发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乡野文化古迹游。借助原有的旅游开发基础,挖掘潜力,加大这一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中牟文明源远,历史悠久。上溯8000年前,华夏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汉置中牟县。

县制沿革2000年来,中牟因物华天宝、钟灵毓秀而历来为兵家所必争,人文所荟萃。中国最早的奴隶起义---萑苻泽起义,蜚声中外的官渡之战,均发生于此。目前,官渡古战场尚存有官渡桥、曹公垒、汉井、曹操拴马槐、草料场、拒袁斩将碑、关帝庙等遗址遗迹。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春秋箜篌城遗址,宋代地下无基寿圣寺双塔,均是中牟灿烂古文明的见证,也是开发古迹游的素材。

2.乡村民俗风情游。中牟乡村旅游中的民俗风情游首推中牟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庙会,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仓颉的生日,仓颉,亦名苍颉,中牟人,相传为黄帝史官,《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皆言文字为仓颉所造。仓王生日庙会长达七天,期间主要有戏曲演唱、民间艺术表演、观众互动、民间工艺展演和免费学习活动等内容,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形式,还可以大快朵颐,品尝多达数十种的风味小吃。一方面让民众感受到历史悠久、生机勃勃的中牟民俗文化,一方面也有效拉动了中牟第三产业的发展。

3.观光科技农业游。中牟的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由于形式新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观赏、选购、学习园艺栽培技术,尤其对于广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和游览兴趣。现已成为集示范、教育、科技、观光、窗口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郑州绿博园面积2939亩,累计投资14亿元,栽植各类绿化苗木700多个品种、63.5万株。绿博园区规划设计立足生态性、注重示范性、拓展休闲性、彰显文化性和科技性,融入了绿色生命、绿色生活、绿色经济、绿色家园和绿色科技的理念,充分体现“让绿色融入我们的生活”的主题。绿化景观结构分为

“一湖、二轴、三环、八区、十六景”。展现了全国各地、各行业绿化建设成就和特色,是弘扬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活,普及国土绿化知识的教育基地,也是老百姓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共享生态建设成果的主题生态公园。

郑州中牟江南人家盆景休闲观光项目,占地1000亩。园中种植数万种的花卉,争奇斗艳,其中百多种树木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仅月季苑内就有全国1200多个品种中的600多种,可谓中原地区一绝。此外,黄店镇万亩梨园,白沙镇草莓园,雁鸣湖生态农业村等,同样吸引了许多旅游者的目光。

4.乡野生态游。在中牟,雁鸣湖生态风景区旅游度假区、黄河滩区绿色草原游览区、东湖旅游度假区、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翠鸣湖风景区、雁鸣湖万亩生态养殖区,都是依托富庶的黄河冲积平原和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建立起来的生态旅游项目。如雁鸣湖生态风景区,现有湖面1万余亩,森林和宜林地6万多亩,黄河湿地2.7万亩,鸟类78种,鱼类30余种,周边有以大闸蟹养殖为主的养殖水面3万余亩。林、鸟、水、蟹、湿地,共同组成了景区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

与此同时,景区的开发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村的发展,根据新农村的发展,结合景区的规划要求,景区公园四周遍布着与景区自然相协调的农家屋舍。独门的小院,粉墙和黛瓦,门前屋后,菜地竹园,一派田园风光,迈步其内,便可品尝乡村特有的“包粽子”、“杏仁茶”、“麦芽塌饼”、“炸春卷”,观赏农家表演的“斗鸡”、“骑毛驴”、“秧歌”、“抬花轿”、“跳龙舞”等各种节目,感受返朴归真的乡村休闲旅游的乐趣所在。

