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破坏的表现十篇生态破坏的表现十篇

生态破坏的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7:37

生态破坏的表现篇1

关键词:遥感技术;草地生态系统;经济损失

中图分类号:F32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9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的涌现,使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了党和国家角度关注的问题。从我国的国情现状来看,草原所发挥出来的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对国家的生态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草地资源的保护问题成为了社会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草地生态系统破坏经济损失评价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生态问题的表现来看,草地生态破坏损失主要指的是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作用下所导致的草地生态系统自身质量退化的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发展,草地资源的破坏会成为加剧我国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国内学者对这一问}的研究情况来看,借助生态技术与遥感技术共同作用的草地破坏实物量数据机制的构建,已经可以让研究者对草地的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进行估算。从这一评价机制的主要内容来看,对草地生态破坏问题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计算,是这一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主要评价内容[1]。在对与之有关的数据内容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国家气象局所提供的国内气象数据可以为弄清生产力和植被覆盖度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所提供的遥感数据可以为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等生态问题的计算提供一定的帮助。国家价格监测中心所提供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可以为生态破坏损失价值量的核算提供一定的帮助。从生态系统破坏经济损失评价体系的内容来看,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可以被看做评价内容的实效性的主要保证。

二、草地生态系统破坏经济损失评价的主要方法分析

在对这一评价模型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学者首先需要通过遥感分析技术的应用,对草地覆盖类型的空间分布问题进行判断,进而对遥感数据、气象数据相关内容入手,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复古功能实物量进行计算。在对草地的人为破坏情况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基于过度放牧率的人为破坏系数问题是研究过程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构建相关研究方法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草地的生态破坏实物量问题进行探究,进而借助它和人为破坏系数对草地生态破坏实物量问题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核算方法的构建是这一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经济损失评价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除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生产问题、营养物质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循环问题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问题等与草原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初级生产力有关的问题以外,在构建计算模型的过程中,草原生态系统的下垫面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从我国草地资源的现状来看,土壤、水域、水稻田和沼泽可以被看做草地下垫面的主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期间所途径的草地,就可以被看做是下垫面为水的一种草原。针对下垫面为土壤的草原,在对人为破坏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从土壤的蓄水能力入手,对草原水源涵养的损失量问题进行探究。针对下垫面为水的草地,降水转换率是计算水源涵养问题的过程中所需的主要参考要素[2]。除此以外,在构建损失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草原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水蚀问题和风蚀问题也是研究人员所关注的问题。这两大问题与草原的表土损失问题和土壤肥力的损失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在对与之有关的表土损失量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与土壤可视性因子和地形因子有关的USLe模型已经得到了应用,因而,在对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问题进行精确计算以后,草地生态破坏实物量向与之有关的价值量问题之间的转换,就可以被看做是对研究机制的科学性进行提升的有效措施。

三、草地生态系统破坏经济损失评价的参考要素分析

人为因素是我们在对草地生态系统破坏现象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一种要素。从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来看,在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违法占用草地问题和过度放牧问题,以及对草原中野生资源进行盗挖乱采的行为,都可以被看做是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破坏的表现。对草地植被覆盖度问题可以被看做经济损失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参考要素。从我国科技水平来看,地表实测法和遥感测量法是对草地植被覆盖度问题进行测量的有效方式。在对此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从草原的人为破坏率和牲畜超限率等问题入手,对损失评价体系进行完善。针对与之有关的土壤肥力问题,替代价值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计算机制。利用化肥的平均零售价和化肥经销商的利润值(化肥零售价与化肥批发价之间的差价)入手,对草原的土壤肥力损失进行衡量,是这一机制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作用机理[3]。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在对这一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严格从化肥材料的市场行情入手来对肥力损失问题进行计算。

四、草地生态系统破坏经济损失评价的结果分析

从草原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所引发的损失来看,牧区的过度放牧问题是草地生态系统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出现与我国草地的分布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国的草地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受到当地气候环境问题的影响,畜牧业在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经济损失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西部地区的草地生态损失问题要大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因此,对于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而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措施。

从这一系统的应用过程来看,草原地区的土壤侵蚀量等有关要素是建立在某一地区的具体情况基础上的。在将其中的一些计算方法进行推广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也需要从地区的实际情况入手,对这一评价体系进行应用。

遥感技术在草地破坏及经济损失评价中的应用,可以为评价体系提供一些具有真实性的数据支撑。在对遥感技术进行应用的同时,从草原所在地区的实际环境入手,对初级生产力等问题的计算方法科学性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曹东,於方,朱文泉,谢光轩,宋存义.遥感技术支持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破坏经济损失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1,(8):1799-1807.

生态破坏的表现篇2

关键词:煤矿区生态破坏治理方法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生产和消费约占一次能源总量的68%,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煤炭矿区发展长期处于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之中[1],随着煤炭开发规模和强度的增加,这种生态环境压力不仅阻碍煤炭行业的自身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破坏是煤矿区独特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矿区生态环境压力的主要根源,是由非生物环境均衡的破坏引起的。本文分析了造成煤矿区生态环境破坏非生物影响因素,并比较了当前煤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防治措施,得出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矿区生态环境破坏非生物影响因素分析

煤炭开采改变了地应力,造成上覆岩层垮落,波及地表,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非生物因素,以物理性变化为主,主要包括:土地损害、水均衡破坏和地质灾害。

1.土地损害

(1)占用破坏土地

占用和破坏土地是煤矿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主井、副井、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建设用地,煤矸石压占土地;塌陷区及矿山地质灾害破坏大量土地,我国因采煤导致的采空塌陷面积达2.2万hm2[2],深陷区面积达40万hm2[3]。

(2)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

采煤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采煤破坏了植被和山坡土体,土地水土失去保持的基础,极易造成矿区水土流失;二是岩层内部产生裂隙,含水岩层遭到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及地表变形,地表径流改变或截断,土壤水分流失,发生土地沙漠化。

(3)土壤肥力降低

土壤肥力包括土壤水分、孔隙度、热量三大因素。采煤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和孔隙度降低土壤肥力。土壤水分来自浅层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对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也很明显。

2.水均衡破坏

矿区水均衡的破坏是由于地应力的变化而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

(1)影响地表水

采煤对地表水的影响反映在袭夺河川基流上,当采煤矿井低于当地河底高程时,由于地表变形,基流不再排向河流;在地表汇流过程中,采空区上覆岩层的裂隙带贯通到河底时,大量地表径流通过裂缝漏入矿井,地表径流明显变小;矿坑水直接排入河流,使得河道两侧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对地下水的影响

煤炭开采造成地应力变化,采空区上覆岩层垮落,裂隙导入地下含水岩层后,地下水系发生破坏,打破矿区水均衡,可能造成煤矿突水;由于矿井疏干排水,导致大面积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河水断流、地表水入渗或经塌陷地灌入地下,使原来用井泉或地表水作为工农业供水的地区发生水荒。

3.地质灾害

采煤引起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形式有:滑坡坍塌、崩塌等。

采煤能够引起地表应力变化,诱发滑坡和坍塌,是山区地表移动中最为严重的一种非连续滑动破坏,是诱发泥石流的因素之一。滑塌堆积土质松懈,埋压地表植被,研究证明滑坡掩埋对地表森林植被的损害程度达60%-70%[5];对于井田内陡峭的山体,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可能使原本稳定的山体发生崩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防治对策现状

1.治理措施――土地复垦

矿区土地复垦对象主要是塌陷土地以及被煤矸石、粉煤灰压占后污染的土地,根据已经产生的地面塌陷程度,因地制宜,做好塌陷区的土地复垦工作。主要措施有:充填强排法、疏干排水法和挖深垫浅法。

当沉陷区外河水位高于沉陷区地表标高的情形时,应采取充填方法复垦,或采用强排法排除沉陷区积水而恢复耕种;当外河水位低于沉陷区地面标高时,可在沉陷区内建立合理的疏排水系统,通过自排方式排除沉陷区地表积水,恢复土地的耕种,疏排法复垦技术的关键就是疏排水方案的选择及排水系统的设计。

