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十篇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53

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优美乡村;生态理念;本土风貌;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现状与问题

1.1背景现状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六大原则、九大要点”,“以人为本,生态低碳、节能环保,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等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未来乡村文明建设的核心。而“科技兴民、科技强国”()的战略变革将对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同步发展,尤其对加强乡村风貌保护,注重文化传承,提升城镇建设质量,具有积极引导、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已步入大都市圈的区域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时期,过去的快速城镇化所造成的千城一面、乡村风貌破坏、文化传承断裂等文化与文明冲突问题,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社会转型、产业升级、资源统筹、城乡一体、特色发展”中必须面对和综合解决的大问题[1]。

1.2概念观点

乡村概念在优美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中,需要从以往的建设思路中规避各类“城市问题”,总结、萃取并创新本土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模式,推进“民生为本”、“化城入乡”、“坐地入城”、“多核聚居”、“绿野分隔”[2]等新型城镇化风貌建设与文化传承的理念与模式。同时,把“天人合一居,聚落耕读画”与“霍华德田园城市”生态意象的合理内核相融合,探索“城市文明下乡、乡土文化入城”的交互城镇化路径。

1.3范畴途径

根据各地“十二五”乡村总体规划建设纲要[3],从城镇化视角切入空间形态,研究“乡村肌理、建筑风貌、民俗文化”的要素与特色,探讨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新途径:(1)注重对欧美、日韩等城镇化发达国家的城乡考察、调研资料作“历史演进、现状问题、模式途径、文化传承”的系统分类解析,形成对乡村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正确认识与全局观念。(2)基于本土乡村环境条件,把生态低碳、人性化发展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消化、凝练成为乡村风貌建设与文化传承的规划理念、设计模式和建设途径。(3)围绕乡村现状问题,梳理乡村系统结构关系,在对本土乡村进行不同形式的实地调研,分析汇总问题后,推进模式创新并以点带面地解决乡村辖区中人与建筑空间、自然生态环境的本质问题。

1.4问题研究

通过国内外调查的对比研究,汇集的主要问题为:现代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与传统乡村空间依然存在文化错层(传统国学尚未现代化)、文明错位(西学东渐并成为我国城市文明的主导)、审美异化(城乡审美价值取向的巨大反差――技术与消费美学取代传统自然美学),从而导致现代许多村镇“历史肌理无文,建筑风貌无脉,民俗尚美“崇洋”、城镇形象雷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整体规划、系统控制、重点突破”的建设模式,对“乡村空间、建筑风貌、环境氛围、民生意象”做综合考量,用前文提到的“概念、观点”去统领“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

2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

2.1国内外乡村风貌建设动态

2.1.1发达国家城乡村风貌演化

2012年8月,通过对“英、法、瑞、德、意、美”等欧美国家的城镇化演化历史、现状、问题进行的实地考察、对比研究看到:世界现代城镇快速发展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约1775年)、经历工艺美术运动,形成德国“包豪斯”现代设计思潮、模式、方法,迅速演变成为国际化城镇体系并不断拓展。可以说,现代城镇化是以现代工业化为动力,以现代设计为推手,从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到后期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世界性的工业化浪潮推动快速城镇化,以多维的特性助产业激聚并伴随着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促使城镇化以相近的模式“撤村并镇、小城变大市,大市变都市并向都市圈的巨型城市”蔓延。

这其中,需要关注的一个现实是,在推进城镇化中,各个国家均把城镇化率作为富民强国的目标放在国家之间社会快速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竞争、博弈中去。而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借鉴,大多采取的是“先破后立、先污染再治理”――速度至上的策略,其建设过程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掠夺浪费、对本国历史遗迹损毁以及对乡村风貌、地方民俗文化的破坏程度几乎是灭绝性的。

2.1.2国内快速城镇化发展状态

由于借鉴了英美国家城镇化的经验,又有毗邻日韩等国家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这使得中国现代城镇化起点高、速度快并呈跳跃性发展。有学者称其为“用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建设,走完了西方国家近两百年的城镇化进程”。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模式走的是“拿来、照搬、借鉴、改革”的创新建设路径,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跨越,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9.4%,提高至2013年的52.57%(2012统计年鉴);目前已形成以“京津塘、沪杭宁、广深珠”三大都市圈为辐射的区域城镇经济发展模式。

但是,这个“速度至上”的发展过程也同时为我国在世界的城市建筑业界创下若干个城镇问题的世界第一:城镇建设规模世界第一;建筑用钢,装饰耗材,建筑垃圾,建筑耗能,碳排总量等均创下世界第一(2011统计数字);同时城市风貌趋同、民族文化式微、传统文明消隐等问题已经成为伤及本根,到了乡村聚落――本土风貌与文化“细胞”存亡抉择的危急时刻。

2.1.3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村建设

从2013年随机抽取的国内“四省、一市”的城乡建设动态来看:(1)黑龙江省提出“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一批生态宜居、聚商宜业、魅力宜游、统筹发展和具有龙江生态人文特色的美丽乡村和城镇[4]。(2)浙江省在总结十年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与不足的基础上,围绕“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身心美”的目标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质量,着力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5]。(3)广州市站在“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高度,采取规划先行、全面普查的模式与途径,拉开广州全市1142个行政村“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序幕。围绕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乡村目标,开展“改造、复垦、置换”等盘活存量土地试点工作,达到集约节约、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互动互补,保持农村风貌元素和乡村文化特色,全力打造特色美丽乡村的目的[6]。(4)江苏省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提出七个方面20条举措。强调形成聚焦“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便于转移人口入城、入籍的市民化、“同步协调”的城镇化、“生态优先的城镇化”、“空间文化特色突出的城镇化”。实现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7]。(5)苏州市在乡村风貌“保留、保护”原则和城镇总体规划引导下,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选址进行村庄布点优化,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需求。提出村庄原则上不得新布置工业,现有工业逐步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重点从产业发展方面考虑分为农业村庄和工业村庄[8]。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职能明确、特色鲜明的乡村体系和城乡空间格局[9]。

各省、市优美乡村建设、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策略规划,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内涵、提升质量”的原则、目标和方法,根据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原则与要点”,为今后新型城镇化在传承国学传统文化、保护乡村风貌,特色美丽乡村建设的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提高乡村现代城镇生活质量、注重本土民俗文化传承做好“提升、修复、再造”的准备。

通过调查、对比、分析后得出,苏州下辖的某些中小城镇和乡村除了出现现代城镇建设中的通病之外,尚存发展的共性误区:(1)“土地城镇化”、“规模城镇化”观念依然残存;(2)追求时尚的“民宅西洋化”依然盛行;(3)乡村空心化、老龄化逐渐加剧;(4)在治安、教育、户籍、医疗、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上没有及时跟进城镇化的步伐;(5)进城入职的农民未市民化,外来务工人员无身份、无归属感;(6)城乡土地与人际关系复杂化等等。

这些看似与风貌、文化无直接关系的因素,却是风貌和文化的载体,它们以各种有形、无形的态势呈现在乡村与民俗生活中,同样会深刻影响乡村风貌,阻碍甚至割裂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2.2城乡一体的文化传承思路

优美乡村建设的思路是:用更新的观念来创建属于本土地方的“田园、生态”城乡风貌,达成“天人合一居、聚落耕读画”幸福生活的人居意象[10]。要求站在城乡总体规划的高度,通过保护三风:“保持自然风采、延续乡村风情、维育人文风尚”,重视传承三态:“创新建筑形态、丰富建筑情态、健全建筑生态”,强调营造三新:“竖立新民风、打造新民俗、创建新民生”,对传统文化做系统化的传承。

本土文化传承的理念是:(1)拓宽基础。“关注农民生存的权益保障、关心农民生计的优化便利、关怀农民生活的文化娱乐”,完善乡村社区文化生活与公共设施条件、治理村镇环境的“脏乱差”,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创建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2)更新模式。把现代城镇文明建设的条件、机制引入乡野农村,坚持“保护、传承、包容、和谐”四项原则;综合“空间规模、空间层次、空间形式、空间内涵、空间组织”的内容,做好城乡一体统筹建设,使苏州市下辖的城乡村落能够在各自的中心辐射下,形成“布局均衡化、层级合理化,空间人性化、风貌差别化”的内涵建设特色。(3)创新路径。梳理乡村的自然、人工与人文历史资源,在保护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明晰城、镇、村历史街区、地段的肌理保护。控制大、中等城市,拓展小城镇、中心村、大聚落等城镇体系的级差。控制乡村规模、延续乡村文化。

2.3乡村风貌系统化传承模式与途径

2.3.1人田合一的有机增长

(1)“民生为本”的人性城镇化

围绕“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发展的目标,重点关注民众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问题,降低具有历史风貌传承的原始聚落建筑细胞被替代分离,消除家族、宗族以及邻里关系被拆分、重组的同质化倾向。

