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十篇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十篇

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0:38

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篇1

[论文关键词]合议庭改革;审判权;策略

一、我国法院合议庭改革地方探索模式的比较

我国法院合议庭改革模式称谓虽然不同,但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改革模式有三种:审判长负责制模式、人员分类管理模式、综合性改革模式。

(一)审判长负责制模式

该模式以深圳福田人民法院、广东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代表(深圳福田人民法院于2012年7月,佛山中院于2012年底开始推行)。另外,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1411”模式)、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等也在积极探索,致力于解决判者不审、审者不判问题。主要特点:一是下放裁判文书签发权。除法律明确规定需要院领导签发的法律文书外,一律由审判长签发。二是权责向审判长集中。赋予审判长案件分配权、人员调度管理权、业务监督权等多方面的职权。审判长的责任也相应增加,需对所在合议庭审理的全部案件负责。三是虚化传统的业务庭功能。保留庭长、副庭长职位,但取消庭长、副庭长管理层级,审判长直接对分管副院长、院长和审委会负责。四是部分团队实行专业化审判。如除民事审判团队、商事审判团队外,设立速裁快审团队、劳动争议审判团队、房地产审判团队。

在各地探索中,还有一种“主审法官负责制”模式。所谓“主审法官负责制”,就是将审判权集中赋予精英型法官,同时每一位主审法官对承办案件的质率负全责。这种模式以北京石景山区人民法院为代表,科尔沁区人民法院也在实行。该模式虽然称谓与审判长负责制有别,但本质一样,都是组成审判团队,在团队首领主导下协同办案。

(二)人员分类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深圳盐田人民法院为代表,核心是人员分类管理和法官职业化。主要特点:一是实行法官员额制。如盐田区人民法院根据该院审判工作量、法院现有编制等确定法官55名,占全部人员的36%,非特殊情况不再增加。二是人员分类管理。盐田人民法院把法院工作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审判辅助人员又分为法官助理、书记员和司法警察。法官晋升走法官等级序列、司法行政人员走行政职级序列,司法警察走警察序列。三是实行法官等级和行政级别对接。将法官等级和行政职级相对应,确定法官的工资福利待遇。如三级高级法官对应调研员,四级高级法官对应调研员或副调研员,一级法院对应副调研员,并规定了法官晋升条件和程序。四是法官待遇大幅提升。按照盐田区人民法院改革设计,改革后处级职级的干警占全院干警比例将由12.8%上升到36%,退休时全部能晋升正处。在人员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盐田法院设置15个专业合议庭,实行主审法官负责制。这一模式的探索还有山东法院合议庭法官随机分案制度和深圳罗湖区法院“3122”合议庭改革制度。

(三)综合性改革模式

该模式以珠海横琴新区法院为代表,其他法院没有实行。横琴法院是2013年12月份新成立的法院,其一改传统法院的设置方式,确立了行政管理机构简化、法官员额制、人员分类管理等全新架构。一是管理机构简化。不设审判庭,取消案件审批制;不设立上下对接的管理部门,部门设置从传统的10多个常设部门减少为“三办一局一队”,即审判管理、人事监察、司法政务三个办公室,一个执行局,一个法警队。传统的庭长审判管理职责主要由法官会议及审判管理办公室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主要由院长、人事监察办公室及司法政务办公室履行。二是实施法官员额制。三是人员分类管理。法官致力于审判业务,辅助人员则承担事务性工作。其他人员则按照工作性质分属司法行政人员、法警等类别进行分类管理。

(四)三种改革模式的比较

三种模式最终目的都是要消除审判权运行机制的行政化问题,优化审判资源配置,确保独任法官、合议庭及其成员依法公正、独立行使审判职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实现权责利统一。但实现途径各异,利弊也各有不同。

审判长负责制模式是温和式改革,采取的是把裁判文书签发权集中由审判长行使方式,虚化庭长职能,实现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其优点是不打破现有庭室架构,依靠法院自身推动就能完成,改革阻力较小。缺点是审判长负责制下,裁判文书由审判长签发,责任也主要由审判长承担,审判长实际成为了合议庭的领导,仍然无法摆脱行政化的阴影。同时,院庭长职责虚化,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资源闲置。

人员分类管理模式是激进式改革。它的总体思路是以人员分类管理为基础推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其优点是提高了法官政治经济待遇,推进了法官的职业化和精英化。缺点是由于涉及法官等级与行政级别对接、职级调整、工资福利待遇等重大问题,需要最高院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单靠一家法院难以推动,改革阻力相对较大。

综合性改革模式是颠覆式(或彻底式)改革,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法院设置模式。其优点是减少了审批环节,压缩了运行链条,可以有效去除审判行政化,最符合目前最高院的司法机制改革思路,也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肯定与认可。缺点是牵涉面大,当前诸多利益关系难以处理,只适合新成立的法院,目前借鉴难度较大。而且,由于横琴法院刚刚成立,该模式还没有经实践检验,效果如何尚不明确。

二、我国合议庭制度改革的策略建议

(一)改革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严格依法改革,合议庭改革要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推进,确保改革符合宪法精神和法律基本原则。不能为求创新,突破现行宪法、法律规定。其次要遵循司法规律,以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为导向,紧密结合审判工作本质特点,确保改革始终符合司法审判的基本规律,如独立审判、直接言词审理等。再次要循序渐进推进,要坚持从现实国情和市情出发,结合法院具体办案数量、人员结构、经费保障等实际情况,理性设计改革路径,坚持从审判组织改革入手,根据实践发展逐步深化改革内容,分步骤、有节奏地推向全面改革,确保改革工作稳妥有序开展。

(二)改革的基本内容

1.改革合议庭制度。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改革思路,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实行一个合议庭就是一个审判庭,“还权于合议庭”,减少庭长管理层级,审判长直接对主管院领导负责,建立扁平化管理新格局。这种模式有利于消除审判的行政化倾向,但改革幅度较大,涉及面较广,引起的震荡和冲击较强。明确庭长进入合议庭作为审判长审理案件,不再行使对其他合议庭案件的审批权,但对于庭长的审判管理职责没有明确规定。这种管理模式类似于扁平化管理模式,同时也具备扁平化模式固有的难点和弊端,为稳妥起见,可暂不取消庭室架构,而是采取对审判庭内合议庭进行改造的方式推进合议庭改革。

(1)组建由副庭长担任审判长的新型合议庭。按照最高院改革精神和方案,一个审判庭内设有多个合议庭的,应将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直接编入合议庭并担任审判长。其目的是让院庭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最能展现其司法能力的案件审判上,保证本合议庭办理的所有案件都能达到甚至超过他作为“管理者”所审核的案件的水平。院长庭长承担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通过配备助手、简化程序、集中办理等方式予以合并、精简。这种做法符合诉讼中的直接言词原则,有利于案件的正确审判。但考虑到长期以来的官本位观念影响,不能对最高人民法院的设计照单全收,建议第一步先将副庭长全部编入合议庭,组建由副庭长担任审判长的新型合议庭,组成模式为1名审判长+2名法官+至少1名法官助理+至少1名书记员。辅助人员的数量根据合议庭工作量具体确定。合议庭较多,副庭长较少的审判庭,可以推选资深优秀法官担任审判长。庭长可以采取自愿原则,鼓励其编入合议庭担任审判长。院领导班子成员暂不编入合议庭。

(2)建立共同参与机制。“名义上是合议庭审理案件,实际上是“承办人”独任审理,一个案件从受理,到庭前准备活动的安排,证据调查和案件最初处理意见的提出,基本上由该承办法官独自完成。”要解决合议庭陪而不审、合而不议问题,就要建立共同参与机制,让合议庭成员真正共同审理案件、共同承担责任。一是建立共同阅卷制度。合议庭全体成员分别审阅证据材料及诉讼材料,了解案件的争议焦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充分掌握决策信息。二是建立共同拟定庭审提纲制度。在开庭审理前,阅卷后,要共同拟定庭审提纲。三是完善共同参与庭审制度。合议庭成员虽平等参与案件审理,但从担负的庭审工作任务来看,审判长应为主要角色,主审法官应为重要角色,合议第三人应为查缺补漏的校正角色。四是完善共同合议制度。为解决“合而不议”问题,合议庭成员不能仅发表结论性意见,要展示心证过程,充分陈述理由。实行分段、按序评议规则,对评议过程作出阶段性划分,明确各阶段评议内容。五是实行裁判文书共同签署制度。改变以往仅由审判长签批的方式,由案件承办法官、合议庭其他法官、审判长依次签署。对文书内容持不同意见的,可以签署不同意。共同签署后,同意意见占多数的,直接印发。不同意见占多数的,重新组织合议或提交审判长联席会、审委会研究。院长、庭长不得对未参加合议审理的案件的裁判文书进行签发。

(3)成立委员合议庭。由审委会委员组成委员合议庭审理案件,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的,是实现审委会活动由会议制转向审理制的有益尝试。课题组建议,委员合议庭不采取固定方式,可以由3-7名委员临时组成,负责审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审委会委员组成合议庭审理案件,按照合议庭审理案件的程序办理。为避免委员合议庭流于形式,可规定审委会委员每年审理案件的数量。

