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卫生法律制度十篇卫生法律制度十篇

卫生法律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5:41

卫生法律制度篇1

卫生法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联;同时,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法制建设进程紧密相联。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开始。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比较重视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促进包括卫生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把关心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及时制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卫生工作方针,并以此为依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提倡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一九五四年宪法第九十三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些规定,为我国卫生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这一阶段,我国在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条例》、《医师暂行条例》、《药师暂行条例》、《医院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种痘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等,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为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第二阶段,“”时期。这一阶段,是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停滞阶段。卫生领域不仅没有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已有法律、法规也无法执行。

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这一阶段,是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一九八二年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新宪法为新时期卫生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84年到今年7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国境卫生检疫法、传染病防治法、红十字会法、母婴保健法、食品卫生法、献血法、执业医师法、职业病防治法等9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药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1件行政法规;卫生部、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制定了400多件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我国的卫生领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卫生事业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为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概括起来讲,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范预防保健方面的法律制度

为了加强预防保健工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在预防保健方面主要确立了以下法律制度:

(1)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消除传染病传播危害,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设立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的组织或者专业人员,设立传染病医院或者指定医院设立传染病门诊和传染病病房等;二是,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三是,传染病疫情的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四是,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与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等控制措施;五是,国内交通卫生检疫制度,国境口岸传染病检疫、监测和卫生监督制度;等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定中央与地方的应急管理体制与职责;二是,建立全国和省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启动制度;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制度;四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公布制度;五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3)职业病防治制度。根据对职业病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的特点,主要规定了以下制度:一是,建设项目预评价制度、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二是,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审查制度;三是,劳动过程中对职业病的防护与管理制度,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中的责任制度;四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并公布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五是,劳动者享有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保护、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六是,对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的救治和保障制度。

(4)公共场所和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卫生责任制度,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必须持有“健康合格证”,对经营单位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的报告制度;二是,对学生健康进行监测和健康教育的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制度等。

(5)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和公民生殖健康权益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为了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国家提供必要条件和物质帮助,使母亲和婴儿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实行婚前保健服务制度、育龄妇女和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制度以及婴儿保健制度;二是,为了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女职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明确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特定项目和其他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三是,为了加强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管理,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保障公民的生殖健康权利,规定国家保障公民获得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权利,免费向农村的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

(二)规范医疗机构、人员以及医疗救治行为方面的法律制度

为了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制定了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主要确立了以下法律制度:

(1)规范医疗机构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医疗机构执业实行许可证制度;二是,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义务,在特殊情况下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三是,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等活动依法实施严格管理,并建立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制度;四是,为了保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实行由医学会负责对医疗事故进行技术鉴定的制度;五是,医疗事故赔偿制度。

(2)规范卫生技术人员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了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实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二是,为了保障农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和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建立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和考核制度。

(三)规范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

为了加强对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与人体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督管理,保证其产品质量,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制定了食品卫生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药品行政保护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品管理办法》、《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主要确立了以下法律制度:

(1)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营养、卫生标准;二是,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必须符合法定的卫生条件和卫生要求;三是,生产经营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凡是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一律不得经营、使用;四是,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设备,以及用于清洗食品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洗涤剂、消毒剂,必须按照国家卫生标准、检验规程进行监督管理;五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六是,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生产人员实行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的制度;七是,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立食品卫生监督员的制度。

(2)药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药品统一实行国家药品标准,对药品生产实行批准文号管理制度;二是,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生产(包括配制)、经营药品实行许可证制度;三是,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四是,对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实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五是,对放射性药品、、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的制度;六是,建立血液制品管理制度,对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

(3)化妆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化妆品生产企业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二是,对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实行健康检查制度;三是,对生产化妆品所需的原料、辅料以及直接接触化妆品的容器和包装材料,实行卫生标准管理制度;四是,对进口化妆品、特殊用途的化妆品和化妆品新原料进行安全性评审制度。

(4)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和产品生产注册制度,规定了进口医疗器械的注册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管理,规定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定了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制度;对部分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

(四)规范传统医学保护的法律制度

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医学,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制定了《中医药条例》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确立了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制度;对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规定了对中医药事业的保障、扶持制度,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了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鼓励研制开发临床有效的中药品种,对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品种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五)规范卫生公益事业的法律制度

为了促进卫生公益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制定了红十字会法、献血法和《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确立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性质、开展工作的方式以及我国公民自愿参加红十字会的制度;确立了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的制度;规定了红十字标志使用制度。

随着卫生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卫生标准工作相应的不断加强和发展,卫生标准的实施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迄今已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职业病诊断、放射性疾病诊断、传染病诊断、地方病、血液、临床检验等各类卫生标准1255项,其中国家标准1029项,卫生行业标准226项。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卫生标准体系,为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特点

卫生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既具有我国法制建设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点。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以卫生保健为中心,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益。因此,卫生法律制度建设,不仅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的影响和制约,还受到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与医学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联。在卫生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医学科学的许多特点得到突出的体现,使卫生法律制度建设与医学等自然科学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促进。研究、认识和把握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这些特点,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

(一)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是以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为根本目标的,它直接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人人享有健康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命的不断延长,又主要是通过卫生事业的发展来体现和衡量的。卫生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有赖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法律的保障。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基本上体现了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一根本目标。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应更加自觉地把维护和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根本立法宗旨,以对公民的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客观反映医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认识医学发展的规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明确政府、有关社会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向公民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保健服务,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二)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科学是一切疫病的克星,卫生法律制度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医学科学,是在对疾病的病因分析、控制措施、治疗方法和技术规范的反复验证和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只有正确地反映医学科学的最新成果,才能提高法律、法规的质量,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对卫生事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探索进入了全新的境界,使医学科学的许多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科学理论被运用到卫生法律制度建设中,使卫生立法和卫生执法工作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使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例如,在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认真研究和运用传染病防治的“三环节,两因素”(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医学理论,针对传染病控制的不同环节和有关因素,规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特别是在今年的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又如,由于在职业病防治法中较好地运用了“三级预防理论”(一级预防是指致病因素的预防,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三级预防是指在患职业病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病人残障),使职业病防治法在逻辑上比较严谨,在执行上更具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必须高度关注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变化,要在学习、研究医学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及时客观地反映医学科学发展的规律,提高立法质量,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疾病的预防治疗问题,客观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有时对一些疾病的防治问题,还可能演化成社会政治问题。例如,由于艾滋病和疯牛病的蔓延,曾经导致了一些国家政府的危机和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把卫生法律制度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研究、去思考,应当认识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同公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为疾病的预防和公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公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既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的程度,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四)卫生法律制度建设,需要研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国际惯例

同疾病进行斗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长期课题。随着交通的发达,国际间人员交往的频繁,各种传染性疾病很容易跨国境或者跨地区迅速传播。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都会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这就需要加强国际之间在医学领域的密切合作和互相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对一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治疗措施。目前,被人类攻克的许多疾病,都是不同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拼搏的结果。世界各国都是通过立法确立本国对疾病的控制体制和防治措施,而这些对疾病的控制体制和防治措施,许多都反映了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他国家一般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正是由于这种特点,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一些疾病控制的立法活动,越来越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关注。我国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重要成员,对发展全球卫生事业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必须注意研究国际通行做法,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在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国际卫生法规、食品法典等,对我国制定相关的法律就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我国政府已经加入了《国际卫生条例》、《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品单一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以及确定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阿拉木图宣言》等等一系列国际条约,我们在卫生立法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体现这些国际条约中的共同规范。

以上这些特点,既是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又是今后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工作中需要继续坚持的好做法。

三、对进一步加强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前几个月暴发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我们同这场灾害进行了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了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阶段性重大胜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果断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军民团结,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广大医护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临危不惧、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胜利的结果。实践再次证明,我们党具有应对任何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通过此次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始终把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必须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切实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健康水平,作为根本指导思想。

总结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经验教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对进一步加强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应当体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直接体现。因此,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共领域的建设,使经济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健康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通过这次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现行卫生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难以及时有效地应对重大、突发的疾病灾害;预防为主的方针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卫生法律制度,就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树立新的发展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真正认识到,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正确处理好保护公民健康与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关系,通过法制的手段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政策,保障在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当是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民群众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卫生环境、医疗保健已经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把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真正作为卫生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维护、保障和提高公民健康水平上,增强全社会的健康素质。要从过去重视政府权力的设定向重视公民健康权利的保障转变;从过去重视政府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从过去重视事前审批向重视日常监督转变。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三)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的法制建设

公共卫生,即整个社会全体成员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事业,在整个卫生工作中应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共卫生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公共卫生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公共卫生的指标直接反应人类的生存状况,公共卫生危机就是人类的生存危机。