(2)“坐地入城”的有机城镇化

“坐地入城”是构筑“资源统筹、农非互助、就近择业、居无迁徙、以业入籍、社保健全”的村镇聚落空间结构体系,与产业互补互促的就地城镇化,形成生态为先、表里如一的城镇化发展状态。由于采取“化城入乡”的新型城镇建设,激发了村镇经济活力,促使社会转型,在产业集聚、从业分流、社会保障、户籍管理、乡村社区运作机制建立健全之下,形成的生态有机城镇。农民可以在产业集聚与分工中因需入企,随机转型,“坐地入城,就地城镇化”。

2.3.2城乡一体的文明落地

(1)“化城入乡”的交互城镇化

“化城入乡”是自上而下地围绕乡村聚落与小城镇展开的交互城镇化。是经济转型后,“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1],“化城市功能为乡村职能,化科技手段为农业技艺、化城市达人为乡镇能手,化城市文明为乡村传统”。城乡成为能量、功能的双向交流体。乡村建设形成具有包容农田、农村社区和农产聚落的新型城镇、村落。而新建城镇的机体也被绿地农田系统限定和联接,成为田园、产业、聚落协同的生态城镇。

(2)“多核集聚”的生态城镇化

村镇聚落的有机增长与现代文明交互促进,构成新型城镇空间的“多核集聚”模式,是“一城多核,核中有核、核外有核、核核分离、绿环联接”的生态城镇化形态。人城关系中透射出“大聚落、小庭园、微住宅”的原住聚落与保持相对完整的邻里乡情社区概念。以往的城市化“多核集聚”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大城市模式套用城镇化,必然会导致城镇多核在争夺自然资源的扩展中“绿带消亡”而“核核粘连”。“乡邻社区”的民俗风貌建设取决于“多核聚居”的生态化。围绕乡村聚落的“民生、民俗、民风”而展开的产业集聚空间规划,是一种坚持走中国地域、本土特色的生态规划。这种多核集聚因城镇聚落“核的属性”不同而特色发展。

2.3.3绿色优先的生态圈层

“绿野分隔”的自然城镇化

而以绿色边界限定的乡镇“绿带联接”,构成了“多核聚居”的有机疏散城镇发展形态,变身为“无边之城、无城之镇”,农民足不出乡,邻里不散、乡情不减。将因产业和重构的空间关系,化“农民为农工、化农民为工人、化农民为市民”,形成自下而上、自然转型入籍的城镇化。“绿野限定”的城镇建筑空间、形态生态化是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维持自然、拓展绿色,引导城镇自上而下的“文明”开发,呵护自下而上的“文化”传承。

3苏州美丽乡村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策略

3.1注重内涵建设的风貌保护

做好苏州城乡一体的文化建设与传承规划,把握乡村的历史演化脉络,通过区域整合、系统分类,对空间形态、村落文脉、建筑风貌进行整体调查研究,建立分类资源库,梳理乡村坊区、街巷肌理特色,有序保护、谨慎推进,突出重点、持续创新。

建立以政令、法规、民间团体的风貌保护与文脉延续的管理机制,保护建筑遗址和遗产,以便在乡村发展中保持建筑文脉的上接下引,使古旧、新型建筑在形态与风貌的对立统一中做到交互对比、形神统一的无缝衔接。

城镇化中的人口聚集、城镇扩容,使得人、建筑与环境构成很强的“瞬时”流动性变动,时事文明尚未沉积、融会成历史传统而化育民众,新的文明成果犹如“碎玉落花”般袭来,令当今的缤纷文化如“雾里看花”。文化传承需要时事跟进,提高对文化价值的识辨能力。这其中的关键是对乡村民众的义务教育、职业培训,提高民众对继承传统、社会责任的信念责任和价值观念认同,促使综合素质提升。

3.2突出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承

风貌保护需要从乡野环境、乡村建筑环境、坊区邻里环境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控制、重点保护和特色保持的方法,以彰显真实的本土自然、灵动的人工形态以及人文环境风貌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运行“补偿、转换、再造、创新”的管理机制,还原乡土特色风貌的本来面目。

削弱甚至结束“啃资源、收门票、卖手艺”的传统旅游时代,“务实、创新”旅游产业,集“赏游、玩乐”和“体验、收获”于一体的“声闻、情景”旅游互动交流。把乡村农户聚居、乡村地方农产、特色种植养殖、民族手工技艺进行“遗产保护、遗迹追踪、遗物收藏”;推出“时点包租、入住落户、文创投资”等乡村旅游产品新途径,变“走马观花为坐享农乐”,变城市公寓“DiY”为偷得农宅“半日闲”。在蓝天白云下沐浴日光,在野花芬芳中放下思绪,享用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体、清纯的乡情、清洁的农产、清正的手工旅游副业等别具一格的乡土风貌与特色民俗文化大餐。

3.3苏州美丽乡村的特色建设

转变观念,总结以往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社会资源统筹规划,避免快速城镇化过程带来小城仿照大城市的尺度规模,村镇兴建大广场、景观大道等不切实际的城镇化,以及“追风、攀比、炫富”等各类弊端。处理好城镇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关系,在生态维育中预测乡村空间、形态变化对地方民俗风貌带来的潜在影响,做好保护与传承[12]。

首先,杜绝城镇化发展中对土地、水体等资源利用造成“无序开发”,避免功能设置的重复建设[13]。在总体规划与综合管理上,确立形态统筹的理念,做到分类保护和创新建设并行发展。其次,村镇聚落必须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条件、区位经济特点,与区域乡村形成市辖之下的“城、镇、村”层级-位差,并做好包含乡村风貌保护与民俗文化传承的上位总体规划。依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沿原有的村落肌理轴向做拓展延伸,空间扩容在规划的绿带限定中止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核心”、特色各具的“核核”。其三,多核聚集的新型城镇空间形态由绿野、绿带、绿廊、绿点或绿色界面限定、分隔、联接、沟通和点缀,与水网密布的苏州水乡城镇空间形成层次丰富、功能多样、形态各异的乡村物质形态与空间,对连接大自然、沟通城乡空间关系起到良好的生态调节与装饰作用[14]。其四,采取自上而下、化城入乡的苏州乡村建设模式,更需要自下而上、“坐地入城”的绿野田园层级城镇化途径,变“摊大饼”为“多中心、核集聚”,变人为拓展城镇规模为绿野分隔、因势利导,以期造就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乡村形象。

要做到民俗文化的传承,还必须健全“认同、保护聚落宗族关系,开发邻里乡情,创新建设社区文化风貌”机制,在保护、传承中发展[15]。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形象与风貌特征是因地制宜、因借随机、因势利导的精心规划与设计。这种设计因为具有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同化现代城市文明的特性,根源具足、传承有度且与时俱进,因此是一种“吐纳有序、兼容并蓄”的城镇化开放发展体系。

4结语

“文明向前看,文化向后看”。“文明重创新,文化重积淀”。风貌承载的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却是各种风貌综合动态的人文积累,并以传承的方式反哺、化育民众,让民众通过传统文化,再创新文明、展现新辉煌。因此,文化、文明必须通过物质的、非物质的载体和方式来彰显、弘扬,这样文明才可持续,文化才可传承并发扬光大。

苏州优美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策略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聚落耕读”文化精髓,与西方“田园城市”意象的适用部分相向交汇、融合,使之在中国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导下,促使传统乡村在建设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充实内涵,保护、保持水乡风貌,并不断传承创新姑苏文化。

参考文献

[1],,.走低碳新型城镇化道路[R].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2012(12)

[2]文剑钢,文瀚梓.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探讨――以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南京2013(06):9-20

[3]顾杰,宁春生,季瑞昌等.苏州“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a].2010-2012苏州市委农优秀调查报告文集.2013-05

[4]黑龙江启动实施“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农民日报.2013-07-04-

[5]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现代化探路.第一旅游网:.2013-01-18

[6]毕征.广州1142个行政村村庄规划一年完成.广州日报.2013-04-10

[7]江苏省下发文件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02-03.来源:新华日报

[8]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州市政府网站/.2012-06

[9]苏州启动新一轮乡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修编.新华日报.2013-6-24

[10]孙施文.田园城市思想及其传承.[J].时代建筑.上海,同济大学.2011(5):62-67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R].中国广播网.北京2013-11-12

[12]邓东.当前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形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北京.2004,09

[13]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州市政府网站/.2012-06

[14]苏州启动新一轮乡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修编.新华日报.2013-6-24

[15]文剑钢,吕席金等.苏南新农村社区形象特色缺失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南京2012,11:37-43.

ResearchonRurallandscapeprotectionandCulturalinheritanceinthe

ContextofnewUrbanization

Keywords

newUrbanization;Beautifulcountryside;eco-concept;LocalLandscape;inheritanceStrategy

abstract

intheprocessofnewtypeUrbanization,howtoresolvetheemergingurbanissues(resourcereduction,environmentcontamination,landscapedevastation,imageloss,cultureincoherencyandaestheticdissimilation)andmaintainthetraditionalcharacteristicsofthetownsandvillagesinSuzhouwouldbethefocusstudyofSuzhoucountrysideconstructionandculturalinheritance.Byprovidingth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urbanandruralspaceinandabroadastheevidence,thisresearchstartswith“welfareastheprerequisite”andsummarizestheconnotationofurban-ruralintegration:introducingurbancivilizationtoruralarea,greendivision,multicoreinhabitation.BasedonthecurrentconditionsandissuesofruralareainSuzhou,thesystematicconservationandinheritancestrategyofrurallandscapeisproposed.