挖深垫浅复垦技术是运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将局部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沉陷区、下沉较大区域挖深,以适合养鱼、栽藕或蓄水灌溉,用挖出的泥土垫高开采下沉较小地区,使其形成水田或旱田。这种方法利用开采沉陷形成积水的有利条件,把沉陷前单纯种植型农业,变成了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4]。

2.采用煤矿减沉开采技术

(1)条带法开采

条带开采采用采一条留一条的采煤方法,使留下的煤柱能够承受上覆岩层全部荷载,使地表发生轻级、均匀移动与变形。条带法开采的适用条件比较广泛,特别是在煤层上覆岩层中有坚硬厚岩层、煤层底板岩层也较坚硬时,这种效果更加明显[5],但是这种采煤方法的煤炭采出率较低。

(2)协调开采方法

由于推进中的工作面上方地表前后分别为拉伸和压缩变形区,因此通过合理布置推进方向上的工作面及协调开采顺序,可以抵消一部分地表变形,处于下沉盆地中间区或压缩变形区的保护对象只承受动态变形以及最终的均匀下沉,而不承受最终的拉伸变形,可有效减少地表变形对土地的损害。峰峰矿务局采用该技术成功开采了辛寺庄下压煤,丰城八一煤矿采用该技术减小了地表变形[5]。

三、防治对策发展趋势

1.煤矿开采多目标动态规划

煤矿开采是牵涉到资源、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并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的复杂工程,应利用多目标动态规划原理[6],把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整体规划和长远设计,并实施动态管理。

根据环保“三同时”制度,对正在开采或将要开采的矿区,在矿井选址和设计阶段,综合分析和考虑与煤炭开采有关的矿区环境信息;在煤炭开采阶段,保证有效实施设计方案,从源头上优化矿区生态环境。

2.引入新理论与技术,优化防治措施

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GiS、RS、GpS等高科技技术,多角度、多侧面对矿区生态环境损害进行评价、修复和治理。对修复技术进行设计开发时,树立“以废治废”的思想,将治理与利用相结合。

3.加强矿区生态工程研究

由于矿区非生物因素均衡破坏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部分,且影响因素复杂,必须组织专门人员开展矿区生态工程、生态重建实用技术和矿区生态保护与重建协调机制研究等。必要时建立矿区生态工程示范基地。

四、结论

生态环境破坏是煤矿区独特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地应力的重新分布引起的。土地复垦和煤炭减沉开采技术是防治生态破坏的主要措施,经过分析各种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提出了运用新理论、新学科、新技术,利用多目标动态规划原理,优化选择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在必要时可建立生态工程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耿殿明,姜福兴.我国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煤矿环境保护,2002(6).

[2]丁志平.煤炭开发对环境的破坏与治理[J].资源与产业,2006(2).

[3]耿海清.大型煤矿项目建设环境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煤炭,2008(6).

[4]肖兴国,王志宏.煤炭资源开发对土地破坏及土地复垦之研究[J].露天矿采煤技术,2001(4).

[5]梁洪有、陈俊杰.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及对策研究[J].煤炭技术,2006(6).

生态破坏的表现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生态环境破坏及恢复评估体系

0引言

近几年,全国掀起了以高速公路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狂潮,并且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这股热潮仍将持续。一条高速公路,少则十几公里,多则连绵数百公里,在构筑新景观达到新的平衡前,它持续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入侵和扰动[1]。因此公路项目建设之初都会进行该路段的环境影响评价[2,3],主要是对公路建设的影响进行预测,然而实际影响无从印证,生态环境破坏和恢复效果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为了更好地研究公路施工期间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本文以通平高速公路为例初步探讨定量评估公路生态环境破坏和恢复效果的方法。

1建设项目概况

通平高速公路项目起于通城界,与湖北省通城至平江公路对接,终于黄泥界,与浏阳至醴陵高速公路对接,全线位于岳阳市平江县境内,路线全长73.43km。项目路线所经地带主要为丘岗、丘陵和低山地貌,地形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多。地势总体中部高,南、北低;走廊带穿越临湘至岳阳红层盆地丘岗、丘陵区,经通城至平江幕阜山隆起丘陵区、低山地带,到平江县长平红层盆地丘陵区。地表水沿线水系较发育,较大的常年性地表水体主要为汨罗江及其支流昌水河等水体。地下水沿线风化花岗岩、浅变质砂岩、板岩及砂岩含裂隙水,红色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昌水河、汨罗江及其支流第四系冲、洪积层分布孔隙水,受构造和岩性控制,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局部地下水较丰富,影响路堑及路基稳定。

2评估体系的建立

2.1评估指标

本研究的评估体系由3个层次构成,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4]。评估指标主要为准则层的植被覆盖、水土流失、土壤条件及公路灾害,它们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普遍存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且易于量化[5],其中植被覆盖可反映景观的生物量及其功能特性,水土流失及土壤条件可反映景观潜在的生产力和承载力特性,公路灾害可反映景观对各种灾害的敏感性和抗性特征。本研究的评估指标通过专家咨询和以往资料总结的方式,依据独立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的原则选取,可基本保证该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客观性,相对应的公路施工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评估体系如表1所示。

表1公路施工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评估体系

2.2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向专家咨询,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植被覆盖0.4;水土流失0.3;土壤条件0.2,公路灾害0.1。而关于各指标的评分标准,按照其在公路沿线环境中引起的环境稳定性来确定[6]。如果某因子在该地区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稳定,则分值较高,反之则较低。

(1)植被覆盖路域内植被因子主要有3类:自然植被、农业植被和无植被。自然植被乔灌草不同的结合形式生态稳定性指标Ci的确定,主要依据其自然生长状态的稳定性,当然还应考虑受工程受干扰时表现出来的抗干扰能力及遭破坏后的自然恢复能力。自然植被乔灌草结合,不管以何种群落方式存在,都有较大的稳定性;仅以灌草形式或草皮单独出现,稳定性次之;而农田植被因带有强烈的人为因素,且根据季节变化而不同,所以分值略低,但相对于山区高速公路而言,同样表现得十分重要;而完全被破坏以路面取代的地区因无植被覆盖分值为0。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强度根据水土受工程干扰后的生态破坏程度分为无、轻微、中度、强度、极强五个级别,其中轻微表示水土仍保有很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对应的稳定性最高,取值为1;极强代表区域内破坏严重,基本难以恢复到原值,对应的最低,取值为0,其它几种程度分列其中。

(3)土壤条件项目区沿线土壤主要有红壤、山地黄壤、紫色土及水稻土,其中红壤由花岗岩、板页岩、四纪红土的风化物发育而成,占土地总面积的65.89%,山地黄壤占7.44%,紫色土发育于石灰性紫色页岩、砂页岩、砾岩等风化物,占12.09%,农田土壤主要为水稻土,其中以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为主,占11.46%。按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理化属性及对受破坏的植被恢复难易程度评判稳定性,其中水稻土因为多为河流宽谷冲击物和洪积物,熟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所以分值最高,红壤因为表层以下的风化层较厚,林果皆易生长,黄壤虽然土层较薄,但有机含量丰富,适宜林木生长,所以分值稍次之,紫色土最低。

(4)公路灾害由于规模难以量化,故仅按公路路域内涉及的灾害因子根据危害程度分为5个等级,即各灾害指标等级大小取决于其对公路危害程度以及对公路生态恢复和防护体系建设的影响。其中沙尘害危害程度最小,因为湖南地区沙尘天气不明显,仅车辆行驶中会造成一定危害;水害较其影响严重些,多表现位骤雨时对周围环境的冲刷及不规则径流携带破坏;盐害多在冬季严寒时节为保障道路通畅,大量泼洒工业盐以促融雪;油害及重金属于公路通车之日起就伴随而来,且越来越严重;而地质灾害是非人为控制,完全毁灭性的破坏。因目前通平高速公路还未通车,以拟建成时的车流量为评判标准。