(4)合理划分合议庭各成员职责。审判长职责: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分配、调配合议庭内部案件,安排合议庭内部人员分工,调度管理审判团队人员,主持庭审活动和案件评议,签发除法律规定应由院长签发以外的裁判文书;将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重要法律适用问题或者其他重大疑难复杂问题提请副院长、庭长召集审判长联席会议或者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负责业务监督(具体职责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法释〔2002〕25号第六条要求)。对团队所办案件负第一责任。承办法官职责:完成庭前准备及庭后相关工作,协助审判长组织法庭审理活动,制作裁判文书,应当事人要求进行判后答疑等(具体职责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法释〔2010〕1号第三条要求)。对所承办案件负直接责任。合议庭其他法官职责:配合审判长及承办法官完成庭审,对参与审理的案件进行合议、会签裁判文书,对案件负重要责任。法官助理、书记员(含速录员)职责:主持调解,起草裁判文书,协助送达和诉讼保全,完成案件记录,校对裁判文书,装订卷宗、归档,裁判文书上网,将相关材料及时录入流程管理系统等。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具体分工由审判长确定。

(5)严格合议庭及其成员办案责任。责任是一种法律上的强制,民法上的责任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或约定的义务,而依法承担的不利的后果”。完善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是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有权必有责,在赋予合议庭及其成员权利的同时,必须严格其办案责任,并抓好监督落实。要切实利用好纪检组监察处这一法院内部诊所的作用,及时治病救人,避免小错酿大错,大错酿大祸。培根在《论司法》中说:“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2.推行专业化审判。长期以来,法院最受诟病的就是同案不同判,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了个别人徇私枉法外,同类型案件不同合议庭或不同审判庭审理,相互之间各自为政、缺少沟通是主要原因。同时,全能式法官无法做到样样都专,案件质效就存在低下的隐患。集中法院某类案件由一个合议庭审理,法官能够做到专而精,可以统一裁判和指导尺度,提高法律文书质量、缩短审理期限。而且,实行专业化审判后,必将打破法院在民庭和刑庭实行的划片管辖,这又同时可以解决目前各业务庭之间存在的分案不均衡问题。如2013年,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人均结案117.41件,远超民一庭、民二庭、民三庭的75.38件,69.48件和72.71件。

(1)按照专业类型,将案件划分为若干审判专业,每个合议庭审理其中一类或几类专业的所有一审、二审案件。具体审判专业的划分和专业合议庭受理案件的类型,可由民庭、刑庭和行政庭根据各审判专业案件的多少提出初步方案,由审管办审核确定。

(2)没有划入专业类型的案件,按照各合议庭案件数量总体平衡的原则分配至各合议庭审理。

(3)取消划片管辖,调整案件分配方式,按照审判专业将案件直接分入各专业合议庭,不再按照基层法院管辖范围分案。

(4)为避免长期审理某类型案件,导致其他专业生疏,可以对合议庭成员有计划地个别轮换,比如三年轮岗一次,但要保证审判长或审判员精通该专业。

3.实行整体考核。

(1)建立针对合议庭整体的考核激励机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一是实行双考核制度。即一方面以业务庭为单位进行综合考核,另一方面以专业合议庭为单位,进行单独考核。二是建立针对合议庭整体的考核制度。合议庭作为一个独立的办案责任主体和管理单元,对外应以一个独立的整体承担权利义务,以培养法官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建立维护合议庭整体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对承办法官的考核改为对合议庭整体的考核,进而细化为对合议庭全体成员的考核。对优秀合议庭的奖励也应针对整个合议庭,而不是法官个人。

(2)建立案件质量连带责任机制。总的原则为“谁职责、谁负责”,即属于谁的职责范围,出了问题就有谁负责;“谁导致、谁负责”,即问题因谁而起即由谁负责。个人职责方面的事项,属于个人责任,由其本人承担。共同职责方面的事项由合议庭成员之间连带承担,而非平均分摊,防止相互推诿。

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篇2

国资改革谋划由“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从1月29日至今,半年一共开了9次会,基本是每个自然月都会举行会议,会议间隔在3?37天不等,最多的是在3月和6月,都是每月举行两次小组会议。

如果仔细观察,从其中的几次会议上便可以发掘到一些改革的端倪,如在6月26日的第8次会议上,审议了《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中央企业投资项目暂行办法(建议稿)》,在7月3日的第9次会议上,便审议了《关于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工作的建议》。

国资委改革小组组长由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毅担任,副组长是同为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的黄淑和及张喜武,四个专项改革小组则分别由各分管副主任领衔。

7月15日下午会的现场,位于国资委安定门办公区的新闻厅,坐得满满当当。

国资委新闻发言人、改革办主任彭华岗表示:“试点并没有时间限制和批次”,这也符合他的另一句话:“这次改革不是搞盆景,也不是搞政策洼地,目的是要试出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混合所有制,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派驻纪检组,这四个改革方向已定,同时确定的试点公司为国开投、中粮、中国医药、中国建材、新兴际华、中国节能6家企业。其实,试点并非从零开始,而是选择工作有基础、试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

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中国建材和中国医药早就是“已混企业”,中国建材在六七年间重组了上千家民营企业,取得了现在全球第二建材企业的地位。既然已有基础,接下来的改革悬念便是如何进一步深化,以及进一步推开。

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篇3

中考招生改革关乎广大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为增强中考招生改革的科学性、民主性,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根据《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市教育局召开了本次市内三区中考招生改革听证会。

听证会之前,市教育局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分别召开了各区市教育(体)局分管局长、市内三区各初中学校分管校长、市内三区各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分管校长、初中学校教师代表、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代表、初中学生家长代表、网友代表等座谈会,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市内三区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有关事项的说明》,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参加听证会的听证代表共13人。其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教育专家共4人。听证会上,市教育局对市内三区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听证代表对市教育局尊重民意、积极完善中考改革方案表示肯定。同时对改进和完善改革方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市教育局表示将认真梳理、逐项研究听证代表的意见,吸纳代表们的合理化建议。

热点追踪>>“指标生”何去何从?

8月18日,青岛市教育局公布了“市内三区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有关事项的说明(征求意见稿)”,对等级制、指标生等市民关心的热点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中,分数制、等级制并行的办法,得到了多数家长的认可,而指标生新政,依然争论颇多。

本次听证会上,指标生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按照此前公示的意见稿,从2013级初中学生开始,青岛一中、青岛二中、青岛九中、青岛五十八中直升生实行学校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方案由招生学校根据全市统一招生政策,结合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按照择优、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经市教育局批准后实施。学生根据各高中学校报名条件自主报名,各高中学校按照招生方案自主招生录取。

调整指标生产生办法。从2013级初中学生开始,根据考生第一志愿和学业考试总分确定指标生人选。

具体产生办法为:根据初三学生人数,将指标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录取时,以初中学校为单位,将该校第一志愿报考各优质普通高中学校的考生分别按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再根据指标生名额分别确定指标生人选。总分相同的考生按学科等级组合择优确定。

以青岛实验初中为例,假设2016年青岛二中分配给青岛实验初中16个指标生名额。青岛二中招生录取时,将第一志愿报考青岛二中的青岛实验初中考生按总分由高到低排序,第1-16名考生作为青岛二中指标生(如果第16、17名考生总分相同,则通过学科等级组合择优选择1人作为指标生)。被确定为指标生的考生,学业考试总分加30分后参加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录取。

此前公示阶段,众多家长建议“去掉指标生”。此次听证会后,指标生政策将何去何从,青岛市教育局定会综合各方观点,制定出最公平、合理的政策,我们拭目以待。

同城报道

13名代表昨听证中考改革市教育局表示吸纳听证代表的建议后中考改革新政将很快出台

昨天下午,备受关注的市内三区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听证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13名听证代表就中考改革的政策展开了激烈讨论,指标生比例、新政策实施时间、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等是听证代表们热议的问题。

听证代表实到13人

中考招生改革关乎广大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为增强中考招生改革的科学性、民主性,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根据《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市教育局召开了本次市内三区中考招生改革听证会。

听证会之前,市教育局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分别召开了各区市教育(体)局分管局长、市内三区各初中学校分管校长、市内三区各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分管校长、初中学校教师代表、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代表、初中学生家长代表、网友代表等座谈会,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市内三区初中学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有关事项的说明》,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听证会前市教育局公布的听证代表共有15人,昨天实际参加听证会的听证代表共13人,其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教育专家共4人。

初二学生家长成听证代表

“听证会现场大家讨论非常激烈,整个听证会差不多持续了2个小时。”听证代表郭广平,作为一名初二学生的家长,郭广平说没想到自己会被抽到作听证代表,“看到报名的消息,我就网上填了个报名表发了过去,结果前几天接到了电话通知。”郭广平说,之前他以为听证会代表大都是相关单位指定的。参加听证会前,郭广平利用QQ群征求了孩子同学家长们的意见,听证会上他提的意见整整写了4页纸。

听证会关注5个焦点

尽管大家对中考改革的大方向是支持的,但现场的讨论还是很激烈的,并且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比较集中。

第一个是地理、生物和历史三科成绩以分数计入中考总分的问题,“有代表认为中考算分科目增加后,会加重学生负担。”郭广平说,对这个问题代表观点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这三科不应该算成绩,也有人认为这三科的成绩可以降一降,郭广平认为历史成绩应该计入,“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历史知识都很重要。”

第二个焦点是直升生和指标生的问题,此轮改革教育局改变了原有的直升生和指标生推选办法,不少代表表示赞同,认为由初中学校推荐直升生和指标生存在着加分混乱、推选过程不透明的问题,新的推选办法按照中考成绩排名比较公平。但有代表对直升生招生由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提出意见,“如何才能保证高中自招的公平?”郭广平说,代表们担心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权变大之后会滋生腐败问题。