[作者简介]:

文瀚梓(1984--),女,助教,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研究方向:城市设计,乡村规划

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篇2

一、乡(镇)党委班子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总体履职情况较好

(一)切实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班子履职能力有新提高。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干部的政治素质有新提高。为使新一届乡(镇)党委班子尽快适应新的领导体制和新的工作机制,增强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县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通知》、《关于建立沾益县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和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的通知》(沾办发[****]**号)。各地抓住理论武装、民主集中制建设和作风建设等重点,建立了相应的学习制度,采取主题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学习。如盘江镇党委针对两乡(镇)合并后服务对象的变化,加强了对工业化、《条例》、《土地法》等知识的学习。二是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干部的工作作风有新改进。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以“万元增收计划”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和干部挂村包片工作中,各乡(镇)党委坚持班子成员带头转变工作作风,推行“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措施,组织开展了“万元增收进村入户调查活动”,建立了农户家庭经济档案,为每一户农户发展经济出谋划策,受到群众好评。三是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上新水平。各乡(镇)党委把制度建设作为规范和完善党委自身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健全了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党委民主生活会、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等制度。四是廉洁自律防线进一步筑牢,廉政建设上新台阶。各地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干部任前谈话、戒勉谈话、离任审计等制度,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了廉政宣誓、廉政文化和警示教育等活动,营造了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

(二)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乡(镇)四班子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新局面。一是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乡(镇)党委切实加强对人大、政府、纪委的领导,坚持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由党委、人大、政府、纪委四班子成员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形成了党委总揽全局、统筹协调、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和四班子成员职责明确、齐抓共管、共谋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党委总揽全局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各乡(镇)党委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上,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决定重大事项、安排重要人事、抓好党的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上,有效地加强了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领导。三是形成了党委与其他四班子团结协作谋发展的工作格局。如炎方乡、大坡乡在四班子成员分工上实行分块负责与划片负责相结合,做到四班子成员既分管各块工作,又负责督促检查指导所挂点村委会(社区)的全面工作,做到“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较好地实现了“分工不分家,工作一齐抓”。

(三)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有新加强。一是建立完善了村级组织各项工作制度,初步实现了用制度管人理事。各地完善党建工作例会、民主生活会、“”、党员联系户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促进党组织生活的规范化、制度化;制定出台了村委会(社区)党总支(支部)、村(居)委会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村“两委”工作职责,促进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以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为基础,以“两公开一听证”为主要形式,基本建立了民主监督机制。二是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各乡(镇)党委结合“两校”建设,采取党校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切实提高广大村组干部的工作水平和带头致富能力。三是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通过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异地交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乡(镇)领导副职下挂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等形式,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盘江镇党委针对松林村委会人口多、情况复杂、工作量大、征地拆迁任务重、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等实际,选派一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副镇长兼任村委会党总支书记,2名年轻干部兼任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白水镇党委对3个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调整充实党总支(支部)8个。四是积极探索解决村组干部待遇偏低问题的新途径。白水镇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几大员及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制度,增加村(组)干部的待遇。菱角乡实行村委会主任兼烤烟科技组长、村民小组长兼烤烟科技员的模式,调动了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

(四)围绕中心狠抓第一要务,经济社会有新发展。一是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各乡(镇)党委在对乡情、村情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了发展思路,突出了发展重点。如炎方乡党委提出了“优粮、强烟、兴畜、突薯、守林、调结构、树支柱、建集镇、转劳力、引项目、促工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思路;西平镇党委提出了“围绕城市建新区,依托企业增效益,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调结构,围绕发展保稳定,依托管理强服务”的发展思路。二是发展措施进一步明确。各地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非公经济发展等工作,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烤烟、蚕桑、万寿菊、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本地发展。三是科学发展观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各乡(镇)党委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力加快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扎实推进“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创建活动,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西平镇多渠道投入“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资金17**余万元,硬化村庄道路**万余平方米,涌现出了太平村委会许家山、娄家山村等一批“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

二、乡(镇)党委班子履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乡(镇)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条件差,少数干部精神状态不好、工作积极性不高,制约着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复杂而又具体。一名领导干部通常要分管几个方面的工作,工作压力大,整天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学习提高的机会少。少数干部在工作能力、工作作风、敬业精神等方面都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的需要,制约着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在管理体制上,有的站(所)管事和管人分离,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制约着乡(镇)政权职能作用的发挥。年轻、素质较高的干部不愿意在基层工作,一般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十分突出,制约着乡(镇)机关的正常运转和作用的发挥。

(二)部分乡(镇)党委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深,工作制度不落实,投入的精力不够,缺乏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不明显。一方面乡(镇)中心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经费多,另一方面少数乡(镇)党委特别是“一把手”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不强,把主要精力用来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顾不过来,许多工作制度不落实。对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社会事务重视不够,存在以抓经济建设代替抓党的建设和社会事务的现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不明显,有的社会事务管理不到位。少数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法律、财务知识缺乏,村级财务制度落实还不到位。

(三)有的村、组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有的工作落实不到位,制约着乡(镇)党委班子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四方面:村“两委”班子成员总体文化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全县1**个村委会(社区)党总支5**名总支委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的有**3名,占60%;大专以上文化的有65名,占12%;平均年龄**岁,35岁以下的只有105人,50岁以上的有26人;教育培训制度不落实、教育培训方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在有的地方流于形式,“两校”建设及利用“两校”培训党员和干部工作滞后,有的村、组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消除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问题;少部分村组干部对自身所能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工作开展有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村、组干部成天抱怨待遇低,思想和主要精力没有用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和做好工作上,工作上患得患失,积极性不高,有的工作很难落实到位,极少数村、组干部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村级组织功能发挥有差距。由于全县70%左右的村级集体经济出现“空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村级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不健全,有的工作很难开展,影响和制约着村级组织功能的发挥。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不好。有的乡(镇)党委对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科学论证,存在着被动调、不得不调的问题,工作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既给乡级财政增加了负担,也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与此同时,有的涉农项目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要么导致半拉子工程形成历史遗留问题,要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要么给本来就十分困难的乡(镇)财政造成新的负担,影响和制约着乡(镇)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各种不稳定因素增多,基层工作难度大。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各种关系和利益复杂化日益突出。有的地方长期不开一次群众会和党员会,群众和党员思想涣散。征地拆迁、矿藏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群众工作难做,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上访时有发生,分散了乡(镇)党委的工作注意力,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

(六)多数乡(镇)财政困难,历史欠帐大。由于财政困难,历史欠帐大等原因,有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靠自身财力促进发展的能力不强。

三、加强乡(镇)党委班子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充分认识乡(镇)党委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乡(镇)党委班子建设。乡(镇)党委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石”,是乡(镇)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乡(镇)党委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关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部署能否顺利实现。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乡(镇)党委在我国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理解、关心和支持乡(镇)工作,从班子配备、人才选拔、资金使用、项目安排、工作指导等方面对乡(镇)给予大力支持,为乡(镇)党委班子履行工作职责创造必要条件。做到把最优秀的领导干部派到乡(镇)任职锻炼,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乡(镇)锻炼成长,把有限的资金和项目优先安排到乡(镇),对乡(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能够办的立即办好,不能办的积极帮助乡(镇)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使在乡(镇)工作的同志能够安心工作。

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篇3

“美丽中国”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细胞。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还是要看农村。澄迈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各市县中起步早、动作快、标准高、措施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而不仅仅是白堂村、敦茶村,澄迈县在所有自然村配保洁员、所有镇场配垃圾转运车的基础上,提出了村庄人居环境改造标准,包括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等,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创新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投入900多万元,健全和完善村镇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建设,村庄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局面,变成了如今道路畅通、房屋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篇4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布局,使产业更加兴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环境更加宜居;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使乡风更加文明;基层党建进一步加强,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扶贫、社保等各项民生事业,使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型升级,让产业更加兴旺

1.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推广博远公司“互联网+共享农业”和土地托管两种新型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快大北汪等乡镇的3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实施好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加强对刘营镇、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地下水超采区补贴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实施好3.25万亩粮食绿色高效示范项目,加快乡国家产业强镇建设。建设完善9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50万吨以上。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市级合作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2.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打造“大蒜”品牌,提升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培育耐思、科瀚、喆兴、际洲等一批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向高端迈进。支持秋景育苗、航天育苗等育苗场做大做强,年产集约化育苗2.1亿株。支持、、等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食品、维新蔬菜、广兴公司等企业扩大蔬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92万吨,产值21亿元。(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3.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东部,以豆下乡等村为中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叫响葡萄品牌。在中部,以、、、等乡镇为重点,打造千亩优质林果带,带动全区林果产业发展。在西部,以永合会镇、界河店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核桃、苹果、草莓等,实现园林化发展。(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加快紧固件产业上档升级。抓好产业发展提升、技术研发创新、高端产品生产、重点企业培育、市场物流发展、知名品牌打造、搭建服务平台等重点工作,推动紧固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施一批行业支撑项目,开展知名品牌创建,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入园进区”战略,推进主城区标准件企业、“十里长廊”沿线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标准件园区集中,实现规模生产、清洁生产、高效生产。(牵头单位:标发委;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有关乡镇)