公共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建国以来,我国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实行妇女儿童保健、防治传染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依然存在,预防保健工作还不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公共卫生领域法律制度建设。更要着力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有效整合卫生资源,增加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环境卫生体系建设,为公民健康提供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在卫生法律制度建设中,还要特别注重提高全民的公共卫生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做好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四)应当把农村卫生法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九亿多是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面临很多困难,一些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实践证明,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不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就不可能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和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中要把加强农村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体现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方针。采取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办法,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基层设施,优化人员队伍结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为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法律保障。

(五)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

这次非典型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制度、机制和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既暴露出我国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还不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不足,处理和管理危机的能力不强;同时,又使我们摸索出了一整套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机制和方法,积累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经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一些基本法律制度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特别是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暴露出的在应急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薄弱环节,国务院决定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着重解决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统一、高效、有权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既解决当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为今后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法律制度。事实证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实施,对我们取得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放射性损害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不可避免的。紧急处置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特别是涉及对一部分社会主体权益的限制与调整。因此,需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制度。通过完善有关应急法律制度,明确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使政府在处理危机时也能够依法行政,保障社会各个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处理危机而产生违法行政。据此,需要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以下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规定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什么样的情况下依法可以采取哪些紧急强制措施,应当承担何种义务;

二是,明确规定公民及组织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因政府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公民及社会组织的财产受到损失时,是否应当获得救济和应当怎样救济;

三是,明确规定平等的社会权利主体之间,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纠纷的处理原则。

同时,要按照“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要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备、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一是,建立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体系,明确规定报告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义务和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报告程序与时限,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二是,建立国家、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明确职能、优化队伍、落实责任,增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扩大和蔓延的能力。

三是,建立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医疗机构针对急性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传染病的救治能力。

四是,建立强有力的指挥体系和快速反应系统,指挥、协调各有关部门,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作出反应,迅速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损害的扩大和蔓延,解决出现的问题与困难,维护社会稳定。

五是,建立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责任机制,使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未雨绸缪,切实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员、物资、资金、场地等各项准备工作,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卫生法律制度篇2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目标任务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卫生法治实践相结合,继续深入开展卫生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

根据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业和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通过深入扎实的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增强卫生系统全体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卫生系统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同时,通过广泛深入的卫生法制宣传,进一步增强服务相对人的法律意识,提高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自觉性,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工作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全省卫生“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注重法制宣传教育与卫生重点工作的结合,着力营造良好的卫生法治环境,全面推进卫生重点工作的有序开展。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把解决群众最为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卫生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把服务与宣传结合起来,让群众确实感受到法治建设的成果。

3.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结合卫生工作特点,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实际,突出卫生法制宣传的重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的开展工作。

4.坚持学用结合,普治结合。通过有针对性的卫生法制宣传教育,满足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卫生法律知识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动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促进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结合。

5.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不断丰富卫生普法的形式和方法,使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新的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开展依法治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完善听证制度及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健全卫生行政执法程序,建立和完善卫生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增强透明度。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认真执行《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完善行政调解制度,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围绕卫生工作重点,深入开展卫生行业专项治理活动,使卫生系统法治化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二)继续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社会主义基本法律体系。大力学习宣传宪法,进一步增强卫生系统全体人员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方面的法律,充分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加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卫生系统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理论水平,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围绕卫生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与卫生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普及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大卫生观念。组织学习宣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解决群众反映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方面问题,开展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等工作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为卫生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围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学习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学习宣传、投诉、调解等法律法规,促进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学习宣传行政复议与诉讼、侵权责任、医疗纠纷调处、疫苗异常反应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等法律法规,引导公民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

(五)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以医疗卫生人员为重点,加强执业医师法、《刑法修正案(六)》、反腐倡廉和治理商业贿赂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教育,倡导良好医德医风,增强廉洁行医、依法执业的自觉性。广泛开展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卫生行政执法人员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反腐倡廉意识,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深入开展反面典型教育,利用发生在卫生系统的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发挥震慑作用。

(六)继续组织开展卫生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各县(市、区)卫生局要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加强领导,大力推进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医疗卫生机构等活动,积极开展卫生法律咨询和服务,特别要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宣传宪法为核心,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在卫生系统中营造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结合《食品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周活动,深入开展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增强卫生法律法规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三、对象和要求

全市卫生系统“六五”普法的对象是全市卫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卫生行政服务相对人,其中重点对象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导干部、公务员、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医疗卫生人员。

(一)切实加强卫生系统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着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市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要健全并落实集体学法、法制讲座、法制培训、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的考察、学法守法用法情况的督促检查和年度评估考核,把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等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党组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每年不少于四次。

(二)大力推进卫生系统公务员和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学法守法用法,着力提高依法行政和执法监督能力。全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人员要加强基本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依法办事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把法律知识作为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公布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坚持和完善干部集中学法制度及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将公务员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任职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卫生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完善和推广持证上岗制度,把有关法律制度作为持证上岗考试的重要内容,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提高卫生行政管理水平,确保卫生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三)深入开展医疗卫生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知法守法和依法执业意识。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要在新上岗人员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纳入卫生法律知识,学习掌握与其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要通过集中培训、收看专题片、组织讨论会等不同形式,继续开展在岗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做到依法执业、规范服务。

(四)广泛开展面向卫生行政服务相对人的卫生法制宣传教育。以《职业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卫生法律法规为重点,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维护生命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加强宣传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引导职工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四、工作步骤与安排

卫生系统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从年开始实施,到年结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是卫生普法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各县(市、区)卫生局、局属各单位、城市区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要在总结“五五”普法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本规划并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六五”普法计划,于年10月30日前报局监督与协调科备案,并做好“六五”普法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

卫生部负责组织编写卫生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普及性材,作为全国卫生系统普法规范读本。省卫生厅编印的《卫生法律法规资料汇编》作为全省卫生系统“六五”普法的学习用书。

卫生法律制度篇3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事法学;课程教学;注意问题

一、引言

针对医学院校专业性比较强、医学基础雄厚的学科优势,医事法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面窄、影响面小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在医学院校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从沈阳医学院医事法学专业开设的情况看,存在着专业发展环境、前景问题以及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第一,专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不利主要是与一直以来传统法学教育忽视医事法学教育的因素有关,政法院校囿于医学的专业化。不具有开设医事法的能力;综合性大学具有这种能力,但目前国内没有几所开设医事法学专业,造成医事法学只能在医学院校开设,这就割断了与法律界的天然联系。加上起步晚、专业开设时间短,造成医事法专业社会影响小,很多法律实务部门根本不知晓该专业状况,甚至对该专业的存在也一无所知。从而限制了医事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导致医事法学专业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第二,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混乱。医事法学的高度专业化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使得专业培养的模式也各不相同。有4年制本科、5年制本科。也有6年制本科。学生毕业时授予的学位也不相同。有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有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还有同时授予医学和法学双学位的。这造成课程体系上参差不齐,医学和法学课程比例不一,缺乏统一、科学、有操作性的培养方案。

二、医事法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培养扎实的医事法学教学队伍医事法学专业需要既懂得医学叉熟悉法学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医事法学师资队伍薄弱的尴尬,很多教师不能两者兼备。目前医事法学专业专职老师大都是法学专业毕业,懂医学的很少。即使是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的老师,都缺乏临床经验,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懂医学或缺乏临床医疗经验。老师说不清医学问题或缺乏将医学和法学较好融合的能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医事法学教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目前的解决方法是:(1)在法学院校招收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的法学硕士、博士和法律硕士,这些人都有一定的经历,懂得医学,也系统学习了法学知识,但这类人很少,有些毕业后就没有从事一线医疗工作。(2)聘请一线临床医生、各科室负责人或已经退休的老教授为客座教授,定期做专题讲座。他们临床经验丰富。对医疗一线有长期积累的心得体会,让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将医院各部门和本科室的主要工作流程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作具体、详尽的讲解。会极大丰富医事法的教学.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医事法学习的重点所在。(3)对于缺乏医学知识的教师,由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采取跟班上课的方式,进行长期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边教学边提高。当然,相对与医学知识而言,对相关涉医的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是相当重要的,也是更为迫切的,这对于受过专业训练,有法学方法和法学思维的老师来说,更显出专业优势。

第二,设置合理的医事法学课程体系。医事法学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学课程和法学课程的比例到底该是多少?从笔者所在院校医事法学专业教学计划来看,法学课程和医学课程必修课比例是17