5.乡村美食文化游。中牟丰富的物产为当地的小吃种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中牟的风味食品及小吃给所有来过中牟旅游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街头巷尾的小吃,到荣登大雅之堂的名菜,中牟饮食品种可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在中牟很多小吃的制作人和经营者都是回民,在中牟县城清真寺回民街和狼城岗镇大马村(回民村,现有2000多口人),能品尝到很多正宗而且口味纯正的中牟特色饮食。现今中牟饮食搞的最好的是从每年9月下旬开始的雁鸣湖大闸蟹美食节,每年秋风吹起,专程到雁鸣湖品蟹的游客便络绎不绝,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而且成为当地颇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6.乡村休闲康体度假游。中牟以雁鸣湖、森林公园生态自然风景区为核心,以东湖度假村为辅助的观光旅游业组团,是乡村休闲康体度假游的好地方,雁鸣湖生态风景区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湖心岛等8处景观和以刺槐为主的6.8万亩森林公园。五一前后,正是槐花盛开的季节。游客或湖畔观看水鸟、悠然垂钓,或漫步槐林,欣赏槐花,或泛舟湖中,一派“和风细柳亲拂面”的诗意时光。东湖庄园地处中牟与开封交界处,占地3000亩,仿古庭院、欧式别墅、农家大院、食堂、垂钓园、温泉洗浴等集人文、生态景观为一体,是区域性生态休闲旅游、娱乐度假中心,是游人休闲康体度假的首选地,特别适合老年人离退休后疗养身心。

乡村旅游的开发不能原样复制,只能根据自身特点,量才施用,量力而行。针对中牟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建议,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笔者认为中牟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可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1.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根据中牟县乡村旅游的现状及一些乡镇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如下:①官渡镇:发挥高科技优势,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购物及科普旅游。重点开发省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官渡古战场遗址,可以考虑与许昌、南阳、成都等其他三国景点的联合,挖掘其文化内涵,开展古迹文化游;官渡东部靠开封的一边,这里“水净、气净、土净”的自然条件是其他乡镇所不能比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像东湖度假村,建业农庄等。②雁鸣湖镇:以雁鸣湖生态自然风景区及森林区为核心,开展观光、森林浴、美食、垂钓、划船,采莲,民俗、农家乐、购物等多种形式的休闲生态旅游。③万滩乡:依据黄河滩区发展牧草及养殖业,是绿色农业休闲开发的方向。④狼城岗镇:形成了立体、优质、高产、高效万亩黄淮海开发农经作物区,可以开发观光农业休闲游。⑤刘集镇:绿博园目前发展形势良好,以“江南人家”为代表的花卉观光已经成规模,今后应形成区域联动。⑥白沙镇: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观光购物游。⑦县南的黄店、三官庙、刁家三乡镇具有种植林果的传统,可以三乡镇联袂开发观光,采摘,休闲旅游。⑧城关镇:利用县城的有利条件,开发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游等。

2.研究客源市场,增大促销力度。中牟乡村旅游要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各种媒体和机会,面向客源市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广。可主要利用以下方式:①邀请媒体、记者和旅行社人员来实地体验;②通过摄影作品、广告等来展示;③制作旅游指南、导游图、景点介绍等宣传品;④利用农业的时令季节(如桃花、梨花、油菜花、草莓)和传统节日(如西瓜节、庙会)举办各种节日庆典;⑤广播、报纸等媒体刊登或播出广告;⑥利用相关大型活动来宣传,通过电视、如旅游促销会、推介会、交易会和举办新闻会等;⑦加强与外地的旅行社、机关、企业、学校、社团的合作或以提供优惠服务的方式,扩大中牟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客源市场;⑧利用互联网站点,宣传乡村旅游景点。网络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可在郑州、开封旅游网,郑州的旅游频道等网站进行宣传。另外,还要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颖的主题活动,保证游客数量。

参考文献:

[1]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32-535

[2]李柏文.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0,(6):88-90

[3]李俊峰.基于居民旅游消费偏好的郑州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6):577-579

[4]孙爱丽.上海观光农业的现状和开发措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能转变;农村社会服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江苏、海南等部分省份就开始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达到18万人以上。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部署,全国61万个行政村将有6l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加上有的省、市一村2名的标准计算,大学生村官人数将达120万人。甚至有专家统计,今后三十几年中,我国将可能形成一支总数在1000万人左右的在岗和出岗大学生村官大军川。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从地方措施上升到中央政策,中央不仅是要藉此实现巩固农村基层政权、选拔后备人才的目标,实际上还包含了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等多重政策意图。

一、大学生“村官”工程效果评价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必要性和取得的积极成果

伴随着中央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近年各地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调查研究,出现了很多学术成果。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动,作为农业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也会加快流出农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外,中央提出大规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该工程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10多万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规模巨大,意义深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对“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