(二)推进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加宜居

1.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目标,以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确保圆满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一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农村厕所3万座,提高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在改厕过程中严把施工、货物质量、验收三关,确保改厕成效。对已经改造的厕所开展“回头看”,完善改厕台账,绘制改厕分布图,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改一座用一座。加强改厕后续使用维护服务,解决厕所维修难的问题。配建厕所粪污处理设施,支持专业化企业和个人开展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二是健全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总投资6.1亿元的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加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解决“垃圾堆、垃圾沟、垃圾坡”等问题。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管理,确保保洁公司规范高效运行。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推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完成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06个村的生活污水管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彻底解决农村污水乱流问题。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对规划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实行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其他村庄,推行“管网或排水沟+三格渗滤+人工湿地”模式,强化对生活污水的管控。建立生活污水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运行管护职责和标准。四是提升街巷硬化水平。在全面完成村庄主街道硬化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巷道硬化,各乡镇完成85%以上村的街巷硬化。街道硬化为水泥路或柏油路,巷道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采用石板、旧砖、砂石、灰土等多种形式进行硬化,基本解决村庄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五是提高村庄绿化率。以增绿为重点,在环村周边、进村道路、街道两侧、庭院内外选择本地适宜树种,广泛种植,能绿尽绿。完成村庄绿化面积3300亩,村庄绿化率达到35%。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空闲宅基地整治提升行动。对村内空闲宅基地、残垣断壁进行清理,对闲置的老旧房屋进行拆除或改造提升,对清理出的空间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等,美化人居环境。同步推进村庄规划、村庄亮化、美丽庭院等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牵头单位:农办;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宣传部、妇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

2.抓好示范村创建。以、、刘营三个乡镇为重点,每个乡镇确定4个村作为区级示范村,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高标准打造。其他13个乡镇,分别确定4个以上成方连片的村作为乡镇示范村,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专项行动进行打造,带动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上档升级。(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3.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东部叶菜基地产业优势,打造周边万亩中小拱棚示范区,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依托古城景区优势,深度挖掘洼人文历史,打造“东街-裴屯-东桥-永北村”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周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洼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依托太极文化优势,充实完善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区。(牵头单位:园区;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镇)

(三)开展移风易俗,让乡风更加文明

1.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斗富”不良风气,培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新风。弘扬文明新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发挥“两会一约”作用,规范婚丧庆典活动,推广“零彩礼”“集体婚礼”等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长效常态机制。(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

2.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宣传阵地。强化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合理规划配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文化馆等文艺机构作用,组织好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乡镇)

3.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等为建设重点,以农村精神文明“十个一”(即:一个村民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或文化礼堂、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一次“十星级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选)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进一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实施特色文化提升工程。实施“文化+”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手工业、演艺业、乡村旅游业等,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品牌。加强农业景观、农业庆典、农业主题公园等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农事体验型、教育实验型、科技展示型等田园文化综合体,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配套丰富旅游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牵头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完善体系建设,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优秀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牵头单位:组织部;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2.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等群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加快推进农村“六有”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形成政府、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自治水平。(牵头单位:组织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

3.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一委三中心”规范化建设,由村(街)党支部书记兼任主任,“两委”干部、治安员、网格员为成员,负责做好矛盾纠纷、隐患、社会治安排查化解工作,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牵头单位:政法委;责任单位:司法局、局、各乡镇)

4.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引导农村文明新风。利用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团委、妇联、各乡镇)

5.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广泛开展“三无三百”平安村创建活动,在60个村建立“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紧紧围绕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牵头单位:政法委;责任单位:局、公安局、司法局、各乡镇)

(五)坚持民生为本,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1.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抓好永合会、、讲武等3个乡镇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依托“六二一”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校园“网格化”管理,提升农村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统筹配置城乡教学资源,积极向乡村倾斜师资力量,配齐配强乡村教师队伍。(责任单位:教育体育局)

2.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实施六项医改突破,高标准建成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专区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扩充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实现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搞好人才招聘和培养,满足农村医疗服务需求。(责任单位:卫生健康局)

3.做好扶贫社保工作。认真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完善临时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发放低保、五保、孤儿、“两残”等各项救助资金。切实发挥好社会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老龄政策,确保高龄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

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一批农业职业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职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局、各乡镇)

三、实施步骤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1月1日-1月10日)。区委召开全区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部门围绕总体要求,结合部门实际,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方案,定目标、定标准、定措施、定时限,细化举措,建立台账,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

(二)集中实施阶段(2020年1月11日-11月30日)。区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统筹安排各个项目建设顺序,做到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合力攻坚,保证按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考核验收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由农办牵头组织,对照上级考核办法,对区直部门和各乡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放慢,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振兴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三农”干部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建立一支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搞好部门联动。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农办要发挥牵总协调工作。住建、农业农村、交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其他部门都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篇5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近年来,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这一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农户、诚信文明户创建活动,农村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理论宣讲对谈、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产生了广泛影响,切实提高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1、抓生产,促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物质基础不断夯实。坚持把发展一特四化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的首要任务,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了传统产业向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转型步伐。以蜜瓜、枸杞、甘草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2.7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4%。全面推进养羊大县建设,全县牛羊饲养量达到68.5万头(只),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坚持政府鼓励推动,政策扶持引导,市场服务运作,城乡统筹兼顾的思路,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累计输转劳务6.8万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4.85亿元。老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元,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元,农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

2、抓基础,促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各乡镇始终坚持以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建设。紧紧抓住我县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的大好机遇,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市率先编制了《瓜州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了15个乡镇规划和73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2015年在来,通过将村组道路、抗震安居房工程、农村沼气、安全饮水、中低产田改造、扶贫开发、农村教育卫生设施建设等项目进行整合,集中连片组织实施,争取整合农村项目资金两亿多元,农村乡镇共开工建设各类新、续、扩、改建项目40多项,积极推进集镇道路铺筑、人行道改造、树木栽植、环卫设施配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商业门店改造以及小康住宅建设等工程。示范村也大力实施通村道路铺筑、铺筑人行道、生产通道整修、五改四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已建成居民点改造提升点59个,完成农村住房建设总投资过亿元,完成新建市级高标准小康住宅建设350户,县级分散小康住宅20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已落实8750户。投资9.33亿元,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双塔总干节水改造、生态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渠道改造维修、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等项目;投资2.2亿元,实施了通乡油路、通村油路等通乡通村道路,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18公里,通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抓整治,优环境,努力打造清洁优美新农村。针对农村环境卫生差的状况,出台了《瓜州县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办法》和《瓜州县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考核验收标准》,通过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机构,落实专(兼)职保洁队伍,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初步建立起卫生清扫垃圾集中清运制度。县建设局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编制了《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村容村貌整治的标准要求。各乡镇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民参与、集中整治的要求,实施了城乡清洁工程,以公路沿线、村庄周边房前屋后和集镇市场为重点,在所有乡镇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组织广大村民广泛参与,清除陈年垃圾,打扫卫生死角,有效改善了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以林业项目建设为支撑,投资1.05亿元,突出抓好千米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日协贷款石岗墩风沙口二期治理、退耕还林工程续建、封滩育林、三北四期防护林、重点生态公益林和防护林等林业生态项目,生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人工造林10.36万亩,天然林草植被封育200万亩,义务植树220万株,全县森林面积达到2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较2016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4、抓教育,树典型,新型农民培养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狠抓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编印《瓜州文明公民读本》8000多册,下发《文明礼仪读本》、《酒泉有礼》等4000册。大力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连续多年开展冬季集中教育活动,加强了农民党员的培训,提高了群众的政治素质。注重典型引导,大力组织开展道德模范、飞天骄子、陇原骄子等典型推荐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农民道德教育以及科普知识,狠抓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创业技能培训,五年来,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60场次,培训农民2.35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民的道德素养、文化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投资670万元架设172.9公里的电视广播信号主干线,解决了265个村民小组5.9万人收听广播、收看有线电视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移民群众生活内容,使农民群众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明显转变,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在逐渐形成。