第三个焦点是指标生的比例和加分幅度。据介绍,这个问题现场争论最激烈,代表们之间的分歧也,有的认为应该减少指标生比例和加分优惠幅度,但也有部分代表认为指标生对促进初中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个焦点是中考改革新政什么时间实施的问题。按照市教育局之前公布的改革征求意见稿,新政将从2013级学生开始实施,但现场有代表建议从2012级学生实施,但也有代表认为明年中考就实施会让学生和家长措手不及。

第五个焦点是体育中考。在此轮改革中市教育局将现行的体育中考45分取消,体育成绩变为合格或不合格两个等级。有代表认为体育取消成绩后,对体育好的学生不公平,但也有代表提出体育中考的初衷是为促进学生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同样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改革新政或很快出台

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篇4

 

1、开展入学教育。在3月1日下发电子邮件《关于开展开学教育及教育部网站《开学啦!》图解教育》,组织学校开展开学教育。8月30日下发通知,组织中小学上好2016年《开学第一课》,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9月1日(星期四)20:00点播放的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围绕长征精神,讲述红军故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各学校及时把《开学第一课》播出时间及频道通知到每一位学生,让其在家与父母共同观看。从3月21日开始到3月31日对全县中小学辍学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全县共有辍学生246人,其中女童89人。九年级128人。4月16日制定《彰武县中小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三年行动计划》;4月29日确定彰武县《阜新市教育扶贫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结对子名单》。

2、2016年5月5日召开学校章程建设推进会议,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学校章程建设工作。5月17日召开学校章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审核小组工作会议。在7月5日县教育局下发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暑假工作安排的通知》(彰教字[2016]40号)中特别对学校章程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9月1日县教育局又专门下发了通知,对各学校的章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9月30日县教育局再次召开学校章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审核小组工作会议,研究章程审核阶段的具体工作标准、程序,同时,要求各股室对待学校章程建设工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在具体工作中,股室负责人全力支持,积极配合。从10月8日到11月初对各学校的章程进行集中审核,抽调党办、人事、计财、安全各1人,普教2人负责部门方面业务内容审核,以学校为单位形成审核材料,11月2日县教育局把审核后的《学校章程建设指导意见》、《学校章程审核意见表》及审核后的《章程》分别返回给各学校。11月份,各学校根据县教育局的《学校章程建设指导意见》以及审核出来的问题进行再次修改。在12月6日县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学校在寒假前召开学校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学校章程》,要求学校同县教育局工会请示,召开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后的《学校章程》上报县教育局备案。

3、把市教育局《关于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下发到全县中小学。5月17日深入彰武县实验小学、彰武县第二初级中学、冯家九年制学校、章古台九年制学校检查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9月份把市教育局的《关于部分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抽查结果的通报》下发到全县中小学。5月25日参加市教育局学籍工作会议,开展清理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学籍工作,9月份为新生注册电子化学籍,建立纸质学籍。

4、为提高在校学生自觉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发生,促进校园安全和在校学生人身安全,2016年9月,县人民检察院与教育局联合组织为期三年的“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文件下发全县各学校,11月23日在县电影院举办“彰武县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启动仪式”。11月16日彰武县中小学代表队在市教育局参加法制知识竞赛,并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12月份组织评选、推荐县、市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班级。

5、加强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管理工作,5月5日县教育局专门下发了彰教字[2016]17号文件,对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严格按照各学校当前学籍人数征订教材。9月1日开学后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教材的发放情况进行审核,调整差别,调配保证学生免费教材的使用。在9月末回收学校多余教材,2016年仅小学一年级教材多余121套。

6、5月15日召开2016年中考招生工作会议、保送生工作会议、普教单独毕业学生考试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共强调了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2016年中考报名工作;二是2016年计算机网上评卷考生考前培训工作;三是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四是2016年保送生报名工作;五是2016年普教单独毕业学生考试工作。会议上下发了《关于印发彰武县2016年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的通知》(彰教字[2016]27号)、《关于印发2016年阜新市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彰武县高级中学保送生录取办法的通知》(彰教字[2016]29号)。阜新市三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面向彰武县招收保送生5人,其中:阜新市高级中学2人,阜新市实验中学2人,阜新市海州高中1人,保送生不占定向指标。彰武县高级中学在全县范围内招收保送生50人。2016年初升高考生报名2021人。录取工作实行考前录取保送生;在统一中考后提前批次录取跨地区辽宁省优质高中招生;第一批次录取彰武县高中考生;第二批次录取彰武县一般高中考生。2016年报考志愿共15所学校,其中阜新市直属3所及沈阳经济区其它三个市7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面向彰武县共招收45名公费生(含有5名保送生)。2016年普通高中招生1510人。其中,彰武县高级中学招生1050人(含50名保送生),分数线为370.45分;二高中招生360人;蒙高中招生100人。彰武县职教中心招生400人。2016年中考总分为505分。7月7日初中升学考试成绩,在480分以上考生有31名。5月21、22日单独毕业考生统一时间考试。2016年普教单独毕业考生共涉及14所学校548人。

7、9月份开学后,开展中小学生、教学班级统计,初中毕业生去向统计,留守儿童档案完善、充实,留守儿童统计等工作。通过学校的工作计划、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了解学校的工作情况,严格审查学校课程开设情况,特别是地方课程的开设情况。

8、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①典型示范,引领课改。

继续以实验点校为引领,骨干学校为辐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彰武县第三初级中学、实验小学、第二小学为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点校中的先进典型,学校各有特色。

彰武县三中是首批参加课改实验的学校,是辽宁省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阜新市课改示范校实验点校,是阜新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会成员单位。今年5月20日成功举办了名优教师走进课改示范校研修活动。

彰武县实验小学今年申报辽宁省课改示范校,学校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教师到阜蒙县实验小学交流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学习先进做法。11月9日成功举办了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在教育精准扶贫活动中,同帮扶农村学校结对子,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传送到农村学校,帮助农村学校培训教师。

彰武县第二小学深入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组织部分领导、教师去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路第二小学学习考察,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②开展“三名工程”,推动课改。

开展“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2016年3月15日,全县有29名教师入选阜新市“教师教育工程”名优教师评选结果,其中模范教师1人,名师6人,学科带头人14人,优秀班主任8人。彰武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温国忠入选辽宁省名校长。彰武县名校评选活动正在开展中。

在实践中通过校长岗位交流、教师支教等形式,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农村学校,全面推进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开展。

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篇5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之一,也是中央推进的诸多改革的重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展开,不断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以来,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这对于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及执政能力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坚强的领导班子,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保持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证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中央、省委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

自20__年中央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后,20__年7月又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步骤,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20__年4月,中央颁布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和《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文件。这5个文件,加上此前中纪委和中组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通称“5+1”文件。这6个文件的颁布,抓住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总结吸收了各地各部门的实践经验,体现了中央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是中央从整体上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重点是希望以此来解决干部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干部监督等问题。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就是要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良好的作风、严格的纪律,把人选准用好,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从组织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省委按照中央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坚持以扩大民主为方向,以完善考核为关键,以解决干部“能上能下”为重点,以强化监督为保障,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制定了30多个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__年,省委为着力解决“扩大民主、规范程序、疏通出口”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制定出台了5项制度,这意味着云南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这5项制度是:《云南省各级党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投票表决办法(试行)》、《云南省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试行)》、《云南省党政领导干部破格、越级提拔任用办法(试行)》、《云南省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办法(试行)》和《云南省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党政领导干部办法(试行)》。“请无为者让位,让有为者有位。”是省委组织部领导对这5项制度的一个较为形象化的描述。在这5项制度中,全委会和常委会票决制度,是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性的规定;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办法和试用期制度,是打通干部“能下”出口的实质性措施;领导干部破格越级提拔办法,是推进干部年轻化进程,规范破格、越级提拔干部的具体办法。这5个制度既坚持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及有关规定为基本依据,同时又体现了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精神,注意与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确保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云南省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党政领导干部办法(试行)》通过对不称职、不胜任的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作了细化;对认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原则、方法、途径作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安置被调整干部的措施,明确了相应的待遇等,在解决领导干部“能下”的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据了解,这5个制度的出台还在全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创造了3项全国“纪录”:这样集中地一次性推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系列“办法”,在全国尚无先例;就越级提拔、破格提拔领导干部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办法在全国也属首创;全委会和常委会票决制度的实施,我省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把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票决制,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全面、普遍推行的省份。

三、省委最近出台的六个法规性文件的精神实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要求,今年5月,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总结了我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制定出台了《关于

建立健全云南省各级党委(党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的意见》、《云南省差额选拔任用正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关于在民主推荐、干部考察中进一步贯彻群众公认原则的暂行规定》、《云南省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成员政绩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关于严厉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及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问题的意见》和《云南省科研院所行政领导职务聘任办法(试行)》6个法规性文件。其中:《关于建立健全云南省各级党委(党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的意见》规定,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议事和会议表决。《意见》明确了各级党委(党组)集体研究讨论重大事项主要包括:研究部署本地区本部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廉政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研究决定本地区本部门干部任免、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研究本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下级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8个方面的内容。