2.3评估方法

本文采用综合环境值表示公路路域内的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稳定性程度,其值越大,表明生态环境稳定性越好。综合环境值计算方法为

F=∑Xi•Ci•k

式中,F为综合环境值;Xi为i评价因子的权重;Ci为i评价因子在分级标准下的分值;k为Ci级标准中公路影响区面积与总面积之比。

2.4评估体系的确定

在进行公路施工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评估时,按照时间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即原始期、施工期和恢复期,计算得出各阶段对应的综合环境值,由此做影响程度的评估分析。

破坏程度指数=(原始期综合环境值-施工期综合环境值)/(原始期综合环境值)。

m=(F0-F1)/F0

式中,m表示为公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指数,F0为原始期综合环境值,F1为施工期综合环境值。

n=F2/F0

式中,n表示为生态环境的恢复程度指数,F0为原始期综合环境值,F2为恢复期综合环境值。

3评估结果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收集了评估区域内植被覆盖、水土流失、土壤条件及公路灾害等资料,按照评估体系,对照通平高速公路12个路基合同段进行了评估。

表2通平高速公路1~12合同段生态环境破坏与恢复评估分析

由图表可见,通平高速公路原始综合环境值分布范围是0.41~0.59,平均值约为0.51。其中1-5合同段大部分范围位于石灰岩地区,植被覆盖程度相对较简单,水土保有量差,而11-12合同段又多是红砂岩分布的区域,植被覆盖虽然丰富,但土层较薄,也有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7、8合同段是全线生态环境条件最好的区段。

而公路建设不可避免会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全线在施工期间综合环境值急剧下降,综合环境值分布范围是0.12~0.35,平均值约为0.22,破坏程度平均约为57.5%。全线桥梁工程多,红线范围内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基本以工程环境替代。分析表格可得,1-5合同段因土质原因,10合同段因滨临汨罗江畔,在施工期间如遇暴雨天气,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较其它标段严重,表现的破坏程度也较大。而6合同段因承建的主要施工任务是隧道工程,路基部分较少,并且在开挖之初,通过播撒草籽等方式对坡面进行了有效绿化,经过不长的草木生长期之后,初期恢复颇见成效,所以在施工期间,它表现的破坏程度指数最小。

而现阶段的生态恢复程度,因通平高速公路仍在施工期,仅处于恢复初期阶段,尽管公路施工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随着生态护坡和绿化工作的逐步展开,生态恢复较施工前期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综合环境值分布范围是0.28~0.48,平均指数约为0.39,恢复程度平均值约为76.6%。其中6合同段因为前期绿化基础较好,12合同段因为工期超前,已全面开展护坡和绿化工作,相较其它合同段都有突出的恢复效果,相信通过后期生态恢复技术与措施的应用,全线路域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恢复与改善。

4结论

生态破坏的表现篇4

【关键词】白族作家;张长创作;生态意识;反思;期盼

当代著名白族作家的代表之一张长,其创作多以小说著称,诗歌和散文也小有成就,主张用真实的手法讲述自然,还原事物本身,致使其创作蕴含了极其重要的生态意识。张长把眼光放在现实生态的揭示上,并对造成环境破坏的行为进行揭示与批判,进而构筑自己的生态理想,使他的创作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张长创作对现实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痛惜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张长用自己的笔揭示了动物惨死的现状。“两丈高的火苗像无数窜起的火蛇,摇摆着上身,觊觎着莽莽苍苍的森林。……还有麂子,来不及逃跑的麂子也倒下了。一条烧焦的腿伸向空中,兀自痛苦的颤抖,然而眼睛却永远闭上了。”[1](《希望的绿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放火烧荒,导致动物无家可归,那烧焦却依然伸向空中的腿不正是对生的渴望、对曾经自由美好家园的向往吗?作家张长通过动物对生的渴求来揭示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在长篇《太阳树》中也写道“所有的寨子每到干季便把大片大片的森林砍倒放火烧荒,然后下种。年年如此;一个山头砍光了,无树可砍了,水断了,土瘦了,全寨子便又搬到另一片森林里住下,又砍,又烧!世代如此。几千年来砍光了烧光了多少山头?”[2]砍伐森林并不能真正使人填饱肚子,只会使森林毁坏的更快。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渴望建立和谐生态的呼唤。这种生态意识的出现不是偶然,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的,出生在云南大理云龙的白族张长,深受白族文化的生态意识的影响,“白族的祖先懂得:植树造林是生存的需要,并有崇拜树的习俗。”[3]张长在这种崇树、护树的生态观念的启蒙和熏陶下,对树也有着特殊的情感,因而,其作品中才有了《太阳树》、《最后一棵菩提》、《希望的绿叶》、《落叶》、《满贤林》等与树有关的体现生态意识的文字,才出现对森林遭到砍伐的痛惜。

二、对造成生态破坏现象的反思

张长在版纳地区近20年的工作经历,使他对版纳、瑞丽边地的生态破坏有直观的感受,并体察到、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根源。

在《希望的绿叶》中写到一个大队干部接到报告说山林起火,火势在迅速扩大,请组织灭火。“‘什么!’‘山火?’‘谁家的鸡跑了?’‘啊哈,这瘟鸡!’苏委员忙着抓自己的鸡去了,再没下文。火呢?三天三夜,自生自灭。一只鸡的代价是三万亩森林。”[4]文中塑造了热爱这里一草一木的汪樨,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张张绿叶,一片片森林毁掉,为此,他不断的写椿树被砍倒成片的林被毁的报告,张长通过汪樨形象来倾泻自己的生态意识和对的质疑,揭示出在自然生态破坏的问题上,是一重要的推动力。

张长看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他用创作表达着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在《太极》中尼姑娘蜜芭第一次坐火车觉得火车是一条可怕的大蛇,她觉得街上的人就像有豹子在后面撵着似的,板着脸紧张的朝前赶。就像老林里的一种黑蚂蚁一样匆忙。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想价值观,蜜芭都非常的不适应,她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关在厩里的猪,没有自由且无事可干。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蜜芭的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由家乡猎物均分的观念到北京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转变都使她感到恐慌。面对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业污染、唯利是图、声色犬马,她像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她不理解为什么人要为了金钱而改变自己?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要利用与被利用?这一切的“为什么”都使她迫切的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归自己的民族。作者在小说中通过蜜芭到北京的所见所闻以及她的心理感受向我们呈现出作家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恐慌和对生态自然的渴望。

三、张长创作中生态和谐理想的构建

面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精神世界的污染,作家张长迫切需要一块灵魂的净土。张长通过构建生态和谐的理想世界来抒发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

张长在其创作中通过各种生物与自然的联系来构建自然生态和谐的理想。这体现在《太阳树》、《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鸡们》、《不死绿》等中。尤其是《太阳树》通过描写一家三代的生死爱恋、历史际遇,充分展现了他们与森林、与自然之间的不解之缘。文中三代人都是在极其宁静美好的自然森林中完成他们的野合,在自然的环境中达到灵与肉的结合。第一代中的陈志生活在太湖边,因抗战爆发投笔从戎来到傣族地区遇到了傣族姑娘罕香并一见钟情。他们在大黑山森林中、在蓝天、沙滩、阳光、孔雀的见证下成为夫妻。在这样优美宁静犹如天堂的地方,人与自然万物仿佛都是一体的,他们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且高度契合,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幽邃意境。这种自然生态的描写,都源于张长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和长期的生活体验。第二三代也是如此,他们都与自然生态融为了一体,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他们全部的真情。《太阳树》意蕴深长,作者以自然生态的和谐来讴歌生命的生生不息,突出了对自然生态的描绘,着重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和谐的精神追求。