5、抓载体,创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各乡村把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作为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全县广大农村组织开展五好家庭、致富能手、创业标兵、敬老好儿媳、十星级文明户、文明诚信农户、文明村镇等评选活动,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成绩斐然。止目前,共创建全国、省级、市级、县级文明单位(村镇、社区)分别是1个、12个、44个、194个,占全县单位总数的98%以上。全县信用社共评定信用乡1个,信用村24个,评定信用农户15387户,占总农户的70%,对信用户予以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对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风及诚信的社会氛围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把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作为实现乡风文明的抓手,组织了千台大戏送农村移民乡镇文艺调演活动,在春节期间开展了大型秧歌调演、传统灯展、烟火晚会、戏剧晚会、书画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了瓜州的特色地域文化,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的提升。把建立一套符合农村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作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的保证,近年来,我们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目标考核、监督激励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在管理上,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考核。同时,依托省、市文化项目,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全县15个乡镇都建起了文化站,配有文化专干20人;59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室,占行政村总数的81%,建成农家书屋67个,今年计划再建的7个书屋已列入2011年全省农家书屋工程配送计划,届时将全面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形成了一批集村级阵地、文化室为一体的群众活动场所,并以此为依托,切实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1、乡镇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农村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生产、抓收入、抓增收的问题上,对村民精神文化、道德层面的东西抓得不够紧。

2、部分乡镇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物质条件滞后,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全县乡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村与村之间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认识程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抓精神文明建设程度不一样。我县被纳入省级扶贫参照县管理,贫困面大,特别是移民乡村财力困难,对村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设施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村容村貌改善不大,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

3、移民乡镇村民的思想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县是重点移民大县,大部分移民群众思想观念保守,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本土农民反差较大,生产生活习惯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依然没有摆脱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崇尚科技文化氛围不浓。

4、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投入不足与作用发挥不尽充分的问题并存。随着文化惠民的工程的落实,村级图书室、农家书屋、村级健身场所等逐步建立起来,但由于村干部大部分都不能脱产,公共场所开放时间得不到保证,文化资源作用发挥不尽充分。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一是健全领导组织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各部门各行业的业务工作,尤其要把各级领导抓农村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要着重改变目前乡镇党委副书记兼职过多的现象,乡镇应配备专(兼)职人员,明确每个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形成人人抓,人人参与的格局,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有人抓、抓得起。二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量化、客观、全面并重点考核工作创新、社会效益和长远规划。要逐步改革投入模式,探索实行以奖代补等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工作进展和群众满意率同班子主要领导绩效考核、物质奖励相结合,按照工作绩效,奖优罚劣,进一步调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实效性。各乡镇要结合县十三五规划,制定精神文明建设长、短期规划,通过制定规划明确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对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的内容要有明确的规定,对各部门单位、个人担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有明确的要求。通过规划对农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起到导向作用,促使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将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

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永善县;溪洛渡电站

abstract:thefundamentalwaytosolvethe"threerural"problemsistoacceleratethepaceofurbanizationconstruction,Yunnanimplementationofthe"bridgehead"strategy,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constructionof"mountaintown","beautifulYunnan".LocatedinJinshaRiverinYongshanCounty,wemustseizetheXiluoduHydropowerStation,wumengareadevelopmentprojectsdevelopmentpotentialandopportunities,bearing,new-typeurbanizationconstruction,promotethedevelopmentofcountyeconomy,realize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development,farmers,citizensofcommonprosperity,sharingtheresourcesofpublicservice.

Keywords:newurbanization;countyeconomy;YongshanCounty;XiluoduHydropowerStatio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将带动产业升级、内需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永善县要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必须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引擎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让农民、市民共同富裕。笔者近日通过调研和思考,有几点浅议与大家分享。

一、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诠释及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有新的发展模式,其次要因地制宜形成产业支撑,第三是更为“绿色环保”的城镇化,第四是更为“智慧”的城镇化。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是稳定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分配改革开放成果的红利最好方式,其实践过程将带来的长期投资机会,为基建、消费等传统产业带来一场新的战略机遇,对环保、科技的要求也将给众多新兴产业提供孕育、成长的土壤,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奔小康。

永善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永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北部,总面积2778km2,全县辖八镇七乡,总人口45万人,2012年,生产总值40亿元,人均GDp不足0.9万元。因而只有发展县域经济,才能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扎实的物质和经济保障,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在县域经济进程中担负着重任,特别是经济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永善县域经济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一是平台搭建有限,城镇化、工业化推进迟缓。由于永善县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寥寥无几,仅此4家,且主要属于粗放、原材料型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3060万元;乡镇企业长期处于萎缩状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目前全县城镇化率仅为30.5%,与省、市相距20个以上的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13.6km2。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缓慢,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全,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化仍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二是经济意识落后,发展主动性、创新性不佳。地处乌蒙山脉的永善县,因文化、环境等影响,思想观念陈旧,长期处于对自然资源的低开发,市场经济意识谈薄,等、靠、要思想存在,自身优势与潜力凸现不出来,无法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群。当前,更受资金、人才、交通、电力和城镇化等瓶颈制约,短期无法突破,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2012年,永善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7元,两者之比为4.0:1。

三是产业失衡,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较慢。2012年,永善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1:41.2:32.7,昭通市三次产业比为19.6:46.1:34.3,云南省三次产业比为16.1:45.6:38.3,一产分别比市、省高6.5、10.0个百分点,二产分别比市、省低4.9、4.4个百分点,三产比市、省低1.6、5.6个百分点。结合实际来看,一产业高附加值产品少,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二产业基础薄弱,总量太小;三产业比重大,但效益不高。可见,影响经济发展的的结构性矛盾仍突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艰巨,实现经济增长任重道远。

四是财政基数小,自我发展、保增长能力不强。快速的投资增长和必要的投资总量规模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投资主要来自上级财政、招商引资和本级财政,上级财政投资往往需要地方配套。而永善县财政财力有限,2012年财政总收入38948万元,人均可用财力仅为905元,仅是市、省人均可用财力的39.3%、15.9%,维持财政基本运转都存在困难。同时现行金融体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明显不够,2012年永善县存贷比仅为25.3%,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相距胜远,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新型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变得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县域的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石。因此,最近省、市政府对城镇化建设提出:要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同时要求“做优县城、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等一系列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永善县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更应抓住云南实施桥头堡战略,推进乌蒙片区开发、溪洛渡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壮大县域经济,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迅速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县域经济现代化进程。城镇化作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通过发展城镇,可以促使县域工业从分散到集中,形成聚集效应。第三产业要得到快速发展,必须以一定规模人口的集聚为前提,推进新型城镇化,必然会加快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永善县面对新的形势和机遇,发展二、三产业,要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信息和旅游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以县城为龙头,以乡镇为抓手,村庄为承载点,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使县域经济不断走向现代化。(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研究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密切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民收入越高,反之,则成。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成为了必然。永善县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奔小康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要减少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城镇化的本质是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充分利用好当前农转城和移民安置的相关政策,创优内外环境,吸纳农村人口城镇就业。同时,将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城镇经济也就是在城镇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以乡镇、村庄经济的发展为支撑,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让农村快速走向城镇化、现代化,同时为城镇经济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使城镇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也就得到根本解决。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了,则县域的GDp总量无疑会得到提高,这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累了资金,从而也实现了Gep的增长。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和难点,还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建资金不足的问题,必须依靠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建设才能大张旗鼓的进行,也只有城镇建设的大力发展了,城镇功能完善了,城镇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外部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发展与建设的良性互动才会真正形成。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一)面临机遇:党的十再次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强调“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云南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桥头堡”发展战略,推进了“山地城镇”的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云南”,决心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城镇化科学发展之路。这些都为永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时,预计未来10年我国拟新增城镇从口4亿人左右,带动城镇化投资达40万亿增长。永善县在两站移民的推动下,仅2012年落实农转城人口超4万人。这也赋予永善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良好机遇。特别是随着溪洛渡电站二级专用线、沿江油路、县域等级公路、航运等交通网络的完善,永善县融入到了成都、重庆、攀枝花、贵阳、昆明等大都市经济腹心圈,溪洛渡电站高峡出平湖的胜景和浓郁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将成为都市人修生养性的庄园。这为永善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持续动力。

(二)发展思路: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金沙江绿色经济长廊建设为依托,以打造绿色能源基地为契机,以建设“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生态城镇为目标,以资源型城镇转型为路径,打好县域经济、城镇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四大战役”,突破交通、水利、电力和软环境的瓶颈制约,聚集人口和资源要素,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文明向农村延伸,走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凸现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道路,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为极点,特色重点城镇为支撑,中心村为着力点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径,逐步发展成具有乡村风貌的中小特色城镇群。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县域总人口达到47万人,建成8个中心镇、重点在沿江沿路沿边合理布局45个1200人以上的中心村,城镇化水平达38%,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创优城镇软、硬环境,争取撤县设市,县域总人口达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力争突破百亿大关。建成具有山区特点、沿江风格和产业支撑的特色城镇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30年,大都市经济腹心圈区位凸现明显,县域总人口达到6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更高,四个文明建设更加全面、协调,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打造经济“新引擎”,使城镇化转型升级释放活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达到农民、市民都富裕起来,共享改革开放红利。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1、推进新型城镇化,树立“四个理念”。一是公平共享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打破壁垒,消除不公,稳步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共享基本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同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二是高效集约理念。要坚持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形态和布局相匹配。三是生态文明理念。要按“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要由重数量到重品质发展,建设“幸福城镇”、“智慧城镇”、“和谐城镇”,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四是培育特色理念。要坚持将金沙江流域文化、溪洛渡文化、苗族文化和彝家毕摩文化等地方人文特色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加强传统文化村落保护与建设,增强历史人文内涵,提高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着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水电新城”、“明珠都市”。2、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四个作用”。一是发挥县城带动作用。县城是城市之尾、农村之头,是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永善县城要充分发挥“一肩挑两站”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挖掘展示历史民俗文化,彰显山城湖滨特色,打造具有城在山中、城在林中、人在城中的水电“灵魂”新城,带动八镇七乡的迅速发展。二是发挥园区、特色经济长廊的集聚作用。永善县规划5个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特色园和沿江、沿路百里绿色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促进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的重要平台,乡镇根据自身功能定位,按照一乡(镇)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的发展理念,力促强势推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三是发挥特色城镇的“亮点”作用。把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生态景观与传统风貌独特的古镇(如黄华镇、桧溪镇等)、传统文化村落(如大兴驿马沟、马楠村、溪洛渡玉笋村等)和特色产业突出的乡村(如桧溪强胜村、黄华镇黄葛村等),建成具有地域特色、传统风貌和田园风光的魅力景观,形成新的休闲旅游亮点。四是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着力点作用。积极推广细沙大同、务基捏池等发展经验,不断提升基层服务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和谐宜居的优美村庄,推动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集聚,深化农转城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乡村公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城镇化。