《云南省差额选拔任用正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规定,民主推荐正职领导干部,要按照1:2的比例在本单位或其他单位进行推荐。该办法主要内容为: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多数人拥护且符合任职条件的,方可列为差额考察人选。差额考察正职领导干部,必须要同一职位差额推荐出的两个人选进行比较考察、综合分析。同一职位考察人选应由同一考察组进行考察。组织人事部门对同一职位提出差额建议人选,在一定范围内酝酿后,确定1名拟任人选(即“三差额”: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讨论决定由党委常委会对拟任人选进行投票表决,投票时必须有2/3以上常委到会,方可进行表决;表决以应到会人数超过半数同意为通过。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所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班子参照本办法执行。

《关于在民主推荐、干部考察中进一步贯彻群众公认原则的暂行规定》是为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党员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主要是扩大了会议投票推荐范围和个别谈话推荐范围,扩大的“人员范围”一般不少于《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基本范围”的20。同时规定,在民主推荐干部中,对正职的推荐原则上要同时获得会议投票推荐赞成票三分之一以上、个别谈话推荐赞成票的二分之一以上,方可列为考察人选;对副职的推荐原则上要同时获得会议投票推荐赞成票四分之一以上、个别谈话推荐赞成票的三分之一以上,方可列为考察人选。

《云南省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成员政绩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确定了考核评价对象、考核评价程序、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考核结果运用、考核机关、考核纪律与监督6大部分。其中主要规定:确定等次,领导班子和成员的考核等次由考核主管机关审核后上报州(市)党委审定,被评为“好班子”的数量一般不超过被考核班子总数的20%,被评为“优秀”等次的数量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人数的15%;考核评价内容:党委班子主要考核评价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自身建设4个方面,计16项内容;政府班子主要考核评价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自身建设4个方面,计16项内容。

《关于严厉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及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问题的意见》要求坚决做到“4个查处”:坚决查处“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行为,对“买官卖官”行为,无论是行贿“买官”者还是受贿“卖官”者,一经查实,一律先免去现任职务,再按有关规定处理;坚决查处各种非组织活动,在对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酝酿和选举过程中进行请客送礼、拉票贿选、散布谣言、威胁利诱等非组织活动,要立即取消任职资格,已提拔的要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坚决查处干部“带病提拔”问题,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必须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推荐、考察、决策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做到“谁推荐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对“带病提拔”的干部,确实存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坚决查处违反选人用人规定的行为,凡是违反《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相关规定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意见》要求严格把好六道关口和不断强化六项监督,即严把干部标准关、群众公认关、民主推荐关、干部考察关、任用决策关、任前公示关,不断强化对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领导干部的监督、组织部门的内部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相关机构的协同监督和群众监督。

《云南省科研院所行政领导职务聘任办法(试行)》在我县不适用,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

这次省委下发的6个文件,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视。这是省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举措,是我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大成果,是干部人事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6个文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省在干部工作民主化、干部选任规范化、政绩考核科学化、干部出口系统化、班子决策制度化上取得了新突破:

一是以扩大民主参与为前提,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干部组织推荐、考察考核方面扩大了会议投票推荐、个别谈话推荐和干部考察听取意见的范围;选任乡级以上正职领导干部时实行“三差额、一票决”的办法。

二是以评定实绩为核心,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首次选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试点。在考核方式上,采取上级评、同级评、下级评、群众评、个人评相结合。在考核内容上,党委班子重点考核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自身建设,政府班子重点考核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自身建设,班子成员重点考核思想政治、领导能力、工作绩效、表率作用。

三是以疏通出口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对全省乡级以上领导成员辞职的原因、条件、程序、安排及处理,首次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四是以科学民主为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领导班子民主决策制度。首次规定了各级党委(党组)8个方面的重大事项决策范围、3项议事原则、6项决策程序、4项保障

机制。四、抓好学习贯彻,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近年来,我县以贯彻执行《条例》为核心,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整体联动,相互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了一些配套政策,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今年以来,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工作有了新进展:一是在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上有了新突破。县委制定出台了《__县党政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决定从今年开始,集中对10个乡镇和58个县属部门的领导班子进行考核。以拓宽干部“能上”的渠道,疏通干部“能下”的渠道,努力形成优秀干部“上”得来、“上”得服众,不称职干部“下”得去、“下”得服气的良好格局。把那些抓发展有本事、抓稳定有实绩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对那些在位不谋事、占位不干事、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群众意见多的领导班子和成员,将予以调整。二是在建立和推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办法上有了新突破。积极探索目标管理责任制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考核制度。县委、县政府制定了《20__年度各项中心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20__年县属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及办法》,首次将年度中心目标考核延伸到县属各部门,层层实行目标管理,逐级签订责任书,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形成以实绩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三是在干部监督工作上有了新突破。为及时了解掌握干部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进一步加强沟通,加深了解,促进工作,出台了《关于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谈话制度的实施意见》,并拟定了联系谈话计划表,明确了谈话人、谈话对象、谈话地点、谈话时间、联络员和记录人,确保了谈话制度落到实处。

各位领导,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好中央、省委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不断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篇6

为了切实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职能,改进行业作风,规范行业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我局各项工作的落实,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现就深化“效能革命”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化“效能革命”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的狠抓落实年的要求,根据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的总体部署,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机关服务,提高行政效能,狠抓工作落实为主要内容,规范管理行为,改善运作方式,切实解决工作效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上有新的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在人民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上有新的提高,努力打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服务品牌。

二、基本原则

深化“效能革命”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于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来检验“效能革命”的成效;坚持公平、公开、查纠并举,通过有效的监督和严肃的执纪,确保“效能革命”不断取得新成效;坚持标本兼治、整体推进,着眼于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行政运行机制的规范,以取得“效能革命”的新进展;坚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和做法,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不断推动机关效验建设水平上新台阶。

三、工作重点

(一)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一是继续严格执行“四条禁令”和“五项规定”,决不手软;二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否定报备和工作aB岗等机关办事制度,把行政管理事务的公开作为政务公开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三是健全落实“机关效能监察”、“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和“公务员绩效考核”、领导干部岗位聘任、交流轮岗、竞争上岗等监督和考核制度。各科室、单位要制定完善相应的机关办事和监管、考核制度。

(二)继续深入开展“三项评议”活动。凡是在去年评议活动中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部门、单位,要深入查找原因,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其它部门、单位要做到不骄不躁,再接再厉,进一步推进效能建设。对评议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做好整改工作,抓好巩固落实。继续深入开展部门行风评议、基层站所民主评议和职能科室民主评议活动,进一步完善评议考核机制,健全评分体系,扩大评议覆盖面。结合评议活动,积极开展“创品牌服务窗口”活动,加大窗口单位规范化建设力度,努力使各窗口单位在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改进服务态度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针对不同阶段群众反映的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对违纪行为及相关责任人及时查处,并予以曝光,推动“效能革命”向纵深发展。

(三)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认真做好“三轮审改”。进一步加大放权力度,凡是可以取消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已取消的审批事项,一律不得擅自增设;必须保留的,最大限度地压缩审批时限、简化审批程序;可以实行窗口审批的,一律进审批中心或分中心,并充分授权。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审批方式,启动全程、中介服务和网上审批试点工作,尝试民间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结合“三轮审改”,全面推行分权制衡工作,针对腐败现象易发的岗位和环节,制定规范化工作制度,及早落实防范措施。努力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凡与群众相关的事项,不涉及保密和安全问题的政策文件,都要公开透明。积极创造条件,把推行全国建设系统“12319”服务热线,作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行政效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的作用,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工作,把更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事务交给社会中介去做。

(四)加大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力度。认真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抽调机关干部到基层、农村,担任驻村(居)指导员,帮助做好农村政策宣传、基层组织建设、矛盾纠纷化解、农民素质培训等方面工作。下基层干部都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党的宗旨教育和群众观点教育,牢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项工作要与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狠抓工作落实结合起来,与“化纠纷、解难题、办实事”活动结合起来,与领导干部下访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整体效应。

四、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3月—4月)。认真传达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有关精神,全面部署全局深化“效能革命”工作。各科室、单位要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和完善深化“效能革命”的工作机构与工作网络,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和计划,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前的各项工作。

2、组织实施(5月—10月)。围绕关于深化“效能革命”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制定务实明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各个阶段主要工作计划,细化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科室、单位要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在改革发展和影响群众利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改革与完善机制体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取得明显成效。各领导小组成员既要抓好各自分工负责的一条线,又要联系一点,指导开展工作。

3、考核考评(11月—12月)。各科室、单位要对深化“效能革命”情况进行认真全面的总结。局里将组织开展“三项评议”活动,并组织力量对深化“效能革命”工作进行考核考评。考核考评工作要与工作目标考核、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干部职工年度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职工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篇7

>>民族地区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加强司法人才队伍建设选拔优秀律师担任法官、检察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分析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发展浅谈民族地区新型农民队伍建设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血站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民族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国际化人才队伍现状与队伍建设思路谈民族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管窥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论欠发达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苏北地区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苏北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欠发达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浅析如何抓好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node=32260