:14,其他院校课程设置比例也大致如此。法学类课程一般是l4门核心课程加专业课程如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监督学;医学类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护理学等。从课时来看,法学类课时总计990学时左右,医学类课时总计660学时左右。课时比是3:2。这种课程设置体系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模式,应当说还是合理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医学知识应掌握多少,深度应当多少不易把握,学生常常抱怨医学课程讲授浮光掠影,不够深入。医学实习时间安排少,不能将医学和法学较好地融会贯通。二是法学核心课程偏多。专业相关课程偏少。法学课程除了14门核心课程外,在医事法方面只安排了3门课,还是否应当进一步拓展,向专题化方向努力。比如医事法学70学时,卫生法学70学时。而一门卫生法学涉及了接近18类医事部门法,如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献血法律制度、公共卫生法律制度、国境卫生检疫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精神卫生法律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食品卫生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化妆品卫生法律制度、医疗器械管理法律制度、执业医师法律制度、妇幼卫生与计划生育保健制度、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等。在70学时内,把这么多法律制度讲彻底、全面,这是很难做到的。专业课程偏少的解决方法就是多开专题比如沈阳医学院计划开设有“医学治疗与法律”专题,主要关注临床治疗中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人类生殖、家庭与法律”专题,主要关注与人工生殖相关的法律,包括人工授精、代孕以及堕胎等问题;“死亡与法律”专题,主要关注涉及死亡、安乐死、器官捐献等方面;“药品与法律”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4期)专题,主要关注药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法律。包括药品生产、药品的临床试验、替代疗法等。这些专题题材新,紧扣医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可以大大起到深化课程的作用。

三、完善教学内容

医事法培养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能在将来适应医院管理、卫生监督、司法实务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围绕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医事法学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整个医疗卫生领域。除了基本理论,还包括医政药政管理、初级卫生保健、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卫生检疫、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处理、公共卫生监督等方方面面的法律制度。因此,应当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医事法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首先。掌握医事法学的基础理论。理解医事法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及其研究对象,医事法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医事法的发展历史、渊源及体系,卫生法律关系,医事法的制定和实施,医事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等等。树立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其次,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最主要的卫生法律法规有《药品管理法》、《国境卫生检疫法》、《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红十字会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熟悉这些法律,有助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更能得心应手。随着国家对医药卫生改革力度的加大,一系列新的医政药政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即将出台,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将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做详尽的讲解。再次,关注卫生改革和医学发展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并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卫生改革中出现的诸如医药卫生资源的配置、医疗保险制度、卫生区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些都应及时在课程中得到完全的体现:医学科学发展也面临着法律难题,诸如安乐死、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工程等等,这些都迫切地需要法律加以规范和调整。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这种敏锐性。引导学生分析各项法律的优弊,并学会前瞻性地思考。

卫生法律制度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卫生强县”建设的总目标,继续深入开展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全面促进卫生工作的依法治理,推动我县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通过“五五”普法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县卫生系统全体人员的法律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强化卫生系统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二)任务

1、加强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把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任务,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努力提高我县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宪法、法律意识,培养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提高我县卫生系统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理论水平,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围绕卫生工作重点,开展卫生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和宣传与卫生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组织学习宣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全体医务人员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坚持卫生普法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严格依法行政程序,强化行政行为监督,建立和完善卫生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开展以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和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等工作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我县卫生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维护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

4、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开展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医疗卫生机构等活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卫生法律咨询和服务,营造学法、用法、执法的良好氛围。

三、对象、内容和要求

“五五”普法的对象是全县卫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相对人,其中重点对象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导干部、公务员以及卫生行政执法人员。

(一)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大力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把普法教育与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党风党纪、反腐倡廉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经常性的法律、法规学习和研讨,使其能较为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带头执行法律法规。

(二)卫生系统公务员及卫生行政执法人员要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忠实于宪法和法律,要掌握行政执法原理,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监察法、行政许可法和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群众举报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要进一步提高依法履行职权和依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严格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敢于执法、善于执法和秉公执法,确保卫生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卫生专业人员的法制教育。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门规章,如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职业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切实做到依法执业。各单位应当为卫生专业人员建立个人普法档案,将法制学习成绩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我局将把普法教育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并作为各种评先表彰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步骤和方法

卫生系统“五五”普法规划从20*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年)。全面、细致地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组织实施工作打好基础。

1、成立卫生系统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组织领导和部署卫生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2、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实施规划。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五五”普法实施规划,并于20*年11月底前报县卫生局备案。规划措施要具体、切实可行,对普法阶段的各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3、培训普法宣传骨干。县卫生局于20*年年底前组织一期法制宣传教育骨干培训班。各单位要认真做好普法教材(资料)的组织征订工作,基本教材和“作业本”要求做到每人一册。

(二)组织实施阶段(20*年—2009年)。各单位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定阶段性目标,认真组织实施。要根据不同的普法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具体方法:

1、对党政领导干部,要建立健全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制度,采取法制讲座、座谈会、培训班等方式,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

2、对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采取培训班、研讨班、法制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并把考试成绩作为年度公务员、行政执法人员考核的依据之一。

3、对全体医务人员,采取自学、辅导和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学习卫生法律知识。可适当采取举办培训班、讲座、作业、知识竞赛等形式,增加医务人员的法律素质。要把普法教育同岗位培训结合起来,将卫生法律基本知识列为医务人员上岗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4、对管理相对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可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知识竞赛、法规咨询、法制宣传挂图、板报等多种形式组织法律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进行生动活动的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公众学习和了解卫生法律的基本常识,提高维权意识,自觉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各单位要利用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4日)和消费者活动日,组织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三)考核验收阶段(2010年下半年)。按照“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县卫生局对各单位组织考核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普法组织,明确工作职责

局成立普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局普法办负责全系统普法工作;局业务科配合做好医疗机构普法教育工作;局法制监督科配合做好卫生监督机构的普法工作。各单位要成立普法组织,加强制度建设,及时统计、汇总上报普法工作情况。

(二)落实普法经费,确保普法教材

各单位要保证法制宣传教育经费的落实,为干部职工提供法制教育必要的教材和资料,按照“五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如期完成普法宣传教育任务。

卫生法律制度篇5

1联络员制度运行模式

联络员负责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之间的工作联络和沟通,协助所在医疗机构加强依法管理医务人员执业状况。金山区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卫生监督部门负责辖区内联络员队伍的日常管理。卫生监督部门通过对联络员加强法律法规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激励与奖惩制度等方面的管理,进而提升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加强自查自纠,促进医疗机构自觉规范执业,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

1.1机构推荐,审核备案

根据《通知》要求,辖区内门诊部以上医疗机构各推荐1名在职的医务管理部门负责人作为该机构的卫生监督联络员,区卫生监督部门按照《通知》中基本条件,对推荐人员进行审核,并对通过考试的联络员发放《卫生监督联络员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与医疗机构及时沟通并进行人员调整,及时完成人员变更及工作承接。目前全区医疗机构卫生监督联络员共32名。

1.2搭建平台畅通渠道

通过建立医疗机构卫生监督联络员通讯录、公共邮箱、微信群等联络平台,卫生监督部门每半年组织各机构联络员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定期更新卫生法律法规要求,了解联络员工作需求及困惑,并及时进行解答。同时,通过平成医疗执业状况自查工作的布置及反馈,进一步畅通卫生监督部门与联络员及联络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1.3考核评估督促落实

卫生监督部门制定了《金山区医疗机构卫生监督联络员制度考核方案》及《金山区医疗机构卫生监督联络员考核细则(试行)》,并每半年根据联络员参加培训、开展培训及自查、沟通反馈及时性等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形成书面报告报予卫生行政部门,并纳入医院的管理考核,督促医疗机构重视联络员工作,为联络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联络员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2联络员制度运行效果

2.1加强培训提升依法执业意识

卫生监督部门每半年组织一次辖区内医疗机构卫生监督联络员培训,培训邀请市区级专家,就医疗执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以案例分享、数据汇总、新实施法规解读等形式开展,内容涵盖了抗菌药物管理、《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修订、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等内容。使医疗机构卫生监督联络员熟悉并掌握执业过程的中法律要求,并对本机构医务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同时,卫生监督部门梳理汇总近年来监管过程中的典型案例25个,印制《以案说法》宣传手册(机构篇、人员篇)1300册,通过联络员发放至医疗机构负责人及医务人员手中,警醒医务人员执业过程中不触“红线”,依法执业。

2015年、2016年完成2次医务人员法律法规知识调查问卷,测评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学文书书写要求》等。测评合格率分别为77.31%、81.42%。

2.2加强自律减少医疗隐患

根据文件要求,联络员对本机构要定期开展依法执业状况自查,卫生监督部门按照诊疗科目、人员资质、医疗技术、大型医用设备、处方管理等医疗服务要素制定了《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状况自查表》,并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变化适时调整自查内容,联络员每半年结合日常工作对本机构的执业状况进行全面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卫生监督部门对机构自查到的问题加强服务指导,不予处罚,协助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减少医疗隐患,提升医疗质量。

2016年,共对医疗机构发放卫生监督意见书15份,责令改正通知书19份,实施行政处罚5件,相较于2014年、2015年,医疗机构违法违规现象逐年减少(表1)。

2.3加强沟通搭建有效沟通

自2012年成立联络t队伍以来,卫生监督部门通过建立通讯录、公共邮箱、联络员群等形式加强与联络员的沟通联系,定期更新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会议通知,联络员通过平台提出问题与困惑,畅所欲言,内容覆盖面广,便于探讨及普及,互动性强且反馈及时。同时,卫生监督部门在制定考核方案、编发宣传手册时也多次通过调查问卷及现场座谈等形式加强与联络员的沟通协调,听取意见,便于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2016年,共接待各种形式咨询38项次,其中涉及医师多点执业、医疗广告、义诊备案、科目设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护士岗位职责等(表2);接收到卫生监督联络员对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建议8条,我们也针对上述建议进行了回复和工作调整。