3、推进新型城镇化,抓好“四个重点”。一是科学规划指导新型城镇化。要围绕以山地城镇发展的蓝图,高起点对城镇和村庄进行规划与建设,按照统筹城乡、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二是建设宜居城镇带动新型城镇化。加快商品房开发、保障房、公租建设、旧城改造和各移民安置点建设,实现“居有其屋”。坚持新区抓开发、旧城抓改造,乡镇抓特色、村庄抓规范,全力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三是完善城镇功能助推新型城镇化。加快完善城镇道路、供水、防洪、排污、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做优城乡人居环境。四是绿色生态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借助金沙江流域治理政策措施,抓好建筑、工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镇,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水电灵魂新城”。

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篇7

作风督查通报范文一

春节将至,为防止出现节前干部上班纪律松懈、办事作风拖沓现象,元月13日—17日,县作风办对8个乡镇和69个机关单位的干部上班纪律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现将督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从各组督查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单位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积极工作,认真履职,热情服务,体现了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做得较好的单位有:孝坪镇、潭湾镇、桥头溪乡、长田湾乡、林业局、卫生局、商务局、计生局、畜牧局、农开办。

二、存在问题

在检查中也发现个别单位管理松弛,干部人浮于事,机关形象差;个别工作人员顶风违规,上自由班,迟到、缺岗、上班时间玩电游、看电影等现象仍然存在:

1、签到制度执行不到位。16日上午8:50,锦滨乡干部吴发堂、石宏贵、王旭斌、吴明荣、左军、赵紫婷、吴春英、黄泽亮未签到;石碧乡干部潘治良未签到;火马冲镇干部罗坤扬、郑芝芳、林志峰未签到;邮政局职工黄冠臻未签到、煤炭局工作人员陈荣然、张昌伍未签到。

2、上班时间吃早餐。14日上午8:50,烟草局办证大厅有1人吃早餐;16日上午8:40,锦滨乡仍有9人在乡食堂、操场上吃早餐。

3、不按工作时间上下班。15日下午4:09,修溪乡政府除办公室有一人值班外,其余干部全部提前下班。

4、请假手续不规范。16日上午,锦滨乡干部周健、聂树喜请假条未经领导批准擅自离岗,刘文、谢黎黎请假无假条。

5、上班时间看电影、玩游戏。16日下午4:30,县政务中心安监局窗口工作人员宋泽喜工作时间上网看电影;县机关事务局工作人员黄明在对县政务中心核查办公用房时,在药监局窗口张景虎的工作电脑上玩游戏。

6、工作时间随意脱岗。16日下午4:30,县政务中心国土、住建、财政、煤炭、物价等部门窗口工作人员不在岗,提前脱岗。

三、处理结果

1、对锦滨乡、石碧乡、火马冲镇、修溪乡、县邮政局、县煤炭局、县烟草局、县政务服务中心、县机关事务局等9个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被第二次通报的县煤炭局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2、受到通报的乡镇要对违反上班纪律的干部严肃处理,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迅速整改到位,将处理结果和整改措施于元月24日前交县作风办。

3、责成县安监局对宋泽喜停职检查处理,免去其局办公室副主任职务,扣发一个月绩效工资;责成县药监局对张景虎停职检查处理,扣发一个月绩效工资;责成县机关事务局对黄明停职检查处理,扣发一个月绩效工资。

4、责成县国土局、住建局、财政局、煤炭局、物价局对16日在政务中心窗口的脱岗人员按规定处理到位,将处理结果交县作风办。

四、工作安排

1、各乡镇、单位要坚持加大作风建设工作力度,加强队伍管理,尤其要对办公电脑进行一次彻底清查,与工作无关软件一律删除。

2、下阶段县作风办将继续对上班纪律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并开展违规宴请、公车私用、乡镇干部“走读”、公务人员打牌等情况的专项督查,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对“顶风违纪”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从严惩处。

作风督查通报范文二

各乡镇、县直各单位:

为推动全县干部作风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开展,20xx年1月6日全县作风建设大会以后,县纪委、县作风办组织对全县干部作风建设开展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督查。现就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上班纪律执行不严。一是乡镇政务中心缺岗现象严重。因烟叶生产、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部分单位未能统筹安排好人员值班值守,朱良桥乡、巷子口镇、黄材镇、横市镇、金洲镇、南田坪乡、东湖塘镇等乡镇的政务大厅仅有少数干部在岗,个别乡镇甚至空无一人。二是不能够严格遵守上班工作纪律。喻家坳乡中学、白马桥乡派出所、龙田镇政府、偕乐桥镇政府、偕乐桥中心校、偕乐桥中心小学、枫木桥乡政府、县交运局、县农机局、县供销社、县烟草局、县档案局、中石化xx分公司等单位有少数干部存在上班睡觉、玩电脑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影响机关形象的行为,双凫铺镇派出所、县三医院少数工作人员未按要求着装,资福乡政府、菁华铺乡卫生院、县人社局、县法院、县国资公司等单位有上班迟到现象,县住建局、县环保局驻政务中心窗口人员没有及时到岗,枫木桥乡卫生院、道林镇卫生院行政人员缺岗,黄材镇财政所个别工作人员接待来访态度傲慢冷漠,县政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请假较多。三是关门办公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县征地办、县发改局、县安监局、县爱卫办、县环保局等单位均有发现,南田坪乡、县环保局、县征地办还有上班锁门的现象。

2、酒后驾车。共发现2名国家公职人员酒后驾车,分别为坝塘镇水管站工作人员欧烹和县职业中专教师谢中飞。

3、上班时间出入休闲娱乐场所。检查时发现有县机关事务局干部陈放明、县人民医院制剂科主任潘鹏翔、大成桥镇中心校干部潘湘荣、县法院法警大队工作人员李龙海、菁华铺乡党委副书记钟云华等5人在上班时间有出入休闲娱乐场所的行为。

二、处理情况

经过调查核实,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和湖南省纪委等五个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改进机关作风的暂行规定》、《长沙市违反改进工作作风有关规定责任追究办法》的相关条款,经县纪委会研究,报县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就上述问题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1、对单位存在的关门办公、乡镇政务中心缺岗等情况和个人未严格遵守上班工作纪律的行为,责成相关单位进行调查核实,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并将处理及整改情况报县作风办。

2、欧烹、谢中飞酒后驾车,责成坝塘镇政府、县教育局分别给予其行政警告处分;李龙海上班时间在休闲娱乐场所打牌,责成县法院给予其行政记大过处分;陈放明、潘湘荣上班时间在休闲娱乐场所打牌,鉴于其二人为改非人员可以从轻考虑,责成县机关事务局、县教育局分别对其进行诫勉谈话;钟云华、潘鹏翔上班时间出入休闲娱乐场所,鉴于其二人确为洽谈工作,且未参加娱乐活动,责成菁华铺乡党委、县卫生局分别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三、后段要求

1、进一步拓宽监管范围。各单位要在认真抓好在职人员管理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停薪留职、改非、轮岗等人员的管理,乡镇要延伸到村干部一级,真正做到教育无死角,管理无真空。

2、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县纪委、县作风办将继续采取明查暗访、定期或不定期等方式,加强对全县作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单位纪检监察组织、作风办要切实负起责来,把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干部作风的监督检查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来安排,不断加大自我监管力度,做到抓经常、经常抓。

3、进一步强化工作合力。各单位主要领导及分管党建、组织、人事的同志,要按照职责分工,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落实有效措施,务求作风建设取得更大工作实效。

xx县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xx年1月25日

作风督查通报范文三

各乡、镇(场)党委、政府,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省市驻县单位:

为切实抓好我县机关作风及效能建设,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规范办事制度,强化各级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能,切实增强贯彻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执行力,提高公信力。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201x年7月6日至7日,县效能办与县委办、政府办组成2个督查组,对全县各乡镇(场)、县直各单位及省市驻县有关单位干部职工上班时间工作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暗访督查,旨在通过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进一步强化全县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督查情况