但是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方面,很多在职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不满意感和不胜任感。《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年度)》显示,只有25%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回答“你如何看待你当时做出应聘到农村工作这个问题”时,只有31%的回答“不后悔”。2010年1月完成的《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显示,仅2成多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工作有信心,约有7成以上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或中立的态度,对3年后的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于不长,留不住现象突出。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却在这项计划实施数年之后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有的被强制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

另一方面,很多基于调查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实际工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浙江大学钱文荣教授执笔的《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认为:大学生村官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帮助村民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都是是有限的。据民进宁波市委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处于空闲状态乃至脱岗状态,有些到了农村后把所有精力放在个人创业方面,让村民觉得是不务正业。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也公开透露,尽管已经选派了大学毕业生进村任职,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职能设置的不合理是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现有研究大多把大学生“村官”们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相对较低的工资福利、专业不对口等原因看成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根源。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有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恰恰是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带来的必然后果,只有随着该项制度的创新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组织(岗位)的职能、结构、功效是有机结合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其中职能是逻辑起点,职能决定结构和功效。村级组织特设岗作为一种新的岗位,任职在该岗位上的大学生“村官”比较普遍存在着效果不高的状况,应当从对这个岗位的职能设定中寻找根本原因。

(一)经济建设和行政文秘工作成为当前大学生“村官”的两种主要工作职能

中央出台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职能做强制安排,而是让各地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根据各地情况适度安排。结合近年各地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调研,显示各地都把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确定为协助村委会完成以下两项:一项是完成经济建设型任务(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引导农民致富以及自主创业为主),有的地方甚至把这些大学生设计成发展经济引领员乃至招商员(中共长垣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职责的通知》中规定的长垣县大学生村干部“十大员”岗位职责中就有这两大“员”);另一项是行政文秘型工作(主要包括完成办公办会、党建、维稳、培训教育、应付各项中心工作检查等)。

而身处压力型体制,是大学生“村官”职能主要以经济和行政职能为主的内在原因。“压力型体制,具体指的是一级政治组织(县、乡)为了实现经济超赶,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乡镇政权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处于这种压力型体制的行政权力末梢地位。由于来自上级的压力过大,将行政责任下延给下面的村级组织,本来是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的干部成了乡镇政府的“腿”,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搞经济建设和完成上级要求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达标工程和其他中心任务。大学生“村官”到村以后,由于受村委会领导,就成了村委会的“腿”,变成了压力的最后承担者,要么创造经济建设成果,要么陷身于琐碎的写写材料跑跑腿的行政文秘工作。

(二)经济、行政型职能设定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1.经济建设型任务——大学生“村官”不能承担之重。通过我们的调研也发现,很多地方领导、村官乃至村民都认为,外来的村官只有给本村带来经济实惠、拉来项目才算有能力。《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显示,有86.5%的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做出贡献。然而实际情况只有13.1%的村官认为起到较大作用,而有40%的人认为自己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农村经济建设任务成为大学生“村官”无法承担之重任,原因如下:第一,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的约束。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和自然属性,必须依靠专业知识和适当方法,而“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也很少有相应的农村工作经验。学非所用、用无所学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大学生聘任期一般也只有二三年,农业生产自然属性特点决定了二三年时间很难做出较大成果。第二,外部资源限制。不同于那些被单位委派挂职到乡村任职的村干部,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单位支持,能在短时间内为所在村庄建设提供各种资源。而这些初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外部社会资源的支持。

针对近年来各地树立的大学生“村官”典型,大多都是带动当地农村致富的典型的现象,这也给那些没有取得商接经济建没成果的大学生“村官”很大压力。温铁军认为,这种树立典型的方法,实际上反映的仍然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的单纯经济观点来使用和考核干部的观点,未必有利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踏踏实实地扎根农村、埋头苦干。

2.“写写材料跑跑腿”之类琐碎的行政文秘型工作——大学生“村官”不愿承担之轻。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村官”工资偏低,而且工作琐碎,有些大学生“村官”甚至变成端茶倒水的,“写写材料跑跑腿”成为很多大学生“村官”日常主要工作。正像很多大学生“村官”说的那样:这些琐碎的工作其实一个文秘专业的中专生更适合,而很多大学生“村官”由于专业原因在文秘工作方面并没有优势。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网络社区中发出对自己村官生涯未来充满迷惘的帖子,有些人甚至生活在一种无望且无奈的情绪中,对这份工作的期望和美好理想都在逐步地消失殆尽。