在其笔下还构建出一派民族团结和谐的景象。张长是一名白族作家,且多民族杂居的版纳工作了近二十年。使得他见证和体验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和谐。因而,其《空谷兰》、《傣寨之夜》、《竹楼・纹身・对歌》、《尼人的婚礼》、《贺新房》、《节日的烟火》都描绘了各个民族淳朴友好、互助互敬生活在一起的场景。《空谷兰》不仅描写了自然生态的和谐,也描写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在那些忙碌过后的夜晚里,寨子里的年轻姑娘都会一起搂着肩膀,唱起一支古老的情歌。随着歌声的节奏,她们轻轻摇晃着身子,那么的舒畅,仿佛都沉醉在自己的歌声中了。当猎人猎到猎物时,他们会吹响牛角芦笛,敲打着木棍,呼唤族人与他共享猎物,之后猎人们会把猎物开膛,给全寨子每家都分一份。和谐已经融入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张长通过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民族节日以及民族之间的交流来表现人文社会的和谐,从而创建和谐的生态理想世界。

总之,作为一个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作家,张长的生态意识形成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环境共同的产物。他用发展的眼光和独特的智慧看待生态环境的破坏,客观的揭露了生态破坏的现实,表达了张长对生态和谐的憧憬和向往。张长的创作通过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讨体现了作家的民族生态观。张长的生态创作有力的推动了生态文学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为西南地区环保事业做了巨大贡献。

【注释】

[1][4]张长.希望的绿叶――爱是爱的伙伴.短篇小说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6-21.

[2]张长.太阳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38.

[3]邓家鲜,张朝举.当代云南白族作家文学中的生态意识探勘[J].大理学院学报,2012(8).

【作者简介】

生态破坏的表现篇5

[关键词]矿区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9-196-2

基金项目:2012年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疆,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其主体即青藏高原,是我国典型的高寒脆弱区,地处世界最大的成矿带之一,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的东段,地质构造独特,成矿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矿产资源包括铬、铜、钼、铅、锌、铁、金、银、盐湖资源等,多数为国家紧缺的矿种,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101种,有查明资源储量数据的矿种41种,矿产地近3000处。其中,铬、铜和盐湖锂矿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鉴于铬、铜以及盐湖中的锂、钾等均为我国最主要的紧缺矿产,矿产资源的战略意义尤为凸显。

长期以来,矿产业发展落后,与其资源地位极不相称,但近年来,自治区矿业发展速度较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矿产开发管理薄弱,多数矿山属于盲目投资建设、盲目开采,采矿方式原始,采矿工艺落后,大多露天开采零星分散矿产,而且只采富矿,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很低。这种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方式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矿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随着对的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矿山迹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粗放式矿山开发遗留的大量矿山迹地,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急需解决。矿山迹地也称矿山废弃地、采矿废弃地、矿区废弃地等,是指为采矿活动所破坏的,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包括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等。本研究选取自治区的那曲地区为研究区域,试图阐明高寒脆弱区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壤、植被和水体的生态效应,为高寒脆弱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研究区概况

那曲地区位于83°55'-95°5'e和29°55'-36°30'n之间,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主脊分水岭以北,昆仑山、唐古拉山以南,西与阿里地区为界,东缘与昌都地区毗邻,总面积达45多万平方公里。这里是长江和怒江的发源地,为青藏高原腹地。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属羌塘高原高山草原带和怒江上游高山灌丛草甸带。那曲是一个具有地热资源、水利资源、湖泊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现已发现著名的藏北、藏南两大超基性岩带,蕴藏着丰富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各种矿产,特别是我国急缺的矿种:金、铬、铜、钼、硼。目前,矿山已成为那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六大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了那曲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矿山的发展,还带动了那曲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大力发展矿产资源的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由于那曲处于高寒生态脆弱区,生态一旦破坏,恢复起来相当缓慢,甚至不可逆,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一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和研究,为高寒脆弱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研究方法

利用较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对选取的典型矿产资源开发区内的主要地物进行判读,并指出环境破坏程度不同的区域;然后根据遥感信息判读结果,在不同破坏方式和破坏程度的区域进行实地监测研究。

为了调查矿产资源开发对地形地质、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影响,在那曲那木切砂金矿附近,选择未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矿区草地,取1m×1m草地样方进行调查,记录草地类型、物种组成、植被盖度、地形、草地退化程度等,测定土壤含水量,同时取0~30cm的表层土壤样品以备室内分析,采用刈割法获取植物样方地上部分,取回实验室后置于65℃下烘干后称重,得到地上生物量;使用根钻获取群落根系,用淘洗法将根系与土壤分离,在65℃下烘干后称重,得到地下生物量。共取得有代表性的草地样方和土壤样品各30个,分别代表未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矿区草地。

使用样方调查数据统计物种数并计算Shannon-wiener指数作为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表征。Shannon-wiener指数(H)的计算方法为:式中ni为第i个物种的株(丛)数,n为样方各物种株(丛)总数。

3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

目前矿产资源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体、土壤(地质)、大气、植被和人类健康等5个方面。(1)矿产资源开采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地表河流和地下水污染,如矿山场滤液和有害物质流入河流,改变水质、硬度和pH值等;地下水水源枯竭。(2)矿产资源开发不仅破坏地质结构,导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裂缝,还可能引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外,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的,引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1],有些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还会形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3)矿山开采后,长期暴露地表的固体废弃物在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等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将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并使固体废弃物风化解体,形成碎屑、粘土和溶解物3类风化物质。这些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将产生风化扬尘,污染矿区大气环境。(4)矿区植被的破坏主要是由于矿山工业广场的建设、废弃物堆放、开山修路、地面塌陷与露天采矿剥离引起的。矿区的建设和生产改变了土地养分的初始条件,从而使植被生长量下降[2]。(5)矿山开采所引发的粉尘以及水体和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都会影响人体健康[3]。

那曲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效应的特殊之处在于地处高寒脆弱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有必要对研究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的评价提供依据和对策。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判读,在矿产资源开采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区域地质地貌、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3.1对区域地质地貌的影响

在采挖的过程中造成地面不均沉降,常引起地层变形,局部塌陷、生成不规则裂缝,此外大量废渣的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且形成局部人工地貌,破坏地表结构,易引起滑坡、地震、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矿区生态坏境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且很多矿区开采之后没有治理和恢复地貌,任由废矿和废渣堆放,严重破坏了地表景观和当地的生态环境。露天开采在矿区形成众多大大小小的露天采坑,其中小者一般深几米至十几米不等,长和宽一般为20~40m,而大者深可达数十米,长达数百米。采坑开挖边坡高度2.5~30m不等,坡度一般在60°~85°,个别地段呈近直立状态,崩塌隐患严重。地面露天开采占用和扰动地表面积规模大,弃土弃渣数量多,这又为水土流失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3.2对土壤的影响

采矿采挖的过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土壤的影响,矿区的土壤大部分都会遭到毁灭性的影响,此外,产生的废液、废渣、废气会污染当地土壤环境,通过对矿区土样进行分析,发现土壤矿化度、酸碱度和重金属含量明显大于周边地区,污染严重,且土质退化严重,极易造成土壤贫瘠和风沙化。通过对未退化草地、退化草地和矿区草地土壤样品的分析,表明矿区土壤的碱解氮、全氮、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粉粒和黏粒的含量低于未退化草地和退化草地,而砂粒含量则相比偏高。其中下降最为明显的是碱解氮和全氮,仅有未退化草地的约40%,退化最不明显的是速效钾,分别为未退化草地的82%和退化草地的95%。矿区由于人工开挖表层土壤和矿渣占压地表植被,优良河谷草场破坏殆尽,砂卵砾石。有机质含量高的河谷草甸土表层土壤,经过采金冲洗以及风化、侵蚀等作用,弃渣土层中的大量粘(壤)质成分、有机质成分随之流失,其毛细作用大大降低,土壤肥力降低、土质恶化。另外,矿渣中重金属含量较高,重金属随尾矿砂进入矿区周边土壤,土壤中绝大多数金属污染物都难以溶解,其生物有效性较低,植物难以吸收利用。同时由于受到因采矿引起水土流失的影响,矿区下游草场也受到影响,导致下游草地土壤沙化,草场退化。矿区地处高寒高海拔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弱,植被一经破坏,自然恢复极其困难。因此,在自然状态下,露天开采对植被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由于露天开采造成的植被破坏很难恢复到原始状态。