2.强化继续教育有关政策在欠发达(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专门召开了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并在会前(2015年8月11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下称《民族教育决定》),特别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问题。毫无疑问,其中应包括法律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决定》还特别提到,要“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②②指出:“国家教育经费向边疆省区倾斜,边疆省区教育经费向边境县倾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不断增强边境学校吸引力。支持边疆省区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骨干教师到边境学校任教,提高教育质量”。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③③要求:“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以民汉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需要的双语教学体系。国家对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为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升学、考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民族地区汉族师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各少数民族师生之间相互学习语言文字。研究完善双语教师任职资格评价标准,建立双语教育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机制”。显然,也应涵盖民族地区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的双语教育。当然,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发挥专门机构的功能。④④专门机构培养工作,各地做法不一。早在2009年10月29日,国家法官学院青海分院就举行首期汉藏双语法官培训班开班仪式。201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就在位于甘肃省舟曲县的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举行了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工作座谈会,甘肃、云南、四川、、青海五省区高院负责人参加会议并交流了藏汉双语培训工作的经验。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设立全国蒙汉双语法官培训基地,承担全国法院蒙汉双语审判人才培训任务。从2007年起截至2014年,国家法官学院内蒙古分院已经先后举办了6期全国法院蒙汉双语法官培训班,其中,培训区外包括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等法院蒙汉双语法官78名,培训自治区三级法院蒙汉双语法官368名。2014年8月6日,全国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国家法官学院分院隆重举行。2015年11月来自、四川、甘肃、云南四省区的藏族法官参加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委托国家法官学院分院举办的藏汉双语法官业务知识培训班结业。四川藏区法院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班于2014年7月开班。此次培训,是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接受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的委托,由四川法官学院举办的第二期川、滇两省藏区法院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班。来自甘孜、阿坝、凉山木里的36名双语法官在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庭审藏汉双语翻译技巧、藏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藏文裁判文书制作等课程的培训。当然,类似咱们舟曲的“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内蒙古的“全国检察机关蒙汉双语培训基地”等培训机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必须适应“双语司法人才”需要:承担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老师要强化法律知识与法学修养训练,承担法学专业教学的老师要适当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地方性知识。二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法官培养及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强化双语法官培养培训提出新的要求,有关院校积极配合此项工作的开展。西南民族大学作为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①①“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于2013年3月在西南民族大学挂牌,基地主要负责彝语、傣语、藏语康巴方言等语种的培训。先后于2013年为四川、云南两省藏区法院藏汉双语法官举办培训班,来自两省藏族聚居区的40名在职法官接受培训;2014年为全国藏区法院系统培训藏汉双语法官,来自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的40余名法官接受培训;2015年再次为全国藏区法院系统培训藏汉双语法官,来自甘肃、四川、云南、4省区40名学员的参训。另外,“2015年全国部分省区彝汉双语法官培训班”于当年10月在云南民族大学开班,受最高人民法院、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委托,云南民族大学承担了2015年全国部分省区彝汉双语法官的培训培养任务,来自四川、贵州、广西及云南4个省区法院的31名审判一线法官参加了培训;同年10月10日上午,由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民委联合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的新疆法院“双语法官培训班”在西北民族大学开班。三是提升专门培训方式实施的有效性。但凡举办“双语”法治人才培训,在选择学员时,务必推选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实务工作者。避免有的单位为了完成任务,让没有什么语言基础者接受没有多少培训效果的培训。同时,“双语”培训中要与时俱进,不能就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不经意中”强化“民族意识”。②②据报道2016起,新疆双语法官培训增设民族区域自治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新疆三史”课程。教育学员深刻理解维护团结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增强看齐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站在、反暴力恐怖斗争前列,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捍卫国家安全(参见《人民法院报》2016年3月29日第一版《新疆双语法官培训增设新内容》)。

3.规范运行“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我曾在《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法学教育协同推进――以改进民汉双语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视角》一文中提出,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招生录取对民族语言考虑不周”“培养过程中难以顾及有关民族语言”“培养方案缺乏指导性意见”,现在是应该认真面对问题的时候了。建议认真总结“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相关措施,促进相关工作有效运行。

(二)以推进社会治理为着眼点,有效协调双语法治人才培养

1.以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推进民族地区依法治理。推进依法治理,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要想更多的办法充实司法队伍。许多地方都特别强调“着力推进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治队伍建设”,而且结合当地实际及工作重点,对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工作。③③如四川近期依法治理面临“三项工作”――依法开展藏区反分维稳、彝区禁毒防艾、城市反恐防暴,相应地人才队伍建设应与此相适应。结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尤其是县域治理人才的培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治理尤其是县域更为关键。④④就当前社会治理实际看,县域治理需要改革:一般说要解决好“人”“事”“财”“责”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人”的问题尤其重要,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干部的本地化;解决好“事”的问题,“事权”归县域政府,县域政府“守土有责”意识要增强;解决好“财”的问题,配置相应的财政能力;解决好“责”的问题,当地民众参与对“父母官”的绩效考核及监督,而非上级。在“人”、“事”、“财”、“责”等问题中,人的问题是关键,故应很好解决。解决好“人”的问题,要让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担当重要角色。双语司法人才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与迫切。

2.采取多种措施,协同推进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法治人才与法治工作队伍有多种表述:法制工作队伍、①①《决定》第六部分共出现3次:“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法治专门队伍、②②《决定》中出现4次――“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法制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业队伍的通道,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院专门队伍建设”法律服务队伍、③③按照《决定》,它包括:(1)律师;(2)公证员;(3)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4)人民调解员;(5)法律服务志愿者。其中律师有区分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决定》要求,这三者要构建成一支“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法律顾问队伍、④④《决定》指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这里所指的“法律顾问队伍”,是由政府法制机构人员、相关专家和律师三部分人员组成的。法学家和专家团队、⑤⑤《决定》指出:“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和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⑥⑥《决定》中有两处使用了“法治人才”,一处使“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均是在法学教育语境下使用的:“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及政法队伍等。表述虽不同,但其共同的素质和职业要求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人才评价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以上法治人才的分类和不同类别法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标准,为政法院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调整和确立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现有的法治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具体而言,一是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干部的本地化;二是民族自治地方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应有特殊措施予以配套;三是双语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要多管齐下。

四、强化保障:推进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良性运行

(一)转变治理理念,重视双语法治人才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特殊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民族地区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会治理也应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⑦⑦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各领域的制度体系,包括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在内的一整套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这些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加强和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有其特殊性[4],而法治人才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我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多数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基层治理尤其是县域治理,我们必须转变理念。无论在“人”“事”,还是“财”“责”等方面,都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就当前社会治理实际看,县域治理需要改革:一般说要解决好“人”“事”“财”“责”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人”的问题尤其重要,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干部的本地化;解决好“事”的问题,“事权”归县域政府,县域政府“守土有责”意识要增强;解决好“财”的问题,配置相应的财政能力;解决好“责”的问题,当地民众参与对“父母官”的绩效考核及监督,而非上级。在“人”“事”“财”“责”等问题中,人的问题是关键,故应很好解决。而“人”自然包含双语法治专门人才。

(二)完善配套措施,保障民汉双语后备法治人才制度实施

1.着眼发展,“员额制”改革应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员额制”改革大势所趋,在总的员额比例框架内[5]如何从实际出发,尤其是从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是值得研究的。可以这样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规定的“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审判工作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各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在人员编制内员额比例的办法”(第50条),各地的员额是可以有差异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出台,对各地员额制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但这些应该都是建立在以往关于法院编制规定的基础上的。而以往编制的依据,往往是根据当地人口基数确定比例的。另外,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在编法官”承办案件平均数量作为确定员额的依据(当然人们更多的是想说明办案法官人数偏少),有人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法院系统工作人员34万人,其中法官196万人,占比576%[5]。这种比例计算显然说明不了我国法院所承担的很多“社会工作”需要的人力成本。诚然,据统计我国大陆2015年法官年均办案不足100件(总量1951.1万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5),一说“不足70件”),这是事实,而且有的欠发达地区法官年均办案不到50件。若按照有的人将“我国台湾地方法院配备法官的标准为800件/年配置1个法官”作为比较[6],这简直无法对员额予以确定。