既然组织(岗位)职能决定功效,那么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要从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创新出发,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全面创新。

三、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国家购买投放到农村,通过他们的工作,会带来一定的边际效用。工作职能不同,起到的效用就不一样,到底要发挥哪种效用,才能实现消费者(这里是农民)效用最大化呢?根据需求理论,可以得知决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财政预算的限制,第二个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都会由国家部门负责,预算这个因素不成问题,那么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就应该是消费者——农民的偏好,而农民的偏好又取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职能设定必须要回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反映农民偏好。

那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需求是什么?作为消费者的农民的消费偏好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但是在城乡二元化的背景下,由于城乡采用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公共物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服务)程度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村庄经济凋敝问题、流动性和半流动性家庭的婚姻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新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教育、医疗、家庭、文体等社会福利事业,推动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就成为时代的需求,也更能反映当前农民的需求偏好。

我们可以看看江西万载县引进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随着江西万载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队伍越来越大。很多老人老无所养,众多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的关爱,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的老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更为艰难。困难家庭的子女失学、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也频发。江西省有关部门和万载县认识到,传统的单一的乡村治理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难以承担起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矛盾。万载县与从江西有关大学中选拔大量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到万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万载县还建立了新的农村社会服务模式,即“l+3”模式,指一名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基层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农村社会服务工作模式。在大学生的带领下,万载新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在解决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帮困解难救助、居民权益维护、健康心理辅导、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日趋和谐。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引进社会工作者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我国台湾在上世70年代就出台了比较完整的“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一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现在台湾各种公益基金会公开招募社工或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担任台湾农村社工,“关怀弱势、解决问题”,协助那些陷入不利处境的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基本的健康与成长,为台湾变身福利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同样是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让大学生到村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既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又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让他们为农村社会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大学生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温铁军曾说过: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作内容,既不应该是承担招商引资重任,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发展农业生产,而是应该开展村情调查,了解村内的老人妇女儿童等困难群体和鳏寡孤独者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村建立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开展乡村文体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可以借鉴台湾“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要摆脱“官员”的身份而转向“政府社工”身份,要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为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推进中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村官”基本工作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弱势家庭和残障人士发展问题、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问题、农村婚姻家庭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第二,为发展农村文教体育、老人、妇女、村政事业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开展环境保护、文化古迹保护,协助建立村庄老人协会、妇女协会和图书馆,培训和辅导村委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等工作;第三,为当地经济发展而开展的辅导辅助工作,包括参与农村扶贫开发、进行农民技术培训、辅导村庄和家庭经济发展、辅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大学生“村官”职能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并不是说要放弃上述这些为经济发展而提供的服务,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服务是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开展,而不是为完成经济建设任务而开展;第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还包括要起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农民沟通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协助乡村基层组织开展涉农公共政策宣传,要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惠农活动,另一方面把农民的需求反馈给政府和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争取各种资源,通过各种会方式增进农民福祉。

四、大学生“村官”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的制度基础

(一)将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

建立由政府出资设置的农村“政府社工”岗位,每村(或者每1500人)提供一个这样的岗位,并把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而不是村级组织特设人员。使他们从现有的村级组织中独立出来,才能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为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提供组织基础。

(二)建立能够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职能必须的专门社会服务体系

大学生“村官”从村级组织独立出来要有效开展农村社会服务,必须在县、乡、村逐级成立社会服务专干体系。可以借鉴计划生育专干体系,在村里建立社会服务协会(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让村支书担任会长,大学生“村官”担任社会服务专干(属于“政府社工”岗人员),这是一种专职工作,享受政府雇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积极吸纳本地志愿者和外来志愿者(包括资金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积极培养本地专业化的职业社工队伍、本土化的从业社工队伍、社会化的志愿义工队伍建设。万载目前已在各村村委中正式设立社工岗位,基本达到1500村民当中就有一位“村委社工”,这就是“1500:1”制度”。

(三)大力引进社会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根据国内外经验,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有效的助人活动,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作为政府社工岗人员的大学生“村官”要想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就要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我们认为,既然中央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l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官,那么今后要重点选拔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等专业或者具备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四)建立督导培训制度推动大学生“村官”身份转变