2.4加强考核落实奖惩机制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卫生监督部门负责辖区内联络员队伍的日常管理,并定期对联络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卫生监督部门根据联络员的岗位职责制定了考核方案及考核细则,并结合联络员的日常工作每半年进行评估考核,将考核结果报予卫计委医政科,并列入医院的考核指标。卫生监督部门对部分在岗位上表现优秀的联络员进行奖励并通报,进一步激励联络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督促医疗机构重视联络员工作,促进联络员制度的落实。

3讨论

目前联络员制度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人员更换频繁,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工作衔接不顺畅的情况。今后工作中将对新加入的联络员加强针对性的强化培训,提高联络员自身素质,加强卫生监督联络员队伍建设,保持联络员队伍稳定性并建立长效机制[1],更好地发挥联络员的上传下达作用,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促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

虽然目前联络员的奖惩机制已经建立并落实,并已纳入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管理的年度考核指标中,但由于所占分值极低,医疗机构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今后工作中建立联络员考核长效机制,加大奖惩力度,督促医疗机构重视联络员工作,进一步其落实联络员工作制度[2]。

卫生监督联络员制度的建立对于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使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及卫生监督部门监管效率得到提高[3-4],也是目前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监督的四维监管模式“机构自管、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机构自律的重要体现。只有医疗机构自身法律意识增强了,才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执业,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钱依雯,黄剑峰,俞淑华.双向联络监管模式在卢湾区医疗执业监督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9):5641-5642.

[2]刘惠萍,蔡纪平,倪淑萍,等.上海市某区医疗机构卫生监督联络员制度运行模式初探[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4,21(4):329-230.

[3]冯阳,张京京,汤传芹,等.深圳市卫生监督局2013年医疗监督新举措[J].中国卫生产业,2014,4:12,14.

卫生法律制度篇6

从2006年以来,青岛市卫生局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及青岛市政府“五五”普法会议精神和有关部署,在认真总结“四五”普法典型经验基础之上,精心部署“五五”普法工作,在工作中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人的法制观念为先导,以提高人的法律意识为重任,以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社会稳定、依法行政为目标,精心组织,广为发动,狠抓落实,注重依法治理,加大力度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工作。通过抓规划、抓学习、抓督导、抓重点、抓考核,面向领导干部、面向机关工作人员、面向卫生执法人员、面向服务对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大大提高了卫生普法的工作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连续四年被市政府考核为优秀单位,并先后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青岛市‘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青岛市政府法制先进单位”等。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五五”普法工作的领导,局党委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自“四五”普法以来就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机关相关处室领导为成员的普法领导小组,将办公室设立在机关政策法规处,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五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根据人员岗位变动,及时调整了小组成员并在局属单位设立了专、兼职普法机构,安排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络员,负责普法工作信息的及时沟通,基本实现了普法工作的“归口管理”,保障了全局上下普法工作的顺利、有序、有效衔接,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做到机构常设,队伍常在,工作常抓,思想到位,认识到位,措施到位,为普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更新和改进了方式方法

针对卫生部门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的特点,为确保广大工作人员学好、运用好这些法律法规,卫生局普法领导小组,在总结和吸取“四五”普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并解决普法工作中的困难,建立并完善了行之有效的普法方式,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一是抓规划,确保普法工作的正确方向

普法规划是五年普法工作的总纲领,它为五年内的普法工作确定了工作目标、工作思想和工作任务,有了好的规划可以使工作有序、有效开展,能够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我们在制定普法规划时提前了解了新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将需要温故知新的法规和新法规相结合,排出有针对性的学习规划,同时结合每年工作实际情况,再进行相应的调整,制定详细年度普法计划,基本上每年做到“温部,学部”,每季度均有学习主题,同时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并相应制定了专门活动方案。通过普法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使普法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避免重复学、突击学、应付学,全年普法工作有序进行。

二是抓制度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制度化

为了调动大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采取“抓住时机、名师指导、形式灵活”的普法模式,坚持并完善各种学习制度,尽力化解工学矛盾,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1、坚持并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为了使领导干部学法落到实处,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在每季度安排一次领导干部学法基础上,更加注重运用局长办公会、局务会的时机“以案讲法”,增加学法的次数,提高学法的质量。如我们将重大行政处罚案件提报到局长办公会上,将行政处罚决定的研究与法律条文学习结合起来,使领导们对行政许可法、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入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针对处罚中存在的问题,市卫生局党委决定推行卫生执法改革,建立“三权分离”制度,将卫生行政审批、执法监督、稽查分开,并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制定重大案件审查制度,建立了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系,更好的维护了老百姓的健康权益。

2、坚持并完善机关公务员学法制度。我们通过机关党委组织,充分利用机关学习时间,贯穿普法内容,进行行政处罚案件剖析讨论,采取互动式学习。同时,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名师效应,组织大家课堂式学习,邀请卫生部、市法制办、山东大学等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授课,出勤率由原来70%提高到98%,大大提高了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的积极性。同时,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发掘各种宣传教育途径,积极利用

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加强卫生法制宣传。此外,我们还将卫生法律学习作为新进工作人员的第一堂课,由政策法规处负责授课,该制度实行三年来,已培训近20名新进公务员。

3、坚持并完善执法人员学法制度。近年来,市卫生监督局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为处理好工作和普法学习的关系,除了集中培训学习外,我们结合实际加大了自学内容的安排,并通过普法考试检验学习的效果;同时,采取了以会代训的形式,定期组织行政处罚案例研讨会,对疑难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增强了对法律法规的正确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是抓督导,实现了普法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为了使普法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我们重点抓普法督导,抓依法行政,建立了“三项机制”,促进法律知识从理论向实践转变。

1、建立并完善了考核机制。我们在2004年就建立了普法工作考核制度,“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又按照省卫生厅和市普法办普法规划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要求,量化了卫生法律宣传教育工作考核标准和分值,对普法组织的建设、计划落实、普法培训、普法宣传等内容进行量化打分,将普法工作列为年度局级重点工作目标,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内容,与年度目标考核、文明单位评选挂钩,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以考核促学习,以考核求进步,同时及时表彰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动卫生普法工作的全面发展。

2、建立并完善了常效机制。针对普法工作缺少有力抓手的问题,我们创新了普法工作日常管理模式,设立了普法工作专档,对各单位的规划、年度计划、普法机构及工作人员情况、普法材料上报情况、普法活动开展情况等资料进行备案,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单位和部门普法工作开展情况,年底将各单位活动的开展情况予以整理,作为考核依据之一。近年来,我们又进一步加大了日常考核的比重,将日常报告和抽查情况占年度考核总成绩的比重提高到60%,这一举措使各单位和部门更加注重平时的普法工作和普法的实际效果,避免了普法工作年底应付检查的现象,确实使工作落到了实处。

3、建立并完善了普法考试与普法工作效果评价相结合的跟踪管理机制。为了检验工作人员对法制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情况,我局将普法考试与全局目标管理的内容相结合、与专项法制宣传相结合、与人员工作岗位特点相结合,除了统一参加上级普法机关组织的普法考试和各类法制知识竞赛外,每年还在卫生系统内部根据工作岗位性质,按比例抽取人员进行法制知识理论考试。把普法考试作为单位和工作人员学习法律的实际行动和检验普法效果的一项重要活动来抓,通过对相关法律知识考试及考前的学法、普法工作,促进人员学法、用法、普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考试成绩和答题情况分析人员对有关法律知识掌握程度,针对薄弱环节及时制定学习重点,指导各单位有侧重性、选择性的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学习。充分发挥“以考促学”“以考验学”“以考导学”的客观作用。

(三)选准和突出工作重点,依法治理效果显著

按照规划部署,结合工作形势,突出重点对象和重点任务,将法制教育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理成效。

(一)突出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市卫生局以提高卫生依法行政、医疗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为目标,结合“机关作风建设年”、“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卫生行政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重点岗位工作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机关干部、局管干部和重点岗位工作人员中组织开展了传统教育活动,加强了治贿教育和警示教育;在医务人员和执法人员中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全市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了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和《护士管理条例》及《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与医疗卫生人员执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深化“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改善医疗服务态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通过开展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培训教育,系统内广大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法治意识、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局机关无一例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出现,无一例因行政工作不作为或不依法办事而被投诉举报案件的发生,因卫生行政工作而引发的行政纠纷也明显减少,“五五”以来针对卫生行政处罚提起的行政诉讼和复议案件仅有3起,且都维持了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广大医务人员依法执业行医意识进一步增强,医德医风建设得到加强,都能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和法律规定执业,使近几年来医疗纠纷明显减少,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安全、便捷、舒心的就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新法律法规得到及时有效宣传。