从督查的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较好,绝大多数干部职工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遵守工作纪律,较往年有很大改进。但在单位管理和人员管理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如我县的一些乡、镇和部分单位到目前为止都未设置工作人员去向牌,即便有的单位有去向牌,但工作人员去向也未标识清楚、形同虚设。在对全县14个乡镇(场)督查值夜班总体情况较好(由于本次督查只安排两天,时间紧、任务重,所有乡镇、场的督查工作均安排到晚上进行)。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通过督查反映各乡镇(场)都能严格履行值夜班制度,其中琴亭、高洲、神泉三个乡镇党委书记在岗带领值班,并利用晚上时间安排布置换届选举工作;但也有少数干部职工的工作纪律意识不强,有的干部虽然在岗,但聚集闲聊、上网玩游戏和看电影现象依然存在,如:县就业、社保、医保服务大厅迟到现象严重;县广电网络公司市场营销股1名职工上网玩游戏、2名职工吃早餐;县公路站办公室1名干部上网看电影;县粮食局财务股1名干部上网玩游戏。同时,督查中发现有少数单位对科室电脑管理不严的问题,存在社会闲杂人员在科室上网现象。

为切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办事效率,被通报单位要对违反工作纪律的干部严格按照干部作风建设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向县机关效能建领导小组说明情况,并从中吸取教训,认真整改,将处理结果和整改情况于7月16日前报县机关效能办。凡通报的单位将在年终绩效考核时给予扣分。

二、督查建议

各部门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引以为戒,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抵制不正之风,在今年的“发展创新提升年”活动中做好表率作用,要求各单位迅速行动起来,及时制作和规范工作人员去向牌在7月18日全部到位(各二级机构由主管部门负责,抓好落实),严格考勤制度,县效能督查组将在下次督查中作为重点督办内容之一。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各单位要紧紧围绕提高机关工作效能,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要通过建立健全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机关效能建设,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提高效率,努力营造在全县上下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风督查通报相关文章:

1.机关作风督查通报

2.工作作风督查通报

3.关于机关作风督察通报

4.干部纪律作风督查通报

5.督查通报范文5篇督查工作通报范文

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纪委《关于进一步明确2007—2008年全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主要任务的通知》(温纪〔2007〕53号)文件精神,继续推进我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经研究,决定将2008年我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及责任分工如下。

一、深化廉政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1、开展反腐倡廉专题教育活动。各乡镇要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纳入党委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村级组织换届,开展以“五个一”活动为载体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政宣传教育,即每个乡镇要给新上任的村干部上一堂廉政教育课,组织一次以“当村干部为了什么”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开展一次集体廉政谈话,举行一次廉政宣誓活动,签订一份廉政承诺书。继续创建和健全村(居)廉政文化示范点或廉政文化活动室,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开展反腐倡廉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营造崇尚廉洁的良好氛围。

牵头单位:县纪委、县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纪委

2、推行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活动。村级领导班子成员、基层站所负责人和乡镇中层干部,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述职述廉,接受社会各界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牵头单位:县纪委、县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纪委,县直属有关单位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

二、深化制度建设,促进事权、财权、人事权规范运作

3、落实并完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关制度。各乡镇要认真落实本乡镇制定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若干规定》。在认真落实村级事务民主决策、集体经济管理、村级工程建设管理、村账乡镇、村务公开等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关制度的同时,在实践中加强调研工作。重点调研以下情况:资金、资源、资产和建设工程管理情况;财务审批、票据管理、工资报酬情况;村账乡镇、村级工程招投标管理运作情况;村级民主监督情况等。通过调研,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调研结果报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负责修改、完善。

牵头单位:县纪委、县府办、县监察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农办扶贫办、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审计局、县审管办

4、推进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沿江各乡镇和协作区中心乡镇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年内建成综合性便民服务中心;基层站所相对集中的乡镇,要整合力量,创建审批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公;其他乡镇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便民服务措施。要进一步严格办事程序和时限,公开办事流程,公示收费项目和标准;继续深化农民建房审批一条龙等服务工作;逐步实行“干部”制度,使农民办事由“农民自办”向“乡镇干部或村干部”转变。

牵头单位:县府办、县监察局、县审管办

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纪委,有关基层站所

三、深化监管改革,确保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到位

5、推进“一卡通”试点工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扶贫救济资金、集体土地补偿费等涉农资金拨付方面,探索通过“一卡通”形式拨付、发放。

牵头单位:县府办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县农办扶贫办、县农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民政局、县卫生局

6、开展新农村建设工程保廉机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新农

村建设工程制,重点规范政府投资和村安置房建设等行为。

牵头单位:县府办、县监察局

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规划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房

管局、县交通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农办扶贫办、县审管

办、县招管办

7、完善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村级事务要定期及时公开,每年的7月10日,12月10日,为全县统一的“村务公开日”。要积极探索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新方法,制定全县统一的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手册,明确公开时间、内容和方式。加强对村务公开的监督和管理,试行乡镇政务公开异地监督员制度,依法推行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理财监督组织相互制约的制度,并切实加强对非党村干部的监督管理。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府办、县总工会、县经贸局、县民政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纪委,县直属有关单位

8、建立健全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考评激励机制,促进乡镇行政高效运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注重对“隐性政绩”如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等的考评力度。严格执行关于制止乡镇、村发生新债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消除乡镇债务,探索乡镇运行成本管理的新路子。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府办

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财政局、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县审计局

四、深化惩处和清理,增强惩戒威慑效果

9、组织开展村级财务专项清理工作。在全县开展农村财务、印章、银行户头大清查,对群众反映强烈、财务管理混乱的村要集中时间进行清理。清理情况可实行公示制和听证制。强化村级组织换届过程中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和工作纪律,严禁村级组织用公款请客送礼、公款旅游或者变相旅游等铺张浪费行为。

牵头单位:县纪委、县监察局

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纪委,县财政局、县局、县民政局、县农业局

10、开展纪检监察专题排查。全面落实纪检监察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网络。开展以村级财务、村级工程及土地征用为重点的大排查,针对各类情况和问题,认真梳理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促进农村基层和谐稳定。

牵头单位:县纪委、县监察局

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法院、各乡镇纪委、设有基层站所的县直属有关单位纪委(纪检组)

11、纠正、查处一批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在农村基层财务、印章、银行户头专项清理和排查的基础上,纠正一批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查处一批农村、基层站所违法违纪案件,注重发挥查案的治本作用。

牵头单位:县纪委、县委政法委

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篇9

注重责任上“联”,建立“三级联创”责任机制

(一)构筑“三级联创”责任主线,纵向联动三个“责任人”责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三级联创”是一个责任体系,关键在县委,重点在乡镇党委,基础在村党支部。在“三级联创”活动中,市委建立了县、区(市)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明确县、区(市)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县、区(市)委与乡镇党委、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把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和书记的责任联在一起,目标联在一起,任务联在一起,奖惩联在一起。建立了从领导班子整体到每个成员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从县委到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从县委书记到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的三级责任主线。各县、区(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从人力、财力和工作精力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做到了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县、区(市)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按照“全面负责、确定规划、组织实施、搞好协调”的责任要求,带头抓联创活动,做到有思路、有安排、有检查;定期召开基层党建工作例会,并经常深系点,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帮助乡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县、区(市)委还充实和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的人员力量,抽调专人办公,并在经费上给予保证,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上下互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构筑“三级联创”责任网络,横向联动县级党员领导、县属部门、乡镇党委成员及站所责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相关部门必须齐抓共管,密切配合,一抓到底。我市继续坚持和完善了“领导干部帮村”、“机关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等责任制度。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带领县属部门、乡镇领导干部、乡镇站所负责人形成责任整体,定点帮扶一个乡镇,一个五好村,一个后进村,一包三年不变。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主要帮助所联系的乡镇、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县属部门主要在人才、技术、资金、项目、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乡镇、村的经济发展。乡镇党委成员及站所工作人员每人挂包一个村,对创建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帮助。各级各部门包乡帮村争创“五好”,不达“五好”不脱钩;包巩固包发展,不先进不脱钩,不达小康不结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好机制。通过集中捆绑投入和党建帮扶,极大地增强了基层组织的造血功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贫困村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大批机关干部在帮扶工作中得到锻炼,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已初步调动起来,营造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浓厚工作氛围。