根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预计将有超过4万名大学生村官期满离岗,2011年为6万多名,2012年为7万多名,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少数总体上是非常有限的,长期而言大规模接受离岗分流的形势确实十分严竣,按照现有模式大部分在任期结束后面临二次择业问题,将他们简单地推上社会,是对他们的不负责,同时也会导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迷茫。而根据台湾等经验,社工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可以成为终身的职业。对服务期结束,愿意留在在农村专职从事农村社会服务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督导培训制度,协助他们取得社工证,使其掌握专业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实现持证上岗,使其从村级组织特设人员向政府社工岗人员转变,以专职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存在于农村,实现终身服务,可以为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发挥奇兵之效。

(五)建立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参照国际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计生专干职业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篇10

一、大学生村官在乡村工作老庶民是欢迎的。老庶民关于大学生的到来是欢迎的。有的当地是历来没有来过大学生,包括本村的大学生卒业生也没有回来,乡村对人才的投资没有获得报答,村官来了算是获得了报答。加上乡村干部与乡村情况有的矛盾,使得良多老庶民但愿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能处理他们本人的实践坚苦和长期积聚的长短。他们愿意给大学生村官讲一些本人的主意和村里的实践状况,但愿村官可以处理。他们都以为村官是上级派来的代表党和县政府,他们欢迎,甚至燃放鞭炮来迎接他们村来的第一位公家派来的村官。

二、大学生村官与现村干部之间需求时间来磨合。可以讲,一开端大学生到村里去,村干部们是有顾忌的,尤其是书记、主任,他们总觉得是上级派来了一个监视人员,怕村官来了夺了他们的权,下了他们的台。查询中还有一名村官通知我,他们书记还有些不想要村官。有的村干部把他们算作是公事员来下面“镀金”来了,对他们生活是非常的关怀,但在工作上不与布置或许爽性连开会也欠亨知村官,直接把村官给架空了。有的村官由于不克不及顺应如许一个情况,爽性也不论事,村里布置就做点,不布置就不做。甚至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到村里去,关于这种状况村干部是没有什么意见的,他们觉得他们不来关于他们工作更好一些,不克不及耽误这些村官大学生们的出路。随着时间的磨合,大局部村官曾经容进了村级组织班子里去了,开端走进群众中去了,效果发扬也开端越来越大了。

三、大学生村官在乡村干事创业是准确的选择。乡村是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热土,只要干事创业才干充分的展示本人的才气聪明。把本人的精神和才气用到率领人民群众一同致富上,办妥与群众好处亲密相关、受群众欢迎的工作上。才干得民意,受群众反对。常思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在科学发展创优活动中大展身手。没有幻想,在乡村就待不住;不面临实际,在乡村开展不起来工作,就干不下去。把热情与憧憬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用干事创业的业绩来来汇报组织与人民,使我们地点的支部成为提高前辈的乡村基层组织,我们的党员都争当干事创业的优异共产党员。只要干事创业,才是我们在乡村独一准确的选择。当知有为才有位。要做好宣传贯彻党的道路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布置部署;要组织好施行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财产发展规划,领办、兴办专业协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要共同完成社会治安、方案生育、矛盾调停、社会保证、查询计算、做事署理、科技推行等工作;要负责整治材料、治理档案、草拟文字资料和长途教育终端采取站点的教育组织治理、设备收集维护;积极参加评论村务严重事项;抓好村团组织的建立和工作等等这些都是干事创业。让我们的乡村越来越像新乡村,我们的群众越来越多的是新农民。

四、也有一些大学生村官在乡村的工作不尽人意。有的是不擅长与农民打交道,所以村里不布置工作就不干事情,不论工作,怕见老庶民。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把当村官看成一个跳板,成天忙着预备考研,考公事员等,不进群众家,不办乡村事,工作急躁。不进村,进村就是支书主任家。他人一讲,还振振有辞,“没有工作做什么,村里的状况我又不熟习,你不想走出去呀”等等理由,行为有很强的短期性。有村民讲“并不想耽搁大学生的前途,但到了乡村就应该踏扎实实的工作,为老庶民办妥事、实事,三心二意的,倒不如不来。”大学生村官想走出乡村,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无可厚非,但在村官岗位上,成天心浮于事,不想事、不做事、等靠要,这些是不符合一个公事员的基本要求。组织上对如许的人员调查核定要分外留意。