针对新颁布的《物权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劳动合同法》等新法律法规,卫生局机关都制定了专门的学习方案,派人参加了各级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学习班,并利用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的机会,聘请卫生局法律顾问对全局领导干部进行了《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实施条例》、《劳动合同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一批新法律法规的统一授课,并在学习后由局领导对全局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讲座。2007年11月上旬开展了《食品卫生法》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方针政策、《食品卫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进行了广泛宣传,倡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活动期间共组织讲座5次,参加人员200余人次,免费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份,现场解答群众疑问600多次,受理并及时调查处理投诉举报32起。使各项新法律法规得到及时有效的宣传。

(三)以维护群众合法健康权益为目的,扩大卫生法制宣传范围,提高社会群众的卫生普法参与意识。

“五五”普法工作以来,市卫生局结合卫生行业特点,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卫生、职业卫生、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医疗服务、医疗维权和打击非法行医等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坚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举办大型户外法制宣传活动、“社会普法课堂”及普法教育与卫生许可年检工作相结合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大力开展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如每年都组织卫生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法律讲座培训,免费发放法律读本,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促进其依法经营、依法自律;在每年的法制宣传日、艾滋病防治日、法律实施周年纪念日等特殊日期,开展大型户外法制宣传活动,选择《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作图文并茂的法律展板,深入到群众中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我市卫生法治化管理水平,扩大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管理者的守法意识、社会群众的依法维护健康权益意识不断加强,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了浓郁的法制氛围。

(四)以大局为重,突出抓好奥运法制知识宣传,为我市成功举办奥帆赛创造良好法制氛围。

为了给奥帆赛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结合卫生工作特点,2007年制定了“迎奥运,创安全卫生城市”活动方案,紧紧围绕“人文奥运、法治同行”这一主题,广泛开展奥运法律知识宣传。按方案的部署要求,卫生局自2008年3月起在全市卫生系统发动了奥运法制知识专项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法律六进”形式在系统内外广泛开展奥运法制知识及与奥运保障相关的法制知识宣传。特别是在“建设平安山东第五个集中宣传月”活动期间,市卫生局根据省、市普法办的要求和部署,以“平安青岛、平安奥运”为活动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奥运法制宣传活动。在局机关聘请了卫生部有关专家,对机关领导干部进行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题讲座;组织机关公勤人员认真学习了劳动合同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组织卫生执法部门开展了“执法送法”活动。利用卫生监督执法检查的机会对奥帆中心周边区域、奥帆赛场及车站、码头、机场、宾馆、饭店、旅游景点、奥运火炬接力途经地等奥运法律宣传重点部位进行卫生、奥运及食品法制宣传,截至目前为止到卫生管理相对单位送法600多余次,免费发放法制资料3000多册;组织奥运志愿者120多人次在家乐福等奥运志愿服务站点设立宣传点,向过往行人和参加献血者讲授奥运相关法律知识,面对面的接受咨询;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奥帆定点医疗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点,利用电子屏、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向广大就医群众及其家属大力开展奥运法制、卫生法制及疾病预防及急救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有条件的单位还建立了奥运法律宣传站点,组织宣传图板的展览,集中人力、物力,大造舆论氛围,搞好奥运及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各卫生学校除利用“法制课堂”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奥运法制宣传教育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形式,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进行奥运法制宣传。向世人展现我市卫生工作的良好形象。

卫生局在加大法制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加强了卫生法制理论建设,结合奥帆赛保障工作需要,出台了《青岛市市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和《集体配送餐管理办法》,其中《集体配送餐管理办法》作为2008年地方立法项,目前以提交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即将在我市实施。《规定》和《办法》的出台将为奥帆赛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后方比赛环境,提供可靠的法治理论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普法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普法工作的发展形势不平衡

一是有个别单位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视为软任务,因此这项工作摆不上领导议事日程,工作落实比较难。二是少数人员自身学法上没有正确对待,认为普法教育年年搞、老一套,随便应付就可以了,不愿真正花力气去学。三是有的部门只注重本职工作,认为普法工作是法制部门的事,是部门工作,与自身联系不大,工作协调比较难。这些对普法工作重要性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法制宣传方式还比较单一

在工作开展中还是以传统的宣传方式如通过“上大课”、黑板报、橱窗等方式进行法制宣传为主,没有建立大型的宣传长廊,群众喜爱的高质量的法制节目或专栏也不多,现代化的法制类网站也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三)工学矛盾还比较突出

普法工作与日常工作矛盾突出。机关各处室都担负着各自的职能业务,工作量大,工作时间安排紧密,参加普法机构统一安排的法制知识培训机会较少,普法机构在法制培训课程安排上也比较难,即要考虑整体又要兼顾处室工作,所以人员集中学习机会较少,对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法又缺少有力的评估与监督手段,不利于掌握人员学知情况。

(四)缺少经验交流

“五五”普法实施以来还没有到其他地区、单位和部门进行学习和交流,缺少工作经验借鉴,工作信息闭锁,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局限性,限制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多方位开展。

三、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准备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人员对普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要提高领导干部对普法工作的认知意识。加强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和知识培训,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普法工作软、硬件到位,督促他们以身作则,发挥表率带头作用,保障“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

(二)进一步创新法制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要适应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和干部职工法律需要的新要求,积极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一是拓展法制宣传平台。要充分发挥卫生局政务网、信息通讯、单位院报等宣传阵地作用,开辟法制专栏、专题节目,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二是解决工学矛盾。要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岗位工作、学习、培训等工作中,与各项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确保法制教育与日常工作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三是加强典型宣传和经验交流。要通过大力宣传干部职工中遵纪守法以及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先进事迹,宣传普法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单位、人员,进一步促进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全局积极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同时,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部门、地区普法经验交流和借鉴,开阔工作人员视野,拓展工作思路,发掘工作新方法、新方式。

卫生法律制度篇7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基本方针。为巩固“四五”普法成果,切实做好“五五”期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工作,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规划,全面部署“五五”普法工作。在XX年5月就成立了岳西县卫生系统“五五”普法领导小组,由局长柯照华任组长,副局长为成员,并成立了办公室和岳西县卫生系统“五五”普法骨干队伍。XX年印发了《岳西县卫生局XX年普法工作要点》(岳卫办字[XX]39号)、《县卫生局XX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岳卫办字[XX]40号)、《岳西县卫生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实施计划》(岳卫办[XX]109号),对“五五”普法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形成了普法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了工作议事日程,做到了“三个纳入”:即纳入了XX年——2010年各年度工作计划;纳入了党支部和职工政治学习计划;纳入了年度工作目标考核。XX年年研究制定了《岳西县卫生系统“十一五”时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岳卫[XX年]19号)、《岳西县卫生系统“法律六进”活动实施意见》(岳卫办[XX年]46号),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我局“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做到了机构人员、工作和经费三落实。确保了卫生系统“四五”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1、领导带头学法

为确保“五五”普法工作取得实效,我局建立了集体学习制度。坚持每月15日集体学习,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卫生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通过集体学习提高了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牢固树立了依法行政的观念。我局积极参加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组织的各项法制教育活动,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卫生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教育培训,XX年以来共选派了6批共10人到省卫生厅参加卫生执法培训班,7批12人到市卫生局参加卫生执法培训班,并举办了6期卫生监督检查员培训班,207人次参加了学习。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了卫生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在卫生执法过程中均能做到依法行政,公平执法,树立了卫生执法文明形象。

2、坚持开展“12.4”法制宣传日教育活动

在每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我局抽调人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是在城区主要路口设立卫生法律宣传咨询点,现场接受群众咨询并讲解有关卫生法律知识,二是组织卫生执法人员散发宣传资料共计5000余份。三是在门前醒目的位置悬挂宣传标语。

3、利用网络宣传、学习法律法规

XX年,我局开通了信息网站,及时上传国家新颁布的卫生法律法规,为人民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4、结合卫生部门实际,认真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XX年我局分别举办了“全县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班”(66人次受训)、“医院感染控制和医疗废物处理法规培训班”(90人次受训)、“全县放射诊疗工作培训班”(50人次受训)、“全县村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班”(三期379人次受训),XX年年开展了卫生法规进校园活动,岳西中学一千多名新入校接受了卫生法规和卫生知识的教育,9月,举办了2期“餐饮单位负责人卫生法规培训班”(258人次受训),深入石关、河图等乡镇同乡镇卫生院、卫生监督检查员举办食品经营业主培训班5期,培训食品经营人员200余人,2009年5月,我局召开了“职业病防治法培训班”,20多家厂矿卫生管理人员参加了法律法规培训,6月在店前镇举办“食品经营业主培训班”(33人受训)。通过这些工作,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5、积极创新普法手段和方式