3.3对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采矿活动破坏了地表结构和土壤水体环境,也破坏了地表的植被,使植被面积减少,矿区周围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造成生境破碎和生物多样性受损,进而影响矿区植被群落的演替和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相比未退化草地,矿区草地的单位面积物种数降低了51%,Shannon-wiener指数降低了39%,盖度降低了46%,生物量降低了34%。

4矿区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议

目前,我国矿区的生态重建主要在采矿造成的四种破坏类型上进行,即露天采矿场、废石场(排土场)、尾矿场(包括采煤中产生的矸石山)和地下开采造成的塌陷区。不同破坏类型的生态重建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高寒脆弱区因其独特的高原气候和特殊的自然条件,其矿山迹地的环境治理有别于一般区域的治理经验。由于矿山矿体埋藏较浅,矿山多以地面露天开采为主,极少数为地下硐采,如砂金矿、铬铁矿、铁矿、铜矿、铅锌矿等,尤以砂金矿和铬铁矿露天开采留下的矿山迹地规模最大。粗放式矿山开发遗留的大量采坑和弃土弃渣等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及环境问题,增加了生态恢复难度[4]。针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生态安全战略对策,实施整体保护战略,建设国家生态公园

基于生态环境地位的重要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综合考虑,提出对生态环境应实施整体保护和重点开发的生态安全战略,把那曲的部分地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和世界水平的我国部级生态公园。把国家生态公园的性质、任务及其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的研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4.2加大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力度

在国家生态公园框架下,对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关键、特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实施重点保护的对策。加大高原高寒天然草地以及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和原始林保护的力度。

4.3加强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科学研究

重点开展如下内容的研究:在生态环境不稳定性与敏感性评价与研究基础上,开展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生态功能效益价值判断的研究;研究生态安全等级划分和生态环境变化允许值的判定;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4.4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矿业结构关系到资源的合理利用,矿业环境的有效保护,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不同类型矿业企业的地位与作用由于自然地理交通能源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矿业开发工作起步晚,起点低,部分矿山规模过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致使矿业开发成本加大,矿业开发受到严重限制因此,要积极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联合开发的办法,提高矿业开发水平,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和工艺方法,提高矿业开发的效益,降低矿业开发成本,提高矿业开发的科技含量,对落后的采矿技术和选冶工艺要进行限制,加快自治区矿业开发的步伐逐步清理关闭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下以及资源保证程度不足乱采滥挖浪费资源的矿山企业,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企业质量实现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严格禁止工艺落后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区外矿业企业向区内转移,确保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4.5建立和完善法规建设,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针对矿山环境保护的特点,在国家出台的矿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下,针对实际情况,完善并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努力使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就很好地遏制了矿山业主的破坏行为大力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突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区域性生态破坏问题,遏制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改变矿山乱挖滥采浪费资源的现状,协调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矿业经济作为支柱产业,实现高起点、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范英宏,陆兆华,程建龙,周忠轩,吴钢.中国煤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技术[J].生态学报,2003,10:2144-2152.

[2]武强,薛东,连会青.矿山环境评价方法综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03:84-88.

生态破坏的表现篇6

高速公路是一种线性的、具有一定宽度的、长距离或超长距离的人工建筑物,除了正线的永久用地外,其周边还分布着大量的临时用地,经调查研究,总结出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基本特征:

1.1线性分布

便于保障施工与经济效益考量,搅拌站、料场及预制场等临时项目用地多分布于高速公路正线两侧,受选取点的地形条件限制,按施工标段划分整体呈线性分布。

1.2用地类型多

由于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不同工艺及技术要求,保障施工的临时用地用途多样,主要有取土场、弃土场、弃渣场、施工便道和施工生产生活区,包括临时生活房屋、搅拌站、机械修配厂、钢筋加工场、桥梁涵洞预制场、料场等。

1.3数量多、分散性大

高速公路线路长,施工营地沿公路走向按标段间隔分布,为满足施工所需的大量土石方和钢筋混凝土,以及堆放废弃的大量土石渣,需要在沿线布置数量较多的临时用地,沿公路走向方向零星分布,分散性较大。

1.4单一用地规模小,总体规模大

受到公路施工营地线性分布特点和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单一临时用地的用地规模相对较小,一般均在50亩以下,但由于数量较多,总体规模与其他生产建设项目临时用地相比依然较大。

1.5污染小

与采矿等生产项目的土地破坏相比,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对土壤的污染程度较小。土地破坏一般仅限于土层物理性的改变,施工过程中及后期做好复垦工作,较少造成土地生产能力的不可恢复的损失。

2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类型及方式

2.1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类型

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主要分为挖损和压占。挖损主要指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取土场和施工便道对土地的破坏。挖损破坏了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养分的初始条件,而且增加了水土及养分流失的机会。压占主要指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生产生活区和弃土(渣)场对土地的破坏。因固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物理化学性质复杂,从而将会对压占的土地造成严重的破坏

2.2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地破坏方式

取土场对土地的破坏形式为挖损,主要有削包取土、开坡取土及以凹坑取三种挖土破坏方式。弃土(渣)场对土地的破坏是压占,弃土排渣方式大部分是山谷洼地回填或山坳回填。生产生活临时用地对土地破坏程度较小,工程建设期间,通过场区绿化和道路两边植树绿化,可以基本恢复生态,工程竣工后,通过清理地表覆盖物,回填表土,可以复垦为原地类。生产设施临时用地,如拌合站、制梁场等由于地表混凝土覆盖,地表的清理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3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生态环境影响及预防措施

3.1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的生态环境影响

3.1.1取土场、弃土(渣)场的生态环境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工程临时占地和产生水土流失。取土场在取土过程中将剥离表层土,致使附着在其上的地表植被遭到完全破坏,由于植被在防止侵蚀作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相同条件下植被的破坏可导致水土流失量大增。弃土(渣)场在堆放过程中若处置不当遭雨水冲刷后就将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1.2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的生态环境影响

施工生产生活区以及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工程占地导致土地硬化,引起植被破坏,农作物减产等。②搅拌站等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少量生产废水产生,若这些临时场地靠近河流、水塘,生产废水发生流失,则会污染附近水域水体。③施工营地施工人员日常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任意排放,则会污染水体。隧道进出洞口附近的施工生产生活区布设,其产生的生活污水,若不经处理,随隧道涌水排放,一旦进入河流、塘坝,则会造成地表水污染。④施工便道、施工生产生活区等,会扰动地表、铲除植被,可能加重区域水土流失强度,对沿线天然地形地貌造成损伤。

3.2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生态环境影响的预防措施

3.2.1取土场、弃土(渣)场生态环境影响的预防措施

①禁止在水体堤岸内侧,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涂、岸坡设置取土场、弃土(渣)场。②禁止将弃土、弃渣堆置在河道内,影响河流水文、河道防洪。③禁止在沿线基本农田集中分布的区域取土、设置弃土(渣)场。

3.2.2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生态环境影响的预防措施

①施工驻地生活区,有村庄的地方尽量进行租赁,如受客观条件限制,应选用荒坡、灌丛地和劣质的土地,尽量少占用耕地;远离河道,以减少河道水质的影响。②施工生产区尽量选用荒坡和劣质的土地,远离村庄、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下风向200m以外。③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公路,对镇级、村级公路进行改造,新开辟的施工便道,尽量减少大填大挖,做好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工程结束后,视具体情况,其一,交给地方政府公路管理部门,进行养护,可作为镇级、村级和林区公路,其二,将来无法使用的,须进行生态恢复,进行植树种草等。