前述甘肃省“将政法干警双语培训列为司改重点任务”,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做法值得赞赏。我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在我国民族地区法院,确定员额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承担的非审判职能范围内的非司法事务(基层单位称之为“杂事”)多,①①根据调研统计,基层法院承担的非司法事务除了我国一般体制内单位都应开展的类似“三严三实教育”“两学一做”活动、党风廉政建设、精准扶贫、对口支援等工作,还要承担作为社会单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理中的相关工作,如维稳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治县、普法宣传、防范、干部“包村入户”等。此外,还要承担计划生育、老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保密、等工作,甚至有的地方还要担负“招商引资”任务。占有人力资源量大(笔者在西部基层调研得知,一般法院“临时聘用人员”占法院正式编制的1/3,有的法院要占到2/3,而有的法院比政法专项编制总数还多)。这样,员额的确定,需要考量的因素较一般地区要多得多。自然,所谓的法官员额不超过39%,而行政人员低于15%标准的实行将非常的困难,它不仅仅是影响现有队伍的稳定,长远看,更将阻碍审判工作的正常运行。有人认为我国“案少人少”是行政“冗员”使然,故建议“去行政化”[7],尽管这也是“员额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考虑前述的法院的“杂事”多、再如果结合民族地区法院工作语言使用的复杂性,②②以藏族为例,按照方言和地理区划不同,传统的大的方言区域就有三种:安多、康巴、卫藏。安多藏区主要包括青海除了玉树藏族自治自外的藏族聚居区、甘肃的所有藏族聚居区、四川除甘孜藏族自治州外的大部分藏族聚居区及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康巴藏区包括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昌都地区,卫藏藏区主要是除昌都地区以外的()藏族聚居区。即使在安多方言区,也会有象阿坝州这样的安多、嘉绒和黑水不同小方言区。这样,法院审判工作的开展,对语言种类的使用自然要求多,即使按照特殊要求对相关地区员额配额比例倾斜,也不一定就能解决员额与工作量的矛盾。何况,双语法治人才的招聘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据说,某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法院某年招聘3名双语工作人员,考核时发现,竟然没有一人符合设定的(语言)招录条件,为了不浪费来之不易的招录计划,最终招用了3名不懂少语的“双语人才”。员额制在民族地区法院的推行,必须充分考虑案件审理时间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翻倍效应”。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工作效率低,若按一般员额比例配额,很难想象基层法院工作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员额制的推行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对双语司法队伍建设不能不置于这种特殊背景下予以考虑。③③当然,关于员额制改革将法官、检察官的员额比例确定为不得超过中央政法专项编制的39%,“这一比例过低”,是很多学者的共识。有学者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法院受理案件的标准、诉讼分流机制、法官与司法辅助人员的比例、法官的行政负担等因素不同”,故“有必要适当提高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的比例”,并“区分不同地区、类型、级别的法院,确定不同的员额比例”,同时“强化配套制度的建设,扩大司法辅助人员队伍”(参见陈永生、白冰:《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的限度》,《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2期,第21页。)。或许这才可能既与“纠纷解决、社会控制、规则确认与权力制约”[8]的中国法院功能的背离不至太远,扮演好法院自己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又从另一侧面彰显法院工作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2.细化相关规定与措施,为推进司法改革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党的十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为保障与推进司法改革,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规定与措施。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④④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①①2014年6月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②②2014年8月18日上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和《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③③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④④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⑤⑤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⑥⑥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关于招录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等。⑦⑦2015年6月5,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12月20日新华社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意见》“对于推进法治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意见》将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范围及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等进行了规定。准入条件包括:思想政治、专业学历条件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三个方面。特别规定: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这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相关文件之一。与此同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还通过了《关于招录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等,对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予以全面规范。会议特别强调,建立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的规范机制,对推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司法队伍整体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⑧⑧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法官、检察官工资制度改革试点方案》;⑨⑨2015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⑩⑩2015年10月1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请示》、《公安机关执法勤务警员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公安机关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规定》、《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2016年1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的意见》、《关于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的意见》。2016年3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会议强调,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的组织形式、工作模式、管理办法,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积极稳妥组织实施。要重视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作用,健全相关工作规则,严格责任制。会议指出,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以及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是加强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要遵循司法规律,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遴选和公开选拔机制,规范遴选和公开选拔条件、标准和程序,真正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职业操守正的优秀法治人才培养好使用好。要坚持稳妥有序推进,注重制度衔接,确保队伍稳定。这一系列文件的通过及相关措施的跟进,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发挥了(着)积极作用,而法治专门人才是其重要支撑。

上述一系列规定与措施,无疑将对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必须承认,这些规定与措施的实施,对民族地区而言还须细化、针对性需要增强。如何细化、如何增强?这需要各地从当地出发,出台配套规定与措施。

3.优化民汉双语法治人才成长成才条件。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措施。但如何创新,是值得研究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辅以配套政策,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要做适当调整,向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在普遍提升司法人员待遇、保障司法公平的同时,对欠发达(民族)地区要实行“差别化”政策;三是调整人才政策,规范双语法治人才引进与流动。对双语司法人才引进,可以适当降低或者不要求“法律职业资格”(引进后予以强化提升)。

(三)建立跨区域少语翻译中心

跨区域少语翻译中心的设置,可以考虑3种模式:一是由政府在相关语言区域中心设置,服务范围覆盖全区域的所有相关语言使用单位。优点是,政府主导、语言多样、保障给力。不足是:专业性会较弱。二是由司法机关设置,专门为司法机关提供服务。优点是专业性明显。缺点是运行成本高,与“员额制”推进会有冲突。三是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司法机关“购买服务”。优点是社会化程度高、市场运行,不足是“事项”难以顾及。

参考文献:

[1]少数民族法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内蒙古大学蒙授法学本科生就业现状为个案[m]//民族法学评论(第九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577-587.

[2]实施分类培养方案有利于缓解民族地区法律人才短缺[m]//民族法学评论(第九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565.

[3]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法学教育协同推进――以改进民汉双语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4]王允武,王杰.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J].民族学刊,2015(1).

[5]林娜.案多人少:法官的时间去哪了.人民法院报,2014-03-16(2).

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篇8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已走过36年的光辉历程,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高考始终被全社会广泛而高度关注。高考也在全社会的高度关心与争议中多次改革完善,但仍然争论不休,其焦点就是如何更合理的设定考试科目、内容、赋分以及录取标准、程序等核心问题。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下,考生至少要备考6门学科,沉重的学习负担,不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现行高考制度也把特殊人才拒之门外,“国学天才”孙见坤、“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门口”的诗人周海洋、“甲骨文达人”黄蛉的大学之路都是一波三折。按照今天的大学录取标准,钱钟书、吴晗、臧克家等大家也很难考上理想的大学。高考改革已是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梦实现的全局性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现行高考模式的必要性

(一)现行高考模式的弊端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多次对中国的教育提出这样一个重大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现阶段的高考在“以总分论英雄”的录取模式下,少数“偏才”、“怪才”,甚至天才不被看好,大多数学生为了争取总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短”处,其天赋潜能与超常的学科优势得不到充分发展;高考考试科目多、范围广、难度大让更多学生感到力不从心,精神负担沉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高中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发生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高中三年是人生的黄金岁月,“自古英雄出少年”,高中时代是人的创造性、创新力最强的时期,当前的高考与录取选拔机制,严重制约着这些能力的发展和发挥,甚至让很多人在人生的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上迷失方向;高中教学方面压力巨大,老师们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补差”,“苦学”、“苦教”严重影响着高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考改革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单列一章,重点明确了今后高中阶段教育和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方向。《纲要》指出高中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在未来的高中教育改革中,要推进普通高中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以考试招生制度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三)立德树人的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里面特别将“立德树人”提升到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个极高的层面上。现行高考制度下,学生负担极重,很多孩子在应试的重压之下,根本无暇顾及除学习之外的其他任何事情。这种局面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四)现实与自然规律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的创造力、生命潜能归根结底是有限的,“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什么都考”势必使学生突出的优势无法发挥、特殊的才能无法彰显、全面的素质无法提高,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思想品德与人文气质的自然的涵养。人只有在有兴趣和有天赋的领域发展才能成大器,成“大师”。学生负担过重和特殊人才没有特殊的选拔通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培养杰出人才的瓶颈之一。

(五)改革探索的实践检验

高考改革与高校录取选拔方式密切相关,而以选拔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为着力点的高校自主招生,虽有相当多的不足,但已然取得不错的成效。2012年6月11日《中国教育报》的对9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实证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自主招生群体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学习成效也更加显著。自主招生力度远远不够,不能成为一种政策性的可以推广到所有学生的制度,另外自主招生并不“自主”,学生还是以高考成绩为基础的。

二、高考“1+1”模式的建议与分析

针对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问题,我们认为“1+1”高考模式,或者“2+1”高考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负担过重、个性(创造性)压抑与杰出人才缺乏诸多问题,较好回答“钱学森之问”,具体建议与分析如下:

(一)考试科目、考试难度与考试科目分值的安排建议

“1+1”模式是我们对高考的考试科目和选拔模式改革设想的一种简称。

“1+1”模式相关科目与权重的建议分八个学科组合(科目后为分值):

语文(300)+数学(450);语文(300)+外语(450);语文(300)+政治、历史(450);语文(300)+术科(450)

数学(300)+物理(450);数学(300)+地理(450);数学(300)+生物、化学(450);数学(300)+术科(450)

每个组合的第一个“1”为基础性科目,第二个“1”为专业性科目,基础性科目的考察范围严格控制在课程标准的规定范围之内,只对各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察,考试难度可以与会考或学业基本水平能力测试的难度相当。专业性科目要重点突出高考的专业素养的考察与选拔性,试题以考察学生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潜质、特长为目标,要求有较高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可以适度高出现行教材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甚至直接涉及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

“2+1”模式把语文、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1”是高中开设的13门学科中的一科,作为专业性学科,如“语文(250)+数学(250)+语文(250)、语文(250)+数学(250)+外语(250)等,这可能是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改革方式。本文主要以“1+1”高考进行探讨。

(二)考试安排与录取的建议

“1+1”模式的考试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相关科目的结业考试,考生达到统一划定的基本水平才有资格毕业与参加高考,这些工作应该在高三上学期结束前完成,在此基础上,想升学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并擅长的科目组进行准备并参加“1+1”高考,并且以学生“1+1”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在艺术类、体育类等特殊专业的录取上增加面试和体能测试的成绩。“1+1”高考模式可以加大面试和综合素质考察在高校录取中的比重,对于艺术、体育类考生可直接用面试、专业测试和作品等考察的成绩作为专业成绩与录取的依据,对于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也可以直接用已获得的大赛奖项、专利设计发明等实物证明和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依据。

在美国,一流的高校每年在录取新生时都会遵从一个“例外录取”(admissionbyexception)的原则。例外录取是指在招生过程中对待特定群体如运动员、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弱势群体、残疾学生、少数族裔、退伍军人等,会降低标准进行录取。通过“例外录取”招收杰出的、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通过教育来提高他们未来成功的可能性。