我县卫生普法工作注重以社区、农村为重点,坚持普法工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通过设立宣传墙报、流动宣传栏、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另外,注重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努力促进和实现法制宣传方法的现代化,力求将卫生法律做到家喻户晓。XX年年我局和县电视台合作开办了“卫生与健康”栏目,卫生执法信息6期次,在各级报纸上刊登宣传报道30篇,执法公告25篇,2009年在我局网站上法制宣传方面的信息达到50篇。

卫生法律制度篇8

[关键词]  正当防卫  个人本位  社会本位  法律价值 &nb……

一、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中的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从本能的反应到理性的肯定

人由动物进化而来,动物自身的防卫本能也在人类身上得到继承,但是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使人与动物的界限得以划清,正如让•雅克•卢梭所说:"在我看来,任何动物无非是一部精巧的机器,自然给这部机器一些感官,使它活动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一切企图毁灭它或干扰它的东西实行自卫。在人体这部机器上,我恰恰看到同样的东西,但有这样一个差别:禽兽根据本能决定取舍,而人则通过自由行为决定取舍。"  ,因此,正当防卫只能是由本能和大脑共同支配行为的人类所拥有,体现出本能反应之外的理性特征。随着人类的群体形式——人类社会的出现,防卫行为也表现出内外有别。人们对来自人的攻击的防卫反应与人们对来自自然界攻击的反应都是出自本能的自我保护,但是前者除了消极的反射本能,还被赋予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能动的社会属性,即人类社会所包含的人对人的攻击的争斗则要求一定的正当性。这种正当性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则表现为充满恐怖的自然复仇,“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古老格言在广为流传的同时,将复仇形态的正当性防卫凝化成一种习惯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予以保留。随着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出现,稳定的统治秩序需要行为规范披上法律的外衣被普遍的遵从,因此,复仇形态的正当防卫经过庄严的仪式以社会理性的形式得以肯定,公元前1792年的汉穆拉比法典就是一个例证,其中规定:“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出处死并掩埋之。”  在一千多年之后的古罗马,“如果夜间行窃,(就地)被杀,则杀死(他)应认为是合法的。”  的严肃文字永远刻在了矗立的铜柱之上,历史的沉积遮挡不住理性的闪光。此外,雅典、古印度、古代中国等的相关记载无不表明正当防卫所走过的从本能到个人理性再到社会理性的进化历程。

(二)  正当防卫——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

正当防卫行为从原始社会的行为习惯到奴隶社会以成文法的面目出现,历经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完成了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这种正当防卫所维护的价值中心的转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个人的正当防卫行为受到了国家权力的关怀——法律给个人的防卫行为穿上国家意志的外衣,在这层华丽的外衣之下的防卫行为是正当的,受到保护,而没有得到法律认可的反击行为则成为社会的弃儿。因此,防卫权由个人的防卫本能,发展为整个社会意识所认可的权利;防卫行为由私人报复行为,发展为合乎社会利益的法律行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质的飞跃。〔1〕(p47)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的范围及防卫限度等方面的量的变化上。首先,正当防卫所针对的不法侵害的范围经历了从个人及他人的私人利益到社会利益的扩大。由于正当防卫行为来源于早期的自然复仇的个人行为,因此,奴隶社会的法律规定一般限于对私人利益侵害的正当防卫。例如,上述汉穆拉比法典及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并且雅典法也有这样的规定:妻子与人通奸,丈夫有权当场杀死奸夫。我国古代的著作中也有记载,如《周礼•地官•调人》中说:“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勿令雠(仇),雠(仇)之则死。”其中,“杀人而义者,即今日之所谓正当防卫及(紧)救护紧急危难之行为也。”封建社会的规定也呈现出这一特点。例如,《汉律》规定:“无故入人室宅庐者,上人车船,牵引人欲犯法者,其时格杀之,无罪。”  之后的北齐律、唐律、明清律等均有典范的规定。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法律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突出了对于“他人”利益的正当防卫的规定,即明确肯定除了针对自身及与自身有密切关系的人之外的“他人”利益不法侵害的防卫行为的合法性。如被西方国家刑法奉为蓝本的1791年的法国刑法典中规定:“防卫他人对于自己或他人生命而为杀人行为时不为罪。”  之后的英国和1845年沙俄的刑事立法也有类似的规定。  如果说这一阶段的法律规定中“他人”只限于自然人的生命权利,那么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中“他人”中则内含有自然人、法人、团体及国家或公共利益之意。如德国刑法典第32条第2款规定:“紧急防卫是为了避免对自己或者他人的现实的违法的攻击所必需的防御。”  (“紧急防卫”多数学者译为“正当防卫”)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37条中  “为了保护防卫人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权利、社会和国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  的明文规定则从立法上给予了肯定。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充分体现国家的本质,旗帜鲜明的将国家、社会的利益摆在正当防卫保护对象的前列。如195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第9条规定:因防卫国家政权、国家财产,或自己、他人正当权利的现在不法侵害,……;  197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其次,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的变化也呈现出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变。在原始社会表现为自然复仇的正当防卫只是遵循着同态复仇的习惯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允许的正当防卫没有度的限制,甚至超出了同态复仇的模式,如对盗窃者杀之无罪的规定,表现出正当防卫权膨胀的趋势。这是当时社会统治的残酷性与人治的特点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启蒙运动时期为了冲破中世纪对人性的极端束缚和压抑的黑暗,给个人的天赋权利罩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  在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的前提下,个人权利几乎没有其他任何限制,正如洛克所说:我享有那以毁灭来威胁我的东西的权利,这是合理和正当的。因为基于根本的自然法,人应该尽量地保卫自己,而如果不能保卫全体,则应优先保卫无辜的人的安全。一个人可以毁灭向他宣战或对他的生命怀有敌意的人。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个体意识走向了极端个体主义的形成为刑事立法中无限防卫权的规定提供了思想基础。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与经济领域出现的国家调控相一致,法律上正当防卫权利的行使的限度也受到国家意志的限制,即国家赋予的个人权利的行使不能有害于国家统治的社会整体利益。如果防卫行为产生过分的伤害,则造成个体间利益的失衡,从而有害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就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必须制止。同时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思想家提倡的“人是世界的模型”的思想也从早期的矫枉过正走向成熟,所以,各国的正当防卫立法中出现了对防卫过当进行制裁的规定。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相一致的,正当防卫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成为必然的要求。因此,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个人权利的正当防卫在得到肯定和保护甚至提倡的同时受到社会整体利益的限制,实现了转向以社会为本位的历史嬗变。

二、  法治社会中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价值追求

从上述正当防卫的发展演变来看,正当防卫作为法律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同步进行。法治社会作为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并存的二元社会[2](p229)其法律制度不再仅仅是统治的工具,而在更大意义上成为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幸福的指引,因此法律价值当然受到法学界的诸多关注。由于法受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法存在多元的价值追求,我们在不忽视法所具有的外在形式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法所促进的价值法的内在价值或实质价值,例如正义、自由等内容。正如博登海默所说:“法理学学者没有理由不对正义的法律秩序的基础进行探究,即使这个任务可能有必要从侧面涉入哲学、人类学和其他非法律学科的领域。社会科学不能拒绝考虑‘善社会’的问题,也不应当把这一责任推给政治家和立法者,因为他们全神关注的乃是那些在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果最有才智的人也因认为正义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想的、非理性的概念而  放弃探求法律中的正义与公正问题,那么人类就有退回到野蛮无知状态的危险,在这种状态中,非理性将压倒理性,黑暗的偏见势力就可能摧毁人道主义的理想并战胜善良与仁慈的力量。”  正当防卫制度步入法治社会的今天,在促进人类文明方面如何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然面临更为深刻的法律价值的探究。

(一)  正当防卫制度与秩序

秩序是指人和事物存在和运转中具有一定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的结构、过程和模式等。〔3〕(p177)  “历史表明,凡是在人类建立了政治或社会组织单位的地方,他们都曾力图阻止出现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也曾试图确立某种适于生存的秩序形式。这种要求确立社会生活有序模式的倾向,决不是人类所作的一种任意专断的或‘违背自然’的努力。”  因此可以说,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如马克思所说,法“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积极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定下来并由另一部分人消极地接受下来的秩序,”  因而法既是秩序的保证也是秩序的化身,秩序是法的直接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与其永远相伴随的基本价值。正当防卫制度作为法的一部分也是以秩序作为其价值基础,其存在是秩序的要求,其完善必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与其他法律规范所不同的是正当防卫制度从两个方面予以表现,一是从对自然复仇行为的法律规制到防卫范围的扩展以积极授权希望行使的方式为秩序服务,二是从对防卫过当进行惩办的消极限制方面对秩序的法律价值给以体现。因此,正当防卫制度与秩序价值不仅内在契合,而且具有追求秩序价值的自身特点。其所追求的秩序价值就是要实现由法所确立和保护的人与人相互之间有条不紊的状态,这一状态的实现就是社会的各种利益达到平衡,而为了实现利益的平衡,正当防卫制度的设计就要求做到对社会利益、防卫人利益和被防卫人利益进行合理的划分、恰当的分配和正确的协调,而这些方面又无不与平等、正义、自由等法的价值相关,可见正当防卫制度同样是法律价值多元。