4结语

生态破坏的表现篇7

关键词:矿区;土地复垦;生态恢复

矿产资源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其开发过程中,严重破坏了矿区的生态环境。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短缺日益明显,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矿山土地复垦率12%左右。每年矿区开采中由于缺乏必要复垦措施,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现象频频发生,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加强矿区开采破坏土地的复垦利用,做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已经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所谓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其广义定义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狭义定义是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每年因生产建设带来的土地破坏十分严重。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是指在人工支持和诱导下,对采矿引发的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的生态系统进行超前计划安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追踪评估采取相应措施,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土地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矿区开采带来矿区自然环境的破坏

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主要有煤矿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以及铁矿开采。在这些矿产资源开采中都会引起破坏和压占大量土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小甚至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以及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矿产资源开采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破坏是矿区环境破坏最严重的问题。矿区开采具有采掘量大,排弃量大的特点,引起煤矿开采引起地面塌陷.表土层的大面积剥离,大量沃土良田的不合理占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表1为我国露天煤矿对土地破坏情况表)。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其次,矿产资源开采对水体的影响。矿区废弃物种含有大量硫化物及多种重金属,雨水淋溶的情况下容易造成造成水体和周围土壤的酸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酸性环境长期存在则会引整个水体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开采引起地表塌陷,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进而诱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矿区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表1我国露天煤矿的土地破坏情况表

2.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环境恢复

矿区土地复垦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技术.组织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土地.矿业.财政以及农林等多个部门。在矿区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中,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是最有效的途径。做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要解决好包括矿区生态退化机理与修复,矿区土地质量变化规律等在内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基础理论问题。加强植被恢复.土壤重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实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高采矿技术,尽量减少采矿过程中土地破坏的面积和破坏程度(图1为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加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技术的研究,增强国际技术的交流合作。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矿区土地与生态环境管理的综合研究。目前,充填和非充填复垦是矿区复垦技术的主要形式。土地复垦技术的形式要根据其破坏形式与利用方向进行选择。设立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的专门机构,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统一实施与监督。

图1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3.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恢复的认识水平越来越深刻,加强矿区开采破坏土地的复垦利用,做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已经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中,要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大国家投资的力度,加强与先进国家的技术交流,调动人们参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的积极性,探索适合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效方法,确保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赵竞英,陈伟强.矿区废弃地复垦与生态环境重建.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

[2]张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2):26-29;

[3]张国良.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金属矿山,1997;

[4]侯湖平,张绍良,闫艳,郭士永,顿德光,金玉洁.??基于RS,GiS的徐州城北矿区生态景观修复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04);

[5]渠俊峰,李钢,张绍良.??基于平原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土地复垦的水系修复规划——以徐州九里矿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02);

生态破坏的表现篇8

关键词:矿区;综合整治;生态重建;焦作

中图分类号:tD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283-03

我国90%左右煤炭产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突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地表沉陷引发土地资源破坏、煤矸石堆放压占土地及其在雨水淋溶作用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矿井排水导致水资源破坏等。以煤矿开采区土地资源破坏为例,截至2007年,采煤沉陷区面积总计达8000km2,且新沉陷区面积仍以较快速度增加。由沉陷、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针对煤炭开采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些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也是卓有成效的。例如,开采沉陷预防及控制技术、沉陷区地表恢复及复垦技术、煤矸石山植被覆绿及景观重建技术、复垦土壤重构技术、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及其应用等[1-5],对不同破坏条件下矿区土壤、植被、生物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6-8]。通过在不同矿区的实践表明,这些工程和生物技术措施能较好地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河南省焦作矿区为例,在分析矿区土地退化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矿区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和土地破坏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重建和综合治理措施,为该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指导。

1研究区概况

矿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面积达4000km2。主要生产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是我国六大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河南省特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矿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区,年均降雨量610mm,降雨主要集中于6~8月,占全年的55%,年平均气温14.2℃。矿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有第三系、第四系砂砾层水,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6~21.2m。

2采矿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2.1采矿引起的地表沉陷

焦作矿区属于厚煤层和多煤层开采,具有矿井分布范围广,开采深度变化大,地表沉陷面积大,移动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矿区开采已百余年,原有13个矿井,其中6个矿井已关闭,现有生产矿井7个,多数进入残采期。

矿区生产活动形成了分布较广的沉陷区,据统计,13个矿井生产产生的沉陷总面积70.16km2(表1),其中稳定沉陷区48.16km2,非稳定沉陷区22.00km2。矿区地表沉陷深度多在1.20~4.30m,平均深度为3.10m,最大下沉深度达8.19m,最大地表水平位移达1.96m。地表沉陷对土地的破坏程度多为轻度和中度,主要表现为部分土地易形成积水,使土壤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坡度变化,导致水土流失;在浅部开采区、急倾斜煤层露头开采区,地面出现沉陷坑、沉陷漏斗,导致水分丧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采空区边缘地表附近出现裂缝,其长度一般为30~150m,宽度0.03~2.00m,深度为2~3m,最深可达几十米。

地表沉陷对农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灌溉条件受到破坏,但其耕作功能没有被完全破坏,大多情况下经过合理规划和必要整治,仍能恢复耕作能力和生产水平。地表沉陷对农田的破坏程度多为轻度和中度,其中,轻度主要表现为地面有轻微变形,不影响耕作,也不影响作物的生长,水土流失略有增加,主要集中在采区中央位置;中度主要表现为地面沉陷破坏比较严重,出现明显的缝、坡、坎等,影响农田耕种,导致减产,也影响作物生长,水土流失有所加剧,主要分布在下沉盆地的边缘部分。

2.2开采沉陷对水体产生影响

地下开采导致覆岩及地表破坏,从而使地下、地面水体受到破坏,导致含水层水位下降、地面河流干枯,并破坏地下、地面水资源。由于开采沉陷使含水层水位下降,植被生长受到影响,土壤更干燥,加剧了矿区的土地退化。

焦作矿区矿井涌水量约1.7亿t/a,每吨煤排水量约60t。矿井水综合利用水平低,大量水外排,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同时,排放的矿井水中含有大量煤粉、岩粉等悬浮物质以及其他污染物,污染周围土壤和其他水体。

2.3采矿破坏植被引发水土流失加剧

北部低山丘陵区露天开采矿,地表物质的剥离、扰动、搬运、塌落和堆积,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山体土体稳定性下降,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产生的废石、废渣等,在暴雨侵蚀下极易形成规模较大的水土流失。同时,采矿活动对林草植被的破坏,易使得水土流失加剧,也导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持续下降。

3沉陷区土地综合治理与生态重建技术

3.1沉陷区工程复垦技术

3.1.1低山丘陵沉陷区主要分布在焦作矿区北部,为太行山前坡地,地表地势起伏较大,地下开采后引起地表下沉、塌陷、移动,塌陷区内裂缝遍布,高差变化较大[9]。低山丘陵沉陷区及积水沉陷区的边坡地带,可改造成梯田或缓坡地,重建为保水保土、农果相间的陆地农田生态系统。

梯田的水平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的陡缓、土层的厚度、工程量大小、植被种类、耕作机械化的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在地形坡度小于5°的情况下,田面宽以30m左右为宜;10°以上丘陵陡坡田面宽以不小于8m为宜,最小不小于2m。梯田边坡大小与田坎高度和筑埂材料有关,可以土坎为主。该区域土壤质地为壤土,田坎高度与田坎占地宽度比值一般取1∶0.3~1∶0.4,以保证田坎稳定和减少占地为原则。坡地田面坡度的大小和坡向,要以不冲不淤为原则。