五、大学生村官如何发扬效果。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耐性和热情,即要有喫苦的思想预备。要摆正地位,是助理就要做助理的工作,要到位但不克不及越位。不克不及由于本人是上级遴派,是大学生,觉得本人是何等的了不得,无视村干部的存在和效果,毕会惹起他们的对立,本人的工作也必然难以开展。必需依托现有村干部,发扬他们的效果,才干使村官效果获得充分的发扬。上级组织下派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乡村,是让他们在乡村以一个集体存在的,因而大学生村官必需有集体观念,与现有村干部构成调和,才干构成村官发扬效果的场面。还要晓得权益不是本人把握了几多钱,而是本人为老庶民做了几多工作,为了老庶民做的工作越多,权益就越大。村官要晓得“争权”不是要你去“造反”,必需搞好干部团结和处置好群众关系。要充分发扬乡村五老的积极效果,即老党员、老干部、老榜样、老职工、老长辈的效果。要留意发扬乡村妇女的效果,妇女是半变天,在大大都汉子出去打工的当地,发扬妇女的效果尤为主要。留意在乡村发展青年组织,搞好团支部建立。关怀儿童,就可以获得更多人的支撑。给老庶民一个新颖的觉得,带来一种新颖的气味,给他们一种全新工作立场,与财产大户、致富强人联络,可以促使村里的强人,所谓村庄绅士,把这几小我的效果发扬出来,组织协作社协会等群众组织,开展教育培训;与母校进行沟通交流,争夺技能上的支撑和办法上的指导,以及在三下乡等方面赐与支撑和联络,然后扩展村官在村内的影响力,更好的处理一些坚苦和问题等一些办法和手段。要积极的做好规划,争夺项目,多做引荐,争夺上级指导的支撑与协助。关怀弱势群众,从实真切实的小事做起。我们都讲要走群众道路,要听群众的声响和呼声,是必需的,还也不要遗忘把本人的主意和目标向群众宣传阐明也是沟通的需要方法。这些都是村官翻开场面成功的心得。

六、依据选聘方法,村官要在村里工作,其他单位不得借调。但在查询中发现,有的当地大学生村官60%的都被借调到乡镇工作,90%的都有被借调的工作阅历,2009年今后的这个比例更高。这些也不克不及全怪我们的部分,乡镇真正干事的也的确短少。我自己对关于借调村官,我是持对立立场。借调村官长期在乡镇工作,就会使得我们的村官政策流于方式,不克不及使村官真正的调查我们乡村的实践状况和问题,使村官们短少一种与人民群众的最朴实的情绪,与我们高层指导和上级党委的优越初志相违犯。大学生村官工作要做出成效,各级组织不打扣头的执行上级有关精神,做好治理、审核、服务等工作是关键;大学生村官酷爱乡村工作,有对群众的俭朴情绪和对党的事业的忠实责任感是基本,各级各部分的大力支撑是推进力,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大背景是优越舞台。

七、大学生村官的助学借款和欠膏火是局部村官的实际坚苦,也是我在调研中他们问的比拟直接的问题。依照政策,助学借款在其任期内审核及格的,国家为其归还本息,目前他们要不要归还银行利钱?照样如何操作?他们都不得而知!他们有的每月去打利钱,有的就放在那边,心里照样担忧!究竟会不会发生信誉问题,他们该如何做?应该赐与明确。一切有助学借款和欠膏火问题的大学生村官,家庭前提都是比拟坚苦的,或是家中后代多担负中,或是单亲贫困家庭,或是家中有病人需求医治等等,一些实践的临时难以处理的坚苦。大大都的村官每月工资只要1200---1600元左右,生活要自理,一些交通费、电费、通信费等是需求本人处理。有的家庭坚苦的同志,还需求补助家用,每月下来也算紧巴巴的。关于助学借款问题,我但愿我们的组织和县政府赐与他们一个明确的指导,防止他们发生信誉问题。关于大学生村官欠膏火的问题,但愿我们的学校和有关局部可以积极行动,思索他们的实践坚苦,能否可以给两年审核及格称职的村官减免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