(二)  正当防卫制度与正义

正如上面所述,秩序与正义密切相关,但“秩序侧重的是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式结构,而正义所关注的却是法律规范和制度性安排的内容、它们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增进人类幸福与文明建设方面的价值”。  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精制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  因此,正当防卫法律制度必将正义作为其迫切即时的目的和远大终极的追求。

自古以来学者们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路对正义有着不同的注解,例如,法学家乌尔庇安认为“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一种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美德;神学家埃米尔则称“无论是他还是它只要给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那么该人或物就是正义的;一种态度、一种制度、一部法律、一种关系,只要能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那么它就是正义的;”赫伯特•哈特指出“正义观念的运用是不尽相同的,但隐于其间的一般性原则乃是,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人们应当得到一种平等或不平等的相对地位。”  等等,使得正义像是有着一张普洛秀斯似的脸,变幻无常,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这张脸的内在秘密时,就会发现自由和平等始终是正义的重要观念。从正当防卫制度的确立发展及现时代的立法完善来看,人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一直内在于其法律精神之中。自由乃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欲望,它始于类人猿摆脱自然界的毁灭得以生存的时刻,是人所拥有的一项唯一原始的权利,而“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正当防卫的法律确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自身防卫行为自由的肯定,在今天各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更是明确规定正当防卫不负法律责任,并且将这种行为的自由扩大到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任何人都要求自由,任何人只要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的侵犯就有进行防卫行为的自由,因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平等和自由密切相连。“同样情况同样对待”的格言所阐述的平等在法律上就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赋予某人在其合法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时有防卫的自由权利,因为被侵犯人与侵犯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之间不能存在侵犯和压迫。同时法律也要保障侵犯人的行为自由只能在侵犯行为的范围内受到惩罚和限制,因为根据社会契约论,人们将惩罚权和保护权让予了国家,对人的保护和惩处就要由国家来决定。侵犯人也是国家的公民,其侵权行为受到的惩罚不能由防卫人自由发挥,而要由国家意志确定。一旦防卫行为超出国家意志限定的范围就会变为不法侵害,既然面临的都是不法侵害,那么被侵害人就应平等的享有行使防卫权利的自由,因此,正当防卫和“逆防卫”(即针对防卫行为变成侵害行为进行防卫的权利)〔4〕(p15-22)都是正当防卫制度所追求的正义的应有之意。如德国著名刑法学家冯•  李斯特认为,可以针对合法攻击过当变成不法攻击,也即可以针对防卫过当的行为实施正当防卫。〔5〕(p221)意大利刑法学者也认为,即便非法侵害是由被侵犯者(即犯罪人,笔者注)引起的,也不排除其(即防卫人,笔者注)违法性。〔6〕(p18)  因此,真正正义的正当防卫制度要全面的体现自由和平等,就应包含对正当防卫的保护、对防卫过当的处罚及对逆防卫权的肯定等方面的内容。

(三)  正当防卫制度与人权

“人权是一个魅力无穷而又聚讼不定的概念,”  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生命权、自由权与平等权等权利在任何时候都是人权的最基本内涵。法律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手段,正当防卫是刑法中的重要法律制度,其法律价值的追求应充分体现刑法所发挥的人权保障机能。

对于刑法中的人权保障是保障什么人的人权存在不同的理解,我国著名学者陈兴良先生指出,由于刑法自身的特殊性,人权保障主要体现为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和对一般人权利的保障。〔2〕(p139-144)因此,在正当防卫制度中体现为对侵权人的人权保障和防卫人及其他公民的人权保障。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利亚指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7〕(p31)这是因为人权具有普遍性,人权是全部自然人的人权,现代人权观念已经冲破了启蒙运动时期所谓的“理性”人权的局限,不能对其做出不同的人的人权限制。因此,就对侵权人的人权保障而言,侵权人也是人,虽然防卫人被赋予对侵权人的防卫权利,但是被防卫人并不因此而丧失社会对他的人权的公共保护,也就是说侵权人的生命权等人权在防卫的范围外应受到法律的保护,防卫人并不能以防卫行为而无限打击被防卫人,这也与刑法的“罪刑相适应”的原则精神相一致。就对一般人权利的保障而言,正当防卫制度应对全体公民的个人权利给予保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出刑法是公民自由的大宪章。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公民既然保留着正当防卫的权利,国家就不能强行剥夺被防卫人自身的正当防卫权,否则,国家就会变成利维坦,公民自由就会受到侵犯。

(四)  正当防卫制度与效益

效益是当代法学家,尤其是经济分析法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法律价值,在他们看来,法律制度归根到底是受效益原理支配的,法律安排实质上是以效益为轴心的。法律的效益价值就是指法能够使社会以较少或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多或较大的产出。不管什么形式存在的效益,必须是有效的而不是无效的;对主体是有益的而不是无益的。法律的效益价值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至少包括权力运作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公正的维护。〔3〕(p203-207)正当防卫制度也应为追求效益的法律价值进行设计。一般而言,国家对于违法犯罪进行惩罚是属于事后的权力资源的投入以挽救和恢复社会所遭受的经济利益和公正利益的损失,这也是由刑罚权统一于国家所决定的。但是,这种权力的运作毕竟是滞后的,不能积极主动的避免损失的发生,因此,为了提高效益而赋予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力以及时有效的避免和减少损失。同时,正当防卫制度也应该恰当的对司法资源进行分配,以便减少法律资源的浪费,更好地实现司法个案中的公正来达到社会公正。立法的任务就是为司法提供一把正义而明确的标尺,司法的职责就是使用这把标尺对具体的行为进行裁量,因此二者的权责界限分明,才能充分的发挥和正确的使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公正效益。否则,如果立法不明确,就会造成司法资源过多投入,并且还有可能丧失个案的公正;如果立法亲自过问具体的司法问题,就会导致不必要的立法资源的浪费和司法资源利用的萎缩,甚至产生整个社会公正的负面效益。

三、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法律价值的考察

现行的1997年刑法典,是现代刑法改革的产物,正当防卫制度在其诞生之时就带上了“刑法得以完善”的五彩光环,赞誉之声在刑法学界响成一片,但是随着人们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看到司法实践中的实际效果,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冷静的思考,提出各自的批评意见,不乏真知灼见。在此,笔者将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把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放在显微镜下进行价值层面的观察。

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刑法中规定了重要的正当防卫制度以弥补国家公权救济滞后的不足,更好、更及时的保护社会的合法权益免受非法侵害。1979年刑法典第17条关于正当防卫的基本规定,曾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实践证明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司法中出现对正当防卫认定困难,尤其是防卫过当成立的条件不好掌握,掌握得太严动辄就成为防卫过当而不利于公民正当防卫权利的行使,掌握得太宽,则又易造成防卫人权利的滥用。因此1997的正当防卫制度对此作了修正,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立法技术的缺憾,使司法更具有操作性。同时在更大程度上鼓励了防卫权的行使,保护了被害人的利益。然而97年刑法唯恐作的仍然不够,又增加了被学界称之为“无限防卫权”的规定。一些学者认为,1997年新刑法典关于强化正当防卫的修正,其立法宗旨是为了强化对防卫人(即被害人和其他守法公民)的人权保障并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将其付诸实施无疑也会具有这种功效。〔8〕(p23)但是从价值的层面分析,97年的正当防卫制度不仅在立法技术上有画蛇添足、过犹不及之嫌,还存在法律价值错位的严重问题,另外,有关的学理解释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且97年的正当防卫制度付诸实施的几年来也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效果”。

(一)“不法侵害”界定中的法律价值失衡的倾向

因为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之“不法侵害”采取的是不做明确规定的形式,所以,如何界定不法侵害的范围便拥有了很大的自由,而不当的法律解释将有损于正当防卫的应有价值。

卫生法律制度篇9

关键词:卫生法;医疗方式;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300-01

卫生法是我国专门用于指导医疗卫生事业的专项法律,卫生法的内容中能够体现出人们对于身心健康的美好追求。面对当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加剧、医药新技术的不规范使用、药品质量问题频发等等问题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自身健康素质了。所以,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近这些年人们对于卫生法规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想要全面的了解卫生法就必须研究卫生法的作用和价值目标。

1卫生法的概念

卫生法指的是由国家立法部门颁布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项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法律和法规的总和。卫生法具有一般法律的共同特征,也有显示自己特征的专属特点,是以我国的宪法为基础来制定的,是我国国家卫生机构设置的和国家卫生管理体制建立的依据,它规定了各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卫生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卫生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