根据沉陷区地面坡度,在坡度较小情况下修筑梯田施工可以采用条带法。具体是沿着坡面将之分为若干条带,施工顺序为间隔条带剥离堆放表土,再进行底土平整,修筑田坎,待其完成后将堆存于两侧条带内的堆存表土复填到该条带之上,并剥离两侧条带内表土堆存于已经平整好的条带上,进行平整后回填剥离的表土。

地面整治结束以后,以种植果树为主,间种花生、大豆等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由于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土壤养分损失或者贫化,可以增施发酵后的家畜粪便或者其他有机物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施用氮磷等肥料满足作物养分需求。

3.1.2平原沉陷区在焦作矿区南部,地表地势较为平坦,地下大面积正规作业开采形成的塌陷盆地相对平缓,地表破坏程度较轻,塌陷区土地高差一般在3m以内[9]。可以采取以下工程技术进行治理:

1)疏排水法。主要针对地表沉陷不大,且正常的排水措施和地表整修工程能保证土地的恢复利用,确保第一层煤开采后的浅沉陷区正常种植。

2)挖深垫浅法。将未来积水区表土预先取出,根据预测下沉等值线,平整周围缓坡地,所挖精养鱼塘一方面可以养鱼,另一方面又可泄洪蓄水,提高沉陷区防洪抗旱能力;同时,在积水前治理有利于机械化施工,提高治理效率,避免积水后给施工带来的困难。对于大面积的沉陷地,特别是大面积积水或积水很深的水域、未稳定沉陷地、暂难复垦的沉陷地,可直接利用,如网箱养鱼、养鸭、种植浅水藕等。在矿井工业场地附近利用积水沉陷坑修建小型水上公园,提供休闲场所。

3)废弃物充填法。利用煤矸石或锅炉灰渣进行复垦,但在复垦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二次污染,并优先考虑迁村等的建筑复垦或近地重建,对于市区内或者周边沉陷区复垦后也可以考虑作为生态用地,建设森林公园或者其他休闲场所。

3.2沉陷区生物复垦技术

在复垦区内种植花生、大豆等作物或者一年生豆科植物,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利用含硫较高的煤矸石作为充填物时,应防止其氧化后致土壤pH减小,可使用石膏、氯化钙、碱性磷酸盐等调节剂,改良土壤的酸碱性。将粪便、秸秆、有机废渣等发酵后施用到复垦后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良矿区土壤结构,消除一些过黏、过沙土壤的不良理化特性。

3.3其他整治保护治理措施

3.3.1地面水体保护措施随着井下煤层的开采,地面之上的水体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地面水体保护与治理应结合沉陷稳定后可能出现的沉陷积水区统一规划,制定措施。对于人工河堤及水利设施应加以维护、加固,保证其正常使用。

3.3.2路、桥、管、线保护措施井田范围内的公路、桥涵、高压线等设施因地表变形会遭受一定程度的影响,可采用地面维护、调整、加固、修复,必要时改线,以保证设施运行安全、不间断。

4结论

1)根据地形地貌,沉陷区可简单分为低山丘陵沉陷区和平原沉陷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土地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技术。低山丘陵沉陷区以修筑梯田或缓坡地为主;平原沉陷区以恢复种植为主,可种植花生、大豆等作物同时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或者修建水上公园等。

2)在进行生态重建和综合治理过程中,既要科学规划,减少投资,变废为宝,又要考虑地区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还要遵循生态学原理,以求达到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宿建民.煤矿沉陷区防治和控制技术的探讨[J].煤炭技术,2008,27(6):154-155.

[2]李凤明.我国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煤矿开采,2011,16(3):8-10.

[3]王丽艳,韩有志,张成梁,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煤矸石山复垦土壤性质及煤矸石风化物的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1,31(21):6429-6441.

[4]胡振琪,魏忠义,秦萍.矿山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与方法[J].土壤,2005,37(1):8-12.

[5]徐琳瑜,赵彦伟,刘桂友,等.板集矿区生态恢复规划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5):152-155.

[6]吕春娟,白中科,陈卫国.黄土区采煤排土场生态复垦工程实施成效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6):232-236.

[7]姚虹,马建军,张树礼.煤矿复垦地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功能群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12,32(5):1013-1020.

生态破坏的表现篇9

关键词:沥青面层半刚性基层预防措施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事业的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沥青路面具有弹性和韧性、平整度好、噪声低等特点符合现代交通的要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等级公路的新建、旧水泥路面的改造等建设。

当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公路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损坏时间早,有的路面建成使用后不久,就出现了较严重的损坏现象,个别路段通车当年就出现了损坏,达不到设计寿命。二是损坏范围宽,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路面过早损坏问题。三是损坏程度重,有的损坏不是局限在沥青表面层,而是基层也发生损坏,不得不进行路面重建。

当沥青层和基层之间的界面条件从理想的连续状态过渡为滑动状态或半连续半滑动状态时,将有可能在荷载作用下早于基层首先发生弯拉开裂,并逐渐向上扩展,成为破坏的根源。为了使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能够在实际工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非常有必要对这种界面特性进行细致的分析。

二、影响沥青路面结构层破坏的因素

结构层模量

结构层模量和厚度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面层和基层模量。

(二)地基沉降

公路建设中,对软基的处理不彻底,或软基地段处理后没有沉降稳定就进行修筑沥青路面,往往就会发生路基失稳或过量沉陷,从而导致沥青路面破坏或不能正常使用。

(三)水

沥青面层破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水,沥青面层中水的来源有地面降水和路基中挤上来的水,或者大气降水渗到沥青面层中而排不出去,这样在汽车荷载及温度变化的作用下,沥青面层容易产生破坏。

(四)沥青面层颗粒离析

沥青面层集料局部粗集料偏多,细集料偏少,则不易压实,矿料与沥青的粘结力小,抗剪强度低,容易出现松散。局部细集料偏多,粗集料偏少,热稳定性差,则容易出现车辙、拥包等破坏。

(五)配合比

当矿粉较目标配合比时的矿粉平均粒径增大一倍时,就会有较多的沥青不能直接与矿粉表面交互作用形成结构沥青,而形成了较多的自由沥青,降低了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

(六)气候因素及路面基层施工质量

公路长期经受日晒、雨雪、酷热、冻融的作用,因而产生低温缩裂和高温车辙等现象,破坏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三界面效应分析

(一)模型假定

建立路面设计力学模型时视路基、路面处于弹性状态。由于路面各层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因此建立的力学模型为弹性多层体系。通常将实际的路面结构视为弹性半空间地基上由若干个具有一定厚度材料组成的弹性层状体系。

(二)弹性层状体系分析

计算时采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1997)推荐的双圆均布荷载荷载接地压力分别采用0.8、1.2、1.8mpa。计算时采用网格法。

(三)路表最大拉应力

随着荷载的增加,路表最大拉应力基本上呈减小的趋势。从这个角度看采用柔性基层对减少路表拉应力,延缓或消除路面可能出现的自上而下的裂缝是有利的。

(四)耐磨试验

按照《混凝土抗磨性试验t0527-94》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半柔性复合路面混合料有着良好的耐磨性能,适应于广场路面、下坡路段等特殊路面。

四、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破坏形态及预防措施

(一)路面破坏形态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由于其结构特性和材料性质决定了它的使用中难免就会出现常见病,同时由于沥青路面状况和使用品质因环境的干、湿、冷、热的交替循环和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而逐渐变坏,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其破坏形态各异,破坏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根据损坏现象的成因及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路面的破坏可分为开裂、水损害、车辙、沉陷等主要破坏模式。

(二)预防措施

1、设计措施

(1)考虑增加沥青层厚度

增加沥青层厚度对减轻沥青路面的温缩裂缝和半刚性基层的开裂的反射裂缝都有好处,可以间接地减小沥青层层底的各种应力,提高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尤其是耐疲劳性能。

(2)设置级配碎石过渡层,防止反射裂缝

设置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的半刚性沥青路面在功能上削减了半刚性基层的反射裂缝和减少了水对路面的破坏。