而在我国现行的高考方案中,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很容易被严格、僵化的录取标准筛选掉,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这种高考录取制度更容易产生一种不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导向,学生不敢创新、不愿创新、不需创新,最终造成“批量、标准化”的人才培养局面。

“1+1”高考模式本身只选考一门专业科目的形式可以帮助更多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同时我们也建议高校按比例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开辟特殊的录取通道,最大限度的让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为将来在专业领域展示卓越才华打下基础。

三、高考“1+1”模式的预期效应

(一)难度降低,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现行的高考改革方案多以“3+综合”为基础,所有考试科目都有较强的区分度和选拔性,考试难度很大,每个学科都要求学生们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精通,六个学科科目的内容确实太多太难,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考试压力很大,这并不是高考的初衷。“1+1”高考模式的考试科目分为基础性科目和专业性科目。专业科目的“难”与基础科目的“易”形成明显的梯度和层次性,考试科目的合理搭配降低了考试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科目知识的同时,有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的学习与探究之中并有所作为,为大学的专业化学习与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录取形式多元化,不仅仅以分数“论英雄”

近年,多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给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这一现象虽然在目前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环节有所改善,但高考录取中“分数至上”的总体取向并没有改变,考分仍是高考录取当中不可撼动的唯一的评价标准。

“1+1”高考模式中增加面试和综合素质考察在高校录取中的比重,使高校得以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符合《纲要》中培养基础扎实、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全面发展而又有个性的学生的要求,也顺应了当前国际竞争中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高的潮流。

(三)关爱“偏才”,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开辟特殊通道

众所周知,沈从文小学没毕业,胡适却把他请到中国公学的讲台上;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被破格录取;吴晗当年考试时语文和外语都是100分,数学却是零分,清华大学让他做了历史系插班生……我们认为,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开辟特殊通道也是高考公平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特殊人才在某一方面超常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高校通过破格录取给他们良好的成长空间,一定程度上是对目前教育模式的一种纠偏,同时有利于高考公平性的全面实现。开辟特殊录取通道可以让更多在特定领域有超常才能的青少年没有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才能,在特殊的专业领域做出杰出的成绩,最终成为杰出的人才。

(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实,让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与人的成长规律,让每个人能够更好地按照自身的特长与兴趣从容地、自如地、有目的地、兴趣盎然地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成长为创新人才。

我国的高考制度在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高考的改革是几代教育人崇高的职业诉求。在我国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总体工作流程有待规范和优化的现实环境中,对高考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大胆的提出设想和建议。我们认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应当走出重“全”不重“专”的怪圈,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钻研和多样化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人才选拔政策调整到能发挥人的潜能上来,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出“大师”、“大家”,让高考成为推动“中国梦”的高速公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n].中国教育报,2010-08-20.

[2]章建石.后高考时代看美国多元化招生[n].中国教育报,2011-08-24.

[3]李龙.破格录取怪才、偏才也是一种公平[n].广州日报,2009-06-30.

[4]田建荣,贾锦钰.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J].教育科学研究,2009(3).

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篇9

(武汉大学财务部,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高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得到大幅提高,高校原有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理念和方法已经不适用新的背景和形势。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上仍存在众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应该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总结三个方面着手,以主动的、分析决策型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和方法为方向,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高校改革;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57-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围绕中央和地方关系、政府和学校关系、社会和学校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不断深入,并取得一定成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包括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在内的一个共识。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开展日常办学业务的过程中因资金运转不当而产生的风险,财务风险的管理对高校健康运行十分重要。但是随着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旧体制下高校的财务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新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方面,更应该在高校转型、改革过程中予以重视,以保证高校平稳转变,健康发展。

2.相关文献综述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既是国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学者们从目前高校体制的弊端出发,提出了高校体制改革的对策。张樵(2011)认为高校改革中应加大高校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减少政府干预程度。朱维究和刘永林(2014)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分权,其重要实施途径是政府监管、大学治理和社会参与,教育法治则是重要保障。提出高等教育管理职能应从集权走向分权、向地方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向大学放权的建议。吴筠(2014)认为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存在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大学行政化和官僚化严重、评价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并强调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应处理好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公办与民办、社会与高校、校长与教授、高校与学生等各方面的关系。张琳琳(2014)则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探析。她认为建立以学术自治与共同参与相结合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应当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可以看出,去行政化、增强高校自主权利和自治程度、提高社会参与度是学者们公认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而在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学者们都认识到了目前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存在很大问题。李婷(2014)认为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应以增加高校内部财务利益最大化为中心,并要注意识别风险及控制风险。薛武昭和罗奡天(2013)从财务风险防范的角度,对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林立学(2013)从外部环境作用和高校本身存在的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虽然学者们对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这些研究很少考虑到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的要求,有的甚至还在旧有的高校会计制度框架下进行分析,并不适合当前的情况。因此,研究新时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财务风险控制就很有必要。

3.当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摸索中,高校体制改革都是以去行政化、提高高校自主权为特征和方向的,但是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仍是采用旧的方法,行政化思维和做法很浓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负债规模大

新世纪以来,国家逐步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规模。相应的,高校必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甚至许多学校开始购买土地,建设新的校区。高校的建设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高校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虽然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在总量上确实有一定的增加,但是远远跟不上高校的投入增长速度,而学费收入的增长空间又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迫于学校扩张的压力,高校开始大幅向银行贷款。这导致很多高校的利息负担加重,有的高校的资产负债率甚至达到80%以上,负债水平大大超过了高校偿还的能力。

(2)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实务水平有限。受旧体制的影响,高校对财务管理要求不高,存在着“财务会计谁都能干”的思想,对财会人员的任免、培养不够重视。同时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新的会计准则、税收政策不断出现,部分高校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难以胜任岗位要求。二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一直以来,高校财务管理都是参照事业单位的标准,财会人员都是以汇报式的会计核算为主,普遍缺乏风险意识,认为一切风险有国家在背后承担,所以往往忽视了对财务信息的挖掘和对财务风险的评估、管理。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有效管理和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理念有待完善和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大不足。首先,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财会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财会人员一人多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大大弱化了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功能,为财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便利。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另一个表现是高校财务监管缺位、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高层财务行为的有效制约。现如今高校的内部经济独立性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建立。一些高校领导风险责任意识不强,独断专行,滥用资金,甚至对资金进行贪污挪用,为高校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4)预算制度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预算是由财务处根据各单位、部门收支计划,提出建议方案,经最高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目前这种预算体制对年度内预算的计划性比较强,但对中长期的规划考虑的不足,忽视了长期的效益。同时,很多高校编制了财务预算后,但并不重视预算的执行。盲目上马一些学校扩张、翻新工程,对一些工程缺乏可行性论证,造成对资金严重浪费,使得决算大大超出预算。

4.新形势下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上、制度上还沿袭着旧体制的做法。这已严重不符当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大环境、大趋势。因此,在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上,高校应改变过去那种基于事业单位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会计核算为重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而应转变为主动的、分析决策型的、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和方法。

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时,主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着手。因此,这里也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提出建议。

(1)事前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预防

事前是指事物发生以前。对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来说,事前的有效预防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说,首先是要转变财务风险的观念。无论是领导层还是财务工作人员,都应该重视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要从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而不是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的视角来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其次要加强高校财会队伍的建设。重视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建立一支具有积极进取、高效精干的财务专业队伍。不仅要有过硬的实务能力,还要有良好的道德观念,积极的进取精神。同时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科学的设立岗位,实现各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限制领导的财务权力,严格财务流程,防止高层财务犯罪;科学的编制财务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充分考虑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和自身资金能力的情况,考虑未来长远的情况。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很有必要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在事前对高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进行分析和评估,而实现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提前防范。最后,高校还应当积拓展资金来源。积极寻求校友、社会捐赠,积极产学结合,通过参与企业获得收入。

(2)事中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事中是指事物发生之时。对于高校财务风险来说,事中的主要工作是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控制。财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按照相关会计规章、法律法规进行工作,严格遵守事先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并积极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追踪,及时发现问题,汇报问题,以有效对下一步的决策提供指导建议。各部门则应当按照预算的标准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应进行科学考量,按照规定和流程,对预算进行改变。

(3)事后对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结果和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

事后是指事物发生之后。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来说,事后的工作主要是对事前和事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估体系,利用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某一阶段的财务工作进行评估。这种分析和总结,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日常工作或重要决策提供建议和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凭此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奖惩,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结语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行,高校独立的法人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高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也在不断加强。传统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已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高校需要识别旧有体制下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总结三个方面着手,改进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张樵.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1(06).

[2]朱维究,刘永林.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途径[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01).

[3]吴筠.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J].科技致富导向.2014(03).

[4]张琳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4(01).

[5]李婷.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01).

[6]薛武昭,罗奡天.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3(03).