注重措施上“联”,不断创新“三级联创”工作机制

(一)用典型带动,狠抓“示范带”建设,农村“两增一改”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是开展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创建活动,示范带动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为了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的内涵,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市委始终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把党建的“三级联创”安排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强县”、“经济强镇”、“经济强村”的经济发展带上,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提高,逐步形成“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从2000年3月起,先后在全市选择各种类型的示范乡镇88个、示范村602个加以建设,其中市级“示范带”涉及7县22镇60个村,把余庆县作为先进县进行创建。四年多来,我市通过扶持、引导、帮助、服务、宣传等手段,用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办法,层层都建示范点、抓示范点、树示范点,在点上解决问题,在点上化解矛盾,在点上总结经验,培养树立了一批富于时代性、体现先进性、具有推广性的先进典型,达到了刺激一点、策应一片,辐射八方的目的。示范村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市前列,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目前60个市级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646元,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的有40个村,占总数的70%;拥有各种村属企业118家、驻村企业423家,每年向国家上缴各种税金6889万元。现在的示范村到处是发展创业的场面,到处有调产建设的项目,党心思上,政心思强,民心思富,干心思进,正以“跨越式”的发展展示农村的新风貌。“示范带”建设已深入到了部门机关,深入到了乡镇农村,深入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心中,已成为我市党建工作中最明确的目标和各项工作的亮点。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和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市委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作为“三级联创”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县、区(市)结合实际,采取提供致富信息、办示范园区、建经济服务组织、对口帮扶等多种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普遍增加。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19元,比上年增加5.6%。全市有191个乡镇、904个村建立了示范服务基地,分别占总数的84%和48%。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1000元以上的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8%以上,其中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村占50%左右。

三是积极组织引导群众改变村容村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中,我们把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农民新村,发展公益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注意用先进文化教肓农民,用致富技能武装农民,用现代文明塑造农民。各地以“五通三改三建”为切入点,普遍开展了“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活动,使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存观念逐步改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各级党组织注重加强村级办公阵地建设,村级办公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2000年以来,全市共修建了160平方米以上的村办公楼924幢,已有1261个村实现了有公房办公,占行政村总数的66.7%。50%的村实现了“办公机关化和办公自动化”,村干部实行了8小时坐班制和挂牌上岗制。

(二)以上促下推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农村干部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一是以转变乡镇干部作风入手,切实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使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解决乡镇干部“走读、不安心、作风漂浮”三大问题。激发内在活力,增强争先创优的意识。市委组织部加大了对乡镇主要领导的管理力度,凡是乡镇“一把手”要求调整的,必须报市委组织部批准,保证了主要领导的相对稳定;凡在乡镇正职任职满10年的,经考核符合上报条件的,及时上报市委批准享受副县级待遇。目前,全市226个乡镇,一、二类乡镇达203个。党委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5%,35岁以下的占38.5%;政府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9.2%,35岁以下的占55.3%。班子结构进一步改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有了较大转变,全局观念、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思路进一步拓宽,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有所增强。

二是以村级体制改革为契机,继续巩固和完善现行的村干部选人用人机制,切实解决广大农民最关注的经济发展缓慢、调产无方、治穷无策、致富无路等问题,进一步配齐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采取突破身份界限和行业界限,以“两推一选”的方法,把那些政治坚定,作风廉洁,享有威望,乐于奉献,群众拥护的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一些地方还采取下派国家干部到村任职,还通过竞争上岗产生村民组长,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级组织正在由“有人办事”向“有能人办大事”转变。绝大多数村都建立健全了村级配套组织。近几年来,全市共调整村支部书记1779人。全市支部书记平均年龄36.9岁,其中30岁以下的437名,占总数的23.2%;高中以上学历的1352名,占总数的71.7%,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911名,占总数的48.3%。村级后备干部平均每村已达5名以上,基本上每村都有1名以上中专学历的村干部。

(三)以下触上联动,积极探索党员发展和队伍管理的有效形式,党员队伍建设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是把发展农民党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断为党的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全面贯彻“十六”字方针,重点做好在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农村党员队伍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有一定提高。2001年至2003年,全市共发展新党员20525名,其中,35岁以下占总数的7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数的65.8%,所有指标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党员201043名,其中农民党员占总数的55.0%;35岁以下占总数的21.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数的38.5%。

二是对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特别是在“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和先进性教育试点等方面,寻找到了一些有效的制度和办法。各地探索和建立了“三个培养”工作机制;红花岗区建立和完善了发展党员的“五个制度”;遵义县做到“四个严格”,坚持“七个不发展”,有效地防止了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违反组织原则、降低党员标准以及不按规定程序、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全市普遍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道真县开展了党员“十户代言人”、桐梓县推行了以“五学四议三帮”为主题的“党员活动日”制度,组织党员采取多种形式过组织生活,使支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务川县开展以创“十星级”党员活动为载体的党员先进性教育,使党员党性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更加纯洁。

三是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有新提高。各县、区(市)认真落实“万名党员培训”计划,建立了党校、农广校为主,培训示范基地为辅的培训网络,采取内培与外出参观相结合,党校授课与实地操作相结合,搭建载体与选派年轻党员到示范村挂职等多种有效形式开展培训,贴近实际、讲求实效。仅去年,全市就举办各类培训班529期,培训党员2.3万人次。通过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政策水平有一定提高,法制观念、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有所增强,带头发展农村经济和带领群众富裕的能力有所提高。

(四)上下配合互动,强化制度建设,增强了党的工作实效,为民办实事有新进展

一是建立完善农村党建工作制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各县乡党委都建立了定期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县乡两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等制度,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定期研究,定期检查,狠抓落实。红花岗区实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督办、动态管理等制度;余庆县实行部门和镇、村共创共建十包责任制;道真县实行“三包两挂一书”责任制;习水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行卡片式管理等。

二是建立健全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建设的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切实搞好镇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逐步推行了组务公开,积极引导干部和群众严格依法办事,按章行事,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有了新起色。目前,全市227个乡镇全部推行了政务公开。村级组织在普遍推行村务公开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健全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吸收村民参与各项事业管理,直接行使民利。现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村务公开,60%的村民组实现了组务公开。通过政策法纪教育,对农村中存在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依照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了综合治理整顿,公开处理了一批违纪违法人员,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为民办实事取得新成果,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通过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的开展,干部受到教育,群众得到实惠。仅“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期间,就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28546个,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类信息上万条,投入各种资金800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等问题。

注重目标上“联”,改进“三级联创”考核机制

(一)科学制定创建目标,实行联动考核

一是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每年底,市、县、乡、村分别按照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目标,制定考核标准,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逐级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任用干部、评先选优结合起来,奖优罚劣。

二是建立健全“三级联创”动态监控网络。实行“村党支部半年自查、乡镇党委普查、县委不定期抽查、市委年终交叉检查”的考核制度。在考核上注重“三个结合”,即:“自我考核”与“上下考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结合。

(二)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实行干群互动考核

乡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总结篇10

(一)项目建设无计划,增加财政风险。审计(调查)发现,一些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没有根据项目建设的内容、规模等制定详细的计划、预算,一些项目建设往往根据实际需要或领导指示确定,不结合乡镇的实际,在乡镇财力不足情况下盲目建设,造成有的建设

项目受财力影响半途而废,形成集镇上的“烂尾楼”、“荒凉地”,影响集镇的形象。同时,盲目建设或超财力搞建设,在乡镇财力不足情况下,增加乡镇财政风险。

(二)项目实施不规范,增加廉政风险。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零散较杂,建设规模有大有小,项目实施中应按照相关规定程序组织实施,如项目通过立项审批后,按投资额的大小进行招投标或政府采购进行实施,而审计调查发现,一些乡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对投资额较大项目进行招投标,对投资额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实行政府采购,而是由政府或相关项目主管机构或负责人指定项目施工方,为规避责任以会议纪要形式加以明确,审计调查时解释为实行民主集中决策,不是个人行为。上述做法,容易造成工程建设方面的违纪违规,增加廉政风险。

(三)资金结算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审计调查一些建设项目发现,项目资金结算不是按合同约定的进度付款,甚至一些项目施工方在项目未开工时先从项目实施单位以“白条”形式借、预支部分工程款。工程完工后,不进行竣工后的决算(结算)审计,而是由业主单位自己组织验收,验收金额与合同金额一致,对于项目应付多少、是否该付等一概不管。同时,在结算付款时没有开具建安票据,以“白条”形式支付工程款,造成漏缴各种税费。另外资金付款渠道不同,有的项目资金从财政预算拨付,有的从财政预算外支付,有的从政府机关总务支付,还有的从部门支付,造成项目管理不规范。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监督机制的缺失,监管不到位所致。

(四)项目后期管理不到位,产权不明确。审计调查发现,一些项目完工后没有按要求进行结算、决算审计,部分项目尾欠工程款难以支付,项目长期搁置。由政府主导投资形成的资产没有明确产权,没有一个专业机构对资产进行管理,加之有的项目完工后竣工决算结算手续滞后,无法结转固定资产,使政府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长期搁置,资产后期管理、维护跟不上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针对目前各乡镇普遍存的上述问题,需要多方面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监管,规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注重规划,科学落实项目计划。认真搞好项目前期的规划,研究提出本地区未来一个时期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加以推进,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在乡镇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做到量入为出,防止出现不切实际盲目建设。

(二)严格项目操作规程,强化过程监督管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管理,项目立项审批后对投资额较大按程序进行招投标,对投资额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实行政府采购。有条件的乡镇政府成立独立的机构加强对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在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现行建设程序执行,认真落实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确保项目实施有序进行。在工程竣工阶段做好验收工作,及时办理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确保建设项目安全有效使用。