(3)增加基层厚度

随着底基层厚度的增加,沥青路面的弯沉值和面层层底应力都有很大程度的减小。可以提高路面的强度和它的使用寿命,有助于降低基层裂缝的扩展。

(4)面层与基层、基层与底基层充分粘结

实际工程中,采取措施使面层与基层、基层与底基层充分粘结,对路面的使用性能及寿命十分重要。

(5)设置胶粉改性沥青防水层最佳厚度

防水层的设置厚度对抗剪性能也有较大影响,胶粉改性沥青防水层最佳设置厚度为1.5mm。

(6)控制撒布碎石厚度

撒布碎石厚度对抗剪性能也有影响,当碎石粒径在5mm~10mm层间抗剪能力最强。胶粉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性能优于SBS。

2、施工措施

(1)注意地基排水

地基的排水固结是比较长的过程,因此,一方面要根据软基情况进行加固整治,一方面要有较长的沉降时间,定期进行观测,待地沉降稳定后进行施工。

(2)路基及路面基层施工的预防措施

在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加大马歇尔试验频率,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稳定度等指标,必要时对混合料进行特殊配合比设计。

(3)提高面层摊铺质量

在摊铺混合料时,运距不能过远,沥青摊铺温度控制在130℃~160℃为宜。同时保证沥青面层的压实度。纵向、横向接缝应紧密、平顺。

五、结语

由于沥青属于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强的温度敏感性,并且沥青路面结构在使用中是暴露在自然环境下,所以沥青混合料及沥青路面结构的疲劳损伤断裂非常复杂,有必要开展细致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仍要建设大量的沥青路面,这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与支撑。本文正是紧密的结合了相关研究需要,从理论上提高人们对沥青路面的认识,指导设计、施工人员进行更加合理的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从而使得沥青路面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海涛沥青路面水破坏因素分析与防治措施科技信息:学版.2006(06S).-77-77

[2]李洪珍相志华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浅析科技信息:学版.2006(02X).-49-49

生态破坏的表现篇10

关键字:水工建筑施工生态环保

一.引言

水工建筑施工的现状无法避免,但它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不可小视。其实往往在建筑施工的最初,就已经开始在破坏周围的环境。如损坏地质表层,引发水土或大或小的流失,污染周遭水资源等众多因素。甚至施工期间机械运作的噪声影响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更甚者因此打过官司无限期的拖延施工时间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施工期间建筑原料存放、运输的时候容易污染四遭空气,以及施工时人性的破坏环境。在水工建筑施工的同时,更加要有环境保护的生态概念。将环境保护和生态的理念融入到每一项水工建筑工程里面。在建筑工程的开始计划、图稿设计、建筑施工、管理及运营的所有过程中,在稳固建筑工程获得各种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时候,减少生态破坏保证最轻的污染环境,是当务之急。

二.水工建筑施工对周遭环境的主要负面影响和破坏

在建筑施工时应该着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层面,严格监督工程运营期间的管理制度,定期抽查和检测施工附近的水域生态体系的状态。对建筑施工附近污染物排放管理的工作一定要加强认真对待。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的溢油、爆炸等事故应该有及时的安全防备举措和紧急事件处理人员安排。加强对建设施工附近的水质监测和植被管理,以做到完美和谐的环境生态管理体系,防生态止环境恶化。下面一一列举建筑施工队生态环境的各种危害。

1.水土流失在水工建筑施工期间,除开水工施工范围内本身占用的所属土地之外,在施工期间胡乱堆积废弃渣滓、无规则的乱修起临时设施,随性的挥霍附近土地面积,施工期间挖土取土经常堆弃后不加以处理,对山坡的表层土地搅动的损失大,迫使周遭的植被惨遭损坏。经常造成水土的流失,淤泥堵塞河道,建筑施工的时候机械碾压。每一项水工建筑施工期间对周遭的地形地貌、文物景观和生态体系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影响。

1.2水资源污染建筑施工期间,材料经常随意堆放。不注重合理运用和保护生态平衡。冲刷进施工现场的雨水,平常清洗施工机械的水、日常生活用水随意的四下排放。并且有的建筑施工有的油料寄存不合理,用水浇筑混凝土时不慎泄漏等。一些有害环境的物资不及时进行处理,这些都可能造成水体全面的污染。

1.3空气污染石灰粉煤、水泥、沙石土硕石料等在运输的过程中,或者是施工开挖进行必要爆破的时候产生的尘灰。由于公路崎岖不平在装运过于饱满的运输材料的时候因各种因素而造成的抛洒。建筑施工时工地的现场装卸存放原材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因为地表皮的干燥疏松在天气起风时所造成的风扬灰尘等。这些不单单会严重防碍周遭居民的生活环境卫生,更是无形之中增加了大气层的浮尘含量、不利于人体生长的有害物质的增加。严重的可

三.水工建筑施工对周糟环境的保护措施

水工建筑施工期间的生态环保问题应该引发人们的高度重视。坚持做到严治严理。在建筑施工期间的时候,要做到积极的展开周遭环境的监测工作。根据周遭环境的现状进行维护,尽量做到不损害施工附近的环境。保障建筑施工的进程和效益、生态环保的投资和应用、尽量维持环保施工的品质合乎要求,预防建筑施工期间对周遭环境无形和有形的破坏和污染。于此同时建立工程环保监视机构。建筑施工的单位应当有生态环保的概念,自觉的做到环保工作并配合。对当地的建筑施工单位在处于施工期间时,生态环保措施可有做到位等等进行实际的调查和监督。如果发现有不利于生态环保的举动和措施的情况出现,应该勒令其改正。水工建筑施工过程中如发现破坏森林强制占地、造成水土大面积的流失、噪声的污染严重、空气污染过高、水资源遭到破坏、城市景观破坏等各种状况或高或低的出现,对于出现严重超标和完全无益于生态环保的施工举动应该立刻告知施工单位进行整顿改早,并采取各种补救的措施。超标严重者可以追究其刑事法律责任。

具体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

3.1减少水土流失的举措实地侦查,根据当地附近实际的情况进行填挖土质,合情合理的有效开着建筑施工进程。在公路行道上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排水体系,填充坡面的时候应该尽快夯实和开始边坡绿化,科学的推断借土弃土地点,明知的开采砂石料场,着重材料场的弃土弃渣的及时处理。假如在废弃渣滓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掩埋或者破坏了就近的地表植物,废弃土场应当迅速合理的展开绿化设计,尽量做到尽早的恢复地表植被,以减少将来的水土流失。如果当废弃渣滓土堆的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应该开始护面设计,同时应当设立挡土结构物,排除将来发生坍塌的可能。

3.2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建筑施工的现场秩序的维护。施工现场的垃圾一定及时清理运走。每天适度的洒水,减少尘土的蔓延。在建筑施工的现场,水泥石灰等众多粉细散装的材料,要运用仓库存放。如果没那条件不得已采用露天堆放时,四周应当严密的遮盖,以免蔓延到空气中。而施工材料的交通工具不得超量运载,借以防止施工材料的运输车辆一路倾洒各种渣滓和废弃物品。

3.3防止水污染的举措所以需要进行混凝土、砂浆等施工搅拌操作的现场,一致建立沉淀池。在清理现场淤泥时,要运至指定的堆弃地点。不得任意堆放阻塞河道的流通,避免对桥梁围堰施工。建筑施工的现场应当建设油漆加油料库,地面并要特别做好防止渗漏的问题。

3.4防止噪声污染的举措如果是在居民人口紧密的繁华地带展开建筑施工作业的期间,应该紧密严肃的掌握作业时间段,坚持做到不干扰附近居民的正常日常生活。假设遇见特殊的状况需要进行持续作业时,应办理关夜间施工相关的允许证明。着重看重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例如尽量杜绝人为饿叫嚷敲打等各种活跃因素产生的噪声,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少的做到减少噪音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