2卫生法的作用

2.1卫生法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卫生法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各项活动的依据。卫生法能够保护经济建设中劳动力的健康的卫生状况,为经济建设创出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同时通过对卫生法相关条款的宣传和卫生法中的相应惩罚条款的执行等能够能够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命健康不仅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更是离不开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与人类的健康是正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人们生命健康水平的提高,与之对应的人们生命健康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去,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卫生法就是关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问题的法律,卫生法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2卫生法在保障人民生活健康中的作用

卫生法是关于卫生健康事业的法律,卫生法中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致力于消除各类致病因素、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卫生法中规定了各医疗机构和医护工作者的工作规范和工作职责等,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法律。我国在卫生法的指导下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民群众保健制度和医疗费用福利政策等,这些都有利于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最近这些年,随着新的社会形势的出现,国家又着手制定了一些新的卫生法规,例如:为了保护环境,国家制定了环境卫生法规;为了保障病人权利,国家制定了医护工作中的具体责任问题的法规,并规定了判定死亡的新标准;为保证合理用药,制定了关于化学制剂和药物的使用规范法规;为了保证新兴的医疗手段的规范进行,制定了关于人造器官、安乐死等新兴医疗方式的法规;为了预防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性卫生法规等等,这些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3卫生法的价值

3.1卫生法能够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我国无论什么事业都要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才能够顺利进行,这同样适用于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所以说国家必须加强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立法才能保障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卫生法的制定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我国建立了一个卫生法为主体,卫生部门规范为辅助的全面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有力的保障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

3.2卫生法的实能够施促进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医疗卫生事业是与每一位人民群众都息息相关的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了,对于在医疗卫生事业中自身的权利问题更加的关注了。人们对于医院中医护工作者的行业准入标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技术水品与职业道德水平、医院药品的价格与疗效等等都十分的关注,卫生法的实施规定了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准则和制度要求,对于人民群众关注的这些问题都有详细的规定,也能够促进医务工作者按照法律中明确规定的来严格要求自己,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出现,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满意度,进而促进我国的社会注意和谐社会建设。

总结

卫生法的价值决定了卫生法的具体作用和努力的方向,从卫生法的价值中还可以发现卫生法的内在本质,卫生法良好的法律价值才能保证其良好的法律作用。所以说,应该本着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在卫生立法中着重强调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保证卫生法有一个良好的本质属性。另外,卫生法的价值还需要卫生法的具体的作用来实现,在卫生法的实际应用中应该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律宣传和指导,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卫生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飞跃.卫生法的立法与医疗卫生基本制度[J].医学研究杂志.2007(11).

[2]姜柏生.卫生法的历史发展与社会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卫生法律制度篇10

1案例指导制度运用的背景

如何保证卫生执法的公正、公平,一直是卫生监督工作者们热议的话题,也做出了很多不懈的努力,如推出的错案追究制、案件自由裁量标准等。但是,在执法实践过程中。还是时常能看到相类似的案件情节,出现不同的裁判结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卫生法制的统一性和执法的权威性。甚至导致了广大群众对卫生执法的不理解和不信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1法律法规自身的缺陷

立法永远是一个“逼近完美而无法达到完美”的过程。我国是典型的制定法国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制定法的缺陷:一般规则对个别案件之局限;有限规则对无限客体之局限;模糊规则对确定事项之局限;稳定规则对发展事物之局限;刻板规则对丰富内涵之局限。这使得我国的有些卫生法律法规由于关键术语没有准确的定义,产生了相同或相似情况下的案件的不同处理结果。同时,法律法规又无法完全对具体的违法情节和罚则细化对应的条文,必然需要赋予执法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的空间。而由于没有比较明确的裁量标准规定,卫生执法人员在实施从轻、减轻、不予处罚的过程中,就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

1.2执法人员素质水平的差异

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使得卫生行政执法的裁断更多的是依靠卫生监督员自己的判断和良知而做出。但目前全国地区之间、机构之间卫生监督员执法水平、个人素质存在显著差别,例如东部市级机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54.1%)明显高于西部市级机构(29.4%),中部地区县级机构大专以下人员比例(55.4%)则大大超过省级机构(7.1%);而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影响都将决定处罚结果的不同。因此,这种少客观因素、多主观因素,少集体因素、多个人因素的执法方式决定了相同或类似案件在不同执法人员必然会存在不同结果的可能性。

1.3行政干预因素过大

卫生监督作为一项卫生行政执法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处于行政命令的控制和影响下进行。当过于强调卫生执法为经济服务时,就会出现出于地方政府保护主义而干预处罚,无故减轻甚至取消对违法单位的处罚。

2 案例指导制度的意义

一个成功的案件是卫生监督员智慧的结晶,这种智慧应该得以延续和延展,使它能够发挥最大效应,而不是局限于目前的一案一罚。借鉴司法机关推行判例制度的经验,尝试在卫生行政执法领域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就是一种作为成文法的补充,对保证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公正、公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2.1弥补成文法不足,规范处罚的自由裁量权

由于指导性案例是法律条文的具体表现,是对个案所作的指导。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效力更为明显。在法律条文的框架下。使用指导性案件进行裁判约束,可以使相同或相似案件能最大限度地适用同样规则。同样,由于指导性案件的约束作用,也可限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命令千预而导致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滥用。同时,实行案例指导制度有助于在卫生监督员中形成对于一些疑难、新类型案件的普遍共识,促使卫生监督员对这类案件作出类似裁判。

2.2提高办案质量,保障执法的公正性

同案得到相同的处罚,有助于维护卫生执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增强广大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和信任,进而提高公众的认可度。而实行案例指导制度有利于促使每个卫生监督员通过加强对成功先例的学习,引导每个办案人员按照指导性案例正确的法律适用和裁量标准,将待办案件的具体情况与指导性案例相结合,充分认识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从而提高办案质量。同样,有选择地对部分指导性案例的公布,使得人们能对违反某一法律规则的结果产生合理预期,有利于促使管理相对人自觉遵法守法,达到教育服务功能,也有利于社会对卫生执法工作的监督,最大限度地保障执法的公正性。

3案例指导制度的基本内容

案例指导制度是指有关机关选取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案件进行公开,以此作为后续同类案件裁判的依据。但要认识到,我国国体决定了由立法机关颁布的制定法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案例并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对外不具有强制遵守的法律效力。它应该是目前具体的卫生法律法规的补充,本质上是一种法律适用活动和制度,主要起着对内统一法律适用标准、阐明法律准确含义方面的积极作用,其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性案例本身和发挥案件指导作用的运行机制两个方面。

3.1案例指导制度的具体载体――各类经典案例

案例作为整个制度运行的载体,是整个制度的核心。这些案例类型主要包括:①一些疑难复杂案例,可以起到准确裁量、有突出借鉴意义;②新形势下由新情况产生的案件,可以对未来相似情况的产生和相关法律法规发展有着明显积极意义;③在某一专业内有频繁发生可能性的案件,可以对后续案件的法律适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④具有地区特点和影响的案件,可以体现对维护社会公正、惩处违法有着现实意义。

在案例内容上,不仅仅包括对案情的简要描述,更要对其中蕴含的法律问题进行论述。如针对案件的争议问题进行阐述,结合相关法律或法理明确某类案件的法律适用;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以工作规则的形式指导办案。同时要将案例作为法律法规条款的解释和具体工作规则、方法的规范。

3.2案例指导制度的发挥保障――各项运行机制

案例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各项有效运行机制的支持。

3.2.1指导性案例实施约束力的赋予案例指导制度得以运行的关键在于要赋予案例实际的效力,目前许多地方和机构都已经意识并发挥成功案例的作用,常以汇编的形式在机构内部。但这些案例对具体办案人员仅仅起着参考作用,与卫生监督员长期养成的办案习惯相比,实际作用不是很大。因此,应该赋予指导性案例的事实拘束力,要求后期相同或相似案件的裁决在法律条文框架下,在法律适用和裁量标准上必须受到相关的指导性案例的约束,以期规范卫生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保证案件裁决结果的相对公正性。

但指导性案例的参照适用是以待判案件与作为“源”案例的指导性案例之间具有相同点为前提的。不同人在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对案件的看法肯定会出现不同,或是认为两个案件之间的不同点更为重要。这就需要一方面通过机构内部管理来体现指导案件的拘束力,要通过充分对先例的讨论解释,使得先例作为卫生监督机构对于一类案件的整体价值判断,避免卫生监督员用不同裁决表现不同意见;另一方面当确实因为社会发展及社会条件变化,固守先前指导性案例必将带来不正义结果时,应当允许背离原有的指导性案例作为判决,但应当制定相关制度规范这种背离现象,建议参照德国的“背离报告制度”,对于有正当理由背离指导性案例时必须向上一级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3.2.2指导性案例制作的规范程序首先对指导性案例的创建主体应当进行严格的限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习惯、民众心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等原因会造成指导性案例有强烈的地域性,如此一来,更有可能造成全国范围内法制的不统一,有违设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初衷。因此,可以参考目前三级立法并存的立法模式,由部级、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市级的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制定具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