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篇10

关键词新加坡;大学自主化;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15-0045-04

一、问题的提出

英国教育市场咨询公司(QuacquarelliSymonds,简称QS)发表了2015年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中,大陆高校仅占7所,且清华大学排名25,北京大学位列41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文[1]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面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大学仍有不小的差距,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出国门,去海外接受教育,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面对世界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国内大学虽然在不断改革,且进步很快,但仍然面临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如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质量,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是中国高等教育永续的发展主题。

与此不同的是,十多年来,同处亚洲的新加坡,却有几所大学快速跃升,引起高等教育界的瞩目。依据QS大学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由2005年的19名提升至12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由2005年的61名跃进到13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新加坡有类似的地方,都处于汉文化圈内,高等教育以公办为主,政府是大学主要的办学、投资和管理主体。新加坡政府在2006年进行了大学自主化改革,三所公办高校成为自主化大学。公立大学是否可以自主化?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学自主化改革?新加坡的经验也许会对国内的高校改革进程提供一定借鉴。

二、新加坡大学的自主化之路

(一)新加坡自主大学的改革历程

1999年,为更好应对知识经济的来临,积极融入全球教育竞争,确保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竞争优势,新加坡政府成立大学治理和拨款指导委员会,酝酿推进大学改革。

2000年,政府接受了指导委员会建议,适度扩大了大学办学自。当年,成立新加坡管理大学,进行大学公司化治理改革试点。

2004年,新加坡政府再次设立大学治理问题的专门委员会――大学自主、治理和拨款指导委员会。

2005年底,《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司化)法案》和《南洋理工大学(公司化)法案》经新加坡国会审议通过并由总统签署颁布。

2006年4月1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从法定机构转为非营利企业,成为自主化大学。

(二)大学自主化后的内外部治理

1.大学自主化的内涵

新加坡政府在2005年5月的《大学自主:迈向卓越巅峰》的报告中,对新加坡三所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的内部治理进行了一系列机制创设和制度创新,内容包括修改法令,组建大学董事会,政府通过问责协议框架来保证对大学的问责等。三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通过制定自己的组织纲要和大学章程,以非营利、有限公司的形式注册,在公司法的框架下行动。

大学自主化改革后,大学董事会成为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决定大学的未来发展战略,大学拥有自行分配经费、部分招生决定权、自行拟订学费标准,全权处理人事聘任和薪金分配等权利。同时,大学建立年报制度,每年要公开发展情况,接受教育部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的监督,每五年还要向教育部提交发展报告,接受教育部评估,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2]。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自主化并非商业化,自主化的大学仍属非盈利性质,政府继续给予75%的资助,同时大学也应加大市场的应变性,应积极向外争取捐款,筹募办校资金,对自身的办学策略、管理架构等进行全方位的检讨,提高国际声誉和科研水平,更快地针对市场的需求与激烈的竞争做出灵活反应。

政府和大学的各自权责通过相关法案和协议加以明确。调整政府与大学关系的相关法案主要有:《公司法》(Companiesact)、《慈善和公共机构准则》(CodeofGovernanceforCharitiesandinstitutionsofapublicCharacter)、各大学法案等。

新加坡教育部在大学管理上的主要职责为:制定新加坡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政策并指导大学实施;制定大学责任框架并评价其执行情况;任免大学董事会成员;向大学提供经费支持,并对其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大学定期向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布财务状况;大学处理全部资产或实质上拥有的全部资产,自愿解散或终止,增加、删除或修改大学章程条款等行为需教育部批准。

2.自主大学的责任框架体系

大学自主化改革后,为确保大学能善用公款,办学目标符合国家政策,有较高的办学质量,政府主要通过如下三大协议来保证大学的办学方向和质量。

政策协议(policyagreement):明确大学的自主范围和大学在违反政策协议时要受的惩罚,主要是保证大学在自治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政府制定的高等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和规划。

绩效协议(performanceagreement):由大学制定,教育部认可。主要是确定大学在一定周期内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社会服务以及机构发展等具体领域的主要发展指标。每五年该协议审核续签一次。

质量保障体系(QualityassuranceFramework):主要是通过大学内部评估和教育部指定的外部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大学能够有效使用资源,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大学每五年需提交一份发展报告,教育部组织校外评估团对学校进行评估。

3.治理结构

大学校董会。由20多名资深学者、成功企业家和知名商界人士组成,是学校最高领导。职责是:宏观的引导学校管理层实现愿景和目标;承担重大责任,对学校事务享有最终决定权;决定学校财政方针,确保学校使用资源得当(学校在处理财务上有更大的自),选出适当且有热忱的成员,愿意为学校出钱出力。董事会下属8个专门委员会,协助董事会监督大学和协助决策。新加坡大学的治理结构如图1所示,在这个架构中,董事会行使办学决策权,校长行使执行权,执行董事会的决策,专家学者提供咨询、论证和讨论大学办学中的重大事项。三者各司其职,保证大学愿景的达成。

教授群体参与治校(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教授大会(约1500人):2008年4月成立,效仿斯坦福大学模式,由各级全职教授组成,对学术事务提供反馈。参议会(50人):由教授大会投票选出,代表教授大会,与校领导商议行政事务。校务咨询委员会(9人):由教授大会投票选出,由终身教职正教授组成,代表教授群体,为校领导提供常务咨询。

教职工的聘任与考核。大学享有充分的用人权,以优渥的待遇面向全球招聘教师,然后从中选优。被招聘的教师3年为一聘期,6年拿不到副教授职位,就会失去教职。副教授职位的晋升,要通过排名在所在大学之前的大学教授同行评议,全部通过才能考虑聘任;此外,还要经过二级学院委员会委员听课,学生评估等才能聘任。严格的聘任和考核程序确保了优秀人才留任。

通过学校的内部治理,董事会向校长授权,校长向二级学院院长授权,院长向系主任、教职工授权,一级一级的资源下放、压力传导,并制定公开、公平、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大学利益相关者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整个学校充满动态的活力。

三、新加坡大学自主化的意义分析

高等教育家克拉克・克尔说:“第一次真正具有国际性的、高度竞争的知识界正在出现。要想融入到这个圈子中去,就必须依照功绩原则行事,而不能依赖政治或其他什么思想。同时必须给予高等教育机构足够的自治权,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灵活、富有竞争力。另外还需要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和这种机构自治相配合”[3]。新加坡的大学自主化改革正是遵循了这样一条思路,赋予学校以充分自,而大学通过企业化管理提高了效率,变得更富有活力和竞争力。

一是大学观念的变革。大学自主化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思想革命,增强了大学的自主意识和责任精神。首先是改变心态,学校不再属于政府,而是属于学校相关者,即董事会、管理层、教职员、学生、家长和校友,他们构成了利益共同体。学校更加关注自身的目标追求及使命;大学的声望、大学的未来发展与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他们将更具责任感、归属感。其次是思想的自主,大学从原本只是消极的受雇者,变成一个积极的拥有者,从原本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照章行事,改变成自动自发,自行策划、主导。学校有权决定自己的事务,作为法人实体,学校将更具动力推动自身的改革进程。

二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干预大大减少,政府由过去的直接管理变为宏观监管。教育部对大学的控制类似于董事会对企业的控制,只指定方向,不干涉具体事务,大学具体事务交由校长处理,赋予学校更为灵活的自,政府成为超脱的监管者。

三是学校有更大的自。通过自主化改革,教育部的干预大大减少,大学的内部决策更灵活,更具竞争力。首先是放权给教授,让他们在内部治理的框架下,经过充分讨论后,自行决定该教什么,该研究什么,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其次是给予学生空间和时间,提供大量课程,让他们自行决定读什么主修和选修,具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此外,校友和捐款工作有稳固的基础,大学自主和校外审评使改革动力更加强劲。

四、对中国大学改革的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虽然明确了高校拥有自主办学权,但事实上我国高校办学自十分有限,有些大学校长感叹连辞退个临时工都非常困难。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要通过政府简政放权,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在改革任务中也提出“建立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都为高等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加坡政府赋予大学以自,不仅减轻了政府的监督成本,也使大学本身更加灵活地面对市场,提高了竞争力,新加坡三所大学的世界排名渐次跃进,获得世界声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主化改革的成功。新加坡政府十余年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启示。

(一)调适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国政府应转变管理职能,由过去的直接管理,统得过死,改为借用市场手段、契约管理、质量控制的间接管理,建立高效率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系。

具体地说,在本届政府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大学自主化的试点改革。政府可以与试点高校通过本级人大立法或签署协议,明确政府与大学双方的权利义务,使双方今后的行为约束在法律或协议的框架内,不再干预大学的具体办学过程。政府的义务是根据各大学学生毕业数量进行拨款,并鼓励大学自主筹集办学经费,政府对大学募集的资金进行配套奖励、资助,赋予学校财产使用权、人事权等;政府的权利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协议在一定周期内对大学的办学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方针政策进行评估以此作为下一个协议期拨款的依据,利用拨款手段、立法手段和一定限度的行政干预对高等教育进行监控和干预。大学要根据政府的要求及自身的发展制定3~5年的发展计划报政府审批,依法自主办学,并接受政府组织的校外评估。

(二)改革大学的内部治理

制订大学章程,在政府的指导下成立各方人士参与的大学董事会。明确校内治理的基本架构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党委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系统,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以教授为主的学术委员会系统的各自的职责和议事规则。

在学校内部要按照重心下移的原则,学校通过与二级学院签署协议,给二级学院以更多的权利,例如课程设置、调整权,教学资源分配权、一定限度的用人权、教职工绩效考核、奖励权等等,在二级学院设置教授委员会,涉及学院人财物的重大事项须经教授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院长或系主任执行学校和教授委员会的决议。学校拥有对二级学院考核,根据协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资源再分配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5〕64号文,2015-11-05.

[2]王喜娟.新加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政策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7):67-68.

[3]peter・w.awest.中国大学管理面临的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